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临时工养老保险不上保险出事以后老板怎么承担

临时工工作期间受伤怎么赔付 - 相关问题 - 110网法律咨询
我爸在上班期间出车祸 右腿骨裂 医药费什么都是先向单位借的 因为单位给投了保险 这些都应该保险公司出 所以先问单位借
现在出院在家但是公司不给开工资了 让我们去借上火费 说等保险公司赔偿了再给我们 工伤也不给办 说临时工没投保不给办工伤
我就想问一下 现在怎么办
我被一个场子临时叫去工作一天 期间摔伤 老板应该怎么负责
我被一个场子临时叫去工作一天, 期间摔伤 ,咨询一下,像我们这种临时雇用一天的员工和场子内的员工得到的赔偿有什么不一样的,应该怎么赔偿像我们这种员工
我是在一家国企工厂上班,属于技术人员。工作有1年多了。已经转正。在工作期间,我们单位因为对安全这一块的忽视出了很多死伤事故。一开始,单位布置我做高纯度甲醇,每天8小时连续做造成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通过我3个月多次找领导协调,才改做其他项目,这期间我一直做高纯甲醇。 不久,我在一次工作时,化学物喷入眼睛,造成视力更加雪上加霜,视物极其模糊。去医院检查,左眼275度配镜,右眼180度配镜之后,双眼视力只能达到0.9.但是普通医院不能给出原因。要到职业病鉴定医...
你好!我在一家五金厂工作,工作期间因机器失控而导致机器钉子物撞击面部骨折,治疗费用花了9000多(厂里帮出垫了),现在治好了,面部留了伤疤而且里面垫有钢板,很烦恼,想要求厂里给予一点赔偿或补偿,可都几个月了厂里人没人理踩,没经过的事我一个人无能,请问这件事能怎么去处理?
此促销员与7月25日正式以临时促销员的身份进入公司,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于9月29日在超市上班期间因摔倒造成脚部扭伤,经过公司与其协商,未达成解决方案,现其申请劳动仲裁,请问就此情况公司需支付多少赔偿.(公司并未在北京注册,属于办事处性质)
本人属于临时工与老板没有签订合同没有劳动保险在工作期间手臂受伤骨折老板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并出人照顾买饭现已出院了请问我在看病期间和以后的修养期间的工资怎么算我被雇用时谈的工资是每天8小时、150元。医生说我这半年内不能干重活请问我可以向老板要半年的工资吗每天的标准是150元如果他不给我找劳动仲裁会要回工资吗
用工方怎么赔付,保险公司怎么赔付。
本人因上班期间上厕所不小心从楼梯摔下至尾骨骨折治疗期间所花费老板要求双方各承担一半我想咨询一下是这样规定吗
伤残者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临时工(木工) 没签订劳动合同
在工作过程中意外受伤 经鉴定为五级伤残 右手全部切除 应该让雇人单位赔偿多少?
日,右手母指在工作期间,骨折了,厂领导不给开工伤,第2天上午,副厂长和班长让我天天来上班,每天给我100分,我没伤着前,每天135分,当时手疼的厉害,我以再请求领导,又让我回家休息3天,直倒8月30日,我的手还没消肿,我也没上班,领导说,再不上班每天只给20分,班长说我这是想赖厂子。副厂长说厂子有规定,只要能走就的来上班,我该怎么办发生人身事故后,如何运用保险去买单
作者:511165
声明:本文由说客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汽车之家。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导读]遇交通事故撞伤人,甚至撞死人时,千万不要逃逸。如果自己是无责 或 次要责任时,只要处理得当,可由保险公司全额买单哟。
& & 1月5日,我的堂弟终于从待了两个多月的拘留所里走了出来。说起他的事,真是眼泪与教训并存啊。 现以堂弟的真人真事给各位车主们说个教训:不小心撞死或撞伤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以后遇事就不慌了。& & 事情发生的我的家乡,去年9月某个晚上,堂弟驾车直行通过一个亮起绿灯的T字路口时,刚好对向车道有个无道德的司机开着远光灯,闪得堂弟根本无法看清左侧路口的情况。驶至路口中间,左侧路口(亮红灯中)突然窜出一台摩托车……结果……堂弟来不及刹车,把摩托车连人带车撞飞了几米远,当场就死了。当堂弟下车发现撞死人时,只有23岁年轻的他,被惊呆了、吓坏了,连夜驾车逃逸到外地的一个好友家躲藏。& & 最后,交警通过路口监控视频展开侦查,2天后就把堂弟从外地好友家中揪了回来。然后,按照交通肇事罪起诉处理。由于是年底,交警、检察院和法院都在冲结案效率,原本要拖半年左右才判决的事,仅经过2个多月就判了出来:堂弟虽无主观过错,但因事后逃逸,被判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因堂弟对受害人家属有积极作出全额赔偿行为,所以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缓刑考验期限一年六个月。& & 元旦过后,办齐手续,人终于从拘留所出来了。同时,他的驾驶被交警撤销了,原本要终身禁考的,经求情后,由“吊销”改成“撤销”,三年后还能重考驾照。& & 此事件,通过与交警的沟通,以及我们咨询律师和翻查相关的法律、保险书籍,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大家要注意,不要踏入雷区:本文探讨的前提:有驾照、无喝酒。【无驾照、酒驾、醉驾等违章行为的处理本文暂不展开探讨】一、为什么堂弟要负主责& & 按交警的认定原则,绿灯正常通行且没有超速,撞到冲红灯的人,应该是冲红灯一方负全责,此时的堂弟属于无责任的一方。& & 但是,如果撞死或撞伤人后,不报警逃逸而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 法律是无情的,堂弟的逃逸行为,使他从“无责”转变成了“全责”。由于路口的摄像头记录了对方违章的全过程,证明对方存在过错, 所以堂弟由“全责”又减轻为“负主要责任”。(如果当时没有摄像头记录对方的过错行为,很可能堂弟就直接判定为“全责”,介时,赔偿金额 与 刑期可能会更大一点)&&& 所以,遇到这种事,不要慌,不要乱,第一时间报警,记得还要再报保险公司哟。二、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用最通俗的话去解释:&&& 民事责任就是双方一起协商赔多少钱的事。&&& 刑事责任要由法院去判刑,可能会坐牢或被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缓刑)。那么,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负起可怕的刑事责任呢?答:交通肇事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 ,则要接受刑罚 。& & 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主动害人的危险行为,不属本文探讨的范围,就不展开说了。