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玛纳斯上班,辞职以后来了乌鲁木齐市社保卡转出,我的社保卡是在玛纳斯办

玛纳斯县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卡即时补卡业务_玛纳斯生活网-爱微帮
&& &&& 玛纳斯县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卡即时补卡业务
自今年1月,玛纳斯县启动首个社会保障卡即时补卡业务经办网点后,经多方努力,先后又与三家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即时补卡业务。届时,该县承载社会保障卡金融功能的四家金融机构全面实现社会保障卡即时补卡业务。据悉社会保障卡即时补卡业务是玛纳斯县社保局按照全县社会保障卡拓展应用规划与中行、建行、工行、农业银行在社保卡业务方面的又一项合作。该项业务,把社保卡补换卡制作周期从过去的半年缩短到现在的1天,解决了群众半年内领不到社保卡,而不能及时使用社会保险待遇领取和医保待遇结算等社保卡应用功能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参保群众,为“社保全覆盖、服务一卡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四家金融机构已为530余人办理即时补卡业务。&作者:周静&&审签领导:李兆远 & 联系电话:正文来源:玛纳斯生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玛纳斯城市114,查您所想!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玛纳斯用户最多,访问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本地微信平台,每日发布最新的本地新闻,..玛纳斯生活网是致力于提供玛纳斯生活资讯、消费购物、人际交流一体化服务的互动平台。均衡凤城,幸福玛纳斯!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小李庄地处玛纳斯河中游二河分水处的东岸冲积层高台上,在玛纳斯县城西北15公里,距石河子市16公里,属于玛纳斯县兰州湾乡的地盘,原是北出县城通往阿勒泰地区黄金商队通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式驿站,因曾有一位青年农民李志勇在此种地,被称为小李庄。小李庄被今天的147团人称为玛河东岸“军垦第一庄”,不但是因为它最早以现代军人屯垦第一犁的拓荒地出现,而且在兵团成立前的1952年6月,它就由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作为生产总队而出名。   1952年春,在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军的亲切关怀和批示下,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选定了小李庄以北1.5公里处的仲庄建立了生产总队(今147团的创业地),成立了骑七师三十团团部,修建了大海子水库、夹河子水库,并在撤消骑七师师部后的1953年在小李庄修建起一座苏式庄园般的农十师师部。陶峙岳司令员将他的亲人安排在小李庄30团工作,至今147团还有他的后人。日,八师党委决定,147团1营1连移交水工团和现役部队,1营2连移交石河子纺织厂,小李庄所在的1营部由此迁往今147团2连的河湾村。几年后,该团1营消失,小李庄成为水工团团部,不久又划归疆字910部队,小李庄中学等单位迁回十户滩(现147团)。从此,小李庄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衰落。   30多年过去了,小李庄已成了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该团中学多次带领广大师生到小李庄春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许多曾在小李庄出生、工作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垦后代纷纷重游军垦故地,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以上来源于《石河子新闻网》    小李庄碑志铭    小李庄沉淀着军垦文化及红色旅游之底蕴    留念历史    给后来人指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7张
  在《农八师一四七团志》的军垦英雄谱上,有一位充满传奇人生的女性,她就是曾为军垦事业立过三等功,并三次荣获兵团级优秀人物、连续20多年被评为团先进生产者的“兵团十大戈壁母亲”提名候选人李同芳同志。  如今,这位老人已年届古稀,当儿孙们问起她经历艰苦岁月的故事时,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悔的自豪。  李同芳,今年76岁,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一个十分贫苦的农家,祖辈父母都是佃农,家族里不乏有闯关东的勇者,这位天生禀性坚强的老人,当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闯西北,一干就是三十年,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3月,进新疆的路遥远而漫长,当时火车只通到兰州,在往西就要坐军用帆布的大卡车,一路风尘而颠簸是那个年代军人进疆共同的经历,李同芳有严重的晕车症,这是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她走一路,吐一路,甚至有几次还吐了血,连发的大饼大葱吃起来都很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后的漫长跋涉,李同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小李庄。