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我需要资金使用情况报告的情况下我又沾上赌了,导致完全失败!

股票/基金&
创业失败率过高:天使投资变精明 不赌大只赌小而美
第1页:不赌大只赌小而美
第2页:天使投资也要大浪淘沙
  李静颖
  “现在整个投资界正处于退潮期,对于PE/VC是这样,对于天使投资而言也是如此。那些还盯着财务回报,没有摸清天使投资门道的天使们必定成为那群退潮后裸泳的人。”
  与严谨、缜密的VC\PE机构投资有所不同的是,随性自由更像是天使投资人的写照。没有繁琐的投资流程,投认为熟悉靠谱的人,只看自己擅长的行业,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Idea或是一张在纸巾上写下的创业点子,一旦认定目标,慷慨地拿出一笔资金后大多挥挥衣袖,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
  然而这般美好的画面或许就要被现实所击垮,国内知名天使投资人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他看来现在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只有10%~20%,而其主导的德讯投资对投资策略进行了调整,其中一条即是“创业者想得到超过300万人民币以上的天使投资,基本上很难,除非他很聪明”。
  天使投资也开始套上紧箍,是天使们变得精明了,还是因为愈发高企的创业失败率而让他们开始谨慎了?
  不赌大只赌小而美
  曾李青做出上述调整的理由是,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创业想做大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小。
  这并非是个案。青阳天使投资创始合伙人苏禹烈告诉记者,的确眼下竞争愈加激烈,但却有一定的行业特征,比如TMT领域的竞争确实惨烈,一个细分市场只能容得下1~2家企业,排在后面的势必要被淘汰。
  此外,曾李青还决定分阶段给钱,再也不会一次性把钱给创业者。“原先早期创业大多依靠自有资金起步,但现在很多人创业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出去找钱,钱给多了不是好事,我们一直是建议企业核心创始人不要拿工资,创业就该吃点苦,如果一开始创业就捂在温床里肯定就做不好。”他直言。
  对此,起点创业营创始人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投资在中国太火了,以至于人们开始把创业和投资之间画上了等号。”查立告诉记者,“需要搞清楚的是,创业和投资不是一回事,很多创业项目并不需要投资,很多项目也不符合投资要求,那这些企业完全可以找其他的投资渠道。”
  查立强调,创业者要有自己活下来的能力,而不是指望投资人。
  “只要企业活着,就有机会做大,但如果一开始就想做大公司,把目标定得宏大反而不现实,所谓的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因为大家都把它赌在了大生意上,相反如果是在投资后能看到有小而美的公司存在其实也是一种创业的成功。”苏禹烈说。
  推荐阅读
01/18 01:1601/06 11:5512/28 23:5912/20 00:1512/19 06:04
创投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连续创业者七次创业失败的内心感悟
连续创业者七次创业失败的内心感悟
杨歌,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参与创办了东信康达红外数字医疗及凯业网等,曾担任北国投投资总监、大江投资副总裁、毕马威咨询师。投资的案例包括口碑街、言几又、人人财务、V.Fine等。拥有清华大学工学硕士与学士学位。他分享了创业失败的感悟。
  1、年轻人要大胆地去犯错
  谢谢大家今天能来到投资人说听我分享,我是星瀚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杨歌。
  提到硅谷大家都感觉很高大上,的确,硅谷的外表看上去很光鲜,但其实在硅谷的大多数创业公司都经历过两到五次的濒临死亡,甚至更多。
  比如埃隆·马斯克的两个企业,一个是SpaceX,就在濒临倒闭的时候NASA给了十六亿美元,才得以让它绝地逢生;另一个就是他的特斯拉,也是在濒临倒闭的时间节点,最后只剩下了五个小时,突然间又获得了融资。
  所以,作为创业者你随时都可能面临失败,但这过程中你一定要有扛起突发事件的能力。
  徐小平老师在五年前给我讲过一句话,“创业者要在旷野上奔跑”。奔跑就是狂奔的意思,创业者一定要趁着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大胆地去尝试,最好能犯很多的错误。
  之后在我的八次创业当中,我逐渐理会到了徐小平老师的那句话,现在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又重新地理解了一番,年轻人一定要学会摔倒之后爬起来,然后继续奔跑,这就像咱们看过的许多心灵鸡汤的电影和动画片一样,创业者一定要具备“打不死的小强”精神,这点非常重要。
  2、你需要适应创业的生活
  我在过去的十年里,先后创办了八家公司,其中七家都失败了。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与犯错之后,我最后选定做投资,开启了我现在的第八次创业——星瀚资本。
  接下来我将跟大家分享,因为创业路上跑得太快而摔过的几次大跟头。
  2004年的时候,当时我觉得中国的市场环境非常好,所以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决定待在国内保研创业。最开始的时候做的轰轰烈烈,觉得特别好,后来才发现创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运营创业的发展,和你运营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必须要去适应它。
  我的第一次创业是在大学期间,做了一个数值模型的网站。虽然做的很高兴,但那个时候我专注技术,不懂市场、表达能力也有限,在做了一年多之后网站就关闭了。
  3、正视自己的失败
  我第二次创业做的是中医检测的ATA,就是自动化热像成像系统,我们申请到了国家及PCT的发明专利,并且还通过了医疗三证许可证,而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难通过的资格。
  我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兼CTO,最开始做算法,后来做UI、做安全,什么都做。当时我们做完了几乎所能做的全部事情,觉得项目应该能发展得很好。于是在2007年我们就正式成立了公司,之后的一两年里公司都发展的很不错,团队也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变成了三十个人。
  这也让我曾经一度感到非常的自豪,因为这家公司有可能上市,而且周围开始不断有人关注到我,称赞我能做成一件大事,慢慢地我陷入到了自己虚构出来的梦境里,变得飘飘然起来,我开始坚信自己当初没有选择出国是非常正确的。
  其实大家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应该会有我这样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就和过山车一样。
  拿到投资的创业者心里或许充满自豪感,这会让他们开始自我的内心膨胀。有经验的创业者可能膨胀两天到一周,经验少的创业者,可能膨胀的时间会更长,但这都算正常的心理现象。
  回到我的创业。我自认为已经把第一次创业失败所得到的经验用到第二次上了,把工程、数学应用到市场里,我自己变得更加接地气了。
  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医疗的赛道,没有这个行业的经验、不专业,也不懂医疗这个市场该怎么做。同时我们还不懂财务控制,我们当初将公司70%的资金用作研发,在只拿到两百万天使投资的情况下,用了25到30万的资金去做了一个展会。
  所以在2009年,伴随着公司大踏步地往前奔跑,突然我们的现金流就断裂了,所有的工作陷入了停滞。
  当初我们对员工是很好的,甚至帮他们办理了户口。但是在资金断裂的两个月之内,我们就被员工告到法庭,这对一个踌躇满志的创业者而言,是一个极强的心理磨灭的过程。
  当时我在清华的同学们都纷纷留学名校,而我却在运营一个自认为可能会上市但最后很可能是一场空的公司。这种落差让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了一样,我变得非常沮丧,甚至期间有想过跳楼自杀。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仍然还有人给我们送蜜枣,说要投资,有的甚至已经签了投资合同,其中有一笔最大的投资是1.5亿人民币。
  当时白纸黑字都签好了,但对方就是不给钱。而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如今的资本市场环境,变得更加的规范与诚信,真的比当时好太多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有些东西你以为已经是你自己的,但即使是当你拿到手上的那一天还有可能不是你的,或许仅仅是预付帐款。而能不能将这些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只与你当时的实力息息相关。
  在失败之后的一段时间,我明白还是需要正视过往的失败与糊涂,不断地给自己补充正能量,让自己能从负能量里逃逸出来。
  所以,第二次创业刻骨铭心的失败,极大地增强了我的抗压能力。
  4、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
  同时通过这次创业,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人脉圈子太过单一了,所以当时我决心要扩大自己的人脉,于是就开始了我第三次的创业,创办了青年精英商业联合汇,也叫凯业网。
  这次创业同样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
  事后我分析到这个项目死因有几个: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当时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稀释了太多的股权。我自己承担了公司的很多工作,却只占了14%的股份。相信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创业者都会遇到的,就是股权过渡集中型和股权过渡分散型,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公司最后的结局可能都太不好。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创业的36条军规》,这里面的条条军规我在七次创业当中都触犯过,其中一条就是关于股权分配。
  死因之二,就是公司不赚钱。因为公司当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最后更是调整为了非盈利机构,大家动力全无。由于之前的创业失败,我已经有了经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就是斩断,不做了。
  这个就和分手或离婚一样,每一次挫败后,你都会强烈地反省甚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也一样。
  第三次创业失败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的电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我至少看了50遍,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挺过去,告诉自己可以成功。在这里我有两句掏心窝子的话分享给大家:
  一句是“创业者一定要会用左手温暖右手“,用自己强大的心灵去温暖自己,虽然很心灵鸡汤,但对于创业者却是很需要的。
  另外一句话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这是一首英文歌,说的非常对,意思就是,没有痛苦就没有进步。
  创业者最重要的就是再战再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振旗鼓,毕竟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发现象。
  我想这对于有过创业失败的人感触会更深。
  当我走出第二次创业失败的阴影之后,我又先后开始了四次创业,但皆以失败告终,这其中包括软硬件结合的开发公司,红酒批发商,开快餐连锁店,以及金融工程咨询企业。
  所以当我历经过很多的起起伏伏之后,我自己感悟到最深的一点,创业时不要背负太多的个人面子。其实很多时候最过不去的那一关就是自己,具体来说就是,整个社会对你的评判和影响。
  事实上,回过头来想,无论创业成功或失败,都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你越不把自己当一回事,这件事情可能就越简单,你的初心可能也就越纯粹,相反你越把自己当一回事,耗在自己身上的成本就特别大。
  哪怕你最后失败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和承担,你每一次失败的经验积累就都会转变成你独特的财富。
  5、打赢你的谷底战役
  那应该如何去对待创业?
