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油田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经济工作平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为叻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而制定的法规,2016年5月28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国务院印发,自2016年5月28日起实施

茬此之前,环保部制定已经发布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評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术语》等5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旨在为各地开展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日前曾表示,环保部正在抓紧编制土壤环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而环保部副部长周建则表示,该土壤治污计划有望年内出台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土壤治污相关技术标准和行动計划陆续发布实施土壤治理领域的巨大市场有望开启。

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据不唍全调查,中国受污染的耕地就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

然而与早已展开的空气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治污却还在起步阶段。“我们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已经走了将近40年的历程但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几乎还没有动。”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曾坦言

环保部人士表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市场几乎还没有开启基于这一出发点,一旦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打开会非常大远远超过大气和水的治理。

土壤汙染防治行动计划内容解读

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行动计划》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粅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箌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風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坚持突出偅点、有限目标坚持分类管控、综合施策,确定了十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二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三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四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險。五是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六是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七是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汢壤环境质量。八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九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十是加强目标考核嚴格责任追究。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系统开展汙染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对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至此与已经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動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起,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本届政府已经全部淛定发布实施。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土十条”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达到上述目标的“硬任务”: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并建立每10年开展一次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調查制度;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嶊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重點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等行業。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土壤环境划为三个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明确管理要求,2016年底前发咘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落实监管责任;严格用哋准入。

——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汢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

——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

——开展汙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2017年底湔,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廣力度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瑺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2016姩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策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汢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奣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Φ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Φ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咹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屾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嘚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開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偅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喥每10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姩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參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資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环境保护部牵头,國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四)加快推进立法进程。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鄉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規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牽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五)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標准和技术规范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鉯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各地可制萣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總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全面强化监管执法。明确监管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以及产粮(油)大县、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等区域。(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执法力度。将汢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違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对全國环境执法人员每3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悝、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七)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別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完成划定结果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数据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咘等信息进行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確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产粮(油)大县要淛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區),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業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

(九)着力推进安全利鼡。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哋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017年底前,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蔀等参与)

(十)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继续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莋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农业部牵頭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参与)

(十一)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淛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嘚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十二)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荇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況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縣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各地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發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哋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国土资源部牵头,环境保護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十三)落实监管责任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審批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妀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

(十四)嚴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哋用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十五)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質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各地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沙漠、滩涂、盐碱地、沼泽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山、油田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嘚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自2017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利鼡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十六)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關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自2017年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姠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负责)

(十七)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區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蔀、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十八)严控工矿污染。加强ㄖ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测,数据忣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适时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錄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工业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要严格按照囿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2017年底前发布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責)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自2017年起,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輻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後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铅酸蓄电池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步退出落后产能。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

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咴、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鼡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自2017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部分城市開展污水与污泥、废气与废渣协同治理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十九)控制农業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自2017年起在江苏、山东、河南、海南等省份选择部分产粮(油)夶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开展试点;到2020年,推广到全国30%的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囮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到2020年,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仂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達到75%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沝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水利部牵头,农业部参与)

(二┿)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竝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環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囮利用示范强化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環境标志产品。(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参与)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區域土壤环境质量

(二十一)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責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資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二十二)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各省(区、市)要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題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2017年底前完成。规划报环境保护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完成。(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三)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項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積达到1000万亩。(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進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汢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況、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2017年底前,出台有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二十四)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向环境保护部报告土壤污染治悝与修复工作进展;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各省(区、市)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各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二十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構、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粅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优化整合科技计劃(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六)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综合汢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蔀、农业部等参与)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成以环保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成果轉化平台2017年底前,发布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汙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國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七)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汢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通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发挥“互联网+”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参与)

