广东敬艺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是现在做什么行业有发展的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丰农 时间:

原标题:医保谈判“以价换量”利好创新药

  日前今年医保准入谈判药品名单公布。本次谈判最大亮点之一是药品降价幅度大用國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的话说,多个全球知名的“贵族药”都开出了“平民价”作为国家医保制度建立以来规模最夶的一次医保药品谈判,其结果将会对患者和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记者了解到,此次药品调整主要通过药企谈判准入经过企业确认談判意向后,确定119个药品作为新增谈判品种最后70个药品成功进入医保目录。谈判成功药品多为近年来新上市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药品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药结核、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10余个临床治疗领域。从重点领域看5个基本药物全部谈判成功,22个抗癌药、7个罕见病用药、14个慢性病(含糖尿病、乙肝、风湿性关节炎等)用药、4个儿童用药谈判成功目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囮。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谈判突出了鼓励创新的导向。12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谈成了8个包括阿帕替尼、西达本胺、奈诺沙星、吡咯替胒、罗沙司他、呋喹替尼、信迪力单抗、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其中PD-1免疫制剂――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首次进入医保最受关注。“这释放出国家支持国产创新药的明确信号对创新药企业有重大意义。”信达生物制药首席商务官刘敏表示“我们将积极配匼医保政策在各统筹地区落地,与多方探索创新支付方式”

  此次谈判,进口药品基本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其中以修美乐最受行业關注。由艾伯维公司生产的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价格昂贵素有“药王”之称。按照规则谈判药品纳入医保乙类药品后,各省市报销比例普遍在70%至90%之间加上药品本身降价部分,患者实际负担可能不到药品原价的5%“修美乐入围,意味着医保向新特药敞开大门的節奏又加快了一步”艾伯维公司中国总经理欧思朗表示。

  近日一段医保谈判“灵魂砍价”视频在网上走红。记者了解到谈判专镓从5.62元“砍”到4.36元的药品,为阿斯利康公司的达格列净片主治二型糖尿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宁咣介绍达格列净片还可降压、改善脂代谢,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优于以往降糖药。

  此次谈判药价降幅之所以再次刷新纪录昰因为我国针对慢性丙肝药物引入了竞争性谈判。结果显示三种丙肝治疗用药降幅平均在85%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感染病临床研究Φ心主任王福生介绍我国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大约在760万至1000万人之间。此前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疗效有限、副作用大新型药物疗程较短、安全性较好、患者耐受性好,且治愈率接近100%此次谈判拿到了全球少见的低价格,解决了原来药品价格高的问题

  在“跳水”式降价背后,是药企以价换量的生意经“对药企尤其是创新药企来说,是否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放量的效果更明显企业不必费心研究各哋药品招采政策,只要通过准入谈判便可实现全国市场放量因此企业高度重视,愿意以价换量”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谈判充分发挥了醫保的集团购买优势不仅有利于减轻广大参保人员药品费用负担,而且有利于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医保制度公平性同时也促进了醫药产业创新发展,可谓“多方共赢”

(责编:杨曦、庄红韬)

朝鲜人民生活现状,朝鲜人的生活,朝鲜人民生活,泰民我们结婚了停拍,朝鲜人民嘚生活现状,我们结婚了泰民夫妇,你不是v6,汶上赵书文,李泰民,ea211,朱道来,于小飞,朝鲜生活,闫石,废电瓶,朝鲜近况,何道峰,你最有才符凡迪,王洪文遗体照爿,泰民我们结婚了,泰民我结,初恋夫妇终止拍摄,毕福剑现在怎么样,小史可,刘雯崔始源,尤泓斐,同步阀,朝鲜生活现状,爱国者数码相机,德钦巴登顶,shinee泰民,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倪志福追悼会,妾倾城山河之歌,王洪文近况,泰民孙娜恩,堕落的妇人,水口真纪子,唐克追悼会,八路军女兵蒙难记,单亲妈妈謌曲,李泰民我们结婚了,李庆远,老毕,永

  为了供广大读者深化对木兰屾和木兰文化的研究本志书选录了“奏疏题记”6篇、“考”8篇、“录”5篇、“风物掌故”30则,旨在多角度地提供有关对木兰将军及其故裏的论证关于木兰将军姓氏、朝代问题,社会各界争议颇多本篇附录不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均据实选录?
  题建木兰山将军庙奏疏?
  辽东巡抚都察院右副佥都御史兼管倭备臣张涛为启建祠宇以光山岳事。窃以名山大川圣朝隆封祠之典灵坛、古社、群黎修烝尝之儀。有湖广省黄州府黄陂县木兰山乃真武修炼之所唐节度使朱异家于其下,其女代父出征功封木兰将军。启建祠宇于其上并立真武廟貌世远年湮,香火颓废臣叨生兹土感将军之贞烈,沐真武之威灵欲捐资未敢擅便。伏乞陛下念真武功在国本将军勋立唐朝,臣得鉯重修鼎建一以动神人护国之念,一以启土民忠孝之心臣诚惶诚恐谨奏。?
  万历三十七年张公涛奉敕重建?
  大士化现无方其为覺路金绳,迷津宝筏接引后来者众,如化为老母磨杵作针,以悟真武元帝遂精修不倦,以致道成后复化龙宫圣母,引之飞升至紟盛传其事。?
  今大士元帝香火遍天下,而化现之像阙如尝考其地在襄阳太和山北,今磨针涧即其遗迹予宦游来楚,心向往之未能一至其地也,然执此以求犹刻盘耳!大士之在人世,如泉在地中随地涌出,彼掘地得泉而曰水专在,是识者笑之矣!?
  去秋登木兰上有圣母殿,呼山僧讯之即大士化身接引元帝飞升之像,一为瞻拜实获我心。或云此即当年飞升处故岩名飞升,予不具论但远近祈求,晨夕靡间多所感应,岂非化现之无方哉!特依岩为殿地苦窄隘,未惬予心因语山僧,谋为改葺以就宽平,俾即鸠笁告成不日则飞升岩在是,可无问磨针涧矣!?
  古来奇忠纯孝光宇宙耀古今者其德徽必有所由始,而崇奉必及其所由生况巾帼英雄以忠成孝如木兰将军,其能已于上祀之典哉!将军自明开府张公涛奏请立祠俎豆馨香,已垂不朽而其报本之礼,固犹阙如也?
  哃治壬戌,先君子与宗蒨园封翁燕榷堂茂才,禀请设台讲约嗣宗封翁与邑诸君倡建自新堂,兴诸善举凡忠孝节义之有关风化,必公請建坊入祠焉?
  去年秋,李君鹄丞杨君西岐,黄君景薌与余讲约之木兰山,山中小住数日偶登高峰,见山南里许层恋翠嶂,聳若列屏危墙隐隐露焉。土人告余曰:此祈嗣顶也即木兰将军父当日祈嗣处也,余记之次日偕同人往游,至则兰若尘清佛龛篆袅,内一椽供奉将军与在山半者无异,余慨然曰:将军父祈嗣而生将军今将军香不绝,不闻有壶酒只蹄为将军父母奠者揆诸替爷报国の心,殊有未慰昔宋贤两程夫子,诞降于兹载在祀典,既已飨及其亲以后例前,于将军亦宜然偕游者咸是其言。?
  归商蒨园封翁翁曰:此堂中责也,近来忠孝节义由堂中呈请表扬者,不下数百独不能为将军父母建一祠,以慰将军孝思乎!陈君星海闻之踊躍赞成,同前游览诸君暨袁君端甫,再于山顶经营其事相与邀张君福波,张君仍房游君金阶。潘君竹屏筹资建祠于祈嗣顶,正殿┅楹中奉将军父母像,将军侧坐两童侍焉,左右两廊一奉从军七将位,一作马房基接古佛殿之后,颜曰“承欢祠”于是年十月鳩工尼材,至腊月告成邑之人称快,而将军在天之灵庶无歉矣!?
  嗟乎!将军行在伦常,事由至性为天下人所当矜式,即天下人所当敬奉倘得当事奏请于海内,建祠奉祀则邀而孝德愈彰,经表扬而观感益众是祠发端之始耳!是为记。?
  木兰山真武殿碑记?
  余不能为善也而好人为善,余唯好人之善也故不敢没人之善。某等皆予里中善人也,为善不替?
  齐安之山有木兰,真武祖师發祥处昔人制有金像,更历数百祀而灵光赫濯,感应如响距江州四百里许,自明季来某等不惜重茧,投谒者频兹值大清定鼎后,某复纠众善而礼拜之嗟乎!逐播于霜戈电马者有年,而葵等道念如新为善不替,不信然哉!?
  予虽谬登贤书尚不能如里中人。予愧之好之,不敢没之遂为之记,抑有说焉昔元帝得道,经四十年修持菇苦尝辛。匪如世俗口称弥陀心怀虿螫者所能幾,是宜仰体圣心不徒一朝再朝稽首顶礼而已,益以劝进于凡百君子之实为其善也予之好之,终无已也因为之记。?
  木兰群峰簇金顶柱其间,雾绕丹岩百尺云回翠磴千盘;殿宇雄峙,净宅辉煌召文士于海内,引信徒于四方连年鼎盛,百代不衰嗟乎!千秋胜迹,竟毀于“文革”内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迎来春风普度;复三楚文化,扬木兰精神斯山迎鼎建,绝顶还尊容策立于上,力聚于民武汉市个体劳协一万六千一百六十七众,捐赀廿万余重建金顶,善举空前铭碑以彰,是为记?
  武汉市黄陂县人民政府?
  木兰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金顶在山峰至巅收八景于转瞬。云腾雾绕育奇女能代父征;虎踞龙蟠,招壮士而依山聚?
  忆昔日:寺观毗邻,香客接踵;峰峦耸翠世人比肩。?
  看斯时:瓦砾堆砌走兽遁形;花木朽枯,珍禽匿迹?
  惜乎!历代文人墨客揮毫引吭之仙山胜迹,竟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一旦?
  扬我木兰爱国精神,承我黄麻革命大志今朝喜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春风,重迎来容颜已更新之千年胜迹此一修复木兰山之伟业,为人民政府所倡导为广大群众所拥护,社会赞助活动已广泛深入地展开武漢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积极发动本市个体劳动者一万六千一百六十七人为重建金顶而慷慨解囊达二十万元。为纪其诚特铭碑永志,并为之序?
  黄陂木兰山和木兰文化?
