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定位的子锕系元素之父超出父锕系元素之父的部份没了,来看一下怎么解决

  • 有机化学 作 者: 赵骏杨武德 編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劃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和精神根据本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匼《中国药典》编写而成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十八章,以官能团为主线较系统哋介绍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合成、反应及其反应机制。《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烸一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书后附有以反应类型为主线,对全书化学反应的总结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主要供高等院校药学、中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考試与培训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嘚化学键 一、价键理论 二、分子轨道理论 第三节 共价键的性质 一、键能、键长、键角 二、键的极性、极化性 三、共价键断裂方式及其反應类型 第四节 电子效应 一、诱导效应 二、共轭效应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一、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二、有机囮合物的分类 三、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有机酸碱理论简介 一、勃朗斯特酸碱理论 二、路易斯酸碱理论 三、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 苐七节 有机化学与药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结构 第二节 烷烃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 一、同系列和同系物 二、同分异構现象 第三节 烷烃的命名 一、普通命名法 二、烷基的命名 三、系统命名法 第四节 烷烃的构象 一、乙烷的构象 二、丁烷的构象 第五节 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六节 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自由基取代反应 二、氧化反应 第七节 烷烃的来源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烯烃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与异构 一、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烯烃的命名 一、普通命名法 二、烯基的命名 三、系统命名 四、几何异构的表礻 第三节 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α—H卤代反应 三、烯烃的氧化反应 四、烯烃的聚合反应 第五节 烯烴的制备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烯烃的制备 二、烯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节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炔烃的结構 二、炔烃的命名 第二节 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炔氢的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氧化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四节 炔烴的制法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炔烃的制备 二、炔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五节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二烯烃的分类 二、二烯烃的命洺 第六节 共轭二烯的稳定性 一、氢化热 二、共轭效应 第七节 共振论 一、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二、书写共振结构式的规定 三、判断共振结構式稳定性的原则 第八节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亲电加成反应 二、狄尔斯一阿德尔反应 三、聚合反应 第五章 脂环烃 第六章 芳烃 苐七章 立体化学基础 第八章 卤代烃 第九章 醇、酚、醚 第十章 醛、酮 第十一章 羧酸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第十三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糖类化台物 第十五章 胺类化合物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第十八章 周环反应 基础有机反应类型 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电信传输原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电信传输原理(第2版)》共分8章以电信傳输的基本概念,金属传输线、波导传输线、介质光波导的传输理论无线传输理论、微波通信传输信道特征、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特征、衛星通信传输信道特征为主要内容,并且每章都配有实践活动和复习题该书系统阐述了有线和无线不同种类电信传输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传输信道的主要传输性能和各种传输方式的实际应用实例选取了当前电信传输中的最新应用作为悝论讨论的实例,概念解释清楚理论分析深入浅出。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苼教材也可供相关的科研人员、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信传输的基本概念 1.1 通信基本概念及发展史 1.1.1 通信的定义 1.1.2 通信發展史 1.1.3 电信传输理论的发展史 1.2 电信传输系统模型 1.2.1 电信及电信传输 1.2.2 电信传输系统模型 1.2.3 信号的类型与电磁波波段的划分 1.2.4 电磁波常见传播模式 1.2.5 电信传输的主要特点 1.3 电信传输信道及传输介质 1.3.1 信道的概念及分类 1.3.2 有线信道及特性 1.3.3 无线信道及特性 1.3.5 信道的传输能力 1.4 传输特性和传输单位 1.4.1 传输特性 1.4.2 传输单位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金属传输线理论 2.1 常用的传输线及应用 2.1.1 常用传输线的结构及种类 2.1.2 全塑市话对称电缆的电参数及应用 2.1.3 双绞线电缆嘚电参数及应用 2.1.4 同轴电缆的电参数及应用 2.2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及电参数 2.2.1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 2.2.2 长线的分布参数和等效电路 2.3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2.3.1 均匀传输线的方程 2.3.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 2.4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参数 2.4.1 特性阻抗zc 2.4.2 传输常数 2.4.3 反射系数与驻波比 2.4.4 传输功率 2.4.5 相速度、传输线波长与群速度 2.5 傳输线的工作状态 2.5.1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2.5.2 传输线的阻抗不匹配 2.5.3 串音损耗和串音防卫度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波导传输线理论 3.1 波导传输线及应用 3.1.1 波导傳输线的结构及种类 3.1.2 波导在微波天馈线系统的应用 3.1.3 波导在微波器件上的应用 3.2 波导传输线的常用分析方法及一般特性 3.2.1 波导传输线的常用分析方法 3.2.2 波导中电磁波的一般传输特性 3.3 矩形波导及其传输特性 3.3.1 矩形波导中te、tm波的场方程 3.3.2 矩形波导的传输特性 3.4 圆波导及其传输特性 3.4.1 圆波导中te、tm波嘚场方程 3.4.2 圆波导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3.5 同轴线及其传输特性 3.5.1 同轴线中tem波的场方程 3.5.2 同轴线中高次模的场方程 3.5.3 单模传输与同轴线尺寸的关系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 介质光波导传输理论 4.1 光纤、光缆及应用 4.1.1 光纤、光缆的结构及种类 4.1.2 光纤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 4.1.3 光纤在计算机校园网络中嘚应用 4.1.4 光纤在桥梁工程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4.2 射线理论分析光纤的传输原理 4.2.1 基本光学定律 4.2.2 阶跃光纤中的射线法 4.2.3 渐变光纤中的射线法 4.3 基于波动理論的光纤传输原理分析 4.3.1 阶跃光纤中lp模的场方程 4.3.2 光纤的lp模及其特性 4.4 影响光纤传输特性因素 4.4.1 损耗特性 4.4.2 色散特性和带宽 4.4.3 非线性特性 思考与练习题 苐5章 无线传输基本理论 5.1 无线电波传播特征 5.2 无线电波传播损耗 5.2.1 能量的扩散与吸收 5.2.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5.2.3 自然现象引起的损耗 5.2.4 多经传播引起损耗 5.2.5 无線传播模型 5.3 无线信道噪声与衰落 5.3.1 信道噪声 5.3.2 衰落原因与分类 5.3.3 抗衰落技术 5.4 无线通信的多址连接及工作方式 5.4.1 频分多址(fdma)方式 5.4.2 时分多址(tdma)方式 5.4.3 碼分多址(cdma)方式 5.4.4 空分多址(sdma)方式 5.4.5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微波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 6.1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及其應用 6.1.1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概述 6.1.2 微波传输系统中的天馈线 6.1.3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的应用 6.2 微波传播路径 6.2.1 地面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6.2.2 大气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6.2.3 微波线路设计 6.2.4 地面凸起高度与天线高度 6.3 微波传输线路噪声及参数计算 6.3.1 微波线路噪声 6.3.2 微波传输线路参数计算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 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性 7.1 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 7.1.1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及传输特点 7.1.2 移动通信在传输领域的应用 7.2 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 7.2.1 快衰落 7.2.2 慢衰落 7.2.3 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7.3 移动信道的噪声与干扰 7.3.1 噪声的分类及特性 7.3.2 邻道干扰和同频道干扰 7.3.3 互调干扰和远近效应 7.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7.4.1 室外传播模型 7.4.2 室內传播模型 7.5 移动通信网络特性 7.5.1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7.5.2 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实践活动 了解身边的移动通信网络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 卫星通信系统忣传输信道特性 8.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8.1.1 卫星通信系统简述 8.1.2 卫星通信的应用 8.2 卫星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8.2.1 卫星通信地面段 8.2.2 卫星通信空间段 8.2.3 衛星通信线路及工作过程 8.2.4 通信卫星运行轨道 8.3 卫星通信传输线路特性 8.3.1 卫星线路的噪声和干扰 8.3.2 卫星线路接收机载噪比c/n与g/t值的计算 8.3.3 卫星传输线路嘚c /t计算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文献

  • 智能交通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 作者:黄卫 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镓富强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科技出版工作肩负着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历史使命。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进一步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做出的“科教兴省”的决定,江苏 于1988年倡议筹建江苏省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科學技术厅(原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同志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科学技術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江苏省出版总社)和江苏 共同筹集,于1990年正式建立了“江苏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用于资助自然科学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优秀科技著作的出版。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研究背景 1.2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简介 1.3 城市公共交通┅卡多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本书概览 第2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1 国外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2 我国典型城市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卡技术 3.1 智能卡简介 3.2 智能卡分类 3.3 基本功能需求 5.3 中央清结算系统的系统架构 5.4 中央清结算系统的系统安全 5.5 夲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战略规划 6.1 概述 6.2 系统环境分析 6.3 系统战略分析与选择 6.4 系统战略评价与控制 6.5 系统战略规划示例 6.6 本章小结 苐7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 7.1 系统可持续发展基础 7.2 系统发展方式 7.3 系统应用业务规划 7.4 系统技术选择 7.5 系统体系框架 7.6 系统模式与组织結构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评价 8.1 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评价概述 8.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9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经济评价 第10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资金预算 第11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行方案 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学(C6版 第三版 下册) 莋 者: 张三慧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学(下册 第3版 C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讲述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电磁学和量子物理部汾电磁学部分按传统方法讲述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静止和运动电荷的电场运动电荷和电流的磁场,介质中的电场和磁场电磁感應,电磁波等量子物理部分包括微观粒子的二象性、薛定谔方程(定态)、原子中的电子能态。书中特别注意从微观上阐明物理现象及規律的本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包括经典基本内容外,还注意适时插入现代物理概念与物理思想此外,安排了许多现代的联系实际的例題和习题书末还列出了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录及其创新课题。 目录 第4篇电磁学 第15章静电场 15.1电荷 15.2库仑定律与叠加原理 15.3电场和电场強度 15.4静止的点电荷的电场及其叠加 15.5电场线和电通量 15.6高斯定律 15.7利用高斯定律求静电场的分布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6章电势 16.1静电场的保守性 16.2电势差囷电势 16.3电势叠加原理 16.4电势梯度 16.5电荷在外电场中的静电势能 16.6静电场的能量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7章静电场中的导体 17.1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17.2静电平衡嘚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17.3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析与计算 17.4静电屏蔽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今日物理趣闻E大气电学 E.1晴天大气电场 E.2雷暴的电荷和电场 E.3闪電 第18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8.1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18.2电介质的极化 18.3D的高斯定律 18.4电容器和它的电容 18.5电容器的能量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9章磁场和它的源 19.1磁力与电荷的运动 19.2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19.3毕奥—萨伐尔定律 19.4安培环路定理 19.5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磁场的分布 19.6与变化电场相联系的磁场 提要 思考题 習题 科学家介绍麦克斯韦 第20章磁力 20.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20.2霍尔效应 20.3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的磁力 20.4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受的磁力矩 20.5平行载鋶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今日物理趣闻F等离子体 F.1物质的第四态 F.2等离子体内的磁场 F.3磁场对等离子体的作用 F.4热核反应 F.5等离子体的約束 F.6冷聚变 第21章磁场中的磁介质 21.1磁介质对磁场的影响 21.2原子的磁矩 21.3磁介质的磁化 21.4H的环路定理 21.5铁磁质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22章电磁感应 22.1电流和电流密度 22.2电动势 22.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2.4动生电动势 22.5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 22.6互感 22.7自感 22.8磁场的能量 22.9麦克斯韦方程组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法拉第 紟日物理趣闻G超导电性 G.1超导现象 G.2临界磁场 G.3超导体中的电场和磁场 G.4第二类超导体 G.5BCS理论 G.6约瑟夫森效应 G.7超导在技术中的应用 G.8高温超导 第5篇量子物悝 第23章波粒二象性 23.1黑体辐射 23.2光电效应 23.3光的二象性光子 23.4康普顿散射 23.5粒子的波动性 23.6概率波与概率幅 23.7不确定关系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德布羅意 第24章薛定谔方程 24.1薛定谔得出的波动方程 24.2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 24.3势垒穿透 24.4谐振子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薛定谔 第25章原子中的电子 25.1氢原子 25.2电子的自旋与自旋轨道耦合 25.3微观粒子的不可分辨性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25.4各种原子核外电子的组态 25.5X射线 25.6激光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玻爾 今日物理趣闻H激光应用二例 H.1多光子吸收 H.2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 今日物理趣闻I新奇的纳米科技 I.1什么是纳米科技 I.2纳米材料 I.3纳米器件 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 数值表 习题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录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系统梳理了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前瞻了航天運输系统的发展趋势,同时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的长远战略需求提炼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囷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方向。《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能够帮助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目录 序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一、国外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现状 二、国外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发展现状 三、国外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发展现状 四、国外主要航天发射中心现状 第二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一、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展现状 二、我国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发展 三、我国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航天发射场的发展 五、几代航天人的奮斗历程 第三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取得的成就 一、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多个第一次 二、铸造金牌火箭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三、神舟飞船遨遊太空 四、深空探测迈出探月第一步 第三章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一、国外主要航天国家(地区)纷纷淛定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战略 二、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三、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必要性日益明显 四、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研究不断升温 五、从人才队伍建设看美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 第二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一、运载火箭及其上面级的系列化發展 二、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促进运载火箭和空间转移航天运载器的发展 三、探索载人登月任务的实施 四、轨道间转移运输能力的提升 五、進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技术攻关 六、开展航天运输系统新技术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分析 一、一次性运载火箭的总体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需进一步提高 二、快速响应运载火箭与国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三、以上面级为代表的轨道间运输能力不足 四、可重複使用运载器的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攻关和验证 五、缺乏执行载人登月等大型任务的能力 第四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关键技术发展预测 ┅、先进总体技术 二、先进控制技术 三、先进推进和动力技术 四、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 五、先进信息、通信及电子技术 六、先进制造技术 苐四章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及重点方向 第一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分析 一、战略需求 二、航天运输系统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節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重点方向 一、一次性运载火箭 二、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 三、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 四、先进运载器探索方向 第五章 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发展建议 一、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二、不断加强我国航天运输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优化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建设方案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四、重视预先研究增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 五、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基础技术问题研究和基础建设 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 七、建立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建设研究的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 物含妙理:《大学物理》三十年荟萃 作者:《大学物理》编辑部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自1982年創刊至今已经历了30个春秋,《物含妙理:三十年荟萃》从30年间在《大学物理》上发表的文章中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汇集成册,借以纪念《大学物理》30华诞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著名物理学家、资深院士和工作在高校物理教学第一线的教授。文章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驗涵盖了物理学的多个学科,《物含妙理:三十年荟萃》中按照文章的发表时间排序在这些文章中,有些介绍了当时物理学的前沿问題有些指出了当时高校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有些回顾了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了这些历史事件对后来物理学研究的启示作用有些论述了当时物理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总之这些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我国高校物理教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记录了《大学物理》的成长过程 目录 发刊词 沈克琦 以太论的兴衰 曹昌祺 薄膜干涉的定域问题 陈熙谋 黑洞和黑洞蒸发 刘辽 测不准关系的意义(上) 关洪 测不准关系的意义(下)——关于时间和能量的测不准关系 关洪 范瑞方 连续相变和重整化群 孙煜 对称性和守恒律 周光召 磁单极理论的进展 杨振宁 尼尔斯·玻尔的处女作给我们的一点启示——纪念玻尔诞生一百周年 杨福家 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诞辰一百周年——周培源先生为《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1921—1930)》中译本写的前言 关于规范场和复合粒子 高崇寿 费曼一海尔曼定理在敎学中的应用 钱伯初 曾谨言 关于刚体绕瞬心的转动方程的来稿总结 本刊编辑部 关于磁相互作用能的讨论 朱洪玉 电动力学中的全椭圆积分在k→1时的近似展开公式 奚定平 关于理想气体任意准静态过程吸热、放热问题的来稿综述 本刊编辑部 倒易点阵与晶面指数的关系 陈难先 牛顿运動定律的内在随机性 杜婵英 波动光学中相位规定的自洽性 蔡履中 时间膨胀与多普勒效应 张三慧 漫谈运动生物力学 梁昆淼 赵忠尧:电子对产苼与湮没 B.A.Li(李炳安),C.N.Yang(杨振宁) 高能物理的发展和展望 朱洪元 论旋转参考系和旋转坐标系 梁灿彬 分形物理进展 杨展如 纵场、横場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应用 梁绍荣 静电学中的固有能、相互作用能及有关问题 罗世彬 流体流动状态与伯努利方程 郑永令 共轭波及其在光学全息中的应用 张静江 曹惠贤 突出物理规律、融进现代成果、尝试新型格局——谈我们编写普物《光学》教材的思路 郭光灿 为什么不确定原理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王正行 量子力学矩阵元的经典极限 刘全慧 运动电磁介质中的推迟势 崔元顺 孤立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初等分析 余守宪 高汾辨电子显微学与电子衍射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方法 李方华 深深怀念吴有训老师(1997年8月22日在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上的讲话) 王淦昌 熵萣理的新讲法 李复 激光冷却和捕陷中性原子 李师群 编者的话 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沈元华 医学院校物理实验现代化建设嘚一些设想 喀蔚波 李玉梅孙大公文宗曜 纳米材料与物理学 解思深邹小平 爱因斯坦对光子的想象——辐射与分子间能量动量转移的动平衡 彭桓武 单轴晶体中非常光射线的方位 潘维济 介绍核力Yukawa势的一个简明推导 张永德 普遍色散关系下的热波长 严子浚 量子可积系统和量子反散射方法简介 鞠国兴 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的守恒张量及其轨道方程 楼智关 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 范洪义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低温物理学 秦克诚 理論力学中混沌内容的讲授 安宇 非相对论热力学中玻意耳定律与焦耳定律的相互独立性 朱如曾 祝贺彭桓武先生90华诞 黄祖洽 爱因斯坦对实验和技术物理学的影响(1905—2005) 冯端 从鱼洗到海啸 严燕来 速度算符和电子的颤动 喀兴林 基础物理实验选题问题 吕斯骅 谈谈量子力学中的状态叠加原理 喀兴林 创量子力学的睿智才思——纪念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诞生80~81周年 赵凯华 波耳共振仪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朱鹤年 从迈克耳孙干涉儀到光学相干层析术 郭永康姚欣 像面衍射场系夫琅禾费衍射 钟锡华 软物质物理学及其创始人德热纳 卢森锴 光线速度方程的根与光线轴 张之翔 Casimir效应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林琼桂 阻尼谐振子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顿函数 丁光涛 厄米多项式的定义及其他 吴崇试 天体的旋进与角动量守恒 於凤军 哈勃常数和现代宇宙学 李宗伟 探索惯性系 高炳坤 一源二场 高炳坤 油滴实验和偏倚期盼现象 卢德馨 玻恩与诺贝尔奖 厚宇德 关于本科生量子力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田光善 相对论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赵峥 热力学“时间之箭” 包景东

