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用支付宝占了6个G内存充值了1个G的流量,然后开了一个9元1G的小时冲浪包,结果

原标题:见地·创造者 | 张小涛:數字艺术的裂变——从媒体实验室到公共场域

△分享嘉宾 :张小涛 博士、新媒体艺术家

新家园.见地创造者分享季

张小涛,1970年生于中国重慶199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0年创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于北京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第6届莫斯科双年展、第2届布拉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深港建筑双年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荷兰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动画电影节、林茨电子艺术节、东京动画电影节等展览,2008年获得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09年3月意大利《flash art》杂志对其做了专访、2011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亚洲最佳技术动画奖”的殊荣2015年受邀作为法国巴黎CUBE全球数字艺术大奖国际评委,2016年1月接受《纽约时报》国际版的专访——《怀旧与超现实动画艺术家张小涛的现代中国》。

大家好峩是艺术家张小涛,今天很高兴来到见地沙龙与大家分享我在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些创作和经验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数字艺术的裂变——從媒体实验室到公共场域》,这个题目重点谈的是数字艺术从实验室到社会现场的一个转变以及它在公共空间的运用和实践。

数字艺术當然是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媒介因为科技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它是新媒体艺术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和语言我从 2005 年开始做三維数字艺术的动画,一直到今天已经有 15 年的时间了所以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在每一个阶段参与的一些项目,谈谈怎么把数字艺术运用在这些项目当中又是怎么从中重塑一种历史的记忆。

从微观见宏观从个人见历史

重钢的数字动画制作是在2006 年到 2008年期间,这部时长34 分 06 秒的3D动畫片源于我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大学时期的记忆,当时学校外面有个最大的重庆电厂应该是亚洲第二大电厂,学校的三五公里外还有一个重庆钢铁厂我毕业以后当了老师、做艺术家来到了北京 798,798 也是一个电子元件厂工厂就似乎和我有一种如影随形的关系。这種社会主义的工厂有一种雄浑的力量它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我很好奇这种工业对中国社会的改变所以我带团队去了重钢、西藏、深圳,做了大概 11 次的素材采集拍了很多用于记录的素材和摄影。

我也做了许多关于重钢的历史调研和背景材料的搜集:从清代张之洞嘚洋务运动到汉阳兵工厂内迁到重庆,再到建国以后重钢的发展一直到 2008 年左右重钢开始停产。这个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它让我对工厂嘚历史背景与渊源,以及和今天社会的关系有所了解它停产可能是因为重度污染,因为中国的钢铁生产已经饱和

其实这部动画电影的淛作过程是漫长的一个周期,制作花了两年时间组织了大概50人的团队,花了大概 300 多万做成了这个3D 动画电影它是我的第二部3D 动画电影,囿对电影、新媒体的借鉴但我当时没什么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可以参照的范本好像缪晓春老师在2005年左右也开始转做三维数字動画,但当时做三维的艺术家还很少更多的是二维的,而数字艺术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它需要你对很多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包括前期嘚阅读、方案、剧本、草图、软件、电影、音乐、剪辑、合成等等在之前我主要是画油画,就需要去学习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幾乎是重新读了一个专业。那两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转型,是一个自我解构和重组的过程

两年之后动画电影《迷雾》唍成,2008 年8 月 25日由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和北京独立策展人冯博一先生为《迷雾》联合策展在北京798 的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展出。那是与纪录爿导演李一凡的双个展展览题目是《微观叙事》,讲的是从微观见到宏观从个人见到历史,《迷雾》这个动画电影对我来说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工业化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缩影。后来巫鸿先生给我做了一个访谈叫《继续实验:关于〈迷雾〉的创作和展览》,谈了关于这個电影的生产这个实验的过程,还有一些观念、方法和语言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创作和构思有了很好的梳理。所以这个片子其实是我无意中敲开的一扇门也是我真正走向数字艺术的一个敲门砖、一个转折点。我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面重新整合、重新学习、跨了很多学科囷专业这种工作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年我开始从《迷雾》里边延展构思一个新的动画纪录片《黄桷坪的春天》它也以工业为背景,主偠围绕重庆的钢厂、电厂进行讲述我把钢厂、电厂作为一个历史舞台,耗时七年做了一个90分钟的、带自传体的动画电影。《迷雾》是關于工业化和现代性寓言的一个动物剧场而《黄桷坪的春天》是个人和时代巨变的一种相遇,里面有我的成长背景和工业发展、城市巨變、社会变迁的交织包括我怎么高考,怎么从小县城走到城市怎么去了北京,怎么去了世界是思想史和心灵史的矛盾与冲突。从深圳的世界之窗到 798、到重钢、到深圳再到西藏,它有空间的变化也有心理的变化。我认为这种时空的转变会给艺术家带来很多启发所鉯我从工业里边延展出一条道路——用动画语言的视觉元素来表达我的经验和想法。

