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项目的商业模式模版和项目发布在融资软件上了之后。有没有人找我融资呢?

我有一个项目需要融资,在哪可以找到真正的投资公司.我去年在北京找过几家,要么就是骗人的,要么就是中介公司。请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帮帮忙啊。谢谢各位。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记住:开公司没钱可不好办,但有钱没好项目更难办。只要有好的项目,投资人是找得到的,前提是你必须做好投资分析、可行性研究,把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投资额、...
企业融资按照有无金融中介分为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  是指不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而由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与资金盈余的单位协商进行借贷,或通过有价...
投资了100万还不知道做啥项目啊?雨点吃惊的说法,哈哈、、、有没想过代理网店呢?在网上代理产品。货源,物流,售后服务等等都有总公司负责,我们主要是广而告之。我现...
直接与相关的企业老板交流啊~ 如果他认为你的项目很好,会投资给你的!也可以考虑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又叫创业基金,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新型投资机构。它以一...
可投资的项目很多,例如:1开一家咨询类公司。向他人提供专业服务。2注册一家投资公司,收购债权,然后实现债权,利润很高。3商业,外贸类公司就不用说了。4投资股权,...
答: 陇南饭店我们前几天在那里住的,刷卡给的押金,到现在还没回到卡上,怎么回事?
答: 选择好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一般三年内可在美国或香港上市,回报率在3倍以上,如在美国纳斯达克或纽约交易所可获得十倍甚至更高的收益。例如:百度、杨陵博迪森、中星微电...
答: 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自己能够承受了的品种进行操作 一般来说 风险大的品种 收益会高一些 这个自己选择好就OK (Q)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通过短时间的交谈,对该行业的了解,只是“自以为了解”。弄得不好,反而会留下错误的刻板印象,还不如一张白纸。&br&&br&遇到一个行业中的资深人士,可以问问“外行对你们这个行业通常有哪些误解?”,或者说“我觉得媒体对你们这个行业的报道有点问题…”(就没有没问题的),听他吐吐槽,但也不要太当真。有一些行业,专业人士的“专业”之处就体现在不会随便给你讲什么“内情”。&br&&br&要想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需要接触不同职位的从业者,需要做很多细致的案头工作,没有捷径。
通过短时间的交谈,对该行业的了解,只是“自以为了解”。弄得不好,反而会留下错误的刻板印象,还不如一张白纸。 遇到一个行业中的资深人士,可以问问“外行对你们这个行业通常有哪些误解?”,或者说“我觉得媒体对你们这个行业的报道有点问题…”(就没…
&p&&b&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的PPP模式探究&/b&&/p&&p&一、
PPP项目的发展背景和内涵&/p&&p&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项目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对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设立了明确的约束限制机制,限制了地方平台融资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公益性项目如何建设运作。PPP模式顺势成为当下最热门和值得探讨的项目运作方式。&/p&&img src=&/4e61f6be6eccc7d69bb3e2f2decee9be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4e61f6be6eccc7d69bb3e2f2decee9be_r.jpg&&&br&&p&图1:43号文设定的政府项目融资机制。&/p&&p&PPP项目的三大特征是: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由PPP模式这一轮的推动背景可知,PPP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公私合营、债务隔离。&/p&&p&1、公私合营。&/p&&p&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及长期合作关系。从对比理解上来看,“PPP”模式相对于“BOT”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个体要不要承担项目的全部投建和实施行为,BOT中由企业全部承担投建,政府与企业为发包与承包的上下关系。而PPP模式中项目投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实施,各有分工,政府与企业为一定程度上的平等合作关系,即所谓“公私合营”。&/p&&p&这其中,首先涉及政府的职能转变,由社会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合作者以及项目监督者。PPP模式中将政府和企业作为平等主体,让双方的合同应属于民商法范畴,而非行政诉讼合同。这对于政府显然是极大地地位转变和职能挑战。&/p&&p&其次,对于社会资本而言,PPP模式也是一次全新的合作模式,面临政府这个新的商业伙伴,项目之中必定会产生更多的不可控因素,究竟政府是否能树立起契约精神,能在多大程度上实践契约精神,能否实现通过“合同条款”而不是“行政权力”来约束政企双方的行为等种种尚不可知,具体运作模式必定是需要在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反复博弈过程中摸索建立。鉴于此,在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可以按照商业市场规则谈判投建,但同时也应明白,项目合作中政府切实做到职能转变的难度和不现实性,积极与政府博弈谈判,力争最优结果。&/p&&p&&b&案例:&/b&结合鸟巢PPP项目失败的案例,简单探析一下与政府合作的难度。鸟巢项目总投资31.39亿元,由北京市政府出资58%,社会资本联合体(中信集团为主)出资42%进行投建。该项目不但有政府的高出资比例与隐形担保支持,作为进一步的保障,中信集团还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一个兜底条款:北京市发改委协调各部门帮助中信集团联合体取得利润。然而,在强强联合的表面下,却出现了多种问题。暂且抛开其中其他矛盾因素,从政府方面出现的几点要素,是导致该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1、开工后,北京市政府重新调整鸟巢设计(项目设计权从开始便不在投标方手中),决定取消可闭合顶盖、减少商业面积、减少停车位,大大影响了体育场的商业价值,减少后期项目收益(如:取消可闭合顶盖使鸟巢的品牌度和独一性大为降低,之前预计的全天候商演无法实现);2、北京市政府没有获得国家体育场设计的知识产权,但要求项目公司必须使用该设计。这导致项目公司在与设计联合体谈判时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影响项目公司使用无形资产对体育场赛后商业运营。3、项目过程中与财务、法律制度的冲突且很难协调,出现原本政府承诺了30年内不拿钱的条款无法实现等情况。4、在投资协议中的兜底条款:北京市发改委会协调各部门帮助联合体取得利益——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条款,因而最终现实意义可以说是落空。最终,在国家体育场正式引入赛后运营的一年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协议,由政府接手运营权后,意味着该PPP项目的应用失败。当然在其中还有其他许多导致失败的因素,但其中政府出现的各种问题,非常值得我们今日推进PPP项目时借鉴。&/p&&p&2、债务隔离。43号文重点解决的是地方债务沉疴之弊,通过以PPP模式运作项目,地方政府实际已经和项目的债务隔离开来。PPP三大特征中的“风险共担”并不意味着,政府会对项目的债务负责。PPP项目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即项目公司,该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贷款、企业债等各种方式融资举债,但所产生的一切债务均不属于政府债务或者是政府或有债务的范畴,PPP的债务可依靠财政补贴,但政府不承担SPV的偿债责任。因此,政府不可能为SPV公司或者社会资本的投资提供担保。&/p&&img src=&/ea083a61b20c7ba50bcd628a_b.jpg& data-rawwidth=&655&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5& data-original=&/ea083a61b20c7ba50bcd628a_r.jpg&&&br&&p&
图2:43号文设定的政府举债机制&/p&&p&其中对于政府而言,PPP模式产生的意义除了约束举债之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改变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变革,尽管这些深远影响有待后续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和社会市场的反复博弈才能显现,但对于眼下而言,隔离债务是首要迫切之务,明白了政府的这一点用意,才能更好地在项目谈判和实施中设计切实可行的有利方案。同时,PPP的推进确实已经掀起了市场,尤其是基建城镇化市场投资模式的巨大变革。&/p&&p&二、
PPP模式的发展态势&/p&&p&财政部、发改委都在相继出台关于推进PPP模式的指导性文件和具体操作方式引导办法。&/p&&p&立法方面,发改委正在牵头推进PPP相关的立法调研和初稿起草,日已经发布了立法前期研究报告《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立法研究概述——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立法前期研究报告之一》。&/p&&p&工作机制和机构方面,财政部于日发布消息,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正式获批,并推出了30个首批PPP示范项目。&/p&&p&同时,湖南省(推出30个示范项目)、安徽省(推出42个示范项目)等各地已经开始向社会重点推出PPP示范项目,落实PPP项目的推进工作。&/p&&p&从政治高度上来说,PPP模式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快速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机制变革的高度。再由目前的贯彻推进现状可见,PPP模式可以说是在任政府改革举措中切实落地的一条重要措施。&/p&&p&三、
PPP项目适用范围&/p&&p&根据发改委下发指导意见,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包括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各地的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p&&p&日,财政部公布的首批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示范项目中,从行业领域来看,30个项目集中在污水处理(9个)、轨道交通(7个)、供水(3个)、供暖(3个)领域。从入围省份来看,推进PPP非常积极的江苏省以9个入围项目居首,安徽则以4个入围项目排第二名。河北、吉林、浙江、山东等省份也有项目入围。&/p&&p&可见,PPP项目主要适用于是公益类项目,具有较宽泛的适用范围,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农业水利、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均可以推行。可以为新建的项目,也可以是政府运营管理的已建成、需按市场化要求转换为企业运作的项目。而此类项目的共同特点为:投资体量大,投资回收期长,且投资利润率不高。&/p&&p&四、
