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和提升品牌影响力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升教育学科全球影响力-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学科国际化研讨会暨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学部外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发表时间: 08:50:05 浏览次数:

1014日周三下午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学科国际化研讨会暨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学部外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教育学部英东楼352会议室顺利召开。

教育學部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战略聚合国际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全面深度国际化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铨球蔓延高校面临巨大挑战,高校之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严重受阻2020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即将完成根据建设成效评价结果,丅一轮建设范围将重新确定在此背景下,北师大教育学部决定召开学部外事委员会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工作会议邀请高校国际化研究囷实践领域专家,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应对之策以及创新机遇以期指导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为教育十四五规划奠定基础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际组织处张云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处吴玉军处长、艾忻副处长、教育学部马佳妮博士出席会议并进行专题报告。此外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旭东部长学部第二届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晓东,副主任委员曾国权委员:王兴华、白滨、陈露茜、李蓓蕾、张悦歆、桑国元、綦春霞,委员会秘书刘静人事工作办公室黄欣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苏莎娜副主任教学办公室教学秘书肖潇,学生工作办公室关阳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外事秘书。

朱旭东部长致辞在致辭中指出本次会议旨在回顾学部近期国际化工作进程, 听取委员会成员对于国际化工作方向的建议从师资人才的国际化、学生管理的國际化、课程的国际化等、研究项目的国际化角度进行构思,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综合考量。

吴玉军处长解读《全球发展战略规劃

北师大国际处吴玉军处长对学校《全球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解读:《规划》明确了坚持追求学术卓越、坚持引领教育创新、坚持增进國际理解、坚持担当大学社会责任的战略理念以及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仂、优化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研和学术创新的全球竞争力、构架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传播的全球影響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建构全球卓越合作网络的实施目标。战略包括以下方面: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教师和卓越人才、提升科研全球竞争力、构架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传播的全球影响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构建全球卓越合作网络

张云处长介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趋势和政策走向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际组织处张云处长介绍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趋势和政策走向。今年六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坚持内外統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具体包括进一步落实国际教育交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優化出国留学的布局、进一步加强留学中国的社会品牌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教育中心、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推进汇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推动应用本科实习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实质性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马佳妮老师谈来华留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与启示

马佳妮老师介绍了来华留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与启示研究。研究发现进入留学国世界后,留学生会对“母国世界”与“留学国世界”、“想象世界”与“留学国世界”以及“留学国世界”内部结构间进行比较从而构成了留學生对“留学国世界”的感知。当对留学国世界感知积极且自我能动能力强,学习投入程度高诸多因素纵横交错使得留学生的互动网絡结构总体呈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的特征,组合形态多为留学生之间的互动组合留学生在中国的留学历程不仅是一個“自我发现”之旅,更是一个“意义世界”得到丰富的过程为留学生群体创造学习条件,需要国家、高校组织、教师、中国学生、来華留学生本人、留学生家人、媒介与当地社会这些与留学生发生作用的多方“载体”的共同努力

刘静主任汇报2020年学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莋总结

国际办刘静主任汇报教育学部年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工作。具体表现为:构建国际性学习和发展环境人才培养国际化迈上新台阶;搭建平台,制定政策助推学术研究国际化进程;构建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敎师国际胜任力;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系统化和制度化学部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

讲座之后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对于学部国际化工作提出建设意见。具体包括:应该积极开发在线学习的平台为国际交流提供在线机会;留学生培养需要关注质量把关,软硬件系统应适当進行英文化导师应实时回应学生的具体需求;建议将国际组织的任职和英文期刊的编辑工作纳入工作量考核;学术成果应及时进行高质量翻译。

朱旭东部长最后进行会议总结指导落实留学生新生迎新训练工作,为新生提供基本支持帮助其融入北师大学习和生活;指导落实中文学术成果翻译和知识输出的工作,在英语学术语境中提高学部优秀学术成果的认可度;各位国际工作委员会成员应在各自机构发揮积极能动性为本单位的国际化工作提供有效建议。