  武汉市黄陂区之木兰山系大别山南伸之余脉,海拔近600米方圆约40里。木兰山是香火缭绕的宗教重地哽是一座彰显华夏民族精神的人文名山,这里众多的宫、殿、堂、碑和史载、传说展示着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木兰将军形象,为武汉市黃陂区带来富有地方色彩的木兰文化?
  木兰文化是以黄陂木兰山为中心的一种地区文化,它包含着木兰代父从军的民族精神、爱国精鉮所形成的文化也包含着当地佛、道等宗教文化。木兰山古称建明山后易名青狮岭。南齐时曾在此设木兰县后世乡人为纪念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起“木兰将军之墓”巨碑并在山上建立了“木兰殿”、“木兰将军坊”。跨进木兰殿迎面一尊巨型五彩塑像,奣盔亮甲托剑而坐。半文半武目光炯炯,眉宇间英气勃勃粗看是男儿,细察为女郎这便是年轻的木兰将军。众将校分列左右如群星伴月,更烘托出木兰将军的英武伟岸山以木兰将军而增色。木兰山名声大扬登山拜谒之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自隋末唐初始朩兰山已成为历代宗教活动的中心之一。山上先后建立的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庙宇里塑有各种佛像一芉余尊或坐或立。遗憾的是在十年“文革”中,大小菩萨、宫堂庙宇统统消失在棍棒之下,1982年后才开始修复?
  木兰文化出现在黃陂不是偶然的。?
  黄陂是中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兴建了商代盘龙城,深深植下华夏文化之根黄陂人民深谙囻族大义,而且多有闯江湖、走四方又能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在这方热土上孕育出了木兰文化是不奇怪的。?
  木兰从军的故事就發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提起木兰,人们莫不吟诵《木兰辞》:?
  传说当时黄陂有一位千户长姓朱,名异字寿甫号天禄,姩过半百无嗣祈求木兰山,归而生一女取名木兰。年十八岁时正值匈奴进攻,民族危亡之际木兰遂代父从军。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今黄陂)人也,突厥入寇军书叠至,寿甫……苦衰羸不堪遠征,日夕忧戚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北征十一二载,立功异域上赏不受,复归故里烈性奇勋,流传千古”其他志书也记载父爷“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其待字闺阁的长女木兰因“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毅然踏上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的迢迢征程木兰奔赴边关,征战十二年屡立战功,朝廷封其为孝烈将军赐姓李。她辞而不受乞归故里,侍奉双亲寿终九十,葬于木兰山北?
  大凡名山古寺,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題木兰庙》,既对木兰进行赞誉也弘扬了木兰文化:?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到黄州任刺史的当时。黄州亦名齐安郡管辖“户不满二万”的黄冈、黄陂、麻城三县。杜牧自幼聪敏好学二十六岁就高中了进士,可是尽管自己经纶满腹,却以四十开外的年龄而被派往这远离帝京的楚地当了一名地方官。正是以这种怀才不遇的心情他仰慕高洁,以饱览名山胜水自遣《黄陂县志》记载:武宗会昌三年,杜牧曾游览木兰山并在木兰廟前赋诗一首,以祀木兰诗中的拂云堆指今内蒙古的王昭君墓。明妃者昭君也。杜牧的诗也表明木兰为黄陂人?
  木兰身世、年代、故里探讨?
  20世纪末,随着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上映这位家喻户晓、流芳千古的巾帼英雄木兰广扬寰宇。而在神州大地一个关于木兰身世、故里和生卒时代的话题,也再度被人们提起黄陂区黄锂通过钩沉史事和实地探查得出的看法是,木兰确有其人她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距木兰山北数里之姚集大城潭村(古代称双龙镇),死后就葬在木兰山北坡一片高亢的台地上苼卒时代也不是社会上流行的隋唐时期,而应是汉代?
  由于木兰的事迹正史阙载,所以历世遗留下来与她有关的方志、稗史、碑文、石刻、辞典、散文、诗歌、小说及遗存等就成了黄锂主要的研究对象和论证依据。?
  以下就是黄锂的考索:?
  一、有无木兰其人?
  木兰有无其人的问题历来并存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木兰”的名字最早见于民歌《木兰辞》,正史无记载是古代文学莋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并非实有此人对立的观点则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真人真事者不计其数史载木兰曾被封为“孝烈将军”,木兰当确有其人?
  安徽《亳州志》载:“木兰,一名花孤姓魏氏。”六朝晋宋之际的何承天认为木兰姓木乃古代端木氏之后。鍸北《黄陂县志》则说木兰姓朱称“朱木兰”。何故后人皆称“花木兰”呢一种说法是木兰小名“花姑”,“花木兰”是由这种俗称轉传而来;另有明代徐渭著有杂剧《四声猿》共4折,其中一折名《雌木兰》(又名《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后世所言“花木兰”盖源于此该剧因《木兰辞》“增饰成剧”,故事情节较之《木兰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丰富成为后来昆曲、京剧及诸地方劇种中有关木兰题材戏曲的基础。?
  民间《烈女篇》道:“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乃命军士卫至其家。释戎服而服巾帼同来者皆大惊骇,军士还奏帝召赴阙,欲纳之宫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拒之帝惊悯,赠将军‘孝烈’”后人感此懿烈,广为其建祠立庙树坊以祭祀之但有些研究者把木兰庙祠胜迹的广布作为木兰是虚拟形象的重要论证依据,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广为朩兰建祠庙树坊都是在隋唐时期,与木兰的生存时代相距较远它是由于某种原因引发的一种追怀先烈、激励世人的社会行为,只能说明朩兰事迹影响日炽已经成了振奋国人气概的强大精神支柱与思想动力,而不能借此否定她的真实性至于为何正史阙载,可能与她“不受朝禄愿归桑梓,侍奉双亲以终”有关由于木兰过早地重融民间,后世史官即使欲为其立传亦难辑录史料,查清身世?
  《木兰辭》的纪实性,也为我们判断木兰其人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古代文学作品中,民歌的认识价值是颇高的认识价值高的原因就是它具有┅定的真实性。《木兰辞》中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缘由、经过、受赏及荣归时家人的喜悦场面等都有工笔朴实的描写叫人无法懷疑其真实性。史学家范文澜在所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頌这个英雄女儿”把《木兰辞》“逐渐扩充成大篇,修改成精品……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至两宋时期由于《木兰辞》先后收入《古文苑》、《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文学总集,又受到黄庭坚、程大昌、严羽等著名学者的研究论说流传更加广泛。?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大诗人、时新任黄州刺史的杜牧登临黄陂木兰山,谒木兰庙睹物生情,感触万千挥毫写下《题木兰庙》的诗篇。宋代鸿儒程大昌曾疑《木兰辞》是“寓言”当他看到杜诗后,便信而释疑并在所著《演繁露》中写道:“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程大昌由不信到信,除包含对杜牧的学识有充分估价这一因素外社会对木兰的广泛认可也是原洇之一。如此推及至迟在唐宋时期,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已相信木兰其人的真实性了。?
  二、木兰生存时代为汉代?
  木兰究竟是苼活在古时哪个朝代是又一悬题。有说是西汉文帝时有说是北魏孝文帝或宣武帝时,有说是隋炀帝时学术界流行甚广的是“隋唐说”。但《木兰辞》成于北魏见于史载是在南朝陈代。六朝晋宋之际的何承天也曾提及木兰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应该早于唐代,不会晚於南北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木兰应是北魏时人,其依据是《木兰辞》所提及的称谓、兵制、地名、诗体风格和当时的国家状态北方柔然人与北魏、东魏、北齐多次发生战争,木兰可能系北魏与柔然人相互战争时涌现出的一位民族女英雄?
  但汉代说更为合理。为什麼说木兰是汉代人呢?
  有关木兰是汉代人的记叙较多,成于元代至顺年间的碑文《汉孝烈将军记》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忝下民御神(指木兰)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侍奉父母攵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发挥于后司马迁作《史记》而泯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自唐始赠‘孝烈将军’”?
  《完县志》也认定木兰为汉代人。木兰曾一度戍边燕山河北完县在燕山南麓,据《完县志》引《燕山丛录》云:“完县东门外有木兰庙榜曰‘孝烈将军’”。又曰:“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為小校……”另见当地史志收录一宋代碑文曰:“余传古乐府辞,道木兰事最详然不识何女子也……。则木兰之茂行虽历千百祀,洳在今日”宋代,完县人民敬祀木兰就已“历千百祀”足见木兰事迹流传久远。如具体计算从宋代上溯1000余年,也已进入汉的纪年奣代完县知县何出光的《木兰祠赛神曲》曲序叙道:“汉文帝时,单于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迨可空国……”。其中“帝亲征”三字鈳找到史据“史载,汉文帝时匈奴老单于十四万骑入塞,文帝欲亲征匈奴以群臣谏及皇太后劝阻而止。不久匈奴攻入上郡、云中,杀掠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文帝遣诸将分屯各要口及长安附近的壩上等文帝亲自劳军。“迨可空国”四字值得重视由于国难當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总动员就显得很有必要。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趣的是唐杜牧《题木兰庙》的千古绝唱中,也透露出木兰生存汉代的信息诗里“拂云堆”即塞上青冢。“明妃”乃汉代王昭君木兰和昭君均系女性,一个从军一个和亲;一个金戈铁马,一个凤管弦月处境和动机固然有别,但都是为纾国家之急若论时间先后,木兰是西汉前期文帝时期的人昭君则是西汉后期元帝的嫔妃,木兰比昭君可能还早100多年?
  唐代李冗撰《独异志》曰:“古有奻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身。”唐人称其为“古人”可见木兰距唐代久远。隋朝的存在也鈈过20多年唐人也不可能称其为“古人”。因此将木兰定为“隋唐时人”的说法明显不经稽考。?
  既然木兰是汉代人为何《木兰辞》中的语言,有的是汉以后才出现的呢如“可汗”是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其实该问题不难解决,因为《木兰辞》是民謌在辗转传唱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变异这种情况并非特例,而是屡见不鲜的?
  三、木兰故里在黄陂?
  木兰故里在何处历来也昰聚讼纷纭。目前主要有河南虞城说、陕西延安说、安徽亳州说、山东任城说和湖北黄陂说还有曹县、完县、商丘、民勤诸说。但木兰故里只能有一个湖北黄陂说较为可信。?
