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这一张05年百元是错版币吗?上下边框度不一样!

』《人民币的“山寨”》全面揭露人民币的秘密,原创作品,保证你看过不后悔。 - 濠河神聊 -
生活在南通 爱上濠滨论坛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精彩推荐:
查看: 18758|回复: 51
』《人民币的“山寨”》全面揭露人民币的秘密,原创作品,保证你看过不后悔。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人民币的“山寨”
  这是一部关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品——人民币的作品,本书用大量的事实和一个钱币收藏者的经历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个绝对不一样的钱币收藏世界。本人也敢保证,中国建国以来,在这个方面的读物一直是个空白,更加希望读者能喜欢,并且支持我。看过互联网上许多写手的作品,有写黑道的,有写“老千”的等等,我相信这部作品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因为人民币,基本大家都要用,但是其中的秘密,却少有人知道。
  前言:
   “山寨”这个词,本意为 1: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2:指穷的地方,穷人住的地方。3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新意:流行起来的“山寨文化”,仿冒,伪造或者搞怪“正规”产品和文化。
   我这部作品叫《人民币的“山寨”》,主要从这里延伸出一个“市场”的故事。
   先介绍一个我的“职业”,“职业”之所以带引号,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严格来说,不能叫做职业。
   这个“职业”,没有上级,没有下级,也没有固定工资,更别说各种保险了。
   各位看官可能要说话了,难道我是街边“摆摊儿”的?
   让大家失望了,我连个“摊位”都没有。
   我的“职业”,说好听点叫“人民币收藏人士”(我可不敢称自己为收藏家,不是我水平低,而是因为很多收藏家的水平太低,后面会有很多例子)也能叫“炒家”,其实叫“小贩”也行。
   我是“经营”人民币的。
   各位看官可能又有疑问了,人民币也能经营?
   当然了,人民币不但能经营,还能赚很多很多钱呢!
   旧版人民币,如第一套人民币全套市场价300万元以上,第二套人民币“币王”大十元,市价10万元以上,第三套人民币“币王”背绿水印一角,也在1万元以上,而流通的人民币也常常出现“天价错版人民币”的报道。
   总之,一句话,做这行的,很有“钱途”。
   也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对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东西了如指掌,但是,相信各位看完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自己对每天“花”的人民币的认识,只停留在它的面额上而已。
   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规则”,这行也不例外。
   行业中的“老人”都深谙此道,却从不将其“捅破”。
   原因很简单,这些“秘密”一旦被“公诸于众”,就会“断”了一些人的“财路”,甚至引起“轩然大波”,其中“受害”的,可能也有他们自己。
   近年来,看见网上和报纸上经常出现各种人民币收藏或者关于人民币的奇闻奇事,比如:错版人民币。而且这些消息日益增多,有些人就说“盛世收藏兴”,老百姓对此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对这种“人民币收藏热”,我不得不泼盆冷水了。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些新闻,绝大部分是骗人的。
   举个例子:
   2006年,新浪网新闻中心,一篇标题为《福建石狮发现80版两元错版人民币》,标题下面有相关图片,乍一看是人民币剪裁移位,票面主图案上面缺了一部分,下面又多出一部分。新闻上写了收藏者是如何得到这张“稀有人民币”,是如何妥善保存,又写了银行证明这是张“典型”错版人民币。
   我本人对这篇新闻只有一句评语:
   骗子+无知=新闻
   先说骗子。
   这张“稀有人民币”冠字是EE(冠字:人民币号码前面的字母),EE冠字是连体钞的专用冠字,连体钞是多张钞票连在一起,未经剪裁的纸币,是人民银行公开发售的收藏品。
   骗子正是用多张连在一起的连体钞,经过自己的“移位”剪裁,比如四连体钞,从中间剪裁,就能“变造”出2张所谓“错版人民币”。
   再说无知。
   网站的相关记者和编辑,对人民币知识的匮乏可见一斑。别说其它的,就是“连体钞”,估计老百姓很少有人知道。
   新闻上面还说,去银行鉴定为真币,我要说的是,骗子拿真币连体钞剪裁的,当然是真币。但新闻后面又说,经银行鉴定,这是张“典型”错版人民币,这就胡说了。银行只负责鉴定人民币真假,是不是“错版人民币”或者“错币”,银行根本不鉴定。
   这篇“假新闻”,不仅在新浪,很多大型门户网站全有转载。
   骗子并不高明的改造手段,加上记者和编辑的“无知”,一篇篇“假新闻”堂而皇之的“挂”在网上,甚至出现在报纸上,“误导”老百姓。
   看到这些后,我觉得不能无动于衷了。
   这些新闻,就像骗子撒下的一张大网,在百度和谷歌随便一搜,相关信息就占满很多页。一个个信誓旦旦,什么银行鉴定呀,苦心收藏呀,有些骗子甚至还委托记者将币卖给“有缘人”。
   这些“业内人士”一眼就能看出的是“骗局”的新闻,在各大网站上不断转载,而中国的老百姓对每天接触的人民币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也是我写这部作品的原因。
   这部作品不是什么人民币收藏指南,也不是什么防骗大法,更不是内部曝光,这就是一个故事,关于我和人民币的故事。
   看完这部作品,你可能成为人民币收藏鉴定高手,也可能成为打假甚至造假人士,你可以用你看到的内容向周围人炫耀,因为书中的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主角人民币就在我们手里,我们兜里,却很少有人了解相关秘密。
   我相信,各位看完这部作品,一定会得到些什么,一定不会后悔。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一章 开始
  第一节:错还是残(一)
   人如果残废了,是件倒霉的事情。
   残疾也分在哪儿。
   人民币如果残疾了,就会很值钱。这里所说的“残”,指的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就是人民币在印制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人民币出现错误。
   人民币从印钞厂“出来”,需要经过7道检测工序,包括机器检测和人工检测。
   “先天残疾”的人民币,没有被印钞厂检测出来,流入社会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
   由于其珍惜程度,受到很多人追捧,被冠以“天价币”之称。广大人民群众称其为“错版人民币”。
   各位看官就算没见过也应该听说过“错版人民币”。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错版人民币”吗?
   大家也许会说:有呀,网上,电视台,报纸经常有相关报道。
   我前言举的例子,就是“相关报道”。
   “错版人民币”关键是“错版”。下面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下人民币的模版是如何制造的。
   首先,请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和印钞厂的高级技师一起来制作人民币的“母版”,这块“母版”是由专家手工雕刻与电脑雕刻相结合完成的,其中,人物头像,山水,风景由人手工雕刻,几何图案由电脑雕刻。
   人民币“母版”比实际人民币大的多,而且十分精细,比如第五套人民币的毛主席头像,要求每一个头发都能从发尖直接看到发根。
   “母版”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后,将通过电脑雕刻机缩小,制成与人民币一样大小的“模版”,然后拼成32个“人民币标准版”送到指定印钞厂印刷人民币。
   “人民币标准版”印制出的人民币,就是32张连在一起的(小面额35张),再经过剪裁,变成“单张”,经过必要包装后,送出印钞厂,进入银行。
   “错版人民币”指的是“母版”有错误,导致印制出来的人民币有错误。但是,人民币的“母版”一旦出现错误,所印制出来的人民币全部都是“错版”,这个是不可能的。
   因此,“错版人民币”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我们国家现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是绝对不会出现“错版人民币”的。
   新闻报道中所谓“错版人民币”,只能叫“错币”或者“残币”,当然,人为修改的不算。
   我上面写人民币“模版”的制作,不光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错版”这个“伪概念”,还有其他用意。
   下面例举几篇国内知名报纸和网站的报道:
   兰州新闻网引《兰州晚报》新闻《五十元印倒了》
   这个新闻讲述了有一对下岗夫妇家中有一张面值为50元的90版人民币,票面上大写的“五十元”3个汉字印倒了。这张50元是第四套人民币,正面主图案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背面是“大瀑布”(如果大家记不清的话,这个版别人民币100元面额的主图案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个伟人头像。)
   新闻上说发现这张“局部倒印”人民币的时候,一个个体户当场出价一万元收购,这对夫妇没卖。
   记者和持币者一起来到中国银行兰州分行盘旋路营业部咨询。银行工作人员证实这是一张错币,面值50元的错币极少。如果持币者转让,钱币协会收藏后可给其一笔可观现金。
   大家看完这篇报道,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没看出来的话,记住几个关键点:局部倒印,银行验证。
   再看下一篇:
   新浪新闻中心引《海南经济报》新闻《三亚出现错版人民币,五十元三字倒着印》
   这个就不叙述了,和前面一样,记住关键点:局部倒印。
   再看一篇:
   《华晨商报》新闻《这张五角钱哪不对》
   新闻上写了抚顺市民陈师傅有一张五角面值的人民币纸币,上面“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倒着的。
   到银行经工作人员鉴定为“错币”。
   关键点:局部倒印,银行鉴定。
   为什么把“局部倒印”“银行鉴定”不断的拿出来。
   因为这个就是假新闻的致命破绽。
   前面讲了,人民币“模版”如果有“局部倒置”,那就是雕刻时雕倒了,所有印制出来的该版人民币全部是“局部倒置”的,这个是不可能的。
   大家手里如果有5角面额纸币,请拿出来,看看“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字的底框图形为长方形。
   如果大家还对1990版的50元面额纸币有印象的话,大写“五十元”所在底框图形为菱形。
   所有“局部倒印”人民币,倒印的部位底框都是轴对称图形。
   首先,我用开水泡开人民币,将其从中间分开,再用手术刀片沿着轴对称图形边框将其切开,拿下轴对称图形部分倒过来再贴回原处,用夹子夹住风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倒置”的全部是轴对称图形,只有这种图形“正”着和“倒”着都能不留缝隙的恰好“嵌”进纸币中。
   也解释了,这种“局部倒置”人民币,没有全新的,因为“改造”是要“伤币”的。
   如何分辨呢?
