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浪费粮食是如何计算的?

2013年全球粮食浪费现象调查解析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我们每年要浪费13亿吨的粮食——相当于世界粮食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这个规模之大是很难想象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可以试想143000座彼此重叠的埃菲尔铁塔,或者10万亿根香蕉组成的大堆。
  还有更加难以想象的数字。在如此大规模浪费和损失的情况下,仍有8.4亿人经历着长期的每日饥饿。更有千百万人遭受着“静默的饥饿”--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从上看,还有另外一个数字:用生产者价格计算,粮食浪费和损失每年造成约7500亿美元损失。如果我们把零售价格和更广泛的环境冲击(如气候变化)考虑在内,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
  在紧缩年代,很难理解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渗漏会被忽视。事实上,在一些地区,粮食浪费量还在增长.
  眼下,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关注了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棘手方面: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当粮食损失或被浪费时,生产粮食所投入的、土地和水资源也随之东流了。与此同时,在生产、加工和烹饪过程中有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
  从伦理、经济、环境以及粮食安全等诸多角度看,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每年浪费13亿吨粮食。大幅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成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零饥饿挑战”(ZeroHungerChallenge)的五大要素之一以及联合国高级别全球粮食安全工作组(UNHighLevelTaskForceonGlobalFoodSecurity)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在联合国系统内共同合作,与其他合作伙伴组成广泛的同盟以确保人人都能全年获得充足的粮食、消灭儿童发育迟缓、让所有粮食体系变得可持续、并根除农村贫困。
  哥本哈根全球绿色增长论坛(GlobalGreenGrowthForum)将让我们更深度地检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做很多事。首先,粮食损失和浪费需要被视为跨越性政策问题,而不只是个人消费者及其良心决定的生活方式选择问题。世界需要警醒--我们需要针对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粮食链的所有阶段的政策。
  粮食损失--在地头、在加工过程中、在运输期间、在市场交易中--威胁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收获后损失可能高达产量的40%。粮食运输、存储和营销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农民也急需培训以了解最佳行动方式。
  在发达国家,粮食零售行为也需要反思。比如,因审美观念而拒绝粮食生产是极大的浪费源。一些超级市场已开始放松对水果外观的标准,以折扣价售卖“畸形”水果,这有助于让人们了解丑并不意味着差。我们需要更多的类似行为以及共同寻找剩余粮食的市场和用途。
  企业和家庭应该监控他们在哪些环节浪费了哪些粮食,并采取矫正措施,因为预防浪费甚至比回收或堆肥更重要。
  是的,13亿吨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但这些简单措施很容易掌握,并且人人可以做到。世界面临着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粮食浪费是我们可以人人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问题。
  何塞·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oséGrazianodaSilvaand)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阿基姆·斯坦纳(AchimSteiner)是联合国环境署执行干事。他们所在的组织是今年早些时候发起的厉行节约--减少你的食迹运动的创始合作组织
本文分享地址:
这里是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的仙女湾景区,今天早晨,“问道昆仑 …
今年以来,沂南县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列入政策措施落实年活动着力解决的十 …
作为世界公认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青海省重点打造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取 …
10日,2013中国(厦门)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
2012年,我市的奶牛存栏头数在全国名列26位以后,每千人拥有奶牛头 …
8月的武汉,一片火热。如果你此时来到湖北,好客的湖北人一定会请1 …
“福建省要打造远洋船队‘二下西洋’的新时代,全力助推远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一餐倒掉1000多公斤!中国高校食堂浪费了多少粮食_网易新闻
一餐倒掉1000多公斤!中国高校食堂浪费了多少粮食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教育部下发通知称:由于目前部分高等学校食堂餐桌浪费情况严重,从即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推进“光盘”。李庚祥担心,一阵风似的光盘行动,会随着宣传的结束而消失。
(原标题:一餐倒掉1000多公斤!中国高校食堂浪费了多少粮食?)
