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美你好漂亮培训学校!我想做一份培训市场前期的评估报告,需要一定的数据来支撑,请求您的帮助

【图文】SYB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SYB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
&&SYB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公文筐测验(案例题解示范)007.ppt 9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公文筐案例题解 背景信息:今天是 2005 年 11 月28 日,恭喜您有机会在以后的1个小时里担任豪杰贸易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的职务,由于该部的刘经理正在外地分公司视察,因此,你将在他回来之前,全权代理他的职务。豪杰贸易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其人力资源部下设三个处,人事处、劳资处和福利处,分别处理人力资源调配、工资奖金和员工福利等各项工作。 问题情境:现在是上午9点,在听取了下属的工作汇报,做好今天的工作安排之后,你来到办公室,秘书已经将你需要处理的近日积压的文件整理好,放在了文件夹内。文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你必须在1个小时内处理好这些文件,并做出批示。10点钟在会议室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你主持。在这1个小时里,你的秘书会为你推掉所有的杂事,将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你。另外,很抱歉,由于电话线路正在维修,你在处理文件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与外界通话,所以,需要你以文件、备忘录、便条、批示等形式将所有文件的处理意见、办法等,做书面表述,最后由你的秘书负责传达。 示例:文件1 李总监,您好! 我是××软件开发公司技术主管李文,我们为贵公司定制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的试运行正在进行。按照协议规定,在9月20日之前完成试运行。按照合同规定,我们曾商定过,九月份之前完成对于贵公司使用者的培训。由于贵公司一直无法安排时间进行培训,贵公司主管人员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剩余款项。我们希望,能否与您见面协商一下费用的支付问题及其他事宜?谢谢您。 示例:文件2 李总:您好! 最近我在工作遇到了一个麻烦:上次我与我的两位得力助手共同成功地完成了一项您交给的重大项目后,您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价时,仅仅肯定了我的贡献,并给予我一个出国进行培训的机会。我出国回来后的最近一段时间里,这两位助手和我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工作的开展也明显受到影响。这样拖下去,肯定不是一个办法。您看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文件筐模拟测试题(一) 【情境】 华达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涉及水利工程,环保科技和电力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其人力资源部下设五个主管岗位,分别是招聘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培训主管和劳动关系与安全主管,每个主管有2-3位下属。今天是日,你(李明翔)有机会在以后的3个小时里担任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的职务,全面主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现在是上午8点,你提前来到办公室,秘书已经将你需要处理的邮件和电话录音整理完毕,放在了文件夹内。文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你必须在3个小时内处理好这些文件,并做出批示。11点钟还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你主持,在这3小时里,你的秘书会为你推掉所有的杂事,没有任何人来打扰。 【任务】 在接下来的3小时中,请你查阅文件筐中的各种信函,电话录音以及Email等,并用如下的回复表作样例,给出你对每个材料的处理意见。具体答题要求是: 确定你所选择的回复方式,并在相应选项的“□”里划“√” 请给出你的处理意见,并准确、详细地写出你将要采取的措施及意图。 【回复表示例】 【文件一】 类别:电话录音 来电人:刘 增
国际事业部总监 接受人:李明翔 人力资源部总监 日
期:7月8日
李总:您好 我是国际事业部的刘增,去年10月中旬,人力资源部曾要求各部门上报2006年的大学生招聘计划。由于我部业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较高的英语水平,而且要懂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类人员在校内招聘的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我们公司薪酬水平较低,即使招聘来也很容易流失,过去几年的流失率高达74%。为此我们国际事业部多次召开会议,并初步达成共识:公司需要制定中长期的人才规划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但是,到底该如何操作,尚无具体方案。我刚和总裁通过电话,他建议我直接与您沟通,不知您有何意见想法,请尽快告知。 回复方式:电话回复。 作如下考虑后约刘增面谈: 1、派员去国际业务部作已人员流失调查,并分析原因; 2、派员做一份同行业薪金水平调查,对比分析国际业务部薪金水平情况; 3、派员与流失人员面谈,了解流失原因; 4、指定人员到国际业务部听取意见,草拟适合公司特点的中长期人才规划; 5、修改完善员工培训管理规划,重点突出英语培训; 6、派员与财务等部门沟通,了解公司工资承受能力,决定国际业务部人员薪金提升幅度的可能性; 7、建立吸引员工、留住人才的机制; 8、关于国际业务部从在校学生中招聘难的问题,可适当扩大招聘范围和招聘方式,制定新的招聘制度。
【文件二】 类别:电话录音 来件人:王睿 劳动关系与安全主管 收件人:李明翔
人力资源部总监 日期:7月9日
李总:您好! 我是王睿,有件事情非常紧急,今早七点,我接到郑州交通管理局的电话,六点十分在郑州203国道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我公司销售部的刘向东驾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刘向东当场死亡,对方司机重伤,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6页17页13页162页12页11页17页13页23页39页49,448被浏览5,992,797分享邀请回答15K7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K1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矿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夜深人静,回想起来,到远景已经有一年半了。毕业前的纠结还历历在目,去远景还是五百强?机不可失,是去冒险抓住远景这个机会,还是先稳稳当当在大公司做个培训生?
回过神来,看看身边熟睡的同事,后天项目要开工了,我该怎么做才能组织好这个团队,共同应对外界的挑战?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团队的成员在项目中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创新与生产率的提高?我怎么做才能实现今年OTD的目标,比金风,GE表现得更好……一年多来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想法的变化。
工作在丝绸之路上
打死也想不到,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从戈壁滩开始。作为项目助理,刚进远景不久就派到了公司第一个项目现场-甘肃向阳,那是薛仁贵的锁阳城,是唐玄奘偷渡五关,差点渴死的莫贺盐碛,在那里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后勤。 除了保证大家在戈壁滩上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天23点吃晚饭的狂热状态下继续长胖外,还要采购、记账、贴发票,布置办公室。突然一天,CEO到现场来扔下一句,看看Riz-Calton的the golden rule这本书,logistic很重要。昏,不过也第一次体会到,在远景,做任何事情常常都会有人告诉你比较专业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即使没有具体的方法论,也常常会介绍最新的相关思想。因为,在这里有一批来自各行业最一流公司的同事,他们知道天在哪里,天有多高,你向上生长的方向在哪里。后来,因为开始学习风机调试,在后勤方面就浅尝则止了,学了句Riz-Calton的You are the lady or gentleman who serves the ladies and gentlemen. 就开始到处忽悠宾馆,饭店,司机……纯朴的西北人好像不吃这套@@。关于调试风机,那是电气老本行,又有三十多年电工经验的老师傅教,很快就能把那100多吨的大风车弄转起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实际动手本事,将来至少不会没饭吃啦。项目结束时,我们这群工作狂决定去敦煌培养一下历史感,再攀攀祁连山冰川,在这种万径人踪灭的地方感叹一下生命的渺小,人生的自我实现在历史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何苦那么拼命。没想到,这群无药可救的人依旧这么狂热,冰川上那个唯一还穿着衣服的是我。
概念流程化
从项目现场回到公司,正遇IBM在给项目部做流程,嘿嘿,这记可以阳春白雪一下了,干上了最向往的consulting。毕业前千方百计想进咨询,不幸遭遇金融危机,没想到在远景就有机会参与BPR。以下这段当时写的BLOG,可以代表那段时间的成长,供大家分享。
流程再造讲概念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IT化。比如零库存的概念,怎么用制度和流程去实现它,具体操作的人,再怎么通过一张张表单,去执行这些流程,最后上个系统IT化一把。
想想蛮有道理的。有时感觉一些表述和思想太空泛,原因是没有讲怎么把概念流程化;有时觉得一些表述高度不够,关键是它只停留在方法上,没有上升到概念,及其背后理论体系的层面上。
再想想,管理学的种种方面,下至企业,上至国家,从实践对理论的创新,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都可以遵循这样一个道理。
先是摸着石头过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实践,总有牛人会在适当的时候现身总结,出来一个个思想体系,Lean,Six Sigma,德鲁克思想,论法的精神,毛泽东的思想。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步。
当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步时,常常面对的是一堆现成的方法论,供自己选择去指导实践。着迷于6 sigma中的那面多小工具,小方法,着迷于consulting里分析问题的套路,他们的确很精彩。
但很多人运用失败了,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还因为这套方法论是依附于一种制度和流程的,这种制度和流程又是基于背后的思想体系的,而思想体系的背后可能就是那深刻而简单的几个价值观。
真正要关注的不是那一个个方法,流程和制度,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其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以及这套思想是如何流程化的,制度化的,这样才能活学活用,才会在实践中也创新出一套方法论。
国家的很多制度的学习照搬不也是这样嘛?
