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一道关于经济学市场供给需求问题的问题

【图文】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6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供给和需求
我的图书馆
供给和需求
1.供给与需求
供给与需求是最基本的经济分析工具。大部分经济学推理都要用到这样或那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如果冬天里家庭暖气价格上涨,通常是因为冬天气温偏低,导致需求增加。同样地,输油管道破裂将导致汽油供应紧张,使汽油供给减少(2000年中西部地区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应用于个人电脑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其新的生产设备投产会增加该产品的市场供给,导致价格下降。&& o& span&
本章介绍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理论,引入均衡分析,分析影响供给与需求的某些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此外,我们以价格弹性的方式引入定量分析。不过,前三章并不考虑动态分析。第四章关注生产行为,第五章介绍更加基础的需求分析,还涉及其他某些问题,如风险。大体而言,本章是此书的指导手册,对于其他更加深入的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里探讨。
1.1&&&供给与需求
1.1.1需求和消费剩余
吃薯条会使很多人心情愉悦,为了吃薯条,我们也愿意放弃某些价值——少量的钱和时间。我们愿意为吃薯条而放弃的那些价值,便是薯条的价值。如果用货币表示那部分价值的话,便是我们愿意为此支付的费用。也就是说,如果为了买一根薯条,你愿意付3分钱,那么在这里你的意愿就值3分钱。如果你为了买薯条付了1分钱,那么其实你就得到了2分钱的净价值(因为你愿意付3分钱,但实际上只付了1分,所以两分钱的差价算你赚了)。你愿意付的费用和实际支付的费用之间的差价便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所得到价值,减去购买这件商品的费用。
商品的价值(如薯条、眼镜、小提琴)不一定就接近其价格。对于有严重视力障碍的人,一副眼睛的价值可能是10,000美元,或者还要多,就某种意义来说,如果所有商店里的眼镜都卖10,000美元,这个价格就是大家为了矫正视力而愿意支付的费用。而实际情况是,我们不必支付那么多钱,那就意味着关于眼镜的消费者剩余是巨大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对一个消费者来说,薯条的价值是3美元,而实际上的售价在1美元左右,那么这个消费者便得到了2美元的消费者剩余。
吃完第一包薯条后,那第二包薯条值多少钱呢?对大多数人来说,第一包的价值大于第二包。如果第二包值2美元,购买之后,我们还是能赚到消费者剩余(因为购买只需1美元)。第三包薯条的价值就更低了,吃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薯条免费,我们也不愿再吃,或根本就吃不下了,这种情况意味着对我们来说,额外的薯条的价值为零。
我们将从总体上计算一个时间段的消费量,比如:一个月吃多少薯条。
对许多人来说,商品都有边际价值递减的性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最后一个被消费的商品单位价值减少。如果我们消费q数量的商品,那么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少。&图2-1便是一个例子。纵轴表示价值,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际价值递减规律也有失效的时候,有时会发生在啤酒消费中。在边际价值下降的区间内,购买者仍会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
需求曲线不一定为直线,实际上可是是任何形状的向下倾斜的曲线。和传统理论相反,在一个给定的价格上,横轴代表需求数量。也就是说,在纵轴上确定价值p,便可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q。横轴上的数字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区分需求曲线与需求数量非常重要。需求曲线表示价格和数量的总体关系,为需求数量则表示曲线上的某一个点。
给定一个价格p,消费者会购买v(q) &p部分的数量,因为这些数量的价值大于价格。同样地,对于v(q)&p的部分,消费者则不会购买。那么,曲线上v(q0)=p的那一点,就代表(在给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这种价值关系在图2?1.2[2]中同样有所阐释。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概括这种观点,即:边际价值曲线是需求函数的反转曲线。需求函数表示在给定价格的前提下的需求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如果给定价格p,那么x(p)就表示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即&v(x(p))=p
那么什么是边际价值曲线呢?假设消费某商品的总价值用货币表示为u(q),也就是说,消费者为购买q数量的商品,要支付u(q)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上,是否购买或是否支付,对消费者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不管如何选择,得到的价值都一样)。对于每一个数量来说,都存在且存在一个价格,使得购买或不购买对消费者来说,在价值上毫无差别。因为如果消费者愿意支付u(q),任何更大的数字都超出了消费者的意愿范围。
&尽管在现实中这些都是离散的单位,在此我们还是将这些他们看作连续的。之所以如此,只是为了使数学表达更加简化;对于离散单位来说,如同前面阐述的一样,当其价值超过价格时,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而当价值低于价格时,消费者则不会购买。然而,由于价值函数并非连续,
