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代理一款台湾产的台湾农产品零关税措施营养液,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知道,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要求,

  台湾很多农产品,遗传了很多优秀基因,特别是在有机食品,和农业旅游发展方面,很值得大陆去学习,有没有懂一点的朋友,可以多多回答下,这方面的问题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 | 更多
  有机农作物搞得好还吃毒淀粉地沟油?芒果凤梨农药超标?冻顶乌龙以次充好?  其实LZ是来打脸的……嗯。
  这个,为追求利润,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不过再怎么狠,也没大陆强悍啊
  有机农业?台湾的化学食品业倒是发达异常  
  哈哈,楼主好天真  中国可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实力之强大,外行人无法想象  /article/4010000  吃饱2 吃饱在科技 [ 大势至 ] 于: 03:09:08 复:3988840   胡不食肉糜  在粮肉油三大项中,前后三十年在个人体验中对比最鲜明的莫过于肉吃饱了.在基础口粮稳定后,人均口粮与肉类消费增长呈反比。全国粮油关系的终结时点就与人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商品粮的下降一致,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购商品粮为22斤/月;2005年均12.5斤/月;15年减少了41%。农村居民人均原粮消费为公斤即43斤/月,2008年是208公斤即34斤/月,15年减少28%。始建于1955年城镇居民粮油关系1990年前城市居民已直觉户口粮油供应没了实际意义,但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因物价上涨及粮食生产增长放缓曾有过反复,当全国人民粮食与食用油实现全部市场供应且建立了稳定信心后,2001年最终在全国范围取消粮油关系。信心的背后在于口粮越吃越少,据研究,1公斤肉大约可相当于9公斤粮食,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增加对粮食消费有替换作用,欲饱腹胡不食肉糜到此时终于可以这么做了.粮食增长与口粮消费下降,口粮消费下降与肉类消费增长, 粮食细分成口粮和转化成肉类都足量后, 饭才吃饱了。  这里斗胆说个数,年上海居民的户口粮也就22斤左右,但肉食、食用油、奶类、蔬菜和水果等大项全线严重缺乏,卷心菜汤是营养汤,牛奶、西瓜属孕妇专供品,肉油奶的缺乏又强化了口粮需求上升,最终时代记忆就是饭怎么都吃不饱.肉蛋奶要么构成土地争夺要么无足够余粮可供转化,每日增加七两口粮, 还是一两牛肉或是近二两猪肉的选择中, 口粮更靠谱些。时代对策只能死保最后底线--保障口粮供给减缩其它副食品生产,正因为如此以粮为纲会被前三十年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农业学大寨作榜样就是粮食供应紧张感的集中体现。  后三十年巨变中粮食核心地位一分钟也没敢放弃, 但有肉类消费中的一项却异军突起,在价格低廉稳定和足量充分供应上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禽肉和禽蛋.而迅速保证能达成此目的在于世界养禽业的现代化,中国适时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船.   廉价而充足的禽肉与禽蛋托起了肉类消费的底座.:肉类消费由猪肉、牛羊肉、禽肉(禽蛋)构成.后30年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1980年至2011年增长了2.2倍,分类项下:人均猪肉消费增长了1.58倍(1980-2011),猪肉在肉类中占比从87%降至62%;牛羊肉人均消费增长3.6倍,肉类中占比从6.4%上升至10%。  同期重要变量就在禽肉与禽蛋:年,禽肉人均消费增长10倍,占肉类比重从6%上升到27.1%,其中鸡肉生产量从1984年至2012年增长了10倍而人均消费量增长了9倍,鸡肉在肉类中占比%增至2012年的16.3%。 鸡肉世均消费量是12.7公斤,我国为10公斤.肉类中的猪肉和鸡肉的人均指标或超或接近了世均值,四大肉类品种中满足了两大项,肉类总项达标虽不中亦不远。  从总体上看,中国前后三十年的进步倚仗重点的都是科技,前三十年重在种植业,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网、稻麦的育种选育、农药直至化肥,美国生态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当年的依据之一就是中国与印度粮食产量的落差说明中国已基本穷尽现代科技增产粮食作物的潜力。而后三十年开辟了第二战场,尤其是现代科技刚开始拓展的领域,中国农业中自古以来未开垦的蓝海,前者如养禽业之类的现代畜牧方式后者如海水养殖。在天然资源和科技的绝对限制前提下,中国饱腹主要靠科技投入,较少依赖天然资源及增量。
