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网今日基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多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題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项目的是( )

  A.社会保障支出 B.文教经费支出 C.补贴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

  3.为了资源的有效使用,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收取一定费用这属于( )

  A.“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公平效率”分析法

  4.需要企业职工按一定比例缴费的社会保险是( )

  A.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女工生育保险 D.社会救济

  5.按财政收入的组织形式来分类,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

  A.公债收入 B.税收 C.国有资产收益 D.公共收费

  6.能体现课税尺度的税收制度偠素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加征加成

  7.下列属于直接税的是( )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个人所得税

  8.当年公债还本付息总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称为( )

  A.债务依存度 B.宏观税率 C.公债偿债率 D.债务负担率

  9.按我国分税制政策增值税中央分享的比例是( )

  10.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1 1.下列属于传统的金融工具的是( )

  12.美国联邦基金市场是一种( )

  A.股票买卖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

  C.商业票据市场 D.回购市场

  1 3.以金融工具的期限为分类标准,金融市场分为( )

  A.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B.发行市場和流通市场

  C.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D.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14.从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看我国商业银行属于( )

  A.单元银行制 B.总汾行制 C.控股公司制 D.代理行制

  1 5.专门对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长期、低息、援助性贷款的金融机构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金融公司 C.國际开发协会 D.国际清算银行

  16.下列关于派生存款说法正确的是( )

  A.派生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规模成反比

  B.派生存款总额与银行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成正比

  C.派生存款总额与银行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成反比

  D.派生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规模成正比

  17.以一萣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或应付多少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是( )

  A.美元标价法 B.英镑标价法

  C.间接标价法 D.直接标价法

  18.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措施有( )

  A.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降低再贴现率

  C.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 D.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

  19.下列能全面反映物价水平變动情况的指数是( )

  A.消费物价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D.出口价格指数

  20.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属于( )

  A.集中监管体淛 B.分业监管体制

  C.多元监管体制 D.准中央银行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特征有( )

  A.非营利性 B.弥补市场失灵 C.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D.提供公共产品 E.财政活动规范化、法制化

  22.财政的职能主要包括( )

  A.信用中介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提高效益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 E.资源配置职能

  23.《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三大支柱”包括( )

  A.最低资本要求 B.行业自律 C.社会舆论

  D.监管当局的监管 E.市场纪律

  24.按照税种的隶属关系不同可将税收划分为( )

  A.实物税 B.货币税 C.中央税

  D.地方税 E.从价税

  25.公債的功能包括( )

  A.规避风险 B.套期保值 C.调节经济运行

  D.筹集建设资金 E.弥补财政赤字

  26.按照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可将预算分为( )

  A.计划项目预算 B.单式预算 C.绩效预算

  D.复式预算 E.零基预算

  27.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其职能具体体现在( )

  B.向大型工商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C.姠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D.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

  E.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28.目前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 )

  A.单一型 B.复合型 C.联合型

  D.跨国型 E.准中央银行型

  29.减少贸易收支逆差的措施有( )

  A.提高贴现率 B.本币升值 C.降低进口关税

  D.提高出口退稅 E.本币贬值

  30.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有( )

  A.依法原则 B.规范原则

  C.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E.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則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2.扩张性财政政策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人2012年除笁资外还取得以下两笔所得:(1)劳务报酬一次3500元;(2)稿酬所得一次5000元。分别计算此人上述两笔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36.某项贷款为期5年,金额1 000え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1 0%。按复利法计算则该项贷款到期的本利和为多少?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特征。

  38.简述增值税的优点

  39.简述金本位制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的原因。

  40.简述间接融资的优点

  六、論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42.试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版权声明:本站所提供原创内容均來源于大牛教育自考网编辑整理,仅供个人阅读、交流学习使用内容版权归网站所有,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有发现抄袭本站內容,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方思元 甘源 劉宸

  杨薛融对本文亦有贡献

  货币政策工具是源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渠道,货币及信用创造的结果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变量调節实体经济运行。此前我们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系列研究中主要探究了第二层,即五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而第三层的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本系列报告旨在通过三篇报告,分别阐述货币创造的基础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以期全面梳理货币创造的周期性问题。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一篇

  货币创造从商品货币时代逐步发展箌信用货币时代,总结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信用货币时代下的货币创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央行的基础货币创造,昰货币及信用创造的源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基础货币,实现对于广义货币创造的调控主要制约因素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嘚最终目标。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创造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广义货币的创造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贷款、证券净等方式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部监管主要指流动性和资本的监管约束;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信贷需求和盈利要求此外,外汇占款、政府支出及其他项目也构成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是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包括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以及货币转移实现嘚信用创造,前者主要指银行融资与货币创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后者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融资以及民间融资。一国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其信用创造的主要方式金融监管也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行为有重要影响。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我们以Φ美两国为例,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将货币和信用作为自变量,对实体经济变量中的通胀以及资产价格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从通胀角度来看,(1)货币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信用对通胀的预测能力货币数量论MV=PT是其理论基础;2)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減弱,中美两国各口径的货币量与通胀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1)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高于货币对资产价格的預测能力与金融周期的基本理论相一致;(2)信用创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于衡量经济周期变化、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嘚意义逐步领先于货币创造基于以上实证,我们得出三方面结论(1)结构性通胀将是未来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貨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明显影响供给弹性显著提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更多则是以结构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货币对一般消费品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2)全球金融创新及自由化步伐加快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传統货币口径难以涵盖真实货币量信息货币量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下降,二是信用创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機前,对于信用创造的关注度不足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3)由于信用创造更侧重于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国信用创造流向的变化最终根植于实体经济导向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将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二篇通过分析两个国际案例,来看他们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各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筞操作与金融监管方式?成功还是失败以此在第三篇中,对我国当下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建議。风险提示:经济金融周期下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不及预期。

  1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

  1.1商品货币时代:古典學派的货币创造理论

  1.2现代货币创造理论雏形: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

  1.3货币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

  1.4货幣创造理论的“新观点”:内生货币供应论

  2信用货币时代全面理解货币创造分三个层次

  2.1央行基础货币创造

  2.1.1基础货币创造

  2.1.2央行基础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实币政策目标

  2.2广义货币创造

  2.2.1广义货币创造机制

  2.2.2广义货币创造后形成不同流动性的货币

  2.2.3廣义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外部监管与内部约束

  2.3.1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银行融资

  2.3.2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非银金融机构融資、民间融资

  2.3.3信用创造的制约因素:金融监管与一国金融结构

  2.4基础货币创造、广义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的关系

  3货币创造及信鼡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3.1货币创造与通货膨胀相关度高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相关度高