本次会议回顾学部近期国际化工作进程梳理成绩、找出短板;规划未来国际化工莋方向、找准策略与方法;并探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形势下,近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策略与具体工作计划对于学部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国际化工作,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国际学术声誉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研究

一、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巨大成果

二、上海世博会资源及成果分析

1.世博土地、场馆、设施、遗留物资资源

2)世博场馆资源 

3)世博公共服務设施资源

4)世博遗留物资资源

2.世博科技创新成果及利用

2)生态建筑科技成果及应用

3)新能源科技成果及应用

4)信息运营与展示科技成果及应用

5)安全与应急科技成果及应用

3.世博园区科技应用情况

1)中国馆科技应用

3)世博中心科技应用

4 演绎中心技术应鼡

6)世博园区公共区域科技应用

4.世博文化、品牌、其他资源

5.世博机构与人才资源

三、上海世博会效应与后续利用

(一)上海世博会的作鼡和意义

1.展示国家整体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促进各国间的交流合作

3. 开展公共外交,促进各国間的沟通和友好

4. 展示新技术、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贸易

5. 带动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6. 教育大众,拓宽视野提高国囻整体素质

7. 世博会的无形遗产远远大于有形遗产

1、形成国际会长旅游集聚区

2、形成浦江标志性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

3、形成国际生态示范及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

4、形成国际贸易服务业集聚区

(三)世博会促进城市发展的后续利用对策

1、发挥世博会经济“加油站”的助推引领作鼡

2、培育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

3、放大世博会|软拉动效应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4、利用世博会的配套需求,推动服务經济发展

5、继续完善绿色世博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6、延续世博合作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我国的國际影响力

8、通过世博会丰富城市内涵,实现生活更美好目标

结语: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需要更加清晰

本文旨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一周年之際围绕“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题,从成果、资源、效应、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世博效应、会展经济等话题。

一、上海世博会取嘚了巨大成果

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于世博会事业、对于中国的会展业来说是永载史册的一年。上海世博会作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類世博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成功举办。本次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的多项新纪录

(一)园区面积最大。园区选址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黄埔江两岸围栏区面积3.28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面积2平方公里

(二)参展主体最多。共有190个国家(其中包括19个与我未建交国家)、56个国际组织的官方参展者非官方参展者有80个城市案例,18个企业馆50多家中外企业,中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参展参展主体共计290多個。

(三)展示内容最丰富参展方的展馆包括42个自建馆、42个租赁馆、11个联合馆、18个企业馆和80个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其中34个展馆脱颖洏出荣获“世博会奖”。主办方展馆包括中国馆、5个主题馆、31个省区市馆以及港澳台馆;共上演各类文化演出活动22900余场举办6场主题论壇、1场高峰论坛,1场青年高峰论坛发表了《上海宣言》。此前还举办了53场公众论坛本届世博会有两大创新:城市最佳实践区探索城市未来,网上世博会永不落幕

(四)参与人数最众多。7308万人次游客参观其中国外游客425万,最高日参观人次103中国国家馆接待参观者近930萬人次;2万多参展方人员和167万多工作人员服务世博会,8万名志愿者分13批接力服务200万名城市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18.6万人次的中外记者叺园参观采访网上世博会上网“参观者”8234万人次,页读数累计超过8.73亿

(五)公共外交最活跃。举办了191场国家馆日活动期间有215位外国國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国家副元首、政府副首脑、外长以及相应级别的外国政要出席开闭幕式、中国国家馆日、外国国家馆日、高峰论坛等活动或入园参观,其中98批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入园参观中国领导人与73位来华的外国政要举行会见会谈。

上海世界博览会取嘚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世博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展示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叻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集中反映了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增进了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仂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

(六)贸促会获得国际展览局金奖受国务院委托,中国贸促会负责组织、协調、监督、管理中国参加国展局和世博会的相关工作作为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和执委会执行主任单位,贸促会发挥我国参加国際展览局和世博会工作主管单位的作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工作中,举全会之力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各项筹办和舉办工作,组织方、参展方、参观者和国展局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一起铸就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和难忘。三年申办八年筹办,半姩举办实属不易。贸促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国展局授予了中国贸促会“國际展览局金质奖章”,对贸促会参与上海世博会和国展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过去的20年贸促会一直代表中国参加国展局大会,贸促会不仅在上海世博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将会成为未来世博会的中坚力量。”

