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男朋友没存款没钱结婚,有多少人是这样的

(甜甜的十七)
(Ice_soul)
第三方登录:13被浏览602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债务越来越多 中国人手里已经没有大量多少存款了
毋庸置疑,中国人是最爱存钱的民族之一,截止2017年5月,央行公布的境内居民住户存款62.6万亿,居民住户存款月月攀升,不过,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境内居民人民币贷款已经从2010年的8.8万亿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把境内居民的人民币存款减去住户的贷款后发现,中国人手里已经没有大量存款了,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
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7年5月底,境内居民存款62.6万亿,较年初增长12.97%,较去年同比增长18.79%。
从贷款来看,过去几年中国居民贷款已经呈现爆炸式增长。境内个人人民币贷款已经从2010年的8.8万亿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当然,主要是因为房贷增长较快。
从2010年之后,把境内住户的人民币存款减去住户的贷款,就得到居民净存款数据,结果显示,截止今年5月,全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
人民币境内净存款(单位:亿元)
新增贷款中房贷占比连续下降, 但总量继续膨胀
我们知道,居民中长期贷款中绝大部分都是房贷,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增房贷方面,其增速放缓,但仍远高于历史数据。2017 年 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 1.1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 4326 亿元,略低于上月的 4441 亿元。并且,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值占总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也由 4 月份的 40.4%降至 39%,从3月份已开始连续三个月下降,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显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庭房贷增速开始明显滑落,但存量仍居高不下。同时,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新增值与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与 2015 年之前相比仍要高出许多。
图3 新增居民人民币贷款及占比(中长期)
家庭债务累积速度惊人
房贷存量居高不下,居民家庭债务累积速度惊人,从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这一反映家庭债务负担的指标来看。家庭债务占 GDP的比重在2016年底达到 44.4%。上财高等研究院课题组认为, 从历史经验上看,居民的杠杆率并不是很高,比如,截止到2016年底,美国的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为79.5%,日本为 62.5%,英国为87.6%,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前,这一比例也远远高于60%。
从数据上看,家庭债务水平虽然不高,但其累积速度是惊人的,比如,2013年初,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为 30.7%,短短四年时间,这一指标就上升了近 14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家庭债务累积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家庭债务只是统计了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居民部门的信贷余额,而没有包括公积金贷款等其他渠道的家庭债务。如果将这些因素均考虑其中,则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将在2016年底超过60%。
家庭债务占GDP比重(%)
房贷对家庭的直接影响
房贷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负债,为了阐述房贷对家庭的直接影响,上财高等研究院课题组构造了能更直接反映家庭债务负担的两个总量指标:一是直接反映房贷流量变动的新增房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二是反映房贷存量的房贷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如图 5 所示,在考虑了居民公积金贷款新增值的情况下,新增房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在 2016 年达到了16.9%,已经远远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2005年的 11.2%),并且这一指标在2014年的时候仅在 6%左右,短短两年时间,伴随着房地产的疯狂,居民部门的新增债务急速增加。
而在房贷存量上,如图 6所示,可以看到,短短几年时间,包含公积金贷款的房贷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在2016 年底达到了68.3%, 即使不包含公积金贷款,这一指标也在2016 年底达到了56.4%。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家庭债务继续按此速度累积,课题组估计,最早在2020年, 房贷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将达到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不断膨胀的家庭债务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沉重负担。
图5 新增房贷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图6 房贷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从上面的总量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居民家庭债务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
下半年展望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政策以“稳”为主但三四线将成新主场,信贷收缩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首先,因城施策、分类调控仍是下半年市场调控的主基调,各城市自身仍是调控市场的主力,我们预计各线城市整体仍将以“稳”为主,维持现有政策内容、力度不变。一方面,一线和热点二三线城市房价犹存上涨压力,政策尚未根本扭转投资购房预期,仍然呈现出“政策向左,市场向右“的显著特征,短期内调控政策难以放松,更无退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调控政策一轮严于一轮,政策效果叠加带来的市场变化正在进行量的积累,成交量大幅下滑的同时,房价涨幅逐月收窄,暂无进一步加码的必要。