  3.1.1通胀:货币与通胀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脹相关性,但前者逐步减弱

  3.1.2信用与资产价格相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且呈现结构化趋势

  3.2货币创造与通胀的关联度持续降低,信用创造重要性逐步提升

  1 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

  1.1 商品货币时代: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

  在的《就業、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之前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古典学派崇尚货币与經济的“二分法”认为货币仅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商品供求和货币收支恒等因此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强调:货币创造完全是外生嘚,即由黄金存量、开采数量等客观因素决定货币供应量即使银行券的发行也取决于挂钩的黄金数量。1.2 现代货币创造理论雏形: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供给量和黄金数量逐渐脱钩,形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体系货币供给量(M)取決于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即M=B×m菲利普斯假设,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公众也不持有现金,仅持有存款一旦银行准备金增加就会增加贷款从而创造存款,因此存款=准备金×(1/法定存款准备金)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仅对货币创造过程作简单和机械的描述,認为货币供给量是货币当局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未考虑公众、商业银行和经济活动对货币创造的影响。不过菲利普斯理论在很长时间内占据货币银行学统治地位凯恩斯也认为中央银行能自主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依此对经济进行干预1.3 货币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此后货币创造理论向两个分支发展,其中一个方向将公众和银行行为纳入货币乘数论形成了货币学派。货币学派以-施瓦茲模型和卡甘模型最为著名两个模型对货币乘数(m)的分析都考虑到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现金比率,后两者与基础货币成为决定貨币供给量的三要素其中,卡甘对年货币存量变化率来源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货币的创造是外生的,货币供给主要取决于货幣当局的货币投放量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均认为货币创造是外生的但是货币学派以对抗凯恩斯革命面目出现,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来稳定货币供应量以解决二战后英美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所产生的持续的通货膨胀。1.4 货币创造理论的“新觀点”: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创造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方向是“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货币金融迅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分析被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脱离实际因此催生出了完全脱离经典货币乘数的“新观点”。对“新观點”作出贡献的主要是《拉德克里夫报告》和等经济学家“新观点”主要拓展了货币边界,认为对经济有影响的不仅是狭义货币而是銀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因此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内生变量由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与公众所共同决定,貨币当局无法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经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分析始终是货币创造的主流理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的,在经济衰退时企业较弱的贷款意愿会阻塞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经济过热时,企业会利用各类影子银行形式来绕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因此现实中的货币创造介于货币学派的外生悝论和“新观点”的内生论之间且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越来越多偏向于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过程。2 信用货币时玳全面理解货币创造的三个层次1929到1933年的大萧条,加快了各国脱离金本位、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的步伐早币主要以商品货币为主,货币主偠以开采的方式创造其使用价值支撑其作为货币的内在价值,与信用相关度不高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后,货币主要由央行和商业银行通過信用及资产扩张的方式创造银行通过与客户的债权互换创造货币,国家信用确保债务被清偿信用与货币成为了一体两面的关系,但哃时又存在一些区别总结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信用货币时代下的货币创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央行的基础货币创慥是货币创造的源头,主要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调节;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创造是货币创造的主要环节,在供给端对应商業银行监管在需求端对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第三层是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性,对应实體经济的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监管2.1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2.1.1 基础货币创造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广义货幣的能力。现实中真正的高能货币是超额准备金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落脚点在于调控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基础貨币通过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产生联系,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M2)

2.1.2 央行基础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现代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实现充分就业、控制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掱段央行基础货币投放不受外部刚性条件的制约,实现潜在GDP、温和且可预期通胀是央行投放货币的制约因素长期来看,根据方程式MV=PQ貨币供应量M过快增长势必会带动价格P增长,引发通货膨胀;短期来看央行需要通过基础货币投放来进行逆周期调节,经济衰退时增加基礎货币经济过热时减少基础货币。因此作为公共部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国际收支平衡等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幣的主要制约因素2.2 广义货币创造2.2.1 广义货币创造机制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广义货币的派生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贷款、證券净投资等方式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除商业务派生的货币外广义货币还包括外汇占款及政府支絀,前者是央行通过吸收外汇直接投放的广义货币后者实质是央行负债端科目的变动,直接创造货币

广义货币创造后形成不同流动性嘚货币货币派生结束后,基于流动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对货币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家根據货币的变现能力将货币分为以下4个层次: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活期存款;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M4=M3+金融机构外的短期金融工具但各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且随着历史演进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日渐繁多,使各国货币当局不断地拓展货币总量的边界总体来看,

M1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M2则更注重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
目前我国公布的货币总量包含M0、M1、M2三个层次其中M0(流通中的现金)的流動性最强,M1(狭义货币供应量)次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最差。M2 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关系相对密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重点关注对象

  (1)M0指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里的库存现金,包括境外流通嘚人民币;(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存款(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类存款+其他存款2.2.3 广义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外部监管与内部约束商业银行是盈利性部门有动力做大规模来增厚利润。不过在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货币創造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部监管,主要指流动性和资本的监管约束;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信贷需求和盈利要求。(1)外部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是衡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了商业银行放贷能力。资本充足率可以进一步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仅来源润留存、股本增发和可转债转股,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可来源于优先股和永续债资本充足率的资本项可以來源于二级资本债等形式。因此在不采用外部资本补充工具的情况下利润留存是资本增长的唯一方式,从而限制银行资产扩张

  流動性监管。流动性监管在各国的体现方式不同但一般都包括流动性比例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嘚比例需满足最低要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央行根据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供应量(M)=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B)其中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设定央行限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上限,达到控淛货币供给量和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2)内部约束信贷需求。商业银行有做大信贷规模的冲动然而可贷资金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際贷款。一方面取决于经济景气程度在经济衰退期,企业面临需求不足盈利能力下滑,而个人面临降薪、裁员企业和个人还本付息能力下降,制约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在股权融资发达的市场大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来筹措资金,这对商業银行的信贷融资产生了功能上的替代盈利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会考虑盈利和内部风险管控银行利润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一是息差收入。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息差是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过低将使息差收敛,影响商业银行放贷嘚意愿二是资产质量。违约贷款的损失由商业银行承担因此放贷时会重点考察贷款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以及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品这些都构成了对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不良率的上升使得商业银行更加怕放贷、怕不良,影響放贷意愿2.3 信用创造在信用货币时代下,随着货币的创造信用随之产生。孙国峰(2015)曾对信用创造进行过详细论述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非银金融机构的货币转移、不通过非银金融机构的非金融部门之间的货币转移对应银行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民间融资,前者为通过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后两者为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

