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说放在小说类微信小程序序上,会有人用吗?

微信小程序来了,别开发App了 - 推酷
微信小程序来了,别开发App了
「别开发 app 了,做个公众号就可以了」
这是最近我和所有正在创业的朋友说的一句话,app 生态已经趋于饱和,低频产品已经没有开发 app 的必要,转而开发微信公众号(未来是应用号)将是最佳选择。
8 年前,当有人跟你说,先开发移动 app,再开发 PC 端,你会觉得那是开玩笑。2 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说,先开发微信公众号,再开发 app,最后补一个简单的 PC 端产品,你可能会觉得这又是开玩笑。现在,如果我告诉你,半年后,你真的可以不开发 app 了,这不是在开玩笑。
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两件事:
为什么只开发微信公众号是合理的
应用号可能会长什么样
容我慢慢道来。
从一个案例说起
不久前,我和朋友在一个快餐店吃饭,忽然来了一个老外,他跟我的朋友打了个招呼,于是我们就坐下来认识了。这个老外叫 Drew ,中文说得比我的英文流利,他是一个产品经理,当他知道我认识张小龙时,他笑得快合不拢嘴,他说,
我是张小龙的粉丝,我觉得微信就是全世界,这年头应该只开发微信公众号,根本不需要开发 iOS 和 Android 。
他是 「Yoli 口语」的产品负责人,Yoli 口语是一个真人英语教育产品,是一个完全且只基于微信的产品,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微信 app」,和绝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不一样,Yoli 口语不是一个单纯的 HTML 5 应用,而是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产品和交互体系。
Yoli 口语的产品分两端:学生端和老师端。
学生端他们采用微信服务号来做,学生可以在 Yoli 口语上购买课程,购买后,Yoli 会用 Uber 的抢单模式,给学生匹配老师:
然后学生就可以在服务号里与老师进行对话,按照计划的课程,互动学习和练习英语:
老师端他们采用了企业号,老师可以在企业号抢单、给学生上课等:
每节课结束时,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评价。
从以下这张图你可以看到,老师端的所有功能都被打包到企业号里。
简单绘制其产品架构,是这样的:
当然,实际的架构要比上图复杂得多。
这是我见过功能「最完整」的微信公众号,而且,Drew 他们没有开发 iOS 或 Android app 的打算,对于他们的产品团队来说,他们相信只开发微信公众号已经足够了。
Yoli 口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像引语里所说,2 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只开发微信公众号,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但现在,微信上已经出现了功能复杂的公众号,而且应用号也将在不久后发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优先或只开发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一定是未来
本文说的微信公众号更多地是功能性的公众号,虽然订阅号也可以对接开发接口,但从产品的角度,未来大多数开发必然是基于服务号,以及即将推出的「应用号」,或许可以统称为「微信 app」,简单的定义是:
为满足用户某种需求开发的、完全基于微信的消息或网页应用,入口是公众号,用户无需离开微信即可完成所有操作,所有需求都在公众号里被满足。
重申一下,这里说的「微信 app」并不是指像「可能吧」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而是完整闭环的功能性产品。比如你开发了一个 iOS app,然后你注册了个订阅号每天发文章为产品做宣传,那么,这个订阅号不能被定义为「微信 app」。
从很多角度考虑,开发微信公众号都比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 要好。
用户在哪里,产品就在哪里
如果你是一个销售鞋子的商人,你的鞋子只适合南方人穿,你应该在南方开店,或在南方人出没的地方和网站投放广告。
顾客在哪里,就让顾客在哪里看到你。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他们(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微信里,比如我,过去 7 天里,有 16.6 个小时微信都在前台工作(iPhone 自带统计),这意味着我每天有超过 2 小时在微信里度过。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我们的目标用户同时也是微信用户,那么,为什么不在微信里开发产品,以让我们的产品更容易触及用户?
