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日益生产社会化是什么意思思

当前位置: >>
政治经济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 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 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 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
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3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 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 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 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 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 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 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 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 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 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 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 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 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3、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 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 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 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 象的总和。4、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 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 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 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 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 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5、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1)一般来说,分工与 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 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 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 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 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6、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 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 (3)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 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 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 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 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 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 地保持下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 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 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什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 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 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 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 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9、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 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 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 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 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0、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 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 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 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1、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 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 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 质联系。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 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 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 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 产规模的部分。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两种类(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 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 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 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 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 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 涵扩大再生产为主。4、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 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2)国民 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 ,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 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 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 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 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经济增长是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 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 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 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 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 和劳动者的素质。 (2)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 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 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 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9、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 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 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 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 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 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 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 型的增长方式。12、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 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 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 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集约型经济增 长方式的阶段,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 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 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任务。 9、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 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 料既包括生产资料, 也包括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 任 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 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2)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 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 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3)由此可 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 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 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 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 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1、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 之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 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 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财产和劳务 所获得的收入。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 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 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 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3)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 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2、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 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 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经济是不以自然地域和 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 而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 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 3、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 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 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产品交换。 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 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 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 品经济的范畴。 (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 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 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劳 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 (1)二者是统 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 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 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 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 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 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 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 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 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 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 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每个生产者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 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 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 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 不同的。11、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一,私人劳 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1)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 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13、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 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第二阶段, 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 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 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1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 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 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 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6、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 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 17、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 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价 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资料配置的原因。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 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 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2)资源配置的任务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任务,就 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因此,资料作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就 构成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 (3)资料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 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 (1) 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2)资源配置的信息 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 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又可分为指令性 计划方式和指导性计划方式。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资源配置的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 益。全面的信息资源也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的传递是纵向的上下流动。 (2)在市场配置资源方 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追求本单 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资源 配置的实现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引导资源的流向。4、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区别)社会 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和市场方式的区别: (1)它们要求有不同的 管理制度。方式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而市场方式则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建立 一套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机构和制度。 (2)它们在实现资料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计划方式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料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料的作用。市场方式能适应市场的 要求及时调节资料的配置,但存在资料配置的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 划和市场两种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料。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商品经济与 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 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料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 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 (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2)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6、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 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 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第二、企业作 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 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7、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1)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 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 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 制的核心。