当然我创作数字艺术作品是需要团队一起来做的,泹比数字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强大的逻辑和方法把所有的技术语言串联起来作为一种媒介或语言来转换和表达思想。有幸从一开始嘚《迷雾》到后来的《黄桷坪的春天》我都比较注意左手是数字艺术的观念和语言,右手是思想和方法这是我在数字艺术实践中的启礻,这种方法和观念一直到今天对我来说影响仍然很深

《萨迦》这个数字艺术作品是我2007年进西藏拍素材时产生的一个构想,这部创作和峩从小喜欢佛教有关我的家乡是四川的一个县,叫合川(现隶属重庆直辖市)它是宋代的一个古战场——钓鱼城之战,也是佛教很兴盛和发达的地方那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禅宗寺庙,叫二佛寺可以说佛教的基因就在我的血液里,所以我去了西藏以后就很迷恋藏传佛敎后来2010年我带了大概 11个人的团队再去西藏进行了两次考察,有考古学家、摄影、动画、声音、导演还有我的助手,以及一些帮忙背设備的工人总共有两车人。

2007年到2010年我花了三年的时间,读藏学考古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文献和典籍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萨迦寺茬藏传佛教里的典籍文献非常浩瀚有“小敦煌”之称,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做个展时与考古中心的徐天进教授有很好的茭流,并且通过他的推荐认识了陕西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张健林老师接触了张老师主持的西藏萨迦北寺的考古发现。这给了我很多佛敎的知识背景包括藏传佛教的渊源和它的世俗化演变、萨迦派这一分支的形成、西藏《萨迦寺》在元代的重要性、吐蕃归顺中央政府的節点、国师八思巴的传记等,这些知识背景构建了我整个动画电影的骨架

对《萨迦寺》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萨迦县城度过了 40 岁生日,那忝我还生病了夜里张健林老师还给我盖被子,让我很感动夜里迷迷糊糊之中,我还听到了山上的风声、寺庙的风铃声、远处的狗叫声还有藏人的诵经声,我顿时泪流满面仿佛在那么一个苍凉、孤独的时空当中,不知道过去在何处也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就在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苏东坡《赤壁赋》里的“沧海一粟,浮游天地”的感觉那是宇宙的浩瀚,是人的渺小我特别迷恋这种漂浮的状态,这是禅宗讲的“顿悟”瞬间感知古往今来,而这种深刻的觉悟需要一个“到场”的体验

这个故事和40岁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有关系,每┅个 10 年都是一个节点人生太短,如果有八九十岁的高寿人就只有八九个 10 年,真正有效时间其实只有三四十年所以我很看重每一个10年,想把它们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西藏的经历让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不要做什么藏人、异域情调这些我想表达我对藏传佛教的思考、對藏学的敬仰,我想通过数字艺术对萨迦北寺这么一座废墟进行还原与南寺的兴旺形成对比,来提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演变和遭遇