   说简单点连分辨都用不上,这种“局部倒置”币,百分之一百是认为“改造”的。
   真的要鉴定的话,用5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倒置图形”边框,会看出“参差不齐”。
   这种“局部倒置”币制作复杂点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简单点也有,找两张面额一样的人民币,把其中一张上面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沿长方形边框裁下来,再用水泡,让其变薄,再“倒置”贴在另一张同面额人民币相同位置。
   再举几条新闻:
   《信息时报》新闻《广东男子收藏5元错版纸币,卖出20万元高价》
   新闻中这张纸币是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5元面额纸币,其背面下角的“5”字印倒了(当然,这个还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前面所述,各位看官应该知道,此为人为“变造币”,竟然还卖出20万,不知道卖给哪个冤大头了。
   还有个更绝的报道,之所以说很绝,因为几乎各大网站均有这篇新闻的转载。
   《男子收齐第四套人民币全套错版,15万不卖》
   看图之后,不由一笑,一眼望去,有4张“局部倒印”,大写“五十元”“一百元”全是倒着的,10元面额背面的“10”也是倒着的。
   新闻上竟然说有人花15万收,拥有者没卖,这个行里人1万块钱就能做一套。
   拥有者还说要当作传家宝留给儿子,看来留给儿子的,是一场骗局呀。
   我还有一个要说的,为什么“局部倒印”的,全部是第四套人民币呢?
   各位看官现在使用的应该是第五套人民币(红色的一百),请拿出任意面额人民币纸币,仔细看看票面就明白了。
   第五套人民币票面几乎没有轴对称图形,因此骗子无法“变造”。
   前面所说的,什么银行工作人员“鉴定”为“错币”。我要说的是,银行只鉴定人民币真假,是否为“错币”或者“错版人民币”,银行根本不鉴定。
   由此,这些所谓新闻,全是一个个“局”,“钱币协会”“银行鉴定”“卖出20万”“15万不卖”,全是糊弄老百姓的。
   看到此,可能各位认为这些新闻很垃圾,下一节,让大家体会一下,没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小贴士
   人民币面额的科学
   现在正在流通的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其中没有3,4,6,7,8,9这些数字。
   人民币面额设计上,运用了数学知识——“重要数”和“非重要数”。
   在1—10这10个自然数里,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两种,1,2,5,10都是“重要数”,用这些数能以最少的加减组成其它“空缺数”。
   1+2=3
   2+2=4
   1+5=6
   2+5=7
   10-2=8
   10-1=9
   这些“非重要数”都能用“重要数”一步加减得出。
   如果“重要数”中任何一个用“非重要数”替换,那有的数要2次以上加减才能得到。
   这样的面额设计,不但方便使用,更加节省了印钞资源。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二节 错还是残(二)
  前面说了“变造”“挖补”人民币,其实这种“手法”不光用在人民币“改造”上,春运的时候,骗子还经常用类似手法“变造”火车票,但是水平确实太低,用手摸就能摸出问题来。
   如果“变造”火车票的人,和“变造”人民币的高手“强强联合”,那铁路警察估计就干不下去了。
   总之,这是个技术活。
   这节介绍的内容,我称之为“傻子活”,只要你是正常人,看完这节,就能制作出这种“错版人民币”。
   还是引实例:
   《羊城晚报》新闻《出差广州闲逛旧书摊,偶得真错币》
   新闻说陕西的陈先生,逛书摊得到一张人民币,这张人民币图文左右移位,就是币的一部分是上一张的部分,自己却“缺”了一部分。
   该币冠号为EE(眼熟吗各位)
   又说记者随后到东风东路的建设银行网点去检测,该行大堂经理表示,这张纸币是“错版”。
   (能说出这番话,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是记者编的,另一个是这个大堂经理是“水货”)
   新闻上又说记者上网了解发现,“错版人民币”往往能叫出天价,一张10元的“错版”叫价好几十万,100元的甚至有开价上百万的。
   (不得不加一句,“错版人民币”本身就是个“伪概念”,所谓“叫价”“开价”只是卖币人的定价,根本没有成交的。)
   各位看官如果没注意到这篇新闻的本质问题,请看下一个例子:
   新华网引《深圳商报》新闻《10元人民币真币图文上下倒置》
   该币冠号为EE(眼熟了吧)
   新闻上说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真币,又说收藏者是如何得到的云云。
   《青岛早报》新闻《错版币图案移位右面头像跑左面》
   说山东莱西有一位市民拥有一张第四套人民币1元面额纸币,票面图文左右移位。据银行鉴定为真币,有一定收藏价值。
   该币冠字为EE。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要是再“反应”不过来,请您再读一遍这部作品的前言。
   这些假新闻,“露馅”的地方,在于人民币冠字EE。
   EE,EF,BJ,均为第四套人民币连体钞专用冠字。也就是说,第四套人民币中,只要是EE,EF,BJ打头的人民币,都是连体钞。
   上面新闻所述的“珍稀”“高价”“错版人民币”,也全部是人为“变造”的。
   是用第四套人民币四连体钞剪裁得到的。
   什么“书摊偶得”什么“银行取出”,在我看来,全是骗人的。
   骗子花高价买来连体钞,比如四连体钞,10元面额的上百元价格,能剪裁出两张图文移位的“错币”,再按面额“兑”给你?这么干的,不是骗子,是弱智。
   包括前面所说的“倒置币”,拥有者得到币的过程可谓幸运之极,其实这些人得到这种“变造币”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骗子手里高价买来,或者他们本人就是骗子。
   人民网引《青岛晚报》新闻《青岛市发现罕见错版人民币 图案移位三厘米》
   (又是青岛)
   多余的不说了,该人民币冠字为EE。
   这篇新闻有趣的是后面的内容:
   记者咨询了青岛收藏家赵宝山先生,他说,这张错版币该叫移位,不叫错版,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张至少值千元。
   (各位看官如果看到我的例子,再查询相关资料,应该也能知道,这种币是人为用连体钞改造的,但是这位有名有姓的收藏家,竟然不知道,还什么价值千元。这也是我不能称自己为收藏家的原因,如果这种水平可以叫收藏家,那各位看官看完我这部作品后,都能成人民币收藏之神了。)
   新闻后面还有一段“想收藏这张移位币的市民,可拨打报纸热线联系”。
   明白了吧,原来他们是想把这张“变造币”卖出去。
   看到此,我甚至怀疑什么记者,编辑,专家,骗子是一伙的,为了把币卖给普通市民获利才有了这么条新闻。
   真可谓:
   青岛遍地是错币,早报晚报很得意。
   收藏专家估价忙,改币骗子笑嘻嘻。
  官方内容说一说:
   2000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首次特别制作发行第四套人民币连体钞。
   《第四套人民币四连体》《第四套人民币八连体》《第四套人民币三十五连体》由中国长城硬币投资有限公司发行。
