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与负面包装设计意义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咨询热线:400-675-1600
1-3秒快速咨询
【摘 要】
本文从对我国进境木质包装的有害生物的危害分析开始,针对木质包装有害生物截获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国际监管标准,阐述了我国检疫监管当局对木质包装的监管状况,并指出检疫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进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对策,同时指出了当局检疫工作的方向所在。
【分 类】
【关键词】
【收 录】
|我国进境货物木质包装的危害及监管|共2页
重要说明: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站文章仅向科研人员提供!
商场现代化 2010年24期 文档列表
商场现代化流通论坛
作者:吴宁佳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枫林支行
商场现代化国际经贸
作者:缪文彬 蒋伟 陈相
 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直属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作者:丛芳
 单位: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作者:高媛
 单位: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马瑀擎
 单位: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作者:黄婷 胡海春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作者:王佳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朱婷婷
 单位:辽宁省贸易促进委员会
作者:刘龙 宋丹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省信息中心
作者:李大凯 于力
 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刘晓静 赵永峰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许昌学院
作者:边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肖岗
 单位: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商场现代化商业科技
作者:李红民
 单位: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罗杰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刘任重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
作者:汪国俊 谭英俊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贡立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宋首卫
 单位:中煤(北京)印务有限公司
作者:魏志玲
 单位: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者:胡舟
 单位:安徽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院
作者:冷丽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
作者:张儒学
 单位:浙江乘宏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李艳霞
 单位:山东黄金矿业(沂南)有限公司
作者:毛敏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赵维柳
 单位:胜利油田东胜精攻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翟美佳
 单位: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翟冉
 单位:中国电信北京公司
作者:苏丽洁
 单位:秦皇岛山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作者:林萍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曹先震 林小佳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宋鲁萍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方国毅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余景超
 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热电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
作者:刘军军 谢明浩
 单位: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贵阳高新丰茂有限公司
作者:史俊熙 邹然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山东大学韩国学院
作者:王延春 闫青
 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胜发管理区 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商场现代化营销策略
作者:易世志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吴路芳
 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作者:邱守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
作者:王彦峰
 单位:北京普天太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吴昕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作者:马芳
 单位: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
作者:申波 高晖
 单位:美国STOCK设备公司 科安比司特血液技术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商场现代化物流平台
作者:崔雅云 胡景辉 杨永刚
 单位: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华南化工销售公司
作者:刘芳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作者:刘亚伟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顾云彪
 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郑昕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欣
 单位:北京通用电气华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作者:徐明霞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作者:钟飞
 单位: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
作者:杨昌飞
 单位:贵州财经学院MBA2009春季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黔东南分公司
商场现代化商业研究
作者:柴肖辉 朱未萍
 单位:江南大学
作者:晋亮
 单位: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
作者:单雪莲
 单位: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蒋先峰 蔡云勇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作者:万宁 支叶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作者:崔馨予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胡晓波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苏海涛 郭海清
 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99-100页
商场现代化资本运营
作者:宋金龙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第100-101页
作者:李晓攀
 单位:宁波大学
第102-103页
作者:陈燕
 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第104-106页
商场现代化电子商务
作者:冀伟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第106-108页
作者:杨小舟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第109-109页
商场现代化投资分析
作者:魏清泉 董群英
 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技工学校 舜王街道办事处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
第110-110页
商场现代化市场调研
作者:谢琳
 单位: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
第111-111页
作者:龙华
 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第114-114页
作者:刘艳
 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第115-116页
商场现代化商业视角
作者:张富田
 单位:许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116-118页
作者:王亚雯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
第119-121页
作者:胡文骏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122-122页
作者:李雪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第123-123页
作者:李韶光
 单位:北京市京发招标有限公司
第124-126页
作者:黄丽陶 禹海波
 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第126-128页
商场现代化区域经济
作者:李红 陈治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129-131页
作者:朱永红 何强 董慧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第132-133页
作者:张文剑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第133-134页
作者:方旭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135-135页
作者:姜鸿飞 闫君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
第136-137页
作者:徐雪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
第137-138页
商场现代化产业经济
作者:杨光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第139-140页
作者:宗科 袁媛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泰山学院
第142-142页
作者:康瑞
 单位:延安大学财经学院
第143-144页
商场现代化企业文化
作者:罗剑英
 单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第144-145页
商场现代化人力资源
作者:郭创新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人事处
第146-146页
作者:董巍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第147-148页
作者:邓育军
 单位:湖南省白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第149-150页
作者:刘洋 刘允华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151-151页
作者:罗向阳
 单位:广州暨南大学
第152-152页
作者:张晓超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153-153页
作者:姚颖
 单位:华电(北京)热电有限公司
第154-155页
作者:史建刚 赵富华 李卫东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钻井公司
第155-156页
作者:晏家鑫 吴杰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157-157页
作者:庞宏 温婉丽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第158-159页
作者:向建 都沙 欧书阳
 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160-161页
作者:徐敬才
 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第162-164页
作者:王春琳 屠春飞
 单位: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164-165页
作者:刘玉梅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第166-166页
作者:耿健美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中澳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第167-167页
商场现代化财会探析
作者:张云书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168-168页
作者:李献坤
 单位:山东省东平县财政局
第169-169页
作者:李莹
 单位:天津中海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第170-171页
作者:赵丹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171-172页
作者:赵珺
 单位: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
第173-173页
作者:金昊 李韵豪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第174-174页
