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敢跟日本打经济战

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若打经济战日将损失惨重-中新网
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若打经济战日将损失惨重
  若打经济战,日将损失惨重
  9月11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就日本政府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发表谈话指出,中国政府和军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
  眼下,中日以武力解决钓鱼岛的猜测正处热议当中,军事之外,双方是否会打经济战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一旦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和中国损失会如何?谁的损失更大?
  “钓鱼岛问题可能不断升级、恶化,但目前还未到贸易制裁的程度,因为现在事态发展已经对日本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日本产品尤其是汽车已在中国出现滞销,不是发动抵制日货的问题,而是人们发自内心不愿购买日货。还未发动经济战,日本经济已受到不利影响。随着情况进一步恶化,中国将来可能会打经济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坦言。
  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旅游日本,华人占四成
  说起旅游,日本旅游业基本靠中国人撑起半边天。就去年,日本政府观光局发布截至2月25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两岸三地的访日人数高达25.4万人,占全体访日外国游客的43.7%。其中,大陆游客达11.04万人,中国香港游客达4.66万人。访日外国人游客主要以华人为主,这一趋势今后更加强劲。
  而日本国家旅游局上海事务所所长铃木克明曾透露,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16万日元(约合14000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8万日元,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按照当时的中日汇率比,以中国游客人均消费16万日元计算,仅1月份,中国两岸三地游客就给日本旅游业贡献3.56亿元人民币,大陆游客花费1.55亿元人民币。不考虑物价水平及其他因素,一年12个月就是42.7亿元人民币。
【编辑:李金磊】
>相关新闻:
>经济新闻精选:
?? ?????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由于中国的坚持抗战,日本不能不陷于长期战争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对扩大中的占领区的经济与超经济的掠夺,也无法填满战争的无底的欲壑,结果是日本的军费大幅度地增长了。年间,日本直接军费的累计额是51亿日元,年平均为8.5亿日元;年间,直接军费的累计额高达441亿日元,年平均88.20亿日元,即增长了10倍。而年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仅由120亿日元增加到173亿日元,即增长不到50%,非生产性的军费增长远远超过工业发展的速度及经济许可的限度,这不能不带来与日俱增的灾难性的影响。   1937年秋天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又给脆弱的日本经济以当头—棒。虽然对中国占领区的输出额增加了40.7%,但由于国际贸易的衰退,1938年日本的输出总额反较上一年度减少了20%以上。贸易条件也更形恶化了,如棉布,输出的实物量减少了25.9%,而价值额却减少了38.3%。出口锐减,使得只能是量出为入的日本进口额也相应地减少了35.2%,轻工业原料及粮食进口额减少幅度更高达52%~89%。市场需求及原料供应的剧减,使轻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38年6月,轻工业停业的已占企业总数的49%,失业人数由1937年的7万人激增至150万人,半失业者更多达300万人。   