   连体钞的发行和装祯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和批准,所有连体钞均为中国人民银行属下的印钞厂精心印制。
   我说这个是“傻子活”,因为制造这种“错币”,买套连体钞,再拿剪刀一剪,或者用裁纸机一裁,就能做出来。
   连体钞发行至今,已有几十种,请各位看官擦亮眼睛,不要被连体钞“剪裁”的“错币”蒙骗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小贴士
  人民币的几种印刷方式:
   平版印刷:平版印刷是由早期石印发展,因为其制版及印刷有独特之处,同时在工作上亦极为简单,并且成本低廉,因此在近代被相关专家不断研究与改进,而成为现今印刷上使用最多的方法,其手感方面,票面手感光滑,无凹凸感。
   凹版印刷:凹版印刷的模具是用钢板雕刻而成的,模具上的所有线条是凹下的。印刷时候线条中的油墨转印在纸上,形成凸出于纸面的花纹和图案,其立体感很强。由于钢板的雕刻难度非常高,所以不易仿制,凹版印刷经常被用于钞票,证件等防伪要求高的印刷品上。凹版印刷制品,用手触摸,会有极强的凹凸感。
   凸版印刷: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相反,印版上附着油墨的地方上凸,印版上的图文高于版面。印刷时,在图文部分涂上油墨后,放上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移到纸面上,这个就叫“凸版印刷”。又因其制版工艺和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活字版,电铸版,平凸版,橡胶版等等。凸版印刷的产品笔触有力,有众多优势,但是由于其成本过高,在人民币上的图形一般不用凸版印刷,凸版印刷只用在打印人民币流水号,即冠号上。使用凸起的钢字模打上,在票面上形成凹下的数字。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三节 错还是残(三)
  前面的内容如果称之为“没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的话,这节内容可谓“垃圾中的垃圾”。
   还是得举例子:
   腾迅网引《河北青年报》新闻《错版十元花不出去 收藏者欲掏万元收购》
   这是张第五套人民币10元面额纸币,正反两面都印有毛主席头像,持币者冯先生经过各种鉴定其为“错版币”。
   当地古玩市场收藏人员得知后,找到冯先生,表示要以1万元收藏,冯先生没卖。
   OK,我现在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人民币背面印上正面图案的可能性。
   前面介绍过,印制人民币的“模版”是由32块或者35块版拼制而成的,印制出来的钞票开始是一大整张,再裁为单张。
   如果一张人民币出现背面印上正面的毛主席头像,那一整版人民币,背面应该都印错了。
   人民币出印钞厂有7道检测,如此重大的错误,是不可能没被检测出来的。
   各位看官如果问:万一检测机器有故障,再加上印钞厂检验人员全体“突发性弱智”,没有检测出来的可能是有的。
   对,这个可以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过文件。
   这个有关吗?
   当然有关。如果我拿一张A4纸,正反两面都印满字,我得先印正面,再翻过来印反面,印完后看看没问题,再交给老总。
   而这张人民币,正反两面都印有毛主席头像。
   证明是,先印完正面,再印反面,然后又印了一遍同样的正面。或者先印反面,再印正面,又印了一遍同样的正面。
   印制人民币会把同样的图案,翻来覆去印好多遍吗?
   绝对不可能。
   还有好玩的呢。
   这个应该在互联网上转载甚多。
   《市民收藏19张一角钱错版人民币》
   这“19张一角钱错版人民币”是第三套人民币中的一角券,新闻上说拥有者分几次购买,这种币多么罕见之类的。
   一看图,票面正面本该有且只有一个繁体的“一角”,但是这19张纸币却有多个红色的繁体“一角”。
   行家看到我描述到这,就知道这个是“假重印”纸币了。
   为什么?
   听我细细道来。
   第三套人民币一角面额纸币,正面繁体“一角”,使用黑色油墨印刷的,就算重印或者多印,印出来的,也应该是黑色的繁体“一角”,而这19张,全部是红色的。
   我记得制作工章的地方,制作出来的印章,印出来,也是红色的。
   基本就是仿照人民币上的字体,制作出一个“章”,再盖在人民币上。
   我们的记者和编辑经过不懈努力,还创造出了下一篇“奇文”。
   新浪新闻中心引《楚天都市报》新闻《百元钞票上出现大头娃娃 恩施发现错版人民币》
   看到这个报道,我笑了足有一分钟,真的,一分钟。
   人民币上有个大头娃娃像,长得很像著名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
   路边有些小摊儿,卖一种小孩玩的“章”,或者叫“戳”,2元钱一个,有恐龙头像的,有奥特曼的,有红的,有绿的,我小时候经常玩,印在课本上,还被老师骂过。
   我拿一个“章”,红色的,图案是大头儿子,盖在人民币上,一张“错版人民币”诞生了,在相关编辑眼里,一篇报道也诞生了。
   这篇新闻的编辑可能还是觉得“不搞笑”,新闻末尾还有这么一句:
   “大头娃娃是如何出现在钞票上的,这还是个谜!”
   各位看官乐了吗?
   在我家附近,这种东西连小学生都知道,在《楚天都市报》那里竟然成了一个“谜”。
   估计相关记者编辑的心智,连脚气成因都可以列为“人类十大未解之谜”了。
   这种“弱智级”报道,竟然可以上报刊登,怎一“牛”字了得。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也应该被这些新闻“恶心”到了,坚持住,下一节能让你吐。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小贴士
   练功券
   大多数人对练功券比较陌生,练功券又称银行练功专用券,出纳点钞专用纸,点钞券等。银行印制练功券是为了提高银行工作人员,企业出纳人员的点钞技能。练功券并不在社会上流通,其纸质,纸幅与真钞极其相似。
   练功券1989年才“出生”,经历了20余年,其品种有数百种之多。练功券有雕刻版,胶印版,券面上印有行名,行徽,厂名,编码,面额,年份,花边,底纹,暗记,甚至水印,具有真钞的基本特征。练功券上有不同的图案,名胜古迹,现代建筑,动物人物等等,有些练功券上印有“点钱专用纸”,“练功专用”等字样。
   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的1元练功券,券幅与第四套人民币1元券相同。该券采用绿色为主色调,左中方有建设银行行徽及中英文拼写,左中方有幼圆空心字“练功券”三字。还有面额及花边。背面为长城。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练功券,券幅与2元人民币相同。该券采用单一翠绿色调,左上方有交通银行行徽,中间是交通银行大楼,右面有黑体空心字“练功券”三字,此钞还有水印和编号。
   随着中国外汇业务的发展,又出现了“外汇练功券”,有美元,英镑,日元等票样,大多数是依照真币图案印制的,正背面均注明“练功券”“练功专用”“禁止流通”等字样。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哥们儿,累吗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四节 错还是残(四)
  有个事情我疑惑很久,“错版人民币”也好,“错币”也罢,到底价值几许?
