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 义乌模式的发展前景 的成功经验 发展前景

义乌市场模式对我市市场发展的启示_义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7,292贴子:
义乌市场模式对我市市场发展的启示收藏
近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为目标,不断加大专业市场投资力度,切实推动各类园区(中心)及市场的建设步伐,市场规模和成交额逐年攀升,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集聚功能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但从总体上看,要把我市建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我市市场发展而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运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期,我们就这一问题赴浙江义乌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本文将通过对“义乌模式”的介绍以及我市与义乌市的市场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引出“义乌模式”对连云港市的市场发展的启示,并为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
一、何谓“义乌模式”
义乌素有“中国小商品城”之称,已形成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三大主要市场群。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它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市场的运作模式,被各地所效仿。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市场的空间扩张与形态升级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义乌模式”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从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其创新能力和运作优势是义乌模式的成功之处。
1、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一是市场经营主体趋向企业化。商城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商品专业市场走上自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传统商品专业市场组织的重大创新。二是市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依托,借鉴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地区及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分市场,从而形成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市场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内一些业主为了做大生意,更多地占有市场分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划行归市”优化市场结构。“划行归市”就是要合理调节新商户与原有商户、本地经商户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划行归市”在短期内可能对个别经商户不利,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小商品市场,也有利于所有的经商户集中竞争。
2、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一是小商品市场不但为市场经商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设施等外部环境,而且为他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二是小商品市场具有卓越的信息集散渠道和处理机制,呈现出向无形市场和多种形式市场过渡的趋势。三是小商品市场还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有了信息集聚的功能,小商品市场才能有更大的容量。
3、产业创新与体系的完善。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进行市场运作,走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而展开,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商业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化发展,实现多方的联动。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特征。
二、我市与义乌市的市场发展环境比较
(一)地理交通区位比较
1、义乌市的地理交通区位。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区,群山环抱。义乌的交通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铁路:浙赣铁路线横贯境内。公路: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10分钟经济圈。省道干线穿境而过,出境道路网络比较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甬金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义乌至宁波港、省会城市杭州行程将缩短为1个多小时左右,至上海也只有2个多小时左右。航空:义乌机场已开通广州、深圳、汕头、厦门、海口、上海、北京等城市十多条航线。
2、我市的地理交通区位。我市东临黄海,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沿海脐部南北过渡气候。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处于海陆和南北两个过渡带交叉的中心点,是港(连云港)路(陇海铁路)和海陆两个结合部,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民航开通了到中国重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航班。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是中国五大交通枢纽之一,国家重点建设的同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3、两市的比较分析。义乌市和我市的地理区位条件相比较,我市的地理交通区位条件相对要优越一些,其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1、港口和海岸线是连云港的主要特色资源优势;2、从地理方面来看我市位于南北的过渡区域,便于联系南北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发展市场和商品交易带来了地理区位的便利条件;3、综合交通网络更趋完善,港口与铁路的有效衔接,并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起点,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二)产业结构比较
1、义乌市的产业结构。1995年以来,义乌经济进入高速稳定增长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保持在10%以下,且逐年递减;第二产业稳定增长,比重在47%-51%之间,第三产业比重则稳定在43%左右。从1995年开始,义乌的工业化己进入规模扩张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基本稳定。义乌经济在经历了1995年以前第三产业先导发展后,进入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阶段。2004年,义乌市的产业结构比重为:3.3:47.3:49.4。
义乌市的第三产业主要以商贸业为代表,而商贸业是由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带动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几年的小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义乌小商品市场呈现出: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从经营业态方面,义乌市场已不是传统交易方式的农村集贸市场,作为集产品展示、代理批发、厂家直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一种新型流通业态,它已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展示中心。在硬件设施方面,二期刚启动的国际商贸城,将成为经营面积120多万平方米、2.3万余个商位的超大型市场,届时“全球最大超市”将成功构筑起名副其实的“国际购物天堂”;在配套服务方面,海关、物流、金融、餐饮、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同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运营质量不断提高;在市场管理方面,配备了智能化管理设备,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中国小商品数字城,整个市场已实现宾馆式、星级化现代管理模式;在市场交易方式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网上展示、在线洽谈、电话下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营业态逐步取代传统交易方式;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实行“地报关、口岸放行”一站式大通关,促进市场以国内贸易为主转向国际国内贸易并重发展,大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义乌市的第二产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代表,义乌市的制造业与商贸业的关系可以通过“工贸联动”与“贸工联动”来形容。在义乌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中,通过实施“以商兴工”、“贸工联动”战略,来形成义乌自身的产业基础。义乌坚持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发展之路。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为基础,加快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建设,谋求有限资源的投入效益最大化。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构想,超前整合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专业园区开发,扩大标准厂房建设规模;提高以企业投资密度、技术密度为主要指标的准入门槛,提升园区整体开发质量。一方面,注重扩大内涵再生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加大技改投入,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继续确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在努力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明确引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际采购商、驻义乌外商和机构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投资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同时,拓宽引资渠道,实行全民招商。
