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经商中国人口省份排名最大的流入省份是哪一省份.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前位置:
>>>现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A.四川B.江苏C.河南D.山东-八年级地理..
现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
A.四川B.江苏C.河南D.山东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黑龙江省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现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A.四川B.江苏C.河南D.山东-八年级地理..”主要考查你对&&中国的人口,河南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的人口河南省
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人口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人口问题: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1.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2.城市化发展较快;3.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4.老龄化进程加快;5.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6.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1.人口增长过快。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2.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3.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4.人口老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发展很快。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①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②城市化发展较快。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④老龄化进程加快。⑤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⑥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河南省: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省、山东省,北界河北省、山西省,西接陕西省,南临湖北省,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河南人口问题主要特点:1.就业压力大;2.人才的培养水平较低;3.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目前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南主要城市人口对比表:河南省主要地理信息:1.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2.河南省属北亚地带与暖温带过渡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其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均与湖北省等亚热带地区类似;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暖温带,降雨量比较少,热量充足,适宜冬小麦、夏玉米等暖温带作物生长。3.河南省平原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是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4.河南省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5.河南省交通网络发达,截至2012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80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继续领跑全国。6.河南省人口众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7.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古代中原核心地区,保留了大量名胜古迹,著名的旅游经典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河南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途径: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加速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实现以工带农;2.发挥交通网优势,成为全国的交通的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区;3.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化旅游经济;4.发展教育事业,转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大省。河南早期人口分布情况:&河南平原景观:
发现相似题
与“现在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A.四川B.江苏C.河南D.山东-八年级地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8662114416307973550133263163263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广大农村闲置人口提供了南下打工的机会,导致我国广大的内地省份人口大量涌入广东等南部沿海地区,形成壮观的“民工潮”.材料二&&&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市场为先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1)人口密度是一个地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2)由图1,我国人口分布的突出特点是沿黑河-腾冲一线,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3)由图2,四川、广西等省区人口流入大量涌入广东等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BA.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B.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就业机会多C.沿海地区邻近香港和东南亚&&&&&&&&&&&D.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4)试分析我国西部大开发对我国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东部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多是科技人员、从商人员.(5)“西部开发要以市场为先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A.吐鲁番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大葡萄、孜然等特色作物种植B.增加草场载畜量,提高牧场使用效率C.青藏地区河湖较多,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D.大力建立高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实施西部开发,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请你举一例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做法.修建青藏铁路.
解:(1)一个地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密度.&&& (2)从图1可以看出,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此线以东地区人口多,以西地区人口少.&&& (3)由图2可以看出,广东等南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四川、广西等省区人口流入大量涌入.故选项B符合题意.&&& (4)我国西部大开发对我国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是东部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迁移的人口中多是科技人员、从商人员.&&& (5)吐鲁番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大葡萄、孜然等特色作物种植,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故选项A符合题意.&&& (6)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做法有修建青藏铁路等.故答案为:(1)一个地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称为人口密度;(2)沿黑河-腾冲一线,我国人口东南多,西北少;(3)B;(4)东部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多如科技人员、从商人员;(5)A;(6)修建青藏铁路.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9~10题。9.关于本地区人口流动的分析正确的是()A.A省份为人口流出区,流动的原因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B.B省份为人口流入区,大量人口流入该省份的主要原因是地处沿海,经济发达C.C省份是人口流出区,流出的原因是为了经商、务工D.D省份是这一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所以是人口流入区10.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边境线漫长,对外联系不便B.地表崎岖,交通不便C.资源贫乏,能源紧缺D.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不足CBA为贵州、B为广西、C为云南、D为四川,以上四省区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表现为净迁出,以务工、经商为主,人口外迁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寻求较高的收入,排除A、B、D项,选C。10、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13人教版地理总复习巩固落实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
为贵州、为广西、为云南、为四川,以上四省区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表现为净迁出,以务工、经商为主,人口外迁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寻求较高的收入,排除、、项,选。、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相关试题10多省份人口流失超过200万 东北三省尤其严重
“经济压力会造成人口外流,但并不是说人口流出就会形成衰落趋势并且持续下去。“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在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要通过政策安排,确保迁居者的民生福祉。
原标题:这些地方人口为什么外流?  
10多个省份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一些省份持续人口净流出
农村空心化、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黑龙江连续多年人口净流出……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造成这一轮人口迁徙的原因是什么?人口流动提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引导人口有序、良性流动?如何确保这一过程中民生改善不打折扣?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到他乡落地生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14个,净流出地区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已超过10个,省际人口流动呈加速态势。人口流失数量最多的安徽省,已有962.3万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占到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11.2%。东北三省的情况尤其引人注目: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三省总和持续多年人口净流出,并且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们为什么选择离开?这些地方还能留得住人吗?