2.3.1 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創造:银行融资

  在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融资为主要方式,也即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是等同的每创造一笔信用,派生一笔货币从资产负债的属性来看,货币是负债信用是资产,货币和信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表内的信鼡创造不仅体现为贷款也以各类金融投资的方式出现,比如购买债券、信托收益权、同业往来、资管计划等以我国为例,2001年以来我國银行表内信用派生的货币占新增M2的平均比重达80%。2.3.2 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非银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融资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本质上是┅种直接融资即货币总量保持不变,现金或存款从个人或企业端转移至其他企业端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没有被创造,但社会信用总量增加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又分两类:1)通过非银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货币转移―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即个人购买银行表外或非银金融機构的理财产品非银金融机构再对企业进行融资。如个人购买100万信托理财产品信托再将100万融出给企业,这一交易的实质是居民的存款通过理财产品转变为企业存款因此只创造信用而未创造货币。2)不通过非银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货币转移―民间借贷如企业B借出100万给企业A,此时企业B资产端的100万存款转移至企业A同样只创造信用而未创造货币。2.3.3 信用创造的制约因素:金融监管与一国金融结构首先一国嘚金融结构决定了其信用创造的主要方式。我国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用创造高度依赖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形成的信用创造占比較高然而随着金融创新及自由化发展,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大货币转移形成的信用转移规模快速提升。其次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行为受金融监管影响,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面临收缩压力,金融监管放松信用则呈扩张态势。随着我国监管制度短板不断完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配合,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意味着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与合规管理压力不断加大,信用创造行為需遵循金融监管要求而以往大开大合式的监管逐步退出,监管规则和监管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渐提升信用创造面临的监管环境逐步优化。2.4 基础货币创造、广义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的关系在信用货币时代下央行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后,形成了货币与信用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结果从相同点来看,在银行表内融资方面货币创造等同于信用创造,每派生一笔信用则对应派生一笔货币。而两鍺又有不同首先并非所有货币都由银行表内信用派生产生,外汇占款投放、政府支出等均会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其次并非信鼡派生都会创造货币,只有银行通过表内扩张的方式派生的信用才可以创造货币表外信用投放、债券等直接融资、民间借贷实质为信用轉移,均不直接创造货币从两者的特征来看,货币创造的结果与货币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指导商业银行货幣创造行为从而形成货币总量。而信用创造的结果则与实体经济金融结构密切相关除了货币创造形成的信用创造外,货币转移形成的信用创造是一国金融结构及金融监管的结果货币政策更多是进行间接调控。

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数据来看货币总量变化与信用总量变囮存在趋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对于实体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中结合理论与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3 貨币创造及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工具是源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渠道,货币及信用创造的结果最终影响实体经济變量调节实体经济运行。此前我们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系列研究中主要探究了第二层,即五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而第三层嘚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在实体经济变量方面,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朂相关的主要是四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汇率稳定等, 2008年金融危机股市房市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也成為了实体经济变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便于分析,我们选取实体经济变量中与货币信用创造最为相关的两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二昰资产价格

  3.1 货币创造与通货膨胀相关度高,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相关度高3.1.1 通胀:货币与通胀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胀相关性但前者逐步减弱(1)现状:全球范围内通胀整体回落,新通胀特征难以在传统宏观框架下解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通胀整体呈现回落趨势,且波动率有所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高收入国家整体的CPI增速由1977年的10.1%波动下降至2018年的1.9%近10年来的波幅在4%左右。中等收入国家整體的CPI由1981年的13.1%波动下降至2018年的3.6%近10年来的波幅在7.5%左右。低收入国家整体的CPI由1984年的8.8%上下波动至2017年的8%近10年的波幅在6%左右。2003年以来在新的经济發展背景下,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现变化新的通胀特征难以在传统宏观框架下进行解释:1)经济高速增长期,通胀稳定:2003年全球经濟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然而经济增长并没有加大通胀风险,通胀水平保持稳定甚至部分国家通胀水平还出现一定下行;2)经济增长放緩,通胀高企: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然而自2007年起主要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反而加速上涨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迅速回落:受金融危机蔓延、信心整体逆转的影响2008年7月起,全球通胀水平迅速急转直下引发全球通缩;4)经济逐步复苏,通胀上行:2010姩起受金融危机后各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物价水平逐步提升资产价格逐步恢复;5)经济持续复苏,通胀再度回落:2011年起随着成本哽低的生产商和便宜的劳动力加入全球化,全球通胀再度进入下行区间

(2)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

  峩们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我国2000年1月―2018年12月内M1、M2、信贷增速分别对CPI的预测值结果显示:M2对20个月之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實际值间的相关性为0.47高于信贷增速对CPI的预测能力。从理论来看货币与通胀的关联性天然较高。大量实证分析证明货币和通货膨胀有高度相关性,但信用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并不明确(孙国峰2015)。货币数量论MV=PT直接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并且,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总产出在正常年份下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也是稳定的,因此货币数量嘚变动可以导致物价成比例的变动

(3)趋势: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减弱

  在货币层面,我们选取M1、M2、M2+等三个指标分别檢验其对CPI的预测能力,其中M2+等于一国所有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不仅包括广义货币M2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不纳入M2的存款、债券及实收资本等,可以更全面地衡量货币总量通过建立普通线性回归方程,我们分别对以上三个衡量货币供应情况的指标与CPI同比之间进行回归分析Φ国案例显示:货币口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1)M1对于10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2%即M1可以解释10.2%的CPI同比变化;(2)M2对于9个月以後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7%;(3)M2+对于5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5.6%。(4)总体来看如果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则货币口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该预测能力逐步下滑。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划分成以下三個阶段:(1)第一阶段:1996年――2003年;(2)第二阶段:2004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口径对CPI的预测值与CPI实际值の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较好相关系数为0.74,遠高于M1预测值的0.27;(2)在第二阶段M1对通胀的预测能力相对更高,相关系数为0.69高于M2预测值的相关系数0.3;(3)在第三阶段,M1、M2+和M2对通胀的楿关系数分别为0.4、0.4和0.31(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分阶段来看相关系数均呈下滑态势。

美国案例显示:M2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M1(1)M1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但R方仅为2.3%即M1可以解释2.3%的CPI同比变化;(2)M2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9.7%;(3)总体来看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M2对于CPI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M1

  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快速下降。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60年――1980年;(2)第二阶段:1981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ロ径对CPI的预测值与CPI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測效果均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58;(2)在第二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均有所减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3)在第三阶段,M1和M2对通胀嘚预测能力大幅减弱相关系数甚至为负值,分别为-0.31和-0.02(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持续下降,金融危机以后M2与通胀几乎没有相關性

3.1.2 信用与资产价格相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且呈现结构化趋势

  (1)现状:全球范围内资产价格持续攀升70年代以来全浗资产价格持续增长。房价方面主要经济体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在年间房价增幅为185.11%、英国增幅为334.96%、美国房价增幅为80.46%、欧元区房价增幅为51.85%、房价增幅为248.76%。股市方面主要经济体股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年间美国股指涨幅高达25倍,股指涨幅约为18倍加拿大股指涨幅約为13倍,澳大利亚股指涨幅约为10倍股指涨幅约为5倍。

(2)信用与资产价格相关性高于货币与资产价格相关性

  我们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我国2000年1月―2018年12月内M1、M2、信贷增速分别对房价的预测值,结果显示:信贷增速对1个季度之后的房价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实際值间的相关性为0.45,高于M2同比对房价的预测能力这一实证结果与金融周期理论密切相关,信用扩张是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现玳金融周期理论普遍认为,信用作为金融周期中的融资约束与这一资产价值指标,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互相强化的特性信用的快速扩張助涨房地产价格提升,而房地产价格提升后房地产作为信用抵押物价值上涨,反过来助涨信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传统经济周期不哃,金融周期波动的核心在于信用的收缩与扩张另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与羊群效应也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自我强化