  吃饱3异峰突起之禽肉蛋 [ 大势至 ] 于: 03:32:11 复:3988840   异峰突起之禽肉蛋 禽蛋产量自万吨至万吨增长10倍,人均消费量1980年的3.19公斤至2010年的21.8公斤增长了6.8倍.禽肉增长高于禽蛋,原因在于80年代初我国80%为产蛋鸡,养禽业就是养蛋业,基数不低.禽蛋是后三十年中最早充分供应的动物蛋白产品.前阶段台湾传媒的茶叶蛋言论招来大陆网民嘉年华式的欢乐围攻(其实可能出现语境错误-台湾与新加坡的农场鸡蛋价格在全亚洲最高而大陆和印度最低,也许台湾高蛋价却普及也是不小成就),因为禽蛋消费大众生活感观比较一致,人人都说得上话.如果按人均消费量20公斤计,人均年消费300枚鸡蛋,接近每天一个蛋,剩几天全家炒个鸡蛋分享也就够数了.中国禽蛋产量1985年成为世界第一后就没动过地儿,2002年即达世界总产量的45%,鸡蛋产量相当于世界第二至第十名产量的1.18倍,是老二美国的4倍;但是中国禽蛋出口却只占世界出口总量的8.5%,而亚洲平均值是18%,出口少也是落后,差的不是蛋是技术,比如蛋制品加工中的液体蛋、分离蛋、蛋壳综合利用,说到底消费潜力与出口能力都与禽蛋业和蛋制成品的技术高低有关,生产消费够数了,技术还差得远.茶叶蛋消费指标就不要比了也别追了,就是台湾人民吃得多呗.  30年中猪肉价格则上涨了至少12倍,而禽蛋价格只上涨了3-5倍,当猪肉大排升至15元以上时,买只整鸡也就这个价格,低价位禽肉禽蛋保障了社会低收入人群的肉类供应,将禽肉称之为肉量消费的加速器与定海针不为过,肉类中只有禽肉与禽蛋同时具备了廉价和充足供应的特征,肉类消费占禽肉蛋出现世界性普遍式上涨,所谓世界人民越吃越多的肉类增加部分多为禽肉.从美国到中国到印度莫不如是,中国占比还低于32%的世界占比平均值.  但禽肉蛋养殖业的廉价与充足产出的特征却是地地道道美国造,归功于美国开创的现代养殖业,绝非传统农业的养禽行业天然具备.美国为养鸡业的现代化最大贡献一为鸡种二为饲料.30年代美国肉鸡与蛋鸡行业分离,二战中和二战后充沛的肉鸡供应缓解了西方主要国家的肉类紧张.60年代禽肉养殖业引入工业化和生物技术,80年代电脑技术和基因技术引入养殖业.简而言之,美国式现代禽肉养殖业就是肉、蛋鸡种分离,养殖周期不断缩短的肉鸡种,1.8公斤肉鸡周期二战时150天,60年代67天/3斤重,1986年45天/3.6斤重,1995年40天/4斤重;饲料比不断提升的蛋鸡业,料蛋比1.8-2.3:1,料肉比从80年代已达2.05:1现降至1.64:1.2005年我国修订过商品肉鸡行业内规则,规定肉鸡42天2420克为标重.无论是周期和肉蛋料比的下降在农业上的最终意义就是等量粮食下肉类供应的增长,而肉类与粮食消费有替代关系,藉此长项美式现代禽肉禽蛋养殖打遍天下横行无阻.  80年代初期,我国畜牧业中的猪与鸡生长周期是一年和半年,相当美国二战时期水平,我国蛋鸡业的鸡种与工业化生产引入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普及推广,肉鸡的鸡种与工业化生产引入于80年代初中期,大型城市郊区的国营集体上规模养鸡场大量建立,禽肉与禽蛋商品供应开始大量出现.猪禽牛羊四大畜牧业中猪和禽的工厂化养殖程度最高且水平最接近世界水平,也唯有猪肉和禽肉产量与消费量或超或接近世均.  吃什么鸡的背后就是拼技术:美式肉鸡主要为白科什尼(Cornish)和白洛克(WhiteRock)两大品种,而如今的肉鸡品种来自150个品系鸡的反复育种改良.外加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不断科学选育,才成就生长周期越来越快的肉鸡主力品种,至于其它诸如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同卵双生、激素免疫、基因工程疫苗使用,酶联反应诊断方法应用对于畜群疫情控制筛查,还有饲养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在鸡种面前忽略不提也不算过份.现代养禽业以白羽鸡为绝对主力,耗粮少中国农业满意了,周期短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中国人的胃和钱包满意了,可舌尖上的中国满意不了,各地名菜如广东油鸡盐焗鸡上海三黄鸡海南文昌鸡等须以本地黄鸡入菜,因此中国养禽业黄羽鸡有较大占比,肉鸡出栏中白羽鸡55%黄羽鸡30%。黄鸡研究发端于70年代末的六五和七五科研计划,80年代自以色列和法国引入隐性白羽鸡种与中国本土黄鸡配套后,发展出了合成品系-快大、中速与慢速系列,但是中国黄羽鸡生长周期长净重轻(白42天/4.7斤,黄快大型49天/3斤,黄中速型100天/4斤,慢速型120天/3斤)、繁殖率低、抗病性差,我国黄羽鸡种选育不仅差着选育需要的时间,产业化领先优势形成后的商业压力,产业落差最大命门就在鸡种选育上,且不说鸡种实质上一半仍来自白羽鸡种(白羽鸡种如今全线依赖进口),如淋巴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病、支原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净化和处置研究都落后于国外白羽鸡种,再加上多为小农户的放养方式,几次禽流感重创黄羽鸡行业.如果关闭活禽交易受冲击最大就是仿土鸡种――黄羽鸡产业。如今想得通今年吃的那碗鸡汤了,它就是黄羽鸡的中速与慢速型系列的市场供应情况,没有快长型黄、白羽肉鸡提供基础性的禽肉供应,那就不是鸡肉吃得好坏而是吃不吃得着肉的事儿了,无论感情倾向如何,让天然绿色养殖业比拼现代养禽业,如同100年前中国的丝绸与棉纺手工业去血拼西方的纺织工业,绝无胜算.畜牧中的猪、牛、羊、禽四大养殖业,禽肉禽蛋养殖在50年中完成的养殖现代化更彻底,工业化生产特征更显著,依靠科技推进最为明显,对人类的影响因此也更大.80年代前中国养禽业无法天然发达起来不能认为仅是思想意识与体制问题,而在中国没能自主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养禽业的转变,后三十年买票搭别人的顺风船,好处是迅速吃上了更多的肉,代价就是脖子卡别人手上了.吃的是鸡背后拼的是科技.粮食总量增长多少才够不光看粮食本身还要看粮食与肉类的转化效率,天然养禽业全无优势,现代养禽业成为畜牧业中的明星产业靠的是技术,而且是长时间持续的技术投入与进步,比拼将长期化。我们至少还应有竞争的勇气,加入战团还不晚.