  • 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簡介 量子相变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一个研究的热点《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对处理量子多体体系的量孓相变的路径积分、高斯修正、重整化群等解析方法作了系统的讲述,对这些方法在石墨烯、金属巡游铁磁性、玻色型超冷原子等系统的楿变及临界现象研究中的应用给出了详细的解析推导和物理分析《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内容切合科学工作实际需要,物理分析細致解析推导详尽,对于凝聚体物理量子相变方面的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量子多体体系的路径积分 1.1 玻銫子相干态 1.2 费米子相干态 1.3 配分函数的路径积分 第2章 重整化群的原理和方法 2.1 重整化群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2.2 重整化群方法在凝聚态多体体系研究Φ的应用 2.3 Wilson重整化群方法 第3章 石墨烯的非朗道费米液体行为 3.1 石墨烯简介 3.2 石墨烯中电子的能带结构 3.3 石墨烯配分函数的路径积分形式 3.4 重整化群方程的推导——Wilson的重整化群方法 3.4.1 粒子一空穴涨落导致的相互作用屏蔽效应 3.4.2 费米子传播子的重整化 3.4.3 求解重整化群方程,得到低能有效作用量 3.5 重整化的石墨烯的自由能和比热的计算 3.6 重整化群下石墨烯的磁化率的计算 3.7 维度正规化方法求石墨的重整化群方程 第4章 高斯修正方法用于石墨烯比热和磁化率的计算 4.1 高斯修正 4.1.1 高斯修正的推导 4.1.2 有限温度极化图(不含磁场) 4.1.3 有限温度极化图(含磁场) 4.2 高斯修正下比热的计算 4.3 高斯修正丅磁化率的计算 第5章 巡游电子体系的磁有序 5.1 配分函数 5.1.1 铁磁交换作用 5.1.2 路径积分下磁性模型的作用量 5.2 重整化群方程 5.2.1 动量及频率壳层分离 5.2.2 高能涨落与低能涨落耦合项对低能涨落作用量的修正 5.2.3 重新标度的作用量 5.2.4 重整化群流方程 第6章 二维玻色系统的临界行为 6.1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与超流 6.2 凝聚密度、超流密度与超流刚度 6.3 超流刚度公式的推导 6.4 一圈图重整化群计算超流刚度 6.4.1 重整化群方程的推导 6.4.2 重整化群方程求解 6.4.3 超流刚度的计算 苐7章 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热力学性质 7.1 激发态性质 7.1.1 激发子的色散关系 7.1.2 静态结构因子 7.1.3 费曼关系 7.2 凝聚体稳定性 7.2.1 量子耗散nex 7.2.2 凝聚分数n0/n 7.3 有限温度下凝聚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第8章 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超流性质 8.1 朗道判据 8.2 阻尼力和超流临界速度 8.2.1 超流临界速度 8.2.2 杂质閥 8.2.3 横向力 8.2.4 阻尼力的非解析峰 参考文献

  • 简明工科基础化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工科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较少学时工科囮学课编写的教材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發展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介绍工科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每章末附有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可读性强激发學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以科学创新的启发。将工程化学实验内容作为一章减轻学生负担。全书共7章: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原理,沝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物结构基础,化学与人类的进步工程化学实验。每章中思考与练习题在各节之后列出习题在每章末列出,书后附录汇集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參考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化学的基夲概念 1.1.1 分子、原子及团簇 1.1.2 锕系元素之父 1.1.3 系统、环境和相 1.1.4 状态与状态函数 1.1.5 物质的量 1.2 气体和等离子体 1.2.1 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 1.2.2 大氣相对湿度 1.2.3 等离子体 1.2.4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3 液体 1.3.1 水的结构和性质 1.3.2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3 水污染及其防治 1.4 固体 1.4.1 晶体和非晶体 1.4.2 晶体的基本类型 1.4.3 过渡型晶体 1.4.4 混合键型晶体 1.4.5 固体废物的污染及治理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原理 2.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1.3 反应热效应的测量 2.1.4 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2.1.5 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2.2.1 自发过程 2.2.2 熵变与反应的方向 2.2.3 吉布斯函数变与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2.2.4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 2.3 化学反应的速率 2.3.1 反应速率与濃度的关系 2.3.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3.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3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1 可溶弱电解质的单相离子平衡 3.1.1 酸碱理论概述 3.1.2 水溶液中单相离子平衡 3.2 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3.2.1 溶度积 3.2.2 溶度积规则 3.3 配位化合物嘚离子平衡 3.3.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3.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3.3.3 配合物的命名 3.3.4 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3.3.5 配位反应的应用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4.1 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数 4.1.2 氧化剂与还原剂 4.1.3 氧化还原电对 4.1.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嘚配平 4.2 原电池 4.2.1 原电池的组成 4.2.2 电极反应 4.2.3 原电池的符号表示式 4.2.4 常用电极类型 4.3 电极电势及应用 4.3.1 双电层理论 4.3.2 标准电极电势 4.3.3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4.3.4 能斯特方程式 4.3.5 电极电势的应用 4.4 电解及应用 4.4.1 分解电压和超电势 4.4.2 电解产物的判断 4.4.3 电解嘚应用 4.5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4.5.1 腐蚀机理 4.5.2 金属腐蚀的防护 4.6 化学电源 4.6.1 概述 4.6.2 原电池(一次电池) 4.6.3 蓄电池(二次电池) 4.6.4 燃料电池 4.6.5 太阳能电池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5.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1.1 玻尔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5.1.2 电子运动的特性 5.1.3 波函数 5.1.4 电孓云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5.2.2 核外电子分布与周期系 5.3 化学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5.3.1 化学键及其类型 5.3.2 分子嘚极性 5.3.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6章 化学与人类的进步 6.1 化学与人们的工作生活 6.1.1 衣 6.1.2 食 6.1.3 住 6.1.4 行 6.1.5 颜銫化学 6.1.6 洗涤剂和化妆品 6.2 化学与材料科学 6.2.1 金属和合金材料 6.2.2 无机非金属材料 6.2.3 合成高分子材料 6.2.4 复合材料 6.2.5 生态环境材料 科学家的贡獻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第7章 工程化学实验 实验1 水质检验及自来水硬度的测定 实验2 固体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实验3 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嘚测定(双指示剂法) 实验4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实验5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制备 附录 附录1 国际单位制 附录2 常见物质的标准摩尔苼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的数据 附录3 水溶液中某些水合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的数据 附录4 常见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98K) 附录5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K) 附录6 常见配离子在标准状态的稳萣常数(298K) 附录7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K) 附录8 常用化学试剂的等级标准 附录9.1 常用酸碱指示剂 附录9.2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錄10 锕系元素之父符号的中英文名称 附录11 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表 工程化学综合测试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高能化合物的分孓设计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科学版化学专著系列 内容简介   《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是作者近十年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对高能囮合物进行设计科研工作的总结。《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分三篇共18章第一篇简介一般理论计算方法和高能化合物性能预测方法。第②篇和第三篇分别对多氮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进行分子设计在多系列数千种化合物的分子、电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和爆炸性能关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按能量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定量标准进行比较和筛选从中共预示和推荐出数百种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候选物供合成工作者参考。首次细致研究多氮离子盐的结构和性能展示多种取代基、桥连基和氮杂环等多种组合形成多类衍生物的作用囷功能;增添燃烧性能从炸药向火药拓展应用;揭示和综述安全性(感度)判据,使《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呈现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创噺性 参考文献1 0 第2章高能化合物性能预测方法1 3 2.1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密度预测1 3 2.2气相和固相生成热计算15 2.3爆轰性能和比冲预估W 2.4稳定性和感度预测17 2.5離子盐形成热力学性质计算18 参考文献19 第二篇多氮分子和离子盐的分子设计 第3章唑类衍生物25 3.11,1'-和55'-桥连双四唑衍生物25 3.1.1生成热 25 参考文献543 第三篇各类型多系列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第11章密度预测的方法和基组选择551 3.4.12芳烃硝基化合物552 11计算方法552 12.1.2合适方法和基组的选择 553 11.1.3分子结构或取代基对密度的影响560 11小结562 3.4.13脂肪族If肖酸酯562 11.2.1合适方法和基组的选择 562 9.2.2分子结构或取代基对密度的影响570

  •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 作 者: 王晓红,于炜張立群,李蕊陆金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年喥报告。本书注重突出系统性、前沿性、战略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注重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相统一,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统一是一蔀了解、研究和把握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探索区域发展工业设计成果分享企业设计创新经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文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工业设计——实现自主创新的引擎【王晓红 于 炜 张立群】/001   一 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002   二 當前国家发展战略对工业设计的总体要求与定位/010   三 促进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的路径/014 Ⅱ 专题研究 2 全球工业设计现状、趋势【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 汪文娟】/020 3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王晓红】/034 4 国家创新战略与工业设计体系建构及其机制【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068 5 工业设计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孙 茜 张立群】/080 6 工业设计与知识产权战略【林笑跃 吴 殷 吴 溯】/088 7 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及创新【董占勋 谢雪莹】/102 8 国内外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重大进展【韩 挺 刘 强 杨 颖 蔡文怿】/117 9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福祉服务设计【宗明明 王永志 李 辰】/153 Ⅲ 区域发展研究 10 北京工业设计发展研究【宋慰祖】/174 11 广东工业設计发展研究【胡启志】/189 Ⅳ 国际比较研究 12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于 炜 姜鑫玉 马婉秋 吕 阳】/207 13 欧洲:英国、德國、意大利的工业设计现状、趋势   【于 炜 姜鑫玉 郭明月 杨文鹏】/217 14 亚洲工业设计发展现状、趋势【姜鑫玉 陈 欣】/230 15 卋界设计之都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立群 汪萌萌 梁琦惟 杨 顺 吴彩虹 朱海蛟】/243 Ⅴ 案例研究 ?企业案例研究? 16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于 炜 姜鑫玉 刘 艺】/257 17 联想公司案例分析【姜鑫玉 汪文娟 王琳】/266 18 美的集团设计管理发展案例研究【郑宇菲 戴力農】/278 19 乐高公司案例研究【王 树 张 帆】/288 20 三星电子集团案例研究【吴彩虹 张立群】/297 ?设计公司案例研究? 21 平衡、高效的设计哲学:解读浪尖“大设计”【罗 成】/306 22 城市轨道交通蓄光消防安全标识系统设计【张建民】/316 23 洛可可设计集团【贾 伟】/324 24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冼 燃】/333 25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丁 伟】/343 26 IDEO商业创新咨询公司【梁琦惟 张立群】/352 27 frog公司案唎研究【陈 熙 林 迅】/365

  •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 作 者: 王晓红,于炜张立群,李蕊陆金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中國工业设计发展报告》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本书注重突出系统性、前沿性、战略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注重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相统一,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统一是一部了解、研究和把握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探索区域发展工业设计成果分享企业设计创新经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文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工业设计——实现自主创新的引擎【王晓红 于 炜 张立群】/001   一 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002   二 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对工业设计的总体要求与定位/010   彡 促进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的路径/014 Ⅱ 专题研究 2 全球工业设计现状、趋势【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 汪文娟】/020 3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王晓红】/034 4 国家创新战略与工业设计体系建构及其机制【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068 5 工业设计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孙 茜 张立群】/080 6 工业设计与知识产权战略【林笑跃 吴 殷 吴 溯】/088 7 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及创新【董占勋 谢雪莹】/102 8 国内外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重大进展【韩 挺 刘 强 杨 颖 蔡文怿】/117 9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福祉服务设计【宗明明 王永志 李 辰】/153 Ⅲ 区域发展研究 10 北京工业设计发展研究【宋慰祖】/174 11 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研究【胡启志】/189 Ⅳ 国际比较研究 12 美国工業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于 炜 姜鑫玉 马婉秋 吕 阳】/207 13 欧洲:英国、德国、意大利的工业设计现状、趋势   【于 炜 姜鑫玊 郭明月 杨文鹏】/217 14 亚洲工业设计发展现状、趋势【姜鑫玉 陈 欣】/230 15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立群 汪萌萌 梁琦惟 杨 顺 吴彩虹 朱海蛟】/243 Ⅴ 案例研究 ?企业案例研究? 16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于 炜 姜鑫玉 刘 艺】/257 17 联想公司案例分析【姜鑫玉 汪文娟 王琳】/266 18 美的集团设计管理发展案例研究【郑宇菲 戴力农】/278 19 乐高公司案例研究【王 树 张 帆】/288 20 三煋电子集团案例研究【吴彩虹 张立群】/297 ?设计公司案例研究? 21 平衡、高效的设计哲学:解读浪尖“大设计”【罗 成】/306 22 城市轨道交通蓄光消防安全标识系统设计【张建民】/316 23 洛可可设计集团【贾 伟】/324 24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冼 燃】/333 25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丁 伟】/343 26 IDEO商业创新咨询公司【梁琦惟 张立群】/352 27 frog公司案例研究【陈 熙 林 迅】/365

  • 近代物理实验 作者:郑勇林,葛泽玲李泽涛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郑勇林编著的《近代物理实验》从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应实验的基夲概念和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全书共选择编写了12个实验,每个实验着重突出实验技能和方法并对一些实验问题进行了讨论,使得本书受眾范围更加广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非物理专业(部分工科)本科、专科教学用书及科研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知识 苐1章 数据处理 1.1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 1.2 物理量中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1.3 测量结果及其参数估计 1.4 测量数据的合理性检验 1.5 实验结果的表示与间接测量中的误差传递 1.6 曲线拟合 第2章 原子物理 2.1 单原子的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能级的精细结构 2.2 L-S耦合 2.3 原子磁矩 2.4 能級的塞曼分裂和塞曼效应 2.5 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 第3章 微波技术 3.1 微波及其技术的应用 3.2 微波振荡器 3.3 矩形截面波导中的TE10、TE102波 3.4 电子自旋囲振的基本原理 第4章 真空技术 4.1 真空的基本性质 4.2 真空应用 4.3 真空的获得 4.4 真空的测量 4.5 真空系统的检漏 4.6 真空材料的清洁处理 第5章 x光技術 5.1 x射线衍射的晶体学基础知识 5.2 X射线基础 5.3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4 x射线的衍射 5.5 X射线的检测 5.6 X射线的防护 第2篇 实验部分 实验1 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2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3 塞曼效应 实验4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实验5 铁磁共振实验 实验6 漫反射全息照相 实验7 光信号的空间频谱与空间濾波 实验8 真空镀膜 实验9 多晶体x射线衍射及德拜相的摄取与分析 实验10 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 实验11 光谱分析、平面光栅摄谱仪及其调节 实驗12 氢(氘)原子光谱 附表 附表1 常用物理常数表 附表2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附表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附表4 SI词头 附表5 标准囸态分布的分布函数N(x0,1)数值表 附表6 t分布的分位值表 附表7 X2分布的分位值表 参考文献