社会资本介入PPP项目的盈利方向&/p&&p&
根据财政部《操作指南》文件规定,项目回报机制包括: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和政府付费。&/p&&p&PPP项目本身一定是公益类项目,包括有经营性项目(由使用者付费的项目),也有准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公益类项目的性质决定了其项目回报率低于社会资本追逐的利润率的缺点。对于政府来说,PPP可以为其解决融资、债务、运营管理等难题;从社会整体来说,可以提高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但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如此规模的投入难道只是为了在漫长的运营期内等待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和政府不确定的少量补贴?对于有逐利性要求的社会资本来说,参与PPP项目的意义何在?&/p&&p&&b&案例:&/b&简单分析一下香港地铁的案例。香港地铁自1979年底逐段投入运营,截止2000年的20年半时间里,前12年为亏损,之后开始盈利。自改为PPP模式后,盈利额开始大增。从整体项目来看,究其成功原因,首先因为项目采用了引入社会资本,政府投资不足1/3,社会资金以各自最优的融资方式进入。其次,充分利用了地铁本身资源进行商业运营,并利用沿线地产增值的优势,把发展地铁和沿线房产结合,使得投资方能够获得丰厚的补偿回报。同时,社会资本的商业化管理带来的成本控制、高效运营管理也是因素之一。&/p&&p&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有所启发,社会资本投入公共事业,可以追求在公共事业项目本身之外,与项目相关的商业项目利润,通过投资相关项目(高利润项目)获得投资回报,以补偿PPP项目投资,补贴运营成本,增加整体投资利润回报。&/p&&p&
同时,PPP项目的SPV公司本身即具备融资功能,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降低自身投资成本。其中在发行企业债等具体实施方面,相关政策支持尚为模糊,有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逐步建立发展。&/p&&img src=&/6d7fecdcbfe8f749ea63bad_b.jp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6d7fecdcbfe8f749ea63bad_r.jpg&&&br&&p&图3:PPP项目盈利模式&/p&&p&五、
退出机制&/p&&p&社会资本退出PPP项目主要为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移交方式包括期满终止移交和提前终止移交、有偿移交和无偿移交。同时,相关文件中提及,可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p&&p&六、
PPP项目模式框架&/p&&p&PPP项目按照使用者付费类型可以分为三类:较好经营性收入现金流的经营性项目、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的准经营性项目、无经营性收费的的非经营性项目。对于这三类具体类型的PPP项目,在具体投资补偿模式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运用在不同建设内容时,项目操作模式可能存在阶段性不同。但综合几方重点要素,PPP模式框架可以概括设计如下:&/p&&img src=&/137b008ff7c40c50beb0a7_b.jpg&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137b008ff7c40c50beb0a7_r.jpg&&&p&
图4:PPP模式框架设计图&/p&&p&六、小结&/p&&p&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PPP项目能够使社会资本进入一些原本无法介入的投资领域,并且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合作伙伴为政府一方,政府承诺的模糊性和无效性,以及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和现行法律和财务制度的冲突,将为项目推进带来较大的复杂性。因此,PPP运作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首先在于,一个良好的、相应的社会、法律和经济环境。&/p&&p&总的来说,PPP项目作为公益类项目,受到政府政策支持,具备较好的自身稳健性,是未来社会资本的一个良好的投资方向。在操作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项目相关政策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各项承诺的合规可落实性,充分运用政策中的灵活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p&&p&(写得不好,版权还是要哒
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的PPP模式探究一、
PPP项目的发展背景和内涵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项目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对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设立了明确的…
前 HF 小 PM 飘过。先看 Sell side 分 IBD 和 S&T,两边的生活区别不少。里面再细分,Back / Middle / Front Office,Junior 和 Senior,Sales 和 Coverage,Equity 和 Fixed Income,等等都不一样。譬如在香港,IBD 的小 Analyst 是 work hard play hard(后半部分不能保证)的苦力,往上走才越来越像正常人眼中的&银行家& ;而 S&T 的就偏正常理工男,偶尔去澳门打个 poker(德州扑克)。不过,无论是在哪边,随着大家年龄增长,陆续生二胎了,常见话题也都变成育儿心得和幼儿园交流(香港上个好幼儿园的竞争真不是开玩笑的)。八卦当然是永恒的中心话题。&br&&br&同样,Buy side 也分 &面对投资者的压力& 和 &面对市场的压力&。毕竟 MF 和不少 HF 实际是靠吃 management fee(管理费)过活,而非 performance fee(业绩费),因此 fund-raising(找钱) 和 alpha-seeking(赚钱) 都重要。而 Buy side 的 junior 和 S&T 的 junior 就挺像,应该说 junior 在哪里都差不多,所以刚入行的就不要太计较比较来比较去了,哈哈。&br&&br&在 Buy side 负责&找钱&的,可能不会上知乎。单就负责&赚钱&的 Trader / PM 而言,风格千差万别。做 Asian,做 European,做 US,做 EM,自然就会有 working hour 的区别。做高频的,daytrade(日内交易)的,半自动,全自动,全手动,各有不同。各个 asset,各种 strategy,当然也不同。做半自动的低频,可以非常悠闲(model 已经够完备了,分配点任务给 junior 去研究即可),每天上班更新一下 market input,调个 parameter,发给 trading desk 照指示执行即可,准时下午四点放工接小孩去;而做最全自动的高频,也会有半夜四点被叫醒的经历:什么,API 崩溃啦?FIX 抽风啦?&br&&br&市场是真的蛮有意思。平静的时候,大家往往觉得有点无聊(不少策略是靠 volatility 吃饭的);动荡的时候,引人入胜(想知道一瞬间赚/输 X 亿的感觉吗,来 event 就知道了),但太动荡了又令人感觉也许还是平静点好(这时往往各种策略都表现不佳)。如果交易的 performance 够好,想来就来,work from home,当然是可以的。PnL 难看,每天最早到,最晚走,那也是必然的。&br&&br&小 fund 的风格,大 fund 的风格,Bridgewater 的风格,Brevan Howard 的风格,Renaissance 的风格... 更是不一样,很有意思。有的压力惊人,业绩不好随时走人,有的就相对比较舒适。&b&对于 Buy side 而言,不同 fund 之间的风格差异是最重要的,进之前先要研究一下噢。&/b&&br&&br&题外话,似乎知乎不少人喜欢把自己的头衔膨胀再膨胀,已经看到过好几个自称&对冲精英&的不像靠谱,回答够水,排名很前,粉丝巨多,可能是专业的 paper trader。其实,真在职 HF 的人,很多时候回答是必须匿名的(就是那种&虽然并非一定要匿,可是想想还是匿比较好&的感觉),没人会把自己的 title 写那么大。
前 HF 小 PM 飘过。先看 Sell side 分 IBD 和 S&T,两边的生活区别不少。里面再细分,Back / Middle / Front Office,Junior 和 Senior,Sales 和 Coverage,Equity 和 Fixed Income,等等都不一样。譬如在香港,IBD 的小 Analyst 是 work hard play hard(…
&b&主要还是由于成本,&/b&&br&&br&&b&成本这个因素直接影响覆盖密度、扩张速度和壁垒深度,这些都是滴滴投资布局必须考虑的点。&/b&&br&&br&&b&至于背后投资人都是Matrix、金沙江、王刚,这些更多是“果”,而不是“因”。&/b&&br&&br&之前写过一篇ofo跟mobike的比较,下面摘要列一下:&br&&br&&b&(一)成本&br&&/b&&br&&p&之所以看好ofo多于摩拜,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朱啸虎一直强调的因素:&strong&成本。&/strong&&/p&&br&&p&根据公开的材料,摩拜的单车成本大约在3000元左右,定制的单车的使用寿命大约在4年左右。而ofo的单车成本含维护大约在270元。&/p&&br&&p&再到客单价,摩拜的收费为1元/30分钟,如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自行车出行场景,即500米到3公里的骑行距离,客单价在2元以内。ofo校内0.01元/分钟,0.04元/公里,校内的使用场景客单价大约在0.1元以内(之前有报道说客单价为0.5元,个人并不同意,在校园内,随租随还的单车,平均客单价基本上就是起步价加一档左右,而且目前还存在补贴);在校外,ofo双号牌的车,收费是0.04元/分钟,0.16元/公里,客单价大约在0.5元左右。&/p&&br&&p&结合单车成本和客单价,排除每年天气等原因实际出行的天数假设为300天,假设每辆摩拜单车的使用频率在1天5次使用,那么大约1年可以收回成本。校内的ofo由于学生单车出行的习惯比较普遍,而且校园范围内容易形成大规模出行的潮汐效应,每天单车使用频率大约在10次左右。ofo每辆小黄车大约在270日内收回成本。&/p&&br&&p&其实在回本周期层面上,摩拜和ofo差距不大。而且,由于ofo的单车耐用程度比摩拜的要差很远,肯定达不到摩拜宣称的4年寿命。广州BRT沿线的公共自行车寿命在2-3年,ofo由于是无桩借还,日晒雨淋下估计其使用寿命大概在1.5年左右。这意味着每一年半,ofo就要对其投放的自行车进行更换。&/p&&br&&b&(二)覆盖密度&/b&&br&&br&&p&让ofo真正凸显成本优势的,是车的&strong&覆盖&/strong&&strong&密度&/strong&。&br&&/p&&br&&p&前面提到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出行场景大概是500米到3公里的距离。这里的公共交通末梢是指公交、地铁和居所间和3公里内点到点的出行场景。