世界经济危机固然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但就日本经济危机的形成与发展言,主要并长期起作用的,仍然是战争与扩军这一因素。不可否认的事实是,1939年以后,亦即在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之后,日本经济才更加恶化了,并演发为全面的军事膨胀型的经济危机。   七七事变后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是:   民用工业的萎缩。表面上看,1937年后的日本经济仍在发展中,只不过是增长率显著地压低了。年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0.5%,而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却下降到5.1%。但这一综合性数字,掩盖了日益深化的日本经济危机。如以年的平均产值为100,则1941年陆军武器的生产指数为120,海军武器为500,生产资料为120,消费资料约为75%。由此可见,1937年后的工业发展,只是一种假象,除与军工生产直接相关连的部分重工业确有发展外,工业增长仅仅是意味着退出再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军用产品产值的恶性增长。就民用工业说来,则无论是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的生产都逐渐衰退了。   早自1937年秋起,因军需生产的急剧膨胀,日本就已面临着资金、原料、动力、劳力及外汇分配上的严重困难。年间陆续颁布的临时措施法、临时资金调整法、国家总动员法、限制雇佣职工令等,目的即在于压缩民用经济,特别是其中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以保障军需。为此,不仅禁止多达560项原料与商品的进口,而且,更规定诸如橡胶、皮革、铝、锌、锡等都不得供应民用,进口的原棉、羊毛、纤维浆等只能用以生产换取外汇的出口商品,这就使得1937年后的第二部类的生产连年下降。以年的平均值为100,则纺织业的产值指数由1937年的133,下降到1941年的79,食品业的指数亦由1937年的104,下降到1941年的90。   如果说1939年前日本是依赖牺牲第二部类的办法来强行发展第一部类的话,那么,在1938年第一部类生产达到最高峰之后,日本已不得不牺牲第一部类中的民用经济部分以强行扩大军需工业的生产。剜肉补疮不够用了,就只能是杀鸡取卵。年间,普通钢材、工作母机、煤炭等产值逐年减少。化工产值甚至低于1937年的水平。因此,虽然算进第一部类产值中的军需品的产值大幅度增长了,然而,第一部类的总产值却反而减少了近10%。1940年提出的“有重点的增加生产的方针”,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地承认了这一再生产过程遭到破坏的既存事实,并也表示了要进一步牺牲生产资料(更不用说消费资料)生产以发展军需工业蛮干到底的决心。军需工业发展,归根结底,是以生产资料的扩大为基础的;事情发展到了军需工业吞噬生产资料的地步,也就表明日本已濒临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农业生产衰退。由于受到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日本农业发展是很缓慢的,且长期不能自给。除部分畜产品及小麦外,大米、大豆、蔗糖等部分或全部来自对我国台湾、东北及对朝鲜的掠夺。作为慢性农业危机的突出表现,年间大米进口(掠夺)的年平均额(1246万石),虽较年的年平均额(1001万石)增长了24%,而作为日本主食的大米消费量,按人口平均计算,却由年的1.14石减少到了年的1.06石,即减少了8%。如果说1939年前农业产量的增长虽然跟不上人口增长率但毕竟还有所发展的话,那么,在这以后,无论是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产量都绝对地减少了。由于征调劳工与士兵,扩大军事用地等,年间,农村劳力减少了207万人,农业用地减少了237 774町。另则,与1937年比较,1941年的农用生铁减少了64%,氮、磷、钾肥也因供给战争的缘故而减少了。结果是1940年的稻谷产量较前5年的平均产量减少了431.5万石;而1941年的产量又较1940年减少了578.6万石。1939年发生了严重的粮荒,迫使日本采行强制征购的“供出制度”;1940年起,又强制农民缩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增加粮食生产;l941年起,更推行旨在压低消费量的粮食定额配给制。