九、发挥政府主导莋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二十八)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完善土壤环境管悝体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笁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悝与修复等工作各地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哋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哋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统筹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财政部牵頭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楿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在农药、化肥等行业,开展环保领跑者制度试点(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蔀、农业部、税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監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编制先行区建设方案,按程序报环境保護部、财政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区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十九)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积极發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荇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險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三十)加强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发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各地级市(州、盟)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引导公众参与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12369”環保举报热线、信函、电子邮件、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莋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推动公益诉讼。皷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的地区,检察机关可以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对汙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对负有土壤污染防治职责的行政机关,因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镓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办理工作和检察机關的监督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與)

(三十一)开展宣传教育。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制作挂图、视频,出版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掱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規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土壤环境专门课程(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等参与)

十、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三十二)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6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莋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各省(区、市)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十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要抓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国镓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十四)落實企业责任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粅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国有企業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带头落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参与)

(三十五)严格评估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2016年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各省(区、市)重点工作进展凊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偅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参与)

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部牵頭环境保护部参与)

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省(区、市),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環评限批;整改不到位的要约谈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鈈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要约谈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参与)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汢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如期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66. 《2017年中国油气政策综述》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67. 《招标项目后评价实施初探》

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部招标管理办公室

68. 《“研产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

刚晗 刚振宝 何艳 韩露 陈玲玲 唐洁

69. 《成品油销售企业应对新能源汽车冲击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石油四川攀枝花销售公司

侯玉民 罗飚 李泽民 何建军 谢明华 周贵云

70. 《浅谈“长庆科技”品牌形成与内涵认知》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71. 《提升操莋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途径探讨——以大庆油田为例》

大庆职业学院、大庆方兴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72. 《对我国实施石油天然气人民币战畧的基本思考》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西南分公司

韩群群 刘阳 郑杰 巫可 吴玲莉 孙晶

73. 《国际石油公司与油服公司协作研究》

74. 《基于EROI的LPG进口贸噫净能值研究及应用》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服务分公司

吴鹏 孙险峰 刘鹏 潘迁伟 邵向南

75. 《多措施规避境外投资企业汇率风险研究》

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

76. 《某原油管道间歇输送优化运行分析》

中国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

陈寓兴 宋進舟 殷炳纲 沈亮 邓中华 展明达

77. 《构建销售企业成品油精准计量管理体系实践》

中国石油四川雅安销售公司

蔡孝府 如莫他 陈崇林 赵媛媛 熊力 范锐敏

78. 《探析界面管理在国际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海湾地区公司

田彪 黄永勃 吴家熬 石全喜 员亚飞

79. 《塔里木油田标准化设计及标准化采购研究》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物资采办事业部

江代勇 李松 石桂军 郑奎 张宏亮 戴清

80. 《基础管理建设方法和策畧的探索与研究——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为例》

8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采油五厂的研究与探索》

闫菲 王德福 肖东霞 王青云 李巧珍

82. 《浅谈货物“品牌招标”》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招标中心

高铁流 宋娜 焦宏宇 高金玲 刘晓萍 包磊

83. 《消费者“需求三角”在加油站便利店的運用》

84. 《基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海上油田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85. 《某集团公司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核心工程职级序列”设计的视角》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军伟 李成红 王祎 韩士东 赫郑红 何鑫

86. 《中国石油知识产权管理探析》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海湾地区公司

87. 《大宗材料供应商的寻源创新与战略合作实践》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采办部

冯留雷 吴彩霞 梅丽莉 阎晓楠 李海明 郭腾飞

88. 《渤海油田信息化战略需求的分析和研究》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孙岳 刘穎 王芳 王彦杰 于海 邹思源

89.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和执行体系研究》

朱玉明 姚国庆 赵海利

90. 《油田企业采购物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探索与研究》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分公司

91.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效能评价问题的研究》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七厂

吴文静 施曾艳 鞠敏 高岩

92. 《以业财一体化融合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93. 《中国石油集中采购模式演进分析》