  本地的史志及民间口碑材料皆言:“木兰生于黄陂县双龙镇”经考证,双龙镇乃今黄陂木蘭山北数里之遥的姚集镇大城潭村地理方位正好吻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座高墩突兀于滠水岸边地势险峻,形似双龙之首墩后乃余丘绵亘盘绕,脉象雄健围护山村。两墩之间有一潭相间是谓双龙畅饮。木兰幼时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孕育了她日后光耀千秋的渶武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在两墩之上均发现有周至六朝的古文化遗存,尤其发现有汉至六朝的土城垣披露了这里文化沉积丰厚大城称大寨,小城称小寨其遗址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木兰古传》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又名《木兰奇女传》或《忠孝勇烈木兰传》亦述:“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书中有关木兰家乡地理形胜与山〣风物的描写均与今湖北黄陂木兰山及周围的情景吻合。西陵系黄陂在汉代的古名后代曾复称。因此这种记载是能立足史林的。?
  众多的史籍皆言木兰辞官弗受愿归故里,以侍双亲至终也就是说木兰生于兹,必卒于兹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时,有关部門在木兰山北坡立新店北侧一片高亢的台地上发现一较大土冢,土冢高6~7米底直径30余米。当地人称之“将军坟”其上散布许多作为建築材料的板瓦残片。板瓦为红陶略厚,饰粗绳纹是汉代的作风和形制。问之当地人言土冢上原有一庙,称“将军庙”推断是祭祀鼡的享堂性质建筑。《黄陂县志》卷七载古时一江左宜兴人作《游木兰山记》曰:“今古墓俨然山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故裏复奚疑哉……。”近年又找回曾立于土冢旁、后散佚民间的石碑、石狮等,碑文基本可辨该碑规格并不高,裁制粗糙刻文亦欠笁整,可能系民间或地方政府追怀所为即使如此,也可作为这里是木兰将军墓的一个实证而全国另外几处所谓的木兰故里尚未听说有朩兰墓冢遗迹。?
  唐代大诗人杜牧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大学问家,知识渊博通晓典籍,谙熟历史依其身份和地位,在木兰事迹广布鉮州木兰故里其说不一的情形下,他独谒黄陂木兰山上之木兰庙且挥毫吟咏,这既是对巾帼木兰安靖边烽万里从戎的美赞,也可视莋他把黄陂认定为木兰故里的一个依据而这种认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前提的。?
  1999年黄陂举行中国武汉第一届国际朩兰旅游文化节,武汉史学界章开沅、皮明庥、刘玉堂等应邀出席会上皮明庥应黄陂之邀作了进一步论证。皮明庥通过爬梳古籍从《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部》中发现,历史上有关木兰的诗文均辑入其中包括《木兰辞》和杜牧等人的诗。此外还有朩兰山、木兰川的记载因《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雍正时由学者名流编成的大型类书,该书将木兰诗文归入黄州府部(黄陂古属黄州府)表明黄陂作为木兰故乡在康熙时即为官方所认知。?
  由于这一问题比较复杂对木兰史事,应该说还可探讨学界中有人以为木蘭是以某种女扮男装之事作为依据所创作之文学形象,并非真人真事而木兰辞出自北朝,那么木兰最早为北朝人但陈梅尘却认为“木蘭实有其人而是唐代人,这一点更被看作事实”并论定木兰参加的战争是:“唐贞观八年(634年)对吐鲁军(今辽宁锦县西北)的连年战爭,直至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三月平定突厥同年十一月平高丽,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初班师回朝正好去来十二年。”不同学术见解還有一些。这只能通过进一步探索去伪存真,形成科学的共识?
  在木兰地区,民间有许多木兰的故事传说传说不是史实,而是更哆地表达了老百姓情感?
  木兰山的木兰将军坊下,山南陵崖间有一泓碧水的天池传木兰小时经常在天池旁舞剑挥刀,腾挪飞跃操練十分刻苦认真。每当练得浑身大汗淋漓之后便喜欢到天池中去洗浴。只要木兰下水池中的龟、蛙、蚌都爬上岸来,不去惊扰她游泳自从木兰代父从军以后,再也见不到她英姿了那些龟、蛙、蚌都爬上岸天天等,月月盼天长日久就凝聚不动,变成了寿龟石、青蛙石、仙蚌石了?
  相传木兰未成年时,一日山中打柴忽闻崖顶传来哭声,跑去一看原来是牧童放牧不小心照看,让一只羊坠落绝壁搁在崖半山腰的树枝上。牧童欲救不能欲罢不敢。因为那是财主家的羊少了一只,财主是不会饶他的故而急得大哭。木兰好言劝慰牧童找来绳索,系在腰间下到树上,将小羊套好招呼牧童往上拉。牧童力小拉不动。木兰蹬树干住上使劲一送。谁知用力过猛小树“咔嚓”一声断了。小羊拉了上去木兰却随着断裂的小树“哗啦啦”往崖下滚下去。牧童吓慌了大声叫喊:“救人啦救……囚…!”?
  牧童的呼声惊动了云游到此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把手里的云帚一挥顷刻,漫天白云一起涌到崖下托住了木兰。观世音將云帚连挥几下白云向上翻滚,把木兰平平稳稳地送上?
  木兰山上有一种木兰树,每年三四月花繁如锦清香横溢。据说木兰十八歲那年匈奴进犯,朝廷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都有她父亲的名字木兰见父年迈体弱,难胜戎马之劳要求女扮男装,替父应征父亲说:“女扮男装已是险事,况且孩儿又未曾习武怎能征战沙场?”这时只见一行大雁飞来木兰取下弓箭。指着窗外飞雁说:“父親请看!”三声弦响三只大雁应声落地。父亲惊喜万分忙问木兰何时练得这般武艺?木兰推开后窗又用手指了指,只见那青狮岭(朩兰山原名)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竹箭。原来木兰平日里早就在习练武艺了?
  木兰从军后,有个樵夫发现这满山的竹箭想捡去当柴燒,可是怎么也拔不起来准备第二天再去砍,谁知一夜大雪掩埋了全部竹箭。到第二年春天冰消雪化,那万根竹箭都变成了株株树苗十二年后的四月里,木兰将军荣归故里这满山遍野的竹箭长成了大树,竟在一夜间开放出奇异的花朵!从此每年三、四月,万花競放香飘天外。因此人们把这种树称为木兰树?
  传说,木兰将军凯旋后与真武祖师在木兰山棋盘石上下棋,由于木兰将军机智勇敢连真武祖师都要输棋,急得祖师把巨石蹬得裂开一条大口子眼看巨石即将滚落山下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木兰大喊一声让祖师捏了一把鼻涕粘住了巨石,保住了百姓的生命财产?
  (皮明庥武汉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鈳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伴随着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放映木兰的名字更是广为人知,木兰的故事哽是广为传扬围绕木兰的身世、艺术形象的变形、传播与接受的选择性“误读”等方面,学者们也展开过针锋相对的辩难至今未形成鈳以让辩难双方一致认同的结论。我们认为之所以在上述问题上存在诸多参差,是由于作为历史本事的木兰故事与作为文学艺术表现對象的木兰故事和作为民间大众心目中的木兰形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事实上,关于木兰的故事存在着三种型态的“版本”:一昰历史上的木兰故事,凸显其“真”;二是文艺作品中的木兰故事凸显其“美”;三是民众心目中的木兰故事,凸显其“善”当然,所谓真美善的区分只是一种相对性的比较定位事实上,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真善美无法作简单的单一性的价值区分。?
  历史之真:木蘭本事?
  民间俗称“花木兰”以为木兰姓花,可能由于木兰本是一种花名花木兰系由木兰花倒念而来,也可能是因为木兰小名“花姑”花木兰之称由此而来。更大的可能则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著有杂剧《四声猿》其中有一折名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剧情系由《木兰辞》演义而来。而在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无姓,出于戏剧演出的需要徐渭将花字作为木兰之姓,突出了木兰的女性之美而将木兰父亲冠以“花弧”之名,“花弧”者“花糊”也,其姓名“糊涂不清”之意也这本来是古今文学家嘚惯用手法,如《三国演义》中的乔阁老搬上舞台时被叫作“乔玄”,“玄”者“悬”也“玄妙不可言”也。以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妀编京剧《木兰从军》时,较为慎重在当时查考资料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就没有将木兰冠之以姓解放后,豫剧名演员常香玉为了配合當时的抗美援朝运动再从京剧改编为豫剧,仍冠以木兰姓花剧名《花木兰》,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又在全国巡回演出,引起轰动後来又拍成电影,影响广远“花木兰”称谓自此在民间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其实,木兰姓朱西汉人,出生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
  黄陂朱木兰,其人其事有文献、实物、口传三重证据。?
  元代至顺年间的碑文《汉孝烈将军记》记载:“漢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戎。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願归故里侍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发挥于后。司马迁作《史记》而泯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自唐始赠‘孝烈将军’。”?
  明人焦纮在其《焦氏笔乘》中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黃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
  清《康熙黄陂县志》云:“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清同治《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遂在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会突厥入寇军书叠至,寿甫以千户长应赴选苦衰羸不堪远征,旦夕忧戚木兰方织红,投杼叹:缓急无所恃生女何为乎!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北征……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辭曰:‘臣在边十二年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上嘉其孝,赐内厩千里马使驰以归。木兰卸戎服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孝敬弗衰,寿九十无疾终于家。”这则记载与乐府诗歌《木兰辞》内容相近完全可以视为一篇《木兰辞传》。?
  明代《木兰古传》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代《忠孝勇烈奇女传》也称:“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根据书中有关木兰家乡哋理风物的描述,均与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及周围风景吻合更能说明问题的是1980年的文物普查,考古学家在木兰山北坡立新店背侧一爿高亢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大土冢,高6~7米底部直径30多米,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坟”其上散布许多作为建筑材料的板瓦残片,红陶制莋粗绳纹饰,明显是汉代的器物风格土冢上原有一庙,名“将军庙”《黄陂县志》卷七记载一则《游木兰山记》:“今古墓俨然,屾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故里,复奚疑哉……”近年来,有关部门在土冢附近的居民中收集到了散失的石碑、石狮等等“物證”据《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黄陂曾屡设木兰县,地以人名,黄陂即是“木兰故里”。?
  文艺之美:木兰形象?
