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略

绿色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作者:
贵州瑶乡的田园景色
  解振华 生于1949年11月,天津人。1977年1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1993年5月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同年6月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之后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8年3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2006年12月被任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小芝镇,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部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当前,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6000美元,加上发展很不平衡,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支撑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如淡水、耕地、铁矿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17%、67%、7%、7%,明显偏低。
  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2010年我国资源产出率与日本相比只及日本的1/7-1/5(主要资源种类不同),2011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费量却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抑制和减缓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我国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国际潮流的历史选择
  在气候变化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国,人均排放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近10年我国碳强度已经明显下降,但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温室气体排放还会合理、有控制地增长。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危害越来越突出,从德班平台谈判开始,我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
  因此,在现有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再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而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
  从人类发展大的历史背景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恩格斯曾经指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都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
  从时间顺序看,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20世纪30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出现环境公害事件。
  早在19世纪,英国的泰晤士河就由于污染成为一条鱼虾绝迹的河流。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在逆温层和大雾作用下,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被称为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发生了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也相继发生了四日市大气污染事件、熊本县水俣病事件、富山骨痛病事件和爱知县米糠油污染事件,这就是有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频繁发生的重大环境公害问题,开始引起各国重视。
  其次,传统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下,能源资源制约日益凸显。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年,原油价格猛然上涨两倍多,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9、2.1、5.0和3.0个百分点。
  石油危机表明了广泛依赖化石燃料的现代经济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很多国家采取措施全面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淡水危机日益严峻。目前,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常态,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专家警告说,淡水危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
  再次,气候变化问题成为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
  世界银行2012年11月公布的报告指出:到本世纪末,如果再不采取持续的政策行动的话,全球气温将上升4℃,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人类将面临这样的局面:沿海城市被淹没、食品短缺、干旱加剧和洪涝增多,尤其是热带地区将遭遇史无前例的热浪,很多地区缺水明显加剧,热带气旋强度增强,生物多样性丧失,珊瑚体系丧失无法逆转。任何国家对全球变暖都没有免疫力。
  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屡屡发生的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人类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2012年在巴西举办的“里约+20”峰会上,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进一步凝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一系列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危机,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就是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加森林碳汇,降低能耗强度和碳强度,实质是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和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如城镇化,201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能耗分别为2.41吨标准煤和0.79吨标准煤(未含生物质能),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7倍。到2020年,预计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城镇化率达到60%,对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刚性增加。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推动低碳发展,既是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的现实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抓手。
  循环发展就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力争做到“吃干榨净”,其基本理念是没有废物,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质是解决资源永续利用和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原来我们常常讲,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现在看来,人口众多是真,地也大,物也博,但用13亿多人口平均,就非常低了。
  我国耕地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年建设用地需求超过1200万亩,虽说要求耕地做到占补平衡,但往往是占肥地、补薄地,耕地质量很难保证,粮食安全面临很大挑战。
  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2220立方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8,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如污水经过处理可以循环利用。废弃商品和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资源,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矿产”。美国开发利用的“城市矿产”资源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
  我们国内也有许多典型,湖南有个永兴县,利用废渣、废液提银等产品,年产银2000多吨,占全国的1/2,被称为“无矿银都”。资源有限、需求无限,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选择。
  绿色发展从广义上说涵盖节约、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等;从狭义上说,绿色一般表示生态环保的内涵。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2011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在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近1100个城市中,中国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053位。今年1月份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6亿。
  根据中科院的研究认为,最近我国中东部的雾霾,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内因、“主谋”,气象条件是外因、“帮凶”。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有机颗粒物由四部分组成,氧化型有机颗粒物占44%,油烟型有机物占21%,氮富集有机物占17%,烃类有机颗粒物占18%。在北京地区,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占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针对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控制机动车污染,1980年到2010年间,机动车行驶里程数增加了96%,能源消费量增加了25%,但同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却降低了67%。英国针对伦敦烟雾事件,颁布《清洁空气法案》,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从国家目标到个人行动