从使用频度角度开发
打开你的 iPhone,查看手机的电量统计,你会轻易发现,微信占了你电量使用的最大比例。
通过查看过去 7 天的统计我还发现,在我一共安装了 218 个 app 的 iPhone 上,过去一周我只用了 28 个,其中有 8 个是系统应用,也就是第三方应用我只打开过 20 个。而耗电量超过 1% 的,只有 10 个。我们假设耗电量超过 1% 的应用就是高频应用,那么:
一周内我频繁使用的 app 只有 10 个,只占了我所安装 app 的 4%。
我相信非 IT 圈的人装的 app 肯定没我多,但频繁使用的 app 也不过是 10 个左右。
这意味着,大多数 app 都被低频使用,被低频使用的命运极有可能是「被删掉」,因为 和删除微信好友不一样,删掉一个 app ,真的能节省不少内存 。
那么,低频 app 如何才能避免被删除?那就尽可能少占用手机空间。
如何可以做到?做成微信公众号。
用户在微信里关注一个公众号,相当于「下载」了一个 app ,但无需等待下载时间,也不占用手机内存。
从推广角度考虑
试想这样的场景:你的产品要进行地推,你在路边发传单,是扫码下载一个 100MB 的 app 路人更可能下载,还是关注一个公众号?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这年头推广下载一个 app 或公众号,成本都很高,但在即将到达用户的那一瞬间,公众号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无需下载」无论从何种角度,都让人减少心理负担, &反正关注一下不会亏,关注了不喜欢可以立即取关 ,而下载了一个 app 不喜欢,你会后悔耗费流量和下载时间。
从营销角度考虑
因为朋友圈的存在,用户使用产品和参与传播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营销方式,用户参与传播的转化率更高,因为传播的路径变短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微信 app,你除了能给用户提供功能,还能推送内容,如果你用的是服务号,用户的微信上还会多出一个未读标记。这是一种到达率比 app 更高的推送方式 — 因为用户极有可能关闭 app 的推送,但一般不会关掉微信的推送。
从开发成本考虑
微信公众号开发涉及网页前端和服务器后端,相比起 iOS 和 Android 开发,至少节省了两个平台的开发成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为开发这两个平台的客户端,服务器后端的开发几乎是必须有的,网页前端可能相对微信公众号要少一些,但相比之下,这些前端的工作比客户端的工作量要少很多。
如果你打算做一个产品,并找外包公司开发 app,如果他们建议你先开发微信公众号,这一定是一家好的外包公司。
从适配成本考虑
在微信应用里,不管用户用的是何种手机,获得的体验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也能用相对较低的开发成本让其一致。
如果你是 app 测试人员或产品经理,你肯定会特别讨厌 Android,因为 Android 设备数量众多,不同尺寸、不同性能、不同分辨率为开发和测试带来极大的工作量。
如果你开发的是一个微信消息应用,微信提供了固定的消息模板,这意味着,不管用户使用的是什么系统,他们看到的界面是相同的。
如果你开发的是一个网页应用,你只需要针对不同尺寸的屏幕稍微调整前端代码,用户就能获得统一的体验。相比起针对不同的安卓设备做调整,前端的调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从精益创业的角度考虑
精益创业简单来说指的是小规模试错,然后迭代,然后再试错,再迭代,最后成功。这是现今互联网创业的基本方法。
基于微信开发产品,更符合精益创业的理念。
开发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迭代更快
修改无需等待审核,迭代后马上能看到效果,然后继续观察和迭代
创业,拿着一个公众号去找投资并不会让人觉得可笑,反之,这是一种更精益的起步。
Facebook 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概两三年前(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Facebook 将聊天功能单独剥出来做了 Facebook Messenger,形态就跟微信刚推出时一样:聊天、群组。
半年前,Facebook 推出了 Messenger Platform ,用中文来说,就是「 Facebook 公众号 」。用户除了可以在 Messenger 里聊天外,还可以关注 CNN 看新闻,可以买鞋:
如上图所示,CNN 的机器人(相对于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我发送的关键词给我推送新闻,我可以从我关注的 Shop Spring 机器人里点菜单,直接去买鞋。
不久前,那个曾经给 TechCrunch 撰稿写微信如何改变中国互联网的老外 — Dan Grover — 微信的一名产品经理,跳槽到了 Facebook ,是不是负责 Messenger Platform 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一点是,Facebook 有注意到微信,并试图从微信身上学会点什么。
所以,Facebook 也在试图让第三方在「聊天工具」里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不是单独开发 app。
这是趋势。
这一次,中国比美国超前。
但是,基于微信开发也有若干问题
相比起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只开发微信公众号,也会有一些问题。