& & 那么,如果不是故意,是无意,甚至就是一个意外,但如果达到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还是要负起刑事责任。下列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节选部分):1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2 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三、如果堂弟不逃逸,将会有什么后果&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这样规定的: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 仅是赔偿责任,而非事故责任哟。也就是说,肯定不会按交通肇事罪起诉你。仅仅只是赔钱的事,而且这钱也不会要你赔太多的。& & 虽然无责仍需担起10%左右赔偿责任令很多司机们反感,但我国的法律暂时还是以:司机属强势群体,受害的人属弱势群体来对待,对弱势群体会加以适当的照顾。& & 撞死或者撞伤人,肯定是个麻烦事了,迎难而上吧,有个好消息哟!& & 好消息是:这些赔偿金可以由保险公司去买单,大多都可通过“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去解决。切记,报警后,必须立即通知保险公司派员到现场协助处理。否则,事后延报 或 与对方协商好赔偿金额后再报,因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协商,很可能不会全额认同。& & 根据险种规定赔偿项目,协同保险公司一起,努力跟受害人亲属协商吧,协商成功,由保险公司买单。如果保额不够赔,再由自己承担补足。& & 协商不成功,有争议的部分,可叫对方去法院起诉吧,法院判赔就赔,不判就不赔。四、赔偿的金额很可怕吗& & 其实,无责或负次要责任的司机,不需要担心。逃逸、负主责、全责的司机就请自重吧。& & 首先,要保险公司从一开始就介入赔偿事件,你的压力将会轻松一点。甚至假如你身上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抢救费用,保险公司也有责任先行垫付的(但为了赶抢救时间,各位亲们有钱还是先垫付吧,等保险公司垫付的时间会相对慢一点)。& & 赔偿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去执行的:(一)先由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业三者险的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予以赔偿。(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由侵权人予以赔偿。温馨提示一下:& & 交强险”的赔付无论逃逸还是不逃逸,保险公司都会按足额去赔;但“第三者责任险”如果逃逸的话,根据现行的保险规定,可能是拒赔的。&&&& &撞死 或 撞伤人, 无论有责还是无责,交强险的赔付金额很可能是不够赔的。这时,就要靠第三者责任险去补足了(这份每年千元左右的保费,不建议节省。选20―50万保额较适宜)。& & 赔偿的项目主要涉及:医疗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精神抚慰赔偿金、交通费。交强险限额内的由保险公司承担,超过部分由双方按照事故认定书的责任比例承担。【除了“精神抚慰赔偿金”没有具体的赔偿标准,其他的赔偿项目都有一定的标准。】&& &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稍有不同,但都是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为根本而制定的。& & 其中,赔偿最大的一笔钱就是:死亡赔偿金!& & 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 这个视受害人的户口所在地、常住地、农村户口或居民户口等等的不同有较大差别,即所谓的同命不同价。举个例子:& & 广东省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元。那么,若按最高的20年计算,死亡赔偿金为66.18万元。然后司机按照事故认定书的责任比例承担,无责不高于10%,次责约30%左右,通过 交强险 、三者险、不计免赔险 基本可以做到100%抵消。其他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各不相同,大家自己查查吧。& & 其他项目很具体的数字在此就不计算了,毕竟省与省之间,赔付的规定不同,基准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一般都是较富裕的省份会相对赔得多一点。&最后,赔付时要注意以下3点:& & 1、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在与当事人达成协议时一定要通知保险公司,即确定保险数额应征得保险公司的同意,否则双方签订的协议对保险公司不产生约束力。另外,在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往往为了免除刑事责任而积极赔偿甚至多赔以征得对方当事人的谅解,此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是不承担保险赔偿以外的损失的。& & 2、一定要注意与对方协商好“精神抚慰赔偿金”的金额,这一项赔付金额标准相对模糊,弹性很大,不能让对方无限放大(太夸张的赔偿数额,法律也不会支持,放心)。 由于保险公司对此项目都有一定的数额限制,建议与对方协商缩小至保险公司认可的范围内,或者建议加大其他项目的赔付以换取该项目的缩减。& &&3、无论死亡赔偿还是伤残赔偿,保险公司对同一事件的理赔都是一次性的,若事后受害人再追加赔偿金,保险公司一概不负责。 所以,如果是伤残的话,切记不能省事,要按足各自相应省份的伤残赔偿要求,计算好全部的项目。如能与对方签订“不再事后追究追加”的约定,会更有保障哟。& & &===============================================================&&&&顺祝各位读者们出入平安,身体健康。祝愿以上文字的情况只出现于你的记忆中,而不出现于你的生活中。谢谢!
点赞,为作者喝彩
是汽车之家用户?欢迎
汽车自由人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留言中请不要恶意攻击国家、其他用户及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永久封杀违反以上规定的ID。流畅沟通、观点鲜明、善意提醒是我们推崇的良性留言氛围。
说客是汽车人的自媒体平台,我有我的主张,
每篇文章仅可“赞”两条评论,请先取消一条后再“赞”此条”
汽车自由人
大家都点赞
作者:164作者:259作者:42606作者:36927作者:78014作者:56349作者:60304作者:20796作者:101169作者:503
一周热门作者排行榜保险行业为什么名声这么不好?