  “十一五”时期,国家第一次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对外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这不论在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少有的。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实现上述目标,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重点,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二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三是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四是要开展低碳试点,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五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发改委正在研究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其中将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我国城镇化过程应是绿色发展的过程,要着力解决十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科学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严格管控水资源、推广绿色建筑、推行低碳交通、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保、转变消费模式等,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然,我们还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PM2.5、PM10)、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整治,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69万立方米/日,新增管网规模15.9万公里,每个县和重点建制镇基本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能力58万吨/日,县县具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此外,转变生活方式也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践行“光盘行动”,引导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真正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
  推动绿色发展:政策机制如何创新
  十八大报告从考核评价制度、基本的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安排。这里我主要谈谈责任考核、法治建设、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首先,强化责任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是确保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只有“问责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十二五”时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已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和重点企业。下一步,要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淡化GDP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责任制和问责制。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有效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走上法治管理的轨道。
  一是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清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法条,解决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脱节、重复、罚则偏软等问题,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环境标准。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等,这两年发布100项节能标准。制订再生利用、再制造、低碳产品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抗灾能力。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舆论和公众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解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再次,完善经济政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时期,要用好这些政策,不断整合和完善这些经济政策。
  一是产业政策:支持鼓励类产业加快发展,控制限制类产业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内的资源保障、重化工项目实施。
  二是价格和收费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全面推行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惩罚性价格政策。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政策。
  三是财政政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对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污染物减排能力建设给予财政补助;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税收政策:实施节能节水环保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不同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调整抑制“两高”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研究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开征碳税。
  五是金融政策: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门槛。
  最后,推行市场化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节能增效减碳的长效机制,以最小化成本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同时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合同能源管理、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开展试点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顺应国际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理论成果。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紧密结合,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网站编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 & & & & & &
&&&&&&&&&&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继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理念的提出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开展指明了方向,也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再次凸显了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绿色发展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切实推进低碳发展。要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工业化的绿色改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严格控制碳排放,顺利实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二要注重循环发展。以全面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作为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严格控制资源总量消耗,减少单位能耗,实施最严格的节水、用地管理,加强垃圾回收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力戒奢侈浪费,不仅要在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落实节约,同时在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也要形成节约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反对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三要加强环境保护。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四要加强全球生态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性环境灾难加剧,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环境已刻不容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交流,利用技术、项目、资金等手段在能源、环保、建筑、交通等各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加强全球生态合作,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总之,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机遇、挑战与创新战略_学术前沿_人民论坛网
中国的绿色发展:机遇、挑战与创新战略