不能微分,边际价值等于价格的情况便成为特例。对于商品的离散性,处理起来更加困难,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重大发现,固此处不考虑。
对于给定的价格p,如果消费q单位的商品,则消费者得到的净消费者剩余价值CS =&u(q) –&pq。为了得到最大收益,消费者会选择q的数量,使得u(q) –&pq的值最大。函数CS导数为零时,其值最大。那就是说,在使CS导数为零的数量上,净消费者剩余价值最大。
&&&&我们看到V(q)=u’(q),这表示,商品的边际价值等于总价值的导数。
消费者剩余等于消费价值减去为消费而支付的费用,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净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u(q)-pq。用数学等式表示如下:
从公式里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等于位于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部分(阴影部分——图2-2)。消费者剩余表示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以及支付价格后所得的净价值。
消费者剩余也可以用需求曲线表示,即:通过对价格p在(p,∞)区间内求积分。如果用x(p)表示需求,那么我们得
&&&&&&&&当你购买了你的第一辆汽车,你对汽油的需求就会增加,因为汽油对汽车来说必不可少,而在其他方面却几乎没什么用处。飓风临近时,对胶合板(保护窗户)、电池、蜡烛、瓶装水的需求会增加。在整个需求曲线中,随着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增加,这也表示对于任何给定的单位数量,边际价值增加(向上移动),或对于任何给定的价格,需求数量增加(向右移动)。图2-3表示需求曲线的移动。
同样地,需求曲线反向移动表示需求减少。需求和边际价值之间的这种联系表示了增加需求理论上意味着两种结果:1)给定价格时,需求数量增加;或2)对于每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提高。不过,其实两者是一回事,都会导致需求曲线向上、向右移动。
对于许多商品,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对该商品的需求也增加。如保时捷汽车、游艇贝弗丽的山顶别墅,多数情况下只有高收入者才买。亿万富翁几乎从不坐公交车。对于这种需求数量不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商品,经济学家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劣质商品。人们收入增加后,往往愿意选择质量更好,更加昂贵的商品,来代替这种劣质商品。
与收入一同增长,好被称作正常。实际上称这些物品为优等品会更好,但是现在已经很难改变这种惯用说法了。
?2?3:需求增加
影响需求的另一个因素是相关产品的价格。过去二十年间计算机价格的急剧下降使得对打印机、显示器和网络接入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些商品是互补品的一些例子。正式的表述是,对于给定的物品X,互补品是指那些一旦被消费会便会增加X的价值的商品。如此,计算机的使用增加了如打印机和显示器这样的外围设备的价值。对于很多人来说,喝咖啡会增加对奶油的需求。意大利面和番茄汁,国家公园和登山靴,航空旅行和酒店房间,桌子和椅子,电影和爆米花,泳衣和防晒霜,糖果和牙医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互补品的例子——消费其中一种会增加另一种的价值。这种互补关系是对称的——如果消费X会增加Y的价值,那么消费Y也一定会增加X的价值。&现实中存在许多互补商品,而且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于与其互补的商品的价格影响是可预测的。这种可预测的影响代表着经济分析的核心。
与此相对的事例是替代品。可乐和根啤是替代品,根啤价格的下降(因而引起根啤的消费量增加)会减少可乐的需求量。意面和拉面,电脑和打字机,电影(在影院观看)和体育赛事,下馆子和在家吃饭,在佛罗里达过春假相对于在墨西哥过春假,大麻和啤酒,经济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开车和骑自行车等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替代品的例子。一件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会增加了对于该商品的需求,相反的,一件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会减少该商品的需求。这样,禁毒的法律实行力度增加会造成大麻价格上涨,并引起对啤酒的需求。&&
大多数的需求都是个人独有的——有些人喜欢彩格尼,有些人喜欢纯色。人们喜欢的是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而人们也常常被别人影响——纹身渐渐流行不是因为价格下降了而是因为对身体艺术的接受度上升了。流行的服装款式改变不是因为收入和价格(变化),而是因为别的原因。尽管有人尝试将服装款式的流行度和经济因素联系起来,&但大体上来讲除了观测之外还没有清晰的理论来决定流行和时尚的改变。因此,这门课程,更普遍一点说经济学,接受这样的假设:人们不会质疑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东西。而试着去理解社会对纹身的接受度上升也许会很有意思,但这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事实上,这也超出了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经济分析的范围。然而,我们会用诸如提供纹身的公司数量的变化,供选择的产品种类的变化等因素来解释对于纹身接受程度增加的原因。
1.1.1.1 (练习)&& & & &&&保留价格是指大部分人为了购买一个单位的诸如轿车和电脑这样的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画需求曲线图来表达一个消费者对以单位商品的保留价格为30美元。
1.1.1.2 (练习)&&&&&&&&&&假设需求曲线为&x(p) = 1 –&p.&&消费者的支出曲线为&px(p)=&p(1 –&p).&&画图表示支出。什么价格会最大化消费者的支出。
