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哲学怎样进入哲学经营境界

“无”的企业家哲学--《经营与管理》2010年03期
“无”的企业家哲学
【摘要】:正大商谋道,小商谋利。优秀的企业家必定是哲学家。企业经营需要哲学,企业战略需要经营者首先提升境界,然后才能高瞻远瞩。企业文化是某种哲学思想的提炼,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无不反映经营者的道德和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72.91【正文快照】:
大商谋道,小商谋利。优秀的企业家必定是哲学家。企业经营需要哲学,企业战略需要经营者首先提升境界,然后才能高瞻远瞩。企业文化是某种哲学思想的提炼,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无不反映经营者的道德和修养,甚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基。美国人的企业管理重视法治、制度、理性、科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旭;王明娟;;[J];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李震,许芳;[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成思危;[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陈支武;[J];经济师;2003年03期
王锡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6期
陈育新;;[J];畜牧市场;2006年09期
朱念东;;[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4期
李思红;;[J];企业研究;2006年04期
丁元斌;;[J];南方论刊;2006年10期
肖智润;;[J];网络财富;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永平;;[A];“改革开放与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A];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企业文化论文集[C];2003年
王家圣;唐显银;;[A];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湖北省)[C];2011年
张殿清;张建龙;;[A];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陕西省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传明;张敏;;[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朱俊菊;;[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董建福;易迎华;;[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八辑[C];2000年
杨先龙;程业笛;;[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慧勇;;[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二分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崔月明(作者单位系太原公路分局);[N];科学导报;2006年
同心;[N];中国文化报;2005年
江耀明;[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齐亚南;[N];中国文化报;2006年
记者沈雪梅;[N];南通日报;2009年
燕庭全 (作者系同煤集团中央机厂党委宣传部长);[N];大同日报;2007年
金羊;[N];各界导报;2011年
陈铁燕;[N];中国航空报;2005年
白瑞;[N];安徽经济报;2006年
郑贵增;[N];中国包装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沃伟东;[D];复旦大学;2006年
王启亮;[D];厦门大学;2009年
文风;[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赵庆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潘国臣;[D];武汉大学;2005年
李建升;[D];浙江大学;2008年
吴文盛;[D];武汉大学;2005年
张旭;[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赵世刚;[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朱凌;[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英华;[D];天津大学;2005年
梁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裴吉平;[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苑俊杰;[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余悦;[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王爱东;[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黄路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马少杰;[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柯文明;[D];苏州大学;2007年
马青;[D];武汉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企业家的哲学境界·经理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6版:管理评论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邮政发行代号 :61- 85
企业家的哲学境界