这个位于玛纳斯县城西北15公里的古驿站,当时坡上是戈壁荒滩,坡下是成片的芦苇,野狼出没,河水滔滔,李同芳和她的姐妹们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惊呆了。  李同芳回忆说,“小李庄当时有成片的土地要开发,有三个连队,没有住房,部队组织我们学习,当天下午就下苇湖打苇子,苇子油笛子那么粗,要一捆一捆扛上来,搭成苇棚,我们住在里面,班长杨铨住在门口,苇棚没有门。有一天睡到半夜,我们听到了一声惊叫,原来是来了一只狼,咬杨铨的头,我们赶紧起来,一齐赶走了狼,想起来那时候可真苦呀!”。  就这样,李同芳在边疆扎了根,投身到军垦事业之中,她沿着一四七团屯垦戍边的轨迹一路走来。从小李庄到拱拜(一个村庄地名),又进军十户滩(今一四七团驻地),她干遍了农场第一代人干过的所有农活,她像是男同志一样,却干的比男同志还强。  说起当年的开荒,李同芳可真是能干,她一天能挖十二亩荒地,让周围的男同志们都感到非常吃惊,她累的晚上睡觉都上不了苇把子铺。新疆气候十分恶劣,冬天特别寒冷,夏天又热的要命,每天干活时一到上午10点左右,常常有人晒晕过去,李同芳也被晒晕过很多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5年李同芳荣立了三等功,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后来,领导为了照顾她,让她进了伙房做饭送饭,可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同芳又主动要求返回生产第一线。她种过小麦、水稻,也和男同志们挖过大渠、打过土块,一切重体力活,李同芳都干过,她从班长干到排长,七十年代又到团加工厂当副指导员,她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一次次推掉当官的机会。  到了十户滩后,李同芳先后在一四七团的老四连、新四连、九连、加工厂等单位工作过,1956年团场开发老四连,当年在开荒地上种了棉花,李同芳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还要加班。她工作积极,赛过男同志,每次打擂台、搞竞赛都少不了好强的她。在拱拜时,从羊群往十户滩拉肥料,来回40里地,李同芳每天能拉四趟。冬天挖大渠,男同志每天才挖十多方,可她一个人就挖了20方。下地拾棉花,她每天工效达到了90公斤,还要用被里子缝的口袋背到棉花场上,连领导不得不佩服她。可有谁知道那时她还怀着孩子呢。当年李同芳参加了新疆自治区召开的共青团代表大会,荣获“兵团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了当时共青团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亲切接见。  1958年割水稻时,李同芳的孩子才一岁,把小孩放到柳条筐子里下地,一天能割七亩半,她干活认真,又会带兵,她所在的班组,有一年割高粱,一个晚上突击加班,共完成了一个条田的任务。有一年割麦子,全团的能手提出来要跟李同芳打擂,那时,她的孩子刚满月,指导员董福财问她敢不敢应战,她说“我是党员,有啥子不敢去的?”。割麦子时,一人一个毛渠,排成一行,别人还没有割到一半,李同芳已经从地那头返回来了,她大半天割了八亩三。  一四七团在五六十年代,是兵团的重盐碱团场之一,团场有个叫“老枯沟”的地方,偏远又荒凉,是塔西河支流的一段古河道。1959年团场开发这个地方,李同芳主动报名,她带着15个人,住在羊圈里,白天打土块盖房子,晚上加班背土块,当时每人每天的定额是400块,她最多的一天就打了3200块,她又自己的窍门,就是事先准备好泥巴,用五六个模子同时打,这样别人上班时她就已经打了700多块了。这一年,李同芳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一次荣获了“兵团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并被兵团团委评为“红色青年积极分子”。李同芳说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就是1958年那年,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来石河子视察时,一四七团里选出了三名代表,李同芳有幸参加,并与朱德老总一起就餐。  说起李同芳的家庭,也和众多兵团人一样,是典型的军人组合,丈夫是进军新疆的路上拾来的兵,两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他们共生了四个孩子,其中三女儿小小年纪,就不幸夭折了,这是李同芳一生最伤心的事情。那时太苦,又太累,如今三个儿子,也都相继参军当过兵,现在都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李同芳说,也许我命里注定没有女儿,可是幸运之神却又还给她了三个孙女。每当想到这里,她感到很知足。  劳累一生,再强壮的人身体也会吃亏,何况是女同志呢?李同芳年轻时不要命的干活,退休后落下一身的病,尤其是七十年代,一次在四连猪场喂猪时,她从房上不慎摔了下来,腰椎受到了重伤,50岁的她不得不提前退休。退休后的这20年里,每月的工资几乎都花在了治病上。虽然身体疾病缠绕,可李同芳却一直关心着团场的发展变化,每天问问儿子媳妇的工作和孙女们的学习,儿孙绕膝,其乐融融。  从20岁干到了50岁,从一位年轻的妙龄少女到如今白发夕阳的老人,书写着这位十户滩“戈壁母亲”的一生,当儿孙们“埋怨”她太实干时,她就会说:谁让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呢?领导那么看重你,你不好好干,哪行?好一位刚强的山东女性。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军垦前辈的“个性”,正是这种无悔的“个性”铸就了我们闪光的“十户滩精神”、“石河子精神”和“兵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基了我们今天幸福和谐的生活。  伟大的军垦母亲,我们永远敬重的丰碑!