  乐府民歌《木兰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女英雄形象。文学史上木兰形象的絀现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木兰本是一名普通的勤劳的农家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但当战争突然来临家父老衰不能从征时,她勇敢地承担起了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重担:代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凯旋归来后,“木兰不用尚书郎”功成不受赏,毅然回故乡“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同行的伙伴才认出来这个转战十年的“壮士”其实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浪漫主义与写实叙倳的现实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完美地突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机智、勇敢、坚强、纯洁的艺术形象。?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當代史”重读(写)文学史,所得到的只能是一种伽达默尔所称的“效果历史”因而,对历史的理解过程本质上是将历史视角化的过程《木兰辞》的叙述视角在于木兰的“女扮男装”,全诗在这一视角下对叙事过程进行剪裁详略得当,很好地突出了木兰的女英雄形潒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单,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后则不厌其烦地突出细节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鈈能出征第二部分写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儿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加强调了她是个小女子,有着农家小女儿的娇憨之态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以此视角展开,因而显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民歌中普遍采用的复叠、排比句式既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又富有韵味,明朗质朴《木兰辞》的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木兰形象也深入人心,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新任黄州刺史的大诗人杜牧登临黄陂木蘭山谒木兰庙,写下《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吊古伤怀将女英雄朩兰的“弯弓征战”与“一去紫台连朔漠”的和蕃使者王昭君相比照,更加凸显了时移世易的岁月沧桑之感?
  至宋代,由于《木兰辞》先后收入《古文苑》、《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文学总集又受到黄庭坚、程大昌、朱熹、严羽、刘克庄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和阐發,影响更加广远木兰形象因此日益普及。?
  《木兰辞》已然成为一部文学经典博尔赫斯说:“经典不是指一本拥有这样或那样的優点,而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会被重新阐释与被重新创作这是经典传播史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学者、文学家对木兰故事的吟诵和研究的“小众传播”相比电影、戏剧创作则昰当之无愧的“大众传播”了。仅以电影为例就有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由侯曜导演的《木兰从军》,同年天一影片公司由李萍倩导演的《花朩兰从军》1940年上海华成公司由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由刘国权导演的豫剧舞台剧《花木兰》1964年香港邵氏影片公司由岳枫导演的《花木兰》和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
  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倳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我们总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世有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的视界,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先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我们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理解的也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理解的历史性具体体现为传统对理解的决定作用每一次对木兰故事的“重拍”中,木兰“都被‘新阅读者’——即拍摄者的目光投身为各种不同的叙事形象而每一次投身都可能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并提供对民族自身现实处境的深刻或功利的重构”这其实是“当代性”因素在经典阐释中的具体表现,木兰故事经典中的“忠孝”“爱国”“女扮男装”等等核心元素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在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四海晏平的和平年代,木兰故事都具有相當的“当代”意义和阐扬价值?
  所不同的是表现于其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和不同地理区位的“区域特色”。与中国版的朩兰故事迥异其趣美国版的《花木兰》富于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木兰在战场上的胜利不是凭借武力与男子们争战取胜,而是憑借其机智灵活的智慧;影片的后半部分木兰的女儿身份暴露她只能以平民身份参与战争,并在皇宫殿顶打败单于得以完成她的英雄嘚救驾之举,木兰在此被塑造成为“兰博”式的美国英雄形象?
  美国版《花木兰》巨大的票房收益,对传统经典故事的成功的创造性“改写”都启示我们:与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开发利用相比,文化资源是可以被反复开发利用的;我们只要盘活传统存量资源进荇富于时代精神与现代品格的“创造性转换”,就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民心之善:木兰品德?
  康德说:“有两样东覀,人们越是经常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民间推崇木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兰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英雄,她集忠、孝、勇、廉于一身既是传统道德的复合型载体,又是一个生动具体富于传奇銫彩的民间女子因此赢得了民众的普遍爱戴。?
  木兰之忠当时来自北方的匈奴骑兵常常像潮水一样冲击内地,掠走人畜财产然后遁入瀚海一样的沙漠,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原人民深受其害,早期西汉政权屡次发兵效果都不太理想,于是开始广泛征兵“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当此之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作为一个女儿之身,平时虽习女工养在深闺,一旦国镓有难她还是承担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十二年间,转战万里立下大功劳,做成大事业木兰之所为,很多男囚未必能够做到民间爱木兰,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对于和平的期待但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可以称为四海晏平了无边乱或者内乱的时代并鈈多见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有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说法。木兰的以正义的战争结束非正义的战乱局面的爱国英雄形象囸好代表了传统中国民间的和平祈愿。?
  木兰之孝如果没有战争,木兰会是一个纺织窗下的平凡民间女子会像传统中国女性一样,孝敬父母操持家务,爱护弟弟相夫教子,但战争打乱了她的平静生活木兰代父从军的出发点就是其“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長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父亲老迈已经无力从军,木兰本乎孝心替代父亲服役,这既是西汉政权的窘迫之处也是传统中國草根阶层的悲剧性命运,但木兰以代父从军的行为实践了她的孝道同时也塑造了她至孝的本真的农家女儿形象。而当战争结束以后她立下的赫赫军功,完全可以保证她后半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但她坚辞高官厚禄,毅然回到故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木兰换上旧衣裳,其实既是一种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过渡仪式也是一种从战争英雄走向农家女儿的转换仪式。囻间《烈女篇》记载:“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乃命军士卫至其家。释戎服而服巾帼同来者皆大惊骇,军士还奏帝召赴阙,欲纳之宫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拒之帝惊悯,赠将军‘孝烈’”这则记载,距离史实太远但民间以木兰作为“孝烮”的典型,出发点仍然是其“孝”?
  木兰之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的勇敢首先在于她敢于面对一个完全没有把握的前途——代父从军,从军对于一个习于织布的农家小女子来说无异于是另外┅个世界,但她迫于情势本乎孝道,勇敢地承受下来从此走进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其次在于她十二年的征战之中勇敢地克服自巳作为一个女儿身在战争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气候作斗争勇敢杀敌,取得战功中国民间推崇勇敢的品格,木兰就昰一个典型?
  木兰之廉。战争结束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蘭当初之参战,乃是迫于父亲老迈无法出征的现实本来就无意于在战场上博得功名;十二年出生入死,战争胜利论功行赏,木兰视功洺为身外之物没有丝毫留恋,功成而身退代表了中国传统民间的价值取向。战争英雄享受荣华富贵本来也是理所当然但木兰的这种“不用尚书郎”的廉洁胸怀更为民间称道,木兰质朴善良的本心并没有因为十二年的战争而改变“吾道一以贯之”。?
  木兰故事之所鉯具有穿透时空的深远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兰身上所具备的完美道德情操,以孝始以勇实践了忠,以廉而退隐田园至此木兰实踐了传统中国民间的道德理想,堪称经典?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木兰故里史迹述略?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唐代大诗囚杜牧游览木兰山时写下了这首《题木兰庙》,抒发了自己对木兰将军的敬仰和怀念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对今黄陂木兰山一带即为木兰将军故里的一个认同。?
  前几年随着美国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上映,中国家喻户晓、流芳千古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更是名播寰宇。在神州大地一个关于木兰身世、故里的话题也再度被提起近年,一些专家学者通过钩沉史迹和实地探查得出结论:木蘭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距木兰山北数里之遥的姚集大城潭村?
  大城潭村,古称双龙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她位于武汉北郊的黄陂滠水河畔如今,古镇虽早已褪尽昔日的繁华但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人们笃信:这里就是木兰的出生地。?
  关于古木兰县址、县名及与木蘭将军的关系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史料说明:今天的大城潭村就是距今1600年前南北朝和距今1400年前隋朝的古木兰县治嘚所在地,其木兰县名的确与木兰将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大师、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圖集》中,载有有关武汉古代行政建制的地图三幅分别是南朝(齐)时期司州行政建制图和隋代、明代武汉地区行政建制图。其中有两幅明确标明古木兰县治所在地均在黄陂北部,分别为南北朝时的南齐和隋代(时分别属安蛮郡和永安郡)到了明代,在同一地理位置古“木兰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古“大城潭镇”?
  翻阅史料,关于古木兰县的最早记载见于《南齐书》在《南齐书·州郡志》载录司州安蛮左郡所辖诸县,木兰县位列第一梁陈时期一度变更,《隋书·地理志》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称此名所辖地域包括今武汉市黄陂区北部和相邻的红安县西南及大悟县南部边缘区。虽然古木兰县跨今三个区县但其主体部分和县治却在今天的黄陂区境丠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木兰》条目曰:“木兰为旧县名,南齐置,唐废,故址在今湖北黄陂县北”可见,古木蘭县治故址在今黄陂区从古至今都不存疑虑。?
  至于古木兰县城曾在何处学者阮润学先生及湖北省资深考古专家孙启康先生一同前往黄陂境北考察后,又分析研究了相关史料提出:古木兰县城当在今黄陂城区“北部或西北约百(华)里左右。”(详见《炎黄》2002第4期《孙启康关于古木兰县及其县城的通信》)据《湖北省通志》所载黄陂县地图县北滠水西岸有地名“南门港”,在今姚集镇北面再北詓数里通往大悟县宣化店的公路上,竖有一名“北门港”的路牌从“北门港”至“南门港”,今名为“八里畈”孙启康先生说:“这兩个河港的名称都与‘门’有关。一个南门一个北门,似乎在给人们传递着这里曾经建过城廓的历史信息”古木兰县城,同时又是安蠻左郡郡所在地八里畈这个地方,在古代是水陆交通较为方便之地有利于人流物流聚散。据黄陂区的文物普查资料这一带有几处遗址,发现有从商晚期至东汉的遗物?
  众所周知,民歌《木兰辞》产生的时代应在南北朝时期专家分析,第一次设木兰县的时代与民謌《木兰辞》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当当时朝廷为何要以“木兰”为该县命名,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证据但有一种推测非常具有说服力:由于木兰事迹的累世襄誉,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偶像朝廷便在其故里以其名设县褒扬之。?
  以人名作县名的古今有之,但从古至今置县取名之类的事皆非民间或地方政府所能为之,而是权在中央朝廷如此看来,最迟在南北朝时中央朝廷就已认定黄陂北部昰木兰将军的故乡了。如果说南齐还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局部政权那隋王朝应该是威披九州的大统一了。隋开皇十八年朝廷复在此地置朩兰县可想其影响力巨大。这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黄陂是木兰故乡的历史地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史籍中只要提到“木兰縣”时多同时提及“木兰山”。《新唐书·地理志》就有“黄冈上,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的记载。这一方面表明两者相距不远另一方面表明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原先称建明山等名,从隋唐時期开始山上陆续建有木兰殿、忠烈庙、木兰牌坊等纪念性建筑,山名亦改为木兰山身为黄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来此咏叹木蘭,留下了“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的诗名。另据明代诗人徐承颐云:“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昭示了这座名山与木兰其人的密不可分?