作者:张瑞华
 单位:即墨市供电公司
第175-175页
作者:王文汉
 单位:廊坊市卫生学校
第176-176页
作者:尹逊悦
 单位: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第177-177页
作者:吴陵玲
 单位: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178-179页
作者:程新芳
 单位:河南鑫望商贸有限公司
第180-181页
作者:梅晓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第181-182页
作者:路绪彦
 单位:河南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车集财务科
第183-183页
作者:张家立 陈卓
 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服务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预算执行中心
第184-185页
商场现代化财经论坛
作者:程远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行南营子大街建行大厦公司业务部
第185-186页
作者:杨敏丽 宋维龙
 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省图书馆
第187-188页
作者:吕程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第189-190页
作者:胡家佳
 单位:中信建投证券
第191-191页
作者:陈小茜
 单位:浙江省二轻集团公司
第192-192页
作者:邵彤
 单位: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
第193-193页
作者:俞佳颖
 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第194-194页
作者:王敏
 单位:山东省齐鲁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第195-195页
作者:余芳
 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第196-197页
作者:王凯 王贺颖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第198-199页
作者:刘晓丹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第199-200页
作者:陈哲赟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徐汇支行
第201-202页
作者:高万杰
 单位: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
第202-203页
作者:左喆 董申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
第204-205页
作者:韩颖
 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经济学院
第205-206页
作者:王兆永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第207-207页
作者:冯晓华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东总审计室
第208-208页
作者:陈然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第209-210页
作者:刘训敏
 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211-213页
商场现代化热点分析
作者:王珂
 单位: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第213-214页
作者:陈忠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第215-217页
作者:彭韵程 王超
 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217-218页
作者:昌晶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档案馆
第219-219页
作者:陈凌白
 单位:辽宁大学
第220-220页
作者:陈淑君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221-221页
作者:于井远
 单位:暨南大学
第222-224页
商场现代化学术研讨
作者:栾俪云
 单位:广州大学
第224-225页
作者:师礼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226-227页
作者:洪玲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第228-229页
作者:于述平 孙磊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第230-230页
作者:闫鹏程 张艳平 赵国龙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
第231-232页
作者:李临健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物流管理系
第233-234页
作者:邓玉芳
 单位:双峰县职业中专
第234-236页
商场现代化杂志分期列表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出版地方:
快捷分类: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3518/TS
邮发代号:2-398
创刊时间:1972
发行周期:
期刊开本:A4
下单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31
热门期刊推荐
400-675-1600
周一至周日 8:00-18:00
(仅收市话费)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收集整理互联网学术资源信息,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若需要删除请联系我们 蜀ICP备号-13您当前位置:
包装企业用工现状与负面效应分析
来源:印刷企业家网
虽然全球经济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阵痛和困扰,但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功能的显现,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将使包装行业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有业内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年),包装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速约维持在16%的水平。这是包装行业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是包装从业人士值得骄傲与期待的。
关键词: &&&
  虽然全球经济正经受着经济危机的阵痛和困扰,但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功能的显现,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将使包装行业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有业内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年),包装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速约维持在16%的水平。这是包装行业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是包装从业人士值得骄傲与期待的。
  然而,在发展蒸蒸日上的包装行业,用工困难等难题依然不见减轻。本文将从普工的招聘与使用、技工的招聘与使用、管理人员的招聘与使用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普工的招聘与使用
  包装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普工的招聘方面目前一贯的做法是,在公司门口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张贴招聘启示,招不到再到附近的劳务市场。还有一种惯用手段是让老员工老乡带老乡,亲朋带亲朋。这三种招聘渠道是支撑包装企业普工需求的重要支柱。
  在对员工的面试方面,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在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简单人事管理阶段。规范的企业对员工的个人信息登记得非常全面,部分企业则做得很不规范,有的企业递张《员工登记表》,填写完就将人员送到车间;有些企业根本就不登记。更有甚者,不管什么来历,只要是人就收下,没有把好员工的入职审查,结果打架斗殴、失窃、罢工、劳动纠纷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有些企业还在按实际出勤天数或者计件核算工资,法定节假日休息没有工资,种种情况让员工倍感压力。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执行还是很到位的。包装行业待遇低、无假期,而且经常加班加点,还缺乏人文关怀,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劣势和不足。种种压力可能导致部分员工以辞职逃离,但相对来说,在企业中,普通员工被辞退的现象现在很少,因招工困难,企业不会将员工轻易辞退。
  技工的招聘与使用
  对技术员工,包装企业一般采用网络、招聘会、职介所、同行引荐、熟人介绍、管理人员推荐六种不花费用或是花费较低的形式进行招聘,很少采用费用高昂的猎头公司招聘,除非是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特殊岗位。
  由于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技术工种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全面,特别是直接负责招聘的人员不精通工艺和技术,甚至不懂工艺、技术,在面试时只能简单地让应聘者填写《员工登记表》,问一些简单问题,至于应聘者的成长过程、工作业绩、技术熟练程度则容易被忽视。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干脆把应聘者交给车间,让管理人员定夺;还有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召集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部门&三堂会试&后再试用。
  技工的待遇在包装企业比较优厚,平均年薪3万~12万元左右,相对稳定,一般不会辞职,除非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是有外在高薪诱惑,或是老板承诺没有兑现。个人家庭问题很少会影响其稳定性。没有严重的过错,技工被辞退的概率也很低。
  管理人员的招聘与使用
  高层管理者是通过各类专业网站和大型专业人才招聘会,以及猎头、行业权威举荐的方式进行招聘的,也有些企业是通过高薪从竞争对手里&挖&过来的。大部分企业还是喜欢采用&挖墙脚&或熟人推荐招聘高层管理者。这两者不单纯是招聘费用低,关键是对其人品、能力、情商、胆商等综合素质了解全面,令人放心。对中基层管理者的招聘,一是内部选拔,二是熟人介绍,三是高层管理引荐,万不得已才通过人才市场、网络招聘。
  对高管的招聘面谈是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的一件事。中基层管理者的面试一般由内部提拔,彼此了解。外部招聘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懂工艺、生产流程,还要会维修设备,会管理,最好是全能型人才。在面试方面,老板认为重要的职位才亲自面试,一般不予过问。
  对于高层管理者的使用,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不外乎一扶持,二围观,三&挤牙膏&,四拉拢等形式。中基层管理者在使用中也有上述类似情况,若受高层器重,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上压下挤,不但成了&夹心饼干&,还成了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在包装行业中基层管理的待遇为年薪3万~8万元,高层管理的待遇年薪为10万~30万元不等。效益好的企业年底还有相当于两个月薪酬的红包,也有的除了年薪之外还给予配股,有几万元红利;有出国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机会;大部分企业都报销电话费;有些企业包吃住,有些企业要人才自己买单;享受公司聚餐等公司组织的各种活动。
  管理人员自动辞职的大都是经不住高薪诱惑而跳槽,或看穿了企业劣根;被迫辞职的是因待遇降低,老板不兑现承诺、不信任,上下级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葛等。管理人员在包装企业被直接辞退的几乎没有,除非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或触犯国家法律,或者对企业和老板构成潜在威胁。
  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用工区别
  在外来务工者成为包装企业的主流之时,本地务工者就显得更加金贵,本地人在企业的地位自然就提升起来,会计、出纳、采购、仓管、营销这几个职位非老板的亲朋莫属,即便不是亲朋也必定是本地人。其他的岗位也是优先把轻松、赚钱多的交给本地人做。当然本地人的待遇也是优于外地人的,有可能在工资表上是看不出来的,实际上另一部分补贴是暗箱操作的。这些似乎在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则。
  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区别对待,无形中为劳资双方埋下了隐患,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由此引发,顶撞上级或老板、不服从管理等等不良行为与事件在诸多企业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对待外地与本地的务工者不能一视同仁,甚至另眼相看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其实这种不平等就是某些突发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导火索。当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或者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危机。