1.1.1.3 (练习)&& & & & 对于需求&x(p) = 1 –&p, 用p&来表示出消费者的剩余函数。
1.1.1.4 (练习)&& & & & 对于需求&x(p) = p–e, 其中&e&& 1, 用p表示出消费者剩余.& (提示: 回忆一下,消费者剩余函数可以表示为.)
供给曲线给出了将会在市场中销售的商品单位数量(由横轴表示),这个数量是其价格(由纵轴表示)的函数。图2-4是一个例子。一般来讲,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为如果以10美元的价格卖出50单位的商品是划算的,那么以11美元卖出50单位的商品同样是笔好买卖。卖家可以选择卖出超过50个单位的商品,但是如果前50个商品不能保持在10美元的价格,那么它同样不能卖到11美元。
图2?4: 供给曲线
pq&–&c(q).&能够使得利润最大化的数量&q* 需要满足:
这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成了利润最大化的特征之一;卖家出售将所有价格高于成本的单位卖出,但并不出售成本超过售价的单位。在构建需求曲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需求曲线是边际价值的反函数。供给也有一个相似的特性:需求曲线是边际成本的反函数。需求曲线图中供给数量表示在横坐标,价格表示在纵坐标,如果将纵坐标换作边际成本,那么供给曲线就和边际成本曲线重合了。
这个区域在图?2?5中用阴影表示出来。&&
图?2?5:供给利润
由于一些难以发现的原因,需求和边际价值的关系与供给和边际成本的关系一模一样。供给就是负需求,也就是说,一个供给者只不过是一个商品的拥有者,他并不想要持有该商品反而想要将之送到市场上去销售。比如说,一旦住房价格上升,人们减少需求的一种方法是将他们的房间拿出来作出租之用。这也就是将自己住房的一部分供应给市场。相似的,供应一件成品的边际成本就是不能拥有商品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这个商品的边际价值。这样,进行替换之后,就有可能将供给需求理论用净需求理论来代替,这里将卖家看作是负需求者。在这种方法中有些数理经济的内容,并且和分开的供给和需求相比,它更适合一些特定的环境。比如,2003年时当美国西部的电价涨到很高时,一些电解铝厂商将他们用长期合同买到的(低价)电转手卖出,即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
供给增加可以指在给定价格下有更多的可供销售的单位,也可以指在同等数量下供给价格更低。这样,供给增加在同种就可以表示为更低的供给曲线或者说更靠右边的供给曲线,或者两者都有,也就是说想东南方向移动。图2-6说明了这一点。供给减少就是相反的情形,(曲线)向西北方向平移。
市场是供需双方经济个体进行交易的场所,并在此决定了价格水平。市场可以分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如农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和Ebay。市场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或没有固定形式的,如蒙大拿州毕林斯的餐饮市场或纽约州Schenectady市的房屋修缮市场。
1.1.1&& 市场需求与供给
个人需求给出了每一价格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同样的,市场需求代表了所有市场参与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即为每一价格下个人需求的总和。市场需求有时也被称为“水平需求”,因为它是每一价格水平下需求量的加总。如图表2-7中所示,在给定的价格p下,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1,而另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2 。 如果市场上仅有这两个消费者,那么该价格下市场需求就是这两个需求量的合计。在较高的价格上,下标为2的消费者有正需求,而下标为1的消费者需求为0,因此当价格足够高时,市场需求与消费者2的需求相同。随着价格的下降,消费者1开始购入商品,这时的市场需求量比任何一个个体消费者的需求量都要大,而且是这两个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
练习:如果买家1的需求表示为q= max {0, 10 – p},买家2的需求表示为q = max{0, 20 – 4p},由这两人所构成的市场需求如何表示?
解答:首先要注意到当价格为10或更高时,买家1的需求量为0,而当价格为5或更高时,买家2的需求量为0。因此,当价格高于10,市场需求量为0。当价格介于5到10之间时,市场需求与买家1的需求相同,即 10 –p。最后,当价格介于0到5之间时,市场的需求量为10 – p + 20 – 4p = 30– 5p。
&市场供给同市场需求的构成相似——市场供给是个体供给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数量加总。
Figure ?2 7:Market Demand
练习:公司1的供给表示为q = 2p,公司2的供给表示为q = max {0, 5p – 10},由这两家公司所构成的市场供给如何表示?
解答:首先明确公司1在任何价格下都参与到市场中来,而公司2仅当价格高于2时才会在市场上进行供给。因此,当价格介于0到2之间时,市场供给即为公司1的供给,即2p。当价格高于2时,市场供给为5p– 10 + 2p = 7p – 10。
&1.1.1.1(练习)市场需求的消费者剩余是否为个体需求消费者剩余的总和?是或不是?利用类似2 7的图表来阐明你的观点。
&1.1.1.2(练习)公司i的供给表示为ai p,即价格为p时,且i的取值范围为1, 2, 3, … n,则第i家公司的供给表示为ai p,问当价格为p时,这n家公司的市场供给如何表示?
1.1.1.3(练习)假设一个小城镇的消费者在A和B两家餐馆之间进行选择。A对于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价值vA,同样B的价值为vB ,两者在[0,1]区间内随机分布。消费者将选择任何能带来较高消费者剩余的商品。B的价格为0.2。下面的方形图显示出可能的价值类型,指出哪些顾客将选择A,并在图中将对A的需求表示出来(即在下图中指出处于哪个区域的顾客将购买A)。提示:顾客有三种选择:什么都不买(剩余价值为0),购买A(剩余价值为vA – pA),购买B(剩余价值为vB – pB =vB – 0.2)。在图中指出何种选择能为顾客带来最高剩余价值。