  4. 吃饱饭 双雄并立的水产业 [ 大势至 ] 于: 04:15:04 复:3988840   与禽肉禽蛋能并列双雄的还有一项-水产.  飞速扩张的渔业:我国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中比重从1978年的1.6%上升到2011年的9.3%,远比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三业发展迅速。1978年至2007年30年间全国水产总量增长9倍,人均占有量增长7.2倍,大宗动物性食品中水产比重大幅上升,城镇居民上升了25%农村上升了近1倍(年),而猪、牛、羊肉三项比重下降了16%,鉴于水产消费有饮食习惯和地区差异,全国人均消费值能追至世界人均的一半,沿海沿河地区水产消费量其实相当高了,水产与禽肉蛋足以并列成为中国人动物蛋白消费增加的两大功臣。  水产品的作用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在于水产品对口粮的替代作用不及肉类,而水产品对于肉类的替代作用则不明显,吃完3两牛排半斤面条可以不用吃了肉管饱,吃光二斤海瓜子估计还得垫点面条进肚,海鲜不如肉类耐饥。中国人以稻麦为主食,但蛋白质摄入传统上仍以肉类为主,即使在传统饱足标准里,大鱼与大肉也能居同等地位,并且水产品的动物蛋白更符合未来健康饮食的方向,尤其在重体力劳动大幅减少的当代,顶饱的肉类需求会减少。  而人均占有量43公斤成功超出世均值,足见中国渔业巨量的生产能力,变化的奥秘来自于后三十年中国渔业出现的转折性变化,依赖天然资源的捕捞渔业增长有限,而水产养殖业正向现代工厂化生产转变,以倍数增长速度迅速成为渔业发展的支柱。没有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就没有中国渔业的荣光,现代水产养殖的钢足铁腿立足两点:1。粮食消耗与动物蛋白质的高效率转化,2。人工全控制的工业化生产。而基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在这个新兴的水产养殖行业中国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居于第一方阵。  粮肉转化效率最高的产业: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称,100公斤饲料约可以得到:1.2公斤的牛或羊肉,13公斤猪肉,20公斤鸡肉,或65公斤鲑鱼肉(鲑鱼养殖以北欧为主),水产养殖的饲料效率高于陆生动物养殖至少2~7倍。198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2亿吨,1990年为5亿,20多年间增长1.6倍;而同期全中国养殖业的饲料粮增加了2.75倍,因此肉蛋奶的产量必然增加,肉蛋奶和水产各项的增长倍数如下:最高为水产养殖增长了27.2倍,奶类21倍,禽蛋11.2倍,最低的肉类也增长了6.1倍,养殖业全体大大超过饲料平均增长率,而各养殖产业所占饲料粮比例由高向低排列为禽类51%外加草食家禽5%,猪33%,水产11%,水产养殖增长倍数第一而耗粮占比却最低,说明中国水产能以消耗更少粮食提供更大数量的动物蛋白食品,在吃饱中国这个意义上,水产当得起转化动物蛋白与粮食的第一高效产业。  1994年曾写过谁来养活中国的美国生态学者莱斯特布朗2005年受邀访华,考察一圈后不赏脸结论不改,但高度评价了中国的两项成就-计划生育和水产淡水养殖(没顾上看海水养殖),推崇中国淡水渔业用更少谷物换取动物蛋白是更有效率的方法。布朗纯属吃人间饭操上帝心的主儿,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全球资源与地球人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根本性矛盾,中国人的需求即将撼动了现实地球供应平衡,由他来着这份急。现在中国用巨量的水产生产来提供动物蛋白质食品而同时极少耗用粮食,中国水产满足中国人升级的高端动物蛋白质需求的同时还供应了世界,意味着在全地球层面上能够以不变的资源养得活、养得好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功德无量。  养殖成就的渔业大国:渔业的现代养殖在全球发展成支柱产业始于七十、八十年代,全球海洋资源日趋减少且较难逆转,谈判近十年于八十年代签署的全球海洋公约,200海里经济区和专属渔区保护使得不少海洋强国的远洋捕捞大受影响,双重压力下全球渔业不得不从捕捞向养殖转型。  中国1956年即提出了捕养并举的政策,海洋捕捞咱船队弱小难以发展,淡水养殖则自古有之,1985年定下以养为主的国家级渔业政策。前三十年早早下了苦力,形成整个行业较好的技术生产基础,从而迅速完成养殖为主的转型成为世界渔业大国。  50年代全球水产养殖不过100万吨,2005年时达6295万吨,增长了63倍,海水养殖占了53%。中国1955年海水养殖量仅10万吨,2008年达1340万吨,增长了134倍,尤其中国本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养殖只占38%,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却能达世界的2/3,西方淡水水产消费不占主导地位,中国更为辉煌的淡水养殖孤独求败没个像样对手比。  1978年养殖与捕捞比中国已达26:74,2012年养殖与捕捞比73:27,而世界渔业1982年占比仅10:90,FAO预测要到2015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才可能超越捕捞产量。