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青岛哪些天津最大蔬菜批发市场场最大

探访凌晨青岛菜市场 全市人要吃的菜都在这里(图)
“全市人要吃的的菜都在这里!” (文/于泓 摄影/孙志文)
凌晨两点,当大多数市民已经睡去,位于抚顺路的批发市场却依然忙碌,每天数以千计的蔬菜、肉食在这里集散,胶州的土豆、马家沟的芹菜……无论是老人们爱逛的早市,还是年轻人钟爱的超市,大家买的菜,大多出自这里。
抚顺路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于1991年,是青岛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市场位于市内四区交汇处,占地60余亩,交易面积70000平方米,是青岛市区内唯一一处大型蔬菜副食品综合批发市场。
10月19日凌晨,青岛新闻网实地走访了抚顺路批发市场,用镜头记录下了那些为我们的“菜篮子”奔波的生意人。
“你吃的土豆,就是我们家出的。”
一条马路隔开了两个世界,凌晨两点,青岛新闻网记者走进了抚顺路批发市场,与印象里的菜市场不同,这里听不见嘈杂的叫卖、砍价声,要比一般的菜市场安静许多。
“都是最便宜的批发价,看中了就买。”来自胶州的周秀娇今年已经50岁了,一家人83年来的青岛,市场还没盖起来之前,她就在这里卖菜,专营胶州的土豆,一干就是30多年。
“你家楼下卖的土豆,很可能就是从我这批的。”在周秀娇的身后,一袋袋土豆被整齐地装在编织袋里摞成了一座小山。丈夫负责去乡下收获,周秀娇的任务就是每天在这里看摊儿,每天晚上12点准时到市场接货,一直忙到早晨七八点才能回去睡觉。
“肯定累啊,但有啥办法,人已经习惯了。”周秀娇说,过去这么多年,基本上过得都是黑白颠倒的日子,自己吃点苦倒是没什么,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机会陪孩子出去玩,也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作为母亲,挺难受的。
“我来是为了锻炼身体!”
抚顺路是批发市场,一般来说,因为交易量大,不挑不选直接过秤是买卖双方心照不宣的规矩,但这种规矩对毕大爷来说并不适用。
77岁的毕大爷或许是整个抚顺路市场岁数最大的买家,记者见到他时,老人家正蹲在菜摊前挑着葱头,菜贩们都认识毕大爷,所有的菜由着他挑。
“闲着也是闲着,我这也是为了锻炼身体。”尽管毕大爷这么说,但是菜摊的老板告诉记者,毕大爷的老伴身体不好,每月少不了吃药,毕大爷每个月只有3000多的退休金,出摊卖菜虽然辛苦,但多少能为这个家庭减少些负担。
毕大爷的菜摊在佳木斯二路,一麻袋的菜全靠他用自行车载回去,毕大爷说自己上岁数了,本来就睡得少,卖菜挺好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赚钱。
父子两代在市场
在抚顺路市场,装菜的白框是每个菜摊的标配,为了好区分,每个框都会写上老板的字号。“看着你也不大啊,咋写个‘老武’?”面对记者的调侃,小武腼腆一笑解释道,摊子是他爸的,报的自然是老爷子的名号,今年27岁的他,刚接手这个菜摊没几年,算是菜市场里的小字辈。
小武的摊位不仅是父子店,还是夫妻店,老爷子把店传给了小武,现如今小武负责上货,妻子帮着他一起管账,因为长期搬菜的缘故,小武的胳膊显得格外粗大。
“咱就赚个辛苦钱。”小武说,现在的人力成本特别贵,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就要几百,为了节约成本只能老板自己上。
“800斤的车我都拉过”
除了商贩,抚顺路市场里的板车夫也算是一景,因为市场里面摊位多,电动车开进去很难施展,人力板车就成了市场里最火的运输工具。
“最多我拉过800多斤的车,一个月能赚个六千来块钱。”今年55岁的封师傅已经在市场拉了10多年的车了,尽管每个月的收入还过得去,但是板车夫这活儿赚的也是个辛苦钱。
“每天晚上12点上班,一直要忙到第二天中午12点才下班。”封师傅说,每天要拉多少趟车他已经记不清了,也没特意算过,但每辆车的重量基本上都要几百斤。在整个抚顺路批发市场,像封师傅一样的板车夫还有很多,他们的一双手,“搬”起了整座批发市场。
一天能卖八九瓶豆浆
一座批发市场,除了商贩和车夫,也养活了很多下游行业,李爱英的豆浆摊就是其中之一。
“你尝尝,咱这是纯粮食豆浆。”李爱英告诉记者,最近这几天变冷了,每天晚上做好豆浆,在市场卖完,她还要去写字楼下面卖给那些上班的孩子们,一天能卖掉八九暖瓶的豆浆。
“都给孩子们买上房了,我就是不想闲在家里。”李爱英说,她老家在潍坊,儿子们都成家了,他和老伴闲不住,这才来了青岛卖豆浆,这活儿别人看着辛苦,但她既能赚钱又能拉落个好身体,一天站七八个小时,一点都不费劲。
“再过几年,我就退休陪孩子去旅游”
除了蔬菜,成扇的猪肉也在抚顺路市场里集散。郭大姐家的肉摊每天凌晨2点准时开始营业。 “不早起没办法啊,活干不完。”郭大姐一边说着,手里的刀飞快地切着猪肉,一小会一整条里脊就被她剃了下来,手法之娴熟堪比“庖丁解牛”。
郭大姐说,她今年已经50了,一家人很多年都没一起外出旅游过了,现在自己的闺女也已经大学毕业了,等再干个几年她就退休,带着孩子好好地出去玩一圈,算是补偿下孩子,也犒劳下自己。
小胡今年只有20岁,在他的印象里,自己从8岁开始就帮着爸妈在市场卖菜,已经算是市场里的“老”人了。
岳师傅做的的海鲜生意,从各大码头上货再运到市场,晚上精神白天困,已经算是一种职业病了。
市场里最常见的就是夫妻店,正在装菜的小两口一脸甜蜜。
市场里的每个人都是大力士。
男汉子不少,女汉子更多!
临近5点,市场依旧热闹。对许多逛早市的人来说,这是出门的时间。小小的一棵菜,他们已经准备了一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实拍全国最大村级蔬菜批发市场用上互联网金融“芯”