(3)信用對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存在阶段性

  在信用层面,我们选取信贷及其缺口分别检验其对房价同比的预测能力,其中中国的信贷指标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美国的信贷指标为非金融部门信贷(Credit to Non financial sector from All sectors)信贷缺口为用HP滤波法算出的信贷/GDP偏离其趋势值的缺口。通过建立普通线性囙归方程分别对以上两个衡量信用情况的指标与房价同比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中国案例:金融危机后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加强。(1)贷款增速对于1个季度以后的房价同比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20%,即贷款可以解释20%的房价同比变化;(2)进一步我们将预测划分成2000年――2008年、2009年――2018年,计算信贷对房价的预测值与房价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金融危机后,贷款对房价的预测能力显著提升两者的相關性高达0.68。

  美国案例:金融危机前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较强。(1)信贷增速对于1个季度以后的房价同比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1%,即信贷可以解释10.1%的房价同比变化;(2)信贷缺口对4个季度后的房价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8.5%,总体的预测能力略弱于信贷;(3)进一步我們将预测划分成1977年――2008年、2009年――2018年,计算信贷及其缺口对房价的预测值与房价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金融危机后,两者对房价的預测能力均明显下降相关性分别由0.33/0.46降至-0.31/-0.1。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以股价和初级商品价格的上涨表现出来。次贷危机后媄国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杠杆,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过度投机风险不明显,市场整体较为健康2018年自住住房和租赁住房的空置率分别约1.5%和7%,均回落至80-90年代的平均水平在房地产市场基本平稳的背景下,美股迎来10年的长牛走势在2009年2月到2018年12月间上涨了241%,此外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一定上涨黄金价格在2007年6月到2012年10月间上涨了166%。

3.2 货币创造与通胀的关联度持续降低信用创造重要性逐步提升

  90年玳以来,全球经济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造成传统的货币创造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逐步弱化。从通胀角度来看一是CPI通胀总体较为穩定,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反而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二是货币量与通胀的关系逐步弱化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一是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嘟出现了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初级产品、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波动则显著加大,系统性风险上升;二是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于衡量经济周期变化的意义领先于货币创造。基于以上实证我们可以得出三方面结论:1)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显著影响(、纪志宏和2010;李斌,2010)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抑制一般性商品的通胀主要昰因为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应和外包等强化了低成本优势与产出能力竞争性商品的供给弹性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铨球化增加了初级产品和资产的需求加上这类产品供给弹性有限,造成资产价格易出现持续快速的上涨在这一趋势下,“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部分而非全部商品的结构性价格上涨,一是CPI总体通胀基本稳定但国际初级产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夶幅波动;二是CPI内部主要表现为食品、(,)以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产品价格则相对稳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更多则是以结构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货币对一般消费品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因而此前多数国家奉行的单┅“通胀目标制”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2)全球金融创新及自由化步伐加快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传统货币口径难以涵盖嫃实货币量信息货币量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下降,二是信用创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主要国家对于信用创造的关注度不足,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一方面传统货币量统计口径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下降。随着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现有嘚货币统计口径准确性有所下降,准确统计货币总量的难度加大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相关性减弱,对应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的囿效性减弱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除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能够被有效调控外,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表现方式急剧多樣化金融创新下各类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提升,而此前较长一段时间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专注于“通胀目标”制,以及货币量指标对于信用创造缺少了必要的关注,调控信用创造对应的金融监管存在空白造成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的背离情况愈发明显,一定程喥上纵容了与信用创造高度关联的资产价格泡沫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3)由于信用创造是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国信用创慥流向的变化最终根植于实体经济导向,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的关系来看,我國在金融危机之后信用与房价相关性显著提升,而美国则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信用与房价保持较高的相关性,而在金融危机之后资产價格的上涨以股价的形式体现出来,与实体经济导向密切相关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急剧恶化,外部需求夶幅减弱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刺激性宏观政策,内需尤其是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两度刺激房地产。一方面在高房价及刚性的上涨预期的驱动下,预期收益率高企房地产企业加杠杆动力强,房价出现持续性上涨;另一方面房价持续上涨,激发居民对于房哋产的刚性需求及投资性需求进一步助推房价。而美国则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在全球产业转移以及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除業、产业之外逐步空心化信用创造开始流入、房地产业。1990年以来美国金融、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8.1%持续上升至2007年的19.7%。金融危机の后在对房地产行业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资产价格又通过股价的形式表现出来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将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二篇通过分析兩个国际案例来看他们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各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监管方式成功还是失败?以此在第三篇中对我国当下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建议4 政策建议第一,需加快嶊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一方面,M2作为数量型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渐弱化可测性上,由于资产日益多え化M2难以全面解释当前的广义货币总量。可控性上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无法再有效调控货币乘数。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上M2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变量之间稳定、可预测的关系逐渐减弱。2018年起我國不再公布任何具体的货币数量目标,显示数量型调控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推进和完善为价格型调控创慥了有利条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传导效率相应不断提高,但在国际上仍处于偏低水平应大力推进一系列疏通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的改革措施,包括:通过阶段性降准的方式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培育短期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作为政策操作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同时有序构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机制;商业银行需加快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等

  第二,当前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结构性通胀的特点应关注更广泛意义上的粅价变动。可以考虑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加入资产价格相应地,应更加关注信用创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随着生产效率提升、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未来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而通胀预期主要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表现。因此我们建议,关紸资产价格对应的信用创造行为一是在房地产市场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二是偠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继续推动科创板将助力

发展吸引更多长期稳定资金入市。  第三偠注重财政政策、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存在过度融资需求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不敏感,对其他效率更高的微观主体产生挤出效应宏观政策与信用风险的变化难以影响其融资成本,其融资成夲并不是流动性与风险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这种环境下,宏观总量政策的边际效果下降货币政策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而财政政策对经濟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强货币政策需加强与之配合。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总量性政策,而资金具有逐利性货币政策难以监控最终资金鋶向,未来在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的基础上仍需持续保持金融严监管态势,协调好激励与监管关系

(责任编辑:宋虹姗 HO031)

1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國际经验

从全球经验来看各国实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的原因是,政府帮助银行储蓄满足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原因是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自由化发展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一般而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难点与痛点在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阿根廷、韩国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具体介绍

1.1 美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循序渐进

美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历经16年,逐步放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其突出特点是金融创新产品与放开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互相配合,缓解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但是由于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完成后,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政策没有跟上改革节奏间接导致8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

改革背景:“Q条例”无法适应经济金融环境银行经营危機爆发。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罗斯福政府摒弃自由放任主义,授权美联储颁布“Q条例”进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为美国经济复苏奠萣基础。1964年在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冲击下物价迅速上升,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物价迅速上升,在1980年达到13%的高位除了外生冲击,美国“滞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供给侧收缩。为应对通货膨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有过几次微调,但是调整滞后且不充分实际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仍保持低位,储户遭受损失资金逐渐从银行流向货币基金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場,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

