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越南人认为中国人漂亮保险公司是骗子

朋友你好。你问的问题很有水准,着实让我想了好久。
造成中国人的相关信息意识比较差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有国家、政府的原因,也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的原因。说起来好复杂的。
简单来说,外国的保险公司已经经营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遇见过了,也知道最佳的处理办法了。自然是非常好的。而中国的保险经营还不到10年的时间,一切还都处于认知的状态,还在学习与摸索的原始状态。这肯定不能和别人相比。比如:
1,外国的保险业经营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还不到10年。
2,外国经济有40%以上来自于保险的收入。而我们国家远远不足。足以看出外国很重视保险的资金汇集。
3,政府、广播电台与电视媒介对保险的宣传力度也和外国大有差异。我国宣传严重不足。不到位。
4,我国保险公司在设计条款的时候不合理、不具人性化特点。且条款难懂。高深。
5,代理人的形象与公司形象很不协调。我国很多素质不高的代理人做出有背职业道德的事,在市民心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6,居民收入不高,自是不能再考虑买...
朋友你好。你问的问题很有水准,着实让我想了好久。
造成中国人的相关信息意识比较差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有国家、政府的原因,也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的原因。说起来好复杂的。
简单来说,外国的保险公司已经经营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遇见过了,也知道最佳的处理办法了。自然是非常好的。而中国的保险经营还不到10年的时间,一切还都处于认知的状态,还在学习与摸索的原始状态。这肯定不能和别人相比。比如:
1,外国的保险业经营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还不到10年。
2,外国经济有40%以上来自于保险的收入。而我们国家远远不足。足以看出外国很重视保险的资金汇集。
3,政府、广播电台与电视媒介对保险的宣传力度也和外国大有差异。我国宣传严重不足。不到位。
4,我国保险公司在设计条款的时候不合理、不具人性化特点。且条款难懂。高深。
5,代理人的形象与公司形象很不协调。我国很多素质不高的代理人做出有背职业道德的事,在市民心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6,居民收入不高,自是不能再考虑买保险。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
7,投保手续简单,快速。但是理赔手续繁琐、习惯拖延、索赔困难。。。。投保前和投保后的服务态度与质量反差极大。。。
为什么中国人的保险意识比较差?综合以上因素,就怪不得老百姓了。
其他答案(共10个回答)
条款过于专业,一般人很难理解,害怕吃哑巴亏;
2、因为保险公司在劝你投保时过于热情而在理赔时过于冷漠甚至是刁难,伤了大伙的心。
我是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我的体会源于第一张保单的客户谈话--
他说:“我手中已经收到有不少于10份的计划书,其中包含有人寿、平安、信诚、友邦...
中国的保险大多不值得买,我有切身体会。要知道,你所交的保费,在当月即被保险公司的经理和业务员瓜分一大半。算一下,保险业务员最高可以提40%佣金,再加上各级主管、...
人民忧患自己的收入,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国防与民无关
中国人为了置他人于死地而活着。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金榜题名,金龟佳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得已而为之,美其名曰:为了实现愿望。一些人为了富贾一方...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中国人买保险的十大误区 - 财经自媒体 - 南方财富网 -
中国人买保险的十大误区
误区1:保险都是骗人的
案例:方先生不止一次接触保险,但他始终认为--投保容易理赔难,保险是骗人的!至今也未给自己和家人买过保险。
点评:保险没有骗人的,只有骗人的人。保险代理人制度在亚太地区非常成功,1992年引入中国。中国保险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保险制度并不完善,无法与欧美国家相匹敌,正是这种&沃土&滋生了中国保险代理人的畸形发展。保险代理人为了个人短期利益,再为客户讲解过程中,往往避重就轻,夸大其词,扭曲合同条款等无良行为骗取客户投保,等到理赔时才发现,根本不符合条款,无法获得赔偿,于是&保险是骗人的&说法诞生。
正确的做法是,多了解,多花点心思阅读保险条款,拒赔或者能克扣已缴保费的地方,条款中有明确说明。即使签了保单,仍然有10天的犹豫期,可以好好阅读保单条款,如果反悔,此时不晚!
