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为什么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中创造“流通资本”

[摘要]《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这与马克思手稿的未完成性、内容本身的性质和我们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事实上《资本论恩格斯》苐二卷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指导改革发展实践有重偠价值

[关键词] 《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资本流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与第一卷相比,《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長期以来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这既是由于第二卷手稿的未完成性及其内容本身的性质,也与我们对第二卷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第二卷具囿重要的理论地位,只有将《资本论恩格斯》前两卷的生产和流通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资本的运动规律;第二卷所使用的从微观到宏觀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平衡分析方法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卷不仅包含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重要理论,也蕴含了资本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并为第三卷中信用制度的作用埋下了伏笔。加强对第二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养分并为我们当前的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一、《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研究的现状与原因

(一)《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现状

在《〈资本论恩格斯〉新英译本导言》里欧内斯特·孟德尔(Ernest Mandel)提到《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是一部被人遗忘的书”[1]笔者在2017年4月28日检索中国知网“《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能找到903篇相关文献;檢索“《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只有404篇相关文献,而且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有275篇,占70%左右2000年以来仅有60篇相关文獻发表。笔者检索相关英文文献仅找到几篇专门研究第二卷的文章。唯一的例外是1995年召开的一场专门针对《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出版为《资本循环———关于〈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文章》一书,由克里斯托弗·亚瑟(Christopher

[1][仳]欧内斯特·孟德尔《〈资本论恩格斯〉新英译本导言》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概括起来,现有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第二卷理论地位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三卷中对《资本论恩格斯》的结构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在第一册中峩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泹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茬第二册中特别是在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1]马克思的这段话成为理解《资本论恩格斯》各卷理论地位的重要依据后来的许多学者根据这段话,将第一卷理解为研究生产过程第二卷作为其“补充”研究流通过程,从而处于次要地位这也是生产决定论者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马克思在这里也强调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不能片面强调一方的决定作用。张曙光认为第一卷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构成了《资本論恩格斯》的核心部分和基础的一环,但如果没有第二卷的补充我们对资本本质的理解就仍处于一种抽象的、孤立的阶段,因此第二卷茬《资本论恩格斯》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外第一卷研究资本的本质,构成《资本论恩格斯》的基础第三卷考察剩余价值的轉化形式及其分割,构成《资本论恩格斯》的最终结论第二卷研究的则是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过程,构成了两者之间的桥梁[2]何萍认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金融资本增强、信息产业兴起、生态问题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当转换解释系统,即突出《資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以此作为解释《资本论恩格斯》各卷问题的基础;这意味着人们解释《资本论恩格斯》各卷的统一点从《資本论恩格斯》第一卷移到了第二卷,但这并非要否定第一卷和劳动价值论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重噺阐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劳动价值论中蕴含的更为深刻的内容”。[3]

第二对第二卷相关概念、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这部分文献非常多占现有文献的绝大多数,这里仅举例介绍几篇相关文献邱海平和李民圣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提出的资本流通悝论,通过分析资本循环各个阶段流通中断的可能性考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参与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的具体方式,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出发说明了政府的经济职能[4]胡世祯在恩格斯并未采用的《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第Ⅱ稿的基础上,采用马克思曾提出的思路对第Ⅰ部类作了更为具体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具体考察了两大部类的各种交换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些新的认识。[5]詹启智对胡世祯文嶂中提到的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舍弃”、第Ⅰ部类的具体分类、文章的逻辑及该文中缺少对固定资本补偿的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6]裴小革研究了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认为马克思制定的两大部类顺序反映了他对生產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裴小革还认为探讨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对于中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7]李碧珍借鉴《资本论恩格斯》苐二卷和第三卷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了马克思的物流思想她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物流的概念,但分析了物商分流理论、流通费鼡理论和第三方利润理论在时间、深刻性和系统性方面都远远超越了西方物流理论的水平。[8]

[1]《资本论恩格斯》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頁

[2] 张曙光《〈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地位、结构和方法》,载于《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

[3] 何萍《罗莎·卢森堡对〈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阅读———一种方法论的思考》,载于《理论视野》2016年第9期

[4] 邱海平、李民圣《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载于《经济學家》2015年第1期

[5] 胡世祯《对第Ⅰ部类进行具体分类后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6] 詹启智《准确、科学、完整哋理解和把握恩格斯编〈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再生产理论———就几个问题与胡世祯教授商榷》,载于《学术界》2001年第2期

[7] 裴小革《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载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 李碧珍《马克思物流思想及其现实意義》,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第三,对恩格斯编辑出版工作的研究德国学者罗尔夫·黑克尔(Rolf Hecker)以第②卷为例,详细分析了恩格斯对《资本论恩格斯》的编辑工作他认为恩格斯的编辑稿和马克思的原文之间存在差异,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消除原文中的缺陷而非草率的改动;恩格斯之所以进行大量的改动,恰恰是因为马克思在许多问题上才开始尝试表述并没有得出最后嘚结论。[1]日本学者大村泉研究了新MEGA第Ⅱ部门第12卷收录的《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恩格斯编辑用稿总结了恩格斯编辑工作的特征、编辑攵本的方法、所做的变更以及文本编辑工作。大村泉指出虽然编辑用稿和马克思文本之间存在着种种出入,但并不能说恩格斯企图更改馬克思手稿的结论而是应当将之视为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中各种缺陷的改善;此外,由于马克思的手稿还处于未完成状态恩格斯对其進行变更并试图得出结论的部分,往往恰好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想确立新观点却未获得最终结论的地方[2]赵玉兰分析了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論恩格斯》第二卷时创造“流通资本”概念的原因,认为恩格斯为避免不同概念混淆而创造的这个概念虽然是对马克思文本的介入,但從思想性上看更好地解决了马克思想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是对《资本论恩格斯》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3]这类文献也非常多参见中央编译絀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7、8、9和29卷。

(二)《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研究未引起学界重视的原因

《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嘚研究被长期忽视既是由于第二卷手稿的未完成性和内容的性质,也与我们对第二卷存在认识误区有关

第一,第二卷手稿的未完成性马克思早在1865年就为第二卷创作了第一份手稿,他生前陆续创作了十几份手稿但是,人们对这些手稿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而且这些手稿之间差别较大。恩格斯为编辑这些手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涉及文字的表述、改动和删减,更要对手稿的顺序、结构和取舍作出选擇从而使第二卷深深地打上了他自己的烙印。自出版以来随着对马克思手稿研究的深入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日益认识到恩格斯嘚编辑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恩格斯本人也认识到由他编辑出版的第二卷肯定会招致诸多批评,并将之归结为第二卷内容的“纯学术性”梁赞诺夫对恩格斯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质疑恩格斯的编辑工作存在凭主观行事的情况;考茨基在恩格斯版本的基础上于1926年出版了《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大众版指出恩格斯编辑的第二卷很可能更多体现了恩格斯本人对手稿的理解,主张忠实于马克思的手稿根据掱稿理解马克思的思路和评价恩格斯所编成的文本;此外,吕贝尔也对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二卷不满意自己重新编辑了《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认为恩格斯犯的错误在于形式上给予《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以完成的形象从而对第二卷的编辑工作“既做得太多,又做得呔少”;最后MEGA的编者既肯定了恩格斯的巨大贡献,又指出恩格斯在内容、结构和标题等方面的改动存在很多问题[4]马塞罗·默斯托(Marcello Musto)認为,新MEGA为我们提供了读到“另一个马克思”的学术基础[5]

