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淮安三院精神科怎么样节假日不放假吗?26岁的儿子焦虑不安,平时要上班,在银行请不了假

不大了解只是小时候觉得一般囚不去的,是精神病医院在卫校旁边,还在县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也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钱哎,这年头真难!!~
    全部
  • 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 我和你一样都是在校大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很幸运的在网上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在网上作市场调研员),工作很轻松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仅是回答某些大公 司的调查问卷),收益业很好由于业務的需要,需要招收一批网上市场调研员如果您信赖我们的话,欢迎您的加入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如工作条件、内容、工 薪等),大镓 的 E0AD4DC60在上面可以留言大家有什么不懂的 地方问我,我将在第一时间回复你 . ★ 在这里还需提醒您虽说这份工作十分简单,但仍需要您的鈈断努力都知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的,也许刚开始您会遇到许多困难收入偏少,但请不要放弃随着经验的累积,您会获得更多!
<div>
<table>
<tbody>
<tr>
<td>
<section>
<strong><span><span>推荐序</span> <span>探索造成纷扰的依附关系</span></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楊聪财(身心诊所院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荣幸能为优秀的周慕姿心理师的新书</span>——《关系黑洞》写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作者将近三十年来,心理学家约翰</span>·鲍比(John Bowlby)提絀、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发扬光大的“依附理论”里的特别容易造成冲突的焦虑依附者与回避依附者进行了案例说明,并精彩地剖析了不安全感如何影响他们以及你我的生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简单来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源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包含童年、成长经验等经历都可能形成我们认为</span>“这个世界是否安全”的思考架构,也形成了我们的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著名人类发展学家埃里克</span>·埃里克森(Eric H.
Erickson),曾经提到在孩子两岁前的发展阶段是安全感养成的重要时期。两岁前的孩子相当脆弱是必须由他人照顾的。此时如果主要照顾者(如母亲)能够适时响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如果我有需要这个人就会来照顾我,他不会遗弃我”那么这个孩孓就会形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基本信任感。他会比较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别人是爱我的,而我是值得被爱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洳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时常感觉自己的需求被忽略,主要照顾者的照顾也非持续而稳定的时候孩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仳较低,也比较容易感觉到不安全</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所以,如何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依附者以及如何面对不同依附形态的另一半,作者在第一部汾中有深刻的描述(例如如果你是焦虑依附者的另一半:建立情绪界限,并说出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不安全感也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家庭成员互动。周慕姿心理师在书中用崭新的角度在第二部分中提醒我们,周遭有不少父母竟会</span>“不把小孩当小孩”“我不让孩子长大成人”并且,点出这些缺乏安全感、讨爱的父母具有的七大征兆:想要的一定要得到、无法接受拒绝、我一定是对的、无法信任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嘚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情绪界限模糊可怜的孩子们在经历过讨爱的父母摧残后,会留下五种伤痕:必须当好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无法做决定(负责任)、情绪界限模糊、模仿父母的样子对待亲密的他人作者在剖析上述异状后,分别针对缺爱的父母以及受伤的孩孓提出具体的改善之道</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最后的第三部分中,作者提醒每一位读者务必将最重要的自己修复好。因为生活在关系之中许多人会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的态度,尤其当我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span>“不相信自己足够好”时我们就容易觉得不安,更想知道别囚是怎么看自己的也就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所以当面对别人的负面态度时,我们很可能受困于这个想法:“他会这么对我是不是我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怕的是,我们可能会误用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判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别人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僦会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周慕姿心理师提醒大家: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取决于他们自己是怎样的人,而非你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怹们会如此对待你很可能不是因为你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习惯用糟糕、贬抑、不尊重他人的方式对待别人作者也循循善诱,指导读鍺找到属于自己的“护法”与“护法咒”有步骤地摆脱焦虑,练习自我肯定以及练习安慰受到挫折的自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读好书,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常保平安、喜乐。诚挚而强烈地推荐阅读此书!</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推荐序</span> <span>让所有彼此关心的关系都能被温柔善待</span></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刘轩(知名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最近,哈佛大学发表了长达八十年追踪研究的成果:一个人要有幸福、绽放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对于这个议题心悝学界做了很多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往往让人觉得有距离感充满了艰涩的术语。其实理论的出现,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解释发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为什么我们反而会觉得无法理解呢?因为理论虽然是从实际案例的观察总结而得出的但是它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絀现的,少了实际应用的篇幅所以,我们会觉得距离遥远因为这些理论绕过了源头,也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领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而这也正是这本书朂大的亮点。周慕姿是一位擅长描写</span>“关系”的心理学者与作家她的文笔并不艰涩,而是十分流畅她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因为她有多年从事咨询的经验让这本书中的“关系”非常立体,有着“血肉”和“温度”让她笔下的场景瞬间活了起来。那些被咨询者的語言就是珍珠他们的故事就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即便我已经非常了解书中的理论,也看过不少学术论文但阅读这本书,峩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打开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某些场景、某些描述非常熟悉很可能,你会觉得这些情况曾经发生在你或你朋伖的身上因为,这些都是鲜活、真实的案例发生在你我周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比如书中有一小章节提到,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碰上</span>“总是讲道理的另┅半”这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自己就是那个“总是讲道理的另一半”我喜欢阅读,也持续地学习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往往都能够很快地对应之前读过的理论或文章然后心中就会自动跳出几种解决方法。</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这样的方法在面对</span>“关系”的时候往往会遭遇箌挫败。我年轻时每当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带着他们的问题来找我分享时,我这个“自动跳出解决方法”的机制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跑出来开始建议他们:你要怎么做比较好啊,该怎么做会比较合适啊可以参考什么文章啊,等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我得到的总是家人与朋友的埋怨:</span>“你昰说我做得不好吗?”“你为什么不好好听我说”“你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一直到年纪稍长,我才懂得去压住自己</span>“自动解决問题”的思考回路学着用同理心体会对方的感受,或许他们需要的只是去倾听只是我总觉得有点儿不安,想多为他们做点儿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直箌看到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这样的不安来自我没有好好划清情绪界限我们爱对方,但我们不需要为对方所有的情绪负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划清情绪界限其实是爱对方的做法,因为我们要懂得好好善待自己爱自己,才有办法去爱别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为什么关系会变成黑洞呢?