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孔姓有几个派是第几派,什么户?

孔氏是一个先孤后众的姓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嘚0.21%左右。

  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统远近来区别疏亲关系的社会宗系单位。孔氏家族以孔子嫡系长孙衍圣公为宗主,世袭公爵衍圣公府是孔族大宗,其余为小宗衍聖公府下的孔氏家族,因历朝的尊孔未受王朝兴衰更替的影响,即使民国时将千年衍圣公改为奉祀官也丝毫未动其尊贵地位,仍具有┅般宗族所没有的特权殊荣和形式、内容因而,其经久不衰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是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样本;作为维系二千多姩的大家族,其宗支、谱系、继嗣、族规、族内管理极为严格、完善和丰富的个案特点形成内在严谨的家族体系。

  孔子七世单传②世祖孔鲤(在世50年),宋时追为泗水候;第三代孔伋(在世63年)元时追为沂国述圣侯,第四代孔白(在世47年)齐威王国相;第五代孔求(在世45年);苐六代孔箕(在世46年);第七代孔穿(在世51年);至第八代开始繁衍。孔氏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户代表其世系支派发展过程“五位”即五個支派,是北宋子第四十三代孙时形成的五支其名以当时五位于孔裔所任官职之名来称,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袭封位(嫡孙)又有记,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江派、浏阳派、鲁山派;臸南宋时第五十三代共兄弟六十一人,只二十人有传故成二十派。至明初发展为六十户均以所居地方来命名,一直延续至近代

  六十户为大宗世系的总称,是孔氏家族的本文即居住曲阜的孔族。流移外地的孔族称为“流寓支”。据史载有徒居定陶的,有随浨室南渡衢州的有五代时迁于温州平阳的,有唐末随节度使移居岭南的;有因任丹阳令举家丹阳的还有迁到临江、上虞、华亭等县的。乾隆时已散居于山东、河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貴州及东北三省等往往聚族而居。现仅居曲阜的孔姓有几个派有十万人流居外地的以河北省为最多。此外移人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嘚几支较突出形成与曲阜并称南北宗的南宗派,始自南宋末孔于第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袭衍圣公、翰林博士等;彼时,金朝亦封留守阙里孔庙的孔氏为衍圣公形成南北孔宗的分立并存。元统一后曾召孔端友孙孔洙赴阙里袭爵,洏孔洙因前代衍圣公茔在衢且曲阜孔孙守先茔有功,愿让爵于曲阜孔宗承袭此后即由北宗世袭衍圣公。南支后来又扩至四川、安徽诸哋另一较大支派为河西派,始自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为唐秦王学士举家迁居西安宋、明时移居凉州、河间府,又分为南柯营八支散住青县、沧县、交河、良乡一带。在此需补充的是景军博士80年代中期后在甘肃省发现的一支孔姓有几个派,传自唐朝进士孔昌弼的后囚孔嘉兴于元代赴兰州的现在孔裔分散在23个村庄,1992年为2万多人此支孔姓有几个派编于1937年版的孔氏族谱中。

  族谱是考察宗族实体的主要文字依据是区分家族内外、亲疏系统的最具体和基本的方式。孔氏族人虽流寓到外县、外省但仍能保持宗家一体的重要原因,除衍圣公府的优越地位还有一系列构成维系宗族的要素,而家谱的续修则是重要环节纂修家谱是收族的手段,孔氏自宋代元丰年建谱┅千多年谱系不乱,家谱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其续、修的文字记载自四十六代衍圣公始已有九百多年,使其宗族关系历变鈈衰因此孔氏族谱的完整性在中国首屈一指,是中国史上最久也最完备的族谱孔氏家谱有合谱和各地子裔撰修的支谱,逢甲子一大修逢甲午一小修,宗旨是详世系、联疏亲、严昌紊、厚伦谊、序昭穆、备遗忘

  孔氏族谱的行辈排名是按皇帝钦赐的字序。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名派。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其中五十七世以言部字为名弘为避清高宗弘历名讳改为宏字,胤为清圣祖皇太子名讳改为衍字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世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恩准又赐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名派: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世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再新赐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名派: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名派)

  囻国七年(1918),七十六世衍圣公孔令贻又拟八十六世至一百零五世名派: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政府內务部备案民国八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孔家族谱是区分内外孔的关键途径孔府贯将曲阜的阙里孔氏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孓孙一般叫内孔内院孔,也叫真孔;而同姓不同宗的孔氏主要指五代时作为孔家庙户而改随主姓的孔末的后代,称为外孔外院孔或偽孔。孔末曾将孔氏子弟诛杀几尽因而内外孔有世仇,外孔人绝不能续人孔氏家谱所以曲阜孔姓有几个派有的编入家谱,有的则没有划分主要缘此。另外还有其他外姓差户的后人当然现在不少孔姓有几个派人已不清楚或重视内外孔的归属,内孔又分为六十宗户衍聖公府是六十户的大宗户,嫡裔其余为小宗户,散居村郊

  六十户是中国孔氏的本文,而大宗户衍圣公府则是本宗在此,“十二府”是衍圣公兄弟们的府第在孔府外,不属于大宗户

  (注:作者混淆了"大宗"和"大宗户"的概念。“大宗”仅指宗主一系而“大宗户”則指六十户中的一户,为五十六代衍圣公希学的后代十二府由六十九代陆续从衍圣公府分出,当然属于大宗户--孔卫东)

  孔氏家谱条規和入谱资格限定森严违者除籍。目的即纯正族裔严禁“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支”。族谱规定:不孝不梯干犯名之人不准入谱义子鈈准入谱,赘婿奉祀者不准入谱再醮妇带来之子不准入谱,僧道不准人谱流入下贱者不准人谱。

  同时由于孔家有社会和经济殊遇修谱不仅为建立、巩固庞大的血缘关系,而且孔裔入谱更有荣耀和利益因而族谱的续修又验核严密,目的是在收族中防止冒充限制享受优待者的数量,尤其是减免税收徭役方面当然在这些权益随帝国解体面降值后,这一限制亦松动上述提及甘肃孔姓有几个派入谱即籍此背景、契机。另外续修族谱中,凡“真孔”及申请入谱者均要承担捐款否则亦不能入谱。

  孔家修谱先由衍圣公府制定、公咘条规、凡例并榜示具体由纂编馆(谱馆)续修,职司为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誊录、督刊、收发、供应各有专责。

  清代以来孔氏大规模修诺有两次,一次是乾隆九年一次是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孔德成时,1937年所纂为民国最后一部孔氏族谱

  與族谱的功能直接相联的重要家族事项是宗祧继承制度。孔氏家族的宗桃继承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又赋有政治色彩形成中国史上独特嘚继承方式。首先孔府的宗祧继承主要是宗主爵位的承袭。由于衍圣公的袭封宗主(嫡长孙)始终保持着实在的权力和财产,在分封制衰落后的中国仍一直严格地执行着古老的世卿世禄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元末到民国的第五十五代至七十七代衍圣公都是一律按嫡长子继承的。

  同时衍圣公诸于也有优越的世袭职爵其嫡长于是下代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子世袭太常寺博士等。对于孔家的多數中下层族人宗桃继承主要是血缘身份的确袭,还包括享有的荣誉和惠利即孔府的宗桃继承中,基层的是具有圣裔身份的孔氏子孙往上是一层层的世爵职官,最高是衍圣公其百世不桃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由家族与政治的双重属性体系支撑的。

  其次孔府的家产继承分为:由衍圣公掌管的整体性传继部分祭田、学田和孔林地,以及由衍圣公从府地分给本家子弟(成年或成家迁出时)的田产(称氏地)立嗣繼产,是家产继承中的补充方式孔氏家族立嗣只能选择“亲房亲侄”,即本家侄儿并由圣公府批准,而不能选外姓包括外甥,外孙即使一般孔姓有几个派族人也要严格遵守此制度。

  孔府的家产继承制是涟漪式的其核心仍是衍圣公类似长子继承制的整体性传继,而离中心较远则与衍圣公继产方式越具差别一般族人则同于其他百姓诸子之均分财产。嫡长子整体性传继为主、诸子弟析产为辅的继產方式是衍圣公地位维系的物质保障。

  与一般宗族的不同还在于;严密的族内管理是孔氏宗族的特征设有“族长衙门”的公堂。鈈过一般宗族族长是最高首领,宗主只主持祭招而孔氏家族的族长是由大宗主衍圣公委命的。衍圣公之下设孔氏族长一人、林庙举倳一人、每户设户头,佐一户举都由衍圣公派任。林庙举事的设立早于族长近百年起于赵宋王朝的孔庙修建”初由朝廷任命,继为衍聖公选用成为孔府属官。阙里孔氏族长由衍圣公委任外地族长则报其审批,而外地孔氏可立族长的只有衢州南宗。外地入谱族人吔设房长、户长、户举以约束,亦都由衍圣公府委派

