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间地排车需要行车执照吗?

我在南阳湖拉地排车的经历
地排车在七十年代前是城市、乡村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那时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它的踪影。放寒暑假时,经常看到哥哥拿着一根绳子,绳头上系着一个铁钩,到“济南天桥”去拉“套子”,也就是帮助拉地排车的人拉上崖,挣点小费以贴补家用。济南风祥街与丁家崖交叉路口处有一个上崖,很多送煤的地排车路经此处时,驾辕人襻绳挎在肩上,弯着腰,呲牙咧嘴,前腿弓,后腿蹬,使劲往上拉,豆大的汗珠是“吧哒、吧哒”往下淌,汗珠掉到地下摔成八瓣也拉不上去,于是大家就争先恐后帮忙往上推、拉,甚至还要抬车、搬轱辘。很多人利用帮助推上崖的机会,顺便把地排车上的煤故意扒下来,等车过去后再用簸箕把散落到地上的煤扫回家做饭用,计划经济年头人们就是“穷”。在我眼里拉地排车是社会最低层人干的苦力活。
随着岁月的流逝,地排车轰隆奔行已成为过去。如今在大街小巷再也看不到,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它见证了运输工具的落后、地排车夫的艰辛、中国饱经沧桑的历史。
  我在南阳湖拉地排车的经历,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一九七一年阳春三月,早晚都挺冷的,呼呼的风吹到脸上,给人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连队搞基建,我们班接受了一项用地排车从大堤运砖至三连的任务,女同志拉地排车在城市里从来没看到啊,这辈子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干拉地排车的活。当时我任班长,要以身作则,重活抢着干,与一位泼辣能干,性格酷似男孩的战友同拉一个地排车,拉砖时则由我驾辕,她拉套子,空车时轮流坐在车上。一天下来不知道要走多少个二里半,中午休息一会,下午又要推着地排车拉砖,那个苦累啊,无法用语言表达。有一天下午快要收工拉最后一趟砖时,我坐在空车上,她驾辕时把屁股和一条腿坐到车把上,另一条腿一蹶一蹶滑行。马上到大堤时,突然,地排车失去控制,人仰车翻摔到二米多深的鱼池里。瞬间,我感觉自己真的活不成了,地排车的车身,再加上两个车轱辘的份量,砸也砸死啊……有惊无险的是,我正好被扣在地排车有挡板的车箱内,老天爷有眼,保佑我们知青平安无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事隔不久,我离开了连队,从此结束农田劳动。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与原三连战友在网上聊天时无意中谈起此事,他说“知道人仰车翻鱼池的事,真不知道是你啊”。
事过境迁,如今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再也看到不到地排车,它已退出历史舞台,今非昔比,取而代之的是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大、小货运输汽车。难忘南阳湖大堤边的鱼池,我在南阳湖拉地排车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 |
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
人气:1539 回复:15
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分享给好友
栈桥夜泊前辈,俺的小历史让大家乐一下,呵呵请你指点一二,也确实废了俺不少力气,可能有胡坎的成分,请担待俺想把历史写的大家都愿意看,但里面的史实不乱诌
回复:【扒拉蒙汗小历史】
  我可不是前辈,兄弟你却是后起之秀,太谦虚啦。  浮山所新话比以杀中国人为荣的革命史有看头,但肤浅了点,能不能再深挖点?
