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新三板大股东减持规定逾千次 谁是减持频率最高的个股

责任编辑:lf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年内大股东减持逾千次 谁是减持频率最高的个股?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沪深两市今年以来共有465家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进行减持,共计减持1360次,谁的减持频率最高?
  465家发生减持的上市公司当中,有哪些减持的次数最多?公司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减持的,这些发生减持的个股,三季度情况如何?
  20股年内减持超10次 (,)减持22次居首
  数据宝统计显示,共有20只个股年内减持次数超过10次,其中,力星股份减持22次,(,)减持15次,阳煤化工减持13次,为今年减持频率最高的3只个股。
  从信息来看,力星股份3股东连续减持,分别为江苏高投成长价值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鸿立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刘定妹。关于减持的原因,从公告信息来看,江苏高投和上海鸿立均为公司发展需要,刘定妹则称是个人资金需求。上述3大股东累计减持1027.65万股,减持金额约为2.97亿元。
  口子窖今年以来减持15次,都来自股东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累计减持6850万股,减持金额为24.47亿元。
  关于减持的公告主要有两个看点:1、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 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前持有口子窖1.36亿股,该部分股票于今年 6 月 29 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2、GSCPBouquet Holdings SRL 不属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该公司减持计划实施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及持续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也就是在持有口子窖的首发解禁之后,GSCPBouquet Holdings SRL选择大规模减持。在经历了8月31日到9月7日最新一轮的减持之后,该公司仍持有口子窖6795.8万股,占比公司总股本的11.33%。
  6月4日,阳煤化工公告称,股东拉萨香凤股权管理有限公司于今年 1 月 27 日至 6 月1 日,通过上交所集中交易系统减持阳煤化工超1723.21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 0.98%。经过此次减持后,拉萨香凤股权管理有限公司将不再是持股5%以上股东。以公告中3.308元每股的平均减持价格进行计算,减持金额约为5700.39万元。
  截至今日收盘,今年以来力星股份下跌9.47%、口子窖下跌26.91 %、阳煤化工下跌35.54 %。
  除了上述3只个股之外,还有奥飞娱乐、西陇科学、共达声电等17只股票减持次数超过10次。剩余的这17只个股当中,除了(,)、(,)、(,)及(,)4股今年以来上涨之外,其余个股均下跌。
  175股三季度预告出炉
  在上述的465只个股当中,有175只个股已披露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18只个股三季度业绩预亏,*ST 舜船预亏金额排名第一,(,)、(,)紧随其后。
  在三季度业绩预盈的个股当中,有73只个股三季度预告净利润中值过亿元,其中,(,)、(,)三季度业绩预告净利润中值过10亿元。
  海康威视公告显示,预计今年前9月实现净利润41.47亿元至49亿元,同比增长的幅度为10.00% 至30.00% 。
  在良好的业绩支撑之下,即便是5%以上股东今年以来4次累计减持超过8.73亿元,也止不住该股持续上涨的势头。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海康威视上涨9.71%,跑赢同期深成指。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数据宝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年内大股东减持逾千次 谁是减持频率最高的个股?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如果您对本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证券时报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本网合作媒体,证券时报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逾20家公司大股东违规减持被调查 减持时机堪称完美?-中新网
逾20家公司大股东违规减持被调查 减持时机堪称完美?
&&&&羊城晚报讯 记者韩平报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近日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大对大股东违规减持的执法力度,保护资本市场的交易秩序。随着这一强硬的表态,仅7月份便有逾20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津劝业最先撞上枪口。上周末,中铁二局、金力泰、南风股份、摩恩电气等多家公司纷纷中枪,而本周,又有阳谷华泰、科泰电源、松芝股份、依米康、兰太实业等公司控股股东也因违规减持被立案调查。
&&&&高位减持并非巧合&&&&中铁二局7月27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二局集团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其涉嫌短线交易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二局集团予以立案调查。&&&&但公司接着表示,二局集团在今年4月17日至5月25日期间,通过上交所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所持公司无限售条件股共1609.23万股,成交均价24.95元/股,占总股本1.10%。其中5月25日减持494.43万股,成交均价24.91元/股。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误将卖出操作成买入,导致二局集团在卖出公司股票的同时,又以均价25.7元/股买入公司股票50.48万股,构成短线交易。中铁二局还表示,由于二局集团上述短线交易未产生收益,因此不存在公司董事会收回其所得收益的情形。&&&&不过,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相比误操作这种技术性的失误,该公司大股东的减持时机堪称完美――在该公司股价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29.10元的第二天开始减持,其间股价一直在高位横盘,一直到其完成减持,股价才开始大幅回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表示:这波下跌前,很多公司大股东、高管都在疯狂减持,并且减持在了最高位。这是巧合吗?我不太相信!按照美国的法律,内部人凡是买在最低、卖在最高,都有犯罪嫌疑,都要接受调查!&&&&大多源于理解错误?&&&&除上述因为“误操作”造成的违规外,其他几家公布涉及违规减持的情况,大多数是对何时公告的“理解有误”。&&&&以金力泰为例,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国政从5月6日起已累计减持公司股份比例达到8.10%。在超过5%的时候未有公告。不过该公司在5月份曾公告过吴国政将全部减持占比为9.1%的未质押股票的信息。&&&&有上市公司的董秘表示,大股东减持这块大家对减持公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即之前已经公告了未来6个月要减持的数量,那是否还要每次按要求再发减持公告?有时候家属操作,可能今天减一点,明天减一点,确实有没有及时计算清楚占比是否超过1%或是5%的情况。&&&&以金力泰的情况来看,目前吴国政又宣布开始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并且终止了此前的减持计划。其实际减持的数量离公告减持的数量还有1%的差额没有完成。而津劝业的情况似乎也挺冤:由于股价快速下跌,引发质押股要被强行平仓,所以公司只好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但是没想到一笔没减持成功,分成了两笔,这样中间就出现了需要公告的情况,但由于“理解”不同,公司等两笔减持全部成交后才公告。&&&&此外,松芝股份、南风股份、摩恩电气也是同样情况涉嫌违规被调查。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南风股份控股股东暨实际控制人杨子江是在日至日期间减持的,现在才立案。
【编辑:袁野】
>证券频道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大股东减持套现离场潮
我的图书馆
大股东减持套现离场潮
新华社连发三文关注股市减持潮:对中小股民实体经济都非好事 09:12:57 来源: &  2016年以来,A股遭遇不断升温的“减持潮”,除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现净减持。今年前九个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截至10月18日的机构统计显示,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  提到,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文章:  “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石建勋说,减持套现的资金很少用于创办新的企业或投资新的项目。  其注意到,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以下为三篇调查报道全文。(一)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  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频出现。大股东纷纷套现离场令业界发出质疑,为什么要减持?如此大幅的减持伤害了谁?监管层又该不该出手?  减持理由五花八门  从为结婚到为孩子交学费,再到理财、还债……股东减持理由可谓五花八门,()控股股东姚文彬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减持,更让小散们直呼“看不懂”。与这些奇葩理由相随的,却是过千亿元的减持大潮。  股东减持理由奇葩,资产去向难明。今年1月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王秋虎以“改善个人生活”为由,拟在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201.27万股公司股份,按照当日收盘价估算套现金额近2.6亿元,引起市场不少“吐槽”。  进入下半年,减持理由被“个人资金需要”“企业发展需要”等笼统表述取代。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的确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公司发展缺钱而减持,但估计仅占减持总规模的一半,还有巨额资金无法判断真实去向。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A股遭遇不断升温的“减持潮”,除1月实现小幅净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现净减持。今年前九个月,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  截至10月18日的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  减持伤害了谁?  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资者权益受到的损害或许比想象中的大。即使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或是协议转让减持,这些中很大一部分最终都流入了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作为二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为股东减持套现的真金部分“埋单”。  还有一些企业公布高送转方案后,股东利用股价飙升机会高位减持,也被指伤害了中小投资者权益。  另一方面,股东减持对公司经营特别是业绩影响也不小。如,遭遇前控股股东吕氏家族减持完的永大集团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6.88%,而去年净利润增幅却超过90%,这意味着公司业绩出现巨大波动。  