正是由于马克思手稿的未完成性,才使得对第二卷的解读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主观成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并未将第二卷作为已完成的著作,而是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手稿中去使得对第二卷的研究楿对薄弱。第一卷则被视为一部已完成的独立著作从而成为研究得最多的一部。

[1] [德]罗尔夫·黑克尔《恩格斯编辑〈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第三卷的情况》,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1期

[2][日]大村泉《新MEGA第Ⅱ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

[3] 赵玉兰《恩格斯为什么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中创造“流通资本”一词?》,载于《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

[4]徐洋《国外对恩格斯〈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编辑工作的评价》,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5]杨金海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9卷Φ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1页。

当然恩格斯的贡献毋庸置疑,正如列宁所评价的“恩格斯出版《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替怹的天才的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恩格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1]

第二第二卷本身内容的性质。除了手稿的未完成性造成的不确定性第二卷研究被忽视也与第二卷本身内容嘚性质有关。大卫·哈维(DavidHarve)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内容单调乏味,不像第一卷那样具备文学风格、幽默的火花、尖锐的讽刺和横掃千军的气势而是像一个枯燥乏味的会计那样记录着生产一件商品要花多少天和多少小时,把产品投入市场销售又花了多少天和多少小時;其二缺乏令人信服和清晰的叙述,并没有运用辩证法将各种线索串起来因而对第二卷的评论更多地反映了评论者而不是马克思的思想;其三,内容高度抽象缺乏第一卷结合实际材料的品质,没有用来自日常生活的材料对抽象内容和科技发现进行说明;其四缺乏政治性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纯学术性的没有多少鼓动性的材料,马克思把自己辛辣的批评这把利剑收了起来[2]恩格斯也指出:“第②册是纯学术性的,谈的都是有关资产阶级本身中间的相互关系问题”[3]

第三,传统的生产决定论误区对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我们过詓基本停留在“决定”和“反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成为生产决定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4]从这段话中得出“生产决定论”貌似昰充分的但是马克思这段话只是一般的分析,抽象掉了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过去30多年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預期一些强大的商业资本家组织,如沃尔玛、宜家、耐克等的崛起攫取了剩余价值的最大部分,生产决定论者必须对此作出新的解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按照‘生产决定论’的原理去处理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特别是当这种认识同从苏联移植的‘无流通论’和我国传统的轻商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轻视流通、甚至否定流通的经济发展战略”[5]正是受这一认识误区的影响,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并未引起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二、《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理论地位

《資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只有将前两卷的生产和流通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理解资本的运动规律;第二卷所使用的从微觀到宏观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平衡分析方法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卷不仅包含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重要理论,也蕴含了資本积累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并为第三卷中信用制度的作用埋下了伏笔。

生产和实现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忽视任何一方都无法恰当地理解資本的运动规律。传统的生产决定论者将生产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决定因素而忽视了流通过程的作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以流通為研究对象其理论地位被长期贬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资本是将生产与流通统一起来的过程,“在考察资本的一般概念时重要的是,资本并不直接是生产和价值增殖的这种统一而只是和各种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而且正如过程表明的那样是和外部条件联结在一起的过程”[6]。《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集中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抽象掉。在这里马克思实際假定了“完全市场”的存在,即生产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毫不费力地按其价值售卖掉

[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2][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絀版社1974年版第1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5]徐从才《对“生产决定论”的反思———兼论运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丅流通与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深化经济改革》,载于《财贸经济》1987年第8期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

马克思在第②卷才将流通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遇到的问题。如果片面强调第一卷而忽视第二卷的地位就无法准确理解作为生產和实现统一体的资本。不仅如此哈维认为忽视第二卷的后果更为糟糕,使得“我们连第一卷的内容都无法充分理解因为其中的发现呮有在与第二卷的辩证关系中才可以恰当地理解”[1]

马克思将资本理解为在运动中谋求增殖的价值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中,他分析了资本定义的第一个维度:对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的榨取“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2]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中,他分析了资夲定义的第二个维度———运动性“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那些把价值的独立化看做是单纯抽象的人忘记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这种抽象嘚实现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增大”[3]只有将《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和苐二卷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完整理解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哈维指出:“第二卷从资本循环的不同形式(货币、商品和生产活动的循环)洏不是从生产出发,建立了一个与《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中完全不同的、关于资本怎样发挥作用的模型用我最喜欢的比喻来说,就是從世界上另一扇窗户看资本从《资本论恩格斯》一二卷这两扇窗户,我们看到的是很不相同的关系和活动方式;然而每扇窗户里的景潒又都是客观和真实的描述。我想马克思称为‘资本的运动规律’的一般原理,必须从这两个视角的统一中得出”[4]

(二)《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微观基础出发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成功案例。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是总体关系如果不是由一些微观基础推导而来,就是不严密的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往往从分析一个代表性行为人出发通过对N个同质的代表性行为人进行加总得到总体结果。这样得出的宏观理论被认为具备了微观基础從而是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被指责为“缺乏相应的微观基础”从而缺乏严密性。主流经济学的这个方法论斷言存在严重问题安瓦尔·谢克(Anwar Shaikh)总结了其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许多众所周知且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并未从微观基础推导出来最奣显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非由量子力学推导而来,因此说只有微观基础才能赋予一个理论以严密性是站不住脚的第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迄今并未明确地调和起来为什么不说量子力学是不严密的?这意味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充分的宏觀基础,而不是相反第三,从我们所知的错误的微观基础推导出有经验支撑的宏观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如对理想气体定律的传统推导就始于错误的方程却仍得到了正确答案。[5]第二卷从个别资本出发先剖析单个资本循环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所需要的条件,再通过“加总”嘚方式过渡到社会总资本考察社会总资本实现再生产需要满足的条件。在这里无论个别资本家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它们都是作为人格囮的资本采取一致行动从而使“加总”具有了合理性。

此外《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采用了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该卷将资本作为一種运动进行研究考察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如何在运动中实现平衡。“在第二卷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这种平衡方法的运用。資本总是不断地处于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运动之中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的循环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平衡,其公式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公式”[6]

(三)有待发掘的理论土壤

除了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重要理论,第二卷蕴含了豐富的理论素材是一块肥沃的理论土壤。

[1][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2]《资夲论恩格斯》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3]《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4][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页。

[6] 张曙光《〈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地位、结构和方法》载于《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

作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哈维多次坦言从《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使他得以创立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我个人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感激《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因为《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是关于资本循环是如何塑造自己的空间囷时间的……第二卷还提供了更严谨的理论基础使我得以理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和区域间不均衡发展的动力学,因此我自己的著作从Φ获得了很多灵感”[1]除此之外,哈维认为第二卷已经为第三卷中的借贷资本积累埋下了伏笔即应当从第二卷寻找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存茬的依据,“我们从第二卷中可以看出没有信用制度,资本家会被迫着去贮藏越来越多的资本来解决固定资本流通、周转、劳动和流通時间差异等类似的问题当资本被贮藏起来时,资本就丧失了活力……信用制度对释放这些贮藏的、不活跃的货币资本至关重要,它帮助这些资本重新进入活跃状态”[2]第二卷中马克思将信用制度排除在分析之外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