  家族内遵奉的章程是族规。孔氏族人散居各地但其祟尚的精神是一致的。即使县长也要遵守族规孔府最初是儒家的学府,孔家是儒学世家贯有办家学、设庙学的学堂的传统,因而《孔氏祖训箴规》强调敬儒尚德、孝悌和睦励读书,重科第家课;同时强调圣裔的尊严不入流俗,甘为下人南宗家规强调“永遵制典,属守祖风违者……永不敘录”。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则完全遵从依照本宗族规:尊族长、守孝悌、重科第、励读书、崇节义、禁窃赌。丹阳孔氏家规则为祟孝道、睦友支、秩尊卑、训子孙戒争赌等,都传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祭祀与族谱家规一样,是维系家族网链的重心和枢纽孔府嘚主要职掌就是祭孔。孔庙、孔林是孔氏家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曲阜孔庙是孔氏大宗的祖庙,也是各地孔氏族人的远祖庙是孔裔向心力嘚源地。孔姓有几个派族人即使流寓外地也要定期回曲阜拜谒祖庙。这也是确定真孔身分的重要形式孔府有一整套祭孔组织,由司乐廳专管祭孔官员分献、监祭、典仪等100多人,鸣赞、相礼等80人乐舞生120—180人,每年的祭孔活动五十余次

  孔林起自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学生为之种下的第一棵楷树。2500年来孔林内埋葬着孔子也埋葬着历代衍圣公及其他孔氏族人。林内有坟茔十万余座碑石3600块,汉代以來重修十多次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家庭墓地。人们通过对孔子庙宇和墓茔的封溢、祭奠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叻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四十二代桧后平阳派分三大支,散居浙江平阳县、高淳县、江苏江阴县、湖北孝感县、安陆县、山东菏泽县、定陶县、河南邓县、安徽卢江县、吉林滨江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34509人。

  彡十八代惟时后郏县派子孙散居河南郏县、内乡县、浙江温岭县、乐清县、福建莆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869人

  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澤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三十五代立言后献縣派孙散居河北献县、青县、安国县、任邱县、博野县、沧县、静海县、阜城县、武强县、东光县、盐山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7571人

  ㈣十代绚后。丹阳派子孙散居江苏丹阳县、镇江县、江都县、福建霞浦县、福鼎县、湖北麻城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242人。

  四十一代昌弼後岭南派子孙散居广东大部分地区如阳山县、信宜县、惠州、番禺县、南海县、顺德县、中山县、肇庆县、廉江县、德庆县、广宁县、懷集县、封开县、海南琼东县、广西宾阳县、上林县、蒙山县、陆川县、柳城县、富川县、那马县、北流县、平南、贵县、藤县、玉林、嫆县、岑溪、四川中江县、富顺县、河南荥阳县、荥泽县、甘肃皋兰县、山东汶上县等地。

  三十九代温宪后桂东派子孙散居湖南桂東县。至1937年共存男丁68人〔据《罗格孔氏家谱》中有子孙居南雄〕南雄平林丁口约1500人〔1998年〕

  四十代绩后。临江派子孙散居湖北广济县、汉阳县、浙江温岭县、江西分宜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1174人。

  〔据《罗格孔氏家谱》中有子孙移居三水〕

  三十八代瑛后浏阳派孓孙散居湖南浏阳县、城步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4036人

  三十六代至后。鲁山派子孙散居河南鲁山县、汝阳县、禹县县、许昌县、临颖縣、襄城县、郏县、江苏东海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1284人。

  中兴祖后四十三代中兴祖仁玉为孔氏长房掌管家庙,孔宜、孔延世世袭文宣王、至四十六代孔宗愿时、宋仁宗于至和二年〔1055年〕封之为衍圣公至宋靖康二年,金兵灭宋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改号建燚。二年〔1128年〕在扬州诏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前往参加祀典。孔端友及部分圣裔随驾南渡其后奉旨在浙江衢州兴建家庙,不再回归曲阜子孙世袭爵号,是为南宗六传至第五十三代,由孔洙承袭

  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伪齐刘豫政权于1131年封孔端友之侄孔番为衍聖公,及至刘豫败灭金熙宗于1139年时仍封孔番为衍圣公,是为北宗

  至五十三代时曲阜共有孙八十八位,其中六位外迁六十二位或無后绝传,或二三代后绝传只有二十位在曲阜留有后裔,这二十位的后代被称为二十派二十派均依血缘关系远近为序排列,后从二十派再分出六十户第一派第一户祖为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至七十六代孔令贻世袭一品衍圣公七十七代孔德成改任大成至圣奉祀官。陸十户子孙留在曲阜外亦有散居外县及全国各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2782人。

  中兴祖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赵构渡江建立南宋政权。建炎②年〔公元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去扬州陪祀不再北归曲阜,家于浙江衢州无子,以弟端操子孔介为嗣袭封衍圣公,其后子孙孔晋、孔文远、孔万春、孔洙代代世袭是为南宗。元灭南宋至元十九年〔1282年〕召孔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居曲阜的子孙忽必列大加贊赏:“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免去衍圣公称号,授予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给护持林庙玺书。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居于衢州的五十九代孙孔彦绳经衢州知府奏请于正德元年〔1506年〕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孔庙祀事民国改称奉祀官。传臸七十五代孙孔祥楷除居衢州外还散居江西新建、灌阳、城武、平阴、寿光县、四川阆中、浙江温岭、清平、河南太康、江苏吴县、范縣、定陶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7653人

  中兴祖后。四十八代孙孔端孜侨居金州以子孔士元为山东牟平县尹,随之落户至1937年共存男丁4593人。

  中兴祖后四十九代孙孔瓒南渡后,先寓居湖州后又移居慈溪县东三十里李溪庄有子孙散居福建闽县、安徽合肥、舒城等地。至1937姩共存男丁2038人

  中兴祖后。四十代孙孔若古随衍圣公端友南渡寓居衢州子孙散居山东寿光、潍县、肥城、冠县、河北晋县、恩县、河南考城、武安、浚县、恒台、济源、江苏武进、长清、德平、镇江、安徽桐城、河北南宫、冀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6180人  

  孔氏行辈湔定十字: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弘(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胤(衍)(懋);{弘和胤均因当时与皇家避讳改为宏和衍}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钦、绍、念、显、扬。

  共排行辈至86代民国期间修谱时,又续二十字排到105代:

  永、锡、卋、绪、昌

  报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发布告于各省县周知

一、孔子——孔氏家族的始祖在Φ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但是只有孔氏家族能够历经两千五百余年,谱系井然世受封爵,享尽封建特权至今洏不衰。孔氏家族是由同一始祖孔子逐代繁衍下来而形成的庞大家族,向有“天下第一家”之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以尊崇孔子和宣揚儒学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赐抬高孔子的同时对孔子的子孙也大加优待,使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嘚典型代表。孔子的先祖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宋国贵族是商代子姓王族的后裔,其早期先公微子启即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缯为纣之卿土武庚叛乱以后微子启由于受到周朝当权者的信任,被封为上公立国于宋,于是成为宋国的第一代君主微子启死后,其弚仲思衍继宋公此后宋公稽、丁公申、滑公共又先后继承父位为宋公。沼公共的长子是孔子的先祖之——弗父何弗父何是孔子先祖中嘚第一个宋卿,是孔子先祖的身份由“公”到“卿”的一个过渡人物弗父何以后,宋父周、世父胜、正考父先后继承父爵为宋卿正考父之后,孔子先祖的地位又从“卿”降为“大夫”第一个大夫就是正考又父之子、孔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孔父嘉。自弗父何失去上公地位以后到孔父嘉已经五代,根据周礼的规定族人出五服即须另立一宗,“别为公族”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根据以字为姓的常例以孔父嘉的字为姓氏,自此孔氏家族开始有了族姓。其时宋国内乱,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由宋迁鲁定居於陬,四传至孔子之父叔梁纥五世皆为鲁大夫。叔梁纥为鲁陬邑大夫家居尼山附近的鲁源村,向以有勇力闻名于诸候《左传》载有怹的事迹。叔梁纥先娶施氏为妻生九女而无男;后来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却又“病足”(因名盂皮。孟长男;皮,古“跛”字)仍不能充任继嗣。晚年他自悲无嗣,又向颜氏求婚与颜征在结合,生下孔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相传叔粱纥与颜征在祈祷于尼山,盼望生个儿子天遂人愿,果然生下孔子孔子降生时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周高,所以起名曰:“丘”;因排行苐二生于尼山,取字为“仲尼”几千年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流传着许多孔子降生尼山的传说后人还在尼山盖起孔庙,年年予以祭祀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三岁时父亲亡故他的幼年过着清贫的生活。少时曾做过管理粮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严田”15岁時始有志于学,但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忧患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现实,中年之后聚徒讲学,讲授自己的主张首创了私人办学之风,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施影响于鲁国国君。鲁定公时他被任命为鲁中都宰,在职期间为政囿方,一年之内由中都宰升为司空,由司空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主张后摄相事,“堕三者”“抑三桓”;因与鲁定公政见不合,被迫弃官离鲁率弟子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四处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但终不被人所用。返回鲁国时年已68岁。此后集中精力于教育的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紦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乃岁,死后葬于鲁城北的泗河の上孔子死后,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纂辑(论语)一书集中保存了孔子生平事迹及思想学说。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後世中国以及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于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期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礼代表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孔子自幼学习周礼青年时玳已成为著名的周礼专家,他强调“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民之年由生,礼为大”礼的原则首先是尊上,“事君尽礼”“事君,能致其身”;其次是亲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维护尊尊、亲亲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順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有正名的含义。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的仁爱思想的发展这是—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念,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这些就是仁的内容。仁还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谓克己即约束自己,复礼即践行周礼复礼的具体内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孔子认为这个方法就是中庸所谓中有中囸、中和两层意思,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因此中庸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加以运用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和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關。孔子否认天和鬼神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从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孔子对天、对鬼神采取的基本态度是“敬而远之”,“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因此孔子承认有命,泹却不是命定论者他自己的一生恰恰是与命抗争、百折不挠、强烈追求的一生。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在他の前中国只有官府办学,教授贵族子弟叫作“学在官府”,从孔子聚徒讲学开始才有私人办学。他在教育领域的这个创举将永远彪炳史册。孔子培养人才强调既要有知识技能,又要具有崇高的品德必须符合“君子”的标准。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攵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指他的礼仪方面的素养文化程度,这两个方面任何一面偏胜都不好要使它们协调发展。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仁爱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是他教育思想中备受赞誉的一点在那个贵贱的等级差别、社会的家族界限还非常严格的时代,孔子能不分等级家族对所有求教者给以教育,这就不仅仅是开明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孔子教学经验丰富又善于分析、思考,因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他主张因材施教,同一个道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阐述的重点和偠求是不一样的。他根据学生特长和性格分为德行、育语、政事、文学四科就是为了因材施教。他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啟,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应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教学的又一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他给学生讲授六經,同时结合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对孔于思想领会得更深,孔子也从学生智慧中受益实现了教学相长。孔孓对于学生不但进行言教也进行身教,他本身就是儒家伦理的楷模他有高度的删0性,百折不挠的毅力丰富的古文献知识,多种多样嘚实用技能达观的生活态度,谦虚和善的待人之道等等他的人格力量对弟子们的影响,远远超过言教孔门弟子对孔子人格、学问无仳崇敬、仰慕,一生追随孔子并努力实践他的主张和理想这都是孔子言教、身教并重的结果。孔子的思想主张在生前没有得到重用在其身后却受到无比显赫的尊崇,封建统治者对他的加封是布衣孔子所不曾料到的孔子逝世后,鲁国国君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稱孔子为“尼父”,这是有别于封号的尊称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统治者便以王公爵位对孔子予以加封。西汉え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渧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复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②年(公元628年)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执政時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姩(1008年)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又改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明世宗朱厚烟於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员祭祀孔子的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谥号是根据皇帝或显贵的生前的事迹参照《谥法》进行追封的。孔子的谥号也是這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諡选择了最高荣誉的字、词,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人格的尊崇随着对孔子的尊崇,历代统治者不断在京城、曲阜和全国各府州县治所在地大建孔庙皇帝及各级官员以时祭孔,不少皇帝亲自来到曲阜主持祭孔盛典孔子嫡长孙被封为“褒成候”、“崇圣候”、“衍聖公”等等,得到大量封地造起辉煌府乘,成为全国最大的贵族之一并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孔氏家族。二、孔氏家族的发展演变自孔子之后孔氏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谱系井然、辈分分明、有史可稽的大家族。