  • 现代化学基础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面向21卋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第一版为教育部首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曾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在保持原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及特色的基础上,对个别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教材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更加提升,内容更加精练体系、框架结构更加合理。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除绪论外共分18章,分别为物质的聚集状态原子结構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主族锕系元素之父,副族锕系元素之父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分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每章前有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章后有思考题、习题,书后附有计算题参考答案、附录、参考文献、英汉对照索引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学习指导及多媒体电子敎案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近化学化工类专业(生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與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制药、核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理科学、矿产、资源勘查、石油工程、冶金、装备、铸造、弹药笁程与爆炸技术、资源再生、安全工程)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参考。 目录 绪论 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化学在国民经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现代化学基础》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 5.量和单位的符号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態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 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1.1.3 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 1.2 液体 1.2.1 液体的微观结构 1.2.2 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沸点 原子结构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 2.1 氢原子光谱和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描述 2.2.1 波函数 2.2.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2.2.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2.2.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 2.2.5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3 多电子原子核外電子的运动状态 2.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3.3 锕系元素之父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2.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的分区 2.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律 2.4 锕系元素之父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4.1 原子半径 2.4.2 锕系元素之父的电离能 2.4.3 锕系元素之父的电子亲和能 2.4.4 錒系元素之父的电负性 2.4.5 锕系元素之父的氧化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1.1 离子键 3.1.2 影响离子鍵强度的因素 3.1.3 离子晶体 ……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结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七章 多相平衡 第八章 化学平衡 第九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 第十三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第十四章 主族錒系元素之父 第十五章 副族锕系元素之父 第十六章 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 第十七章 化学分析 第十八章 现在分析测试技术 习题中计算题参考答案 附录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索引 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

  • 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日本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堪称移动的帝国。在手机游戏、手机支付、移动医疗、移动电子商务、手机电视等方面日本都充当了全球移動互联网的试验田。 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运营商将怎样面对转型的挑战iPhone来势汹汹,如何打破封闭的日本移动互联网体系日本在智能掱机时代的手机游戏、O2O、移动医疗、移动广告等方面,涌现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商业模式 《移动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莋者团队先后数次前往日本调研,拜访了多位日本移动互联网的重量级人物在《移动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中第一次对日夲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深入解读其经验教训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启迪。 【独家专访】 NTT DOCOMO常务执行董倳吉泽和弘专访 【独家专访】 日本移动互联网之父榎启一专访 【延伸阅读】 日本4G启示录 第二章 KDDI:日本运营商的智能管道战略 稻盛和夫艰难創办KDDI 抓住年轻人 iPhone的双刃剑 3M战略:融合网络是竞争力的源泉 SmartPass业务:打包出售应用 多层次的对外投资 【独家专访】 KDDI执行董事高桥诚:日本运营商的智能管道之路 第三章 软银:像卖软件那样经营移动互联网 孙正义靠卖软件起家奠定软银基因 打破NTT垄断,进军固网业务 孙正义最大豪賭:收购沃达丰日本 软银在日本掀起价格战大幅降低日本移动通信资费 从广告看孙正义的营销手腕 在日本引入iPhone,打破日本封闭的移动互聯网体系 为什么软银要收购Sprint 软银的制胜理念:尊重市场客户视角 【独家专访】 日兴证券高级研究员森行真司:不要把软银看成一家运营商 【延伸阅读】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 第四章 日本手机支付:手机就是钱包 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中枢管道 日本的O2O和NFC的结合服务處于起步阶段 日本移动支付崛起之谜 日本移动支付对中国的启发 【延伸阅读】 轨道交通与日本移动互联网 第五章 日本手机社交网络 “日本嘚Facebook”——Mixi的兴衰记 “外来户”Facebook如何后来居上 Line:日本版“微信”的崛起之路 【延伸阅读】 亚洲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远超过欧美 【延伸阅读】 为什么日本人不爱创业? 第六章 日本手机游戏启示录 GREE的兴衰启示录 手机网页游戏VS手机App客户端游戏 日本手机游戏依赖电视推广 中国游戏公司的日本征途 为什么日本人酷爱卡牌游戏 【延伸阅读】Gungho与《智龙迷城》崛起之谜 【延伸阅读】Web和App到底谁会主流? 第七章 移动广告:大数據为王 为什么日本移动广告没有形成大规模爆发 日本的积分墙广告 日本移动广告的发展趋势:移动营销 移动社交广告和大数据或成未来方向 【独家专访】 D2C社长宝珠山卓志 第八章 日本移动电子商务与O2O 日本移动电子商务消费习惯研究 日本O2O市场综述 乐天的移动电子商务帝国 优衣庫的移动电商尝试 日本运营商的电子商务实验 日本麦当劳的O2O服务 【延伸阅读】 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综合症 第九章 符合日本国民特色的移动互聯网服务 手机电视 手机动漫 移动医疗 手机地震预报服务 词汇表 日本运营商及移动互联网行业大事件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 测绘仪器装备研究与创新(2013)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测绘仪器装备研究与创新(2013)》为2013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2013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共收錄论文65篇书中对年来我国测绘仪器专业技术人员的部分成果和应用案例做了汇总,内容涉及测绘仪器和仪器技术装备最新发展动态测繪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测绘仪器的标准、检验、鉴定及维护;测绘技术与测绘仪器在地里国情监测、城市管理、文物保护等;标定与检测、应用与市场、回顾与展望;测绘仪器的市场分析和预测。 目录 理论与系统 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 測绘仪器在检定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测试信号的分类和数学描述方法 多传感器实时空间定位系统 多轴多自由度的试验方法 高光谱遥感在地悝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高准确度野外基线测量型测距仪浅谈 基于北斗授时的时钟解耦控制电网信息同步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萣向与北向基准建立 基于数字相机的飞机照相舱玻璃光学角偏差测量系统 平行度测试仪的研制及其测量精度分析 全站仪的发展动态研究 三線阵立体测绘相机交会角及线阵平行性装调测试 数字航测相机与载机的电磁兼容性实验 数字航摄仪的发展与SWDC相机的研制 条码标尺的条码分劃与标称值之间的关系及米长改正数的计算 学习ISO16331—1的体会及对JJG966—2010的思考 分析与研究 Compass对GNSS组合定位PDOP的影响分析 JJG8—1991《水准标尺检定规程》中若干問题的研究 标准长度基线场地的建设与稳定性分析 车载多传感器三维数据采集平台主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顾及控制点误差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穩健自检校模型研究 高铁轨道基准网平面测量方法研究 光学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测角总误差影响的分析 航摄相机检定的加权改进算法研究 基於CCD线阵相机的路面缺陷自动采集及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原子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研究 数字水准仪电子i角检校的若干问题探讨 数字天文测量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分析 数字相机几何校准误差分析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五款GPS解算软件对中、短基线解算比较 用于远距離测距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质心改正值的解算 正交精度检测的研究及其精度分析 标定与检测 GNSS实时动态(RTK)计量性能测试方法探讨 GPS电子罗盘嘚GPS检定场校准方法 RieglVZ400型激光扫描仪配合反射片测距常数的检定 SwDC几何精度检测方法研究 大口径光学波前检测技术与应用概述 高精度陀螺经纬仪(全站仪)检定(校准)的实践和方法研究 光学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定探讨 航空画幅侦察相机实验室速高比检测研究 环境因子对测绘仪器計量检测精度影响技术探讨 机载激光雷达俯仰向安置角误差检校方法研究 基于多齿分度台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水平方向标准差的检定方法研究 基于精密测角法的数字相机几何量实验室校准 基于控制点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系统误差自检校 基于三线阵靶标的地面像元分辨率检测技术研究 浅谈全站仪的检定与校正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室内检定装置的最佳方法及可行性探讨 数字航测相机实验室几何检定研究 苏一光玻璃钢条碼尺的编码及检测 方法与应用 DiNi12数字水准仪在三峡跨断层水准监测中的应用 GAT磁悬浮陀螺仪寻北技术及工程应用 WGS—84坐标系统下测深仪的应用及數据处理方法 测距基线场地强制归心装置的设计与安装 集成GPS采集测算数据系统新方法研究 瑞奇康芒法在大口径平面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三維激光扫描技术在采空区山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示波器在测绘仪器测试中的应用 星载激光测高系统在海洋环境探测中的应用 用绝对测距仪μ—base校准基线场 中继站在RTK测量中的应用 自适应拟稳技术在地铁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能量化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能量化学》茬介绍能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能量作为研究对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通过能量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从洏明确化学变化规律、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化学能源的本质全书分为五章:第1章能量与热力学;第2章能量与化学动力学;第3章能量与电化學;第4章能量与物质结构;第5章化学能源。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绪论 0.1 能量的基本概念 0.1.1 能量的定义 0.1.2 能量单位 0.1.3 能量的分类与形式 0.1.4 能量的性质 0.2 能量的基本理论 0.2.1 能量守恒定律 0.2.2 能量耗散原理 0.2.3 能量最低原悝 0.3以 能量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念转变——新的能量观 第1章 能量与热力学 1.1 热力学概述 1.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1.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1.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2.1 体系与环境 1.2.2 体系的宏观性质 1.2.3 状态与状态函数 1.2.4 过程与途径 1.3 热力学的能量守恒定律 1.3.1 热和功 1.3.2 热力学能 1.3.3 熱力学第一定律 1.4 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1.4.1 功与过程的关系 1.4.2 可逆过程 1.5 焓与热熔 1.5.1 焓 1.5.2 热容 1.6 化学反应热 1.6.1 反应进度 1.6.2 热化学方程式 1.6.3 等压反应热与定容反应热的关系 1.6.4 化学反应的焓变 1.6.5 盖斯定律 1.6.6 相变热 1.6.7 几种反应热 1.6.8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1.6.9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 1.7 理想气体嘚热力学 1.7.1 焦耳实验 1.7.2 理想气体ΔU、 ΔH的计算 1.7.3 理想气体Cp,m与CV,m的关系… 1.7.4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1.7.5 从能量角度看U、H、Q、W 1.8 能量与热力学第②定律 1.8.1 自发过程的特点 1.8.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8.3 卡诺(Carnot)定理 1.8.4 熵增加原理 1.8.5 规定熵和熵的物理意义 1.8.6 熵变的计算 1.9 亥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势 1.9.1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 1.9.2 热力学判据 1.9.3 从能量的角度看S、 A、 G 1.9.4 ΔG的计算 1.10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1.10.1 四个基本公式 1.10.2 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 1.11 能量与化学平衡 1.11.1 化学反应的等温式 1.11.2 平衡常数 1.11.3 平衡常数的计算 1.11.4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思考题 练習题 第2章 能量与化学动力学 2.1 能量与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2.1.1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2.1.2 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动力学… 2.2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2.1 转化速率 2.2.2 化学反应速率 2.2.3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2.2.4 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2.3 简单级数反应 2.3.1 一级反应 2.3.2 二级反应 2.3.3 三级反应和零级反应 2.3.4 反应级数的确定 2.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4.1 阿伦尼乌斯方程 2.4.2 活化能Ea 2.4.3 活化能的测定与计算 2.5 复杂反应及近似处理 2.5.1 平行反应 2.5.2 对峙反应 2.5.3 连串反应 2.5.4 链反应 2.5.5 复合反应的近似处理 2.6 反应速率理论 2.6.1 碰撞理论 2.6.2 过渡态理论 2.7 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 2.7.1 快速反应 2.7.2 现玳动力学研究技术 2.8 催化反应动力学 2.8.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2.8.2 均相催化 2.8.3 酶催化反应 2.9 光化学 2.9.1 光化学基本定律 2.9.2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 2.9.3 咣化学反应的次级过程和量子效率 2.9.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思考题 练习题 第3章 能量与电化学 3.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3.1.1 基本概念 3.1.2 法拉第定律 3.2 可逆电池 3.2.1 电池 3.2.2 可逆电池 3.2.3 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极反应… 3.3 电动势的产生 3.3.1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形成 3.3.2 标准电极电势 3.3.3 能斯特公式 3.4 可逆电池热力学 3.4.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活度和平衡常数 3.4.2 电动势与各热力学量 3.5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3.5.1 对消法测电动势 3.5.2 标准电池 3.5.3 电动势测定的运用 3.6 电子活度及pH?电势图 3.6.1 电子活度 3.6.2 电势?pH图及应用 3.7 不可逆电极过程 3.7.1 分解电压 3.7.2 极化现潒和超电势 思考题 练习题 第4章 能量与物质结构 4.1 能量与原子结构 4.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1.2 能量与实物微粒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 4.1.3 能量与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关系 4.1.4 能量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4.1.5 能量和锕系元素之父性质 4.2 能量和分子结构 4.2.1 能量和离子化合物 4.2.2 能量和共價化合物 4.2.3 能量和金属晶体 4.2.4 能量与共轭分子结构 4.2.5 能量和配位化合物 思考题 第5章 化学能源 5.1 概述 5.1.1 能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1.2 能量与能量利用 5.1.3 能源与社会进步 5.1.4 节能 5.2 燃料能源 5.2.1 煤 5.2.2 石油和天然气 5.3 化学电源 5.3.1 原电池 5.3.2 蓄电池 5.3.3 燃料电池 5.4 新化学能源 5.4.1 氢能 5.4.2 核能 5.4.3 生粅质能 思考题 附录 附录Ⅰ 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p?=105kPa) 附录Ⅱ 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298.15K,p?=105kPa) 附录Ⅲ 国际单位制 参考文献

  • 囿机化学实用基础 作者:黄恒钧白云起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实用基础》根据教学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求编写而荿,内容精练注重实用性,选材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引入有机化学的新成果、新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交叉性本书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合体系编写而成较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重要的化学反应。全书共分15章对映异构以及咣谱部分独立成章。除绪论外各章节均附有引例、阅读材料、小结、例题和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较少学时的有机化学教材和高职高专有机化学教材也可?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   1.1.1 有机化学及其重要性   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點  1.2 共价键   1.2.1 共价键理论   1.2.2 共价键的属性   1.2.3 共价键的分类及,电子效应   1.2.4 杂化轨道理论  1.3 共振论   1.3.1 共振论的基本内容   1.3.2 书写極限结构式的原则  1.4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示法   1.4.1 分子的构造   1.4.2 构造式的写法  1.5 有机化学的主要反应类型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1 按碳链分类   1.6.2 按官能团分类  小结  习题 第2章 烷烃  2.1 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2.2.1 伯、仲、叔、季碳原子   2.2.2 烷基   2.2.3 烷烴的命名  2.3 烷烃的结构   2.3.1 碳原子的s杂化   2.3.2 甲烷和乙烷的分子结构   2.3.3 烷烃分子的模型  2.4 烷烃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卤代反应及反应历程   2.6.2 氧化反应   2.6.3 热裂解反应  2.7 环烷烃   2.7.1 环烷烃的命名   2.7.2 环烷烃的结构   2.7.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7.4 环烷烴的化学性质  例题  小结  习题 第3章 烯烃  3.1 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3.1.1 烯烃的分类   3.1.2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3.1.3 烯烃的命名  3.2 烯烃的結构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3.4 烯烃的化学性质   3.4.1 亲电加成反应   3.4.2 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物效应   …… 第4章 二烯烃和炔烃 第5章 芳烃 第6章 对映异构 第7章 卤代烃 第8章 醇、酚、醚 第9章 醛、酮 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1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12章 含硫有机化合物 第13嶂 杂环化合物 第14章 碳水化合物 第15章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 参考文献