摘要 实行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破解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摆脱目前能源困境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很多因素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而言是一次机遇,也会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战略部署,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克服不利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此来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不断前行。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技术& 观念& 制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绿色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视绿色发展,是基于以下原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实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包含了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核心思想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并使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目标是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改变高度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则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提倡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
破解日趋严重的的生态问题需要绿色发展。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如同世界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越来越多的耕地、草原、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生态问题,并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工业垃圾、城市垃圾与日俱增,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碳排放量增多,大气污染严重。因此,中国生态的日趋恶化强烈呼吁和谐的绿色发展。
摆脱目前的能源困境需要绿色发展。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相比而言,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层次低下,属于&低质型&能源结构。同时,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煤炭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较低,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与能耗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安全存在隐患,石油进口已超过50%,一旦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发生变化,或者时局动荡造成运输线路的不畅,都将严重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
在如此严峻的能源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尽快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改用高效、低碳的清洁能源,方能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消除安全隐患,因此,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樊保玲]绿色发展 从理念到实践
(原标题:绿色发展 从理念到实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庄严承诺。三天前闭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各国政要纷纷以“历史性”一词为其点赞,传递出全球推动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积极信号。绿色发展的内涵是什么?绿色发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每一个公民可以为绿色发展做些什么?本期《观察与聚焦》,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1、筑牢良好生态本底
——科学划分市域功能分区,严格限定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加强“两山”屏障(龙门山脉、龙泉山脉)、河湖水系、城市绿地和城乡绿道建设,加快推动城市绿化立体成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把环城生态区作为龙头工程,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六湖八湿地”,充分发挥好城市净化“绿肺”和城市开发“隔离带”的双重作用。
2、重建设同时重治理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持续抓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3、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全面实施绿色规划设计,积极运用生态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生产和生活循环式链接,着力构建和完善绿色产业体系。
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建材等绿色产品,鼓励公交出行,完善绿色消费配套服务体系,让绿色生活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习惯。
全球共识:地球“升温开关”
设定2℃上限
巴黎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7点半,北京时间13日凌晨两点半,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敲响手中代表环保的绿色小锤。这标志着经过将近13天不分日夜的艰苦谈判,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
这份《巴黎协定》,包含了近20年间气候政治中各方力求推动的“长期目标”、“气候资金”“行动力度”“透明度”和“适应(行动)”五大关键要素,是第一份全体缔约方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各方决定“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这是历史性的协定,标志着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减排裸奔时代”的终结。各国领导人纷纷表示,这是“拯救地球的最好机会”,人类迎来了“特殊时刻”。虽然迟到了6年,但《巴黎协定》的签署如《时代周刊》所评价的,“体现出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会后表示,《巴黎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积极信号。
中央决策:以前所未有力度
推进绿色发展
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和决议,不难发现,绿色理念高频率地出现在重大决策中,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发展理念之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将“四位一体”格局扩充为“五位一体”。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加入“绿色化”,将“四化”扩充为“五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
发展新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新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与中央精神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密集出台。从2013年9月发布的空气“国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5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2015年1月起执行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到2015年9月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四川部署:全面建设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2月8日,在主题为“绿色发展·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提出绿色发展的“加减法”。根据发布人的解释,“加法”即造林添绿,“减法”即减少污染物排放,一加一减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科学运算”。
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绿色转变。
具体指标:
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PM10和PM2.5)比2015年下降15%
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地表水劣于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
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以整体视野解读绿色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志江
核心观点: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具备“整体”的视野,把握住两个“整体”。
将绿色发展放在“地方—中国—世界”的整体中去理解。环境问题不仅是一国的内部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要把地方、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天蓝、地绿、水净,但备受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依靠强盗式掠夺和污染转嫁才实现了生态相对良好。这不仅明显有违环境正义原则,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今的人类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既要着力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努力改善本土的环境状况,提升本地区、本国人民的环境幸福指数,也要致力于维护世界生态安全。
将绿色发展放在“政府—企业—公民”的责任共同体的整体中去理解。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绿色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不同的责任,他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责任共同体。坚持绿色发展,既要明确他们各自的责任分工,又要建立协调工作的机制。政府是绿色发展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制定好政策、法律和行动计划,加强监管,协调各方行动。在绿色发展中企业具有特殊责任,因为企业本身就是治理的主要对象,因此要强化自律意识,建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公民虽然作为个体,力量有限,但归根结底,政府、企业也是由作为公民的人来构成和运转的。坚持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坚持”。
提高绿色发展的获得感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副教授 赵成
