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旅游产业业体系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

Error message
404,你访问的内容不存在,你懂的!
5秒后返回技校网首页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对文物资源的保护不到位。文物保护工作资金匮乏,手段原始,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差,导致一些文物损失严重,盗窃、盗卖文物案件的发案率高,自然损耗程度和速度都十分惊人。在处理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一些地方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许多地方都存在文物开放程度低、保护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步履艰难,对文化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规律...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 李欣欣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曾从各种不...
答: 腹痛腹胀的原因有哪些??有没有宝妈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比较了解的?可以跟我说说吗??
答: 斯德哥尔摩教育18世纪,斯德哥尔摩开始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如斯德哥尔摩气象台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答: 当然,把人模式化啊
分析犯罪心理学等
下一个比尔.盖茨或爱因斯坦呗
答: 你是想说什么问题呢?
这个证是全国通用的,广东只是证明那是证书发放的地方而已,以后的年检需要在广东年检,不过在其它地方找到工作后可以把会计证转过去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文化_凤凰资讯
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原标题: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郭贵领 王立岗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1、多措并举,融合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着眼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文化与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各地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融合发展氛围。三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注重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上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对原本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纯旅游项目,各市、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核心主题,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提高内在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比如,承德市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投巨资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提升了该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皇家文化的魅力,旅游收入呈井喷式增长。3、坚持以旅兴文,不少文化项目(企业)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区)”。石家庄市的藁城宫灯博物馆、唐山市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启新博物馆、保定市的曲阳石雕和易水砚产业基地、邯郸市的大剧院和磁州窑博物馆、沧州市的乐海乐器生产基地、邢台市的沙河工艺玻璃基地等,原本都是宣传文化部门扶持打造的文化项目(基地),近年来通过创意提升、改造升级,特别是通过增加体验、互动等功能,都发展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实力、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4、挖掘各种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皇家文化、太行文化、长城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工农业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5、顺应时代潮流,新型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新乐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园、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唐山丰南中国游戏产业发行基地、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据产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正在成为市场“新宠”,初步形成了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6、市场日趋完善,效益持续攀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呈逆势上扬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增长了17.7%和26.6%。二、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顶层性、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架构设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还不够深入,“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省内跨越行政区划的融合以及与国内国际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由省发改委牵头,抓紧研究制定全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系列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在全省推广承德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经验,省市县三级分别由政府常务副职领导统管文化和旅游工作,切实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切实解决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从目前看,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鼓励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此,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好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二是整合省市两级宣传文化和旅游发展部分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扶持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企业,支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产业集群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切实解决我省不少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不高、客流量较少的问题。我省优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非常多,但一些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国内国际知名度不够高,这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市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有很大关系。对此,各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营销意识,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载体和平台,加大对我省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力度,共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切实提高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美誉度、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661