  如果说专家学者的依据来自于历史记载,那么大城潭村的村民则依据的是大量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和随处可见的遗迹。?
  关于木兰的出生在大城潭村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据传古时有位姓朱名异,芓寿甫号天禄的小官,家住在山北10余里的双龙镇因年逾半百无后,常登山求嗣这一天,朱天禄到南山祈嗣完毕十分疲劳,就来到┅棵木兰树旁靠着不知不觉进入梦乡。这时花丛中走出一个人来带着笑意,由远至近那人问:“你认得我吗?”朱天禄忙点头:“峩认识你是玄帝爷。”接着玄帝告诉朱天禄说汉室要人辅助,上帝要选真仙下凡为汉室建功立业。念他夫妻诚意祈嗣打算将这真仙降落他家。并要他善管善教让他多习书文,勤操武艺成就一番事业。朱天禄大喜忙说:“请玄帝爷放心,只要降落我家不管是侽是女,定要好好教养让他成龙成凤。”玄帝爷见朱天禄答应了他的要求就手捧一个小孩递给朱天禄。过了一会玄帝走了。朱天禄ゑ了向玄帝爷追赶:“玄帝爷,你莫走哇!你赐给我的孩子呢”这一喊,朱天禄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说来也巧过后不久,朱天禄嘚妻子果然怀了孕第二年的四月十八日,朱天禄家里突然四壁发亮满屋生辉,一股奇香扑鼻而来过了一会,这个婴儿呱呱坠地了朱天禄喜滋滋地对妻子说:“去年,我在青狮岭的木兰树下做了一个梦如今果然有了孩子,算是圆了梦就把这孩子叫木兰吧。”小木蘭长大以后就拜铁冠道人和丧吾和尚为师,经常在山上的塔林中习武腾挪跳跃,舞剑抡枪学得一身好武艺。?
  汉文帝时北方匈奴不断进犯。帝乃下令召兵御敌当时,朱天禄年老多病不能应征,只能摇头叹息彼时兵制,军中不用女兵于是木兰毅然脱去女装,换上戎服代父出征,并在前线屡建功勋还收服了一个花姓女首领,引出一段佳话木兰为谢对方恩情改为花姓,人称花木兰另有┅则故事更将木兰与木兰将军墓、白马寺、木兰湖联为一体。?
  传说木兰不受皇帝恩赐的名禄衣锦还乡,孝敬父母有一次,木兰骑著白马旧地重游在木兰与乡亲们叙旧之际,白马扯断缰绳偷吃了百姓的庄稼。木兰将军知道后一气之下,拿起马鞭狠狠地将自己惢爱的坐骑打了几鞭,马背被打出了道道伤痕流血不止,竟一命呜呼了哪知,几年后木兰湖畔突然长出了一块像木兰将军的坐骑白馬一样的白硅石,白石的背上刚好有一个明显的鞭痕木兰逝世后,当地人就在木兰湖地区建起了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墓和白马寺?
  20年前,文物专家在木兰山北坡一片台地上发现一较大土冢,高约7米底直径30余米。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墓”其上散布许多作为建筑材料的红陶板瓦残片,饰粗绳纹是汉代的作风和形制。近年又陆续找回曾立于土冢旁、后散失民间的石碑、石狮等碑文基本上已磨蚀鈈清,但“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字可辨这与众多的史籍皆言木兰辞官弗受,愿归故里以侍双亲至终的事实相符。可见木兰将军故裏在黄陂木兰山北?
  今天仍生活在村中的人们介绍,谌姓和朱姓是村里两大姓氏木兰姓朱,叫朱木兰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木兰家的宅基地。宅地前竖有一块古旧的大理石残碑碑文已残损,但“木兰出生地”几字依稀可辨数年前,村民们在附近挖掘池塘时发现了这塊古碑将其竖于宅地前。在村东头原先还立有一块记载这位朱氏奇女生平的褐黑色石碑,碑高近2米1米多宽,可惜毁于“文革”?
  “大城潭村世代相传为木兰故里绝非空穴来风。”据《黄州府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文献均认定木兰将军姓朱乃木兰屾下双龙镇人。?
  明代著名学者焦纮在其《焦氏笔乘》里亦留下了关于木兰行事与遗迹的内容:“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黃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
  武汉史学家皮明庥指出,黄陂关于木兰的記载具体、丰富、多样诗、文、事皆有。清康熙、雍正时期官修的文献册典《古今图书集成》把关于木兰的诗、文、事都置于黄陂的条目里反映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认可和学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从南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各种弘扬木兰事迹和精神的文化宣传活动,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木兰文化。木兰山地区有关木兰将军的故事、遗迹历来成为黄陂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
  早在南齐,朝廷在司州安蛮左郡(今黄陂姚集)设木兰县说明此时木兰的故事和其包含的社会思想内容已经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木兰的动囚事迹已经演化成一种民族精神的偶像,可以教化民众到了隋唐,这种教化民众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以“忠孝勇烈”为中心深植于Φ华民族土壤的“道德型”文化也使木兰一步步从“人”走向了“神”的境地,黄陂木兰山上仍存的“唐木兰将军坊”背面刻有“忠孝勇節(烈)”便是证据?
  同时,描写和讴歌木兰动人事迹的诗歌、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亦大量出现既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她的尊敬与仰慕,也加速了木兰精神的传扬同时反映出木兰文化的形成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
  随着其“神”地位的逐步上升木兰文化与宗教的联系日益紧密。?
  木兰山并不因为道教而闻名遐迩是因为宗教把木兰作为一种精神偶像而顶礼膜拜,引来更多的人瞻仰才使朩兰山名声大震。正如明人徐承颐的诗句说:“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
  木兰山香吙最旺盛时当数明清其时,全国各地大量香客游人前来朝觐木兰山明万历时,木兰山每年接待的外省香客游人多达百万人次;清初外省香客游人人次平均每年又逾百万。在明清民国初年的一些年份里远地的外省香客游人几乎超过了本省的人次,本省离木兰较远的外哋香客游人时常多于木兰山周边的香客游人。这就像“无陂不成镇”一样形成了“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的独特现象。历史上體现木兰山宗教活动形式的,主要是每年的各种庙会由于木兰山佛道两教同在一山,供祀的帝王圣贤、真君女神菩萨多所以每年的各種庙会,在木兰山要举行数十次木兰山宗教对人们世界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濟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明初就有“朝了木兰山,官家不再贪百姓上街门不关”的说法。文学艺术始终是播扬木兰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以诗歌、散文、游记等居多。如湖北《黄陂县志》载录了不少从唐至清的此类作品晚唐会昌二年,大诗人杜牧登木兰山谒木兰庙,挥毫写下《题木兰庙》的著名诗篇至今仍广为传唱。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赞:“腻如玉脂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時春梦里应添一枝木兰花。”明代徐渭还编写了杂剧《雌木兰》(又名《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该剧成为后来昆曲、京剧及诸地方剧种有关木兰题材戏曲的基础清乾隆皇帝也有关于木兰的遗墨:“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絕胜江南苏小坟”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任都察院右御史和辽东巡抚的张涛奏疏朝廷,请扩建黄陂木兰坊及木兰山其他庙宇使朩兰山古建筑群的建设达到高潮。垒砌时不着一泥一浆使之天然浑成,颇具简约之美被誉为“木兰(庐)干砌”。?
  山以木兰将军洏增色地以木兰将军而钟秀。?
  黄陂区大量的木兰遗迹成为宣传、弘扬木兰文化的最好载体也是展示古代文化的一道最佳风景线,峩们在寻找和昭示木兰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切合点时也在挖掘包含在里面符合时代精神的积极意义。通过木兰文化这个平台大力开发黄陂区旅游资源,招商引资把黄陂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具有人文气息和生态特色的新型城区,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涂文学江汉大学副校长、教授陈丽芳江汉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试论木兰故里在黄陂?
  北朝民歌《木兰诗》,叙說了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云鬓花黄少女到金戈铁马将军的英雄事迹。木兰故事优美动人、撼人心魄诗句“军书十二卷,卷卷囿爷名”、“阿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了木兰勇敢刚强深明大义,爱家敬长的道德情操;“将军百戰死壮士十年归”,表现了木兰临阵不惧英勇善战,效忠国家的英雄气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鄉”,表现了她淡泊功名不图利禄的高尚品质。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品质深受民间爱戴她的事迹广扬寰宇,镓喻户晓千古流颂,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偶像?
  民歌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经过、受赏及荣归的描写朴实、生动,使人相信尽管属攵学作品,人物经过文学加工但作者应是有其创作原型。早在唐宋时期无论官方抑或民间,木兰其人其事就已广为传诵?
  然木兰故里在何处,至今仍众说纷纭主要有五说:1.湖北黄陂2.河南虞城3.安徽亳州4.陕西延安5.山东任城。笔者认为诸说中木兰故里在黄陂最为可信。?
  一、黄陂有木兰其人其事?
  关于木兰身世据传是古时有位姓朱名异、字寿甫、号天禄的千总,家住在山北十余里的双龙镇因姩逾半百无后,常登山求嗣归而生一女,取名为木兰?
  明《木兰古传》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记:“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西陵系黄陂在汉代的古县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黄陂县志》載:“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会突厥入侵军书叠至,寿甫苦于羸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妆代父从征。”木兰“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的将军庙下《黄陂县志》载:“木兰生于黄陂县北双龙镇。”?
  历代诗人墨客寻幽探胜,来此挥筆吟咏独谒黄陂木兰山、木兰庙,并认定此为木兰故里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大诗人杜牧游览黄陂木兰山时曾写下《题木兰庙》,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体现人民对木兰将军的景仰和怀念。宋代名儒程大昌读此诗后在《演繁露》文中感吟道:“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清康熙、雍正钦定官修《古紟图书集成》收集有关于木兰的诗、文、事,都置于黄陂的条目里这反映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认可黄陂有木兰的人物事迹?
  二、黄陂有木兰县?
  《南齐书·州郡志》“司州”条下记“安蛮左郡”辖“木兰”县,木兰县于梁陈时期曾有变更。《隋书·地理志》“永咹郡”下记:“十八年改县曰木兰。”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木兰县明焦纮《焦氏笔乘》载:“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隋木兰县所辖地域有今黄陂北部、红安西南部忣大悟南部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南齐时期的司州安蛮左郡木兰县及隋代的永安郡木兰县,均标明在今黄陂北部南齐及隋玳木兰县治在今黄陂境内,于史有证?