&&□&青岛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人生苦短,转眼我已到了“五十而知天命”之年。&&年轻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似乎没有不明白的事。而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事业的快速发展,似乎又感觉,世事懂得太少,学习就成了我忙中偷闲的最大爱好。&&前几天,看了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的视频短片,颇有感受。&&去年11月初,踏着北京的第一场雪,稻盛和夫应邀来到中国与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讨论企业经营之道。77岁的稻盛和夫,出身贫寒,一个人白手起家。人的一生能够创立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就足以赢得世人的尊敬了,稻盛和夫在42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曾身为巨富的稻盛和夫出家为僧,身披麻布,手托木碗,四处化缘。有一天,当一位扫街的老夫人放在他碗里十日元时,身为巨富的稻盛和夫突然泪流满面。他说,那一刻,突然体会到了什么是“悟”——敬天爱人。稻盛和夫说他非常敬重中国的古代圣贤,特别是儒家“仁爱”思想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早在上世纪亚洲危机时,日本许多企业纷纷裁员,他却没有裁减一名员工,也没有降低员工的福利。在没有订单的日子,他就鼓励职工学习,搞技术培训。金融危机过后,企业迅速崛起。&&回忆集团25年发展的历程,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由企业文化而凝聚起来的老职工队伍,像红军的长征,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生死和企业在一起。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荣誉,但是我们企业作为国家首批、青岛市第一家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荣誉,我看得很重,也是对我的不断鞭策。&&科学在发展,但是许多哲理是不变的。从古老的《周易》到孔子的《论语》再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无不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作为企业家,在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时,突破和提升自己的哲学境界非常关键。&&最后,我想摘录几句稻盛和夫的语录,让我们共勉:&&听到工作现场的“上帝之声”了吗?&&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就会实现180度大转变。&&实现心中大志的“宇宙法则”。
Copyright 经理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企业家怎样进入哲学经营境界_百度知道
企业家怎样进入哲学经营境界
提问者采纳
选择最困难而最有效率的途径,要博学。  “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因为它决定着企业前进的方向与目标,不回避矛盾,就是要有平静而强烈的斗志,只要你要做的事动机纯正、最有价值的行为。  “燃烧的斗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没有私心,可称之为企业经营哲学,就能挖掘出企业和人的无限创造力,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自断后路,首先要合法经营、最重要,简单实用,并向企业注入形成优秀品格的思维方式和度过美好人生的真理,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从正面迎击困难”,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依靠经过检验的意志和耐力为基础。这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还是经营人生,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方向错了,找到为了达到企业应该瞄准的目的,与他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密切相关。稻盛和夫经营企业的成就。  “垂直攀登”,即使热情再高,形成比别人更强的战斗力和核心能力。在稻盛和夫看来亏损的企业一定是企业主缺乏斗魂和能力所致,要光明正大,而企业的创造力有三个要素所构成。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贵;见识变胆识就是以自信的心态,凝聚人心的。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目标永远是积极向上,私心了无”。无论是经营企业。稻盛和夫特别强调企业的创造力,往往需要分析研究比其他途径更全面更细致得技术和方式,需要靠意志和耐力来执行和实现。无论你要做的事情有多么复杂。  创造力=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所谓斗魂就是对事业的执著与持续的热情。只要方向和目标是对的,将知识转化为见识,能力再强,别人是否理解和认同,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个过程包含二个阶段,不走歪门邪道。知识变见识就是首先要广泛的学习:即思维方式,把一件错误的事做得再漂亮也不会有好结果的,方向对了一切努力才会有结果。在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中:知识变见识阶段和见识变胆识阶段,就应该坚定信念。只要“极度”认真地工作就能扭转人生的境遇。在这个阶段,机智勇敢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稻盛哲学可归纳为四个字,要有滴水穿石的志向和毅力,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解决问题,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领会知识,企业能否持续成长与企业家的境界和思维方式相关、热情和能力,企业家是需要用斗魂去感染员工。在人生的旅途中或企业成长过程中。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力进行的,不得过且过。对待企业目标或人生目标要有必胜的信念:“活法”和“干法”。  “把知识提高到见识,只要拼命工作,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所谓坚强的意志,经营计划是见识和胆识的载体、把见识提高至胆识”。  “贯彻正道”。经营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而企业家的境界和思维方式的系统表述,并选择最困难但最有效率的解决方式和途径,敢于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热情和能力的大小与结果成倍数增长,工作能造就人格,即使在苦难中。  “动机至善、目标所必须的思维方式,不违背各国法律。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并提出了企业成功的方程式,面对困难提倡有组织的正面迎击,战胜困难首先需要战胜自己的软弱和动摇。面对困难要正面交锋和进攻,值得借鉴  企业家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领袖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企业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企业家的哲学境界
以下是王德峰教授于日在中欧商学院的演讲,由网友的笔记整理而成,如有纰漏或错误,敬请指正。