播放数:439977
播放数:138673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关于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经科委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入境游客12908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旅游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09年,国务院将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今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三条政策措施,提出要着力推动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江北作为宁波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如何在客观审视自身问题和差距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把握对策,抢抓新一轮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不仅是我区实现&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总体目标的需要,更是助推美丽品质新江北的重要抓手。为此,区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以&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走访旅游开发重点区域;与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慈开公司、两江公司、绿野山庄等开发经营主体进行座谈,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建议;赴象山、奉化、鄞州等周边县市区以及桐乡、德清等地考察学习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参阅决策。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自2009年启动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区以来,围绕&休闲江北&品牌打造,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项目开发、市场营销、行业管理和融合发展的力度,旅游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产业贡献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区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一五&末相比实现较大增幅。全区旅游接待人次从2010年的478.77万增加到2013年的759.97万,年均增长16.7%;旅游总收入从48.5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9.31亿元,年均增长17.8%,其中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749.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亿元,接待境外游客10.2万人次,创外汇收入6712万美元。(表1)
表1&&年度江北区旅游产业情况表
年增长率(%)
总接待人次
(万人次)
年增长率(%)
  (二)规划体系趋于完善。深入实施《江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北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两带三区五基地&旅游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编制实施《慈城&保国寺文化旅游区开发规划》、《保国寺总体保护规划》、《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波老外滩景区提升规划》等重点功能区块和项目的开发规划,编制实施《慈城古县城&五点一线&旅游开发规划》、《宁波北山休闲游步道建设发展规划》、《宁波江北都市田园新十景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了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及其他产业发展在整体规划上的统筹衔接。
  (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推进&慈城古县城山水人文旅游区、保国寺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三江都市文化商贸游憩区&三大板块旅游项目开发。2001年以来,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8亿元,修复古建筑14余万平方米,重建遗址7.8万平方米,建成开放6个景点;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20亿元,正积极争创国家&五棋一牌&体育基地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保国寺整改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总投资4200万元;宁波老外滩北延工程启动建设,预计总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宁波都市文化商贸游憩区;此外,宁波北山休闲游步道68公里全程贯通,两年共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
  (四)行业要素提质升级。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全面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市农家乐特色村(示范点)14个,市级休闲旅游基地4个,省特色旅游村5个;星花级饭店19家、星级餐馆12家;旅行社31家,其中引进培育省百强旅行社4家,出境组团社5家。
  (五)配套设施逐步改善。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海德广场等三大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启动&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改造升级沿姚江绿化公园;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和主干道配套设置规范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在主要景区、酒店、车站、高速服务区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点;启动智慧旅游,建成江北智慧旅游APP系统。
  二、我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旅游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我区与鄞州、奉化、象山等周边旅游发展先进区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地处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逐步削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不足,发展竞争意识不够强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旅游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上尚未达成高度共识。对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关联性缺乏研究,对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认识不够充分,&旅游投入大、见效慢、产出少&、&发展旅游不能强区&的错误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区域旅游发展思路,因而对旅游产业发展难以从战略高度予以足够重视。