大幅减持也给公司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记者在永大集团采访时,面对吕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现状,公司里不少老员工都希望通过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减持对永大集团声誉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石建勋说,减持套现的资金很少用于创办新的企业或投资新的项目。  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相比上市公司金额,近两年的大股东减持金额要大得多。而且,不管是踩线、掐点,还是顶格减持,似乎都可以在现行的法规框架内顺利进行。这令业界疑惑,大幅减持该不该管?  中国对大有相应的限售安排,在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中都有提及。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对减持作了进一步规定。  但事实上,大股东可以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方式,轻松绕过“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等监管规定,在短期内大幅减持,甚至抛售到一股不剩。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说,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仍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还有一些带有“阴谋”色彩的“精准减持”行为,同样值得监管层高度关注。如刚刚发布高送转方案,股价迅速攀升后立即迎来一波大减持;机构受让股票后,不出半年,又在高价位区间完成抛售等。  杨德龙等多位业界人士表示,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若存在违规减持,则可能损害其他公众股东合法权益。对于这种“违规也要卖”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二)减持前“高送转”  减持后“就变脸”——透视股市减持乱象  “高送转”“炒概念”拉高股价——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业绩变脸、股价……这一“套路”今年以来在A股屡见不鲜。尽管监管部门年初曾出台相关规定约束减持,但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借道大宗交易、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减持,仍不断上演,上市公司大股东套现欲望愈加迫切。  减持规模不断攀升,“清仓式”、违规减持频现  今年中国股市并未出现2015年的火爆行情,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股东减持金额同比下降,但是年内减持规模却不断攀升,且“清仓式”的减持、违反规定的减持现象不时出现。  记者从权威部门拿到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沪市本年度大股东减持金额为500多亿元,深市大股东减持的金额合计1365.33亿元。  在减持家数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现股东“清仓式”减持。如,今年以来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布了“清仓式”减持计划,其中()的股东德同银科、()的股东九鼎医药均在年中表示将要减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而前者的减持从公告之日起持续至今。  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并于今年1月9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  但过去几个月中,仍频现违反上述规定或违反股东相关承诺的减持行为。如,因违规减持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受让的()股票,华夏人寿相继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及山东证监局警示,成为减持新规发布以来首家遭公开警示的保险机构。  此外,()股东姚国际、()的自然人和法人股东也都曾因违规减持受到监管部门查处。  “高送转”“业绩变脸”,减持套路深  在整体减持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监管部门大力约束减持、严管违规减持,但仍挡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转“掩护”等套路不断减持,有的公司甚至在减持后出现业绩立即变脸等现象。  ——不计成本的大宗交易成减持新的重要渠道。今年前9个月沪市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金额占总金额的93%。其中,第一大持股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占所有第一大持股股东减持总金额的七成左右;深市大股东减持金额中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占比也达到31%。  上海一家托管市值超过百亿元的证券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并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在抛售,但是其中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因为竞价交易受限,转道大宗交易套现。其中,很多大股东不惜“打折甩卖”股份。  ——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高送转“掩护”进行减持日益增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统计,在2015年年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实施“高送转”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转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数量达335家,创历史新高。  记者观察到,不少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是利用高送转推高股价,随后配合大股东进行减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0月中旬,已经有130多家推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被重要股东减持。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久安医疗、()等公司均出现减持前业绩突飞猛进、减持后业绩一落千丈的现象。  其中易联众的发起人和原实际控制人古培坚,在公司上市时持有公司35%的股份,而截至2016年三季报,古培坚已剩不到4%的股份。在发起人和实控人已经快要减持殆尽的节点,上市公司业绩却出现大幅下降,公司突然宣布要重大转型。  “一股独大”折射股市“内伤”  在股市大幅减持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股市的“内伤”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业绩,期望减持套现少奋斗;另一方面是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难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了减持套现,很多都采取所谓“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在二级市场股价可以操纵,进而股价严重偏离公司真实业绩的情况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价操纵,必然导致投资者投机心理更加严重。  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偏重于“一股独大”的局面,使大股东减持更加肆无忌惮。高明华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公司内部人,总是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约束相关减持。  “部分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合谋推高股价后,大股东减持套现,高价接盘的几乎都是散户。”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说,散户占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大多数,这是大股东能够恶意减持套现的投资者结构基础。  正因如此,高明华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应通过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违规减持等行为的违规成本,加大对违规者的威慑力等。(三)永大创始家族为何在集团一股不留一人不剩?  创始家族不留一股、无一人在集团任职,公司更名易主、股价与减持谜一样的合拍……去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吉林永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始家族两年不到减持套现至少62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近日,记者结合市场关注热点,通过实地调查、梳理公开资料,试图理出吕氏家族为何“脱离”永大集团的脉络。  不到两年减持套现62亿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吕氏家族在上市时共持有公司70%左右的股份,自2014年11月之后的20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协议转让,至少套现了62亿元,近70倍于永大集团去年净利润。  永大为何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减持套现?  “当初谋求上市是因为公司研发资金短缺。”永大集团董秘黄佳慧说,当年的公司董事长吕永祥带领团队研发高压端永磁开关产品,一台实验用样机就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在2008年前后,资金链开始吃紧。  但不管是研发还是业绩,永大集团似乎并没有因上市而变得更好。公司定期报告显示,2012年、2013年,公司净利润逐年下降,每年降幅超25%,2015年因参股抚顺银行增加了不少净利润,但也仅为9037万元。  说到吕氏家族的减持,永大集团不少老员工表示不能理解。公开资料显示,吕氏家族主要成员每次都是股份解禁后立即抛售,至今已是一股不留,并且,吕氏家族已无一人在公司担任职务。  一次派光三年净利润  吕氏家族在2015年4月开始大规模减持,而在此前20天,永大集团以当时总股本1.5亿股为基数实行高送转,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18股,并派息10元人民币现金,相当于派出了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之和。  永大为何要如此高派息?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派息不会超过当年的净利润,如果分红过高,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并不好。”深圳紫金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陈绍霞说,但高派息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股民对公司的信心,推高股价。  交易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在永大集团送股、派息除权日前后的7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共出现了6个涨停板,公司市值在7个交易日内增加了60多亿元,如果以1.5亿股为基数,股价已达到89.5元每股。  随后,吕氏家族以大宗交易为主开始大规模减持,其股价也不断回调。据公司公告,在日至5月5日间,吕氏家族共减持公司超16%的股份,在这段时间前后,公司股价跌幅近25%。  接盘机构挣了  吕氏家族减持的第二阶段,以协议转让方式为主,将公司股份转让给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期间,部分机构投资者均在股价阶段最高点卖出股份。  日,永大集团股价启动了一波行情。就在前一天,上海恣颖实业有限公司以24元每股的价格,受让了股东吕洋转出的14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33%。此后,股价在26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55%。  根据永大集团披露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2015年5月,上海恣颖实业有限公司在36.52元至38.43元的价格区间,减持481.91万股,而在整个5月,股价超过36.52元的交易日仅五个,其中36.52元为5月22日的涨停价;6月,上海恣颖又在33元至40.08元区间内减持918.09万股,而当月,公司股价收盘价没一天超过40元,只有三个交易日盘中突破过40.08元。  记者试图联系上海恣颖时却发现这家公司踪影难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恣颖注册地址为浦东新区泥城镇新城路2号5幢2109室,而依地址找到的却是一所成人学校。  永大更名要“转型”  今年11月8日,永大集团发布公告,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融钰集团已开始筹划向科技和金融板块转型。  据公司内部人员介绍,目前的融钰集团董事会仍保留了大部分原班底,东广州汇垠日丰投资合伙企业控股后,公司只更换了董事长和一名负责的董事,其他董事会人员仍是老员工,一部分还是创始团队人员。  黄佳慧说,永大永磁开关在业界仍有一定影响力,公司将把原永磁开关业务归拢,对外保留永大品牌;同时,收购了江西智容科技有限公司,还进军新能源等领域;在参股抚顺银行的基础上拓展资产管理等。  除上述外,公司在金融和科技板块上似乎没有什么表现了。“如果只是提出进军大数据、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等概念,很可能就是为了推高股价,也不排除将来会把'永大集团’作为壳资源卖掉的可能性。”陈绍霞说。  追问股市减持潮&&&    相关新闻&&&    &吕氏家族“脱离”永大一股不留:两年套现62亿辞职离场 日 05:56& 来源: &&&&&&&&