  这里我也有两点基本的原理可以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原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上面这张图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收入曲线图。做任何事情,最开始你都要有一个初始投入,事情开始的时候你就已经在亏钱了(前期各种筹备等),但随着事情不断地发展演变,你就能慢慢地摸清它的内在规律,这时候你的边际成本会不断地降低,边际利润也会不断地提高,直至有一天你钻出水面扭亏为盈。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第二个原理:任何一家公司都会经历最低谷的时期,扭亏为盈的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坚持下去。对于一家公司来讲,一开始,你的现金流一定是减少的。随着你对业务的了解熟悉,公司结构和业务的日益完善,直到有一天,你能实现现金流打平,但这不代表你已经扭亏为盈开始赚钱了,而是你进入了驻点,也就是真正的谷底。
  由于之前的太多投入走到这天来之不易,你开始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各种言行自洽的理由,但同时这也是境况最糟糕的时候,是心理最煎熬的时候。从理论上讲你已经扭转了局势马上会看到快速成长的希望,而目前却要承担处于谷底困境的巨大心理压力。
  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是怀有一种负面的心理去看待它,那很可能你的公司会垮掉;但如果你看到了这条曲线,知道这个谷底是必须要到来的,然而一切也都会变得好起来,那你可能就不必非常恐慌了。
  你之前做了很多事情,最后就是为了迎接谷底的这一战,你把自己战胜了,这就过去了。
  所以说抗压和坚持,是企业家必备的两种素质。
  我们也看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像埃隆·马斯克、周鸿祎、马云、乔布斯等,他们都经历过好多次跌入谷底、绝地逢生的时刻。
  我的创业经历可能相比起很多成功的大企业家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历经过多次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接受到了心理的锻炼,让我了解到成为创业者、企业家的过程中,与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我也希望大家能了解到这样一个规律,在跌入谷底陷入困境时,要敢于面对,不要气馁,勇于向前奔跑,你终将会赢得胜利(猎云网)。
创业者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 张璐女士,红山资本合伙人,曾供职于隆领投资副总裁。
  随着城镇移动互联网逐渐红海,“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与移动互联网不同的是,“互联网+”需要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甚至传统产业的重要性会占到整个项目70%以上的比重。移动互联网主要围绕着个人生活服务,而“互联网+”更多与个人、大小B经营升级紧密相关的。除“互联网+”外,互联网渠道下沉、老年服务、消费升级、黑科技等等也存在着诱人的机会。那么如何快速找到靠谱的创业机会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了解宏观趋势,了解产业走向
  美国的今天预示着中国的明天,参照美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难找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踪迹。对比2013年中美两国的产业GDP比重数据,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明显的差异。
  随着中国的发展,农业、制造业的比重也将快速下降,支撑或取代农业、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比重会增大,整体GDP有近30%的结构将因此发生变化。其他服务产业也将由于消费水平的提升、高科技新平台的出现、农业制造业升级等而不断升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已经放缓,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相对于美国越是落后的产业便越是存在更多更大的机会,这其中产生的机会也会成就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创业者,正确的发现和选择机会事半功倍也将是必然。每个产业中具体行业的GDP中美占比数据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获取,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步:产业的升级,产业的选择
  当把产业结构进一步展开时就会发现创业可选的方向不仅仅有网红平台、各种电商、VR/AR……用互联网高效的模式去改变升级一个垂直行业也会避免跟风获得想象空间足够大的机会。总结了产业升级的基本框架,内容和关键点为个人总结,我也会常否定自己所以未必完全正确,仅供创业者开拓思路:
  “互联网+”的创业者很多,但是“+”的不合理脱离行业发展本质的占绝大数,出发点一旦错误,努力越多反作用力越大,公司本身在未来也很难实现盈利,也就更不具备资本的投资价值。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远不如纯线上的互联网产品,因为需要繁重的线下运作,只有选择一个未来5~10年会发生比较大变化的行业深入观察研究寻找机会,真真正正的从创造价值和获得利润双重角度出发,才能够真正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总结起来,按照三大类别划分,靠谱的机会主要有:
  ToB:从开源角度辅助各类企业发展
  此处ToB指面向大小企业、各类个体户经营层面的服务,不能真正帮助经营者节流省钱或者开源赚钱的服务市场是很难打开的,那么选择节流还是开源?开源优先级往往高于节流。就拿农业来举例,一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年产值通常能达到元,其中农资消耗约元,农产品到下游销售终端一般加价3~5倍,也就是可达到1.2~2.5万元,把农资链条优化10%,帮农户省100~300元,把产品和销售能力提升10%,则可以赚800~2000元,结论不用再做分析已经很明显。
  那么,优先选择帮助什么样的B端呢?较为分散的市场里,帮有钱人赚钱更容易,因为他们往往更具备眼界、更易自我更新,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更会赚钱更懂得分享。市场规模较大的领域中,ToB服务里通常很难一家处于绝对垄断低位,那么想赚更多钱的ToB创业者就需要优先考虑目标企业的选择了,再对症下药,一套方案是很难实现市场通吃的,不同企业的短板都是不同的。
  ToC:互联网及服务向县城和农村下沉、向老龄群体加速普及;帮助人们更会赚钱、帮助人们更会消费
  过往的几年里,移动互联网已经浸入了城镇居民(尤其是80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想找到大的突破是很难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机会也仍然存在,比如中国老龄化在加速,老年人群体也有着多样化的需求;比如中国的乡镇建设也在加速,面向县城、村的互联网渠道下沉也有着巨大的机会;比如按照职业划分,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服务已经很完善,但是制造业、建筑业、化工业等很多领域也有着足够巨大的市场空间,从业群体也有未被满足的招聘、培训、就业、创业、融资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每每聊到这些方向,会听到很多反面的声音,老年用户不会用智能机、不会支付,农村市场的推广太辛苦……不过往往听到这里,对这个创业者就已经基本丧失了继续了解的兴趣,看不到机会眼里却都是困难的人如何在资本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突破获得成功呢?还有一类创业者也很多,能看到一些赚钱的机会,但是却忽略了市场的走向,如果是帮助一个本应该被时代淘汰的群体赚钱,那么只能是一场生意,很难具备资本的投资价值,通过帮助崛起中的群体更快的获得市场才更容易赚钱也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随着GDP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愿意为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付更高的费用,同时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如果品牌会更分散规模更小,那么众筹的爆发也可能随之加速。
  科技:新技术、新平台
  新技术、新平台的到来让创业者、资本兴奋和冲动,VR、AR、机器人、无人驾驶……外来的高科技热点在国内似乎并没有受到资本寒冬的过多影响,但是看这些方向市场空间能容纳的机会,这些领域的创业项目必然会死伤无数,过热的方向中创业者做分母的概率不会比摇号小多少。成为分子也需要具备与分子等价的高超水平,这类领域不是会做就可以,而是要做到人中的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
  与美国不同,中国现在这个阶段不论做什么,市场都会占据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只是有了1,后面的0主要还是来源于市场运作能力,如果只具备做到1的能力,那么就约等于技术代工工厂了。
  第三步:可行方向的选择,外部分析
  1、上市公司简析&对标
  当选定了某个产业后,如何找到具体的方向?除了关注BATJ等互联网公司的布局,更主要的竞争对手会是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当把一个行业内的中美上市公司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在某些方向里还未出现独立上市公司,以农业为例可以看到中国目前技术科技类、贸易类、品牌类公司还存在着较大的上市公司缺口。
  2、未上市竞争格局简析
  有些行业第一名的公司市场占有率可以超过50%,有些行业则是Top5企业都具备独立上市的能力,同样借鉴美国市场可以快速得出相关领域的格局情况。根据这个数据,创业者可以大致判断这个方向是否适合创业,如果所在领域融资已经到A+轮或更后期的公司数量超过了行业所能容纳上市公司的数量,那么才开始创业就会比较艰难了。
  第四步:适合自己的方向,内部分析
  当基本符合前文的方向评估条件后,团队需要针对这个创业方向进行自我评估了,太多的创业者在盲目的乐观中,即使是比较资深的BAT背景的创业者也不例外,经常容易冲进红海中,选择了一个过细的细分市场。
  用一个很粗糙的算法来表示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创业团队平均成功概率:
  创业成功概率≈投资成功概率≈(领域规模/1000亿元)/窗口期内创业团队数量
  这可以说明,不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选择跟风的方向容易红海,过于细分的领域不值得投入(生意还是可以做的)。团队是否能超越平均的成功概率,这与团队的职业背景、行业资源积累、学习速度、策略、执行力、运气是远远分不开的,个人订阅号瞰见hikanjian中的旧文(“我”拿到天使投资的概率有多大)中已经阐述过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了,此文不再展开。
  如果自我评估后发现,相较于竞争创业者,自身获得成功的概率似乎并不够高,那么如何可以提高成功概率呢?