如果你正好对以上的生活感兴趣,如果远景的理想正好让你内心有了一阵不安的躁动,如果你追求的正好不是安逸的生活,欢迎加入远景能源,我在海南,期待明年与你相见。
幸福在远景
时间:日夜;
地点:越野车里,贡嘎尔草原上;
背景:窗外:银河漫漫,星垂平野;笔记本里:千里之外同事发来邮件:"你的2011成长故事还没发给我哦……"
去年写回顾的那个夜晚仍历历在目:身边熟睡的同事,窗外刷刷的海浪声,后天就要开始吊装,心中一阵压力与兴奋……嗯,还有那条从村民手里解放出来的小蟒蛇,那时候应该还在楼下的花园里晃悠……
星移斗转,看着地平线上的天蝎座再次从西南方升起,整整一年了。从南海之滨到内蒙草原,从负责风机吊装调试到跟着前麦肯锡、Oracle和IBM的运营总监们给客户做智慧风场的管理咨询;从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决不妥协地与各施工单位较真质量,脱下衣服给不买抹布的吊装队去擦塔筒,到做起BPR流程再造,整天在牛群边,在羊群边,手握top consulting firm的一套套方法论,琢磨着如何改进流程,设计更有效的表单,做出一张张CHART为客户定量分析风场运营情况……估计这种一连串的事情也就可能在远景发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跳槽好几家之后的经历总结。
欠大家一个SPA
前两天,海南司机打来电话:"在忙什么呐?洋浦建五星级酒店了,赶紧回来请我们做SPA。" 回首海南项目,从最初海运风机到码头卸货,从塔筒凹陷矫正到GEN1风机处理,从半夜三点起来调试风机到剩最后六台风机时业主更换吊装单位,重新培训监督,十个人要分五个工作面同时完成风机吊装,电气安装与对中,十二个EN与LVRT变更,还有向客户承诺的风机上电当天完成并网,以免客户认为我们缺人。一次次挑战,一趟趟扛过,曾在最艰难的日子许下诺言,"兄弟们,我们再撑一下,项目结束了我来请SPA。"最后,我们完成了竞争对手同期二十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得到了高得多的客户评价,没想去200公里外做个SPA却一直凑不齐,因为大家又各自奋战在新的岗位上。一晃已半年维护了,对不起很多人……
在海南学到了什么?是认识了塔筒钢板特性?是巩固提高了风机调试水平?抑或是实践掌握项目管理的那一套方法论?作为现场经理真正要锻炼的是Leadership,这方面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没做好:对团队中的远景同事没有充分信任,总是检查确认影响积极性;对客户联合培训生不一样的思想追求不予理解,总以为只有远景的标准是对的,鼓励太少;对外包劳务人员没有足够关心,导致后期工作马虎;与司机、后勤阿姨沟通太少;对客户太过高调;对合作单位有点骄傲。唉~唯一做得还不错的可能就剩尽量给予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了。表面的原因是注意力完全放在的事情上,心有余力不足时,总把事情放第一位,没在人的感受上下功夫。真正的领导力是怎么样的,身边有榜样,也有培训课程告诉你,但是为什么做不到,上下求索ing……领导力不够,苦了兄弟们,这里再许宏愿,今年一定把这个SPA补偿掉,邀约海南石梅湾,风雨无阻。
游牧、咨询与人的解放
从海南野战归来,加入了总经理办公室。每天登录远景家园(远景民主化推广的网络平台),整理管理层会议纪要,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公司的新业务-智慧风场。就像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些业务模式,先为客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上一套SAP这样的IT系统去固化方案。
智慧风场业务是在风能行业内,利用公司已有的知识积累,为风场运营商提供管理与技术服务,并通过在智慧风场系统中固化这些Knowhow,大幅度提高风场的运营水平,彻底改变这个行业通过现场人海战术去做服务的现状。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创新,对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对个人来说早已激动不已,因为前方出现了一条做咨询顾问的道路,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咨询项目,这个项目还包括着业务模式开发与产品的开发。经过几番申请与努力,终于加入了智慧风场团队,开赴内蒙,在曾任咨询公司与IT公司高级经理的指导下,开始了现场Business Analyst的工作。比起现场经理每天通过处理具体的事务,感性地体会他人感受进行管理,BA的工作更像是在做研究,研究管理学中的技术,从千头万绪中,从一堆数据中,深入分析,系统思考,理性地考虑人的利益,做出调整直至给出一套解决方案,有时感觉设计管理流程与计算机编程好像区别也不是很大。
这些天在草原上看着牧民与成群的牛羊来来去去,想想他们每天抑或跃马扬鞭,敲打着领头羊,管理羊群;抑或停下来,喝杯奶茶,抱抱小孩,看着日出月落,云卷云舒,工作简单而规律。再看看自己,上半年是现场项目经理,下半年就成了BA,刚开始还在想,到底是我这样幸福呢还是牧民幸福?后来突然感悟,其实无论从事的是游牧,现场经理,还是咨询顾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具备应有的能力,更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 基本的职业技能
2. 与职业相关的那套方法论或知识,比如对游牧来说是放羊的方法;对现场经理是项目管理方法论;现在做咨询了,学习的也是一套套分析的方法与模型。
3. 领导力,包括向前寻找到目标的能力,以及向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愿景的能力。无论工作内容是什么,如果提到个人能学到些什么,成长些什么,无外乎都包括在了这三个方面内。这些能力不完全是书本,培训课上能得到的,关键还是要有实践的机会。牧民有他的幸福,而远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年轻人觉得幸福,为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机会,学习与运用来自各行业的领先公司的专家们提供的最专业的方法,这应该就是我的幸福之一吧。
梦想驱动成长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着实感慨自己的职场生涯走过了2个年头。在远景,我听过的最多的话就是——你都工作那么长时间了——抓紧时间分分秒秒地努力成长,2年,已然很长。
刚入职人力资源部,迎来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协助项目经理完成秋季校招。远景的2011年的校园招聘需要招募150名顶尖名校的精英学子,所覆盖的范围是全国14所学校,9个城市。都不太明白怎么被招进来的自己,就要开始策划和执行校园招聘的各项工作。甚至自己都来不及想我是否合格?我能够管理好供应商吗?我该如何以HR的专业形象面对学生?没有厉兵秣马,只有现实的战场,小兵直接跟着将军作战,一切边学边做,而且必须要比别人快一步。那段日子是无比紧凑而刺激的,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潜能能够被如此淋漓尽致地发挥,走南闯北东征西战整整3个月。秋招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春招,当时的我主动策划了“春招联盟”,就是把秋季招聘招募来的120多名培训生建立联系与组织,形成每校的“根据地”,在春招时直接指挥“根据地”的“小分队”作战,充分利用小分队对本校校况的熟悉进行点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也正因为这个创意,我获得了公司年度员工“意志奖”,给我颁奖时,HR VP对我说“你知道你为什么得这个奖吗?这个奖不是奖励你在校招时以校为家的苦劳,而是奖励你组建春招联盟,“智慧型”作战的功劳。”在远景,你不会听到一位同事会因为加班而受到表扬,而如果他在工作中能够体现责任,智慧和意志,那他才是人人皆效的“楷模”。
自从培训生入职后,我便接触到了一个新名词:“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把培训生招进公司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而如何让他们在公司获得成长和发展,在2年后成为公司长远发展的中流砥柱,才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成功的关键。这里又有一个跨越性的挑战:我必须跳出自己也是培训生的心态,必须要让自己以专业的HR角度来设计、思考和进行系统管理。全生命周期听似高深,实际上却需要扎扎实实,沉下心来从小事做起,把细处做好,一点一滴的考量疏漏都会对公司的校园雇主品牌造成巨大影响。刚开始时也曾有委屈,有不解,有情绪,但只要不放弃,从更深更广更专业的角度思考,便会豁然开朗。在远景,没有人会给自己找刚毕业缺乏经验的借口,到处都是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到处都是群雄角逐的竞技,也会有失败和挫折,公司和个人都会为此承担结果,而换回的是更为坚定的执着和对梦想更加丰满的信念。
BU HR对于初出茅庐的HR来说是一个高深的名词,简而言之,BU HR就是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为业务部门提供人力资源和资本的专业决策和意见。决策看似很大,其实也是由悉心观察和点滴思考相互磨合后产生的,入职一年后,我便有幸承担了软件研发部、云技术服务部和智慧风场软件服务部三个部门的BU HR,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在与总监的频繁的沟通与讨论中直接了解公司的业务动向,这样的挑战,也一下子提高了对我全方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让我不得不更加快速的学习、成长,从而能更加胜任BU HR的角色,并将这样的挑战完成得更加出色。,我相信,做个有心人,这其中获得的知识是海量的,加以消化、吸收和迭代,便可成为自己的专业“财富”。
远景,可以说是机会的“黑土地”。记得当时有个需求是“为培训生提供工作之余的知识分享的平台”,我主动请缨,希望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于是我开始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招募团队成员,组建“培训生风电业务精品课程”项目团队,向全体培训生提供适合他们知识结构和工作需求的风电专业知识培训。8名成员一同齐心协力,从项目立项,排计划表,邀请讲师,课程大纲评估,课程宣传,课程调研风险把控和反馈总结以及课程的e-learning制作及全公司发布。历经半年时间完成了总共14门精品课程的发布,每次培训,看到济济一堂的培训生们,深知肩上的担子还很重,需要做的还有更多更多。
2014年的秋季校园招聘,已经经历过两年校招的我承担起了项目经理的职责,这需要我对校园招聘进行非常系统的项目管理,而此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机会,也是更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成长,努力提升自己,反思自己,尽量独立地完成项目各个节点的里程碑,打好校园招聘的硬仗!