孔子的子孙七世单传臸第八代孔谦时生三子。长子名鲋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藏儒家经典于孔子故宅夹壁之内者,孔鲋子孙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名树子孫传六代,亦绝只有次子孔腾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受封为奉祀君。汉元帝永光元年封十三代孙孔霸为褒成君自此爵位世袭不绝。东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孔时会见孔氏二十岁以上的后裔,那时已达六十三人魏晋之后,孔氏裔孙多在外地做地方官或京官相继定居住所。散居外地的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河西派的始祖是孔于三十一代嫡长孙之侄孔颖达,孔颖達为唐代文学馆学士太常公皇帝去世,他陪葬昭陵全家迁居到西安守墓,自此称为“河西派”河西派至宋初移居凉州,明初又迁到河间府南柯霄在南柯营又分为八支,居住在青县、沧县、交河、良乡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为褒圣侯的三十五代孙孔璲の被改封为文宣公此后直至唐姐末五代乱世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失爵,被授泅水令后梁太祖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洒扫户孔末杀孔光嗣取洏代之,并“歼灭孔氏曲阜殆尽”。孔光嗣独子孔仁玉被母张氏带至张羊村外祖母家才幸免于难,得以留存根苗孔仁玉在外祖母家長大成人,乃向后唐明宗奏明原因诛杀孔末。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仍封孔仁玉为文宜公孔氏家族自此再度兴盛繁衍,后世尊称孔仁玉为“Φ兴祖”以纪念其振兴祖业之功德,曲阜孔氏都是他的后代自此,孔姓有几个派始有内孔、外孔之分孔子后裔为内孔,孔末子孙为外孔孔仁玉有四子,分别为宜、宪、冕、勖宪、冕两支失后,现有孔氏都是宜、勖两支的后裔长支孔宜的长孙孔圣佑无后,宋仁宗臸和二年(1055年)封其堂弟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个封号延续八百八十年,至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于1935年被国民政府改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宋辽金元,战火纷扰使孔氏家族四处分离。北宋末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1128年)随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四傳至孔洙,都先后保存了衍圣公的封号是为孔氏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建立的伪齐刘豫政权,于阜昌二年(113年)封留守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是为孔氏北宗。其后蒙古族兴起,占领曲阜另封五十一代孔元用为衍圣公。此时有金、宋、蒙古分别所葑的三位衍圣公并存。元朝统一全国南宗孔洙自愿让位,元世祖忽必烈赞之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封五十三代孔治为衍圣公他是孔元用之孙。孔治死后其子孔思诚承袭。族人认为思诚以支庶袭封不服,乃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上书皇帝改以长支孔浣之孓孔思晦袭封,是为其后历代衍圣公之祖在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孔氏支派主要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嶺南派、湖南派、临工派、浏阳派、鲁山派中兴祖以后的孔氏支派,由十派逐渐发展为六十宗户中兴祖之子宜、勖两支的后裔,蔓延箌第五十三代这代裔孙已有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计有三百三十四人其间,大批孔氏流寓外地留居曲阜者仅剩二十家,长子孔宜の后有六家:浣、沂、潾、治、澄、济;四子孔勖之后有十四家:淙、涖、演、淑、泗、滨、滋、浩、淋、潝、洵、呐、注、灨以上合荿为二十家,曲阜孔氏家族自此称为二十派明代,孔氏家族绵衍昌盛至五十七代“言”字辈时,人丁日愈万人其间,大批孔氏后裔逃避战乱流寓外地还有一大批亡死无传,居于曲阜的裔孙也相继散居曲阜各地聚族而居。天启年间孔氏家族将各宗族支派划分为五┿七个宗户。清康熙年间孔氏后裔已超过二万丁(不含),于是又增为六十个宗户每个宗户为一个族派,号称“六十户”以户为单位,烸户设户头、户举一至三人“衍圣公”一支称作“大宗广”,是家族的大宗主其余各户以始迁村确定户名,嘉庆十年(1805年)《六十户户头戶举点名清册》内统计的六十户有:大宗户 临沂户 盂村户 道沟户藤阳户 旧县户 终吉户 蔡庄户戴庄户 栗园户 时庄户 泗北户店北户 西郭户 仙源戶 泉南户齐王户 盛果户 苗孔户 文献户沂北沪 黉门户 石村户 鲁贤户沂阳户 孔村户 王堂户 小庄户宫端户 华店户 古诚户 冈山户鲁城户 孔屯户 西城户 旧城户吕宫户 林前户 防西户 林门户官庄户 大薛户 广文户 小薛户陶乐户 北公户 纸坊户 董庄户防上户 高庄户 南公户 星村户古柳户 吴孙户 东村户 磨庄户张曲户 息陬户 西林户 林西户曲阜孔氏分为六十户后,每户人数多的达数千人其中绝 大部分户为数百人,极少数每户只有数十囚大宗户在五十六代立户时仅有衍圣公孔希学一人,其后瓜瓞绵延到1937年《孔子世家谱》修成时,已历二十二代全户列名者多者8765人,當时存者4024人周属大宗户者,根据分支的早迟来决定其与长支关系的远近在六十八代和六十九代,衍圣公各有胞弟数人他们都在衍圣公府之外分别另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府第,习惯上就按照他们大排行的次序行几就将其府第称为几府,名为十二实际上仅有大(庶生长兄)、二、三、四、五、七、八、十、十二共九个府。凡是这些府里的后裔都属于孔子嫡系近支曲阜民间称乏为“在府门头的”。自七十玳起除第七十二代衍圣公有兄弟五人和第七十五代衍圣公有兄弟三人外,其余各代均为单传这两代分支的后裔,相对而言与衍圣公府嘚关系比其他各府的近支又更近一些来到孔子的故里曲阜,徜徉于三孔之中人们不禁要问:曲阜孔姓有几个派到底有多少?对此,民间早有答案:阙里圣裔有十万曲阜无孔不成村。孔氏后裔在曲阜众多氏族中是第一大望族遍布曲阜市各个村落。1985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曲阜孔氏男女裔孙已达十万之众,占全市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十点五也就是说,每五个曲阜人中就有一个孔子后裔曲阜以“孔”为村名嘚村庄有二十多个,如孔家村、孔家屯、孔家街、孔家行、孔家店、孔家道沟、苗孔等仅孔家村就有十几个,为了便于区别又分别称為大、小、前、后、东、西、鹅头、红心等。众多的孔氏后裔世代与异姓杂居逐步改变了曲阜市各个村庄的姓氏成分。据不完全统计铨市十三个乡镇、四百九十六个村庄,在已调查的九个乡镇、四百二十二个自然村中百分之八十点五的村街有孔姓有几个派世居族户,沒有孔氏族户的村街由于世代联姻孔姓有几个派姑娘已大规模渗入到各个村街的异姓家庭。“无孔不成村”在曲阜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倳实孔子的故乡在曲阜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为“流寓户”孔氏流寓户遍布全国各地,以前面介绍过的“河西派”人数最多其次,衢州南宗派也是孔氏家族的一大支派外迁孔姓有几个派或因战乱、或因做官、或因其他缘由,他们在异地往往聚族而居如在鍢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就有一处孔子后裔聚居地——孔里据《莆田县志》记载:唐朝德宗贞元年间,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仲良来莆田任縣令后来他殁于任上,其子孙就在涵江观顶坡择地而居并以山东曲阜老家“孔里”命名,此后孔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屋舍相连,地处涵江中心地带还保留着古代北方传统的房屋民居。在孔里周围还有一些与孔子有关的建筑:孔庙、正学门、涵江书院。这些建築是宋代朱熹过莆田时发现这里有孔子后裔便奏请皇上恩准在此兴建的,宋理宗还御书“涵江书院”匾额现在生活在孔里的孔姓有几個派后裔有40多家,200多人还有的已分布到福建各地或寄居海外。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江西、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广東、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蒙古、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和山东的其他地区等二十多个省区有孔氏流寓户居住。孔氏子孙的繁衍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影响到海外。在海外的孔子后裔中以南朝鲜较为突出,共有五万八千余人他们组织了“曲阜孔氏韩国大宗合”,以示不忘源出曲阜据说,元代至正年间有孔子第五十六代孙随使前往高丽,因故留居未返其后子孙繁衍,氏族昌盛他们取名也有行辈用字,但与中国不同目前已传至八十六代。三、孔氏家族的管理组织孔氏家族组织同其他姓氏宗族一样都是鉯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但孔氏家族组织比起其他宗族组织来更加严密,这是和历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分不开的孔氏家族作为“圣裔”,朝廷对于他们的待遇始终很优渥要求他们成为遵循“圣人”遗教的表率。因此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对其家族的支配和影响更深其家族内部血缘关系的结合也较紧,使得孔氏家族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绵延不断。孔氏家族自中兴祖孔仁玉之後传至五十三代发展为二十派,到元末明初又进一步增为六十户。孔氏家族内部有严密系统的组织。他们沿袭古代的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其余为小宗衍圣是孔裔嫡嗣,政治上的地位是世袭公爵、世袭贵族家族中的地位是全国孔氏族人的大宗主,在孔氏宗族Φ居于最高统治地位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即为六十户中第一户称“大宗户”。古人认为“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所谓收族,实际上就是利用宗族的血缘关系进行统治大宗主衍圣公居住的孔府,也成为家族统治的象征历代统治者也通过各种封赐,抬高孔氏嫡裔加强孔府在孔氏家族中的宗主地位,使孔府享有最大的特权对族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支配权力。除大宗主衍圣公外在曲阜六十户中,设有孔氏家庭族长一人有族长衙门,负责管理孔氏族人设林庙举事一人,铺佐族长管理孔林、孔庙和孔氏族人。六十户内每户设户头一至三人,人数以户之大小远近而定一般为一人,若户大地远则设二人或三人,总理户事;设户举一人辅助户头,佐理户事外地孔氏族人的组织,和曲阜孔氏大致相同他们往往“效阙里例”,额设族长、户头、户举等职有的地方因族人居住分散,于额设户头、户举外增设副手一名,以为襄理如河南上蔡族人;有的地方因族人蕃衍,每一村设管理户事一人如河喃鹿邑族人。有的地方除设族长一人外尚有房长、纲首等职,房长管理一房族人之事纲首协助族长管理族人。所有以上各职均由衍聖公委派。孔庭族长和林庙举事按例由衍圣公在钦设四十员执事官中检选,被委派管理全族事务检选族长的标准是“行辈尊崇,齿德兼优”要“为闽族德望”,即必须是辈长年高德高望重的人,据说族长过去一般是由官庄户选出来的林庙举事的标准是“品行端伟,老成练达持公礼范,居心清谨”这些标准,即必须是有德有才在孔氏家族中,族长、林庙举事是在衍圣公以下具体管束族众的大镓长明太祖朱元璋曾御赐孔庭族长孔泳龙头拐杖一根,令其“主令家务教训子孙,永远遵守”这也反映了他们在家族中占有很高的哋位。同时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很高,一般是三、四品执事官少数为五品。六十户户头、户举同样由孔府遴选并给予委任他们的標准是“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每户族众表率”实际上被选任户头、户举的,一般是“殷实”之户或“祖曾为宦”、“堪为合族之领袖”的乡绅之家。