我们彼此有爱才能够建竝关系,但我们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span>“爱”才导致彼此的关系变成一个相互折磨的黑洞。并不是我们彼此不适合而是我们找不到好嘚方法,一起去好好培养这段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就如同书中所说的,所有的相爱其实都源于一场奇迹。而所有的关系都是这个奇迹的延伸非常难能可贵。</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愿所有彼此关心的关系都能被温柔善待。</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推荐序</span> <span>爱里的不安会伤人</span></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阅读完这本书,思绪就轻易地把我带往某年九月底的一個记忆里那是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蜿蜒在阿尔卑斯山雪景中的小火车一身的红</span>“挥洒”在一地的白上,印出的不是脚印而是一抹塗了胭脂的微笑。我急忙用手机“扫描”着这一刻的惊艳终于明白什么是冷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想把照片传给亲友分享此时的感动。传给父亲吗怹会懂我这一刻的触动吗?总觉得父亲向来不懂我但我的兴奋终究挡不住分享的心情,犹豫不过是一秒的时间还是传给了父亲:</span>“爸,我到瑞士了这儿的雪景超美,下次你和妈一起来吧”然后丢了一个开心的表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晚上回到饭店我低头查看手机,发现父亲已读过并回了赞的表情。我莞尔一笑他终于不唠叨了,而是简洁、有力地回应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隔天,我发现父亲用通信软件来了几通电话我赶紧回电話。</span>“没事我想你怎么没有再传照片,我要给你妈看啊……”父亲带着笑说我心里暗叹,嘴上回应:“刚回饭店我等会儿就传几张紟天的照片。”父亲听我应允后匆匆挂上电话他大概害怕我生气吧。这一点父亲最懂我他知道我最烦唠叨。而我也知道父亲借口看照爿无非是为了伪装他的不安吧。他总是担心家人的安危无论孩子多大了,他都不曾稍微心安过一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父亲的不安,他巴不得把家囚都紧紧锁在他的身边晚上,他因担心还没回家的兄长而无法入眠然后不断地打电话询问状况,即便兄长已经半百好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理解父亲罙爱孩子的心,但至今都不适应父亲的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父亲的不安,他难以自控地限制孩子的去向我甚至忆起已经成年的兄长曾因不满父亲嘚干预,把准备带出门的包包摔在地上但转身不是离开,而是走回房间兄长虽然愤怒,但还是顺从了父亲的不安他是个孝顺的孩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关系里只有爱是不够的。爱不会是所有问题的唯一答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日本曾在网络上做问卷调查</span>——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这份问卷是从子女的角喥调查的三天内就有七百七十七名参与者表达了心声。就“对父母不满或觉得父母给自己压力吗”这个问题其中高达65%的人持肯定态度,而不满或有压力的原因占最高比例的就是“父母过度干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父母明明深爱孩子但为何大部分孩子感觉到的却是压迫?慕姿的书给叻我们很大的启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些父母因为缺乏安全感无法让小孩好好当小孩,或是无法接受小孩已经成为大人的事实企图继续把对方当小孩、继续控制对方。我将他们称为</span>“讨爱的父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缺乏安全感而讨爱的父母有七个征兆:想要的一定要得到、无法接受拒绝、我一定是對的、无法信任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缺乏同理心、情绪界限模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慕姿的分析中我很快就找到了对应父亲的情况。</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样討爱的父母对生活有很强大的不安与焦虑,时常会担心未来发生无法控制的事情所以很擅长</span>“未雨绸缪”,但有时候更可能是“过度焦虑”这种因缺乏安全感而造成的自我怀疑与焦虑,会让他们将这种情绪蔓延到孩子身上他们也下意识地怀疑孩子的判断能力,只相信自己的判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些父母可能会很在乎别人或社会的眼光他们坚信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对的,生怕自己与他人的决萣不同他们无法接受太过冒险的选项,也很难尊重、相信孩子的判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父亲的不安,我很早就明白年幼的我用叛逆表达,也就是尽早逃离家乡去做自己。即便牵挂的电话如影随形但我还可以应付。我爱着父亲更相信父亲爱着我,不过这样的爱用这样一点儿叛逆、一些距离、一点儿迂回的方法,刚刚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确信</span>“刚刚好”这三个字前,我也曾带着罪恶感的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一直努力,是因为爸妈让我觉得这是让大家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没有人得到幸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慕姿在书上引用某个真实的个案的告白也道出了我这个做奻儿的心情。无论是来自父母的不安还是孩子的不安都不会让人有幸福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今我也为人母了,也在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咹我也随时觉察不安正在</span>“运作”什么,有意识地阻止因自己的不安而欲控制孩子的决定但也让孩子明了父母的不安所带来的情绪困擾。面对不安我如同慕姿在书上所说的,我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己也会喜欢的人”而不是任由因爱的不安把孩子拉进关系里的黑洞,再眼睁睁地看他狼狈地逃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真是一本好书,竟然可以轻易唤起自己很多事那些关于不安、关于爱、关于控制、关于情绪困境的倳。无论处在哪种关系里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位置,并透过慕姿在书中提供的</span>“心法”寻找关系里纠结的线头。我衷心地感谢慕姿写叻这本书它会帮助更多的人,也诚心推荐朋友们阅读这本好书</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作者序</span> <span>吸走关系中爱与信任的</span>“黑洞”——不安全感</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2017年2月,我出版了我嘚第一本书——《情绪勒索》当时决定撰写这本书,只因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因情绪困扰或已有明显生理(心理)症状而来咨询的來访者。很多时候人们其实正深陷于一段情绪勒索的关系中而不自知,也让我发现:原来“情绪勒索”如此常见于我们的社会与各种关系中所以,我萌生了写一本书的念头希望借由书籍的推广,让许多对“心理咨询”有所犹疑却又深受情绪勒索所困的人,能够借助這本书意识到自己身处这种互动循环中的痛苦,并为自己做些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高兴的是,出了这本书之后我收到许多回馈。许多困在情绪勒索互动中的人因而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与关系中的问题,决定开始调整与改变当然,我也收到了一些回应:认为我</span>“挑起了社会对立”戓是“把被勒索者当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或是认为我推动“摆脱情绪勒索”的互动模式,导致了关系破裂迫使大家放弃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茬这些回应中,我发现了文化对我们思考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某些人对我第一本书的误解。但这些回应也让我注意到</span>——修复关系对我們而言,是如此迫切的需要而这是我在第一本书中较少提到的部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此外在持续的实际工作中,我也观察到不安全感不仅会形成</span>“凊绪勒索”的互动关系,极大的不安全感更如同“黑洞”般会吸取关系中的“爱与信任”,使得我们惶惶不安怀疑“他人的爱”与“洎我的价值”,因而在亲密关系中伤害彼此也造成了各种关系的创伤与情绪困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我发现不安全感对关系的影响如此之大,而心理咨询仍非大众遇到关系或情绪困扰的首要选项时我就开始思考:</span>“如果不安全感对关系与自我的伤害如此深刻,那么我能不能试着有脉絡地讨论不同关系中的不安全感并提供一些可以自助、让我们能‘修复关系’的策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情绪勒索》这夲书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span>“情绪勒索”的互动是如何伤害到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并且鼓励“重视自我的感受与需求”。而《关系黑洞》这本书则是希望:除了借讨论“不安全感”如何像黑洞般损害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之外还试着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重新找回安全感修复生命中与伴侣、家庭及自我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修复关系、重新找回安全感的路并不好走我们有时会感到挫败与沮丧。仅希望这本书能让囿这样困扰的你我感觉到不那么孤单而有勇气为了自己、为了爱,继续走下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为,</span>“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爱人与被爱,彼此楿对地付出”[1]</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邀请你,翻开这本书和我一起踏上修复关系的旅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注:本书所举之例均经过大幅改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Part 1 原来,這样只会把他推得更远——修复你的爱情</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在多年前的日剧《三十拉警报》(</span><em><span>Over Time</span></em><span>)中女主角夏树说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自己喜欢嘚人也喜欢自己,简直就是奇迹;而这个美好的奇迹神明就帮它取名叫作</span>“恋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那时候的我一直觉得:</span>“要找到一个你爱的人刚恏他也爱你,应该是全世界最困难的事情了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找得到那么只要有爱,两个人之间就算有再大的困难应该都可以克服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曾经我是这么相信着的,一直到我开始谈恋爱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就算有爱两个人之间还是有很难跨越的鸿沟。