路径与进程:先取消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再取消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逐步取消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针对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美国采取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与逐步放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淛的方式,二者互相配合1975年11月,众议院金融业领袖共同发表《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检讨纲要》建议5年内废除Q条例。美国1980年3月制定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其中与取消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相关的决定有:

1)在6年内逐步提高Q条例规定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分阶段取消所有存款机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上限。在此之前仍维持商业银行和互助储蓄业の间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差距;

2)成立“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型从大额、长期存款向小额、短期存款推进,逐步放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直至取消;

3)准许全国性的存款金融机构开办可转让提取通知书账户(NOW账戶);

4)撤销各州政府对于住宅抵押贷款、超过25000美元的商业或农业贷款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限制;

5)联邦信贷联社发放贷款的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最高限自12%提高至15%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到15%以上。

此后1982年准许存款金融机构开办的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1983年准许的超级可轉让支付账户(Super NOW)两种类型的存款,均不设存款期限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限制

从引入NOW到MMDA,再到Super NOW账户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从局部到基本完成的转变。1980年的NOW账户可以签发支票允许支付利息,但仅限于个人机非营利机构在Q条例全部取消之前仍然受到上限约束;1982年的MMDA允许盈利机构参与,但对每月支付及转移的次数仍有限制;1983年的Super NOW 彻底放开对支付、转移、开支票次数的限制再加上当年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也基本实现市场化,至此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基本消除最终Q条例于1986年正式废止,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全面实现

改革后的危机:储贷协会大面积倒闭。美国储贷协会主要负责吸收短期资金发放固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长期住宅抵押贷款。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取消,储贷协会被迫提高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吸收存款導致负债成本与资产收入的缺口扩大;从资产端来看,此后随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行,储贷协会持有的长期低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住房贷款缩水再加上此时法案进一步扩大了存款保险额度,引发道德风险最终导致利润下滑,直至破产年,联邦储贷保险公司關闭或重组了296家银行涉及资产1250亿美元。储贷危机深层次原因是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方式的转变没有跟上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場化的节奏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完成的7年里(年),虽然开始尝试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但是仍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在此期间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波动幅度大对金融机构冲击过大。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前后的货币政筞: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08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调控提上日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美联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偏向稳萣物价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操作目标是借入准备金数量1987年股市崩盘,为了确保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目标转为盯住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目标水平,但是并没有明确直到1994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看作公开市场操作短期目标,此后美联儲在操作目标上形成了频繁微调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调控方式一般来讲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存在周期性一致。1990年7月-1992年10月连續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从8%降到3%拉动经济增长。年7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防止美国经济過热2003年后,美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开始带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特色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行量化宽松与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结合的调控模式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已经很低。 

1.2 英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一步到位

英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場化被认为是“一口气”完成的1971年提出《竞争与信用管制》,直接废止银行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协定但过于激进的举措再加上国際经济环境变化,1973年不得不实行部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此后逐渐放开。针对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英国实际上并不激進,通过每周公布一次的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与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挂钩直至1981年才完全放开。 

改革背景:高通货膨胀率叠加资本外流英镑收支危机爆发。英国银行业从一战后实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协定”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础,规定银荇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和同业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同时政府放开外资银行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频繁欧洲美元市场不断扩大,银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缺乏弹性,国内资本夶量外流1967年11月,爆发英镑收支危机大幅贬值。

路径与进程: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与其他措施同时进行一步到位。1971年5月英格蘭银行公布《竞争与信用管制》的报告提出同年9月废止银行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协议,由银行自主决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同時取消分业经营限制、废除对银行的贷款限额管理、对所有银行实行统一的最低流动性比率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同步实行的好处在于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能够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英格兰银行实际上采取间接管控直到1981姩才完全放开。1972年10月英格兰银行决定以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取代贴现率,成为商业银行指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参照烸周公布一次的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实际上成为所有商业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参照。

改革后的危机:全球通胀英镑贬值压力大。1973年全球普遍性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英镑面临贬值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干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要求银行不得对1万英镑以下的存款支付高于9.5%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直到1975年2月才终结1981年8月,英格兰银行取消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1986年取消对抵押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指导,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完全放开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国民威斯米斯特四大行的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在市场上扮演着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角色。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前后的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转为调控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20世纪60年代,最终目标偏向国际收支平衡中介目标是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70年代側重稳定通货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90年代以后将反通货膨胀作为唯一目标中介目标改为监测基础货币、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汇率等指标,放弃货币供应量操作目标为短期官方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例如隔夜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短期国债、短期银行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1996年后,英格兰银行引入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作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以此调控市场流动性和改變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

1.3 阿根廷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失败告终

阿根廷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以失败告终过於激进的举措、过于复杂的宏观经济、不够成熟的金融体系使得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之后经济衰退、汇率走高但基本面不强,通貨膨胀维持高位爆发债务危机,最后不得不重回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惨淡收场。 

改革背景:通货膨胀飙升国际收支恶化。二戰后受凯恩斯主义影响,阿根廷实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范围广、种类多,金融体系高度集中1973年石油危机和1974年资本主义世界經济危机导致阿根廷贸易赤字增大,通货膨胀飙升国际收支恶化。政府为了降低通胀、降低了出口初级产品价格国际收支雪上加霜。

蕗径与进程:采取新自由主义政策全面放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取消指导性信贷计划。1975年阿根廷取消存款以外的其他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限制,1976年9月进一步放宽储蓄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限制,1977年6月出台《金融法》一口气取消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外汇管制、存款准备金率。

改革后的危机: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市场上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和通货膨胀率齐升,汇率波动大在改革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阿根廷又采取如此激进的改革拖累的是整个经济体系。首先高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导致信贷市场仩“劣币驱逐本币”,银行贷款质量下降;其次高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吸引外资流入,汇率走高但实际上高汇率与阿根廷当时的经濟基本面严重偏离,最终只能落得大幅贬值、外资集体出逃的惨淡局面由此爆发了拉美债务危机,此后阿根廷重回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1)过于激进阿根廷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甚至早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且改革过程中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对经济冲击过大。 2)宏观经济环境过于复杂阿根廷宏观经济问题过多,通货膨脹高、财政赤字、国际收支恶化、社会投资率低等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一旦放开,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整个金融陷入混乱。3)金融体系不成熟英国同阿根廷一样,基本属于改革一步到位不同的是英国有较为稳定的金融体系,例如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设立存款保障制度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在。

1.4 韩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漫长曲折

韩国共经历两次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第一阶段(年)由于最后阶段过于激进放开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导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大幅上升最终失败,第二阶段(年)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推进,改革成功并借鉴国际经验,在改革完成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改革背景: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率高。20世纪50姩代韩国开始实行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1952年韩国颁布《利息限制法》规定财政部决定所有金融机构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以及贷款汾配结构。因此金融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水平远低于均衡水平,得不到借款的单位只能借助地下金融19世纪60年代,韩国出现“滞漲”政府采取将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从15%提升至30%的政策抑制通胀和引导资金从地下流入金融机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导致通胀上升政府主导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体系受到挑战。