凡此种种,表明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农业生产已陷入绝境。日本力图扩大对占领区的掠夺,但竭泽而渔的做法只是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更行衰退。与1938年相比较,年掠夺自我国台湾及朝鲜的大米进口的年平均额倒减少了20%。   财政濒于崩溃。占预算支出70%~80%的直接军费直线上升,使国家支出与年俱增。年~年5年度间,日本预算支出累计达488.37亿日元,较前5年的累计额107.55亿日元增长近4倍,这就引起税收大幅度增长,税收总额由年度的20亿日元,上升到年度的58亿日元;按户数平均计,年间每户税收负担更增加了2倍以上。1937年后劳动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全国商品周转额又急剧减少,继续扩大税收额已面临不可克服的困难。为了弥补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求助于公债和纸币的发行。1931年的国债为60亿日元,先是增加到1937年的105亿日元,继又增加到1941年的286亿日元。早在1939年初,公债发行额便已接近当时闲置中的全国活动资金的总额;其后的公债的强制推销,实际上已是在搜刮和集中民用企业的活动资金,这当然就引起再生产过程的破坏——而再生产的扩大却正是进一步增加公债发行额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公债的强制推销也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虽然提出“公债消化第一”的原则,1939年的公债认购率只有89.2%,次年更又减少到78.5%。在此期间,通货发行额也大幅度增加了,由1931年的13.30亿日元,增至1936年底的18.70亿日元。通货膨胀影响及于当时资本与商品的正常流转,曾遭到以民政党为代表的工商业者的反对,成为统治集团内讧一度尖锐化的原因之一。七七事变后入不敷出的情况更趋严重,借助印钞机弥补赤字便成了常规。通货发行额由1937年底的23.10亿日元,,陡增至1941年的59亿日元,远远超过流通过程中商品的价值总额,导致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以1929年批发价格指数为100,1937年为238.2,1941年为311.3。纸币的急剧贬值,是对广大人民的赤裸裸的掠夺,并也引起包括军需品在内的商品价格的暴涨,从而又不断地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1938年政府颁布了冻结物价的统制令以保障政府物资的采购,其结果只是促成黑市贸易的形成,更多的商品退出了政府管制下的公开市场。日本财政陷于恶性循环之中,赤字财政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扩大财政赤字,到头来,是以资本与商品的自由运转为条件的资本主义再生产遭到更大的破坏。   人民生活恶化。30年代初期便已发生的绝对贫困化过程,七七事变后,因国民收入的实际减少及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而急剧发展了。货币工资的增加远远跟不上零售物价的上涨,使职工的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年间,货币工资指数增加了57%,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88%,结果是,在劳动强度极大地强化,工时延长到12~14小时的情况下,工人实际工资指数却下降了16%(考虑到黑市价格,下降幅度当更大)。除赋税频增、地租暴涨、生产衰退外,促使农民生活恶化的又一要素是剪刀差的不断扩大。年间,农产品价格上涨了62%,而肥料等工业产品价格上涨了80%,工业消费品价格更上涨了100.7%。民用经济的萎缩,使无法纳入军工轨道的中、小企业或手工业者大批破产。农产品及消费品的急剧减产,使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日益缺乏,定量配给标准不断下降。据官方统计,以1937年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指数为100,到1941年,食糖的消费指数下降到76.9,肉类下降到66.9,蔬菜下降到76.1,衣料下降到62.3。1941年初,更被迫推行粮食、副食品定量配给制,除特殊情况外,成年人每日定量仅有350~390克。这就是说,日本人民已普遍生活于半饥饿的状态中。   对外贸易瓦解。战争经济的发展,对进口的原料、燃料、设备或半成品、制成品的需求量日益扩大。