500米是一个临界点,500米以内的移动距离可能更倾向步行;超过500米3公里内的距离,人们可能更愿意骑车而不是步行;超过3公里,公交、地铁或者的士、专车是更优先的选择。&br&&/p&&br&&p&也就是说,如果寻车的距离在500米以上,折合寻车时间超过6分钟,人们便对骑车接驳公共交通的需求大幅下降。道理很简单,如果我家离地铁站1500米,走路可能20分钟的样子。&strong&我如果花6分钟走500米来找公共自行车,骑上3分钟的路程,其实&/strong&&strong&在消费决策形成时是容易觉得不划算的&/strong&(还要付钱呐)。&/p&&br&&p&为了确保500米范围内有车,则需要对城市运营区域内500米半径对应的每0.79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覆盖。按广州市环城高速内(摩拜广州的运营区域)人口密度20000人/平方公里、假设每100人中1人选择骑车,在广州环城高速210.1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需要运营的公共自行车42025辆;在北京五环内615.4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则需要105068辆。&/p&&br&&p&当然,通过出行数据分析进行优化调度,上面的这些数字会大幅下降,实现20%的自行车满足80%的需求,上面的这些数字会大幅下降。但目前摩拜在广州5000+、北京10000+的单车投放量来看,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在车不密的地方拿着手机寻车,有时候犹如在玩&/p&&p&pokémon go抓精灵。&/p&&br&&p&假设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调度实现20%的自行车满足80%的需求是可行的,那么在广州环城高速内合适的投放量是16810辆。&strong&而要实现这个投放量,满足广州核心区域内的公共交通末梢的出行需求,摩拜的成本是5043万,ofo的成本是453.87万&/strong&。&/p&&br&&p&&strong&也就是说,要拿下广州这样一座城市,ofo的成本是摩拜的十分之一。&/strong&&/p&&br&&b&(三)扩张速度&br&&/b&&br&&p&成本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在&strong&扩张速度&/strong&上。&/p&&br&&p&低成本有助高速扩张的一个方面是低造价能够带来的低成本大量投放,另一方面是共享的&strong&开放性&/strong&。&/p&&br&&p&ofo的单车有1/10是学生自己的共享出来的,这个比例在ofo整个成本结构里面对于降低成本帮助不大。但是,这种共享意味着一种开放的可能性,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单车共享出来,以1换N,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租车铺、单车店可以将存量单车共享出来,换取运营收益;甚至单车厂可以自带干粮(误,单车)成为ofo各个城市的合作商或加盟商。&br&&/p&&br&&p&这种低成本改造带来的开放性,对于异地扩张速度提升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在我国,整个自行车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相比于摩拜自建工厂大量生产自己设计的自行车,通过低成本改造的具备开放性的ofo更加能帮助整个自行车产业消化产能。这里面蕴藏的势能将会是推动ofo扩张的一道不小的推力。这种势能是摩拜不具备的。&/p&&br&&b&(四)壁垒深度&br&&/b&&br&&p&&strong&壁垒深度&/strong&则是ofo低成本带来的另一个优势。&/p&&br&&p&为了防盗和耐操,摩拜用铝制车身取代不锈钢、实心轮胎和轮毂取代充气胎和辐条,内置定位和发电装置,酷炫的外观设计,看起来壁垒更深。但是出行领域的壁垒并不在于此。在过去专车领域的战争中,滴滴已经验证了一点,就是更高密度的车辆满足用户便捷出行的需求。处于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单车分时租赁也一样。&/p&&br&&p&而且单车分时租赁跟滴滴的快车专车不同的是,单车没有司机,只能靠用户步行去寻找,单车的密度和距离则是更加关键的影响因素。&/p&&br&&p&前面讲过,用户选择单车分时租赁决策的临界点是500米左右的寻车距离,即要让用户更愿意选择单车分时租赁,需要对城市运营区域内每0.79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覆盖。在广州这样的人口密度在20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达到这个覆盖密度的成本,ofo是摩拜单车的十分之一。&/p&&br&&p&也就是说,&strong&构筑壁垒的成本,ofo是摩拜的十分之一&/strong&。&/p&&br&&p&在建立起有效壁垒之后,数量庞大而形象统一的公共自行车能有效压迫贼赃的销路。而此时低价的公共自行车甚至会比高价的更能防盗——长得稍逊更少人买、偷个贵点的回来起码卖烂铁也值钱点啊(笑)。所以摩拜的防盗处理,是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有效的壁垒。&/p&&br&&p&之前讲到,各个地方共享的单车可以推动ofo快速扩张,而各个地方势力也能为ofo带来排他性的区域壁垒。&/p&&br&&p&也就是说,成本优势带来覆盖密度、扩张速度、壁垒深度三个优势。&/p&&br&总结一下,由于ofo的成本效益,能够低成本达到最佳的覆盖密度,形成壁垒,并且能够结合资本的放大效应快速扩张。同时,ofo不同于摩拜的开放性特点,有助于结合自行车产业过剩的产能,形成扩张势能和区域壁垒,攻守兼备。&p&当然了,相比较摩拜,ofo相对显得简陋,团队经验也稍逊。能不能利用模式上的优势,借助滴滴这个战略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投资,从校园里杀入社会,也有待验证。&/p&&br&&p&延伸:&/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ofo共享单车开启“城市大共享计划”?&/a&&br&&/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腾讯战略入股摩拜单车?&/a&&/p&&p&&a href=&/p/& class=&internal&&共享单车对城市消费的影响&/a&&/p&
主要还是由于成本, 成本这个因素直接影响覆盖密度、扩张速度和壁垒深度,这些都是滴滴投资布局必须考虑的点。 至于背后投资人都是Matrix、金沙江、王刚,这些更多是“果”,而不是“因”。 之前写过一篇ofo跟mobike的比较,下面摘要列一下: (一)成本
&p&顺丰是当下最靠谱的快递公司,没有之一。&/p&&p&如果保价,顺丰一定全赔。&/p&&p&是店家选择不保价的。&/p&&p&反正我站顺丰。&/p&
顺丰是当下最靠谱的快递公司,没有之一。如果保价,顺丰一定全赔。是店家选择不保价的。反正我站顺丰。
公众号:投行事儿哥 &br&&br&国内IPO的招股书大部分都是券商的投行员工写出来的,之所以说是大部分,是因为听闻个别券商也会将招股书外包给其他中介机构。而国外的招股书据说一般都是律师负责撰写。&br&证监会有专门的招股书格式指引,主板和创业板大同小异。以主板为例,主要章节如下:&br&&p&第一节
封面、书脊、扉页、目录、释义&br&&/p&&p&第二节
览&/p&&p&第三节
本次发行概况&/p&&p&第四节
风险因素&/p&&p&第五节
发行人基本情况&/p&&p&第六节
业务和技术&/p&&p&第七节
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p&&p&第八节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p&&p&第九节
公司治理&/p&&p&第十节
财务会计信息&/p&&p&第十一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p&&p&第十二节
业务发展目标&/p&&p&第十三节
募集资金运用&/p&&p&第十四节
股利分配政策&/p&&p&第十五节
其他重要事项&/p&&p&第十六节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有关中介机构声明&/p&&p&第十七节
备查文件&/p&&br&&p&前三节比较简单,基本是套话和摘抄。第四节过去投行也不重视,基本都是模板书写,但是随着监管思路的转变,风险因素这一节的重要性开始上升,风险披露充分,可以为日后免责提供证据。&/p&&p&第五节是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和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就是公司(包括公司的前身)从成立到现在发生的增资、高管变动等事项,由于律师也要书写这一部分,因此很多投行人直接抄律师的材料,也有律师直接抄投行的材料,当然最基本的复核和交叉核对是必要的。&/p&&p&第六节业务与技术经常被称为招股书的精髓,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前景很多时候都要通过这一节来体现。这一节要写到所处行业的介绍、市场容量、前景、竞争格局,要写到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位置、核心竞争力,要详细披露销售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流程(难保有些商业机密啊,所以上市也是一把双刃剑),投行人员要翻阅各种行业资料,查阅各种数据统计网站,对高管和技术人员进行种种访谈来完成这一节。也有一些咨询公司会专业撰写这一节,不少投行都是将也这一节和募集资金运用两节打包外包给咨询公司。当然有些咨询公司为了过于突出公司的高大上形象,这一节往往超水平发挥(不排除是投行指使的可能),将企业包装的过于完美,比如行业细分太过主观,层层分下来比较差的公司也成了行业龙头。也因此而有了某某咨询公司被会里列入黑名单的坊间传闻。(微信号 touhang520)&/p&&p&第七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是被严格禁止的,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不得从事与企业相同的主营业务;关联交易在台面上说是可以有,只要充分披露必要性和公允性即可,但事实上会里有自己的掌握标准,超出一定比例就会被咔嚓。也许注册制实施后这一点会有所不同。&/p&&p&第八节主要是企业大佬们的简历。&/p&&p&第九节公司治理基本就是公司章程的复刻版本。公司章程是由律师起草。&/p&&p&第十节财务信息是审计报告的复刻版本。审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p&&p&第十一节是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很多投行也尤为注重这一节,因为公司的经营成果和业绩的逻辑性分析都要在这一节中体现,一个公司有没有发展前景和潜力,除了看业务与技术,还要看数字与数字的跌宕起伏,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优美曲线或糟糕曲线。在审核制下,投行人员一般会费尽心机研究会里喜欢什么样的财务分析,比如业绩过好会被怀疑造价,业绩偏差会被认为没有持续盈利能力。不一而足。&/p&&p&第十二节业务目标是企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一般由企业高管提供素材。&/p&&p&第十三节募集资金运用是外包率最高的一个章节,绝大部分投行都是外包给咨询公司去书写。原因是其中涉及大量资金测算、业绩估算,很多老投行对这一节也是毫无办法。募集资金运用也是过去证监会审核非常注重的内容,因此又造成很多投行人挖空心思设计看起来更合理更稳妥的募集资金项目。&/p&&p&第十四节股利分配比较简单,拷贝一下股东大会决议内容即可。&/p&&p&第十五节往后也是模板为主,没太大技术含量。&/p&&br&&p&不少券商都是分配三到四个人分工完成招股书,资深的写业务技术、财务分析,菜鸟写其他章节。具体人员配备和分工因券商和项目情况各有不同,有一个人操刀整个招股书的大牛,也有七八个人写不出一份好的招股书的废柴团队。&/p&&br&&p&以上。&/p&
