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cro usb接口定义的自动测试系统采用什么技术路线

基于FPGA和LabVIEW的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下载
很抱谦,您的浏览器并不支持 IFrame,请与管理员联系,也可。
基于FPGA和LabVIEW的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
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站内搜索
全站论文库
硕士博士论文库
普通期刊论文库
分类:→工业技术论文→→→→
基于FPGA和LabVIEW的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
论文目录&摘要第1-5页Abstract第5-9页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 自动测试系统概述第10-12页    ·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概况与趋势第10-11页    1.2.2 军用 ATS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 机内通话器概述第12-13页    · 机内通话器的用途第12页    · 机内通话器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第12-13页  1.4 FPGA 和 LabVIEW 简介第13-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各章安排第14-16页第二章 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第16-23页  · 引言第16页  · 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第16-18页  · 机内通话器自动测试系统的主要特点第18-19页  · 自动测试系统的技术路线第19-20页  · 自动测试系统的技术指标第20-22页    · 机内通话器的技术指标第20-21页    · 自动测试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第21-22页  · 小结第22-23页第三章 信号发生器模块的设计第23-34页  · 引言第23页  ·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简介第23-24页  3.3 FPGA 芯片及 Quartus II 软件简介第24-26页  3.4 基于 FPGA 的核心 DDS 设计第26-30页    · 频率控制字设计第26-27页    · 累加控制模块的设计第27-28页    3.4.3 ROM 查找表的设计第28-29页    · 系统原理图第29-30页  3.5 FPGA 配置电路设计第30-31页  3.6 基于 Quartus II 的仿真第31-33页  · 小结第33-34页第四章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第34-42页  · 引言第34页  · 数据采集系统概述第34-35页  · 数据采集卡第35-37页    · 数据采集卡的定义及分类第35页    4.3.2 数据采集卡 PCI9114第35-37页  · 信号调理第37-38页  · 信号采集及处理程序设计第38-41页  · 小结第41-42页第五章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第42-56页  · 引言第42页  · 系统测试软件流程图设计第42-44页  · 系统登录界面设计第44-46页    · 系统登录界面前面板设计第44-45页    · 系统登录界面程序框图设计第45-46页  · 系统测试主界面设计第46-55页    · 系统测试主界面各功能模块前面板设计第46-50页    · 系统测试主界面前面板设计第50-51页    · 系统测试主界程序框图设计第51-55页  · 小结第55-56页第六章 自动测试系统模拟测试第56-62页  · 系统软件模拟测试第56-57页  · 系统各功能模块模拟测试第57-61页    · 信号发生器模块功能仿真第57-58页    · 软件各功能模块模拟测试第58-61页  · 小结第61-62页第七章 总结第62-64页  · 结论第62-63页  · 展望第63-64页参考文献第64-67页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7-68页致谢第68-69
本篇论文共69页,
更多相关论文
栏 目 导 航
自动测试系统论文 FPGA论文 LabVIEW论文 机内通话器论文 模拟测试论文
版权申明:目录由用户binger冰儿提供,仅收录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这篇论文目录。
||||||||||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基于GPIB技术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于GPIB技术的自动测试系统设计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一章 绪论.ppt 7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 虚拟仪器的分类: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仪器走的是两条技术路线: 一条是向高速、高精度、大型自动测试设备(ATE)方向发展,即GPIB(1975)→VXI(1987)→PXI(1997) →LXI(2007)的发展路线; 另一条是向高性能、低成本、普及型系统方向发展,即PC插卡(1987)→并口式(1995)→串口USB(1999)的技术路线。
* 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区别 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的区别在于它们所用的微机是否与仪器测量部分融合在一起,也即采用专门设计的微处理器、存储器、接口芯片组成的系统,还是用现成的PC机配以一定的硬件及仪器测量部分组合而成的系统。 * §l—3测试工作的任务、含义和范围
1.测试工作的任务
测试工作就是通过测试手段为了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状态、运动和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测试工作总是要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得和研究任务相联系的、最有用的、表征特性的有关信息,而不是企图获取该事物的全部信息;即从复杂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从一个研究对象上如何估计它的模型结构,如何设计试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突出所需的信息,并以比较明显的信号形式表现出来。 * 2.测试工作的含义和范围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测试工作涉及试验设计、模型理论、传感器、信号加工与处理(传
输、加工和分析、处理)、误差理论、控制工程、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等内容。从而测试工作者应当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 从狭义来讲,测试工作则是指在选定激励方式下,信号的检测、变换、处理乃至显示、记录或以电量输出数据的工作。本课程限于从狭义的范围来论述测试技术中的一些基础知识。
* 3. 主要研究内容 测量原理是实现测量所依据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与有关定律的总体。一种物理量的测量可以通过若干种不同的测量原理实现(电磁法、光学法、超声法、半导体效应、核辐射法、电化学分析等)。 发现和应用新的测量原理,开发相应的传感器。 选择合适测量原理(根据被测量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范围、性能要求和外界环境条件等)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接触式、非接触式;直接法、间接法;电测法、非电测法等。 设计测试系统 * §l—4
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总体发展趋势
现代电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集成仪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测试软件、人工智能测试技术等方面,在此诸方面中我们着重说明下述两个方面。
1.集成仪器概念
2.测试软件
二、具体环节的发展趋势
1.不断提高仪器的性能,可靠性,扩大应用范围 2.研究材料、器件、电路一体化的仪表
3.研究无接触测量技术
4.采用微处理机,使仪器智能化 5.研究新型原理的传感器 * §1—5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出发,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误差分析原理及其应用,熟悉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
2.掌握测试装置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和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和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数的测试。 *
课程内容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方法很多,同时还有测量、放大电路和显示仪器,
因此与它有联系的课程较多,关系也较密切。 直接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有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子学、仪器零件、自动控制理论、数字技术等,尤其是物理学和电子学两门课更为密切,因为传感器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效应的,而测量电路和放大、变换电路,又是以电子学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对上述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如果要进一步学习传感器的设计、制造,还需有一定的仪表材料、仪表制造工艺、误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 课程考核 作业及平时测验:15% 实验: 15% 期末考试:70% * 参考书籍
1.严钟豪,谭祖根.非电量电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2.孙传友,孙晓斌. 感测技术与系统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Thomas G.Beckwith等著,王伯雄译.机械量测量.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刘君华.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设计.西安:西安电子科大,2003
* 思考题:
2. 列出你身边的测试技术应用的例子。 1. 论述测试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3. 简述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 * * 计量—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sb c接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