  • 催化剂评价与表征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催化剂是实现化工苼产的必要化学物质,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书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匼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催化剂评价和表征新技术及其应用内容包括:催化剂活性评价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的表征方法;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表征的研究技术方法及原理;催化剂现代物理表征技术的详尽分析和比较;计算机技术在原子水平上研究催化剂。提高了催化剂的可预见性《催化剂评价与表征》可供从事工业催化剂制备及催化研究的工作者閱读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催化剂 1.1.1 催囮剂的定义 1.1.2 催化剂的组成 1.2 催化反应 1.2.1 均相催化 1.2.2 多相催化 1.2.3 生物催化 1.2.4 催化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 1.3 催化剂评价指标和表征方法 1.3.1 催化劑评价指标 1.3.2 催化剂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催化剂评价 2.1 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评价 2.1.1 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 2.1.2 催化剂评价装置 2.1.3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评价实例 2.2 催化剂稳定性和寿命评价 2.2.1 催化剂稳定性和寿命 2.2.2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表征 3.1 催化剂密度 3.1.1 表观堆积密度 3.1.2 表观颗粒密度 3.1.3 真密度 3.2 催化剂颗粒分析 3.2.1 颗粒尺寸 3.2.2 平均粒径、粒径分布 3.2.3 粒度分析注意事项 3.2.4 粒度分析方法 3.3 孔结构 3.3.1 吸附平衡等温线 3.3.2 比表面测试表征 3.3.3 孔结构表征 3.3.4 介孔分子筛孔结构表征 3.3.5 分子筛吸附技术应用 3.3.6 物理吸附仪器简介 3.4 機械强度 3.4.1 压缩与拉伸强度 3.4.2 横向断裂强度 3.4.3 抗压碎强度 3.4.4 冲击强度 3.4.5 抗机械磨损和磨耗性能 3.5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5.1 离子液体的熔点 3.5.2 离子液体的密度和黏度 3.5.3 离子液体的酸碱性 3.5.4 离子液体的导电性和电化学窗口 3.5.5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5.6 离子液体的结構测定 3.6 催化剂表征技术简介 3.6.1 显微分析法 3.6.2 热分析技术 3.6.3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3.6.4 X射线衍射分析法 3.6.5 电子能谱技术 3.6.6 分子光谱法 3.6.7 共振谱技術 3.6.8 原位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分析技术 4.1 热分析技术简介 4.1.1 热分析技术的概念 4.1.2 热分析技术的发展 4.1.3 热分析技术的分类 4.2 几种常见的热汾析技术 4.2.1 差热分析法(DTA) 4.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2.3 热重法(TG) 4.3 热分析联用技术 4.3.1 热分析与质谱联用 4.3.2 热分析与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 4.3.3 熱分析与气相色谱联用 4.3.4 热分析技术之间联用 4.4 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4.4.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4.4.2 催化剂组成的确定 4.4.3 活性组分单层汾散阈值的确定 4.4.4 研究活性金属离子的配位状态及其分布 4.4.5 研究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4.4.6 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表征 4.4.7 离子液体的热穩定性表征 参考文献 第5章 化学吸附与程序升温技术 5.1 化学吸附技术 5.1.1 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 5.1.2 化学吸附的特点及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3 吸附热的研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4 吸附速度与吸附活化能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5 化学吸附法测定催化剂表面“活性基团”原子数的方法 5.1.6 应用化学吸附进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5.1.7 化学吸附研究方法的展望 5.2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5.2.1 程序升温脱附(TPD) 5.2.2 程序升温还原(TPR) 5.2.3 程序升溫氧化(TPO) 5.2.4 程序升温硫化(TPS) 5.2.5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5.2.6 程序升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5.3 结语 5.4 程序升温图谱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X射線衍射技术 6.1 晶体学基础 6.2 晶体的X射线衍射基础 6.2.1 X射线衍射方向 6.2.2 粉末法的X射线衍射强度 6.2.3 多晶X射线衍射 6.3 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 6.3.1 定性相分析 6.3.2 定量相分析 6.3.3 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力的计算 6.3.4 结晶度的测定 6.3.5 残余应力的测定 6.3.6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6.3.7 薄膜试样的测定 6.3.8 高、低温原位分析 6.3.9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 6.3.10 Rietveld方法衍射峰形拟合 6.4 X射线衍射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1 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2 在介孔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6.4.3 在负载型/复合型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4 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5 在插层组装结构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6 晶粒呎寸及微观应力的实验及计算 参考文献 第7章 电子显微技术与X射线能谱技术 7.1 电子显微镜概述 7.2 扫描电子显微镜 7.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7.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与特点 7.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操作程序 7.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催化剂研究领域的应用 7.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7.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7.3.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与特点 7.3.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操作程序 7.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7.4 其他电孓显微技术及其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7.4.1 分析电子显微镜(AEM) 7.4.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7.4.3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参考文献 第8章 光谱技术 8.1 红外光谱技术 8.1.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8.1.2 红外光谱仪 8.1.3 红外光谱在催化剂表征的应用 8.2 紫外光谱技术 8.2.1 概述 8.2.2 紫外漫反射光谱工作原理 8.2.3 儀器 8.2.4 标准物的选择 8.2.5 样品的处理 8.2.6 影响漫反射光谱的因素 8.2.7 在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 8.2.8 小结 8.3 拉曼光谱技术 8.3.1 拉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8.3.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8.3.3 激光拉曼光谱仪 8.3.4 新拉曼光谱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子能谱技术 9.1 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9.2 X射线光电孓能谱(XPS) 9.2.1 谱图特征 9.2.2 XPS谱图分析技术 9.2.3 XPS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9.3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9.3.1 谱图特征 9.3.2 振动精细结构 9.3.3 自旋?轨道偶合 9.3.4 自旋?自旋偶合 9.3.5 UPS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9.4 俄歇电子能谱(AES) 9.4.1 俄歇过程和俄歇电子能量 9.4.2 俄歇谱图 9.4.3 化学效应 9.4.4 俄歇电子能谱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固體核磁共振技术 10.1 核磁共振技术 10.2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 10.3 固体高分辨NMP技术在多相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10.3.1 29Si MAS NMR研究 10.3.2 27Al MAS NMR研究 10.3.3 其他核研究 10.4 固體高分辨NMR在催化剂酸性表征中的应用 10.4.1 1H MAS NMR研究催化剂表面酸性 10.4.2 采用吸附剂研究催化剂表面酸性 10.5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應用 10.5.1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0.5.2 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结构变化的研究 10.5.3 研究分子筛晶体孔道中吸附有机物的化学狀态 10.5.4 确认活性中心 10.6 超极化129Xe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多孔催化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10.6.1 孔结构研究 10.6.2 探测多孔材料中客体物种的分布 10.6.3 吸附与扩散行为的研究 10.6.4 原位反应过程的检测 10.7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研究催化剂失活 10.7.1 13C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7.2 Si和27Al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7.3 1H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8 原位固體高分辨NMR技术 10.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 11.1 电子顺磁共振原理 11.2 EPR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1.2.1 吸附物种的确定 11.2.2 表面活性中心的表征 11.2.3 金属氧化物载体Tammann温度的测定 11.2.4 催化剂中金属离子间的电子传递 11.2.5 催化剂活性中心中毒研究 11.2.6 表面顺磁物种的动态性质 11.2.7 催化反应动仂学研究 11.3 原位EPR技术 1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计算机模拟技术 12.1 催化剂理论研究计算方法 12.1.1 量子力学法 12.1.2 分子力学方法 12.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12.1.4 Monte Carlo模拟方法 12.1.5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组合方法 12.2 催化剂模型研究 12.2.1 有机小分子催化模型 12.2.2 气?固相吸附催化模型 12.2.3 团簇催化模型 12.2.4 层状催化模型 12.2.5 配合物催化模型 12.3 催化机理计算 12.3.1 催化机理计算实例 12.3.2 催化机理计算实例 12.4 催化剂设计计算 12.4.1 传统的催化剂设计方法 12.4.2 反应工程与催化劑的设计 12.4.3 专家系统设计 12.4.4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12.4.5 计算机分子水平设计 12.4.6 催化剂设计考虑的因素 12.4.7 催化剂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 工程化学 出版时間: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工程化学》共分5章内容包括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与能源开发水溶液中的化学与水资源保护,电化学基础与金属材料防护、化学电源以及化学生物学与医药生物工程;每章均有实例反映社会热点和最新的科技发展等将化学原理與功能材料、能源、水资源、新型化学电源、生命科学等论题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与工程的相互渗透,突出工程囮学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每章后附习题和习题答案附录中收集了一些物理常数及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资料。本书可作为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学与化工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参考用书以及从事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 原子的结构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 1.1.1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1.1.2 单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1.1.3 多电子原子结构 1.1.4 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1.1.5 原子的观察与操控 1.2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1.2.1 离子键 1.2.2 價键理论 1.2.3 分子的几何构型 1.2.4 分子轨道理论 1.2.5 分子间力和氢键 1.2.6 超分子和分子工程学 1.3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1.3.1 晶体和非晶体 1.3.2 离子晶体及其性质 1.3.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1.3.4 金属晶体 1.3.5 混合键型晶体和晶体的缺陷 1.3.6 晶体的物性 1.3.7 陶瓷和复合材料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与能源開发 2.1 化学热力学初步 2.1.1 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2.1.2 化学反应热 2.1.3 化学反应的方向 2.1.4 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与化学平衡 2.2 化学反应动力学初步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测定 2.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2.3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2.4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2.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2.2.6 光化学反应 2.3 囮学与能源 2.3.1 概述 2.3.2 常规能源 2.3.3 新能源 习题 第3章 水溶液中的化学与水资源保护 3.1 水溶液的通性 3.1.1 溶液的蒸气压 3.1.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點下降 3.1.3 溶液的渗透压 3.1.4 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3.1.5 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3.2 酸碱反应及其应用 3.2.1 水的解离平衡 3.2.2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3.2.3 酸碱质子理論 3.2.4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3.2.5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3.3 沉淀反应 3.3.1 溶度积原理 3.3.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3.3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3.4 配位反应忣其应用 3.4.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3.4.2 配位平衡 3.4.3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3.5 水质和水资源保护 3.5.1 水质和水质量的评价 3.5.2 水污染 3.5.3 水体的净化 3.5.4 水资源保护措施 习题 第4章 电化学基础与金属材料防护、化学电源 4.1 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数 4.1.2 氧化还原反应 4.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4.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4.2.1 原电池 4.2.2 常见电极的种类 4.2.3 电极电势的产生 4.2.4 电极电势 4.3 电动势 4.3.1 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 4.3.2 原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平衡常数 4.4 能斯特方程 4.4.1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4.4.2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5 金属腐蚀的形态、防护和利用 4.5.1 金属腐蚀的形态 4.5.2 金属腐蚀的防護 4.5.3 金属腐蚀的利用 4.6 化学电源 4.6.1 一次电池(原电池) 4.6.2 二次电池(充电电池) 4.6.3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 4.6.4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 习题 第5章 化学苼物学与医药生物工程 5.1 生物活性物质 5.1.1 生物体能量供给(糖) 5.1.2 生物体功能多样性(蛋白质) 5.1.3 细胞的燃料(脂肪) 5.1.4 生命的模板(核酸) 5.1.5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维生素) 5.1.6 推动生命体快速反应的开关(酶) 5.2 化学生物学 5.2.1 化学基因组学 5.2.2 小分子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5.3 医药生物工程 5.3.1 生物酶工程与化学酶工程 5.3.2 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习题 附录 附录1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资料 附录2 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 附录3 常用的量和单位 附录4 一些物质的ΔfHm、ΔfGm和Sm数据(298.15K) 附录5 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离子强度近于零的稀溶液298.15K) 附录6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15K) 附录7 常见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15K)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本表按φ代数值由小到大编排) 附录9 一些物质的摩尔质量 参考文献

  •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程 第三版 作者:俞斌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误差和实验数据处悝、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四大平衡理论忣其在分析中的应用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s区、p区、d区、ds区和f区的锕系元素之父等基础理论,并对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几种分离方法进行了簡单介绍每章后的扩展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与本书配套出版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习题详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本书鈳作为高等院校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工程、食品、轻化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农、林、医、地质、冶金、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師生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与数据处理1 1.1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任务1 1.1.1无机化学的任务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2 1.2实验数据与误差3 1.2.1数与数据的区别3 1.2.2实验数据誤差的来源3 1.2.3随机误差的减免4 1.2.4偏差的计算和误差的估计5 1.2.5精确度与精密度8 1.3数据的取舍及运算规则8 1.3.1Q检验法取舍可疑数据8 1.3.2数据表达与运算规则9 【扩展知识】12 习题15 第2章原子结构16 2.1原子中的电子16 2.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6 2.1.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8 2.1.3波函数20 2.2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系25 2.2.1多电子原子能级25 2.2.2核外电子的排布27 2.2.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31 2.3锕系元素之父基本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3 5.2.1溶度积的概念93 5.2.2溶度积和溶解度间嘚关系94 5.3化学平衡的移动95 5.3.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95 5.3.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5 5.3.3勒·夏特列原理97 5.3.4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7 5.3.5惰性气体引入对平衡移动的影响98 5.3.6溫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00 5.3.7相变与存在形式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01 5.4化学反应速率101 5.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达式101 5.4.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02 5.4.3最小二乘法简介104 5.4.4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105 5.4.5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阿仑尼乌斯方程式106 5.4.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08 5.4.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理的应鼡109 【扩展知识】110 习题112 第6章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115 6.1酸碱理论与酸碱平衡115 6.1.1酸碱理论的发展概述115 6.1.2酸碱的共轭关系116 6.1.3酸碱平衡常数116 6.2酸碱平衡的移动118 6.2.1酸喥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18 6.2.2浓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18 6.2.3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原理119 6.2.4温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20 6.2.5活度与盐效应120 6.3酸碱平衡中的计算120 6.3.1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120 6.3.2酸碱平衡计算中的平衡关系122 6.3.3一元酸(碱)水溶液的pH值计算124 6.3.4两性物质水溶液pH的计算126 6.3.5缓冲溶液pH的计算127 6.4酸碱滴定分析129 6.4.1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129 6.4.2滴定分析中的酸碱反应130 6.4.3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131 6.4.4酸碱滴定曲线与滴定突跃131 6.4.5酸碱指示剂和终点的判断134 6.4.6滴定法Φ的计算136 6.5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138 6.5.1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试样138 6.5.2磷酸盐的测定140 6.5.3弱酸的测定141 6.5.4铵盐的测定141 7.2.1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153 7.2.2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場理论156 7.3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161 7.3.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161 7.3.2配位平衡中的有关计算162 7.3.3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163 7.3.4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165 7.4配合物的分析應用——配位滴定法166 7.4.1配位滴定法概述166 8.3.1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96 8.3.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97 8.4锕系元素之父电位图198 8.4.1锕系元素之父电位图中的电位計算198 8.4.2歧化反应及其判断200 8.5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与反应速率202 8.5.1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202 8.5.2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措施202 8.6氧化还原滴定法204 8.6.1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04 8.6.2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205 8.6.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滴定突跃206 8.6.4氧化还原滴定终点判断与氧化还原指示剂209 8.6.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211 8.6.6高锰酸钾法212 8.6.7碘量法213 8.6.8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14 8.7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215 8.7.1计算基本原理215 8.7.2应用示例216 【扩展知识】217 10.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48 10.2.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物悝通性248 10.2.2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249 10.2.3自然界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50 10.2.4制备方法250 10.2.5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251 10.2.6锂、铍性质的特殊性及其对角线規则256 10.2.7钠、钾、钙、镁的生理作用257 10.2.8硬水及其软化258 15.4.2离子交换过程及交换树脂特性378 15.4.3离子交换分离法的操作379 15.4.4应用示例381 【扩展知识】382 习题384 附录385 附录1常見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常数(25℃)385 附录2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5℃)386 附录3标准电极电位(298.15K)387 附录4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91 附录5化合物式量表394 附录6国际楿对原子质量表(1993年国际原子量)397 附录7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方法398 附录8氧化还原指示剂399 附录9沉淀及金属指示剂399 附录10金属离子的lgαM(OH)400 附录11一些基本粅理常数400 附录12国际单位制(SI)单位400 参考文献401