回想加入远景的时光,很庆幸毕业以后来到了一家具有独特DNA的公司,他的梦想如此熠熠生辉,与他在一起,我有了坚持梦想最充实的理由和最执着的信念。
远景有我,愿远景有你。
职业远景 步步为赢
09年毕业的时候,我知道作为社会一份子,自己开始要与“职业”二字紧密相连。“职业”不光是你的衣食父母,不同的职业选择也寄托了你的不一样的人生理想。最初在远景的终面时,也曾被问到过关于我的人生理想这个问题,我当时老老实实地说,我的理想就是老老实实工作,做个好人,好好过日子。面试以后自己不禁捶胸顿足,怎么能答出这么没有“理想”的答案来呢?对于面试中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怎么能都忘了。所幸面试中其他地方的表现或许还能体现出自己的理想,我最终作为第一批校园招聘的应届生拿到了进入远景的通行证,如今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地方,我终于又重新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继续顺利地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在求职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远景,第一原因是由于远景的人才梯队:我在短短时间的接触里,隐约感觉到,远景有着眼光远大的领导者,聪明勤奋的工程师以及一个团结向上的创业团体,这能提供给我对于职业起点想要的大部分东西:对技术和知识的学习掌握机会,对做事能力的培养历练机会,还有一个初始创业的企业可以提供的无限可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远景自上而下,我感觉到了追求完美、渴望极致的这种精神。当时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可能是最有帮助的。现在,两年时间快过去了,伴随着远景的爆炸式的发展壮大和自己的成长,我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的正确性。下面就让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在远景的经历吧。
工作的轮换
我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家,因此入职时选择的岗位是机械结构工程师。这个岗位自然要从最基层的生产线开始做起,于是一开始,公司把我们的办公地点直接安排在了工厂办公室里,让我们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去熟悉产线的各个工位、各种工艺操作等等。风机行业是重装行业,生产的效率高低、工艺的先进、精益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成本。因此,我们的工厂一直都在各个方面改进。公司高价请来了为波音公司设计生产线的日本顾问公司,为我们的工厂做生产管理咨询。而我们作为新员工,有幸参与了整个生产改进的过程,有机会接受了行业内最领先的公司的面对面的交流传授。没多久,公司又开始了新工厂的建设,需要设计全新的流水线。那段时间,自己每天跟着工厂产线经理,做模拟产线运行、设计工位排布,甚至去设计工厂里咖啡吧的座位排布,这些新东西很有趣,也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一无所知的关于生产线管理的许多概念。短短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很熟悉并且有些沉迷上了生产工艺这一块对我来说较新的领域。
记得有一天我还在专注地画工位排布图时,张雷先生突然找到我谈话,最后告诉我,虽然我是机械结构工程师,但公司希望我能够从系统上把握风机的设计、了解风机设计的源头,问我愿不愿意先去公司的载荷分析部门去工作一段时间。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又是一块全新的东西,而且良好的理论基础,对拔高你的设计水平帮助很大,因此我表示很感兴趣。于是,又开始了为期接近一年的载荷分析方面的工作。刚接触这份工作时,正是公司好几个计算项目一同启动的初期,新机型的分析计算、旧机型的GL认证等等都是在这一段时间开展的。于是,伴随这铺天盖地的各类计算参数、各种需要你去快速了解的关于风电行业各种标准规范、很多需要你费脑又费眼去对比分析的计算结果……我投入了紧张又极其考验人耐性和细心的计算分析工作中去。那段时间很忙,刚开始对计算系统不熟悉,很多时候看着一大堆数据,自己都有种陷入深渊,不知如何摆脱的感觉。关于风机系统有很多细节知识很复杂,对于没有接触过风电行业的我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幸苦的过程。非常高兴、非常幸运的是,公司里有着非常好的导师:我们公司的王博士、朱博士和徐工,他们虽然自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但还是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帮我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教我各种如何去做事工作的道理,而且,他们对我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有着非常好的把握和建议。因此,我一直真心的感谢公司里每一个热心于新人成长的老员工,他们真的是我最好的老师。
在载荷部门的接近一年的工作时间里,我对风机系统的了解从一张白纸到小有所成,而且帮助载荷部门在任务最紧的时段,按时按质的完成了分配的工作。之后,我终于回到了入职时定下的岗位,风机系统机械结构设计。也许还是幸运,我加入结构设计team后,正好也是我们开始2.x风机设计的初期阶段,这让我作为一个新人,就有机会直接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全过程。由于有着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工程师做指导,加之公司在丹麦的研发中心提供的很多技术支持,我感觉整个风机的各种奥妙,正在一点点地向我敞开大门。
回首几次轮岗的过程,我觉得,公司对新人的培养是非常认真的。而且,由于公司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意味着有很多的机会对你来说都是非常开放的,也就是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你会受到各种实际能力的锻炼。当然,快速成长会带来各种挑战,这不算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你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去接受挑战,磨练自己。但是,走过这段路以后,你一定会惊异于自己的成长。
公司的同事们
公司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公司里有着众多的大牛们,实际上他们确实是在各自领域非常出色的专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商务上。公司的CEO的创业经历带着传奇色彩,一个年轻的海外投行资深专家,凭借对资本领域和能源市场的深刻理解,毅然决然放弃许多东西回国创业,短短几年内,就将一个小企业从无到有,发展的风生水起;平时的工作中他追求完美,讲究方法;他一言一行,对公司里的年轻人都起到了很强的榜样作用;公司的研发总监,我一直很佩服他对事物为什么总有着那么强的理解力和概括力,各种繁杂的问题让他来处理,都是丝丝入扣,条理清晰;公司的控制系统总工,从空气动力学到结构受力分析再到自动化控制,都有着非常全面的知识,并且有着极快的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算了,就此打住,因为我要是一个个把我佩服的大牛们都介绍一遍的话,估计够写篇中篇小说了。总之,我觉得在这些人身边,能够开拓一个人的眼界、提高了自己对自身的要求,没准有一天,我能够综合而取之,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大牛呢。
一点点自己的建议
我觉得一个工作机会没有说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最基本的,我觉得那些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愿意在磨练中成长自己、对完美孜孜以求的同学们来说,远景的机会将会很适合你;从我们研发部门的角度来说,远景欢迎那些聪明的、做事踏实严谨、有创造力的同学们。
最后想说的是,请相信有很多优秀的同事正在远景等待着你的加入,有一个很好的事业发展起点正等待着你的参与,希望我们能在这里一起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赢在未来。
"简单"在远景
我2011年之前在远景中国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参与完成公司一项新产品的开发项目;前后10个月的时间,我和同事们完完全全地投入了进去:从计算载荷到绘制图纸、从联系供应商到处理实际问题、从产品装配到撰写技术规范。说实话,不懂的问题太多。大到风机的动态响应与哪些相关?实际铸件开模方式是怎么样的?偏航系统能力如何选择评估?小到焊缝尺寸的设计、螺栓连接疲劳的特点、传动链频率的估算……突然之间,那么多重要的实际问题,那么多新的挑战,铺天盖地全部都摆到你的面前,你该怎么快速成长才,才能去把处理好这些呢?好吧,再次对自己狠一点;开始全心投入,开始快速吸收书本和手册上的知识,开始向老工程师们频繁请教,开始忘掉生活中的其它,专注于一件件繁琐或者艰深的工作事务中去;在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你获取知识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你需要全心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参数,不犯小错,综合起来才能不出大错。这个过程难吗?一点也不难,只是需要你简单地全心投入,现在的记忆里,对那段日子有很多很深刻的印象:经历过通宵准备图纸到日白东方的清晨,头昏脑胀地和此时必定准时出现的保洁阿姨聊上几句家长里短;经历过周六带着肯德基全家桶,去办公室坐上一天,随后带着一天的疲惫,和兄弟们去喝上几杯,瞬间泄压;当然也经历过众多任务阶段性结束后,抛开一切去打球、打游戏,把仅剩的精力尽情地释放掉……年轻真的很好,nothing to lose,可以肆意挥洒你的创意、挥发你的潜力;你只要通过努力,便可以证明你曾经很有意义地生活过。生活中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我想没有了。
项目组里也有其他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同事们,大家专业不同,采购、SQE、电气等等等等,但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目标,一块去努力拼搏因为付出总有回报。记得项目开发结束,看到我们新的风机产品时,仿佛真的看见了自己的孩子一般(只不过这个孩子的体积过于庞大了一点)。部门总监带着鼓励对我们说:"这可是完全依靠你们年轻人来主导开发的一个产品啊!"那时的喜悦之情,溢满心间。虽然需要在做到尽善尽美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但我们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这一段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专业上的技能,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有做事的方法态度,都是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强化、完善;这中间的经历不都是顺利或者快乐的,但成长总是伴着痛苦的,可是很简单,你让越多的痛苦分子烙进你身体以后,你就越可以做到直面任何挑战,无所畏惧。在那个项目之后,我获得了赴远景丹麦全球创新中心工作培训的机会。
远景丹麦全球创新中心坐落于丹麦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城市,这个城市有着漂亮的教堂,美丽的夕阳以及神秘的湖光山色。丹麦本就是个童话般的国度,这里更是一个适合思辨、让你有更多机会和自然以及自己对话的宁静之地。有一个词叫"岁月静好"吧,也许就是用来形容这样的地方的。不过创新中心里的人可都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公司里汇聚了丹麦也是世界风电界一流的管理者和工程师们:比如长得和狮子王一样威严又不乏可爱的机械总工(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因为他看不懂中文),帅气的系统总工,还有其他的电气工程师、有限元工程师、叶片高级技术经理等等,他们都来是自于行业内领先公司的资深高层或者技术专家,有着多年的从业经历,相关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 年轻人在这里更有机会看到世界一流的风电工程师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同时,这里的工作也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思考方向性、方法论上的东西,并获取从宏观系统层面上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至于专业知识上的积累,那就是时间和努力问题了。
丹麦的同事们也知道我是个愿意学习的中国小伙子,也就非常愿意把他们知道的东西教给我,比如一位负责传动链的老工程师,我每请教他一个问题,他就会从理论源头到实际情况给我分析,经常是一分析就分析半个到一个小时,为此,没少影响他正常下班,午餐等…很不好意思。同时,公司也有专门的中丹交流项目,国内工程师和丹麦工程师在一块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真正地体现出我们的全球化。很开心,我现在能够参与并主导这样的一些项目,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探索。
我很幸运,在这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把中国和外国各种大牛都见识了一遍, 远景丹麦创新中心现在在丹麦的知名度也高了起来。很有意思,我的邻居是一位非常nice的丹麦老太太,经常喜欢把登有我们公司新闻的当地报纸塞在我门把手上;哎,可惜不懂丹麦文,只能看懂Envision这个单词,还好可以配着报纸上的公司办公室图片,体验一把上报纸的感觉。上个月,上班的电梯里还看到一位很优雅女士,后来才知道是丹麦的Minister of Climate and Energy来考察我们公司了,原来当地政府也开始关注我们了,作为和远景一起成长的年轻的我,激动和自豪不言而喻!