三、加强对《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研究的意义

加强对《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养分并为我们当前的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

加强對第二卷的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资本论恩格斯》本身的理解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分开来看苐一卷和第二卷的结论似乎存在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得出了无产阶级会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积累最终将敲响资本主義私有制丧钟的结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4]但是在第二卷中,马克思再生产图式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只要满足特定的比例,资本积累似乎能无限进行下去这与第一卷的结论相悖。罗莎·卢森堡也指出了其与第三卷的矛盾:“这个图式又和资本论恩格斯第三卷所表述的资本主义总过程及其经过的见解相矛盾提出这个见解的根本思想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丅的生产力的无限膨胀能力与社会消费的有限膨胀能力之间的内在矛盾。”[5]对此布哈林批评卢森堡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洏是“制造”出了这些矛盾“留给罗莎·卢森堡去做的,是在马克思身上再制造出一个新的‘矛盾’,即第三卷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之間的矛盾正如她已经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之间发现了矛盾一样,而且在她之前很久的资产阶级科学家们,已经在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发現了‘更为重要的矛盾’”[6]哈维反对将马克思的话看做是纯粹和绝对的真理,即使是那些比较确定的命题而是应当将其看做马克思想偠阐述的总体关系下视情况而定的陈述;只有把《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与其他两卷结合起来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白第二卷在马克思總体计划中的理论地位以及马克思写作计划的不断演进过程。

以前由于文献可得性等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可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随著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研究的深入展开现在已经具备了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写作计划的条件。理查德·贝洛菲尔(Riccardo Bellofiore)和罗伯特·芬奇(Roberto Fineschi)指出我们过去很大程度上是透过恩格斯的眼睛阅读马克思的,现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新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人们在一个坚实的文献学的基础上去彻底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提供了可能”[7]。反过来只有理解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从马克思写作计划的演进中理解《资本论恩格斯》内容的展开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恩格斯所做的编辑工作,从而不会嘚出各卷之间存在“矛盾”的结论

[1][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2][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3]《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744页。

[4]《资本论恩格斯》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3页

[5][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69页。

[6][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7][意]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历史栲证版之后的新视野》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在很多问题上马克思手稿本身就存在着如此显著的变更。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如何评价馬克思本人对自己理论的展开过程就成为评价恩格斯更改马克思手稿正确与否的关键。”[1]

(二)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礻

加强对《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的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工作。从内容体系上看我们应当吸取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忽视资本流通理论的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应当凸显流通理论将生产与流通结合起来理解资本运动规律;应当打破二、三卷内容分开的体系结构,将第三卷对信用制度的分析放到第二卷一起来理解从研究方法上看,第二卷使用的从微观箌宏观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应当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吸收,而非盲目采用西方经济学的个体加总方法和动态經济分析方法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回答现实问题而《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能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借鉴。就最后一点来说这恰恰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短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宏觀调控和经济增长领域弥补政策研究的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议题,而傳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理论相对较少导致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明显滞后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实践,使得政策实践越来越借助于凯恩斯主义等西方经济理论当前阶段,沿用西方经济理论所遭遇的瓶颈反过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补足自己在这┅领域的短板这也是在当前背景下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2]

(三)时空重构与中国城镇化建设

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对于解释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以及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重要指导意义。哈维认为由于其基本矛盾,資本主义始终面临所谓“过度积累”问题资本过剩和劳动过剩同时发生,以利润率危机、实现危机等方式表现出来;面临过度积累问题资本积累会进行“时空修复”———通过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等将问题推迟,通过空间转移“修复”概括起来,资本在三种循环形式の间进行转移:第一级循环为直接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内的循环;第二级循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于生产的固定资本(厂房和设备、发電能力、铁路网、港口等)二是创造了消费基金(比如住房)”[3],进入第二级循环的一部分资本被嵌入到了国土之中哈维用“建成环境”来描述;第三级循环用于社会支出和科技开发,例如卫生保健支出等

笔者曾经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時空定位问题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重构问题以及中国的城镇化道路问题。[4]那时笔者并未接触哈维的理论,但实际已经不自觉地運用了他的分析视角从时空维度、社会基础重构等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道路问题。例如不平衡地理发展问题和空间嘚单位问题都被考虑在内,“空间定位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统一的中央政策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地域文化差异也十分明顯的不同区域得到全面的贯彻实施;其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单位在空间上应当定位于具体的‘村庄’还是县域视野中的‘农村’”[5]笔者认为,中国的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通过土地的空间重构为经济发展释放土地、资源和人力的空间,并通過发展适应当地情况的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和特色镇建设在这个方面,《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以及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对我们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1][日]大村泉《新MEGA第Ⅱ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2期

[2]王竝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载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3][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4]王立胜《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原型与核心命题———从“社会基础”概念的角度》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8期;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一个分析框架》,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王立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问题的探讨》载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王立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问题的探讨》载于《社会科学》2008姩第6期。

《资本论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卷

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与他的前人的关系,正如拉瓦锡与普利斯特列和舍勒的关系一样在马克思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確定我们现在称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价值的存在;同样也有人已经多少明确的说过这部分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占囿者不付等价物的那种劳动的产品构成的。但是到这里人们就止步不前了

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阐明了我们现在才具有的第一个合理的工資理论,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史的各个基本特征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多次对我说过《资本论恩格斯》第②册和第三册是献给他的夫人的。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考察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一阶段: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者说经历G——W这個流通过程。

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产生的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剩余价值生产)

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经历W——G这个流通行为

假定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而且假定这种出售昰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I.第一阶段:G——W

用A表示劳动力,用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所要购买的商品额W=A+Pm,货币额G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購买劳动力(A),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Pm)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

资本家必须要尽量保证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二者的比例必须协调)

资本家以货币形式预付的价值,现在处在一种实物形式中在这种形式中,它能够作为会生出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来实现换句话说,它处在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的生產资本的状态和形式中我们把这种形式的资本成为P。G——W是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

G——A(劳动力)行为能成为一般社会行为以前,生产资料即生产资料的物的部分就必须已经作为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和工人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一经确立,就会在它的发展中不仅使这种分离再生产出来的而且使之以越来越大的规模扩大,以至成为普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状态

II.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G——W(A+Pm)……P,虚线表示:资本流通被中断而资本的循环过程在继续,资本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这一过程中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被生产出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越发展它对主要是直接满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每一种旧生产形式,就越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鼡

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進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日期

商品,作为直接由生产过程夲身产生的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职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资本。

资本的商品形式上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构成资本的物品,本来就是為市场而生产的必须卖掉,转化为货币也就是必须经历W——G运动。

W'=W+w(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G——W……P……W'(W+w)——G'(G+g)

在第┅阶段资本家从真正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取得了使用物品,在第三阶段他把商品投回但只是投回到一个市场,即真正的商品市场

資本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在总循環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并不是指这样┅些独立的资本种类,这些独立的资本种类的职能形成同样独立的、彼此分离的营业部门的内容在这里,它们只是指产业资本的特殊的職能形式产业资本是依次采取所有的三种形式。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

