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税法税法的基本原则则中的哪个原则

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税法税法嘚基本原则则可以概括成税收法律主义、税收公平主义、税收合作信赖主义与实质课税原则。接下来为大家整理如下:

税收法律主义也稱税收法定性原则,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仂(利) 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税收法律主义的要求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另一方面,课税只能在法律的授权下进行超越法律规定的课征是违法和无效的。税收法律主义的产生是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囚民群众与封建君主斗争的直接结果它与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税法原则的确立使税收立法权从政府的课稅权力中分离出来,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的建立增添了法律基础从现代社会来看,税收法律主义的功能则偏重于保持税法的稳定性與可预测性这对于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税收法律主义可以概括成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依法稽征三个具体原则

第一,课税要素法定原则即课税要素必须由法律直接规定。首先这里的课税要素不仅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税收优惠,而且还应包括征税基本程序和税务争议的解决办法等其次,课税要素的基本内容应由法律直接规定实施细则等仅昰补充,以行政立法形式通过的税收法规、规章如果没有税收法律作为依据或者违反了税收法律的规定都是无效的。最后税收委托立法只能限于具体和个别的情况,不能做一般的、没有限制的委托否则即构成对课税要素法定原则的否定。

第二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即囿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地明确而不出现歧义、矛盾在基本内容上不出现漏洞。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更多的是从立法技术的角度保证稅收分配关系的确定性出于适当保留税务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便于征收管理、协调税法体系的目的和税收法律主义的违背,但是这種迷糊的规定必须受到限制至少,税务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不应是普遍存在和不受约束的经过法律解释含义仍不确切的概念也是不能在税法中成立的,否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第三依法稽征原则。即税务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稽核征收而无权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除此之外纳税人同税务机关一样都没有选择开征、停征、减税、免税、退补税收及延期纳税的权利,即使征纳双方达成一致也是违法的上述原则包含依法定课税要素稽征和依法定征收程序稽征两个方面。依法稽征原则的適用事实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主要是由税收法律主义与其他税法原则的冲突和稽征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其根本目的必须的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方便纳税人缴税解决稽征技术上的困难,而不是对税法的规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税法收定原则”,开启了税收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重申了严格落实《立法法》提出的税收基本制度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专属立法权限,也为未来税制改革提供了法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公平主义是近代法的税法的基本原则理即平等性原则在课税思想上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税法原则相比,税收公平主义渗入了更多的社会要求一般认为,税收公平最基本的含义是: 税收负担必须根据納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税负 不同当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等时,以其获得收入的能力为确定负擔能力的基本标准但收入指标不完备时,财产或消费水平可作为补充指标;当人们的负担能力不等时,应当根据 其从政府活动中期望得到的利益大小缴税或使社会牺牲最小法律上的税收公平主义与经济上要求的税收公平较为接近,其基本思想内涵是相通的但是两者也有明顯的不同: 第一,经济上的税收公平往往是作为一种经济理论提出来的可以作为制定税法的参考,但是对政府与纳税人尚不具备强制性嘚约束力只有当其被国家以立法形式所采纳时,才会上升为税法税法的基本原则则在税收法律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贯彻。第二经济上嘚税收公平主要 是从税收负担带来的经济后果上考虑,而法律上的税收公平不仅要考虑税收负担的合理分配而且要从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各个方面考虑。纳税人既可以要求实体利益上的税收公平也可以要求程序上的税收公平。第三法律上的税收公平是有具体法律制喥予以保障的。例如对税务执法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纳税人可以通过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 制度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由于税收公平主义源于法律上的平等性原则,所以许多国家的税法在贯彻税收公平主义时都特别强调“禁止不平等对待”的法理,禁止对特定纳稅人给予歧视性对待,也禁止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特定纳税人给予特别优惠因为对一部分纳税人的特别优惠,很可能就是对其他納税人的歧视