误区2:&家庭饭票&零保险
案例:周先生和太太都在私企打工,周先生的收入是太太的两倍,是名符其实的&家庭饭票&。夫妇俩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份保险,却为1岁的宝宝购买了3份保险。
点评:先为孩子买足保障&是不少家庭买保险时存在的误区。在不少家庭,孩子的保障十分完备,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母却无险傍身。
正确的投保观念应该是: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子女成长可能面临的风险直接取决于父母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家庭支柱获得足够的保障,子女的风险才可能降到最低。&
误区3:1岁宝宝20万重疾险
案例:张先生的保障意识较强。在孩子1岁时,他花2000多元为孩子购买了保额高达2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这份保险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重大疾病或身故,保险公司按保额赔付。
点评:很多人以为少儿险便宜,会多买多赔。其实,少儿险不会买多赔多。为防止成人骗保,危害少儿生命,即使家长在几家保险公司都投保了以儿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少儿险,但各家公司给付的总额最高都不能超过10万元。为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不受此限。
教育金保险类似强制储蓄,保额高低视乎各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误区4:教育金成首张保单
案例:陈女士的宝宝出世后,教育金保险成为陈女士为孩子购买的第一张保单。陈女士每年在这份保险上投入5000元。按照保险计划,若干年后,在孩子上学时,陈女士可以每 年领取一笔钱,用作孩子的教育金。不过,除了这份保险,陈女士没再为孩子购买其它保险。
点评:教育金保险是家庭理财规划的一个有力工具,但不应当成为孩子的第一份保险。
教育金是10年或者20年需要花的钱,为孩子买保险,首先应该规避的是目前可能出现的风险,即意外、疾病。
成长过程中,孩子逐渐会经历比较顽皮的学前时期,适当选择一些意外保险,可以使孩子的成长过程更有保障。
另外,小孩的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健康保险也是家庭的一大得力帮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孩住院的可能性大,住院医疗保险也比较适合家庭购买。这类保险一般可单独购买,且多为定额给付,比较实用。
误区5:太过&深谋远虑&
案例:王太太为孩子购买了某公司的终生寿险。按照保险计划描述,孩子60岁可领取退休养老金5万元,100岁时可领取期满贺岁金5 万元。
点评: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为孩子购买终生寿险,为孩子未来的&养老钱&做打算,实在是一件太过&深谋远虑&的事情。尤其是在大人自己的养老金尚没有储备足够的情况下,考虑孩子的养老问题更加没什么必要。
建议为孩子买保险时,保险期限应以到其大学毕业的年龄为宜,之后就应当由他自食其力了。此外,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父母现时的投入,数十年后,对孩子的&养老&还有多大帮助也是一大疑问。当然,如果看重终身寿险的&纪念意义&,父母在预算宽裕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险种购买一些。
误区6:不知&豁免&为何物
案例:赵先生2003年为孩子购买了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和教育金保险,每年向保险公司缴费5000元。2008年,赵先生因病去世,家庭收入锐减。赵太太不得已停掉了为孩子已经&
购买数年的保险。
点评:如果赵先生最初购买的是有保费豁免条款的保险,或是另外附加儿童保险费豁免险,出现这种情况,赵先生孩子的保险利益就不会受到影响。
所谓&保费豁免&,是指当投保人发生身故或高残而无力续缴保费时,保险公司可以允许其免缴余下各期保险费,而被保险人继续享受保单所列明的保障。&保费豁免&相当于为保险&
再加上一层保险,不论大人为自己投保还是为子女投保,均宜附加这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对&豁免&的定义不完全一样。有的公司规定投保人因意外或者疾病导致身故或全残均可以豁免;有的公司则规定只有投保人身故才能豁免;还有的公司规定疾病身故或者全残不在豁免范围之内。
误区7:有&医保&不买商业险
案例:周女士所在单位为其购买了医保。考虑到已有医保傍身,周女士没再购买商业保险。去年,周女士住院花去5000多元,医保只报销了3000多元。周女士使用的进口药、特效 药都不在医保报销目录内,周女士只能自己埋 单。
点评:新医改实施后,商业保险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医保的基本设计原理是低水平、广覆盖,超出部分由商业保险解决。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为10万-20万元,社保最高支付 限额显然与这个水平有差距,个人还需根据情 况补充商业险。