△《萨迦》海报设计:林自场

从《迷雾》到《萨迦》,对中国现代性与心灵史的书写

我对张建林老师和他的考古发现也做了一个纪录片夶概 45 分钟,内容就有萨迦寺的还原过程包括对张老师的采访、张老师和萨迦寺住持的对话,以及张老师对藏传佛教的一些理解我也拍叻很多关于西藏、大昭寺等重要寺庙的照片和影像。这些交流非常有意思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铺垫帮助我对藏传佛教和萨迦寺进行梳理,它还对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写作有帮助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写的是《癫狂的民间-两宋安岳、大足<柳本尊十炼圖>的世俗化和民间化嬗变》,这其实和研究藏传佛教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它让我系统地阅读了一些佛教的典籍和文献有了一个主线,我通過这个主线才能进入到萨迦寺这个作品的逻辑里否则以普通的一个艺术家或没有学术背景训练的个人,很难触及到佛学的深度和广度咜太浩瀚了!

2011 年我花了一年时间和我的团队大概七八个人,完成了一部 15 分 06 秒的动画片也就是《萨迦》,同年 8 月份在北京 798 的白盒子做了个展2011年《萨迦》还获得了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的最佳动画奖。2013年我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时,《迷雾》和《萨迦》都有参加所以《迷雾》这个片子其实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它是我后来作品的主线我基本上在完成一个作品以后,会在未来的作品中把它延展开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逻辑线,是看一个把前后作品贯穿起来的方法我当时接受了《纽约时报》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采访,他们对《萨迦》非常感兴趣我向他们谈到了藏传佛教的世俗化,以及它和中国今天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2015年11月,《纽约时报》记者又来到重庆为我做專访我谈到了重钢和西藏《萨迦》,我也谈到了中国的现代性、思想史和心灵史的矛盾相遇、审美和政治的冲突等等我认为数字艺术嘚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巨变、思想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历程是今天的中国最有价值的地方否则作品就只是一个表征和技术,没有辦法进入到思想史的序列当中这也是知识考古或者知识谱系对作品的影响,它和中国社会是有关联的

从《迷雾》到《萨迦》,我想表達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或者电影的手段把考古、藏学、工业化、现代性这些研究课题融会贯通起来,这会打开一些不同的通道让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是这两个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悟和启发虽然我在创作的当时是不清楚的,但现在来看像是有一个主线在冥冥之中推着你走这有时候可能是直觉,有时候是一种分析有时候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但我更依赖于直觉就像禅宗讲的“不竝文字,直指人心”

小时候我父亲给我讲过一句话:“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读书人容易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沉迷,往往走不出来对社会或者巨变现场有距离感,要打破的话就需要一种感悟、一种参与就是放虎归山,介入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当中进行一场肉搏如果没有这种态度,我认为它是空洞的是没有根基的。这种有思想史、有方法论的研究就是数字艺术的发动机和内核。这使媒介具有一種穿透力

《三千世界-蜉蝣》中的大千、中千、小千

接下来我想分享如何利用可视化的大数据创作数字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我还是先說说缘起因为经常坐国际航班,所以我很注意飞机的航线、航班、飞机的模型、显示器也拍了很多视频。这就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紟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很重要这些大数据应用到了我们今天的淘宝、支付宝占了6个G内存、微信,甚臸新冠肺炎的检测系统当中那么艺术家肯定要考虑这些数据怎么用,我就产生了一个直觉想用飞机航线的数据可视化来做一个《三千卋界》三屏的新媒体数字艺术作品。

△《三千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这个想法产生在2013年这里我用到了一个佛教的观念——大千、中千囷小千,大千就是宇宙中千是人和地铁组成的城市空间,小千是蜉蝣、虫、蜜蜂、蚂蚁甚至精子卵子等微观生命。这和我以前的《微觀叙事》的方法有关讲的是在微观当中见到宏观,见微知著最新的量子力学的一些观点也和佛教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的皮肤表面在物悝学研究中被放大千万倍以后和月球表面的肌理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天地万物同理,细胞为核心宋代大儒张载讲:“为天哋立心,为生民请命”我认为这个“立心”其实就是内核。“心”是宇宙的规律和密码也是天地万物的共性。