最新价:13.58&总市值:114.07亿  创始家族不留一股、无一人在集团任职,公司更名易主、股价与减持谜一样的合拍……去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吉林永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始家族两年不到减持套现至少62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不到两年减持套现62亿元&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吕氏家族在上市时共持有公司70%左右的股份,自2014年11月之后的20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协议转让,至少套现了62亿元,近70倍于永大集团去年净利润。  永大为何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减持套现?  “当初谋求上市是因为公司研发资金短缺。”永大集团董秘黄佳慧说,当年的公司董事长吕永祥带领团队研发高压端永磁开关产品,一台实验用样机就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在2008年前后,资金链开始吃紧。  但不管是研发还是业绩,永大集团似乎并没有因上市而变得更好。公司定期报告显示,2012年、2013年,公司净利润逐年下降,每年降幅超25%,2015年因参股抚顺增加了不少净利润,但也仅为9037万元。  说到吕氏家族的减持,永大集团不少老员工表示不能理解。公开资料显示,吕氏家族主要成员每次都是股份解禁后立即抛售,至今已是一股不留,并且,吕氏家族已无一人在公司担任职务。  一次派光三年净利润  吕氏家族在2015年4月开始大规模减持,而在此前20天,永大集团以当时总股本1.5亿股为基数实行高送转,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18股,并派息10元人民币现金,相当于派出了公司过去三年的净利润之和。  永大为何要如此高派息?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派息分红不会超过当年的净利润,如果分红过高,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并不好。”深圳紫金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陈绍霞说,但高派息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股民对公司的信心,推高股价。  交易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在永大集团送股、派息除权日前后的7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共出现了6个涨停板,公司市值在7个交易日内增加了60多亿元,如果以1.5亿股为基数,股价已达到89.5元每股。  随后,吕氏家族以大宗交易为主开始大规模减持,其股价也不断回调。据,在日至5月5日间,吕氏家族共减持公司超16%的股份,在这段时间前后,公司股价跌幅近25%。  接盘机构挣了  吕氏家族减持的第二阶段,以协议转让方式为主,将公司股份转让给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期间,部分机构投资者均在股价阶段最高点卖出股份。  日,永大集团股价启动了一波行情。就在前一天,上海恣颖实业有限公司以24元每股的价格,受让了股东吕洋转出的1400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33%。此后,股价在26个交易日内涨幅超过55%。  根据永大集团披露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2015年5月,上海恣颖实业有限公司在36.52元至38.43元的价格区间,减持481.91万股,而在整个5月,股价超过36.52元的交易日仅五个,其中36.52元为5月22日的涨停价;6月,上海恣颖又在33元至40.08元区间内减持918.09万股,而当月,公司股价收盘价没一天超过40元,只有三个交易日盘中突破过40.08元。  记者试图联系上海恣颖时却发现这家公司踪影难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恣颖注册地址为浦东新区泥城镇新城路2号5幢2109室,而依地址找到的却是一所成人学校。  永大更名要“转型”  今年11月8日,永大集团发布公告,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融钰集团已开始筹划向科技和金融板块转型。  据公司内部人员介绍,目前的融钰集团董事会仍保留了大部分原班底,新股东广州汇垠日丰投资合伙企业控股后,公司只更换了董事一名负责财务的董事,其他董事会人员仍是老员工,一部分还是创始团队人员。  黄佳慧说,永大永磁开关在业界仍有一定影响力,公司将把原永磁开关业务归拢,对外保留永大品牌;同时,收购了江西智容科技有限公司,还进军等领域;在参股抚顺银行的基础上拓展资产管理等。  除上述外,公司在金融和科技板块上似乎没有什么表现了。“如果只是提出进军大数据、、金融等概念,很可能就是为了推高股价,也不排除将来会把'永大集团’作为壳资源卖掉的可能性。”陈绍霞说。&&明家联合实控人拟最多减持11.33%股份 套现10亿元支持公司发展 日 03:50&&& 来源:
& 最新价:16.18&总市值:103.14亿  (300242,收盘价16.58元)11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明家联合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周建林为了支持公司经营、归还借款及投资需求,计划于日~日,通过、协议转让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减持不超过7223万股公司股份,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1.33%。而按照明家联合11月10日的收盘价16.58元计算,上述7223万股股票价值11.97亿元。  根据减持计划,周建林准备在日~日,减持不超过4127.5万股股票,即不超过股份总数的6.47%。若前述减持按上限完成,则日~日,减持数量不超过3095.5万股,即不超过股份总数的4.86%。  公司表示,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后,周建林仍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本次减持计划不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不过,如果按照其本次减持的最高比例11.33%计算,周建林的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25.9%减少至14.57%,与目前持股10.1%的第二大股东上银基金财富43号资管计划相差并不算太多。  实际上,早在今年11月初,周建林的兄弟周建禄就开始减持了,根据深交所网站显示,日、3日,周建禄分别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方式以18.48元/股和18.90元/股的价格分别减持了500万股和20万股明家联合股票,合计套现9618万元。  每经投资宝注意到,早在今年9月1日,明家联合就曾发布公告表示,为支持明家联合日常经营,控股股东、董事长周建林先生拟向公司提供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财务资助,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借款期限为一年,不过当时公告中并未提及上述资金的来源。&&&&&&&&& &&&火爆行情下的减持潮:11月以来超过30家公司重要股东减持 日 00:21&& 来源: &&&&&&&& &   点击查看&&&  伴随着行情火爆的,是重要股东的大手笔减持。  近期市场出现分化,中小市值公司股价明显跑输大盘,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行为并未稍减,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市值公司。  11月减持热度不减,多家公司控股股东减持  据时报君统计,11月以来,两市已有超过30家公司重要股东或董监高披露减持情况或公布减持计划,其中涉及控股股东减持的至少出现8家。  如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万卫方于日通过方式出售公司股份3631.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5%,合计套现4.14亿元。此次减持后,万卫方手上所持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已为0,意味着其当前可卖股份已全部减持,仅剩下。  从减持性质来看,绝大多数减持都是股东的主动行为。不过也有例外,如11月10日午间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沈锦华于日和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764,500股和756,37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95%,减持原因主要系公司于2014年实施的“股票收益权转让计划”满足实施条件,员工申请实施其股票增值收益权。  根据焦点科技2014年通过的《关于控股股东计划转让部分股票收益权的议案》,合资格员工在向控股股东申报其拟实施增值收益权的数量后,控股股东在员工申报后的10个交易日内,可在非敏感期将已申报数量的股票全部出售。  谨防减持背后的乱象  减持本质是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转让股份是股东权利之一,本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背后的各种“打擦边球”行为,亦即减持背后的乱象。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部分公司先推出高送转股方案,或使公司具有热门概念,等到股价因市场跟风炒高后,大股东找理由减持套现,实现股份减持利益最大化。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具有上述举措的大股东都存在这种嫌疑,但如果的确是在用高送转等手段为减持打“兴奋剂”,损害的肯定是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违反证券市场“三公”原则。  为何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热衷减持?除了股东自身有资金需求外,随便减持一部分股份,就能获得一笔数额不菲的现金,一些大股东通过减持套现所获现金甚至超过上市公司数年净利润总和。  以原名为永大集团的(002622.SZ)为例,今年7月,原控股股东吕永祥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汇垠日丰,获得现金21.5亿元。此次出让股份后,吕永祥将不再持有公司任何股份。就此次股份转让行为来看,原控股股东吕永祥已实现清仓式减持。  永大集团日登陆A股市场,上市初期,吕永祥持有33.66%的股份,加上其直系亲属持股,吕氏家族对永大集团的持股比例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永大集团上市后经营业绩并不稳定,年度净利润从未超过1亿元。照此计算,永大集团自身要想赚取20亿元的纯利润,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吕传祥作为上市公司原大股东,若想通过现金分红获取20亿元的现金,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数据显示,两市有1531家上市公司去年净利润不到1亿元,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以此计算,吕永祥的上述减持金额已超过半数上市公司20年净利润。  新华社连发三文&&&      &&&清盘式减持猛于虎 新华社连发三文批判 警惕2016年最后45天的5038亿解禁!