  2010年以来,到石河子147团军垦盛地小李庄参观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来自石河子垦区和玛纳斯地区的人们便会选择自驾游、骑车、徒步等方式到小李庄参观旅游,感受兵团军垦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今年1至8月份,来小李庄参观旅游的游客数量已超过8000多人。  军垦盛地小李庄始建于1952年,是原兵团屯垦戍边指挥机关、也是原三十团团部所在地,对石河子乃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也养育、培养、影响了一大批军垦人,被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建设边疆史的“活化石”。  目前,小李庄旧址保存完整,已被兵团和石河子市命名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文物局以兵团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上报国家文物总局。同时,小李庄还分别被兵团和自治区列为“兵团屯垦戍边爱国教育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兵团国防教育基地”。
  小李庄 史料  /zhchzh_2005/blog/static//
  当时的人真是无畏无悔呀,看今朝风云变换,都向钱看了!
    小李庄碑文
  石河子至小李庄全线柏油,特别适合自驾的朋友,没有过路费。  骑行线路也是不错的选择,从玛纳斯回石河子。  具体路线:  线路一:  市区-东七路-天业化工城-石泉线(18公里)-过桥向东(西岸大渠5公里)-夹河子水库-下桥子村(X158线4.5公里)路口向南-小李庄。  线路二:  市区-开发区-乌伊公路-玛河大桥-玛纳斯电厂-兰州湾乡-顺柏油路向北前行18公里即到小李庄。  -
  军垦教育的源头.  /zhchzh_2005/blog/static//
  龙河朝阳  /zhchzh_2005/blog/static//
  我也去了
  龙年致敬军垦小李庄 (转载)    22:22:38  龙年说说我们的军垦小李庄  -----60年,我们向你致敬  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李姓命名的村庄再普通不过了。冠之以“小”,说明了它的年轻、美貌,青春的生命力:河南郑州小李庄、山东枣庄小李庄,安徽新四军前沿指挥部小李庄,以及小说《烈火金刚》,电影《平原游击队》中艺术化了的小李庄,都给人一种革命历史画卷般的沉淀。是呀!中国人的正义、骨气,正是在这一个个小村庄中演绎过激情的澎湃,岁月的旧痕。  小李庄,我们的军垦村庄,在2012龙年里,我们要再来说说它。  一个普通的村庄,位于祖国大西北天山北麓那片曾经的戈壁荒原之上。在省级地图上,它是无名的,通过县级地图和谷歌卫星图像,人们可以发现,小李庄正站在两片明镜似的水库之间的玛纳斯河中游东岸的高台上。西边是夹河子水库,东边是跃进水库,地名大海子。放远再眺望,它有处在两座城市之间:东南是新疆昌吉州的古老凤凰城玛纳斯县城,西南是以中国西部军垦第一城的戈壁绿洲明珠石河子市。三角对视,各距十余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处小小的村庄,近二十年来,却很少有人知道,很少有人问津。  其实,它原先的村庄早已不复存在。六十年前,那个只有两三户人家,以村民李春善之子李志勇的年轻而称名的小村庄逐渐被它旁边的一个崭新的军垦庄园所替代时,李姓的村民就搬到了县城。  这座军垦庄园就是我们的小李庄。它建在距离李姓小李庄原址以南约500米的玛纳斯县北行古道西南侧河坡的空白滩地上,其西有四平田野,有拱拜村,其东有四棵树村。拱拜为维吾尔语,意为坟墓和圣地,清朝同治末年,这里居住着几户维吾尔族和回族居民,据说曾有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去世后葬于此而得名,现仍为回民为主的村庄,建有清真寺,越过拱拜,又是连串的两个村庄,沿夹河子水库北岸进入下桥子,再缘十红公路,直上克榆线,到达当年小李庄军垦创业的团场一四七团,即当年的生产总队、劳改支队和老三十团,骑七师、农十师的一支。  