   相关网站还有信息,据说有的地方拍卖过“错版人民币”,虽然这个概念是错的,但是“拍卖”写的“有鼻子有眼”的,尤其是一种币,在“错币”中最值钱,就是“水印倒置”。
   还是举例子,这个例子在网上转载最多。
   中国新闻网引《兰州晨报》新闻《兰州老人珍藏罕见错版人民币 市场估价50万》
   这篇新闻是我见过关于相关类型新闻中,字数最多,篇幅最长的报道,但是,语多必失。
   其一,新闻中不断提到“银行验明为真币”。
   我要说的是,这些“假错币”,全部是拿真币“改造”而成的,没有破坏真币的防伪,当然在银行检测为真币。
   其二,新闻中说兰州古币市场一些收藏专家说这个就是“错版人民币”,市场估价为50万。
   说出这种话的专家,基本可以去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从来没有什么“错版人民币”卖出50万。
   其三,新闻中有专家提醒,错版人民币单张开价均在30万元以上。
   又是专家。
   不断有一个问题出现,所谓“错版人民币”真的价值“天价”?
   答案是:不,绝不。
   “天价”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出来的。别的不讲,单是“错版人民币”拍卖这件事,就是假的。
   银行等相关部门也不断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没有举行过“错版人民币”的拍卖。
   我看过网上写的,北京有一家拍卖公司以“高价”拍出过一张“水印倒置”的“错版人民币”,我这个人比较较真,按网上的地址去找过拍卖公司,到地方一打听,压根就没有这个地址。
   “天价”基本就是个“局”,“内行”套“外行”的“局”。
   就拿“水印倒置”来说(我在天涯连在这部作品的时候也有人提出“水印倒置”),这个应该是十分稀少的才对,各位看官可以去百度“错版人民币”吧和“错币”吧浏览一下,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是卖“水印倒置”币。好像这种币“批量生产”一样。
   曾经有记者暗访造假者,造假者开出3000元便能“变造”一张“水印倒置”币。
   真正的收藏者,也绝对不碰“水印倒置”币,因为其“变造”品太多,并且难以分辨。
   上面举《兰州晨报》的例子,在网页下面还有相关内容链接。
   “百元错版人民币,防伪灯下出现水印重叠,‘变’成‘10000’的万元大钞”。这个是另一篇新闻的标题。这张纸币是1990年版的100元面值人民币,是否为人为“变造”的我们暂且不论,出现‘10000’的,不叫水印,是防伪专用的荧光油墨印刷在人民币上的荧光面额数字,本来应该为‘100’。记者和编辑连最基础的油墨和水印都没分清楚,就敢写新闻,这些新闻的质量可见一斑。
   “错版人民币”这个“伪概念”,“天价”这个“伪价值”,还有将“正常币”人为“变造”成“错币”蒙骗老百姓的“过程”。
   这些章节我所写的一切皆有据可查,比如搜索人民币连体钞,再按照例子中相关新闻一对照,真相一目了然。
   不得不说一句,如此泛滥的“假新闻”,为何会出现?
   前面所说的“币”,全是人为“变造”以牟取暴利的,那相关持币人得到人民币的经过肯定是假的,没有人“改造”半天,还按面额兑换给别人。
   银行从来不鉴定“错版人民币”。
   也就是说,相关报道中的“故事”和“银行鉴定”全部是“瞎编”的。
   还有那些标注“15万不卖”,“1万没卖”之类的,潜台词就是,可以出比这个更高的价格,持币者或许就卖了。
   相关“收藏界人士”在这里扮演的,就是“价托儿”,高价都是从他们嘴里喊出来的,既然那么有价值,他们为什么不买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持币者很能“编”,把记者和编辑骗了,记者和编辑也很能“编”,“编”出个“银行证明”之类的,再找个“二手的专家”,像连体钞一节里那位“收藏家”一样,业内人士常识性的东西,在“二手专家”那里变成了“不知道”,于是,一篇“天价”假新闻诞生。
   第二种,记者和编辑完全知道“真相”,相关收藏专家也知道,记者和编辑为了新闻的“噱头”故意隐瞒了“真相”,收藏专家为了“上镜”也“忽悠”读者。
   如果是第二种,那太可怕了。
   关于“错币”,这些章节涉及了许多大型网站和知名报纸,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的看,如果这些算“暴料”的话,这些章节的“料”已经很足了。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些只是这部作品的开始,只是开始而已。
   再说一句: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损毁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损毁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与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人民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将依法制裁。
   借用一位朋友的话:其实这些不是人民币“错版”了,而是人心“错版”了。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小贴士
   关于“错币”“错体钞”的一些类型
  漏印:在印刷纸币图案、文字或颜色过程中,因疏忽或者机器故障,导致其中的全部或局部没有印上,分为漏印图、漏印字、漏印色等。
  摺白:纸张在进入印刷机时放得不平整出现了摺叠,导致印刷之后,摺叠内的部分未印上图案,打开来出现空白长形,就叫做摺白,也叫折白。
  轧字:因机器转动失灵的故障,导致纸币数字的不完整,缺少一个数字或者数字的一部分。
  错号及错字轨:在同一张纸币上,左右或者上下字轨或号码不在一条直线上。
  福耳:有些纸币的一角或多角出现耳朵或蝴蝶状,就是“多”出一块,这种现象叫做纸币的福耳。
  裁切移位:因印钞厂裁切不当,使纸币上下左右空白处不均匀和整体的图案没有位居纸币正中,其中明显的错位就叫移位。
  水印变体:纸币水印出现倒置、反置,移位或直式水印变横式水印等现象。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二章:市场很多事
  第一节 吃药与开门(一)
  各位看官不要误会,这“吃药”与“开门”不是两个动作,而是两个“行话”,“吃药”代表买到假货,“开门”代表真货。
   如果您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声称自己没买到过假货,那这个人绝对是骗子。
   如果您遇到另一个人,这个人说自己经常买到假货,那这个人是傻子。
   玩收藏也好,搞人民币投资也罢,每个人都“吃过药”,“吃药”也分等级,小数额的叫“药”,大数额的叫“毒药”,尤其是刚刚玩收藏的“新人”,百分之一百都“吃药”。
   我刚开始拿“高仿币”当真币买,“高仿币”做的很真,什么水印呀,冠号呀,一应俱全,蒙初学者蒙的十分到位。
   后来懂了相关知识,又吃了回“药”。这次是“古币一元”,说明白点就是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面额“古币与五角星水印”纸币,这个币种很有收藏价值,而且这枚绝对是真币。但是后来经过鉴定,纸币是真币没错,但是“古币水印”是假的,这就是一枚普通的一元面额纸币,市价10元左右,而“古币一元”市价在150元左右,我花了50元买的,真正的“古币一元”,五角星水印是空心的,我那个是实心的五角星。
   还有“忽悠”大师。
   这些做钱币买卖的人,都快活成“人精”了,他们能将手里的“破烂”,编成一段段精彩绝伦,惊世骇俗的故事,并且为这些故事找到相关“证据”。
   我认识一位朋友酷爱“红色收藏”,毛主席像章,语录,各种杯子,皮带,只要是那个时代的,这个人都喜爱收集。
   有一次他联系到了一个老红军,“介绍者”说对方有一大堆“老物件”,朋友也叫我去“凑热闹”。
   一进老红军家里,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那种我这个年岁的人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光景”,那个年代的物件摆了很多,还有老红军当年当兵时候的照片等等。
   屋子里的“古气十足”,同时我对这位老红军战士“肃然起敬”,我朋友也是“毕恭毕敬”的询问老红军收藏的“老物件”,他与老红军谈了一会,“老红军”表示拿出“东西”不放心,让我朋友看看他身边的“东西”。
   老红军拿出一个册子,翻开,里面有一张人民币。
   我朋友从不碰人民币收藏,对旧版人民币也不了解,于是说:“我不玩这个,不懂,咱们还是看看别的吧!”