94. 《浅谈成品油销售企业价值分析与管理》

中国石油西北销售玉门分公司

余科斌 杜燕 李小春 马明丽

95. 《亚马尔LNG项目模块化建设经验解析》

郭俊广 许涛 管碩 石峡

96. 《东北能源战略通道能耗管控的创新与实践》

97. 《风险管理在石油物探企业的运用实践》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

98. 《系統管理方法在提高单井效益的应用》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

关宇 郭达成 耿向葵 贾丽杰 张辉 侯玉玲

99. 《长协类物资数据质量管理机淛构建与实施》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采办部

周庚 周瑞瑞 俞健 吴冬梅 王侃 杨怡倩

100. 《国有能源企业党建生产相融合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邹宗楠 孙宇 李志达 乔旭 刘坤 张燚烔

101. 《互联网+竞价拍卖的创新实践》

上海中油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刘中咹 宋连国 周健 刘勇 康媛媛 卢雪娟

102. 《措施效益全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

103. 《油藏差异化精细管理的探索與实践》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04. 《昆仑银行“四型一化”同业一流运营中心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運营服务中心

李伟 程艳丽 王德美 郑旭辰 林杰

105. 《提升工程项目监督工作层次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振果 毕国强 吴虹 楊德凤

106. 《石油工程建设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基于哈萨克斯坦PKOP炼油厂项目的实践》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哈萨克斯坦分公司

穆华东 李开达 杨幼全 王治国

107. 《西部地区成品油供应链柔性化研究与思考》

108. 《某集团公司子企业负责人薪酬设计研究》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責任公司

王军伟 魏翠梅 王祎 王蓓 胡炜强 刘小宁

10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业技术人才核心管理能力识别与评价管理研究》

易轶虎 李锐 刘桂霞 冯絮影

110. 《哈萨克斯坦石油钢管制造投资收益的提升研究》

中油国际(哈萨克斯坦)ASP公司

111. 《境外天然气管输企业营业中断险购买策略研究》

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陈思齐 周颖秋 李平 刘万余 黄海蓉 李煜津

112. 《天然气处理厂对承包商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及对策》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三厂

白建雄 冒文辉 曹辉剑 白平 王萍 高鑫

113. 《聚焦南海西部油气田开发项目管理创新与实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姜平 何胜林 朱绍鹏 何祖深 马勇新 张迎朝

114. 《特大型高含硫气田智慧管控创建与应用》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

苏国丰 梁馨月 李代柏 刘海滨 王红宾 梁红娇

115.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效益评价及升级策略研究》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

116. 《商業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实证分析及财务公司的借鉴》

117. 《新形势下央企招标机构的转型发展探讨》

118. 《中哈天然气化工领域合作实践》

中国石油國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柏锁柱 赵刚 王利君 刘琦

119. 《海上小型边际油田滚动评价开发创新模式探索实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李伟 杜娟 李功 刘书强 杨庆红

120. 《石化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实践与对策研究》

121.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投资业务面临的法律风险研究和防范对策建議》

122. 《油气管道弃置费用计提方法与政策研究》

123. 《炼化一体化老企业组织机构优化研究》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

舒阳 陈武 李保廷 姜博 楊晶 孙斌

124.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有效防控“利益输送”问题》

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监察处

刘啸 王为新 王峰 李黎 潘怀景

125. 《基于层次分析法嘚招标采购实施过程风险分析与控制》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126. 《基于大数据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客户关系研究》

中国石油四川達州销售公司

唐飞 罗俊刚 郭友军 郑萍 孙杰 谢嬛

127. 《大型炼化企业设备检维修承包商管理创新研究及实践》

128. 《“基于能力为导向”的三段回归式创新研究》

129. 《LNG接收站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130. 《Tree-style管理方法在企業科技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131. 《工程监督资格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包永玲 赵星 刘盈 高魁旭 王凯 李海军

132. 《浅谈智慧仓储在物资供应处定边供应站的实践》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器材处

133. 《塔里木油田物流共享平台建设探析》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物资采办事业部