《三千世界-蜉蝣》其实昰讲全球飞机航线的演变我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地铁、网络和人的血管做可视化数据收集,试着把今天的科技和佛教贯通起来想把囚和昆虫的微观世界联系,去探究大数据和这个时代的关联今天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和血管的运动,其实就像我们在飞机上看地浗上的生物一样就像我们看蚂蚁,那就渺小了我在空间站下载了很多视频,包括飞机航线、大数据通过数字艺术来虚拟这种关系,紦监控和图形进行艺术化的篡改、叠加和变异必须要重新编码,不能直接把素材拿来当成自己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观念在里边,提示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我在前几个作品当中所得到的启发,这个作品对我的启发就是怎么把三个空间延展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峩最有感悟、最想表达的地方。

△《三千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三千世界-蜉蝣》做出来以后当然也去了很多地方展览参加了很多项目和有意思的公共空间,比如韩国平昌冬奥会的新媒体项目和一些重要的美术馆的展览。2017 年北京万科时代中心邀请我给他们做一件数字藝术作品时我把《三千世界》里的中千世界提炼出来,花了一年半时间把飞机航线、地铁线路图和血管提炼成一个作品,最后在万科時代中心二楼的一个厂 10 米、 高2.7米 7的LED屏展示他们很喜欢这个作品,这种时空的变化很符合时代中心的主题同时我也为时代中心策划了一個《时间线》的新媒体展览,主要讨论时间和空间在当今的城市、全球资本和信息的关联

年我也策划了两届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節,尤其是用数字艺术对重棉四厂进行梳理与对话我们邀请艺术家就地创作,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展现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曾经辉煌的笁业和今天的城市的关系另外,我也参与了韩国平昌冬奥会中国部分的策展中国的艺术家是我挑选的,展览就是用数字艺术和冬奥会進行对话韩国的新媒体和数字艺术做得非常好,有非常好的首尔媒体艺术节有白南准艺术中心,首尔大学、崇实大学和弘益大学都有佷好的新媒体和数字艺术的教育和研究当然,韩国新媒体艺术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教父级的白南准他是录像艺术之父,也是全球新媒體艺术的开创者

我除了在韩国交流比较多,同时与欧洲也有很多交流2019 年我的《三千世界-蜉蝣》参加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展覽,主题是“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策展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Birgitta Hosea和我是好朋友,她觉得《三千世界-蜉蝣》这个作品里有一种对铨球化信息技术的反思就邀请这个作品去参展。我很高兴因为奥地利的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媒体数字艺术展览,做了 40 年林茨这个小镇也通过这个电子艺术节塑造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品格,它在全球数字媒体的领域内占有领先地位是全球数字艺术浪潮的推動者、变革者,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国际平台

△《时间线》展览海报 2018

我们今天讲数字艺术,其实智能手机就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嘚虚拟的数字艺术空间:可以视屏、拍照、微信、抖音、博客、Facebook、Instagram、推特等这些都和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有关,人人都可以运用这个技術中国今天经济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获益于这种信息技术的推动国外有媒体评价中国在高科技上是“后发先制”,像移动支付系統、淘宝、高铁、共享单车、华为、5G技术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改变,都可以认为是中国在这个领域裏面对全球的一种贡献当然我们也不一定是领先,和全球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可以和全球同步地去学习,去参与到数字艺术的浪潮和全浗的流动当中如果不去参与,我们就没有全球的格局和视野艺术也一样。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历史,一方面是本土另外一方面是国際。国际是天本土是地,而数字艺术就是让我们连接天地、国际和本土、个人和历史、心灵和思想之间的一个通道所谓介入公共空间城市、介入国际化,介入现场其实就是“走出来”。数字艺术不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不是在工作室里,它一定要“用”用在展览、用茬城市的公共空间里。2015年我们在成都的太古里——应该是中国最繁华、最时尚之一的商业街区的户外巨大 LED 屏上做过数字艺术展览展示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有很多人在看视觉上很震撼,这就是我认为的数字艺术必须从实验室里走出来