1.1.2 均衡
“均衡”一词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同其在物理学中的意义相同,表示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相反的力量达到平衡,这时系统将保持在这种的状态上。对于需求与供给来说,均衡是指使价格升高的力量与使价格降低的压力恰好相平衡,因此当前买卖双方的交易状态可以持续下去。
当价格水平过高,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将超过需求数量,一些卖家将无法卖掉商品,因为需求的数量小于供给的商品数量。这种状况被称作供给过剩。卖不出商品的卖家将倾向于降低价格来促销,比如降低1分。这种降价将对价格施加向下的压力,价格将下降。 一般来说,价格的下降减少了供给数量同时增加了需求数量,从而消除了剩余。 总的来说,剩余将迫使价格下跌,从而减少剩余,这一过程将持续到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为止。
同样的,当价格相当低时,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便出现商品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者买不到商品从而愿意出稍高的价格来购买。同样商家也愿意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倾向于抬高价格,导致价格上涨。 价格的上涨导致需求数量的减少,刺激商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因此消除了短缺,同样这个过程将持续到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为止。
Figure?2 8: Equilibration
图2-8所示的逻辑证明了一个结论,唯一的均衡价格就是能使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价格。其他位置上的任何一个价格都会在短缺的情况下上涨,在过剩的情况下下跌,直到供给、需求相平衡。
&在图2-8中所示,只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p*,就会出现过剩,因为此时供给数量qs 大于需求数量qd 。过剩将导致卖家库存增加,并促使价格下跌,这一趋势在图中表示为三个向下的箭头。
同样的,当价格低于 p*时,供给数量qs 小于需求数量qd 。这将导致部分顾客买不到商品,将出现买家高价求购,卖家哄抬价格的局面。这一趋势在图中表示为三个向上的箭头。
唯一不带来变动的价格就是p*,即能够使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均衡价格。
从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上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到巴塞罗那渔业市场上拍卖商帮助市场确定价格,再到伊斯坦布尔黄金市场和洛杉矶房地产市场,供需双方的这种逻辑关系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上演。
1.1.2.1(练习)如果需求函数为qd(p) = a – bp,供给函数为qs(p) = cp,求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消费者剩余和厂商利润。
1.1.2.2(练习)如果需求函数为qd(p) = ap-e ,供给函数为qs(p) = bph ,其中所有的参数均为正数,求解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
1.1.1&&&&& 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类似于需求弹性,是指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相对于其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通常,s(p)表示单位价格p变动时供给量的变动,而供给弹性表示为h(来自古希腊字幕的第七个,因为第五个已经被选)。即
与需求弹性公式相同,如果依照公式s(p)=aph且供给弹性衡为h。则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直线型供给,即供给弹性衡等于1& o& span&
1.1.1.1 (练习)&&&&&&&&&&&假设生产商的供给弹性恒定,请计算其收益。
当一些条件改变时(如商品的价格,商品的需求),那么其平衡将会如何改变?诸如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来解决,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o& span&
对于需求的变化,价格和数量将会做出怎样的调整。我们首先以弹性不变的情况来考虑,这可以减少我们的结论中的变化性错误,从而更接近于一般情况。首先以qd(p)=ap-e&来表示需求函数,以qs(p)=bph来表示供给函数。其中均和价格p*通过供给和需求数量相等得出。即:& o& span&
当代入恒定的弹性公式& o& span&
因此,& o& span&
其中交易数量,q*,可通过供给或需求及价格求得:& o& span&
下面有一种理论解释了需求增加时所发生的一切:当需求增加,改变了恒定的弹性,相当于使参数a增加了。假设我们使参数a增加一个固定的百分比,再用a(1+D)替代a。价格受到增加的因素的影响因此改变了进货价格,为使价格重新均衡:&&
同样的,商品数量也发生改变
这些公式有两方面问题。首先,他是限定了弹性的某种特殊情况。其次,这些公式有些难懂。所有的这些都会被一些可预见的因素所改变,其实,用一个小小的变量D便可使公式简化。
公式中的约等号&?应该念作“约等于”&
需求 上升了百分之D,数量上升了约
&百分之&同时价格上升了百分之&
这一公式的优点在于即使需求和供给的弹性不变,由于影响只是局部的,所以如果需求十分“”弹性几乎是不变的
1.2.1.1 (练习)&&同时价格大约下降百分之&
1.2.1.2 (练习)&如果需求完全无弹性,那么供给的减少将会带来什么影响?请用公式或曲线图说明