  1、降维PK
  自身短期内无法变更强,那么就改变方向改变竞争对手,将对手变弱小。比如三只松鼠的竞争对手是分散再街头巷尾的夫妻店、路边摊,互联网农业公司的竞争对手是村边店、分散的经销商……降维竞争更容易取胜,如果你选择了互联网巨头主营业务线、上市公司主战场创业,那么……还是考虑尽快转型吧!
  2、主导窗口期
  根据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主动去选择一个创业方向,而非被动的跟随风口,更容易成为引领者,当资本的钱在该领域内花差不多的时候,后来的创业者就很难拿到钱了。
  3、打法升级
  市场的打法同样需要升级,即使是来自BAT拥有相对先进运营方法策略的创业团队,如果依然沿用让BAT在几年前获得成功的老方法,那么就很可能成为创业大潮中的牺牲者了。基于已有成熟策略,在新的领域中创新提升,并体取得正向的运营效果可以帮助增添多分胜算。
  如果这些方法仍然没有效果又十分想创业,那么还可以退而求其次,给自己找一位CEO。同时通过投资参与到靠谱的早期创业项目,旁观学习也是一种快速的学习方法,可以找到些靠谱的机构专业投资人获取早期项目信息而非股权众筹。关于探讨创业方向可行性、项目投资可行程度,可通过订阅号hikanjian与我们联系。
  第五步:创业启动与融资
  1、业务启动
  今年的创投市场不景气依旧是大概率事件,对于非豪华阵容创业团队,机构投资人往往会需要看到产品上线,有实际的运营数据才会天使投资,产品没有上线,只有BP便开始大量见投资人,只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下一次投资人可能也不愿意再见这个项目了。对于一支相对优质的创业团队,拥有一个月左右的运营数据便可以启动天使融资了。
  2、第一次融资
  关于如何提高融资成功率,早期投资人到底关注什么一直是绝大多数创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创业方向的选择大致符合前文的标准,并且完成了初步的数据验证,那么融资还是会具有一定成功可能性的。
  目前投融资市场确实不够景气,如果创业者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便开始频繁接触投资人,只能浪费自己的时间,投资人即使感兴趣也可能会延长观察期,直到有更多可以看到的优质运营数据。一般情况下,机构给出的天使轮估值主要集中在万RMB,融资额度与股份出让也是成正比的。在定估值时,为了加速融资以启动业务,也不妨考虑适当降低估值和融资额度,小步快跑,如果错过先发优势会更为遗憾(新浪科技)。
入行16年我才刚理解创投,有8个最深感悟
刘芹这些年接连投资了搜狐、携程、第九城市、迅雷、UCWeb、YY、小米科技等互联网企业,而他所在的晨兴资本也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投资机构。如今当他回过头来看自己所走过的路,又会作何感悟?他又会给当下的创业者们带来怎样的经验心得呢?
  今天的这篇文章,便是整编于刘芹先生对所投企业的内部分享,还有关于他从业16年之久的8个投资感悟。
  1、我需要Vision
  当雷军刚做小米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跟我打了一通长达12小时的电话,当我们结束完通话之后,我就很快地做出一个决定——支持雷军,因为我觉得他10年前就一直在思考与捕捉移动互联网的机遇。
  事后我就开玩笑地和雷军说:“我一直在等着你什么时候给我打这个电话,我晚上睡不着觉了,现在你终于给了我这个机会了。”
  其实所有趋势性的大机遇都和时机有关系,你做的太早不行,因为这浪还没有真正起来,做的太晚了也不行,就像我们今天再去谈电商,马云已经是2000多亿市值的公司了,你现在再谈这件事就已经太晚了。所以捕捉正确的时机真的是极其关键。
  我是做早期投资的,每天都需要去思考大势,最好是提前半步布局市场,就像雷军在2009年前后就开始考虑手机这件事情,他一定是当时的少数派,领先于整个市场,在我看来这就是Vision,你比别人提前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的机会。
  2、坚持战略思考
  今天在中国做投资非常的Tough,我看在中国每一个细分的创业领域,基本上现在都是红海,如何杀出重围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成为了每一个创业者的头等大事。于我看来,你在创业的第一天就需要在战略上多做思考,这是你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
  你的战略想得越透,你对外就能描述的越清楚,对于初期搭建创业团队而言,这是极其有帮助的,因为只有找到合适的人,才能有效地建立公司的竞争壁垒。而谈到招人,我这里也有三点建议给到你。
  第一,找到合适的人一定不容易,但这与你的重视程度相关。
  我经常提醒我们所投的创业者们,其实你对找人的重视程度充分反映在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以及你对这个品质的要求,这跟你自身对这个事情的重视程度是挂钩的,我相信没有请不来的人。
  第二,你是不是尽可能发掘到了你周围最优秀的人。
  我这里有一个定语,发掘身边最优秀的人。有的人会说你讲的这个经验对我们没用,我又不是雷军。其实在2010年的10个月里,雷军给我打了很多电话说他很痛苦,其中他和一个人谈了5天,每一天交流10小时以上,但还是说服不了他加入。
  所以我说雷军找人也是挺难的,不是因为你是雷军你的创业就不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不是因为你是雷军你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找人这其实和你战略思考的深度相关联,它跟你是不是认同别人的价值也深度相关。
  第三,找人这件事情是你建立公司执行力的第一步。
  我今天非常认可精益创业这套逻辑。
  什么叫精益创业,我觉得有几个特征:就是你找的人都是自驱动的人,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因为他比你还打了鸡血要让这件事情成功。小公司找团队不要找需要被管理的人,要找有自驱动力,他被你的Vision所感化,他自愿加入。
  所以有时候团队成员越少越好,有的可能10个人就够了。如果你自信找来的个个都是特种部队,那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是极强的。我比较反对创业公司找一帮需要花时间培养的人。
  因为对于小公司而言,从头培养是太奢侈了,而且因为有很多人,所以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管理,这样整个团队的效率就降低了,这对于初创公司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3、初创公司如何从0到1
  讲完了找人,我再分享下自己对初创公司从0到1的一些思考。
  第一,从0到1需要不断试错,但必须单点突破。
  互联网有一句话叫世界是平的,这个意思中其实隐含着一个道理:一个极小的单点,稍微往下按一点点,这个压强的小洞旁边的东西全部都聚过来。压强越强,往这边聚过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多。
  对于创业而言,它的借鉴意义就表现在,你需要找到自己核心的位置,然后不断地使自己的交易成本降低。
  第二,跟用户零距离甚至拉他们入伙,众包式的跟他们在一起,共同定义产品。
  MIUI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首先想清楚你的产品目标人群的客户到底是谁,描述清楚,且找到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拿小米举例,小米的目标人群就是对性价比及其敏感的人群,当年就是叫发烧友,发烧友未见得真的是没钱的“屌丝”,发烧友其实就是极客。这些极客在哪里,我当时记得还蛮清楚的,那时候雷军大量的去PDA中国这样的论坛,手机发烧友这样的社区去交朋友,其实MUI的第一批用户是从手机发烧友和IPAD这样的发烧友论坛里一点一点转换过来的。
  第三,产品的核心价值提炼。
  其实有时候做营销很关键一点就是提炼出来,你能不能把你产品最核心的价值用极简洁的语言在2-3秒的时间里把它说明白。如果你做不到,就说明你没有提炼清楚。还是拿小米举例,小米手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性价比。那个时候手机老跑分,就是为了强化消费者对性能的认知。
  第四,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社交平台。
  互联网是平的,里面还有一个很核心的能力:第三方社交平台。就是facebook和微博一个一个用户的链接关系,其实那个链接很像核裂变的,一个原子撞击另外一个原子,变成两个原子,这两个原子再撞击另外两个原子变成四个原子,这是密次效应,这就是facebook和微博的巨大的爆发力秘密之所在。初创公司可以通过利用第三方社交平台,为自己积累第一批种子用户、做好自己的品牌效应。
  第五,一旦找准目标就全力以赴。
  全力以赴这个事情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我提醒你,当你全力以赴,势必会带来用户规模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你也要知道,公司的护城河有了什么新变化,我最近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守正出奇”。
  有些公司跑过来和我说我的用户量很大,你看我特别会推广,把各大切口位置全部拿到,我认为这叫“奇”,不叫“正”。
  “正”是有系统性思考之后的市场份额的增长,是跟你的护城河效应和竞争优势壁垒的建立是有关联的。