电话推销让人火大,就不会用点别的方法么
谢邀。这个题目我挺喜欢的,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我肯定答不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希望有置身其外的聪明人,稍微费心帮忙分析分析保险行业为何把名声做坏了。我最想说的就是一点:因为保险是“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从来在中国,就被定义为高大上的白领、专业、智慧的行业。而保险的艰难起步,又是那么的草根,那么的下里巴。两相对比,保险就比其他同样名声不好的行业,显得更加的低档和“骗人”了。附上一段旧文,希望能有助于题主了解一些保险业发展的不易: 中国的保险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业。它被西方引进中国的时间非常之早;但是建国时被弃之如敝履,与同为金融业但却是国家“亲儿子”的银行完全不可相比。它的不可或缺性在改革开放和外贸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的身份却要苦苦争求了几十年。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社会公平甚至交易效率等各个方面弥补了中国这个超常发育经济体的诸多不足和漏洞;但是这也是一个在宏观经济规划中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行业,似乎保险资金(出钱)和政策保险(奉献)就是它唯一被看到的价值。它是堪称最市场化的金融行业,没有那么多政策的天然庇护,几乎就是靠双拳在市场中挖出自己的前途;但是在中国好像也罕有一个行业像它一样背负了如此多的坏名声,作为最“低档”的金融业,它显得如此的孤独和张皇。随着保险营销崛起而崛起的保险业
中国保险业的崛起是90年代两个重要事件所促成的:汽车时代的到来、友邦引进寿险营销模式。
中国快速进入汽车社会所带来的车险刚需暴增,再加上2006年交强险实施这一保险业罕有的直接政策,奠定了财产保险的大半壁江山。但这不是本文叙述的重点。
而美国友邦引进寿险营销模式,才真正在90年代掀起了保险业黄金20年的序幕。这是一套并不复杂的模式和模型:保险公司招募并培训一支规模庞大的金字塔式的代理人(非员工)队伍,由代理人将人寿保险产品推销到以亲朋好友为主的客户群体中去。金字塔越底层,薪酬越依赖销售业绩的提成;金字塔往上走,薪酬更多靠自己发展的组织的提成。随着组织的日益庞大,金字塔层级越来越多,组织提成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这种安利、完美似的直销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引进营销员的背后,其实是在引进其背后的“关系圈”,是在用人情关系来拓展客户和发展“增员”。这种模式帮助寿险行业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起了近300万的营销队伍,保费规模峰值时占到了寿险行业的一半以上。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寿险为何物、有何用的时候,这种模式堪称保险普及的第一功臣,也迅速把“保险”这个名词带入了亿万家庭的生活之中。
车险和寿险营销,奠定了保险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之一的江湖地位,但这还不是黄金20年的最高潮。21世纪初,又一个从国外引进的保险营销模式——银行保险,在部分寿险公司内开始运作。这个模式在这个时间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随着中国经济日益逼近“改革红利”的拐点,作为经济血管的银行所受到的宏观政策转型压力是巨大的。为了控制经济过热而实施的信贷紧缩政策,严重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而银行想到的应对之策就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来弥补。中间业务包括了基金等理财产品的代销,以及保险。于是,嗅觉敏锐的保险公司与利润饥渴的银行一拍即合,开始了银行保险“奔腾的10年”。
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居民的财富快速累积,远远超过政策放开以及理财产品生产的速度,银行存款吸引力不足与民众投资需求暴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急需理财产品的填补。这样,披着银行信用外衣的“中间业务”产品就迅速大行其道。银行保险借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几年光景就赶超了其他一切保险模式,雄踞保费收入的冠军,并且份额日益扩大。近几年虽然银行保险下滑严重,但是目前仍然占有全行业40%左右的份额,仍是一头独大。
然而很可惜的是,保险行业黄金20年留下的不仅仅是年均20%复合增长的“中国速度”,还伴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例如人员素质差、流动频繁、服务差、霸王条款隐性条款多、投保容易理赔难,等等。但是这其中最突出,也是对保险行业未来发展最具伤害力的肯定首推“销售误导”。销售误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绝不是个别公司的不规范、个别营销员的道德品质差或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往宏观了说,与整个中国的商业环境稚嫩,消费者、销售者、监管者集体不成熟相关(直接证据就是,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难以根除的不诚信毒瘤);往中观了说,行业监管部门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视野局限,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上留下了太多“忽、弱、观、缓”的空间,力度的平衡掌握得并不很好,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销售误导对行业形象严重的破坏,再解决这个问题要付出的成本应以倍计了。
当然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宏观环境和监管,根本还在于保险行业自身在面对诱惑时的低自控力,以及在面对变化时的弱反应力。