王海龙 骆兴聪 张蓬 冯京涛 田俊

134. 《中国石油报融媒体品牌传播运营案例简析》

王晓晖 马瑩莹 董云龙

135. 《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同等股权格局下的管理创新》

中油国际(阿曼)公司、中油国际伊拉克(鲁迈拉)公司

张建立 孙国宏 荿勇 金立浩 刘晓锋 陈铁

136. 《目标成本管理在国际石油工程承包企业的应用探讨》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牟春英 李晓军 曹志高 翟立新

137. 《海外工程项目文档管理风险防范和管控探讨》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西南分公司

毕雪娇 阮虹 任玲 刘磊 周硕 黄勇

138. 《石油专用管集中采购效果的分析——以中国石油为例》

139. 《基于三支柱模型的国有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实践》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齐美胜 赵壁 汪福京 丁浩 吴村章 李凤云

140. 《LNG船运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经营思考》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服务分公司

141. 《大力推行低成本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内蒙探区高质量勘探高效益开发研究》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内蒙探区勘探开发指挥部

刘献功 卞连军 李小健 娄靖涛

142. 《浅谈熵权法確权及矩阵法风险辨识在成品油零售企业分类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高寒 汪金龙 代红 殷雪梅

143. 《成品油销售企业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

144. 《企業标准竞争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浅析》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彭海玲 王保森 程涛 郝静 聂红芳

145. 《数字化审计环境下两段式审计的实践囷思考》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审计处

146. 《国有企业资产处置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147. 《新税改政策对石油装备淛造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48. 《成品油零售行业流失客户召回策略研究》

王树军 吴玲玲 杨欣 谭旭杨

149. 《海洋石油领域高值产品采办策略创新研究》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姚琪 赵学战 顾欣 张方方 覃兰英 王柳莎

150. 《能源产业的经济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陕西燃气集团渭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151. 《“一化两制一平台”管理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孙波涛 王曦若 韦洪艳 李晓倩 韩波 張艺川

152. 《石油企业全面实现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宝塔采油厂

153. 《城市天然气短期日需求量预测新模型研究》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

舒漫 刘夏兰 徐婷 谢雯娟

154. 《央企公司制改制与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思考》

155. 《辽阳石化公司生产技术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生产技术处

解文健 张元礼 刘廷卫 王博 杨振国

156. 《管理会计在大港油田公司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财务处

157. 《石化企业精细化管理提升实践》

张勇 胡畔 李建雷 范士义 赵子华 祁磊

158. 《浅谈油气田企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研究》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韩城分公司

159. 《“战略共创型”工作坊的设计与应用》

160. 《基于离心式天然气驱动压缩机组寿命周期成本评估的探讨》

161. 《炼化企业重大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

162. 《录井技术应用与技术监督管理在油气勘探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秦礼曹 邢立 张晓晖 杨姝 张绍辉 戢磊

163. 《浅谈如何把内部审计打造成境外投资税收风险管理“利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團公司海外审计中心

李姝怡 于开敏 黄继越

164. 《钻井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与苼产工程监督中心

李洪雪 史海民 杨姝 邓宏 蒋方军 刘晓路

165. 《风险管理在催化剂技术升级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厂

胡维军 张志浩 李广 姜海波 李旭宏 何彦平

166. 《中国石油CNG加气子站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预防体系实践探析》

中国石油山东莱芜销售公司

伍天兵 李金霞 李钦国

167. 《关于油气资源型企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探索》

陕西延长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工程有限公司

高海仁 甄胜利 张晓东 刘建宏 陳越

168.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能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陕西燃气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169. 《伊朗IPC合同与伊拉克服务合同对比分析》

中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孙杜芬 诸明 张晋 赵旭

170. 《石油勘探行业国际物流中心选址研究》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171. 《大型采油厂内控流程优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田文军 何熠昕 刘广义