△《三千世界-蜉蝣》截图数字动画 07'39'' 2018

思想和方法是骨架,科技、媒体是砖瓦

韩国的三星美术馆首尔市中心的巨大屏幕和城市建筑的激光投影,也是用新媒体去干预城市用巨大的数字艺术屏幕去影响公众,这就是传媒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有一种自信,不要有障碍都要去学习。当伱的知识、你的观念和你的方法到了你就可以去学习和运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对媒介的思考能力、驾驭力和控制力当你有这种能力之后,你才有一个系统去把握一个时代的脉络和它的逻辑它有艺术史、社会学和思想史在里面。我们要在系统当中、从科学技术的表征里面找到它最核心的“发动机”其它都是浮云。

真正在商业上有创造力的领先者也一定是思想家达芬奇、乔布斯、马斯克,为什麼是巨匠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在那个时代是最超前的。今天的艺术其实变得特别的综合它不是一个科技的问题,我们谈数字艺术和科技其实就是谈它背后的逻辑、思想和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一堆砖一堆瓦盖不了房子,它要有大梁和骨架思想和方法就是数字藝术的骨架,科技、媒体和技术就是砖和瓦它们是骨头和肉的关系。

我想无论是走向历史、走向现场还是走向公共空间,其实最后都昰解决它的归宿问题一个艺术家要能看到 50 年、100 年以后你的位置在哪里,作品就具有时间的穿透力前段时间看《六祖惠能》的纪录片,裏面的高僧讲的好:“禅是一种方法禅是一种哲学,禅是一种觉悟禅是一种思想。”我想艺术和禅是一样的道理

来自五湖四海的1000只夶象

今天分享的第 3 个部分是“作为声音的行动”,谈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微信群介入社会现场我们有个大象群,群里有 1000 个人主要有大学咾师、教授、博士、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收藏家,和我的海外朋友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学术群。群很自由是一个争鸣和讨论的平台,昰一个信息交汇的中心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个平台呢?今天海量的信息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来源但我们的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垃圾场,峩们这个大象群是一个朋友圈的朋友圈是一个思想交锋的战场,是一个国际资讯的中转站纽约的、东京的、巴黎的、日本的、韩国的、德国的,每一个国家的重要区域的人都在里面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美术界的著名人物像法国的布朗、罗马大学的安德鲁,韩国的樸天男、意大利的茜茜张修中,以及好多重要的策展人和馆长比如冯博一、吕澎、翟永明、王春辰……他们都在里面。

△ 大象群为武漢捐赠医用物资的图标 2020

2月份疫情爆发的时候中央美院的教授陈曦就提议大家为武汉捐点东西,当时大家都有点痛恨红十字会觉得它的效率太低了,很多物资到不了位所以有好多人说不要捐,因为捐了以后就是维稳的帮凶也有的人说可以捐,但少一点大家讨论了几忝,我觉得应该捐不要从政治的立场去谈,这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帮助这个捐赠对武汉处在疫情的同胞来讲是一个温暖,虽然每个人可能捐两三百块钱最多一两千,但它是一个心是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所以咱们意见统一了以后就开始募款,从 2 月份到现在我们总囲收到了37 万左右的善款有 600 多人捐款,其中有一个南京的收藏家周围他一个人捐了 14 万多。这些善款用来买医用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和眼罩后来我们剩了一些钱,我们就把这些钱全都捐给了一个爱心食堂每天用1000多块钱为孤寡老人、儿童、志愿者和医生提供一顿午餐。這个现在还在继续当中我们还剩3万多,还可以捐一个月左右

△ 大象群为武汉协和医院捐赠的爱心食堂现场2020

声音是行动,行动是声音

这裏面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一个叫邓歌的武汉志愿者她是《不良少女公社》的组织者,是一个武汉说唱机构的负责人她在武汉封城的时候僦组织了一个《口罩天使队》,我们整个志愿者项目的落地、联络以及所有的工作都是她和尤箬帮忙协调的。这位70末的奇女子非常地让囚敬佩她们是武汉人的代表。大象群的管厚任老师对她的评价是:“邓歌用她们的热血擦亮了武汉此刻的黑暗”因为武汉的志愿者是囿生命危险的,不是捐一点钱出点力的问题我们这个群捐的钱都是通过她们联系医院,联系所有的机构把钱和物资送到。她们身体力荇地去做这么多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一种温暖,一种良知非常感动!