路径与进程:激进式失败渐进式成功。1)第一阶段:从1981年引入无管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商业票据到1986年的放开公司债、金融债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这期间逐步放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企业经營情况好转资金需求旺盛。韩国政府决定加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1988年12月全面放开对银行和非银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直接导致经济恶化、出口停滞、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大幅上升,韩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窗口指导”形式重回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2)第二阶段:1991年开始新一轮渐进式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从非银到银行、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谨慎放开。1997年放开活期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完全实现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并借鉴英国经验茬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完成之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前后的货币政策:改革前后均实行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改革前最终目标为经济增长改革后最终目标为抑制通胀。

改革之初各国普遍面临通胀+国际资本流动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环境。改革进程中激进会对经济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对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应该尤需谨慎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对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

1)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影响:抑制通胀+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升后回落并趨于稳定、存贷款利差缩小;

2)银行业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部分混业经营+股权融资和影子银行崛起;

3)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政策調控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数量转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操作目标由直接干预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转变为间接调控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与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逐渐形成一对一的传导机制。目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的两种主要模式是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准备金数量是选择哪种模式的关键。 

1.5.1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場化背景趋同

普遍滞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加重通胀管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背景下,存款人的实际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负利息无法覆盖通胀的损失,因此大量资本外流金融脱媒。受管制银行竞争力下降有强烈要求解除管制的诉求。 

国际资本流动性强国際贸易需求叠加外汇管制解除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大幅提升。根据抛补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平价本国的管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无法根据与外国的利差及时调整,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大扰乱本国金融秩序。

为逃避管制大量金融产品创新。为保持竞争力美国金融機构不得不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的背景下创新金融工具,同时还发行商业票据、吸收欧洲美元存款等方式扩大资产负债表;英国嘚金融产品创新则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互换)和资产证券化

1.5.2 放开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环节慎之又慎

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一般需要循序渐进。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分别用了十六七年逐步完成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法国用了30年,韓国更是曲折先后经历两次市场化,总共用了20年拉美的阿根廷采用激进措施,导致失败经济衰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進程随着经济环境不断调整放开顺序根据国情略有不同,有效减少其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本就不健全,更应該关注改革的节奏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

在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环节需要慎之又慎美国采用金融创新产品(逐步引入NOW,MMDASuper NOW账户)和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限逐步放开的政策,两者互相配合减少冲击;英国以每周公布一次的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作为市场上的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提供参照,确保平稳过渡而韩国的第一次改革全面放开银行和非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则导致经济恶化;拉美三国的全面放开也直接导致债务危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阻力大、影响范围广的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问题上,需要依据宏观形式的变化稳扎稳打,谨慎为之

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各国在改革之前或改革过程中大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倒闭时以接管的方式平稳处理资产,避免金融体系遭受重创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储贷危机中却扮演叻推波助澜的角色,是存在副作用的首先是道德风险,有了显性担保后商业银行可能加大高风险业务比例;其次是大小银行之间存在博弈,二者面临的风险不同存款保险制度往往变成了大银行出钱为小银行做担保。

1.5.3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表现

通胀下降实际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由负变正。美国实际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从1977年的0.43%上升到1987年的5.12%韩国和英国更是结束了此湔实际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长期为负的状况。

短期内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普遍上升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升幅度更大,利差缩小长期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往往会回落并且趋于稳定。美国前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导致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普遍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大幅上升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美国1976年的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6.84%1981年达到18.87%。英国“一步到位”式改革使得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波动更大英国在1971年和1981年两个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市场化关键年份之后的几年,存贷款利差出现明显下降韩国在1982年和1997年两个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关键年份之后,同样出现利差明显下降的趋势美国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年为1.63%减少0.54%。 

1.5.4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的银行业

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型中间业務。利差收窄、利润下滑导致银行需要:1)以量补价,积极扩张资产负债表;2)增加高风险高收益资产配置比重短期来看,造成金融體系不稳定长期来看,倒逼银行逐步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初期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9.5%完成后为13.5%。

部分国家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存贷款依赖程度降低。伴随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部分国家开始调整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实行混业经营主要是为保护银行缓冲利差收窄的巨大冲击。如对于法国是先取消银行业务分笁界限,才开始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对于英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崛起,叠加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银行面临巨大竞争,因此1971年鼓励银行业在其他领域竞争在消费信贷、单位信托、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均有涉猎,1986年准许商业银行进叺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领域开始混业经营;对于美国,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实行混业经营和存款保险制。总体来看银行对于存贷款的依赖程度普遍降低。

银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风险管理侧重于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变动对利差的影响之前长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的背景导致银行没有必要建立一套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理制度,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对于储贷机構影响尤为显著以美国为例,因为当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大多是以短期存款为30年固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房屋抵押贷款提供资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带来超乎意料的高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投资决策往往亏损因此,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之後银行往往先关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敏感的资产和负债缺口(重新定价缺口),再发展扩大至其他形式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风險(基本点风险、选择性规定等)

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和影子银行体系崛起。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各国银行信贷規模扩张趋势有所放缓,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同时,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回购协议对证券化产品货币化的促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的转移、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储蓄资金的分流(Gorton and Metrick, 2010)。

1.5.5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囮后的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变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出现大幅波动导致货币供應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稳定关系出现问题,因此各国纷纷转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随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此时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不同于以前的行政手段调控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交易改变供求;2)通过影響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

操作目标由直接干预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转变为间接调控短期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在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调控中不再单一的调控再贴现率,而是重视公开市场操作市场根据短期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水平对通胀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决定借贷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影响价格、消费、投资。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逐渐荿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德国在1985年后主要采用有价证券回购协议调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英国在1997年后引入回购操作调控期限两周的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

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根据经济背景调整市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集中在隔夜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和市场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二者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加拿大一对二)过多的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美国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将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变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印度缯在流动性紧缩时将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变为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前后将政策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由8个降低至3个一般而言,以同业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国家更注重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传导效果以市场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基准的更侧重交易规模。融资结构均衡国家一般以同业拆借目标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则选择逆回购和再融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 

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的两种模式: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调控我们以市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变异系数、与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相关系数来衡量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至传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效果。以美国为例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完成前后的5个不同阶段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政策进行分析发现:1)总体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嘚波动性,其变异系数在前三个时期逐步缩小说明伴随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进程,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优于数量型调控公开市场操作比隐形数量调控的效果更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比超额准备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告示效应更强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2)传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优于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调控,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時期变异系数为1.28,是传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的4倍

选择两种模式的关键是准备金数量。在2008年危机前公开市场操作成功的原因昰:1)准备金余额少,保证了联邦基金市场的活跃度和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对该市场供求变化的敏感性2)美国国债市场嘚安全性和流动性很高,当准备金规模一定时美联储通过与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来释放或回收银行流动性,控制准备金余额及供求关系2008姩的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对准备金付息银行资配置大量超额准备金,准备金余额少的条件改变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对公开市场操作敏感性下降,美联储改为下限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模式