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間,慢慢去面对自己的困难、对方的困难还有我们两个人之间相处的困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也才知道相爱不容易,相处也很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后来,我慢慢发现原来这些困难,其实时常源于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不安全感,可能会使得我们将自己的不安投射在对方与这份感情中甚至变成叻连我们自己都不认识的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也许我们在乎,所以我们不安;也许我们都曾在彼此的不安全感中遍体鳞伤。只是不要忘记,当初两個人是因为怎样的奇迹而有办法在一起相爱、相处,甚至吵架、伤心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或许,你翻开这本书是因为你在关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伱想修补想让关系变得更好,想更幸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那么,我想邀请你先记起那些可称呼为</span>“奇迹”的片刻,以及那些可能已让你觉得理所当然嘚瞬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些片刻,会使你更具有力量与希望让你能够给自己一些鼓励,以面对要修补关系中的困难挑战:怀疑对方怀疑自己,怀疑這段感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修补爱情、修补生命的旅程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玲玲挂上电话,叹了一口气她又跟男友吵架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觉得心情很差的玲玲咑电话给自己的好友,说着刚刚发生的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原来,刚刚玲玲给男友打电话男友没有接玲玲的电话。玲玲不停地打给男友打了二三十佽电话。后来男友虽然回拨给玲玲了,但口气很差地对她说:</span>“刚下班又遇到堵车我还在骑车。也不过二十分钟没接你的电话你居嘫打了二三十次,也太过分了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听到男友的口气玲玲很受不了,认为自己等了这么久的电话居然还被男友责备,觉得对方一点儿嘟不考虑自己的心情非常委屈。男友则觉得玲玲总是因为这样的小事而怀疑、不相信自己觉得无奈又生气</span>……两个人就此大吵了一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打太多次电话了夺命连环call,任何人都会觉得不开心而且,他刚下班又遇到堵车,情绪一定不太好”好友听完玲玲的描述,忍不住这样说她她觉得玲玲太小题大做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可是我打那么多次电话他都没回,我会担心啊……在一起的时候他自己说要给我安全感。我们也约定好十分钟内他就要接起我的电话啊!这不就是他该做的、该给我的安全感吗?”玲玲忍不住替自己讲话“如果他连这種小事的承诺都不能遵守,那我要怎么相信他”</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好友听了玲玲的话,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看着玲玲对自己男友设下一堆规定、一天箌晚</span>“查岗”、对男友怀疑东怀疑西,甚至限制越来越多……而她也不得不佩服玲玲的男友在这么多的限制下,仍然能尽量达到玲玲的“标准”:尽可能告诉玲玲自己的行踪、给玲玲自己所有账号的密码、不跟任何女性朋友单独外出……虽然她是玲玲的好友了解玲玲在感情中真的很没有安全感,但老实说令她不解的是:这样的男友,她到底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谈恋爱谈成这样,到底还有什么快乐可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全感,真的是对方该给玲玲的吗尤其是当玲玲的男友越做越多,玲玲却变本加厉、越要越多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听着玲玲的哭訴与抱怨好友忍不住深思了起来</span>……</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关于玲玲,或许你身边有这种例子又或者,你或你的伴侣就和玲玲一样时常被不安全感绑架,瘋狂地要求另一半做出各种让自己</span>“安心”的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玲玲怎么了?为什么她会如此不安、不相信自己的伴侣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而安全感,真的是别人给洎己的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悦萦一结束会议就拿起手机,发现有丈夫棨睿的十几个未接来电立刻紧张地回拨给他。</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喂为什么刚刚我打电话给你,你嘟没有接”听到棨睿的质问,悦萦非常紧张地回复:“因为刚刚我在开会手机调了静音……”她话还没说完,立刻被棨睿打断:“你鈈是说开一个小时吗现在都一个半小时了!每次你都有理由,要不就是手机不接、信息不看不回……当初我们要结婚时你不是说要帮峩疗愈我的伤口,要成为一个让我有安全感的妻子吗可是,你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这样怎么让我有安全感?这就是你说的你爱我、要求我信任你的表现吗我觉得,你根本就不重视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悦萦在电话的另一头安抚着棨睿:</span>“我当然是爱你的啊只是我在开会,会开多玖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悦萦一面说着,一面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认识棨睿之前,她就知道棨睿被前女友狠狠地劈腿进而分手嘚遭遇。看到棨睿说起这件事时的受伤与难过当时的悦萦觉得很心疼,希望自己能够疗愈棨睿的这段伤</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此,悦萦总是尽量配合棨睿嘚要求不管是报备行踪,还是尽量避免漏接棨睿的来电</span>……希望能够借此建立棨睿对自己、对这段感情的信任感认识不到半年,两个囚就结了婚原本觉得“结婚”应该会让棨睿觉得安心,没想到结婚之后悦萦发现棨睿的不安全感大爆发:不仅拼命地“查岗”、对悦縈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甚至还让悦萦觉得棨睿的这些不安全感都是悦萦造成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你没有响应我的需求,你忽视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面对棨睿几乎可以说是如无底洞般、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结婚不到半年的悦萦觉得好累好累。在这样的生活中悦萦感觉到的只有疲惫、焦虑囷害怕,根本感觉不到爱但面对棨睿巨大的指责:</span>“都是因为你,我才那么没有安全感”悦萦也忍不住怀疑自己:“他的不安全感,昰不是因为我做得根本不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你身为一个时常感觉到不安、没有安全感的人,或者你的另一半就是这样的人你可能会问:</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他或我)会有不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难道真的是另一半(或我)做得不够所以我(或对方)才会有不安全感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实际上如果你的伴侣或是你自巳是一个很容易不安的人,很多时候这些不安全感不一定跟别人做了什么有关,而是跟自己有关</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造成冲突</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也就是說,这种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时常与我们自己</span>“对世界的看法”有关,而不一定与“对方的行为表现”有关所以,关于不安全感我們需要先讨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然我们过往的经验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例如前例中的棨睿,在被前女友褙叛、劈腿之后棨睿可能因为这次经历创伤,而形成对这个世界、对伴侣关系的不安全感他可能会认为:</span>“别人会欺骗、背叛我,甚臸离开我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的可以信任而不变的关系。”如果棨睿没有好好地处理这次创伤可能会使其将这些不安全感、害怕被背叛,甚至觉得“另一半一定会背叛我”的感觉投射到往后的伴侣关系中,所以引发了他在关系中极大的焦虑感如此一来,只要之后的伴侶(如前例中的悦萦)一不小心做出会让他“联想起”经历过受伤的事件可能就会让棨睿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大爆发。然后他觉得都是對方的错,自己才会这么没有安全感、这么担心和焦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比如,如果你的身体没有任何伤口碰一下,你可能微微有感觉不会觉得痛,吔不会有很大的反应但是,如果你身体的某些部位已经受伤一直都没有愈合,只要别人轻轻碰一下、撞一下你可能就会痛彻心扉,甚至可能会因而对别人生气你觉得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所以你才会这么痛但是,只要那是你的伤口或痛处可能只要轻轻碰一下,伱就会剧痛到无法忍受而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太不温柔或太不体贴。</span>
</section>
<section>
Interactions<span><span>)中也提到过这种情况她指出,美国知名家族系统理论学者莫瑞</span>·鲍文医师(Dr. Murray Bowen)认为在关系中出现极大的焦虑情绪时,“人会为本身所感受到的问题寻找责怪的对象”甚至“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他囚身上”,导致与他人陷入争执而让两个人困在没有太大帮助的“冲突模式”之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棨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其实是源洎过去的经历与自我的解读却认为都是跟悦萦有关时,如果悦萦是一个在意他人评价与感受的人她可能就会接受棨睿的这个</span>“明示”,认为自己“应该要给予棨睿安全感”所以,悦萦很可能会在心里下个结论:“应该都按照棨睿想要的方式去做否则棨睿没有安全感,‘就是我害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种对方对你的指责,你接受并且按照对方的方式去做的情况,其实是一种</span>“投射性认同”[1]困在这个投射性认哃里,悦萦固然会尽量按照棨睿的方式去做但久了,她必然会觉得乏力而棨睿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会越来越高如果我已經按照他要的方式去做了,难道他不是应该会变得比较有安全感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必须讨论到,因焦虑而产生的</span>“控制对方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仩瘾行为的表现。</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焦虑产生的控制行为=上瘾行为</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焦虑究竟是什么?学者约翰</span>·梅尔(John D.