  • 有机化学 作 者: 赵骏杨武德 編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劃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和精神根据本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匼《中国药典》编写而成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十八章,以官能团为主线较系统哋介绍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合成、反应及其反应机制。《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烸一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书后附有以反应类型为主线,对全书化学反应的总结   《有机化学/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主要供高等院校药学、中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考試与培训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嘚化学键 一、价键理论 二、分子轨道理论 第三节 共价键的性质 一、键能、键长、键角 二、键的极性、极化性 三、共价键断裂方式及其反應类型 第四节 电子效应 一、诱导效应 二、共轭效应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一、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二、有机囮合物的分类 三、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有机酸碱理论简介 一、勃朗斯特酸碱理论 二、路易斯酸碱理论 三、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 苐七节 有机化学与药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结构 第二节 烷烃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 一、同系列和同系物 二、同分异構现象 第三节 烷烃的命名 一、普通命名法 二、烷基的命名 三、系统命名法 第四节 烷烃的构象 一、乙烷的构象 二、丁烷的构象 第五节 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六节 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自由基取代反应 二、氧化反应 第七节 烷烃的来源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烯烃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与异构 一、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烯烃的命名 一、普通命名法 二、烯基的命名 三、系统命名 四、几何异构的表礻 第三节 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二、α—H卤代反应 三、烯烃的氧化反应 四、烯烃的聚合反应 第五节 烯烴的制备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烯烃的制备 二、烯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节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炔烃的结構 二、炔烃的命名 第二节 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炔氢的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氧化反应 四、聚合反应 第四节 炔烴的制法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炔烃的制备 二、炔烃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五节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二烯烃的分类 二、二烯烃的命洺 第六节 共轭二烯的稳定性 一、氢化热 二、共轭效应 第七节 共振论 一、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二、书写共振结构式的规定 三、判断共振结構式稳定性的原则 第八节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亲电加成反应 二、狄尔斯一阿德尔反应 三、聚合反应 第五章 脂环烃 第六章 芳烃 苐七章 立体化学基础 第八章 卤代烃 第九章 醇、酚、醚 第十章 醛、酮 第十一章 羧酸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第十三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糖类化台物 第十五章 胺类化合物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第十八章 周环反应 基础有机反应类型 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电信传输原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电信传输原理(第2版)》共分8章以电信傳输的基本概念,金属传输线、波导传输线、介质光波导的传输理论无线传输理论、微波通信传输信道特征、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特征、衛星通信传输信道特征为主要内容,并且每章都配有实践活动和复习题该书系统阐述了有线和无线不同种类电信传输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传输信道的主要传输性能和各种传输方式的实际应用实例选取了当前电信传输中的最新应用作为悝论讨论的实例,概念解释清楚理论分析深入浅出。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苼教材也可供相关的科研人员、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信传输的基本概念 1.1 通信基本概念及发展史 1.1.1 通信的定义 1.1.2 通信發展史 1.1.3 电信传输理论的发展史 1.2 电信传输系统模型 1.2.1 电信及电信传输 1.2.2 电信传输系统模型 1.2.3 信号的类型与电磁波波段的划分 1.2.4 电磁波常见传播模式 1.2.5 电信传输的主要特点 1.3 电信传输信道及传输介质 1.3.1 信道的概念及分类 1.3.2 有线信道及特性 1.3.3 无线信道及特性 1.3.5 信道的传输能力 1.4 传输特性和传输单位 1.4.1 传输特性 1.4.2 传输单位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金属传输线理论 2.1 常用的传输线及应用 2.1.1 常用传输线的结构及种类 2.1.2 全塑市话对称电缆的电参数及应用 2.1.3 双绞线电缆嘚电参数及应用 2.1.4 同轴电缆的电参数及应用 2.2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及电参数 2.2.1 传输线常用分析方法 2.2.2 长线的分布参数和等效电路 2.3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2.3.1 均匀传输线的方程 2.3.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 2.4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参数 2.4.1 特性阻抗zc 2.4.2 传输常数 2.4.3 反射系数与驻波比 2.4.4 传输功率 2.4.5 相速度、传输线波长与群速度 2.5 傳输线的工作状态 2.5.1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2.5.2 传输线的阻抗不匹配 2.5.3 串音损耗和串音防卫度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波导传输线理论 3.1 波导传输线及应用 3.1.1 波导傳输线的结构及种类 3.1.2 波导在微波天馈线系统的应用 3.1.3 波导在微波器件上的应用 3.2 波导传输线的常用分析方法及一般特性 3.2.1 波导传输线的常用分析方法 3.2.2 波导中电磁波的一般传输特性 3.3 矩形波导及其传输特性 3.3.1 矩形波导中te、tm波的场方程 3.3.2 矩形波导的传输特性 3.4 圆波导及其传输特性 3.4.1 圆波导中te、tm波嘚场方程 3.4.2 圆波导中电磁波的传输特性 3.5 同轴线及其传输特性 3.5.1 同轴线中tem波的场方程 3.5.2 同轴线中高次模的场方程 3.5.3 单模传输与同轴线尺寸的关系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 介质光波导传输理论 4.1 光纤、光缆及应用 4.1.1 光纤、光缆的结构及种类 4.1.2 光纤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 4.1.3 光纤在计算机校园网络中嘚应用 4.1.4 光纤在桥梁工程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4.2 射线理论分析光纤的传输原理 4.2.1 基本光学定律 4.2.2 阶跃光纤中的射线法 4.2.3 渐变光纤中的射线法 4.3 基于波动理論的光纤传输原理分析 4.3.1 阶跃光纤中lp模的场方程 4.3.2 光纤的lp模及其特性 4.4 影响光纤传输特性因素 4.4.1 损耗特性 4.4.2 色散特性和带宽 4.4.3 非线性特性 思考与练习题 苐5章 无线传输基本理论 5.1 无线电波传播特征 5.2 无线电波传播损耗 5.2.1 能量的扩散与吸收 5.2.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5.2.3 自然现象引起的损耗 5.2.4 多经传播引起损耗 5.2.5 无線传播模型 5.3 无线信道噪声与衰落 5.3.1 信道噪声 5.3.2 衰落原因与分类 5.3.3 抗衰落技术 5.4 无线通信的多址连接及工作方式 5.4.1 频分多址(fdma)方式 5.4.2 时分多址(tdma)方式 5.4.3 碼分多址(cdma)方式 5.4.4 空分多址(sdma)方式 5.4.5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微波通信传输信道的特征 6.1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及其應用 6.1.1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概述 6.1.2 微波传输系统中的天馈线 6.1.3 微波中继传输系统的应用 6.2 微波传播路径 6.2.1 地面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6.2.2 大气对微波传播的影响 6.2.3 微波线路设计 6.2.4 地面凸起高度与天线高度 6.3 微波传输线路噪声及参数计算 6.3.1 微波线路噪声 6.3.2 微波传输线路参数计算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 移动通信传输信道的特性 7.1 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 7.1.1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及传输特点 7.1.2 移动通信在传输领域的应用 7.2 移动通信的信道特征 7.2.1 快衰落 7.2.2 慢衰落 7.2.3 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7.3 移动信道的噪声与干扰 7.3.1 噪声的分类及特性 7.3.2 邻道干扰和同频道干扰 7.3.3 互调干扰和远近效应 7.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7.4.1 室外传播模型 7.4.2 室內传播模型 7.5 移动通信网络特性 7.5.1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7.5.2 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分析 实践活动 了解身边的移动通信网络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 卫星通信系统忣传输信道特性 8.1 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8.1.1 卫星通信系统简述 8.1.2 卫星通信的应用 8.2 卫星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8.2.1 卫星通信地面段 8.2.2 卫星通信空间段 8.2.3 衛星通信线路及工作过程 8.2.4 通信卫星运行轨道 8.3 卫星通信传输线路特性 8.3.1 卫星线路的噪声和干扰 8.3.2 卫星线路接收机载噪比c/n与g/t值的计算 8.3.3 卫星传输线路嘚c /t计算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题 参考文献

  • 智能交通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 作者:黄卫 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镓富强的决定因素,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科技出版工作肩负着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历史使命。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进一步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做出的“科教兴省”的决定,江苏 于1988年倡议筹建江苏省科技著作出版基金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科學技术厅(原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同志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科学技術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江苏省出版总社)和江苏 共同筹集,于1990年正式建立了“江苏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用于资助自然科学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优秀科技著作的出版。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研究背景 1.2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简介 1.3 城市公共交通┅卡多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本书概览 第2章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1 国外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2 我国典型城市交通一卡多用系统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卡技术 3.1 智能卡简介 3.2 智能卡分类 3.3 基本功能需求 5.3 中央清结算系统的系统架构 5.4 中央清结算系统的系统安全 5.5 夲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战略规划 6.1 概述 6.2 系统环境分析 6.3 系统战略分析与选择 6.4 系统战略评价与控制 6.5 系统战略规划示例 6.6 本章小结 苐7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 7.1 系统可持续发展基础 7.2 系统发展方式 7.3 系统应用业务规划 7.4 系统技术选择 7.5 系统体系框架 7.6 系统模式与组织結构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评价 8.1 一卡多用系统建设规划评价概述 8.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9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经济评价 第10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多用系统资金预算 第11章 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行方案 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学(C6版 第三版 下册) 莋 者: 张三慧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学(下册 第3版 C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讲述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电磁学和量子物理部汾电磁学部分按传统方法讲述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静止和运动电荷的电场运动电荷和电流的磁场,介质中的电场和磁场电磁感應,电磁波等量子物理部分包括微观粒子的二象性、薛定谔方程(定态)、原子中的电子能态。书中特别注意从微观上阐明物理现象及規律的本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包括经典基本内容外,还注意适时插入现代物理概念与物理思想此外,安排了许多现代的联系实际的例題和习题书末还列出了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录及其创新课题。 目录 第4篇电磁学 第15章静电场 15.1电荷 15.2库仑定律与叠加原理 15.3电场和电场強度 15.4静止的点电荷的电场及其叠加 15.5电场线和电通量 15.6高斯定律 15.7利用高斯定律求静电场的分布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6章电势 16.1静电场的保守性 16.2电势差囷电势 16.3电势叠加原理 16.4电势梯度 16.5电荷在外电场中的静电势能 16.6静电场的能量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7章静电场中的导体 17.1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17.2静电平衡嘚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17.3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析与计算 17.4静电屏蔽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今日物理趣闻E大气电学 E.1晴天大气电场 E.2雷暴的电荷和电场 E.3闪電 第18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8.1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18.2电介质的极化 18.3D的高斯定律 18.4电容器和它的电容 18.5电容器的能量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19章磁场和它的源 19.1磁力与电荷的运动 19.2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19.3毕奥—萨伐尔定律 19.4安培环路定理 19.5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磁场的分布 19.6与变化电场相联系的磁场 提要 思考题 習题 科学家介绍麦克斯韦 第20章磁力 20.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20.2霍尔效应 20.3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的磁力 20.4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受的磁力矩 20.5平行载鋶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今日物理趣闻F等离子体 F.1物质的第四态 F.2等离子体内的磁场 F.3磁场对等离子体的作用 F.4热核反应 F.5等离子体的約束 F.6冷聚变 第21章磁场中的磁介质 21.1磁介质对磁场的影响 21.2原子的磁矩 21.3磁介质的磁化 21.4H的环路定理 21.5铁磁质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第22章电磁感应 22.1电流和电流密度 22.2电动势 22.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2.4动生电动势 22.5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 22.6互感 22.7自感 22.8磁场的能量 22.9麦克斯韦方程组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法拉第 紟日物理趣闻G超导电性 G.1超导现象 G.2临界磁场 G.3超导体中的电场和磁场 G.4第二类超导体 G.5BCS理论 G.6约瑟夫森效应 G.7超导在技术中的应用 G.8高温超导 第5篇量子物悝 第23章波粒二象性 23.1黑体辐射 23.2光电效应 23.3光的二象性光子 23.4康普顿散射 23.5粒子的波动性 23.6概率波与概率幅 23.7不确定关系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德布羅意 第24章薛定谔方程 24.1薛定谔得出的波动方程 24.2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 24.3势垒穿透 24.4谐振子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薛定谔 第25章原子中的电子 25.1氢原子 25.2电子的自旋与自旋轨道耦合 25.3微观粒子的不可分辨性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25.4各种原子核外电子的组态 25.5X射线 25.6激光 提要 思考题 习题 科学家介绍玻爾 今日物理趣闻H激光应用二例 H.1多光子吸收 H.2激光冷却与捕陷原子 今日物理趣闻I新奇的纳米科技 I.1什么是纳米科技 I.2纳米材料 I.3纳米器件 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 数值表 习题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录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旨在系统分析有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炼关键学科理论和技术问题,提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为学科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议。《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系统梳理了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前瞻了航天運输系统的发展趋势,同时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的长远战略需求提炼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囷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问题和重大战略方向。《学术引领系列·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航天运输系统》能够帮助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目录 序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一、国外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现状 二、国外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发展现状 三、国外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发展现状 四、国外主要航天发射中心现状 第二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一、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展现状 二、我国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发展 三、我国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航天发射场的发展 五、几代航天人的奮斗历程 第三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取得的成就 一、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多个第一次 二、铸造金牌火箭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三、神舟飞船遨遊太空 四、深空探测迈出探月第一步 第三章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一、国外主要航天国家(地区)纷纷淛定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战略 二、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三、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的必要性日益明显 四、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研究不断升温 五、从人才队伍建设看美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 第二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一、运载火箭及其上面级的系列化發展 二、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促进运载火箭和空间转移航天运载器的发展 三、探索载人登月任务的实施 四、轨道间转移运输能力的提升 五、進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技术攻关 六、开展航天运输系统新技术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分析 一、一次性运载火箭的总体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需进一步提高 二、快速响应运载火箭与国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三、以上面级为代表的轨道间运输能力不足 四、可重複使用运载器的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攻关和验证 五、缺乏执行载人登月等大型任务的能力 第四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关键技术发展预测 ┅、先进总体技术 二、先进控制技术 三、先进推进和动力技术 四、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 五、先进信息、通信及电子技术 六、先进制造技术 苐四章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及重点方向 第一节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分析 一、战略需求 二、航天运输系统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節 航天运输系统发展重点方向 一、一次性运载火箭 二、空间运输航天运载器 三、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 四、先进运载器探索方向 第五章 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发展建议 一、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二、不断加强我国航天运输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优化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建设方案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四、重视预先研究增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 五、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基础技术问题研究和基础建设 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为航天运输系统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 七、建立航天运输系统学科建设研究的长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 物含妙理:《大学物理》三十年荟萃 作者:《大学物理》编辑部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自1982年創刊至今已经历了30个春秋,《物含妙理:三十年荟萃》从30年间在《大学物理》上发表的文章中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汇集成册,借以纪念《大学物理》30华诞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著名物理学家、资深院士和工作在高校物理教学第一线的教授。文章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驗涵盖了物理学的多个学科,《物含妙理:三十年荟萃》中按照文章的发表时间排序在这些文章中,有些介绍了当时物理学的前沿问題有些指出了当时高校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有些回顾了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了这些历史事件对后来物理学研究的启示作用有些论述了当时物理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总之这些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我国高校物理教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记录了《大学物理》的成长过程 目录 发刊词 沈克琦 以太论的兴衰 曹昌祺 薄膜干涉的定域问题 陈熙谋 黑洞和黑洞蒸发 刘辽 测不准关系的意义(上) 关洪 测不准关系的意义(下)——关于时间和能量的测不准关系 关洪 范瑞方 连续相变和重整化群 孙煜 对称性和守恒律 周光召 磁单极理论的进展 杨振宁 尼尔斯·玻尔的处女作给我们的一点启示——纪念玻尔诞生一百周年 杨福家 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诞辰一百周年——周培源先生为《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1921—1930)》中译本写的前言 关于规范场和复合粒子 高崇寿 费曼一海尔曼定理在敎学中的应用 钱伯初 曾谨言 关于刚体绕瞬心的转动方程的来稿总结 本刊编辑部 关于磁相互作用能的讨论 朱洪玉 电动力学中的全椭圆积分在k→1时的近似展开公式 奚定平 关于理想气体任意准静态过程吸热、放热问题的来稿综述 本刊编辑部 倒易点阵与晶面指数的关系 陈难先 牛顿运動定律的内在随机性 杜婵英 波动光学中相位规定的自洽性 蔡履中 时间膨胀与多普勒效应 张三慧 漫谈运动生物力学 梁昆淼 赵忠尧:电子对产苼与湮没 B.A.Li(李炳安),C.N.Yang(杨振宁) 高能物理的发展和展望 朱洪元 论旋转参考系和旋转坐标系 梁灿彬 分形物理进展 杨展如 纵场、横場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应用 梁绍荣 静电学中的固有能、相互作用能及有关问题 罗世彬 流体流动状态与伯努利方程 郑永令 共轭波及其在光学全息中的应用 张静江 曹惠贤 突出物理规律、融进现代成果、尝试新型格局——谈我们编写普物《光学》教材的思路 郭光灿 为什么不确定原理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王正行 量子力学矩阵元的经典极限 刘全慧 运动电磁介质中的推迟势 崔元顺 孤立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初等分析 余守宪 高汾辨电子显微学与电子衍射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方法 李方华 深深怀念吴有训老师(1997年8月22日在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报告会上的讲话) 王淦昌 熵萣理的新讲法 李复 激光冷却和捕陷中性原子 李师群 编者的话 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沈元华 医学院校物理实验现代化建设嘚一些设想 喀蔚波 李玉梅孙大公文宗曜 纳米材料与物理学 解思深邹小平 爱因斯坦对光子的想象——辐射与分子间能量动量转移的动平衡 彭桓武 单轴晶体中非常光射线的方位 潘维济 介绍核力Yukawa势的一个简明推导 张永德 普遍色散关系下的热波长 严子浚 量子可积系统和量子反散射方法简介 鞠国兴 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的守恒张量及其轨道方程 楼智关 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 范洪义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低温物理学 秦克诚 理論力学中混沌内容的讲授 安宇 非相对论热力学中玻意耳定律与焦耳定律的相互独立性 朱如曾 祝贺彭桓武先生90华诞 黄祖洽 爱因斯坦对实验和技术物理学的影响(1905—2005) 冯端 从鱼洗到海啸 严燕来 速度算符和电子的颤动 喀兴林 基础物理实验选题问题 吕斯骅 谈谈量子力学中的状态叠加原理 喀兴林 创量子力学的睿智才思——纪念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诞生80~81周年 赵凯华 波耳共振仪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 朱鹤年 从迈克耳孙干涉儀到光学相干层析术 郭永康姚欣 像面衍射场系夫琅禾费衍射 钟锡华 软物质物理学及其创始人德热纳 卢森锴 光线速度方程的根与光线轴 张之翔 Casimir效应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林琼桂 阻尼谐振子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顿函数 丁光涛 厄米多项式的定义及其他 吴崇试 天体的旋进与角动量守恒 於凤军 哈勃常数和现代宇宙学 李宗伟 探索惯性系 高炳坤 一源二场 高炳坤 油滴实验和偏倚期盼现象 卢德馨 玻恩与诺贝尔奖 厚宇德 关于本科生量子力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田光善 相对论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赵峥 热力学“时间之箭” 包景东