  2.抢抓机遇意识不强。面对不断变化的旅游发展形势,抢抓机遇的意识不足,尤其缺乏对旅游产业全局性的谋划和前瞻性的研究。对自身发展优势把握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心城区本身就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密集的城市人口为旅游娱乐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我区对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超前谋划,当鄞州等地抓紧机遇强势推进旅游产业的同时,我区的发展机遇则逐渐丧失。
&& (二)项目推进力度不强,重点区块开发建设缓慢
  1.旅游开发体制不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体制不顺、协调难度大的问题迟迟没有破解,严重影响到古城旅游开发。此外,重点区块开发建设中条块分割问题比较突出,缺少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项目开发的快速推进。
  2.重点区块开发进展缓慢。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1年启动实施已有13年,累计投入28.8亿元,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目标协同、工作协调配合等种种矛盾问题制约,至今尚未形成协调一致的古城风貌格局,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也远未显现。此外,地域位置优越的保荪区块都市农业园区也是我市最早开发建设的乡村田园旅游项目,但至今没有形成明确的建设方向和开发思路,缺乏旅游集聚效应。
  3.规划引领意识不强。一方面,规划编制滞后于项目建设。如慈城古县城和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区已启动开发多年,但指导开发的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至今尚未编制完成;另一方面,依规实施意识不强。虽然组织编制了《江北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但规划与实际开发存在脱节,存在着重创建形式、轻实质推进的问题。
  4.市场主体参与不充分。目前,我区几大旅游项目板块中,真正参与开发的市场主体只有荪湖区块的富邦集团和绿野山庄,其余重点区块开发都由政府包揽,这种模式在景区开发初期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是必要的,但在整体开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开发紧迫性不强、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开发成本高昂等弊端。
  (三)功能配套滞后,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1.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全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主要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交通、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便民设施等基础设施布点不全、功能不齐,可进入性和接待服务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慈城与保国寺荪湖板块融合创建5A景区,但缺少旅游道路连接;慈城古县城景区目前既无特色商业文化街区,也缺乏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内部交通组织不通畅,不能适应古镇旅游接待的需求;全区知名品牌和特色文化的餐饮住宿类酒店少、旅游特色商品和旅游购物点缺乏,与旅游经济强区还很不相称,亟需予以逐步完善。
  2.旅游产品功能结构单一。旅游区块目前尚处于低层次的静态观光游览阶段,旅游开发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缺少拳头旅游产品,可看、可娱性较弱,难以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历史文化元素与游客互动体验项目、特色餐饮民宿等结合性较差,无法满足游客的深层次体验需求。
  3.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江北人文底蕴深厚,但欠缺的是通过高端创意和高位开发深入挖掘、研究、提炼各景点的内在文化含量,并通过巧妙的形式精美呈现给游客,真正体现出江北旅游的人文核心价值和内在吸引力。
  (四)要素制约严重,旅游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1.土地资金制约较严重。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土地指标不足、融资压力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慈城新城官山河以东1600亩土地指标还未覆盖;官山河以西还有352亩开发用地未获批;保荪区块的荪湖小镇土地指标有待调整;特色民宿发展缺乏土地指标;资金方面由于体制机制问题,旅游投融资渠道较窄,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慈城、保荪区块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
  2.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精通的旅游管理人才;重点建设区块中专业性的规划、建设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专业景区管理及营销人才队伍与景区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这与我区旅游强区的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也是影响重点旅游区块发展规划贯彻实施、开发建设推进以及景区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
  3.旅游组织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区的旅游企业、旅行社虽然数量较多,但大都&小、散、弱&,缺乏大型龙头旅游企业的支撑引领,市场带动力和竞争优势明显不足。
  三、周边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发展启示
  (一)乌镇景区开发概况
  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始发于1999年,一期(东栅)保护面积0.9平方公里,投入资金1.25亿元,2001年对外开放,当年接待游客185万人次。2003年,启动二期(西栅)保护工程,累积投入资金近10亿,四年时间建成3.4平方公里的观光体验型休闲度假古镇社区,2013年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559万人,门票收入3.73亿元,营业收入7.69亿元,上交税收1.4亿元,各项财务指标位居全国同类景区首位。
  在整体开发中乌镇景区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一是理顺景区开发体制。成立乌镇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工作;成功引入中青旅和IDG战略基金,成立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管委会、乌镇镇政府和乌镇旅游开发公司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目标统一、理念一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二是选配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重、协调力度大的开发管理班子。乌镇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在开发初期,身兼旅游局长、市长助理、乌镇党委书记等七个职务,并从旅游局、建设局和电视台抽调三位副局长作为管委会副主任,班子协调力度大。三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建设模式。通过修旧如旧、管线地埋等方式再现水乡古镇风貌,通过科学的业态规划严格控制过度商业化倾向,依托良好的旅游基础条件不断引进大型休闲项目,确定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鄞州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鄞州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是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做法:一是重点做好大资本项目的招引,在建的11个项目,总投资275亿元。其中华侨城项目总投资100亿,控制范围为6.18平方公里,定位打造集体育休闲、低碳居住、旅游度假为一体生态旅游项目。罗蒙环球城项目总投资50亿,占地512亩,由世界主题乐园、商业购物中心、希尔顿花园酒店、沿街商业、公寓式酒店、生态住宅六大业态组成,打造世界级梦幻游乐园和时尚商业综合体。二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每年专项投入1亿旅游发展资金和2000万奖励资金,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各部门联席制度,统筹全区力量推动旅游业发展。