这儿的生活也是单纯简单,每天尽快高效地处理工作上的事务,然后把时间压缩出来,去了解接触新东西,去传承这边的经验和知识;我好像又回到了一年前,回到那个全身心投入到新产品开发项目的那个时候,每天所做的事情只有很简单的两件事,就是去试着变的专注和努力。Everything important is simple,也许是我这两年来最大的收获。远景已经为我提供了其他的实践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目前需要去做的事情,真的再简单不过,就是专注和努力。
这又是忙碌充实的一年,我相信这也是蜕变的一年。工作进入了第三年,少了一分刚开始的新鲜新奇,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从事有着热情的工作是快乐的,真诚地感谢远景,在提供良好待遇的同时,让我们可以自由地追寻兴趣,并持续地在很多的实践机会中培养我们。这一切,真的帮助到我们,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上起飞的更快、更高。所以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我想用我两年半的远景生活告诉你,远景是一个充满挑战性,有很多实际的机会能让你快速积累你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地方;我在这儿获得了我想要的成长和一切;如果你喜欢这种生活,那你在会在这儿找到你的快乐,也请你一定不要错过,因为在这里,你要做的真的很简单,专注和努力!
人的一生有很多种选择,而有的选择往往影响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说实话,09年毕业时的我能做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很不幸,那一年我们赶上了金融危机;在几份offer中选择少了些纠结,这也许是一种幸运吧!
一年半的工作、生活,经历一波三折,从嘈杂喧嚣的制造车间到紧张忙碌的工程办公室,从腥风冷雨的潮间带滩涂到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平原;从一名产线工人兼职班组长到产线工艺工程师,从现场技术指导到项目现场经理。人总要有些经历才能成长吧,幸运的是,这些经历我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节选几段场景吧。
09年5月-10月:制造部管理培训生;
工作:组织产线生产、精益改善;
一天的工作快结束了,很累,看得出来手下的兄弟也跟我一样的感觉。今天的生产任务还没有完成。“兄弟们一起上吧,把这点儿干完了再下班”——没有反应——看得出大家不是很情愿。没办法,只好自己先上了,拎起一把扳手跳进了机器里鼓捣了起来;听得出来,其他人也开始动手干了起来;一小时后,风机组装完毕,出来时汗水已是满身浸透。很高兴手下的小兄弟们也听从的我的指挥跟着一起加班,看得出他们的眼睛里还有一种钦佩。足矣!这身汗没有白流!
夜,车间已空无一人。好吧,严格的说,我已经是工作在新的一天中了。
作为精益改善的leader的工作却还没有完成——工序一览表——新厂流水线的设计总览。有的时候真不知该怎么描述我的心情:感觉很幸运可以接触并系统的学习和实践Lean的知识;可有时,也对日本人给我布置的这项差事感到不满。
好吧,既然无法改变事实,就去改变心情吧。舒一副横卷铺满长桌,搬来公司新买来的一组音响插到个人电脑上,做一遍全身舒展运动,OK,继续……这时背景音响起了林肯的《Crawling》,嗯,Crawling……
09年10月-10年8月:工艺工程师;
工作:产线工艺问题解决、协助工程部流程建立、标准化;
这时候,可以坐办公室了,应该是份阳春白雪一点儿的工作了。不过,想象与实际总还是有些差距的:
“喂,**你们的钣金件这批加工又超差了,明天派人过来修补”“哦,好的,左工”;“左导,导线上来一下,有颗螺栓打断了”“……”;“德华,帮我把这些物料核一遍,对了,还需要把整个MBOM标准化,你认为呢”“嗯,是的”“那好,你主持下”“……”;“德华,**项目的文档要发布了”“好的,一会儿上传”;“左导,工装不好使,你想个办法”“我给你重新出张图,让供应商去做吧”;……
于是乎,一天8小时就像是上满了发条一样,在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中度过~~如果说,之前的工作还是处于一种工作亢奋期的表现,现在则有一种疲惫和Lost;和主管谈心、和Mentor闲聊也提到此,这应该就是工作初期之后的平缓期吧。不得不感谢公司前辈的指导,我的调整期也很快平稳度过~~!
10年8月至今:现场经理;
工作:从风机基础到调试并网发电过程中,现场诸事务的协调与推进;
飞机终于停在了跑道上,当踏出航站楼时,我用力吸了一口气,咳咳,一辆机场大巴开过留下一股熟悉而刺鼻的气味;东北这片从未到过的土地,虽然第一印象有些刺鼻,却仍然难以抑制内心一种到达新世界一样的激动。
是的,我将在这里履行一个现场经理的职责,一个从未涉足全新的工作职责;在这里,我将要组织起身边的同事使我们成为A Team,去应对诸种的挑战;在这里,我需要完成业主的期望,并把公司的形象与品牌带到这里。
嗯,新的挑战,一如这片从未到过的土地,仿佛战鼓般激荡着前行的激情!
以上种种既是对远景生活的一种描述,也是对我这一年半时光的回眸。这其中有Teamwork的愉悦,也有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心路也由最初的躁动、亢奋,到后来的迷失、彷徨,进而趋向平静的复归,我想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你充实着青春的躁动与激情,怀揣着理想与热望,那么远景欢迎你!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在那一片向日葵盛开的地方,让我们用青春的汗水播撒未来,书写自己人生的浪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谨以此句与诸君共勉!
长袖善舞,舒缓从容
夜,又一次深沉。回想上一次执笔书写自己的成长故事确已经年。这一年的时间,每个伴随公司发展的个体都会有所成长吧,而对于我,则是一次转型,一次内心的锤锻。
故事还是从2010年的那个夏季开始吧。
8月始,就职现场经理。满怀着就职的激情与青涩,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在这里,我将要组织起身边的同事,使我们成为一个Team,去应对诸种挑战;在这里,我需要完成业主的期望,并把公司的形象与品牌带到这里。"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曾下过不少功夫,但随着项目逐渐展开,仍是让我大跌眼镜。事无巨细,从每一次的成品装运、车板交货,到机位路堪、吊装调试;从仓储管理、备件计划,到现场每日的费用统计,经费申报;从每日的工作、用车安排,到一日三餐的选择、宾馆的服务改善;从不定期的与业主、施工方、供应商的沟通、解释,进而据理力争,到与内部兄弟部门的协同……都要由我实施有效管理,并对其最终结果负责。压力无时或减,挑战四方而来。每日从驻地到风场的途中,我习惯坐在车上对着远处的风机发呆:质量、进度、成本,项目管理的三大指标,便要跳出来在脑中不断交战。
记得曾在自己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到:"漫漫长路看不到尽头,而我仍将在这暗夜中继续前行;启明星已在天边落下,光明却不知何时升起。"
这里要感谢当时的那些现场兄弟们,我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team。远景的现场人员素质很高,每个人都很优秀,在简单的描述布置的任务后,即能准确高效的执行。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觉度,甚至有时会令我汗颜。我应该是幸运的,能够遇上辽宁现场这些还算好相处的业主,使我有时间熟悉项目,实现提升,并对问题展开补救。
与其说现场是个大熔炉,倒不如说更像个大染缸:三教九流汇集于此。首先你必须适应,同时你仍要坚持,并最终实现目标。这其中有伙伴公司间的利益冲突时的勾心斗角,也有坦诚携手共赴艰巨的豪迈。在这里,你将认识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在这里,你会发现在困难面前,第一时间你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这里,你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让一次次的困难、挑战成为磨砺自己的砥石,并最终用这些砥石铺就通往前方的道路。
今年5月,由于公司ERP系统上线及项目部部门内部重组,我被急调回公司,主持项目现场的系统上线,并辅助执行部门的流程梳理。
这里仍要提一下现场,9个多月现场的工作、生活,磨练的不仅是意志力,还有一套方法和一些技巧。渐渐的,我习惯于从一点问题上想办法整理出一条流程关系,并在拎清楚各方关系后对症下药。同时,现场锻炼的一些沟通技巧也有助于现行工作的展开。
相对于现场整日的 "打打杀杀",公司的环境则相对安静、舒适。项目部的team leaders都是经验丰富的风电项目管理的精英,与他们在一起,受益良多,尤其是在处理问题时,对他们清晰的思路及、解决问题方向性把握,以及精确的切入点更有诸多多借鉴。
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年的成长,那便是:心的历练。
其实,管理更像是一门艺术,虽然有章可循,但更多时,靠得却是一个"悟"字。在远景,我们特别强调思考,因为也只有在思考时,人才会获得进步。
在此,也分享彼得·德鲁克的一段话,虽然未必切题却也颇值分享:"要有所成就,必须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 确实,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追求,不仅可以对企业,而且对社会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远景 规划 未来
远景是一个年轻的公司,我们国内的机械团队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记得刚入职时,自己对“为什么要加入远景”的答案是“我渴望学习,渴望成长,我相信在远景的土壤里我能吸取更多的养分,获得更多的机会,伴随着远景的发展奋斗,并从中受益”。但远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成倍的发展就需要成倍的努力去支撑。
公司推出的“青年瓦特计划”是为帮助我们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定制计划,以使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成为风电机械领域的专家。庆幸能够加入“青年瓦特计划”,在承担公司项目开发重担的同时,能有机会更加密切的和公司的各种大牛们请教、交流。在和专家的交流中,我每次都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如何将看似浅显基本的力学常识巧妙的应用到结构件的设计中去,专家们每次讨论的思路、方案都值得我在后期反复思考,回味。针对每一个零部件的最终定型,专家们都有详细的约束和考量,从是否能够最好的实现应有功能,到下游的可加工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乃至进一步的人机工程学方面、EHS方面的所有约束,大牛们都会带着我们一起钻研、研究。在远景,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机械设计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需要融合各种学科的知识,统筹应用,才能达到最优设计;而要成为一名资深的机械系统工程师,更是需要过于常人的不懈钻研意识和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在承担GEN2A机舱系统的开发时,研发总监王博对我的要求,是做一个百年精品!如何才能成就一个百年精品,需要的就是系统工程师统筹布局,精细设计,综合考虑的能力。在挑起沉甸甸的重担时,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另外,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工程师,更需要充分调用公司的资源来支撑自身的短板。丹麦研发中心,有一大批在风电领域叱咤风云的专家,正是在一些复杂技术难题上和他们来来回回的讨论和研究,才更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我想,能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成长,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做事的态度。在对待问题的方法上,他们直面问题,综合分析,总能找到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做事的态度上,他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会影响质量的细枝末节,力求完美。我想,瓦特当时如果做不到这些,也就不会有蒸汽时代的到来!