供给和需求提供了理解交易的途径,同时也代表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手段中最重要和最强大的概念。但是,对于有些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另一种有关的方法更加地实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这里理论流行于关于二战时“军事与经济并重理论”的讨论。从经济的角度看,这其中涉及到军事和经济的权衡:如果一个社会更多地发展军事,那么就必须放弃发展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说经济。军事的发展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经济似乎是与军事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但事实上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钢铁,土地,交通工具等,这些同样可被用于军事工业。从生产的角度说,军事生产占用了经济发展。
从形式上看,生产可能性集是“可行的产出”个人,群体或社会或国家的集合。假设你是一个学生,你可以花时间清洁您的公寓,或者你可以研究。你的时间越多,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会更高,但你的公寓将脏。这正说明了这一点,,如图2-13。
生产可能性集体现了可行的办法。如果你花所有的时间学习,你将获得一个4.0(完美)平均成绩点数(GPA)的。花一个小时清理减少了政府采购协定,但不是很大,第二个小时则会造成降低。等等。
生产可能性集边界被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是集生产可能性的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在任何严格的内部设置点的生产可能性,它可能有更多的东西,通常我们会选择有更多。[2]生产可能性坡边疆反映机会成本,因为它描述了必须放弃,以取得更多的好。因此,要获得一个更清洁的公寓,更多的时间,或资本,或两者兼而有之,必须清理,减少的金额,将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花费就可以了。对于图2-13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分流时间清理,减少学习,从而降低政府采购协定。斜率支配政府采购协定有多少失去了对每个单位的清洗。
2?13: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图2-13所示:他们正朝着原点凹。虽然这一功能的需求并不普遍如此,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且有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矿井中的应用。如果你只打算花一个小时学习,你花那时刻做最重要的研究,可以做一个小时,从而得到一小时,为的工作成绩很大。第二个小时的学习比第一个生产价值不大,而第三个小时比第二少。这是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则。边际收益递减像摘苹果。如果你只打算挑选了几分钟苹果,你并不需要一个梯子,因为其果实是低树,花更多的时间,每小时越少,你会选择苹果。
假设有两个人,Ann&和 Bob正在为一个晚会做准备。一个是切蔬菜,另一种是做冷盘。ANN可以每分钟切碎两盎司的蔬菜,或者在每分钟做一道开胃菜。鲍勃,不太会用刀,每分钟只能切一盎司蔬菜,或每分钟两做两道开胃小菜。Ann和Bo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图2-14,因为他们有一个小时的工作
由于Ann可以在一分钟内切碎两盎司的蔬菜,如果她花所有时间切蔬菜,她就可以生产120盎司。同样,如果她用了她所有的时间做冷盘,她就作60特。这两者之间的恒定转化意味着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这是在图2-14左边所示。 Bob的则相反 - 他可以生产60盎司蔬菜,或120个冷盘,或者是这条线上的任意一点。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关于供给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南宁新闻网
推荐栏目: |
南宁新闻网
&&&&&& & 正文 &
关于供给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时间: 13:14
点击:1678次
来自:网络原创
作者:光明网
导读: 供给改革不等于奉行萨伊定律
有学者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鼻祖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这个说法是有偏误的,它既不符合经济学发展史的事实,也容易给读者造成主张供给改革就是皈依萨伊定律的错误认识。
实际上,重视供给、认为供给比需求重要、强调供给研究一直是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的传统;“劳动创造财富”是…
供给改革不等于奉行萨伊定律有学者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鼻祖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这个说法是有偏误的,它既不符合经济学发展史的事实,也容易给读者造成主张供给改革就是皈依萨伊定律的错误认识。实际上,重视供给、认为供给比需求重要、强调供给研究一直是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的传统;“劳动创造财富”是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同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就已认识到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认为货币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决定的,他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今天供给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初也是威廉·配第提出来的。