   老红军却拿出一副很认真地态度:“这个是新中国的第一套人民币,值大钱了,我本来存了好几张,都被别人买走了,就剩下这一张,是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别人给我的,我为了纪念一直没舍得卖,这不年岁大了,想留下点钱养老,看你小伙子人不错,就让(卖)给你了。”
   我朋友对人民币收藏简直就是“文盲”,于是叫我过去看看这张币。
   说实话,我对旧版人民币的鉴定,当时还处于“启蒙阶段”,更别说鉴定让许多高手大腕都“走眼”的第一套人民币了。
   但是我还是看了看这张人民币。
   这一看,我心里只有两个字:不对。
   这是第一套人民币一百元面额的“帆船”,全品纸币得好几万,我说过,当时我对鉴定还不甚了解,看人民币票面真的看不出“破绽”,我之所以认为“不对”,是因为老红军前面的一番话。
   老红军说,这张纸币有纪念意义,是49年开国大典时候别人送给他的,但是我十分清楚的记得,第一套人民币一百元面额“帆船”,虽然票面年号为“一九四九年”,但是其为日开始发行的。(我当时正在写一篇关于人民币年号的文章,因此对这个印象很深。)
   这个就足以证明,这位老红军,在说谎。
   以后的日子里,又遇见什么“老收藏家”“老学究”,还有古朴气息十足的名片,写得也是“天花乱坠”,接触多了,也就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道”。
   这些“老红军”“老收藏家”,其实只有这个“老”字是真的,确实是个老头,但是他们讲的生平和关于他们的收藏品故事,基本上都是编出来的。
   他们先放出风,又“东西”要出手,就像那个老红军,你慕名而来,如果你是收集“红色藏品”的,他就给你看手里的旧版人民币,你如果是冲着旧版人民币来这,他就会拿出毛主席像章之类的“红色藏品”。还有“老收藏家”,我有一次去买旧版人民币,可是对方左拐右拐,都能拐到粮票,布票之类的老票证上,当然,你要去买老票证,对方一定劝你收集旧版人民币。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这些人专找买家的知识弱点,他们手里全部是极其逼真的“高仿品”,或者“改造品”,不是专业人士,平常不会碰自己不了解的“那一块”,但是在一种氛围下,就像老红军家里那种特殊年代的感觉,再加上一个垂暮老人,一段动听的故事,买家大部分对其说的话坚信不疑。而且“东西”的卖价往往比市场价要低很多,买家这时候便沉溺在“高回报”当中,就算不了解的“东西”,很多也都买下了,自此,便吃了一剂“毒药”。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二节 吃药与开门(二)
  有一种“忽悠”叫“无声忽悠”。
   既然是“忽悠”,那起码得说话,“无声忽悠”如何解释?
   说简单点,卖家摆一个“局”,买家看“货”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忽悠”了。这个“局”只能骗骗初学者,“老手”压根不会往“局”里走。
   请听我细细道来。
   有一次到了一家市场,有个店外面卖“处理纸币”,放了一堆,标明“20元一张”,我去看了看,只能说这些币太假了,图案很模糊,我一个初学者都看得出来这个绝对假货。
   唉,等会,这时候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一张,画面清晰,有水印,跟周围的“破”纸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第三套人民币两元面额“车工”券,市价得300元左右,我当时心想:这下可让哥们捡到“漏”了。高兴之余,又在纸币堆儿里“捡漏”,最后挑了2张“车工”,付完钱后心里美滋滋的。后来经过验证,这2张均为“赝品”。
   这些商贩将“低仿品”和“高仿品”放在一起卖,两种差别十分明显,初学者意识里只有“真”“假”两种,一种是假货,另一种与其有明显区别,那就是真的。这些“堆儿”货着实骗了不少人,高仿币一张不过3元钱,其20元卖出,很“暴力”。市场里还有“银元”“袁大头”“古钱币”“纪念币”,很多都是“低仿品”和“高仿品”混在一起,新手上当必经之路,绿叶配红花,没有一件“开门”货。
   另外一种“无声忽悠”,借助的是各种收藏类杂志,报纸等媒介。
   这些“媒介”“有意无意”的都会犯一些错误,骗子们就是利用这些错误,误导买家,新手中招率百分之一百,老手也有“折”这得。
   某些收藏杂志将某种藏品的“赝品”的照片,误当“正品”了,骗子看到后,便加以利用,低价买进一些照片上的“赝品”,放在摊位上卖,旁边还放着该期杂志相关页面,逛市场的人走到摊位附近,看到这些,便信以为真,很多人便买了“赝品”,买完后还不忘去买一本那期杂志。
   这些“吃了药”的,暂时还不会发觉。
   一,两个月之后,同一本收藏杂志便出现了“关于某某期藏品内容用错图片”的相关更正,并且“很负责”的附上了“正品”照片。
   买“赝品”的买家“有幸”看到后,会大骂杂志社和奸商,看不到的话,就继续被蒙在鼓里,做着发财梦。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三节 吃药与开门(三)
  新手们上当过程有很多,有些人遇见的事情可谓“离奇”。
   因为他们竟然买到了没出现过的纸币。
   逛收藏品市场的人,大多数都抱着这么个心理:猎奇,捡漏。
   事实一次次无情的告诉我们,“奇”“漏”其实都是“局”。
   有一次在街上碰见卖旧纸币的,一看纸币根本没见过,一打听,这些都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金圆券”,上面印的全部是孙中山头像,纸币很旧,摊位老板也不断的在说这些有多么值钱。
   新手总有这么个惯性思维,就是纸币年代越久远的越值钱,于是我以100元一张的价格买了3张,心想:这“金圆券”应该比第一套人民币“老”,所以肯定挺值钱的。
   很久以后,接触到了相关知识,才知道“金圆券”不怎么值钱,有的几块钱就一张,我买的那3张,市场价100元能买20余张,得,又“吃药”了。
   有些造假者抓住的就是人们的“猎奇”心理,“改造”“臆造”出许多“产品”。
   比如将某种地方纸币的一部分换掉,再“嵌”上别的图案,总之,纸币看起来就是真的,但是就是“没见过”。比如有的人把“金圆券”上孙中山的头像换成蒋介石的,我还见过有个“慈禧”头像纸币,“改头换面”后,成了“新鲜币”。
   有张著名的“臆造品”,这张纸币现身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张就是1953年版的10元人民币,正面图案为“伟人握手”,毛泽东与斯大林握手图案。
   不管怎么看,这张纸币均符合第二套人民币特征,却没有此币的相关记载,当这张“伟人握手”出现在市场的时候,许多不理智的收藏者以高价买入,认为这张币是一种“新发现”。
   后来,经过很多收藏爱好者多方“考证”,这张“伟人握手”确实为“臆造品”,其纸币主图案是仿印的1950年“中苏友好共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上的图。
   还有针对人民币冠字做“局”的,因为人民币冠字表为国家机密,所以再厉害的收藏者也不敢说自己能把人民币冠字表总结的绝对“全”。有些骗子就将人民币冠字改成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冠字,不懂的人和猎奇的人看到后就会以为此为难得一遇的绝世珍品,大部分人会“上套”。
   还有就是之前所说的“错版人民币”,其实对这个有研究的根本不用看纸币,比如新闻上写“珍藏20年”,拥有若干年,对人民币发行年份有研究的,往前一推算年份,嘿,这个币种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发行,这个拥有者就领工资领到了。还是那句“术业有专攻”,骗子造假技术一流,但是知识文化水平欠缺,想当然的认为人民币票面上的年份,就是发行年份,其实大多数人民币其发行年份与票面年份差很多年,比如第四套人民币,最开始发行的是1980年版,但虽然票面写“1980”其实从1987年才开始发行的,有的收藏者会说他这张“1980”年版纸币,是1985年领工资得到的,一看就知道骗人的。
   我还见过“同号钞”,又称“双胞胎纸币”,就是同样的人民币,连票面的冠号都是完全一样的,就一句话:这个,是不可能的。
   我接触过的“双胞胎纸币”,有的用肉眼就能看出“破绽”,其实就跟游戏“大家来找碴”一样,两张完全相同的纸币,只要有一处“不同”,那就是一张为“变造品”,有的“改动”很厉害的,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一般50倍以上,才能看出“改动”痕迹。
   当然,这里说的是真币,假币的话,同一批次,冠号完全一样。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四节 吃药与开门(四)
  我的一位币友因为纸币上的颜色,吃了两回“药”。
   头一回他买了第三套人民币红三字冠一角整捆(整捆:1000张连号纸币,带银行封签),第三套人民币一角面额纸币,红色冠字比蓝色冠字的发行时间早,因此更具价值。后来朋友把捆“拆开”后才知道,捆的封签上是红色冠字,但是里面的纸币,却是蓝色冠字,被人掉包了。
   第二回朋友从市场上买回了一捆“901”,即第四套人民币1990年版的一元面额纸币,因为对方卖的很便宜,而且为真币,捆也是原捆,没拆开过。价格比市场价低500元左右,于是他很爽快地买了。
   后来我看了纸币,一看冠号颜色,就告诉他上当了。
   他买的不是“901”,而是“961”即第四套人民币1996年版的一元面额纸币,两个币种“长”的,除了背面年号几乎一样,而整捆纸币是看不到背面年号的,因为被封签挡住了。但是“961”冠字是黑色,“901”冠字为蓝色,他那捆冠字为黑色,绝非“901”。
   还有一种“药”,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当然,也不在山水之间。)
   有商贩在街边“高价收购硬币”,并且印制了一个价格参考表,并宣称只要有表上标明的硬币,就用面值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收购。
   这出“戏”,不仔细看,还以为和街边的“小币贩”一样,印出一堆人民币照片,并且标出“外行人”看起来很高的价格,比如第二套人民币“币王”“大黑十”,面值10元,小贩5000元一枚收购,第三套人民币“币王”“背水一角”,面值1角,小贩2000元一枚收购,看起来很合算,其实呢?