某些药品(新药、进口药、贵药等)以及一些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商业保险可对此部分进行补充。此外,医保注重的是医疗费用的报销,但是市民 患病后,除了直接的医疗费用外,还会产生以下三方面的费用:一是后续治疗费;二是不能 工作失去收入来源的费用;三是发生重疾后的后期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这笔费用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解决。
误区8:&兆头不好&不买意外险
案例:赵先生认为买保险兆头不好,从不买保险。赵先生的同事某日意外摔伤,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埋单。赵先生认为,此君有此一劫,都怪之前买了保险,惹了祸。两个月后,没有买保险的赵先生也发生交通意外。不过,赵先生的医疗费用只能自掏腰包。
点评:因&保险兆头不好&不买意外险是个误区。和保险公司其它险种相比,意外险堪称人人必备的护身险种。因为这一险种普遍花费不高,几十元至几百元即可带来一年保障。不过,在购买意外险时要注意其保障范围。以保险卡为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卡主要针对经常出差或是每年都要旅行多次的人士;航空平安卡主要针对&飞行一族&;交通意外保险卡则主要针对经常乘坐轮船、火车和汽车等公共交通&
工具的人。
误区9:寿险成唯一保单
案例:钱太太在保险公司代理人强力推荐下,购买了缴费20年的某款寿险产品。这份保险类似强制储蓄,钱太太每年向保险公司缴3000多元,55岁退休时,钱太太每月可从保险 公司领回一笔钱。这张寿险保单是钱太太唯一一张保单。某日,钱太太生病住院,想到保险公司或可理赔,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这张寿险保单除了提供养老和身故保障外,并无其它用处。
点评:通过保险为养老做规划是不错的选择,但将寿险作为唯一保单却不可取。
从风险的迫切性上看,意外和疾病的风险是每个人最易面临的风险和最需要化解的风险。从保障的先后顺序来看,意外险和疾病险应当成为个人购买保险的首要选择。在购买了足额的意外险和疾病险之后,再进一步对&养老钱&做长期规划。
误区10:豪宅无&险&傍身
案例:孙先生2006年在父母资助下购买了180平方米的四居室房产,现在房价已经攀升 到近400万元。相对房价的上涨,在国企工作的孙先生两夫妻的工资并未见长,家庭收入每月保持在14000元左右。孙先生一家存款不到30万元,房产成为小两口的主要资产。两人都为自己买有保险,但房子没有任何保险。
点评:随着房价高企,市内的&百万豪宅&越来越多,家庭资产主要集中在房产已经成为都市常态。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对家庭主要资产进行保障,堪称保险业一大怪状。
一般来说,房产要么不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风险,花费都不小。通过家财险为家庭主要资产上个保险锁也是一种化解家庭风险的理财之道。据了解,目前市内售卖的家财险普遍花费不高,几百元甚至上百元即可一年无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方财富自媒体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误区1:保险都是骗人的案例:方先生不止一次接触保险,但他始终认为--投保容易理赔难,保险是骗人的!至今也未给自己和家人买过保险。点评
(银监会副主席闫庆明)银行破产,狼真的要来了之前人们的观念认为,在中国,银行破产是一件几乎不能想象的事情。而现在,银行破产可能真的中国人为什么不相信保险,不相信保险公司
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相信保险、不信任保险公司,批评言辞如:“保险是骗人的”,“卖保险的是骗子、买保险的是傻子”,“保险是好东西,但保险公司不是好东西”,“叫花子保险”,“保险职业声誉与娱乐场所小姐无异”等。
  信任可以简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险交易中,广泛的不信任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销售人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客户沟通,很多客户甚至拒绝与保险销售人员进行任何沟通,大大增加了保险销售的难度和销售成本,也给保险销售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博客的一位读者留言说:“如何拜访让客户不讨厌,我从事保险业10年还有恐惧感!”。销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惧,保险销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惧。
  为什么人们不信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我从普遍原因和特定原因进行分析。
  1. 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饭店有地沟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剂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房地产公司卖的房子夸大建筑面积,唐骏更是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似乎已经没有了道德底线呢?