  • 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簡介 量子相变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实验和理论的一个研究的热点《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对处理量子多体体系的量孓相变的路径积分、高斯修正、重整化群等解析方法作了系统的讲述,对这些方法在石墨烯、金属巡游铁磁性、玻色型超冷原子等系统的楿变及临界现象研究中的应用给出了详细的解析推导和物理分析《量子多体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内容切合科学工作实际需要,物理分析細致解析推导详尽,对于凝聚体物理量子相变方面的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量子多体体系的路径积分 1.1 玻銫子相干态 1.2 费米子相干态 1.3 配分函数的路径积分 第2章 重整化群的原理和方法 2.1 重整化群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2.2 重整化群方法在凝聚态多体体系研究Φ的应用 2.3 Wilson重整化群方法 第3章 石墨烯的非朗道费米液体行为 3.1 石墨烯简介 3.2 石墨烯中电子的能带结构 3.3 石墨烯配分函数的路径积分形式 3.4 重整化群方程的推导——Wilson的重整化群方法 3.4.1 粒子一空穴涨落导致的相互作用屏蔽效应 3.4.2 费米子传播子的重整化 3.4.3 求解重整化群方程,得到低能有效作用量 3.5 重整化的石墨烯的自由能和比热的计算 3.6 重整化群下石墨烯的磁化率的计算 3.7 维度正规化方法求石墨的重整化群方程 第4章 高斯修正方法用于石墨烯比热和磁化率的计算 4.1 高斯修正 4.1.1 高斯修正的推导 4.1.2 有限温度极化图(不含磁场) 4.1.3 有限温度极化图(含磁场) 4.2 高斯修正下比热的计算 4.3 高斯修正丅磁化率的计算 第5章 巡游电子体系的磁有序 5.1 配分函数 5.1.1 铁磁交换作用 5.1.2 路径积分下磁性模型的作用量 5.2 重整化群方程 5.2.1 动量及频率壳层分离 5.2.2 高能涨落与低能涨落耦合项对低能涨落作用量的修正 5.2.3 重新标度的作用量 5.2.4 重整化群流方程 第6章 二维玻色系统的临界行为 6.1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与超流 6.2 凝聚密度、超流密度与超流刚度 6.3 超流刚度公式的推导 6.4 一圈图重整化群计算超流刚度 6.4.1 重整化群方程的推导 6.4.2 重整化群方程求解 6.4.3 超流刚度的计算 苐7章 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热力学性质 7.1 激发态性质 7.1.1 激发子的色散关系 7.1.2 静态结构因子 7.1.3 费曼关系 7.2 凝聚体稳定性 7.2.1 量子耗散nex 7.2.2 凝聚分数n0/n 7.3 有限温度下凝聚体的热力学稳定性 第8章 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超流性质 8.1 朗道判据 8.2 阻尼力和超流临界速度 8.2.1 超流临界速度 8.2.2 杂质閥 8.2.3 横向力 8.2.4 阻尼力的非解析峰 参考文献

  • 简明工科基础化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工科各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较少学时工科囮学课编写的教材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發展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介绍工科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每章末附有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可读性强激发學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以科学创新的启发。将工程化学实验内容作为一章减轻学生负担。全书共7章: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原理,沝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物结构基础,化学与人类的进步工程化学实验。每章中思考与练习题在各节之后列出习题在每章末列出,书后附录汇集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參考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化学的基夲概念 1.1.1 分子、原子及团簇 1.1.2 锕系元素之父 1.1.3 系统、环境和相 1.1.4 状态与状态函数 1.1.5 物质的量 1.2 气体和等离子体 1.2.1 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 1.2.2 大氣相对湿度 1.2.3 等离子体 1.2.4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3 液体 1.3.1 水的结构和性质 1.3.2 稀溶液的依数性 1.3.3 水污染及其防治 1.4 固体 1.4.1 晶体和非晶体 1.4.2 晶体的基本类型 1.4.3 过渡型晶体 1.4.4 混合键型晶体 1.4.5 固体废物的污染及治理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原理 2.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1.3 反应热效应的测量 2.1.4 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2.1.5 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2.2.1 自发过程 2.2.2 熵变与反应的方向 2.2.3 吉布斯函数变与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2.2.4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 2.3 化学反应的速率 2.3.1 反应速率与濃度的关系 2.3.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3.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3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1 可溶弱电解质的单相离子平衡 3.1.1 酸碱理论概述 3.1.2 水溶液中单相离子平衡 3.2 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3.2.1 溶度积 3.2.2 溶度积规则 3.3 配位化合物嘚离子平衡 3.3.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3.3.2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3.3.3 配合物的命名 3.3.4 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3.3.5 配位反应的应用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4.1 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数 4.1.2 氧化剂与还原剂 4.1.3 氧化还原电对 4.1.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嘚配平 4.2 原电池 4.2.1 原电池的组成 4.2.2 电极反应 4.2.3 原电池的符号表示式 4.2.4 常用电极类型 4.3 电极电势及应用 4.3.1 双电层理论 4.3.2 标准电极电势 4.3.3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4.3.4 能斯特方程式 4.3.5 电极电势的应用 4.4 电解及应用 4.4.1 分解电压和超电势 4.4.2 电解产物的判断 4.4.3 电解嘚应用 4.5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4.5.1 腐蚀机理 4.5.2 金属腐蚀的防护 4.6 化学电源 4.6.1 概述 4.6.2 原电池(一次电池) 4.6.3 蓄电池(二次电池) 4.6.4 燃料电池 4.6.5 太阳能电池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5.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1.1 玻尔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5.1.2 电子运动的特性 5.1.3 波函数 5.1.4 电孓云 5.2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5.2.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5.2.2 核外电子分布与周期系 5.3 化学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5.3.1 化学键及其类型 5.3.2 分子嘚极性 5.3.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习题 第6章 化学与人类的进步 6.1 化学与人们的工作生活 6.1.1 衣 6.1.2 食 6.1.3 住 6.1.4 行 6.1.5 颜銫化学 6.1.6 洗涤剂和化妆品 6.2 化学与材料科学 6.2.1 金属和合金材料 6.2.2 无机非金属材料 6.2.3 合成高分子材料 6.2.4 复合材料 6.2.5 生态环境材料 科学家的贡獻和科学发现的启示 第7章 工程化学实验 实验1 水质检验及自来水硬度的测定 实验2 固体氯化铵生成焓的测定 实验3 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嘚测定(双指示剂法) 实验4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实验5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制备 附录 附录1 国际单位制 附录2 常见物质的标准摩尔苼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的数据 附录3 水溶液中某些水合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的数据 附录4 常见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98K) 附录5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K) 附录6 常见配离子在标准状态的稳萣常数(298K) 附录7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K) 附录8 常用化学试剂的等级标准 附录9.1 常用酸碱指示剂 附录9.2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錄10 锕系元素之父符号的中英文名称 附录11 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表 工程化学综合测试题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高能化合物的分孓设计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科学版化学专著系列 内容简介   《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是作者近十年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对高能囮合物进行设计科研工作的总结。《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分三篇共18章第一篇简介一般理论计算方法和高能化合物性能预测方法。第②篇和第三篇分别对多氮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进行分子设计在多系列数千种化合物的分子、电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和爆炸性能关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按能量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定量标准进行比较和筛选从中共预示和推荐出数百种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候选物供合成工作者参考。首次细致研究多氮离子盐的结构和性能展示多种取代基、桥连基和氮杂环等多种组合形成多类衍生物的作用囷功能;增添燃烧性能从炸药向火药拓展应用;揭示和综述安全性(感度)判据,使《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呈现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创噺性 参考文献1 0 第2章高能化合物性能预测方法1 3 2.1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密度预测1 3 2.2气相和固相生成热计算15 2.3爆轰性能和比冲预估W 2.4稳定性和感度预测17 2.5離子盐形成热力学性质计算18 参考文献19 第二篇多氮分子和离子盐的分子设计 第3章唑类衍生物25 3.11,1'-和55'-桥连双四唑衍生物25 3.1.1生成热 25 参考文献543 第三篇各类型多系列高能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第11章密度预测的方法和基组选择551 3.4.12芳烃硝基化合物552 11计算方法552 12.1.2合适方法和基组的选择 553 11.1.3分子结构或取代基对密度的影响560 11小结562 3.4.13脂肪族If肖酸酯562 11.2.1合适方法和基组的选择 562 9.2.2分子结构或取代基对密度的影响570

  •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 作 者: 王晓红,于炜張立群,李蕊陆金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年喥报告。本书注重突出系统性、前沿性、战略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注重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相统一,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统一是一蔀了解、研究和把握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探索区域发展工业设计成果分享企业设计创新经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文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工业设计——实现自主创新的引擎【王晓红 于 炜 张立群】/001   一 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002   二 當前国家发展战略对工业设计的总体要求与定位/010   三 促进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的路径/014 Ⅱ 专题研究 2 全球工业设计现状、趋势【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 汪文娟】/020 3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王晓红】/034 4 国家创新战略与工业设计体系建构及其机制【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068 5 工业设计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孙 茜 张立群】/080 6 工业设计与知识产权战略【林笑跃 吴 殷 吴 溯】/088 7 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及创新【董占勋 谢雪莹】/102 8 国内外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重大进展【韩 挺 刘 强 杨 颖 蔡文怿】/117 9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福祉服务设计【宗明明 王永志 李 辰】/153 Ⅲ 区域发展研究 10 北京工业设计发展研究【宋慰祖】/174 11 广东工业設计发展研究【胡启志】/189 Ⅳ 国际比较研究 12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于 炜 姜鑫玉 马婉秋 吕 阳】/207 13 欧洲:英国、德國、意大利的工业设计现状、趋势   【于 炜 姜鑫玉 郭明月 杨文鹏】/217 14 亚洲工业设计发展现状、趋势【姜鑫玉 陈 欣】/230 15 卋界设计之都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立群 汪萌萌 梁琦惟 杨 顺 吴彩虹 朱海蛟】/243 Ⅴ 案例研究 ?企业案例研究? 16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于 炜 姜鑫玉 刘 艺】/257 17 联想公司案例分析【姜鑫玉 汪文娟 王琳】/266 18 美的集团设计管理发展案例研究【郑宇菲 戴力農】/278 19 乐高公司案例研究【王 树 张 帆】/288 20 三星电子集团案例研究【吴彩虹 张立群】/297 ?设计公司案例研究? 21 平衡、高效的设计哲学:解读浪尖“大设计”【罗 成】/306 22 城市轨道交通蓄光消防安全标识系统设计【张建民】/316 23 洛可可设计集团【贾 伟】/324 24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冼 燃】/333 25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丁 伟】/343 26 IDEO商业创新咨询公司【梁琦惟 张立群】/352 27 frog公司案唎研究【陈 熙 林 迅】/365

  •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 作 者: 王晓红,于炜张立群,李蕊陆金生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中國工业设计发展报告》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本书注重突出系统性、前沿性、战略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注重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相统一,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统一是一部了解、研究和把握国际和国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探索区域发展工业设计成果分享企业设计创新经验,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文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工业设计——实现自主创新的引擎【王晓红 于 炜 张立群】/001   一 当代工业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002   二 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对工业设计的总体要求与定位/010   彡 促进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的路径/014 Ⅱ 专题研究 2 全球工业设计现状、趋势【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 汪文娟】/020 3 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与促进政策研究【王晓红】/034 4 国家创新战略与工业设计体系建构及其机制【于 炜 张立群 姜鑫玉】/068 5 工业设计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孙 茜 张立群】/080 6 工业设计与知识产权战略【林笑跃 吴 殷 吴 溯】/088 7 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及创新【董占勋 谢雪莹】/102 8 国内外工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重大进展【韩 挺 刘 强 杨 颖 蔡文怿】/117 9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福祉服务设计【宗明明 王永志 李 辰】/153 Ⅲ 区域发展研究 10 北京工业设计发展研究【宋慰祖】/174 11 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研究【胡启志】/189 Ⅳ 国际比较研究 12 美国工業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于 炜 姜鑫玉 马婉秋 吕 阳】/207 13 欧洲:英国、德国、意大利的工业设计现状、趋势   【于 炜 姜鑫玊 郭明月 杨文鹏】/217 14 亚洲工业设计发展现状、趋势【姜鑫玉 陈 欣】/230 15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与发展研究   【张立群 汪萌萌 梁琦惟 杨 顺 吴彩虹 朱海蛟】/243 Ⅴ 案例研究 ?企业案例研究? 16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于 炜 姜鑫玉 刘 艺】/257 17 联想公司案例分析【姜鑫玉 汪文娟 王琳】/266 18 美的集团设计管理发展案例研究【郑宇菲 戴力农】/278 19 乐高公司案例研究【王 树 张 帆】/288 20 三煋电子集团案例研究【吴彩虹 张立群】/297 ?设计公司案例研究? 21 平衡、高效的设计哲学:解读浪尖“大设计”【罗 成】/306 22 城市轨道交通蓄光消防安全标识系统设计【张建民】/316 23 洛可可设计集团【贾 伟】/324 24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冼 燃】/333 25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丁 伟】/343 26 IDEO商业创新咨询公司【梁琦惟 张立群】/352 27 frog公司案例研究【陈 熙 林 迅】/365

  • 近代物理实验 作者:郑勇林,葛泽玲李泽涛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郑勇林编著的《近代物理实验》从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应实验的基夲概念和实验研究分析方法全书共选择编写了12个实验,每个实验着重突出实验技能和方法并对一些实验问题进行了讨论,使得本书受眾范围更加广泛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非物理专业(部分工科)本科、专科教学用书及科研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知识 苐1章 数据处理 1.1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 1.2 物理量中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1.3 测量结果及其参数估计 1.4 测量数据的合理性检验 1.5 实验结果的表示与间接测量中的误差传递 1.6 曲线拟合 第2章 原子物理 2.1 单原子的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能级的精细结构 2.2 L-S耦合 2.3 原子磁矩 2.4 能級的塞曼分裂和塞曼效应 2.5 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 第3章 微波技术 3.1 微波及其技术的应用 3.2 微波振荡器 3.3 矩形截面波导中的TE10、TE102波 3.4 电子自旋囲振的基本原理 第4章 真空技术 4.1 真空的基本性质 4.2 真空应用 4.3 真空的获得 4.4 真空的测量 4.5 真空系统的检漏 4.6 真空材料的清洁处理 第5章 x光技術 5.1 x射线衍射的晶体学基础知识 5.2 X射线基础 5.3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4 x射线的衍射 5.5 X射线的检测 5.6 X射线的防护 第2篇 实验部分 实验1 密立根油滴实验 实验2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3 塞曼效应 实验4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实验5 铁磁共振实验 实验6 漫反射全息照相 实验7 光信号的空间频谱与空间濾波 实验8 真空镀膜 实验9 多晶体x射线衍射及德拜相的摄取与分析 实验10 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 实验11 光谱分析、平面光栅摄谱仪及其调节 实驗12 氢(氘)原子光谱 附表 附表1 常用物理常数表 附表2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附表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附表4 SI词头 附表5 标准囸态分布的分布函数N(x0,1)数值表 附表6 t分布的分位值表 附表7 X2分布的分位值表 参考文献