对于我,对于远景的“青年瓦特们”,公司已经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完善的发展路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倍的努力,加倍的学习,加倍的成长!我们现在距离“瓦特”还相差很远很远,但我相信在远景,在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梦想的偏执狂
距离去年入职已经整整一年的时间了,身上毕业生的光环已经逐渐的褪去,我也逐渐的找到了职业工作者的感觉。还记得2012年校招时那一句“寻找梦想的偏执狂”的招聘标语深深的吸引着我,现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能够称得上是一个梦想的偏执狂,答案是或许我现在还不够资格,但我已经向这个目标奋斗了很久。
远景最吸引我的是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很少有公司在校招时会花如此大的心思来招揽人才,入职后研发总监王博都会每周抽出一段时间来和我们单独交流,询问我们是否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有自己能力施展的余地,他说很怕我们会感到自己像困在笼子里,手脚无法施展,这些都很是令我感动,作为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就能被如此重视,让我对公司很有归属感。当然公司对待人才绝不会像放在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让我们去经历风雨。在公司中,刚入职几个月的时间里,在其它老同事带领我学会基本理论之后,我就要开始独立承担起部分项目的工作,有时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棘手的,或许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这时我就会强迫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独立的钻研。我所在的部分是总体组,主要是载荷的计算与分析,面对巨大的数据量,真的是多达几万兆的计算数据量,有时真的会头脑乱如一团,无处下手进行分析,思维极度混乱,这是我会到茶水间泡杯茶,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情重新来过,当我沉下心来仔细的将专业知识与数据表现结合起来时,总会发现一切是如此的合理。正如从无序走到有序,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感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完成的效果也较最初有了很大的质变。。使你痛苦的东西也是使你成长的东西,我想正是这种在风雨中不畏困难的工作信念带领着我不断汲取一切学习的机会,奋力向前。当然公司不会将你扔到大海中让你独自学会游泳,远景有各种技术大牛,我们总体组的徐工有着多年的载荷分析和核心控制的经历,他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的从业经验教给我们,最初入职的三个月里我们从徐工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这也使我们对风机的设计及控制基础有了扎实的学习。他总是亲自言传身教,在我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他都会耐心讲解,是位难得的好老师。我们总体组会每周定期举行工作成果分享会,同事们会将最近取得的工作成果分享给大家,因为大家负责的工作方向有所不同,这样的分享会使我们共同获得提升;我们也会将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组内同事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总可以另辟蹊径,使问题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公司会提供最好的辅助条件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调动其它部门的一堆技术大牛来为我们保驾护航,我想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时也会看的更远。
尽管存在工作上有很多挑战,但公司却我们提供了宽松的工作环境,不定时工作制可以使你不必每天拘泥于死板的工作时间表,灵活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每天下午的水果时间你可以与同事坐在一起聊会儿天,增进一下感情;工作太累时也可以到茶水间里的按摩椅上休息一会儿;每个月的生日聚会,丰富的读书角,有趣的桌上足球,每周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如此宽松的工作环境我只有在部分外企中才有所耳闻,很幸运自己能够加入这样一个工作如此舒适的公司,我想这也是公司贯彻人才是公司的最宝贵的资产这样的信条,让我们工作和娱乐不会顾此失彼,噢,还有不定时的teambuilding,可以增进大家的感情,还可以满足我们的胃口,最重要是公司出钱,一举三得。
由于自己前期的工作表现差强人意,很幸运的被选拔进入瓦特计划,成为公司未来机械人才的后备资源,并率先有机会来到丹麦全球创新中心(GIC)工作一段时间,GIC聚集了来自丹麦各个顶尖公司的专家们,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风机设计经验,在他们的带领下,公司有着颠覆性局部变浆设计GC-1成功在丹麦竖立并网发电,同时与中国办公室合作开发的SC-1的样机已经开始竖立,不久公司的第一款海上风机就要开始发电了。GIC位于丹麦中部的漂亮小镇Silkeborg,这里有着众多的湖泊和森林,还有丹麦最高的山峰(尽管只有海拔200米),美丽的教堂,热情的小镇居民,从繁华的上海来到恬静的小镇你会发现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些事情,这里不会再有众多的项目压力,却有着更深的专业知识的考验,由于是从事的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更加牢固,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全新的挑战,要突破机械本身的知识,向上伸展到空气动力学,向下还要扩展到风机控制和部分电气原理,其实风机本身就是集中了多学科理论而成的一个实体,任何理论上的死角都会导致功能的不完善。丹麦的同事们都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你在各个方面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们进行讨论,他们会很乐意回答你的任何问题。在我眼里他们才是一堆真正的偏执狂们,每个人都有着关于风机行业20多年的经验,不断挑战专业高度。载荷这边的Michael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NO.1,有着空气动力学背景,同时还负责载荷分析与测量、风机控制等工作,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让我为之仰慕,经常会向他请教一些疑问,在他那里几张简单的图就清晰的解释明白了,专业知识信手拈来,我心中暗暗的说要向他学习,将来有一天要达到他的高度。其实这边的工程师们每个人都有着要学习的部分,而且他们对待我们也还很谦逊,有个老工程师知道我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时竟然提出要向我学习,其实他才是这方面的大牛。中午在温暖的阳光下和这群可爱的人聚在一起吃午饭,聊各种海阔天空的问题,真是一种惬意。
作为瓦特计划中率先来到丹麦的第一批人,我真的感觉自己非常的幸福。与国内总体组的同事们都比我优秀很多,不过恰好是我所从事的是刚好是丹麦这边人手缺少的,来到丹麦这边后我会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因为不能辜负了部门领导和公司对我的期待,所以从我身上可以看出公司对待人才真的是很重视,像我这样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员工就有机会到丹麦这样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施展自己,希望将来有志之士可以加入到我们公司来,成为一名追逐梦想、肩负可持续发展使命的偏执狂。
梦想、学习与创造
自从写完去年公司年会的表演剧本,就好久没有再写作文之类的东西了——作为软件研发工程师,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写代码上,而写作文是不发工资的。
HR同事给我安排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又一次仔细地回顾了这一年多以来在远景的工作状况。回头再看,一年多的时间看似很长,但是在远景的日子总是感觉过得很快,这样有一个好处,一眨眼功夫就又到了发工资的日子,让人身心愉悦。时间飞快地过去,我还能记住从去年4月5号进入公司起每一个月发生的主要事情。因为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让人印象深刻。
去年4月份,我们的产品开发刚刚启动,大部分方案还只有一个概念,那时候的软件部门也只有区区十几个人而已;而7月份,我们却已经被通知软件产品将在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的风场监控项目中使用;在丰富的8月,150多位应届生参加了磨砺意志与学习成长的训练营,仿佛回到了校园时光;但是进入到疯狂的9月,软件研发的同事们常常加班到半夜1、2点,为产品在美国的部署做充分的准备;而在年尾,我们一群软件的新生为年会节目牺牲大量业余时间,完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目。进入今年,我们在南京的新办公室全新“开张”,软件产品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产品大范围铺开、产品线进一步丰富,部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得到建立和迅速完善,部门人数也达到了七八十人。
回顾这一年多时间,软件研发部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从诞生到成长,它飞快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这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学习、成长和承担重任的机会。
作为浙大校友,浙大的求是对我是莫大的激励。我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受到了部门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同时,还对功能实现、模块设计和代码组织提出了建议和方案并自己动手实现。这一过程,让自己技术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在团队环境下工作,需要协调包括部门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资源,发挥大家的能力将一个事情做好,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久我们就采用了敏捷开发流程作为我们产品设计、开发和发布的核心思想。自己作为两任scrum master,在实践中,对敏捷开发理念、项目进度控制、资源合理调配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敏捷开发流程在团队中的顺利推广和正确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的流程得到持续的完善,对敏捷开发的认识正逐渐深入到每个团队成员的心中。
今年以来,自己又参与到风场能量管理系统、web客户端产品的开发上。在风电场现场,除了见识堪比普罗旺斯的风景,更对现场运行环境、业务关系有了新的认识;web开发,让我更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新的技术;而随着新一批应届生的加入,自己更肩负了指导、带领新人作战的责任。
在软件研发部的远景人,都怀着一个充满野心的梦想:我们的软件产品在国内外的新能源领域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这个梦想,同事们辛勤工作,无怨无悔;为了这个梦想,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用的经验;为了这个梦想,在别人未涉及的领域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解决问题;为了这个梦想,每一位新员生,都被要求具有承担重任的勇气与能力。
欢迎有如此梦想,并且具备这样的勇气与能力的同学们加入。
if it matters, maximize it!