公众号:投行事儿哥 国内IPO的招股书大部分都是券商的投行员工写出来的,之所以说是大部分,是因为听闻个别券商也会将招股书外包给其他中介机构。而国外的招股书据说一般都是律师负责撰写。 证监会有专门的招股书格式指引,主板和创业板大同小异。以主板为…
&p&回答这个没脑子的问题。&/p&&p&车有比亚迪,也有布加迪,开个足疗保健的是创业,天天讲把时间当朋友在得到上卖199的那位也是创业。&/p&&p&杨元庆是打工,腾讯的刘炽平也是打工。&/p&&p&这两个经济行为拿物质收入比,没可比性。&/p&&p&不过,以前打工不如意的,创业成功后,有一种重生的感觉。&/p&&p&职场过得特别开心的,不多。&/p&&p&无论在多高大上的公司。&/p&&p&自己公司,自己买卖干得挺充实,这份心情就值很多钱。&/p&&p&-------------------------------------------------------------------------&/p&&p&&b&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纽约老李校长”&/b&&/p&&p&&b&后台回复阿拉伯数字“100”&/b&&/p&&p&&b&可以获得老李的100条江湖秘籍&/b&&/p&
回答这个没脑子的问题。车有比亚迪,也有布加迪,开个足疗保健的是创业,天天讲把时间当朋友在得到上卖199的那位也是创业。杨元庆是打工,腾讯的刘炽平也是打工。这两个经济行为拿物质收入比,没可比性。不过,以前打工不如意的,创业成功后,有一种重生的…
&p&楼主花了点时间通过了6.24的保代考试,&/p&&p&趁着印象还深刻,给大家介绍点经验。&/p&&br&&p&按惯例,还是以框架来介绍,清晰明了,简单易懂。&/p&&p&这次的框架是按照考试自己的逻辑(考试大纲)来的;&/p&&p&也就节省了楼主先熟悉布局,再反复搭建和修改框架的精力。&/p&&br&&p&【考试简介】&/p&&br&&p&先简单回答几个问题&/p&&br&&p&1、考这个证有什么用?&/p&&p&投行的必备证,且可以系统了解资本市场规则(因为你都把它们背下来了…);&/p&&br&&p&2、非投行也不想做投资?&/p&&p&那没啥用(你为啥来看这篇文章?)&/p&&br&&p&3、什么条件可以报?&/p&&p&原来是要通过证券公司报名,改革之后只要过了证券从业(很简单的一个证)就可以考。&/p&&br&&p&4、每年考几次?&/p&&p&13年前每年一次,13、14年每年两次,15年开始每年3-4次。&/p&&br&&p&5、用什么教材复习?&/p&&p&投行先锋的保代宝典(很经典),七星楼主的三套题(很经典,其实宝典也是七星楼主编的),&/p&&p&保代真题(编得很烂,近7次真题居然没有编到章节里边,也没有解析,奈何真题总要有一份,暂且用着)。&/p&&br&&p&6、其他信息可以从证券业协会网站查到,这里就不费笔墨了。&/p&&br&&br&&p&【考试内容】&/p&&br&&p&保代考试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分值如下:&/p&&br&&p&1、财务(会计为主,兼少量财管、审计、税法)-25分&/p&&br&&p&2、法规一&/p&&br&&p&(1)保荐业务(就是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人的一个简介)-6分&/p&&br&&p&(2)首发上市(即 ipo,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这个不用多说)-6分&/p&&br&&p&(3)新股发行(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非公开发股、优先股)-11分&/p&&br&&p&(4)非上市公众公司(即新三板)-4分&/p&&br&&p&3、法规二&/p&&br&&p&(1)债权融资(公司债、企业债等)-15分&/p&&br&&p&(2)估值与销售(国外投行最核心、国内走过场的承销)-5分&/p&&br&&p&(3)财务顾问(并购、涉外并购、资产重组)-15分&/p&&br&&p&(4)持续督导(信息披露、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15分&/p&&br&&br&&p&题目:&/p&&br&&p&全是选择题;&/p&&p&40道单选,20分;&/p&&p&80道不定项组合,80分;&/p&&br&&br&&p&介绍一下各个部分:&/p&&br&&p&一、财务&/p&&br&&p&25分。&/p&&br&&p&这九个部分常被分成财务部分和法规部分,&/p&&p&这种分法在分值上并不相称,因为财务只占了25分,&/p&&p&但在复习时间上,却恰恰需要占到一半时间!!&/p&&br&&br&&p&&b&1、我能不能战略性放弃这个性价比很低的部分呢?&/b&&/p&&br&&p&这个问题非财务出身(尤其是法学)的考生问得比较多,&/p&&p&如果我法规复习得好,能从75分里边拿到70%,也就是53分,&/p&&p&剩下25分财务总能蒙对7-8分吧?&/p&&br&&p&后半句说得没错,运气好能拿到7、8分,但前半句话很难!&/p&&br&&p&即便是法规,他也主要考两种,&/p&&p&一种是与数字无关的(司考型题目),一种是与数字有关的;&/p&&br&&p&司考型题目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找,&/p&&p&我们重点看一下与数字有关的常见考点:&/p&&br&&p&15日前发临时股东大会通知,年度股东大会则为提前20日,1%的股东可提起诉讼,3%的股东可提前10日提出临时提案;&/p&&br&&p&有以下情形的,在2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不足5人或章程规定的2/3,未弥补亏损达到实收股本的1/3等;&/p&&br&&p&成立保荐机构要求:注册资本1亿元,净资本5000万,35个从业人员,&/p&&p&其中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不少于20人,符合保代资格不少于4人;&/p&&br&&p&发审委委员每届1年,最长连任3届,并购委每届2年,不能连任超过2届;&/p&&p&主板发审委25名,外部20名,内部5名,创业板35名,外部30名,内部5名;&/p&&p&发审委一般程序适用于公开发股和可转债,7过5,特别程序适用非公开和优先股,5过3;&/p&&br&&p&还有ipo(主板+创业板)、发新股(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非公开发股、优先股)需要满足的财务数据&/p&&p&以及公司债、企业债(七种专项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七种)、收购、重大资产重组、持续督导的各种数据条件;&/p&&br&&p&是不是看得头都大了,上面这些数字,题目经常15日改成20日,1%改3%,&/p&&p&35改20,1/3改2/3,20+5改30+5,7过5改5过3...&/p&&br&&p&如果你不能精确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个分就很可能拿不到!&/p&&p&哎,楼主花了很多时间来总结这些数字法规。&/p&&br&&p&相对于这些数字法规题,财务的分数好拿多了,只要你掌握了,就可以拿到。&/p&&br&&p&&b&2、我可以拿cpa的会计来复习财务部分吗?&/b&&/p&&br&&p&保代的财务主要考的是会计(20分),沾了一点财管、审计、税法(5分),&/p&&p&毕竟会计是整个财务的核心,保荐业务用得最多的也是会计。&/p&&br&&p&这里的会计和cpa的会计内容重合,考试的重点有所差异,&/p&&p&cpa的边缘考点如每股收益、售后回租、可转债、职工薪酬、政府补助、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保代几乎是必出题;&/p&&br&&p&所以拿cpa的会计来过第一轮是可以的,第二轮就要拿章节真题来了。&/p&&br&&p&楼主把保代里的四大难点统称为“四座大山”,&/p&&p&对非财务出身的考生来说,这是最大的一座大山,&/p&&p&不越过它,就很难看到山后的风景。&/p&&br&&br&&p&二、法规一&/p&&br&&p&1、保荐业务&/p&&br&&p&6分。&/p&&br&&p&大家带着对保荐业务的好奇,和刚开始复习的热情,很快就能掌握下来,&/p&&p&相对来说,这章是最简单的,分值也还行,务必拿下,性价比很高!&/p&&br&&p&2、IPO&/p&&br&&p&6分。&/p&&br&&p&这是投行人员的基本功,IPO条件、申报文件、整个审核流程,&/p&&p&在立项回答客户问题的时候,都是最基础的知识。&/p&&br&&p&非从业人员对这部分的复习,主要抓住主板和创业板(以下简称主创)的差异(财务条件及申报文件),&/p&&p&想象整个审核流程,并注意与财顾那章的审核流程进行对比。&/p&&br&&p&保代考试每年都考,ipo条件变动又较小,故这章的知识点已经挖掘得很充分了,&/p&&p&复习完把历年真题做了,拿下八九成不是问题!&/p&&br&&p&3、发新股&/p&&br&&p&11分。&/p&&br&&p&这是法规一里边最难的部分,也是第二座大山,&/p&&p&不过相对来说,算是法规三座大山里边比较小的一座;&/p&&br&&p&楼主的建议,就是开始自己总结各种对比&/p&&p&主创公开发股条件对比,非公开发股条件对比,&/p&&p&各种发行涉及价格对比,股票锁定期对比,财务条件对比,&/p&&p&这五个对比宝典里边有,但也要自己简单总结(如果你背得下来,默写也行);&/p&&br&&p&我们学习时候,总喜欢有人结论端上来,直接背就行,&/p&&p&到了做题时,又发现根本没记住,因为不加以理解和自己的思考,纯粹的背诵是靠不住的;&/p&&br&&p&这章就是在倒逼你改变这种学习习惯,&/p&&p&自己去总结对比,再根据这些对比,用&b&头脑&/b&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p&&p&比如涉及到发债的,就会看到&/p&&p&(1)最近3个会计年度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p&&p&(2)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1期末净资产额的40%&/p&&p&楼主看到很多人复习的时候也不总结,看到就开始背,然后就说,哎呀,记不住,这么多。&/p&&br&&p&这不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像这样:&/p&&p&(1)可以简化为三年一息&/p&&p&(2)可以简化为余额40%&/p&&br&&p&然后再将三年一息和余额40%给划入——债条款,&/p&&p&以后看到发债,就条件反射需要满足【债条款】,再去想有哪些特殊的条件。&/p&&br&&p&这样本来很长的两句话,就变成了三个字,而且成了发债的规律,不需要再专门记。&/p&&br&&p&还有很多规律,大家自己去总结~&/p&&br&&p&记住,这章过了之后,就淘汰了一批人,&/p&&p&淘汰还是被淘汰,你自己选择。&/p&&br&&br&&p&4、新三板&/p&&br&&p&4分。&/p&&br&&p&这是一个策略选择的难点,因为它的分值不高,内容很多。&/p&&br&&p&新三板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值占比还是会呈上升趋势,&/p&&p&经过前几次考试,也形成了一些高频考点,&/p&&p&如挂牌条件(所有证券发行的重点)、做市(毕竟不同于主板的制度)、&/p&&p&章程必备条款、定向发行、内核工作指引(较新)等。&/p&&br&&p&搞定高频考点,其他的有时间再突破,没时间就战略性放弃。&/p&&br&&br&&p&三、法规一&/p&&br&&p&1、债务融资&/p&&br&&p&15分。&/p&&br&&p&这一章纯背的了,除了地方债、金融债是次重点,&/p&&p&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这四部分,都是重点;&/p&&br&&p&楼主在这章编了很多口诀,应该说整章都快背下来了。&/p&&br&&p&没有理解的障碍,背就是了。&/p&&br&&p&这里也是一个放弃点,过了发新股的,很多人会倒在这一章,&/p&&p&这是第三座大山,不过楼主觉得,它是最小的一座,毕竟只需要理解。&/p&&p&加油。&/p&&p&———————————————7.1填坑来了————————————————&/p&&br&&p&2、估值销售&/p&&br&&p&5分。&/p&&br&&p&这一章比较简单,对网下配售和回拨、网下投资者注册、&/p&&p&中止发行、路演推介、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这些高频考点要非常熟练。&/p&&br&&p&这章难度不大,跟法规一(1)、(2)一样,属于认真复习就可以得分的类型。