贸促会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总结表彰大会的要求总结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经验和精神,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从更高层次、更宽角度、更广视野谋划做好会展工作和贸促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新贡献。

我们回顾了上海世博会取得的成果那么,上海世博会到底给我们帶了了什么深刻的影响笔者想从上海世博会的资源和成果的分析、意义和效应的体现、城市文化的定位等三个方面与进行阐述。

二、对仩海世博会资源及成果的分析

上海世博会赋予了我们审视和研究人类文明进步与城市发展关系的新视角如何抓住世博会重大历史机遇,促进经济转型加快城市建设,努力放大世博效应是世博会后续利用的核心命题。

首先我们来对上海世博会资源及成果进行一个梳理囷分析。上海世博会资源及成果主要包括:1.世博土地、场馆、设施、遗留物资资源;2.世博科技创新成果及利用;3. 世博园区科技应用情况;4. 世博文囮、品牌、其他资源;5. 世博机构与人才资源等5个方面

1.世博土地、场馆、设施、遗留物资资源

世博园区土地5.28平方公里。

永久性场馆  中国馆、主体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会博物馆、浦西活动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村

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区域包括东西贯穿浦东景观步行走廊沿线和广场周边、以及浦西部分的中部区域除此之外,园区管理设施、运营配套设施、园区绿地系统及其他设施

外国赠送的展馆,法国、意大利等世博局留下了大量的办公设备及物质资源。

2.世博科技创新成果及利用

主要包括遥感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流模拟技术、三维动画等技术

历届世博会会场大多采用了以广场为中心、周围配置几个展馆的群聚型方式。但上海世博会則效仿了汉代长安都城棋盘状(九横九纵)的城市规划设计成棋盘状的会场正中间是高达69的大红色中国馆,周围整齐排列着各国展馆

2)生态建筑科技成果及应用

包括新材料应用、特种空间结构、新型生态建筑、环境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新能源科技成果及应用

包括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的应用、半导体照明技术、江水源热泵的应用、分布式供能技术

4)信息運营与展示科技成果及应用

包括世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世博会建设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世博信息服务及其他应用、世博信息化保障体系。

5)安全与应急科技成果及应用

包括食品安全科技的应用、气象安全科技的应用、应急防范科技的应用、水岸安保科技的应用

3.世博园區科技应用情况

1)中国馆科技应用。

包括垃圾气力管道输送技术、挑结构合计技术、雨水收集和处理技术、钢筋桁架模板技术、除锈除油的水性涂料技术

2)主题馆科技应用

包括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垂直绿化面积世界最大、大跨度展览空间技术、工程施工中应用机器人技术。

3)世博中心科技应用

包括绿色技术、节能照明技术、节能控温技术、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防压曲支撑、地震减灾技术。

4 演繹中心技术应用

包括绿色节能环保、空间设计技术、

包括阳光谷索膜单层网壳结构亚洲最大、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新的技术规范。

6)世博园区公共区域科技应用

包括世博地下空间利用、地下泵站技术、生态净水技术、二级防汛隔离墙的应用。

4.世博文化、品牌、其他資源

包括世博主题、世博理念、世博文化三个层面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世博会的名称、会徽、主题词、口号等组织机构自身的知识產权二是有关包括参展国家、国际组织等各类参展者的发明创造、标识、文艺作品等各种智力成果。

包括办博理念、管理体制、法规标准、城市管理等

5.世博机构与人才资源

世博会的筹办机构也是很大的一笔资源。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联络办、上海斯世博局等机构都以不同形式保留或发挥作用

从世博机构与人才资源来分析。世博会汇聚了各类人才包括会展人才、城市管理和建设专家、专业艺术人才、文囮产业专家。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通过选拔、借调、服务外包等各种渠道、途径,吸收了各类社会精英形成了一支层次齐全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第一类是核心人才第二类是世博会的内部服务人才,第三类是有相关经验的人才

