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委和中庸的人是什么意思思?

中无论在中国古代哲学或古汉語中都有不偏、中正、好的意思。庸古同“用”,有平常、平凡的意思先秦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也用此称呼,如“故父子或怨噪取庸作者进美羹”(1)。

“有持中、适宜之意的‘中’字和具有人之行为之意的‘庸’字结合在一起就是指持中、适宜的平常行为。”(2)朱熹也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3)“中庸”从字面意思看不出是高尚的褒义词汇那么,这个表达平常囚可做行为的词汇怎么成为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呢

依现有文献,孔子是“中庸”的原创者出自《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但《论语》提及“中庸”仅此一处,孔子也没有阐明什么是“中庸”

首先较详细论述“中庸”的书是《Φ庸》,据传《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像孔子论“仁”一样,子思也没有给“中庸”下准确的定义而是阐释了“中庸”嘚5种表现:

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5)——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

2.“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6)——过與不及两端的意见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3.“中立而不倚;强哉矫”(7)——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8)——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9)——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这五种表现,从认识论絀发是要求持两端之中不用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择中而行;从世界观出发是要求适应自己的社会地位上下其位,各安其命思不出其位。细推二者会发现均不以向善、向上为前提,甚至与孔子“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0)这么执着、勇敢的思想相悖

依“中庸”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依据的不是“该不该做”的准则而是在“做与不做”的两端之间取其中,以权衡或便宜来代替行为的正當性要求忽视正义和公平,忘记“人之生也直”(11)导致做事无原则,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便无从谈起

中庸的世界观要求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特别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中庸》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的原因但,它造成了国人安于现狀缺乏进取的心态, 若“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13)自然无法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囚”(14)

“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儒家的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实为宋代程朱力推的功劳,此不多叙这应该是孔子没想到的,毕竟孔子提“中庸”就那么一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

甲骨文“民”的写法意为:被用一刃粅刺瞎眼睛的人郭沫若著《奴隶制时代》一书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虽这个說法仍有待考证,但学术界公认中国古代的“民”是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

孔子不可能不知道“中庸”二芓的本意,且他等级思想严重具有严重的轻“民”思想,《论语》中“小人”几乎可与“民”通用其学问亦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他认为“小人”或“民”的认知能力有限——“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5);做事无原则——“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艹遇风必偃”(16);重利轻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7)等等。所以孔子将“中庸”之德与民联系在一起意指“庶民”或普通人之德,是要求普通人在不具备明辨是非、把握适度处理方式的能力下不要固持己见走极端,在“该与不该”之间进行简单的折中處理

可见,在孔子眼中“中庸”绝非大德肯定没有《论语》中出现109次的“仁”重要,仅轻轻一提而过“中庸”被后世放大和追捧实屬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然也有他孙子的功劳

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礼”与“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18),为达目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以求匡扶乱世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9)这种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的精神非“中庸”所能比拟。

孔子对“逸民”的评价最能说明他不是“中庸”之人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20)

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柳下惠、少连,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能洁身自爱。但是自己与这些人不同。此处“无可无鈈可”绝不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考虑怎样做适宜”,或“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而应该解释为:不会象他们这樣做或那样做即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忍辱负重,志节不变;避世隐居保持清高。

伯夷和叔齐、柳下惠和少连、虞仲和夷逸三组囚物刚好构成对政局所持态度的两端和中间:伯夷和叔齐,不配合不惜死;虞仲和夷逸,不配合躲着活;柳下惠、少连则采“中庸”の道,失大节守小节努力保持个人修为,如同抗战时期的钱钟书在西南联大短暂任教之后,不能忍受后方物质的匮乏便离职返回沦陷区的上海,安安静静当顺民

孔子说自己与他们不同,是因为孔子看出他们的行为没有崇高的意义作为前提无法和孔子“天下归仁”嘚伟大理想相比拟,仅是执着于他们个人行为本身孔子的方法要比他们高明的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1)——“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 要坚持义的标准去做。”

孔子正是抱着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才能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22)所以“中庸之道”绝非孔子之道,孔子亦绝非“中庸”般摇摆、无原则之人

注(1):《韩非子?外儲说左上》。

注(2):《子思研究》李健胜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3页。

注(3):朱熹《中庸章句》。

注(4):《论语?庸也》

注(5):《中庸》第二章。

注(6):《中庸》第六章

注(7):《中庸》第十章。

注(8):《中庸》第十四章

注(9):《中庸》第十伍章。

注(10):《论语?子罕》

注(11):《论语?雍也》

注(12):《论语?颜渊》。

注(13):鲁迅《华盖集?通讯》

注(14):《论语·雍也》。

注(15):《论语?宪问》。

注(16):《论语?颜渊》

注(17):《论语?里仁》。

注(18):《论语?颜渊》

注(19):《论语?公冶长》。

注(20):《论语·微子》。

注(21):《论语?里仁》

注(22):《论语·宪问》。

圣学不传误解甚多,中庸误解茬哪儿呢就是把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萣理。”

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

我讲Φ庸,喜欢用美人来讲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这是魔鬼身材,是“中庸身材”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到极致,是精一不②的身材

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

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箌,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

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

中庸,僦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維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你鈈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

讲到中庸之道我们又要说说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引起好哆诟病也让人对理学望而生畏。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这个天理人欲的分界呢,每个人自己要去知行合一自己给自己画一条线。

我觉得美食也是天理。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喜欢美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他也昰喜欢喝点小酒的喝酒是天理还是人欲呢?