   在收藏品市场,品相好的纸币,“大黑十”市场价10万元以上,“背水一角”1万元以上。
   “高价收购硬币”和这些还不一样,它主要不是“收购硬币”,而是卖《高价收购硬币价格参考表》,1元1张,参考表上的硬币几乎都为国家银行没有公开发行过的,一般人家是不可能有的。当然,其收购价格也低得离谱,但是参考表卖的很好,几乎每天都能卖光。
   这些“骗”这些“局”,没有一个是“外行人”做得,几乎全部是高手操作的。
   收藏这行,每个人都可以碰,但是每个人都是从“学生”变成“老师”的,被“坑”,“蒙”,“骗”这些钱,用句“最高频词”叫“交学费”了,新手“吃药”越多,以后当“老师”后,骗“新同学”的水平越高。
   其宗旨便是本着“诲人不倦”,更“毁人不倦”的精神,一代代的为“后来者”“挖坑”,并乐此不疲。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小贴士
   从捆包装分辨“801”“901”“961”
   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蓝色细瘦体冠号”,1990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蓝色粗壮体冠号”,1996年版的1元,其冠号为“黑色粗壮体冠号”。
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五节 鬼吹灯(一)
  本人十分爱逛各种古玩市场或者旧货市场。
   很多收藏品市场得“找”,或者满街打听,因为位置确实不太明显。
   我刚开始也是满街找,后来知道了一个简便方法。
   看街边小贩。
   马路两边的小商贩,慢慢的从卖烤红薯,卖老玉米,卖盗版光盘的,变成了卖些小额收藏品,或者看着“特别假”的“文物”“古董”的,那附近就有要找的收藏品市场了。
   就像一个成人用品商店附近百米之内,一定有个灯光昏暗,里面的人衣着暴露,经常有人进出却不见头发少一根的“发廊”一样,。
   互利互惠,或者叫寄生关系。
   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不需要看小贩,为什么?潘家园市场附近的街上,有许多标着潘家园市场的路标或者路灯,生怕别人不知道这里是潘家园,到潘家园买东西的外国人很多,因此国际品牌效益十分明显。
   有一本关于盗墓的畅销小说,叫《鬼吹灯》,这里引用一下这句“盗墓行话”。
   我们身处的不是昏暗的墓室,周围也都是大活人,不是“粽子”,不是“僵尸”,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有几个“小鬼儿”经常出来捣乱。
   下面介绍几个“出镜率”比较高的。
   收藏品市场“小鬼儿”之——托儿。
   这年头,干什么,都得找个“托儿”。
   卖房的有房托儿,卖车的有车托儿,拍卖的也有拍托儿,连婚姻介绍所都有婚托儿。
   貌似很多行业,不作假就“活不下去”。
   收藏品市场里,托儿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一次去北京报国寺市场闲逛,门口有个卖屏风的,我上午10点到那,直到下午2点出来,那卖屏风的也就一,两个问价的。
   我刚刚凑过去看,就有一个人来“问价”,我看到这个人,笑了笑就走了。
   这个“托儿”很失败。
   因为上午有个人对这屏风感兴趣,跟卖家谈价的时候,也是这个人上来问价。
   我一直有这么个想法:需要“托儿”的东西,不一定是假东西,但是一定不是好东西,或者说,性价比很低。
   真正好的东西,不需要“托儿”。
   你什么时候电力公司和自来水公司“打广告”?
   “我们发的电,又猛又劲。我们的自来水,又香又甜。”没有吧。
   下面介绍一种“专业托儿”,之所以说其“专业”,因为很多人都上过他们的“当”,而且至今被蒙在鼓里。
   这种“托儿”,主要出现在“散摊”或者“地摊”。
   一个摊位左右两边的摊位全是“托儿”。这三个摊位有一定距离。
   在大型市场外的摊位,属于看见城管,撒腿就跑那种(不过我见过城管车和相关人员就在小贩旁边,小贩还在叫卖,根本无视城管,而我们的城管同志也“失明”了,仿佛看不到满街的无证商贩),所以当然没有租金。中间这个摊位,是“本主”,收购旧版人民币,两边的都是“托儿”摊,也收购旧版人民币。
   假设你有张旧版人民币,想往出卖,第一个询问的是“托儿”摊。
   “托儿”摊有个特点,就是基本上看到什么都说是“假货”。而且“托儿”特别能说,看见你不懂这个,就玩命“忽悠”,什么纸张透性不好呀,底纹不清晰呀,总之,说一堆比较专业的名词,让你相信手上这张纸币,是假的。
   等你慢慢相信了,就是“上钩”了,“托儿”会告诉你,这个纸币他不会要。(当然不要了,好不容易让你相信自己的真货成假货了,他再收,这不马上“露馅”了嘛。)
   当你正“心灰意冷”,要离开的时候,“托儿”会“好心”的告诉你,让你去其他摊位问问,应该有“不识货”的,可能能“蒙混”过去。
   来市场卖东西的,当然是想把东西卖掉。
   于是你又来到不远处的另一个摊位问价,这个“摊位”就是“本主”,你此时已经认为自己的纸币是“假货”,所以开价比较低。
   “本主”摊位可能已经接到“托儿”的短信或者“暗号”,一看纸币是真的,就开始放心的“压价”。
   “本主”摊位不担心你不卖,为什么?
   你如果不卖给他,就得去问下一个摊位,下一个摊位还是“托儿”摊,还会“十分专业”的告诉你,你的纸币是“假货”。
   你想来想去,好像只有一家老板“眼拙”“不识货”,只能便宜卖给他,总比“砸手里”好。
   于是,将手里的旧版人民币,低价卖给了“眼拙”的摊主。还得暗自庆幸自己找了个“冤大头”。
   其实这个摊主把这张纸币转手就能以几倍的价格卖出,三个人再分钱。
   我就遇见过这么个“做局”的。
   我有一个“发小”,常听我说收藏品市场很好玩,就让我带他去见识一下。
   我拿到收藏品市场的纸币,被摊主一看就说是“假货”,我非常肯定这张是真的,于是很“专业”的和摊主理论。(那时候血气方刚,觉得自己会点东西就很牛了,也是为了向朋友显示出自己的能耐,现在接触东西多了,这种事我绝对不会再干了,谁知道旁边有没有黑社会的人“看场子”,我砸人家饭碗,人家能让我好过吗。)
   摊主一看我懂这个,直到“蒙”不到钱,亮出底牌“我们这没现金,东西收不了。”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哥们儿,你哪凉快哪呆着去吧,别在这搅合。
   后来晚上,我跟“发小”在拉面馆看见了他们几个,我冲他们笑了笑,他们也笑了笑。
   唉,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阅读权限9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六节 鬼吹灯(二)
  上一节介绍了“托儿”,这节将有另一个小鬼登场。
   收藏品市场小鬼之——水分。
   这个年头,什么东西,都有水分。
   这里的水分和注水猪肉的水分不一样,收藏品市场的水分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利益空间”。说明白点就叫“坑你没商量”。
   “明白人”与“明白人”之间谈价格,其中“利益空间”叫“缝”,因为利润很少。
   “明白人”与“糊涂人”之间的价格,其“利益空间”就叫“水分”。懂行的人将“便宜货”高价卖给不懂行的人,或者低价收购不懂行的人手里的高价货。
   很多收藏品市场,,当你对一样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前去老板那问价,老板总会很热情地来一句:您说多少?
