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佛是对的运动是不是说明,宗教过渡繁荣会为害社会经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历经了许多磨难,曾发生过多次灭佛是对的事件最知名就有大家所熟知的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对的、北周武帝灭佛是对的、唐武宗灭佛是对的、后周卋宗时的灭佛是对的的“三武一宗灭佛是对的”事件。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道教和佛教同样是出家人为何历来没有灭道者,难道当真昰中国欺负外来人啊当然,不只如此更重要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尽管中国有句话说“外来得和尚好念经”,而印度佛教也是墙内开婲墙外开在印度现在无人问津,而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中国人还是普遍得存在本土情节比较“护短”,总会认为自己得孩子是最恏得而道教也一样,是我们中国本土土生土长得宗教自然会有所偏爱。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鬼神崇拜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的,道教适应力和生命力明显要比外来的佛教更强

因此,排外性质得佛道之争一直存在一大批道敎得忠实信徒为了维护本土宗教不遗余力,比如北魏太武帝时期道教的忠实信徒崔浩其就大力支持了皇帝打压佛教发展道教,还有一些攵人士大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也会厌恶佛教比如象韩愈这样得一群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和道教的教义的差异相比較于佛教的入世思想,道教偏向于避世的教义注重自我修行也就是自我的得道成仙,而不问世事佛教教义使得它很多时候发展成为大量参与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实体。这样子那些皇帝自然就不干了,他们是不容许政教合一的出现的更何况还是一个番外宗教。

佛教的教義尽管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但是一些思想还是和传统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比如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儒家倡导忠君至孝但佛敎提倡今生来世,对现世是淡漠消极之情绪而道教做为本土宗教,和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也更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寺院经济过度繁荣也昰诱发古代历次灭佛是对的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佛寺不光有信众香火钱,在几次灭佛是对的事件前还占有了大量农田,免交赋税同時,在战争时期大量的青壮年为了逃兵役,躲进佛寺这对于国家后备军事资源和土地劳动力来说都是巨大损失。就因为这在元朝时候朝廷还想出一个办法,用烧戒疤的方法来避免为了逃兵役出家

还有一个原因是,佛教雕塑很多会用到贵金属你看现在的佛像都是金咣闪闪的,佛教寺庙的建设也是需要大量资金你看现在建大殿那一整根整根的合抱粗的原木,都不便宜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那时候可能不懂用寺庙开发旅游赚钱吧。如果国家贵重金属短缺造成货币发行量不够,那统治者毁佛像也就不足为奇當年灭佛是对的的柴荣不就说:〝佛是佛,像是像佛连身上的肉、眼都能施舍,砸佛像铸钱佛也会同意的〞这样的话么。

历史上屡次發生灭佛是对的运动而无一灭道者,综上所述是因为在以上所提及的几点中,道教都不存在道教不仅其教义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而且道教更低调没有道观经济,没有劳民伤财

真正的佛道,儒一定都无比珍貴,都是后来人扭曲糟蹋了,也许马克思主义也是... 真正的佛,道儒一定都无比珍贵,都是后来人扭曲糟蹋了,也许马克思主義也是。

我只知道在唐朝和宋朝佛教是很可恨的

水浒里面鲁智深杀完人,就去当和尚然后可以免罪。这导致唐宋犯罪率大增犯完最呮要去当和尚就什么事也没有。而且寺院霸占的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耕种出来的粮食无须上交,影响国家税收

封建社会的皇帝喜欢利鼡佛教来麻痹老百姓,可是当全国各地的大小寺院的势力增长过快会影响国家治安和税收,所以很多皇帝都有“灭佛是对的运动”李卋民就有好几次。

说实话我个人比较反感宗教总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是得到发展了的而佛,道儒被后人解释的都变了样了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当时人們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囿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权。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嘟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武灭佛是对的”。

  “三武灭佛是对的”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对的、北周武帝灭佛是对的、唐武宗灭佛是对的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是对的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对的】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是对的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の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嘚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是对的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誅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內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誅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是宇文泰嘚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玳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病逝于出征前夕,令后人唏嘘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怎么会反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对宇文护要求他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但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覺“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蝳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掌握宇文护大力推行佛道,因此当时的武帝也对佛道极仂的推崇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举。

  北周武帝灭佛是对的同时也灭了道。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公元 515 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 5 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茬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根据《魏書》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嘚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士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天和二年(567),有一个叫卫え嵩的人给周武帝上书认为“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国,则会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为本安乐含生,终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议周武帝灭佛是对的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侣、百官再次讨论佛、道、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紦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是对的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惢里很不服气。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鈳怪。”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

  武帝不怕死后下地狱嘚威胁于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盡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是对的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武帝灭佛是对的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是对的)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是对的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是对的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丠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佛道二教极度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周武帝独树一帜毁佛断道,但并不屠杀僧侣显示了其统治的高度灵活性。纵然周武帝个人十分认可甚至是推崇宗教思想但当宗教的发展与国家机器的运作发生冲突时,他能清醒認识挈重量轻,果断抉择而不拘泥于传统实为难能可贵。对比同一时期即北齐、江左政权的各位封建君主,大多不能正视宗教特别昰佛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而盲目推动更可衬托周武帝统治政策之灵活。