[提要]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座落在大沽河中游平原的中心,是胶东半岛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村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山东省主要蔬菜集散地之一,该市场年交易量8亿公斤,成交总额近10亿元。从今年的4月底开始,因为一张带有“芯”片的“金穗惠农IC卡”,来这里买卖的菜农、菜商们不用再担心假币、丢钱等烦心事儿了。这张小小的银行卡不仅可以实现即时交易、结账,还能追溯蔬菜的整个交易流程,为这个老牌的蔬菜批发市场安上了移动互联网“芯”,实现了惠农利民的新模式。(齐鲁网记者 李英 摄影报道)
大家都在看
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座落在大沽河中游平原的中心,是胶东半岛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村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山东省主要蔬菜集散地之一,该市场年交易量8亿公斤,成交总额近10亿元。从今年的4月底开始,因为一张带有“芯”片的“金穗惠农IC卡”,来这里买卖的菜农、菜商们不用再担心假币、丢钱等烦心事儿了。这张小小的银行卡不仅可以实现即时交易、结账,还能追溯蔬菜的整个交易流程,为这个老牌的蔬菜批发市场安上了移动互联网“芯”,实现了惠农利民的新模式。(齐鲁网记者 李英 摄影报道)
&&|&& &&|&&
来源:齐鲁网&&|&&作者:&&|&&责任编辑:李英
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座落在大沽河中游平原的中心,始建于九十年代初,是胶东半岛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村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山东省主要蔬菜集散地之一,日成交量达200多万公斤,年交易量8亿公斤,成交总额近10亿元,蔬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全国各地的菜商、菜农们就陆续来到这里进行蔬菜交易。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全国各地的菜商、菜农们就陆续来到这里进行蔬菜交易。
市场大棚的正中间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当日蔬菜的交易价格。
近日,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显示屏开始记录显示每个来交易的车辆信息和货物信息,为菜商和菜农提供了方便。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车辆就开始在过磅中心处排起了队。司机只用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电脑会自动记录下车辆相关信息。图为一位菜农拿着“金穗惠农IC卡”下车进行信息登记。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车辆就开始在过磅中心处排起了队。司机只用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电脑会自动记录下车辆相关信息。图为小型车辆过磅中心,同样实现了刷卡登记。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车辆就开始在过磅中心处排起了队。司机只用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电脑会自动记录下车辆相关信息。图为小型车辆过磅中心,同样实现了刷卡登记。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车辆就开始在过磅中心处排起了队。司机只用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电脑会自动记录下车辆相关信息。图为一位菜农向记者展示他所拿的“金穗惠农IC卡”。他告诉记者,有了这张卡,来卖菜方便多了。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车辆就开始在过磅中心处排起了队。司机只用将车辆开到指定位置,电脑会自动记录下车辆相关信息。图为登记过信息的菜农在蔬菜大棚排起了队,等待菜商的亲睐。
青岛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座落在大沽河中游平原的中心,是胶东半岛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村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山东省主要蔬菜集散地之一,市场日成交量达200多万公斤,年交易量8亿公斤,成交总额近10亿元。从今年的4月底开始,因为一张带有“芯”片的“金穗惠农IC卡”,来这里买卖的菜农、菜商们不用再担心假币、丢钱得烦心事儿了。这张小小的银行卡不仅可以实现即时交易、结账,还能追溯蔬菜的整个交易流程,为这个老牌的蔬菜批发市场安上了移动互联网“芯”,实现了惠农利民的新模式。图为该市场的电子结算中心。> 正文
李沧打造青岛最放心蔬菜批发市场