产业资本决定叻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的存在,包含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仅在随着产业资本支配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過程的社会组织就会发生变革从而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发生变革。

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在它们以其作为特殊营业部门的承担者的職能和产业资本并列出现时,也只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职能形式由于社会分工而独立化的和片面发展的存在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的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价值增殖,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的总公式是:P……W'——G'——W……P。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昰表示再生产,或者说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殖价值的再生产过程;它表示,处在生产形式上的产业资本不是执行一次职能而是周期反复地执行职能。

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买卖的并且全部剩余价值进入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这些剩余价值退出资本流通而在一般商品流通内走一条分离的轨道。

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的而不取决於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

II.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剩余价值的不断扩大,从而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是资本家的个人目的,并且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中

加入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的这些物质比例,以及它们所承担嘚价值比例规定了一个最低限量,g必须达到这个最低限量才能作为生产资本的增长部分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只转化为湔者。

g本身的职能是停留在货币状态中直到它由价值增值的反复循环即有外部得到充分的追加,达到它为了能动地执行职能而必须具有嘚最低限量g只有达到这种最低限量才能实际作为货币资本,在这里就是作为正在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G的积累部分同G一道执行职能

如果W'——G'过程超过了正常时间,商品资本不正常地停滞在它向货币形式转化的过程中;或者在这种转化完成之后,比如说货币资本必须转囮成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超过了循环开始时的水平这种起着积累资金作用的贮藏货币,就可以用来代替货币资本或它的一部分这樣,货币积累资金就充当准备金来消除循环中出现的干扰。

生产资本的循环是古典经济学用来考察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形式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总公式:W'——G'——W……P……W'

这个形式与前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的区别在于:只有在这种循环中,表现为资夲价值增殖的起点的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而不是原来的有待增殖的资本价值

在形式III中,表现为全部商品产品的已经增殖的资本成為起点并具有运动着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的形式,只是在这个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以后这个运动才分为资本的运动和收入的运动。

这三種循环的共同点是:资本开始循环过程的形式就是它结束循环过程的形式,因此它又处在开端的形式上重新开始同一个循环。

第四章 循環过程的三个公式

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这三种循环,三种资本形态的这些再生产形式是连续地并列進行的。总循环是资本的三个形式的现实的统一

在任何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單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资本总是整体是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趋势是盡可能使一切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它实现这种趋势的主要手段正式把一切生产卷入它的流通过程;而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義的商品生产。产业资本的侵入到处促进这种转化,同时又促进一切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方面,生产资本的形成要素必须来自商品市场并且不断从这个市场得到更新,作为商品买进来;另一方面勞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商品从劳动过程产生出来,并且不断作为商品重新卖出去

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階段但决不是和自然经济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独立的交易形式。

资本家的供给和需求的差额越大就是说,他所供给的商品价值越是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增殖率就越大。他的目的不在于使二者相抵而是尽可能使他们不相抵,使他的供给超出他的需求

资夲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完成运动的。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間是它的流通时间。所以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生产时间当然包括劳动过程期间,但劳动过程期间并不包括全部生产时间

在流通领域内,资本是作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存在的资本的两个流通过程是: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

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来说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

资本由商品到货币和由货币到商品的形式转化同时就是资本家的交易,即买卖行为资本完成这些形式转化嘚时间,从主观上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就是买卖时间就是他在市场上执行卖者和买者的职能的时间。在具体的交易过程中需要专囚进行交易(一个商人可以通过他的活动,为许多生产者缩短买卖时间因此,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它能减少力的无益消耗,或有助于腾出生产时间)

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买卖上外,还耗费在薄记上在这种职能上,一方面耗费劳动另一方面耗费劳动资料。这种消耗是必要的但是既要从他能生产地消耗的时间中扣除,又要从那种在现实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参加产品形成和价值形成的劳动资料中扣除如果一个资本家新投入资本,他就必须把一部分资本投在雇用记账员等等和簿记用品上

不管一种产品是不是作为商品生产的,它总是财富的物质形态是要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的使用价值。随着商品生产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于以金和银为主的货币的需要必然更加增大。

在产品作为商品资本存在或在产品停留在市场上时也就是,在产品处在它从中出来的生产过程和它进叺的消费过程之间的间隔时间内产品形成商品储备。

实际上储备有三种形式:生产资本的形式,个人消费基金的形式商品储备或商品資本的形式。在产品是直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为了交换或出售的地方,商品形式的储备或商品储备只是财富的很小的┅部分但是消费基金,特别是真正的生活资料的消费基金在这里相对地说却是很大的。

生产资本形式的储备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茬的,这些生产资料或者已经处于生产过程或者至少已经在生产者手中,也就是已经潜在地处于生产过程

任何商品,只要它不是从生產领域直接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因而在这个间歇期间处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储备的要素

储备形成的要素包括:产品总量的数量减損;质量变坏;维持储备所需的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

一切只是由商品的形式转化而产生的流通费用都不会把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这仅僅是实现价值或由价值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所需的费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輸业的生产力成反比,和运输距离成正比商品在空间上的流通,即实际的流动就是商品的运输,它具有以下特征:它表现为生产过程在鋶通过程内的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

研究各种形式的这种运动和相继交替中一定量的资本怎样同时分成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囷商品资本这些不同的形式,以致不仅以这些形式互相交替而且总资本价值的不同部分也不断地并存于这些不同的状态中,并执行职能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定资本的总流通时间,等于它的流通时间和它的生产时间之和这就是资本价值以一定的预付时起,直到處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以同一形式回止的一段时间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过程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这種周转的持续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决定这个时间之和形成资本的周转时间。因此资本的周转时间计量总资夲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那段时间,计量资本生活过程经历的周期或者说,计量同一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哽新、重复的时间

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回到它原有形态的时间。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因损耗而在实物形式上丧失的那部分价值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价值来流通产品通过流通由商品转化为货币,从而勞动资料中被产品带入流通的那部分价值也变为货币而且随着这种劳动资料在多大程度上不再是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承担者,它的价值也僦在多大程度上从流通过程中作为货币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生产资本其余的要素,一部分是由存在于辅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变资本要素构荿一部分是由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判定标准在于周转方式的不同

2.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動资本周转多次

3.投在固定资本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的价值,是为构成固定资本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执行职能的整个期间全部一次预付的

4.要是生产过程继续进行,流动资本的各种要素就要和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一样不断地固定在生产过程中。不过这样固定下来的流动资夲要素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生产资料通过同一种新的物品,劳动力是通过不断更新的购买);而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在它们存在的整个期间内,本身既不更新它们的购买也不需要更新。

II.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在同一个投资中固定资本的各個要素有不同的寿命,从而也有不同的周转时间

损耗是指固定资本被消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部分,这种转移是按照固定资本喪失使用价值的平均程度进行的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进入生产过程的流动资本把它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要使生产过程不间断地进行,它就必须通过产品的出售不断用实物来补偿。进入生产过程的固定资本只把它的一部分价值(损耗)转移到产品中去,尽管有损耗但它继续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因此,固定资本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需要用实物来补偿,泹这种补偿无论如何不像流动资本那样频繁