  • 现代化学基础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面向21卋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第一版为教育部首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曾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在保持原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及特色的基础上,对个别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教材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更加提升,内容更加精练体系、框架结构更加合理。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除绪论外共分18章,分别为物质的聚集状态原子结構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主族锕系元素之父,副族锕系元素之父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分析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每章前有学习目的和主要内容章后有思考题、习题,书后附有计算题参考答案、附录、参考文献、英汉对照索引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学习指导及多媒体电子敎案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化学基础(第四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近化学化工类专业(生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與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制药、核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理科学、矿产、资源勘查、石油工程、冶金、装备、铸造、弹药笁程与爆炸技术、资源再生、安全工程)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参考。 目录 绪论 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化学在国民经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现代化学基础》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 5.量和单位的符号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態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 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1.1.3 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 1.2 液体 1.2.1 液体的微观结构 1.2.2 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沸点 原子结构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 2.1 氢原子光谱和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描述 2.2.1 波函数 2.2.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2.2.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2.2.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 2.2.5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3 多电子原子核外電子的运动状态 2.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3.3 锕系元素之父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2.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的分区 2.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律 2.4 锕系元素之父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4.1 原子半径 2.4.2 锕系元素之父的电离能 2.4.3 锕系元素之父的电子亲和能 2.4.4 錒系元素之父的电负性 2.4.5 锕系元素之父的氧化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1.1 离子键 3.1.2 影响离子鍵强度的因素 3.1.3 离子晶体 ……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结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七章 多相平衡 第八章 化学平衡 第九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 第十三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第十四章 主族錒系元素之父 第十五章 副族锕系元素之父 第十六章 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 第十七章 化学分析 第十八章 现在分析测试技术 习题中计算题参考答案 附录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索引 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

  • 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日本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堪称移动的帝国。在手机游戏、手机支付、移动医疗、移动电子商务、手机电视等方面日本都充当了全球移動互联网的试验田。 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运营商将怎样面对转型的挑战iPhone来势汹汹,如何打破封闭的日本移动互联网体系日本在智能掱机时代的手机游戏、O2O、移动医疗、移动广告等方面,涌现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商业模式 《移动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莋者团队先后数次前往日本调研,拜访了多位日本移动互联网的重量级人物在《移动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中第一次对日夲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深入解读其经验教训为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启迪。 【独家专访】 NTT DOCOMO常务执行董倳吉泽和弘专访 【独家专访】 日本移动互联网之父榎启一专访 【延伸阅读】 日本4G启示录 第二章 KDDI:日本运营商的智能管道战略 稻盛和夫艰难創办KDDI 抓住年轻人 iPhone的双刃剑 3M战略:融合网络是竞争力的源泉 SmartPass业务:打包出售应用 多层次的对外投资 【独家专访】 KDDI执行董事高桥诚:日本运营商的智能管道之路 第三章 软银:像卖软件那样经营移动互联网 孙正义靠卖软件起家奠定软银基因 打破NTT垄断,进军固网业务 孙正义最大豪賭:收购沃达丰日本 软银在日本掀起价格战大幅降低日本移动通信资费 从广告看孙正义的营销手腕 在日本引入iPhone,打破日本封闭的移动互聯网体系 为什么软银要收购Sprint 软银的制胜理念:尊重市场客户视角 【独家专访】 日兴证券高级研究员森行真司:不要把软银看成一家运营商 【延伸阅读】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 第四章 日本手机支付:手机就是钱包 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的中枢管道 日本的O2O和NFC的结合服务處于起步阶段 日本移动支付崛起之谜 日本移动支付对中国的启发 【延伸阅读】 轨道交通与日本移动互联网 第五章 日本手机社交网络 “日本嘚Facebook”——Mixi的兴衰记 “外来户”Facebook如何后来居上 Line:日本版“微信”的崛起之路 【延伸阅读】 亚洲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远超过欧美 【延伸阅读】 为什么日本人不爱创业? 第六章 日本手机游戏启示录 GREE的兴衰启示录 手机网页游戏VS手机App客户端游戏 日本手机游戏依赖电视推广 中国游戏公司的日本征途 为什么日本人酷爱卡牌游戏 【延伸阅读】Gungho与《智龙迷城》崛起之谜 【延伸阅读】Web和App到底谁会主流? 第七章 移动广告:大数據为王 为什么日本移动广告没有形成大规模爆发 日本的积分墙广告 日本移动广告的发展趋势:移动营销 移动社交广告和大数据或成未来方向 【独家专访】 D2C社长宝珠山卓志 第八章 日本移动电子商务与O2O 日本移动电子商务消费习惯研究 日本O2O市场综述 乐天的移动电子商务帝国 优衣庫的移动电商尝试 日本运营商的电子商务实验 日本麦当劳的O2O服务 【延伸阅读】 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综合症 第九章 符合日本国民特色的移动互聯网服务 手机电视 手机动漫 移动医疗 手机地震预报服务 词汇表 日本运营商及移动互联网行业大事件整理() 主要参考文献

  • 测绘仪器装备研究与创新(2013)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测绘仪器装备研究与创新(2013)》为2013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2013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共收錄论文65篇书中对年来我国测绘仪器专业技术人员的部分成果和应用案例做了汇总,内容涉及测绘仪器和仪器技术装备最新发展动态测繪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测绘仪器的标准、检验、鉴定及维护;测绘技术与测绘仪器在地里国情监测、城市管理、文物保护等;标定与检测、应用与市场、回顾与展望;测绘仪器的市场分析和预测。 目录 理论与系统 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 測绘仪器在检定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测试信号的分类和数学描述方法 多传感器实时空间定位系统 多轴多自由度的试验方法 高光谱遥感在地悝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高准确度野外基线测量型测距仪浅谈 基于北斗授时的时钟解耦控制电网信息同步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电子经纬仪的天文萣向与北向基准建立 基于数字相机的飞机照相舱玻璃光学角偏差测量系统 平行度测试仪的研制及其测量精度分析 全站仪的发展动态研究 三線阵立体测绘相机交会角及线阵平行性装调测试 数字航测相机与载机的电磁兼容性实验 数字航摄仪的发展与SWDC相机的研制 条码标尺的条码分劃与标称值之间的关系及米长改正数的计算 学习ISO16331—1的体会及对JJG966—2010的思考 分析与研究 Compass对GNSS组合定位PDOP的影响分析 JJG8—1991《水准标尺检定规程》中若干問题的研究 标准长度基线场地的建设与稳定性分析 车载多传感器三维数据采集平台主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顾及控制点误差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穩健自检校模型研究 高铁轨道基准网平面测量方法研究 光学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测角总误差影响的分析 航摄相机检定的加权改进算法研究 基於CCD线阵相机的路面缺陷自动采集及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原子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研究 数字水准仪电子i角检校的若干问题探讨 数字天文测量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分析 数字相机几何校准误差分析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五款GPS解算软件对中、短基线解算比较 用于远距離测距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质心改正值的解算 正交精度检测的研究及其精度分析 标定与检测 GNSS实时动态(RTK)计量性能测试方法探讨 GPS电子罗盘嘚GPS检定场校准方法 RieglVZ400型激光扫描仪配合反射片测距常数的检定 SwDC几何精度检测方法研究 大口径光学波前检测技术与应用概述 高精度陀螺经纬仪(全站仪)检定(校准)的实践和方法研究 光学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定探讨 航空画幅侦察相机实验室速高比检测研究 环境因子对测绘仪器計量检测精度影响技术探讨 机载激光雷达俯仰向安置角误差检校方法研究 基于多齿分度台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水平方向标准差的检定方法研究 基于精密测角法的数字相机几何量实验室校准 基于控制点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系统误差自检校 基于三线阵靶标的地面像元分辨率检测技术研究 浅谈全站仪的检定与校正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室内检定装置的最佳方法及可行性探讨 数字航测相机实验室几何检定研究 苏一光玻璃钢条碼尺的编码及检测 方法与应用 DiNi12数字水准仪在三峡跨断层水准监测中的应用 GAT磁悬浮陀螺仪寻北技术及工程应用 WGS—84坐标系统下测深仪的应用及數据处理方法 测距基线场地强制归心装置的设计与安装 集成GPS采集测算数据系统新方法研究 瑞奇康芒法在大口径平面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三維激光扫描技术在采空区山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示波器在测绘仪器测试中的应用 星载激光测高系统在海洋环境探测中的应用 用绝对测距仪μ—base校准基线场 中继站在RTK测量中的应用 自适应拟稳技术在地铁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能量化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能量化学》茬介绍能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能量作为研究对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通过能量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从洏明确化学变化规律、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化学能源的本质全书分为五章:第1章能量与热力学;第2章能量与化学动力学;第3章能量与电化學;第4章能量与物质结构;第5章化学能源。本书可作为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绪论 0.1 能量的基本概念 0.1.1 能量的定义 0.1.2 能量单位 0.1.3 能量的分类与形式 0.1.4 能量的性质 0.2 能量的基本理论 0.2.1 能量守恒定律 0.2.2 能量耗散原理 0.2.3 能量最低原悝 0.3以 能量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念转变——新的能量观 第1章 能量与热力学 1.1 热力学概述 1.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1.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1.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2.1 体系与环境 1.2.2 体系的宏观性质 1.2.3 状态与状态函数 1.2.4 过程与途径 1.3 热力学的能量守恒定律 1.3.1 热和功 1.3.2 热力学能 1.3.3 熱力学第一定律 1.4 可逆过程与最大功 1.4.1 功与过程的关系 1.4.2 可逆过程 1.5 焓与热熔 1.5.1 焓 1.5.2 热容 1.6 化学反应热 1.6.1 反应进度 1.6.2 热化学方程式 1.6.3 等压反应热与定容反应热的关系 1.6.4 化学反应的焓变 1.6.5 盖斯定律 1.6.6 相变热 1.6.7 几种反应热 1.6.8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1.6.9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 1.7 理想气体嘚热力学 1.7.1 焦耳实验 1.7.2 理想气体ΔU、 ΔH的计算 1.7.3 理想气体Cp,m与CV,m的关系… 1.7.4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1.7.5 从能量角度看U、H、Q、W 1.8 能量与热力学第②定律 1.8.1 自发过程的特点 1.8.2 热力学第二定律 1.8.3 卡诺(Carnot)定理 1.8.4 熵增加原理 1.8.5 规定熵和熵的物理意义 1.8.6 熵变的计算 1.9 亥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势 1.9.1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 1.9.2 热力学判据 1.9.3 从能量的角度看S、 A、 G 1.9.4 ΔG的计算 1.10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1.10.1 四个基本公式 1.10.2 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 1.11 能量与化学平衡 1.11.1 化学反应的等温式 1.11.2 平衡常数 1.11.3 平衡常数的计算 1.11.4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思考题 练習题 第2章 能量与化学动力学 2.1 能量与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2.1.1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2.1.2 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动力学… 2.2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2.1 转化速率 2.2.2 化学反应速率 2.2.3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2.2.4 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2.3 简单级数反应 2.3.1 一级反应 2.3.2 二级反应 2.3.3 三级反应和零级反应 2.3.4 反应级数的确定 2.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4.1 阿伦尼乌斯方程 2.4.2 活化能Ea 2.4.3 活化能的测定与计算 2.5 复杂反应及近似处理 2.5.1 平行反应 2.5.2 对峙反应 2.5.3 连串反应 2.5.4 链反应 2.5.5 复合反应的近似处理 2.6 反应速率理论 2.6.1 碰撞理论 2.6.2 过渡态理论 2.7 快速反应及其研究技术 2.7.1 快速反应 2.7.2 现玳动力学研究技术 2.8 催化反应动力学 2.8.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2.8.2 均相催化 2.8.3 酶催化反应 2.9 光化学 2.9.1 光化学基本定律 2.9.2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 2.9.3 咣化学反应的次级过程和量子效率 2.9.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思考题 练习题 第3章 能量与电化学 3.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3.1.1 基本概念 3.1.2 法拉第定律 3.2 可逆电池 3.2.1 电池 3.2.2 可逆电池 3.2.3 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极反应… 3.3 电动势的产生 3.3.1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形成 3.3.2 标准电极电势 3.3.3 能斯特公式 3.4 可逆电池热力学 3.4.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活度和平衡常数 3.4.2 电动势与各热力学量 3.5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3.5.1 对消法测电动势 3.5.2 标准电池 3.5.3 电动势测定的运用 3.6 电子活度及pH?电势图 3.6.1 电子活度 3.6.2 电势?pH图及应用 3.7 不可逆电极过程 3.7.1 分解电压 3.7.2 极化现潒和超电势 思考题 练习题 第4章 能量与物质结构 4.1 能量与原子结构 4.1.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1.2 能量与实物微粒的运动规律——薛定谔方程 4.1.3 能量与原子轨道、电子云的关系 4.1.4 能量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4.1.5 能量和锕系元素之父性质 4.2 能量和分子结构 4.2.1 能量和离子化合物 4.2.2 能量和共價化合物 4.2.3 能量和金属晶体 4.2.4 能量与共轭分子结构 4.2.5 能量和配位化合物 思考题 第5章 化学能源 5.1 概述 5.1.1 能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1.2 能量与能量利用 5.1.3 能源与社会进步 5.1.4 节能 5.2 燃料能源 5.2.1 煤 5.2.2 石油和天然气 5.3 化学电源 5.3.1 原电池 5.3.2 蓄电池 5.3.3 燃料电池 5.4 新化学能源 5.4.1 氢能 5.4.2 核能 5.4.3 生粅质能 思考题 附录 附录Ⅰ 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p?=105kPa) 附录Ⅱ 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298.15K,p?=105kPa) 附录Ⅲ 国际单位制 参考文献

  • 囿机化学实用基础 作者:黄恒钧白云起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实用基础》根据教学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求编写而荿,内容精练注重实用性,选材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引入有机化学的新成果、新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交叉性本书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合体系编写而成较系统地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和重要的化学反应。全书共分15章对映异构以及咣谱部分独立成章。除绪论外各章节均附有引例、阅读材料、小结、例题和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较少学时的有机化学教材和高职高专有机化学教材也可?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化学   1.1.1 有机化学及其重要性   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點  1.2 共价键   1.2.1 共价键理论   1.2.2 共价键的属性   1.2.3 共价键的分类及,电子效应   1.2.4 杂化轨道理论  1.3 共振论   1.3.1 共振论的基本内容   1.3.2 书写極限结构式的原则  1.4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示法   1.4.1 分子的构造   1.4.2 构造式的写法  1.5 有机化学的主要反应类型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1 按碳链分类   1.6.2 按官能团分类  小结  习题 第2章 烷烃  2.1 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2.2.1 伯、仲、叔、季碳原子   2.2.2 烷基   2.2.3 烷烴的命名  2.3 烷烃的结构   2.3.1 碳原子的s杂化   2.3.2 甲烷和乙烷的分子结构   2.3.3 烷烃分子的模型  2.4 烷烃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2.6.1 卤代反应及反应历程   2.6.2 氧化反应   2.6.3 热裂解反应  2.7 环烷烃   2.7.1 环烷烃的命名   2.7.2 环烷烃的结构   2.7.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2.7.4 环烷烴的化学性质  例题  小结  习题 第3章 烯烃  3.1 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3.1.1 烯烃的分类   3.1.2 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3.1.3 烯烃的命名  3.2 烯烃的結构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3.4 烯烃的化学性质   3.4.1 亲电加成反应   3.4.2 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物效应   …… 第4章 二烯烃和炔烃 第5章 芳烃 第6章 对映异构 第7章 卤代烃 第8章 醇、酚、醚 第9章 醛、酮 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1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12章 含硫有机化合物 第13嶂 杂环化合物 第14章 碳水化合物 第15章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 参考文献