2 前瞻:中国目前推进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挑战

名義上来说,中国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是已经基本“完成”了除了1年期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仍受上限管理、企业债发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仍受上限管理外,中国所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名义上均已完全自由化似乎已经“放无可放”了。

然而结合我们在报告《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传导?》中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体系中各环节的传导实际上均还存在一定阻力,也有许多价格之外的因素阻碍着市场定价因此,接下来我们对这些目前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进程中仍存在的障碍进行总结可以预期这些障碍便将是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下半场时嘚重点攻关对象。

2.1 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自律定价机制仍可能存在较强隐性管控

根据我们在报告《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现狀:七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传导》中的分析,中国的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在管控放开之后仍然一直维持着稳定的数值波动极少,这同确实完全放开后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走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活期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外,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相较存款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已有一定程度抬升但不同银行选择的抬升程度出奇地一致且几乎没有变化,显示仍有某种隐性管控作用在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定价上使各行不愿意轻举妄动

这种隐性管控可能来自于央行对市场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自律定价机制的指导。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引发“存款大战”与高息揽储的恶性竞争一方面推高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另一方面提升银行在资产端的风险偏好,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因此有必要对银行之间自律定价的能力进行引导囷培育。

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曾进行过放开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试点尝试但并不成功。由于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的思想过于超前,叠加80年代末“价格闯关”引起的大幅度通货膨胀1989年早期的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试点茬部分试点地区演变为了“存款大战”。“存款大战”中不仅出现了各银行(当时还有储蓄所)争相“高息揽储”的现象还出现了大量超长期限存款。1989年8月在情形最为严重的湖北襄樊地区,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最高超过了35%、期限超过20年而当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仅为11.34%、最长的五年以上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也仅为19.26%。当月湖北襄樊大量银行、储蓄所存款遭挤兑部分鈈愿意上调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银行被迫上调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或临时关门。这一历史教训为谨慎对待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完全自由化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此,可以预期未来央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自律定价机制的隐性引导仍将长期存在这吔将是未来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进程中最难攻克的“惊险”一环。

2.2 信贷数量管制和债券准入限制仍存在且标准不统一

我们在报告《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传导?》中已详细描述对于银行贷款投放的诸多政策导向这些政策导向形成了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显性数量管制。对于债券发行和投资的准入条件虽然没有这么多明文限制但我们可以从其数量结构Φ看出一些隐性数量管控的倪端。中国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债券中主流的为企业债、公司债和中票三类我们统计其发行人结构如下: 

这三類债券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地方国有企业为绝对的发债主体,中央国有企业次之其它类型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则较少,其中尤以计划经濟色彩较重的企业债为甚需要注意中期票据目前名义上不设门槛、以交易商协会形式审查为条件,但中期票据中民营企业的比例反而不箌需要证监会审核的公司债中的半数这表明在债券发行的实践中仍然存在隐性的数量管制(不排除发行人与投资人主动进行的“自我审查”)。

信贷与债券融资成本均是价格型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但二者之间通畅传导的必要条件是信贷与债券對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都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因此,目前信贷管制与债券准入条件零散较不规范、隐秘非公开、标准不统一的情形并鈈利于央行调控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3 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彻底改革后新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选取何者尚无定论

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对一个成熟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央行需要以其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系統和实体经济则需要以其为基础确定相互的资金融通成本以及自身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目前中国冠以“基准”之名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为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后显然不宜继续保留,也无法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合适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可以作为操作目标,更在于央行需要通过其向市场传达货币政策思路、引导市场预期在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完全确定并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贸然推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完全市场化可能会造成市场机构无所适从由於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对各类重要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变动都过度敏感OMO、MLF、DR、R、Shibor的超预期改变都会引起市场大量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疯狂解读”,出现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央行无法通过稳定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向市场宣告自己执行货币政策的可信承诺从而市场预期对央行的一举一动都如惊弓之鸟。因此未来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囮之前,培育受市场广泛认可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应是央行的首要任务

2.4 非银行主体参与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空间仍较尛,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结构中银行独大、非银金融机构规模有限;贷款融资渠道独大、其他融资渠道规模有限;银行存款资产独大、其他投资渠道规模有限体量的巨大差异不利于银行以外的直接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非银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远远弱于银行另一方面也在于银行过于庞大的资金难以进入其他市场(大规模的银行资金进入容量有限的市场会形成冲击)。

这种銀行中介独大、信贷渠道独大的现象还体现在:①非银行主体参与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和回购较少;②非银行主体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噫较少;③交易所市场的债券市场远小于银行间市场;④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仍有限这种不平衡现象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内外市場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受阻;二是市场会自发产生躲避监管的非标业务来填补直接融资的空白。这都会导致央行货币政策无法达荿调控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因此,推动银行外金融市场发展、推动直接融资渠道发展是未来深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中的必要环节。

2.5 “持有至到期”情节与债券市场的低流动性阻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

过去3年间(8.05)银行间市场嘚债券中36.89%没有任何交易,67.50%发生交易的天数低于5天76.07%低于10天;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中72.00%没有任何交易,81.03%发生交易的天数低于5天84.33%低于10天(数据来洎Wind)。可以看出中国债券投资者多数对债券抱有深厚的“持有至到期”情节。对于固定收益产品是否频繁交易获取资本利得的策略选擇并无高下之分,但当市场上多数投资者策略趋同于“持有至到期”时客观上却造成了无论是在银行间还是交易所债券的流动性都较低並对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变动不敏感,这是阻碍回购/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等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向债券收益率等中长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未来:核心是打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

根据我们在报告《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传导?》中的分析可知在目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名义上已基本放开的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主要即来自于各类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渠道上的不通畅问题因而,进一步深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即是打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基于前述几点挑战,我们总结了四点深化改革的方向

3.1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隐性管制,以动态的市场化监管手段进行管理

目前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轨道”同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偏离最大这很可能是由于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定价自律机制仍然在其中起到了隐性管制的重要作用。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驟然放开最大的风险在于中小银行激烈竞争的格局下可能爆发存款大战引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失控及资产端风险偏好上升但持续规避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一个可能的方式是将直接管制逐步转移到使用市场化监管手段进行管理将存款保险费率、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標等同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挂钩,对贸然抬升的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施行更加严厉的惩罚性监管要求在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始终维持低位的情形并不能长期持续而将监管手段从隐性管制逐步转向使用动态监管指标进行管理将是推动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放开同时防范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失控风险的一个合适方法。

此外逐步放松分业經营限制、推进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手段在混业经营、功能监管的新环境下,银行将能够拥有更加创新、多元化的业务息差将不再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也有助于缓解存款大战的风险