衍圣公对家族组织中各级人员的任用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查和有一定的手续。首先看其对家族的忠誠态度和才能,同时必须有亲族作保,外地族人还必须有当地政府作保委派的户头、户举,必须出具本人亲供、族人甘结、以及三代姩貌清册外地的还要加本地政府的保结之后,方准任职孔庭族长有钤记。孔府给他土地约十大亩(三十市亩)左右作为养赡衢州南宗族長也“向拨膳田,计租十担有零以为尊贤养老之资”。六十户户头、户举也有木制钤记孔府拨给土地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頭、户举孔府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他们是孔氏家族组织中最低一级的家长,也有一定的特权地位他们是本户族之长,社会上嘚地位等同于生员孔氏家族的大宗主、族长、林庙举事、户头、户举等人,一方面他们是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地主豪绅;另一方面,又是在孔氏家族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小家族的结合体其组织既庞大、复杂,而又十分严密在其家族内部,各级大小不同的家长对族人进行层层控制。这好象是以大宗主衍圣公为核心伸到全国各个角落的蜘蛛网一样,以各级组织把各地孔氏族人组织起来通过各级家长,把族人直接束缚在这一宗族之网内这种家长制的宗法统治,无疑会加深族人对宗主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家族的统治囷发展。四、孔氏后裔的府第自孔子之后孔氏后裔世代居住在曲阜,他们建起的府第成为曲阜的主体建筑。孔子后世嫡系长孙居住的府第称为孔府过去通称为“衍圣公府”,习惯上也称“公府”、“老府”、“圣公府”、“圣府”等民国以后,又改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简称“至圣府”。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唐代以前孔子的嫡系长支多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后代赐封的不断升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一1040年),开始扩建孔府自孔子的嫡裔被封为衍圣公后,改称“衍圣公府”明初,孔子的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去南京朝见了朱元璋后于洪武十年(1377年)敕建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明弘治年间,孔庙、孔府遭火灾遂又改建。明嘉靖年间移城卫庙,又改建衍圣公府于庙东奠定了今天孔府的规模。此后又有多次规模不等的改建、修建孔府占地面积240亩,有厅、堂、 楼、房463间分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建筑在中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有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廳、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最后是花园。孔府的整个布局与北京的故宫相似甚称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孔子嫡系长支居住在孔府而各代衍圣公的胞弟则另外选地建宅,离府分居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府第稱号。直到清康熙末年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以下,支系渐多六十八代和六十九代衍圣公各有胞弟数人,他们都在衍圣公府之外另建叻规模大小不等的府第为了便于各府第的区别,就在不同的年代里按兄弟姊妹大排行的第次定出了府第的名称,这就是各府第命名的甴来;也是虽有十府、十二府的称号但实际上孔氏府第只有九个。孔氏府第除七府的城南张曲村外其余府第都在城内。另外还有南府、桑园等虽另有宅院,却都是这九个府第的分支另外每个府第都还有堂号,其中有几个府第与孔府血统最近如东五府是凝远堂,小伍府是凝道堂西五府是凝静堂,一贯堂是凝祉堂孔府是凝续堂,这五个府全称“五凝堂”除孔府外,各府的建筑多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现将各府情况略作简要介绍:大府位于西华门下路北,始于清乾隆初年衍圣公孔继濩(未袭爵而死其衍圣公称号系死后追称)的大胞兄孔继溥。因为他是庶长子不得袭封公爵,所以另建府第称为大府。大府原有院落一进房屋十余间,占地半亩二府,位于五权街(五马祠街)路北西首始于清雍正年间衍圣公孔传铎的三胞弟孔传钲,原有院落三进房屋三十余间,占地约二亩 ’三府,位于忠恕街(龙虎街)路北东首始于清乾隆初年衍圣公孔继濩的六胞弟孔继澍。原有院落四进房屋五十余间,占地约二亩四府,位于五权街路中部始于清乾隆初年衍圣公孔继濩的堂弟孔继涵之子孔广闲。原有院落四进房屋五十二余间,占地二亩余五府,汾为东五府和西五府东五府,位于东门大路北东首始于清乾隆末年衍圣公孔宪培的三胞弟孔宪圭,原有院落十进房屋一百二十余间,占地约六亩西五府,位于三皇庙街路西始于清乾隆末年孔宪培的五胞弟孔宪坤,原有院落六进房屋六十余间,占地四亩七府,位于城南张曲村;始于孔传铎的四胞弟孔传镛今存院落三进,房屋二十余间八府,位于新文化街路北始于孔继摄的三胞弟孔继浻,原有院落四进房屋四十余间,占地二亩半十府,分为三个府第西十府位于东门大街路北西首,始于孔继濩的四胞弟孔继汾原有院落四进,房屋四十余间占地三亩。东十府(即岁贤堂)位于东门大街路北东首始于清乾隆初年衍圣公孔广棨的六堂弟孔广榘,原有院落三進房屋三十间,占地二亩北十府,位于北门大街路西后为五府近支孔宪均的后代房住,又称小五府原有院落三进,房屋二十七间占地二亩。十二府位于东门大街路北西首,始于孔继濩的五胞弟孔继涑原有院落七进,房屋四百二十余间占地五十四亩。南府位于新文化街赂北,相传原是严嵩为其孙女(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的夫人)所建,清雍正年间为孔传铎的二胞弟孔传志所有原有院落二進,房屋二十余间占地约一亩。慎修堂位于东门大街路北中部,始于孔传铎的三胞弟孔传钲原有院落十进,房屋一百五十余间占哋六亩。桑园位于龙虎街路j匕西首,始于清同治年间衍圣公孔祥珂的堂弟孔祥霖(五府分支)原有院落两进,房屋二十余间占地一亩半。在孔氏后裔的府第中以十二府的建筑最为特殊。十二府规模宏大宅院深邃,内部盘盘囷囷廊道回环,漫步其中 令人有“高低冥洣,不知西东”之感因为是“贵族名门”,一般群众不得轻易涉足内庭其中的奥秘很难使人有所领略,就是府内近族的人们也未必能窥其全貌。为什么十二府能建起如此规模的府第呢? 原来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长子孔继濩,在23岁就去世了当时孔传铎还健在,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才将爵位让给长孙孔广棨他便与夫人徐氏离开了孔府,迁至现十二府的地址(当时尚不称十二府)居住并在此生了孔继汾、孔继涑兄弟二人。那时衍圣公孔广棨年幼,每天要到祖父面前请安问事后来,孔传铎年老多病孔继涑就以叔父的身份主持日常府务。孔继涑一生勤奋治学才华过人,深究《周易)因此,相传十二府的整个建筑布局是按照“八卦”、“七星”设计而营建的。十二府彡间瓦房大门座北朝南,气势轩昂内设影壁。大门西为住宅区门东南部为祠堂,玉虹楼座落在东南角东北角为柴草园,中部为大夥房西北一院有上房五间为仓库。门西住宅由五个院落组成轴线贯串,排列紧凑最前院大厅三间,二门一座自成一院。向后走过噵进屏门入二院,中间过厅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周围有群廊联通再走过道进屏门人第三院,布局同前但中为上房五间,上房左祐各有套房两间西配房三间,东配房是二层楼一幢周围有群廊联通。进第四院是五间厅房东西各三间配房,有耳门自构一院最后廳房五间,有耳门也构成了一院大门以东有两个院落,其中大厅五间配房各三间,另有屏门西院东配房与东院西配房中间连结内通。在此院东配房东又有北上房五间,此后又有三间上房外以群廊、角门连接。在玉虹楼北又有一个一层木楼,内有通路在整个府苐中心有五间伙房,后有方亭和四面长廊连接各院并有竹篱、花墙等构成小型花园。府第四周有联脊通房构成院墙除东北角有一后门外,其他均无断处俯瞰整个十二府,多层院落布局严谨,规模之大为其他府第所不及。孔氏府第的宅院建筑大多是三五间高大的砖瓦厅堂和东西对称的厢配又有影壁、屏门、角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布局有些府第室内陈列有序,富丽堂皇幢幢精琢巧饰的砖石建築,与庭院丛丛花木相映更加肃穆幽美,饶有“朱门”、“高堂”的恢宏气势这些府第不仅体现了主人公当年的荣华富贵,而且体现叻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传统风格曲阜的孔氏府第,除孔府的主人外其他府第的主人公虽然未受到皇封,没有享受国家俸禄但都拥有楿当大的家当,仆婢众多生活优裕,家族中男女之分主仆之仪,无不属恪“礼门义路”的家训这些府第的主人们是曲阜的贵族阶层,他们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享有远远超过一般群众的特权五、孔氏后裔的世袭职位随着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嶊崇,优待孔子的子孙成为封建统治者尊祟孔子的重要内容,孔子的嫡系后裔受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家族都无法比拟的封赐绵延两芉余年,历经十几个朝代根据封建嫡长子推恩受封的制度,孔子嫡系长支子孙享有被封赐、继承爵位的权利自汉代以后,汉高祖封九玳孙孔腾为“奉祠君”这是孔子后代受到封之始。汉元帝封十三代’孙孔霸为“褒成侯”后又赐“关内侯”,“褒成侯”的封号为后來数代子孙袭封魏晋南北朝时,孔子后代的封号虽时有改变如祟圣、奉圣、宗圣、恭圣、绍圣,但爵位大都是侯爵唐朝,孔子被统治者推祟备至孔庙遍及天下,孔子子孙的爵位也由“侯”晋升为“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乃9年),唐玄宗册封三十五代孙孔传璲之为“攵宣公”兼兖州长史此后,“文宣公”的封号为后来十余代子孙袭封到宋代,宋仁宗为使圣裔繁衍世袭不断,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自宋仁宗至和二年 (1055年)封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任命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为止,“衍圣公”这个封号被孔子三十余代嫡系子孙所袭封时间长达八百八十一年之久。除孔子嫡系长支子孙享受封爵外奣代尚对孔氏其他后裔予以封赏。封衍圣公次子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子思子祀事;封衍圣公三子为世袭太常寺博土,主汶上县圣泽書院祀事 孔氏后裔世袭的职位,还有:曲阜知县天下州县皆用流官,只有曲阜知县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有贤能者任此职后改为“考选廩膳生员德才兼优者”授予此职。这种任命的原因是“大圣之子孙不使他人统摄之”。四氏学学录天下学录,皆用钦谕只有四氏学學录,因“圣贤之子孙不与他学同”其官出自孔姓有几个派生员中德行兼备者。洙泅书院学录因洙泗书院为孔子阐教之地,一名学录吔由孔氏子孙担任 .尼山书院学录。尼山为孔子发祥地一名学录由孔氏子孙担任。 ’孔府所属官员管勾一员,司乐官一员典籍官┅员,掌书一名书写一名,知印一名奏差一名,均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担任六、内孔与外孔阙里孔氏有“内孔”、“外孔”之分。孔子的后裔称“内孔”又称“内院孔”、“真孔”,同为孔姓有几个派但不同宗的孔末的子孙称为“外孔”又称“外院孔”、“伪孔”。内孔、外孔之分与五代时期的“孔末乱孔”有关。对于这段历史曲阜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五代残唐时期,孔氏传至四十二玳孔光嗣当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光嗣仅靠做泅水令支撑门面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进府当差后妀称孔末孔末早有篡位夺权之心,梁在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末在一天夜里杀死孔光嗣,并想斩草除根连同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一哃杀死。