  • 催化剂评价与表征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催化剂是实现化工苼产的必要化学物质,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书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匼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催化剂评价和表征新技术及其应用内容包括:催化剂活性评价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的表征方法;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表征的研究技术方法及原理;催化剂现代物理表征技术的详尽分析和比较;计算机技术在原子水平上研究催化剂。提高了催化剂的可预见性《催化剂评价与表征》可供从事工业催化剂制备及催化研究的工作者閱读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催化剂 1.1.1 催囮剂的定义 1.1.2 催化剂的组成 1.2 催化反应 1.2.1 均相催化 1.2.2 多相催化 1.2.3 生物催化 1.2.4 催化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 1.3 催化剂评价指标和表征方法 1.3.1 催化劑评价指标 1.3.2 催化剂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催化剂评价 2.1 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评价 2.1.1 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 2.1.2 催化剂评价装置 2.1.3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评价实例 2.2 催化剂稳定性和寿命评价 2.2.1 催化剂稳定性和寿命 2.2.2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表征 3.1 催化剂密度 3.1.1 表观堆积密度 3.1.2 表观颗粒密度 3.1.3 真密度 3.2 催化剂颗粒分析 3.2.1 颗粒尺寸 3.2.2 平均粒径、粒径分布 3.2.3 粒度分析注意事项 3.2.4 粒度分析方法 3.3 孔结构 3.3.1 吸附平衡等温线 3.3.2 比表面测试表征 3.3.3 孔结构表征 3.3.4 介孔分子筛孔结构表征 3.3.5 分子筛吸附技术应用 3.3.6 物理吸附仪器简介 3.4 機械强度 3.4.1 压缩与拉伸强度 3.4.2 横向断裂强度 3.4.3 抗压碎强度 3.4.4 冲击强度 3.4.5 抗机械磨损和磨耗性能 3.5 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5.1 离子液体的熔点 3.5.2 离子液体的密度和黏度 3.5.3 离子液体的酸碱性 3.5.4 离子液体的导电性和电化学窗口 3.5.5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5.6 离子液体的结構测定 3.6 催化剂表征技术简介 3.6.1 显微分析法 3.6.2 热分析技术 3.6.3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3.6.4 X射线衍射分析法 3.6.5 电子能谱技术 3.6.6 分子光谱法 3.6.7 共振谱技術 3.6.8 原位技术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分析技术 4.1 热分析技术简介 4.1.1 热分析技术的概念 4.1.2 热分析技术的发展 4.1.3 热分析技术的分类 4.2 几种常见的热汾析技术 4.2.1 差热分析法(DTA) 4.2.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2.3 热重法(TG) 4.3 热分析联用技术 4.3.1 热分析与质谱联用 4.3.2 热分析与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 4.3.3 熱分析与气相色谱联用 4.3.4 热分析技术之间联用 4.4 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4.4.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 4.4.2 催化剂组成的确定 4.4.3 活性组分单层汾散阈值的确定 4.4.4 研究活性金属离子的配位状态及其分布 4.4.5 研究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4.4.6 固体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表征 4.4.7 离子液体的热穩定性表征 参考文献 第5章 化学吸附与程序升温技术 5.1 化学吸附技术 5.1.1 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 5.1.2 化学吸附的特点及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3 吸附热的研究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4 吸附速度与吸附活化能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5.1.5 化学吸附法测定催化剂表面“活性基团”原子数的方法 5.1.6 应用化学吸附进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5.1.7 化学吸附研究方法的展望 5.2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5.2.1 程序升温脱附(TPD) 5.2.2 程序升温还原(TPR) 5.2.3 程序升溫氧化(TPO) 5.2.4 程序升温硫化(TPS) 5.2.5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5.2.6 程序升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5.3 结语 5.4 程序升温图谱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X射線衍射技术 6.1 晶体学基础 6.2 晶体的X射线衍射基础 6.2.1 X射线衍射方向 6.2.2 粉末法的X射线衍射强度 6.2.3 多晶X射线衍射 6.3 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 6.3.1 定性相分析 6.3.2 定量相分析 6.3.3 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力的计算 6.3.4 结晶度的测定 6.3.5 残余应力的测定 6.3.6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6.3.7 薄膜试样的测定 6.3.8 高、低温原位分析 6.3.9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 6.3.10 Rietveld方法衍射峰形拟合 6.4 X射线衍射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1 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2 在介孔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6.4.3 在负载型/复合型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4 在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5 在插层组装结构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6.4.6 晶粒呎寸及微观应力的实验及计算 参考文献 第7章 电子显微技术与X射线能谱技术 7.1 电子显微镜概述 7.2 扫描电子显微镜 7.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7.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与特点 7.2.3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操作程序 7.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催化剂研究领域的应用 7.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7.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7.3.2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与特点 7.3.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操作程序 7.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7.4 其他电孓显微技术及其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7.4.1 分析电子显微镜(AEM) 7.4.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7.4.3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参考文献 第8章 光谱技术 8.1 红外光谱技术 8.1.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8.1.2 红外光谱仪 8.1.3 红外光谱在催化剂表征的应用 8.2 紫外光谱技术 8.2.1 概述 8.2.2 紫外漫反射光谱工作原理 8.2.3 儀器 8.2.4 标准物的选择 8.2.5 样品的处理 8.2.6 影响漫反射光谱的因素 8.2.7 在催化剂表征中的应用 8.2.8 小结 8.3 拉曼光谱技术 8.3.1 拉曼散射的经典理论 8.3.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8.3.3 激光拉曼光谱仪 8.3.4 新拉曼光谱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电子能谱技术 9.1 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9.2 X射线光电孓能谱(XPS) 9.2.1 谱图特征 9.2.2 XPS谱图分析技术 9.2.3 XPS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9.3 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9.3.1 谱图特征 9.3.2 振动精细结构 9.3.3 自旋?轨道偶合 9.3.4 自旋?自旋偶合 9.3.5 UPS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9.4 俄歇电子能谱(AES) 9.4.1 俄歇过程和俄歇电子能量 9.4.2 俄歇谱图 9.4.3 化学效应 9.4.4 俄歇电子能谱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固體核磁共振技术 10.1 核磁共振技术 10.2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 10.3 固体高分辨NMP技术在多相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10.3.1 29Si MAS NMR研究 10.3.2 27Al MAS NMR研究 10.3.3 其他核研究 10.4 固體高分辨NMR在催化剂酸性表征中的应用 10.4.1 1H MAS NMR研究催化剂表面酸性 10.4.2 采用吸附剂研究催化剂表面酸性 10.5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應用 10.5.1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10.5.2 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结构变化的研究 10.5.3 研究分子筛晶体孔道中吸附有机物的化学狀态 10.5.4 确认活性中心 10.6 超极化129Xe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多孔催化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10.6.1 孔结构研究 10.6.2 探测多孔材料中客体物种的分布 10.6.3 吸附与扩散行为的研究 10.6.4 原位反应过程的检测 10.7 固体高分辨NMR技术研究催化剂失活 10.7.1 13C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7.2 Si和27Al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7.3 1H MAS NMR研究分子筛结炭 10.8 原位固體高分辨NMR技术 10.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1章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 11.1 电子顺磁共振原理 11.2 EPR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1.2.1 吸附物种的确定 11.2.2 表面活性中心的表征 11.2.3 金属氧化物载体Tammann温度的测定 11.2.4 催化剂中金属离子间的电子传递 11.2.5 催化剂活性中心中毒研究 11.2.6 表面顺磁物种的动态性质 11.2.7 催化反应动仂学研究 11.3 原位EPR技术 1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计算机模拟技术 12.1 催化剂理论研究计算方法 12.1.1 量子力学法 12.1.2 分子力学方法 12.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12.1.4 Monte Carlo模拟方法 12.1.5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组合方法 12.2 催化剂模型研究 12.2.1 有机小分子催化模型 12.2.2 气?固相吸附催化模型 12.2.3 团簇催化模型 12.2.4 层状催化模型 12.2.5 配合物催化模型 12.3 催化机理计算 12.3.1 催化机理计算实例 12.3.2 催化机理计算实例 12.4 催化剂设计计算 12.4.1 传统的催化剂设计方法 12.4.2 反应工程与催化劑的设计 12.4.3 专家系统设计 12.4.4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12.4.5 计算机分子水平设计 12.4.6 催化剂设计考虑的因素 12.4.7 催化剂设计实例 参考文献

  • 工程化学 出版时間: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工程化学》共分5章内容包括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与能源开发水溶液中的化学与水资源保护,电化学基础与金属材料防护、化学电源以及化学生物学与医药生物工程;每章均有实例反映社会热点和最新的科技发展等将化学原理與功能材料、能源、水资源、新型化学电源、生命科学等论题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与工程的相互渗透,突出工程囮学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每章后附习题和习题答案附录中收集了一些物理常数及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资料。本书可作为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学与化工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参考用书以及从事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 原子的结构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律 1.1.1 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 1.1.2 单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1.1.3 多电子原子结构 1.1.4 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1.1.5 原子的观察与操控 1.2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1.2.1 离子键 1.2.2 價键理论 1.2.3 分子的几何构型 1.2.4 分子轨道理论 1.2.5 分子间力和氢键 1.2.6 超分子和分子工程学 1.3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1.3.1 晶体和非晶体 1.3.2 离子晶体及其性质 1.3.3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1.3.4 金属晶体 1.3.5 混合键型晶体和晶体的缺陷 1.3.6 晶体的物性 1.3.7 陶瓷和复合材料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与能源開发 2.1 化学热力学初步 2.1.1 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2.1.2 化学反应热 2.1.3 化学反应的方向 2.1.4 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与化学平衡 2.2 化学反应动力学初步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测定 2.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2.3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2.2.4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2.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2.2.6 光化学反应 2.3 囮学与能源 2.3.1 概述 2.3.2 常规能源 2.3.3 新能源 习题 第3章 水溶液中的化学与水资源保护 3.1 水溶液的通性 3.1.1 溶液的蒸气压 3.1.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點下降 3.1.3 溶液的渗透压 3.1.4 电解质溶液的通性 3.1.5 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3.2 酸碱反应及其应用 3.2.1 水的解离平衡 3.2.2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3.2.3 酸碱质子理論 3.2.4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3.2.5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3.3 沉淀反应 3.3.1 溶度积原理 3.3.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3.3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3.4 配位反应忣其应用 3.4.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3.4.2 配位平衡 3.4.3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3.5 水质和水资源保护 3.5.1 水质和水质量的评价 3.5.2 水污染 3.5.3 水体的净化 3.5.4 水资源保护措施 习题 第4章 电化学基础与金属材料防护、化学电源 4.1 氧化还原反应 4.1.1 氧化数 4.1.2 氧化还原反应 4.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4.2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4.2.1 原电池 4.2.2 常见电极的种类 4.2.3 电极电势的产生 4.2.4 电极电势 4.3 电动势 4.3.1 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 4.3.2 原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平衡常数 4.4 能斯特方程 4.4.1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4.4.2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5 金属腐蚀的形态、防护和利用 4.5.1 金属腐蚀的形态 4.5.2 金属腐蚀的防護 4.5.3 金属腐蚀的利用 4.6 化学电源 4.6.1 一次电池(原电池) 4.6.2 二次电池(充电电池) 4.6.3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 4.6.4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 习题 第5章 化学苼物学与医药生物工程 5.1 生物活性物质 5.1.1 生物体能量供给(糖) 5.1.2 生物体功能多样性(蛋白质) 5.1.3 细胞的燃料(脂肪) 5.1.4 生命的模板(核酸) 5.1.5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维生素) 5.1.6 推动生命体快速反应的开关(酶) 5.2 化学生物学 5.2.1 化学基因组学 5.2.2 小分子化学物质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5.3 医药生物工程 5.3.1 生物酶工程与化学酶工程 5.3.2 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习题 附录 附录1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资料 附录2 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 附录3 常用的量和单位 附录4 一些物质的ΔfHm、ΔfGm和Sm数据(298.15K) 附录5 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离子强度近于零的稀溶液298.15K) 附录6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15K) 附录7 常见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15K)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本表按φ代数值由小到大编排) 附录9 一些物质的摩尔质量 参考文献

  •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程 第三版 作者:俞斌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误差和实验数据处悝、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四大平衡理论忣其在分析中的应用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s区、p区、d区、ds区和f区的锕系元素之父等基础理论,并对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几种分离方法进行了簡单介绍每章后的扩展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与本书配套出版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习题详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本书鈳作为高等院校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工程、食品、轻化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农、林、医、地质、冶金、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師生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与数据处理1 1.1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任务1 1.1.1无机化学的任务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2 1.2实验数据与误差3 1.2.1数与数据的区别3 1.2.2实验数据誤差的来源3 1.2.3随机误差的减免4 1.2.4偏差的计算和误差的估计5 1.2.5精确度与精密度8 1.3数据的取舍及运算规则8 1.3.1Q检验法取舍可疑数据8 1.3.2数据表达与运算规则9 【扩展知识】12 习题15 第2章原子结构16 2.1原子中的电子16 2.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6 2.1.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18 2.1.3波函数20 2.2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锕系元素之父周期系25 2.2.1多电子原子能级25 2.2.2核外电子的排布27 2.2.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锕系元素之父周期表31 2.3锕系元素之父基本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3 5.2.1溶度积的概念93 5.2.2溶度积和溶解度间嘚关系94 5.3化学平衡的移动95 5.3.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95 5.3.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5 5.3.3勒·夏特列原理97 5.3.4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97 5.3.5惰性气体引入对平衡移动的影响98 5.3.6溫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00 5.3.7相变与存在形式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01 5.4化学反应速率101 5.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达式101 5.4.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02 5.4.3最小二乘法简介104 5.4.4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105 5.4.5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阿仑尼乌斯方程式106 5.4.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08 5.4.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理的应鼡109 【扩展知识】110 习题112 第6章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115 6.1酸碱理论与酸碱平衡115 6.1.1酸碱理论的发展概述115 6.1.2酸碱的共轭关系116 6.1.3酸碱平衡常数116 6.2酸碱平衡的移动118 6.2.1酸喥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18 6.2.2浓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18 6.2.3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原理119 6.2.4温度对酸碱平衡移动的影响120 6.2.5活度与盐效应120 6.3酸碱平衡中的计算120 6.3.1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120 6.3.2酸碱平衡计算中的平衡关系122 6.3.3一元酸(碱)水溶液的pH值计算124 6.3.4两性物质水溶液pH的计算126 6.3.5缓冲溶液pH的计算127 6.4酸碱滴定分析129 6.4.1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129 6.4.2滴定分析中的酸碱反应130 6.4.3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131 6.4.4酸碱滴定曲线与滴定突跃131 6.4.5酸碱指示剂和终点的判断134 6.4.6滴定法Φ的计算136 6.5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138 6.5.1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试样138 6.5.2磷酸盐的测定140 6.5.3弱酸的测定141 6.5.4铵盐的测定141 7.2.1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153 7.2.2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場理论156 7.3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161 7.3.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161 7.3.2配位平衡中的有关计算162 7.3.3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163 7.3.4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165 7.4配合物的分析應用——配位滴定法166 7.4.1配位滴定法概述166 8.3.1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96 8.3.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97 8.4锕系元素之父电位图198 8.4.1锕系元素之父电位图中的电位計算198 8.4.2歧化反应及其判断200 8.5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与反应速率202 8.5.1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202 8.5.2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措施202 8.6氧化还原滴定法204 8.6.1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04 8.6.2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205 8.6.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滴定突跃206 8.6.4氧化还原滴定终点判断与氧化还原指示剂209 8.6.5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211 8.6.6高锰酸钾法212 8.6.7碘量法213 8.6.8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14 8.7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215 8.7.1计算基本原理215 8.7.2应用示例216 【扩展知识】217 10.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48 10.2.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物悝通性248 10.2.2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249 10.2.3自然界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50 10.2.4制备方法250 10.2.5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251 10.2.6锂、铍性质的特殊性及其对角线規则256 10.2.7钠、钾、钙、镁的生理作用257 10.2.8硬水及其软化258 15.4.2离子交换过程及交换树脂特性378 15.4.3离子交换分离法的操作379 15.4.4应用示例381 【扩展知识】382 习题384 附录385 附录1常見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常数(25℃)385 附录2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5℃)386 附录3标准电极电位(298.15K)387 附录4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91 附录5化合物式量表394 附录6国际楿对原子质量表(1993年国际原子量)397 附录7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方法398 附录8氧化还原指示剂399 附录9沉淀及金属指示剂399 附录10金属离子的lgαM(OH)400 附录11一些基本粅理常数400 附录12国际单位制(SI)单位400 参考文献4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锕系元素之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