08:08:38 来源: &&&&   创始家族不留一股、无一人在集团任职,公司更名易主、股价与减持谜一样的合拍……去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的吉林永大集团,其创始家族两年不到减持套现至少62亿元......  这样的一幕发生在A股市场,简直是把A股市场当做提款机。2016年以来,A股市场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在减持家数和规模猛增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频出现。 点击查看&&&  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近700家上市公司发布2557份减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套现金额在10亿元以上,减持过亿的公司超过200家。11月10日晚,新华社连发三篇文章对市场当前的减持潮进行了批判。  A股虽然在11月11日摸上了3200点,但这样的减持会不会影响市场上行呢?  从A股历史表现来看,四季度历来都是解禁、定增的高峰期,但今年解禁数量之大还是引人担忧。  牛熊交易室梳理发现,11月下半月市场将迎来675亿元的解禁,12月解禁总市值高达4363亿元,触及2016年全年解禁量的顶峰。即2016年最后45天中有5038亿元。如此解禁,难免会引起投资者对大股东减持的担忧。  在二级市场上,6月和12月是解禁高峰期。10月份两市共有215只个股发生二级市场重要股东增减持,合计净减持额为36.18亿元。这一数额相对于9月份净减持额257.31亿元明显减少。  图1:解禁资金规模单位:亿元)  而11月3日-9日累计净减持0.26 亿(10月37-11月2日净减持38.85 亿)。11月3日-9日二级市场累计55.81 亿,其中恒大再度增持万科A 1.62 亿股,共计40.62亿元,持股比例达8.285%;3日-9日累计减持56.07 亿,累计净减持0.26亿。其中净减持幅度前五的个股是:()、()、()、()、南玻A。  图2:净减持较多的个股(单位:亿元)  11月下半月合计674.59亿大规模资金解禁  2016年的最后两个月共有234只个股涉及解禁。其中,共有165只解禁股属于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有34只个股属于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有17只个股属于限售股份,还有10只个股属于追加承诺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其余4种类型的解禁股个股数目则均未超过5只。  11月下半月市场将分别迎来428.67 亿、245.92 亿的潜在解禁压力规模。其中11月14日-20日解禁资金中定增解禁规模约为337.34 亿。解禁个股方面,11月下半月解禁市值(绝对额)较大的个股有:()、()、()、()、()。  图3:未来两周解禁市值较多个股  牛熊交易室认为,尽管首发原股东和定增解禁两者都有减持套现的动机,但相比之下,定增对象期望通过减持获得短期收益的概率更大,一年的锁定期满肯定会不择手段的抛售减持,在跌停板上都在所不惜,毕竟自己不跑其他投资者也会跑。  而原始股东更多的是追求公司的长期回报,属于战略投资者,投资者不必对首发原股东的解禁持太多的担心,当然也很怕出现本文开头那一幕,家族控股的竟然减持的一股不剩!  相关新闻&&&    接近年底,新一轮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潮也延续着上半年的热潮愈演愈烈。基于对市场整体走势、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上市公司股东的合理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不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撰文指出,要防范恶意减持套现事件,要防范股市演变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的提款机”,因为这样的话,股市将由此受到重挫。&&年终套现“暗流涌” 恶意减持“套路深” 02:14:16 来源:
&&&& &  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在完成披露后,股东减持风潮涌动。显示,11月以来,已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情况或公布减持计划。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减持动作只是年终减持套现的“冰山一角”。统计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A股市场将迎来高峰,这两个月的合计解禁市值接近6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减持潮正暗流涌动。  对此,市场人士多认为,合法合规的股东减持行为是市场参与者有序流动的表现,在三季报和之间的“窗口期”,上市公司股东增减持操作增多也合乎常情。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恶意减持套现事件也屡见不鲜,市场上甚至存在着面向股东减持的所谓“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利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过程中的信息优势等,做二级市场炒作“配合”及减持股份“倒腾”等生意,存在着灰色地带。这部分减持动作,正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  减持高峰来袭  临近岁末,A股市场迎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套现的高峰期。资讯数据显示,进入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重要变化方向为减持的公司就有326家之多,涉及减持股份总计247678万股,减持参考市值3388624万元。  而12月即将到来的解禁洪峰更是挑战仍相对脆弱的市场神经。()研究报告指出,从2016年11月开始,全部解禁市值呈现递增趋势,今年11月、12月和2017年1月分别为2320亿元、3653亿元和4356亿元,其中12月更是达到2016年全年解禁量的高峰。  对于年末的解禁潮和A股市场所处的解禁密集区域,多家机构投资者指出,在抑制资产泡沫、防止资本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市场仍相对缺乏交易量上的活跃性,解禁浪潮所引发的“”减持潮或对仍在恢复中的市场造成压力。  不过,市场人士也同时表示,限售股解禁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分析师指出,应当区分限售股解禁股东的不同身份,来衡量股份解禁对个股股价的影响。资讯数据显示,在年末至明年初的解禁个股中,首发股东解禁股份和定增解禁股份占据绝大多数。其中,在年末至明年初首发股东解禁的公司有100多家,而定增限售股解禁的案例则更多,去年以来的上市公司定增浪潮正引发定增解禁个股的“喷涌而出”。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以来,两市已有上千笔减持,其中限售股解禁减持占据很大一部分。  “首发股东解禁或参与定增的控股股东等解禁,一般处于对公司长期回报的看好,解禁后随即减持的情况较少。一般一些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定增项目,在限售股解禁后,减持套现的动机较为强烈,特别是一些公募专户产品、资管计划的定增资金,有着按期限减持等规定。当然,在上述股东股份解禁减持之际,并不会一定导致公司股价下挫,一些资金在离场之际,往往在二级市场有拉高股价等动作。”上述分析师表示。  凶猛套现伤害了谁  在11月以来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中,有一些特点值得市场注意。  其一,“清仓式”减持频现,出现一些上市公司股东清仓减持、套现离场的减持计划。例如,()股东广发信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97%的股份),计划自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后的三个交易日后至日,至多减持所有股份。()则公告称,持有公司股份6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93%)的股东新元资产管理公司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清仓减持退出。()公告称,持有公司8180万股(持股比例17.37%)的股东杨建伟也抛出至多清仓的减持计划。  “市场对于清仓式减持较为敏感。但事实上,需要投资者区分清仓式减持的主体。一些投资型的资本在股份解禁后,选择清仓式减持退出的情况较为常见。而近年来出现的控股股东等清仓式减持和股权转让退出的情况则需引起重视。”上述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表示。  事实上,此前永大集团实际控制人吕氏家族清仓式减持套现近70亿元受到广泛关注和质疑,这也引发一些市场人士“减持猛于虎”的感慨。而随着吕氏家族的一路减持,公司业绩也节节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减少29.94%,净利润下滑51.81%。再如()的发起人和原实际控制人古培坚,在公司上市时持有公司35%的股份,而截至2016年三季报,古培坚已只剩3.69%的股份。  其二,近期,部分在此前市场大跌之际股价的上市公司股东资管计划等进入减持通道。例如,根据中国证监会于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本公司相关事项的通知》,()控股股东设立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近日完成减持计划,资管计划清仓减持公司总股本0.2456%的股份。()控股股东云锡控股公司通过资管计划维稳股价增持的股份,也在近期完成了全部股份减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上述公司了解到,控股股东资管计划的减持退出系资管计划本身的条款设置。“控股股东通过资管计划增持实现维稳股价的目的,现在正实现正常的减持退出。希望投资者不要放大控股股东资管计划减持退出带来的影响。”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人士表示。  虽各类股东减持动机各有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A股市场基本呈现净减持状态。根据渤海证券统计,2011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共有2575家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完成增减持操作,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市值公司,流通市值超150亿元的公司占比仅为15.88%;交易方向则以减持为主,平均每周发生净减持的股票数大约为净增持股票数的两倍,而周净增持股票数大于净减持股票数的情况不足两成,且主要集中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实际上,这一现象与特殊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而剔除这一特殊时段,A股市场基本保持净减持趋势。  警惕恶意减持“套路深”  对于A股市场遭遇的“减持潮”,市场人士表示,基于对市场整体走势、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上市公司股东的合理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也不乏部分股东在利益驱使下做出违规或恶意减持的行为。  梳理此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违规减持动作发现,其中的“套路”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董监高等利用“”方案等利好消息配合减持;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在减持套现、落袋为安之后,上市公司出现业绩转折甚至变脸;上市公司公然违背不减持承诺;借助大宗交易渠道,一些减持方在违规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与多方资金相互“勾连”等。  事实上,围绕着股东减持,市场上已出现一条打政策擦边球,甚至是违法违规的产业链。  胡先生是上海一家“投资和财富管理机构”的市场拓展人员,在他的所谓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咨询服务”和“金融服务”范围内,减持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意。