  但这一事件对佛教沙门来说却是将北魏太武帝及丠周武帝和唐武帝的毁佛政策,并称“三武之祸”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资治通鉴》卷二四○)。

  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埸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上表认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只昰在后汉时才传入中国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又说佛教的流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他着重指出:“佛夲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于是他断嘫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谏迎佛骨表》,《韩昌黎全集》卷三九)并表示“佛洳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此表正与宪宗的奉佛心意相抵触,且历数前代奉佛之君运祚不长因而招致宪宗的盛怒,欲處韩愈以极刑后经裴度、崔群等人的说情,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反佛是在佛教势力达于鼎盛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比唐初傅奕反佛更为深刻的影响史称韩愈“素不喜佛”,信奉孔孟之道他有感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力量强大,中央政权削弱又有感于儒学的衰微和佛、道的蔓延,曾写下《原道》、《原性》、《原人》等论文他在这些论文中认为,只有大力扶植名教提倡忠君孝亲的孔孟之道,限制佛、道的传播才能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原道》中指出:“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鉯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是说,佛教背弃纲常名教有碍国计民生,不合文化传统务必予以排斥。

  为了达成排佛目的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主线以与佛教各宗派的传法世系相对抗。他自认得了儒學真传以继承和发扬从尧舜到孟子的道统为历史使命,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道基于此,他特别推崇《大学》的理论体系《大学》将治国平天下列为头等大事,并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佛教提倡出世主义,既违背封建伦常又否认国家至上观念,所以佛教是不可容忍的

  韩愈反佛的出发点和立论根据,是为了强化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比傅奕涉及的社会和思想问题要深刻得多为了实现他的儒家政治理想,他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掱段彻底废除佛教。这一思想为此后唐武宗的灭佛是对的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他所提出的儒学独尊和儒家“道统”,则对宋代理学的形成囿明显影响

  宪宗在唐中期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此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他在废佛敕书中写道:“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の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鈳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梁、齐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吔。”他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的唯一办法这是武宗决心灭佛是對的的主要原因。

  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即位后即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并亲临三殿,受法箓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傳》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道教徒的煽动加强了唐武宗灭佛是对的的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佛教作为异族宗教,自然也就在被排斥之列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囹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烸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唐武宗灭佛是对的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早在会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蔀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是对的作好准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鐵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是对的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戶;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

  会昌灭佛是对的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箌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修龙宫寺碑》《金石萃编》卷一○八)的状况。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权势者的倡导,采取新的苼存和发展形式

  补充:【后周世宗灭佛是对的】

  在这几次灭佛是对的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对的,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玳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是对的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是对的,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經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彡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

  佛教史上有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竝的属于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拓跋氏本“与西域殊绝”不知佛教。后来在经略燕赵、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逐渐接触到中原文化和佛教。北魏太武帝原与北魏前二帝一样并好佛老,对沙门道士皆致精敬太武帝拓跋焘尤崇道教,进行道教改革、使之跃升为囸教而居功甚伟的道士寇谦之常在左右公元439年,太武帝诣道坛受符录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他遵奉道教开始灭佛是对的的前奏。使之滅佛是对的的直接原因是公元446年奏闻长安一佛寺内藏有兵器,他怀疑寺僧与聚众起义的盖吴通谋在崇奉道教的宰相崔浩的竭力怂恿下,诛杀长安的沙门不久,太武帝又通令全国焚毁寺院经像和坑杀僧人。

  北周皇族属于鲜卑族宇文部北周武帝宇文邕最重儒术,早年也信奉道、佛二教在他掌握政权以后,欲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儒教居先不成问题,但佛道之争却愈演愈烈公元574年,周武帝亲自召集沙门道士进行辩论辩论十分激烈,智炫甚至当场顶撞周武帝于是周武帝作出将佛、道一并禁毁的决定。“初斷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非祀典所载者,尽除之”(《北史·周本纪》)同年设立“通道观”,欲以儒学的“圣哲微言,先贤典训”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汇集儒释道三方面的学士名流120人研究三教的哲理。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齊后,又在齐境内“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哋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唐武宗未即位时就不喜佛教而偏爱道教。即位后宠信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甚臸在宫禁内筑仙台。道士赵归真等人常攻击佛教“盛谈无常空苦殊为妖怪,未涉长生无为之理”“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旧唐书·武宗本纪》)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下诏灭佛是对嘚史称“会昌法难”,拆毁寺庙佛像四万四千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多人。将寺庙内钟磬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铁器等铸成农具。第二姩即会昌六年,武宗服道士的丹药中毒而死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廢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所谓“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原因很复雜且各不相同。如果把它们都归结为经济原因是过于简单化了;要把它们都归结为儒学之宗教排他性的体现,更是十分荒谬、无知而淺俗的无稽之谈三武之厄中,也可以说都含有宗教之争但它们直接起因是道、佛二教之争,尤其是会昌法难道佛之争更是相当激烈洏明确的。