纯网页应用效率不够高
我们不可能只开发一个像 Siri 那样的「机器人」公众号,因为这样的体验在很多场景下,效率是非常低的。更多的场景,我们是以点击的方式找到我们想要的功能。
点击基本上是在网页上进行的,网页是用 HTML5 开发的,浏览得是否流畅,与网速、页面内容量都有关系,不像原生应用,除了要加载的内容,其它控件都是本地化的。
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网络,微信公众号整个就歇菜了,因为它无法离线使用。
从这个角度,原生应用要比微信公众号好。
拉新只能靠自己
App Store 有编辑推荐机制,也有排行榜,这让每个 app 除了自身的渠道外,还能获得额外的推广入口。Android 也如此,国内各个安卓市场,都设有推广位。
但微信从来没有推广过任何一个公众号,每个公众号只能靠自己, 平台不会给你导流量 。
哪怕在推出应用号后,短期内微信平台应该也不会推广任何第三方应用号。我深信这一点。
无法获取用户资料和好友关系
使用微信登录,微信给每个产品返回的是用户的 OpenID、头像、昵称、性别、语言、城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不像 Facebook ,使用微信登录,微信不会返回用户的好友关系。
如果你开发了一个 app ,正在和另一个 app 相互推广,推广时,你们可能会交叉查看用户数据,来制定更好的营销策略。
但 在 2 个不同微信公众号里,你无法查看关注者的交叉程度 。除非这两个公众号在同一个开发者帐号之下。因为用户的 OpenID 对每个公众号是不一样的。
诸多的限制会导致你在用户登录后,仍然需要开发相关的功能,来收集用户的资料(比如手机号、邮箱等),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和开发功能。
营销的限制
微信封了不少公众号,被封的公众号里,被谈论最多的一类是「诱导分享」。
不久前,易到用车的一次营销就被微信定义为「 诱导分享 」,遭到封禁。
要在微信平台里活下来,你必须遵守微信的规则,而「诱导分享」是最让开发者讨厌的规则 — 试问哪个产品不希望用户多分享?哪个产品不诱导用户分享给自己的好友呢?
可是,微信并不希望营销活动拉低了朋友圈的质量。
这需要平衡,但这种平衡非常难,往往让开发者感到难受,随之产生抱怨。要么,想方设法在微信的规则里活着,要么,想想别的渠道可以怎么玩。
入口混合在会话列表
微信服务号的会话和好友的会话一样,被混合在一个列表里。虽然在「通信录」里有专门的公众号入口,但里面的公众号无法自由排序。
这意味着,用户并不能像在手机桌面上自由挪动图标一样,把常用的放在第一屏,或做分类。
这样会让公众号的留存降低,因为用户需要通过搜索或一层一层的结构寻找之前关注过的公众号。
网页应用有没有可能更快?
从技术角度来说,阻碍更多人「只」开发微信公众号的原因可能是:
HTML5 网页加载速度慢
无法离线使用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Nike 广告的启示
里约奥运会第一天,我的朋友圈被 Nike 的这一广告刷屏了:
刷屏并不是因为广告内容,而是它的加载速度,看起来,就像原生的微信功能。
后来,微信官方发文说这是微信的「原生广告」,加载速度比以往快 10 倍。这个倍数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这个广告之所以加载如此迅速,是因为:
最新版的微信 app 里已经集成了显示这个广告的控件,也就是说,这个广告不完全是 HTML5 网页,有一部分结构是原生在微信客户端里的。
用户接收到广告但未打开时(朋友发给你,或你即将在朋友圈看到),广告就已经在加载,而不是点击后才加载。
虽然微信官方并没有公布「原生广告」的原理,但基本上上面的猜测八九不离十。
也就是说, 网页应用,也可以加载得像原生 app 那么快 。
Progressive
我要开始说一点被社会投资更难懂但有趣的东西了。
Google 在非常非常久之前,就致力于推动 web app 发展,它鼓励开发者开发网页应用,并提供各种技术和 API 方面的支持。然而,之前的方案并没有特别推动 web app 发展,直到不久前,Google 推出了 Progressive
(PWA) 这个概念。
PWA 是运行在浏览器里的应用,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系列技术的封装,直接翻译过来很好理解: 渐进式网页应用 。我们不需要理解它背后的技术,只需要理解它能做什么就可以了:
即时加载。加载速度比以往可能不止快 10 倍,即使网速很慢,也能有极高的可靠性。
体验流畅。操作网页,就像操作原生 app 那么流畅。
添加到主屏。PWA 可以生成一个图标,并被添加到主屏。
推送通知。即使关掉浏览器,用户依然能收到 PWA 的推送。
响应式。适配各种屏幕和设备。
安全。所有数据通过 https 传输。
渐进式加载。先加载框架,再填充内容。
离线使用。没有网络,依然可以使用。
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 PWA 得到了浏览器支持,最新版的 Chrome, Opera, Firefox 均已支持 PWA,这些浏览器提供一系列统一的 API,让渐进式网页应用(PWA)得以运行。
用一句话总结:
PWA 是网页应用,但体验和原生客户端几乎一样。
比较遗憾的是,Safari 还未支持 PWA。
网页应用的好时代已经带来
不管是 Nike 的微信广告,还是 Google 正在推动的渐进式网页应用,都在告诉我们:网页应用可以加载得很快、离线是有可能的、 网页应用是可以与原生客户端相媲美的 ,这意味着,微信公众号的体验,必将也和原生客户端越来越相似。
不得不提的是,前面所说的 Nike 广告,如果你将手机开到飞行模式,再打开这个广告,广告一样能显示。
或许,微信已经支持与 PWA 类似的技术。
应用号会长什么样子?