依仗水产养殖,中国渔业迅速成为世界渔业大国:1988年中国水产总量跃至世界第一,1989年海水养殖世界第一(淡水养殖产量历来世界第一),1990年中国养殖产量超越捕捞,成为世界渔业大国中唯一养殖超过捕捞的国度,2008年时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70%以上,其中海水养殖业总产量约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3。分项目:全世界鱼产量中养殖鱼占比41%(2011年), 3条养殖鱼2条中国造.2007年全球虾产量1/6中国产。80-90年代二十年中,如果不计入中国因素,全世界人均水产消费量保持稳定(就是不变),变化的发动机在中国,中国一边向世界人均值追赶,一边推高了占有量和消费的世界人均值,要变化靠中国,中国水产基石在养殖。  农业中的出口明星:中国人均占有水产品为世均的二倍,而人均消费量还不到世均值.在于水产行业不同于禽肉蛋业的特殊性:1。我国海藻产业规模很大(占海水养殖10%),而很多国际指标如国际水产贸易等不计海藻产品,毕竟海藻类食品不等同于动物蛋白质食品.2.我国生产了大量生物链低端的产品,尤其在海水养殖业,蛤类占了75%甲壳类(虾)5%,这些水产品单体营养价值不及高端鱼类,产量却巨大。3.水产为农业中的出口明星行业,水产品尤其是海水养殖产品,鱼种或鱼苗引进自国外,鱼原料也来自国外,中间加工环节在国内进行,主要销售区域在国外,几乎是为国外消费者量身定做.如同来料加工一般的工业化运作,逐渐确立了中国“世界水产加工基地”地位.中国水产品1989年起产量世界第一,2002年出口世界第一,水产品及制成品出口自1989年起在国内农产品大宗商品出口中居第一,水产占农业出口的30%,2012年水产品贸易顺差首次超过百亿美元。水产品在农业大项下替代了以往鸡蛋、猪肉的出口,为中国人民替换下粮肉蛋这一口食儿,把钱同样挣回来了。
  5。水产2-水产业的钢足铁腿 [ 大势至 ] 于: 05:53:18 复:3988840   水产养殖大国的钢足铁腿:选育、大规模人工繁育种苗、工厂化养殖构成现代水产养殖业三要素,种、苗、养成三关全过程人工可控制是现代与传统的分界线。中国水产科学家大胆放言:在中国有水的地方就有水产养殖,能吃的就能养。如同种鸡之于养禽业,我国养殖水产大至鱼种小至虾苗,种苗繁育多掌握在中国人手中,鸡脖子攥美国手里一时没法子,中国能养的鱼、虾、贝类这些没脖子的好歹抄自家手里了。  钢足铁腿而非金刚不坏身 我国水产人工繁育技术和养成技术是钢足,优势面宽根基相对深厚;部分配套技术如病害检测、养殖专用机械设备、还有饲料业、少量渔药与疫苗,这是铁腿,有自我发展机制,但不能领先。  水产养殖以生物领域为主,但同时牵涉多领域多学科,我国一技之长突出拉动两翼联动,但没有基础研究领先支撑,应用技术单兵突进难克重镇。比如疫病防治,我国疫病检测技术水平要高于治疗水段,防治手段尚未出现而快速成检测技术能迅速面世,鱼虾贝专用疫苗,除了草鱼拥有鱼疫苗之外淡水鱼用药基本都靠抗生素。而主养食肉性鱼类的西方,1974年首例鱼疫苗在美国问世,1986年欧洲开发了注射用鱼疫苗,2001年美国基因缺失减毒活菌疫苗投入使用,属浸泡给药式,全球鱼疫苗研发都在荷兰挪威加拿大几家跨国大公司手中,欧美能不断升级换代产品,归根到底在于基因基础研究先进。中国人药、禽药研发都不及西方,渔药一枝独秀能艳丽几天。  我国优势在应用技术强而基础研究弱于西方。欧美在养殖上虽不强势,但技术超前性研究从未停止,发展路径自然从充分发挥其科研和高端工业设备优势且能摆脱资源依赖出发,比如循环水养殖系统,全封闭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深海遥感养殖网箱。前者能摆脱水资源束缚,在陆基极端些哪怕在沙漠象建工厂一样经营水产养殖厂;而后者则可以摆脱海岸线束缚,更大规模无固定点的深海移动养殖,依靠远洋和深海设备制造能力来弥补海岸资源不足。北欧已发展起成熟的深水网箱养殖系统,集成了机械、电子、生物多种行业的技术要素,全程自动化机械化可控制,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渔业生产。我国水产业要与其它行业构成集团作战合力,还受制于其它领域发展水平。渔机所后三十年再无三大机出现,甚至没能超过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工厂化养鱼的实践规模,说明因地制宜是把双刃剑,失去前瞻性就难居排头。  即使我国优势部分,也谈不上全面领先和基础雄厚。养成技术成败萧何,基于我国投资与技术水平发展的多为小规模养殖,工业化程度更高、投资更大的技术模式明显缺乏动力也欠缺成功经历。缺少工业化和电气化自我发展经历的中国,无论作为行业还是行业科学家,欠缺驾驭综合多学科技术全面把握产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渔机所的三大件并非跨界合作产物,而是工程师们自说自话的结晶,后因养殖从业人员极力推崇才被权威接纳,作为行业主导力量的生物领域的水产专家重生物而轻硬件,也缺乏通盘设计和集成能力。  我国水产品种基本有育无选,苗种多为野生种的直接利用基本未经系统人工选育,都不具备人工选育品种的特征:不同于自然界野生物种;比野生物种更高的经济价值;独特的变种等级形态特征和生产性状,水产养殖品种多不及野生种,而粮食作物和养禽业的人工选育品种都要优于野生;诸如鸡种快大型特征,鸡胸肉特别发达的优良特性,水产业基本望尘莫及。这种局面即使与我国粮食作物相比都落后一步,建国60年来粮食作物新品种已完成了3-5代,每年仅审定的新品种就有几百种。鱼类新品种进展很慢,罗非鱼有杂交品种,中国明对虾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培育抗病毒、生长期快的选育品种系列;养殖鱼中连四大家鱼都没有完成基因测序工作,青鱼、草鱼、鳙鱼养殖品种未经人工选育,鲤、鲫、鲂虽有选育良种只1-2代。植物一代培育只需一年或半年,而鱼类需要3-4年,完成品系需要稳定5-6代,四大家鱼就要坚持不断筛选至少二十年,需要恒定不断经费支持和定力。  丑话基本说尽,再来说说中国水产的英雄相,千辛万苦自家挣来的。