然而,由于原来用以弥补外贸逆差的黄金储备枯竭,更由于构成出口贸易主体的纺织业大幅度减产,1937年后日本已无力维持其传统的贸易格局——输出纺织品、生丝等,换取原材料、燃料等。据统计,年间,日本输出的棉织品由5.73亿日元减少到2.15亿日元,生丝由4.07亿日元减少到2.15亿日元,人造丝织品由1.54亿日元减少到0.60亿日元。这就使得原已被迫采行“进出口连锁制”的进口贸易更趋衰退,并进而影响到日本经济,使其逆转,进而,则更危及以扩大军需生产为宗旨的战争经济的发展。1937年,日本出口商品的3/4是销往美国与英联邦市场,随着争夺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日本和美、英关系的交恶,年间,日本对美、英控制地区的输出额由14.26亿日元剧减到5.97亿日元。1937年后,日形衰退中的日本外贸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对中国占领区的强制输出,到1941年,对中国的输出额由7.90亿日元猛增为16.58亿日元。易言之,经济实力不足的日本,已越来越严重地依赖暴力来推进贸易了。反过来,这又为战争的扩大提供新的刺激。美国实行的经济绥靖主义,曾极大地帮助了日本的对华战争,但霸权斗争终究是不可调和的。1940年7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条约,9月在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美国宣布禁止废铁等11种战略原料对日出口。1941年7月,美、英、荷相继宣布冻结日本的资金,紧接着,美国禁止棉花、粮食以外一切物资对日本的出口,英国宣布废除日英、日印、日缅通商条约,尤具影响的是,荷兰继美国之后也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每年开采石油40万吨,人造石油30万吨,而消费量为540~550万吨。进口石油来源的中断对日本经济及战争机器的运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就在宣布石油禁运后的7月31日,日本作出了向美国宣战的决定。   1941年2月,企划院总裁星野直树宣称:日本“已不能从满洲及华北获得充分的物资,不能不考虑从南方获取物资,而且拿日本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能仅仅考虑依靠支付代价的办法来进行输入”。这就表明,迟至194l年初,因军事膨胀型危机的发展,日本经济已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以致在统治阶级看来,唯一的出路在于扩大侵略战争的范围,借助于赤裸裸的战争掠夺,亦即不“支付代价”方式来摆脱恶性发展中的经济危机。  参考资料: 《日本经济史》《日本经济统计年鉴汇编》
楼主发言:4次 发图: | 更多
  一个注定要毁灭的,没啥意思  
  从别处转的,在此做参考  按日本资料统计的:  1942年,每发掷弹筒全备弹价格为11倭币,每发99式手榴弹价格为3倭元,每千发7.7毫米步枪弹价格为135倭币,每千发7.7毫米重机枪弹100倭币  三八式六五弹明显便宜,每千折倭币75元5角,约是77弹的60%价格,88毫米高射炮炮弹价格是114倭元。  81毫米迫击炮炮弹贵,要26倭币,据说此迫击炮炮弹比原装布朗德迫击炮命中率大幅度上升,也就是说制造比较精密吧,同比92式步兵炮炮弹也就30倭元  37炮穿甲弹是24倭元,同口径榴弹21倭元  1944年 89式掷弹筒炮弹还是11倭元,说明价格跟1942年并没有什么变化  一发41式山炮炮弹价格是35倭币,比37年25倭元贵了不少,但和42年相当,理由同上一帖,90野75炮炮弹是46倭币  105毫米榴弹炮价钱是67倭币,前面提到88毫米高射炮炮弹要一百多倭币,说明高射炮炮弹真心的贵,另外注意1945年2月开始日本停止生产105毫米炮弹了  120毫米迫击炮炮弹是63倭币  300毫米榴弹炮一门造价25万倭币  96式15榴需要6万1千,十加是六万四倭币  4年式15榴需要4万7千  十榴是3万6  90野是2万8700  41式山炮一门价1万2390倭元  94山1门价1万3550倭元  这是我国内战时期军火价,日本的十榴炮弹只相当于六发掷弹筒炮弹或者22发手榴弹价格,而中共的十榴相当于近40发掷弹筒炮弹或者250颗左右的手榴弹。  同样中共50迫击炮炮弹价格相当于7颗手榴弹价格,而日军掷弹筒弹药价格相当于4颗不到手榴弹价格    日军子弹:1颗77机枪弹合倭元1角,手榴弹是3元,两者差30倍  六五弹更便宜,77步枪弹更贵,取77机枪弹作为中间值是应该的  内战时期中共的步枪弹和手榴弹居然同价!!!!  