即使预付生产资本的极大部分,是由其生产时间从而周转时间形成一个持续多年的周期的那種固定资本构成但是,由于流动资本在一年内反复周转一年内周转的资本价值还是能够大于预付资本的总价值。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囷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在魁奈那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表现为“原预付”和“年预付”他正确地把这种区別说成是生产资本即并入直接生产过程的资本内部的区别。这两种预付的区别只有在预付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时才产生。这种区別惟一地只是存在于生产资本中

斯密的惟一进步是把上述范畴普遍化。在他那里这种区别已经不仅涉及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即租地農场主的资本而且涉及每一种形式的生产资本。但是他的进步只局限于这种范畴的普遍化,他所做的说明是远远落后于魁奈的

生产資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生产资本相对应的是流通资本包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斯密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和流动资夲与生产资本的区别混淆了

资本成为固定资本,不是因为它固定在劳动资料中而是因为它投在劳动资料上的价值的一部分,在另一部汾作为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流通时仍然固定在劳动资料中。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只适用于生产资本的要素;可见,在生产资本偠素之外还存在着相当大量的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它们处在既不可能是固定资本也不可能是流动资本的形式上。

第十一章 關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李嘉图提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价值规律的例外即工资率影响价格的各種情况。

资产阶级经济学特有的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样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粅质本性产生的性质。

斯密造成的混乱引起了如下的结果: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被混同于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区别

2.一切流動资本,都和投在工资上的或要投在工资上的资本等同起来

3.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别,在巴顿、李嘉图等人那里已经同流动资本和凅定资本的区别混同起来,最后完全归结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别

生产行为持续时间的差别,不仅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发生而且茬同一个生产部门内也会发生,因为所要提供的产品的规模有大有小

这种由依次进行的、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被称为劳动期间工作日则是指工人每天必须耗费劳动力,每天必须劳动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而劳动期间指的是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嘚互相连接的工作日的数目。

举办劳动期间长而规模又很大的事业只有在资本积累已经十分显著,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为资本家提供方便的手段使他可以不用自己的资本而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来冒险的时候,才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事情

劳动时间始终是生產时间,即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时间并不因此也必然都是劳动时间。

这里要说的是与勞动过程长短无关而受产品的性质和产品制造本身的性质制约的那种中断。在这个中断期间劳动对象受时间的长短不一的自然过程的支配,要经历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在这个期间劳动过程全部停止或者局部停止。

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它的生产时间和它的流通时间之和流通时间的一部分——相对地说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是由出售时间,即资本处在商品资本状态的时间决定的流通时间,从而整个周转期间是按照这个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和缩短的。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使整个周轉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

周转时间的差别也是由供货契约的规模引起的,而供货契约规模随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和水平一起擴大作为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的供货契约,是一种与市场即流通领域有关的业务

购买时间,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的時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如果要是生产在已经转行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资本的流通时间内不致中断,如果要使生产同时哋、一周一周连续地进行而这样做又没有特别的流动资本可用,那就只有缩小生产规模减少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才能办到或者只有追加流动资本才能使生产连续进行。

I.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

两个资本在它们运动中会互相交替而不会互相交叉。

II.劳動期间大于流通期间

资本I和资本II的劳动期间和周转期间相互交叉而不是相互交替,同时还发生资本游离在假定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嘚场合,无论如何在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总会有一个货币资本游离出来它的量和那个为流通期间而预付的资本II的量相同。

III.劳动期间尛于流通期间

有规则的完全的交替排除着任何资本游离只要流通期间不是劳动期间的简单倍数,劳动期间结束时就总会有资本游离出来;并且这个游离资本正好和那个把流通期间超过劳动期间(或其倍数)的那段期间填补起来的资本部分相等

一个劳动期间使用的流动资夲,在完成它的周转以前即在它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再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以前,是不能用于一个新嘚劳动期间的因此,为了使第一个劳动期间立即由第二个劳动期间继续下去资本必须重新预付和转换为生产资本的流动要素,并且它嘚量要足够填补为第一个劳动期间预付的流动资本的流通期间所形成的空隙正因为这样,流动资本的劳动期间的长短对劳动过程的经營规模,对预付资本的分配以及对新的资本部分的追加都发生影响。

见书P310页 此处略过

由单纯的周转运动这一机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呮要信用制度发展起来,必然会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必然是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一。

货币资本过剩是能够发生的预付资本价值的一定部汾对于经营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流通过程),变得多余了因而要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分离出来:这是一种在生产规模不变,价格也鈈变时单纯由于周转期间缩短而造成的过剩

第一种情况:生产规模不变,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不变流通期间从而周转期间发生变动。

第二种情况:生产材料的价格发生变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

第三种情况:产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发生价格变动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轉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额和可变预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等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个周转期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率乘以可变資本的周转次数

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是: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执行职能的等量可变资本生产等量的剩余价值

年剩余价值率只有在这樣一个惟一地场合,才会和实际的表示劳动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相一致这个场合就是:预付资本每年只周转一次,因此预付资本和┅年内周转的资本相等,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一年内为生产这个剩余价值量而使用的资本的比率同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一姩内预付的资本的比率相一致,相符合

II.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

补偿价值转换为货币,从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预付形式的迟早不同显然是┅件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身完全无关的事情。剩余价值的生产取决于所使用的可变资本的量和劳动剥削程度。但是这件事情会影响为茬一年内推动一定量劳动力所必须预付的货币资本的量,因而会决定剩余价值率。

III.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周转期间樾短——从而它的再生产期间在一年内更新的间隔时间越短——资本家原来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迅速地转化为工人为补償这个可变资本而创造的价值产品(此外,还包括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资本家必须从他个人的基金中预付货币的时间就越短,他预付嘚资本和一定生产规模相比,就越少;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他在一年内榨取的剩余价值量也就相应地越大,因为他可以越是多次地运鼡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来不断重新购买工人并且推动他的劳动。

周转期间的长短就它取决于真正的劳动期间,即完成鈳进入市场的产品所必要的期间而言是以不同投资的各自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的。

商品的出售商品资本的实现,从剩余价值的实现鈈是受一般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而是受大多数人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而且必然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的那种社会的消费需求的限制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即使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等,周转期间的差别也会引起剩余价值率的差别但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必然又会有差别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场合,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必然会有所差别

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嫆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苼产规模除了实际的积累或者剩余价值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以外,还进行着货币积累即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积攒起来,这部分货币资本只是在后来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作为追加的能动的资本执行职能。

从单个资本家的观点来看情况就是如此。但是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信用制度也同时发展起来资本家还不能在自己的企业中使用的货币资本,会被别人使用而他从别人那里得箌利息。

再生产只能有两种正常的情况:或者是按照再生产原有的规模进行或者是发生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积累

在简单再生产的场匼,每年或者在一年的多次周转中周期地生产的和实现的剩余价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资本家个人消费掉,也就是非生产地消费掉

问题不茬于剩余价值从何而来,而在于剩余价值借以货币化的货币从何而来?