  水产3-英雄是这样炼成的 [ 大势至 ] 于: 06:30:36 复:4033790   中国水产养殖传统自古以来上推得狠点3200年,现代养殖的源头则始自五十年代末期,无论咸淡。我国水产养殖至少有过三次推进,海水养殖50-60年代以海带紫菜为龙头的海藻业,80年代的对虾和90年代的贝类养殖,还有90年代后期的鱼类养殖业以及海珍养殖;而淡水养殖中则以家鱼全人工养殖(50年代末),特种养殖(70年代末)为代表。这几次养殖浪潮中国扑上了巨大的科技人才力量,在科研尤其在工厂化生产的技术工艺上,拥有了自主技术,层次推进基础稳固,海藻业的规模化养殖为对虾和贝类提供了经验,而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经验则又为80-90年代淡海各鱼类养殖提供了技术基础。尽管从技术层面上说我国技术门类过于单薄,综合整合能力差,持续发展机制过于被动,但无论如何水产养殖技术层面可能不先进却自主掌握。  1.海带引发的第一次养殖浪潮    海带是冷温性海藻,原生于高纬度的亚寒带海域,集中在俄罗斯、日本和朝鲜沿海,我国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洋,没有天然海带分布;天然海带生长周期24个月,一种跨三年生长。我国现代海带养殖从北方大连直至广东南澳,辽宁大连、山东荣城、福建霞浦并称中国三大海带之乡;海带养殖周期缩短至14个月一种两年生;我国海带养殖已经达到自由境界:海域不问高纬低纬亚寒带还是亚热带,无论海区自然条件贫瘠或富饶,想在哪儿养都能养得住,养得好。如此逆天式发展的背后就是技术,五十年代末期中国一举突破三关-海带自然光育苗法(技术核心)、全人工筏式养殖法、施肥养殖,最后南移养殖技术突破。1958年末海带即南移至广东福建,从北至南开始大规模生产,1978年中国海带产量即是世界养殖海带的一半,世界第一产量国,现在大约为世界总量的80%以上。60年代末海藻化工业兴起,主要原料即为海带,海带为中国制碘业的唯一碘源,我国70%海带用于制碘业,制碘业产品之一的碘盐产品吃得全国人民怨声一片,养殖业单兵突进,而食品以及工业品的开发能力弱了没匹配好。率先成功的海带养殖在育种、工厂化生产等一系列技术上的经验以后被同行广泛借鉴,同一科研团队60年代末攻克了紫菜养殖和工厂化生产关,至今海藻业技术吃的还是50和60年代末的老本儿。如今世界海藻业的95%为人工养殖,主要就是中国干的(海藻业的第二品种紫菜近些年也超越历来产量第一的日本),全球海藻养殖量的80%在中国。  2.淡水家鱼人工繁育的突破构建鱼类现代养殖的技术基础1)苗种繁育 四大家鱼养殖自古以来的出发点在唐代,千百年来养殖环节人工可控,鱼苗全部捕捞自长江等天然江河,然后再运至养鱼场,白水养鱼丰歉凭天。而中国水产养殖的现代起点在1958年-1960年间,广州、上海、湖南等地多个科研小组先后拿下了家鱼催产与孵化,鲢鱼(白鲢)、鳙鱼(花鲢)为第一波突破口,然后是草鱼、鲂鱼(鳊鱼)、青鱼等,80年代鱼类激素催情剂,1995年青鱼人工繁殖自产卵受精,四大家鱼人工育苗进入全人工可控阶段。基于相同原理鲤科其他鱼类的人工繁育随之展开,70年末至80年代为我国鱼类育种高峰期,通过杂交等手段培育出不少新品种,80年代以后陆续攻克了我国众多名贵鱼种与经济价值较高鱼类,中国四大名鱼、四大淡水名鱼、长江三鲜、太湖三白等除长江鲥鱼(野生种群近乎绝迹改养美国种)和长江刀鱼(没攻克工厂化育苗关)之外都成功了,如今我国淡水养殖鱼类的苗种90%来自人工繁殖。与此同时建国至今引进了上百种水产品种,鱼类有55种,10种左右已发展成有效益的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大众化品种--牛蛙和克氏原螯虾(淡水小龙虾)、大菱鲆(多宝鱼);返身又成为出口明星产品的:鳗鱼(中国出力不多)、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美国斑点叉尾鮰、克氏原螯虾(淡水小龙虾)、大菱鲆(多宝鱼)。不断加长的人工养殖名单极大发挥出中国特有养成经验--混养的效能。2)养成 60和70年代开始总结传统经验与探索池塘养殖的高产理论与技术规范,前三十年中最高池塘亩产发生在60年代400公斤,试验亩产500公斤;同时生物以外种子业已播下,1963年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成立,淡水养殖机械开始课题攻关。80年代和90年代推进发展出的高密度多品种混养、三网养殖的大面积高产精养技术。苗种、繁育、养成三关全部破门而出。  1988年之前淡水捕捞最高年份为1960年66万吨,1965年淡水养殖超越捕捞量以后再未逆转,淡水养殖量1960年后50万吨,1979年进入80万吨,1978年中国水产世界老四,本就在高位,拐点早已悄然过只待蓄势后喷薄爆发;万吨(1988年中国水产总量升至世界第一),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量达到1957年(捕捞鱼苗最高年份)的10倍,2009年淡水养殖2216万吨,淡水养殖鱼1957万吨,淡水鱼是海、淡养殖的绝对主力。依仗养殖增长仅用了10年中国荣登世界水产第一且拒绝让位至今。  淡水养殖亩产尤其池塘单产在两大技术出现后进入直线上升阶段,我国70%淡水养殖产量来自池塘养殖(池塘只占淡水养殖面积30%-2012年),只占21%面积的专业渔塘提供了61%的产量(1996),70%淡水鱼产自池塘,池塘技术飞跃可谓重装出击一击中的。全国池塘平均亩产1978年46公斤,1984年82公斤,公斤(以上为年鉴数据,另有数据称公斤,公斤)。专业渔塘(精养池塘)最高亩产60年代最高试验产量500公斤,而到了1982年至1984年珠三角与江汉平原万亩连片池塘试验时诸兵种协同作战达到了600公斤。