  几天前我曾经看了一本书上写的一位台湾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台湾老兄说:“台湾的情况要好很多,我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大陆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后来阅读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论著,发现上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事实上,信任的历史建立过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间,即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熟悉产生信任;然后,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走向了陌生人社会,陌生带来的恐惧感使得人们成立了大量的同乡会、公会、会所、行会等组织,人们借助这些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带来的稳定感在城市中闯荡。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之间交易盛行,随着市场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复性的交易能够促使交易双方讲诚信,因为不讲诚信,对方就不与他交易了。那些“一锤子买卖”的交易双方很容易失信,这时,行会或者政府会出面干预和惩罚。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简言之,人们之间的信任,要么来自血缘、地缘,要么出于芸芸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当然还有政府对欺诈的惩罚。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首先,计划经济杜绝了互惠交易,没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们开始依附于一个个国营单位,在老早的国营企业呆过的人知道,貌似终身雇佣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问题都由企业负责了。但实质上,从上到下,没人热爱自己的单位,没人捍卫单位的利益,单位领导并不谋求把“蛋糕”做大,从而为成员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国营单位成员只能紧紧盯住本单位内部的那张永远做不大的“小饼”,看自己如何能够多分点,既然是小饼,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没有。所以,国营单位内部进行着剧烈的斗争,斗来斗去,还是没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终身雇佣吗,谁也走不了,只有继续内斗。在对少量同一资源的强烈争夺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丧失了。
  计划经济和国营单位制度消灭了芸芸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加上不断地内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被扫地出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鼓励采用揭发和批判方式开展思想斗争,揭发的自然都是熟人的问题,所以,熟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子女与父母要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历来最紧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规模的“杀熟”运动导致熟人之间的信任也开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间的的信任也瓦解了。原哈工大校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昌在文革后曾说过“文革十年,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文明被践踏”。中国人干坏事的心理障碍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国这个不具信任、不讲诚信的社会。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突起,互惠交易开始了,按说应该培养起大家的诚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点是易毁难建。信任创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信任摧毁确是刹那间的事情。信任一旦丧失,重新恢复到原来水平需要漫长的时间。亚伯拉罕·林肯深知这一特性,在他写给亚历山大·麦克卢尔的信中谈到“一旦你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永远无法再得到他们的尊崇。”
第二,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交易依赖于政府的惩罚来矫正。但是,在政府力量强大的市场经济中,为了政绩,部分政府官员不是保护消费者,而是与企业结成联盟,在企业失信时表现出无比的宽宏大量。诚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质社会的高度诱惑下,消费者充满了消费欲望,虽然专家说食品有毒,但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吃了再说。某品牌国产汽车被德国人称为“来自中国的废铁”,但在部分国人看来是既宽敞又大方,低价买“牛逼”,先开着再说。人们也许已经麻痹了,不太在乎这些。
  2. 特定原因
  1) 企业发展急躁症
  上几年的保险公司疯狂地与过去比、与国际比、与银行比,比营业收入、比资产规模、比业务范围、比是否是世界五百强。尤其是,同为金融业,银行却总是压在保险头上,让保险公司领导颜面尽失,所以,保险公司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做大保费规模和资产规模,以提升公司领导的形象和地位。为此,公司给基层销售单位摊派巨额销售任务,基层压力很大,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完全贯彻公司上层的规模发展策略,无暇顾及客户的的感受,客户的感受是次要的,领导的感受是主要的。
  2) 保险产品天生让保险公司难以体现诚信
  保险承保的多为小概率事件,这意味者,对客户来说,成本是必须花的,但收益很少能看到。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长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长期看不到。而且,对于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来说,人们并不需要重复购买。所以,总体而言,人身保险多属于“一锤子买卖”,而非“重复交易”,再加上总看不到收益,这使得通过重复交易来建立信任这一途径失灵了,但重复交易是市场经济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径。
  3) 保险销售方式令人生畏