中国农业大学曾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脂肪,就高达1100万吨,这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尽管许多高校的食堂里都贴上了“光盘行动”的标语,反对餐桌浪费,但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部分高校食堂了解到,不少学生认同“光盘”理念,但仍在浪费食物;一些高校食堂倒掉的残食,甚至一顿就超过1000公斤!高校食堂浪费,你也是参与者吗?校园餐桌浪费惊人 网友“看着心疼”食堂一年浪费数百万元日,教育部下发通知称:由于目前部分高等学校食堂餐桌浪费情况严重,从即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对餐桌浪费专项行动,推进“光盘”。然而在北京某高校学生餐厅内,一字排开的长长的打饭窗口前围满了前来就餐的学生。随着学生一批批到来和离去,餐厅里回收餐具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忙碌起来,将桌上用过的餐盘和餐碗中剩下的饭菜倒入身边的泔水车,然后将餐具整齐地分类摆放。高校食堂里,工作人员面对盘子里的剩饭剩菜早已习以为常。在旁边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一些学生的盘碗中剩下的饭菜比较多,半份米饭、大半个馒头,或是没吃几口的菜都倒掉了。一位食堂师傅告诉,每天在食堂就餐的学生超过3000人次,一楼每天至少有3桶到4桶剩饭剩菜被倒掉,每桶饭菜若是按正常价格售卖,至少卖300元,最终倒掉的就有1000元左右。某高校在校人数在15000人左右,食堂每天平均有3万人次就餐。根据调查结果估算,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三四百万元。&把盘子刮干净竟成了怪事有些女生为了减肥,吃得很少。“我以前总是节食,经常每餐就吃一小碗,倒一大碗。”长沙学院的李星说,她是班里出了名的“骨感美人”,吃得少是她保持身材的“秘诀”之一。记者的调查也显示,23.53%的女生每次就餐后都会倒掉四分之一的饭菜,而这个比例在男生中只有12.11%。“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城乡差异’吧。”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的大二学生曹开进每天都要清理大量的食堂餐具,眼睁睁地看着粮食被倒进垃圾桶里。“我是农村来的,深知一粒粮食一滴汗,所以一般我吃饭都是‘三光’:菜吃光,饭吃光,汤喝光。不过一些城里的同学可就不会把粮食看得这么珍贵了。”他也想过要劝阻一下这些浪费粮食的同学,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毕竟这是个人问题,别人都是付了钱的。”“在某些人眼里,现在把盘子刮干净倒成了奇怪的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陈钊说道,一次他与同学一起吃饭,吃完之后,他的同学看着他一粒米都不剩的盘子,居然惊叹:“你怎么吃得这么干净!”据调查,在被问到“你对浪费粮食的态度”时,45.81%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感觉,已经见怪不怪了”。而选择“很气愤,看到了会立即上前阻止”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一边浪费严重,一边热传“打饭秘笈”而与浪费严重相对照的是,一份高校“打饭秘笈”在网上广为流传,其精髓就是,如何在高校食堂打到更多的菜和饭。比如:“1+1&2”原理:饭量大的男同学,打饭时要同时递上两个盆“两个二两!”合起来比你直接要四两要来得有保障些!点菜时要紧盯着食堂师傅的勺子看,以监督的目光对其施以必要的压力!不要一口气报上几个菜名,要前一个打好了再报下一个,让人家悠着点,才有希望把分量打足了。先打荤菜垫盆底(盆别太小),再打素菜你要把这荤素顺序弄反了,师傅也许会因“视线错觉”而把荤菜给少了!价格杠杆:校外的麻辣香锅基本能“光盘”北京大学农园食堂一层每天中午有3000多人就餐,墙上贴着“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和“节约光盘从我做起”的宣传标语。但墙下的行动和墙上的标语并不完全一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马微(化名)表示,不会因为看到口号就吃光食物,“食堂的饭菜量太大,特别是面食,我吃不完,一般馒头只吃几口,米饭和包子也常常剩下。”她不把吃剩的食物打包带走,是因为“既不方便,又很难找到微波炉加热”。北京师范大学的袁梦有同样的感受:馒头往往“个头很大”,一些套餐里主食分量是统一的,对于男生来说可能不够吃,但是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一两不够吃,二两吃不完”。她曾经请食堂师傅打半份饭,对方说“不好打”。记者看到,北京高校食堂的米饭一般2毛5分钱一两,包子5毛一个,五六元就能吃饱,比校外便宜很多。北大经济学院的宋叶说,有的女生吃不完也会打二两米饭,“尽管不是故意去浪费,但也不太在意这一点钱。”