微信从宣布即将推出应用号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一年了,不管从任何渠道,没有任何外部的人知道应用号将会长什么样、会为开发者提供什么功能。
在我很厚脸皮跟微信团队讨论 PWA 时,他们回复了我一句: 我们会在组件和 web 间取得最佳的平衡,保证应用的一致性和运行效率,又兼顾到开发的方便性 。
结合这句话,从开发者的需求,到 PWA 技术的启示,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微信应用号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原生的控件
从加载更快的角度考虑,应用号会为开发者提供一系列统一的控件。
这些控件可能是内嵌到微信里的 HTML 前端控件,也可能是客户端的原生控件,或者两者都有。
比如,应用号可能会提供信息列表控件,如果你做的是一个新闻应用号,你只需要对接新闻数据,内容将在原生的控件里呈现。
又比如,你做的是一个购物应用号,你需要做的是开发一个后台和做好 API 对接,让商品直接在原生的列表框架里显示。
开发者可能能对原生控件进行一些自定义,但可能并不能做特别大的改动。
强大的 API
目前,微信为开发者提供了音频、分享等 API,从应用号趋近原生 app 的角度考虑,微信可能会为开发者提供更多在线和本地的 API。
比如图形方面的接口,比如辅助运算,又比如后台加载。
这些接口会让应用号的离线运行变得可能。
原生控件、前端技术、Bot 相结合
前面两点意味着微信应用号将趋近于原生 app ,拥有更快的加载速度、本地运算能力、离线使用等。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官方提供的原生控件。
对于自由度要求较高应用,可能依然需要做大量的前端开发,但结合应用号的 API,这些前端页面的加载可能依然非常迅速。
包括原有的 Bot 模式(就是你给公众号发消息,公众号返回图文信息),应用号将会是原生控件、前端技术、Bot 相结合。
应用号互通
应用号与应用号之间,可能会逐渐实现数据互通。
最简单的,一个应用号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另一个应用号。类似这样:
更深一点,应用号之间可以跳转。
再深一点,应用号之间可能会共享一个特殊存储空间,就像 iCloud 那样,应用号可以集中在这个空间里处理文件。
更开放的通知系统
目前,利用微信的客服接口,服务号可以向过去 48 小时与服务号之间有互动的关注者推送无数条信息,而要推送给所有人,一个月只能推送 4 次。
一个月 4 次的推送,显然是不够的。
或许应用号会降低推送的限制,让用户自行选择接收推送的频率,而不是统一地限制所有服务号一个月只能推送 4 次 — 就像原生 app 那样, 如果 app 的推送太厉害,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关闭 。
如果这样,微信可能会在客户端里添加统一的通知管理界面。
打通桌面端
记得前面提到的 Google 的 PWA ?PWA 是响应式的,这意味着一个应用开发完成后,它可以在手机上,也可以在电脑上运行。
微信有 Windows 版和 Mac 版( 虽然万年不更新 )的客户端,Windows 版客户端已经集成了订阅号,用户可以在电脑上查看订阅号的文章。
按此推测,有理由相信,如果微信使用应用号的机制和 PWA 类似,那么微信只需要在桌面客户端添加入口,应用号就能在桌面端运行。
对于开发者来说,开发一个移动端,「赚了」一个桌面端。
专门的应用号入口,可以整理归类
微信可能会专门在客户端里给应用号提供入口,就像现在的钱包功能:
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偏好分类整理。
开发者工具
之前微信已经针对服务号为开发者提供了网页调试工具,针对应用号提供开发者工具可能是早晚的事。
或许会有用户好友关系?
