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适合用超融合架构优势

没有更多推荐了,
加入CSDN,享受更精准的内容推荐,与500万程序员共同成长!天极传媒:天极网全国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入门干货: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区别
入门干货: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区别及收益对比
天极网服务器频道
  新的IT已经袭来,而超融合可以说是其中的风口之一,近年来成为了业界广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下,超融合架构已成为一些厂商发力的主要方向,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超融合的概念虽然已经被炒了至少两年,但市场上依旧存在着不少模糊的定义和理解。
  那么,在性能和收益方面,超融合与传统IT架构究竟有哪些差别?此文将详细盘点超融合与传统IT架构的差异,并通过厂商实例来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关注点一:超融合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Nutanix是最早推广超融合(HCI :Hyper Converge Infrastructure)概念的厂商。Nutanix起步的核心技术是分布式存储,只是在部署架构上有了进一步创新,采用了这种融合的方式。其实这种创新在技术本身上并没有大的难度,但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分布式存储的市场落地。
  所以这就是超融合1.0的核心,但市场上很多人被“融合”二字迷惑,甚至一些厂商,也顺水推舟,弱化最具挑战及技术难度的存储部分,单纯去调“融合”,把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集成起来,而这并非真正的“超融合”。
  真正撬动传统IT市场的超融合1.0的特征是两点:
  一是,基于架构的分布式存储;
  二是,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虚拟化部署在同一硬件内。
  下面在对比中会看到,给用户带来价值的重要特性中,大概70%是来自于分布式存储,30%是超融合架构带来的好处(比如管理简化,使用成本的降低), 但恰恰是这30%,让用户更愿意从传统架构切换到分布式架构上来。
  关注点二:超融合是革命性架构吗?革谁的命?
  任何称之为革命性的架构一般应具备至少以下三个特征:
  一,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会有巨大的改变;
  二,为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
  三,新的厂商可以撬动传统老牌厂商的市场。
  以上三点,超融合产品都具备,前两点在后面分别介绍,第三个可以通过国外的Nutanix、VMware(vSAN),的SmartX等厂商的案例描述中看到,他们所替代的产品大量的是老牌存储厂商EMC、HDS等公司的存储产品。有人会说Nutanix不也自己出服务器虚拟化产品吗?这是不是在替换VMware?但这已经是后来的故事,最初的Nutanix产品核心就是超融合架构的分布式存储。用户采购Nutanix并不需要替换原有的服务器品牌(比如)或者虚拟化品牌(比如VMware),只有存储(比如EMC)是一定被替换掉的。这是重要的起点和切入点。如果最初Nutanix就是想以超融合的理念替换存储、虚拟化甚至服务器硬件,几乎没有胜算。
  关注点三:超融合的架构为何在近几年才出现?
  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架构出现、成熟需要至少两个核心因素:
  一是,客户的强烈需求;
  二是,相关技术的成熟。
  超融合架构的客户需求来自于商业数字化和互联网化对IT资源的使用速度和使用要求有了大幅提升。而以下相关技术对架构的市场落地有很大关系。
  1. 分布式存储架构
  这个其实在互联网公司用了很多年,分布式存储可以很好地基于X86服务器构建一个易扩展、高可靠的存储资源池,是超融合的基础。
  毫无疑问,对存储架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的4K随机性能只有300左右,而类似 3710这样的SSD则可以达到超过7万,直接高出两个数量级。但同时双控制器架构就会成为瓶颈,比如EMC的Unity 650 可以支持一千块或SSD,但31块SSD的时候就到达瓶颈,此时8:2读写混合最大只能达到27万IOPS。
  同样,SSD大大减少了事务型存储系统的机架空间,使存储和计算节点的数量比较匹配,这是超融合架构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3.虚拟化
  超融合架构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虚拟化已经被广泛接受,否则分布式存储不可能和应用共存在一个物理节点上,除非是一个厂商的产品。
  4. CPU
  最后就是大家常说的更强大更廉价,可以同时解决计算和存储的要求。
  关注点四:超融合就是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虚拟化简单地安装在一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要以超融合的形态去做虚拟化的存储,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对系统资源消耗应该少,并且可控,合理的方案不应该超过10%;
  二是,支持VM数据访问本地化,这个是超融合架构另一大优势;
  三是,既然是重点支持虚拟化平台存储,就应该对不同的虚拟化平台有比较好的支持,类似VMware、KVM等。
  所以,现在中国市场真正算得上超融合架构的也就是Nutanix、VMware和SmartX。国内很多厂商拿一个Ceph就包装超融合产品,以上三点没有一点能做好。主要的问题包括:
  哈希算法不能实现数据存放的精准控制,所以I/O本地化无法实现;
  软件I/O路径比较长, CPU资源消耗比较多,进一步增加了延迟。
  关注点五: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有哪些区别?