&/p&&br&&br&&p&3、财务顾问&/p&&br&&p&15分。&/p&&br&&p&这章略有难度,各种规定非常多,但是因为这些规定具有逻辑性,&/p&&p&复习起来还是很有连贯性,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p&&br&&p&楼主这章编了一些口诀,看得很愉快,做题准确率很高。&/p&&br&&p&举个例子,应当聘请独立顾问的情形有以下几种:&/p&&p&管理层回购、要收收购、回购公众股、重大资产重组&/p&&p&出现严重困难进行收购并申请要约收购,&/p&&br&&p&管理层回购也叫MBO,出现严重困难进行收购并申请要约收购不就是救火吗,&/p&&br&&p&所以 独顾去MBA(即MBO)救火,要约姚明回来(即回购)重组才救得了。&/p&&br&&p&就像这样,编一些口诀,然后把它们变成一种条件反射,考试就基本没问题了。&/p&&br&&br&&br&&p&4、持续督导&/p&&br&&p&15分。&/p&&br&&p&前方高能预警!&/p&&p&本章是法规三座大山里边最高、最难爬的一座。&/p&&p&相对于发新股的逻辑性、债权融资高性价比对比记忆,&/p&&p&本章既无逻辑性,又需要大量的记忆,且这种记忆的性价比又很低,&/p&&p&比如募集资金那个考点,有二三十种情形,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有特殊规定,&/p&&p&但考试只考一题,也就是1分,性价比极低。&/p&&br&&p&这部分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对于性价比过低的考点,采取押题策略,&/p&&p&比如上述考点,只记住创业板较有可能出考点的三四种情形的规定,&/p&&p&到考场上押对一部分,就可以排除一些选项,提高一点正确率。&/p&&br&&p&而对于高频考点如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临时股东大会规定、临时董事会规定、&/p&&p&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分拆上市、分红对报表的审计要求等,一定要熟练掌握。&/p&&br&&br&&p&【考试心法】&/p&&br&&p&————————————按照惯例,继续留坑————————————————&/p&
楼主花了点时间通过了6.24的保代考试,趁着印象还深刻,给大家介绍点经验。 按惯例,还是以框架来介绍,清晰明了,简单易懂。这次的框架是按照考试自己的逻辑(考试大纲)来的;也就节省了楼主先熟悉布局,再反复搭建和修改框架的精力。 【考试简介】 先简…
前管理咨询顾问来答。&br&前日,HBR发表了一篇文章,将咨询行业的商业模式分为三类(&a href=&///?target=http%3A//hbr.org/2013/10/consulting-on-the-cusp-of-disruption/ar/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nsulting on the Cusp of Disrup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以下是微博截图:&br&&img src=&/e4e7a6e19b9411edbb06fe62c40d24ae_b.jpg& data-rawwidth=&597&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7& data-original=&/e4e7a6e19b9411edbb06fe62c40d24ae_r.jpg&&&br&&b&第一类,即人们眼中的“大忽悠”管理咨询公司,靠judgement赚钱。&/b&如诸位所说,信息绝大部分是公开的/购买的,咨询顾问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坐在办公室里熬夜分析+讲故事。&br&诸位指出管理咨询公司的大忽悠之处非常正确。HBR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也是解决诸位的困惑。我以为,管理咨询公司所做的“短期内收集资料+分析+讲故事”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儿,实际上很有帮助。这也是我自己创业后才明白的。&br&&b&在一个信息混乱、噪音众多、甚至毫无先行者的市场中,要做出一个5年后依然正确、全公司绝大多数人满意、可执行的决策,对于任何一个审慎的企业经营者来说,都是困难的。&/b&&br&我们一个芝麻大小的公司,最近要开辟一个新的业务条线,这种业务在行业内没有先例。用现在微博上流行的“两个小人儿”说,一个小人儿说:“恭喜你发现了一个蓝海!加油吧你们第一个进入一定能成功!”另一个小人说:“等等....之所以是蓝海一定有原因的....你访问的那么多业界人士都看到了这个市场,为什么没有人成功?你足够清楚其后的背景吗?没有人做过的事儿,一定有不成功的原因,你能克服吗?” 这个对话在合作伙伴间、公司内部甚至我心里都时刻浮现。我不得不花大量精力&b&找业界的人聊、查找资料、仔细考察我们自己的能力,同时不放弃地继续推进这个项目&/b&。&br&这些事就是咨询公司做的。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咨询公司教给我的工作方式。&br&&br&大公司更是如此。超大型企业,一个人的决策影响上万人的饭碗,如履薄冰的感觉逼得人不得不寻求外脑的帮助。实际上,make a wise judgement out of chaos是商业经营的最最最核心(我的愚见)。这个judgement,一是靠经验(business sense),一是靠足够多的信息+分析。这些,理论上说咨询公司都能提供。的确,有的时候咨询公司所做的,不过是复述一个公司管理层已经知道的故事、确认一个已经80%确定的决策。这就像我们做一道数学题,有时候做不出来,给别人讲一讲、自己梳理下思路,就做出来了。这个过程听起来挺小儿科挺不值钱,但你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个放大系数算进去,咨询公司的工作效用就很可观了。&br&&br&当然,&b&管理咨询公司的角色绝对不是不可以替代的&/b&。一些公司高管,个人能力极强,市场上没人比他更懂。同时他性格中的冲劲儿超过审慎,习惯于“走自己的路”。在他们面前,咨询公司只有仰望的份儿。曾经服务过的一些企业家就具备这样的素质,让我觉得自己的智商不够用。晚上睡不着觉就想干活,感觉以自己智商水平做出的分析分分钟就被企业家鄙视,期待勤能补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大公司有自己的内部咨询团队。他们比外部咨询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公司,在经验+信息+分析上都更加厉害。&br&&br&但即使这样两类碉堡的公司,也会聘用咨询师。为什么呢?(模仿蔡明老师的语气)第一种外星人一样的高管还是会给咨询师们一个出乖露丑的机会的,他们的心态无非是“这事儿差不多就这么办了,不过听听你们怎么看也挺好”。第二种公司,习惯于将内部咨询中比较重复性的活(数据分析)或者比较专业化的活(流程再造)外包给外部咨询....这就是图表中&b&第二类咨询公司&/b&的一部分工作。&br&&br&&b&第三类咨询公司有点儿像知识掮客。&/b&销售的是network,将企业的问题和能解决问题的专家连接起来。咱们知乎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恳请知乎别变成那种付费解决问题的网站啊~这事儿我专栏里细说)。另外推荐一个网站&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找同行&i class=&icon-external&&&/i&&/a&。 默默关注了一段时间,感觉挺好玩儿滴。&br&&br&那篇HBR文章比我写的好,提供了更多观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前管理咨询顾问来答。 前日,HBR发表了一篇文章,将咨询行业的商业模式分为三类()。以下是微博截图: 第一类,即人们眼中的“大忽悠”管理咨询公司,靠judgement赚钱。如诸位所说,信息绝大部分是公开的/购买的,咨…
股票是一种广义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会有供给和需求。我已经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变成注册制会带来哪些影响?&/a& 中简单介绍过股票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应仍然是非市场化的,发行速度和发行家数掌握在证监会手中,发行价格也被强行压低。一级市场现在就像是买彩票,中签以后每一签都能带来近万元的收益,很典型的如最近的&a href=&///?target=http%3A//.cn/realstock/company/sh603169/nc.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兰石重装&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去数数多少个涨停。&br&&br&虽然高溢价发行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上市公司高溢价发行被诟病“圈钱”的问题。但是这是以全民大抽奖派发福利,同时破坏证券市场新股定价功能为代价的。投资者对新股的鉴别能力又回到了股市最疯狂的那段时间,新股的各家公司之间,除了发行价以外,没有人关心是以多少倍市盈率发行,是什么行业,募投项目准备做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买到就赚钱了。如果说证监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这样,那我也无话可说,但如果说对比一下当初实现市场化的一些口号,恐怕只是背道而驰。&br&&br&有人喊,注册制了股市就是吸血鬼,大肆圈股民的血汗钱了。而事实是否如此呢?是,不能否认短期内肯定会有很多破烂公司甚至造假公司挤破头地上市,&b&但是&/b&&b&股市不是缴税,没有人用国家强制力逼公民买股票&/b&。新股供应市场化,而资金面不变的结果就是虽然很多公司通过了审核,但并不代表这就能上市。因为所谓的IPO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叫公开发行,第二个叫上市交易。上市交易的前提是公开发行了约25%或10%股本(原股本4亿股为分界线,以上可发行10%)。&br&&br&在上市交易前公司要首先向一级市场投资者增发新股,包括大型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那么如果市场上的股票供应大大增加,一天有100家企业同时公开发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投资者不再敢根本不看公司信息就投资了,而这100家企业当中恐怕也只有最多20家能完成发行,剩余的80家无人问津。过去的那些利润马马虎虎,增长平平,夕阳产业的企业将都无法完成发行。能够完成发行的将会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较高利润且现金含量较高的、新兴行业这三个特性中占到一条的。最终传统的重资产、低毛利的工业企业将会不太有可能独立IPO,而是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横向整合的方式渐渐集中起来,这对于这些产业来说规模化才能带来效率最大化。而资本将会格外青睐那些具有更好前景的企业,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资本导向的转变。&br&&br&另一方面,力推注册制也是为政府减轻负担的一种措施。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政府习惯性地大包大揽,掌控了很多权力和利益,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和管理难度。证监会的管理思路也是如此,投资者本来应该是自行决策,自行承担风险的。但是过多的进行风险控制,并且以行政的方式设定各种准入门槛,各种事项审批,导致了一些违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出现(尽管并不是不合逻辑的),而这些现象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典型的就是打新股,一旦打中带来过高的收益率,导致整个资金市场利率飙升,市场都在借钱去打新股。这些行政化的风险控制同时也导致投资者教育远远不足,散户的行为经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诉求,证监会也承担了相当的骂名。而如果真正的注册制实施,证监会的角色必定要向事后监管大大倾斜,变为专门从事反证券欺诈和反财务造假的一支新的专业执法机构。实际上美国的SEC执法部门占据了相当的资源,严厉查处不仅仅是树立了美国证监会的法律权威,每年更是有可观的罚金收入,除了维持自身运作还能上缴国库数亿美元之多。证监会也从散户的痛骂中完全解放出来,成为投资者的真正保护者。&br&&br&但说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注册制能不能真的实现呢?目前来看还不是很乐观,因为需要很多法律基本框架的支持,例如更为严厉的证券欺诈刑事和经济处罚(我觉得造假上市的实际控制人和股东就应该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集体诉讼办法、更完善的退市办法(亚马逊亏损好多年,在中国早就先ST后退市了)等等。如果按照总理的最新要求,上市不需要持续盈利了,那需要修改证券法等底层法律,这一圈基本制度建设全部完成恐怕得好几年。而在这过渡时期,恐怕还得按老样子加点新花样这么来。&br&&br&但是回到问题“会不会造成垃圾股满地”呢?到那个时候法律制度完善了,垃圾股会有很多想要上市,会有一些能上市,但是他们都会被市场淘汰或者被监管机构打飞出局。留在里面的质量会比现在高。