小李庄往东五公里,即是四棵树庄,正名叫四阜庄,它因为有玛纳斯河东岸主要干渠四阜渠流经而得名,部队进驻小李庄时,四阜庄边有四棵高大的梧桐树,便于记忆,屯荒人就叫它四树庄,又称四棵树。  小李庄的先民,来自关内甘肃省兰州一带,大约是在民国初年,他们由新疆省政府招募,成为屯田的边民。一个名叫李世元的携家来此,干打垒筑屋为村,在县政府鼓励下,开荒种地,成为此地星点散布的村落农庄之一。由于小李庄位于北行黄金通道边,又出县城一日之落脚点,这里便为西北之行驼队马帮邮差们提供了古道上第一个休憩之所-----驿站。  二水合流,芦苇摇旌,衣食倒也丰裕。其东洼地上水迹片片,鸟飞鱼跃,西草滩可牧牛羊,东滩地可中庄稼,河坡下,可收芦苇,倒亦是一个理想的居所。庄户们往来联姻,通行便利,往返阿山、迪化,珠宝黄金,商贾络绎,不愧是物华天宝,灵地生辉。  至于此地是否曾经战迹匪踪,岸隔玛河的东西阵营是否对垒接火,涉河何处,烽燧几时沿河布防,林公纪昀流放是否涉足,我也曾在长河的穿越中寻觅,思索:一条古道,一段玛河,一处村庄,一爿高坡,散发一缕无限的遐思。  站在经历短暂辉煌、无奈惜别、空旷冷落,惊喜回归的院落里,我的思绪还是被定格在当代。小李庄六十年的变迁史,也许与我们距离相近的缘故吧!  六十年前,天山军人们的历史使命注定要与大生产结缘。无论是从洪荒走来,屯垦戍边仍在重复着一代代波澜壮阔的故事。军人扎营,犯人立屯,边民建庄,我们在巡逻历史的同时,正在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书写新的篇章。再造陕北南泥湾,戈壁滩上盖花园,荒原变良田,盐碱变绿洲,洼地围水库,空滩起楼宇。美丽的庄园和原始的地窝子同在,义兵与犯人共存,一对一的劳动。于是小李庄拓荒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第一幕:早在1952年4月,军区运输部以独有的物资优势,凭运输技术实力,看好迪化西大门绥来县西北的仲庄小李庄一带,刘三朵、张志勇几勘土地水文,上报军区批准,6月18日,正式定点组建生产总队。三方人马召之即来,随后,接来关内两批犯人远涉徙边,来此服刑改造,建立劳改支队,陈志清任支队长,耿光瑞任政委。屯驻玛纳斯河东,开发拱拜、十户滩、老王庄和乌苏,修建大海子水库。次年春,劳改支队吸纳生产总队,又一批义兵三地奉命,聚焦小李庄,766人组建骑七师三十团,6月,骑七师改编为农十师,林海清任师长兼政委,刘炳正任副政委,韩荣福任副师长。刘三朵、张志勇调入师机关。农十师辖绥来农场三十团、劳改支队和数百里以外的阿山巴里巴盖28团,这个团的番号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的。劳动节当天,在小李庄动工建新师部。当年完工,为苏联农庄式建筑群。  1955年2月,小李庄农十师撤销,师长林海清调农一师,韩荣福、刘炳正等领导及劳改支队、三十团调归农八师,28团直属兵团。小李庄不足三年的创业史划上第一个句号。此时,骑七师、农十师除了开荒种地以外,修建了大海子水库,帮库区地方搬迁新建村庄和小海子水库,修建绥来---八家户---小李庄公路小循环和李十公路,建立水利面粉加工厂,砖厂、手工业作坊,医院,学校,汽车修理厂等,同时还勘测了沙山子(莫索湾)一带的土地,为拓展玛纳斯河东岸的军垦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中央慰问团和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来小李庄视察慰问。齐鲁,三湘儿女西上天山来此支边。  正当农十师军垦事业方兴未艾时,兵团战略调整,指挥员一句“放下莫索湾,枪毙大海子,撤销农十师”,小李庄原建制发生变动,一个美丽的苏式农庄军垦庄园屹立戈壁成为“花园典范”。小李庄第一幕从此谢幕。