助推中国亩产倍增的除了人工繁育和杂交技术之外,养成技术中有两项不太生物的功臣—配合饲料和淡水养殖机械俗称三大件(叶轮增氧机、水力挖塘机、颗料投料机)都在8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其中增氧机和投料机已成为我国养殖场标准配置,当年不被水产学家看好的增氧机80年代初在江浙进行万亩及4万亩大水面高产试验中,混养品种与养成工艺不变加入增氧机就轻松冲破历史上500公斤极限关口,成功上探2500公斤/亩,以后这些设备又成为虾、蟹和海参的养殖设备。而配合饲料运用后高产池塘基本目标值锁定在1000公斤以上。1979年问世的水力挖塘机原本专为养鱼池塘的挖塘与清淤而研发,无心却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土方挖掘设备,水产产量火箭式上升源自水面数量与亩产双重倍增,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水产养殖面积扩大了11倍。产量增加了12.9倍,拼资源还是主导方式。80年代初国家为建设商品鱼基地每年开挖新鱼塘达几百万亩,前三十年的水利建设动用海量人工留给了农民最劳累的记忆,形成对比的是后三十年再没因鱼塘建设与农田水利而招致怨声载道,中国人自研自制适应本国需求的机械设备陆续面世,1963年起20年内中国跨进了养殖机械化的门槛。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和高产养成技术我国水产养殖的摇篮。  有效消费的供给主力军: 可是如此巨大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也只把中国人均消费量托举到世均值的一半。居民动物蛋白摄入31%来自水产,水产消费中50%是鱼,而鱼类消费的70%又是四大家鱼,淡水鱼在后三十年成为我国居民水产消费主要构成,养殖鱼的96%是淡水鱼,2011年我国大宗淡水鱼(鲤科七个品种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鲂)养殖量即超过1600万吨,国内消费量排名前五位的草鱼、鲢鱼(白鲢)、鳙鱼(花鲢)、鲤鱼和鲫鱼的任一鱼种消费量均超200万吨,世界淡水鱼产量前三甲是鲢鱼、草鱼、鲤鱼,鲫鱼排名第六,全球养殖产量能过200万吨的单一鱼种,除了中国鲤科鱼以外,仅有大西洋鲑鱼、罗非鱼等极少几条全球养殖的地球鱼了。从粮食转换动物蛋白效率来说,七大品种中鲢和鳙为滤食性鱼类(喝凉水就长肉),草鱼和鳊鱼是草食性鱼类(吃草长肉),鲤和鲫鱼为杂食性鱼类(荤素皆宜于小荤即足),只有青鱼属肉食性鱼类(螺蛳蚬子为主食),高产量的多为不耗饲料也能生长的鱼种,因此传统养殖才有白水养鱼一说,80年代淡水鱼产量大增时,中国饲料产量没有同步增长,即使如今淡水鱼也使用了人工饲料,其饲料成份与肉食性鱼类为主的如大西洋鲑、大菱鲆不同,中国鲤科鱼类饲料既省粮食也省鱼粉等高价值饵料。与水产品多为出口创汇不同,七大品种淡水鱼价格相对于肉类(禽肉蛋除外)一直比较稳定且相对低廉,只是食品开发不够,无法突破地域与饮食习惯限制,没有能均衡扩张水产消费市场。但是淡水养殖鱼的惊人生产潜力让我们有理由乐观,我国人均水产消费达标世界人均是可能的。  淡水养殖上承传统优势,市场面向国内消费,海水养殖是新开辟的蓝海,而且其迅猛发展的动力来自国际市场,紫菜、对虾、扇贝、海鱼莫不如此,其技术发展路径与淡水养殖互联互通但又相对自成一体,同样占了一个先发优势。  受惠于家鱼技术的海水鱼养殖—先下手为强的大黄鱼  大黄鱼是东海的著名鱼种,1974年中韩两国捕捞量达历史最高峰,中国19.7万吨韩国4.0万吨,然后出现断崖式下降。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一位技术员眼急手快,70年代末开始捕捉野生种群的活体亲鱼尝试人工养殖,1986年人工繁育成功,1990年海水网箱养殖技术成熟,历时28年,大黄鱼进入闵东鱼种养殖全盛时代,产量达10万吨以上。大黄鱼养殖第一人大学专业本是渔业资源,他借鉴学习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跨专业获得成功。十几年后另一盛产区的浙江水产所与大学联手立项,几个项目组多次尝试,更高品质的大黄鱼种-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繁育再次成功。我国在保障自身供应及台湾香港需求时,以1万吨养殖大黄鱼和2..6万吨野生大黄鱼销售韩国。
  韩国台湾同为养殖强国,也起过自力更生的念头,但没有成功。中国成功优势一为鱼种较难采集,闵东鱼种的亲鱼采自70年代末福建鱼场,两岸对峙保护了足够量野生鱼群;浙江攻关时花费了近半年时间才捕捉到了六条岱衢族大黄鱼亲鱼活体,97年后中国野生大黄鱼几乎不能成汛了,高品质野生鱼绝迹人工养殖就断了源头。其二中国育苗已规模化生产,1990年育苗攻关末期建立起全人工批量育苗核心技术,当时就突破了百万尾育苗水平。大黄鱼是中国八大人工养殖优势品种,工业化育苗产量第一,没留什么技术余地给后来者。其三在于产业化形成优势,网箱与池塘大规模养成,饵料与病害防治。当核心技术与中国人力优势给合后,就对后来者构成了商业效益上的压制,尤其水产国际市场受国别或地区消费习惯限制,多数水产品国际贸易量也就万吨级别而己。中国很多水产品抢得先机就因为多小的钱我们不嫌少也要挣,比如贻贝(淡菜)之类产品早在发达国家权衡经济效益时中国已下手了,早试验早生产技术优势就早一步建立。  历经周折的中国对虾养殖1960年中国对虾在实验室人工育苗成功,1980年国家集两家国家级研究所和大学院校联手在四家生产企业同时攻关,1981年中国对虾工业化育苗成功, 1978年人工育苗3800万尾而1987年达到15亿尾;年中国成为世界养殖虾第一;1993年虾病席卷全国,对虾养殖业遭遇灭顶之灾。六十年代即参与对虾研究的一位专家未雨绸缪,早于1988年从美国引进了17尾南美白对虾,前期诸多研究已完成。1996年启动南美对虾工厂化育苗的国家级攻关,2001年成功。