或许会逐步开放好友关系,因为 Facebook 开放了好友关系给第三方应用,目前没有出什么问题,如果腾讯足够开放的话,有可能会开放用户好友关系。那时,应用号将会更有意思。
重申,以上均为猜测
重申一下,我没有从微信任何员工里获取任何关于应用号的细节,以上均为猜测。
这是新的机会
iOS、 Android app 开发成本居高不下,推广难度巨大,站在精益创业的角度,优先开发微信公众号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渐进式网页应用技术的出现,让网页应用与原生应用的体验越来越接近,web app 也可以快速加载、可以实现离线。
用户在哪里,产品就应该去哪里开发。用户在微信里,就应该开发「微信 app」。技术上,我们已经开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剩下的,就是等待应用号的到来了。
在它到来之前,我们依然可以先基于服务号进行开发,我相信微信会提供迁移方案,如果等到应用号推出才着手准备,你可能会错过新的机会。
或许某一天,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里,会专门有一个岗位叫「微信开发工程师」,你信不信?我信。
移动信息化交流QQ群:一号群: 二号群: CIO交流群:(需认证)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为什么我不看好微信“小程序”?--百度百家
为什么我不看好微信“小程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1月9日,微信小程序终于面世,无数人都在各种吹捧微信即将又一次改变世界、作为媒体人,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还是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吹捧。
1月9日,微信小程序终于面世,无数人都在各种吹捧微信即将又一次改变世界、作为媒体人,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还是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吹捧。
作为新生事物,小程序是有红利的,但这个红利并不是所谓的用户红利。而是“不用像公众号和服务号那样,需要用户关注,小程序只需要用户使用就等同于关注。这次的红利并非流量的红利,你做App没人用,小程序照样不会有人用。”
但对创业者来说,这仍然是一个获取用户的新渠道,所以肯定要必须尝试。
但小程序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却并不能改变当下的生态,下面是十点理由。
1、小程序缺乏真正的入口
虽然在发现一栏里有小程序的入口,但这些却用户关注的小程序却没有唤醒机制,也就是说没办法给用户发送消息,用户使用了就走,那这对开发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2、小程序体验并不够好
相比服务号,小程序的用户体验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和原生app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至少部分功能是缺失的。微信强调的是轻,所以不可能让小程序拥有原生app一样的功能。例如滴滴就只能叫快车服务,这就不太好。
3、开发者不会和微信一条心
微信想要链接一切,开发者提供的服务自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所有的开发者其实都想自己做平台,如果他们的用户全部都在微信体系下玩,那谁还能有商业模式啊。开发者更多是将小程序作为获新的渠道,而不会投入所有的精力。
4、微信本质上是很封闭的
拿小程序这次的搜索体验来说,微信并不支持模糊化搜索,你想找到绝大多数小程序,那么必须知道这个小程序的实际名字,但腾讯自己家的亲儿子们却都可以,例如搜腾讯、滴滴之类的。这是我不看好小程序的关键所在。
5、想从线下获取流量行不通
小程序的本质其实是微信流量增长放缓,然后希望从线下获取流量的抉择。但想要从线下获取流量的成本无疑太高了,所以微信想借助所有企业的能量。但关键问题是,如果我能推广二维码到用户面前,为什么推广的不是我的app?
6、小程序可能会是一种骚扰
对用户来说,小程序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的。现在小程序是只要你使用就会关注,然后今天早上我莫名其妙的关注了一大堆没用的小程序。而当微信群中到处都是小程序时,这又是另一层面的骚扰了。
7、小程序没办法从线上获取流量
小程序只能分享到微信群时被打开,或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才能被发现,你没办法通过手机识别二维码关注别人的小程序,这意味着小程序没办法从线上获取流量。这对开发者来说其实有点鸡肋。而当小程序分享到微信群众,真的就能带来新用户?