前面说到,相比于银行、证券,保险是中国金融行业里政策性最弱的一个,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市场化程度最强的一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一靠学习国外经验(车险、寿险营销、银保无不是学来),二靠行业人的辛苦拼搏(行业拓荒年代,几乎完全是靠保险人一家一户宣传的保险理念)。因为处在缺乏国家宏观政策关注的角落,保险行业的保费真是从市场中用双手一点儿一点儿抠出来的。正因为探索的艰辛,在一个模式被验证成功之后,保险企业都是一拥而上,新的资本也马上蜂拥而入,用最快的速度进入恶性竞争的轨道,模式很快被扭曲,误导就是从中而滋生。其实保险企业的高管、从业者中绝对不乏高学历、高智商、高学识的人士,难道会都看不见这些问题?想想也不可能。答案只能是一个:急功近利。行业内通常用中国改革的一句话来做辩解:“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最狡猾的功利思想。在这种思潮的主导下,在从背弃原则中获益的人的主持下,缺失了监管规则的强力校正,保险行业的实务操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扭曲:产品设计上,为了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保障性在产品中越来越淡化,投资理财成分大幅增加。绝大部分保费都不是以“保障”的目的而消费的,这一点上银保是最极端的范例,完全是奔着取代存款而设计的,基本上没有保障内容;万能、投连甚至分红险也是以这个噱头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条款设计上日趋复杂化、综合化,留下更多必须由营销员进行解释的空间。营销培训上,全面理财化。为了在销售中弥补保险产品投资收益水平上的先天不足,而设计出了种种“话术”来制造消费者的混淆,从而对保险产品收益产生不受合同保护的夸大预期。这些话术读起来,才能感觉到保险行业这些年的“聪明才智”凝聚在了哪里。销售成本不断迅速放大。无论车险、寿险营销还是银保,恶性竞争带来了经营成本不断冲击新高,也带来了两个结果:资产管理也即投资运作在保险公司的地位不断提高;后台运营和客户服务这样的纯粹费用中心关注度走低,保险公司投入有限,直接导致了保险客户投保理赔流程的效率和体验非常糟糕,而客户服务质量也常年为市场所诟病。
当然,保险行业发展中的瓶颈肯定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其实是牵涉到了行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市场和消费者来说,印象最深、最直观、最牢固的仍然是“销售误导”。平心而论,还有很多行业比保险业问题严重得多,危害也要大得多,但可能就是因为头上这顶千辛万苦争取来的“金融”帽子,保险却成为了“误导”的“典型案例”,让所有保险人不能不叹息。
根本的原因是:不掌握社会资源的行业去开展营销工作,名声都不好。
因为:1.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素质低的人会应影响大家的看法啊。同样类比于各种中介啊。2.没有底薪基本靠业绩,所以业绩压力太大。很多人会比较功利。3. 因为还是发展的时间短,所以监管少。基本靠个人人品和专业素质。4.这个行业其实就看个人,遇见靠谱的人真要额弥陀拂了。如果不靠谱的人就比较惨。
我想重点从监管层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008年前,监管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业做大做强上,纵容了保险公司和代理人的不少不当行为,直至2012年才开始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在这一点上,监管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2001年中国入世、外资大举进入,2003年整个行业利差问题严重,在整个行业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时,监管暂且搁置消费者权益保护,我个人觉得部分可以理解。下文较长,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从审题开始先界定谁觉得保险行业名声不好,个人以为,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这里所谓的“名声不好”在老百姓心中又是指啥?我以为主要是指“保险是骗人的”。哪些情景会让老百姓觉得保险是骗人的?“骗人”的隐含意思,是指“大量不符合老百姓购买预期的情况出现”,比如“理赔不符合预期”(说会赔,结果不赔);比如“部分产品的收益不符和预期”(说利率有多高,实际上本金都没保住)。所以,我们应该来分析,导致不符合百姓预期的保险服务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时间,会想到代理人。但代理人背后,是保险公司的放任。从代理关系来说,代理人根据保险人(保险公司)的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行为,由保险人承担责任。而早期(主要指2012年之前)的保险公司不怕承担责任,引导或放任了业务员的各种不当行为。那,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怕承担责任?我以为,监管是其背后的支撑。监管那么聪明,一直知道行业存在大量销售误导行为,知道行业服务深深被百姓诟病,但其直到2012年才开始抓这块工作——2012年项俊波上任保监会主席,提出“抓服务 严监管 防风险 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成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开通12378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印发《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对销售误导的定义、发生情境做出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的销售行为明显好于之前。既然只要监管管了,保险公司就会收敛,监管之前为什么不管?为什么不作为?是不是监管应该负主要责任?说真的,一开始我也是那么想的。你监管和保险公司沆瀣一气,置百姓利益于不顾,到2012年才开始关心百姓权益。但是,做完一系列资料的收集整理,我发现监管有监管的难处——1998年保监成立没多久,2001年中国加入WTO,承诺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开放保险市场。如何在外资大举进入之前,壮大内资保险公司的力量,是那会儿的主要命题。在这个命题之外,还有一把利剑悬在头上——2003年,整个中国保险行业都笼罩在巨大的利差损阴影之下,一不小心大批保险公司关门倒闭。做事都分轻重缓急,这两个生死存亡大问题前,谁还有时间管老百姓的感受呢?下面,具体来说说保监会监管思路和监管作为的发展变化。保监会成立之前,监管职责一直在中国人民银行那儿,1995年央行成立保险司,专管保险行业,也是在那一年,第一部《保险法》颁布。不过那会儿监管自己还没长大,也没啥时间将保险法落到实处。1998年11月保监会成立,第一任主席是马永伟(2.11)。马永伟在任期间,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建设人才队伍。首先是建立精算师考试认证制度,1999年中国注册的精算师还不到10人。该年9月,保监会组建首届中国精算师考试顾问,负责首届精算师考试的命题与评卷工作。该年10月,组织了首届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60多人参加考试,43人通过,中国第一批精算师正式诞生。这43名精算师多数已经成为各个保险公司的精算顶梁柱。精算师很重要吗?当然重要了,后面提到的影响保险行业生死存亡的利差就和精算密切相关啊!