2、我市的产业结构。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状态,处在健康的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2004年,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1.3:45.2:33.5。
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为主,渔牧业占了较大比重,林业比例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中,以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及建材五大支柱行业为主导,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5%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第三产业中,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市区增长的速度快于农村,批发零售业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特别是近几年港口经济、旅游业以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14.3%,实现增加值139.49亿元,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34.2%。
3、两市的比较分析。义乌市在小商品市场带动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加速本地加工业、制造业的崛起。义乌市场的壮大,首先得益于小商品市场的先发优势,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先形成全国第一批的商品集散地,在此发展的过程中,与本地的加工业、制造业相互促进,义乌市场正向着国际小商品集散、展示及研发基地的目标前进。
根据义乌市产业结构特点,从我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可以分析我市的产业结构存在以下不足(见下表)。
两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比较
项目
&义乌市
&连云港市
&
产业间关联度
&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本地的加工、制造业也为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两者实现有效的联动。
&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强,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不足,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独立,缺乏联动效应。
&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以商贸业和制造业为龙头,个体私营经济发达,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主导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医药、化工等5个产业,且个体私营经济欠发达。
&
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立足本地特色,坚持“兴商建市”,通过不断壮大市场,带动本地加工业共同发展。
&没有有效发挥南北过渡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对港口、旅游、海洋经济和丰富的资源的特色优势开发不够。
&
产业的附加值情况
&在小商品市场的建设、运作和交易等各方面都在逐步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在制造业方面,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产品的附加值,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规模不大,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不理想;商贸流通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从而影响对相关产业的贡献度。
&(三)区域经济比较
1、义乌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金华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金华市包括义乌、东阳、永康、兰溪4个县。“浙中”是对这一区域约定俗成的惯称。浙中区域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的亮点:一是遍布城乡的专业市场体系;二是生机勃勃的区域特色经济。浙中地区通常是浙江省欠发达县市较为集中的地区,但出现了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永康的科技五金市场等,浙中地区各县(市)依托市场提供的销售渠道和商品信息,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向国内外延伸扩张的销售网络构筑了义乌经济发展的“洼地”,义东北、义西南两个新兴产业带形成了提升义乌产业层次的“高地”。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义乌在浙中经济圈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成为该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2、我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东陇海产业带。东陇海产业带的建设构筑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北部增长极;提升苏北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从而将有利于明确我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重点,形成一条依托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产业资源等优势的产业带。
欧亚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是指从太平洋西岸的中国连云港,向西绵延至大西洋东岸的鹿特丹,以铁路为主兼顾其它陆路交通干线为主要纽带,连接亚洲和欧洲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为沿桥国家和亚欧两大洲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大通道。欧亚大陆桥对我市对外经济的影响有两点: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开发使连云港具备交通枢纽地位、桥头堡地位,我市的东方桥头堡的区位条件将有力促进连云港对外开放格局;二是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区的前沿,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3、两市的比较分析。义乌市和我市因所处的区位情况、经济基础各不相同,故其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见下表)。
2004年义乌、连云港两市综合比较
项目
&义乌市
&我市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82
&416
&
最近五年平均增长速度
&11.5%
&9.72%
&
人均GDP(元)
&40000
&8891
&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153
&8872
&
产业结构(一:二:三)
&3.3:47.3:49.4
&21.3:45.2:33.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0.05
&141.22
&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9.88
&15.39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22
&4.87
&
港口
&吞吐量(万吨)
&&
&4352.3
&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
&50.23
&
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7.9%
&57.43%
&