“第一,我们可以提供减持期的'市值管理’服务,告诉股东方特别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如何利用利好消息,维护好二级市场股价,找到较好的减持窗口期,利益最大化,这样做我们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第二,我们有'金融服务’,可以为股东在减持之时,提供二级市场拉升股价的资金,当然这样做需要参与减持收益后的利益分成,我们投入的资金也要收取费用并需要'借用方’提供相应的兜底保障;第三,我们还可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帮助股东快速实现减持套现,我们可以代持,也可以直接收取资金的使用费,具体可以谈。总之,我们可以实现股东减持的'一条龙’服务。”胡远在介绍公司所谓的“业务”时眉飞色舞。  “上市公司也很反感这样的减持服务和减持工具,哪怕是公司控股股东来用,对上市公司而言也是贻害无穷。在这样的所谓服务下,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偏离正常值,必然有纠偏的过程,对股价的稳健成长而言百害无一利,监管部门对此类'生意经’的监管查处也会越来越严格,股东冒险火中取栗,沦为工具的上市公司最终则要承担后果。”对此有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撰文指出,舆论将恶意减持套现行为称为“胜利大逃亡”,股市也因而被称之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的提款机”。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下,为什么中国股市频繁发生恶意减持套现事件?散户占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大多数是大股东能恶意减持套现,“胜利大逃亡”的投资者结构基础。而恶意减持套现行为被说成“不合理但合法”,则说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漏洞。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控股股东“资本骗术”狂敛巨额财富 不思经营只捞钱现象屡现 日 02:17&& 来源: &&&&&&&& &   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资本市场制度体系欠完善,种种漏洞给了“资本狂人”们可乘之机。尽管近几年情况有所收敛,但还是有个别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多种渠道从上市公司非法敛财,“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前段时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就判决了一起相关案件,揭露了“资本狂人”成清波的“资本骗术”,这给资本市场治理带来了诸多启示。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尤其是重视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权利和利益,防止大股东肆意套现、从上市公司敛财“掏空”行为,成为业界一致的呼声。  十余年“掏空”五家上市公司&& 聚敛巨额财富  用十余年时间成功控制着五家上市公司,并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凭借着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俨然成为一位“资本狂人”,这就是“中技系”的控制人成清波。“中技系”特指资本市场上以“深圳中技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组成的松散集团。  在成清波的运作下,“中技系”十年间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博元投资(已退市)等五家上市公司,并通过违规挪用上市公司资产、高溢价注入劣质资产等方式,从上市公司聚敛巨额财富,将上市公司完完全全“掏空”。  然而,随着多元化经营的摊子越铺越大,“中技系”资金链的压力与日俱增,成清波也只好铤而走险。2014年6月,成清波因向579名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共计11.24亿元,涉嫌非法集资而被警方带走调查。今年3月17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成清波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中技系”的敛财手法也有规律可循——首先通过购买法人股方式进入上市公司,并稍后高价套现;控制上市公司后,一方面将旗下劣质资产高溢价注入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将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违规转移至自己名下。  公开资料显示,成清波发家于法人股买卖,即低价收购法人股(往往是国有企业持有的法人股),时机成熟时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或高价转让给第三方。例如,2002年到2003年,成清波以每股不到3元的价格,陆续收购了(现ST成城)接近30%的股份,等到该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成清波以超过每股8元的价格套现。  此外,成清波更擅长的是资本运作的腾挪之术,其将劣质资产做高评估价值,高溢价装入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达到风险转嫁以及为自己的关联公司“解套”之用,或通过关联交易将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低价出售给己方,从而“掏空”公司。  例如,2004年,“中技系”控制内蒙古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2015年退市)后,成清波相继将作价近7亿元的铁路资产注入该公司中,成为向上市公司高价转让劣质资产的典范,而该资产是成清波之前以数千万成本撬动杠杆收购而来的。其中,经营出现巨额亏损的罗定铁路,也被成清波包装为优质资产并转让给内蒙古宏峰,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成清波便从中套现3亿多元。  此类“把戏”屡试不爽,资产重组、塑造概念、炒高股价,进而套现……“中技系”的股票都曾在市场上闪耀一时,被视为“妖股”。“中技系”大赚了一笔,但其涉足后的上市公司却囊中羞涩、江河日下,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成城股份、国恒铁路、国创能源、博元投资等相继“披星戴帽”,甚至退市转板。  资金链断裂相关公司“一地鸡毛”&&& 不思经营只“捞钱”现象屡现  2013年,由于多元化经营的摊子越铺越大,资金链压力与日俱增,“中技系”急需输血,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定增模式成为其主要途径,并进而演变成了一场非法集资的闹剧。  2008年12月,当时的成城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向控股股东深圳中技集团定向发行股份购买有关资产。成清波苦于深中技没有“像样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于是去收购了THC煤炭公司100%股权。同时,“中技系”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国创能源(即ST国创,现为)也推进重组,购买THC煤矿,并将其作为优质资产注入国创能源,并拟通过定向方式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收购款项。  为了给成城股份和国创能源定增项目募集资金,“中技系”便借助上海优道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优道公司先后设立上海乾灏投资管理中心等六家有限合伙企业,每家合伙企业对应一个或一个系列的项目(产品),以认购上述有限合伙公司份额的方式实现募资的目的。上海优道公司招募了大量金融产品销售队伍,伪造成理财产品并对外销售,而所募资金最终转移至成清波处。  这些理财产品最终是无法兑付的,成清波也因上海优道非法集资案于2014年被上海警方拘捕。而“中技系”控制的上市公司则“一地鸡毛”。在退市之前,国恒被曝出此前定增募集的9亿元资金不知去向。也由于中技系系列资本运作后被“掏空”,成为新退市制度下首家被终止上市公司。而上海优道一案,为*ST新亿留下了近10亿元的债务,ST成城与则因此被监管层立案调查。  成清波的“把戏”并非个案,目前还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一己私利,运用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  日,公司宁波股份有限称,拟以评估价格580万元,受让关联自然人袁向阳女士名下一台劳斯莱斯幻影轿车(此价格不含牌照)。而袁向阳女士系公司董事,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郭启寅先生的一致行动人,二人当时合计持有该公司近四成的股份。  袁向阳女士其实就是公司董事长郭启寅的夫人,也就是说一家上市公司花了580万元买下了自家老板娘的一辆劳斯莱斯轿车。这家公司上年的净利约745万元,这一笔交易就占上年净利润3/4以上。这一举动引起众多网友质疑,舆论直指这是要将公司“掏空”的行为。  今年4月29日华泽钴镍(现)披露的2015年度报告显示巨亏1.55亿元,此外,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一份保留意见,两位独立董事也无法保证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市公司2015年度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其他关联资金往来情况汇总表》显示,华泽钴镍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陕西星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占用华泽钴镍子公司陕西华泽镍钴金属有限公司资金,2013年余额为10.81亿元,2014年余额为14.15亿元,2015年余额为14.97亿元。而2013年至2015年,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分别为11.82亿元、14.13亿元和12.57亿元。  上市公司近15亿元的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不还,甚至已经超过了该上市公司当年的净资产,这充分暴露了这些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赤裸裸贪欲。  防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业界建议应“内外兼治”  “掏空”专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而把资产和利润转移出上市公司的行为。控股股东通过截留、挪用等行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和控股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操纵公司重大决定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类似的“掏空”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尽管“掏空”交易掩盖在一般正常交易之中,往往是关联交易,但仍具有明显特征,一是基于控股股东利益,二是必然损害公司及其他中小股东利益。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近几年来,证监会、交易所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部分大股东控制并“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有所收敛,但仍屡见不鲜,其手段越来越隐蔽。部分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作为圈钱工具,将上市公司的资金据为己有,并通过关联交易、担保等手段侵犯上市公司利益,造成了一些上市公司无法正常经营,甚至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对中国股市的制度完善和健全形成直接挑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立坚表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关联交易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具体包括资产销售、转移定价、借款担保、剥夺公司发展机会,甚至直接盗取和侵占等;二是通过支付终极控股股东委派的经理人员较高的薪酬、高派现、股权的稀释、内幕交易、爬行式收购以及其他形式的财务方式等来提升其所控制股份的价值。  