也是在这一年,保监会举办了首次保险经纪人考试,为中国建立保险经纪公司打下了基础。第二,建立覆盖全国的监管网络。保险法颁布了,法律的执行靠谁?在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不轻易上法院的情况下,当然得指望监管多出力了。1999年12月,中国保监会在国内设立派出机构,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全国共设立11处,第一次完成了全国性保险监管网络的铺设。第三,就是发展保险行业了。被广大群众所诟病的投资连结、万能和分红险,就是马永伟在任期间推出的,有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这些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保费收入占到寿险保费的70%。直到现在,你看看那几家上市险企的年报,销量排前的都是这些创新产品。怎么评价这一阶段的监管?建设队伍和建设监管网络都是应该做的事,大力发展保险行业也无可厚非。疑问是,在那个时间推出创新产品合适吗?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个人感觉中国百姓的风险规避意识不强,那会儿不少人还有国家保障体制养着,啥也不愁。如果那会儿不卖创新产品,传统产品的销量能上去吗?如果传统产品的销量也没上去,保险市场的发展会不会有点慢。如果内资发展不好,外资凭借优良的销售队伍、创新的产品设计、完善的服务抢占了先机怎么办?这些都不好说,这个问题也希望有其他伙伴一起来探讨。1.11,吴定富担任第二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还是做了很多事情。对于他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思路,不少媒体都做过报道。吴定富赴任保监会之时,正是我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要在2003年底放开对外资保险公司所有业务限制,实现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而在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只有42家,总资产只有6000多亿元。我国保险业是否能承受外资的“零距离”竞争,最终化险为夷,这一度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定富提出:“在5到10年的时间内,要真正把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这一点来看,吴定富的第一任务还是要做大做强中国保险市场。如果评价做大做强中国保险市场的指标就是“规模保费、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毫无疑问,国家上层也不会管你用了什么办法,你大量销售创新产品也好,你大量销售误导也罢,只要成绩漂亮,中间的不当行为可以不追究嘛。吴定富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保险公司的利差问题。保险公司的盈利与三差(利差、死差、费差)直接相关,关于三差,大家可以见sky的《宝贝好险》-保险公司是如何经营的。三差中的利差主要指保险公司运用保险资金得到的投资收益与其销售保单时允诺给予客户的回报。1995年以前,保险行业的费率监管制度尚未建立,产品由保险公司自由定价。在投资渠道仅限于少数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情况下,很多保险公司将当时高达10%的银行存款年息视为常态,据此预估保单预定利率,对客户许以远超出投资收益率的回报水平,导致了后期投资收益与承诺回报之间的巨大差距,为整个行业埋下了经营隐患。2008年,吴定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回忆当时的情形说:“监管始终是保监会的工作重心,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切入点。在以往由于存在着全行业性的利差损,如果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偿付能力的规则来监管,这些公司就要关门。”基于上述两个主要因素的考虑,吴定富上任之初需要一手抓行业做大做强,一手抓经营风险管理。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发生,让他逐步把重心从做大做强转行业移到风险防范上。所以,吴定富在任期间,我们能看到保监促进业务增长的举措(比方说扩大险资的投资范围,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能力;比方说银行代理渠道的大力发展,该渠道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大量收入,同时埋下了保险骗人的又一个雷——很多去银行存款的大爷大妈,一不小心买了保险,却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也能看到其在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方面的动作,2008年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逐步变成刚性的、有约束力的监管指标;2010年,偿付能力充足的保险公司占公司总数的95%。怎么评价这一阶段的监管?前半段还是不遗余力地想做大市场,后半段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体系,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这个转变,还是国际大环境驱使的。2011.11-至今,是现任主席项俊波执掌保监会。鉴于项主席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扭转保险行业形象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在此就不再赘述。说完保监会三任领导的监管思路和任期政绩,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前两任的角色与其说是监管,不如说是保险公司的爹妈,我容忍你的销售问题,我帮你建设精算队伍、我培养你的偿付管理能力、我提升你的风险管理意识,我帮着你推出万能、投连、分红险等所谓的创新险种,我帮你解决企业资本金问题……直至2012年之后,监管才更像监管,终于开始关注大众利益。回到这个问题,保险行业为什么名声这么不好?我觉得保监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保监这么做错了吗?保监的角色定位合适吗?这个我也不好评价,和国家发展一样,影响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太多,你永远不知道是保质保量的发展比较好,还是先牺牲一些东西全力保证发展速度好。作为百姓,从我的角度出发,牺牲一个行业的良好声誉还是有点可惜。