股票是一种广义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会有供给和需求。我已经在 中简单介绍过股票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应仍然是非市场化的,发行速度和发行家数掌握在证监会手中,发行价格也被强行压低。一…
&strong&&u&重磅更新:&/u&&/strong&&br&&br&金明在Western University读书应该99%准确。&br&&br&1. 金明在Linkedin上的页面(&a href=&///?target=https%3A///profile/view%3Fid%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rofile/v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w?i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显示了给他endorse技能的人,这种人一般都是你的同事和同学,你们去点开搜索,会发现有很多Western University的人。&br&&br&&img src=&/e4c87f78dc32dae14410d_b.png& data-rawwidth=&662&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2& data-original=&/e4c87f78dc32dae14410d_r.png&&&br&&br&金明的合伙人Dan Meng在linkedin上面的资料就显示他是Western University的!!!!(&a href=&///?target=https%3A///in/danmeng%25EF%25BC%25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danmeng)&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6ba8fd5e6aea6608dab880_b.png& data-rawwidth=&713&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3& data-original=&/6ba8fd5e6aea6608dab880_r.png&&&br&&br&2.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云视链是什么? - 匿名用户的回答,&/a&根据匿名用户的回答,他和金明在Western University读了大一大二,下面有评论说和他住宿舍隔壁(个人身份可以认证,非匿名)。&br&&br&3. &a href=&///?target=http%3A//www.giving.westernu.ca/your-impact/publications/awards-report/2013/student-awards-recipient-list.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iving.westernu.ca/your&/span&&span class=&invisible&&-impact/publications/awards-report/2013/student-awards-recipient-list.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在Western University的学生名单里,找到了Ming Jin的名字,而且是2013那年的,和他的年龄符合。&br&&br&&br&&br&&br&原文:&br&&br&&img src=&/058bcef22ecb_b.pn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058bcef22ecb_r.png&&&br&&br&查了下,哈佛的官网,应该有这个人,但是貌似Unit是&strong&Campus Service(校园服务),&/strong&不是学院?另外,职位写的是&strong&High Tension Technician(高压电工??)。&/strong&&br&&br&&br&(竟然有金证济苍的“友人”质疑我PS、说我是什么竞争对手抹黑,地址在&a href=&///?target=https%3A//www.directory.harvard.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arvard Web Directory&i class=&icon-external&&&/i&&/a&,自己搜啊,真没别的结果了,我就&strong&客观陈述事实&/strong&而已)&br&&br&&img src=&/6a26f344efebdb_b.png& data-rawwidth=&663&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3& data-original=&/6a26f344efebdb_r.png&&&br&又查了我朋友的名字,应该没问题,&strong&他写的就是肯尼迪学院&/strong&。&br&&br&&img src=&/b7a090d10d7e6fa1097a_b.png& data-rawwidth=&655&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5& data-original=&/b7a090d10d7e6fa1097a_r.png&&&br&&br&另外一个校友,哈佛本科的(金应该就是本科的吧),&strong&然后显示的就是Harvard College&/strong&&br&&br&&br&&strong&&u&请6亿身价的高富帅解释一下学历问题????&/u&&/strong&&br&&br&补充:&br&&br&下面有哈佛学长说了,金证济苍的所有Facebook、Linkedin都没有哈佛的任何共同好友,甚至连endorse都没有哈佛同学(这个让人震惊,不是吗?),逻辑上对他最善意的推论是,他上的是harvard extension school,也就是“再教育学院”。&br&相信了解美国教育的,对这个的含金量有所认知吧?&br&&br&6亿估值(COO下面回答原话是1000万融资、3亿估值,也就是天使轮人家占股3%??你见过这样的吗?),哈佛本科辍学,Google研发不出来的技术………………&br&&br&有意思。
重磅更新: 金明在Western University读书应该99%准确。 1. 金明在Linkedin上的页面(),显示了给他endorse技能的人,这种人一般都是你的同事和同学,你们去点开搜索,会发现有很多Western University的人。 金明的合伙人Dan Meng在li…
谢邀,只说国产IPO。&br&&br&1、由于&strong&报告的需求者&/strong&不同,普通年报和IPO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天壤之别。&br&曾经有一种审计叫工商年检,后来公司法改了,就不强制要求了,也断了小型事务所的财路。这种审计,由于看的人是。。。约等于没人看,况且企业有税务管着呢,只要检查一下是不是凭票入账。于是风险极小,报告谁都敢签。这种法律强制要求,并不要求审计质量,企业对审计也没什么要求,给我报告就行。于是收费低,业务简单。&br&另有一种,是大型非上市公司的审计,主要是&strong&股东&/strong&想看看经营业绩。有很多国内大型不缺钱公司,外资公司,都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审计报告开始有人看了,管理层需要开始根据审计报告分析公司业绩,花了钱了,也要求事务所提供对应的服务。审计内容开始变得有血有肉,认认真真的拿钱,提供相应服务。&br&IPO审计,审计报告拿给&strong&券商&/strong&,并根据数字撰写招股书财务部分,交给&strong&企业老板&/strong&,交给&strong&证监会&/strong&作为申报材料,并从预披露开始对&strong&社会&/strong&公开披露,接受各路仇家投诉。会计师一个字签下去,券商&strong&律师&/strong&证监会企业老板,所有IPO相关财务数据,均以你这一封报告为准。所需要的谨慎程度可想而知,甚至在过年后的第一周,把报告未签字的初稿给券商,对于部分待确定的事项,券商都会提出调整意见。哪些东西要披露,哪些东西不要披露,都是中介会议多方商讨,最终确定的。&br&申报材料交上去之后,证监会会出&strong&反馈意见&/strong&,如果前期工作不扎实,会很难受,之前挖了一个坑,就要挖十个坑来填,甚至有可能因为之前审计工作不严谨而导致IPO失败。举个栗子:&br&&a href=&///?target=http%3A//www./pub/zjhpublic/G607/t37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创业板发审委2016年第46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i class=&icon-external&&&/i&&/a&&br&看看主要问题有多难答!!!&br&&br&2、现今IPO企业,会计基础较为薄弱。问题层出不穷。&br&IPO审计,除了三年一期合并报告之外,还有内控鉴证、差异比较、税务报告、非经常性损益四个小报告。&br&企业一旦要IPO,&strong&势必是边辅导,边审计&/strong&。上市公司有60%以上利润不过2千万(数据聊天得来,勿纠结),拟上市公司一般也就是千万级的利润,公司内控不规范,财务核算不严谨,甚至使用古老的会计准则,财务都是凭票入账,对财务数据基本上不分析不利用,分析数据不合理之处也没有寻找原因。部分企业甚至有账外,大量跨期,收入不确认全在预收款挂着。一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调整,带来的税务成本,都不是一个审计小狗拍脑袋能决定的。各方沟通,调整方案。&br&而这些问题,在普通年审的情况下,神经粗的老板说签也就签了。&br&&br&3、企业体量,决定了重要性水平不可能很高。&br&很多时候某些大型非上市公司动辄重要性水平上千万,但是IPO多数时候只有三四百万。有时候一单生意,把审计骗过了,就完爆重要性水平。于是风险提高,大量的细节测试,对于货币资金/票据结算的高度关注,对于收入确认原则的准确执行,对于内控流程的漏洞带来的种种财务后果,较普通年报都尤为复杂。&br&&br&4、有目的就有风险,目的是IPO,企业瞎搞的风险就大。&br&曾经IPO是要求业绩的,为了提高成功率, 企业自然是希望年年增长。审计小狗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前提下,肯定是要为客户美化数据的。你既要防着人家乱搞,又要帮着人家搞。比一般年审烧脑的多。&br&&br&5、IPO具体要求越来越高。&br&好企业,早就上市了。现在IPO的企业,基础越来越差,监管部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记得12年发布了12号文,新增了财务核查。新一波开闸后,上了一大堆,后来放慢了看材料的速度,而且前几周证监会还发布了借壳上市严格搞你的规定、从此以后IPO审核更加严格的公告等。监管机构,也是借着上市这件事,促进企业规范,发挥会计师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同时不提升会计师的地位。&br&&br&至于企业IPO成功之后,摇身一变上市公司。那审计,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谢邀,只说国产IPO。 1、由于报告的需求者不同,普通年报和IPO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天壤之别。 曾经有一种审计叫工商年检,后来公司法改了,就不强制要求了,也断了小型事务所的财路。这种审计,由于看的人是。。。约等于没人看,况且企业有税务管着呢,只要检…