  用不好、留不住、招不来成了当今企业的通病。以上谈及的招聘、使用、待遇,以及外地人与本地人的不平等诸多方面问题反映了当前包装企业普遍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缺失,也凸显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常把&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位的,缺少人才任何事情都做不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似乎对人才非常珍惜、关注,但在实际管理企业的时候,也许是顾此失彼,也许是千头万绪的工作困扰,仍然淡漠了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都是人才,是人才就要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多数企业的当家人虽然深知&管理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但就怎么选拔合适的人,然后如何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仍会手足无措。企业更多地还应在人才甄别、岗前评定、职位胜任测评、职业规划上多做一些工作。
关键词:&&&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关注过以下新闻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
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
总体看:出版物印刷营业收入增加,但盈利能力没有大的…
资讯Eletter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8f6b68a730e504d-ua98).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f6b68c2241437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我国食品包装面临的问题及机遇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大家有一条就说一条吧~谈谈自己的看法~
09-09-21 &
我国食品包装机械工业显现新机遇2004年,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国机械工业仍然保持了历史上少有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1亿元,同比增长27.41%;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1902.3亿元,同比增长27.1%。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同步超过3万亿元,创历史纪录。2004年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8.164亿元人民币,较2003年的460亿元增长了 21.34%,是近10年来增长最高的一年,而从业人员仅增长2.2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35.128%,达到73211元/人,产品销售率为 98.23%,较上一年好。但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52%,低于上一年的6.6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91%,较2003年的7.00%有所下降。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23次,虽然较上一年的1.18次有所上升,但在机械行业中仍排名最后,这也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原因之一。通过以上三项指标说明行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一是行业低价竞争激烈;二是竞相压款不能收回;三是原材料涨价而设备未提价,仅仅依靠技术进步未能抵消材料价格上涨。 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2069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163亿元,近几年增长最高,并完成销售收入14500亿元,同比增长 27.94%。共完成利税2757亿元,同比增长22.36%,实现利润915亿元,同比增长31.85%。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食品工业企业,面向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食品工业大力扶持,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食品工业,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与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结合起来,2004年,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产品特别是屠宰及肉类加工产品、水产品加工产品、食用植物油、主食方便食品、蔬菜水果加工产品、乳及乳制品等产量均有大幅提高。食品工业的高速增长直接带动了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增长。 2004年食品工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213亿元,同比增长27.77%。其中企业自筹投入的资金钻74.46%,这是拉动食品和包装机械整体水平还偏低,食品装备制造业任重而道远。进出口方面,2004年食品和包装机械(不包括家用器具)进出口总量额为万美元,较2003年的28.22亿美元下降了9.42%,其中进口万美元,较2003年的24.60亿美元下降10.74%,出口35737.38万美元,较2003年的3.61亿美元增长 1.12%,增幅不大。进口设备中,食品机械27275.87万美元,占总进口量的12.27%,只有亿美元的37.9%。包装机械进口万美元,较2003年的17.4亿美元增长11.99%。出口设备中,食品机械7871.77万美元,较2003年的 1.63亿美元下降48.28%;包装机械27845.61万美元,较2003年的1.99亿美元增长39.92%。总体形势还是很乐观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质量上。 2005年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测,2005年国内市场需求总额将达到850亿元,国内企业总销售额应为620亿元,在亿元的基础上只需增长 11%便可达到。近10年最低增长率是12.96%,所以国内销售总额可望突皮620亿元。而从2004年看,进口额增长不大,所以国产设备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会上升。预测到2010年国内行业总销售额可以达到1300亿元,市场需求可以达到2000亿元,考虑到国际上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按照 2004年行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9.84%的实际情况,到2010年我国将进口超过700亿元的食品和包装机械。有些企业抱怨市场不好,需求不旺,而我们有很大的一块市场是被进口设备占领了。最近半年,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同行企业纷纷前来咨询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看来,他们对中国市场比我们自己敏感。其实他们有好多设备我们自己也在生产,但他们认为他们设备的质量更好、更可靠,他们有信心分得一些份额。严峻的国际竞争及巨大的国内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引进和使用新设备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否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市场被别人抢走。“十一五”期间,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将是行业发展的重点,因国务院已确定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作为今后较长时间的工作重点,而解决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农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工,就地增值,这就为食品和包装机械提供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市场需求旺盛的食品和包装设备是:(1)淀粉加工机械,包括麦、米、豆、谷类干法及湿法加工的玉米、薯类淀粉及其综合利用设备,“十一五”期间市场需求量将超过500亿元。(2)水果、蔬菜加工及综合利用设备,如果将加量提高10%,即年加工达到5500万吨,大约需增加年加工能力为20万吨的生产线250条,市场对设备的需求量将达到150亿元。(3)肉类加工设备,如果肉类加工比例达到20%,即净增加工量600万吨,需增加生产线约400条,市场增加需求达80亿元。(4)啤酒行业已趋稳定,每年增长在5%左右,5年净增量为750万吨左右,其啤酒生产及灌装、包装设备需求将超过400亿元。(5)“十五”期间饮料消费的增长较高,达到20%-30%/年,“十一五”期间可能会前强后弱,但平均增幅仍会超过10%,即“十一五”期间会净增1000万吨以上,其水处理、灌装及包装设备约需100亿元。(6)水产品加工设备,“十一五”期间水产品将向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如按增加10%的深加工量为470万吨,约需增加设备投资200亿元。(7)乳品机械目前大部分为进口,尤其是乳品包装机械95%以上为进口,共进口了近1000条生产线,包装材料市场也几乎是清一色靠国外供应。 “十一五”期间国产设备将逐步进入市场,加工包装及包装材料机械可占领国内增量的30%-40%,可增加年销售额约60亿元。(8)豆类加工机械,重在提高综合利用能力,提取各种微量元素及各种蛋白质,每年设备的净增需求将超过30亿元。(9)其它包装机械,如制瓶、制袋、捆扎、打包、纸容器、塑料容器、玻璃容器、金属容器、水泥、化肥、农药、人畜用药等包装机械,随着生产的发展,包装机械年增长率应在15%-17%,平均年净增量应超过50亿元。2006年预测预测到2006年,新的杀菌技术、保鲜技术、活性包装技术、抗菌包装材料等将随着设备被引进中国,这些技术在中国还未开发研制,届时一部分企业会借鉴这些技术发展自己的新产品。“十一五”期间,预计这些高端产品的国产设备占有率大约只有1/3,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开发资金太少,这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差异将会维持至少10年。出口部分有可能较快上升。因为目前国内一些较新的技术对东南亚市场、俄罗斯市场、中东及非洲市场都是未来几年的适用技术及设备,出口前景看好。近几年出口增幅都达到20%以上。预计到2010年,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口额将达到12亿美元,一大批高水平的食品包装机械将亮相国际市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 要:当前,我国粮食连年减产并导致其大范围涨价,给国人敲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警钟,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首先从判断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入手,然后分析了它的未来供求发展变化趋势。最后,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以期对有关部门的粮食决策有所裨益。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价格波动;对策一、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最近,有两大事件给国人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一是去年粮食产量有跌破4500亿千克,比上年减产200多亿千克。二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粮棉油以及猪肉、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大范围、全面上涨。面对粮食减产和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学者对当前以及未来粮食安全状况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问题,政府对此不必过分担心;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粮食供求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未来三年内中国粮食将发生严重问题,对此政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到底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供不应求或者说粮食隐患是否会发生呢?为此,我们需要来判断一下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