8、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9、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一)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 多方面的。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 (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 (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 手段。 (二)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 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10、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1)供求机制对市 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其 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2)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11、竞 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一)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1) 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 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 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二)竞 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 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12、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1)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 场调节的作用: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 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 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13、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 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 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 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14、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是商品交换 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在高度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中,整 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 (2)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三 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 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 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 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 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那个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它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其自身更大的价值。 1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 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 的基石。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7、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作用、趋势及结果?作用: (l)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2)劳动 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高。历史趋势是: (l)一方面生产不断社会化; (2)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 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结果是: (1)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 (2)资产阶级 为自己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1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1 购买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 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生产 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 品(3)销售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 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 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 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继起性。同样,并 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继起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成为不可能。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 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1)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单个资本的运动形式。资本循环是 产业资本顺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过程。资本周转是不对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在于:资 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资本 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周转 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哪些?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 段内的时间,它可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 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首先, 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 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 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 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9、扩大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09.4 论述 Ⅰ (v+m)&Ⅱ c 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Ⅱ (c+ m -m/x)& Ⅰ (v+m/x) 1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09.4 论述) Ⅰ (v+Δv+m/x)= Ⅱ (c+Δc) (c+v+m)=Ⅰ (c+Δc) +Ⅱ (c+Δc) Ⅱ (c+v+m)=Ⅰ (v+Δv+m/x)+ Ⅱ (v+Δv+m/x) 11、简述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 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 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 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2010.7 论述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2)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销售,以货币形 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这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 正常进行的基础(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补偿,即社会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 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简述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关系。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生产资 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 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 (1)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 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 (2)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满足第二部类 生产发展的需要。 (3)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 简述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的内涵?2010.4 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会发生第一部类生产比第 二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1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主要特点是: (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2)危机的 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 出现; (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5)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 合等。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注: ( )中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因。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 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也就是不变资本的增长,必 然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因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用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 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 生产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而且, 从第一部类内部来看,要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得到保证,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为本部类制造生 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因此,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 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以后,一方面生产力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 到少数人手里,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方 面,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处在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 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相对缩小。当上述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 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18、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 I 部类生产比第 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 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② 生 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 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 的增长更快。 ③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 片面地增长。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 由不变资本价值(C) 、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 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②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 I 部类的可变 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 II 部类的不变资本。即 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 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 第八章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涵义及对资本家的意义?09.4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 济活动的影响: (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 利或亏本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的区别,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在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它们一律表现为资本的耗费。于是,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它们在价 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便统统被抹煞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看不见了,从而也就掩盖了资本主 义的剥削关系。 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二者又不是直接等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 形式。 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 (1)联系: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2)两者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 的程度。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 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三,表明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 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6、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08.1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 资本。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 09.1 论述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 同,会使利润率高低不同。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资本家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 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4)资本在不同生 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地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 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停止。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 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 润。 8、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2 的分配。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是否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08.4 论述 (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生产价格的出现为什么不违背价值规律) 08.4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违背 价值规律,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 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 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2010.7 多选 它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 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们是以价 值为基础形成的,平均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则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使劳动价值理论和 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 (2)这一学说还有重大的革命意义。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的多少, 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整个资本家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体现两个阶级的对抗。 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及应具备的条件? 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 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 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 人来担任。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商业资本的涵义及作用? 作用为 2010.7 考题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 形式。 作用:第一,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第二,有利于节省社会总 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 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13、为什么产业资本家会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2010.1 论述 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 不能再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这样 做,对产业资本家也是有利的。