  金融业有句老话“银行躺着吃饭、证券坐着吃饭、保险跑着吃饭”。保险业有句老话:“保险是卖出去的,而不是买进来的”。跑着吃饭意味着主动出击,这个客户不愿意买,下个客户也未必,还不如抓住这个不放、穷追猛打、直至对方屈服。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呢?原因有三:第一,保险承保的风险往往是那些人们比较忌讳的、害怕的、不愿谈论的,生怕谈论会引火烧身的风险,如死亡、癌症、急性心脏病、机动车事故、飞机坠毁、火灾、爆炸等;第二,人们对于保险承保的“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没有主动管理的欲望,因为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实在太小,以至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人们天生肤浅,感受不到就是不存在。第三,在众多的消费品面前,保险排不上队。我赞同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提出的观点,人在满足温饱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后,主要的追求有两个:牛逼和刺激,牛逼就是通过事业成功和炫富来获得人们的承认和羡慕,刺激的含义是,现代工作和生活太安稳了,与祖先相比太缺乏刺激了,祖先遗传的基因要求我们去找点刺激,如炒股、赌博、飙车等。可惜,保险既无法使人“牛逼”,也无法使人“刺激”。在人们的消费目录里,保险排不上队。
  被穷追猛打的客户会想,既然东西好,干吗追着我卖,既然追着我卖,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说不准是传销,是骗子,古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吗!可惜,保险产品就是几张薄纸,没有任何味道。
  我常想,那么多的企业和行业都在欺诈客户,欺诈程度不亚于保险业,为何它们的形象似乎远好于保险业呢?经过与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业多数卖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适、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务。自己主动送上门挨宰,只能怨自己吗!保险不同,保险是在销售人员的百般劝说、威逼利诱(以危险相逼、以收益诱惑)、送礼吃饭、尊如达官显贵的情形下才勉强购买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被这样“尊重”过,事后要是感觉被骗了,心里会感觉刚才还被史无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转眼之间又被无情地扔进了地狱,落差实在太大,那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投诉状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网上把保险公司骂个半死。
  4) 新东西总是难以被接受
  寿险业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20年的时间,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非必买性,人们对保险认知之甚少,甚至买过保险的人也是如此。确实,对常人而言,即使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也很难搞清楚保单条款的含义,更难搞清楚那张充满不确定的保单价值演示表。即便买了保险,人们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它们。
  如前所述,熟悉导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从这一点来看,不信任恐怕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5) 急功近利的销售
  就像中国的政府、绝大多数企业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有些保险营销员急功近利,由于只有佣金收入,急功近利更严重了。为了卖出保单,夸大保单责任、保单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责任等对客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为了卖出保单,片面迎合客户的心理,将保险说成存款,另外还送保障,事后客户退保,发现,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捞不回来!骗子之声不绝于耳了。
  6) 服务不到位
  两个月前的一天,我奇怪地收到一家寿险公司的邀请,参加一场高端客户酒会,我没多少钱,与众多“高端人士”人士举杯只能增加我的自卑感,但我还是去了,我实在喜欢看各色人等在保险面前的反应,另外,高端人士的反应不易见。不令我惊讶但又一次被证实的是,高端人士对理财和保险知之甚少,这使我克服了部分自卑。但一位高端客户(某商会副会长)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跟我讲,自己买了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每年寄来一些资料(分红通知等),自己从来不会看,希望保险营销员能定期给自己解释一下保单情况、分红情况等。但是,买保险一两年后,当初的营销员不见了,保险公司也像没了踪迹,对保险公司越来越失望。
  显然,营销员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佣金制等原因导致的孤儿保单和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7)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误导事件、理赔纠纷事件、退保不满事件等能够摧毁信任的消极事件只要一发生,就会引人注目。但是,保险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赔事件、客户回访事件等积极事件发生多少,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心理有一个特性:总认为坏消息的源头比好消息的源头来的可靠,进一步摧毁了信任。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某某保险公司挺好的,后者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如果前者对后者说,某个保险公司如何如何骗了自己,后者可能会记住好长时间,并反复叮嘱自己不要上当。
 浏览当天的新闻事件,你发现:基本都是坏消息。除了党报,绝大多数媒体总是愿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坏消息,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7点的新闻联播的第二个十分钟(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媒体知道,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媒体也要吃饭吗!
  现代网络使得坏名声传的更易、更快、更远。
  给广大保险营销员的建议:
  1、信任易毁难建,为了保险业和我们的未来,多做提高保险业形象的事,不做有损于保险业形象的事。
  2、要揣摩客户的心理,不但包括买保险时的心理,还包括买保险后保险期限内的心理过程,及时给予关心和服务。
  3、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小范围的信任。
  4、不要诋毁同业,诋毁同业就是诋毁自己。在公众眼里,保险业是一回事。
  5、耐心等待保险消费从众时代的到来。从众,就是对信任的信任,既然大多数人都买了,或者身边大多数人都买了,就说明这是好东西,我也一定要去买。从众购买行为是不需要分析产品好坏的,就像很多人有了钱就拿到银行存起来,是不需要动脑子的。那时,保险就好卖了。但前提是,大家不要让整个保险业自毁长城,让自己也无法等到那一天。
理论上来说,保险交易是最需要诚信的,因为,信任的需求来源于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兑现落后于承诺的时间越长,该类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长期寿险业务大概是各类交易中承诺与兑现间时间差最长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人认为中国人漂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