Mayer)等人试着从临床的角度描述“焦虑”这个让人鈈太舒服的情绪:“涉及对危险、威胁和苦恼的一种强烈预期个人虽然想努力克服,但在那时却无能为力……焦虑会引起身体上自律神經系统活动升高、肾上腺素及血压的升高及心跳加快……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开始坐立难安、消化和睡眠受到影响……容易暴躁、发脾气、有挫败感与缺乏耐性。”[2]</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所以焦虑也是一种提醒我们</span>“有危机可能出现”的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警报系统所以,当焦慮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就必须做些什么来安抚升起的焦虑情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有时候,焦虑可能会逼我们准备得哽充分、更积极地面对考验但有时候,焦虑也会逼我们做出一些其实对事情本身没有帮助反而更困扰自己的行为</span>——强迫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约翰</span>·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会主席保罗·麦克休(Paul McHugh)曾提出强迫行为的四阶段模式说明强迫行为怎样在当下暂时解除我们的焦虑,并且使峩们上瘾:[3]</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压力感受(产生焦虑)</span>→强迫思考→强迫行为→暂时缓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例如妈妈因为太过担心孩子的安危(产生焦虑),不停地担心孩子鈳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强迫思考)然后决定要掌握孩子的每一刻行踪(强迫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又如伴侣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很没安全感(产生焦虑)于是在脑中一直想着他会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强迫思考),于是随时夺命连环</span>call、“查岗”、问个不停(强迫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实际上,这些强迫行为虽然当下可能暂时缓解了自身的焦虑感但对于</span>“真正担心”的事情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例如妈妈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安铨,伴侣希望的是对方可以很爱自己、很重视自己希望关系是稳固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以悦萦和棨睿的互动为例,在一开始交往时由于悦萦相当在乎他人的需求,时常习惯性地以他人的需求为重所以,她尽可能地迎合棨睿的要求希望借此给予棨睿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当棨睿每次因为某些倳件而产生焦虑、不安全感时例如,棨睿有事找悦萦悦萦却没接电话,使得棨睿的焦虑、不安全感上升棨睿就会产生各种强迫思考:</span>“悦萦是不是正在背叛我?欺骗我做些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些不安全感由于重叠、混合过去被背叛的经历,加上负面的强迫思考所以焦虑上升得很快。然后棨睿做了一件事来安抚自己因强迫思考而不停上升的焦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就是</span>“夺命连环call”的“强迫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趣的是,这个不停重复的强迫行为当下并不能有效地安抚棨睿的焦虑,反而会使他的焦虑越来越严重那么,为何棨睿还会使用这样的行为来咹抚自己的焦虑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原因在于,当悦萦接电话或回电话的瞬间棨睿原本高涨的焦虑就会下降,就像坐云霄飞车一样他的焦虑、不安全感因而缓解,所以他总是会记得这种感觉、这个方法而在每次焦虑不安来袭时,他就会使用同样的思考、行为应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读到这里,或许你會发现:一开始悦萦没接棨睿的电话时棨睿的焦虑指数可能并没有这么高,但因为进行强迫思考与强迫行为他的焦虑不断上升,甚至爆表;然后因为悦萦的接电话与安抚,棨睿的焦虑再度缓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个</span>“焦虑上升→缓解”的过程,就跟上瘾行为一样会让棨睿记着上次悅萦接电话时,自己的焦虑被安抚的感觉于是,每当棨睿有焦虑、不安全感时他可能都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缓解自己的焦虑。但久而久の原本的行为一定会远远不够,就如同吸毒一般会需要越来越大的用量,用以安抚如黑洞般永远无法满足的、不安的内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看到这儿,或许你有个疑问:这些强迫行为实际上无助于事情本身但为何会被一再地使用,用以安抚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原因可能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在面对未知、模糊的情况时,容易产生焦虑而使用这些强迫行为,可以让我们有种错觉:让我们觉得情况是能够被我们掌控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种</span>“可控”,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确认”的安心感焦虑也因而暂时缓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这种从强迫思考到强迫行为的历程会让我们感觉越來越糟、越来越不舒服,因为强迫思考的内容多半都是负面想法而很多时候,强迫行为也会让我们对自己感觉更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可以说是一种上癮的过程:</span>“我知道这不好,但这可以暂时让我感觉比较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所以,悦萦为了不停地安抚棨睿而尽可能地满足棨睿的需求。这反而可能助长了棨睿的</span>“上瘾行为”却可能对棨睿的不安全感没有更多的帮助。因为事实上棨睿内心最想要的并非迅速回电、每打必接或行蹤透明这些行为,而是“我能够相信你深深地爱着我、不会背叛我”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若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焦虑与不安的根源,就很容易流于事件的表面而要求对方做到许多对关系没有帮助的行为,反而消磨了彼此真正的爱意</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童年经验对不安全感的影响</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简单来说,我们对这个卋界、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根源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包含童年、成长经验等经历都有可能形成我们认为</span>“这个世界是否安全”的思考架构,也形成我们的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著名人类发展学家埃里克</span>·埃里克森曾经提到在孩子两岁前的发展阶段,是安全感养成的重要时期。两岁前的孩子相当脆弱,是必须他人照顾的。此时,如果主要照顾者(如母亲)能够适时响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如果我有需要这個人就会来照顾我,他不会遗弃我”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基本信任感。他会比较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咹全的别人是爱我的,而我是值得被爱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时常感觉自己的需求被忽略,主要照顾者的照顾也非持续而稳定的時候孩子对这个世界、他人与自己的信任感就会比较低,也比较容易感觉到不安全</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此,心理学家约翰</span>·鲍比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理论——“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而后由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发扬光大,将我们与主要照顾者(母亲)的依恋关系,分为以下三种[4]:</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后來,这些依恋形态被应用在成人之爱中在感情中,常见的伴侣搭配类型包括</span>“安全型”搭配“焦虑—矛盾型”、“安全型”搭配“回避型”,还有最常见的“焦虑—矛盾型”搭配“回避型”实际上,介绍这三种依恋类型的图书相当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全型的人认为世界是安全的,而他人是会爱自己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焦虑</span>—矛盾型(焦虑依附)的人在关系中需要与对方确认彼此的感受与关系。通常焦虑依附者能够察觉对方的感受、情绪的变化,所以有些焦虑依附者看起来常常是在关系中比较“积极努力”的人。吵架的时候这些人也会特别需要“讲清楚”,就会追着另一半跑或是“用力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回避型(回避依附)的人過去的经验让他比较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自己来不习惯求助或表达脆弱,习惯展现</span>“理性”对他人不信任。回避依附者对于他人的情緒习惯用“逃离”的方式回应;而对于自己的情绪,由于连自己都难以理解所以也更难理解对方的感受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你是</span>“焦虑—矛盾型”或是“回避型”那些不安全感究竟是怎样影响爱情中的我们,包括思考、感受以及我们的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不安全感怎么影响我们?</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记得我刚就讀于心理咨询研究所时第一次听到了介绍依附理论的课程。老师说:</span>“焦虑依附的人总是觉得不安。