核心观点: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这些硬任务任重道远。同时,提升公众的绿色感知水平,提高绿色发展的“获得感”,更需要我们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做更多的工作。
绿色发展需要
协调好绿色与发展的关系
绿色发展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包含绿色和发展两个方面: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福祉都将无从谈起。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国家里,发展仍将是一个长期的主题;绿色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级阶段,如果缺少了绿色,灰蒙蒙的GDP会缺少生命的光泽。
但也毋庸讳言,在实践中,“绿色”与“发展”之间也常常存在着冲突和两难取舍。例如:限制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相关领域社会问题,包括失业阵痛和地区经济萧条等;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在开放中建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仅仅靠创意产业、服务业等支撑不起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制造业、重化工业等仍将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础。因此,产业结构、绿色、环境成本之间永远存在着权衡,这不仅是对短期现实难题的妥协,更是长期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应有的考量。我们需要摒弃所谓绿色就是没有污染和环境消耗的认识误区,而应代之以绿色是以尽量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大发展的理念。
绿色发展需要
重视公众体验和感受
要重视绿色指标,也要重视绿色感知。在现实中,有时会碰到某些环境数据公报与公众的体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公众质疑,降低政府公信力。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来感知这个世界,绿色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绿色”做得好不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是公众对绿色的直接感受,让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是检验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需要指出的是:公众的绿色感知不只停留在“看到、听到、闻到”的感官感受上,透过媒体、交流、甚至想象等因素都可能极大地影响到公众的绿色感知。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情景可以称之为“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人们越来越关心那些“看不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如:对环保措施相当良好的化工厂的担心;出于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对通讯基站的抵触行动等。这些现象表明:公众对绿色的理解在扩展,绿色要求在扩张,已经超出了现有的绿色指标的范围。公众需要绿色指标的真实数据,也需要对指标进行科学设置,使之与公众的绿色感知相符。
绿色发展需要
做好软硬两方面功夫
做好绿色指标的硬功夫,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现民生目标,还需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等进行现代改造,使其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目标。
做好绿色感知的软功夫,需要有效的公众教育和公众沟通。感知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依从性,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误导,我们应以绿色发展的硬功夫,扎扎实实的业绩来塑造公众的绿色感知。同时,公众也需明白:绿色发展的协同是有条件的,是存在权衡取舍的。绿色发展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含义和范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应该通过沟通协商,与公众共同来设定绿色的内容和标准以适配公众感知,一起来探讨绿色发展中的权衡问题,探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新理念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周灵
核心观点:
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核心是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前,生态环境容量日趋饱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正倒逼我们,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发展动力
实施绿色创新战略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都必须加快形成以绿色创新驱动为主、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优的发展方式。一是绿色观念创新。树立绿色发展观,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的绿色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化转型。二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生产质量,有助于提升自然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鼓励各类研究机构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三是绿色市场创新。鼓励和推广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再生的绿色市场。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技术的传统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创新规划理念
引导地方绿色实践
在“十三五”时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宁愿降低增长速度也要保证发展质量,建立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GDP增长模式。因此,在“十三五”的各项发展规划中,一是要创新经济社会规划思维,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对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形成以绿色增长带动绿色福利和绿色财富的规划思路。二是要进一步固化体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逐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标的比重,形成完整的既包含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等直接指标,又涵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碳汇等间接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并使之成为对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三是明确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真实状况,适时探索推进绿色GDP核算。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5年在制定国家“九五”计划时,党中央从基本国情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出发,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将环境保护明确为基本国策。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的核心词。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首次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2010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此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绿色发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途径,源于可持续发展,又超越了可持续发展。如果说黑色发展是当代人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大“生态赤字”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那么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底线,是“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绿色发展则是发展的不断积累,当代人发展为后代人的发展不断积累生态财富,增加生态盈余。正是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一目标,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改善生态环境,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和谐、更加长久,实现从“天人共存”到“天人互益”的重大转变。
环保与发展并非截然对立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张孝德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就已经提出,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思维与新探索。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就是不同于西方、基于东方智慧的治理之路。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一条走绿色生产方式之路,也是一条绿色治理的文明之路。
绿色发展是一条从民间到政府、从经济到社会、从文化到政治的综合治理制度创新之路。为了遏制目前仍然蔓延的环境污染,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未来环境治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治理对策。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
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单纯的环境保护,就容易陷入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思维之中。其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之路,恰恰是基于东方智慧、走出这种孤立的新思维。绿色发展是一个涉及传统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之路,也是一条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财富增长之路。
(根据北京日报、光明网整理)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