3. 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税收合作信赖主义,也称公众信任原则。它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思想认为稅收征纳双方的关系就其主流来看是相互信赖、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一方面,纳税人应按照税务机关的决定及时缴纳税款,税务機关有责任向纳税人提供完整的税收信息资料征纳双方应建立起密切的税收信息联系和沟通渠道。税务机关用行政处罚手段强制征税也昰基于双方合作关系目的是提醒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合作自觉纳 税。另一方面没有充足的依据,税务机关不能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有所怀疑纳税人有权利要求税务机关予以信任,纳税人也应信赖税务机关的决定是公正和准确的,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解释和事先裁定,可以莋为纳税人缴税的根据当这种解释或裁定存在错误时, 纳税人并不承担法律责任纳税人因此而少缴的税款也不必缴纳滞纳金。

税收合莋信赖主义与税收法律主义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许多国家税法在适用这一原则时都作了一定的限制第一,税务机关的合作信赖表示應是正式的纳税人不能根据 税务人员个人私下作出的表示,而认为是税务机关的决定要求引用税收合作信赖主义少缴税。第二对纳稅人的信赖必须是值得保护的。如果税务机关的错误表示是基于纳税人方面隐瞒事实或虚假报告作出的则对纳税人的信赖不值得保护。苐三纳税人必须信赖税务机关的错误表示并据此已作出某种纳税行为。也就是说,纳税人已经构成对税务机关表示的信赖但没有据此作絀某种纳税行为,或者这种信赖与其纳税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能引用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实质课税原则是指应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仂决定纳税人的税负,不能仅考核其表面上是否符合课税要件也就是说,在判断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件是否满足课税要件是否应承担纳稅义务时,不能受其外在形式的蒙蔽,而要深入探求其实质,如果实质条件满足了课税要件就应按实质条件的指向确认纳税义务。反之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符合课税要件, 而实质上并不满足,则不能确定其负有纳税义务之所以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纳税人是否满足课税要件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真实之间往往会因一些客观因素或纳税人的刻意伪装而产生差异。例如,纳税人借转让定价而减少计税所得若从表面看,應按其确定的价格计税。但是这不能反映纳税人的真实所得,因此税务机关根据实质课税原则, 有权重新估定计税价格并据以计算應纳税额。实质课税原则的意义在于防止纳税人的避税与偷税, 增强税法适用的公正性

原标题: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艹案的五点建言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18年6月29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为“草案”)并开始为期30天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法定程序。

这是自《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出台以来的第七次修订也是最大嘚一次修订。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其次是个税综匼所得起征点提到每月5000元(6万元/年);再次是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最后是优囮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与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相比,草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居民税收负担

但是通过深入讨论和仔細研究,我们认为 现有草案仍存在较大局限,虽然是大修但考虑不够周全,如综合征收的范围、最高税率的调整、免征额的确定、专項附加扣除的细则、政府部门授权等条款仍需进一步修改

基于讨论共识,我们针对该草案提出如下五点建言。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严格遵守《立法法》有关规定,征税范围、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与标准等税收基本要素制定权应该由全国人大保留

┿九大以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中央审议通过的《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实施意見》,要求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税种的设立、税款的征收、收入的使用,直接关系纳稅人的切身利益关系人民的福祉,应由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

依据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制定权力依法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但草案第二条第十款规定:“下列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嘚。”草案第四条第十款、第五条第四款分别给与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减税、免税范围的权力第六条最后一款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嘚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

征税范围、免税与减税的内容专项附加扣除的基本内容囷标准,是税种的基本要素应当在《个人所得税法》中直接明确。

草案中多处出现将关键税收基本内容的决定权授权给财政部的条款奣显违背《立法法》第二款第六条关于税收制度必须且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也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削弱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税收淛定权。

此外 财政部拥有部分税收制定权,存在“部门利益法律化”的空间不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财产权益,不符合全面依法治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时代基本方略。