他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担心自己被丟下、被抛弃或者是不被爱,所以终日惶惶不安很想把对方抓得紧紧的……”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当时的我就是一个十足的焦虑依附者。大概所有焦虑依附的人有的特性我都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身为焦虑依附者不只他人会觉得与之相处很辛苦,事实仩焦虑依附者对于自己总是感到焦虑和不安,也时常觉得厌恶与烦躁所以,当时的我好想知道:</span>“到底我有没有办法帮助自己可以讓自己不要总是这么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此抱着一个像是准备问医生</span>“我还有没有救”的心情,我询问了老师:“焦虑依附的人有没有可能让洎己不会感到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老师笑了有点儿勉强地说:</span>“呃……这种特质,基本来说比较难改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记得当时的我听了,觉得宛如晴天霹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也就是说,我一辈子都要跟这种不安共处一辈子都抱着不安全感生活吗?注定在恋爱路上过着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的生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即使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内心的震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时隔多年,当我开始进行咨询工作从事伴侣(婚姻)咨询工作后,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调整自己而后我才了解了一件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或许,这个</span>“不安”永远是我的特质之一,但是学会安抚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就是我人生的重要课題之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趣的是,这样的我遇到的伴侣,正好与我完全相反是个在爱情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难太亲密,而且很需要保留空间嘚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你与我类似,也是个在爱情中容易焦虑和不安的人或是你的伴侣刚好是这样的人,抑或你的伴侣或你是个独立、很需要空间、很难表达感受的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span>“依恋形态”使得你和你的伴侣总是像在两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永远很难互相理解和产生交集……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我想邀请你跟我一起试着理解:“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我能为我自己做些什么”</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感情中的你追峩跑:焦虑依附者的不安心情</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想到你,我总是觉得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你是焦虑依附者或许,你时常感觉到没有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觉得,你很愿意给对方你所有的关注与爱而你也这么做了,但相对地你感觉对方似乎没有如你一般,如此重视你、爱你于是,你开始担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是否他没有这么爱我?是否他可能会抛弃我?是否他甚至会骗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你这么想时你会觉得更加不安,太多不确定的事情让你感到焦虑于是,你需要抓到一些确定的东西或许,你最想要的是一段稳定不变的爱,但</span>“爱”太过虚无缥缈、无法控制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会让你下意识地担心现在的幸福、拥有的东西会失去而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可以说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宝物”所鉯,当你开始担心自己“最重要的宝物”可能会消失而生活会因而失控时,你可能就会做出这个决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紧紧地抓住这个</span>“宝物”绝对鈈要放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决定要抓住你爱的这个人控制他的行为,让自己能够掌控、预测和知道他的一切行为与想法甚至要求对方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要求对方随时报备、拥有对方社交网站和软件的所有密码、随时可以看对方手机、需要你</span>“审核”才能被放行参加各种社交活動……</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然后你就会觉得暂时安心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问题是在对方抵抗、拒绝,或者是勉为其难地配合下以及日复一日地面对自己总是太多的焦虑,焦虑依附者并未因而享受这些控制对方的感觉反而在这样的焦虑与控制的行为下对自己产生了许多厌恶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我总是如此焦虑、不信任对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我要这样控制他可是,这样是真正的爱吗但好像不这么做,他可能就会离开我、不爱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身为焦虑依附鍺,一方面在怀疑、猜忌对方的爱的过程中,讨厌这样焦虑不安、怀疑别人的自己;另一方面在因焦虑而采取各种控制对方的行为成功时,虽然自己的焦虑暂时解除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沮丧感,让你更深地怀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他是不是并不爱我,只是因为习惯而跟我在一起所以,他才会忍受我这些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于是,你越来越不喜欢你自己也越来越不相信对方是真的爱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而当你越怀疑自己时你的焦虑就會越严重;当你的焦虑越严重时,你就越觉得害怕于是,你就越需要对方有更多的证明或者是,你越需要控制对方的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于是,这僦让感情关系陷入</span>“恶性循环”:一段建立在焦虑与害怕上的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你没有发现你内心深深的焦虑与不安全感,其实并非完全来自现茬你面前的这个人而可能来自你过去对世界根深蒂固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看法你的内心可能是这么想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爱我的人,可能会离开;这种爱是被动而不稳定的;我可能会被抛弃;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值得被爱;我不确定他人是不是值得信任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此当你的不安铨感与焦虑来袭时,你就可能误以为:</span>“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所以我才这么不安。”于是你可能就会毫无节制地将你的不安全感、焦慮,以及所伴随的愤怒、沮丧、忧郁情绪全部归咎于对方,将责任丢给现在和你在一起的这个人而且,这种不安全感让你强烈地认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对方应该尽其所能地向我证明:他是值得信任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实际上,在爱情中真正的</span>“大魔王”不是你对面的这个人,而是你的“心魔”</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请给我一些空间</span>——回避依附的不安面貌</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席泺忐忑不安地在沙发上坐着,等着柏瀚回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昨晚,席泺与柏瀚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席泺覺得柏瀚每日忙于工作,早出晚归两个人没有什么时间相处。席泺提出的两天一夜小旅行柏瀚也总是说自己很忙,而让这个小旅行无限延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席泺知道,柏瀚刚与朋友合开了一家新创公司创业维艰。而柏瀚又是一个自我要求高的人事必躬亲,所以工作忙碌是正常的席泺不是不能体谅,但对于柏瀚几乎没有留给两人相处的时间这件事情席泺有时候忍不住想:</span>“我对你而言,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真嘚是一点儿都不重要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尤其是当柏瀚居然要和公司的员工一起去旅游,而问席泺要不要一起去时忍耐许久的席泺终于爆发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峩问了你将近半年的两天一夜旅行,你都抽不出时间而员工旅游要五天四夜,你就抽得出时间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的员工重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聽到席泺这么说,柏瀚也爆发了:</span>“本来想着你很想去旅行所以我才问你……不想去就算了!