==================
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利益权力斗争的问题。不是经济学解决的了的问题。这里,科学社会学出现了局限。科学停止的地方,也是思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哲学和宗教开始的地方。
不要说资本是无国界的。没有无家的资本。不管你脑子里学了多少金融学,经济学,你心里还是一个中国人。
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一直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心,国可亡而文化不会亡。但是鸦片战争之后,终于发现西方文化比我们还先进。于是我们开始了向西方学习:1、开始学习器,即科学技术;2、从科学进而学习西方的制度,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中华民国;3、制度还不够,还不能解决问题。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于是打倒孔家店,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不是宗教,而是语言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在我们西化的太厉害,教育中已经没有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基石。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们,我儿子,从小看西方大片,等到来到西方,美国留学,突然发现cultural shock,才开始学习和反思。
一个人没有家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信仰和创新。中国企业家管理了一批这样的没有根的人,所以有很大的挑战。我们在语言中,就不自觉的在文化中,但是我们要努力从不自觉而到自觉的处于文化中。
六祖惠能,他不识字。他不会读经,但是他听经,他在佛经里。因为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生命。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处理,生命内部的麻烦非常难处理。每个人都有一颗需要安顿的心,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心有无限的一面,动物未必,因此,人们一生都在寻找安顿这颗“无限的心”的地方。如何将这颗无限之心安顿在“真理”之中?孔子的“仁”,就心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心中无仁之常体者,给他贫贱他不能安顿,给他富贵他不能乐业。这就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
人世间没有任何外在的物质权力可以作为我们心灵安顿的依归。你如果有宗教,你有信仰。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只有求助哲学了。要寻求人之常体,安顿好内心,他可以面对任何的人生处境,逆境也罢,顺境也罢,你都可以泰然处之。西方哲学的主题是:是否可以获得足够的,有效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中国哲学的主题从来就是如何安顿我们的内心,如何从人生态度出发,治理天下。经济发展,政治制度都是从为人的态度开始,治理国家的态度都是从为人的态度开始的。
一个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根本源自于你的哲学境界。王阳明的心学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哲学境界。
思考哲学先要出世,入世的前提是出世。如果从未出世,何谈入世?西方的出世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人的原罪的反思而实现的。禅宗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出世得道,入世修行。
中国人找到儒,找到道,找到佛。历史上儒道佛三家和鸣,出现了一个高峰,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没有在母国发扬光大,却在日本开出花朵,日本从此开始了明治维新。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俯首拜阳明”。历史上,蒋介石,曾国藩,都是王阳明的追随者。阳明心学的文章至今仍然是台湾中学课本的必读文章。
儒家说: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佛家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和外国人讲,他一听很奇怪,已经百尺竿头,还怎么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就是回到生活
,就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要处理好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就是学中国哲学。能不能超脱自己现世的利益,展开自己另一面的无限的可能。
西方用基督教来展开无限的可能,他们用自己的心造一个天国和上帝,出世,然后再回来,拯救自己这个有罪的灵魂。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唐朝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让佛经说汉语,让释迦牟尼的思想中国化。所以从此汉语中出现了一堆佛学用语,比如:因果,觉悟,真理,意识,境界,心心相印等。我们天天说,天天听。在中国思想中,凡是这些儒,道,佛的这些词汇,都不能完备的翻译成西方语言。
比如“缘分”,英语翻译成什么?destiny还是luck?其实这两者意思都有,缘分既是必然性,又是偶然性。缘分遇到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是偶然性。中国人相信缘分是五百年修来一面,又是必然性。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千里来相会。
孩子也是缘分,其实孩子是带着你不知道的“既定”来的,他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你能左右的,孩子是借胎而来。你信不信,非科学所能论证,你要是不信,说明你悟性还没到。在儒家的思想里,孩子是命根子,而佛家则将后代看做业力所致。
再比如“仁”。孔子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
“仁”。例如“仁至义尽”,“仁义礼智信”。其实中华民族不仇富,我们只仇为富不仁。“仁”怎么翻译?Universal
love?Universal
love是博爱,是基督教概念,不是仁。差别在哪里呢?如果两个人现在等待急救,一个是我的父亲,处在死亡的险境,先救谁?不先救自己的父亲心不安,这时不能universal
love,推己及人,这个时候就是仁。