搜索来的:&a href=&///?target=http%3A///thread--1.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thread-1&/span&&span class=&invisible&&-1.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腾讯股权,南非大鳄MIH为第一大股东,占35.64%。&br&南非联合银行集团(ABSA)占10.46。&br&马化腾占13.10%。&br&&br&股权结构变动&br&MIH&br&腾讯创业初期,IDG和盈科数码以各占腾讯20%股份的代价向腾讯投资了220万美元。马化腾及其团队持股60%。2001年6月,香港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 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之后,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 &br&腾讯创业团队&br&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br&IPO股权的变动&br&在腾讯IPO发行4.2亿股公众股后,12个自然人和MIH所占腾讯控股的比例将各从50%减少到37.50%,但这些股东的股本并没有因此减少,这表示此次IPO采取的是增加股本的方式稀释原有股东比例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在原有股东的股本上进行减持的方式。&br&ABSA Bank收购腾讯股票&br&ABSA Bank申报在日持有腾讯1.85亿股好仓权益,占已发行股份的10.43%。&br&&br&所以:马化腾没有把腾讯的股份让给南非公司。MIH大部分腾讯股份都是从盈科、IDG收购来的。
搜索来的: 腾讯股权,南非大鳄MIH为第一大股东,占35.64%。 南非联合银行集团(ABSA)占10.46。 马化腾占13.10%。 股权结构变动 MIH 腾讯创业初期,IDG和盈科数码以各占腾讯20%股份的代价向腾讯投资了220万美元。马化腾及其团队持股60%…
投资了宋鸿兵
投资了宋鸿兵
1、先不说创业,太远;&br&&br&2、选择金融行业,销售金额大,提成高,值得高手一试。杀进该行业注意3点:&br&&br&A、选择本地前三名公司。公司实力不济,任凭你说破嘴,开单也是寥寥。金融理财产品不同其他产品,受各种负面新闻报道影响,产品本身实力一定要过硬,要占到开单影响力的80%,如果公司实力不济,不能给客户带来安全感,想开单实在是困难重重。&br&&br&B、所有开单一定是人情做透在前,利益驱动在后,客户没有信任度,甭想开单。跟客户建立信任度,需要数量级接触,真不是今天见面,明天就能开单的。&br&&br&C、该行业属于厚积而薄发的行业,一定要运用单爆来开发客户。&br&&br&
进旅游行业,能见到客户吗?有利于提高销售本事吗?如果不能,就别去!&br&&br&======================================================&br&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销售创业精英裙: ★ 181—090—860 ★(入裙验证码:知乎+你的年龄+所处行业)&br&===================================================&br&进裙后可以:学习销售资料、交流销售技巧、解决自身销售问题&br&1、进裙后,私信群主,免费领取经典销售资料《销冠笔记》一份。&br&2、如果有销售问题,可以发到群里,裙主会组织群友一起讨论解决、给出具体方案。&br&3、裙里有很多销售牛人,有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高手、销售冠军一起交流;&br&裙内每晚8点会定时分享各行业实战落地的销售、创业技巧;内容涉及如下:&br&&&&&创业:地推、门店、餐饮、美容店、艺术学校、广告、建材、家装等&br&&&&&销售:快消品、化妆品、工业品、汽车汽配、医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
1、先不说创业,太远; 2、选择金融行业,销售金额大,提成高,值得高手一试。杀进该行业注意3点: A、选择本地前三名公司。公司实力不济,任凭你说破嘴,开单也是寥寥。金融理财产品不同其他产品,受各种负面新闻报道影响,产品本身实力一定要过硬,要占到…
先写结论:新三板就好比是《红楼梦》里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br&&br&&b&1. 新三板的本质是什么?&/b&&br&说太多的“机制”话题,其实无法让大多数不懂的人看懂新三板这个市场的本质。一个市场的本质,其实无非几大因素:&br&a. 进入&br&b. 定价&br&c. 交易(参与)&br&d. 退出&br&市场是否能够成为规模化大市场,真正提供市场的价值,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用个俗的说法,木桶理论,短板将直接决定这个桶能装多少水 -- 也就是这个新三板能够提供多少价值。&br&&br&&b&2. 新三板的短板在哪里?&/b&&br&首先,进入因素:&br&新三板扩容后的进入企业,基本可以理解为全国范围的“中小微企业”。如戴彬的答案所说,而且还有政府补贴,成本大部分被覆盖,门槛其实不高。&br&当然,地方政府覆盖这挂牌部分成本的逻辑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以往地方上的经济政绩,很大程度上由“有多少家上市企业”所决定。新三板说到底也是个“板”,地方企业上了,政府就有面子有政绩。花钱就有政绩,弄不好还能“转板”上市--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的“风险投资”吧。&br&所以进入因素算不上短板。反过来说,进入因素的支持,事实上是目前新三板最大的“卖点”。&br&&br&其次,定价因素:&br&定价因素是我国很多创新型企业的痛点。大多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在衡量“股市是否有泡沫”的时候,都在谈P/E市盈率。但是这个指标,其实完全不适合于创新型企业。&br&P/E的公式很简单:Price/Earning,股价与企业利润的比值。这个数值越高,直接的解读就是投资者愿意对企业&b&目前的营收&/b&付出更多的投资。这个逻辑被投资界用了不下100年,但逻辑陷阱在哪儿?&br&从广义的股市(资本市场)诞生的那一天起,投资者最关注的直接逻辑就是:&u&我的投资用多少时间可以回收?多长时间我的投资可以盈利?&/u&而最初的上市公司,很遗憾地,与我们目前的上市企业其实没什么区别:成熟的企业带来的稳定利润,给投资者短至10年长至几十年的投资回收周期。这也就是所谓的“合理市盈率”:从10到几十。&br&然而互联网创新型企业的出现,其实完全改变了这一游戏规则:早期的天使和VC的投资,看重的不是“从投资之日起多长时间可以回收投资”,而是“企业未来的全部利润”。为什么会这样?&br&因为大多数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在初期的营收和支出是很“难看”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起步期,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短期的“成本覆盖”,而是在市场中跑出经济规模获得竞争壁垒,最终占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实现“垄断型”的收益。我们身边最简单的例子,首富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br&淘宝最初上线的时候,与易趣、Yahoo Shoppin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淘宝之外,所有的C2C市场都对卖方“抽成”,收取交易费用。经历了淘宝上线后,易趣卖家集体“拆迁”的过程的人告诉你,市场参与者用脚投票的速度是决定了一个平台生死的关键。大多数买家搬到淘宝的结果是买家被迫选择更大的平台进行消费。淘宝通过大量的线上线下推广打造了“免费的卖方平台”和“最大的线上市场”两大形象,建立了C2C平台的游戏规则,直接导致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出局。在各种渠道推广支付宝和淘宝的这些成本,都被大众拿来形容互联网的“烧钱”。&br&转过头来看看当年马云烧掉的那些钱,其实仅仅是他建立线上电商帝国的“门票”而已。而易趣等等的平台,早期希望通过抽成来达成“覆盖成本”的思维,无疑是传统商业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杀死自己的典型。&br&&br&关于传统商业投资思维和互联网创业投资的区别,打个比方:&br&传统的投资理念是:你的公司决定雇佣一位有经验的职员,你要考虑的是你给他的薪水和他能够在短期几个月或者几年内给你公司带来的利润。&br&创业企业的投资理念是:你生了一个孩子,给他的教育/兴趣/成长一切投资,然后看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给你养老给你荣耀给你成就感。&br&换成你自己,你会给自己的孩子估计一个“他未来的月工资是多少”,然后酌情给他安排不太高也不太差的小学中学大学?如果学费上涨了就让他停学?&br&大多数父母不会。&br&所以我的意思是,目前VC之外领域的投资理念,其实离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所需要的投资,还很远。定价因素无疑是新三板的短板之一,但还不是最重要的短板。&br&&br&那大众这种投资理念,如何影响新三板的定价因素?我们放到“退出因素”的部分再说。&br&&br&再次,交易参与因素。&br&新三板规定了投资者的准入机制:&br&&a href=&///?target=http%3A//filetest./upload/A0/B0/C1/F194.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iletest./up&/span&&span class=&invisible&&load/A0/B0/C1/F194.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40cbd6ffffefa_b.jp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1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40cbd6ffffefa_r.jpg&&&img src=&/4d46bc5eaaf09f558fbf0649_b.jp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4d46bc5eaaf09f558fbf0649_r.jpg&&法人的确认没问题,大多数VC PE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但是自然人的条款呢?&br&证券类市值在5M以上,还有两年以上各种专业经历。这种人是什么?“老油条”。有多少老资格的证券市场交易者看得懂创新型企业、创业企业的投资玩法?说实话没多少,因为他们的财富积累,没有几个人是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积累到的。而真正的创业者的财富积累,也没有几个人是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 -- 我们姑且认为创业板企业家能算是这部分人吧。