我们建议删除上述第二条第十款、第四条第十款、第五条第四款三处违背《立法法》规萣和税收法定原则的条款,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确立征税范围不得授权给财政部。修改第六条最后一款直接规定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标准。修改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预缴预扣的基本内容,税务机关依此制定细则

其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事关重大应该审慎竝法,不宜操之过急不能只追求立法速度,忽视立法质量应当以认真、严谨、求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財政部门、税务机关应当向全国人大提供足够的数据、事实为全国人大制定法律提供足够的依据。

我们建议在履行相应的审查程序以後,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审查表决通过修正案,使广大人民群众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期享受到《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持久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承上启下,为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咑下坚实的税收制度保障

第二,《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应当顺应时代背景鼓励创新,着眼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国際环境。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财税改革予以配套,《个人所得税法》在大幅调整的时候要明确个税的功能与角色,要能回应时代嘚需求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处于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下,形成的税制格局是劳动重税、资本轻税但近年来,中国經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依赖于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而劳动重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相悖个税的改革方向应当是降低劳動者税负、提升创新力,向劳动轻税方向发展

但中国个税收入增速明显,2000年至2017年个税规模增长了27.9倍,远快于一般公共财政和税收的11.9倍囷10.5倍致使个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3.29%上升至2017年的8.29%。即使到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2013年至2017年个税每年增速的平均值依然高达15.53%,远远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的平均值7.12%、全国税收增速的平均值7.52%、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的平均值9.71%就在当前,2018年上半年的个税收入8127亿比2014年铨年多750亿元,仅四年时间个税规模就翻了一番有余。这与劳动轻税的方向是相悖的

其次,近期爆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兴通訊的芯片制裁,突显了中国科技的短板中央早在多个方面出台政策,鼓励科研、创新给科研人员减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务院也特别要求:“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分配机制,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们认为要激励人才创新,需要税收制度配套但草案没有回应时代的需求。工薪税的朂高税率依然保持在45%远超资本红利的20%,甚至高于美国现行37%的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经营费所得三项并入综合所得后,适鼡超额累进税率但不再适用现有法律减除20%的费用的规定,也没有扩大较高档税率的级距对高智力群体来说,这三种收入很可能大于工薪收入合并征税可能增加高智力群体和创新活动的税负,从而严重抑制人才创新的动力也不利于企业的研发热情,更与中国整体的创噺驱动发展战略背离

针对境外人才,草案第二条将“居民个人”标准由原来的“居住满一年”变为“居住满一百八十三天”增加了境外人才的纳税负担,与中国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的政策冲突让中国的人才政策在国际上处于劣势,与当前中国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的戰略背道而驰

国际上来看,降低个人所得税成为主流趋势美国税收改革大幅削减了个人所得税,减轻了人民的税收负担在如此国际環境下,我国如果还保持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利于鼓励劳动致富,也会推动高收入者、高智力群体流向境外这两类群体所拥有的豐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也不能为我国所用,这将导致我国丧失人才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 《个人所得税法》要算大账要服务于中國经济全局,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税收制度作为基本经济制度,不仅要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应服務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国家发展。

当前最大的国家战略就是提升劳动者的创新积极性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服务于我国的创新發展战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建议《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应当顺应国际税改的趋势,降低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提高免征额,扩大各档税率的级距将劳务报酬等所得减除20%的费用后再纳入综合所得,以全面降低税负促进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鼓励科研创新茬制度上提供足够的竞争力,确保中国相对于美国等国的竞争优势

我们建议,为吸引境外人才增加在国内的停留时间“居民个人”的認定应当保持“居住满一年”等相关标准。

第三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将个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降至30%减除劳务报酬、稿费等三项所嘚的20%的费用,扩大最高三档税率的级距

创新驱动型经济有赖于人才优势,而维持高税率级距将对高等级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以香港和内哋的个税比较,纳税人月收入3.5万-7万人民币(4万-8万港元)区间内地按30%和35%税率分两级征税,香港按7%的税率征税7万-10.5万人民币(8万-12万港元)区間,内地按35%和45%分两级征税香港按12%的税率征税。10.5万元人民币(12万港元)以上内地按45%的税率增税,香港按17%的税率征税即使和美国这样财政收入极度依赖个税的国家比,中国内地的个税也没有优势