仁有正推和反推。【正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人生在世,一定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你一定要帮助别人实现别人的社会理想才能借此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媳妇熬成婆,不能用原来受的折磨对待别人。夫子之道,一语贯之,无非二字,忠也,恕也。
中国文化里面还有一个字:“孝”,小辈对长辈的爱,无法翻译成英文。Respect and
love?也不准确这种love和夫妻之爱,朋友之爱完全不同。中国人都明白这种爱,一听就明白,什么时候才会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经历过人生之痛的人,方体会到孝的重要。
再看道家的学问,《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怎么翻译?一开始用law,不行,后来直接翻译成Tao,这就对了,不可译。道家就是Taolism。其实道家最基本的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外听不懂。我们不人为,不是说我们不做事情。人为两个字加起来就是伪,就是造作。
按照道家学说,做事情不要追求一个既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你们们来到中欧读书,学管理,你两个月不开手机,企业可以很好的运作,把你无为掉了,这就对了。如果一个企业家,他为,员工一定无为。他无为,他的员工一定无不为。
再说生活中,说食物,寒性的,热性的。橘子是热性的,不能多吃,多吃要上火。你怎么翻译给老外听?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之气的凝聚和流转。金木水火土,都不是外国认为的化学元素,是气。这个“气”不是air,也不是gas。后来,我找了中医的英文教材,发现是Chi。
我去年去努力竞选杨浦区人大代表,为什么要去干这个事儿,因为我想提一个提案:取消所有双语幼儿园。原因是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看到幼儿园的广告:“让英语成为你的母语”。这太可怕,孩子长大容易患上文化精神分裂症。
我有一个暑假,给一些中国最早出国的留学生的第二代,讲哲学。他们大多是80后,我用西方哲学的方式讲,不对,他们问了一堆奇奇怪怪的问题。后来我改用中国哲学讲,也不对,问的问题还是奇奇怪怪的。都是名校,智商很高,但是思想没有基础。
到底是不是中国人不能看脸,比如骆家辉,我当时一看,外表好像自己人啊。可是与中方谈判的时候特别强硬,不能理解的强硬,其实不是因为他强势,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从本心上不能理解。因为母语不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最后没当上杨浦区人大代表,问我同事,他们说因为我不是“无”“知”“少”“女”,我只有前两条,“无”“知”。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信任危机。富人和穷人的危机,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危机,各个权力公益机构之间的不信任。你说路上一个人摔倒了,要不要扶?就算是我王德峰,我也要想一想。要不要扶,这应该是个问题么?全世界其他哪个国家的人民有这个问题?孙中山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再次出现。但是,这些散沙和以前也不再一样了。以前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但是还是管自己的家的。现在父母为赡养把子女告上法庭,兄弟姐妹为了一点遗产对薄公堂,连家庭宗族单位的散沙也散了。
宋明新儒家的基本论证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于一体。”比如,
一个人看到小孩子掉井里,自己也感到恐惧,对生命死亡本真的恐惧,“感同”,一下子突破了两个不同形体之间的不同,让我想去救他。其实人生在世很多感同,听到鸟悲鸣,也会悲伤。虽然为了生存,有很多不得已的杀生。穿衣,即使不是裘皮,是丝绸也要烫蛹。吃饭,即使素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食物,故仁者不滥杀。道家也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即使没有生命的瓦砾瓷罐破碎了,我们也会心痛,也会恻隐。人心的仁,人心的“感同”是通天地的万物的,突破了形骸之间隔的。
中国的佛教不是在中国的佛教。禅宗被中国化了,被儒道解释过了,有了中国文化的变化和印迹,是中国的佛教。佛教中还有些没有被解释没有被转化的,只是在中国传播,叫“在中国的佛教”,不是“中国的佛教”。
一天,一个来访问的英国哲学教授问我,禅宗的基础是什么?我脱口而出:“觉悟”。但是怎么翻译,我搜索枯肠。我最后说:“可能你们英语文化的国家缺乏这个觉悟,所以没有对应的词语。”他顿时无比沮丧。我顿生怜悯,于心不忍,怎么办?我想我可以继续和他说很多话,解释了半个小时,结果我发现半个小时后,他还是一脸茫然。我想还是我野心太大,我居然想用半个小时时间去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境界。
我这个半小时,只讲了三点:
1)悟不等于知,“能知”活动都有所得,“悟”的活动不一定有所得。认识中有“能知”和“所知”。我有能知的能力,我发挥我的能知去明白了一些规律和知识,这些知识和规律就是“所知”。
2)悟就是“如桶底子脱”。古时的中国人,士农工商,遇到问题,就去寻求禅宗寺庙里面的禅宗祖师的帮助。他就像西方教堂的忏悔神父。他不是全知全能的,而且他根本上认为他不必理你的问题。第一他不理,第二他棒喝,或者第三种他反过来问你问题,让你“参”。然后你发现所有这一切根本不叫问题。我们应该有悟的经验,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悟,就会不断有新苦恼取代旧苦恼,有新问题取代旧问题。
3)悟就是与虚无的默契。父母之间,与子女之间,天长日久,我不必说话的,一个眼神就可以。我跟那个哲学教授说:"Wu
is a tacit agreement with
nothingness"。当我说到nothingness。这个英国哲学教授彻底傻掉了,我也于是彻底放弃了。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等,是禅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惠能在法性寺讲经,留下一本书《六祖坛经》,这本书是佛经中唯一一本中国人讲的佛经。惠能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流落他乡的母子二人孤苦无依,以卖柴来维持母子的生活。一次,惠能卖柴时听人读诵《金刚经》,听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引起内心的领悟。经询问得知,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在凭墓山,以《金刚经》弘化。惠能听了,觉得自己与佛法有缘,所以辞别了老母,到黄梅去参礼弘忍。有客人拿十两银子给惠能,作为资助,这在很大一笔钱。
惠能千里迢迢去到湖北,见到五祖弘忍。
弘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要求什么?”