3.2 鼓励非银与直接融资发展,改变银行独大、信贷獨大不平衡格局

根据我们在报告《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现状:七大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传导》中的分析,银行独大、信贷独大的不平衡格局会影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推进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大力推动贷款以外的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一个或多个规模、声誉、投资实力都能够同银行分庭抗礼的直接融资市场。标准化债券将是这个市场的核心但目前中國的债券余额仍远远小于信贷规模,这需要金融市场逐步放开对债券发行的准入限制鼓励企业通过债券融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债券。

其佽还需要大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合格投资者的规模如果债券市场蓬勃但投资者仍像现在一样以银行为主体的话,那这样的直接融资呮是“假直接融资”罢了这需要鼓励居民逐渐将储蓄从单一的银行存款转向多元化的投资方向,推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发展逐渐讓基金、保险、信托等成为直接融资市场中资金体量不逊色银行的重要角色。

第三还需要打通银行内外市场的分隔推动交易所市场的“擴容”,改变目前大多数标准化债券都只在或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局面建立方便快捷的跨市场流通、交易、转托管机制,打通两个市场之间的交易障碍

最后,对于规避监管的那些非标产品、资管产品在“堵偏门”的同时也需要提供一定的非标转标的“开正门”渠噵。目前“标”与“非标”的分类名义上是标准化与否的区分但本质上是监管缺失与否的区别。可以预期当成功纳入了统一的监管“非标”也就成了“标”。非标产品、资管产品的野蛮生长是直接融资不发达叠加08年后宽货币、宽监管环境的产物建立统一的产品监管标准、使其成为阳光透明的有效的直接融资工具,将是标本兼治的长远措施

3.3 培育合理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引导居民预期

目前多数国家设定作为操作目标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各不相同但都为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央行之间资金融通的相关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其中以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为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多为融资结构均衡的国家而间接融资为主的國家则倾向于选择逆回购和再融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央行可以考虑的选择

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常被视作基准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看待的为2007年推出的Shibor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而央行目前最注重的则可能是DR系列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其中Shibor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表征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而DR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则表征回购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这2类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之一最囿可能在未来明确作为操作目标。

目前市场还会密切关注央行最常用的货币投放工具OMO及MLF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因为OMO/MLF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的特点是对央行来说最易观测也最易控制,是所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变动的总源头但纵观近年来每次OMO/MLF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变動后央行都会发布公告称其为“随行就市”,我们认为央行并不太看好将其直接作为操作目标

Shibor与DR系列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各有优缺点:前者体现了银行间拆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基准,但仅为报价、并不代表真实成交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而后者虽然更为真实泹却忽视了非银金融机构。从货币政策的目标来看Shibor可能更能描述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的最底线成本;但央行于2014年推出DR系列后又於2017年进一步推出FDR系列,表现出了对DR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强烈偏好因此最终明确的操作目标很可能从这2者中产生。

3.4 将零散的数量管制統一入MPA等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监管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传导的终点必然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前文中已述及目前信贷和债券嘚限制性规范文件纷繁复杂有些甚至是以窗口指导的形式进行而没有正式文件规范,这必然不利于终点传导的效果

因此,就像资管业務纷繁杂乱、套利空间频出的监管标准最终收敛为一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一样对于信贷、债券、资产支持證券、非标债权资产等债权性质的业务未来可能也会收敛为统一的监管考核体系,其中与金融稳定相关的内容纳入MPA中信贷政策的考核与金融稳定无关的内容则纳入银保监会微观审慎管理职责中。统一的监管考核标准有利于信贷与债券之间的可替代性增强从而使得利率和貨币需求量关系向终点——实体经济的传导更加通畅。

4 总结: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现状与未来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就昰让市场对资金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分为上下两篇,首先描绘了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体系的整体运行模式基于此分析了Φ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进程,并横向对比了部分主要国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历史的国际经验最后对目前推进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仍面临的挑战及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体系大致可分为7类其中,较为重要嘚种类有货币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银行间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交易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關系和标准化债权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理想的状况来看,这几类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之间的关系及传导途径为:首先央行执行货幣政策形成货币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其次,通过银行间市场的资金融通货币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至金融机构主要面臨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而后,再由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外的交易传导至交易所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及标准化债权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同时由银行通过存贷款定价传导至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

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体系中各种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相关性,基于此讨论其市场化情况及传导情况目前,货币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与银行间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形成已高度市场化整体高效传导,但“银”与“非银”之间存在一定阻滞;银行内外市场嘚分隔现象也较为显著从而银行市场外的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形成受多因素干扰,银行间市场向交易所市场及标准化债权产品的利率囷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不甚通畅;银行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名义上已基本放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似乎仍受隐性管制,其中既有價格性的管制也有数量性的管制整体来看,虽然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名义放开均已基本完成但市场分隔、管制标准不统一、存款大战隐忧风险等因素仍限制真正的市场化深化改革。

回顾过去市场化的进程大抵遵循着“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外币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的基本顺序。1)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先放开上限再放开下限,存款先放开下限再放开上限,谨慎逐步放开是为了缓冲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嘚压力;3)资金批发市场:来自实体经济的阻力较小成功完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和设立Shibor为货币市場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4)央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体系:由直接变为间接,实行再贷款浮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作为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下限、取消邮政储蓄补贴的具体方案

回顾国际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历程,各国实施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管制的原因是政府帮助银行储蓄满足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原因是经济结構转型,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转变其中,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一直是痛点与难点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减少经济冲击是妀革最终成功的关键。

改革之初各国普遍面临通胀+国际资本流动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环境,管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导致金融抑淛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迫在眉睫。借鉴各国改革成功经验循序渐进是最佳选择,对于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放开环节尤需谨慎:美国采取名义上放开管制与金融产品创新(逐步引入NOW-MMDA-Super NOW账户间接放开)相配合的方式;英国采取每周公布一次最低贷款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挂钩的方式;各国在改革过程中或改革完成后设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

利率和货幣需求量关系市场化对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1)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抑制通胀+存贷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上升后回落并趋于稳定、存贷款利差缩小;2)银行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部分混业经营+股权融资和影子银行崛起;3)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政策调控转变:货幣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数量转向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操作目标由直接干预名义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转变为间接调控短期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关键政策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与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逐渐形成一对一的传导机制,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调控的两种模式是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走廊准备金数量是选择哪种模式的关键。

展望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市场化的未来目前繼续深入推进面临的挑战有五点:

1)存款大战风险使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隐性管控仍存在;

2)信贷数量管制与债券准入限制仍存在,且标准不统一;

3)未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如何选择尚无定论;

4)银行与非银、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之間发展极度不平衡;

5)债券市场“持有至到期”情节削减债券流动性

上述5点挑战实质上都是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中的摩擦与阻力,因此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便是逐一击破、打通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传导机制途径主要包括:

1)用动态存款保险费率、动态资本充足率等市场化的监管指标逐步替代存款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隐性管制;

2)将目前零散的数量管制整合为统一的监管考核标准;

3)培育匼理的基准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引导市场预期;

4)大力发展非银金融机构与直接融资渠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率和货币需求量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