法国古典经济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不但强调“一切的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耕种”,而且认识到经济活动的自由竞争可以使社会总劳动量按照正确的比例配置于各个产业部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增加国民财富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有用劳动者的人数;分工的发展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增加会增加雇佣有用劳动者的人数;所以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取决于分工发展的快慢和资本积累的多寡。可见,《国富论》就是从供给方来探寻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古典经济学对供给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整个古典经济学就是供给经济学。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把古典经济学重视供给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他认为是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供给是第一位的,需求则是第二位的,萨伊的观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概括为“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萨伊定律虽然继承、发挥了古典经济学重视供给的传统,但主要用意是证明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出现普遍生产过剩。按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市场机制是灵敏有效的,可以自动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从而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可见,萨伊定律主要不是供给改革的命题,萨伊也不是什么供给(侧)改革的鼻祖。我国的供给改革是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与主张“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供给改革的关键是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供给改革,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都在下滑,而且是持续下滑,也就是总供给增长的能力和动力在不断减弱。从供给方来看,一个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包括劳动供给、教育、纪律和激励等)、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包括科学、工程、管理、创新和企业家才能等),萨缪尔森把这四个因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上的四个轮子,并且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都是一样的。这四个因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增长快慢决定着一个经济增长或发展速度的快慢,而推动这四个因素增长的背后力量则是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又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两种机制又内生于经济体制。因此,要调动和发挥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必须不断改革、调整和优化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强调“供给改革”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给管理”的涵义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了年均经济增速约10%的骄人业绩,正是由于一系列改革措施把个人和企业从传统制度约束下解放出来,逐步构造了利益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上述决定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只有人力资源是活的因素,一切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都需要依靠人来推动,没有人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供给改革正是要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来调动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供给改革和需求管理是长短期关系,二者不可偏废我国自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启旨在扩张或调控总需求的宏观调控模式,由于中国统计口径中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因而这种调控模式被形象地称作“三驾马车”模式,这一模式的理论渊源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和需求管理理论。近年有学者把“三驾马车”模式及其理论斥为“骗人的把戏”,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近些年的宏观调控受了“三驾马车”错误理论框架的指导。