由于现在有了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业,就可以节省产业资本家投 在流通领域的资本,从而减少他在利润上的损失。 借贷资本的形成及本质? 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一方面,在职能资本循环中会产 生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某些资本家在资本循环中又急于补充货币资本,于是拥有 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把它们贷给需要补充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去使用,按期收回并收取一 定利息。这样一来,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本质在于: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 佣工人的关系,还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利息和利息率?影响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它是剩余价值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2)影响因素: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第二,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第三、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 法律传统来决定。 为什么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似乎这两种收入的来源都和雇佣 劳动无关。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发生借贷关系,所得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似乎是资 本自身的产物。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进行经营,表现为只是依靠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获得企 业利润,因而企业利润好象是经营管理劳动的报酬。其实,就这些现象掩盖着的实质是,利息和企 业利润具有共同的本质。 资本主义信用的类型?07.4 资本主义信用分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 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 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 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2)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 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其次,商业信用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 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是职能资本家。即 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 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过程?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 现的。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 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突破单个资本的局限性来兴建企业的方式, 股份公司是单个资本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 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股票价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010.1 (1)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2)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股息,另一个是银 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3)在市场上,股票 价格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股票的供求状况,公司的经营状况、经济周期、物价变动等。 22、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它们的区别?2009.10 第一,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超经济强制,即存在农民对地主 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并且不存在农业工人对土地所 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第二,封建地租无论是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还是货币地租,在数量上一般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 主义地租则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第三,封建 地租体现着封建地主同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 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租赁土地的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而 资本主义地址则是农业资本家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货币额,它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 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其中除地租外,还包括由 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各项费用,如: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及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2)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源泉: 来自耕种有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2)原因,就在于土地 私有权的垄断。 (3)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地地所有 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2010.4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它由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的 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为什么还要进行再分配?08.4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除了存在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和阶层成员外,还有大量从事 其他社会活动的成员,如教师、医生、军队等。这些人的活动与物质生产过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因 而不创造国民收入,但也必须获得收入,才能赖以生存。他们的收入就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取 得的,也就是靠在初次分配中首先获得收入的那几个阶级,即生产工人取得的工资、资本家取得的 利润和利息,以及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等等来支付的。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途径? (1)资本主义国家预算,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本途径(2)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09.4 论述 (1)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首先,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 少数大企业拥有雄厚资本, 易于取得银行贷款,因而能够采用新技术设备,降低商品成本,击垮或兼并中小企业。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通过发行股票把许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 资本,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一个大型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此外,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连续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大企业所吞并,推动生产和 资本迅速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这是因为:首先,生产和资本 的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其次,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又 产生垄断的必要性。 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并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成了这些国家全部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就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组织有哪些形式,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1)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 (2) 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 (1)卡特尔; (2)辛迪加; (3)托拉斯; (4)康采恩; (5)混合联合公司。 (3) 各种垄断组织形式的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为了垄断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 3、垄断利润的实质,来源及获得的途径是怎样的?(途径 08.10) (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 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结低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利润获得的途径是:第一,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 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垄断组织以垄断低价购买非垄断企业的产品,并以垄断高价出售自己 的产品来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第三,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第四,通过资产阶 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4、为什么垄断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开商品的价值,价值仍是价格的基础。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 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 第三,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 的一部分价值。 5、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 ① 垄断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基础,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② 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不少没有加人垄断组织的“局外 企业”,在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③ 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内,几个大垄断企业 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6、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垄断时期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其新的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 争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多样化。 (3)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也不同。垄断时期竞争更加激烈、 (4)竞争的范围不同。 7、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为:首先是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 或通过直接投资来创办工业企业。其次是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渗透到银行业中去。再次是在大工业企 业和大银行之间的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双方 的要职。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大大加强的表现? (1)金融资本的实力大大时间增强,拥有和支配的资本大量增长。 (2)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 政权的控制。 (3)金融资本进行跨国经营。 9、垄断为什么是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08.7 因为: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第二,垄断是列 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 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第五, ,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 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08.4 简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 业内部结合(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维护垄断经济和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 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 一种形式。 12、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对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功能 09.10 (1)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是为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整个垄断 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 (2)国家垄断资本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社会资本 的扩大再生产。如采取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利用信贷方式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等。 (3)国家垄断资 本替私人垄断企业商品的实现提供购买力。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07.4 论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与调节(2)对部分国有 的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① 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管 理与调节。② 通过国家银行和信贷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节。 (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07.10 论述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新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尖锐起来,由此引起一系列 问题,必须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解决。 (2)战后垄断资本所面临的需要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加以解 决的矛盾表现为: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巨额资本投入问题,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日益复杂,科学技术 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 (3)上述矛盾的解决是垄断资本利益的需要,但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 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2010.4 论述 促进作用: (1)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那些私人垄断资本无 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 (2)它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 追求眼前利润的狭隘界限。 (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在 一定时期内暂时缓和了劳资矛盾、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5)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 有利于缓和矛盾。 阻碍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 (2)出现“停滞膨胀”的局面,即经济 发展停滞、缓慢,并伴之以通货膨胀。 (3)国家借助于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 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了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的危机。 (4)国有垄断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09.7 论述 必要性: (1)垄断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在本国不易 找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投资场所,需要向国外输出。 (2)资本投放的最佳场所是输出国外 可能性: (1)很多落后国家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 破产而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2)落后国家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的物质条件(3)垄断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机构的完善,通讯、交通设备、信用制度的发展,都方便了资本输出。 09.10 多选 注: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形式和实质 08.7 论述 形式:按资本的形态划分可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按资本输出的主体,可分为私人资 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实质: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 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2、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及垄断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08.1 (1)输出资本的国家和垄断组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 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 全世界。 3、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实质。 07.4 必然性:它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 现象,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全面形成,它促使国际经济 关系逐步发展 实质: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从根 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 垄断资本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 2010.73 (1)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经济日益全球化,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 益加强,客观上要求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各种经济的协调。 (2)同时当今国际间的各种经济竞争愈演 愈烈,如果没有国际间的协调与制约,各国的经济都会遭受损失,因而打破国家的疆域界限,实现 经济生活的国际范围的调节,成为客观必要(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要求在世界经 济领域中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一体化。 (4)其实质是维护 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 5、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内容。07.10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 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6、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 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 其根本原因是?09.1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 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7、资本全球化的根源?09.4 (1)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产业在国际范围转移,只有通过国际投资才能实现; (2)跨国公司的巨大 经济实力使其境外投资大幅度增长。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庞大的资本,需要寻找有利的投 资场所,纷纷投向国外。 (4)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各国为本国经济发展制定的吸引外资优惠政 策,使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促进了资本国际化。 8、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08.10 论述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促进国际 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 (1) 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 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 上的一些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主要有: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2)经济全球 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9、地区经济集团化产生的必然性。 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 的产物(1)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使社会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加强,为了 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建立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 成协议而建立的(3)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10、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在经济上要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 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第二,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第三,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定时期里,存在着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其原因? (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垄断时期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竞争,迫 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高综合国力,特别是开展 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 发展提供了可能。 2、垄断的统治导致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并存的原因。09.7 (1)在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同时并存。 (2)在不同时期、不同国 家、不同的部门,会出现时而这种趋势占上风,时而另一种趋势占上风的情况。在停滞的趋势占上 风时,不能理解为完全停滞而无丝毫发展,同样,在发展的趋势占上风时,也应看到停滞趋势的存 在(3)停滞趋势和发展趋势之所以交替占优势,这是由造成生产停滞的因素和促进生产发展的因素 起作用的程度所决定的。 (4)任何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都是这两种趋势共同作 用的结果。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2010.1 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 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 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 存在。 5、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其具体表现是? (1) 垄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突破地区、 国家的限制,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世界市场、原料来源等做出大致的估计,来规划自己的活动。 (3) 垄断统治使科学技术研究由分散的个人事业转为社会的事业。 (4)生产社会化向着国际方向发展。 6、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2010.4 (1)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这种不可抗拒性,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制度的必然趋势(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 替资本主义制度。 7、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 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 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 (1)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3)改 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1)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2)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条件;3)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4)它是消灭工农差 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 ,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 (5) 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09.7 论述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公 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富的根本经济条件 (2)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具有客观必 然性,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的客观要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 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 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 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 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2010.4 论述 (1)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 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08.10 (或为什么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 层次,决定了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 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010.7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 性质,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 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 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必然要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 配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按照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从兼顾劳动人 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进行国民收人 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而保证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第四,它决定着劳动着之间在 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06.4 论述 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真正建立起来。第二,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 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 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4、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07.4 论述 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 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08.4 论述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 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 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 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公有 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试述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多样化?(09.1 论述)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 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寻 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 突破了仅仅是国有国营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如 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5、为什么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08.4(或简述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07.10)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起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 发展。第二,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它是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第四,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 的消费品。第五,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 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6、集体经济的特点、性质及作用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 (1)一般来说它规模较小,资金较 少,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不需要国家投资。 (2)它自主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适应性 强。 (3)它自负盈亏,其经营状况同劳动者的利益密切相连,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 它能容纳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机械化劳动等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广大劳动者和各 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 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与较低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属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 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7、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经营和市场主体,其投资、生 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 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8、我国现阶段有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 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2) 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 力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形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引导、监 督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 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实行按 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内容及性质? 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劳动者必须 参加劳动,才有资格从劳动的总成果中获取应得的份额,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 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 尺度。 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1)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 它体现了消灭私有制,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 (2)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者在分配领域中的平等关系,体现了反对不劳而获、消灭剥削,实现分配 平等的要求。 (3)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相比,由于按劳分配存在劳动者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 差别,因而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富裕程度存在差别和事实的不平等。 3、按劳分配有哪些作用? 按劳分配是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 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有利于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第三,按劳分配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表现 出哪些重要的特点?)08.1 论述 08.7 第一,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首先,市 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其次,货币工资形式制约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第三,按劳分配不 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债券或购 买生产资料,创建企业。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09.7(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按劳分 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是什么?或二者结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的特点决定的。第一, 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第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第三,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 条件。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4 (1)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 效率为目标。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谓公平原则,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 件中,在不同的阶级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和主张。科学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平,是生产资料公有 制的公平、按劳分配的公平、消灭剥削和压迫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公平。 (2)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既相一致的,又存在矛盾。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 配,公平分配可以实现和提高效率。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 的投入及其产生的效益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甚至高低悬殊。因此,效 益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7、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 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是: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 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第一,要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 实名制等制度,推进个人收入的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第二,要区别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合 理收入与不合理收入,实行不同的政策。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 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四,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第五,落实对收入过低者的 扶持、救助,实行最低保障收入。 8、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因为收入分配的结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决定的。既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经济中必然实行按劳 分配,那么,收入分配的结构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 (1)在整个社会收 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的资产占主要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 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是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力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