1998年至今,将近20年,如果保险意识教育、销售误导治理、代理人素质提升等工作,配合险资投资渠道扩大、偿付能力建设等工作一起开展,谁知道这会儿的保险市场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看财经郎眼有一期的一个保险嘉宾说:中国的保险其实很完善,条条款款都写得很清楚,但是中国人意识薄弱(潜意识就是说国人懒得看长篇大论)。当时老子就想砸电脑。然后郎咸平就说了一句:你错了,你们作为工作人员,知道长篇大论却不指出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关键节点,让人民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点,这是你们保险专员的不负责任。仔细想想保险出问题的那几年不就是群众忽视了保险条款里面的东西,而最终搞的双方都没落到好下场。最终对保险越来越不信任了。你看看中国的销售的,不管是房子,还是保险,都只讲好的忽视坏的。很多作为开发或者推销保险的专业人员,都TM喜欢低估群众的智商。你Tm怕思想守旧的人听了以后觉得你在诅咒人家。你为什么不把三番五次打扰群众的时间拿去做一些普及的知识。中国懂基本法律的人有几个?懂政治的有几个?引导很重要!想想身边的人有谁告诉过你要注意什么?到处都是我这个好这个好。最后听完郎教授说的话后我就没砸电脑了。个人观点,很片面。不喜欢也请假装喜欢。
最近刚刚结束一家保险公司的培训,感触颇深。接下来我将细致描述这两个星期,我在央企某平公司的经历。字太多,不想看可以直接拉到底部看总结。*********************************************我是个保险精算专业的学生,就读于某211大学,并且参加了学院交换项目,去英国学习。因此,不同于中国广大人民,我对于保险的认同是很高的。所以很久以来,看到那些不相信保险的人,我想的都是,这些人太没文化、太落后了。可是,经过这两周在某平公司的培训,我有些理解为什么人民不信保险了。英国假期长达四个月,所以回国后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个假期,找个工作锻炼锻炼。我在58网上投了简历。不久就接到某平公司的电话,告诉我某平如今有四个岗位缺人:销售,人事,行政,管理。工作地点在我所在的城市一环一栋办公楼里。希望我明天早上去应聘。我想,只要不是卖保险就行。于是欣然前往。面试某平的面试很简单。无需做准备,直接去就行。面试人很多。在推荐人(就是打电话让我来面试的人)指导下,先填了一张简历,介绍自己情况。关于面试职位我不知写什么,只是坚决不做销售(外勤),于是推荐人就叫我填个行政助理。接着一个帅哥向我们一群人宣传这个公司历史悠久,又是什么国家副部级企业啥的,中间在国外去发展了,所以现在可能知名度不是那么高。当时我还真信了。然后是正式面试。自我介绍之类的流程我就不多说了。问工资,面试官说底薪两千,不过要看绩效,绩效高有提成,完不成绩效就拿不到两千。于是我问,外勤有绩效考核,可以理解。可是内勤有什么绩效啊?面试官答,这个你以后就知道了。我哦一声,自以为了解。毕竟可能这是公司机密嘛,不能随便告诉别人。事后想来,我真是想多了。这只不过是面试官搪塞我的一句罢了。因为他知道,一旦说了真正工作内容,大多数人将不会加入这个公司。面试官又表示,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一定可以锻炼人,三个月后,你会是崭新的自己。如果是为了锻炼自己,那还是很有帮助的。显然,这就是传说中只谈梦想,不谈薪资的老板,可惜当时不觉得。最后面试官又说,你回去等通知吧,一个小时后就会有结果。如果没有通知,那我也没办法了。这也只是套路,为了让这份工作显得更紧俏,并非来者不拒。可笑此时的我十分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还真怕应聘不上呢。当时在我看来,这工作:1.薪资高。2000以上的收入,远超我的预期。毕竟很多实习生是拿不到工资的。2.工作环境好。办公地点在一环一写字楼。安全,交通方便。3.福利好。据招聘人员所说,双休,早8:30到晚5:30,有五险一金,实习期会折算成现金发给我们。4.能锻炼自己。虽然推荐人告诉我,行政助理就是跑跑腿,整理文件。但我想,怎么说这也是一份正式工作,一定比其他实习锻炼人。再说,再不济我也可以了解一下国内保险公司运营,为以后的工作做做参考嘛。这样看来,这份工作简直太好了,对于我这种只做三个月的暑期工来说,能找到这样好的工作简直太难得了。一个小时后,我接到了我面试通过的信息。此时我对未来三个月充满期待,真心希望通过这三个月,我可以改头换面,变得更加世故老成。保险公司照例会对新人进行培训。第一天。我们收到发下来的资料,有详细的课程安排。第一周学保险相关知识和公司概况,第二周学习保险销售技巧。这时我有些奇怪了,我又不是应聘销售,学这些干什么?老师似乎猜得到我们想什么,她告诉我们:“我们公司和别的公司不一样,我们更重视外勤,内勤都是为外勤服务的,所以即使不做销售,我们也需要了解销售知识,这样才能更好服务外勤。”听了这话,我有些奇怪。在我看来,保险代理人于保险公司就像是苹果的外包工厂之于苹果,重心不应该是产品核心技术嘛?放在保险公司来看,精算、财会、投资、核保、理赔,哪个方面都比销售重要啊。不过我又告诉自己,把姿态放低,也许这就是中国国情。老师的解释勉强说服了我。现在再次回想,这就是把所有员工往销售路上引,还要打消我们的疑虑。第一天是行业介绍。一天三个老师,每个都在强调保险是个好东西,只是以前不少代理人素质太低,导致外界对这个行业有诸多误会。我当然知道保险好。可是我听了这话很不舒服。呵呵,当初是谁为了开拓市场,盲目粗滥地增加代理人?一方面得了代理人带来的保费收入,一方面还好意思把错全推到代理人身上。这和那些一出事就怪临时工的老板有啥区别?不过虽然心里有些不忿,但总归现在保险公司开始严格审核代理人素质,这也是件好事。第二天,是传说中的打鸡血,洗脑。一群人做一些体操,然后讲一下心灵鸡汤里用烂了的小故事,再来是各种数据告诉我们保险代理人多赚钱,入司三年平均工资44万,5年70万之类。好歹学过概率论的我自然不会被所谓的平均骗到,不过显然还是有不少人听得雄心壮志起。其实这也是通过薪资来诱惑学员,让学员更容易接受自己去卖保险。不过当时,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过自以为是?我还是要虚心好好学习,不要看什么都想批判。第三四天是保险专业 知识学习。一本厚厚的书,内容跟《保险学》类似,涵盖比较全面。记得当年我们是分了三门课,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讲了一年。现在却要一群本科水平以下的人在两天学完。老师讲的还不错,重点难点都解释的挺棒。至于别人学成什么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期间,推荐人每天早上给我发微信,道早上好,倒是挺温馨。只是每次我问她我工作职责是什么,她都说:别想那么多,先把试考过了再说。我说,我好歹也是专业学生,考个试应该没问题吧。我内心还毫不谦虚地想,只怕我懂得比你还多。但问了两三遍后,她仍这样让我别多想,先好好学习,准备考试。我还以为考试是不是很难,我太自以为是呢。第五天是代理人资格考核。不过事后所有考生都不能在保监会网上查到自己的资格证。全班一百多个人,只有一人,因为AB卷写错淘汰。这时我想,考过了推荐人总可以告诉我工作职责了吧。结果推荐人开始不回微信。然后过了一天,告诉我,现在她们在培训,手机要上交,等培训完了就告诉我。接着,我们开始第二周销售技巧培训。这就是刷新我三观的一周了。老师教导,销售分五步:1.整理名单。把所有你认识的亲朋好友写一张单子出来,从中选出对你较信任的、家庭收入较高的、有孩子的,这是优质客户,要优先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信任你,才会听你推销;有钱,才买得起;结婚生子的,更容易买保险。