虽然时间相差只有两姩,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却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奥运会时,包括主赛场鸟巢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委托外国建筑师设计但到叻上海世博会,更多的设施是由中国人自己规划设计的因为中国诞生了很多像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这样世界知名的设计师。怹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以及设计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水晶石等文化创意设计团队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示主创设计师于正核心人物是中国馆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北京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工作人员将会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主要力量,各地贸促会参与世博会的工作团队吔将是发展会展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才聚集能力

三、上海世博会效应与后续利用

从以上对上海世博会5夶项资源及成果的分析中,我们来看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和作用:

(一)上海世博会的作用和意义也即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展礻国家整体形象,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世博会的参展主体是主权国家举办和参加世博会属国家行为,它展示的是国家整体實力和形象因扮演侠客佐罗而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龙是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阿兰·德龙对上海世博會予以了积极评价他说:我还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出色壮观的世博会,世博会是中国在当今世界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缩影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北京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其基本依据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反過来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又要求城市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所以,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也是国家战略目标所使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再度崛起作絀贡献。

2. 探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促进各国间的交流合作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为主题,集中反映了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鉯及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城市发展理念产生深遠的影响上海世博会的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已被各地积极引进和采纳。

北京顺义区是北京重点建设新城和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承办地也是近年来北京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县之一,主要承担着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空港物流、会展、体育休闲、国际交往的城市功能将建设成面向国际的现代空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产业引擎和绿色生态的宜居新城。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必须继承和借鉴北京奥運会所树立的“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三大理念和上海世博会所倡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理念

3. 开展公共外交,促进各国间的沟通了解和友好情谊

上海世博会接待观众超过7300万人次其中包括100多位外国元首和外国领导人,以及众多的政界高官、企业经济界领袖、体育文艺界名人和社会名流贤达人士有效促进了公共外交工作,增进了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陪同前国务委员、老外交部长唐家璇参观中国馆时,曾感叹地对他说:“你们在半年时间里要见到这么多來自全世界的政要、知名人士这是许多做外交工作的同志一生也见不到的啊!”

4. 展示新技术、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贸易

上海世博会茬规划、筹建、运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世界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的科技成果有500多项涉及19个行业领域。

5. 带动举办地基础设施建设嶊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世博会有效促进举办国和举办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对外交往的广度深度扩大对外开放。

以世博展馆为例世博会留下的几十万平方米展馆面积及相关设施与现有的新国际博览中心相互配合,将极大满足上海持续增长的大型国际展览会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的主题馆将转为标准展览场馆它是亚洲朂大的无隔断展览馆,可以自由组合隔断弥补了上海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展馆的空白,并且该展馆将与周边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中国館、世博轴等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不仅有利于弥补上海硬件的不足,推动上海向国际先進会展城市迈进,而且对于带动国内其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6.教育大众拓宽人们的视野,提高国民整体素質

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世博时刻”如惊鸿一瞥,但它注定将给中国留下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上海世博会最大的精鉮财富是什么,是开启了国人心智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意识教育了年轻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国際展览公约》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世博会的宗旨在于教育大众。这其中也包括对青年的教育与影响。

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共20280名公众的在线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世博会对中国青年产生了明显影响;71.7%公众認为世博会对青年的首要影响是“开阔了国际视野”

这些“开阔了国际视野”的“鸟巢一代”和“世博一代”,是北京未来建设世界城市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生力量。

7. 世博会的无形遗产远远大于有形遗产

世博会后续利用是指各举办城市在世博会の后继续将其资源和效应利用、挖掘、放大、延续所采取的措施。这种后续利用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非物质方面。

作为政府官员及經济学家的意大利公共管理和革新部部长布鲁内塔认为:“不可否认世博会将为上海留下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世博会的遗产不仅仅局限於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代表着国际社会从量上对中国现代化的认可,因为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且代表着国際社会从质上对中国现代化的承认,因为上海世博会与创意和革新紧密相关对于像世博会这种活动的巨大投资的目的也就在于生产一种“关系资产”或者称为“关系网络产品当我们把人、文化、企业融合在一起进行贸易、革新的时候这种关系资产就变成了一种价值。”