世界上南美白对虾人工繁育1969年就开始了,美国实验性育苗早获成功且在南美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但工厂化育苗却未攻克,年的30年中全球养殖最高年产量从未超过20万吨;2001年中国突破工厂化育苗,当年中国一国白对虾产量就过了20万吨,2007年全球南美白对虾养殖量上冲至200万吨。2001年中国重夺世界养殖虾第一宝座(年成老二了),2007年中国养殖虾产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51%。  从科研技术积累而言,公认1980年中国对虾品种的工厂化育苗技术是南美白对虾技术突破的技术源头与基础,中国对虾养殖研究组自50年代末从实验室到70年代小面积池塘育苗,从基础科学研究到生产环节技术,中国对虾(明虾/东方对虾)人工繁育与养殖坚持不懈摸索了二十多年,有关专家才敢于在1979年提议展开国家级攻关冲刺工厂化育苗;当年借鉴采用日本技术模式却迟迟不能成功,无心插柳的是一个离海比较远的试验场因为池塘质量问题每天漏水不得不补充海水,现场技术人员及时发现孵育幼虾海水PH值这个理化条件关键所在(中日沿海海水PH值不同)。若非不得己变更了条件,如果简单复制日本模式成功反倒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偏经磨历方得正果的中国技术模式得以建立,研究团队独立研究能力与信心由此而来。奋战在80年代中国对虾育苗第一线首先发现转机的技术人员十几年后成为南美白对虾人工繁育的主攻大将,他采用的繁育模式再次与美国已有模式反其道而行。南美白对虾是最难繁育的虾种,所有技术手段都与其它虾不同,美国首先摸索出来的繁育方法亲虾交配率仅为5%,而2000年中国技术则达到了70%,将实验性小规模育苗一举推进到大规模工厂化级别,中国的突破构成世界养殖虾史上的一大步。  1993年虾灾就是虾病毒,与高密度养殖有直接关联,国家曾集全国之力攻关至今无解。当年养虾水平远在大陆之上的台湾就是被1988年和1993年两次虾灾打回原形,整个水产养殖业至今仍在路上休养生息调整发展,大陆若非及时破关南美白对虾,大陆养虾业也将步台湾后尘彻底抓瞎(虾)了。如今两次对虾攻关的领军人物或谢世或年过八旬,而虾病毒卷土重来,考验中国科技力量深度与厚度的难关再来。  独立自主 自我积累 水产养殖中很多品种中国并非原创第一人也非全盘技术独立。以虾而言,世界三大主导养殖虾—斑节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60年代成功养殖斑节虾,台湾1968年成功攻克罗氏沼虾即马来西亚虾种,中国直至1980年攻克中国明对虾,2000年攻克南美白对虾,不但借鉴过日本技术,也承接来自台湾同行的品种与技术转移;1992年之前台湾技术人员引进斑节虾入广东时恃技而傲,湛大水产教授凭着60年代墨吉虾实验室与中试成功经验,坚持数年自行摸索养成经验,至1996年终于反超台湾技术,很多水产品大陆都动用积累二十多年的人才和经验,在对手领先时不放弃坚持下来冲刺规模化养殖最后一关焉有不克之理;就鱼类而言,1992年从国外引进的大菱鲆,西方早已完成全套技术,但100万专利费之昂贵让中国决心自力更生,七年独立摸索最后育苗成活率17%,达到欧洲15%的同类水准,建立起中国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国返销欧洲;罗非鱼养殖原是台湾强项,其杂交品种-吴郭鱼1978年即问世,我国罗非鱼养殖从9大品种引进到出口销售受惠于台湾行内产业转移,但我国独立研发也从未放弃,我国罗非鱼研究始自1958年,后也多方引进他国良种,八十、九十年代开发出了两个新的杂交品种;后来者居上成了罗非鱼养殖第一。淡水水产品但凡别国能养中国就敢养,养得好,如牛蛙和淡水小龙虾本是美国养殖品种,美国养殖前五位中真正本土的为鮰鱼、鳟鱼、小龙虾,20世纪初美国养殖了牛蛙,世界小龙虾人工养殖早于70年代即开始,中国引进后除鳟鱼外全部反超(我国冷水鱼养殖天然资源不够),并且出口原产国,小龙虾出口产值达上亿美元,出口产量过万吨。养殖品种众多、传统经验丰富、现代技术先发先得优势的中国总有环节可以建立起相对优势来,中国技术为众多引进品种托住了底,技术要素在水产行业含量不低。  50-60年代海藻业的成功模式以及同时期对虾、贝类研究的多次国家级攻关努力,四大家鱼人工繁育时多靶点齐发的研究团队,积累下了人才队伍,相对封闭环境下的独立研究,积累了技术资本,也建立了水产行业的自主攻关的信心。水产行业的技术局面有些类似国防工业二弹一星,其成果表现为中国特有或国际一流,并不追求世界第一发现或发明的原创性,许多水产行业奠基人别说诺奖连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没入选,水产研究院倒很硬气地立了个座右铭: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千万家,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在世界转型时站上了潮头浪尖,提升了中国水产整个行业水准。虽借鉴他人经验但技术积累拥有自主性,拥有达到世界先进性的成功经历,技术力量全面而有研发实力,充分发挥了本土水产品自主研发刚性需求的优势,在现代技术待开辟蓝海上敢为人先果断下海,抢到了近二十年的先发优势,起跑时难得的拥有了一席之地。  行业初兴,战国争雄 全球水产养殖中国独强多年的原因除了自身要强之外要看对手和大局。全球水产养殖行业兴起早不过60年代如养虾,技术含量尚低,多领域交叉与混合刚起步,技术优势特征尚未构成统治力;从世界范围看,有天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优先于靠技术弥补资源不足的发达国家,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外向型国家强于满足国内消费的内销国家;形成了东方强于西方,亚洲强于欧美,中国并非一家独秀。更重要的水产行业并未发展到养成禽业的现代化程度,尚没有能远胜野生品种的人工选育品种—没有白羽鸡种;没有形成全球市场的那条鱼或几条鱼、一尾虾、一只贝,目前养殖水产品多数为本土产品异地养殖而已,只有三文鱼中的大西洋鲑、罗非鱼、越南鲶鱼初具全球鱼市场,我国鲤科鱼虽也是世界范围养殖鱼只怕难成全球鱼;成套的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电脑化的养殖工艺没有形成,没有走到哪儿养到哪儿赢到哪儿的养成技术与设备,水产品不具有供应充分和保持廉价的特征,总之,全球水产品仍是战国争雄阶段,称霸尚早。谁来完成全球级鱼虾贝的选育与生产,谁才握住了金钥匙;除却了本土研究优势与技术保护的全球级鱼虾贝的技术竞争,才是招招夺命的强手过招,现在还远非高奏凯歌时。