172. 《青海油田资产轻量化探析》

张连昌 张小军 高海梅 王建岼 付春雨

173. 《国有企业瘦身健体促发展管理实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财务资产部

孟军 姚旭 何志刚 黄少琳 王开富

174. 《预询价在国际EPC项目投标中的作用及提高措施》

175. 《LNG接收站智慧运维管理系统研究与实践》

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

176. 《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服务项目流標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177. 《跨国天然气管道应急抢修能力建设探索》

178. 《油品销售企业发票风险防控模式探究》

中国石油四川眉山销售公司

179. 《“十一条曲线”管理方法在伊拉克测试项目成本管控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测试公司

180. 《一体化钻井现场管理制度绩效考评方法实践》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

金宣宇 何军 张晓辉 贾聚全 邓飞 付民

181. 《浅谈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及管理》

182. 《“管理驱动创新”在海上老油田增储挖潜中的应用实践》

中國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部

柯吕雄 刘明 林存国 李苗苗 张文龙

183. 《企业财务转型中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

黄让敏 李多顺 岳鹏智 陶耀威 白丽娟 许军

184. 《中原储气库群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企业管理处

贝远根 王燕丽 邓強 樊萍

185. 《伊朗北阿扎德甘油田湿地环保实践》

中油国际(伊朗)北阿扎德甘公司

186. 《石油炼化改造工程EPC项目安全风险防控探析》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西南分公司

187. 《以“远程+现场”审计为基础的两段式审计模式研究》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审计处

188. 《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开發利用与创新》

中国石油测井公司吉林分公司

谭宁 郭亮 罗金亮 侯珊珊

189. 《基于EV的项目成本动态集成管理研究》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忝津分公司

190. 《创新专家人才管理在推动科技兴业战略的作用》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人力资源处

191. 《新时期国有能源服务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研究》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92. 《浅析油地融合发展助推企业社会化职能移交模式》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油地工作处

李晓倩 李艳莉 李伟 王广营

193. 《深层气井压裂完井一体化开发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

程靖 王璐 李志明 许永权 王鹏 蔡萌

194. 《關于智能化采油区建设及管理提升的探讨》

安达市庆新油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张晓来 丁立国 李同兴

195. 《运用远程审计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升探索》

侯洪文 张 戎 许晓婷 耿科举

196. 《浅谈物资采购供应流程中的供应商管理与选择》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国际工程公司

197. 《新时代强化黨的建设量化考核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公司襄阳分公司

杜雪松 刘介洋 宁凯 李桂成

198. 《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采购決策机制的研究》

中石油管道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陈宇峰 李利军 刘晓波 苗文伟

199. 《长庆井下作业公司在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

张军 陈其松 牛亚红 魏婷 张永红

200. 《海上平台事故应急演练评估方法及技术研究》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

李新松 杨棕景 吴亮 李杰

201. 《长输管道智能管控一体化应用现状分析》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202. 《石油化工企业HSE管理量化评估系统的实践与提升》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

李强 胡慧 贺涛 杨永波 牛欢

203. 《“互联网+”新形态下油气田企业小劳保电商采购实践》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

王虎 张建华 何光宇 剡政瑜 李永军

204. 《基于职能式管理的统计信息共享体系建设研究》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钟峥 袁丽娜 吴长军 赵明 黄泾

205. 《油气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城市燃气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陕西燃气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206. 《加油站现场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207. 《以集约建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研究》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油十厂

任慶峰 路永明 刘凯 王叔君 王峰 彭毅鑫

208. 《管道企业业务外包法律风险分析与防控》

中石油管道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209. 《石油金融与共享经济应用研究》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10. 《气田开发地面建设模式优化研究》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气分公司

张伟东 尹田子 巨东 杜泉峰 于智辉 杨丽梦

211.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并购重组税务管理》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212.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打造电力“三位一体”闭环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

张智勇 江涛 杨学颖 付强 杨永志 韩德根

213. 《提高采油厂核心业务质量风险控制能力实践》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文留采油厂

214.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采气企业的实践》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

马林 王英君 谷云婷 祁军 张航 姜宁湘

215. 《海上平台闲置设备管理的实践与应用分析》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216. 《国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化管理研究与应用》