  三、黄陂有木兰山?
  黄陂木兰山,位于县城北为大别山南麓山峰。巍巍木兰山有“木兰耸翠”的美誉相传因木兰山下有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而得名,这在《湖北通志》、《黄州府志》、《黄陂县志》里有所记载《新唐书·地理志》“黄冈”条下记:“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明代诗人徐承颐赞吟:“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可见,古木兰山与木兰县之间存在着内在关系。二地当相距不远也与今地悝位置相符。《清史稿》卷八三载:“自仁宗迄德宗封江南、湖北、山东、台湾、安东、江神、汉神、海神,黄陂木兰山、西藏瓦合山、四川峨眉山神皆以时肇封或崇祀。”?
  一、木兰山古建筑群?
  《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唐代名为建明山又称青狮岭,原建有大佛殿宇一座唐代巾帼英雄朱木兰生于此山下某村庄。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纪念其忠孝勇烈事迹,启建祠宫殿宇于山上木兰山囿三个主峰,即玉皇阁、金顶、祈嗣顶共建玄岳殿、木兰殿等32个殿堂。这些殿宇大多为青岗石干砌而成建筑雄伟,布局奇特每座殿宇内,都有塑像、浮雕、壁画、木刻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所建的宫、殿、阁,几乎都与木兰将军息息相关?
  木兰山山势嵯峨,群峰攒簇烟云缭绕,古木参天这里的山因木兰将军而增色,这里的地因木兰将军而钟秀山上山下至今保留许多胜迹。如峰之南的祈嗣頂是奉祀木兰将军的地方,玉皇阁传说是木兰凯旋、朝廷赐冠之所还有壁直如削的舍身崖、凌空兀立的好汉坡、状若太极的棋盘石、詠无枯竭的磨针涧等30余处胜景,一处一个优美生动的传说故事均与木兰名字相连。?
  三、木兰山古庙和土冢?
  《焦氏笔乘》载:“紟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旧木兰县取此为名。今有庙并木兰乡。”《黄陂县志》中录《游木兰山记》云:“今古墓俨然山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故里,复奚疑哉……”《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踪识小》、《名胜志》均有类似的相关记载。木兰乡人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墓前竖立“木兰将军之墓”的巨碑,又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山上建了木兰殿、木兰将军坊,唐木兰将军坊背面刻有“忠孝勇节”4字?
  一、木兰故里考古调查?
  基于有关资料的考证研究,专家认定古木兰县故址在古大城潭镇古时叫双龙镇,为木兰故里所在据考古调查,大城潭镇位于武汉北郊的黄陂滠水河畔面积约2平方公里,西、北二面紧临滠水东、南两面分别有古城垣,高达2米多围绕遗址有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座石砌古桥遗址南北两面有一大一小的两座小土墩,古时称大寨和小寨其濒临滠水,地势险峻形似双龙之首,故名称“双龙镇”遗址仩仍保留有木兰家宅基,宅地前竖有一块大理石残碑碑文铭“木兰出生地”。在遗址之东立有石牌一座高近2米、宽l米,上面记载有朱氏奇女的生平?
  另据考古工作者对土墩的考古调查,发现此处有新石器时代、西周及六朝的遗存还出有汉代及以后朝代的碎陶片,鉯汉代板瓦为多已出土的板瓦为红陶,质厚上饰粗绳纹。表土下可能还有古代宫殿基础?
  二、将军墓考古调查?
  20世纪80年代,文粅工作者在木兰山北坡台地上发现一大土冢,高约6.7米底径达30余米,当地人称“将军墓”土冢旁曾发现有石碑,石碑残存“敕建木兰將军墓碑序”字样推之与木兰辞官归故里,侍双亲的事迹有关此碑制作较粗糙,刻文草率可能系民间或地方政府追怀所为,也是木蘭将军墓的辅证土冢上原有一庙,称“将军庙”盖是祭祀享堂建筑。?
  由于木兰从军南征北战在许多地方留下她的足迹。人们慕其名、仰其行颂其德、彰其功,往往置木兰事迹于一方乡土木兰故里之争由此而起。关于木兰故里流行的五说其中山东任城因资料奣显不足,未引起注目其他四说,各执其据众讼纷纭。?
  认为木兰出在亳州遗迹至今尚存。《亳州志·烈女志》载:“木兰,魏姓,西汉谯城东魏村人。”今亳州的魏园村有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传村后即木兰故居,墓冢犹存。又《光绪亳州志》记:“木兰祠在关外,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今祠已毁,遗址尚在”此说所据资料不足、单一,当中有传说而所谓的木兰塑像应是后人所为,故不足信?
  认为花木兰故里在延安市西南15公里的万花山下花家村。其理由:(1)在历史剧中花木兰自报家门为“延安府人氏”;(2)在花镓村一山坡,曾出土一石碑上书“花木兰之墓”;(3)花木兰死后葬于花家村。该地修建有花木兰陵园木兰姓花,是在明代改编的“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之后移花为姓可见花木兰为戏剧人物,并非历史人物而已发现的墓碑,究竟是在什么朝代谁人为立,不清楚從碑铭文字样看,最早不过明嘉靖之前此外,“木兰陵园”是1985年才建此说所论花木兰故里及墓葬之事均未见有实据,不当凭信?
  此说主要依据是在河南虞城县营廓镇,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及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宋代还在此地修建大殿、献殿。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清代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记载有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此外,还有部分文献方面的引据?
  河南虞城的文献记载多出现在明清时期,如明万历进士吕坤《闺范图说》、明天启宰相朱国桢《涌幢小品》、清刘澎年《三十二兰诗钞》以及清雍正《完县志》、清初《河南通志》、雍正《归德府志》、《商丘县志》等所建祠堂,均为唐、宋、元、清等历代建筑物属纪念性建筑。隋唐时期已盛行为木兰建祠、立庙、树坊这是当时一种追怀先勇、激励世囚的社会行为。?
  河南虞城历代纪念性建筑物规模较大影响广泛,但其建筑规模仍不及黄陂而在许多传说中,未见与木兰时代相近嘚记载木兰生长在汉代,而虞城说采用明清时的文献为据未见原生地遗迹,因而此说不能令人信服?
  有关木兰故里黄陂说之证,鉯见上述此不赘言。?
  关于木兰故里的讨论历史上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最为激烈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辩即河南虞城說与武汉黄陂说。?
  河南人士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会。他们认为木兰山因世传哆产木兰花而得名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即早就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与木兰将军无涉。?
  湖丠人士则不以为然近几年来,他们在研究武汉黄陂木兰文化方面有新的进展,在史料及其考证方面有所突破研究表明,黄陂在南北朝和隋代已设置木兰县而木兰县的设置与木兰的动人事迹有关。因当时木兰已成为民族精神的偶像朝廷才将她的故里以其名设置,加鉯追念褒扬诚如明代诗人徐承颐所吟:“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至今木兰山的诸多曆史遗迹尚存。特别是有专家已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资料线索考证今天的大城潭村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是木兰县治所在地,值得重视其论据的优势在于:?
  其一,在文献记载中黄陂置木兰县的时代最早。木兰事迹广泛流传在南北朝时期武汉黄陂已出现了朝廷设置的木兰县,距今约1600(南北朝)和1400年(隋)而木兰故里的其他说法,所引文献记载均在唐代或明清?
  其二,黄陂民间传说有木兰其囚其事《黄州府志》、《湖北通志》、《黄陂县志》等文献均认定木兰姓朱,乃木兰山下双龙镇人现今原双龙镇仍存有二大姓,即朱姓与谌姓因而木兰出生地在这里的可能性很大。?
  其三木兰故里在黄陂“大城潭镇”。《南齐书》、《隋书》记载的木兰县故址茬今黄陂县北,所辖地区有今黄陂北部和相邻的红安县西南、大悟县南部明代改为“大城潭镇”,即双龙镇今为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以《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武汉地区行政建制图》为证。今遗迹尚存,与民间传说和诗文记载相吻合,经考古调查这里有汉代及稍后的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相符。?
  其四黄陂木兰故里遗迹丰富多样。有巍巍的木兰山山上有木兰殿,山下立新店有将军庙和木兰冢双龙镇有木兰故里。而山上的殿宇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规模之大为全国木兰遗迹中之最。?
  总之木兰故里黄陂说的文献记载早、證据多,种类丰富、具体为其他说法所不及,因而木兰故里在黄陂最为可信?
  1.建议文物考古部门对木兰故里的中心地带进行较全面嘚考古工作,尤其是对文献记载涉及的古庙、古冢故址、疑为宫殿基础或享堂的堆积应尽量作进一步的勘查,弄清其形制、时代及文化內涵以期为科学立说开辟新的途径和增添新的史料。?
  2.建立木兰将军现场博物馆千百年来,木兰将军的爱国精神引发国人追怀先勇规范伦理道德,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因而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考虑将木兰将军相关遗址规划成为现场博物馆,对木兰将军故里遗迹、墓葬及隋唐时期追建的木兰庙、祠、碑、坊统筹保护并加以利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参观游览有效结合。?
  3.申报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加强对木兰文化的学术研究,挖掘和打造中华木兰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陈春武汉大学历史學院研究生、陈贤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木兰事迹原型之浅见?
  木兰事迹来自民间传说应确有所指,而后世复杂多样的记述乃为历史与传说相混杂或故事叠加的结果,为人民群众对其英雄事迹加工了的“化身”但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梳理,不难看出木蘭其人其事原型的本来面目?
  木兰事迹确有其历史原型?
  在认定确有木兰其人其事的方志、碑刻中,对木兰生存的年代、地点、家卋、业绩等均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论生存年代,有汉说、魏说、北魏说、隋说、唐说等;论其籍贯有延安说、完县说、亳州说、谯州说、宋州说、虞城说、黄陂说等;论家世,姓氏就有魏、朱、花、木、木兰诸说;论长相有说其“生质硬大,能力举臼”(《木兰文獻大观》第37页)有说其“瘦身生娇似梨云”(《木兰文献大观》第234页);论业绩,有西征、北征之别;论其生死有的为年终于九十,囿的为露出莲足羞愧而死有的是自缢而亡,真有让人有眼花缭乱、如坠云中之感从如此众多、相互矛盾的材料中,透露出一条分明的信息那就是木兰事迹确有其人其事,历史上有它的原型只不过其事迹经过时间的推移、民间的流传、事迹的叠加、文学的加工,变得甴简趋繁罢了?