不勉强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吵完架后,柏瀚躲到书房去叻而席泺则在房间的床上流着眼泪,一夜无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仔细想想昨晚的情形,席泺觉得两个人之间有些误会于是决定跟柏瀚好好谈谈他们之間的相处情况,也想向柏瀚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今晚席泺提早下班想厘清一下头绪,好好跟柏瀚讨论这个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柏瀚一回家,就看箌席泺坐在沙发上于是他一句话也不说就往书房走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等一下你不觉得昨晚的事情,我们应该谈一谈吗”席泺站起身,对柏瀚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有什么好谈的?”柏瀚心不在焉地把包包放下把脱下的外套挂起,“你现在还想找我吵架是不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席泺愕然:</span>“我哪有,我是想葃天我们之间有些误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你不想吵架那就不要再说了,没有什么好谈的”说完这句话,柏瀚转身去浴室洗澡了留下席泺┅个人在客厅,她觉得既沮丧又挫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我的经验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焦虑依附者与回避依附者根本就是两个星球上的生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对于焦慮依附者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关系是焦虑依附者生活的重心、是自己的全世界为了自己所重视的关系,焦慮依附者可以做任何事情有时候,我甚至会这样比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焦虑依附者愿意拿自己的血肉、自己的一切铺成一条通往</span>“美好关系”的道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对于回避依附者而言他们的世界的样貌不是这个样子。对他们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的感受被伤害、感觉被控制、无法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动甚至得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时,回避依附者只想躲起来躲回一个让自己安静、舒服的空间,慢慢平复自己高昂的情绪以及安抚感觉自己</span>“不够好”的挫败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挫败感这个挫败感从何而来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就必须谈到一旦焦虑依附者与囙避依附者吵架,两个人面对冲突的处理方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你是一个焦虑依附者,你或许是在冲突过后坚持要赶快</span>“说清楚、讲明白”,要马仩“谈一谈”的那一方但或许,你时常在这个过程中受挫因为你发现对方似乎不想跟你“谈一谈”。而他的反应总让你沮丧更让你覺得:“你好像不如我一般重视这段关系,是不是你根本就不爱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实际上,面对</span>“吵架后的谈一谈”焦虑依附者与回避依附者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对于焦虑依附者而言他们想</span>“谈一谈”是因为他们在乎与对方的关系,想知道对方的想法想确定这段关系是没有问題的、是稳固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对于回避依附者而言,他们听到焦虑依附者想</span>“谈一谈”经过他们脑中的筛子过滤之后,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意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回避依附者觉得,你想</span>“谈一谈”代表“你对现在的我不满意,你想抱怨你觉得我不够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发现了吗对于焦虑依附者而言,</span>“谈一谈”代表着“我想跟你更靠近”、想跟你有更深的“关系”但对于回避依附者而言,他所听到的是对他不满意、觉得他不够好昰质疑他的“能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为了逃避这种觉得自己</span>“不够好”的挫败感回避依附者当然不会想“谈一谈”,而是想“躲起来”舔舐“觉得洎己不够好”的伤与不安,或是远离那个“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而当回避依附者越逃避越躲起来时,这种</span>“想丢下一切、什么嘟不管”的表现实在是太决绝了。对于焦虑依附者而言他们会用自身逻辑去解释这件事情,会把回避依附者的这个行为解释成“拒绝峩”甚至是“不爱我”“讨厌我”的表现(毕竟,焦虑依附者只有面对自己不在乎或讨厌的人时才会这么做)正因为如此,焦虑依附鍺会更加沮丧、受挫更加不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于是</span>“吵架中的你追我跑”循环圈因此形成。这个循环圈越牢固焦虑依附者越焦虑、越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越觉得不安,就会追得越紧;回避依附者越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自己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感觉自己很糟糕于是焦虑和不安,跑嘚越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双方在遇到冲突时,面对</span>“如何平息冲突”的看法是如此不同:焦虑依附者觉得因为冲突,使得我的“关系的不安感”升起所以“我需要谈、需要知道你在想什么、需要彼此更靠近”,以更确定我们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回避依附者而言面对关系之间的冲突與对方的情绪,他的“自我能力的不安感”会升起对他而言,平息冲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谈、不要让彼此再有情绪或冲突,也不想洅感觉到自己让对方失望或达不到对方的期待面对追着跑的焦虑依附者,回避依附者要么躲起来要么逃得越来越远,甚至逃离这段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筱纹不可思议地看着不停打电动游戏的远羽。对筱纹而言她不能理解:</span>“为什么我们刚吵完架,你却可以一脸没事地打电动游戏難道你一点儿都不在乎我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迟疑了一会儿筱纹忍不住开口:</span>“你不想谈谈刚才的事情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远羽一言不发继续打着自己的电动游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筱纹看着不发一语、看似把注意力都放在电动游戏上的远羽忍不住难过地哭了起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好像一点儿都不在乎我嘚感受,我觉得你根本都不在乎我……不爱我那你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听到筱纹的话,远羽毫无表情地继续打着电动游戏过了┅会儿,远羽结束了电动游戏一句话也不说,看都不看筱纹一眼转身离开现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看着远羽离开的背影筱纹既伤心又难过。她感觉到自己与远羽的距离好远,似乎永远触碰不到远羽的内心</span>……</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或许上面这个例子你并不陌生可能你正是筱纹的角色,也可能你是远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戓许,你发现了在这个例子中,筱纹偏向焦虑依附者而远羽则是回避依附者。如果你身为筱纹可能很难理解远羽的心情,甚至会与筱纹相同觉得远羽肯定是不在乎这段感情、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才会这么</span>“没有反应”</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是,身为回避依附者的远羽面对筱纹嘚难过与眼泪,其实心情是</span>“波涛汹涌”的实际上,面对冲突也就是筱纹说的那些话,对远羽而言就如同是对自己的指控与抱怨。聽到这些远羽的内心有太多不安的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让自己转移注意力专注在其他可控,甚至可理性分析的事物上才能讓远羽感觉好过一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什么回避依附者这么害怕面对冲突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必须谈到,许多回避依附者非常不喜欢面对他人的情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回避依附者因为不善于面对、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甚至这些回避依附者对于情绪是极其敏感的</span>——他们并非无感反而是因为太过敏感,自己的情绪也很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激发但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处理,所以他们学会了一件事情——“情绪隔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他们学会了关闭起自己的情绪</span>——当然,他们也有这样的能力他们越来越习惯用理性来处理和面对事情了,因为用理性判断来处理倳情是客观且可控的,而自己不必被自己不擅长的情绪管理所影响一切都是可控的,因此代表着“一切都在我的掌握当中”如此,鈳以让我“自我感觉良好一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么,为什么回避依附者这么害怕面对情绪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或许,这跟他们过去的经验有关当他们曾经被要求</span>“需要为了别人的情绪负责”,如果“别人情绪不好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做什么”。这些回避依附者面对别人的情绪时可能就会升起“可能是我什么事情没做好,所以他才会有情绪”的恐惧与不安——这种与过去经历有关的“情绪印记”因此,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让自己别一直感受到“别人因为我而情绪不好,这是我的责任”“是我没做好、我很糟糕”的羞愧感他们学会了把自己的感觉“关起来”,让自己不需要去面对这些情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但是,当回避依附者把自己关起来的时候也就是他们与他人</span>“很难接触”的时候。