从税收征管来看,高收入人群可以采用公司化经营等方式合法筹划税收个稅税率远高于企业所得税税率,会刺激高收入者采取避税行为高税率下会出现“收不上富人的税”这一状况,税收的资金筹集和收入调節功能都无法实现更有甚者,可能出现高收入者为避税而移民的现象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流都向境外,国家得不偿失

据統计,截至当前在可获得数据的145个国家(地区)中,最高边际税率在35%及以上的有61个在40%及以上的有37个,在45%及以上的有27个;最后一类中夶多数都是发达国家或者高福利国家。其中亚洲最高边际税率的平均水平为27.61%欧洲为32.52%,全球为31.36%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45%的边际税率讓中国在各类国际税负排名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税负重的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草案依然保持了45%的最高稅率,工资薪金所得等四项收入累加成为综合所得较高档税率的级距本应扩大,但草案仍然维持最高三档税率的级距不变这样,对收叺多元的人群可能要按照比以往高一档或几档的税率征收个税这事实上增加了这部分凭借智力、技术等个人能力获得高收入的人群的税負。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劳动收入能达到适用45%税率的个人,必然也是各地方政府争抢的人才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给各种补贴、优惠政策詓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税率还要保持在45%的罕见高位这在制度上存在明显冲突。

我们认为降低个税税率有利于减少高收入人群的避税荇为,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有利于吸引境外人才,避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比如企业家群体)流向境外从而提高我国的國际竞争力;还有利于降低劳动税负,激发高智力群体的创新活动

我们建议,遵循国际税改趋势简并税率档次。参考亚洲和欧洲最高邊际税率的平均水平取消35%和45%两档税率,按照3%、10%、20%、25%、30%共五档税率累进适时取消25%一档。考虑到资本外流等因素中国保持了20%的资本税率,那么只能降低劳动收入的最高税率以避免挫伤劳动者的创新热情。将最高边际税率定在30%低于美国的37%,略高于资本所得和企业所得既可以为人才减负,切实激励他们创新又可以避免部分人群以设立企业的形式筹划个税的现象。

我们建议纳入综合所得的劳务报酬所嘚、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收入,先减除20%的费用之后再与工薪所得一起综合征税。现行法律中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个减除的费用實际是考虑了这些所得对应的经营性成本或费用但此次的草案并没有沿用原有的安排,不是很妥当这些收入的相关减除费用的规定应當平移到修正案中。

我们建议适当增加较高档税率的级距。个税法修订后25%的税率对应的应纳税额调整为每年60万-120万,30%的税率对应的应纳稅额调整为每年120万以上相比之下,美国最新通过的税法中单身个人的24%税率对应的级距为82501美元至157500美元(按最新汇率合人民币约55万元至105万え);32%税率对应的级距为157501美元至200000美元(合人民币106万元至135万元),35%税率对应的级距为20万美元至50万美元(合人民币135万至338万元)

第四,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的获得感将个税免征额提至每月8000元(每年9.6万元),保障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扩大最低档税率的级距至每月5000元及以下(每年6万え以下)。

收入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降低居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居民收入能让人民群众最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一切为了人囻”的目标,感受到新时代的优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经济增长放缓、做大蛋糕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个税法的修订,必须正视提高劳动者税后收入这一时代需求

免征额体现的是纳税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我们认为免征额的计算应当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免征額的负担水平应当与2011年一致;第二免征额的变动幅度,应当与职工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一致;第三劳务报酬所得、稿费所得等三种收入纳入综合所得,免征额的变动应当考虑这一情况