   OK,我说个价,看着东西挺精致,300元?
   得了,交个朋友,这个卖您了,我给您包上。
   (为什么卖了?因为赚了呗。)
   那我要说30元呢?
   30?这个给不了您,我连收东西的时候都比这价贵。
   (为什么不卖了?因为赔了或者赚的少。注意,几乎所有低价值东西全部是批量制作的,但是每个玩这个都用“收”这个字,其实我认为用进货的“进”比较合适。)
   2008年之前,去逛潘家园旧货市场,最好的时间是1月份。
   那里摊位的老板都赶着回老家过年,因此很多东西都低价卖。
   有多便宜呢?
   举个例子。
   2007年8月份,我和朋友在潘家园看到一个做工精美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条龙,因为本人属龙,所以特别想买这块玉佩。
   一问价,400。
   老板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这个玉是和田玉,而且是全手工制作,物超所值,等等等等。
   当时我没买,说实话,我心动了,我真想买,只是兜里没那么多钱了,还没吃饭呢,我那些朋友也都属于“兜比脸干净”那一系的。
   到了2008年年初,元旦刚过,当我再次踏上潘家园这片土地的时候,“减价促销”着实让我兴奋了一把。
   没有“跳楼价”“放血价”这样“醒目”的标志。
   有的是“五元一件”“十元一件”这样更振奋人心的牌子。
   我看到,喜爱的那件龙玉佩,躺在“十元一件”的“大坑”里。
   龙玉佩仿佛痛苦的望着我,估计在说:救我吧,你要不救,过几天我就“五元一件”了。
   我买了之后,觉得就算10元钱,老板可能也赚着呢。
   后来,我认为将收藏品市场的利益成为“水分”,不合适,太低估其“利益量”了,我以后就称之为“小河”——水分太多。
   再提一句,为什么前面说2008年之前呢?
   因为2009年春节有两个原因,导致几乎没有“甩货”了。
   次要原因,潘家园市场开了个春节博览会,很多摊位都留下来,想借着博览会再赚点钱。
   主要原因,2009年春运的火车票更难买了,我认识的几个摊主都没买到,所以春节没回老家,继续摆摊,就没有甩货了。
   由此可见,春运的确是件大事。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七节 鬼吹灯(三)
  “托儿”和“水分”这两个鬼“可以有”,下面这个鬼“必须有”。
   收藏品市场小鬼之——假货。
   这个年头,什么都有假的。
   证件能做假,车牌能做假,人民币能做假,连儿子都可能是假的。
   走在大街上,被一辆跑车撞飞5米,撞出去20多米,一命呜呼了,人家肇事车只有70码。
   得,扯远了,回到收藏品市场。
   提到收藏,真假永远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大型收藏品市场和旧货市场,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番情景。
   外国友人们一边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与摊位老板“讨价还价”,后来就是“啪啪”的点钱购买。
   什么字画呀,绣花鞋呀,盆呀,碗呀的,连刻花夜壶都看半天。
   他们只要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都会买。
   摊位老板,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LOOK!”,而且经常是以复数形式出现“LOOK!LOOK!LOOK!”
   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来市场“转悠”或者叫“逛”,很少有掏钱买东西的。
   有时候,报纸上会登出来,某某某收藏品市场惊现“天价古董”,或者有个“幸运儿”低价买了十分值钱的“好东西”。
   大家看了前面的内容,对报纸等媒体的“可信度”,应该有个“?”号。
   《鬼吹灯》里面有个大金牙,也在潘家园“倒”各种“好货”。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大部分市场,是露天的,潘家园过去也是,后来在上面加盖了“顶棚”。
   这就十分明显了,“价值连城”的“古董”,每天被风吹日晒的,有的还可能被雨淋。北京的天气时不时闹个脾气,来场沙尘暴凑凑热闹,对“古董”的损伤极大。
   换句话说,这些“面”上的东西,没有值钱的。
   就像人民币收藏品的店铺,明面上摆的全是差品,或者残品人民币,根本没有价值高的纸币往上摆。
   就是因为,光线,风,沙之类的东西对收藏品损伤很大。
   报纸上那一两个“漏网之鱼”,不是媒体故意炒作,就是有的摊主真的“看走眼”了。
   “看走眼”的几率是多少?
   您买张彩票就知道了。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八节 鬼吹灯(四)
   这一节,介绍一个重量级的鬼。
   收藏品市场大鬼——碰瓷儿。
   这个年头,什么东西,都能“碰瓷儿”。
   “碰瓷儿”本来是收藏品,古玩之类的专用名词,本意是有不法商贩,故意将摊儿或者物品摆在路中间,行人路过不小心碰倒或碰碎,摊主便向行人索赔,以此来获得利润。
   但是,咱们中国人创造力是无穷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甚是惊人。
   于是,什么汽车刮蹭“碰瓷儿”,车撞人“碰瓷儿”,老人故意摔到“碰瓷儿”之类的,笔笔皆是。
   “ 碰瓷儿”的确源于收藏品市场,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解释,可以说是:哗啦一声碎了。
   报纸,电视上经常报道关于“碰瓷儿”的新闻,但这些报道几乎没有提到过“受害者”是怎么“碰”的,东西又是怎么“坏”的。
   “ 碰瓷儿”关键词之一“碎”。
   一般的瓷器,在外力作用下,一不小心,就会碎。这些“碰瓷”儿品,本身就是劣质货,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碎”。很像战场上的“炮灰”,不值钱,容易死,但是会给主力部队带来部分利益。
   这些瓷器,生下来,就是为了“碎”的。
   它们不值钱,十几块钱的成本,却能让“受害者”付出几百元的代价,也算“死得其所”吧。
   各位看官可能该问了,为什么不用值钱的东西来碰瓷儿呢,“碎了”之后,“受害者”就赔得更多呀。
   大家想想看,假设自己就是“受害者”,你一个不小心弄碎了一个价值几十万的古董,你会乖乖的照价赔偿吗?