  4、我的投资感悟
  我至今从事投资已有十六年了,也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理解什么叫创业,什么叫投资。
  在我看来,这是一门值得终身奉献时间、值得学习的职业。需要大量的数据,不断试错,最终总结出简洁而优美的原则来指导投资的复杂变量:Spend
your quality time in the quality vision with the quality
people。只花时间在值得的方向和优秀的创业者身上,成为最理解他们的人,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这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段话。
  这些年做投资不断地试错,自己也总结出来了八个投资感悟,希望与大家多多交流。
  互联网技术的核心就是超级链接,每个链接之间信息的流动就是流量。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节点和连接,一个是数据信息。信息的采集和传播发生变化,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节点,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集器,每个人又都是信息的接收器和广播器,而且facebook这种社交网络,都用社交关系把信息流动变得更为有序,所以效率上带来变化。
  当信息不对称打破,信息流动开始简单容易,原有的暗箱消失,很多产业链里面的价值会消融。原本的组织行为、管理学里面,特别是在商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系里面,所有依托于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方式所存在的“合理性结构和流程”,都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原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做生意的企业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信息的发生和流动的方式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影响了产品营销的若干问题,怎么做产品,怎么找市场需求。参与感本质上就是把营销的事情颠覆了,以前是B2C,互联网行业是反过来做,一般的传统营销方式是做不到的,因为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但凡离消费者太远的行业都没有对互联网有更深的理解。
  互联网只是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挖掘和认识消费者,认识你的目标人群,但商业的本质没有变!其实真正的变化是他把很多成本结构、效率给变了。
  商业的本质就是你离消费者近,0距离,你能知道他要什么,而且你能给他极致的体验和极致的差异化。以往你要给消费者极致的差异化意味着很贵的成本,但是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人人都是服务提供商,大大降低了商业成本。
  前端的用户要极致的差异化,后端的成本结构要极致的高效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就算没有互联网,也活得会很好。
  中国现在不光面临全球化和科技互联网化带来的变革挑战,我们现在还面临着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消费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具有很宽广的容量。每过几年具体的投资热点会变,但消费与科技创新的大方向还会有很长的演进路径,也依然会有极大的投资机会。
  有一些方向资本并不会有那么大帮助,而有些行业资本会在里面起到关键性要素的作用。
  社交方向就特别符合这个趋势,而且社交性的产品方向,我作为70后都开始面临判断困难,这说明资本在这里面其实很难扮演关键性角色,因为这个东西是你对消费者的理解,消费偏好就变成了关键因素,比如最近大家都知道“二次元”,二次元是年轻的消费者,90后特别敏感的一些消费行为,像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单纯的资本很难在里面产生像刚才说的O2O那个方向上那么大的叠加效应。
  我相信单点突破,不像传统行业需要以阵地战摆开正面战场。其实UC,YY都只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每个杀手级的产品背后,用户对那个产品的认知是极清晰的。当你把战略想明白,方向想明白,就忘了吧,你剩下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把你所有的宏大叙事收载在一个极小的点上,单点突破。其实小米整个这么庞大的叙事,第一个真正核心的产品就是MIUI。
  小米是用精益求精的聚焦,用公司最擅长的操作系统来打动目标人群,解决安卓机器里面中国人的痛点问题。
  游戏行业实际是个电影行业,做内容非常难持续,内容产业很难预测。早期我发现那时候很多人玩儿战队,打CS的战队,有公会,我意识到可能游戏行业的价值会逐步从内容向用户端迁移。游戏产业一年差不多两百亿到四百亿的成长,抓住用户,就抓住了未来的价值入口(猎云网)。
市场发生4大变化,该如何构建创投护城河?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近日在华兴峰会上就新形势下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作出分享,她指出消费者、用户习惯、渠道和人口结构已快速发生变化,这也带来了冲击和重构机遇。从业者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请看她的分享。
  以下为徐新的演讲实录:
  大家早上好!首先和大家交流一个感觉,好像投资进入了深水区。传统行业就像是登山,山就在那里,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有可能登到山顶;互联网有点像冲浪,一个浪打过来你赶上就赶上了,赶不上就不是你的。现在投资行业的感觉是移动互联网大浪已经过去了,新的浪在哪里?还没有来,而传统行业利润越来越少,山也快被淹没了。
  今天跟大家沟通主题叫做“什么变了?”。
  消费者变了
  80后和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网购次数越来越多,每年要用淘宝50次、京东十几次:因为有了手机,网购也可以是碎片时间的冲动消费;朋友圈天天刷,朋友买什么他也要买什么;推荐引擎越做越好,各种诱惑。80后和90后每天平均上网时间3到5个小时,网购占比已经50%以上了。
  传统行业如果缺乏互联网战略就无法获取新用户,因为新用户都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职高生,他们都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他们看了广告也不信,还是要到淘宝、京东、大众点评里看用户评价,所以没有评价就没有新用户。我们为什么会投大众点评?在一项餐饮调查中,我们问用户“当你站在购物中心面对十几家餐厅的时候,你怎么选择?”,用户的回答是“我拿出大众点评搜一搜”,我们觉得奇怪——“你都站在餐厅门口了,为什么还要看大众点评?”,他们说“我要看评价,哪个菜好吃”。所以评价很关键、粉丝很关键,如果没有这两项,传统行业就没有新用户了。
  80后和90后更愿意分享,车子、房子、厨房……什么都可以分享。我们投了小猪短租、回家吃饭。虽然小猪短租比起Airbnb还处于早期一点,这和中国的情况有关系,凡是有房子的都年龄偏大,不是很相信别人,愿意相信别人的年轻人目前还没有第二套房子,但我觉得这只是时间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一定会接受。我们很看好分享经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效率极大提升、边际成本极大降低的时候,分享经济就会发生。
  现在的80后和90后普遍觉得自己是吃货,很爱吃但是不会做也不爱做。万科在调查后发现90后不做饭,他们决定缩小厨房面积,将空间集合做成社区食堂。而最近大家更是越来越宅,懒得出去吃饭,所以外卖非常非常火爆。我们投资了大众点评以及后来的美团点评,美团外卖成长很快,已经达到每天四百万单,这对传统行业的打击是什么?如果传统餐饮没有外卖,老店同比就会下降,本身餐饮行业的利润在交完税之后就是7-8%,如果老店同比下降10%就比较危险了。我们投资了一个餐饮连锁,本来日子过的比较辛苦,但是抓住了外卖市场,外卖占比做到了30-40%,好像又见到了曙光。大家都说外卖烧钱不赚钱,但用这个方法可以教育市场,用户感到方便、养成习惯,即使提价他也会留下来。
  消费升级也是目前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大家以前吃零食就吃瓜子花生,10块钱一大包,现在改吃进口的坚果,70块钱一小包。比如我们投资的三只松鼠,完全是从淘宝发展起来的,2012年刚成立,今年营业额预计40亿,因为它抓住了消费升级和电子商务的浪口。
  还有一个例子,曾经的饮用水行业成本最高的是瓶子而不是水,所以康师傅把瓶子做的特别薄,降低成本,又靠5万大军打开了三四线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销售渠道,靠低廉的价格,康师傅的瓶装水卖的非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开始对过薄的瓶子产生不满,一开瓶,水就洒在手上了。这时另外一家公司农夫山泉,凭借精准的品牌定位,直接瞄准中高端人群,提出“农夫山泉有点甜”,用广告强化“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等精心挑选的概念,顺利抓住消费升级并且坚持了下来。