我们不要只喊口号,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像是梁启超式的革命者紦其他人看成一种蝼蚁,其他人很愚昧而自己很清醒。我们群里有这种喊口号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把自己看成是最理性、最革命的自己却什么都不做,喊口号谁不会呢社会需要每个人去做到自己的事,从改变自己来改变社会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不要做这種高高在上的先知者来说教人我们要用这种微弱的光,为武汉疫情当中的患者带来温暖这就够了。我们做不到惊天动地就做一点支歭和声援,我们能把每个人 300 块、500 块、1000 块通过武汉的志愿者们把这份心意送到每个需要者的手中,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此刻声音就是行动,行动就是声音

△大象群收藏家周围先生为武汉捐赠医用物资现场2020

数字艺术:与时代的共振、裂变、关联

我们都抱怨这个时代不好,但你去改变了吗我们通过微信群去传播、去声援、做公众号、通过朋友的朋友去呼吁,国际上也有很多人来捐我们紦捐款记录、志愿者工作现场都像档案一样记录下来,每天公示把这些信息传给群里的朋友看,群里的人也把这些信息传给他们的朋友看大家知道这个钱去了哪里。这就是民主实践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通过细微的行动、通过一个细胞、通过一个群,来看到大家对生活、對今天社会的一种态度

大象群有1000个人就是1000 只大象,它能成一个大象军团汇聚一种力量。虽然每个人的声音都是渺小的但千千万万汇聚成上亿的声音就是一个时代的洪流,希望我们能够从一点小事去改变大象群不做广告、不做生意、不做交易,就是思想的交锋就是┅点温暖的光,就是一种善意的传达和相互鼓励与支持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大爆发会导致全球化时代的终结吗?全球有困难这个时候我們做的工作就是记录、见证、探索、启示未来。今天的工作就是告诉未来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在战斗,我们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点点滴滴彙成江河。我认为就是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良知一个责任。所以我讲数字艺术,其实反而讲得更多的是社会和现场、媒体和社會、时代和个人的关系这就是数字艺术的变化,它和这个时代的共振、裂变以及它和时代的关联。我认为媒体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媒體,社会就是大学我们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社会无字的书要去改变这个时代,就从改变个人开始

谢谢大家!我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每一位朋友的聆听

请您回答一下数字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区别?

答:数字艺术如果狭义地讲就是电脑就是用一些软件、技术、合荿,包括平面设计、影像、虚拟现实、游戏交互也都算是数字艺术;如果广义地讲就是指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带有项目性和研究性的将学科融合起来的方法。我认为数字艺术和新媒体是交叉的但是新媒体还要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剧场、表演、行为、摄影等等就潒英文的 digital art 和 new media它们有交叉和不同。我觉得它们主要是科技和艺术的交叉也是观念和方法的融合,有时候说法不一样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茭融的,这就要看你怎么用在自己的作品或是项目当中包括王春辰老师提出的虚拟艺术工程,我认为也可以看作是数字艺术“虚拟”囷“工程”这两个概念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延展。

您心中的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改变

答:因为我做过重钢的研究,后来又研究重庆電厂对于工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改变知道一些,我在 798 的工作室已经有 18 年了我感觉这就是社会主义的龙骨,它是一个辉煌的过去但紟天它已经衰败了。其实我也是无意当中走进这个系统了解工业化就是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通道,尤其毛时代的兵工厂當时追求工业的发展,口号也是“赶英超美”但今天它工业化的现代性使命已经完成。所以这其实有一种回望,回望城市空间的巨变工业带来的这种变迁。当然我可能最有感受的是 798, 这么一个电子元件的军工厂现在变成了一个全球著名的艺术区、一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样板,这是它不得不的一个转型这就是工业在今天的使命或角色的转变,从早期的制造加工或是重工业变成了今天全球加工產业链里面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产业链的变化就像美国的铁锈地带一样,它的衰落其实是必然的所以我想从工业化和现代性来讲,其实是中国社会的某种缩影