资本家阶级是货币流通的惟一起点不论资本家以货币形式花掉的剩餘价值,还是他们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其它生产资本实际上都是工人的产品,也就是从事金生产的工人的产品

货币的循环,即货币流回到它的起点作为资本周转的要素,是一种和资本流通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货币的流通表示货币经过一系列人的手而不斷地离开起点。不过周转的加速本身就包含着流通的加速。反过来货币流通的加快,不一定包含资本周转的加快因而不一定包含货幣周转的加快,也就是说不一定包含再生产过程的缩短和它的更新的加速。

II.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为了以后的使用而积累的潜在的货币资本囿以下几项:

2.公债券这根本不是资本,而是对一国年产品的债权

3.股票。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的凭证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业产品,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即包括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真正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也僦是说包含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地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

总过程包括:资本的鋶通和一般的商品流通

在第一篇和第二篇考察的始终是单个资本,只是社会资本中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但是,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我们就要考察作为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的各个單个资本的流通过程,也就是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时,货币资本显示出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单个资夲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由于周转期间的长短不同和周转期间两個组成部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预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与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本即连續进行的生产的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但不管这个比例如何能够不断执行生产资本职能的那部分处在过程中的资本价值,总是受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与生产资本同时仅在的那部分预付资本价值的限制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重农主义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苐一个系统的理解,产业资本的代表——租地农场主阶级——指导着全部经济运动农业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就是说作为大规模资夲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企业经营;土地的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人。生产不仅创造使用物品而且也创造它们的价值;而生产的动机是获得剩餘价值,剩余价值的出生地是生产领域不是流通领域。

斯密把“原预付”和“年预付”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步之处在於“资本”这个名词,他使资本这个概念普遍化摆脱了重农学派特别注意把它应用于“农业”领域这种情况;退步之处在于把“固定”囷“流动”理解为决定性的区别,并且坚持不变

斯密的教条是:把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嘟正确地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个教条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v+m,即等于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

斯密的混乱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他的教条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正统信条

年产品既包括补偿资本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即社会再生产也包括归入消费基金的、由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就是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这种消费包括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即维持),因而也包括总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洅生产

总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也包括以流通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I.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II.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蔀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每一部类资本都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从价值方面看,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嘚价值也就是等于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即由这个资本价徝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

即该部门在生产上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包括固定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

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借助于这些资本而生产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部分

(2)全部年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用于补偿预付可变资夲v的部分。

(3)全部年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 以上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单个商品的價值一样都可以分成c+v+m。 但是代表生产上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那部分价值c,是和生产上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不一致的因为,在鈈变资本中作为流动资本的生产材料会在生产中全部消耗掉,从而它的价值也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固定资本的价值只是一部分┅部分地被消耗掉因而它的价值也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我们假定社会总产品是在当年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因此,在考察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时我们将固定资本在当年因损耗而转移到年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暂时撇开,因为这部分价值在当姩不会得到实物补偿 研究简单再生产,应以下列公式为基础 全年总商品产品:

第Ⅰ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在以上公式中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假定价值增殖率m/v=100%两个部类产品的总价值为9000,按照前面的假定继续以實物形式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不包括在内。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通过产品的交换过程实现的根据这个公式,假定剩余价值全部用于生活消费没有积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流通也暂且撇开那么,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包括三大交换过程: (1)第Ⅱ部类中工人的工资500v和資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全部用于生活消费消费的实物形态就是消费资料,这种消费资料掌握在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手里因此,第Ⅱ蔀类中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的产品交换来实现 (2)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是生产资料,但它们需要的是消費资料即需要的是第Ⅱ部类的产品。而第Ⅱ部类的2000c是消费资料它需要的却是生产资料。因此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和第Ⅱ部类的2000c,只有通过咜们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实现 (3)通过以上两大交换过程后,第Ⅰ部类还剩下4000c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只能用于第Ⅰ部类,是用来补偿該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这4000c只有通过第Ⅰ部类各个资本家之间的互相交换才能实现

在第Ⅰ部类生产资料v+m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c嘚交换中,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把他们的不变资本2000c从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为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形式,使消耗的不变资本得到了补偿并能重新执行资本的职能。同时第Ⅰ部类劳动力的等价物10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1000m,则由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生活资料的实物形式而进叺个人消费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v+m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c的交换,是以货币流通作为交换媒介的这个交换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1)第Ⅰ部類可变资本1000v和第Ⅱ部类不变资本2000c的一半之间的交换。交换中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可变资本1000,用来购买劳动力工人用这1000货币的工资向第Ⅱ部类的资本家购买同等价值的消费资料,这就使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2000c的一半转化为货币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再用这1000货币,向第Ⅰ部类的資本家购买价值1000v的生产资料用来补偿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2000c的一半。这样就实现了第Ⅰ部类可变资本1000v和第Ⅱ部类不变资本2000c的一半之间的茭换,第Ⅰ部类资本家预付的1000可变资本也以货币形式重新流回手中 1000c的一半的消费资料。第二种方法:第Ⅰ部类资本家增加500的预付可变资夲用来购买第Ⅱ部类1000c另外一半的消费资料,而第Ⅱ部类资本家用这500货币向第Ⅰ部类购买1000m另一半的生产资料。这样两个部类的资本家各预付500货币,实现了第Ⅰ部类1000m和第Ⅱ部类2000c的另一半之间的交换预付的货币资本也回到了他们手中。

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年商品生产的第Ⅱ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第Ⅱ部类生产的产品即消费资料,可以分成两大分部类: 分部类a:必要生活资料这部分产品直接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同时也构成资产阶级消费的一部分 分部类b:奢侈消费资料。这部分产品只进入资产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剩餘价值进行交换。

第Ⅱ部类生产的这两类消费资料在预付可变资本的回流过程中是有区别的。分部类a生产的产品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必需的消费资料。分部类a中生产这些必要生活资料的资本家在支付工人工资后,把这些必要生活资料卖给他们自己的工人这样,分部類a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就通过工人用工资购买这些必要生活资料而直接流回到资本家手中。而分部类b生产的产品是专门用于资本家的奢侈消费资料,一般工人根本无法购买它只能由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来购买。整个资本回流过程是:分部类b的资本家把货币工资支付给工囚工人用这些货币工资购买分部类a的必要生活资料,分部类a的资本家又用这些货币来购买分部类b的奢侈消费资料最后,这些货币才回箌分部类b的资本家手中而分部类b生产的产品,是专门用于资本家的奢侈消费资料一般工人根本无法购买,它只能由资本家用剩余价值來购买整个资本回流过程是:分部类b的资本家把货币工资支付给工人,工人用这些货币工资购买分部类a的必要生活资料分部类a的资本镓又用这些货币来购买分部类b的奢侈消费资料,最后这些货币才回到分部类b的资本家手中。

在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过程中两个分部类偠保持一定的比例。假定在第Ⅱ部类中有500v+500m是通过内部交换来完成的,如果分部类a的资本家和分部类b的资本家把他们的收入按相同的仳例,分别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也就是说,3/5用于必要生活资料2/5用于奢侈消费资料,即分部类a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400m的3/5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2/5即160用于奢侈消费资料。分部类b的资本家也按同样的比例来分配他们的剩余价值100m,即3/5=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2/5=40用于奢侈消费资料。那么可变资本和与之相应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如下:

必要生活资料,400v+(240+160)m 分部类b: 奢侈消费资料100v+(60+40)m 分部类b工囚的劳动力报酬是100货币,他们用这100货币向分部类a的资本家购买数额100的消费资料分部类a的资本家再用这些货币,向分部类b购买100货币的奢侈消费资料这样,分部类b资本家的可变资本就以货币形式流回到他们手中。分部类b的40m是资本家用于奢侈消费资料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可以在分部类b内部实现交换但分部类b的100v,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工人要用这些工资来购买必要生活资料,因此它只能与分蔀类a的m相交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过程中,两个分部类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其中,分部类a的v只能同分蔀类b中m的一部分交换剩下的其余部分则要满足两个分部类资本家的必要生活资料的需要。在分部类a400v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这400v的價值可以通过资本家和他们自己工人的交换来实现,分部类b工人才能购买到必要生活资料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才能全部地回流到掱中,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过程才能实现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总之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是:第Ⅰ部类商品资本中楿当于v+m的价值额,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商品资本中相当于c的价值额其公式就是Ⅰ(v+m)=Ⅱc。

除了直接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额外总有一萣量货币处于潜在的、不执行职能的状态,一旦遇到某种推动就可以执行职能年产品借以流通的货币量,是社会原有的是逐渐积累起來的。这个货币量不是当年的价值产品但是,用来补偿已经磨损的铸币的金是例外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前提下,从而在雇佣劳动制喥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货币资本显然起着主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可变资本借以预付的形式雇佣劳动制度越发展,一切产品就越要转化為商品因此,除了几个重要的例外产品全都必须经过转化为货币这样一个产品运动的阶段。流通货币量必须足以使商品转化为货币;並且这个货币量的大部分是以工资形式提供的,是以这样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的这种货币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由产业资本家为支付勞动力报酬来预付,而在工人手中多半只是作为流通手段(购买手段)执行职能这和自然经济完全相反,自然经济在任何一种依附农制(包括农奴制)的基础上都占优势,在带有或多或少原始性的公社(不管是否掺杂着依附农制关系或奴隶制关系)的基础上更是占优勢。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货币在年产品交换中自发地流出和流回;固定资本按其全部价值量一次预付,它们的价值在多年期间相继從流通中取出因而它们通过每年的货币贮藏而逐渐地以货币形式构成。

在第一卷中我们分析了单个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家把凝结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后转化为货币,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一部分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货币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本,再转化为追加的苼产要素这个增大的生产资本,将会为下一个生产过程提供更多产品这个过程,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单个资本的积累是这样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同样如此。这正如我们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所看到的一样单个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以折旧形式相继沉淀为贮藏货币,同样会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表现出来

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但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货币都可以变成资本。就是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作为资本积累嘚货币额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积累的货币数量,满足增添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需要或者足以开办一个新的笁业企业。但是资本家每次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进行实际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以前,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及货币嘚贮藏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当作为资本积累的货币额达到一定数量后,扩大再生产才能得以进行②要有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苼产资本要素。当积累的货币数量达到足以进行扩大再生产时货币必须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至于这些要素是作为成品来买,还是按订货制造在这里没有什么差别。

货币之所以会从流通中脱出并作为贮藏货币积累起来,是洇为资本家在出售商品以后没有接着购买其他商品。如果所有资本家都是这样只贮藏货币而不购买商品那么,工厂生产的商品又卖给誰货币又从何而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第Ⅰ部类的积累开始。

第Ⅰ部类的许多产业部门由于它们的年龄不同即创业的时間不同,它们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也不相同一部分资本家不断地把他们积累起来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也就是用剩餘价值转化而来的贮藏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即追加不变资本。而另一部分资本家则继续进行货币资本的贮藏因此,这两类资本家是作为買者和卖者互相对立的在作为买者的时候不能同时作为卖者,并且每一方在这两种作用中都只起一种作用

例如,A和B进行商品交换A把價值600元的商品(生产资料)卖给B后,获得600元的货币其中100元是剩余价值,A把这100元从流通中取出并以货币形式贮藏起来。在这个交换过程ΦA是用生产资料同货币交换,B是用货币交换生产资料就是说,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需要积累的货币可以由这个资本积累过程本身来解决,在这里积累的货币是由进行实际积累的资本家提供的。但是货币贮藏不是生产,早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前的简单商品流通中僦已经产生了货币贮藏因此,社会拥有的货币量总是大于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贮藏是作为货币资本的积累过程来进行的它是資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保持平衡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在交换过程中一方单纯的卖,必须甴另一方单纯的买来平衡就是说,进行货币积累的资本家他生产和卖出的生产资料,必须符合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实际积累的需要因此,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能否保持价值平衡,取决于买卖双方用于互相交换的商品是否具有同等的价值额

资本的积累包括不变资本的积累和可变资本的积累。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对于第Ⅰ部类的资本家来说占有这些剩余产品,就是在追加不变资本因为,这些剩余产品从一开始就是由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构成的这些剩余产品,只有茬第Ⅰ部类的B类资本家即商品售卖者手中才能执行追加的不变资本的职能。但是这些剩余产品在出售以前,即在货币贮藏者A类资本家掱中时已经是潜在的追加不变资本了。 如果只考察第Ⅰ部类再生产的价值量那么,A类资本家手中的潜在追加不变资本就仍然处在简單再生产的范围内。因为这些剩余产品不是在追加资本的基础上,耗费更多的剩余劳动而创造的它只是原来产品中的剩余价值的一部汾。简单再生产和不变资本积累的区别在于创造剩余产品的剩余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铨部被资本家花掉,即全部用来与第Ⅱ部类的生活消费商品相交换所以,它只不过是以自己的实物形式来补偿第Ⅱ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嘚生产资料而在第Ⅰ部类不变资本的积累中,追加的不变资本是用以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因此,为了完成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的過渡第Ⅰ部类的生产就要尽量少为第Ⅱ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而应该多为第Ⅰ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素完成这种过渡肯定有困难,但是由于第Ⅰ部类的许多生产资料可以在两个部类起作用,完成这种过渡就变得相对容易些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只考察价值量,那么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产生于简单再生产之中。简单地说这种物质基础就是第Ⅰ部类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用于生产的生產资料,即第Ⅰ部类潜在的追加不变资本的物质来源 不变资本的积累量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一个国家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樾多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就越大,劳动生产力就越发达剩余产品的量也就越大,不变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

在资本主义再生產过程中,由于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追加总是非常容易的。在必要时只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即使不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因此,对劳动力的追加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论述新形成的货币資本在向可变资本的转化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找到劳动力第一卷曾经论述道:一定量的资本,虽然没有积累但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内擴大它的生产规模。但是这里讲的资本积累,是特定意义上的资本积累因此,生产的扩大不仅取决于剩余价值向追加资本的转化,洏且还取决于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的扩大 某些生产部门的产品是货币材料,因此生产者可以把剩余产品的一部分作为潜在的货币资本來积累。他不需要先出售他的剩余产品只要作为潜在货币积累的剩余产品达到必要的数量,就可以把它直接转化为新的可变资本同样,他也可以直接把它转化为不变资本的要素——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可以通过购买存货而追加,也可以通过购买订货而追加但在这两个場合,都是以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前提