   从1995年开始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亿Kg,导致粮食年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过剩。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00亿Kg -4900亿Kg之间,而粮食产量己经连续4年徘徊在4500亿Kg左右,产不足需。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300亿Kg-400亿Kg之间,2003年达到450亿Kg-550亿Kg。在这种背景下粮食安全很自然地重新被人们所关注。1999年-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772亿Kg. 2000年粮食减少9.1%,2001年又比上年减产2.1%,2003年比上年减产5%,人均占有量只有335Kg,这是20年来最低点。2003年“非典”期间,国内粮价引起农业部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进入秋收时节,各地粮油价格出现快速攀升迹象。中国粮食价格近期出现6年来的首次上扬,中部产粮大省安徽稻谷上涨30%,东北粮区黑龙江小麦每吨收购价格上涨19%,陕西省玉米每吨上涨15%。粮食减产,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粮食供求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我国粮食问题的未来供求趋势分析如上所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存在着粮食的不安全因素。之所以说存在着隐患,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我们国家对粮食主观需求扩大的无限性和客观资源再生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为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越来越大,但资源再生是有限的,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这个矛盾,隐伏在它们之间的风险性就会暴露出来,甚至会激化,就会产生粮食的不安全,甚至出现粮食危机。从思想状态、粮食供给的制约、需求的增长、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等方面来分析,也可看出我国粮食产销中的种种风险和问题。 (一)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五个不变的发展趋势:一是全国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每年增长1000多万的数量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二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变,到“十五”期末人口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3%提高到40%以上。三是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不会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四是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会变,我国将继续大规模退耕还林、还牧、还草,这必然需要增加退耕粮食补助和食物供应。五是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不会变,由此对饲料粮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上述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对粮食和主要食物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据预测到2005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将增长到50450万吨,其中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的需求量将分别增长到28938万吨、15803万吨、4399万吨和1310万吨,依次比2002年增加1629万吨、656万吨、690万吨、246万吨。毫无疑问,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担子将越发沉重。(二)粮食供给受多种因素制约,提高供给能力难度很大。之所以说粮食供给受多种因素制约,提高供给能力难度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享赋,存在多种缺陷:1.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只有1.5亩,仅占世界的40%,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3亩,规模与国外一些国家简直无法相比:澳大利亚人均耕地120.8公顷、加拿大110公顷、美国57公顷、法国18公顷,阿根廷17公顷、俄罗期14.5公顷。还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耕地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数量减少,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地方一般都缺水,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3. 水资源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利用污染的水来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受到污染。环境和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4.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外国绿色壁垒的阻碍。我们不能埋怨别人提高壁垒,而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生产出的被污染的食物,能让本国人民吃吗?中国人民也应该吃绿色食品。据报道,全国每年废水、污水的排放量高达606亿吨,7大水系的支流和下流水质恶化,湖泊、海口、海湾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综合上述,一方面我国缺水,另方面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繁发生,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三)“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客观上加剧了粮食需求矛盾。    根据林业部门的规划,全国到2006年将总计退耕还林1467万公顷,涉及数亿人口。到2002年己经退耕还林720万公顷,涉及1300多万农户。从2000年到2002年对退耕还林工程己投入233.54亿元,其中粮食补助150.08亿元,现金补助17.53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4.2亿元,中央累计供应粮食107.5亿公斤。2003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工程投入266.69亿元,当年供应粮食133.5亿公斤,另外地方还要承担粮食的调运费18.7亿元。我个人认为,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决策英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但在取得巨大进展后的今天,进度应该调整。就像打仗一样,大规模的进攻取得辉煌战果之后,需要总结、体整,以利再战。退耕还林的巨大战役已进行了三年,现已退耕667万多公顷了,国家迄今己拿出了几百亿元、几百亿斤的粮食,预计从2005年开始,供应粮食将达到高潮,退耕还林的有效期限是8年,所需求的粮食量十分巨大。为了巩固成果,根据国家的粮食供应能力、国家的财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需要作适当地调整。即需要对退耕还林进行中期评估,总结经验,针对问题,突出重点,稳步提高。换句话说,对退耕还林应该稳定规模,巩固提高,分类实施,以利再战。总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必须考虑到粮食安全的因素,必须考虑到退耕还林后的巩固不反弹的问题。(四)农业科技较为落后,服务体系还很薄弱。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和粮食增长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都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取得的,但是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相对落后。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题研究,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八五”期间是34.28%,比发达国家差1/3多;在“九五”期间提高到40.7%,比发达国家还差一半左右。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尤其落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五)有30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城市还有725万的失业人口。    解决这部分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还剩下的3000万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难度更大,造成这部分人难于脱贫有种种客观因素,有的是缺乏生存条件,有的是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有些是身体残疾造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按照粮食安全的概念,要保证人人有饭吃,这是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的评析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种种隐患,存在风险因素,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三、对策——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由下表可见,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各项指标,人均谷物占有量和粮食自给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其余两项指标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上述各国的比较中,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水平低于美、加、法、澳四国,但高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这表明,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取得如此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实属不易,也是我国对于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贡献。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仅靠这种静态指标的对比尚不能说明粮食安全状况的全部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讲,粮食安全应由各国的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粮情决定。我国现阶段,影响粮食安全的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世界主要粮食生产、消费国粮食安全状况表粮食总产量波动指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率人均谷物占有量(Kg)中  国1.344美  国7..831252加拿大6..851368法  国4..01985澳大利亚9..24748俄罗斯5.640日  本4.121印  度3.231世界平均2..42348(注:本表前三项指标为年的平均值,人均谷物占有量为年的平均值)面对我国粮食安全出现的上述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诸多对策,比如:应从思想上重视粮食安全;科技兴粮;采取技术集成以实现粮食超高产;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对农业实行政策倾斜等等。但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隐患,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粮食安全的特性等出发制定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坚持基本农田制度不动摇,提高粮食的可持续增产能力。    在科学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之前,耕地依然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面积、稳定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因此要继续坚持珍惜每一寸耕地的国策,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目前我国应严守1. 1亿公顷基本农田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要保持1.03亿公顷—1.07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此同时,对粮食主产区要实行优惠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区的农民加强保护和扶持力度。目前,急需要采取“五保护”、“五提高”措施:一是保护其主体农民利益,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二是保护其基础稀有资源耕地,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三是保护其命脉水源,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保护其屏障生态环境,大力提高可持续增产能力;五是保护其关键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与这些重要措施相结合,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新的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应基地。    (二)培育和健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供应。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因此,必须建立以国家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的分布全国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在加强和健全市场体系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建立市场信用制度,采取“五强化”和“五严格”的措施规范粮食市场体系。我国目前还是一个“非征信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信用制度和信用中介机构,在国际上的信用度还比较低。因此,必须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信用制度,努力做到“五个强化”:强化公正的征信中介服务,强化各类粮食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强化粮食市场的信用立法和执法力度,强化粮食企业内部的中介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和自律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实行“五严格”:严格交易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严格整治假冒伪劣的商品和非法交易行为;严格实行产品无污染包装和标签制。    (三)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建设。我国是个人多、地少、财弱的大国,更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我国周边的14个国家都建有粮食储备,菲律宾的粮食储备机构直接归总统管。