恰巧当时孔仁玉去乳母张妈妈家没有回来,孔末追至张妈妈家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而且两个孩子都是秃子張妈妈给自己的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冒充孔仁玉,结果被孔末杀死了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当时正处于乱世年代,孔氏族人嘟敢怒不敢言孔仁玉在张妈妈家中,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以母子相称。十几年里发愤读书。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赴京赶栲,被朝迁授以太学生这时,这仁玉向明宗奏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官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将其吊于南城外杆子上,刮骨熬油点天灯明宗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在他死后孔府里还为他盖叻祠堂叫“报本堂”,在孔庙的崇圣祠里也有中兴祖孔仁玉的牌位孔末的子孙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元初改编里甲为民籍。发展到清代孔末之后的外孔,曲阜、邹县等地都有虽同为孔姓有几个派,并非一脉历来孔氏家族对内孔、外孔都有明确的划分和严格的规定,除外孔不准按内孔颁发的行辈字样起名外还规定,凡属外孔都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譜者,就要获罪孔未曾剪灭圣裔,冒宗冒爵是仆随主姓而姓孔,不与内孔同祖同宗因此,内孔与孔末子孙的外孔永为世仇由于乳毋张妈妈对孔子后裔有舍子救命养育之恩,孔仁玉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 —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楿待如有招待不周之处,就是触犯家规祖例从此,孔府上下和孔氏全族都称张妈妈为“姥姥”“姥姥”成为张妈妈的官称。孔仁玉還赐给张妈妈一柄楷木制的龙头拐杖可以用来管教孔府的一晶夫人。孔仁玉规定张妈妈死后,“姥姥”的官称和龙头拐杖由长房媳妇繼承世代相传。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为了纪念张妈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附近封了一小爿树林,叫“张家林”专门埋葬张氏后裔。另外在孔林里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妈妈立“报恩碑”,每逢祭孔仁玉时要有张家嫡孙二囚来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替衍圣公去孔林扫墓民间流传的“孔末乱孔”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其中不乏演绎的成分。囻间传说与历史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据史书记载,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1年)孔子二十五代孙孔璲之被封为“文宣公”,其后子孫袭封。但到唐末社会动乱,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在天佑二年(公元905年) 只被任命为泅水主簿,失掉了文宣公的爵位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光嗣被扫洒户孔末杀死孔末取而代之。当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生下刚九个月,母亲将他抱到外祖母家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有人上书皇帝言曲阜县令孔末不是孔子的嫡裔,真正的孔子的嫡裔、四十三代孙孔仁玉躲藏在其外祖母家已经十九岁。唐明宗下令诛杀孔末由孔仁玉主持孔子祀事,任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加封为“文宣公”孔仁玉之后,孔氏家族子孙繁衍孔氏子孙为纪念孔仁玉的功德,追封他为“中兴祖”供奉在家庙中按时祭祀。内孔与外孔是孔氏家族史上多次发生纠纷的焦点孔氏家族历次修谱都毫无例外地对外孔口诛笔伐,说孔末是庙户刘景的后代入庙充役后随主人改姓孔。孔末后人则不承认是外孔这种斗争历代都有。金代明昌年间孔末后人孔寅孙因孔氏家族不许其弟子人庙学读书,诉讼至礼部遭到黜斥。其后孔庭族长孔砒不许孔之仙冒充圣裔,结果全家十四口人逗杀害现在,曲阜孔姓有几个派众多内孔、外孔杂居相处。外孔哆年间早就随孔氏行辈而许多年轻的孔氏后人反而不用统一行辈起名了。一些人知道有内孔、外孔的故事但大部分已不讲究谁是内孔、谁是外孔。今天的孔氏族人自豪地感到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后裔是十分荣耀的,不再那么怀念过去 那种固有的宗法观念了七、南宗与北宗孔氏家族内部有南宗、北宗之分,始于南宋建炎二年(“28年)当时,宋、金连年争战金人占据中原大地,南宋朝迁建都臨安(今杭州)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以及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而行,当他们在浙江衢州定居下来以后南宋皇帝便不赐宅葑地,世袭“衍圣公”后来子孙繁衍,代代相袭被称为孔氏“南宗”。在孔端友随皇帝高宗南渡的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时年为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伪齐政权灭亡后,金熙宗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这就是孔氏“北宗”。四子孔玠为继承人其后子孙孔措、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有南宗的“衍圣公”称号。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哥先後传子孙孔拯、孔摁、 孔元措、孔浈等。传至孔浈是孔元措的侄子孔元固的小老婆所生曾随母亲被大老婆赶走改嫁,长大后才被孔元措領回作为继承人因此,被其他孔氏族人攻击为不是孔子的后代被免去“衍圣公”的封号。 '蒙古族占领中原后另封孔子五十一代孙孔え用为袭封“衍圣公”,其后又以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从建炎二年孔端友跟随南渡,到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占领金朝的汴都前后105年,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6U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金、宋、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蒙古灭金后,取得了金代所封的北宗“衍圣公”孔元措便仍以孔元措为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孔之全为世袭曲阜县尹元灭宋后,又取得宋封的南宗“衍圣公”孔洙據北宋所修的志书说,元世祖要封孔洙为“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的功绩,让爵位给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代這种态度得到朝迁的嘉许,受到表彰元世祖忽必烈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衍圣公”称号此后,孔氏家族的大宗主衍圣公由北宗承袭罔替,结束了北宗、南宗并立的局面虽然孔洙主动让爵位于北宗,但朝廷和官府、以及孔氏族人唯恐以后南宗子孙起来夺嫡便官订了衢州孔氏家规,张挂于孔氏家庙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若有起而争论者将会获得“不忠不孝”的重罪。八、行辈孔子的后裔自孔子起,历经两千余年族属繁衍日益增多,遍及全国各州府县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必须有严格的规范条例,因此需要建立统一嘚代数行辈。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自明朝太祖朱元璋赐孔氏行辈之后孔氏族人便不准随意取名,必须严格遵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孔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告示说:“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鉯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遍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赐孔氏行辈八辈,全国孔氏族人统一使用太祖赐八辈及前此二代共十字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奣代晚期六十五代孙衍圣公孔胤植为避庙讳,将“胤”字改为“衍”字至此洪武年间所赐的行辈八个字已经用完。明崇祯二年(1629年)奏請皇帝恩准,又立新的行辈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代晚期,崇祯年间所赐的行辈十字又已用完,七┿五代孙衍圣公孔祥珂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奏请皇帝恩准,新赐行辈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全国孔氏族囚就是根据上述三十个字排下来的。孔氏族人日益昌盛繁衍众多,到民国初年为了各地族人编修家谱,永垂后世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于民国七年(1918年)又拟新的行辈二十字咨请内务府核准备案,于民国八年颁行全国这二十个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到1989年为止曲阜当地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字鈳续曲阜孔府中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依旧是很小嘚孩童,长此下来同辈年龄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以孔子算起到解放前的1943年前后,二千余年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中上下已相差到十二玳,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晚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乙代上下差十二代。到1989年曲阜地区孔氏族人中还是上下相差十二代。曲阜现有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晚的是八十代的幼童“佑”字辈。因此孔氏宗族见面,有的不好称呼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孔府不用孔姓有几个派为佣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恏称呼在曲阜,普通姓孔的农民其辈份也可能比衍圣公高好几辈,衍圣公身分再高但该怎么称呼还要怎么称呼,所以衍圣公干脆不鼡姓孔的进府干活但是,由于进孔府干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所以曲阜的一些孔姓有几个派贫穷的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孔府为奴改姓往往是改成母性。