  习惯变了
  我们每年做两万多个消费者访谈,发现从PC端到移动端的过程中,搜索已经变成了刷屏。用户以前的习惯是在电商上用关键词搜索商家,看评价、销售排名再下单,现在都改成刷屏,看到其他人的分享后直接购买。现在80后和90后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因为大家对于读一本书要花费的时间已经没有耐心了,所以罗辑思维能够生存,罗胖帮大家读书,每天一分钟把精华提供给大家。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短,45分钟的电视连续剧中间经常需要快进,大家喜欢TED也是因为时间短,注意力能够集中。
  便宜才是硬道理,每一次零售业态的颠覆靠的都是便宜。我们分析一下外卖和打车软件的补贴策略,他们的用户数主要靠补贴飞速发展。前些年的电商,比如淘宝和京东用了10年的时间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滴滴和美团依靠补贴大大缩短了发展时间。补贴确实烧了很多钱,这么多钱都是用来教育市场,最后能跑出来的就两家。
  另外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贪便宜,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 Smart Shopper。
  最后一点就是海选和精选,大家时间价值在提升,不希望花那么多时间用来挑选,而是跟随自己所信任的 KOL
推荐购物,尤其是非标的产品。我们也在思考,人会不会代替便宜变成流量入口?目前电商都在努力将个人变成品牌,变成 IP 流量。
  渠道变了
  社会零售增长平均数仍然有10.7%,但渠道不同品类不同,差别很大。百货商店及大卖场辉煌不再,百货商店的老店同比下降严重,以前的卖场都是生鲜拉眼球、干货做毛利,多余的空间租给麦当劳肯德基赚取房租收入。但现在人流急速下滑,麦当劳肯德基租金下降,利润较高的干货品类也都被互联网挤占,“生鲜+干货+房租”模式被打破,老店收入下降开始收缩成本,20年光辉不再。
  购物中心曾经是个堡垒,但从2014年开始因为供给过剩,业务参差,好坏差距进一步加大,传统购物中心中只有餐饮区域还能拉来人流,结果导致购物中心餐饮占比已经从20%上升到35-40%,餐饮的收入也被分流,只能靠折扣外卖撑流量。目前有一种专卖店的模式仍有商机,即在三线城市密集开店、做个地头蛇。互联网电商目前总量3.88万亿,每年成长高于30%,并且已经开始逐个击破零售品类,从服装+3C到食品+个护+家居+母婴,再到今天的生鲜——生鲜是最后的堡垒。
  为什么电商占比只有12%,线下门店已经痛得嗷嗷叫了?首先,12%是全品类的平均数,其中服装已经达到20-30%,3C也是20%多。根据研究,在新生产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20%渗透率是拐点。之所以2014年开始大家都觉得传统零售行业下降明显,就是因为电商渗透率已经接近了20%的这个拐点。传统行业原本的毛利大都五十来个点,利润十多个点,如果20%的生意没有了,利润基本就没有了,第一反应是不敢开店了,第二是削减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就进入了戴维斯双杀的恶性循环。
  零售的实质就在于产品极大丰富、价格实惠以及体验良好,产品的极大丰富线下店是无法跟线上媲美的,价格实惠不是靠股东补贴,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京东在毛利10%的时候已经赚钱了,苏宁毛利16%的时候还是亏损。便宜才是零售演变的硬道理,每一次颠覆靠的都是价格杀手,从百货商店到大卖场、专卖店到互联网概莫如是。
  中国电商为什么能够超过美国?主要原因在于线下连锁不够强大及人口密度更高。我们电商的第一个卖点是便宜,便宜是硬道理,是颠覆的核心要素。美国的亚马逊我们看便宜不了多少,中国从一开始网购就便宜20-30%,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美国的线下连锁店都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他们本身的价格就非常具有竞争优势,而中国的线下连锁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规模,被颠覆很容易,而且我们送货的密度大,成本也比较便宜,所以体验很好。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增速也已经放缓,显现出乏力。最近看了几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总体感受是一个关键词“增速放缓”,而且速度下降得非常快,年增长从原来的60-70%立马降到了30-40%,还有可能降到20%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吃完了,人口的红利也没有了。
  人口结构变了
  我们对中国的出生人口进行了分析,60年代出生人口是峰值达到2.42亿,70年代略有下降后80年代又有所上升,随后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直线下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美国居民生命周期各消费峰值,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周期消费峰值是30岁到45岁,到45岁就开始下滑。而我国30岁-44岁人口数量已经在年到达峰值,到2014年已经下降的非常厉害,人口红利不再,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常态。
  如何应对变化?打造护城河!
  面对消费人口基数变少、成长性不足的局面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在市场增量很大的情况下要舍命狂奔、拼的是成长速度;在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我们要打造护城河、拼的是竞争力。
  零售的护城河在哪里?
  零售要抓住三个关键点:占领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应链。你看人家好市多(Costco),在亚马逊那么强大的情况下,好市多老店同比照样保持5-7%的年增长,原因有三点:(1)食品占比60%,高频刚需并且亚马逊没有能够很好地覆盖这一品类;(2)性价比高,自有品牌占比高,非自有品牌比如宝洁也都采用独家定制的大包装,降低价格;(3)会员制,年费$99已交,“不买就亏了”;做了这么多还怕频次不够高,还搞了个全城最便宜的加油站,加油顺便可以进行购物。
  另外一个例子是打败沃尔玛的折扣店阿尔迪,他的价格比沃尔玛还便宜20%。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精选(一个商品一个选择,那就是最好的选择)和自有品牌(占比90%多)。每一个店500-800平米,不到1,000个SKU,但足够用户一餐三顿饭所需的品类,毛利15%-17%,净利2%-3%,存货周转只有2周,效率比电商还高。
  亚马逊是很牛的,它是一家“世界上最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一切决策都以让用户满意为原则。亚马逊通过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做到一网打尽所有品类,同时大力发展
会员,购买频次是非会员3倍,现在宣布做自有品牌,覆盖几乎全品类,还有Prime的数据支持开发。除此之外,亚马逊还在持续创新中:AWS、Kindle、无人机、Echo。
  超级平台很值钱
  如果你投资了超级平台一定要长期持有,好日子还长着。怎么定义超级平台?我们觉得拥有1亿-2亿用户,而且每个用户每年买八次以上就是超级平台。在我们的用户访谈中发现,三四线城市用户主动下载APP不超过20个,如果你不是这20个之一,那你的获客成本将非常高。2014年年底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获取一个付费用户需要20块钱,过完春节以后马上变成100块钱了,100块乘以1个亿用户就是一百个亿,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不再了。作为大平台,互联网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可变成本很低,固定成本很高(采购、广告、研发),没有中型企业,互联网企业“要么做大、要么出局”。
  超级平台占领用户的时间、拥有他们的心智、有巨大的网络效应,能长出花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以及将来的AI和VR等等。
  好生意就是消费垄断,垄断才能有高毛利,利润可以用来创新研发,进入良性循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有三种: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在线酒店预订,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市占率都能达到60-70%,核心业务的
EBITDA margin 能达到50%以上。
  产品品牌的护城河在哪里?