  小李庄军垦的第二幕便从农八师说起。1953年9月,劳改支队和三十团已经归属后的农八师师部迁往玛纳斯河西岸的石河子市。原本76师是农八师,西迁前师部在绥来县城,石河子市是22兵团所在地,1950年,75师广大指战员进驻玛纳斯河西岸,22兵团规划了指挥中心石河子城市建设。小李庄及其周边、坡下连队成为三十团的一个垦区,曰“八家户工作站”。仲庄在劳改支队迁至十户滩新生农场后不久,就成为大海子水库管理处。一条李十公路将分隔成两片的三十团彩虹般连接,小李庄近乎于一个孤岛,四周被地方农庄包围。随着农十师的撤销,农八师的西迁,小李庄一带与地方上的土地纠纷便接踵而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上级着调曾任30团政委,已任莫索湾管理处处长的耿光瑞同志就任玛纳斯县党委书记,方才得以缓解。此时小李庄作为三十团的一个分场,是三十团东南的一个粮仓。农十师教育得以延伸:原农十师子女校改编为农八师子女一校,正式开发莫索湾时,小李庄又成立莫索湾中学,六十年代初,小李庄成为三十团子女校,小李庄中学,1964年三十团成立农业中学,1965年农八师在小李庄创办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小李庄师范。文革中,有曾一度开办过牧区简易小学。三十团被服厂及副业加工也在此生产。农八师干部,各类技术培训班在此举办,小李庄汇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银行、邮政各业为一体,堪称兵团事业发展的缩影。  此时,小李庄第一幕的规划也在延伸:农十师撤销后的四年里,莫索湾垦区开发上马,大海子水库扩建,以28团为基础,在巴里巴盖重建了新农十师。反右、三面红旗、向科学进军、超英赶美大跃进、三年大饥荒、重提阶级斗争、社教、文化大革命,一幕幕当代中国的历史活剧也在小李庄上演着,在一批批各色人物的上场、退出中,小李庄故事在演进,知道1970年那个春天。  第三幕:小李庄离开了三十团----一四七团。一个曾在小李庄任过营职,调任农八师水工团的转业干部,向农八师党委建议,农八师决定将小李庄移交水工团,迫不得已之下,一四七团交出小李庄,将小李庄和坡下两个连队的土地,部分人员、财产拱手相让。用自己的创业之地换回了一段河滩,两个砂石料场,故土难离,那个化雪的开春,学校、被服厂、营部和一个连队的人员在初暖乍寒的原野上泥泞地搬迁,缩回十户滩。一年后,水工团也撤离了小李庄,新接手的单位是新疆军区910部队。从此,新一代军人又在小李庄这块土地上演绎了十八年的战斗史。其中八家户的农二连,在被部队放弃后无家可归,辗转数月,被石河子市的“八一”棉芳织厂收留,两年后,举连人员进城,土地和连队被地方村庄占有。新农一连人员不久也调往莫索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李庄部队奉命撤离,空屋大院虽然依旧归属部队,然而在其后的二十年里,小李庄因为没有军人固定驻守,为周边村民所扰,屋舍逐渐败落,有人也曾在此建窑烧砖,大礼堂被租用为棉花加工坊,但多为人损坏,唯有一四七团八连一位危姓青年在此居住,租种部队耕地生产,成为小李庄军垦旧址的最后守候人,  看护至今。  其间,小李庄庄园多为一四七团当年的老军垦、就读学子瞻仰怀旧,毕业聚会,新一代军人们也曾回访老部队,回忆青春岁月。但多不为人知,乃至十余里外的石河子市在重提小李庄军垦时,竟然不知其所在,更找寻不到通往小李庄的道路。  时光演进到新世纪,日,沉寂多年的小李庄终于热闹了。就像当年迎来中央慰问团一样,这天,在一四七团领导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军区联勤部终于签署协议,将小李庄移交一四七团----它的创业地。可谓是游子回家,心潮逐浪高。  此前五年前,2003年,一位在小李庄中学就读过的学子,在多次呼吁无果的情况下,写信给当时的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同志,介绍了小李庄军垦的历史价值,变迁故事,代表他的同学和老师请求牢记军垦,勿忘小李庄,保护小李庄。终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五年后,小李庄回到原点,它所创业的团场,时值电视剧《戈壁母亲》开播,小李庄那段燃烧军垦激情的岁月被勾起共鸣,小李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寻踪热,党旗、团旗飘扬,人们来此宣誓,当年的“小北京”,今天以“军垦第一庄”的新身份亮相世人面前,见诸报端,记者们来了,军垦研究者来了,影视名人也来了,小李庄修复工程起步了。  然而,我们的小李庄终究是一部军垦大书,历史短暂而凝重。