人往高处走,经济发展失衡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
78岁的老程是河南省潢川县的农民。小暑这天,儿子、儿媳去忙活大田,他和老伴拾掇菜园。篱笆边,刚学会走路的重孙女用塑料铲子挖着泥巴。
这个曾有20多口人的大家族,如今只剩5个人守着三处院落。“等俺老两口不在了,儿子、媳妇就带着小妮儿进城去。”老程说,村里原本有近百户人家,现在房子空了一多半。“都打工去了,种地挣得太少。”
这是当下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加速的一个缩影。2004年,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预估当年全国外出务工农民约为1亿人,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已达1.68亿人。随着户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曾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们,选择把巢和希望留在城里。
除了农民进城,还有另一条迁徙线路在悄然改变各省际间人口分布的格局——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跨省流动在提速。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外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6.1%,高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比“五普”时提高了3.3%和2.7%。而同样这10年间,黑龙江净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达204.8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是很活跃的群体。
收入差距,成为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南下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
2012年,黑龙江省社平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已达5313元。
刘中博去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远赴广州一所中学任教。“近年来生源减少,东北地区教师行业已经饱和。即使不从教,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福利待遇低,创业创新的氛围不及南方浓厚。”
“收入只是一方面,年轻人更看重南下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今年毕业的冯广源在东北上了8年学,博士毕业后却奔向成都一家公益机构。
“求职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聘在考试前就内定了。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其实有些工作收入挺低的,只是机会公平,让人感觉未来是有奔头的。”他说。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迁居,成为当前人口流动的另一特色。
近年来,南下过冬的东北老人群体在不断扩大。“空气好、景色好,打车、吃饭,到处是老乡。”去年从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退休的徐老先生第一次到三亚旅游,就萌生了来此养老的念头。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三亚养老的哈尔滨老人近20万人。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人往高处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罗丹丹根据多年跟踪调查结果指出,东三省人口流出近年来呈现加速态势,已成为净人口流出地,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一走难了之, 人口流失令经济洼地面临窘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张展新指出,人口流动提速是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体现,对此应持积极态度。
“从‘普六’人口迁移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更多的人口从中西部地区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其劳动力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面,能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把人从‘户籍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公民平等、社会相融,具有积极意义。”张展新说。
“不过,人口流动加速,对流出地、流入地也是巨大的挑战。”张展新认为,流出地会丧失劳动力优势,而流入地则面临环境承载压力。
作为齐齐哈尔“七大厂”之一,第一机床厂曾有辉煌的过往。“现在不管老少都走了。”老员工王春福(化名)说,眼下七大厂都深陷发展困境。“大学生不愿来,有点本事的老员工也被南方的企业挖走了,走时都拖家带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将来企业发展和养老保障都是难事儿。”
齐齐哈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净迁出37779人,2013年这一数字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趋势。
被年轻一代“抛弃”的农村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河南农民老程很想念儿子孙子们,可他不希望孩子们经常回村探亲。“养殖场把村里熏得待不住人,河水、井水都臭。有点能耐的人都进城打工、做买卖去了,现在的摊子谁来管呢?”
专家指出,未来十几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动,农村空心化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将更加明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既缺少较高素质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保障。
走的人也不轻松,怀揣憧憬希望,也有许多难处和牵挂。
小陈在北京打工快10年了,在一家五星级大饭店做厨师,他的孩子快两岁了。他最大的愿望是快点攒够钱,回安徽老家县城开个小饭馆。“物价贵、买不起房,这些都能克服,就差一件事儿——落不下户口,孩子就算能上打工子弟小学,也很难上中学。”
冯亚飞是黑龙江省勃利县人,五年前他带着家人去山东日照经商。“开过烧烤店,摆过水果摊,如今已买房子落户,可没啥亲戚朋友,逢年过节,孤单得想掉眼泪。”
“乡愁是一种寻觅。寻觅什么?经济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归属感。”罗丹丹认为,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重土难迁。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是战乱使然。即使在和平时期,对第一代“移民”而言,要面对经济、心理上的多重压力,摆脱孤独感甚至不安全感,都需要较长时间。“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城中,人口加速流动不可避免,乡愁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罗丹丹说。”
产业振兴,优化环境,实现人与经济的再平衡
“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生存条件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承载力,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人口数量×全国人均国民收入/地区国民收入总额。如果这一指数大于1,说明经济承载力不足。”罗丹丹说,2000年,黑龙江省人口经济压力指数为0.97,而到了2010年,这一指数达到了1.1。理论上,东三省人口净流出是经济发展降速的必然结果。
人口的外流是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导致“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经济进一步减速”的恶性循环呢?
“经济压力会造成人口外流,但并不是说人口流出就会形成衰落趋势并且持续下去。”张展新认为,当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时候,投资就会面临边际收益递减。“下降到一定点位,企业不得不另找地方,相应的人员流动也会伴随发生。人口流出到一定程度,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将重新得到体现。”
贾洪涛1993年从黑龙江省绥化老家到山东龙口打工,后来在两地之间倒腾粮食和水果。1995年,他的物流生意已经辐射到海南海口等地。2008年他回乡创业时,永兴村是一个负债20多万元、没几个壮劳力的“空壳村”,他带领村民相继成立了水稻、烤烟、瓜菜、农机等合作社。“村子富了,人都回来了。本村劳力不够用,我们还外聘了1000多人。”
“富的地方有拉力,穷的地方有推力。”张展新认为,要实现人口流动向着有序和良性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打造自身的优势产业。黑龙江等省改变人口流出现状,还是要依靠发展留人。“有产业就有税收,有税收就有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和福利,自然会把高素质人口吸引进来。”
“在引导人口流动方面,政策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美艳认为,目前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要使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必须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承载步入良性循环。
“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在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要通过政策安排,确保迁居者的民生福祉。”张展新认为,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还没有做到钱跟着人走,应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财政平衡关系。“这是实现人口流动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责任编辑:
看重庆新闻客户端
华龙网官方微信
华龙网新闻微信号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
var cnzz_url=window.location.
if(cnzz_url.indexOf("referer=baofeng")!=-1){
document.write("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是哪个?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如果不算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就是江苏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净流入省份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