我吃惊不已,这不就是专挑熟人下手嘛?2.约访。打电话,把你想要推销的客户约出来。注意,电话里面千万不要谈保险!就告诉对方想叙旧。呵呵,不谈保险不就是知道对方会反感这个吗?这样不就是把人骗出来让他不得不听吗?3.三讲。约出来之后,总要讲保险吧?就用三讲!你以为请熟人出来就是讲交情,需要推销产品,就要讲产品,推销员就要讲口才?错!错!错!不讲口才,可以理解,我就最讨厌舌灿莲花的人。不讲交情,这个对!怎么能借交情要求人家买东西?但是,怎么能不讲保险产品呢?对此我十分不解。老师不愧是经验老道,告诉我们,讲产品,很容易让人陷入产品比较。什么意思?你要是讲我们公司产品好,可总有比我们公司还好的呀!这样客人也许就会拿各种其他公司产品来和我们比较。所以产品不要讲!这就奇了怪了,感情他们也知道自己家产品比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那就好好想想怎么算得更精确、怎么缩小开销、怎么提高投资收益率来设计出更好的险种,怎么反而还避而不讲?那讲什么?讲自己,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客户,自己决心将余生投入保险这个伟大事业。让别人觉得你真心认同这个工作。因为是搞熟人销售,熟人认可你,所以你认可就会连带熟人也认可这项事业。这不还是利用熟人对你的信任吗?讲公司,告诉客人我们公司多么牛逼。让客人产生品牌认同感。讲保险理念,用自己知道的没买保险的悲惨事例告诉顾客,保险多么好。我又惊了,这不就是品牌附加价值的简化说明嘛!简直聪明!但万一顾客就是很精明,要把我们的产品和别家比呢?简单,努力讲别家产品,一条条解释说明,怎么复杂怎么讲。讲己产品,则提炼要点,简洁明了。这样别人一定买简单的我们的产品。想来不少客户对保险了解不多,看那些条款更是头疼,这样越简单的产品就越有吸引力吧。4.产品介绍这可不是真要你去介绍产品。以前,我以为代理人需要了解公司的各种险种,然后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收入水平选择适合他的险种。结果我还是太嫩。老师特别点明,有些同学,以为自己对险种了解太少,不敢去推销,这是错误的。你不懂,人家比你更不懂嘛,怕什么!直接拿着一份主打产品推销。你看病吃药,对医生说,我不吃这个,医生马上拿出另外一种药,你是怎么想?是不是觉得这医生特不靠谱?保险也是一样的嘛,就告诉他,这个最好,看他买不买!呵呵,以前我一直以为,保险代理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向客户解释复杂的条款,原来这家公司告诉我,代理人并不需要懂保险。5.促成老师说,有些同学,总是想着,哟,这单又要赚他45%的保费,这种心态怎么理直气壮卖保险?你要打心底里想,这就是为他好!把单子往熟人面前一放,说:“这个保险就是对你好,最适合你的情况,必须签!”那些信任你的人,还真就签了。只是我想问,这样利用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真的好吗?其他小技巧我就懒得打了。这一周很快过去。我觉得收获蛮多的。我一向没什么社会责任感,只要不犯到我头上,我都无所谓。所以当时我不介意他们怎样避重就轻,反正我还没被洗脑,我还为自己以后少上当受骗感到高兴。周五,进行销售流程考核。考核前,我和推荐人聊天。这一次,我终于从推荐人口中撬出真正的待遇水平和工作职责了。大概她以为我都培训了两周了,会舍不得浪费这两周时间,继而留在公司。可惜,她不知道什么叫做沉没成本。当时我问,“我大概多久转正?”毕竟我还是有点担心,作为一个不会长期发展的员工,会不会在晋升路上有一些阻碍。推荐人苦口婆心告诉我,一定要尽快转正,最好在一个月内转正,然后就可以专心招人了。我惊,一个月就可以转正?那么快!“那怎样可以转正?”这时推荐人告诉我:“卖保险,提4500的保费,6张保单就可以。”什么?居然还要我们卖保险?不是说好的做内勤,不卖保险吗?说到这儿,我想起来,培训期间推荐人再三对我说,“不要在意周围人说什么,只要做好自己就行。”当时我还特别自恋地以为,推荐人是怕我太优秀,遭人嫉妒呢。原来她是在给我打预防针呢。推荐人说:对,保险公司都是这样哈。我不甘心,继续问:“那可不可以不卖保险,不转正,干别的?”“可以啊,那就增员(招员工),只不过没有提成哦。而且招不够4个人,就只有1000新人津贴。多招的人算你的上司,也就是我的哟。”此时推荐人还没察觉我态度的转变,估计沉浸在自己马上就要赚1500人头费的兴奋中,兴致勃勃的说。我石化。说好的办公室助理呢,说好的底薪2000呢。我果断离开。推荐人这才着急了。自己试图给我洗脑。可惜,她显然功力不够。又求助于主管。他们或许的却精于算计,可以将客户忽悠地被卖了还感谢他们,可惜我不太容易被一群不懂保险的人说服他们的产品有多好。*********************************************小小总结一下某平让我接受不了的原因。1.欺骗、误导应聘者。说好的底薪其实不存在。说好的内勤职位其实都必须做销售。说好的晚5:30其实有隐形加班。通过各种借口,拒绝告诉应聘者职位信息,直到职员花费足够时间、金钱(收培训费和押金),不舍止损,就成功增员了。对自己员工都不实诚,还指望对客户实诚?2.三观不正。教导员工从熟人下手,专赚熟人钱。熟人用完了,就去把陌生人发展为熟人,继续赚。教导员工避重就轻,不讲产品,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产品其实并不具备竞争力,所以要从情感和品牌上加成。鼓励知识不完善的员工卖保险,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不负责任。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不注重产品,只顾钻研推销套路。3.极似传销。某平公司的模式是,员工打电话招人,招到甲乙两人,得人头提成。甲乙必须让自己亲朋买保险,才能转正。甲乙卖保险收入,该员工也可提成。甲乙转正后,继续招人,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队伍壮大。这种赚人头钱、发展下线、从下级层层提成、下级必须先购买产品的模式,和传销有极大相似性。********************************************保险是虚拟商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对诚信要求极高。某平公司这种对员工不诚实、对客户不负责的态度,难怪知名度不高。保险本身是很好的,可惜有些三观不正,不择手段的公司让这个行业备受误解。代理人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买适合他们的保险,是帮助不了解保险的人理解条款。反而在不良公司的错误价值观影响下,只注重销售套路,避重就轻,只讲好的一面。甚至有的代理人对保险所知甚少,自己都不懂保险。这种代理人,这种保险公司,怎么不让人唾弃!但是也不是所以公司都如此,还是有三观正的公司的。比如我曾听过某安保险公司一个离职员工讲,他们公司培训说过,保险销售应该从陌生人做起,这样才会越做越宽,做好了自然熟人找上门。从熟人做起,只会越做越窄。希望公司能选择正道走下去。******************************************6月2日补充:关于保险工资构成:一般来说做销售是没有底薪的,只有电话销售和助理有底薪。而且是有责任底薪,完成绩效才拿得到。电销必须每天打电话通话时常达标准,如两小时。此外,卖出保单才有提成。助理就是招人的,看到网上求职信息就打电话招人。必须招到一定人数,超额有提成。