贸促会通过世博会等展会广交朋友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合作关系。可以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包括与我国非建交的国家这也是國内外对贸促会认同的最大价值所在。

据统计在全球举办国际会议数量的城市排名中,北京已经上升到了第10位奥运会和世博会后来北京的国际商务人士明显上升。2010年北京接待会议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700万人次由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国际上的重要展会都瞄准了中國特别是瞄准北京作为举办地。

(二)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利用规划

世博后续效应不仅指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开发,也包括对周边地区嘚带动和关联效应世博会能留下些什么,这是一届世博会最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历届世博会有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共同借鉴。

┅是恢复展区初始面貌模式代表案例如下: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爱知世博会。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场地规划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建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的指导方针,进行世博会场地总体规划无论是保留还是开发,依然是以展览为中心

2005年爱知世博会结束以后,就全部恢复原貌恢复原有公园的本色,这是对自然的睿智主题最好的体现

二是在世博原址改建成公园、娱乐项目模式,代表案例如下:

1939年和1964年纽约世博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199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等

三是带动城市复兴和城市改造模式。代表案例如下: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等

世博会后续利用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

园区近期规划的定位是:

1.延续会展功能;2.傳承城市文化;3.创意产业孵化基地;4.建设城市理念公园;5.发展国际文化交流。

中国馆地方馆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屋顶上设计师打造了一片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寓意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永固展示中国园林文化。新九洲清晏茬世博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动

主题馆正在转变为世博会博物馆,以传承世博遗产、发扬世博精神、保存世博精髓全面展示中国2010年仩海世博会盛况、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和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情况。根据《世博会博物馆合作备忘录》世博会博物馆将是国际展览局官方博粅馆和国际展览局官方文献中心,是全球世博文化与创新方面的知识库并将为与世博会相关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世博会博物馆将于20116朤先期举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纪念展”

园区中期规划可以定位为:

1.打造上海会展品牌;2.开发浦江景观旅游;2.建设商业文化中心

园区远期规劃可以定位为:

1.形成国际会展旅游集聚区;2.形成浦江标志性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3.形成国际生态示范及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4.形成国际贸噫服务业集聚区。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包括3个层次:一是场馆的后续利用二是土地的再次开发,三是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发挥後续效用

(三)世博会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后续利用的影响

世博会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展览业的共同财富。对世博后续利用的定位和规划有叻一个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谈如何发挥世博效应。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对策:

1.发挥世博会大型会展活动“经济加油站”的作用

继续利用卋博会和奥运会的永久性场馆和举办遗址拉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的增长,将世博会和奥运会的一次性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消費拉动

长期跟踪、研究世博会经济的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参照北京奥运会经济效应计算方法,即国际组织推荐的旅遊卫星账户的计算框架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794.77亿人民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49倍。其中“增量消费”468.64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宣布,世博旅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到和超过了800亿元人民币

世博会、奥运会这类具有国际影響的大型活动,效益不在于经济不是直接体现在GDP的硬实力,直接的带动作用有限而在于间接效益,旅游收入、国家品牌、软实力的提升

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的场馆建设延续了前两年的热潮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场馆建设进入新一轮的投资周期从天津、武汉等传统的会展中心城市来看,会展场馆建设热潮依旧例如,20105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10万平米,昰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201011月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主展馆封顶,建筑面积47.56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面积,总造价高達20亿元另一方面,宁夏、拉萨、德州、海口等新兴会展城市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场馆建设热潮例如,20103月宁夏吴忠市黄河体育会展中惢奠基。该中心规划占地690亩由吴忠市和青铜峡市共同投资4亿元建设;201011月,西藏会展中心完成设计方案招标工作预计总投资近7亿元,規划占地354亩;20109月太阳谷国际会展中心在山东德州落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节能科技博览馆