我国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己有多年,建造了一批现代化储备库,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并且己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客观而言,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成本还比较高,宏观调控作用还不够大,因此对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特别是储备规模和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努力实现五化:管理要规范化,规模要适度化,结构要合理化,轮换要制度化,成本要低廉化。    (四)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建立粮食预警报体系和专业机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必要和重要。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预警报机构。我国应该尽快建立预警报体系和专门的预警报机构,由专业人员密切追踪、不间断地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形成信息主流,为国务院提供有观点、有论据的报告。首先要建立准确、灵敏的市场价格预警报体系。价格是市场行情的晴雨表,是市场变化最灵敏的综合反映,及时、全面掌握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就能进行科学决策。其次是建立粮食总量供求平衡的预警报系统,全面地监测和掌握各方面的粮食资源总量、消费总量、需求总量的平衡。第三是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警级、警线。即在什么情况下无警,什么情况下是弱警,粮食风险达到什么程度是中警,达到什么程度是强警,以此建立起粮食安全的警级和警线,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使用。第四是建立专门的预警报机构,专门把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形成综合报告,及时供给政府,作为国家粮食决策的可靠依据。    (五)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实践证明,世界上每一次农业科技革命都带来了农业和粮食产业的提升,也提高了粮食的安全度。但是,如前述我国的农业科技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另外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要健全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藏体系,精深加工体系,资源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这里特别强调,建立和健全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产粮食等产品的质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这既符合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打破国外“绿色壁垒”的需要,又符合国内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农产品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最迫切的是建立和健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管理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前者包括产地环境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储藏管理标准、营销管理标准及卫生安全管理标准等;后者包括生产技术、商品质量、检验检疫等标准。除了制定标准体系之外,我国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食品,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去打破外国的“绿色壁垒”,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清醒评析中国粮食安全的目前态势,客观预测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趋势,对全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也不可在乐观和悲观间左右摇摆,扰乱人心,更不可消极悲观、失去信心。只要我们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措施,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防患未然,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得到有效保障。参考文献:[1]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中国农科院.中国粮食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3]王济民,李玉珠.中国粮食波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4]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刘笑然,郭缨蔚.中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与宏观调控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03(2). [6]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状况和未来形势分析—— 兼论2003年粮食价格波动[J].粮食问题研究,2004(1).[8]丁声俊.目前态势未来趋势粮食安全——关于我国粮食安全及其保障体系建设[J].粮食问题研究,2004(1).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目前,世界正面临新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最艰巨的任务。为此,有必要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有限的耕地资源、准确掌握粮食的库存情况、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调剂余缺、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减少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行组织创新和构建制度平台、补贴低收入群体等方面采取措施。                          随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好形势。但2007年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了18.5%,受其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为近年较高水平。2008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7.9%,在7.9%的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因素为6.64个百分点。而近几个月来,全球也出现了粮食危机,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有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11月在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了“世界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物”。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又对“粮食安全”作出第三次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尽管粮食安全的概念几经修订,但这个概念包括的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需要食物的人都能获得食物。            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议论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历史的事实证明,粮食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将来估计还会如此。个人的粮食安全依靠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样依靠市场。粮食生产没有垄断性,任何一块普通的地方都能够种植粮食作物,不像石油生产具有垄断性。只要出高价,总归买得到粮食。            上述观点从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决定供求关系的理论角度来讲,是言之成理的。但考虑到粮食这种资源的特殊性,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供给与需求格局的新动向,就很难被实践所认可。            中国的粮食究竟能否自给?1996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粮食(含豆类、薯类)的自给率不低于 95%,净进15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10年后,2006年中国净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3064万吨,净出口大米(换算成稻谷)和玉米383万吨。算下来2006年中国净进口粮食(谷物与豆类,不算豆油)2681万吨,当年产量49746万吨,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当年产量加上净进15量)的 5.1%,基本符合白皮书提出的标准。2007年,中国净进15粮食2245.3万吨,本国产量为50150万吨,净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4.29%。            但根据主要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包括谷物、大豆、棉花和蔬菜)2006年进出15数量粗略计算,2006年中国通过出15(主要是玉米、稻谷和蔬菜) 为国外提供的农产品播种面积为85.5万公顷,国外通过进口(主要是大豆、小麦、大麦和棉花)为中国提供的部分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89.0万公顷。这样,中国通过净进口农产品使用的国外耕地的播种面积为1903.5万公顷。            此外,2006年中国还净进口了豆油142万吨。按照大豆出油率15%折算,折合为进15          947万吨大豆,相当于国外又为中国提供播种面积542.1万公顷。2006年国外总计为中国提供农作物净播种面积2445.6万公顷。            2006年,中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702万公顷(23.55亿亩),国外提供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国内面积的15.6%。这部分播种面积按复种指数1.29计算,折合耕地2.8亿亩,占全部耕地资源的15.3%。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保障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从目前中国农产品的自给率来看,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但应当指出,中国当前满足城乡消费者需求和工业原料需求的农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了国外的耕地和水资源。我们常说,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如果更准确地说,应当是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中有1%的耕地资源,是通过粮食的净进口从国外借用的。这意味着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国家。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继续保持正增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虽然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但城乡消费者对食品的绝对消费量,尤其是肉禽蛋奶的消费量在上升,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在减少,这样在食品供求上必然出现结构性短缺,造成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广大消费者来说,直接食用的粮食具有“刚性”特征,而且消费者对于该类粮食产品的消费预期具有超前性,该类粮食供求即使小有变动,也会导致价格的暴涨暴落,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大局。如果真出现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依靠刺激国内生产在短期内增加粮食供给是不现实的。国际形势云谲波诡,油价和粮价走势变幻莫测,中国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尚不掌握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一个13亿人15的大国,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依靠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15同样是不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是要立足于国内的供给。            农业部的权威人士指出,粮食供求紧平衡将成为一种常态。“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最艰巨的任务”。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大意不得!            二、如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运输、储存、进出口贸易和分配等问题。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必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一)在生产上。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1.种粮农民的收入应不低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和城市工人的收入。