他建议,防范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可以“内外兼治”。内部应继续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水平,强化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当下不少民营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今后要逐步改变这种股权结构,建立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制衡结构,这样大股东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避免某些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发生。  上海金杜律师事务所证券部律师程凯建议,外部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外部监督的整治作用。在加强法律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方面,要建立针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长效法律机制,尤其是需要在民事和刑事责任方面进行适当的严厉的制度安排。同时,应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尤其是保护好中小股东的投票权和诉讼权。另外,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还有专家建议,应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媒体舆论的监督力量,其中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新闻媒体应保证客观公正。&&&大股东祭出秘密武器 质押股票变减持套现 日 01:57&& 来源: &&&&&&&& &   点击查看&&&  “有的公司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就没打算还。”债券投资经理赵响(化名)惴惴道,“有家公司的私募可交换债已出问题了。”赵响吐吐舌头,截住了话头。   大股东减持套现一直被投资者诟病。如今,精明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使出了新的秘密武器——私募可交换债来减持套现,以绕开监管,瞒过投资者。私募可交换债审批简单,质押率高,在最短时间内,可帮大股东减得一股不剩。现有十多家上市公司发行了这种可交换债,还有至少数十家公司排队等待发行。  洞悉  债券投资经理是近几年个人财富积累最快、职业发展最顺畅的一部分人。由于他们投资的市场只有机构投资者参与,这些债券投资经理“低调”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其幸福生活很少为大众所知。  赵响就是这部分成功者中的一员。他供职于一家中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要职责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拜4年债券大牛市所赐,赵响每年的投资收益率都在公司排名中位列前三。因此,赵响的职位升迁速度特别快,不到40岁就被提拔为投资总监,个人收入在同事里也是遥遥领先。  “我的职业历程在债券投资经理中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以说整个债券市场的参与者都受益。因为债券市场持续牛市,收益率远好于股市,所以市场上资深的债券投资经理特别稀缺。里做债券投研的,一两年后就能当基金经理;而做股票投研的,一般都要做三四年才能当上基金经理。”赵响说。  但最近赵响隐隐感到债券牛市可能快到头了。他的判断依据是,起到“债市大盘指数”作用的10年期国债持续走低;同时,中美两国差已从最高时的3个百分点左右降到了目前的0.3个百分点左右。  而且,一个普遍被市场看好的情况却让赵响格外不安:9月初,在交易所流程中的私募可交换债达到近30家,其中一半已获得通过。这近30个项目的融资规模达400亿元,而去年全年私募可交换债总规模不过142亿元。  秘密  老周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在债券市场浸淫多年。对于赵响欲言又止的私募可交换债,老周呵呵一笑,“债市是大佬云集的地方,什么故事我没见过!私募可交换债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一鱼多吃’的一种玩法而已。”他轻描淡写地说。  私募可交换债,听起来是个复杂的金融名词。当大多数投资者还搞不清楚它的含义时,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已借助它完成“金蝉脱壳”,从银行间市场套取大笔现金。  老周解释,只要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哪怕是个人,都可以用他们的股票做质押来发行私募可交换债。这种私募债一般期限为3年至5年,利率低于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也低于券商的质押式回购。一年内债券不得转成股票,之后可以选择把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也可以持债到期。  “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如大股东手里有10亿元市值股票,那么他基本上可以发行9亿元规模的私募可交换债。最重要的是发行流程简单,门槛低,3个月就能完成发行。即便是把手里的股票全部质押出去,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还在。大股东发债融了钱究竟去干嘛也没人问。”老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老周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上市公司,十年前几个主创人员出资不过几百万元创立一家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市值迅速爆发至40亿元。第一大股东是自然人,持股不到7%,也就是说第一大股东持有的市值约为2.5亿元。但这家公司以控股股东为发债主体,发行了约2.5亿元的私募可交换债,相当于第一大股东所有的股份都从债券市场套现出来。但这家公司一年的总收入不过2亿元,净利润不到2000万。而且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像这样的公司发债后实际控制人就已经套现成功。接下来控股股东拥有主动权:想继续搞企业,可以继续投入;不想干了,可以把公司股权让给别人,钱也不用还了,甩手走人。”老周见怪不怪地解释。  那么谁来接盘呢?老周嘿嘿一笑,“既然是私募债,就是不公开发行,买卖双方商量好就行。合作方式有很多。”   投资私募可交换债目前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最好的情况是一年后股价上涨幅度大于转股价格,收益率高于债券利息;次好的情况是,股价波澜不惊,持债到期,每年也有4%至5%的债券收益率;最糟的情况是,股价狂跌,大股东质押的股票市值不能覆盖发行价格。  “股价暴跌也无妨,再烂的股票也有'壳价值’。”老周吸了吸鼻子。  “像这样的公司发债后实际控制人就已套现成功。接下来控股股东拥有主动权:想继续搞企业,可以继续投入;不想干了,可以把公司股权让给别人,钱也不用还了,甩手走人。”老周见怪不怪地解释。  隐忧  可能是年纪尚轻,赵响对私募可交换债甚至整个债市忧心忡忡。“你想想看,大股东如果能通过买卖股票一夜暴富,谁还会踏踏实实经营企业。”赵响说,“那么持有这些公司债券或股票的前途在哪里?”  赵响介绍,一旦公司上市,股东个人财富就成百上千倍增长。这还不算,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更容易,利率普遍低于一般公司债。且能通过质押股票向银行、券商融资。现在又多了个融资更方便、质押率更高的私募可交换债。  “在国外,大股东质押股票获得融资是很常见的,但质押股票和让渡公司管理权基本是同时发生的;而国内,大股东的大部分股权已经质押给其他机构,可他仍旧保留着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任何重大决策还是大股东说了算。”赵响摊开双手,一脸疑惑。  而这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尤其是自然人股东,通过各种方式减持套现后,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爆发式增长。  由于是私募性质,加上相对小众,私募可交换债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都不够,各家私募可交换债的条款设置不尽相同,这增加了监管难度。  最让赵响担心的是,从2018年开始,这些从2015年中开始“井喷”的私募可交换债将进入集中兑付期。“很难说债券的牛市还能持续多久。这种背景下,私募可交换债的前景恐怕并不乐观。”赵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相关报道&&&      &&&炊具大王告别苏泊尔扑朔迷离 苏氏家族所持股份不足0.01% 日03:27
&&&&&&&&&&&&&&&&&&&&&&&&&
  “炊具大王”告别(35.91)扑朔迷离 创始人苏氏家族减持到剩余股份不足0.01%  ■本报记者 徐超 杭州报道  说再见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泊尔”,002032.SZ)11月20日晚间公告,公司于11月18日收到股东苏泊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苏泊尔集团”)的告知,苏泊尔集团股份减持计划已于11月18日届满。经过半年的减持,目前,苏泊尔集团仅持有上市公司3.23万股,持股比例不足0.01%,均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这意味着对上市公司苏泊尔来说,苏泊尔集团已经成为只是持股数较多的大户甲而已,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创始人苏增福父子等于是彻底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家族品牌。  对于苏泊尔集团的减持退出,有分析人士认为,苏泊尔已彻底成为外资企业的贴牌工具。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外资与中国商业文化融合不洽的话,对今后的市场份额扩张或带来消极影响。  《华夏时报》记者致电苏泊尔方面,得到一个信息是苏泊尔集团现在涉足卫浴设备的生产销售。  减持真相扑朔迷离  根据苏泊尔公告,苏泊尔集团于5月19日至11月18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苏泊尔593.38万股(占总股本的0.93%),减持均价36.15元/股,变现约2.15亿元。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苏泊尔集团持有上市公司逾5596万股。日,苏泊尔披露控股股东法国SEB INTERNATIONALE S.A.S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苏泊尔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5000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9%,本次协议转让事项已于日完成过户登记手续。  日,苏泊尔成为中小板第32家上市公司。苏泊尔的实际控制人为苏增福,其自身持有上市公司19.22%的股份,通过苏泊尔集团间接持有25.52%的股份,其他4位非流通股东中苏增福与苏显泽是父子关系,与苏艳是父女关系,曾林福与黄墩清是岳父与女婿关系。苏增福家族合计持有苏泊尔42.86%的股份。