其次,针对当前政策造成的“逆向分化”也好,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也罢,之前的高库存压力二线和三四线市场开始走上量价齐升的通道。我们预计不排除会有更多的三四线城市跟进落地“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紧缩政策,热点轮动带来的结果就是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楼市调控的新主场。
最后,我们认为金融体系主动“缩表”过程不可逆,去杠杆、防风险将维持很长时间,银行信贷资金量减少的影响将会从利率创导至首付,极大削弱购房者支付能力和提高投机风险。当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明显转暖,房贷占新增贷款比重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资产荒叠加高杠杆带来的房地产泡沫风险似乎无解。不过,信贷资金收紧存在着滞后传导期,多数三四线城市市场转暖更有可持续性较差的通病,无疑金融”缩表“将是本轮房地产市场”扩张“上升的最大变数,也许市场突变就在一夜间。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是仍要警惕局部风险,比如房价下跌可能引起的违约风险。天风证券指出,美国家庭房贷支出与收入比在2006年时是99%,无限接近房价的压力极限。当家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于房贷支出时,崩盘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美国家庭房贷收入比达到了101%,突破极限后旋即爆发危机。年间,中国家庭房贷支出与收入比从33%上升到了67%,从这个维度看,虽然我们离危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的灰犀牛已经隐约动起来了。
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点赞和分享让你的朋友也知道!
延伸阅读人民币正从“毛了”转向值钱
摘要:大多数人一直以为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也就是钱“变毛了”,钱不值钱了。因此部分人很少选择银行储蓄,而是尽量选择地产、信托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谨防钱“缩水“。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全球央行重新回归常态化轨道,我们可能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而且将保持现金类资产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钱也许正从“毛了”转向值钱了
大多数人一直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也就是钱“变毛了”,钱不值钱。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惯性,部分人很少选择银行储蓄,而是尽量选择地产、信托等相对高收益的资产。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全球央行重新回归常态化轨道,我们有可能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保持现金类资产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钱变得值钱了,当我今年反复写下和强调这句话的时候,相信背后会有哄堂大笑。这并不奇怪,在2008年,我写了篇《多少钱才够中国人养老》的文章时,哄笑更多。
因为那个文章的结论是,也许到约2030年,一个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国人,需要积攒一二百万元才够养老,而京沪一线城市则可能需要约500万。谁知道呢?说不定一千万也未必够,这取决于中国央行发钞的意愿和速度。这个10年前的小文,最终演化成“某教授称千万养老也不够”的哄笑式传说,至今回顾,诸君还以为那仅仅是个笑话吗?
在2008年,之所以写多少钱才够一个人养老的命题,初衷并不是为他人焦虑,而是在谋划一下自己还需要辛苦劳作多少年,才能在2030年安然退休,过一个还算体面的晚年。
我们用职工工资和总储蓄的倍数、基本物价和服务的涨幅、国民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养老支出等多种角度进行了粗略的估算,大体认为,以实际购买力看,1987年的1万元,大致相当于2007年的30万元-255万元,最有可能是相当于35万元-50万元。反过来说,如果你1987年是个万元户,如果执着地选择坚持20年的银行储蓄,那么到2007年,因为钱变毛了,你当年的财富已有至少90%以上人间蒸发。
随后,我们假定退休之后人们可能还需要生存25-30年,根据相对保守的发钞速度和温和的物价涨幅,那么在约2030年退休的三四线城市的职工,届时可能需要积攒一二百万元,而大城市则更多。这个让我自己也吃惊的结论,支撑我努力工作至今,以便在灿烂的春光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离我写这个小文已有近10年了,我相信三四线城市年龄在45岁上下的人,可能并不会以为再过10来年,哪怕有百万存款养老就多富足。那么在过去20年的中国又发生了什么?是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之外,又增加了城市化进程。
这“三化”吸纳了央行发行的大量货币,这种疾风骤雨般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奇迹,中国制造业在质量和体量上的提升是惊人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体量比美国、日本和德国加起来还大,竞争力不断迫近。制造业投资带来了对货币的巨大需求,使得工业设施鳞次栉比地矗立。
市场化进程也同样巨大,当年争论“傻子瓜子”和当下争论曹德旺美国建厂基本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话题,和我们切身生活相关的市场化,或许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改革,本来的国家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职工花钱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也需要大量的货币投入。城市化则最为显著,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口不断向城市和城镇迁徙集中,繁华的大都市不断涌现。
人们很难想象,在1998年之前中国几乎还没有商品房市场,也很难想象其实到200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金额还仅在1万亿元。而当下中国商品房存量的市值,可能至少在150万亿元-180万亿元。
“三化”带来的历史变迁
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这“三化”给中国国民手中的货币带来了怎样深刻的历史变迁?