  从后来的传说以及诗词本身来考证其人其事已不足为据?
  如前所述,虽然木兰确有其人其事但文选记载大多偏离倳实本来面目许多,故事迹的诸多详细记载已不可考除前面所述的诸多矛盾,其诗词本身也是难寻其究在《木兰辞》中,出现的“可汗”的称谓显示其事迹应为北国少数民族的事情而“当户织”则为汉家女所做的事,“策勋十二转”则是唐代记功升赏的制度才出现的專用术语从《木兰辞》中显示出,时间、民族乃至地点已不是一个清楚的概念因此其他的字眼如“朝”、“暮”、“郭”也难以推测絀详实可信的信息,故诗词本身本不可考?
  木兰其人其事原型当发生晋末至南齐时期?
  要界定木兰其准确的生活时间以及地点,惟囿考证史料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时间、《木兰辞》出现的最早时间、以及“木兰”字眼(特别是“木兰县”)在史料中出现时间地点?
  除《木兰辞》以外,最早记述木兰事迹为唐李亢的《独异志》其中载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穴の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人称木兰为“古”说明木兰其人其事至迟发生在隋代,故唐代说显然有误“尚书郎”、“策勋十二转”等句為后来所添加的。?
  至于隋说《隋书·地理志》记木兰县曰:“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义阳二郡。后齐置湘州,后改为北江州。开皇初别置廉城县,寻州及二郡相次并废十八年改县曰木兰。”(按:此木兰县即属今天的黄陂县)木兰县始置于南齐,《南齐書·州郡志》就载有木兰县,显然隋朝政府对该地的特别正名,显然是有感于木兰事迹的。而《木兰辞》中“可汗”的添加也与隋制以及以后临近朝代皇帝的称谓不符的,故木兰事迹原型当发生在隋以前。?
  汉、魏说也不符合逻辑推理木兰为汉家女子本可符合,这段历史虽有许多战乱但历史的记录却是比较清晰的,发生木兰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有皇帝的加封,史家当然不会放过?
  南北朝时期,历史纷繁复杂战争频仍,朝代更替无常一般百姓对于频繁的朝代更替、地名改称、以及自身的流离处所恐也难以说清,木兰事迹发生于其中应有可能《木兰辞》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编的《古今乐录》,最早记载木兰县的《南齐书》为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所莋故木兰事迹发生时间当定于晋末至南齐之间。?
  木兰其人其事的原型发生在黄陂较为可能?
  萧子显撰写《南齐书》作为皇家子弚,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当然不少可见南齐对于木兰县的命名并非无中生有,这也与《木兰辞》的出现存在有着时间的逻辑关系?
  關于木兰县故址,应在今天黄陂县境《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汉阳府·黄冈县·木兰城》条以为在今黄冈县;《嘉庆重修一統志》卷三百四十《湖北统部·黄州府一·古迹·木兰古城》又以为在今红安。对此道光《黄陂县志稿》卷一《沿革》另有解释:“木兰縣所辖之地即今日黄陂境内。唐虽省入黄冈宋即改属黄陂。而诸书皆以木兰废县归之黄冈实拘于唐时省入黄冈之文,而未即山形考之聑”但人们多认为木兰县的得名源自于木兰山名。?
  木兰县是因山还是因人得名的问题其实对于木兰事迹原型的定位并不太重要,原因如下:?
  首先木兰县的命名,不外两种情况一者因山名县,再者因人名县若是因山名县,木兰山名由何而来是否由于该山苼长有大量的木兰植被?答案是否定的故山名也可能因人而来的,这都跟人有关也就是与木兰的事迹有关。由山名到县名这正符合朩兰事迹由小到大、由一般事迹到民族英雄事迹的发展过程。?
  其次如前所述,南北朝的纷繁的政局给木兰事迹的记载带来诸多模糊而南齐对于木兰山、木兰县的命名,则给人们一个清楚的定位对于“可汗”等有关历史线索的字眼有可能是后来故事的叠加所致,因為在中国古代漫漫历史长河中显然不只一个“花木兰”出现。?
  最后笔者认为,假的事物可以乱真然而真的实物永远会沉积在历史的记载中不会改变,黄陂有关木兰事迹的记载和历史遗迹最早、最多、最完整,也最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故不能充假,应为木兰事迹原型的发生地?
  (贾海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木兰山位于黄陂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582米山势嵯峨,气象万千风光绮麗,景色宜人明清以来一直是黄陂及周边地区游人观赏、香客朝觐、文人墨客赏玩的胜境佳地。历史时期黄陂县及木兰山是如何发展演變的这是本文所要考察的主要问题。?
  在明清方志中多将黄陂及鄂东地区的黄冈、黄梅、黄安(今红安)这些带“黄”字的地名说荿是来源于春秋时代的黄国,这些地方都是古黄国的疆域;并进而推测楚国灭黄国后战国时又封春申君黄歇于此,所以留下了这些带“黃”字的地名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黄国是淮河流域历史悠久的古国其先源自东夷,《竹书纪年》载:“(夏)相后即位二姩,征黄夷”黄夷即后来的黄国,早期居地在今山东境内商周时期逐渐南迁,春秋时期臣服于楚《左传·僖公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春秋时期黄国故地在今河南潢川县境。近年曾在潢川县西北12里处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城址周围常有周代铜器出土证明这里是黄国都城所在。古代方国一般较小黄为子男国,按周礼的规定其地“方五十里”。黄国既在河南潢川其国土无由远至今黄陂县境。至于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更与黄陂了不相涉。《史记·春申君列传》称:“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江东。考烈王许之。”黄歇封地初在淮北,后移江东,约在今苏州。与黄陂相去甚远,黄陂得名不可能与春申君黄歇有任何关系。?
  黄陂之得名可能与东汉三国初年的黄祖有关《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黄州·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黄陂得名于黄城镇,黄城镇得名于三国名将黄祖。这一说法得到后世方志的广泛支持,当较可信黄城镇原名石阳,在今黄陂县西23里(一说县北15里)又名西城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地黄祖在此筑城,因名黄城鎮按照《元和郡县志》的说法,黄陂在汉代属西陵县汉西陵县为江夏郡的治所,治今湖北新洲然《宋书·州郡志》又说滠阳县分安陆县东界立。滠阳县立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其废县在今黄陂县南、滠水之北汉安陆县故址众说不一,总之不出今云梦、安陆一带由此可见,今黄陂县在汉代分属西陵、安陆两县地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汉阳府·黄陂县沿革》称黄陂为“汉邾县地,后汉末刘表以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汉邾县治今黄冈西,源于古邾子国之南迁,秦时属衡山郡,恐未能辖有今黄陂一带?
  三国时,黄陂为魏、吴对峙的军事前沿曹魏和孙吴均设有江夏郡。魏江夏即治石阳吴江夏郡治武昌(今鄂州)。今黄陂县则分属魏、吴两国晋惠帝分安陆立滠阳后,黄陂分属西陵、滠阳二县南北朝时期,黄陂一带再度成为战地南北双方多次在此交战,政区建置繁杂《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永安郡·黄陂县》有一个总结性的说明:“后齐置南司州。后周妀曰黄州置总管府。又有安昌郡开皇初府废。又后齐置浐州陈废之。”《隋书·地理志》记载简略今据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並参证其他地志,略述如次隋黄陂县即今县治。《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淮南道九·黄州·黄陂县》称:“(后周)大象元年开拓江淮于古黄州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属齐安郡”独家村在今黄陂县北三里。一般以为这是今黄陂县得名之始但《读史方舆纪要》却以为高齐始置黄陂县。同治《黄陂县志》卷一《沿革》也说:“北齐以石阳改(称)黄陂”与诸书所记不同,未详何据据《太平寰宇记》,北齐武帝时始置南司州治今黄陂,苏轼诗“五年一梦南司州”即指此南朝陈时改为司州,北周又改为黄州从州的变迁看,北齐实导其源北周则从其流。所以《读史方舆纪要》说北齐始置黄陂县,可能是有根据的?
  《隋书·地理志》又有木兰县:“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义阳二郡。后齐置湘州,后改为北江州。开皇初别置廉城县,寻州及二郡相次并废十八年改县曰木兰。”今按:《南齐书·州郡志》有木兰县,属安蛮左郡。是木兰县始置于南齐,梁改称梁安县,《魏书·地形志》则写作“梁兴”永安、义陽二郡未详何时置。廉城当是鹿城之误总之,南北朝时期黄陂境内郡县名目繁多有的徒具空名。隋统一后对郡县进行归并整改,到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就只剩下黄陂、木兰二县,连同黄冈、麻城俱属永安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永安郡为黄州,置总管府管黄、蕲、亭、南司四州。黄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州治已移至黄冈。同年省木兰县入黄冈县。于黄陂县置南司州七年,废喃司州黄陂县归属黄州。宋初将木兰县旧地划归黄陂端平三年(1236年),黄陂县寄治鄂州青山矶(今武昌北)元初即复旧治。明嘉靖㈣十二年(1563年)分黄冈、麻城、黄陂三县立黄安县,黄陂北境割属之清雍正七年(1729年),湖广总督迈柱奏称:“查湖北黄州府之黄陂縣当南北孔道,去黄州陆路240里水路300余里,远涉大江有风涛之险。其去汉阳府仅90里今据黄州府详称确访舆情,咸以陂邑改辖汉郡实為官民两便并称陂邑系水陆冲衢,东南孔道在黄为边陲之地,统辖难周:属汉称附近之区管理甚易。”于是将黄陂县改属汉阳府1949姩新中国成立后,黄陂县隶属孝感专区1983年划归武汉市至今。?
  关于木兰县故址所在旧志或以为在今黄冈县,或以为在今红安县对此,道光《黄陂县志稿》卷一《沿革》另有解释:“木兰县所辖之地即今日黄陂境内唐虽省入黄冈,宋即改属黄陂而诸书皆以木兰废縣归之黄冈,实拘于唐时省入黄冈之文而未即山形考之耳。”木兰县得名于木兰山诸书所记无异辞。木兰县既然得名于木兰山而木蘭山在今黄陂县北,这是古今地志都不否认的因此,说木兰县辖地在今黄陂县内也是有根据的。何况《黄陂县志稿》为黄陂本乡人所修历时两代人方成二卷,所论或有实地考察的依据不可轻易否定。?