After three years’ overseas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and half a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in Royal Bank of Scotland, I decided to fly back to my motherland, China, without any hesitation. Many people around me asked why you choose to come back instead of finding a decent job and living a relaxed life in Europe. I would tell them that’s because I want to find a true career in my own country.
Maybe not all the people agree with me, but I don’t think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good places for oversea Chinese to make their dreamful careers. I have seen many Chinese in the West do the work just for the salary. The plain and routine work could let them see the future ten or twenty years. No matter how hard they are striving to find their positions, they eventually find to be the guests of that society. This kind of life is not what I want to pursue.
Comparing with the huge size and lengthy history of this world, every individual is ignorable. Being aware of this, people may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their gain and loss at hand, so that they can look to the far future. Through my short life experience, I gradually formed the own value proposition, and would like to share and strive together with every friend around me. That is, I hope I the worlds with me and without me can be different. At the current moment, China is undertaking unparalleled and encouraging renovations from all the perspectives.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is expanding with the speed that people haven’t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history before. During this process, there a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ut also inefficiency and inequity as well. But regardless of the final results of this development, we should be grateful to being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and becoming a member of it. Because of the above reasons, I brought my entire luggage and stepped on the plane flying back to Shanghai.
Looking back to the time when I applied for the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alyst in Envision, I feel very lucky to catch up with this opportunity. The whole application process was going smoothly from the first phone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nterview, to the case study, and to the final interviews with CFO, Felix, and CEO, Lei, from which I have also had the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what’s called Envision Spirit. Additionally, what impressed me more are the Envisioner’s passion and commitment on the career they are pursuing. I had thought to work for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or a consulting firm, but from that time, I find out Envision will be a more ideal platform for me to make the achievement, and my value proposition can also find much similarity in Envision Spirit.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I got the offers from both Envision and a globally reputable financial consulting firm. My heart told me Envision would be the right choice.
The following work in Envision proves that my decision is correct. I have the opportunities to work with many talented and industrious colleagues, previously from Morgan Stanley, Mckinsey, JP Morgan and many other global leading companies. From them, I have learnt a lot that would be helpful to both of my future work and life.
In Envision, the learning curve is unparalleled with that in other companies. After the beginning time to get myself accustomed, I started to take more and more responsibility.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xploring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everyone in the department have to work on many tasks at a time and need to finish on time and in good format. We usually need to get contact with many overseas develop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investment banks through conference calls or by email.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ime zones, we would take a call with a European wind development company at late night 11pm, and next day’s morning at 7am there is another call with a US investment bank waiting for us. Sometimes, I would feel much pressure and suspect if I could be qualified and meet the expectations from the others. However, when I overcome an obstacle ahead, I find that’s actually the time I grow fastest.
A lot of market researches on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wind industries are required as well, which gives me more insights to this prosperous fiel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ranging from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to interconnection analysis and agency permitting issues, etc. Besides, the past 10-month work has also developed my execution ability internally and business sense externally when contacting with those different parties, such as wind developers, law firms and banks. As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 I understand I am working in a front office on behalf of Envision. What I behave and what I say matter a lot. I will do my best to cooperate with all of the other Envisioners to make Envision Energy move toward the target of being the most reputable wind power technology provider in the world.
Make It Happen
对于工作,我定义了三个阶段及需要的能力:执行-领导-洞察及创新。前3年是锻炼执行力的关键时期,需要形成“精通成功执行”的模式。而经过在远景一年的锻炼,我的执行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完成了学生到职场人的进化。而执行力细化下来便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计划性。
进入远景后,我加入了战略业务部开始第一个轮岗,与我的经理一起负责储能业务的市场部分,而储能属于公司的新业务,从供应商到客户,从知识积累到实验条件均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条件。例如,在最开始的市场调研部分,内部资源非常有限,当时我非常羡慕同部门负责风机业务的同事,他们做市场调研最苦恼的是如何在目标人物那里得到信息,而我是完全不知道目标人物是谁。外部的关系网络需要一点点的建立,在无数的cold call换来少部分人邮件的回复,然后再到电话,然后到拜访,最后到对方能主动想起我。这个模式说来简单,但实际上每个阶段都需要技巧,需要时时刻刻考虑对方想要什么,如何能够将我的需求和对方的需求通过对话结合起来。我发现这样思考问题,会非常容易与他人交流而获得我希望的东西。如此沟通才能获得资源,才是有执行力的前提。
由于部门的特性,我经常需要接触完全不了解的内容并快速学习。例如上个月,因客户要求,我需要与我的上级一起在1-2周内完成一个行业的深度报告,并对他们的业务做出建议。很快,任务被分解,而我这部分甚至连名词我之前都没听说过,只能从头学起。根据总监和经理的指导,我迅速找到一两家的标志企业的年报通读,然后死磕经典书籍,之后联系了1-2个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最后实地了解项目情况。从信息层面上来说,后两者才是关键,但需要通过前两者学习基本知识,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远景很多时候是多线程的,这样需要我们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我从进远景的第一天,经理便告诉我每天来时便要花10分钟时间想好这一天最主要的任务有哪些,如何安排。而每周五再对这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计划下一周的工作。