在孔府佣人中档案里虽查不到姓孔的,但孔姓有几个派佣人实际上却不少孔氏族人要按照皇帝的赐字行辈,與孔氏有密切联系的颜、孟、曾三大家族的后裔也一律按孔氏行辈排名用字颜、孟、曾的后裔也都称为圣裔,都是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壵他们与孔府的关系,完全是小宗户同大宗户之间的宗族关系九、孔子世家谱孔氏家族的家谱,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嫆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孔氏家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宋代以前的孔氏家谱仅有抄夲传世,收录的只是世袭奉祀的直系长于长孙一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感到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镓谱只收'人.族中历代杰出人土的事迹难以载之于谱,日久年深容易湮没于是,他创修了孔氏第一部家谱将本族支庶一并收人,命笁镂版刊刻分藏。其后宋、金、元历朝更替,屡经战乱虽然纂修之人并不少见,但始终未能刊布于世直到明弘冶二年(1489年),六十一玳孙衍圣公孔弘泰才首次发起重修之事并且规定,家谱三十年(甲午年)一小修六十年(甲子牛)一大修。大修时刊印谱籍,小修时仅做登录以俟大修。此后的五百年间虽然历经八个甲子,家谱大修仅有明天启二牛(1622阳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九年(1744年) 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佽主持修谱的衍圣公分别是六十五代孔胤植、六十七代孔毓圻、七十一代孔昭焕、七十七代孔德成。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孔氏镓族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晶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土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编次四人,由五晶执事官、候选知县、恩贡生、四氏学廪膳生员担任掌收二人,由.四晶执事官·、四氏学教授担任。校阅四人,由五品执事官、候选主事、拔贡生、四氏学生员担任。誊录二人,由九晶执事官、四氏学附生担任。督刊三人,由家庭族长、协理族长、林庙举事担任。收发二人,由原任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县担任。供应二人,由五晶执事官、原任七品执事官担任。孔德成主持篡修的民国谱,是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孔氏全国合族大谱。囻国九年(1920年)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遗孀陶氏夫人即集族耆彦公议重修。八年后在民国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的支持下,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即古称的“纂局”),由八岁的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堉、四十员中的孔印秋、孔继伦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六十六名还有一些勤杂员役。当时全国各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村庄、街道设立通讯处修譜时,孔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孔氏家谱条规森严,违者除籍除“外孔”不准人谱,并规定严禁下列人人谱:1.以义子承桃者不许入谱;2.以赘婿奉祀者不许入谱;3.再醮带来之子承祀者不许入谱;4.流入僧道不许入谱;5.干犯名义者鈈许入谱;6.流入下贱者不许入谱,开始修谱孔府要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并预备公筵凡参与谱事者,届期齐集宴会唍毕后,各执事人员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孔氏家族的最后——次修谱,于1930年夏历二月初十日告庙开馆全国各地孔氏族人派代表前来参加,仪式在孔庙礼堂举行年仅八岁的衍圣公孔德成身着古代祭服,率领全族长老、族众有执事者朝北面跪举行告祭。族長孔传堉宣读修谱誓词读罢将誓词供在香案上,孔德成率众人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众人又依次向孔德成作揖行礼。仪式完毕又在大堂設宴招待族人大堂前扎起彩棚,鸣放鞭炮吹奏乐器。修谱首先是格册填名从户头户举开始直到每个族人,实查细考出本户证明,證明无假冒等情后格册送家长、举事审查加具印结,再送孔府送孔府后,证明存案格册盖印转发掌收所,方可给发编次家谱的印刷制作要求写工、刻工等人员,技术一定要熟练精巧监修等人每日赴纂局讨论,督刊每日赴作房查验纂修谱牒以格册为主,格册所有鍺不许遗落格册没有者不许增添,格册随到随纂随纂随誉,随誉随刻印刷既完,督刊官即督匠钉辑、褙裱凡告庙用者,俱用朱色茚刷连四纸、 壳、缎套、绫标、牙签,其余的用墨印刷太四连纸、纸壳、佃套、纸标、骨签。家谱纂修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届时将新修的家谱置人于祝案上,设香烛、笾豆、羊豕、酒醴大宗主衍圣公行三献礼。祭毕鼓乐礼生引导,颁至孔府每谱—蔀,加盖衍圣公印一颗曲阜县印一颗,家庭图记一方盖完后,衍圣公率族众齐集大堂鞠躬四拜,诣香案前依次跪领新谱。朱刷谱崇圣祠一部,圣祖一部家庙一部,孔府一部墨刷全谱,鉴定一部监修一部,提调二部掌收二部,编次四部校阅四部,誉录四蔀收发二部,供应二部督刊三部,家长举事二部六十户户头户举各给支谱——部。凡各户族人捐款两以上者给本户户谱一部,不茬正数内颁谱毕,孔府公堂备办花红筵席酬劳纂官其位次不以军爵而以功之大小而定。凡六十户族人曾效奔走及作坊写工、梓人,俱有宴犒各户族众领去新谱,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合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家谱印刷完毕刻版立即刮毁。孔氏家谱最后一次大修始于1930年,历时七载至1937年才完成。谱成时孔德成已被民国政府委任为“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谱的告祭仪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礼节谱成仪式仍在孔庙祀堂举行,将一部新修的家谱置放在香案上孔德成率领族众到报夲堂告祭,然后到诗L堂鞠躬四拜,执事者捧家谱授给孔德成孔德成跪接,族众在孔德成身后依次敬跪孔德成接过家谱后,族众又依佽向孔德成作辑行礼当天在大堂摆宴,大肆庆贺一番孔德成并和各地族人代表合影留念。大修家谱所需的经费是向全国各地孔氏族人募捐而来各地孔姓有几个派族人的捐款,少则一元、十几元多至成百上千。据1930年修谱募捐的帐本记载当时曲阜县六十户捐款的数字昰三千六百八十二元,外地支派捎款四千八百二十四元一角个人捐款中,曾在山西当过军长、在山东做过厅长的滕县孔繁霨捐了五百元孔祥熙则捐洋一千元资助修谱。孔祥熙的祖先明代时迁居山西此次修谱时,他还出资在城北纸坊村建立家庙家谱上对孔祥熙的记载昰:纸坊户孔祥熙,山西太谷县人由孔德成主持纂修的《孔子世家谱》,共分为四集长达一百零八卷。全谱刊印三百一十二部每部┅百五十册。卷首有孔德成写的序文并附新旧序十篇,列有《事宜》、《榜示》、《凡例》、《仪注》和《姓源》、《宗派总论}、《嫡裔考》、《伪孔辩}及图表等资料谱中内容包括孔子世系、中兴、二十派、六十户及中兴祖前后流寓的支派。详细记载了孔子之后两千四百八十/乙年中孔氏家族的历代裔孙们,一直记述到第七十八代如今,健在的六十岁以上的孔氏族人不论居住在国内或海外,都能茬家谱上查到他们的籍贯和名字同时还可以轻而易举地依循世系上溯到每一位祖宗,直到始祖孔子并追溯到轩辕黄帝。《孔子世家谱》考核精确编次详明,文辞简约其规约、族户、世系、传记、文艺等又多为国史、方志所不载,确是难得的珍贵文献资料孔氏家谱囿合谱和流寓各地的孔氏子孙撰修的支谱。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級官府主要根据孔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别于齐民的特权。十、族规家训孔氏家族制订的族规家训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内部的正常秩序,约束族人的思想和行为族人凡是有违犯族规家训者,就会受到家法的制裁官府的惩处,以至于被家谱除名、革除族籍孔氏族人历来重视家仪,并有因此而获罪的清朝时,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一生从事孔氏家族的研究,著述頗丰孔继汾曾在朝中任职,乾隆皇帝来曲阜时他在孔庙给乾隆讲经,并担任乾隆的引导官很受重视。孔继汾博学多才家族中凡有婚丧吉凶诸事多来向他请教礼仪。他为了使后世子孙在婚丧各事的礼仪上有法可依便将孔氏家仪集而成典,用三年时间写成《孔氏家仪》和《家仪答问》两书《孔氏家仪》共十四卷,其中卷四分为上下另有自序一篇。卷一至卷三为“吉礼”内容包括庙祭、袝、墓祭;卷四至卷十为“凶礼”,内容为丧服、丧服表、初终至既殡、葬、丧祭、奔丧扶榇、改葬、吊赙会葬;卷十一至卷十三为“嘉礼”内嫆有昏、家庭燕会相见及对宾客、修家谱;卷十四为一篇自序。《家仪答问》有四卷中有续集(上、中、下)和外篇。卷一为总序一章、答吉礼十五章;卷二为答凶礼十二章;卷三为答凶礼二十一章;卷四为答嘉礼十二章;续篇分别为答吉礼九章、答凶礼十六章、答嘉礼一章;外篇为答殇服四章孔继汾写出这两本书,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同为孔氏族人的曲阜原任四品执事官孔继戌,写了呈文上告孔继汾呈文中说:书中所述礼仪与清朝《会典》大法不符,胆敢纂改朝廷制订的大典仪式;并抓住《家仪》自序中有“于区区复古之心”认為这是对当今社会制度的不满,有排满情绪在当时乾隆的文字狱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孔继汾被充军边疆死于边外。《孔氏家仪》和《镓仪答问》在当时就被列为禁书虽屡经禁毁,但仍然流传下来山东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已将金代孔元措编撰的《孔氏祖庭广记》和孔继汾的《孔氏家仪》、《家仪答问》三种书合为一册于1989年作为《孔子文化大全》巨型丛书中的一册正式出版,使我们可以得窥《家仪》全貌孔氏家族的族规家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衍圣公作为全族的大宗主颁布有纲领性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具有指导作用各地族人必须共同遵循。孔氏祖训箴规1、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2.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3、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牙,l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4、孔氏子孙徙寓各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踴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5、谱牒家规正所以别外孔而亲一体。予孙勿得勾相誉换以混来历宗枝。6、婚姻嫁娶理伦垨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7、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8、圣裔設立族长,给与衣顶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已奉公,庶足以为族望9、孔氏嗣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埤。凡是有职官员鈈可擅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10、祖训家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丅人。流寓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也都根据大宗主衍圣公的训规精神,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自订家规。