  产品品牌的护城河在哪里呢?当平台特别大的时候,我认为在大平台上长出伟大的品牌很难,但消费升级还是能带来一些机会的。第一,我觉得还是聚焦细分品类的机会,在消费升级中抓住细分市场,占有消费者的心智、先做比什么都重要(first
mover advantage)。第二,定价是战略选择的第一要素,要又好又便宜,最近成功的几个大品牌
Zara、优衣库,都是平民的价格、贵族的体验。
  做品牌名字很重要,伟大的公司从好名字开始,LOGO
也要疯狂。三只松鼠的卡通人物形象非常吸引人,我们看到过一个分析,如果麦当劳没有高高挂起的“M”logo,消费收入会少10%,腾讯的小企鹅,京东的小狗,还有赶集的小毛驴给消费者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品牌投放要持续:“三个一”,“三十天内见5次”,另外口碑和品牌要双管齐下。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创始人要有工匠精神。
  在注意力被分散的当下,大公司小公司回到同一起跑线,大家都在寻找新的流量入口,以往中国的品牌都是靠电视广告轰炸出来的,现在搞千人千面,有了搜索引擎小红人流量更加分散,新经济找到流量就拥有未来,因为以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媒体焦点已经形成,只要你能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你就安全了。
  创始人老了
  传统行业的创始人现在都五六十岁了,以前经营靠的是“三板斧”:销售主要靠渠道、产品主要靠模仿、促销主要靠打折,现在这些手段都不太管用了。创始人年龄大了,对80后和90后的观察不够,有代沟。老板很牛很强势,团队善于执行不善于创新。公司大了,好像官僚避免不了,员工的成就感就不是那么强、创新力也不是那么足。
  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与时俱进的创始人,你看亚马逊的贝索斯,年龄也不小52岁了,天天都在学习进步:他带了一个小分队研究线下店,向好市多学习推出会员Prime,解决了长期不盈利的问题。阿里巴巴上市路演时来了一个神秘的人,坐在下面拿个小本儿使劲记,回去就开始做服装,那个人就是贝索斯。沃尔玛的
Sam Walton,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自己开个小飞机巡店,周六一大早召集管理层开会分析看到的问题。还有 Zara
的奥特加,什么权利都放了,但产品和用户是一定不放的,新品上架前都要亲自过目、橱窗陈列都要亲自把关。
  只要打胜仗团队就有凝聚力
  团队是很多创业公司最大的痛点,我们有一张 GE
采用过的图表,按照价值观和业绩把员工分成了几类:业绩又好价值观又好的是“明星”,老板们都知道要给他们很多钱、很多爱、很多舞台;业绩又差价值观又差的叫“狗”,应该果断放弃掉;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对待“野狗”,就是业绩很好(带来销售20%)但价值观很差(吃回扣),这种人一定要高调地炒鱿鱼,杀鸡给猴看,业绩再牛不符合公司价值观都得走;很多老板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小白兔”,就是跟你兢兢业业干了很多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就是没什么业绩。
  “小白兔”慢慢就变成了“大白兔”,他们其实是公司最大的危害。因为他们的短板,把创始人的时间都耗掉了;因为他们能力有限,他们招来的人能力更有限。最糟糕的是,一个公司大部分员工是“牛”,是见风使舵的,如果公司的“明星”都升官发财,那“牛”就会变成“明星”;如果一个公司的“小白兔”过得很好,那“牛”就会变成“小白兔”。所以我们看到,凡是老板心软的,他的周围就都是“大白兔”、“小白兔”,公司的发展就遇到了瓶颈;凡事老板有魄力拿下“小白兔”,公司发展就没有瓶颈。其实创始人不必太担心员工的流失,适当的流失率也是健康的。只要打胜仗,就有凝聚力!谢谢大家!(猎云网)
TMT的投资逻辑
晨晖资本凭什么获取了诸多上市公司LP的信赖?其如何在关联交易、内幕交易多发的“PE+上市公司”模式间游走?对于TMT投资,其秉持的又是怎样的逻辑?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曾直言,现在投资界的基金越来越多,这是个“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代。新晋投资机构晨晖资本,则在乱世中打出了一套自己的拳法。
  5月26日,晨晖资本在首届LP(有限合伙人)大会上晒出了成绩单,在一年时间内,投出了10个项目。
  据了解,晨晖一期成长并购基金在2015年8月完成募集,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已投出的项目中,有若羽臣、互动百科、易观亚太等五个项目挂牌新三板,另有两个项目将于明年初挂牌。此外,晨晖将在今年内启动IPO进程的项目,已达四个。
  这家机构凭什么获取了诸多上市公司LP的信赖?其如何在关联交易、内幕交易多发的“PE+上市公司”模式间游走?对于TMT投资,其秉持的又是怎样的逻辑?
  扁平化投资团队
  虽然晨晖资本仅成立一年,但公司创始管理合伙人晏小平在中国资本市场已有近二十年历史。晏小平曾为鼎晖创投和达晨创投合伙人,他带领团队投资超过30个项目,其中12家企业已在A股市场上市。
  行业积累给他带来了丰富的人脉资源,2010年,晏小平在达晨任职期间投资了盛景网联,并出任盛景网联董事。在从达晨离职后,他辞掉了盛景董事的职务,但盛景则成为了晨晖资本的出资方之一。
  盛景网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彭志强表示,公司与晨晖资本对很多领域布局的理解是一致的,双方会在TMT、B2B、新三板领域进行合作。重阳投资总裁王庆认为,晨晖资本虽然是新机构,但团队在TMT领域投资里有深厚的积累和专业的投资能力。
  晏小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晨晖的内部结构非常扁平化,中间没有VP(副总裁),创始人直接参与项目的尽职调查和沟通,便于快速做出决策。“早期投资主要依赖对人的判断,看懂大概逻辑就行。但对于晨晖这样中后期偏PE的投资机构来说,会更加重视财务模型、投资模型等,对用户规模、运营数据了解得更深入,强调投资的理性和估值的逻辑性。”他说。
  据了解,晨晖还将引入了一位新人作为公司美元基金的合伙人。这位合伙人对to
C(面向消费者)市场、消费升级、互联网领域颇有经验,曾在大型基金公司和咨询公司工作过。
  “PE+上市公司”模式
  在晨晖资本的LP名单中,包括网宿科技、拓尔思、东方网力、众信旅游等十余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还有盛景嘉成母基金和宜信母基金等。
  “PE+上市公司”模式在业内盛行,而硅谷天堂、中科招商、和君资本则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践行者。很多PE会采取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做法,具体形式是机构先到二级市场买入大量股票,然后通过基金装项目,帮助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寻找并购标的。一旦上市公司完成并购,利好刺激股价上涨,PE可获取持有股票市值上涨的收益,再伺机退出。这种做法由于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的问题和风险,常在业内引起非议。
  “晨晖仍采取传统PE的模式,不碰二级市场和定增业务,主要依托对企业成长的判断来赚取收益。我们和上市公司唯一的互动是,由上市公司作为LP来投资。”晏小平说道,但上市公司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他们也有自身的诉求。晨晖会在和上市公司达成共识比如愿意在TMT产业布局后,才进行合作。这样能让上市公司在财务投资之外,得到一些产业链上的补偿,满足产业布局的诉求。
  晏小平认为,上市公司想在行业上下游扩大边界,并购需求强烈,但不可能自己去养一个团队看项目,这样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接触的好项目也不多。上市公司对投资标的筛选、覆盖,深度调研都需要专业机构去弥补。与基金合作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拓宽边界和视野,收集更多合适的投资标的,来完成战略布局。
  部分机构会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与上市公司合作。但这样的问题在于,GP的独立性不够,在项目决策方面上市公司话语权过重。同时,在权益方面这种双GP的模式涉及利益分配问题,机构和上市公司在品牌方面也很难保持一致性,因此机构受约束限制较多。晨晖则采用一对N家上市公司的方式,保持GP的相对独立性,让上市公司做纯粹的LP。
  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晨晖会与上市公司保持联动。据了解,在一期成长并购基金投资的10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是晨晖与上市公司联合投资的,有3个项目是上市公司推荐过来的。
  “上市公司作为产业投资人,能够拿到比财务投资人更好的价格。他们有产业资源对接,议价能力更强。”晏小平说道,尤其是在对中后期TMT项目的投资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资源利于晨晖找到性价比较高,估值相对合理的项目。
  TMT投资逻辑
  在TMT领域的投资过程中,晨晖主要围绕四个细分领域。一是to
B(面向企业)服务,包括云计算、大数据、行业信息化、互联网营销等。二是电商,三是偏内容的文化传媒领域,四是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等。
  晏小平表示,公司在具体投资项目过程中,主要看四项指标。一是从财务数据方面去看项目公司是否有规模化的营业收入,即使没有利润,也要接近盈利。二是看项目是否有高成长性。第三,由于TMT领域对新技术、新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晨晖也会看项目在细分行业中的创新能力。
  第四,由于一期基金采取的是“5+2”的模式,基金的退出时间不能太长,因此项目的退出预期需要明确,否则基金的压力会比较大。据了解,在“5+2”模式下,一期基金的投资期是2年,管理期是3年,目前已经投资了接近一半,预计最晚在明年初投资完。
  在被投项目的退出方面,晨晖资本采用尽量多元化的方式。据了解,晨晖已经投资的10个项目中,有五家已经上新三板,明年还有2家要上新三板。
  “新三板不是终极目标,只是个中转站,因为没有流动性。”晏小平说道,明年上半年,新三板挂牌的2家公司和另2家公司会申报IPO,最终以IPO为主导退出方式。从新三板到A股还有一段距离,但晨晖希望成熟一家申报一家。此外,晨晖还有项目会通过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退出。
  晏小平还对记者透露,近期正在进行新基金的募集,这只基金是偏消费升级的互联网基金,而且会做跨境并购,晨晖将继续跟上市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未来预计这只基金三分之一的钱会投到韩国去,细分行业会是品牌消费品、化妆品、医疗美容、电商运营和服务等,近期上市公司会发公告。”他说。