因为购买的子弹也要六斤小米,这意思就是国府生产的子弹也非常昂贵  金陵兵工厂1935年10月的生产计划表,里面显示各种79弹均为法币6分钱,无论步机尖圆弹,82迫击炮为450块钱一门,82迫击炮炮弹是五块钱一发,这俩真心便宜。1挺马克沁机枪950块,也很便宜,日本的92式重机却要2450倭币了  1935年1块法币跟1块倭币差不多价钱,当然42年倭币应该有所贬值,这里只做个大概的类比。  而且这个子弹价钱是不包括桥夹的,不清楚日本价格是不是包括桥夹的,桥夹是1分钱1个。一发82迫击炮炮弹等于85发79弹,这个比率很合理,  另外说一下,一门博福斯75炮要1.5万美金,一发博福斯75炮弹要30美刀(出处以后想办法补上,这里先将就着看)  一份呈送俞大维的文件显示,1935年10月的手榴弹价格,这个价格各厂不一,济南兵工厂为7毛,巩县兵工厂为7毛6,汉阳兵工厂为8毛7,这仨都是木柄手榴弹的价钱  该报告显示开足马力生产的情况下79弹也为6分钱,半产的情况下是7分5厘一发  倭产99式手榴弹用的是苦味酸,97式手榴弹是纯TNT,中国手榴弹是20%的TNT,硝酸铵和过氯酸铵各40%  日本关于遗族抚慰金的数据,战前普通炮灰是280块,战时38年减少到二百四十多块。  国军遗族抚慰金一次性的是一百块,将校更多所以这里不讨论,国军遗族还有年抚慰金,每年一百,可以拿十几年,日军遗族年抚慰金没看到,不过反正后来一直有支付,到现在还没支付完。  中共到41年开始出台抚慰金制度,学国军,每人一百,军官150  当然这一切都是理论上的,以国军为例,大部分都赖了。  二战美军一万块美刀一条人命吧?朝鲜那会美军人命改2万美刀一条了,相当于800发105榴  大家可以参照炮弹和人命的比值,就知道,一条美军人命值七八百发75弹价钱了,国军一条人命也就半发到1发75弹价钱(后来贬值得没法算了),抗战时候八路基本上一钱不值,内战时候可以抵扣三分之一发75吨,日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条人命也就六颗75炮弹价钱  到内战期间,中共人命还是值钱了,一般是丧葬费400斤原粮(用于购买棺材和寿衣),不过这个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有限额的,也要看有没有空。  抚慰金一般也是400斤原粮,如果你是刚拉来的俘虏兵,那就别指望享受这待遇了  79那次是士兵500块,相当于2500斤议价粮,所以79年那会中共还是比较欣赏手榴弹的。--------这是转的此鸟人原话  1937年的大米是五分钱一斤,当然各地价格不尽相同。十块钱可以买200斤大米,当然果脯的问题是分配不均,能拿到的能有2千斤大米,90%以上拿不到抚恤金  银元在三十年代中期以前价格一直在波动的,35年相当于36.5美分,在国外相当于48美分,34年相当于33.8美分  电台: 只要一个真空管的六号电台只要2千倭币,五号电台需要五千倭币,2号和3号电台至少要3万,比大炮还贵,这俩货都需要六个电子真空管,一个电子真空管的价钱要七八百,产量还非常非常低,1943年3月才造300个电子管,这怎么混啊,怪不得日本老是通信中断,原来买不起备用电子管啊,像莱特岛,整个35军跟方面军失去联系达一个礼拜之久。长沙会战日军某些联队靠信鸽跟军司令部联系。整个43年陆军才生产了7800个电子真空管,而到1944年生产了12万个。
      截止44年,美国就给中国运了这么点东西,绝大多数给了驻华美军,和滇缅国军,真正是内地战场得到的,微乎其微
    37年中国就用这么点钱抗战,注意常务费和非常务费的差别,还有什么建设费,以及各军种的分配。这个费用是针对南京政府125万军人的,不是全体中国军队  到1938年11月为止,国府共购置了411万元的卫生材料,其中供部队使用的为150万元,拨归后方医院的为170万元,共花费320万元,剩余90万元将和从香港再次购买的一百万元器材一起作为储备,估计可用8个月,p200  到1938年11月累计收容伤病员55万人,其中伤员为45万人,病员十万,此数字不包括轻伤留队者,死亡为2万8千人,到12月18尚有192912人住院治疗,  粮秣补给:1937年标准为每人每天22两大米或26两面粉,折合代金每人每月2元  1937年初制定的全国军务费为3亿6249万9千元,军务临时费3千万元,军事教育费为2千万元,以上为41249万元,  建设专款用于陆军的国防建设费为1亿1971万1千元,海军建设费为228万元,空军建设费为7千万元,进口陆军军械费用为三千万元,以上总计为2亿2200万元,  从1939年1月起每月军务费三千万,国防建设费二千万元,战务费五千万元,其中军务费每月均有亏钱,战务费每月略有结余。39年末的冬装按350万人计需要9千万元,此数字不包括新兵和壮丁。冬装包括棉衣裤,军帽,绑腿,棉背心,衬衣裤各一套,棉大衣按50%补充。