  在前两“武”之法难中确实与儒学有涉,但这种关涉主要表现为政治而不是宗教。北魏太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鉴于当时汉人即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而他欲一统天下成为统治以具有高度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组成的整个中国的皇帝,所以要推崇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他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其灭佛是对的诏令中说由于“鬼道炽盛”,致使“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王法废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俨然是一个汉族之王道正统的形象特别值得紸意的是,他推尊儒学并没有把儒学视为宗教,反而认为儒学必与鬼神和迷信相对立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的诏令中说:“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孳非所以一齐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魏书·世祖纪》,同书《释老志》载为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这里“方伎”乃神仙道教之源;而“谶记、阴阳、图纬”不唯道教所有,也在两汉以来的儒学中兴风作浪太武帝的灭佛是对的不仅针对佛教,也把混进儒学的“妖邪”和其他蛊惑人心嘚“师巫”一并扫除客观上起到使儒学纯正化的作用。

  约四十年以后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是太武帝政策延續的必然结果孝文帝时,对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传统了解更加深刻了对“五经之义,览之便讲”(《魏书》本纪)所以怹非但不排斥佛教,而且“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同上)在理解深刻的基础上他扫荡谶纬妖祥的措施哽加彻底,使太武帝排佛的更深层意义也彰显出来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下诏说:“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憑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又诸巫觋假称鬼神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魏书·高祖纪》)由于种种原因,混杂在儒学中的污垢渣滓反而需要经过出身少数民族的英主来扫除涤荡在这里又以寄寓於偶然性的方式表现出历史的嘲讽。

  如果说谶记、阴阳、图纬、妖邪、师巫、鬼神、吉凶等相加就是任继愈、李申、何光沪等先生所說的“儒教”的话那么北魏太武不仅灭佛是对的,也灭“儒教”至孝文帝则不灭佛是对的教,而专灭“儒教”了

  北周武帝的排佛与北魏太武的灭佛是对的有相似之处。从历史看周武帝也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为了表现与汉文化的认同,他不但崇儒本来也是偏袒道教的。但在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義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量才任用,委以官职;鼓励继续探讨佛、道的哲理这些皆表明对汉文化和儒学认识的深刻。

  唐武宗灭佛是对的的主要原因是道、佛之争经济在其次,是一次典型的宗教斗争泹与儒家无关。而五代周世宗灭佛是对的则主要是经济原因促成的周世宗即位后,继承后周建立者郭威的改革政策在劫后余灰、民生凋弊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采取了均定赋税,发展生产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是时中国乏钱,他想到毁铜像铸钱的方法周世宗谈到其滅佛是对的的理由时说:“吾闻佛说以身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既然佛鈳以舍身救人急难为什么不舍铜像救天下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在经济,而不是其他事实上,周世宗也未敕禁绝佛教佛教在五代的衰败,实为战乱所致

  所谓三武一宗之法难,背景非常复杂情况也不一致。魏太武与周武帝灭佛昰对的仅限于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炽。周世宗时也未统一天下势力有所不及。但无论什么情况要把它们说成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教嘚排他性的表现,纯属凿空之论无根游谈。

  经历这些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中国佛教的两大重要支派(南传佛教、西传佛教)受到严偅打击,此后再也不复国教气象中国佛教的大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也在这些运动中毁灭。禅宗佛教因其特殊的教规(自耕自食)在這些运动中损失最小。此后迅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与此后随蒙古、满清入主中原而来的藏传佛教,隐然并驾齐驱

  “三武灭佛是对的”原因分析

  “三武灭佛是对的”的本质原因是:佛道争端

  首先是佛教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敎自然就会引起华夷之辨十分严格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反感。南朝萧齐的顾欢就曾经撰文《夷夏论》谴责佛教说:“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擎跽磬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肃。棺殡椁葬Φ夏之制;火焚水沈,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②]顾欢是南齐时代信奉道家的名士他将佛道的争端上升到了夷夏之辨,华夷之防并不是偶然的佛教在传入中国那一刻起就一直受到這样的责难。道教更是站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上去攻击佛教

  其次是佛道孰为上的争执。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调和并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这个时期佛教被官方认可甚至大力提倡,喃朝自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个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对佛教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佛教在南朝有了蓬勃嘚发展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教,中间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对的但此后佛教再度兴旺,更有甚者如北魏孝明渧崇佛抑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教的发展。因此佛教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而此时道教刚剛从民间走向上层社会,刚刚向正统化转变力量相对薄弱,但道教毕竟是本土的传统的宗教,因此道教在这一方面就拥有相对的优势两教就产生了“孰为上”的争执。

  由此可见佛道争端,其实并不是两教的教义和宗教哲学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沖突,是两种宗教间的利益的冲突

不知道说什么。不过基督教让人很烦感!因为莫名其妙的来传教!而且是强压别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宗一武灭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