其依据是,“三驾马车”理论是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背道而驰的;中长期经济增长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问题,因为根据索洛等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引擎只有两个:人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这两者都与“三驾马车”无关。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因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确实在总供给一方。但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供给方的因素(人均资本和TFP)决定的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总供给能力(生产能力)或潜在增长率一定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及其增长决定了实际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决定了总供给能力被利用的程度;虽然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要素和技术被充分利用,但这毕竟是特长期分析的一种假设,真实版的经济增长并不总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实现的,特别是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一个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率究竟是多少,不可能与“三驾马车”无关。我们的经济分析和政策抉择,既要关注供给方,也要关注需求方,因为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要关注长期,也要关注短期,因为长期是由若干短期构成的。如果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这不是经济学的正确方法,在实践上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就如同飞机按亚音速飞行和按超音速飞行对发动机、质量和构造要求不同一样,一个经济在其增长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总供给的结构、质量、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跨越了经济起飞阶段,已进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冲刺阶段。现在强调供给改革,强调经济转型升级,强调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改革、供给管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供给的转型升级再造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完成。即便是现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供给改革成功范例的“里根经济学”,供给改革也只是在里根的第二个任期才明显见效。所以,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不能放弃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进一步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经济已由短缺型经济转变为需求不足型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将是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从这一点来看,也不能只强调总供给而忽视总需求。我国供给改革的背景与美国里根时代不同有学者在讨论中,联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和里根政府的供给改革实践。应当注意到,目前我国供给改革的背景与里根时代的美国是不同的。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美国经济在70年代中后期陷入滞胀。因此,里根就任总统(年)期间,放弃了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直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倡导的供给改革和供给管理。中国经济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后出现增速下滑,生产率(TFP)走低,但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商品短缺和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相对过剩和低档次上的绝对过剩。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目前没有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PPI自2012年以来持续负增长,GDP平减指数已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CPI自2012年以来持续低于103,并呈现不断走低的趋势。这提示我们,目前中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经济趋冷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既需要注重通过供给改革来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也需要适度扩大总需求来活跃市场,振兴经济,不能像里根政府那样在实施供给改革(减税、削减束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和推进市场化)的同时紧缩通货。(方福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