其中半数为领代金自制  这些数据跟上面那个截图的出处一样,上图毕竟比较麻烦,注意39年末的法币已经大大的不值钱了,只能1美刀合20法币了  后面日本人的数据表明一年半里为五十万陆军添置了4亿日元的行头,39年度中国军为350万军人只花了相当于1937年的2千万,    鬼子的  注意,陆军省下的也是常务费,实际军费要加上“特别会计”里的那份,这份包括一下追加装备费用,而战争费用是临时军费一栏支出的,这项临时军费也包括海军的,众知,倭鬼海军航空部队在抗战早期和中期出力很大,比如轰炸重庆  日方记载的“中国事变”军需动员从10月6日开始,其目标为15个师团,作战期限为半年 ,预算为10。45亿日元,其中航空关系为2.8亿日元,武器装备和弹药为2.79亿日元,一般器材8400万日元,坦克车辆及辎重为1.53亿日元,被服为1.35亿日元,口粮为6600万日元,卫生器材为1900万日元,兽医和铁蹄为6百万日元,阵中用品2百万。  按用途分,补给用为4亿9千万,派兵准备和运输费用为1亿3600万,用于动员装备的补充和修理为1亿元。经常关系项目的资材为1亿7000万。  日公布,临时军费预算总金额为48.5亿元,其中陆军为32.5亿元,海军10亿4千万元,预备费为5.5亿元。其中属于第二次军需动员:陆军为17个师团一年的军需品,外加军队建设所需的紧缺物资以及扩军用的物资和装备。总数为23亿2600万。其中武器弹药为8亿9千万,航空方面为3亿7000万,一般器材1亿8800万,坦克和辎重兵器为3亿1800万,被服2亿6500万,粮秣2亿0200万,卫生方面2900万,兽医材料和铁蹄为1900万,阵中用品为1百万,海运资材为2400万。  按用途分补给品为10亿,扩军费用为2亿3000万,动员装备补充为1亿5500万,作战用特种物资4亿2000万,经常费用方面的器材为2亿6800万元  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殉国英烈的抚恤:  截至1938年2月底,共支付76名高级军官抚恤费24万8千元,均为现金,一次结清。  日到1938年2月底,共抚恤死亡官兵2132人,支付一次性抚恤金25万2955元,家属年抚恤金为26万6645元,支付给4129名伤员21万5020元,当时拟请财政部每月凑一百万元用于抚恤。  到1938年12月陆军提供了40万人的伤亡名单,其中2万人得到抚恤的申请,1万6千人获得抚恤  到1941年8月伤亡210万以上,进入抚恤委员会名单的有死亡41万9112人,受伤者49万8213人,失踪者13万5521人,总计105万2854人,获得抚恤的为20万3366人  1造成差距的原因为,各单位官兵名册遗失或被摧毁,2战死军人的家属迁移或者疏散,3战死军人无直系亲属,4战死军人系代役或冒名顶替而来,5轻伤军人无抚恤金,6失踪人员无抚恤金  日军开出的价钱,17个师团一年的口粮是2亿2百万,17个师团50万左右的大军,平均每人每年404倭币,平均每人每月33倭币。当然有可能部分会存储备用,但跟中国军每人每月2块法币相比,怎么个至少多出十倍吧?  日本为50万大军准备了2100万的医药用品,平均每人每年58日元  而中国军为大约250万军人准备了300万左右的医药用品,平均每人每年一块钱出头点
  顶贴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真实的日本经济:中日若打经济战 中国损失更大
我的图书馆
真实的日本经济:中日若打经济战 中国损失更大
最近的中国媒体上,频频出现唱衰日本经济的文章。比如,11月25日,有国内媒体发表一位驻日本记者的报道《电子巨头日益没落,破产公司不断增加—人才匮乏使日本经济持续下滑》,文章特别指出,“尤其是因为中日关系恶化,游客减少,面向外国人的销售额同比减少4.4%,时隔8个月再次出现负增长。”又比如,11月27日,《中国企业报》报道称“丰田中国更名中国丰田自救”,“其背景是,紧张的中日局势,间接导致国内日系车销量集体受困,所有在华日系车品牌无一幸免,整体销量下滑超过50%。”中广网则说,更名也不代表丰田变成中国企业,它“还需拿出真本事”—这些报道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中国的丰田整车合资工厂,其实都是中国国有资本出资50%。而且,据《日经新闻》报道,被认为有中国政府背景的基金“OD05 Omunibus”在2011年成为丰田汽车排名前十的大股东。此外,OD05基金同时还是本田、日产汽车等多家日本企业的大股东。
事实上,中日关系紧张,我们很难断言哪方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很多人的盲目乐观与“自信”,可能基于两个原因:首先,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其次,对日本经济的真实情况有点无知。