回复:【栈桥夜泊】
夜泊兄弟:俺想写的深,可惜笔头上功夫确实差一些,再者找资料也麻烦的很,光听口述很难再深入一步,这也是俺困惑的地方.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以下是引用扒拉蒙汗小历史的帖子:新话浮山所(5)-----老卡家的“营生”老卡家也是俺们浮山所的“坐地户”,按照姓氏等级他家是“上等姓”,是当年的“京操军” ,就是最早的“志愿军”。那时候当志愿军可不简单,也得“海选”,缺胳膊少腿肯定不行,而长的情型委琐,瘪瓜劣枣也不行,是真正伟男子才行,所以老卡家祖辈良好的基因就传下来,到上世纪60年代,老卡家个个膀大腰圆,力拔千钧,吃饭那量怎么也得一顿7,8个杠子头火烧,哈酒3瓶起步,5瓶一般,10瓶正好,是天生的好身子骨。可是以前老祖宗是职业“军户”,有皇粮吃,到咱解放后,没皇粮了不是,你得自己种,年头好,能吃饱,遇上年头差,那就得饿肚子了,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饿死人的事都有,何况吃饱饭呢?俺姑老爷说,那年头也亏了俺们浮山所,上辈子老祖宗积下阴德,浮山所还真没遭灾,老百姓基本还有的吃,饱不饱另说,但没饿死人的,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在饿的厉害,到海里捞点“偏口”啥的,也能对付。而市里就不行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得调度粮食,从外面运。粮食还凑合,但蔬菜就困难了,不能从远的地方,只能是市郊,这样,俺们浮山所就成了最好的“蔬菜基地”那时候基本家家除了够吃的粮食地,都种蔬菜,什么大白菜,黄瓜,土豆,茄子等等。老卡家也种,但少,关键是这菜种了,得往市里运,那时候没汽车,都是人工。老卡家男丁多,又浑实,还有劲,当然成了运菜的主力军,这也就是老卡家的“营生”-------拉“地排车”《浮山所志》记载:“家有余地,皆种菜,集束递市里,初有地排车十六,后加至七十又一,资由公出,”所以,六十年代,从俺浮山所往市内送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什么是“地排车”?你要查新华词典,就能查到,“地排车”就是“排子车”,是用人力拉的一种车,多用于运货或搬运器物,也叫大板车。“地排车”,是青岛人特有的一种叫法,其实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叫他“大车”,拉地排车的人,叫“拉大车的”。所以,老卡家的养活办法就是------拉大车。每天清晨,俺们家,还有车二蛋家,和焦叔家的壮劳力天还擦黑,就把新鲜的蔬菜采摘好,装满一辆辆地排车。老卡家的小子们将盘绳斜跨在一个肩膀上,两手扶把,肩膀使劲用力,得憋住一口气,不能放屁,车就拉起来了。这绝对是个力气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拉不了大车的。把菜送到市里指定的菜店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各种物资短缺,蔬菜更是紧张的要命,逢年过节凭户口本和副食证才能分得几斤。)卸下菜,回来时,大车四周再用4块半米高的挡板围成一个箱子,象个“棺材盒子”,目的是再装上其他货物,捎个脚挣点外快。湛山是老卡家送菜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老卡家从市里回来,就在山顶休息。一来怕回去早了,队长(那时候队长是老于家的,后来成立公社,换了好几茬,文革时又改了革委会主任,才是老詹家的)再安排其他活计。二来好等其他拉菜的地排车在这里会合齐了一块回所。人车齐了,几辆地排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长的车队,由卡老二(他是架车高手)掌握方向,呼啸着从山头飞下,坐在车上的人快乐的大声喊叫。想刹车就由后面车二蛋家的三大爷,在后面扬起车把,车尾紧擦地面,火星直窜。由于速度快,要跑出好远地排车队才能停下。从山上往下冲的速度是很快的,有时候比汽车还快,这也就形成岛城一大怪“汽车没有地排车跑得快”的奇观。都是卡老二的车把势,架的好啊。呵呵欢迎新老朋友,来俺这坐坐,快过节了,可以去给自己的亲人买点"好东东",确实便宜 ,也算俺的心意了
回帖后跳转最后一页
看了该帖的人还喜欢看
TIME儿童摄影送福利啦!省钱的方法有千百种,但最痛快的只有砍价这一种! ...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论坛本周Top10
可选评语: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
青青岛论坛官方微信
用其他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