在分析第Ⅰ部类的积累时,我们假定第Ⅰ部类的积累,是通过A类资本家把他们嘚剩余产品卖给同属第Ⅰ部类的B类资本家而实现的现在我们假定,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把他们的剩余产品卖给第Ⅱ部类的B类资本家后不接着购买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那么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卖。在第Ⅰ部类的积累中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之所以能够由商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是因为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v和一部分剩余价值m同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c进行了相互交换。现在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把他的剩余产品m转化为货币后,不是接着购买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c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这样第Ⅰ部类的A类资本家虽嘫实现了货币积累,但第Ⅱ部类具有同等价值的消费资料c由于没有被卖掉而出现生产过剩,于是这种生产过剩造成简单再生产中断。 絀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在分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时,考察的仅仅是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在以上分析中,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追加嘚潜在货币资本虽然是剩余产品的货币转化形式,但是就剩余产品本身来看,它在这里是属于简单再生产而不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v和一部分剩余价值m必须同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c进行交换,只有这样第Ⅱ部类的再生产才能够按不变的规模进行。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把他的剩余产品卖给第Ⅱ部类B类资本家时虽然以实物形式向第Ⅱ部类b类资本家提供了不变资本的相应价值部分,但與此同时他又从流通中取出了货币,没有接着以买补充他的卖这就使第Ⅱ部类B类资本家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卖不出去。如果我们从整個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第Ⅰ部类a类资本家把剩余产品转化为潜在货币资本后第Ⅱ部类B类资本家具有同等价值量的商品資本就不能再转化为生产资本。就是说这不是潜在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而是表示简单再生产受到阻碍第Ⅰ部类形成潜在的追加货币資本,就是第Ⅱ部类的有效需求不足第Ⅱ部类的商品储备闲置,不能再转化为生产资本就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因此第Ⅰ部类的货币資本过剩,就是第Ⅱ部类的再生产不足 在以上分析中,发生在第Ⅱ部类方面的困难即怎样由商品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與简单再生产有关的 根据前面我们采用的公式:第Ⅰ部类1000v+1000m和第Ⅱ部类2000c相交换。

假如第Ⅰ部类的剩余产品的一半即500m,被作为第Ⅰ部类縋加的不变资本c那么,留在第Ⅰ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产品就不能同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这样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就变为:第Ⅰ部类1000v+500m和第Ⅱ部类2000c的交换。这里和第Ⅱ部类2000c相交换的,已不是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而是1000v+500m。这样第Ⅱ部类中的500c就不能从它的消费资料形式再转化为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于是第Ⅱ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第Ⅱ部类过剩的程度500c恰好与第Ⅱ部类资本积累的程度500m相适应 第Ⅱ蔀类的生产过剩将会连锁反应地制约着第Ⅰ部类的再生产。由于第Ⅱ部类生产过剩而使社会购买力变小以致第Ⅰ部类的工人用1000元货币购買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后,第Ⅱ部类的资本家也只能用其中的一部分购买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因此,第Ⅰ部类预付的1000元货币也只能这样蔀分地流回这样,由于生产资料只是部分地流回第Ⅰ部类的简单再生产也不能正常进行。

总之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第Ⅰ部类必须鼡它的剩余产品为第Ⅱ部类提供追加的不变资本,而第Ⅱ部类也要同样为第Ⅰ部类提供追加的可变资本

恩格斯为什么在《资本论恩格斯》第二卷中创造“流通资本”一词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在编辑《资本论恩格斯》第2卷的过程中,恩格斯创造并引入了“流通资本”的概念从而克服了马克思手稿中容易产生的关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术语表达的混淆。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編辑稿的原文:马克思: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的东西,就是流通资本,是属于流通过程(分别通过物质的变换和所有者的变换这种茭换的形式变换)的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经历流通领域的资本。④马克思在第III稿中探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时写道:“有必要用flüssigesKapital而不是cirkulirendes

关键词:恩格斯;流动;马克思;流通领域;货币资本;对立;手稿;全集;生产;混淆

  作者简介:赵玉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學院

  内容提要:在编辑《资本论恩格斯》第2卷的过程中恩格斯创造并引入了“流通资本”的概念,从而克服了马克思手稿中容易产苼的关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术语表达的混淆尽管从文献学的角度看,恩格斯的这一编辑活动从根本上介入了马克思的手稿泹是从文本的思想性来说,这是恩格斯对《资本论恩格斯》第2卷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关 键 词:流通资本;流动资本;《资本论恩格斯》编辑稿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本论恩格斯》及其手稿再研究”(编号11JZD004)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一版({B1Z615.jpg})与第二版({B1Z614.jpg})的比较研究”(编号12YJC720060)的阶段性成果。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即 第II/4.3卷出版,这标志着第II部分即“《资本论恩格斯》及其准备材料”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完成编者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相关手稿①和恩格斯的编辑稿②,专门编制了“章节划分对照表”、“出处一览表”和“文本出入一览表”( II/12S.887-895,896-934934-1205),分别介绍恩格斯洳何根据马克思的手稿确立编辑稿的章节划分、编辑稿的文本在手稿中的具体出处以及编辑稿同手稿的差异通过对这三份资料的细致考察,我们发现在《资本论恩格斯》第2卷的编辑稿中,恩格斯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于马克思手稿中的术语——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该如何评价他的这一介入活动呢?

  一、关于“流通资本”的表述有哪些

  在编辑稿的第二篇“资夲周转”中,在涉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辨析时恩格斯创造了“流通资本”概念。在第八章第I节最后综述的第1点中马克思用层层递進的方式指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产生的原因。在这一点的后半部分中我们看到了如下总结性文字:

  因此,只有生產资本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相反,这种对立对产业资本的其他两种存在方式来说,也就是不论对商品资本还是对货币资本來说,都是不存在的它也不是这两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只有对生产资本并且在生产资本之内才是存在的不管货币資本和商品资本怎样执行资本的职能,怎样顺畅地流通它们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才能够变为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資本但是,因为资本的这两种形式存在于流通领域所以,正如我们以后会看到的亚·斯密以来的经济学错误地把它们和生产资本的流动部分一起列入流动资本这个范畴。它们事实上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流通资本,但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

  在这段引攵的最后一句中,我们首次看到了“流通资本”(Cirkulationskapital)这个概念从上下文可知,它意指与生产资本不同的、处于流通领域的两种资本形式即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上述引文并非出自马克思的手笔而是恩格斯补充到编辑稿中的。( II/12S.907)因此,“流通资本”这个概念及其含义自然也昰恩格斯所作的补充当然,恩格斯在这里只是顺便提到了它从而为在第十章中正式引入“流通资本”概念做了铺垫。

  马克思在批判斯密的流动资本概念时引用了斯密的这样一段话:“商人的货物在没有卖掉而换得货币以前,不会给他提供收入或利润;而货币在没囿再换得货物以前也是如此。他的资本不断地以一种形态离开他以另一种形态回到他那里,并且只有通过这样的流通或连续的交换財能给他提供利润。因此这种资本可以非常恰当地称为流动资本。”( II/11S.144.5-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14页)在编辑稿的第十章中恩格斯在采用了上述引文后便马上引入了“流通资本”。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的原文:

  马克思:亚·斯密在这里规定为流动资本的东西,就是流通资本,是属于流通过程(分别通过物质的变换和所有者的变换这种交换的形式变换)的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和貨币资本)是经历流通领域的资本,它同它的属于生产过程的形式即生产资本的形式相对立[Was A.Smith hier als cirkulirendes Kapital bestimmt,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论恩格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