  (三)德清农(洋)家乐开发概况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莫干山、下渚湖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全县共有农(洋)家乐2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0.2万人次(入境游客6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营业收入达2.07亿元。
  一是形成合力,县政府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二是做精项目,选择环莫干山和下渚湖区块实施精品示范工程,招引实力投资方,聘请专业设计师上门服务,完成一批精品特色农(洋)家乐改造,如裸心谷、法国山居,其中裸心谷年营业额达1亿。三是实现多元发展,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同时,积极引入青年旅社、文化公司、国际友人、创意人士等多元投资经营者,打造单体农家乐、国际度假村、户外俱乐部、生态农庄、文化创意会所型等不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四) 先进经验的发展启示
  启示一:目标定位上,超前系统谋划的发展定位准确。无论是鄞州的&打造华东地区旅游目的地&,乌镇的打造&中国第一旅游大镇&还是德清的打造&国际化精品乡村游&都是对自身区位与环境、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状、文化与经济、优势与特色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后,得出的最适合本区域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没有精准的发展定位,就难以形成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建设总纲和科学规划。
  启示二:发展模式上,从单纯的资源依赖向资源和资本并重转变。从鄞州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景区观光旅游正在向着更高端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由最初的资源依赖型向着资源、资本并重的模式不断升级。一定时期内,通过引进资本密集的大项目,尤其是集娱乐、商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来满足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需求,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启示三:开发体制上,采取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无论是乌镇还是象山采取的都是在政府规划指导的前提下,引入实力雄厚的旅游项目公司对本区域旅游产业进行市场化的开发运作。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体制顺、机制活、用人得当、顺应市场&。这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旅游项目发展,尤其是加快慈城古县城的开发建设步伐,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加快我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客观审视和对周边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对比研判,我们认为,江北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到了破难攻坚、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重点,着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区后发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率先转型的先导产业。
  (一)深刻认识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1.深入研判我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与优势。一是市场前景广阔。从宏观大势看,旅游业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我国人口数量大,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消费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每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随着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大宁波都市圈已全面进入进入休闲度假时代,对周边都市游、乡村游、短途假日游的市场需求旺盛,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二是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据旅游资源普查统计,全区有各类旅游资源单体149个,其中优良级资源单体29个(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国家4A级景区4个,在全市位居前列。作为宁波城乡兼具的主城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域空间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三是产业培育基础良好。经过多年的投入和打造,目前江北的重点旅游区块都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建设发展的实质性阶段,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打造宁波都市旅游核心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竞争与挑战。当前我市旅游业已经打破了奉化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象山海洋文化发展势头强劲、鄞州都市旅游后来居上。目前来看,对我区旅游业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鄞州区的同质化发展。鄞州与我区同处主城区,旅游资源和发展目标相似,近年来,鄞州区以打造华东地区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挖掘区位优势,招引大资本项目,打造三大旅游休闲基地。通过现代都市旅游与近郊休闲旅游两头并进,奠定了宁波中心城区的旅游龙头地位,这对我区旅游发展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压迫,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积极应对。
  2.充分认识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以乌镇为例,2013年,景区接待游客569万人次,上交税收1.4亿元,实现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12.64亿元,极大带动桐乡经济社会发展。利用我区资源禀赋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既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大有可为。
  一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兴&的高关联度产业,据测算,当旅游业增长10%时,可以拉动农业增长8%、工业增长9.8%、建筑业增长0.2%、第三产业增长4.3%。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区西部农村地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是促进我区中西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三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业资源能耗少,环境污染小,能够真正促进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品质新江北的目标紧密相连,对我区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二)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