8、小程序的打开过程不一定简洁
微信认为小程序能够颠覆现有生态的关键在于,小程序用完即走,通过微信可以很快的访问。但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我需要查看实时公交。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①打开相应的app,然后查询。②打开微信,然后找到小程序一栏,再找到对应的小程序,再然后查询。哪种选择更方便,我想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当然你可能会说,小程序不用下载。但不支持模糊搜索的小程序,我能找到吗?这很尴尬。
9、小程序又是一个占内存的东西
小程序的出现,很多人说不用再安装任何app了,可以大大节约手机的内存因为小程序足够简单。但比较尴尬的是,当然关注了数十个小程序之后,微信所占的内存又增加了200M。而不少安卓用户则反映把小程序放到桌面之后,手机明显变卡顿了。
10、我们其实应该理性看待小程序
上面这些理由当然只是简单的说了下,小程序的出现还是能引起行业不小的地震,未来肯定也有通过小程序获得成功的开发者,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小程序确实只是众多选择之一。微信推出小程序并不是万能的,毕竟高频的app们都想成为平台,低频的app们都可能被手机厂商推出的系统工具替代。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程序作为新生事物有机会,但对其来说比较尴尬的地方仍然是搜索和入口的问题。
举个例子,这几天我去厦门旅游,看到路上有不少人在问怎么骑mobike,这个时候可以说正适合小程序的应用场景,对他们来说并非是高频应用,适合用完就走。但小程序并不支持模糊化搜索,用户怎么通过微信找到这是一个问题?微信的设想是让用户扫描二维码直接访问,但如果一家公司的二维码能到目标用户面前,他们干嘛不让用户下载原生app,而要去让用户通过访问小程序。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注:本文只是对本人朋友圈的随意吐槽进行一个整理,请勿当常规文章传播。
阅读:616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5038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杭报集团主办
B01:杭州硅谷小报
本版主要新闻
技术支持 :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微信小程序来了!
微信扫一扫 关注“杭州硅谷小报”
获取更多实用的微信小程序推荐
哪个小程序 张小龙点了第一个赞? 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绝世秘籍,微信新服务“小程序”一露面,不出意外地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圈。 昨天凌晨,“微信之父”张小龙发了一条仅写着“”的朋友圈,配上六张苹果一代产品发布会的照片,以解释选择在1月9日上线的原因。 10年前的1月9日,已故的苹果CEO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发布苹果首款iPhone,并向全世界宣布:“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 把这张图和这句话拿出来,张小龙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小程序是一款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马化腾和张小龙这两个对腾讯最重要的男人,破天荒地同时为一款产品站台。记者 梁应杰 哪个小程序 张小龙点了第一个赞? 小程序将颠覆什么?内测时,张小龙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阐释小程序究竟为何物:“小程序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这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有着手机App的功能,但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这是小程序的关键词。早在小程序内测时,许多人已经将其视为颠覆手机App的一款产品。 在一些层面上确实如此。比如,现在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买火车票的App12306,但一年下来打开的次数屈指可数。像这种不是经常打开的App就完全可以用小程序来代替,不占用手机内存,也不耽误买票。 昨天,很多开发人员在给小程序命名时,都在后面加了个小尾巴,英文单词Lite,翻译过来就是清淡的。实际上,小程序可以被视为轻量化的App,给动辄几十、上百MB大小的App做减法,只要保留一个用户最常用、最离不开的功能即可。 据说,张小龙第一个点赞的小程序是腾讯“自选股”,只有510KB大小。与可以交易、查看财报、有龙虎榜等各种信息的App版本不同,小程序的自选股只能查看股票的实时价格,以及一些公告和新闻。 这么一款小程序显然不是给重度股民设计的。但对于那些长线投资,或者交易不频繁的股民来说,有它就足够了。 购物、炒股、叫外卖、订电影票……都已有了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主界面的显示项目,会因个人添加的不同而不同。 为什么小程序 不是做出来就会有人用? 前阵子,一篇名为《张小龙谈完小程序当天,这家公司估值至少涨了十倍》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这家叫“食在有趣”的杭州公司专做自助点餐系统。餐厅用了他们的系统后,食客到店只要扫一扫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点单、付款,前台和厨房的两台打印机同时会自动打出小票。 为什么说小程序让这家公司的估值上涨?因为整个消费流程,恰好是张小龙想要通过小程序实现的“用完即走”。 另一个例子是,把小程序的二维码贴在公交站台上,扫一下码就能查看下一班车几分钟后到达。 在这些场景中,小程序可以帮餐厅节省服务成本,帮公交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也帮你节省了获取有效信息和服务的时间,是多赢的结果。 昨天,在小程序出来后,许多公司都在忙着“搬家”,把原有在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上的服务搬到小程序上,抢占红利。据说,很多原先做微信开发和运维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小程序高手,代理已经卖到了四线城市。 但从上述两个场景不难感知到,小程序强调的并非“流量”和“红利”,而是“场景”与“服务”。简单来说,不是做出来就会有人用。 关于这点,在上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已经用一连串的“不”说得很清楚:小程序不做入口,不做小程序商店,不能订阅,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游戏,甚至连搜索都受到严格限制。 所以,昨天,很多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小程序的门在哪儿,因为我们只想遇见它,而不是用到它。 其实,微信公开课那天,张小龙已经说得很清楚,小程序就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通过它能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更多关于小程序的实际体验报告以及实用推荐,详见B02-04版。
[] [] [] []
微信小程序来了!
