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行业分析能给煤炭行业带来多少希望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发 展 改 革 委 关 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
                           发改产业〔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  我国煤炭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也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科学合理开发、高效加工转化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煤炭资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2009年,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不顾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规划、违规建设、无序发展煤化工问题,国务院及时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对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大部分地区已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严格煤炭资源管理,严格项目审核,科学规范煤化工发展;但有些地方仍存在不顾条件大上煤化工的问题,且引发的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煤化工盲目发展带来的问题  一是加大产业风险。由于一些地区片面强调煤炭转化比例,部分项目重复引进未经验证的技术,致使建成后不能正常生产,巨额资金投入不能发挥效益;有的项目盲目上马,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目前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还有的项目不核算煤炭资源完全成本,不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不分析煤炭的全过程转化效率,只强调加工工序的效率和效益;还有的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二是加剧煤炭供需矛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三是增加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煤化工属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受技术制约,煤炭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能源转换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必将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是引发区域水资源供需失衡。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主要蕴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部分煤化工属高耗水产品,发展规模必须量水而行。但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供给约束发展煤化工;一些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节水意识淡薄,继续采用高耗水技术装备,严重浪费水资源,这将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二、切实加强煤化工产业的调控和引导  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9〕38号文件精神,加大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现就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严格产业准入政策。在国家相关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加快淘汰焦炭、电石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提高竞争力。煤化工示范项目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准入门槛。  (二)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强煤化工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禁止建设以下项目:  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上述标准以上的大型煤炭加工转化项目,须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三)强化要素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煤化工生产要素资源配置,要积极推动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严格项目环境评价审核和节能审查,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和节能评估审查不合格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主要污染物的煤化工项目;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四)落实行政问责制。各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发〔2009〕38号文相关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把好土地、节能、环保、信贷、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批关,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对违反国家土地、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信贷、产业政策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  三、统筹规划,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编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化工产业政策》,经批准后将尽快组织实施。其政策取向: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在科学发展石油化工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好宝贵的煤炭资源,走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之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使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走在世界前沿。“十二五”重点组织实施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升级示范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煤化工产业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产业规划衔接,认真落实总体规划对产业发展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积极推动煤化工与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做好煤炭供需平衡。切实落实中发〔2011〕1号文件精神,加强水资源和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缺水地区高耗水煤化工项目的建设。  三是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新上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推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政策,炼焦煤(包括气煤、肥煤、焦煤、瘦煤)优先用于煤焦化工业。  四是提高转换效率。新上示范项目必须核算从煤炭开发到终端使用全周期的能源转换效率,并与其他转换加工方式进行科学比选和评估,全周期煤炭转换效率应明显高于行业现有水平,煤炭资源价格必须按市场价格测算,特别是对二氧化碳排放及捕捉要有明确的责任,新上示范项目应具有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  五是严格产业准入标准,确保项目科学、高效率,高效益。示范项目建设要按照石化产业的布局原则,实现园区化,建在煤炭和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项目业主应同时具有资本、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工程建设方案和市场开发方案必须做到资源利用合理、竞争能力强,并经过充分比选论证。  六是示范项目的实施主要为了探索和开发出科学高效的煤化工技术,培育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因此,原则上,一个企业承担一个示范项目,有条件发展煤化工的地区在产品和示范项目上也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工程建成后要严格考核验收,及时总结。                     
 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由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简称《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简称《产业政策》)呼之欲出。有意思的是,此前不久,新疆12个产业获得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扶持,煤化工产业赫然在列。新疆国资和民资均闻风而动,纷纷加码新型煤化工行业。“新型煤化工是目前自治区领导力推的行业。”新疆当地煤炭行业资深人士如此表示。
7月10日,新疆三大能源国企(新疆能源集团公司、新疆中泰集团公司、新疆新能源集团公司)集体在乌鲁木齐揭牌成立。其中,中泰集团负责推进煤化工、石化、氯碱产业发展,打造自治区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新疆能源集团立足新疆煤炭资源优势,探索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新机制,打造资源储备、资源开发、资源转化、矿权招商、资本运营的平台;新能源集团推进风能、光伏、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构建自治区新能源产业体系。新投集团则充当三大能源国企的投融资平台。自此,新疆形成地方国有企业介入新疆能源开发的格局。新疆本土上市公司中的新疆天业、中泰化学、广汇能源、百花村和伊力特等均涉足煤化工行业。
对此,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宁说,三大集团的成立以及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即将出台,对新疆地区包括煤化工在内的资源性行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首先,虽然新疆发展煤化工具备资源优势,但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借助企业来开拓市场。这就客观上需要大企业大集团,因为大企业大集团具备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其次,这是煤化工行业升级换代的一个良好契机,通过示范项目,把优质的煤炭资源纳入大企业大集团,从而淘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新工艺。
以中泰化学为例,对公司而言,中泰集团的成立无疑是一大利好。业内人士分析,首先,新型煤化工投产至少需要上百亿元资金,中泰集团作为中泰化学的后盾可以通过增持、担保等方式帮助公司融资,远比公司自身单打独斗优势明显。其次,自治区国资委掌控全新疆优质的化工资产,拥有国资背景的中泰集团有可能借助自治区国资委吸纳优质化工资产,再择机将优质化工资产注入中泰化学。
中泰化学作为传统煤化工龙头企业,在新疆准东拥有9个煤矿,探明储量147亿吨,目前正静待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其采矿权。公司表示,目前也规划涉足新型煤化工,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作为新疆首家新型煤化工投产的民企,广汇能源因煤化工项目拥有配套的水库、分布于新疆、宁夏和江苏的物流园和较为成熟的技术,因此前景可期。广汇能源下属的哈密新能源公司煤化工项目一期目前虽然处于试运行阶段,但是该项目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已超出产能。截至2012年一季度,广汇能源已签订甲醇供货意向合同为429.9万吨/年,其他副产品的供货意向合同也是实际产量的两倍以上,仍不断有客户希望与公司在此领域合作。LNG市场也是供不应求。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广汇能源一高管表示,虽然《规划》和《产业政策》对公司总体而言是个利好消息,但也要客观看待目前石油价格下跌,短期内会对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广汇能源近日公告,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拟与控股股东广汇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伊吾煤业,伊吾煤业注册资本为8亿元,其中新能源公司占注册资本的84.21%,广汇集团占注册资本的15.79%。伊吾煤业注册后,将开展煤炭业务。据记者多方追踪获悉,该新公司将以申请方式获取当地煤炭资源。获配矿产规模甚大。可见,广汇能源已经在煤化工与煤炭这能源大道上越走越宽,其主业转型已初显成效。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不代表本网观点)油价下跌对煤炭需求影响有多大?煤化工企业又将面临哪些困境?