有人说执行力强就是勇敢,敢于去做。我认为不只如此,更多的还有责任感,有时候是一种危机感。当有危机感时,考虑的便不是要做与否而是怎样做得更好。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喜欢加速提升自己,欢迎加入远景,为职场生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从2011年的6月28日入职到写下这篇文的今天,在远景工作了正好两年零两月,还记得找工作时,在学术活动中心与远景的第一次接触,研发部的总监王博问到我意向,当时甚至连风电是什么都还不太了解的我说“我要去现场”。实话说,其实仅仅也就是不想毕业后整天待在办公室里而已。也许是缘分吧,王博给我推荐了现在的工作—风场设计,一个需要经常去现场的研发岗位。在这里一待两年,从三个人的小team到现在有二十几个人的部门,一路上,是风场设计伴随了我,我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初到公司,风资源小team成立了数月,人员嘛,比我早报道一个星期的交大研究生学长,比我们早一年进入公司的东南大学前辈,再加上我,三人组就凑齐了。刚刚开始起步,遇到非常多的问题,由于这个职能在公司和行业内,都属于比较新的内容,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的尝试摸索。那段时间,常常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很久,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解释实际问题而紧张苦恼,会通宵达旦为了第二天的材料计算和检查,也常跑现场踏勘,爬了一整天山晚上回到宾馆打开电脑继续桌面工作。
2012年对我们来说是很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里,有很多新的开篇,我们开始对小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始制定自己的工作标准,开始走出去与同行对比合作,开始向需求部门提出解决方案。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开始承担责任的一年,也是开始感受到切切实实压力的一年。我必须马上抛弃“我也才是刚毕业一年的新人”的想法,以一种“我是专业的、职业的”的态度来为自己和组织负责任。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进行资源协调及为组内项目分析的输出物把关,在外部需求是200%的情况下,需要给出解决委托人最终问题的方案,又需要照顾组内兄弟们,避免让他们太累,同时还要兼顾组内兄弟们的特点和兴趣。以前自己做项目时,两三个项目的并行,就会混淆记不清楚,后来协调和检查别人的项目了,为了知道项目特点,分配之前会看过每一个项目的基本概况,明白每个项目的需求,同时进行的近十个项目,竟然也能记得很清楚每一项目是什么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其实就是在直面压力直面需求方时,压力和责任迫使你一定要十二分地用心来对待。
2013年,我们从一个小team,变成了一个二十余人的部门,公司也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规划。我们开始对风场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算法做研究,寻找更优更贴合实际的方法;开始开发自己的风场设计流程集成平台;每个人领不同专业开始对风场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钻研;开始用后评估闭环反馈前期的设计。每一个步骤,都是努力在向为风电场开发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的目标努力。我们深知仍然会很忙,更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大的压力,但当你知道目标在何方时,只要沉下心来向前走就够了。
回想毕业的时候,其实或许并没有所谓最好的选择,只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用怎样付出换取怎样的收获,然后,你知道,她就在那里。
我眼中的远景
吃完加班餐,回到人声鼎沸的办公室,我带上耳机,想着我的学弟学妹也许正在准备简历,决定跟你们说说我眼中的远景是什么样。
夕阳窗外,霓虹灯慢慢亮了。
关键词一:偏执精英
我记得,我们那一年校招的主题是“寻找梦想的偏执狂”。来到公司后,发现各种TOP10高校的童鞋,倍感压力。好在每到周末,我们还能在一起吃饭聊天,谈生活也谈谈对公司未来的看法,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不同声音交织在一起,压力反倒慢慢成了动力,在交流中我们相互学习,一起成长。除了给力的童鞋们,公司里面稍微年长一点的同事也都背景显赫。我的第一个老板是个光头采购经理,看着非常可爱的那种,后来有一次一起去和供应商谈判,专业的英语,流畅的分析,让对手哑口无言乖乖就范,让我顿时感觉到光头的闪亮,后来了解到原来他是清华本硕毕业,之前一直在GE工作的采购行家。现在的BOSS之前一直在麦肯锡工作,不用多说,光环也顿时照耀我全身。前几天一起去K歌,发现BOSS还是一个歌神,打听之后原来是上交大的十大歌手。来到远景后,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同事就在身边,我要抓紧时间和他们交流,像一次次发现宝藏一样收获着快乐。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这样一家低调的公司能够吸引如此多的精英聚集。从他们身上,精英的写法各不一样,但是有一条是相似的,那便是对于理想的偏执追求。绿色能源的梦,很多人觉得只是一种笑谈。我曾经和有着800T吊臂的风电安装船站在一起,看一座新的海上风机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生根。日出日落,潮来潮去,电闪雷鸣,你和它站在一起,认真感受它如何将肆虐的狂风变成温顺的电流慢慢点亮千家万户的灯。如果你为之震撼,我相信你也就能够理解这群偏执的人和我们的梦了。
关键词二:扁平组织
我记得很清楚,在求职时的所有公司里,只有远景的CEO会直接面试。宝洁的面试到最后全西安只有二三十人,但是我们最多也只和HR有过交流;GE安排在北京的终面只有六十人,也最多只能见到经理级别。从2007年至今,CEO直接面试已经成为远景的传统,这不仅是对面试者的重视,也是对于公司本身发展的重视。在面试时能够直接和CEO对话,也是体现了扁平的远景组织文化。
扁平的意思是,远景的管理层级少,公司崇尚项目拉动式的矩阵管理。有很多人,在这样的结构里面一开始会感到迷惘,但是等到适应了,你会发现这样的管理,可以让主动的人成长得更快。作为运营管理培训生,虽然正式入职只有一年多,目前只在采购和市场进行过轮岗,但是通过项目参与,我还间接地在风场设计、销售、商务、政府事务、品牌宣传、IT等部门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在远景,不仅能够获得在组织内进行横向拉动的能力培养机会,而且在每个具体岗位上,也有很多新的机会等待你把握和创造。在入职几个月后,我对于采购的流程已经基本熟悉,我就主动提出了采购流程电子审批的方案,并且最后较为满意的完成了这一项目的实施。平时留心多思考,也多注意和周围来自各行各业的大牛们交流,在远景的扁平组织中,你会发现有一种迅速而有用的力量去支持你顺利实现想法和目标。
关键词三:纯纯人情味
刚刚下午的时候,我们给每个月过生日的同事们写生日祝福,小小的一张卡片,传来传去,早就密密麻麻写满了很多祝福。恰巧我也是这个月的生日,我想我的卡片上会写什么呢?
说一件小事。在江阴的时候,最幸福的就是公司的食堂,雇佣当地最好的厨师掌勺,每天都是十几个菜的自助餐。有一次我去的很早,发现原来车间的安装工人所享用的是和我们包括我们老板一样的伙食,只是他们的吃饭时间会早点。想到之前在LG的制造公司实习的时候,那里的老板和员工伙食完全是两样,只是同在一个餐厅吃饭而已。
这就是我说的人情味,远景让你拥有外企开放的环境的同时,又能收获一份浓浓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很多有过工作经历的同事也常常说起,也许远景的工作确实忙碌一些,但是工作的氛围是最好的。我们不必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工作里都是以目标为导向,对事不对人,会有必要的争吵但胜过虚伪的阿谀。我想,不止我这样的工科生会喜欢这样的纯纯的人情味吧。
写完了,已经很晚了,窗外的霓虹灯亮了,你那里的呢?
远景见。晚安。
转眼间,来到远景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回顾这一年来的所获所得,也算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2012年远景校园招聘,当时我对风电知之甚少,只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参加了面试,无心插柳柳成荫,远景的offer让我加强了对风电行业的兴趣。本来已经录取为机械部门的工程师,而我为了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我请求加入了对我而言更加陌生的LAC组,也就是现在的风机总体设计组,一个听起来就觉得很酷的部门。
在LAC组的这一年里,我学会了载荷计算分析,从风机整体参数的制定到风机的整机载荷计算以及整机GL认证,我接触了很多从未见过、想过的知识。从空气动力学到叶片的气动外形,从材料力学到风机结构强度,从控制理论到整机控制策略,毫无疑问我有机会接触很多的未知学科,LAC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部门,涉及的知识面广,做事情可能不难,但是要完全搞明白、弄懂弄透还需要费一番功夫。
作为LAC组的一员,我很荣幸与我们组的成员共事,每个人都很愿意分享与交流,刚来的时候同事们手把手教我载荷计算流程,教我工作方法和处事方式。我的直接上级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无论你请教他关于风机的什么知识,他都能给你满意的回答,多年的经验让他对风电这个行业非常的熟悉。尤其是,他作为核心控制组的leader,对公司风机发电性能的提高以及整机载荷的控制有着很深的造诣。随着公司产品平台的开发,我参与了2.1MW风机的开发过程,从整机配置参数,进行风机载荷仿真,到风机各个子系统部件载荷的发布,以及与风机各部件owner进行沟通,这里面都会学到很多东西。由于涉及整机参数配置,LAC组有很多机会与其他部门打交道,而且作为产品开发的最上游,LAC组成员有着更大的产品开发责任。责任、压力都是年轻人快速成长的动力,更多的参与公司项目,更多的接触新知识,不论对于一个人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管学习什么,各种技能总有一天会用得到。尽管现在的我对自己的表现并不十分满意,而且多少还带着学生时代的青涩,但我依然愿意继续奋斗,年轻的我同年轻的远景一起成长。
个人成长故事
加入公司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里经历了刚入公司的青涩,在运维现场的苦与乐,在吊装现场调试的紧张和在国际业务部的苦涩,经历了第一次成功维修好风机,再到吊装完第一台海上风机,再到加入海外第一个风场的项目组,这一年里收获了体验,收获了经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长,讲四个小故事,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1、康平现场57号报一个故障,我当时刚入职半个月左右,跟着他们就去换元器件,但是那个元器件坏的可能性比较小,后来主管问我这个元器件到底哪地方坏了,我答不上来,其实每个元器件坏没坏是可以在风机上测试一下的,但我当时就跟着换,没有考虑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个故事给我一个教训,故障肯定都是有原因的,对每个元器件的更换都要找到原因。这样的经历,让我现在在每个工单里都会写上故障原因,以及对不确定原因的猜想等等。这样一来,即使工单里有错误,有经验的同事也会帮忙提出来,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2、同事之间的兄弟之情。首先是现场兄弟之间,每个现场就2-4个人左右,大家同吃同住,有困难一起上,真的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遇到问题,兄弟们也会帮我一起解决,共同成长。当时刚加入远景没多久,我对偏航中黄盒子的部分电路一直没看懂,就询问了之前培训时给我们讲课的老同事,给我们讲过课,我就喊他老师,结果他回了我一句,“大家都是兄弟,以后不要喊老师”。这句话给了当时的我极大的震撼,作为进入公司的菜鸟,Senior的同事没有一点架子地称呼我兄弟,还毫不保留的将经验传授给我,这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努力成长。
3、管理层对我们的关心。记得在现场的时候,有一天项目部的总监春阳给我打电话询问我在现场过的怎么样,和他聊了很长时间,不光是对工作的想法、建议,更有他对我们生活的关心、问候,挂下电话过了没几分钟,春阳给我发了一封邮件问道,提交的故障分析报告是不是有错误,因为他发现在我写的故障处理流程图里面有几个地方判断错了。当时我感觉脸烫极了,后悔自己在检查的时候没有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心上,会想到自己刚才还壮志雄心的和春阳聊了那么长时间,真是惭愧不已。我想,这也是远景人认真仔细的一个体现,对我们有高要求,才能让我们更加快速地成长。
4、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要认真、负责。在现场时,需要核对风场的BOM表,这个任务主要是为了智慧图纸上线,每个风场的图纸和控制部件都是略有不同的,将核对BOM表的任务交给刚入职的我,这对我而言是极有帮助的,能帮助我们对风机的每个部件有更加详尽的了解,但这项工作对于刚入职的我更是个不小的挑战。现场工作任务紧张,每天要处理故障,要完成处理文档等工作。要完成核对BOM的工作要去风机,但是业主对此并不支持,,我们只能趁哪台风机有故障去维修时,顺便进行BOM表核对,零部件那么多,需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没核对多久我就直接看着图纸和物料核对,再后来就干脆敷衍了事,不核对了。等我把核对表格提交上去后,交接的同事问我是否仔细核对了,为什么发现的不同那么少,我只能红着脸硬着头皮说都核对过了,结果他说给我的BOM里是有错误的,但我却并没有发现。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实在是太给现场的兄弟们丢脸了。于是,第二天我就趁修故障的时候,和另一个同事花了大7个多小时的时间把BOM表全部核对完了。找出来问题挺多,同时让我更加认识了很多零部件的位置和型号。再以后,我换元器件的时候在不知道物料号也不知道名字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都会直接在这个BOM表里查对应的电路图标号,一清二楚。这个事情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个任务到底有多好,当时没把这任务放在心上,花7个小时值得了!这样的经历,也同样让我懂得要花心思去完成每个任务,因为过于年轻气盛眼高手低的我们并不能看清这每个任务背后蕴含着多少对以后成长有巨大帮助的机遇!