微信扫一扫 关注“杭州硅谷小报”
获取更多实用的微信小程序推荐
哪个小程序 张小龙点了第一个赞? 如同武侠小说中的绝世秘籍,微信新服务“小程序”一露面,不出意外地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圈。 昨天凌晨,“微信之父”张小龙发了一条仅写着“”的朋友圈,配上六张苹果一代产品发布会的照片,以解释选择在1月9日上线的原因。 10年前的1月9日,已故的苹果CEO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发布苹果首款iPhone,并向全世界宣布:“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 把这张图和这句话拿出来,张小龙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小程序是一款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马化腾和张小龙这两个对腾讯最重要的男人,破天荒地同时为一款产品站台。记者 梁应杰 哪个小程序 张小龙点了第一个赞? 小程序将颠覆什么?内测时,张小龙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阐释小程序究竟为何物:“小程序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这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有着手机App的功能,但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这是小程序的关键词。早在小程序内测时,许多人已经将其视为颠覆手机App的一款产品。 在一些层面上确实如此。比如,现在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买火车票的App12306,但一年下来打开的次数屈指可数。像这种不是经常打开的App就完全可以用小程序来代替,不占用手机内存,也不耽误买票。 昨天,很多开发人员在给小程序命名时,都在后面加了个小尾巴,英文单词Lite,翻译过来就是清淡的。实际上,小程序可以被视为轻量化的App,给动辄几十、上百MB大小的App做减法,只要保留一个用户最常用、最离不开的功能即可。 据说,张小龙第一个点赞的小程序是腾讯“自选股”,只有510KB大小。与可以交易、查看财报、有龙虎榜等各种信息的App版本不同,小程序的自选股只能查看股票的实时价格,以及一些公告和新闻。 这么一款小程序显然不是给重度股民设计的。但对于那些长线投资,或者交易不频繁的股民来说,有它就足够了。 购物、炒股、叫外卖、订电影票……都已有了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主界面的显示项目,会因个人添加的不同而不同。 为什么小程序 不是做出来就会有人用? 前阵子,一篇名为《张小龙谈完小程序当天,这家公司估值至少涨了十倍》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这家叫“食在有趣”的杭州公司专做自助点餐系统。餐厅用了他们的系统后,食客到店只要扫一扫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点单、付款,前台和厨房的两台打印机同时会自动打出小票。 为什么说小程序让这家公司的估值上涨?因为整个消费流程,恰好是张小龙想要通过小程序实现的“用完即走”。 另一个例子是,把小程序的二维码贴在公交站台上,扫一下码就能查看下一班车几分钟后到达。 在这些场景中,小程序可以帮餐厅节省服务成本,帮公交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也帮你节省了获取有效信息和服务的时间,是多赢的结果。 昨天,在小程序出来后,许多公司都在忙着“搬家”,把原有在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上的服务搬到小程序上,抢占红利。据说,很多原先做微信开发和运维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小程序高手,代理已经卖到了四线城市。 但从上述两个场景不难感知到,小程序强调的并非“流量”和“红利”,而是“场景”与“服务”。简单来说,不是做出来就会有人用。 关于这点,在上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已经用一连串的“不”说得很清楚:小程序不做入口,不做小程序商店,不能订阅,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不能做游戏,甚至连搜索都受到严格限制。 所以,昨天,很多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小程序的门在哪儿,因为我们只想遇见它,而不是用到它。 其实,微信公开课那天,张小龙已经说得很清楚,小程序就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通过它能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服务。 更多关于小程序的实际体验报告以及实用推荐,详见B02-04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小程序 看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