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这里所说的种粮农民的主体应是以种粮为主业的专业种植农户,他们的收入应高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和城市工人的收入。这部分农户应得到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报酬收入;他们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者和经营者还应当拿到经营管理的收入;他们在农业生产上的物质投入应当得到投资的报酬;由于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他们还应得到一部分风险收入。            2.价格刺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价格刺激粮食生产是中国在粮食政策上经常使用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之初,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而当时出台的价格政策又使农民得到的劳动成果的价值量有较大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1996年,国家对中等质量标准的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四种粮食的定购价格,在199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每50公斤提高15元,并允许地方以此为基准价,在上浮不超过10%的范围内具体确定收购价格。1996年的粮食定购价格相当于在1994年的基础上再提价42%。当年农民收入增长9%。1997年国家采取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措施,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这一政策是使中国粮食总产量 1998年创历史最高记录(51230万吨)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4年粮食的综合平均价每公斤比上年回升0.25元,升幅为22.2%。粮价回升使来自粮食生产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5元。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2194元,比2006年增加263元,增长13.6%,增速提高8.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加额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7.56%,比2006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而家庭经营收入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大幅增长。            实践证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显著作用。我们要吸取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走出粮食生产“少了少了多了多”、“一少就喊,一多就砍”的怪圈,要给种粮农民稳定的预期,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            3.两难的选择。长期以来,中国的农副产品价格很低,城镇人口的收入增加较快,而农民的收入增加相对较慢。因此,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其合理性,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协调城乡社会发展。            但农产品价格如持续快速上涨,必然导致劳动成本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这种连锁反应将使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最终既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生产者。如何既保护和增进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将农产品价格稳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有限的耕地资源            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措施促进了小麦、玉米和稻谷种植效益的增加,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国内耕地资源有限,粮油棉等作物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年粮油播种面积呈现此长彼消的格局。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加,合计增加近1亿亩,而油料面积连续4年减少,合计减少近3000万亩。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的扩大是以油料生产的缩小为代价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年度消费量为1454万吨,年度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增至2235万吨,年均增长8.9%。这就必然要大量进口大豆和植物油。2007年大豆进口达到3082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达839.7万吨。中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皆位列世界第一,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2006年中国大豆国内总消费量达 4451.5万吨,比2001年(1908.8万吨)增加53%以上,但消费增量的93%被进口大豆占领。            当前,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为40%左右,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而国际市场上大豆、豆油价格持续高涨。为确保中国食用油的供给安全以及食物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并提出力争今年油料生产全面恢复到2006年的水平:面积达到3.46亿亩、平均亩产达到 135公斤、总产量达到4700万吨。但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大豆及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就意味着谷物种植面积的缩小。与谷物相比,豆类和薯类的土地密集程度更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水平相对较低。在谷物中,稻谷的单产水平相对较高。2004年中国谷物单产水平超过235公斤/亩,而豆类不足135公斤 /亩。由于不同粮食品种单产水平存在差异,改变粮食种植结构同样地会引起粮食总产水平的变化。            由于谷物单产水平相对较高,而豆类等作物单产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如果谷物播种面积减少相对较多,豆类播种面积相对扩大,则粮食即使在总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也会由于结构的变化造成总产量下降。当前,由于国内大豆价格已与国际接轨,而国内谷物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很多,有些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从种玉米改为种大豆和花生,如果耕地大面积改种大豆和油料作物,势必影响粮食总产量。我们应密切关注这种耕地资源的置换对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            (三)准确掌握粮食的库存情况            分析与判断粮食安全形势应建立在准确把握与预测粮食供求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粮食的国内供给部分最需要掌握的是粮食库存的供给能力。            账面的粮食库存总量并不能完全说明政府调控粮食供求与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对国家粮食库存的有效程度要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估计。第一,账、库的相符程度到底如何,即账面库存数量的水份到底有多大?第二,库存粮食的品种结构和质量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三,当前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库存占全国库存的 70%,7个主销区的粮食库存占比不到10%。这种库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的调运能力和调运速度以及最终影响平衡地区间粮食供应的能力?同时,对粮食的国内需求部分(国内消费总量),即对城镇居民口粮、农村居民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部分各自的需求量及其变动趋势也应有更准确的把握。            只有对粮食的库存状况有了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制定确保粮食安全的生产和进出口的中长期战略才有坚实的依托。            (四)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调剂余缺,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过渡期已经结束的背景下,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粮价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杠杆是农产品的进出口政策。            1.制定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进出口战略。2003年是中国进入1990年代以后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43067万吨),但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年份,粮食净出口1615.9万吨。中国玉米主产区受结构调整等人为因素和春季干旱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减产,但当年出口玉米1638.9万吨,创造了玉米出口的新记录。这导致国内玉米供给量减少,玉米价格较上年上涨了21%,引起饲料价格上涨及下游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2004年中国谷物对外贸易由上一年的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570.4万吨,主要原因是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和小麦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当年玉米出口仅231.8万吨,小麦出口78.4万吨,而进口达到723.3万吨,增长16.1倍;与此同时,大豆进口达到2023.0万吨,略低于上一年度大豆进口量,接近历史最高纪录。            农产品进出口的大起大落反映出在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上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应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制定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进出口战略。            2.在粮食进口结构上,要控制直接食用的粮食进口量的比重。直接食用的粮食的消费弹性比较小,即具有消费的“刚性”特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弹性相对较高,饲料粮可以用青饲料等进行替代,工业用淀粉可以用生产期只有2-3个月的薯类淀粉进行替代。因此,确保粮食进口安全主要集中在控制直接食用的粮食进口量的比重上。            2004年中国粮食进口中,直接食用的粮食进口量的比重为26%,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进口量的比重为74%,也就是说,粮食进口结构主要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为主。只要保持现状并控制直接食用的粮食进口量的比重,中国粮食进口的增加基本不会危及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3.应进一步研究控制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对中国农产品供给产生的影响。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本方针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因此,出台政策抑制对粮食的不合理需求是完全正确的。2008年中国调整了农产品进出E1政策,取消了部分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退税,开征农产品出口关税,这将在政策导向上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和农产品出口的减少。            2007年,受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相对稳定以及国际市场谷物供应紧张和价格明显上涨的影响,中国谷物的净出口大幅度增加,全年净出口谷物达831万吨,较上年增长了2.4倍。在谷物中出口最多的是玉米,达到484.7万吨,比上年增长57.9%。稻谷和大米出口进一步增加,全年出口数量达到134万吨,比上年增长8.1%。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粮食供求将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但在局部地区和个别的时点上,粮食供过于求、卖粮难的局面还有可能出现。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势必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的学者认为,抑制粮食出口的政策“除了减少本国农民的收入外,根本就不能维持现有产量,也难以有效增进生产者福利”。我们应当对控制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在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4.确保进口港口与国内流通设施之间的顺利对接。