  晏小平解释道,做跨境投资主要是因为,第一,人民币贬值有较长的预期,出去投资是比较好的机会。第二,中国项目相对偏贵,海外项目更便宜、规范。第三,韩国和中国地缘紧密,人员贸易往来频繁,对投资并购来说是好事情。第四,从电影、电视、游戏娱乐到消费品、化妆品,对晨晖来说也非常合适(21世纪经济报道)。
三类营销策略:它们可能搞垮你的创业公司
本文作者AJ Agrawal是Alumnify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第一次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内心一定是心潮澎湃。可你一定要小心警惕,你眼中的很多机会可能会将公司推入深渊。
  大多公司的消亡是注定的,而这消亡的命运源自公司创业之初所采取的一些营销策略。如果你想获取投资者和顾客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并产生惊人的销售额,就要仔细斟酌自己公司选取的营销策略,以免徒劳无功。不过这还算好的,有的创企压根就没有采用过营销策略,另外还有32%的公司甚至连内容策略都没有。
  以下这三种营销策略不仅算不上是优化的数字市场营销策略,还可能反过来给创企致命一击。
  1、撒网并祈祷式营销策略
  撒网并祈祷式营销策略推崇的理念是“越多越好”。在这个策略的驱使下,你追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比起追求客户的高转化率,你可能更愿意不断地使用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直到他们决定购买你的产品为止。此外,广撒网并祈祷现在还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求职方式。
  要想成功需努力工作的想法仍未过时,可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只做到了“努力工作”而忽略了“聪明工作”。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企业大神们会很少采用这种广撒网并祈祷的营销策略。
  首先,把数量放在第一位意味着你能吸引到大批用户而其中却无一目标客户。你在联系别人之前,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需不需要你提供的产品,换句话说,你连他是不是你的潜在客户都没搞清楚。其次,不加区别地采用这种策略反倒会给公司的发展设置一定的障碍,因为你无法用发展前景不明的产品说服他人,大多数人都会因为不信任你而直接挂断电话。
  其实,你可以采用这种广撒网的方式,只不过你在打电话之前得先进行客户研究。如果你想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你就必须要知道自己的产品市场,并朝着目标市场不断前进。这样做不仅能帮你提高客户转化率,还能帮你节约大把时间。
  2、口碑营销
  你可能一直觉得口碑营销是最有力的营销模式。使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家们早就知道人们会喜欢自己的产品,知道人们会一直谈论自己的产品,觉得自己的产品已经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可问题是,有谁会真的在乎这些呢?
  要想采用口碑营销模式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要有正确的产品立足点,这是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其次,你要建立一个宣传自己产品的社区。最后,你还得把自己塑造成公司的品牌大使。
  口碑营销一般只适合那些早已取得巨大成功的品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款备受大众喜爱的产品和一个能传播产品信息的给力社区。对于想采用这一营销模式的初创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能积极宣传公司产品的社区是最棘手的问题。
  3、Facebook广告和付费流量营销
  Facebook广告营销是一种需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的营销策略。它应算是现如今最让人失望的营销策略之一。它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不少企业带去了成功。但是,随着各个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使用Facebook广告营销来生钱自然也就越来越难了。
  可这也并不表明Facebook广告营销一无是处,只是使用该营销策略所需的工作量要远远多于人们心中所想。那为什么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可采用该营销模式呢?这是因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敬业团队。团队成员们把每天的时间都花在观看公司广告的观众身上,试图从中取得新突破。
  Facebook广告模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付费流量的营销模式不适合初创企业。如果你是想找到一个能帮助公司成长的营销策略,那你就得优化自己的社交媒体渠道,并随时保持与忠实顾客的联系。
  那么,公司在什么时候才能开始使用Facebook广告营销呢?
  当你的公司开始发展时,你就可以采用这种营销策略了。Facebook是一个付费平台,只有在公司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有效地使用这类营销策略。如果你冒然使用Facebook广告营销,就可能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如果你真的对自己当前所做之事没有任何好的想法,那你至少应该将Facebook广告营销外包出去。
  为自己选择最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
  我介绍这三大营销策略的目的是想帮初创企业从误区中走出来,让它们少犯错误。创企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公司还没产生能维持生存的收益之前,就花光了公司所有的资金。
  当你在选择适合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时,你一定要对所选营销策略进行全方位测试,只有在测试过后才能将其用于公司的运营。这样一来,你便能让公司逃离在创业初就注定灭亡的悲惨命运(猎云网)。
顺为资本CEO许达来:为什么说中国创业者很幸福?
许达来,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及CEO,代表性投资项目包括小米科技、丁香园、一起作业、加一联创、金山软件及兴达国际等。
  本文为许达来在新浪创业举办的新创课活动上的内容分享,由新浪创业贺超整理,PPT已获演讲人授权发布。
  核心概要为:
  1、顺为资本布局分四大领域包括智能硬件、农村互联网、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2、创业最重要的是视野,创业者要明白自己的珠峰在哪里。
  3、投资和创业都要寻求大市场。
  4、相比中国的周边国家,如印度和东南亚,都是“小市场”,和中国市场没办法相比,所以中国创业者应该感觉很幸福。
  5、对于创业者该选择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创业公司好就不缺投资,拿什么币种其实是一样的。
  6、我不认可如今是资本冬天,认为是回归理性,因为主流投资机构手里还有大把的钱,另外创业者要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多融资。
  7、创业者要坚定信仰,努力完成自己当初的目标。
  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新浪创业新创课,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顺为资本投资逻辑和布局》。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顺为资本,顺为资本在2011年由我和雷军共同创立,管理三支合计17.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和1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出资人主要来自于主权基金、家族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国际顶级投资机构。
  顺为资本重点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以及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结合所带来的变革,愿意同初创期及成长期的优质创业公司一起成长。
  这里就是顺为在过去不到五年时间所投资的独角兽公司。
  所有的VC追求的就是独角兽,而所谓独角兽就是估值10亿美元公司。风险投资VC投资的是高风险的行业,投资机构投资100家公司,最后生存率可能在10%以内,而有机会能上市的公司可能在1%以内。
  如果投资成功的概率是1%的话,那成功1%的公司就必须是独角兽,如果投资机构投不出独角兽公司,就很难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
  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独角兽公司中大家可能并不熟悉的几家公司。
  Ninebot是平衡车公司,在去年完成收购美国平衡车鼻祖Segway,Segway在品牌、渠道、知识产权等各方面是全球领先的,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平衡车公司。
  美菜是做食材B2B供应链采购服务的,目前是国内最大食材B2B公司。
  智米是做智能空气净化器的,也是小米智能空气净化器的公司。
  这里介绍一下顺为在过去将近五年部分估值过亿美金公司,当然我们希望这里面有的能从估值过亿美元公司成长到独角兽公司。
  我们在2012年对在线教育行业做过研究,通过研究美国的在线教育商业模式,寻找国内在在线教育领域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最后在国内完成几笔在线教育领域的投资。其中被投企业无忧英语51talk近期计划到美国上市。
  在新型房产这块顺为投资了爱空间和YOU+公寓,在社区里面我们投的有国内最大医生社区丁香园,在智能硬件里面顺为投资的做手环的华米科技以及做移动电源的紫米科技。
  顺为资本投资布局四大块
  顺为资本的投资领域分四大块:智能硬件、农村互联网、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
  智能硬件英语在美国普遍把它叫IOT或者物联网,顺为所说的“智能硬件”指的是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硬件,顺为也非常看好这里的创业机会。近期各大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大潮后,下一个潮流就是物联网IOT。
  我们为什么这么看好物联网IOT?