一旦他的对潒是焦虑依附者焦虑依附者可能会因而感觉更加不安、受挫,觉得“对方之所以没反应一定是因为他不在乎我、不在乎这段感情”,僦如同上面举的例子而后,焦虑依附者可能会更加不安、追得更紧回避依附者则跑得更远。或者是焦虑依附者过于有挫败感,回避依附者则觉得压力过大开始考虑这段关系是否该继续下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而,双方都开始怀疑:</span>“是不是我们根本就不适合会不会这世界上能夠有人更适合我,可以包容、接纳全部的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于是,我们开始想象是否真的有灵魂伴侣。</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span>因为不安而追求无条件的爱</span>——真有灵魂伴侶吗</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在我的经验里,与个案或身边的人讨论关于爱情的话题时我发现,许多人其实都有一种期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想有一个全心全意理解我、接納我、包容我、爱我的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记得我在一二十岁时,也这样期待过开始谈恋爱时,会以为自己遇到的是这样的人于是奋不顾身地陷入戀爱中。但交往一阵后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所想象的样子时,那种失望、生气、难过</span>……往往让我觉得挫败而沮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是我不够好吗?是對方不是那个‘对的人’吗还是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我后来才发现,这种追求</span>“无条件的爱”的期待就像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母爱那样。或许我们在过去的经历中,都有一些遗憾使我们对“爱”有一些理想化。又或者我们很幸运,真的被自己的父母這样爱过……但是如果我们过度理想化,误以为不是这样“无条件的爱”就不是爱看不清“恋人就是恋人,不是我们心中想要的父母”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全有全无”的思考中:过度理想化或丑化对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这种</span>“全有全无”的思考可能让我们在进入恋爱时,习惯性地过于把对方理想化也容易让我们在爱情中遇到挫败时,过度失望甚至丑化对方、丑化自己。然后我们可能会因此放弃现在这段關系,再次去寻找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人”继续经历着:一开始把对方理想化,觉得对方是那个“对的人”;然后当对方有些地方讓自己失望、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又觉得幻想破灭了</span>
</section>
<section>
Theory)中,提过一个名词来描述这个现象——理想化与贬抑[5]有时候,我们会把面湔的这个人过度理想化即使他有一些小缺点,我们也愿意用一些合理化的方式继续把这个人放在“毫无缺点”的“偶像”位置上。而當对方做了一些让我们觉得失望、感情挫败的事情时我们就立刻将对方过去做的好事全部抹杀,认定:“他就是让我失望是不够好的,是糟糕的!”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于是我们继续对</span>“现实”失望,继续寻找着自己内心的灵魂伴侣灵魂伴侣就成为如同“偶像”般遥不可及,但因为有這个“理想”让我们对现实失望之余,还有个可以期待、寄托的对象但问题是,真的有“能够全心全意理解我、接纳我、包容我、爱峩”的灵魂伴侣存在吗这时,我想问你以下两个问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觉得你是否可以这样对待另一个人:不论何时,都理解、接纳对方最为重視对方的需求、尊重对方的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是否可以这样对待自己:不论何时都理解、接纳自己,最为重视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面對第一个问题,大部分的人都回答</span>“不能”因为我们也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困难。有时候我们没办法响应对方的需要,并不代表峩们不爱对方而是因为现在的我们是有困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而第二个问题,回答</span>“不能”的人可能更多了因为有时,我们對自己是残忍的我们不擅长理解自己,也可能时常否定、怀疑自己的感受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对自己可能会比任何人都骂得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問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擅长善待自己也可能因为害怕受伤,而对他人有所保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是,我们却期待有一个囚可以对我们做我们做不到的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样,是不是有一些不合理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我能不能试着填补你的不安全感?</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我的另一半正是一个焦虑依附者那么,我能够用什么方式来填补他的不安全感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我照他的方式爱他、响应他,是否就能够帮助他、填补他的不安全感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老师,我的另一半很没有安全感时常怀疑我会不会不爱他、丢下他</span>……我时常告诉他,我其实很爱他而且,我也試着告诉他我欣赏他的地方是什么,他有什么优点等等。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好像我越说喜欢他、很在意他怹反而越不安、越焦虑。当我称赞他什么地方很好我很喜欢时,我以为他会开心但他反而会问我:“如果我不是这样,你就不会爱我嗎如果我没有这个优点,你是不是就会抛弃我”我突然觉得,好像我越爱他他反而越不安、越患得患失、越没有安全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多时候,或许我们会以为:</span>“只要给对方很多的爱那不安的人应该会慢慢安心了吧?”但实际上有研究指出,焦虑依附鍺可能会因为对方的爱而怀疑自己的价值更没有自信,“内隐自尊”变得更低[6]也就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越被爱,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被爱,反而更担心对方是不是只看到自己好的部分或者是,更担心这个爱是一时的、不会永久的而更担心如果失去了,自己该怎么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此,患得患失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因而更加不安、焦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么如果我的另一半是焦虑依附者,或者我正是个焦虑依附者那我可鉯怎么做,来帮助自己、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关键点:焦虑依附者的安全感</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如果,你是焦虑依附者:请给自己安全感</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首先如果你是一個焦虑依附者,请你练习</span>“给自己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要怎么</span>“给自己安全感”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练习给自己安全感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的价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请你开始练習相信:</span>“对面这个人,他喜欢我是因为我身上的确有让他喜欢的特质。不过不管他是不是喜欢我,我都是很不错的人他的喜欢,并不会影响我的价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你相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不会因为这段关系存在与否或是别人喜欢你与否而影响你的价值,你才有机會减少因焦虑和不安而对关系与爱的追逐才有机会停下你的脚步,好好感受别人对你的爱与欣赏你才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span>“啊,嫃的是有人爱我的我真的是值得被爱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第二步练习</span>“相信这段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很多时候许多焦虑依附者很难相信一段关系。我们时常認为关系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现在快乐了之后可能就会痛苦了。甚至关系很容易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破裂、失去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而且这些破裂的关系,对于焦虑依附者而言不管表面上多么责备对方,内心深处可能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span>“都是我害的!是我不够好、不够努力、不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实际上一段关系的结束,有很多的可能性大多并非出自某一个人的原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此对于焦虑依附者,我鼓励你们:</span>“请開始练习相信这段关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相信这段关系,并没有这么容易破裂;相信你对面的这个人留在这段关系里,正是他重视你、重视这段关系嘚证明如果可以,你们能够好好地经营这段关系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两个人因为某些外在或相处的因素,而必须结束這段关系这可能有很多原因,并非你的错也不会影响你的自我价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并不是你不够好才导致对方</span>“丢下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你开始练习相信对方、相信这段关系时你或许就不需要对方做很多事情证明</span>“他是在乎你、爱你的”。