一个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大小通常取决三方面因素,一是成本优势。只有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才能占有市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但总体的低成本不只是有某一种要素的相对低价决定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繁荣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其低廉的交易价格,形成的原因:⑴&市场的先发优势;⑵&小商品的集聚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⑶&本地相关产业为市场提供了产业支撑;⑷&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新型流通业态;&⑸覆盖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较为完备的营销网络。二是市场空间。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掩盖了大量商品短缺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自发引导资源配置,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必然带动当地的制造业的发展。三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各地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硬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制度因素、伦理因素等软环境却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初期,它能够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到了义乌各级政府重视,义乌各级政府在不断创新的市场制度下,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当时市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关于成本优势,我市由于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具备一定物流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由于产业间缺乏联动以及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使我市市场货物大都来自外地,属于客方市场,交易价格相对高于周边市场。另外,作为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对外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仍不明显。
关于市场空间,从我市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例偏高,二产、三产虽得到长足发展,但产业间的关联不强,发展速度偏慢,从而限制了市场空间的扩大。
关于外部环境,我市处于多个经济区域的交汇点,良好区位为我市创造先发优势的条件,但由于受港城关系问题、腹地经济基础薄弱对其支持不足的因素影响,这种先发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市软环境、硬建设的不断改善,今后发展潜能巨大。
(五)政策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业的相关法律逐步确立起来,市场法制建设已由单纯的管理型向规范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发展,由政策文件管理向依法治市规范化发展,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商品市场的监督和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总报告》提出2005年-2008年的建设目标:是根据“十一五”商品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适应入世后商品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商品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发展现代化流通产业和商品市场,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市场形式和流通方式的步伐,加快全国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速度。
1、义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在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作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在其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相对滞后,地方政策对于市场的发展就起到先导作用,地方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意志的体现,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起到引导作用,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起到了放水养鱼的作用。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建,义乌地方逐渐认识到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加强牵头领导,统筹规划,有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特别在对新一代的市场建设中,对市场物业经营管理主体的产权制度进行创新,即由政府所有、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市场物业管理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政府控股下产权结构多元化、开发管理小商品市场的企业法人主体。这种制度创新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进义乌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2、我市商贸业的相关政策。1992年,省委、省政府制订了《江苏省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东陇海经济带,范围包括东陇海沿线各市、县;提出加强连云港桥头堡的建设,发展其对外窗口和亚欧大陆桥东出西联、双向开拓的功能。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列为重点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2003年由市计委牵头编制完成《连云港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规划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对我市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发展连云港的物流业及相关产业思路和建议。2004年由市经贸委牵头编制完成《我市商业网点规划》,通过规划建立一个长效的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机制,对商业网点的建设进行行业行政规范,才能保证流通业长远快速有序发展。
3、两市的政策比较。与义乌市相比,我市虽然在近几年来制定了相关专项规划,港口经济、陆桥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起到作为区域中心经济城市的作用和地位,体制创新能力不强。义乌的地方政策服务于实际的市场的运作,针对小商品市场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抓实干,为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
三、义乌发展模式对我市的启示
通过对我市和义乌市两市的多方面环境因素比较分析,对我市的市场发展得出以下启示:
义乌模式的精髓是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结果。在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下,由地方政府协调各方关系,形成义乌市的商贸业、制造业及物流业等多产业的有机联动。对于我市的产业结构,第二、第三产业比例虽然较高,但主导产业不突出,物流业发展滞后,产业间缺乏紧密联动,形成不了市场、相关产业、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群,从而难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无法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极的辐射效应。
义乌模式的成功是坚持地方特色优势的结果。坚持“兴商建市”,通过不断壮大市场,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义乌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缺乏,历史以来义乌人深知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发展地方经济。就我市而言,交通区位优势是我市的第一大特色,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后,我市却同列的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位次逐步后移,距离越拉越大。目前我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很大程度是由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力度不够,对其他的产业的支持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港口经济、物流业和旅游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没有把特色产业资源和市场开发很好地结合,体制创新仍然不够;制造业缺乏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且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
义乌模式的发展是物流业在其商贸业和制造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结果。义乌的物流业从先前的联托运市场发展到区域性物流中心,它的发展经历是伴随着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壮大的过程。小商品市场的价格优势主要在于制造成本、创新成本、信息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一些成本优势。这些成本的降低都与物流有关。我市物流业虽具有交通区位优势,但总量不足,起步较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较小,与其他的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不够。另外,我市在区域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尚未确立,其经济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也限制本地物流业的发展。