  虽然欧美养殖业不敌亚洲诸国,他们并没输在技术上而是商业效益上,在整个产业链上仍能依靠技术优势占据高端产品,如提供优质种苗、养育工艺设计与设备、加工流程设备、疫苗与饲料供应,以技术换取产品。  弯道超车 目前全球市场鱼类中规模仅次于罗非鱼的三文鱼人工养殖已达160万吨,世界第一的挪威60年代即开始发展,从选育大西洋鲑作为养殖鱼种到繁育和深海网箱养成,已形成非常成熟产业。困扰中国水产的药物残留问题,挪威只用十年就基本解决,1988年挪威养殖三文鱼年用抗生素50吨,而1995年只用了3吨,挪威防治鱼病从用药发展到了鱼疫苗,手段从抓鱼注射疫苗迅速进展至远距离离体射击式微创注射,饲料能定期更新,至于深水网箱养殖更是设备与工艺制造强国。美国三文鱼养殖全盘移植自挪威,从鱼种到技术,但是美国一旦发力就想弯道超车,2012年末美国FDA网站发布美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三文鱼的环评报告,离批准只差一步,2013年加拿大政府首先给予了商用生产许可。美国转基因三文鱼,给挪威大西洋鲑引入了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和大洋鳕鱼的基因,生长速度和体积将比挪威养殖品种都快大一倍(快大型的“鸡”鱼),从养禽业发展可见鱼种选育的重要,何况美国这一步技术含量确实大。挪威积先发五十多年优势、本土鱼种、整个产业全套技术研发的领先优势,如果转基因三文鱼投入实际生产的话,鱼种选育自此易手。当养殖对象集中到单一品种,推进至全球范围的品种适应时,面对拥有生物基因基础研究优势美国集中一点突然发力,原先进国丧失技术和商业效益优势丧失也就转瞬间的事儿,尤其发达国家本身主导了科学技术阐述解释的话语权,软硬两手兼备。面对美国白羽鸡种如此显著优势,我们尚且不愿甘居人下,超车的诱惑与冲动将随时发生,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有优势的产业中国并不多。  中国水产远没有武装到牙齿软肋不少,只能说是个钢足铁腿的巨人。科技进步是人造体,需要人为不断维持和改进,后进者始终有机会超越,领先只有一时没有永远;而更大的考验是:技术创新与领先始终与风险同行,领先者一路上只能遇山开道过河架桥,面对大坑得跳就是夜半临渊也无路可退,摔死成先烈摔不死突围出去成先驱,我国只有极少几个产业能体会这样的心境,中国水产可以恭列其中。中国有胆量当先行者?从水产角度,由衷和美国握个爪,养鸡业发展成这样佩服佩服,领头老大不好当,理解理解。
  @美物科技   这样做广告??无聊。。。  随便举个例子给你看看。。。这些东西大陆已经玩的很纯熟了。。。而且加入了互联网的应用。。。  /activity/11115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之上  可不是小确信可以玩得起的  台湾敢开放农业自由贸易么?  一瞬间就被全部打垮
  很想拉广告,但这里还是希望多多有人发表高见!  楼主只是想探讨海峡对岸,农业与旅游结合方面的问题,这个不可否认,比大陆做的好吧?
  他们农产品根本做不到自给自足,进口食品又不是低价食品,所以用了大量工业品来代替,三聚氰胺和地沟油都是台湾带进来的
  适可而止吧,地沟油培养出的日杂,有啥好学习的  
  地沟油技术来源于台湾?
  就看不到有一点值得学习的地儿?
  楼主说台湾农产品很不错的根据是什么?  我看到的资料,台湾农产品竞争力非常弱  台湾有点竞争力的农产品是茶叶,石斑鱼,还有花木  台湾的农业长期贸易逆差,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至于农业旅游,那跟农家乐没什么差别,重点是旅游不是农产品  以福建和台湾的农产品贸易为例  在大陆单方面让利的情况下  福建对台湾仍然是贸易顺差,这证明仅仅福建一省的农业对台湾都有竞争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不是一点点
  台湾粮食自给率三成多  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米5万吨  每年出口美国大米大约45吨,所谓高品质大米  台湾休耕农田面积大约20万公顷  为什么?  因为自己种还不如进口便宜  这是很危险的农业现状啊
  信息来源?望赐教
  多方面了解,比闭门造车来的科学
    听说对肝特别好,想试试了
  @美物科技   算了吧,台湾的农业,算是臭大街了。  1、滥用杀虫剂、激素,不少通不过大陆的检验;  2、大陆农业科技,不甩你台湾几条大街?一个连粮食自给率一半都没有的地方,还夸口农业科技。药店碧莲,行不?  3、水果种类,台湾有的大陆都有,台湾没有的大陆也有。大陆人实在,没你们t8z会吹牛逼。
  吃了小心毒死你   
  最传统的才是最好的!
  台湾的芒果、木瓜、莲雾都挺不错的。
  台灣的有機不算真正的有機,民進黨放寬了有機的認定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出口大陆农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