中国煤炭新闻网
21:25:56 & &
&&&&& 伴随着油价下跌而来的一系列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的减缓甚至暂停,煤化工产业的煤炭消费量增幅势必会减小,但这影响的主要是煤炭消费的增量,而非存量。
&&&&& 进入2015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几年前每桶147美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却跌到和当时的零头差不多,难免让人惊讶。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
&&&&&&同样作为一次能源,石油与煤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与可替代性。作为燃料,二者主要通过燃烧发热的方式来为人所用,但受制于我国的资源赋存情况,煤炭与石油的交集并不多;作为原料,煤炭与石油却有着很多的交集,交集主要集中在新型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领域。
&&&&&&大约从10年前开始,由于国际油价进入上升通道,煤化工的成本优势尽显。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油价曾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一是由于国际油价高企抬高了石油化工成本,二是由于国内煤炭产量大幅增长有了消化煤炭产能的可能与需要,三是由于地方政府希望能将更多的税收留在当地,2008年前后,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出现了煤化工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4年。
&&&&&&2014年,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大唐集团、国电集团等企业开始剥离煤化工业务,随着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煤化工的经济性成为很多涉足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煤化工专委会秘书长胡迁林看来,目前煤化工消耗煤炭资源的量仅占全部消费量的5%左右,也就是每年不超过2亿吨。相对于每年接近40亿吨的总消费量而言,煤化工产业消耗煤炭的量不是很大。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煤炭企业自己搞的煤化工产业,煤炭供给与需求有着一定的弹性。
此前,有观点认为,到2020年前后,我国煤化工产业年耗煤将达到7.5亿吨左右。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伴随着油价下跌而来的一系列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度的减缓甚至暂停,煤化工产业的煤炭消费量增幅势必会减小,但这影响的主要是煤炭消费的增量,而非存量。
石油价格还会跌多久?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轮石油价格的下跌只是其价格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下跌不是无休止的,低价只是暂时的,目前只是需要判断,大概何时会出现拐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曾出现了快速大幅下跌,此后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石油价格才回复到大跌之前的水平。这次下跌之后也需要20年才能回涨上去?肯定不需要那么久。
&&&&&&首先,目前世界的经济情况与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仍显疲软,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带动了能源需求,大量的石油与煤炭仍很有市场。其次,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使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大下降,但页岩油气开发是建立在相对较高油价基础上的,在油价下跌到每桶60美元以下时,大多数页岩油气生产商都面临着亏损的巨大压力。而且,美国生产的页岩油气主要供本国消费,几乎不出口,难以带来更大影响。再其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仍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控制。尽管像俄罗斯这样的非欧佩克国家也在大力出口石油,但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仍占国际石油贸易量的六成左右,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已经影响到了欧佩克国家的财政收入情况,在降价对一些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或相关产业带来较大打击之后,欧佩克有可能限产保价。
&&&&&&一旦油价进入上升通道,石油对煤炭市场带来的冲击就可以逐渐减轻。一些技术成熟、原料来源可靠的煤化工项目便又可逐渐体现出其经济性。其实,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对煤炭的加工利用应胜过对石油的加工利用,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与石油相比较,其他一些能源,如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等,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在经济转型、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煤炭企业的竞争对手已不仅限于本行业企业,还有那些其他领域的能源巨头。【来源:】
来源: 中国煤炭报,作者:晓迈
&&&&&编 辑:徐悉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中国煤炭新闻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煤炭新闻网()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实名:中国煤炭新闻网 中国煤炭资讯网
地址:重庆高新区陈家坪一城新界A栋3-3
邮编:400039
编辑部电话:(023)560944
广告部电话:(023)、
业务合作:
Loadi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煤化工行业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