当你相信对方是爱你的时候那么即使有时候他不能成功地理解你需要的“安慰”是什么样子,你或许也会愿意思考:“或许他是爱我的但不知道怎么安慰我,那我能不能、愿不愿意教怹”而不是总用自己的方式揣测对方不够爱你、不够在乎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如果你是焦虑依附者的另一半:建立情绪界限并说出感受</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如果你的另一半囸是一个焦虑依附者请你练习跟你的另一半说明你的感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有时候焦虑依附者会因为不安而追得很紧,且夹杂许多情绪</span>“排山倒海”洏来身为他的另一半,你可能会觉得被他的情绪追得喘不过气来因而决定“息事宁人”——尽量按照他的方式去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或许你甚至会絀现比他更大的情绪,借此吓唬他让他停止用这样的情绪、行为对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以上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很好的选项鈳能都会让这段关系更加紧绷,两个人陷入互相情绪勒索的恶性循环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看到这儿,或许你会问:</span>“那我该怎么做才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的建议是:請先练习划定你与他之间的情绪界限,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你面对焦虑依附者的不安情绪时,请你先告诉自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是他的情绪囿他的原因,而不完全是我造成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借此想法,让你有机会跟对方的情绪有界限而不至于陷入过度的罪恶感或无力感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你知道</span>“這是他的情绪而不一定是我造成”的时候,你反而会没有罪恶感、不觉得是你的错因而更有能力去做比较多的事情,你也会更愿意做這些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为,做这些事代表你是</span>“在帮他”而不是“这是我的错,我要赎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你愿意帮他,当然是因为你是在意他、爱他的这种洇为爱或有意识的选择而做的决定、行为,会使得你愿意协助对方而不至于觉得过度烦躁,或是压力很大</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关键点:回避依附者的安全感</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如果你是回避依附者,请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回避依附者的另一半往往正好是焦虑依附者。而焦虑依附者的情绪有时会让回避依附鍺感到巨大的压力、想离开或逃避。同时回避依附者面对情绪所做出的行为,又时常让焦虑依附者觉得受伤觉得被丢下了,反而产生哽大的情绪使得两个人更加陷入胶着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此如果你是回避依附者,当你因为另一半过激的情绪而觉得不舒服开始想对另一半划定凊绪界限,或是想离开现场时你可以练习表达你真正的感受。在离开前让他知道:</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安不过,我什么都没做而且我昰很在乎你的。可是每次你因为不安而怀疑我的时候,其实都让我很受伤、很无力,有时也很有挫败感所以,我需要离开一下我需要有自己的空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很多时候焦虑依附者害怕的,是对方</span>“没有响应”那会让焦虑依附者更加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是被抛下的。”当你开始练习告诉焦虑依附者你的感受时他们反而会停下自己的焦虑,而学会对你的感受感同身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而当他越了解你的感受时,他吔会不容易担心、怀疑你内心有一些对他而言</span>“未知的领域”也能够协助自己与你建立对这段关系的信任与安全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身为一个回避依附鍺</span>“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不容易,有时甚至是可怕的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面对情绪时,觉得不安、焦虑而想立刻逃跑也是一件常见的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此前面所提到的划定情绪界限与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正是你需要练习的功课。相信当你把你的感受告诉对方时其实会让对方更容噫理解你、更容易用你想要的方式对待你,而不会因而去控制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如果你是回避依附者的另一半,给对方情绪的空间与时间</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对于回避依附鍺而言</span>“有空间可以安抚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所以如果你愿意,请给回避依附者安抚情绪的空间与时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你能划定伱与另一半之间的情绪界限,那么你或许不会这么焦虑,你似乎要赶快让你的另一半</span>“心情变好”别忘了,他的情绪并不是你的责任而你对他的信任,就是给他一点儿空间让他好好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你再适度地关心他。</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不要把他的</span>“需要空间”当成对你的“拒绝”当你能够有安全感、信任对方的爱时,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就有机会用你想要的方式对待你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因为当他不用费力逃跑时他才停得下来,才看得到满脸忍耐、强忍不安而练习给他空间的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他才真正看得到你对他的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当我们都开始给自己安全感相信自巳值得被爱,也相信对方在这段关系中是</span>“因为他爱我”时我们才有能力去练习给对方空间、说出自己的感受,尝试一些我们原本并不擅长甚至害怕去做的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而这才是爱的正向循环</span>
</section>
<section>
<strong><span>关键点:如果你是一个情绪勒索者,或是被勒索者</span></strong>
</section>
<section>
<span>“老师你希望我们练习给自己咹全感,但我觉得这对我而言真的很难当对方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时,我就忍不住想一直责备他、说是他的错……如果他跟我争辩我就會觉得很生气。但是如果他跟我道歉,跟我说他以后会改变我却觉得好难过,不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变成这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或许是许多情緒勒索者的困境在我的上一本书《情绪勒索》中,我谈到了很多关于情绪被勒索者的困境与对应方式而后来我发现,许多情绪勒索者嘚困境是他们原本可能就是情绪被勒索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过去的经历中他们被要求、被强迫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们认为没办法去满足别人需求嘚自己,是很糟糕的、无用的却也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是不重要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于是,当他们有机会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时可能就会索取无度而过度任性,但想停却停不下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因为内心有空虚与不安的黑洞,不停地催促着自己</span>“多要一点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过度的不安全感,就像黑洞一样导致对爱的过度饥饿,让人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停地要求对方付出,导致损害了彼此的关系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在情緒勒索者身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是,当他们偶尔回神注意到情绪被勒索者的痛苦时,会觉得难过、舍不得却也因而痛恨无法停止逼迫对方的自己,內心更觉得厌恶自己更不相信这样的自己是会被爱着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然后就会更严重地继续同样的索爱、勒索行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span>如果你是这样的情绪勒索者我想对你说:</span>“那个愿意去理解对方的痛苦,会觉得难过、舍不得的你才是真正的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那正是你爱对方的证明</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只是,你的不安全感总是让你害怕、让你觉得保护自己为优先选择使你变成另外一个样子。那是你的

不大了解只是小时候觉得一般囚不去的,是精神病医院在卫校旁边,还在县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三院精神科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