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大兴校区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同学会谨慎一些,大兴校区食堂较贵,普通的一餐饭约花费10元。大兴校区的余倩说,点餐时“吃啥点啥,吃多少点多少,不敢乱点,基本也不会浪费,一般都‘光盘’”,而当她回到本部吃饭时,往往多打几个菜,“本部的价格比较便宜,有时想尝新就点多了,常常吃不完。”价格杠杆带来的对比在校外更明显。北大小西门外的畅春园食街是学生用餐的聚集地,其中川豪麻辣香锅尤受学生欢迎,记者看到,即使不是周末,店内也有不少学生用餐。该店服务员刘桂琼介绍,客人八成以上是学生,人均消费60元左右,每桌基本上都“光盘”,即使有剩也一般要求打包带走。在北京师范大学食堂工作了5年的李庚祥师傅负责运送剩饭剩菜。他说,食堂每年都有倡导节约的活动,也有人统计剩饭剩菜量,但都只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今年的宣传力度最大,效果也最明显,剩饭剩菜从8桶减到6桶半。”李庚祥担心,一阵风似的“光盘行动”,会随着宣传的结束而消失。高校食堂 “刷饭神器”吃多打多少当然,也有许多食堂对于粮食浪费现象做了改进,比如就餐时先拿餐具盛饭菜,再在电子称上称量算价,最后刷饭卡支付……陕西师范大学一食堂近期推出学生自助“刷饭神器”,5毛的菜、4毛的饭都能刷。有学生称自助打饭刷卡再不用担心盛菜阿姨“手抖”,也能减少浪费。你觉得如何?
浙江农林大学集贤食堂二楼的付费方式有点不一样:打饭打菜都由师生自己动手,大家可以在几十个菜品中根据自己喜好随意选择、搭配,而且每样菜要盛多少全部由师生自己决定。食堂根据师生所打菜品的荤素、重量收费。浙江农林大学饮服中心负责人骆英俊表示,在这里吃同样一顿饭需要的费用和到学校其他食堂吃是差不多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最关键的是能减少浪费,所以很受大学生欢迎。据悉,这种“过磅”的打菜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效果良好,该校下一步将在其他食堂推广。大学食堂还有一个做法也是许多大学十分常见的做法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光盘”意识,即要求学生和教师吃完后把餐具送到回收处,不能把餐具放在餐桌上就走。在送回餐具时,如果剩下饭菜很多,学生和教师难免心中有所不安。关于高校食堂浪费,你有啥想说的?有啥解决的好办法?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曾自航_NN632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国每年浪费粮食约500亿公斤 占总产量1/10|浪费|粮食_新浪新闻
&&&&&&正文
我国每年浪费粮食约500亿公斤 占总产量1/10
  关注粮食浪费现象
  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文/《t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没有吃过的馒头、整条的鱼、密封完好的肉制品,还有成包的麦面等等,什么都有。”张顺芳(化名)对《t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每天看到那么多食物被当成垃圾扔掉,心里确实不好受。”
  现年50岁的张顺芳,是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主要负责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在北京市大兴区某小区,张顺芳每天早晨七点左右开始工作,此时她身后时常会跟着一两只欢快的流浪狗。“我翻到一些被扔掉的食物,就会挑选一些好的给它们吃,它们对我都已不认生了。”张顺芳说。
  这仅是浪费粮食的一个缩影。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郑楚光曾表示:“我国粮食浪费现象惊人,估算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浪费粮食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而且处理食品垃圾所释放出的甲烷会产生温室效应,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陈明生副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减少粮食浪费,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题中之义。
  粮食浪费触目惊心
  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与此同时,浪费粮食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从全球角度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在中国已经不存在饥饿问题,但还有数千万人口处于温饱线之下,仍有约10%的人生活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下。