  1、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支持智能硬件成长。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过了6亿,这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渗透率是60%左右,这6亿用户还在增长,而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差不多3亿。这6亿用户还在增长,所以有个非常大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来支持智能硬件的成长。
  2、国内3G和4G网络普及。
  3、中国的供应链完善。中国硬件制造公司可以生产非常高性价比的智能硬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小米科技。
  最近有个投资机构朋友跟我分享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他说:“就算你不是小米的用户,你也应该感激小米”。
  因为小米在进入每个领域,发布每款产品的时候,在品质和价格上都起到颠覆性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会成为全球第一个智能硬件崛起大市场,而不是在美国市场。
  此外,顺为资本重点方向还有“农村互联网”。在“消费升级”领域里我们目前看得多、投得多的是和房产相关的公司。
  而像其他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的机会,我们认为首先会发力在教育、金融、医疗健康等等领域。
  创业者要寻找属于你的珠峰:远景要明确
  我们在见创业者看他项目的时候,从创业者第一分钟接触直到把商业计划书讲完,我脑海里一直都在想,十年以后你这家公司会变成什么样子。
  分享我在斯坦福上过一门课,教授让我们写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的产品是你自己,他让我们思考我们作为个人十年后是什么样子。
  假如我们创业的话,我觉得在我们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我们就要想清楚我们的珠峰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看过太多的例子,创业者对自己长期目标不清晰,一路上换了两三次方向。每1-2年就发现之前走得路错了要改方向,这等于爬了一两年的山现在要下山重爬,对创业团队来说是一件非常折腾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找个安静地方,花一个月时间去思考,十年后你创办的公司是变成什么样子,十年后你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十年后你假如碰到你的同行,碰到你朋友,碰到你的亲人的时候,你希望他们对你是个什么评价,你希望你创办这家公司用户对这家公司是什么样的评价。
  未来十年你要花自身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儿,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公司和个人的珠峰在哪里。中间我们可以考虑有不同的路径往前走,在执行过程当中路径和方法可以变化,但是珠峰不可以变化,珠峰如果变化还得下山重新爬,那就太累了。
  创业和投资绝对要做大市场
  我们听创业者介绍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反复问创业者一件事情。这件事万一你做成了,这件事情能做多大?
  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创业者所做的项目,即使这个项目万一做成了也没做多大。我在看做细分市场项目的时候,最先思考的是这个细分市场有多大,这个公司能在这个细分市场吃多少份额,其次才去想创业路径要怎么走,接下来的时间节点要干什么。
  举个例子,加入你要做的事情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改造传统零售。即使传统零售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还是是要开线下门店。
  我用数学简单算了一下,假设这间公司要做到10亿美金级别的公司,它至少要在全国开5000家门店,假设你要管理5000家门店的话其实是非常考验你的管理能力。
  今天在国内的连锁门店最多可能就是星巴克,星巴克也就是几千家门店规模。所以干这件事其实难度非常大,对创业者执行力的要求非常高。
  我对印度和东南亚市场的观察
  今年我又去拜访了一趟印度。印度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国家,印度大概有12亿多人口,目前有3亿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印度有几家互联网公司估值是几十亿美金,应该有一两家估值过百亿美金,表面上看似是非常大的市场。
  我去了印度以后,看到印度产品经理和工程师都非常强,能力和水平绝对不亚于中国人。
  而且印度人有个优势,很多人都懂英语,过去源于给欧美公司做外包管理,所以印度的UI设计各方面做的也都非常好。我们再看看财富500强公司,谷歌和微软的CEO都是印度人,所以印度人应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但是我看印度的时候,我又觉得印度移动互联网应该至少落后中国5-7年,整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应该是至少落后10-15年。
  这次去印度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印度有一家百亿美元以上估值公司,就是他们本土最大的商务公司Flipkart,被称之为印度的亚马逊或者京东。
  Flipkart估值过百亿美金,而去年印度电子商务市场好像才五六十亿美金,Flipkart一家公司估值比整个电商市场还大。
  那Flipkart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唯一我想得到就是投资机构相信公司未来能代表市场。
  有个投资机构的同行告诉我说,这家估值过百亿的印度最大电商公司只做英语版本。但是印度将近13亿的人口只有10%的人说英语,实际上用户仅有1亿多。虽然看起来印度人口很多,是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平均每个人消费能力和中国相比还是小很多。
  所以我认为虽然印度这个市场也是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印度创业者远没有中国创业者幸福,还是因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和中国差距比较大。
  接下来谈谈东南亚。我最近也看了关于东南亚研究报告,东南亚号称全球第四大互联网市场,拥有2.6亿的用户。但是你仔细看看他们对东南亚的定义,新马泰、加印度、加越南。
  最大的国家印尼拥有9200万的用户,而印尼又是一个群岛,一共有1.3万个岛屿,所以看似非常大的市场,但是因为群岛的关系,运输或物流时候会遇到极大困难。
  中国创业者很幸福,拥有一片大市场
  中国只有一个官方语言,而印度官方语言至少有20个,最大的语言占人口不到一半。东南亚很多看似是一个国家,但各个地方区别还是很大。
  中国科技公司该选择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
  科技公司选择人民币资本,我个人认为是个长期的趋势,因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美元基金来主导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长期来说中国科技公司融资的币种和退出渠道应该以人民币为主,但是如果说人民币到了融资和投资风口我是有疑问的。
  1、 人民币LP的市场还不成熟。
  对于GP来说,要募集10亿人民币和募集10亿美金难度是一样的,因为人民币基金机构LP非常少,绝大部分的钱可能是国有的,或者是地方政府,不然就是个人LP的钱
,还有少数机构的母基金,还有一些少数的产业投资者。
  但是整体上LP的市场还在发展,这个市场发展需要一段时间。也因为这个,目前GP管理的人民币基金规模也没有那么多。所以整体上我觉得,假如是说人民币市场要成为主流的话,那么从LP到GP这个链条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
  2、由于币种的不同,估值的不同是不可持续的,长期会走向趋同。
  2015年人民币市场非常热,大家看到几个在国内上市互联网公司都获得很高市盈率,但是高市盈率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供给的扭曲。
  同样质量的国内互联网公司上市数量还是太少,如果像这样的公司上市100家甚至是1000家,我相信A股互联网公司高市盈率的现象一定会消失。
  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就不会缺少投资,公司到那个程度,创业者拿什么币种其实是一样的。
  经济不好是否是资本冬天?只是理性回归而已
  首先我认为现在不是资本冬天,是回归理性。
  据我所知国内主流投资机构他们手握很多现金,不是不投而是步伐放慢。客观的讲,经济不好对投资机构来说不重要。
  因为我们投的很多公司都是初创公司,上证指数、深证指数以及纳斯达克指数对你们初创公司没什么意义。
  同时利率的涨跌对大多数的初创公司也没什么关系。
  只有一种对初创公司有关系的时候是在这个公司准备IPO时候。
  其实经济不那么好的时候,创业公司的整体成本下降,人才也更稳定,招人也更加容易。所以经济不好对我们到底有多大影响,我想这不应该是太重要的问题。
  主要还是管理好自己的业务,控制好自己的现金。谈到现金的问题,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你要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
  创业是一种修行
  我对创业的总结是创业是一种修行。
  首先创业者要放弃很多世俗物。
  创业之前你可能有份不错的工作,待遇等各方面都很好,为什么还要放弃现有的东西选择去创业呢?这个过程中一定有放弃世俗物的决心,才敢下这个决定。
  其次创业者要定下心来专注自己的事业。外面嘈杂的信息特别多,我们是不是能够定下心来清楚自己要完成什么事情或者完成什么梦想。
  最后创业者要坚定信仰,创业者要把自己的珠峰想清楚。
  其实创业者就想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往往做的事情是颠覆性的。当你要颠覆某个行业的时候,行业既得利益者肯定会唱衰你,所以创业者要多花时间好好修行,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
  有人问我在过去几年,在创办顺为资本过程中最有感触的一刻是什么?
  我最有感触的一刻是我有一天回到家中我儿子跟我闹别扭,我一回到家,我儿子跟我说你出差吧,别回家了。
  虽然只是小孩的一句话,但是我内心是非常难受的,创业者一定也会遇到类似时刻,我希望创业者能够坚定的走下去,把这件事做成。
  因为早期顺为资本也是一家创业基金。所以到今天我也希望所有顺为同事仍然能把顺为当做是创业基金。
  我觉得作为投资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聆听。当创业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跟合伙人说有可能不合适,回去跟你老婆或老公说更不合适,所以你应该找你的投资人去聊,我希望顺为所有同事都能够成为创业者们的聆听者。
  今天分享到此为止,谢谢新浪创业组织,感谢各位的到来(新浪科技)。
编辑:联创世华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向上争取资金情况汇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