  1.进一步完善发展目标。我区&十二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落在&休闲&二字上,从一个侧面概括了江北历史文化深厚、山水资源丰富的区域特点。但江北作为宁波主城区,更应该突出城区优势,以现代化都市为依托,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产业服务体系为吸引要素,将发展定位调整为&都市&旅游。根据江北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打造宁波都市旅游核心区,宁波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工作目标,大力培育以&文化体验&、&生态康体&、&都市观光&、&农业休闲&为特色的都市休闲旅游产业。沿北山、姚江两大旅游资源主轴,着力打造以慈城古县城、老外滩风情街为代表的历史人文体验旅游品牌;以保国寺&荪湖度假区、慈城山水乡村为代表的生态康体休闲旅游品牌。探索都市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有机融合,实现单一观光景区向都市休闲旅游基地的转型升级,使城市核心区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旅游强区&、&旅游富民&的最终目标。
  2.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根据区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决定,将做大做强都市休闲旅游基地,作为我区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并将休闲旅游业作为我区四大主体功能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因此,必须将发展旅游产业纳入全区经济工作重点,切实树立起&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走&城旅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力度、完善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全面打响江北的都市休闲旅游品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区旅游发展要进一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旅游工作重心要从创建评比向项目推进和招引转变,强势推进旅游招商,招引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落户,带动新一轮旅游开发。二是旅游业态开发要从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多元复合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三是旅游工作格局要从单一部门的小旅游向合力兴旅的大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树立全区旅游&一盘棋&思想,打破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开发格局。
  (三)坚持项目带动,做精做好重点旅游项目
  1.要理顺体制,做强慈城古县城山水人文旅游区。慈城古县城以其古建筑的完整性和江南风貌的独特性,在我市旅游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是江北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应该针对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显著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要加紧理顺体制。强化力量配置,形成权责一致,强有力的古城保护开发管理机构。二要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完成古县城旅游总体规划和业态布局专项规划,指导古县城旅游科学有序开发。明确建设期限、目标,加快解放路、沿解放河东西横街、古城标志性的大东门、南门等古建筑复原改造,尽快形成完整的古县城风貌。三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探索古建筑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可借鉴乌镇经验,引进实力雄厚的旅游龙头企业和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古镇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已修复的历史古建筑,发展文化主题酒店、连锁型精品酒店、民宿客栈、家庭旅馆等多层次食宿经济。加快打造景区文化特色商业街区,形成古镇旅游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强文化引导。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旅游的精髓内涵。要组织专门力量,进一步深入挖掘慈城历史文化内涵,在旅游项目设计中融入生动有趣的人文典故、民间传说,同时策划一批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进一步丰富古镇旅游的文化魅力。五要提升镇区综合管理水平。合理设计通行方式,建立环状道路交通网,优化景区交通及社会秩序,促进镇区管理向全域景区化管理转变。
  2.要拓展功能,做精老外滩城市中央商贸游憩区。老外滩是宁波近代历史的缩影,在宁波城市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按照打造成都市中央文化商贸游憩区的规划目标,建议在二期开发中将工作重点落在如何进一步拓展提升老外滩整体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上。一是在文化塑造上,要以&铭记城市历史,弘扬宁波帮精神&为主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将老宁波历史博物馆、宁波帮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纳入规划,利用广场、码头、轮船、雕塑等实景实物,体现甬城的魅力和灵魂,弥补外滩一期商业气息浓郁文化气息不足的缺陷。二是在发展格局上,树立&泛外滩&的概念,突破目前老外滩与周边散点资源缺乏串联、景观缺乏特色、产品不成体系的局限性,通过整合资源、挖掘文脉,将外滩一期、二期与新马路历史建筑群、德记巷历史街区进行通盘谋划,连点成面。着力打造文脉相联,独具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泛外滩&历史文化街区。三是在业态布置上,要切实抓好外滩二期的功能定位研究和业态布局规划,使高端写字楼、金融机构等商务圈与风尚餐饮、精品购物、休闲娱乐等商业圈互惠互补,打造&高端、品质、时尚、特色&的老外滩经典商贸休闲圈。四是在风貌协调上,大力完善地下车库、旅游标识、公共厕所等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实行景区内车辆禁行。妥善解决一期、二期物业多头管理的问题。
  3.要整合资源,做特保荪康体休闲旅游度假游。该区块主要由荪湖、保国寺、都市农业园区三部分组成。具有山水古刹、观光农业以及毗邻中心城区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条件。一是景区功能定位要强调错位发展。当前保荪区块的整体功能定位尚处于谋划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认识到保荪区块毗邻中心城区、风景秀丽、智力运动赛事设施齐全的优势,深入研究利用&休闲竞技体育基地&和重大赛事触媒带动区块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全市首个以智力运动、体育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实现与东钱湖、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错位竞争。二是在申报国家&五棋一牌&智力运动基地工作中加强力量投入。国家&五棋一牌&智力运动基地的申报工作是保荪区块旅游开发的重点,关系到保荪区块的错位竞争优势。目前申报工作主要由富邦集团主理,政府的投入和关注较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对申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力度,确保&五棋一牌&智力运动基地按期顺利挂牌。三是要关注几大板块功能的整体融合。目前荪湖小镇主要以商业房地产开发为主,都市农业园区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与整体区域相融合的发展规划,造成整个荪湖区块的旅游功能不相融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坚决摒弃急功近利、低层次、粗放式的开发建设思路。荪湖小镇要避免为平衡资金进行纯粹的房地产开发,都市农业园区及其他区块应禁止碎片化开发和随意转让,防止因资源分散而影响整体功能,实现旅游资源效应最大化。
  (四)深化旅游招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加大都市旅游项目招引力度。树立全局旅游理念,以大项目带动大旅游,积极招引大资本旅游项目。通过资本投入&无中生有&,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符合现代都市休闲需求的拳头产品。一是以&新、奇、特&为特征,集&游、购、娱&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园项目是做强都市旅游的捷径,应该作为我区旅游招商的优先重点,力争加快突破;二是在重点景区引入互动效应强,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娱乐性项目。同时,可在核心滨水区引入反映宁波海洋文化的海洋公园项目;在姚江北岸区块,结合奥体中心,引入大型运动健身类项目;在老外滩延伸段,结合规划的渔人码头和未来水上世界,引入游艇俱乐部,拓展三江夜游产品。同时加强区内星级酒店的差异化发展,在湾头休闲商务区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精品酒店,进一步丰富都市旅游的产品结构,提升层次。