  这里挑选了SmartX的架构图用来做对比说明,更清晰一些(以下若干图都取自SmartX产品胶片)。对于真正的超融合产品,以下特性都是一致的的。如果有少量的特性差异,会专门描述。
  关注点六:为什么超融合架构的可靠性能比传统双控架构更好?
  用服务器构建存储,客户顾虑最多的首先是可靠性,如果需要衡量可靠性:
  系统的冗余度?通俗的说就是允许硬件坏多少?
  出现故障后是否完恢复?
  恢复速度和时间?因为系统处于降级状态下是比较危险的状态,故障窗口越小,出现整体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
  以下给出详细的系统冗余与恢复机制对比。
上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三副本可以带来比双控更好的冗余度,代价当然就是损耗更多的容量。
  管理的粒度部分,各家实现不同,有的是基于资源池设置两副本或三副本,有的厂商,比如SmartX,是以卷为单位,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个资源池上分配不同副本策略的卷,用于不同安全级别的VM。
  热备盘的处理方面,其实大部分分布式存储都没有了,而是利用已有空间进行恢复。但需要强调的是现在GlusterFS还是使用热备盘机制。
  可以看出可靠性方面,超融合架构的优势非常大,但其实这里的优势都是分布式存储本身应该具备的。
  关注点七:为什么超融合架构的随机性能比传统架构更高?
  超融合在性能方面的架构优势也非常明显,当然代价就是消耗计算资源,所以计算资源的消耗是检验超融合专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给出详细的性能机制对比。
  性能相关的特性中,多节点并发和性能扩展依旧是分布式存储带来的。而数据本地化是超融合架构独有的,分离式的架构无法实现,当然代价就是计算资源的占用。SSD是即使传统架构存储都会使用的,但双控无法发挥SSD的性能。
  比如EMC Unity 650F,8:2 8K混合随机读写性能最大27万IOPS,而对于类似Nutanix、SmartX等性能比较好的超融合产品,一个节点8:2 8K混合随机读写很容易达到3万以上IOPS,通过线性扩展,10个左右节点就可以达到EMC Unity 650F的最大性能。而10个节点只是非常小的用户规模。
  关注点八:为什么超融合架构的可扩展性比传统架构更好?
  可扩展性是分布式架构的最大优势之一,当然扩容后的数据自动负载均衡效果并不是必然的,要看厂家的产品化程度。
  以下给出详细的系统可扩展性对比。扩展性方面的优势,依旧是分布式存储架构带来的。
  关注点九:为什么超融合架构的部署运维更简单?
  超融合架构运维的简化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部署与运维对比。其中部分优势是分布式架构带来的,比如只维护标准服务硬件,而使用超融合后,可以进一步减少硬件的需求量。
  关注点十:超融合到底如何为用户省钱?
  说法在网上很多了,但以下这个实例可能更精准和量化一些,可以对比使用成本。这里没有包括人员维护成本,续保等费用的成本等。人力成本方面,去掉专业存储运维就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人员开销。根据实际经验值,采用超融合在人员投入至少减少50%。采购成本,超融合产品一般可以做到传统架构70%。
  以下给出使用成本与收益对比实例。
  关注点十一:超融合不适合什么场景?