在全球化的格局中,通过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挥中国一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通过调剂余缺来保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对于耕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确保进口港口与国内流通设施之间的顺利对接。2003年中国港口粮食吞吐量只有746.5万吨,这与仅大豆进口量就达到3000万吨的水平是不相匹配的。可见,确保粮食进口安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进口的粮食能够顺利上岸。            (五)理顺国内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价格,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侵蚀农产品生产的利润空间,最终会损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全局考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调控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是防止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轮番上涨从而将食品价格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关键环节。但应当指出,在国际能源价格高企的形势下,国内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价格也在上涨,控制国内化肥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而造成价格的扭曲,将使这些企业陷入困境,从而会反过来影响到粮食生产。从长远看,应理顺国内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价格,如考虑到整个宏观形势,需要粮价保持相对稳定,则应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保证粮食生产的合理利润,防止出现因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收入被农资涨价所抵消的现象。            (六)在流通领域采取政策措施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使农民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2008年农产品价格能否稳定,关键环节之一在于能否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基本形成,农产品消费市场和产区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远,农产品运输成本在农产品价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商务部统计,在中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50% 左右。流通领域往往是放大价格波动的环节。而在价格的上涨中,农民和消费者往往都得不到实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采取措施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交易环节外,政府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多部门监测农产品及其相应的食品价格行情,打击非法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规范价格变动机制。            (七)通过组织创新和构建制度平台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在农业生产中,应鼓励和支持以种粮为主业的专业种植农户组成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条件成熟时将这样的合作社在更高层次上组织成联合社或协会,这样的合作组织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能达到较大规模,可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及对市场的预测也更容易。通过这种组织创新就能构建一个平台,使农民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生产方面协商对话、沟通信息,政府也就找到了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抓手”,最终建立起政府、企业与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平等的伙伴关系,这将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八)补贴低收入群体            受粮价和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是食品支出占收入比重很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一定要通过补贴等形式使他们能买得起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保证他们已经较低的生活水准不再下降。            三、结语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世界有可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和不断上扬的农产品价格。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立足国内,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中国粮食生产长期主要面临资源约束、粮食供求关系保持紧平衡的问题,同时,粮食生产由于受到气候、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年际间的总产量波动十分明显。为了避免粮食生产的“少了喊,多了砍”的恶性循环,在政策上要应充分利用粮食耐储存等特点,实现以丰补歉,并借助国际市场进行调节,促进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在稳定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让农民愿意种地。这就需要提高农民种粮的效益,使得以种粮为主业的专业种植农户的收益大体相当于甚至高于从事其他农牧业生产和非农产业者的收益。只要能做到这点,中国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保障应当没有问题。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建立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长效机制,使种粮农民有稳定的预期,从而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为宏观调控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企业市场营销的主流。一、中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的焦点是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与实施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绿色营销顺应了人们的绿色需求,保护了地球的生态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绿色营销是21世纪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人类生存空间理念,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永续发展理念,社会发展时空维度上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全球道德”中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理念的四个方面。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这就是说,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这三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1984年,广州市最早开始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试验并建立了专门的生产基地。1989年,农业部组织专家研究,正式提出了绿色食品概念。1992年11月,我国代表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市场营销研讨会,充分接触到国际性的绿色营销理论。同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绿色食品标志制度。1993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 1994年,农业部又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三项基本原则。并正式决定由太阳、植物叶片、蓓蕾构成绿色食品标志。从此,绿色食品标志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食品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最畅销食品。现在全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已达28个,有近300家企业进行着630余种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0年研制成功了高容量胶体电池;1994年研制成功绿色农药苦参烟碱乳剂,获得日内瓦博览会金奖,已开始成批生产;1995年科龙电器公司的全无氟节能冰箱技术通过国家科委鉴定;1995年8月,上海建立了以无污染的液化气代替汽油的绿色车队;1996年8月,海尔集团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全部产品整体通过绿色产品论证的企业;现在可回收再生的卫生纸、对人体无害的真丝产品等也已获得国家环境认证。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数十家绿色商店相继建立,并程度不同地承担着绿色产品的批发、零售、储存、运输等项功能,有的还负责绿色产品生产的物资供应、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1997 年我国第一部《绿色营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绿色营销理论的形成。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的实施是合乎潮流的顺理成章之举,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但必须看到,绿色浪潮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时候,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对外贸易上,许多国家利用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来拒绝或限制进口,使我国一些出口产品遭受威胁。据不完全统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由于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危险。因此,对实施绿色营销,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二、中国企业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中国现有的市场由于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使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1、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但由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媒体宣传、引导滞后,至今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仅是少数消费者,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没有形成内在的绿色消费需求,甚至还不知道绿色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营销的概念。2、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营销理念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得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不少企业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绿色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冒然行事;另一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顾不上花较高的代价推行绿色营销。3、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滞后。绿色营销的前提是要生产出绿色产品,解决消费环节污染的根本方法需要通过改善生产环节来实现。早在70年代,国际社会就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推广。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追求物耗和能耗的最小。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 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4、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与绿色营销不相适应。绿色营销对我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挑战,首先绿色产品必将取代非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而我们的企业却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其次,产品的包装至今仍是一味追求坚固、精美、豪华,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再次,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入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四是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还没有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五是促销方式陈旧,特别是一些先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还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意。