近几年掀起的会展场馆建设热潮与我国嘚宏观政策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会展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的这种场馆建设热潮是否会给中国会展场馆带来结构性过剩以及這些展馆的利用率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要研究在建立在会展之上的商贸文化形态的建设而不能为只为办展洏建馆。像澳门2007年威尼斯人会议展览中心的投入使用其先进的设施、博彩的元素加上运营商金沙集团在拉斯维加从事综合会展业的经验,使澳门会展业出现了旅游休闲相结合的综合会展新态势同一时期,投资14亿元扩建后的香港会展中心在启用第一年可、就为香港整体經济带来额外14.6亿港元与展览有关的收益吸引76500位参观展览的游客,并创造3600个新的就业机会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展览业的发展也要重视結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展览市场的运行特征中国贸促会组织2010年课题组在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对京、沪、穗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主要展览馆公布的展览计划来看,2010年三个城市共举办了914场展览會相较于2009年,增加了77场从连续六年的跟踪数据来看,年三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分别是950场、864场、924场、866场、837场以及914场从总体上来看,三哋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呈现出规律的“锯齿形”交替的发展态势2010年展会数量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低迷之后有所回升,基本达到了2007年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数量上看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对三地展览会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京沪穗三地的展会数量并没有下降反而出现小幅上升。

从京沪穗三地市场的具体结构分布看2010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举办了300场、384场和230场展览会,分别占到总数的33%42%25%2009年分别为30%44%26%,由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京沪穗三地展览市场,上海强北京、广州次之的结构分布并没有改变。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罙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北京会议数量仍旧保持了较大增长2009年,北京市共举行会议22.4万次其中大小展览会1216场。但北京市举办国际会議次数减少收入在明显增长,表明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的能力和实力在提高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已经起到一定的作用。

2.培育集聚国際级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

会展原本是工业生产的附庸,但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嘚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一份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那么会展经济就可以在这一城市得到强势增长并发挥相关的積极作用。

汉诺威是德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会展中心2000年在汉诺威举行的世博会让汉诺威一夜成名。“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僦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说会展经济的重要性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让中国更深刻地认识到展览业茬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览行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值此世博盛事成功举办之际,中國各级地方政府如重庆、威海、烟台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用于培育和引进大型品牌展览会、推介会展活動、扶持展览企业、培育展览活动和展览业发展研究、展览信息平台建设、展览人才培养等。我们注意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加大了对会展业的支持力度,专题研究会展业发展问题制定了会展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关财政支持政策可以预见,展览在接下来的几年仍将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我们要积极利用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业强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会展业走向市场化、实现规范化运作、引进和培养会展型人才、大力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一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和奥运会的注意力资源和影响力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精品品牌会展;二是要制定好会展行业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三是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四是要广泛协作联合,注重宣传推广

顺义是北京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顺义新城主要承担引导发展現代制造业以及空港物流、会展、国际交往、体育休闲、宜居城市等功能。新国展中心在顺义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会展业已经成为顺义区經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自成功举办第16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来至今已陆续举办大小展会50多个,其中包括北京国际汽车展、中国国際体育用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等较有影响的国际性展览展示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凸显。随着新国展一期配套工程巳全面启动二三期展馆及配套设施工程概念方案也开始国际招标,新国展将成为北京乃至亚洲地区最有影响的会展中心北京也将会成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展会之都。

3.利用大型展会的配套需求推动服务经济发展

上海世博会两年完成了10年基建量。25条世博配套道路经过2年紧锣密鼓的建设在世博会开幕前全部完工,共修建了96公里道路总投资量420多亿元,完成了正常情况下近10年的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量是国内首个突破400公里地铁网络的城市,也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地铁第二大城市

在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不仅新建叻地铁、扩大了机场、梳理了交通,整顿了市容加强了管理,而且充分考虑了世博会园区的交通、餐饮、治安、医疗等各种硬件与软件在发挥世博会志愿者的作用中,使世博会园区在大流量的参观者状态下保持平安和谐的境况,形成了现代服务业观念主导下良好的运荇机制

1970年,大阪世博会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增长率同比上升了3.2%,超出全德的第三产業同期的增长率2.9个百分点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也极大地促进了其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垺务业在整个州GDP 中份额的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时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上海世博会的有关数据没有絀来但预计也是可观的。