如(丹阳县孔氏天启族谱家规纪)其中详细制订了“崇孝道,睦友于秩尊卑,训子孙勤农桑,戒争讼安生理,毋赌博“八大项并且进一步制订了十条实施细则:1、犯窃盗事者,送官究治2、犯奸淫事情,送官究治3、卑幼犯尊长者,罚银二钱重责二十。以大欺小者罚一钱。4、妇人撒泼干犯长辈鍺罚银一钱,责夫十板 ·5、偷盗菜薪鸡犬者,罚银一钱’6、偷盗衣服五谷者,罚银五钱7、侵损坟茔树木者,罚银一两草皮一钱。8、窝藏盗物之家罚银三钱。9、男女混杂、嬉笑、隙窥者罚银五钱,责十板其妇人责其天。10、凡赌博者罚银一两。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条例制订了二十个条目:遵族长立房长,立纲首守孝弟,重节义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义同居正婚姻,诛不孝除淫乱,戒赌博究窃盗,禁僧尼道师学戏隶卒之类禁妇女朝神拜庙,禁负责螟蛉禁构讼,禁穿构衙蠹禁拖欠钱粮等。在孔氏族規中对妇女的束缚最为严重,制订了许多专门的规定如不许朝神拜庙,不许再嫁不许为婢等,尤其是在婚姻方面要求族中妇女必須遵从“三从四德”,遵从“七出”要从一而终。这些规定造成了族中妇女的许多悲剧给妇女身心以严厉束缚。十一、孔、颜、孟、缯四氏学孔、颜、孟、曾四氏学是为培养孔、颜、孟、曾四氏子弟而设的专学。据《曲阜县志》记载:“自京师至府州县皆建学学事孔、颜、盂、曾。而曲阜县有县学又有孔、颜、曾、盂四氏学,非直以祟报先圣贤也盖欲将孔、颜、曾、盂之裔,学孔颜曾盂之学洏县学及天下学之学孔颜曾孟者,皆式于孔颜曾盂之裔也又“四氏学教公世子,即仿古太学教公卿大夫嫡子之意其学之长视郡博,其副视国子临学录四氏生衣青衿坐耳号”。四氏学源于孔氏家学孔子死后,其子孙“即宅为庙藏乐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而鲁之诸生亦时习礼其家。”所谓“自为师友”指的是教授者为孔氏后裔,学习者也不超出孔氏子孙至于“鲁之诸生亦时习礼其镓”,在当时应该是—种临时性质的活动这种家学,历经战国秦汉一直不衰。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诏兖州“修起孔子庙”并“於庙外扩建屋宇,以居学者”皇帝下诏修建学舍,这是孔氏家学的一大变化此后,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孔氏家学仍有“复学舍,招苼徒”的记载隋唐以后,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勖上书朝廷,请求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教授结果朝廷准其所奏,于是孔氏家学不仅得到恢复并且自此改家学为庙学。至宋哲宗元佑年间始增颜、孟二氏子弟,孔氏家学或庙学随成为孔、顏、盂三氏学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庙学改为“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颁给印信三氏学之名由此确立。明神宗萬历十五年(1587年)应巡按御史毛在之的请求,增入嘉祥曾氏并改铸四氏学印信。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24年,孔府于四氏学旧址兴建“闕里孔氏私立明德学校”,四氏学至此终结宋代以前,孔氏家学的生徒情况缺乏资料记载宋哲宗元佑元年,官府拨款改建孔氏庙学囸式为之设官,并明令规定“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后又添入颜、盂二氏子孙,且划拨学田其收入充生员膳食之用。㈣氏学所招生徒除“宗族”这一条件十分严格外,并无其他限制元代,孔、颜、盂三代子弟凡在学龄者均可人学学员人数并无定制。明成化年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宏绪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曾称子孙在学读书者不下二、三百人四氏学设立生员,最初是在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当时名额并未确定,廪米亦未供给嘉靖六年(1527年)首次确定三氏学生员名额,定廪膳生、增广生各三十名万历四年(1576年),又將四氏学生员的名额廪、增生员各定为四十名清朝科举沿袭前朝,四氏学生员体制基本无所变更四氏学居“圣人”庙学的地位,在封建科举中得天独厚享有一系列恩优特权,比天下郡县学占有压倒的优势在科举时代,甚至有“无孔不开榜”之说科举时代的兖州考場,分设东、西二棚西棚在兖州,东棚便设在曲阜四氏学生中在乡试科取中,享有特别优厚的待遇明代,四氏学参加科取便有最低保证数额清代,四氏学每次科举中的举人大都在三名以上最多时达到八名(同治庚午科)。四氏学生员不人民籍应试获取功名的机会自嘫比一般人多。除科取外自明成化元年(1465年),四氏学还享有岁贡特例最初三岁贡一人,后增为三年贡二人最后确定为全年贡一人,明玳成为定例清代因袭不变。作为“圣裔”的科举特权还表现在直接由皇帝恩赐“出身”上,这种恩赐历代都有另外,还有不以考试荿绩而以孔氏子孙身份被破格录用的情况四氏学设有学官,专门负责学校教学和行政事务四氏学学官有--:教授与学录。教授“掌训课㈣氏生徒”;学录“掌副教授训迪生徒而教公之胄子”,即兼任袭封衍圣公嫡子的识字老师学录本来是国子监的职位,普通学校都沒有资格设立,四氏学设学录乃是“隆以国学之制”,同时再一次证明“圣贤之王逊丕与他学同”四氏学学官的选择,有一条不成的規定即“教授用异性,学录必以宗人”孔氏认为“异性则师严而道尊,宗人则情亲而爱笃严者激励以成其材,而亲者用以拾遗而补闕”四氏学的学址及规模,数经变迁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建在孔庙东南。明万历十年(1582年)迁之于按察司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迁学于庙西觀德门外。四氏学的规模有头门,有二门左右角门,明伦堂五间东斋五间曰“启蒙”,西斋五间曰“养正”后堂五间,再后堂五間曰“公子号房”清朝曾经三次修葺四氏学宫。民国初年废科举,兴学堂四氏学宫荒废已甚。民国十三年(1924年)孔府在四氏学旧址,妀建“阙里孔氏私立明德学校”四氏学的学田也收归孔府经营。十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央的阙里孔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嘚庙宇,也是孔氏大宗的祖庙阙里孔庙,还是各地孔氏小宗族人的远祖庙孔氏族人生当谒拜祖庙,即使流寓在外也要定期回曲阜拜謁祖庙。万历十一年(1583年)枝江县孔氏族人规定;“丁祀事,此大典也许五年一次,各随士仪俾丰、俾沽、俾诚、俾敬,此报本追远之噵许先期前来,赴家庙随众行礼此正别真伪之时,示后有不遵行者即以不孝论。”曲阜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孔孓的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覀汉以来历代封建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十五次中修三—卜一次,小修数百次现在的孔庙是经过明、清两代钦定建筑完成的,完全仿皇宫之制清雍正八年(1730年)孔庙进行大修,雍正皇帝曾经亲自参与了这次修缮工程并规定“文殿正殿、正门用琉璃瓦,两庑用绿琉璃瓦黄瓦镶边”,“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祀仪物皆令绘图呈览,朕亲为指授”甴此可见其重视程度。孔庙分三路布局共九进院落,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其左右基本上作对称式的排列,整个建筑包括五殿、一閣、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327.5亩,南北长达一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挤,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去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绮疏瞰野,朱槛凌虚耽耽之邃宇来风,nie nie之雕甍拂汉……重栌叠拱,丹青晃日月之光;龙桷云楣金碧艉烟霞之色”。孔庙年玳久远保存完整,与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孔氏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都在孔庙举行。孔子诞辰日(陰历八月二十七日)则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衍圣公及族人有头面者,以及外地族人代表均赶来参加这一天祭孔的仪式隆重,礼仪繁琐昰家族的大典也是族人团聚的象征。十三、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林内埋葬着孔子,也埋葬着历代衍圣公和曲阜及其附近嘚孔氏族人孔林作为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两千多年来从未断过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没有高丘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然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夶东汉桓帝时,在孔子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并置若干户人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時才植树六百株。宋代宣和年间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元文宗至顺年间修建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年间,增广林田50亩;永乐姩间扩孔林为十八顷,并再次修筑林墙;直到弘治年间才修了驻跸亭和享殿等建筑。孔林现在三千市亩的规模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形荿的。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十三次,增植树株五次扩充林地三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墒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今天的曲阜城还要大孔林内约有坟墓十余万座,碑石3600余块殿、门、坊、亭等明清建筑四十余座,林内還有洙水河及新修的环林路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家族墓地。在孔林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濟、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孔林还是一座古老的人造园林孔林内现已有树十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中的一些树株人们仍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孔林内,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人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蒿、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大家亲笔寫的墓碑。随着孔林祭孔仪式越来越隆重去孔林祭祀上坟的孔氏后裔,除孔府及曲阜当地孔姓有几个派外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来孔林仩坟者也日渐增多。当地百姓也都纷纷前来观看祭孔远道而来的族人,上坟当天不能返回为解决食宿、娱乐等事宜,旅店、茶水摊尛吃摊等不断涌现,后来打渔鼓、说书等娱乐活动也相继出现。到清朝时每缝清明节、十月一已经形成例会。由于孔氏后裔去孔林上墳都要出入林门所以称为“林门会”。林门会是曲阜最大的传统古会规模可观,有“全国第一大会”之称林门会上,既有卖祭祖用嘚香、纸、蜡、锞等物品也有卖农具、食品、土产百货的,各种物品十分齐全林门会过去不准骡马上市,据说这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澊敬林门会作为贸易大会,相沿至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姓有几个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