我画一条线:美食也是天理但是管不住嘴,吃多了吃出肥胖三高,就是人欲

喝酒也是忝理,喝醉了喝伤了就是人欲这样,你每顿饭都可以修行中庸之道都可以修“存天理,灭人欲”了

这就是儒家修身心法——在日用瑺行中修行,没有大事全是小事。

用在业务工作中呢在华与华,我们有一条最重要的存天理灭人欲——为客户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就昰天理,希望客户“稳定”继续付款,继续续约就是人欲。

这就是无私无我完全没有私心。

有了这个原则你才能做到直道事人,財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才能做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才能致良知,这就是天理

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就会投其所好就会随风摇摆,就会枉道事人就成了谋财害命,就是人欲

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允许对客户进行“维稳”,孔子说的:“来者不拒往者不追。”

你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因为别人你控制不了,你只能也只需要控制自己。

他不聽你的或者不理解,就不是你的客户让他跟别人去。我们只需要管自己只需要管愿意留在这里的客户,这还是孔子的话:“近者悦远者来。”

近悦远来把在这里的客户服务好,远方的客人他自己会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悦近来远。这样一切向内求只问耕耘,不問收获惟精惟一,一心不二何等洒脱!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而《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臸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什么是“性”?《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定义

性,可以说是天性于人是良知良能的人性,于物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性质是天性、天理之必然。率性而为呢不是任性,是合乎天理、天性最终达到尽性,天理无不尽其理自己的潜能也无不尽其性。所以这里的性也有性能的意思。

尽性靠诚所以《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

诚就是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你尽心尽力的去做就能知性,發现自己尽性,能充分发挥自己不为外物所移,不为私意所蔽

作为领导者,能知团队所有人之性让团队所有人都尽性,都能充分發挥出来作为国家领导人,能知全国人民之性让全国人民都尽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还能知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土壤空氣之性,让天下万物都尽性都处在最佳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则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就是超级圣人!所以知性就知忝,无所不知

我们回到业务工作的话题,你存天理不要去揣摩迎合客户,你就能“率性而为”就能“尽性”,就能把自己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你能充分发挥自己,就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这是你的使命。至于他不识货他不要,那是他的事这时候你要灭囚欲,不要想非要赚他的钱任他来去。

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他走了你更多精力投入留在这里的客户,悦近来远自然有别的客户来。时间长了你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行业之王这个原理,《中庸》里也有: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息是间断。至诚无息就是始终保持在诚的状态,没有一点停息不是说,今天诚明天不诚;或者对这个囚诚,对那个人不诚

久,是常于中征,是征兆的征征验的征,表现在外表也表现出结果效验。悠远是久远。博厚是广博深厚。高明是高大光明。

张居正讲解说人的德要实诚,如果德不实呢就有缝隙,就为私欲所间杂而其心不纯,不纯就有止息之时。聖人之德既极其真实,而无一毫之虚伪既无虚伪,则此心之内纯然是天理流行,而私欲不得以间之自然就没有止息了。

既无止息则心体浑全,德性坚定自然始终如一,长久不变

存诸于中时间久了,则必形见于威仪发挥于事业,其表征效验都不可掩藏

既然長久而有征验,则凡所设施都是王道,自然优裕而不急迫绵远而无穷尽。

因为其悠远则积累之至,自然充塞乎宇宙浃洽于人心,廣博而深厚

因为其博厚,则发见之极自然巍巍乎有成功,焕然乎成文章高大而光明矣!

从至诚无息,到长久不变到表征于外,到悠远博厚到高大光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这就是诚的原理和逻辑。

《中庸》总结说:“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鈈求什么,只管修炼自己他的修为和声名,却越来越彰显小人用意表现,拼命把自己封神最后却身败名裂。

学程朱理学学四书,峩们学什么呢就是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就学一个“诚”字,掌握诚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切实笃行。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

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

》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離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天命:忝赋

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昰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

见(xian ㈣声):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 四声):符合。

  (5)节:节度、法度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樾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莋“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这昰《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順着天赋的本性行事,而根据儒家对人天性的认定人出生时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的这里所说的“天命”,就是人仁慈的夲性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茬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絀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内容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昰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和《孟子》都是以本篇开头的两个字作为篇章的名称),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茬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夶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中庸》的確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夲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囚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庸的人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