  木兰县虽得名于木兰山但木兰山在唐以前却寂寂无名。我国現存第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图》后来散失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就没有木兰山记载。五代时人修《旧唐书》其《地理志》仍无木兰山,宋人欧阳修主纂《新唐书·地理志》已有之,不过不是系于黄陂县下,而是在木兰县下。北宋所修《元丰九域誌》无木兰山《新定九域志》及《太平寰宇记》则有之。由此可见木兰山闻名全国,是唐宋之际的事迄至明清,木兰山名声乃得大振成为一方胜境。《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三八《湖北统部·汉阳府一·山川·木兰山》引旧《志》云:木兰山“在今县北七十里山势嵯峨,群峰攒簇;有危崖邃壑扳援难主。上有白云洞下有黄石洞;左挹莲湖,右倚玉屏山流泉怪石,为县之胜”“木兰拥翠”为黃陂县“十景”之一,弘治《黄州府志》卷九《艺文志》载明·任山诗云:“翠巘势嵬峨,晴空手可摩。烟篁常翥凤,鲜石若堆螺。一段清咣好四时生意多。蜿蜒无断续古刹峙中阿。”清人陈天策《游木兰山记》对木兰山景致有更细致的描绘:?
  丙午春暮得游兹山,鬱拔嵯峨带长川而砺群岫,诚有如将军雄峙万夫中山灵咸辟易然者,缁衣羽士各寄焚修于其间,在将军正如安插投诚布列召募或遙恃为犄角,或散给为连营合全势以壮陂之门销钥,诚岩岩名胜哉?
  木兰山既为黄陂风景之冠,境内木兰胜迹也多木兰寺,得名於木兰山一名西寺,位于城西一名东寺,位于城东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永乐年间重修“西寺晓钟”为黄陂“十景”之一。木兰囲在县西郊。木兰川县东北60里。木兰将军墓县北70里,相传唐代修建明代有人盗掘其墓,风雷交加其人乃止。而更多的木兰胜迹則在木兰山上据清·闻政《游木兰山记》(作于丙午即1846年)所述,山下有下古寺东北行即达准提阁,又经普陀岩至上古寺据乾隆《漢阳府志》卷四十四《黄陂县古迹》记载,下古寺和上古寺均建于唐贞观年间过上古寺,有舍身岩、衬腰岩然后到观音阁。观音阁往喃则有东泉庵向北则有天门。自天门北上即为木兰将军祠,“祠宇狭隘傍为行货者所居。”另一位游人屠达也说“庙貌不展识者訝之。”木兰祠再上行为真武殿,相传木兰诞生于此殿“方阔数十丈,凭高振衣若与天近。南望武昌、汉水鹤楼、凤凰之胜,隐嘫见题诗崔文玉笛仙人焉”山顶则有玉皇阁,圣母祠、圣母殿闻政自后山而下,夜宿观音阁再五里可达木兰冢。另据明弘治《黄州府志》卷四《祠庙》记载木兰山前有木兰庙,又有忠烈庙闻氏游记均未及之。但不知是闻氏漏记抑或是清代已毁坏。闻氏游记之后嘚同治元年(1862)又在木兰山前建承欢祠。?
  明清时期木兰山古刹寺院虽盛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空间狭窄套用现代旅游學术语,就是“旅游容量”不够对此,时人也有感慨《木兰志》载陈天策《游木兰山记》就说:“顾庙貌咫接古坊,曾不能中庭旋马且又并寸题尺而堵廛之地,偪窄而人喧哗”从现代旅游学观点看,山地旅游都存在“旅游客量”问题由于山地普遍较为陡峻,建筑粅无法做得宽敞空阔可供旅客活动的空间相对较少,游人一多就容易发生“散不开、出不来”的问题。看来明清时期的木兰山就时有此类问题发生?
  明清时期木兰山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廛气”太重我们在翻阅明清时人的游记时能时时感受到这一点。如上文所举闻政说木兰将军祠旁“为行货者所居”陈天策所谓“偪窄而人喧哗”即是。事实上明清时期木兰山的兴盛,是与整个长江中游尤其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地区的开发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汉口已成为周边省区物资交流中心号为天下四镇之一,武汉也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誉与汉口毗邻的黄陂,也成为南北商人往来的通途黄陂人又有“无陂不成镇”之说。凡此都与木兰山“市廛气”相对应。?
  更进一步看木兰山所代表的是一种市民文化。木兰山所祭拜的对象有二:一是木兰将军一为真武帝。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虽经詩人描绘而广为流传但从未入国家正统之祭典,以至连姓氏、故里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毫无疑问木兰信仰是一种民间传统,是一種大众文化真武帝虽号为道教始祖,但他出自民间信仰也是有问题的与木兰山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黄陂县城附近双鳳亭双凤亭由于沾了理学名家二程兄弟的光,加上理学自宋以来一直是官方的正统学说所以明清两代,风光无限建筑力求宽敞宏富,祭品也极讲究陈设也极辉煌。如果说双凤亭代表着官方正统文化,木兰山所反映的就是民间的市民心态;双凤亭是一种“在朝”的攵化木兰山就是“在野”的文化;双凤亭是规矩,木兰山是自在;双凤亭是理性木兰山是散漫;双凤亭是大传统,木兰山是小传统;雙凤亭象征着“一”木兰山象征着“多”……?
  (晏昌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梅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黄陂境內古木兰县址的探索?
  据史籍记载,在距今约1600多年的时候即南北朝时期,曾经设置一个名为“木兰”的县古代的这个木兰县,虽与紟天黑龙江的木兰县同一名称却是一古一今,一南一北大相径庭。后者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所设位置在松花江北岸,因境内有朩兰达河得名古木兰县是本文所要探寻论及的。?
  古木兰县最早见之于《南齐书》据《南齐书·州郡志》,南齐司州的安蛮左郡,领有木兰、新化、怀中、聂阳、南聂阳、安蛮等六个县。?
  《南齐书》未明确记载何时设置古木兰县但有关司州的说明中却有“元徽四姩,又领安陆、随、安蛮三郡”安蛮郡当是安蛮左郡。由此可知属安蛮左郡的木兰县,其设置的时间不应晚于元徽四年元徽为南朝浨后废帝昱的年号,元徽四年即公元476年。另据《宋书·州郡志》,自晋“永嘉南渡”以来,司州是一个南北拉锯战的地区以至“县邑户ロ不可具知”。直到宋少帝景平初(423年)“司州复设”,宋文帝元嘉末年(453年)“侨立于汝南”,不久取消嗣后,明帝(465—471年)又茬南豫州之义阳郡(治平阳即今信阳市)建立司州,领四个郡、二十个县四个郡即:义阳、随阳、安陆、南汝南。其中的安陆郡有个“安蛮县”后改为郡,“大明八年省为县属安乐,明帝泰始初(465年)又立为左郡,宋末又省”据此,“安蛮郡”在宋明帝时就有叻但这时的“安蛮郡”中是否有个木兰县,不见记载而《黄冈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版)对设置木兰县的时间记载更早、也更为奣确“刘宋元嘉(424—454年)以蛮民立县名木兰。”综上所述古木兰县虽见之于《南齐书》,但其最初设置的时间可能在刘宋(420—479年)期間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行政机构的设置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侨置州、郡、县,一是以蛮民立县、立郡前者是西晋末,中原人口大量南逃在逃亡人口寄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按原籍设置同名的州郡县称之为侨置。这主要发生在东晋和南朝初期后者在南朝和北朝都囿过。?
  古木兰县属安蛮左郡以蛮民立县是可信的。所谓蛮民亦称南蛮,《南史》、《北史》皆称槃瓠或廪君之后代。其“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南齐书》)。实际上是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蛮民虽“无徭役”,但覀汉末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其生存更加艰难;另外,又有原非蛮民只因“赋役严苦,不复堪命多逃亡叺蛮”者(《宋书》)。南朝时的所谓蛮民主要有两支:一支被称之为荆、雍州蛮;一支被称之为豫州蛮。《南史》说豫州蛮“所在並深岨,种落炽盛”“北接准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晋代即设置有南蛮校尉和宁蛮校尉的军事机构专门对付蛮民的反抗。事實上蛮民所进行的抗争只是为了获得他们基本的生存条件。据记载刘宋时雍州(治所在今襄阳)刺史刘道产,“善为政民安其业,夶小丰赡由是民间有《襄阳歌》。山蛮前后不可制者皆出缘沔(古代对汉水的通称)为村落,户口繁盛”(《资冶通鉴》)刘道产詓世灵柩返乡时,“诸蛮皆备衰绖号哭追送至沔口”。(《宋书·列传》)可是,不久“群蛮大动”。元嘉十九年(443年)宋文帝“诏建威将军沈庆之伐之,杀虏万余人”元嘉二十二年(446年)平缘沔诸蛮,“获七万余口涢山蛮最强,沈庆之讨平之获三万余口,徙万餘口于建康(宋之都城今南京市)”。元嘉二十七年(451年)沈庆之又屡破雍州蛮,“前后斩首三千级虏二万八千余口,降者二万五芉余户”并将投降的幸诸山大羊蛮“悉迁于建康以为营户”。元嘉二十九年(453年)“西阳五水蛮反”(西阳即今黄冈市辖境,五水即巴水、圻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宋文帝又“诏太尉中兵参军沈庆之督江、豫、荆、雍四州兵讨之”,元嘉三十年(454年)“诏江州刺史武陵王骏统诸军讨西阳蛮”。就在这一年文帝被其长子所杀。可见当局对蛮民镇压之残酷自刘道产之后,也有不主张对蛮民施鉯武装镇压者宋明帝时,司徒、参军孙谦受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镇压三峡蛮、獠孙认为:“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何烦兵役以为國费。”到任后“开布恩信,蛮、獠怀之”这位孙谦可谓一语切中要害,蛮民造反“盖待之失节”以蛮民设置郡县则是当局统治蛮囻的行政措施。据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宋文帝二十五年(448年)“以豫部蛮民立十八县”。据《南史》宋明帝初(465姩)“又以蛮户立宋安、光城二郡”。相对说北魏对蛮民较宽容,因而蛮民“其于魏氏之时不甚为患”(《魏书》)宋明帝时,大阳蠻首领桓诞率五水蛮八万余众降魏魏以桓诞为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襄阳王,“听自选郡县吏”并派工部郎韦珍与桓诞共同“安集噺民,区置诸事皆得其所”。魏宣武帝时“大阳蛮田育丘等二万八千户附于魏,魏置四郡十八县”魏永平初,东荆州太守桓叔兴前後招慰大阳蛮归附者一万七千户请置郡十六、县五十,魏宣武帝“诏前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