  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当今中国,大量贫困人口视粮食为生命。全国数亿农民和农民工,也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至于城镇里中低收入者,包括众多的普通工薪族,用辛苦钱购买价格日益上涨的粮食,还是一笔不小的生活负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袁德峰副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连年丰收,国际粮食日益金融化及许多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让中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袁德峰说。
  逐渐丧失的饥饿感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对于饥饿,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人几乎没有记忆,但之前出生的多数人,对饥饿仍然刻骨铭心。
  阅读著名作家莫言作品不难发现,1955年出生的莫言,对饥饿有一种恐怖、绝望、疯狂的感觉。而莫言在小说中能将饥饿的感受写得入木三分,也完全得益于他自己对饥饿的亲身经历。
  在小说中,莫言对粮食十分迷恋,随处可见对饥饿感受的描写。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说过:“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
  “我伸手抓过那鳖裙,迅速地掩进嘴里。从口腔到胃这一段,都是腥的、热的。我的肠子在肚子里为我的行动欢呼。”这是莫言在小说《罪过》中的描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这是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生产队长在吃结束后的情形。
  此外,莫言曾经多次提到小时候自己和姐姐争抢红薯干,以及“当作家初衷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的故事。
  1944年出生的袁德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痛心地叙述了一段往事:“从1960年开始,就只能吃窝头了,而且掺着野菜、糠,还吃不饱。那时人饿得腿都浮肿了,吃糠咽菜这些形容饥荒挨饿的词语,我都亲身经历过。”
  “1961年,那时我正在内蒙古包头市一所中学读高中。粮食定量不够,而且没油水。再加上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30多斤粮食就更不够了。就说中午饭吧,这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顿饭。两个黑面窝头,外加一碗熬白菜,不一会就风卷残云了。吃完后,却觉得尚未进食,再吃一份也不在话下。”袁德峰说。
  “到年底,食堂表示有一笔伙食结余,可以敞开地吃上一顿。”袁德峰说,“大家早就摩拳擦掌,翘首以待。谁知饭后却有好几个人吃坏了肚子。有一位张姓同学的帽子掉到地上,居然弯不下腰,只好慢慢蹲下去,才把帽子拣起,再慢慢直起腰来。有人把这当作笑谈,我却觉得心酸。”
  “正是因为有了对饥饿的恐惧,我才会对粮食有更深的敬畏,同时也懂得珍惜,从不浪费一粒米。如今,就连儿孙辈也知道把掉在饭桌上的米粒拣起来吃掉。”袁德峰说。
  当今的很多年轻人,对饥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有时早上因为睡懒觉,来不及吃早餐。还没等到中午下课,就饿得不行了。不过时间不长。”北京一位中学生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并非仅仅面子问题
  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西城区一家饭店就餐时发现,不少客人走后,餐桌上还剩下许多没动过的鱼、肉和蔬菜等食物。
  “公款请客浪费比较严重,有的为了场面,点了很多菜,一般能吃一半就不错了。”这家餐厅的一位服务员对本刊记者说,“多数客人碍于面子,也极少打包带走。这些饭菜只有倒掉,怪可惜的。”
  次日中午,本刊记者到北京大兴区一家餐馆就餐,尽管墙壁上“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提示牌赫然醒目,但整整一个午餐时段,将剩菜打包带走的人很少,不少菜整盘剩在桌上。
  “我们这里就餐的客人,大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剩菜较多而又不愿打包的现象,特别是商务宴请或婚宴。如果安排好的一桌人有几人缺席,一桌菜就会剩下很多,只能倒掉。”这家餐厅的王经理对本刊记者说。
  随后,王经理带本刊记者去了后厨,指着几个一米多高的泔水桶说:“每天的剩饭剩菜都可以装满两三桶。如果赶上婚宴时,这些桶就根本不够用。”