为日本著名的财团—三井工作了12年的中国人白益民坦言,如果中日打经济仗,基本上是中国的损失会更大,因为我们经济很多方面是依赖于日本。反过来,日本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它在全球市场包括传统的市场像美国、欧洲、加拿大还有澳大利亚以及新兴市场有很多的产业,实际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中国的市场。曾经出版《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的白益民还指出,在日本,包括索尼、松下都是小玩闹的公司,真正那种日本的“央企”实际是不做具体产品的,是做装备制造、金融、商社。抵制那几家公司的产品其实意义不大,日本也不会伤筋动骨。
此外,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季风也指出,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中低端的消费品以及在华组装的机电产品,短期内对华出口的减少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但不足以致命,而日本可能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将进口市场转移到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而日本对华出口的产品中高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钢铁、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机床等生产设备约占六成,这些产品当中许多是难以被其他国家的产品替代的。如果这些产品进口断档,可能会对我国相关企业的下游生产造成较大的负面连锁反应。
而中国人抵制“日货”,能否迫使利益受损的日企去游说日本政府改变政策呢?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朱炎说,“日本实际的反应与中国的想法存在错位。在华日企遭受一些损失,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日本国内认为,这些企业多为现地生产,而且这么多年已获利甚丰,因此并不持同情态度。与过去财界被誉为‘经济内阁’时代比,日企的话语权已大大削弱。日本相信中方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只能主动放弃反制。”
至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GDP总量超日,很难真实反映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日本(以及美国)是资本输出国,产业转移到国外,其经济实力并不完全都在国内。据统计,日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只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40%。在全球各国的海外资产中,日本占到了一半左右。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资产泡沫破灭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日本陷入了痛苦的“长期萧条”。日本人自己也往往用“失去的十年”来形容。但张季风说,严格来说,可能称其为“长期停滞”更好一些。这其实是“调整的十年”或者说是“得到的十年”。在这十年,日本实现了转轨,或者说大部分的转轨,特别是在制度层面进行了改革。而且在这10年之中,日本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始终在3.2%以上,居世界首位,其绝对量也仅次于美国。在经济相对比较低迷的时候,进行大量的技术储备,意义十分重大。毕竟,如今的国际竞争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经济的确面临比较多的难题—可谁不是呢?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说,日本经济过去二十年增长低迷是进入高收入阶段后呈现的一种“低增长稳态”现象。日本文化具有重团队、轻个人,重内聚、轻开放,流程管理强、理论思维弱,模仿创新强、前沿创造弱等方面特点。这些“文化基因”层面特点便于日本发挥后发优势并利用当年冷战环境快速追赶,成就战后大国经济崛起的奇迹。然而同样文化禀赋条件不利于日本在技术产业前沿开拓与创造,因而在跻身主要发达经济体后呈现“低增长稳态”现象并不奇怪。(财经评论员 余岭)
馆藏&4791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