  2007年法国SEB国际股份公司(SEB国际)通过要约收购等方式拿下苏泊尔控股权,之后苏氏家族就开始了疯狂减持。  2009年10月开始,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持续在二级市场抛售苏泊尔股权,2009年10月连续3天抛售共计约142万股流通股,套现2806.48万元。2010年苏显泽先后减持11次,共计133.39万股,套现2667.18万元。苏增福2008年11月底至2009年底累计减持920多万股,套现1.5亿元。2010年上半年苏增福继续大举减持,仅在当年5月6次减持72万股,再度套现1177.22万元。苏泊尔的高管层也出现减持行为。  对于苏氏家族的减持,有分析人士认为,2009年末苏氏父子介入房地产开发,因此套现是为转型到房地产业务。  此外,苏氏家族曾卷入行贿案。2006年,当时占据国内压力锅市场最大份额的苏泊尔提出要被全球最大的小家电和炊具生产商之一、法国厨具巨头SEB公司并购,此举引发中国炊具行业的激烈抵制,认为这次收购成功后会造成市场垄断。后原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正司级巡视员郭京毅的受贿案判决书显示,苏显泽2007年两次行贿郭30万,之后并购案获商务部批复同意。  苏泊尔证券部人士告诉记者具体减持原因上市公司并不清楚,“不过目前苏泊尔集团在涉足卫浴领域。”  从控股到财务投资者  苏泊尔的前身是浙江台州玉环的一个农机厂,苏增福曾在海军服役8年,回乡当过农民,1985年时出任该农机厂厂长。当时苏泊尔只是给沈阳双喜压力锅厂做配件,后来因为竞争的关系被停止使用“双喜”商标,于是在1994年底注册成立了苏泊尔公司。20多年后,苏泊尔成为全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基地,苏增福也被誉为“中国炊具大王”。  公开信息显示,自SEB国际收购苏泊尔以来,苏泊尔的销售额和净利润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苏泊尔净利1.72亿元,同比增长71.98%;2008年净利同比增长34.72%;2009年净利增长20.81%。2010年净利超4亿元,同比增长30.44%。  苏泊尔2015年的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14.42%,净利同比增28.86%,扣非净利增25.32%,总资产11.49%。2016年的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增6.92%,净利增19.10%,总资产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有一定比例的下降。从今年三季报来看,总资产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还有一定比例下降,但营收、净利等业绩还是增长的,总体来看苏泊尔业绩还是稳步增长的。因此苏氏家族选择彻底走人的方式,与其他上市公司实控方部分套现或业绩不佳闪人的方式就显得特别突兀。  公开信息显示,SEB国际收购苏泊尔是为借助国内品牌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将高端产品理念带入苏泊尔。但与此同时,苏泊尔也曾被多次曝出产品质量问题。从乐百氏被达能收购后又抛弃的事例来看,国产著名品牌被外资收购后的利与弊,还是一把双刃剑。  财经评论学者虞东箭认为,从苏氏家族让出控股权起,他们就将自己定位成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者,逢高出局是必然选择。目前股价处在历史性的高位附近,减持其实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只是法国股东如何与中国商业文化融合是个大问题,此前重啤、(17.60)都是长时间整合无果,而且对上市公司市场份额的扩张带来消极影响。”&减持刚完成 英飞拓实控人再抛6个月减持计划 日 01:50&& 来源:
& 最新价:8.05&总市值:84.02亿  11月29日晚间,(002528,SZ)公告称,此前实控人刘肇怀通过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4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28%,已完成减持计划。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发布完成减持计划的同一天,英飞拓又抛出另一个新的减持计划,称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刘肇怀计划自日起的未来六个月内,以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5.5%。  累计套现3.32亿元  日,英飞拓披露了《关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拟减持股份的提示性公告》,控股股东JHL INNITE LLC及实控人刘肇怀计划自日起未来六个月内以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4634万股,占当时公司总股本比例5.01%。  减持计划发布后,刘肇怀的减持分三次进行,其分别于日、11月14日和11月16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股票200万股、3300万股和971万股,减持比例分别为0.19%、3.16%和0.93%,合计达到4.28%;减持均价分别为8.27元/股、7.37元/股和7.42元/股。记者粗略计算,此番减持后,刘肇怀累计套现达3.32亿元。  日,英飞拓收到控股股东JHL INNITE LLC及实际控制人刘肇怀的《关于完成减持计划的告知函》,称减持计划已经履行完毕,控股股东未减持股份,实控人刘肇怀累计减持4471万股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28%,实际减持数量未超出减持计划。  减持计划完成后,控股股东JHL INFINITE LLC的持股未发生变化,持股数量为3.2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78%,且全为无份;实控人刘肇怀持股数量由3.15亿股变为2.7亿股,持股比例由30.14%变为25.85%,其中无限售股比例由7.53%变为3.25%,有限售股未发生变化。刘肇怀通过JHL INFINITE LLC合计控制公司股份5.91亿股,占总股本的56.63%,仍为本公司实际控制人。  再抛新减持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减持计划完成公告发布的同一天,英飞拓实控人再抛新减持计划。英飞拓公告称,11月28日收到控股股东JHL INFINITE LLC及实控人刘肇怀的通知,称为支持公司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和公司运营发展所需,拟自日起未来六个月内,以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方式方式减持股份合计不超过5.5%。  此外,刘肇怀承诺在其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超过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5%;在离职后六个月内,不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记者注意到,年初以来,英飞拓减持队伍中也出现了高管身影,6月16日,公司财务总监廖运和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减持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67%,6月17日,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林冲减持9.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1%。&&&&&&
12月以来重要股东净减持逾百亿 创业板上演“夺命逃亡”
04:04:23 来源:
  12月份市场风云突变,股指大幅回落,回撤近150点,重新回到3100点附近。尽管市场大幅调整,但产业资本的减持热情却在升温,12月以来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逾百亿元,达到116.2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12月最后两周创业板的减持压力仍然较大,本创业板市值达到46.33亿元,12月最后一周创业板的限售股解禁市值更是达到183.30亿元。
  即便经历了惨烈杀跌,创业板当前整体依然在60倍左右,高估值瓶颈仍然显著,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介入。
  12月产业资本净减持116.29亿元
  经历了11月份的震荡冲关后,12月以来沪深两市开启调整模式,但产业资本减持热情也随之升温。显示,11月以来共有298只出现重要变动,其中的股票有109只,合计增持股份数量6.19亿股,增持金额估算为91.94亿元;遭减持的股票有189只,合计减持股份数量为12.85亿股,减持规模估算为208.23亿元。整体来看,净减持金额为116.29亿元。由此来看,12月份是限售股解禁的密集发生阶段,减持规模也显著提升。
  从个股来看,出现重要股东增持的109只股票中有25只股票的增持金额超过亿元,()产业资本的增持金额居首,达到31.98亿元,显著高于其他个股。()、()、()和()产业资本的增持金额超过3亿元,分别为3.70亿元、3.66亿元、3.47亿元和3.28亿元。()、()、()、()、()和()产业资本增持金额超过2亿元。
  在出现重要股东减持的189只股票中有48只股票的减持金额超过亿元,()、()、()、()和()产业资本减持金额居前,超过10亿元,分别为18.20亿元、12.09亿元、11.30亿元、11.24亿元和10.11亿元。()、()、天隆集团、()和()产业资本减持金额超过5亿元,分别为9.88亿元、7.98亿元、7.53亿元、6.71亿元和6.30亿元。共有30只股票的产业资本减持金额超过2亿元。
  创业板仍是“重灾区”
  从市场分布来看,创业板有30只股票获得增持,合计增持金额为8.56亿元;70只股票出现减持,合计减持金额为72.47亿元。创业板整体净减持金额为63.91亿元。中小企业板有42只股票获得增持,合计增持金额为57.93亿元;71只股票出现减持,合计减持金额为50.04亿元。中小板整体净增持金额为7.89亿元。
  上证主板有19只股票获得增持,合计增持金额为19.00亿元。有26只股获得减持,合计减持金额为61.55亿元。上证主板整体净减持金额为42.55亿元。深证主板有17只股票获得增持,合计增持金额为6.45亿元。有21只股票出现减持,合计减持金额为24.16亿元。深证主板整体净减持金额为17.71亿元。
  由此来看,创业板是产业资本减持的“重灾区”,减持规模显著高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投资者仍需谨慎,不要盲目介入创业板。一方面,12月以来,创业板指数击穿2000点关口。不过随后出现超跌反弹,逐步靠近2000点附近,但这仅属于超跌反弹,且反弹时量能不足,抄底资金并不多,继续追高意义并不大。另一方面,即便经历了惨烈杀跌,创业板当前整体市盈率依然在60倍左右。进入四季度,市场的聚焦点转至2017年的业绩表现上,对所谓的“估值切换”行情关注度提升,在估值不变情况下,股价将跟随预期业绩增速出现相应的,市场也一直对创业板股票的估值切换行情抱以期待,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来看创业板市盈率颇高,但业绩增速却出现收窄,市场期许的成长股估值切换可能很难实现。&&&上市公司频打“擦边球” 谨防大股东恶意减持“套路深” 日 01:08&& 来源:
&   大股东减持永远是资本市场绕不过的话题,而近期更是出现一种新的方式——“清仓式”减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公布减持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拟将手中所持股份在短期内全部出清,套现额巨大。&&&&&&&& 以为例,8月23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黄文帜计划以及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其名下的全部1.2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28.99%。此后,黄文帜便开始其减持之旅。从8月31日到9月28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黄文帜分6次减持了所持吉艾科技股份,减持均价13.77元/股~15.89元/股之间,共计套现超过18亿元。至此,黄文帜所持吉艾科技股份已经全部清仓。统计发现,此类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小创板块,占比接近9成。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大股东减持并非全都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个别股票被股东减持的主要原因是估值高,尤其是小盘股估值偏高。  对于下半年出现的大股东减持潮,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解禁压力大。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A股的解禁市值高达3644亿元,远高于其他各月,为全年最高月份。此前的11月和10月A股解禁市值仅为2572亿元和930亿元。对于A股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连续减持对市场信心会形成一定的打击。而类似清仓式减持短期增多,市场人士担忧大盘将持续承压。  为了完成清仓式减持,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此过程中也使尽浑身解数,违规减持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以为例,大连承运投资集团自日至9月1日期间累计减持天宝股份2840万股,减持比例为5.19%,达到减持5%的信披要求后并未停止减持,且未进行公开披露。