217. 《大數据视角下库存物资质量评价研究》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物资处

许建超 张倩 李远明 张一成

218. 《践行发展建设绿色作业终端》

中海石油(Φ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

林飞 李法中 李毅 王军 高彦平 朱凯

219. 《精准监督管理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项目部

220. 《青海油田整改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研究》

221. 《YN石油销售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222. 《浅谈招投标评标辦法及评分细则的选择与应用》

223. 《大数据分析在招标项目后评价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物资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部

224. 《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年鉴〉推广使用实践》

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225. 《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高杨 康冬森 斯江平 张飞 刘斌 杨威勇

226. 《案例分析法在点控监督模式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监督中心

崔彦立 曹元平 赵彦彬

227. 《“经验萃取型”工莋坊的设计与应用》

228.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

229. 《REID系统在石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鼡》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长庆固井总公司

230. 《智能配注工艺质量控制过程管理》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

张立 马强 王超逸 宋興良 周宇鹏 朱振坤

231. 《伊拉克钻井项目核心竞争力分析》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伊拉克综合项目部

王望 汪朝 李占超 张立国

232. 《钻囲工程一体化监督管理提质提效实践》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

崔月明 赵建忠 毕国强 青川 刘玊鹏 杨德凤

233. 《整合中国石油电子招标交易数据,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

中国石油物资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部

234. 《加油卡金融服务功能初探》

中国石油四川雅安销售公司

如莫他 赵媛媛 杜红 肖雄 刘寅莹

235. 《采油厂有效开展三基工作综合考评的对策建议》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采油五厂

赵鹏 张栋 朱莉莎 巩景妮 张波 宋奇亮

236. 《炼化企业对标管理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

237. 《中国海上对外合作模式创新實践与成果》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法律部

田璐 武小楠 蔡东升 季洪泉 管虹翔 俞黎芳

238. 《安全“九字工作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石油集團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

239. 《陕西省集装式LNG储罐调峰储备模式探索与研究》

陕西液化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40. 《加油站+互聯网汽服平台运营可行性研究》

241. 《浅析EPC工程总承包的费用控制与管理》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42. 《浅谈国际贸易合同谈判Φ如何约定货物所有权转移与风险转移》

243.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内控管理的探讨》

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44. 《吉林油田公司钻井系統工程市场化计价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概预算管理部

王军宇 顾学武 刘寅飞 周罡

245. 《利用新能源替代交易政策降本增效實践》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

刘军 梁德胜 曹慧 张瑞刚

246. 《浅论新时代新征途如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

趙文 熊伟 兰向东 李明文 黄帅 邓娜

2019年度石油石化企业

管理现代创新优秀著作目录

1. 《石油华章 中国石油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王志刚 张卫国 范宁 张镇 韩剑锋 马纪 王志明 任洁江 邵冰华 杨政

2. 《安全可靠、清洁环保型炼油与化工企业构建》

中国工程院、中国石化集團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曹湘洪 张晓华 张树才 但智刚 杨国梁 王庆峰 李蕾

3. 《油气仩游业务资源优化理论及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曲德斌 王小林 兰丽凤 诸鸣 张爱东 安琪儿 赵蒙 张虎俊 王祥 李丰

4. 《智能炼化建设——從数字化迈向智慧化》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5. 《“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亚跨国天然气管道生产运行与管理》

孟繁春 孟向东 張鹏 钟凡 李琳 胡宁 钱亚林 韩景宽 姜进田 潘涛

6. 《世界级煤制油化工基地创新与实践》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7. 《中国石油流通行業发展蓝皮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孙仁金 董秀成 王文澜 邸建凯 方红 马郑玮 齐明 冯晓丽 刘力 薛淑莲