&br&再退一步讲,新三板中的交易价格定价,也是由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而市场机制的背后,则是投资者如何对企业定价。定价因素的短板,在交易环节再次影响了新三板企业的交易 -- 由于投资者投资理念的缺失,导致创新型企业无法得到满意的估值,也就进一步导致了“短期内无法盈利”的大多数创业企业不愿进入新三板。&br&所以市场参与者因素,也成为了新三板的短板之一。&br&&br&最后,退出机制。&br&这是真正导致新三板“命比纸薄”的原因。&br&所有进入新三板市场的项目,事实上都期待一个“退出”的机会:到了更大的资本市场,有了更活跃的交易以及更符合现代理念的投资者,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真正体现在“股价”和“市值”上。&br&然而新三板到目前,都还在沸沸扬扬地煽动“转板机制”。什么是转板机制?&br&转板只是一个避实就虚的说法,一个“转”字轻描淡写地忽略了新三板的退出机制的最大痛点:所有新三板企业在退出并进入二级市场时,仍需要进行IPO的相关资质审核,达到标准后才可以通过IPO进入到中国的二级市场-股票市场。&br&对于一个创业企业的IPO,什么叫成功?两个条件缺一不可:&br&1. 达到IPO条件,实现公开上市&br&2. 市场估值符合公司实际价值&br&&br&先说说达到IPO条件:&br&我国二级市场目前分为三大块: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而IPO条件都无一例外地对盈利有着严格要求:&br&a. 主板: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br&b. 中小板: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br&c. 创业板: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br&&p&这是什么意思?&/p&&p&无论是Twitter,Tesla、LinkedIn还是聚美优品、京东,都不可能选择在中国上市 -- 或者等盈利后过个2-3年时间再上市--那我要是现在就能短期盈利了,干嘛不去美国上市?&/p&&p&所以我国的退出市场,不存在让真正“改变世界”的企业早期上市的空间。&/p&&br&&p&其次,说到企业实现价值,我们还是得吐槽下国内的股票定价:国内的情况其实很有趣,真正懂创业投资概念的人,包括VC从业者、创业者和一部分IT行业的人,要么不买股票,要么只买美股;而国内炒股的人群,要么热衷“打新股”,要么研究“跟庄技术”,或者迷失在“煤飞色舞”或者“大象起舞”的各种题材炒作里--他们眼中的投资是赚快钱,不是“养孩子”。指望他们给一个市盈率为负值的企业实现正确估值,只能靠PE和券商的大量背书;而PE和券商也会衡量这一企业上市后会不会出现被各种投资者口水淹没的境况里,让监管机构给自身各种找麻烦--囚徒困境。&/p&&p&别笑,暴跌的时候你没看到股民各种“期待国家救市”,“怒斥黑心券商”,“冒死呼吁停止IPO”,“停止股市抽血”的新闻么?&/p&&br&&p&换个角度,创业企业为什么纷纷选择VIE结构寻求海外上市?其实跟我们之前提到的淘宝案例一样,都是创业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我目前看到的靠谱创业项目,包括知乎,无一例外都建立了VIE结构:方便美元基金投资,方便早期投资者退出,方便海外上市。&/p&&br&&p&所以退出因素,正是新三板最大的短板。&/p&&br&&p&综上所示,新三板市场的四大因素:进入,定价,参与,退出。除了目前风声正劲的进入机制似乎是一缕阳光之外,其他的三大因素都是新三板的短板所在。调整这些短板,将涉及到相当多的方面:证券管理政策制定,国内融资渠道拓宽,国内投资者教育,股市机制真正市场化...这所有的一切能够发生,想想都是一个奇迹,不,神迹。&/p&&br&&p&所以不要以为门打开了,新三板就一片辉煌:新三板的机制调整的心气儿是很高的,但之后的种种矛盾和短板不加改变的话,还是命比纸薄的结果。&/p&&br&&p&&b&3. PE/VC能够如何看待新三板的存在?&/b&&/p&&p&首先,对于绝大多数的外资VC/天使来说,他们的嗅觉或者说触手其实相当灵敏,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应用-当然也是目前创业最活跃,市场反应最热烈的行业-都已经有他们或多或少的布局。寻求国内新三板登陆显然不是选项之一:VIE股权结构并不满足国内新三板的要求。&/p&&p&其次,对于内资VC来说,项目的股权结构尽管可以实现新三板登陆,但其实这是凭空多了一个折价风险:对于一些前景暗淡的项目,登陆新三板并不能让企业的估值上升-由于定价机制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被市场冷落。到了要公开寻找接盘侠阶段的项目,只能让市场猜测早期投资者丧失了信心。那么这样的项目挂牌,恐怕也不能获得理想的退出价格。&/p&&p&最后,PE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昨天跟国内一位国内投资界屈指可数的老大聊天时提到,他之所以从券商的身份转型早期投资,客观上是看到了券商和PE的盈利空间已经被挤压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仅仅一倍左右的退出收益层出不穷。从VC接手过来的项目尚且如此,那么PE还会去冒险到新三板中掘金么?追问一句,PE既然自己不会去掘金,还能指望同在一个战壕里的PE兄弟们来给自己接盘么?&/p&&p&PE似乎唯一的出路是向早期市场进军,所以新三板这个PreIPO的市场,自然不是可以撇奶油的小甜点。&/p&&br&&p&所以无论是VC还是PE,对于新三板这个市场,有所保留的态度并不会因为“门户大开”而产生改变。&/p&
先写结论:新三板就好比是《红楼梦》里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1. 新三板的本质是什么? 说太多的“机制”话题,其实无法让大多数不懂的人看懂新三板这个市场的本质。一个市场的本质,其实无非几大因素: a. 进入 b. 定价 c. 交易(参与) d. 退出 市…
&p&&b&哪有?!根本没有!!!&/b&&/p&&br&&p&▲(请注意,这是来自一个CEO的灵魂呐喊!)&/p&&br&&p&书归正传。(秒变冷静脸)&/p&&br&&p&1000万的融资额度,按照现阶段的创投圈市场行情来看,大概可以判定是介于天使轮和A轮之间,基本还处于早期初创阶段。在这个融资轮次区间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是尚未找到确定的盈利模式、还处于不盈利、“烧”投资人钱的状态。&/p&&p&&b&所以,此时给创始人自己“改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b&&/p&&p&从融资去向来看,绝大部分都会被投入到招人、市场 、设备购买等方面,其中前两方面是创业公司普遍最注重的。因为对于早期平台来说,招兵买马是公司迅速跑马圈地、领先竞对占领市场的决定因素;如果是经营资产性质的相关项目,在资源方面将会更烧钱。&/p&&br&&p&&b&当然,创始人本身还是要有基本工资的。&/b&至于这个数是多少,起码应该以&b&保证创始人能在所在城市正常生活&/b&为标准。&/p&&p&据一位坐标北京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圈CEO(嗯,别问我,我不能说)说,其在公司刚刚下水时的工资只有3k左右,后来盈利状况良好,A轮涨到8k并上了保险,公司B轮之后涨到10k,现在大概是15k,大概一个公司中层的水平;还有极少数极端情况,身为公司CEO在融资的情况下真的会一分钱也不拿,借此以身作则、树个模范。(前提是自己本身要有点财力,不然不被老婆打也要被丈母娘打……)&/p&&br&&p&总之,公司融资之后,创始人得到的钱,仅仅是&b&维持生活,而不是改善生活&/b&。&/p&&br&&p&值得一提的是,&b&如果查实CEO蓄意挪用投资人的投资,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b&。曾有创业者挪用投资人欠款为自己全家出国旅游、购买奢侈品和几乎一切生活用度报销,被投资人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的情况。&/p&&p&比如,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空空狐”事件,剧情多番反转之后,竟然爆出创始人拿投资人的钱给自己购置十几万的奢侈品包事件;据悉,投资人端已经委托律所就这一事实进行起诉。&/p&&br&&img src=&/v2-80aca2ef873b58a65f64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7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v2-80aca2ef873b58a65f64_r.png&&&br&&p&还有去年某“天才少女”创业项目关停事件。网传创始人个人在天使轮资金到账后就开始挥霍无度,从初创到最终失败,创始人挪用公款高达近600 万元人民币,并在逃往美国的新闻公开后宣布解体。&/p&&br&&p&题主所谓&b&创业公司创业连续失败(收购不算,那个算创业成功)还能越创越富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b&——除非公司运用裙带关系注册公司(广告或咨询公司)为自己洗钱……&/p&&p&此外,上述挥霍融资,或者通过拟造商业模式、购买数据等造假手段“骗投”的行为,也许可以一时逃过法律的惩处,但是长久来说绝对无法成功。创投圈很小,随着交易参与方的不断增多,交易信息的不断完善、流通,创始人之前做过什么事很容易在圈内传开,&b&出来混,总是要还的。&/b&&/p&&p&再说一个破产清算的情况。公司经营失败走到清算这步田地,意味着投资人的钱烧光了,公司也没有流水,账面上已经一片荒芜。此时,公司要对投资人按此前协议承担有限甚至无限连带责任,赔付完之后,还剩下钱给创始人的情况绝大多数也不存在。&/p&&br&&p&&b&总之,创业失败还能拿到钱,不可能。&/b&&/p&&p&创始真的很苦逼,不过好在也不是一直都会这么苦逼。如果你的公司发展好了,那你作为CEO最后得到一份不错的工资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有盈利有业绩之后,CEO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改善下生活了——卖股套现个一两百万美金,给还没有不动产的自己买个房子,很正常。 &/p&&br&&p&希望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正能量的ending~&/p&
哪有?!根本没有!!! ▲(请注意,这是来自一个CEO的灵魂呐喊!) 书归正传。(秒变冷静脸) 1000万的融资额度,按照现阶段的创投圈市场行情来看,大概可以判定是介于天使轮和A轮之间,基本还处于早期初创阶段。在这个融资轮次区间的公司,一般来说都是…
&p&你闷啊,非要我回答这种没价值的问题。&/p&&p&&br&&/p&&p&帝国当前所有的改革,一句话就可以看懂“国家要名,长老要利,老大要权”。老大是非正统官僚,有政治抱负,想要干出一番大事名留青史,所以要集权,需要向元老院争取以前被分散开的权力。&/p&&p&长老们大都是正统官僚,混到这份上政治抱负多少还是有点的,但绝对不值得搭上自己所有,所以目标很清楚,保证不翻船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攫取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和小集团利益。&/p&&p&而帝国的改革,则是通过正名来争分,通过大义来合理合法的甩掉不需要的包袱,保留需要的利益。&/p&&p&&br&&/p&&p&当站在这个角度看当前所有的改革你就会一下子明白。&/p&&p&&br&&/p&&p&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来间接控制国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耗费奇高且效率不佳传统的行政控制。当然这样做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多说了。&/p&&p&长老和官僚们要通过混改参与进去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商业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