  传统意义上的超融合是适合于各种虚拟化的场景,对于裸服务器就不适合了。所以有一些重负载的应用,在虚拟化都不用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考虑超融合。另外,超融合的架构模式决定了计算和存储资源应该均衡增长,否则就不是非常适合,比如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
  不过,近期的一个趋势是,超融合厂商开始对外提供存储接口,可以以类似Server SAN或者NAS的方式访问,所以裸金属的场景也可以适用了。
(作者:嘉文责任编辑:嘉文)
天极新媒体&最酷科技资讯扫码赢大奖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
办公软件IT新闻整机&&&&&&&&在“互联网+”和云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前端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传统数据中心架构完全落后实际需求,简单归结为三点:&&&&&&&&1、在原来的传统架构下,数据中心的设备都是分散而且或多或少来源于不同厂商,服务器、存储、,用户在购买的时候由于受到厂商产品标准、购买周期以及交货时间的影响,从实施到安装使用,再到后期维护并未真正享受到快速、高效的一站式服务。&&&&&&&&2、在传统数据中心中,用户的部署架构和环境都是以业务为单位,那也就是说,以业务为单位的竖井式孤岛势必会造成运行故障的连锁反应。&&&&&&&&3、传统架构中,扩展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存储上,三点之间很难达到完美平衡,设备与资源利用之间需要整合式且融合型方案以供支持。&&&&&&&&既然说传统架构存在一些问题,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则需要一套既在虚拟化环境的前提下,存储与计算节点相对有机融合在一个硬件设备当中。&&&&&&&&又可以通过虚拟控制器,实现高可用,易扩展,以及一些存储系统的功能(去重,备份,容灾等)融合架构。&&&&&&&&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融合架构,其上端是服务器,中间是网络设备,下方是存储,前文已提到到,传统架构在设备上是遵循分别采购原则,按照用户自己的需求,去采购三层设备,然后在用户现场交给一家IT集成商实现整体方案产品的组装,用户则在集成设备之上部署一个业务系统,而融合架构与之最大的区别则在于是由一个专业的融合产品公司,将前期产品集成工作在交付用户之前做好,并实现做了严格测试,在这之上搭载了一个管理它的平台,进行一个很简单的交付,以一个整体打包的方式,交付给用户。&&&&&&&&事实上,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实际上并未有太大的区别,他依旧存在着与传统架构类似的问题,比如扩展性,虽然说,它在集成上快人一步,整体交付给了用户,但是内部来说都是独立的,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设备各司其职,扩展依旧要遵循三者的架构,限制非常大。整体来说,它的交付时间虽然短了,周期短了,对于用户来说是具备一定优势存在的,而且后期的管理已经搭载了自己的管理平台,对于用户来说管理方便了,后续为什么要推出超融合架构?&&&&&&&&其实,超融合架构并不严格区分服务器、存储、网络架构。也就是说,它在一个标准化的设备内,涵盖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互为一体。通过一个超融合产品供应商,以定义的形式,把这些标准化的硬件做一个统一的规划,规划好之后,再把这些企业级所需要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比如容灾,快照,以单一管理的形式,将设备统一交给用户,从另一方面讲,将超融合设备交付给用户之后,用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把它的业务系统部署在超融合架构系统上去。&&&&&&&&超融合架构是标准化的,其最大的特征是硬件设备不是重点,重点是软件定义,即其能够高效地发挥扩展性,在这之上,所有的自动化功能以及管理手段都是软件定义来操作的,用户只要采购标准的硬件设备,嵌入到现有的超融合环境里面来,就可以达到一个很灵活的扩展。&&&&&&&&而且,在超融合架构里面,所有的硬件里面都包括了硬件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三个主要架构都可灵活扩展。由于传统架构里的设备都依赖于提供设备的厂商,它的扩展性也是非常有限制的。对于超融合来说,它的硬件已经不重要了,对于超融合来说,它的软件定义,便捷管理,是他的核心组件,或者说是他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另外,随着云计算和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它的未来核心也是软件定义,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说,以软件定义为基础的数据中心或者说以软件中心为基础的基础架构,是未来数据中心和未来云计算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路由器交换机无线路由无线AP超融合适用的应用场景_Nutanix超融合基础架构权威指南_百度阅读
吴孔辉;尹思杰;高园
1.7 超融合适用的应用场景按照应用类别来看,当前数据中心中承载的应用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应用、私有云和混合云、大数据、分支机构、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桌面云、协作与统一通信。随着超融合技术在过去数年的应用与实践,已经完全适用于上述的所有应用场景,并提供高效稳定的运行体验,如图1-11所示。图1-11 HCI适用的应用场景本节只对超融合系统适用的应用场景进行简要介绍,如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解决方案介绍,可参见第7章。·核心业务应用核心业务应用是指那些如果停机或性能下降会对业务造成影响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核心数据库、ERP和CRM等。将这些应用部署在HCI上,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用性、可管理性。将这些应用从物理环境迁移到HCI环境,也可以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另外,在技术支持方面,HCI是否与这些应用供应商合作发布最佳实践或取得相关认证也至关重要。·私有云和混合云私有云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无论是开发测试还是正式的生产环境都可以基于私有云环境构建。私有云以虚拟化和资源池为基础,并以流程化的云管理平台为依托,且支持用户自助服务。基于HCI构建的私有云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可控且具有弹性的云环境。混合云的特点是将公有云(如AWS/Azure等)的弹性与私有云的安全可控相结合,通过在HCI上构建混合云方案,可以让弹性负载(如应用服务器)放在公有云,将对安全性有要求的应用和数据(如数据库)放在私有云,从而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对接。......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是什么_图文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是什么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融合基础架构 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