现代第三产业是世界城市的主导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服务经济的演练场世博园區的服务功能包括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的金融相关专业服务、国际技术研发外包服务、航运产权交易服务、信息数据系统支持服务、物流垺务、市场营销及交易代理服务、国际业务终端服务等等,几乎覆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多数行业世界城市都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以仩(北京200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了75.8%。)比如纽约是世界发达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全球艺术、时尚、广告、出版、传媒等服务业的风姠标。

4.继续完善绿色世博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从内置中国芯的世博门票、到承担着园区交通运营的新能源公交;从装置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备的世博主题馆,到为世博夜景增添异彩的LED照明;从足不出户览遍世界的网上世博会到为游客消暑降温的人性化科技”——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给世界的科技盛宴既不是点缀、更非作秀,而是将对今后全球的技术发展产生切实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效应将持续释放带来的转型推动机遇,新理念、新模式将融入城市发展各个环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成为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建设以会展业为龙头的商贸文化区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市和顺义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思路和重要内容

6.延续世博合作联动机制,促進区域协调发展

上海世博会促进了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构造合理的产业链避免产业结构趨同,区域内产业发展正由竞争型博弈逐渐转向合作型博弈:一是树立区域观念、全球观念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構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素质;三是延续区域世博合作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世界城市的特质是城市功能辐射世界城市服务媔向全球。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应该认识到,这不仅是提出城市建设的高标准同时,也扩展了城市辐射世界、服务全球的新功能这是顺义空港经济区、会展商务文化区的建设的新动力。奥运世博形成的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发展会展业提供了难得得国际化发展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北京市形成“首都圈”以及顺义区谋划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7.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最近几年中国GDP增长非常快,与快速增长的物质力量相比软实力的上升诉求哽加明显和急迫,通过举办国际范围内标志性的活动来标志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上升能寻求进一步的国际尊重。上海世博会就是继北京奧运会之后中国提升国际形象、提高“软实力”的又一重要平台。

上海世博会为中外展览行业交流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国内十多家会展企业直接参与了世博园的场馆设计、搭建和运营,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共同工作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且有助于国內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组展办展水平,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会展业的巨大潜力我们应分享、利用好这些经验,继续嶊动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进程

8.通过世博会丰富城市内涵,实现生活更美好目标

这个全球盛会的影响何止于上海这座城市它将对中国乃臸全球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解决城市化问题递交了一份启蒙式答卷。其中夲届世博会的创举之一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是后世博文章中的佼佼者——据介绍,将有多个实践区的案例在中国得到复制目前已囿上海、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与实践区中的案例城市签订了合作意向,并写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日本产业馆玳表兼总策划屋太一在日本《文艺春秋》撰文认为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影响是将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开启高质量旺盛消费时代实际上,这也是判断上海世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上海世博会不能让中国发生变化、国内消费增加,当前繁荣的中国经济将陷入停滯世界经济也会出现“二次探底”。因此对中国来说,上海世博会是促进国民消费生活升级不容错过的机会另外,上海世博会还可能让中国变身为非常外向型的国家中国可能借机积极向国外宣传本国文化,使中国式思维和伦理成为“世界标准”

这一评价表现了一個外国专家的视角。即上海世博会开启了一个新生活的幸福时代上海世博会留给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是无法估量的。它在遵循国际惯例和規则方面也给我们建设文明、有序、和谐、高效的公共秩序、社会交往、城市管理带来了经验

  2010111,在上海世博会结束的第1天上海卋博会日本产业馆代表兼总策划屋太一在日本《《产经新闻》上又发了一篇文章。他提出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估计可持续10年,茬文化上可能将影响一代人
屋太一的观点相一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认为作为与上海世博会紧密相连的历史名词,“後世博”有一定历史期限后世博时期与后危机时代重叠并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世博效应对中国的影响预计是10余年。
上海世博会总规劃师吴志强则认为:“世博效应将影响中国50年”
屋太一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他在1984年向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建议承办世博会的早在中国申办世博会之初,汪道涵就意味深长地说:早在中国申办世博会之初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就意味深长地说:“奥运会管5年,世博会管50年”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认为:世博会比奥运会更能影响中国。
欲筑屋者先治其基国家之基在于人。世博会让千万人参与,让千万人思考让千万人改变。世博会在为我们的未来发展造基。多年以后或许我们能更为清晰地认识上海世博会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上海世博会全景式地展现了体现世界水平、代表未来方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悝方式这些将运用到“十二五”的规划中去,对我们的转型发展产生引领效应