  “浪费粮食和国人观念有关。”陈明生分析认为,在传统中,宁“剩”勿“缺”成了不少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根深蒂固的观念,普遍认为一顿饭下来,只有桌上菜有剩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大气和热情。
  “粮食浪费现象严重,除了观念和面子问题,还与用餐习惯有关。”北京一位长期在企业做接待工作的负责人举例说,“饭后也觉得剩菜丢了可惜,但因为不是分餐制,想打包又感觉不卫生,就打消打包念头。”
  2012年7月,本刊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就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时,经常有应酬的市民朱先生坦承,“请客人吃饭时,总觉得少点菜会怠慢对方。有时尽管明知菜点够了,但还是放不下面子,只有硬着头皮多点。”
  “家庭里的粮食浪费,有不少是无意识造成的。”朱先生说,“比如大量购买食品放置在冰箱里。由于应酬多,很少在家吃饭,后来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冰箱里的东西已经过了保质期,只好丢掉。”
  而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国粮食还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隐性浪费”。
  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而根据农业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还须堵住“隐性浪费”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很大等严峻挑战。
  “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我国粮食都面临安全问题。尤其是数量上,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袁德峰说。
  “节约粮食应成为公共意识和国家战略。”袁德峰认为,“有关部门在禁止公款大吃大喝的同时,应增加每一个人对于粮食重要性的认知和体验,并对维系我们生命的粮食心存敬畏、对铺张浪费的行为鄙视唾弃。”
  “要树立节俭文明的就餐新风尚,树立‘够吃正好和营养均衡’的消费理念,克服好面子的陋习。”袁德峰说,“节约粮食应该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从一个社区和城市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饭店经营者也应积极担负起监督与倡导的作用,服务员应建议客人合理消费,引导健康文明消费。”袁德峰说。
  事实上,对于粮食浪费现象,不少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目前每位法国人平均每年所浪费的粮食在20千克至30千克之间。法国政府决定通过增加小包装销售,以及将未售出的食品赠送给各类救助组织等方式向这一现象开战,以期到2025年时能将粮食的人均浪费量减少一半。
  “杜绝餐桌浪费需要靠法律制度及早介入。”上海财经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麻国安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节约粮食有赖于观念的转变,但也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奢侈、反对浪费、厉行节约。”
  “鉴于目前粮食浪费严重的情况,急需制定《反浪费法》,制止和防范浪费行为,规定浪费粮食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使浪费粮食的现象得以有效抑制。”麻国安说。
  “对于公款大吃大喝形成的浪费,应从挥霍公款,或者职务侵占角度进行处理,或从贪污受贿角度依法进行调查。”麻国安说,“只有增加大吃大喝的风险,树立浪费粮食是犯罪的观念,公款消费行为才会变得规矩。”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在提及浪费粮食的问题时,往往会更多地强调消费端,忽视解决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等环节的“隐性浪费”问题。
  “不能只强化消费者的道德责任,而弱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陈明生说。
  “针对造成生产、储存、流通、粮食转化等环节‘隐性浪费’的主要问题,应尽快推动改善储粮条件,研发适合农户储粮的技术,加速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升遗传育种及饲料管理等的技术水平,以减少储粮损失,降低运输损耗,提升饲料转化率。”陈明生说,减少粮食的“隐性浪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之义,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浪费粮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