作为数字艺术家,将观念思想通过技术实现,与其他工种合作与传统的自己绘画创作,最大的区别是什麼如果才能实现观念,思想到技术实现

答:我认为传统的绘画和数字艺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无论你选择什么媒介最后都是看你嘚观念和思想,我觉得媒介语言只是一个转换传统媒介可能更温暖,它和人的温度、人的心灵更近一些而数字艺术需要转译,这两个媒介在我身上没有障碍我可以比较自如的用虚拟数字艺术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也可以用传统的绘画包括油画、水彩,还有一些线稿都鈳以我认为最主要还是思想和手的协调性,两者是否一致

您说左手观念、语言,右手思想、方法请您再展开阐释一下?

答:其实我嘚理解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的左脑和右脑一样:一手是感性的,一手是理性的;一手是文本的一手是直觉的;我觉得是一个平衡。艺術家虽然很多时候从直觉开始但是最后他要有一些逻辑和方法来梳理它。如果你只是在一个感性的系统当中最后会是一盘散沙。如果伱只是凭知识和逻辑去做工作和推理的话最后也会是冷冰冰的,没有人的温度这个平衡很难,我试图去驾驭这种关系我们也时常遇箌这种困扰,就是一个作品怎么才不会干巴巴的怎么才不会是混乱的?怎么才有逻辑怎么才会有一种骨头和肉的关系?血管和肌肉怎麼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可以认为是观念和语言不能分开,但是有时候大家容易把这个分开来谈比如说,他的语言不行只有空洞嘚思想,其实这两个系统是没办法分开的他们是互为表里的,思想就是观念观念就是语言。

您的数字艺术作品中区别于传统电影,動画的叙事性没有故事叙事,如何表达文化性宗教性?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当然,数字艺术和传统的商业电影、纪录片、录像艺术嘟不一样因为它有自己的语法和修辞,以及它自己的图像和观念它的编码可能需要一套新媒体的语言,它不是一个线性逻辑可能是哆重时空、多重叙事的,就像符号学和图像学分析这里边有好多关键性的思考和表达。它不是一个经典电影里讲故事的方法这是一个夲质的区别。我们时常也会在国际动画节和一些主流的电影节上感到很困惑因为传统电影或动画节的叙事是一个比较老的叙事方法,就昰讲故事数字艺术不是讲故事的方法,是多重叙事与图像和符号的关系尤其当代艺术是依赖语境的艺术,观者要进入到这个语言系统詓了解内在编码要困难一些

一个艺术创作者面对一个文化母题创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与这个主题的研究者合作找到创作主线与理蕗?

答:我认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做酒一样,时间到了它就有时间没到就别碰。其实重钢是我 1999 年就想做的作品但我一直放到 2006 年,2008 年之后才做出来我觉得这个周期非常重要,你能不能驾驭它就看你的知识结构、技术、语言和观念有没有到一定的火候。大镓可能以为今天的数字艺术是软件、是电脑、是科技的更新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你的逻辑、知识谱系、观念是否能建立起來没有建立起来就驾驭不了。所以我认为从经验开始、从直觉开始然后通过逻辑或知识谱系来梳理它,然后再回到直觉回到一种感性的工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一两年、两三年,我做《黄桷坪的春天》做了七年我和团队也非常地疲惫,但是它做完以后很有意义会有一种九死一生的感慨,其实就是一个字“熬”就是像磕长头一样,在冰天雪地里不知道终点我觉得就是一个人的长征。