“轰隆,轰隆”,车窗外的装载机正在工作着修整路面。现在我正在河北大槽子,公司样机的修路现场和运输现场。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工程现场回忆自己入职一年来的点滴,就像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远景的一年可以得到如此快速的成长一样。
初识远景人
第一次见证“远景”这个大家庭的与众不同,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寒假。当时我作为学生代表被邀请参加公司的年会。执行董事和制造总监和我分在了同一个小组进行风场素拓,而活动时他们与其他同事的互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亲切融合得让你分不出上下级。给人更多的感觉是:伙伴。彼此平等又团结的伙伴。晚上的年会亦是精彩绝伦:舞蹈,小品和创意秀,每一分钟都在展示远景的创意与活力。短暂的接触后,远景向我展示了他独一无二的企业魅力:平等团结,青春向上!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突破,迎接挑战的心。
见习远景人
毕业后正式加入远景,也努力学习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远景人。这时,公司非常了解大家的需求,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入职训练营”。在这里,除了职业素养培训,公司产品介绍,公司案例分享这些精美可口的点心外,还有一道道精心烹饪的“大餐”!野外素拓训练营,20公里夜行军的重走创业路,训练营开营闭营晚会,当然,少不了最具远景特色的管理层酒会派对。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摄于酒会上,和我并肩站立的小伙伴就是我们远景的CEO。但大家似乎都习惯直接称呼他:张雷。入职训练营让我明白了远景文化和人才观的与众不同:大家不分彼此,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的伙伴,工作的伙伴,生活的伙伴,创业的伙伴!在这里,你不需要溜须拍马,那是无用功甚至减分项。唯一证明你自己的只有能力,只有不断的成长,快速的成长,玩命似的不顾一切的成长!
成长远景人
既然明白成长是你唯一要做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只剩下付出所有的努力了。入职后,我进入采购部进行第一个轮岗。成为了非生产采购组——公司公认的工作量最大,工作负荷最重的团体的一员。说来有趣,在我入职后的第一天,连自己的座位还不知道在哪里的时候,便被-我的上级-拉着去见供应商,参与一个将近40万的存储设备合同的谈判。第二天,当采购总监让我写一封邮件向类别团队说明推荐购买哪家供应商的产品时,我不得不先让我自己弄清楚状况和说服我自己。于是,我必须在一天内学会并掌握账期,付款方式,税率,代理这些新鲜的专业词汇,再与代理们进行价格的谈判和对比,并尝试用成本分析的方法去拆解分析它每一个部件单价的合理性。说服自己这是一个合理的总价后,再与IT品类的类别团队去分享我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征求他们的意见用于最终的决策。于是,掌握专业术语,运用谈判技巧,使用成本分析工具,熟悉审批流程,这些在别的公司可能要花上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在远景我只用一天就学会并实践了。当采购总监在审批里回复“OK”时,带着笑容的我明白了他后来和我说的话:“在远景,我们只有荷枪实弹,我们是真实的商业战场。在做中学,希望你拿上枪就能去战斗!”。
高压,高效,高产,似乎顺理成章我采购轮岗期间的“三高”关键词。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而为公司降本的责任感更加重了心理压力。于是,强大的抗压能力成为了成长的必备品。只有顶住压力,不断迫使自己更加高效的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开始着眼于梳理自己的工作流程和优化方法,不再像之前那样,来一个任务便增加一部分工作时间来应对。而是把工作分类,把工作环节拆解。于是,每天我的时间都被切成小块,以处理相似的已经切割好的工作小块。在同一段时间里,做尽量类似的事情,似乎更加符合流水线的高效能原理。而处理碎片化的工作,减小等待时间,也符合计算机处理多线程工作时的最优方案。当我成为工作的主人时,我不再手忙脚乱。而是用16个小时,去完成别人24甚至32个小时的工作,相比每天工作8小时的同龄人,我的成长速度很自然地也就上升为他们的3倍甚至4倍。远景没有镣铐和上限,给你这样主动的机会和舞台去施展。于是,我从一开始的Buyer工作,慢慢过渡到Sourcing的工作,从供应商谈判做到供应商管理,从IT,工具,风场服务做到基建,设备,再到最后物流的品类采购。当签署百万级别甚至千万级别的大件运输合同时,我看到了自己一年前完全想象不到的进步和成长。
挑战在远景
当我对采购工作日渐熟悉和掌握后,我又来到物流部进行第二个轮岗,迎接全新的挑战:道路勘探及修整能力的建设,运输质量提升,运输成本优化,国际海运项目的执行及管理……我知道,等待我的一定还会有诸多挑战。但同样的,挑战的背后就是成长:你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成功便出现了。
相信在远景这片资源丰富的广袤土地上,我一定能解决挑战,施展才华,创造价值,“疯长”为一棵最顽强茂盛的“胡杨”。你愿意一起加入吗?
我在远景的成长日志
新员工代表 收获第一份喜悦
2011年11月,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校园的大门,就在忐忑不安中等来了远景的Offer,回想前几个月从笔试到面试,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欣喜之情难于言表。
然而喜悦的心情还未平静下来便接到HR的电话,说是让我作为新员工代表参加远景的年会。还记得那次是在滁州,晚会上大家是如此的欢腾在舞台上,感觉这里并不是传说中的“社会”,而是又一个校园,又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春舞者”。晚会视频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祝福,让我感觉到了家的温馨。
质量保证部
和工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不知道是否是上天的安排,对我这个从大一开始就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拘小节、粗枝大叶的“粗线条”女孩来说,质量部似乎是一个完全不在我的世界中的部门。在我的印象中,搞质量的人往往是锱铢必较、很较真、很保守、按部就班的人,他们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的。一开始,我真的有点胆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法真正喜欢上这个岗位。但很快,我的这些担心成为了多虑,我碰上了一位非常好的上司。他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叫我去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是让我跟在他的后面,一次次地看着他如何处理每天的工作,然后他会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后面给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是否需要更新了?一开始我当然不知所措,但慢慢地我理解了他在会议上拿出那些精准的数据和案例,让每一位工程师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而这些数据和案例就是他每天从EnvisionEyeII和邮件中筛选、总结和提炼的东西——这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
非常庆幸,在将近半年的摸爬滚打中,我独立承担了DCC(Document Control Center)项目,并出色的完成了它。在质量保证部结束第一轮岗的我,从心底里为曾作为质量部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自豪,质量保证部也将永远记录我在职场最初的印记!
感受来自家的温暖
清明节后,我来到了第二个轮岗部门——项目部。项目部是公司战斗在最前线的部门,大家几乎都是常年驻扎在全国各地——公司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风场,每天都面对着风机、面对着广阔的草原、黄土和山脉,与天地为伴。即便是每年的中秋、国庆甚至除夕之夜,在公司其他同事都欢聚在年会的舞台之际,项目部的很多兄弟们仍要坚持在岗位上,拿出柜子里的电磁炉,买上点菜,三五聚在一起过这属于“项目部”最具特色的“年”。当然,我来到这个部门后,领导并没有直接把我派往这些最具典型的磨练个人意志的地方,可能是考虑到我是一个女生——或者说是一个看起开似乎不能独立照顾自己的女生吧,把我安顿在了“家里“——项目部的兄弟姐妹们都习惯把公司总部亲切地称为”家“——一个不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的地方。
既然是在“家“中,我自然要更好地在工作上配合好、服务好每一位在奋斗在外的同事们了。相比质量部,项目部的工作显得更加充满挑战,每一件事都会很紧迫,因为只要是报到我这边的问题通常都是第一线的,是直接来自风场或者客户的。如果说客户就是上帝,那我每天都在和上帝们打交道。在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和前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言传身教、设身处地地来为我解答每一个困惑,教会我如何发每一个邮件、打每一个电话,因为在和客户的打交道中,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知不觉,从实习到现在,我已经加入远景了一年半的时间了。从一个懵懂毕业生到现在的“职场OL”,我在远景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蜕变了很多,有跌跟头时的疼痛,也有被搀扶着爬起来时的感激,还有拍拍身上的灰继续往前走时的自信,一切都在成长着,我在成长,公司也在成长——我在远景的成长日志——才刚刚开始。
“不爽”远景
依然记得日,是我入职远景的第一天,到今天已经一年有余,回想起过往,总是有些感叹。
作为2012届技术管理培训生,我的第一个岗位被分配到了质量工程部,负责SCADA的技术支持。
SCADA是什么东西,当时的我一头雾水,现在明白了,就是所谓的远程监控系统。入职第三天,总监就让我跟着部门同事王友利去了安徽来安风场,见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风车”,新鲜劲还没过,工作接踵而至。接下来的日子,作为硬件维护,软件升级,风场组网等问题的owner,各种任务蜂拥过来,各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美你好漂亮培训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