   肯定不会的。
   你一定会跟老板理论一番,再找人鉴定,最好再放两句狠话,“哥们儿的叔叔认识某某局长,市委书记,美国总统”之类的,总之,你不会轻易赔钱的。
   最后的结局,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拨打“有”情热线“110”,叫来警察同志。
   警察来了一看,眼熟呀,对了,这个摊位一个月之内被人“不小心”“碎”了N多件东西了。
   OK,摊主,你跟我们走一趟吧,别再说自己摊儿风水不好了,要说你不是“碰瓷儿”的,市场门口随地大小便的沙皮狗都不信。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引用一段法律知识,为了说明,用贵重物品“碰瓷儿”,后果很严重。
   因此,为了安全,为了保险,更加为了保全自己,都用不值钱的东西“碰瓷儿”,碎了,坏了,您赔个一两百块钱意思意思完了。毕竟大多数人不会为了这些钱再弄个鉴定什么的。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碰瓷儿”关键词之二“卡位”。
   “卡位”本来是篮球术语,后来衍生成游戏术语,主要意思是像魔兽争霸之类的RPG游戏中,由于英雄和小兵都有碰撞体积,利用自己挡住对方,叫卡位。(DOTA里面更常用)
   有些“碰瓷儿”的,业余时间可能是游戏高手,因为他们的“卡位”,十分“到位”。
   当你走进一个收藏品市场,看到一个摊位周围“人头攒动”,你的好奇心被充分发掘,“里面有什么好东西?”你这么问着自己。
   但是摊位周围有很多人,几乎已经站满了,我说几乎,因为还有一块“空地”,于是你站在“空地”上看了看,“这个摊位也没什么呀。”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了,转身要离开。
   此时,你的脚下仿佛有什么东西“阻”了你一下,随后,“哗啦”一声,有个瓷瓶什么的,碎了,或者倒下坏了。
   这时候,摊主告诉你,你把东西碰坏了,赔钱。
   围观者霎时变成了“正义之士”,纷纷谴责你这种“毁坏私人物品”行为。
   得了,算我倒霉,脚下没个准劲,把人家东西弄坏了,也就几百块钱,赔钱了事。
   这个,不叫倒霉,也不是脚下没准。
   因为就算黄飞鸿再练十年“佛山无影脚”,站在你刚才站的“位置”上,他也得赔钱。
   首先,这个“位置”很巧,周围有六,七个人围着这个摊位,唯独留下一个“空位”,让“受害者”站。
   这个“空位”旁边,一般都会放一些极不稳定的瓷器,俗称“见风倒”。
   “见风倒”在设计上,就很容易倒。
   很多摊位在摆放物品的下面有块布,这块布学问大了去了。不法商贩在“空位”上的布,比较长,或者说多出一块。你运气不好,不小心踩到多出那块布,一转身,布上的东西就倒了。
   运气好的,没踩到布,转身离开时候,大衣带阵风,那东西可能也倒了。
   还有其他办法,总之,你一好奇,往摊位一走,位置一站,十有八九摊主有办法让东西倒了。
   当你赔完钱,在市场溜达一圈(如果你还有心情的话),在回到刚才那个摊位一看,人家早收摊了。
   (眼前浮现出犯罪分子最常说的话:此地不宜久留。)
   其实这些围观者和摊主都是一伙的,没有这些“观众”尽心尽力的“卡位”,那个“死位”或者叫“碎位”怎么会留给你?
   如果是黄飞鸿的话,知道这帮是碰瓷儿的,肯定会用拳脚教育他们一番,咱们普通人就免了,对方人多呀。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 碰瓷儿”关键词之三“浆糊”。
   先声明,这叫浆糊,不叫胶水。
   浆糊有什么用呢?
   (各位看官一直扮演“受害者”,本人很过意不去,但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假设本人是个“碰瓷儿”的,我手里有一堆“破烂”古董,比如一个不值钱的壶。
   我把“壶把儿”,就是拎壶那把手打坏,拿下来,用浆糊粘上,晾干,然后放在摊位上。
   你正好过来看旧货,想看看这个壶,于是你拿着“壶把儿”,把壶拎起来,想进一步仔细观看。
   这时候,悲剧发生了,你猛然发现,手里只剩下“壶把儿”,壶身自由落体,应声而碎。(可能你的心同时也碎了。)
   赔钱吧。
   现在知道为什么用浆糊了吧。
   因为浆糊粘性不如胶水,用胶水粘上可能就掉不下来了,为了保证物品较高的“失事率”,只能用浆糊。
   各位看官此时可能有疑问了,“碰瓷儿”的难道不怕“受害者”看出来吗?
   真不怕。
   知道这些“秘密”的人,看收藏品市场的瓷瓶也好,壶也罢,但凡带“把儿”的,都不会去拿“把儿”,而是像“捧圣物”“抱孙子”一样,双手捧起东西看。
   这么“捧”东西,怎么也不会掉。
   摊主一看,你上来就拎“把手”,就知道你是个“外行儿”,不坑你坑谁?
   在“受害者”感叹出门没有看黄历,倒霉到家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乡下“糊”窗户纸的东西,骗走了他一个月的工资。
阅读权限20
在线时间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九节 今夜请将我遗忘(一)
  这次的重点是电视台的广告及报纸广告。
   为什么要将这些广告遗忘?
   因为它们几乎都是骗人的。
   近来许多明星代言的商品,纷纷“出事”,很多大品牌也相继“倒掉”,老百姓现在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部作品写关于收藏的很多事情,在前面关于“错版币”那些内容,大家应该明白很多媒体几乎每天都在“胡说八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更不能原谅,因为这些媒体明知道他们宣传的收藏品是骗老百姓的,但是只要厂家给足了钱,他们什么都敢播放。
   2009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主持人讲述了一个关于“收藏品”的骗局。
   这个收藏品广告是在某家地方电视台播放的。
   “故宫博物院国宝级纯金雕999黄金生肖开运五福牛”。(名字真长)
   此物搬出了“故宫博物院”这个重量级称谓。
   电视广告上随后又列出了另外三个“大腕”的证书:
   《世界吉尼斯大全证书》
   《中国黄金工艺协会鉴定证书》
   《钓鱼台国礼中心国礼证书》
   很嚣张吧!
   这个“故宫博物院国宝级纯金雕999黄金生肖开运五福牛”更用了28.44克纯度999的黄金打造。
   只售7900元人民币。
   值吗?
   太值了,光这28.44克999黄金就值6000多元。
   其实有这个想法的人,就上当了。
   事实证明,电视台和电视广告都是不能相信的。
   《世界吉尼斯大全证书》是假的,《中国黄金工艺协会鉴定证书》是假的,《钓鱼台国礼中心国礼证书》也是假的。
   钓鱼台国礼中心和故宫博物院根本不知道有“这么档子事儿”。
   那五头闹心的金牛,其实是用碳酸盐加上塑料做的,表面是铜。
   而且里面含的金“微乎其微”,根本不具鉴定价值。
   这“故宫博物院国宝级纯金雕999黄金生肖开运五福牛”只有那个“牛”字,是真的。
   果然很“牛”。
   之所以用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一则假收藏品报道,为了先让各位看官相信,造假者只要能有利润什么都敢“造”,电视台只要能赚钱,什么都敢播。
   下面开始介绍电视台和各种报纸给老百姓设的“局”。
   第一“局”,偷换概念。
   现在的电视台,尤其是各大地方电视台,经常在春节前几个月播出收藏品广告。
   例如:十二生肖纪念金银币呀,纪念两岸三通金银币呀,纪念伟人金银币呀,等等等等。
   在广告中除了告诉老百姓这种纪念币极具纪念意义之外,更搬出各种权威部门,如公证部门公证,质量检验部门证明其价值之类的。
   再后,说明此纪念币是某某造币厂发行。而且是限量发行,欲购从速。
   买吗?
   买了就上当了。
   这种广告用了“偷换概念”——以章代币。
   我们常听纪念币这三个字,何为纪念币?
   纪念币是国家法定货币,也就是说,纪念币可以流通,像我们使用的人民币一样,可以“花”,但是“花”纪念币的,不是富有到疯了,就是真疯了。
   纪念币币面上有面额和符号,最关键的是,纪念币的法定发行单位只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金币总公司经销。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因此,除了发行方中国人民银行及经销部门中国金币总公司外,其他如某某造币厂,或者香港金币公司,全是不合法的。
   真正的纪念币,每次发行之前,中国人民银行都会有公告。
   并且什么相关权威部门,如公证部门,质量检测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根本没资格对纪念币进行鉴定。
   这些“广告”中所谓纪念币,只能叫“纪念章”。
   那“金银纪念章”是否值钱?
   答案是:值钱。
   值多少钱呢?
   答案是:相关价值请查看当天国际国内黄金白银价格,再用“金银纪念章”所含黄金白银克数进行相应换算。
   难道没有升值空间?
   答案是:在黄金白银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种“金银纪念章”升值潜力为零。
   这东西在“行内”叫什么大家知道吗?
   叫垃圾。
   别说高价卖给收购收藏品的人了,就算平价也没人要,很多地方经常出现“外行人”拿着什么什么的纪念币来市场卖,几万块钱买的,连1千块钱都没人要。这种纪念章留着不能升值,也卖不出去,得了,我当金银往出卖总行吧,可以,前提是,您得先把“金银纪念章”花钱溶成金银。
精彩推荐:
信息产业部备案: 经营性ICP许可证: Powered by ,&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克力张杨果而婚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