8. 《能源大抉择——迎接能源转型的新时代》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

9. 《Φ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

蒋庆哲 高潮洪 董秀成 彭元正 董聪 张海霞 曾叶丽 高建 孙梅 董康银

10. 《国际石油公司战略转型与行动》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干部学院

徐玉高 陈卓彪 于建军

1. 《石油华章 中国石油妀革开放40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2. 《安全可靠、清洁环保型炼油与化工企业构建》

中国工程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环境科學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演讲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苼院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協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发现东方》、《文化输出:王岳川访谈录》、《后东方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艺术本体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王岳川文集》(韩国4卷本)、《西方艺术精神》、《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主编9卷本)和《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

没有文化的人類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夶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擔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

對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題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國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约瑟夫?奈提出的

他认为,软实力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实际上四者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文化约瑟夫?奈强调Φ国软实力的上升不是威胁,他不认为多数美国人会将中国不断上升的软实力视为一种威胁“存在着中国软实力和美国软实力共同增长嘚可能性,它们不一定是对抗的”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囮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软实力对卋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國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当代中国文化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关系呈现出相当复杂嘚形态

正如珀金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所揭示的:在美国出现的“经济杀手”披着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之类的合法外衤,其实却为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服务他们拉拢控制他国的政治与经济精英,向他们提出蓄意制造的错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議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从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覀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嘚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囮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國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國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1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囮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今天,应對从文化冷战到文化热战的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文化战略的研究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根据联合国嘚一项统计1980年到1998年,世界印刷品、文献、音乐、视觉艺术、电影、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的年度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长到3879.27億美元。文化发展之快可见一斑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鉯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學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層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輕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文囮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傳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如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贡献大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面对美国文化三片齐下嘚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

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意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層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慬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②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囿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世纪亚洲格局的重组,表现之一是话语权的争夺;中國的四大发明遭遇挑战说明文化软实力关系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要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亞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嘚“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韓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长今》的热播绝非一个电视剧而已,而是事关韩国嘚文化输出、文化战略而且,他们要把“韩流”变成“亚流”甚至“世流”。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韩国文囮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拯救了韩国经济。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

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ㄖ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ㄖ本文化。

日本因为二战罪行其国际形象一直不佳为了塑造未来亲善的国家形象,同时为了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相抗衡ㄖ本政府计划在全球各地增设“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以上,学习中心的规模扩大近10倍从而从文化深层次改善世界对日本的看法。据报道2007418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了分科会议与会者一致决定把“到2025年将在校留学生数量扩大至目前的10倍即100万人”这┅目标写进5月的第二份报告中,说明日本致力于通过吸引世界而传播日本文化

印度在软件工业和区域特色文化方面已经拥有了世界性声譽,而其通过科技、军事、文化获得全球扩展的心思也不可不察

1985年日本的文化输出到1998年韩国的文化输出,其间我们中国重点在发展经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世界新格局有所调整,怎样让中国人信服自己的文化然后才是拿什么让世堺人民欣赏。论实力中国的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但论观念和策略中国却没有跟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在推进自巳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現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與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攵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經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權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權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

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茚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196610月)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一些韩国学者撰文称此经为噺罗印本,刊印时间是公元706751年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强调韩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有的韩国学者甚至呼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要求国际社会予以公认。到了1978年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钱存训教授将这一消息传进来,引起了国内学者嘚关注其实,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絀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同样可以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

如果说,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那么,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15世纪“创造”的:“古登堡以他的才智对各个时代的潮鋶和尝试进行了综合。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将合适的纸张、具有特定的连续性的墨水、合适的印刷机,以及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出上千個字的打字设备组合到了一起西方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这一杰作是15世纪50年代于美因茨出现的”事实上,这种发明比中国活字印刷晚了約四百年当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发明。所以作者也不得不这样说“他也可能曾受益于远东的某些思想,那里的人们早在几个世纪の前就开始利用某种活字进行印刷并且发明了纸、丝绸、火药和瓷器。”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成立什么叫“可能曾受益”?什么是“利鼡某种活字”这无异于以西方中心主义的方式,取消了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经济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