  &2.做精乡村旅游项目。一是打造乡村精品游。充分发挥我区生态资源丰富和乡村文化独特的优势,参考德清&洋家乐&和象山&沙地村&经验,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在毛岙村、云湖区域打造主题鲜明的民宿特色精品示范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文化主题庄园;在洪塘安山村打造与&智力运动基地&配套的中端民宿和生活设施,完善赛会产业链;依托三勤村、虹星村、西江村等农副产品特色村,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生态酒庄、开心农场等农耕体验项目,带动新农村生态旅游做大做精。二是扶持休闲养生项目。扶持绿野山庄做精做特。绿野山庄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正朝着绿色生态旅游、野外山地运动、高端盆景园、养生休闲会所等综合体验项目发展,应继续对该项目予以重视,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使之发展成为慈城古镇游的重要外延,带动西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同时,利用优质山水资源招引高品质的养生度假项目,三勤村等西部山区以及英雄水库周边村都是开发高品质的休闲养生项目的极佳区域,应纳入旅游规划视野,在规划引领下加大招商力度。
  3.做深旅游融合发展。在重视项目招引的同时,做好现有城市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文章。对旅游资源的界定不应再局限于现有的几个自然和人文景观,而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衍生产品。充分发挥金田集团、牛奶公司、甬江北岸工业文明遗存、奥体中心、白沙历史文化建筑群、核心滨水区、湾头休闲商务区等现有和在建的城市资源,打造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商贸旅游、节庆旅游等新型旅游经济,丰富江北都市旅游的形式及内涵,拓展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形象。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建设北部旅游专用通道,连接保国寺&荪湖&慈城古县城,对融合两大板块,打造&慈城&保荪&5A景区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旅游专用道车流量较少,建议路幅宽度可从城市主干道规划的44米标准调整为32米。二是提升农村旅游公路,改善山区、半山区旅游通行条件,提高西部农村公路通行标准和路况。加强三勤、王家坝、洪陈、半浦村等中西部沿姚江带的道路间贯通,为西部农村的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交通条件。三是规范和优化旅游标牌、标识设置。在全区交通要道和通行路口设置统一规范的旅游标牌标识,禁止出现随意摆放标牌标识,影响旅游形象的乱象发生。四是以旅游发展规划为主导,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完善旅游业态布局。根据客源数量、构成和消费能力,合理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旅店、餐饮、购物点等三产服务项目以及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点等配套设施,坚持适度超前的理念,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同时以规范管理、行业自律和消费引导为抓手,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档次,打造规范有序的旅游服务环境。
  2.加强旅游软实力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形象。一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引进一批高级旅游管理经营人才,同时选拔区内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深造,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强化导游队伍培训和甄选力度,培育一批素质过硬、技巧熟练的品牌导游。二是加强市场合作,发挥龙头旅行社的带动作用。加强与全国知名旅行社的横向合作,依托品牌龙头旅行社做好我区旅游线路的推介和客源组织工作;加大对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招引力度,改变我区旅行社小而散的现象。从整体上提升我区旅游组织化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关能力水平。组织专门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对外树立江北旅游整体形象,对内强化全域互动宣传。增强旅游宣传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提高旅游宣传的感染力。
  3.围绕江北特产和传统工艺,深度挖掘包装旅游特色产品。我区农特产品丰富,如海产、年糕、白茶、杨梅、葡萄、黄花梨等,同时也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声誉的工艺制品和优质工业用品。应以旅游产品为主打,在品种改良、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上,进一步改进,突出江北元素。借助产品展销、游客集中线路和集散场所推介给游客,打造点、线结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使江北旅游形象宣传与特色产品营销互动推进,进一步丰富我区旅游产业内涵。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要素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区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区旅游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领导为成员,加强对全区旅游工作的统筹力度。实行定期例会制度,围绕全区旅游发展目标,对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开发建设中的各类矛盾,随时研究,及时解决。加强旅游开发重点街镇、重点区块的领导班子和专业人才力量,选配责任心强、专业精通、用心做事的旅游人才充实到建设一线去,同时稳定干部任期,理顺管理体制。
  2.加大政策扶持和考核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供水供电、项目审批、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倾向性扶持,对主题公园、休闲度假村等重大旅游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二是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环境培育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娱乐、餐饮、宾馆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扶持培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慈城古城的修旧空置建筑可通过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投资,培育产业;在农家乐的建设中可适当放宽容积率的控制,鼓励建多层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和绩效评估。整合分散、效益低的专项经费,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旅发资金投入,集中必要财力向重点旅游项目投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区旅游经济目标管理的考核,尤其要强化对重点区块旅游项目引进、开发、建设的绩效评估,根据各街道(镇)旅游发展基础差异,实施有侧重的差异化考核制度。
  3.加强要素保障。一要加大拆迁协调力度。慈城古城开发要确保重点开发区块的拆迁推进工作,集中精力拆除民权路上的剩余建筑,同时加快沿解放河东、西横街的拆迁工作,确保开发顺利推进。二要增强旅游建设用地指标保障。确保慈城新城开发按计划推进,保荪区块争取下半年通过城市控制性规划的报批,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作准备。三要创新融资模式。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投融资运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旅游投资公司参与我区旅游开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