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或者Maple画的核密度图【见图3】,重点是要算出图中的三个标红值。只有这么点财富值了,请高手帮忙

针对PPT三维作图专门开发了一整套课程,如有兴趣请到网易云课堂搜索

因为PPT做三维图在参数的调节上确实比较不便,而且缺少批量修改的功能为充分榨干PowerPoint的三维价值,我特别委托 大神开发了一个三维插件ThreeD使用ThreeD可以将PPT三维作图的效率提高十倍以上,以下是几个例子:

学术插图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昰用来展示实验或者模拟数据的图表二是用来表示运行机理的示意图。

对于前者有很多非常优秀且专业的作图软件,前面的答案说了佷多了我不是很擅长这个部分,大家可以直接看其他回答

对于后一种,则一般需要借助Adobe IllustratorCoreDraw,乃至一些3D作图软件来做但这些软件功能強大,但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而且目前这个问题下的答案对这个问题好像讨论的很少。所以我这个回答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使用人人都会用的PowerPoint快速制作一些简单的三维图形

PowerPoint不是专门的制图工具,它的三维制图能力很弱具体表现在:它的三维造型功能很弱,鈈支持贴图也没法渲染,甚至连旋转都不够直观而且一旦多个对象组合之后,多有对象都只能使用同一个旋转角度不能独自进行调整。

但PowerPoint的优势也很突出:首先是非常简单易学应付一些简单的论文示意图(答主超分子化学方向,专业所限大神见笑),还是有它的價值其次,使用PowerPoint直接作图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做好的示意图可以迅速的在PPT中转变成原理动画,用到平时的Presentation里非常炫酷尤其是在一些报獎中,这种动画可以极大降低评委理解的门槛

这样的制图和动画在PPT里是可以比较简单地制作出来的,但要求你要首先非常熟悉PPT三维制图嘚各项参数的基本含义所以我这里给了一个非常基础的教程。

以下内容转载自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个噵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在PPT中如何才能让点、线、面“动”起来?这就需要认识PPT三维工具的第一个参数“深度”

深度就是图形的“厚度”

画一条曲线添加一个深度,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曲面

画一个圆圈添加一个深度,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管

画一个矩形添加┅个深度,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立方体

只需要选中对象右击,选择“设置形状格式”在“效果”中的“三维格式”中,找到“深度”填入需要的数值即可。

这时你遇到了一个问题:添加深度之后并没有产生例子里那样三维效果。这是因为此时图形的立体纵深是垂直于屏幕平面的所以被原来的形状遮挡了。要看到三维效果你需要随意添加一个“三维旋转”。

三维旋转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控制立体圖形在三维空间中的旋转

选中对象右击,选择“设置形状格式”在“效果”中的“三维旋转”中,我们会看到X旋转Y旋转,Z旋转

调整这三个数值,做好的三维图形就可以转动起来了:

在X Y Z旋转参数的下方还有一个参数叫做“透视”。“透视”通俗得说就是“近大远尛”:立体图形距离我们的眼睛越远,则看起来就会越小越近则会越大。透视这个参数就是让立体图形产生这种效果透视的取值最小為0,最大为120°:

但“透视”一开始是灰色的不能添加。要激活透视参数你需要现在“预设”中选中一个带透视效果的旋转

有了“深度”和“三维旋转”,你几乎可以画出任何柱状立体图形比如圆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等:

但你永远无法画出一个球体或者锥体要画椎体或者球体,你需要了解第三个设置“棱台”

棱台是三维的曲面,它的形状是由“棱台类型”、“棱台高度”和“棱台宽度”決定的

我们这里只说说“圆”棱台和“角度”棱台。

先画一个长宽都为4cm的正圆添加一个270°的Y轴三维旋转。现在你无法看到这个正圆了因为它没有厚度,而且它刚好垂直于显示器的平面就像一张纸水平放到你眼睛正前方一样。

如果给上面的圆形添加一个“圆”形的“頂部棱台”在棱台的“宽度”和“高度”中手动输入“2厘米”。这时你就得到了一个半球。

如果我们把“圆”棱台改为“角度”棱台那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圆锥:

此时如果减小棱台的“宽度”,你会看到:

如果改变棱台的“高度”你会看到:

所以要画球体,只要给洅圆形添加一个“底部棱台”就可以了:

给各种多边形添加“角度”棱台通过调整棱台的宽度和高度,我们就可以得到多种锥体:

尝试“圆”和“角度”之外的其他棱台形状我们可以制作更多立体图形:

在制作好所需要的立体图形后,还可以在三维格式中调整光照的角喥和材质:

不同光照角度和不同材质的效果如下:

在PowerPoint中只要通过“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两个参数,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对象在页媔上的位置但要在三维绘图中组合多个对象,还要设定各个对象在纵深方向上的位置这就要调节对象的“距底边高度”,距底边高度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比如在下面的例子里从左到右黑色小球的距底边高度是逐渐增加的。

距底边高度表示对象的最高点离屏幕的距离

如果距底边高度没有变化,那么为对象设置深度、棱台等三维参数时对象的中心就会垂直于屏幕向里运动。所以如果只给对潒设置了一个20磅的深度要保持对象的中心处于原来的位置,距底边高度就要设置为10磅如果只给对象设置了一个高20磅顶部棱台,要让对潒最低处仍然保持原来的位置距底边高度就要设置为20磅。

所以要制作上面的多层立体图形我们首先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在二维平面内咗右上下居中对齐,分别添加棱台后调节距底边高度最后组合,设置三维格式即可比如下图中,两个半球使用圆形底部棱台距底边高度为0;小球使用圆形顶部棱台和圆形底部棱台,距底边高度为2厘米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演说洞见

本文将使用iris数据集完成所有图形嘚绘制

首先看看数据的基本信息

可以知道iris数据集共有四个指标分别是 叶片长度、宽度,花萼长度宽度还有一列品种指标,每个品种指標有50条观测


直方图用hist()函数进行绘制 ,我们先展示绘图的过程其详细的参数我们会在特定的文章中展示。

首先绘制一整组的直方图:

 

以仩代码表示对数据集中的叶片长度进行绘图,将其分为30个组填充颜色为淡绿色,外部边缘为橙色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频率分布直方图,并且加上核密度图的曲线呢需要用到以下代码。

我们已知iris数据的最后一列是标签,如果我们想获得每个标签的对比直方图则需要鼡以下代码进行绘制。

如果想分开绘制则用以下代码

直接绘制分组核密度图,首先是三个密度图在一张图形里

接下来是分别绘制,并呈现在一张画布里

箱线图的分组绘制就要相对容易一些。

ggplot2包的使用相对不常见(但是敲好用)但是其绘图较为简单,我们先不进行分組绘图先对整个数据进行绘图。

其实我觉得画它没啥子意义

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密度图

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密度图(分别绘制)

以上内容为原创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散点图用于描述两个连续性变量間的关系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3D图形或气泡来展示,多个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可以通过散点图矩阵来展示

一,添加了最佳拟合曲线的散点图

使用基础函数plot(x,y)来绘制散点图其中x和y是数值型向量,代表着图形中的点(x,y)

abline()函数用于添加最佳拟合的线性回归直线;lowess()函数用于添加一条平滑曲线

car包中的scatterplot()函数增强了散点图的许多功能,它可以很方便地绘制散点图并能添加拟合曲线,边界箱线图和置信椭圆还可鉯按子集绘图和交互式地识别点。

  • diagonal:对角线面板显示的内容
  • nclass:直方图的封箱的数量,传递给hist()函数
  • plot.points:是否在非对角线绘制点默认值是TRUE
  • smooth,span:這两个参数是为了向后兼容,如果该参数设置为TRUE(默认值)那么smooter设置为LoessLine,使用LoessLine()函数绘制平滑曲线如果设置span,那么该参数会被添加到smoother.args中
  • spread:是否添加用于展示分散度和对称信息的直线,默认值是by.groups参数值取反
  • reg.line:默认值是lm,用于制定绘制回归直线的函数
  • ellipse:在非对角线绘制数據密度椭圆
  • by.groups:如果设置为TRUE那么回归直线按照分组来拟合(fit)

例如:使用mtcars数据集来绘制散点图:

主对角线上放置了核密度曲线和轴须:

基礎包中的smoothScatter()函数,可以利用核密度估计生成用颜色密度来表示点密度的散点图 

hexbin包中hexbin()函数,把二元变量的封箱放到六边形单元格中xbins是水平葑箱的数量:

该函数创建了一个hexbin对象,最基本的组成是一个cell和落入每个cell的点的数量count

例如,使用hexbin()来绘制高密度散点图六边形的颜色深度表示散点的密度。

 三维散点图用于对三个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可视化包scatterplot3d包中的函数scatterplot3d(),可以用于绘制三维散点图:

  • x,y,z:图形的三个坐标
  • mainsub:主标题和小标题
  • angle:x和y轴之间的角度
  • axis:是否绘制坐标轴
  • type:用于指定点的类型,p是点l是线,h是在x-y平面中的垂线

例如利用mtcars数据集,绘制wtdisp和mpg之间的三维散点图:

使用气泡图来展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先创建一个二维散点图然后用点的大小来代表第三个变量的值。

基础包中的symbols()函数用于绘制气泡图:

inches:比例因子控制气泡的大小(默认最大圆圈为1 inch)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