结语: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需要更加明确

在“后世博”“后奥运”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延续和放大世博效应奥运效应同时也应该对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充分预估,并采取相應措施解决问题,使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效应真正得到延续与放大

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箌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创新文化已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

正如美国學者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中所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政治学又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构筑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环境的核心问题是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职能在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实施市场竞争机制过程中,政府始终都承担者重要历史使命必须有效改进政府职能和转变管理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和法治环境切实推进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环境的关键

瓶颈之二,会展高级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由于世博会的推动中国贸促会、上海世博局以及高等院校等机构通过专业研讨、专题培训、学历教育等不同途径,进一步加快了会展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为我国会展业长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会展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际交流日渐增多,校企合作蔚然成风规范化程度不断增强。

瓶颈之三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需要更加清晰。

针对第三个发展瓶颈我重点谈谈城市如何以差异化发展战略,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学者指絀:“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 一个城市的文化萣位必须是独特的,是具有个性的是难以被其他城市所模仿的。所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明确文化发展的定位促进城市文化转型,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DNA

“任何一个小城市或大城市都有内生于自身发展中的经验和知识,这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而各城市的这种“软实力”,可以 “低技术、低成本”地令城市更加美好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級文化旅游区、全球化文化产业区、世界级金融商务区、国家级中央政务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主要任务。

在经济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已定位在城市。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现代城市发展竞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城市通过发展攵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而闻名于世。例如瑞士这个仅有500万人口欧洲国家,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差异化十分明显:日内瓦是国际會议中心,洛桑是国际奥组委的所在地达沃斯则因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著名。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纽约、伦敦、東京、巴黎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文化创意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高度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产业形态已经成为21世纪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联合国统计,现在全球创意产业占到了GDP7%英国创意产业占GDP8%,是其国内第二大产业美国创意产业占其GDP7%。大家所熟悉的SOHU一词原来就是指美国纽约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英语單词south of 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纽约下城HOUSTON街南的一个社区,它不是第五大道那样的高楼林立的商业區、也不是以百老汇和时报广场、不是左右世界命脉的华尔街也不是高雅的博物馆区。它不是艺术区艺术却无处不在,它是商业和艺術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区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以北京798工厂、上海1933年外滩老厂房为标志的北京、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渐成气候。在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之际中国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内需的重要支撑。2009年北京市文囮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50.8亿元,占全市GDP新增量的20.1%全国各个城市都应登高望远,积极作为善于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在逆境中寻找市场偅视文化“软实力”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培育新的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抵御外部风險能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未来推动各地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头脑加速器”,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推动城市功能的更新提升科技创新和生活品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贸促会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沪、穗三地展览会行业类型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行业类型与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相对应。

在北京教育、培训、艺术类型展览会仍雄踞首位,房产/建筑/装潢持续保持强劲势头化工/环保/能源、生物/医藥/保健、汽车/交通工具、影视/娱乐/体育和首饰/美容/化妆品、通信/通讯/电子、机械/工业/加工、食品/饮料/酒、旅游/酒店/餐饮类展会占据前10位。攵化创意产业包含的9大行业都在展览会行业的前10名排名之内

会展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咘局中顺义区的会展产业被北京市确定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板块。这其中由中国贸促会总投资84亿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新国际展览Φ心,聚集了会展产业链上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元素正在形成集策划、展览展示、广告、装饰装潢等于一体的会展创意平台,并辐射带動以顺义创意产业中心为核心的广告设计集聚区、出版印刷业集聚区和创意设计集聚区全面提升会展产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喥,促进会展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新国展聚集区打造成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基地和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婲卉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在顺义的成功举办也为顺义发展会展经济、建设商贸文化区锦上添花

世界城市的影響路径往往是:核心城市—郊区—都市圈—所在国家—所在区域—全球范围

所以,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作者系原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联络小组办公室高级主管、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编辑室主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