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奢靡地消费工业制品是最不理智的,1998年的一辆桑塔纳,大约相当于北京四环周边的一套两居室;而当下这个两居室大约可以组建一个特斯拉车队了。同样地,人们在过去10年的贫富差异,可能主要不是工资收入差异造成的,而几乎就是买煤买房造成的。
1987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仅仅6500亿,当时M2每年新增约1500亿;到了1997年M2也就9万亿,每年新增1.5万亿;到2007年M2达到了40万亿,每年新增接近10万亿。到2016年底,M2已跃升为160万亿。大量的货币,以工业、基础设施、社保体系、房地产等形态窖藏起来。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16年的几乎40年,货币超发或者说钱加速变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幸运的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纳了如此超额的货币投放,或者说,“三化”也恰好叠加了中国快速货币化的进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钱多,自然就追求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房地产很好地充当了窖藏财富、拉大城乡间、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载体。这是个钱很多,房价飞涨的时代。但是,40年“钱毛”的历史,可能已经在迅速退潮之中。
转折点的到来
在2017年初,我曾经写过一篇《最富有的一代中国人正在远去》的文章,表达了对货币化进程出现转折的判断,但大多数人却似乎只是看到我对中国巨富阶层的批评,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快速发钞和快速财富积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在内的中国人,需要关注到这个拐点,这个钱有可能逐渐变得值钱的戏剧性转折点的降临。
如果我们观察收入和房价两个指标,大致可以确信,以往那种显性外推式的思维无法成立。以城镇职工的薪酬收入观察。1987年,大多数人月薪在60元-100元之间,而2007年升至1500元-2500元,当下则到了5000元-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业之间存在落差。
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涨了约20倍,之后10年涨了约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涨幅不变,则意味着届时普遍月薪酬在2.5万-5万元之间,这已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无法匹配。
同样的,在过去10年,70个大中城市观察,中国房价可能上涨了3-5倍,目前在约每平米8000元,京沪等则可能在4万元-8万元;你很难相信过去10年的房价涨幅能在未来延续,否则全国普遍房价就可能高于每平米3万元,而京沪则可能更高。除非你非常富有想象力,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大问题,否则未来10年中国经济5%-7%的增长平台,决定了GDP大约翻番,不足以支撑收入和房价翻4倍。那种每年10%的高速增长期已离我们远去。
不仅如此,发钞和税收也会剧变。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不难发现,当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趋势是加息和缩表,中国央行也如此,中国发钞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最缓慢增速,信贷增速则比改革开放以来最缓慢的1982年还要慢。尽管中国央行的资负表还没有收缩,但部分金融机构已在遭受缩表的折磨。搭配6%的经济增长和2%以内的物价上涨,中国离货币供应全面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并不遥远。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居民没有意识到税制的绕不过去的变迁,即如果要为中国企业减负,就几乎一定要对中国家庭增税。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家庭部门的税负实际上是很轻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万税之国的西方国家大相径庭。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或迟或早必然发生的事情,居民储蓄率的下行是难免的。
或者说,我们有可能已经处于这个拐点,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必将经历一个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思维惯性,将来钱可能不是快速“变毛”,而似乎变得很值钱。
看看当下60岁以上的中国人吧,他们经历了不少苦难,时代变迁带来的节俭和储蓄使他们充满了晚年的幸福感。看看当下的日本吧,节衣缩食的年轻人在责怪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父母,而50多岁的日本人正是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形成了挣钱容身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对比之下,中国的85后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世代,而中国的2010年世代,则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异的节俭世代。EASY MONEY的时代,已行将结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款机吞了钱有记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