位于李沧区的华中蔬菜批发市场是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承担着市内四区所有生猪肉的安全和大部分蔬菜的安全责任。2012年,青岛市食安委提出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加快推进“食安青岛”整治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四分三连一前置”食品安全立体网格化监管模式。李沧区食安办积极探索提升华中蔬菜批发市场监管水平,建立了“四分三连一前置”(四分即分类,分区,分层,分级;三连即连锁,连保,连控;一前置即风险责任前置)市场监管模式。
严格把关 保证市内四区生猪肉安全
据了解,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建于1996年,位于进出青岛市的主交通干线重庆路西侧,是一家商品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信息量大、交通方便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岛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发展“菜篮子”工程、“三绿工程”的重要载体之一。
李沧区食安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华中蔬菜批发市场是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内四区销售的生猪肉都是从这里运出的,可以说是整个青岛市生猪肉的源头,监管好这个市场才能保证青岛市民的餐桌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原有监管体系已经与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宜,部分硬件老化、市场监管手段滞后等问题成为困扰市场发展的瓶颈。
为了对市场实行有效监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级领导和部门加强协调督导检查力度,在建设期间,市食安办现场督导5次,李沧区政府副区长郑海涛、刘大川先后调研6次。李沧区食安办牵头区商务局、工商李沧分局等部门先后召开联席会议6次,实际督导检查14次,及时沟通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多措并举 创新监管模式
由于市场区域和交易食品种类的不同,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划分为水产品区、蔬菜区、果品区、生肉区、熟食区、百货区、干调区等七大区域,进行分区管理。以管理层级为重点,按市场开办方、监管部门,分区负责人,市场一线管理员和业户四个层次,实现分层管理。以食品经销“红名单、黑名单”制度为重点,在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业户卫生条件、常规检测和临时抽检结果,通过量化考核公布业户等级,实现分级管理。并结合商业连锁经营,将市场内经营同类商品的业户进行梳理,结合社会监督管理,由监管部门、社会监督员和市场开办方组建市场监管办公室,及时发布市场监管信息,形成连防连控局面。
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现状,李沧食安办牵头采取早检测、多抽查、勤巡查等方式加大食品监管力度,第一时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降低风险层级,变事故后被动处置为风险前主动预防,实现食品安全风险前置。
针对华中蔬菜批发市场部分硬件老化的情况,李沧区投资10万元开发市场信息管理软件。通过登记商户、供货商、商品、供货记录等信息严把食品进货关,结合预警、日常巡检、抽检等监管手段管理经营活动,实现食品入市、流通、销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提高市场管理效率和监管水平。此外,还投资20万元对市场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新建市场管理办公室2处,面积约50平方米;更换办公场所门头9处,面积约100平方米;采购办公设备9套,配置计算机5台、扫描仪2台;整修市场内道路80米,粉刷墙壁近10000平方米等。
经过前期建设,市场内部实现了“一票通”的监管方式,严格把住进入关口,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合格商品进入市场的可能,实时更新市场内经营业户和食品的信息,提高了监管效率,据李沧区食安办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会继续完善“四分三连一前置”监管模式,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加健康、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并逐步向其他食品行业推广,力争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四分三连一前置”食品安全立体网格化监管模式。
(记者 范琪)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蔬菜批发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