所谓发展团队也是招人,招到的人就是自己下级,可以得到公司人头奖金,并且可以从下级销售额中得提成。以我待的某平公司为例,销售无底薪,需要卖4500提成(至少2万保费)才能转正,转正后才可以发展团队,收人头费和团队提成。单纯做助理招人,必须每月招四人才有2000底薪,不够四人则无工资。多招有提成500,比转正后少很多。且招到的人不属于自己,而是上司的。总之,怎么都要卖保险。**************************************************7月9日补充:好久没来,看到有保险公司喷子在哪儿质疑我。跟他们互撕有点掉价,就想重申一下。我是保险精算专业学生,学校还不差,且碰巧留了下学,只是想给自己暑假找点事儿做,不然2k的工作,我该找根面条吊死了。。。另外,我一早就告诉过面试官和推荐人,我最多呆三个月。至于推荐人带我?额,如果每天发早安算带新人的话,那你高兴怎样就怎样咯。拜托评价时还是先认真读一下的好。************************************************7月26日补充:虽然对中国保险行业有些失望,但保险本身还是很好的。下面我说几点普通大众购买时可以注意的地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由于国内保险销售人员基础知识还有待提高,我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1.不是所以销售员都了解公司产品,他们口中好的产品、适合你的产品,很有可能只是当时公司的主打产品或佣金提成很高的产品。所以有条件最好去公司多了解几个产品,比较后再购买。最好找在这行业有5年以上,或在这个公司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这种人对产品了解会多一点,至于会不会告诉你那些很好但佣金少的产品,就说不准了。2.不要盲目相信熟人,凭感情乱买保险。又花钱还不一定真能维护好感情。实在要买,也一定要多了解产品,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再买。3.不要太看中投资分红,要投资,去买基金、股票。保险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保障功能,附加功能越多,价钱就越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老师就建议我们以后刚出来工作,最好买定期寿险(保险期内死了拿钱)而不是两全保险(到期不论死不死都拿钱)。那些复杂、有各种福利的保险,都贵。4.注意看保障范围和免赔条款,这一方面现在国内从业人员还是比较有进步了,但还是建议投保者多了解。毕竟这是给自己买的保障,不要事事依赖别人。
简单说下我个人的看法:第一,从业人员门槛低,造成不专业的销售把东西卖给了更加不专业的客户。要知道,销售是不分行业的,一个优秀的销售能把狗屎都卖疯了。金融行业里销售人才辈出,但是最优秀的销售,不代表其专业知识就过硬。销售卖东西只会大略看看自己能收益多少,客户能得到什么,可其中的专业关联,据我观察,是没几个销售会去深想的。pingan保险的销售头子最喜欢招的就是那种有着资深人脉关系的大妈。没错,就是广场舞团队里的各种大妈。然后凭着这些关系,卖一些无关痛痒的保险理财产品。很多人连这份保险到底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就稀里糊涂的买了,最终造成了出了问题的时候各种怨声载道,要怪谁?其实我们旁观者当然知道,谁都怪不着,但是报纸上那些声泪俱下的保险公司骗人钱财的报道可真是让人不能不掬一把同情泪啊,那就还是怪保险公司好了,谁让你那么大呢。第二,群众金融基础知识普遍偏薄弱,大家了解金融产品的渠道也单一。有谁真的会去看正经的财经报道吗?大概连八卦小报上的财经信息也就是瞄一眼就过了吧。这也反应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金融行业是个“高富帅”行业了。真给你了解明白就知道这个行业里就和其他行业一样,赚到钱的也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拨,没赚到钱还迷失了心智的也不比传统行业的少。并且,不专业的,含糊其辞的,偷换概念的各种低端黑报道,也是造成群众对此行业的误解的原因之一呀。第三,这个原因是最让人无奈的,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产品毫无利益逻辑就是个垃圾产品,就是由着我刚刚说的两点大卖特卖,坑了不少人的钱。我觉得在这儿呼吁大家理性购买金融产品真的是一句空话,但是真的还是很想说,趁着年轻学习能力还有,多学点儿经济方面的东西总归是好的,生活中肯定也用的上的啊。
作为金融支柱之一保险同银行、证券等差异在于,保险保障的是风险,看不见摸不着。保障的是你的疾病、身故等,而银行、证券等收益都是很直观的。这点造成了两者的差异。再者,国内普遍存在销售误导、银行存款变成保险等等。最后,大家买了保险,出险了,获得了赔偿,但是出险了,就是不吉利的事情,也没有人出来宣传。保险的好谁人知道呢?总之,作为金融支柱之一,保险想要名声上去,还需要很长时间。
这个问题很大,真想找邀请这个暑假在保险公司实习的同学回答,可惜他们不玩知乎。
让我试着回答,可能答案会不是那么高大上,希望会有有帮助的内容。
首先有历史的原因。大概九七年及之前的时候,整个保险业都在亏损经营。那年在保监会的默许下,各个保险公司都给保户升级保单。保户尝到一点甜头,却不知道保单的利率悄悄的下降了。保单的利息是按复利计算的,大家想想吧。以前的保单利率有百分八那么高的,而且是固定利率。这以后保险行业就越来越差了,骂声一地。
再说,现在的一些现状。保险代理销售是硬伤。说把浩大的保险销售队伍纳入保险公司编制,说了几年了,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表示。代理销售模式充满各种利益立场冲突,一直得不到平衡,为了业务为了业绩各种违规。
最后,小小的来点八卦。参加过某上市保司的新员培训,当真是在给人打鸡血,太多的内容经不起推敲。简言之,夸张粗暴,充满像小时代那样繁复的物质引诱的例子。又某保险公司省分行的领导是有小金库的。又一线的营销员根本就可能没接触过费率表,他们可能知道期满以后可以得到多少钱却不知道要交到几岁什么时候能拿怎么拿法,他们的上线一定程度上不允许他们了解。是的,他们有上线的,一层一层增员的。所以,也许我们真该想想郎咸平教授的话,可能人家说的直接暴力了,但是我们换个词,不是骗人,蒙骗总不过分吧。又如业务员会让客户在一张空白的保单上边签字,回去他自己来做单,有填内容出错的原来有签字的保单就作废了,他们都领导人可以建议让他们来模仿客户的签名签另一张,真事,只是不知道有多少。
主要是寿险做烂了。起初保险公司都是团体业务为主,但由于企业议价能力强,那时市场保费规模小,保险公司亏过钱,就不再积极做团体业务。转而把目光投向保险知识匮乏,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的个人。个人寿险产品费率高再加上国人保险意识薄弱不好卖,客户还分散,就需要一种极为高效的销售模式。全世界考察完,发现台湾类似传销模式是最高效的,于是纷纷引进,甚至高薪聘请台湾人来大陆当公司高层。搞所谓基本法,在纯粹的代理人制度之上再搞一个金字塔体系。这就回到当初的起点了。保险是以大数法则来降低成本并且获取利润的,刚开始规模小,有亏有赚很正常,一亏就把保险本源忘了开什么保险公司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时工养老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