5、政府没有制定足够多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对协调企业、消费者、社会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它需要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尽管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绿色运动开展的措施,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三、我国现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对策1、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尽快培育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必须注重绿色教育。从我国目前人们的绿色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大力进行绿色宣传。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欲望。努力营造绿色时尚。绿色消费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所以要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本身就是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对未来的奉献。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绿色消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时尚。这样才能培育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2、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事实并非如此,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环境投资应作为成本计入绿色产品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比经营同类型非绿色产品更高的利润。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要充分认识增加环保投入,不是企业多余的负担,而是企业节能降耗、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必须确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寓环保意识于生产经营决策之中,努力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就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企业文化。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就必须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绿色教育与培训,努力使全体员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以环保为己任,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盈利。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质量管理。绿色产品寄托着人们消除环境污染之害、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愿望,标志着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行动和获得的成果。开发绿色产品不仅有利于人类的持续发展,而且可以直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攻守皆宜的利器。绿色产品是清洁生产的产物。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实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具体可以概括为“五R”原则:一是研究(Research),即重视对本企业的环境对策的研究。二是减消(Reduse),即搞好“三废”治理,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循环(Recycle),即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四是再开发(Rediscover),即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五是保护(Reserve),即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教,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此外,还必须建立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从而精确地计算出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影响所付出的成本,并对企业现行的运作做出整体评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寻求科学依据。4、树立绿色营销组合观念,实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创新企业必须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在产品、包装、价格、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一要抓好绿色产品的开发,二要采用绿色包装,三要合理制定绿色价格,四要选好绿色分销渠道,五要开展绿色促销。总之,企业要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使绿色产品与绿色包装、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和绿色销售服务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需求与日俱增、绿色营销永保青春。5、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确保绿色营销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促进企业营销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企业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政府必须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绿色法规。二是要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资源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的行政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四是要完善绿色奖励政策,切实落实“三废”综合利用企业和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绿色企业可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加速折旧、发行绿色债券等权利。五是还要加强对发放“绿色标志”和实施绿色营销的管理,严厉打击绿色产品的假冒行为,保证绿色产品和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四、世界绿色营销的发展趋势展望1、绿色营销:抹掉“地球赤字”的神奇画笔绿色效益要求绿色思维,绿色营销萌发经营理念。如果说:“全球问题”造成了“地球赤字”,那么,绿色营销就是抹掉它的神奇之笔。高科技给经济带来高增长,但又给生态环境造成重负担,现已达到“生态极限”,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了地球的负荷,因而出现了“地球赤字”,就是“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实际上是在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人口剧增、粮食不足、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作为绿色营销前提的绿色生产,是对“全球问题” 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象的最有力的回应。绿色生产以追求节能、省料、减污(无污)、增美的综合效果,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绿色生产首显其功。绿色生产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绿色治理三个环节。2、绿色营销:来自“地球村”的锦囊妙计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战略抉择,那么,绿色营销便是“地球村”村民其中的一条锦囊妙计,因为绿色营销策是人类永续发展的理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国籍、国界的概念将日益淡漠,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国际流动性却越来越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利益的驱使,国际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但又由于彼此的利害关系又需相互依赖,于是在竞争中又有某种合作。因此,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只顾一时,而应该永续, 不能只顾当代,还应顾及后代。可持续发展是包含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资源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性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十大趋势,其中销售全球化是其主导趋势之一。其产品销售和服务销售日益具有全球的性质,而绿色产品则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恒销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品牌、绿色包装、绿色服务和绿色信誉。总而言之,绿色产品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心理体现和生存需求,因而最有竞争力。是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合乎规律的呼应,是绿色发展中“曲径通幽”的路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条锦囊妙计,是来自“地球村”的人类生存智慧。3、绿色营销:闪烁在“唯一星球”的坐标亮点如果说绿色文明是一幅生态坐标的话,那么,绿色营销便是它的闪烁的亮点,因为绿色营销回应着生态文明理念。地球是宇宙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社会文明发展史标明,人类在这一星球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并孕育着生态文明。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群体与生存环境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张以生态平衡为着眼点,要求人类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认识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主张善待自然,人类只能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社会发展的时间维度是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发展统一,具有延续性,这是坐标的横轴;社会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的整体统一,具有关联性,这是坐标的纵轴。时间维度的横轴与空间维度的纵轴之交汇点,便是生态坐标—绿色文明。而绿色营销则是其上的一个亮点。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消费。乃是人类发展模式中消费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甚至对于人类的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是一种改换。由此观之, 由绿色营销提供的绿色消费,完全符合人类永续发展的要求,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存原理—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共生共荣。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不可否认,绿色营销已成为世纪之交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实行绿色营销已成为一股强劲的世界潮流。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世界化”、“生态化”,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总之,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在人类与大自然所构成的标识绿色文明的生态坐标上,在社会发展时空维度的交汇点上,绿色营销的闪光将更加亮丽。4、绿色营销:回响在“地球日”里的和谐音符如果说全球道德是一支动人心弦的交响曲的话,那么,绿色营销便是其中的和谐音符,因为绿色营销蕴含人类道德理念。每年的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而举行的活动。在全球道德构建中,绿色营销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它是人类对自身行为深刻反思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文明道德观,它体现了高科技高污染时代生态环境的新要求,它将从根本上杜绝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奏响人与自然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装袋设计存在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