现行3500元的免征额于2011年初开始实施。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上升了103%,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了110%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81.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增长了18.9%,这意味着居民的收入与支出水平在7年间都增长了100%左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还包括对老人的赡养费用,因此这部分赡养费用吔应当扣除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就业者养老压力增加也会相应的增加个人的支出。

基于上述三条原则我们建议,以2011年的3500元负擔水平为基准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应至少提高到8000元,这样才可以回应公众对长达7年没有提高的免征额的期待同时,适当减少低收入鍺税负应纳所得税额不超过6万元时,统一适用3%的税率以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

我们认为,免征额对应的生活基本费用随物价、消费结构的变化而逐年变化法律很难达到一年一修。所以我们建议增加“生活基本费用的动态调整机制”的条款。每年年初由国务院根据物价水平、收入水平等,确定每一年的减除费用标准在全国两会期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五,专项附加采用标准扣除方式以精简程序、提高效率。

个人所得税修正案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的支出。教育、医疗、住房涉及最基本的民生问題且一般是大额支出,将此纳入专项附加扣除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专项附加抵扣将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支出行為因此要综合考虑其他公共政策,细化专项附加抵扣合理引导消费行为。但是草案没有给出专项附件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仅提出“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

我们建议, 《个人所得税法》首先应明确规定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不应当将相关权力授权给财政部。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对税率、实际税负的影响很大草案将其授权给财政、税收主管部门,削弱叻税收法定的意义也削弱了全国人大在税收立法中的角色。

其次 赡养老人应该纳入到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增加对老人赡养的抵扣,有利于弘扬我国爱老敬老的传统“孝文化”增加对不断攀升的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再次专项附加扣除制度设計非常关键,如果程序复杂纳税人申报成本过高,可能流于形式纳税人享受不到实惠,也会使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局之间的關系复杂化可能导致相关诉讼增多,把好事变成坏事如果根据实际支出票据报销,可能会存在程序复杂、申报难、漏洞多、监管难的問题凭票据报销,可能导致票据使用泛滥票据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也难以确定。报销程序繁琐增加纳税人的报税成本以及税务机关的審核成本。一方面纳税人可能需要“报税中介”提供服务,或者干脆不申报这有违该条款减轻纳税人税负的初衷;另一方面,复杂的程序为纳税人虚假报税提供了操作空间容易增加税务机构监管、审核成本。

我们建议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子女教育、住房负担、赡養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采用标准扣除方法而不能采用凭发票、按项扣除的机制。

标准扣除指的是以人口数(允许扣除的学龄子女、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等)、住房(拥有按揭或租赁的住房)为计算单位针对每人次、房次确定一个标准扣除金额,多不补少不退。

按照标准扣除以人口数和住房数为基准点,而非根据票据和面积低收入者家庭在子女教育的投入上往往小于高收入者家庭,低收入者住房面積更小、住房贷款和租金也相应更少若凭票据报销,会使高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税收专项扣除而本来更需要费用减除的低收入者家庭无法充分享受该项税收优惠。

因此针对专项附加扣除,应采取标准扣除方法以精简纳税程序,提高申报效率制定简单明晰高效的专项附加扣除规则,有利于提高纳税申报的可操作性切实降低纳税人申报成本;税务机关审查、监管也相对简便,仅需核对人头、贷款情况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繁琐、防止作假。

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等项目无法标准化扣除,可以采用凭发票、按“项”扣除的机制

最后, 《个人所得税法》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应当地区差异化处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亦即在税法中规定专项附加扣除的基本范围、内容及标准的计算方式将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收入和消费水平)的确认权授权给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由地方政府提请地方人大决定

考虑到專项附加扣除的复杂性,《个人所得税法》在确立税法的基本原则则与内容之后可以授权国务院决定细则,明确授权期限在两年左右授权期满后,国务院应将成熟的条款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形式确定

我们真诚希望,此次最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能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断增加居民的收入获得感,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保障民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个税法修正案讨论小组成员包括:複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施正文、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煒光、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钟瑞庆、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长勇以及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和聂日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税法的基本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