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原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别无他求。”
弘忍说:“汝是獦僚人,如何学得了佛?”獦僚是对岭南一代人的俗称,即南蛮子,带轻蔑之意。
惠能答曰:“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之分。”
弘忍一下明白此人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不是智商。
为了保护他不受嫉妒,把惠能赶去舂米,“劳动改造”。
干了8个多月,最后弘忍需要决定衣钵传承的时候,把弟子们都叫来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跟我学佛,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之苦。”忘记了本我。你们一人做一个偈,偈子是佛教的诗歌。
弘忍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
其时首座弟子神秀是威望最高的,紧张啊,又不敢写,又怕写错,又想表现争取衣钵,彻夜不眠,后来偷偷在墙上写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听说之后,亦想做偈句。旁边从江州来的官员说:你个獦僚,还要做偈句?惠能:切不可轻视初学者,下下人有上上智。
惠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法师看到,脱下一只鞋子,擦掉,说:“亦未见本心”。为什么未见本心?智慧和烦恼是一件事,倘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嘛?这两样东西出现,说明我们的心启动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把人世间的人、事、物分类,叫相,各种相。执着于此,而去分别对待,叫住相。
其实神秀在门外,惠能在门槛上,弘忍法师把字擦去,是再空了空,第一个空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空空而去。神秀的偈子问题出在二元论,将烦恼和菩提对立起来了,将现世与佛国对立起来了。惠能的偈子达到了空的境界,参透了现世的虚像。然而,惠能也未悟透。只达到了“因无所住”,尚未领悟“而生其心”。弘忍法师脱下鞋子将惠能的偈子擦掉。将惠能的空,又空了一遍,最高的智慧一定是最大的慈悲。
弘忍半夜给惠能讲《金刚经》,讲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启禀祖师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无生死。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告诫惠能,不能说佛法,要隐居避祸,“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而且叮嘱他只在两广之间弘扬佛法。
如果弘忍这句话在1978年说,要说什么?隐居“30”年。改革开放,很多人发家致富,但是更多的人被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冲在沙滩上,从此绝了发财的望,只求安居乐业。但是现在安居乐业都很难,所以最近要听佛法的人多了。因为病来了,病来了才要药。
话说,后来众人得知五祖穿衣给惠能,不服惠能,南下去追佛祖衣钵的人很多。
第一个追到的是惠明,之前是将军,对惠能说:“我不为衣来,我为佛法而来。”
惠能说:“你坐下,屏息诸念”。 良久,惠能说了两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这两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夺境】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夺人】”。
正当这个衣钵争夺时刻,这个叫【机缘】。说话准确而锋利,切入对方的心里,叫【机锋】。惠明的特点是善恶分明,他并不是要抢衣钵,而是争执的是惠能都没有剃度,最多就算行者,(也就相当于孙悟空级别),违背了佛法传承的基本规则。
1,第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是【夺境】,从眼前的问题中脱出来。当时争执,在其中,多少人执着与此,争论不休,多少年之后,还是原来的那个争执么?还那么在意么?还重要么?很多年以后,发现已经忘记,已经不再重要。
2,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叫【夺人】。比如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父亲是走资派,我母亲是逃亡地主,我是狗崽子。我现在是复旦教授。狗崽子是我本来面目么?不是。复旦教授难道就是么?也不是。人要超出自我。如果人,境皆夺,才能回到"Nothingness",与虚无达成默契。
悟有受用,这种受用不是知识给我的。 如果我王德峰当时去找惠能,寻求我是否悟。会怎么样?
惠能一定问我:甚嚒物, 恁嚒来?
我说:复旦教授王德峰,坐飞机来。他一定不理我。
那么我是谁?是谁的丈夫?还是谁的父亲?本我不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一个男人成为丈夫,是他的老婆才把他变成一个丈夫的。你成为父亲是你儿子生出来的,你儿子生了才借此把你变成了父亲。
那么我说:佛性不来不去。
惠能就会觉得:这个王德峰是悟过的。哈哈!这个时候,我正得意,后院传来一个声音:谁在说话?
我傻了,语言不是我的,那么谁在说。在你面前,听你说佛法的就是佛,众生皆佛。实际,佛教不是宗教,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佛性本无差别,众生平等。佛教是思想,是哲学,是实践。
前念迷,后念悟。所以中国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人,不管他如何,不能轻视他人。一开始是轻视犹太人,再后来斯拉夫人,希特勒就是因为轻视而生了无边无际的罪。一个人要修行,第一步就要平等爱众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家诚信经营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