义乌模式的产生是“三创”精神得以体现的结果。在历史上,义乌人的商品交换意识和手工业生产能力就非同一般,这种意识和能力在义乌人的脑子里逐渐根深蒂固和不断发展,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义乌人有种敢为人先、永不言败、不断创新、勇于吃苦的精神。这种义乌精神是义乌模式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义乌人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发展市场,以商兴市是发展义乌地方经济的硬道理。小商品市场从起初无组织的商品交易到后来的国际小商品城,经历了五代市场蜕变的发展过程,是义乌人文环境的内涵发展的延续,是义乌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的结果,更是义乌人“创业、创新、创优”的结果。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地点、运作模式及相关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小商品市场始终在健康中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义乌人深知市场的运作无论采用那种模式,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市场交易,繁荣市场,适者才能生存,关键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追求市场表面形式;二是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市场的运作,同时也要协调多方面工作;在起初国家宏观政策对市场发展还不十分明朗的时候,地方政府针对小商品市场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对小商品市场统筹规划、创建新的市场建设与管理、重新定位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土地、税收等);久而久之,从不断量变到最终的质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才有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今天的成功。
四、我市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措施
义乌模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从义乌及我市之间的比较分析看,我市的市场发展模式应借鉴义乌市场发展模式,但又不能全搬义乌发展模式,要扬长避短,充分结合我市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市情的发展之路。
1、实施产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
确立“二产促三产、三产带二产”、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一手抓工业,一手抓三产,加强第二、第三产业的联系,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向第二产业延伸。优化调整产业之间的比重,使得产业结构符合我市沿海开放城市和区域资源特色优势的定位。
一是专业性、区域性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配置优良的产业结构为支撑。调整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要进行科学的产业抉择明确主导产业,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市场,必须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的特点,为市场提供产业支撑,不论“义乌模式”还是“温州模式”的成功都是得到了本地制造业的支持,所以良好的产业平台是发展专业性、区域性市场的温床。港口、交通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必须坚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全市的物流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对已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中心)要加快推进建设步伐,从而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只有商贸业、制造业、物流业等多产业间的联动,才能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本地区的相关加工、制造业的兴起,使本地区的相关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物流中心、各类专业市场、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群,并开始对外进行辐射,发挥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从我市目前现状看,需要培育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为一体的市场群,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如港口中云物流园区、国际商城、兴隆物流中心、欧华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通过这些市场综合体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与相互之间的协调。
2、精心编制规划,调整市场布局。一要着眼长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东部城区规划,在做好全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切实编制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以及各类专业市场功能布局规划。二是推进规划。对已确定的全市现代物流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要按规划布局要求,大力推进和实施。三是整合资源。对规划中未体现的物流中心及各类专业市场要下决心予以整合和取缔,使市场布局更为科学和合理,市场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提升,不断扩大我市知名度。
3、发挥交通优势,实施区港联动。
一是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在公路方面,配合同三线和连霍高速公路,加快连盐高速和对外公路主通道的建设;修建港口疏运公路,加强城市与港区的联系,提高港区集疏运能力;加快修建市区到机场的干线公路步伐;促进市县及农村公路等级化。在海港运输方面,提高港口的软硬件水平,处理好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做好通榆运河的前期规划工作,并尽快纳入省规划。在铁路运输方面,加快实施东陇海铁路运输电气化改造工程和沿海铁路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同时抓紧编制东部城区现代物流规划,增强连云港港口集疏运能力,为冲刺亿吨大港和实现300万标箱目标奠定基础。
二是实施港城区港互动,为市场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后盾和保障,坚持“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港城一体化新观念。一方面,充分发挥港口、出口加工区以及现有保税区的优势,同时,加快争取港口物流保税区(B级)步伐,并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方向发展,进而强力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城市经济为基本支撑,促进港口经济实现快速扩张,最终形成工贸运一体化、区域经济联动化、经济主体外向化的发展格局。
4、发挥特色优势,助推市场发展。
一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促销、优化旅游线路,依托旅游品牌优势和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促进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加大旅游体制创新和改革力度,发挥山海等主体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为开拓区域性市场集聚人气。
二是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业。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临港加工业,向第二产业延伸,也为发展区域性的海产品市场提供产业支撑。
三是发挥资源优势。我市有丰富的水晶、硅等矿产资源以及丰富农副产品资源,要加大前期开发力度,着重抓产品加工、产品品牌化以及品牌企业方面的工作,把旅游文化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推动我市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产业一体化进程。
5、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做大区域市场。区域经济优势,是多种区位优势的综合体现。我市处于南北的过渡区域,便于联系南北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也为市场的繁荣带来便利条件;综合交通体系,为市场运作提供物流成本优势;经济区位方面,我市处于欧亚两大经济圈、东陇海产业带、淮海经济圈的交汇点,又受到长三角、渤海经济圈的边缘化辐射,这种区域经济的繁荣必将带动大工业、商贸业、物流业和旅游业;多方面的区位因素造就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优势,这种区域经济优势必会带动市场的发展,而市场及商贸业的壮大也会加速我市区域经济优势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要积极促进与新亚欧大陆桥、黄淮海经济区和沿海港口城市的经济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体系的建设进程,提高商业市场的辐射力和集聚效应;同时,完善市场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改善市场准入。对各类市场、特别是物流等项目建设要在土地、税收、融资以及水电气等方面给予倾斜,享受与工业项目同等待遇。
(连云港发改委经贸流通处)
现在我市对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了
这文章写的还比较不错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乌模式的成功经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