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原原则 危房改造造原有12O平米现多增了平方该怎么办?

当前位置:&&&&&&
农村危房改造后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莆田新闻网
  我市规范农村危房改造操作程序,并对建造标准进行了规定。
  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由农户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户籍、农村五保供养证、低保金领取证、贫困残疾人证明、贫困 户证明和危房照片等材料。之后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填写《福建省危房改造审批表》, 拆除重建的,按照《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填写《福建省农村住宅建设和用地申请表》,并上报乡(镇)政府。
  上报乡(镇)政府之后,组织人员进行入户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乡(镇)政府签署意见报县(区、管委会)住建局(建交 局),审核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县(区、管委会)对乡(镇)上报的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予以审批,审批结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 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名、住址、住房状况、贫困类型、拟改造方式等。
  我市还对危房改造标准进行了规定,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主要部件合格、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防止出 现群众盲目攀比超标准建房现象。各地石结构房屋改造后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原则上,拆除重建改造后的农房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 控制在75-100平方米。(湄洲日报记者 &林晓玲 通讯员 谢高峰)第A02版:要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
&&&&据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意见》指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意见》明确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强调要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三是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撰文 │李瑶
  “没想到原来50平方米的小屋子,改造后能多出10余平方米,像换了新家一样。”眼看着卢沟桥北里、南里老旧小区将完成改造,居民李秋红大姐很是欣喜。宛平地区老旧小区改造,首次采用“外套式”结构加固改造技术,让每户居民住宅面积平均增加了12平方米。
  目前,30栋楼中23栋楼的平改坡已经完工,7栋楼正在实施抗震加固,预计今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供暖季之前,438户居民将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
  宛平城(资料图)
  去年8月,宛平地区启动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和抗震加固工程,改造范围包括卢沟桥北里、卢沟桥南里的30栋楼,共10.5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720户。
  与宛平城一街之隔的卢沟桥北里小区,就是李秋红大姐家所在,小区最老的楼已有42岁“高龄”,去年以前,李大姐与父母、丈夫及女儿一家五口蜗居在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内,在小小的两居室里,母亲和女儿同睡,父亲每晚睡在沙发上,一旦家中远方来客,只能打地铺,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多年。“甭多,再多出个10平方米,就能给老父亲支张床了。”这句话李大姐念叨了好多年。没想到,2017年这个“小梦想”就真的可以实现了。
卢沟桥地区(资料图)
  原来,此次老旧小区改造,首次采用了“外套式”结构加固改造技术。记者在卢沟桥北里10号楼施工现场看到,居民楼原来的挑出阳台已经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原来楼体南北两侧,新立起的两堵外墙,分别距离原来楼体1.5米至2米左右。“相当于给旧楼加了一个‘外套’,不仅面积变大,而且外立面完全换新。”施工人员介绍,像李秋红家一样,卢沟桥北里小区每户平均“变大”了12平方米。
加固中的老楼房(资料图)
  不仅面积变大,改造后的老楼还更美更温暖了。居民告诉记者,卢沟桥北里原有居民楼都是上世纪70年代普遍采用的平屋顶,夏天热不说,雨天还经常漏水。这次改造,将平屋顶改为坡屋顶,配合楼体保温材料应用,居民家里冬暖夏凉,冬天温度能提高3至5摄氏度。记者站在宛平城楼望去,部分改造完成的老楼整体风格复古,外立面还添加了城砖设计,和宛平城浑然一体,舒服美观。
  在3月30日小区加固改造工程“开放日”现场,数十位老街坊前来探访未来新居的样子。居民刘艳霞告诉记者,虽然在为期7个月的改造施工期间,小区居民都临时租住在附近的周转房,但时刻惦记着居住几十年的老房子,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工地旁边看看。“看着老房子一天一个样儿,心里就有说不出的踏实。”
  目前,改造工程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负责施工的北京建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老街坊们,在改造过程中,他们会和相关单位共同努力,通过更新管线、规划车位、街道绿化等,争取解决困扰老旧小区的老大难问题,为居民们打造一个整洁、有序、明亮、绿色的新家园。
(北晚新视觉网供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贵州黔西南州投入2亿多元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5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张灯结彩,布依族、苗族群众满脸喜悦。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终于有了一个家,生活有了奔头。”现居住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安康小区的低保户吴金兰高兴地对记者说。靠低保生活的吴金兰多年来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住在永丰小区一座荒废的寺庙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不久前,贞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同志上门了解情况后,帮助她争取到一套廉租住房,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一家人搬进了新家。“这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不大,可是特别温馨,是我真正的家。就算生活再艰难,我们心里也有底。”饱经沧桑的吴金兰语气中透露着幸福。
  为解决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日,黔西南州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建设首批廉租住房4.3万平方米,解决86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2008年,黔西南州出台《全面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并拟定实施目标:对符合规定住房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最低收入家庭做到应保尽保,主要解决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后来又扩展为解决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至12平方米以下的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十一五”期末,该州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据统计,自2007年底到2011年,黔西南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1.41万户,拟建面积35.6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03亿元,建成竣工廉租住房4781套,出售2050套,出租192套。
  “十二五”时期,黔西南州将规划实施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加大租赁住房补贴力度,稳步扩大覆盖面,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州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新开工廉租住房48.18万平方米9632套,人均住房保障标准面积提升到15平方米。
  日,兴仁县下山镇下马路村民组危房改造户丁朝义一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他一家4口过去居住在又矮又黑的危房里。2009年秋,下山居委会将丁朝义一家纳入危房改造对象,补助危改资金18500元,在亲朋好友帮助下,修建了一栋近100平方米水泥平房。夫妇俩逢人便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家不可能住上这样好的平房。”
  近年来,黔西南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政府引导、自建为主、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经济实用”原则,把政府和部门支持与发挥危房户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全州共投入资金2.13亿元,惠及农村群众25万人,农村“两危”(最危险、最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据统计,黔西南州66.83万农户中,有危房户20.4797万户,占全州农村总户数的30.65%。自2008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截至2011年底,全州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9000多户,占全州危房户的58%。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房改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