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身上。9月29日因减持股份达到5%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披露义务,并继续超比例减持。  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即迅疾谋求全身而退。12月6日公告,自日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德群及其一致行动人刘晓庆及赵长松累计减持公司股份总数为4762.2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为4.99999%。在减持期间,刘德群还申请了辞职。此外,独立董事林毅、销售总监张胜辉也一同辞职。  减持的本质是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转让股份是股东权利之一,本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背后的各种打“擦边球”行为,亦即减持背后的乱象。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部分公司先推出高送转方案,或使公司具有热门概念,等到股价因市场跟风炒高后,大股东便找理由减持套现,实现股份减持利益最大化。  数据解析&&&    &&&IPO成造富机 上市公司股东掐点清仓减持成常态 日 07:19&& 来源: &&&&&&&& &   日上市的近日公告称,公司持股15%的股东计划在日起开始减持持有的公司部分股票,思维列控上市刚满一年。上市刚满一年就出现被掐点减持的上市公司,思维列控不是个例,还有很多上市公司出现遭股东掐点,甚至清仓减持的现象,相比之下,后者则影响更大,并且也考验目前IPO提速下,市场对这种减持的承压能力。  多家上市公司遭掐点减持  上市公司股东为了资金周转减持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部分上市公司股东表现的急不可耐减持则有点让市场产生情绪,尤其以对那些持股刚完成或者即将要解禁就立即宣告要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股东为主。  日, 思维列控公布了公司股东远望谷的减持进展公告,远望谷持有思维列控15%股权,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思维列控日上市,12月26日左右部分首发股迎来解禁。远望谷泽则表示自日起三个月内减持128万股,截至目前已经减持了105万股。  除了控股股东的协议转让,股东的减持一般被解读为市场的利空,因为这代表股东认为公司目前市盈率存在高估。  股东金石灏汭持有的公司161万股刚刚完成解禁,金石灏汭就在12月30日公告称,15个交易日后6个月内全部减持该笔。的股东冯忠、冯志凌、无锡英航、益宇投资计划在日至日期间以方式减持天华超净不超过 751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2.18%,而这笔股份日才正式解禁。  日,公告称收到公司股东宏源汇富、祝佳霖、杨雄文出具的《减持计划告知函》,计划在公告之日起三个交易日后的12个月内减持持有的部分公司股票,而实际上通合科技在日才上市,此次减持计划中,宏源汇富减持最多,它计划减持不超过313.75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份的3.87%。  从这些出现过股东持股刚迎来解禁就立马宣布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股价来看,确实影响较为明显,大部分股价都出现了连续大跌,或者出现连续的阴跌滞涨。  清仓式减持更被诟病  如果很多上市公司股东掐点减持只是表现出急不可耐,那么清仓减持的股东则显得不厚道,如此也表明这些股东当时都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突击入股IPO企业,公司一旦上市,持股市值遭到炒作,限售期限一到就全部卖出。市场人士表示,就目前法规来看,这种情况虽然不违规,但是对于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是遭到清仓式减持的上市公司股价必定承压,其次对于IPO的提速也是个考验,如果IPO提速只成了这些财务投资者的造富机,那么就失去了它的自身价值。  12月31日公告称,收到股东红杉资本资本的《股份减持计划告知函》,截至目前红杉资本共持有光环新网3608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4.99%,红杉资本计划在日-日期间合计减持不超过持有的光环新网全部3608万股。  12月29日公告称,公司股东天津计划在股份解除限售后的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其持有的本公司全部股份58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44%。  股东达晨财信和一致行动人达晨创投在日-日期间减持了它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910万股份, 占公司总股份的7.58%,股东做出减持计划的时间也是持股解禁后的1个多月。  除此之外,持股1425万股,占总股份7.13%的股东上海祥禾和持股1107万股,占总股份5.53%的连捷资本计划将这些持股在日解禁15个日后的12个月内清仓减持。持股5236万股,占公司总股份5.08%的股东刘炜计划在12月23日后的6个月内全部进行减持,刘炜持股也是12月中旬刚完成解禁。  12月7日披露股东减持计划,12月3日刚刚解禁的金融发展持有公司904.4万股股份,占维格娜丝总股本的6.11%,金融发展计划对维格娜丝进行清仓减持。  此后不久发布公告称,日分别收到股东联创永溢和长海创投拟减持公司股份的告知函,两人将自日股份解除限售之日起六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1125万股。  也是刚解禁就清仓减持,相同的现象还出现在、、、和等公司身上。  A股高市盈率成主因  虽然这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资金周转,但是市场都知道的是,减持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认为自己所持的公司股票价值存在高估,现在不减持,以后减持套现的金额将更低,而就目前的A股来看,高估不仅仅是个股的问题,而是整个A股市场的问题。  以读者传媒为例,日开始,公司的部分首发股票迎来解禁,公司股东光大资本公告将在日起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及二级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减持公司股票不超过1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4.38%,截至日,读者传媒股价收于29.32元/股,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则为101倍,而日解禁时的股价则为29.89元/股,显然市盈率要远远超过101倍,这个市盈率相比于上交所平均15.94倍的市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于次新股来说又是非常普遍的。  所以高市盈率是股东一解禁就急着减持的根本原因,而对于这些财务投资者来说,减持的动机则是上市后获得的丰厚利润,因为这些股东主要是通过定增方式或者上市前入股的形式持有的股票,持股成本都非常低。  仍旧以读者传媒为例,光大资本拟减持的读者传媒1260万股,其实是光大资本在2011年3月参与读者传媒增资扩股时获得的700万股,此后通过几次转增股票变成了现在的1260万股,当时的持股成本为11元/股,也就是持股成本为7700万元,截至日收盘,持股市值则为3.77亿元,相当于浮盈3亿元。  而基本上所有上市公司清仓减持的股东都是这样,公司本身估值存在高估,并且自身浮盈又较高,最终出现清仓减持就成为合理的逻辑了。  需要为清仓式减持立规矩  不管是掐点减持还是清仓式减持,虽然市场议论较多,但是按照目前的监管规则,都是符合规定的,市场只能评论,这些股东们依然赚的盆满钵满。  桂浩明在肯定了股东减持符合市场规律的同时,则认为对于清仓式减持要建章立制,桂浩明表示,“类似”清仓式减持“这样的行为,的确也给市场带来冲击,鉴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现行制度基础上,不妨增加一些规范要求。既保证其卖出的权利,也通过适当的限制来缓解卖出行为对市场的冲击。”  减持作为这些财务投资者投资的退出通道,不应该堵塞,这样才能激发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激情,但是可以设置一些制度来制止这些清仓式的野蛮减持行为,桂浩明认为,“对于那些持股数量特别大的财务投资者,要求其分批卖出,并且应该事先进行公告。另外,上市公司在财务投资者等的持股解禁期到来之前,通过相关渠道进行必要的信息提示。当然,如果这些公司在筹划上市时,能够让财务投资者表达自愿延长或部分延长锁定期的意愿,则是一种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安排,相信会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此举也会成为公司的一个利好消息。”  除此之外,市场人士建议,监管层还可以做这样的规定,计划清仓式减持或者减持比例超过持股80%以上的股东,减持股份必须全部通过大宗交易形式减持,不能通过集合竞价的方式减持,如此也会减小对股价产生的利空压力。&&&2016年A股增减持:大股东套现超3千亿 增持近5成靠举牌 日 07:59&& 来源: &&&&&&&& &   A股市场重要大股东增减持向来是市场焦点,通过一级市场IPO和后,大股东减持往往能够以超低成本价在二级市场套现离场,而相反大股东增持却体现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往往被二级市场投资者视作利好。  而回顾2016年,显示,按公告日期计算,大股东增持方面,共计有793股呈净增持状态,合计净增持金额为1926亿元,而大股东减持方面,共计有1177股呈净减持状态,合计净减持金额为3035亿元,也就是整个2016年,整个A股市场大股东净套现额度为1109亿元。  而个股角度看,按净减持额度排名,、、、、、、等个股排名靠前,减持额度均超20亿元。(图片数据来源:数据)  年度股东减持金额最高的是永泰能源,其控股股东永泰控股于2016年7月、9月连续大幅减持所持永泰能源股票,持股比例从减持前的41.67%降至32.41%,合计套现约47亿元。对于减持的原因,永泰集团称是出于集团整体业务发展和自身资金需求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永泰能源大股东均为减持,并无大股东增持,这与其基本面糟糕不无关系,数据显示,其2013年和2014年净利润曾连续两年下滑,2015年一度同比大增近五成,但2016年再次出现下滑趋势,2016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再次下滑12.37%。  而增持方面,、、、、、等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险资举牌、股权争夺、阿里概念是促使这些个股被大股东大举增持的最主要推手。  仅万科A和中国建筑净增持金额就高达约740亿元,占总净增持金额1926亿元的近40%,而、北京等则是陷入了股权争夺战,从而引发大股东净增持,合计金额也高达121亿元,两者合计占净增持总额的近45%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举牌、股权争夺等因素,大股东净增持金额将还要下降近5成。(图片数据来源:)  2016年被称为A股史上第一融资年。一边是史上第一融资年的沉重压力,另一边则是密集减持套现风波的上演,对于2016年来说,A股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可谓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层于2016年年初也颁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的举措,其中还明确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并借此达到减缓市场减持套现的冲击压力。  但在减持新规之下,16年股市的减持压力依旧沉重,而全年减持规模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为数不少,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清仓式”减持的现象,这无疑给市场投资信心构成了较大的冲击。  纵观上市公司诸多的减持原因,却五花八门,各有解释。其中,有的因提升自身资金利用率,而采取减持回收资金的策略;有的则考虑到企业整体的战略性部署,而进行渐进式减持;有的则为其资产重组铺路,试图为上市公司带来转机。至于不少上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股东减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