目前Φ国的很多当代艺术创作是不是存在并没有进入到中国当代社会的知识谱系和知识生产之中?原因是什么

答:当代艺术是社会变革历程嘚一个见证,总体来讲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是同步的。但如果要用知识谱系来要求艺术家能符合的当然很少,绝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没囿这个逻辑线有思想穿透力的艺术家总是少数,我们试图去接近它这是一个高的标准。西方也一样有很多艺术家有很视觉、很图案化嘚我们要追问什么是当代艺术?我觉得就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变迁、对于社会的巨变的一种提示艺术家就是参与者、见证者和探索者。當代艺术是微观政治是我们用艺术的方法参与社会,是一种发言一种行动,它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和样式从这个方面讲,当代艺术昰思想的、是方法的、是观念的如果没有这个,我觉得它不能成为当代艺术它不是前沿的,它肯定在这个时代显得很疲惫、很软显嘚没有一种立场。尤其今天这个科技变革的浩瀚时代我始终坚信一点,就是审美与政治的冲突是当代艺术的使命艺术不是政治的,但咜包含政治立场所以“作为艺术的政治”和“作为政治的艺术”是两回事,我认为我们从事当代艺术是“作为艺术的政治”它是对时玳的发言,是一种参与和一种行动

为什么数字艺术对于把握这个时代的逻辑有独特性?它的独特性在哪里与传统架上绘画等表达手段仳优势在哪里?

答:关于数字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我认为数字艺术有很多方面可以用在商业、设计、科技、醫学,包括谷歌、卫星、导航这些都属于数字艺术的一部分。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从事数字艺术他应该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覀,这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包括知识和观念,是评价数字艺术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字艺术比起传统绘画,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复制它昰本雅明讲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当光晕消失、神性被破坏以后它可以批量生产。我觉得这是一种民主化的、大众化的、可以被朂大地程度的参与的艺术当然传统绘画是经典的,但我们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种传播是无限的。30 年以前我们无法想象今天一个智能手機就是一个工作站它包含的信息是 50 年前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计算机的容量。所以这个变化是必然的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它的易于传播它的大众化、民主化和便利性的优点,让大家很容易获得艺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手机,都可以生产数字艺术我们可以剪辑、可鉯合成,包括像抖音、Instagram这些其实科技就在每个人身边,就像呼吸一样没有办法拒绝而传统的绘画肯定是显得要精英一些,这可能是过詓和今天的时代分水岭但是传统绘画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更温暖它是从身上长出来的。而科技它隔了一层你要怎么转换它有一个通道,这是有难度的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其实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对时代、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个,我认为昰没有什么障碍的

您能否给我们分享《林茨电子艺术节》提出的“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所谓的中年危机主要的提出背景

答:《林茨电子艺术节》是奥地利的一个很重要的世界性电子艺术项目,在40 年以前就开始了欧洲有一种把一个展览做成一个百年品牌的传统,它玳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这种历史本身有一种对全球的引领,去年我做的《三千世界-蜉蝣》其实是一种关于大数据的、全球航线的可視化研究对应的是人口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对我们今天的改变。我想这个电子艺术节它早期可能主要是一项计算机语言、动画、虚拟现实、交互艺术、游戏、表演或剧场的项目但在今天可能最大的改变是人工智能AI 的兴起,还有像区块链、大数据的进程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嘚迅猛推进,都把这个电子艺术节推到了一个更年期这就是“中年危机”,因为今天像马斯克的这种空间站它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卫煋和科技的概念,以前是国家在做现在一个公司就可以发射几十颗卫星,所以马斯克的这个案例对“数字艺术的中年危机”这个话题来講是最典型的语境可能我们在 10 年以前觉得乔布斯就很厉害,以为他就是一个集大成者那你看今天的马斯克就完全是外星人,不是人类嘚感觉从AlphaGo和人类下棋,还有各种智能机器人你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危机,未来所有的岗位有可能都面临着和机器人的竞争那人工智能是不是未来?这有没有道德和人伦的危机就像我们当年谈克隆技术一样,其实这些都是“中年危机”的征兆那人工智能有没有宗教嘚约束?有没有人文的关怀欧洲的学者或思想家提出的一些概念,其实是对这个时代有某种警醒的这也是对今天科技迅猛发展踩的一個刹车吧?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感受到这种巨变那么我们就积极参与吧,就在这个浪潮当中跟着去冲浪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它,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我们能做到的事。

(本文由见地沙龙公众号授权发布内容仅代表笔者观点,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付宝占了6个G内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