该是考虑如何翻启的时候了。  2012,玛河东岸当代军垦事业开创的第60个年头。运输部生产总队组建60周年,一四七团建团60周年,又是一个甲子,龙的轮回。我们想起了那一代,父辈的一代,那一片人民共和国的军人、囚徒、义兵、各方有志之士在军垦的大旗下,西出阳关,不论他们来自南泥湾,不论来自奇台,哈密,还是霍尔果斯,中原陇西,沿海南国,祖国大地,五湖四海,我们都是舍弃了祖籍,扎根第二故乡的军垦龙的传人。  在这龙年隆重的庆典上,我要为我们的小李庄,我们可敬的前辈们,为我们的兵团事业佩戴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  我们的小李庄,请接受我们心中的军垦敬意!  石尘   写于日
  小李庄之歌 (转载)    19:23:31  一曲《小李庄之歌》诞生了  “坡梁上巡逻着年轻的军装,  古道旁哪里有驼铃马帮?  庄院里集合了阳光的理想,  你可见我的苇湖我的稻花香……”  今年5月1日,是前农十师师部玛纳斯县小李庄开工建设的55周年纪念日,为了让人们铭记这段军垦历史,最近,一曲歌唱这个军垦遗址辉煌的新歌《小李庄之歌》在一四七团传唱。  这首新的军垦歌曲由一四七团中学语文教师石尘作词,石河子群艺馆教师刘霞作曲,那悠扬舒缓的曲调把人们带回半个世纪前,前农十师和三十团(今一四七团)的军垦前辈们扎根玛河东岸,割芦苇,建草棚,开荒地,修水库,进军十户滩的情景之中,充满人们对小李庄深切地怀恋。  词作者石尘老师是子幼从中原大地走进西北边疆的军垦第二代,文革中的“老三届”,学生时代那满是激情的学习生活,就是在小李庄度过的。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少年时代的母校,父辈们曾经拓荒的故土。2003年,小李庄开发建设50周年时,他给当时的兵团司令员张庆黎写信,请求对这个渐渐荒芜的军垦旧址进行保护。他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去小李庄故地重游,参加校友们的毕业聚会,义务讲解他所经历的小李庄故事,并坚持收集有关小李庄军垦业绩的资料。今年他又自己制作了小李庄的图片展板,发起“保护小李庄志愿者行动”。  据当年曾经参加过小李庄建设的军垦老人王在华同志的回忆:日,小李庄师部的建设正式开工,那天,军人们在村庄东面的空地上搭了一个台子,召开开工大会。我们特别高兴,都穿上了新军装,早早就排好队伍步伐整齐地走进会场,师长林海清、三十团团长郑国华讲了话,22兵团的领导杨兆元同志向开工表示祝贺,会后,由乌鲁木齐来的京剧团演出慰问,演的剧目是《将相和》和《王佐断臂》,我们跟过年一样。”从此,小李庄载入北疆的现代军垦历史。  这首歌唤起了许多小李庄老人和学子的回忆和共鸣。受到大家的好评。
  小李庄屯垦研究资料 (转载)    11:52:34  小李庄屯垦研究设想  (二00九年七月)  一、立意:  小李庄,一个古老又新生的村庄,因有年的创业拓荒而留其影踪,由于在1953年聚焦了中国当代西部一支特殊军队的青春岁月而丽其容颜,正是一群西上天山的巾帼英杰的壮举而铭记域史,在它历经了曲折坎途和非公正命运的迂回之后重新亮相在众人面前时,人们却不经意发现:此地有根的回望,魂的价值。  有人说:小李庄是美丽的。曾经的绿荫映红,芦花怒放,库水漾波,军号声声,一片大生产的火红流潮。  有人说:小李庄是不幸的。虽与曾有设计却难脱胎的庄名城市失之交臂,两度遭罹撤并移交的伤感,多少年眺望玛河彼岸的繁华而独自冷落。  有人说:小李庄命运极好。两座水库双璧镜玉,气候宜人,泉水自溢,风景偏设;小李庄人杰地灵,群英辈出,即使桃李不言地自偏,学子青睐足迹濒。  有人说:小李庄命运特差。虽有龙凤护佑,却因蟒蛇大煞了风水,二水合流必遇弱强冷淡之灾。甚至累及其西水畔一隅荒坟掩草,碑存名无。拱拜之名决定了它的死地,使之有被遗弃的厄运,而且诸事短命,难以鸿运。  故道虽黯淡,军垦亦恢弘。高林遭杀伐,葳蕤新卉生。丰韵存旧遗,灵精论直今。此乃心性的小李庄。自甘寂寞,与世无争,山花烂漫,笑在丛中。一言边天,早莫君行。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亦可留,安我心者,今日之日无烦忧。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望高楼。  小李庄毕竟是我们兵团的一处创业地,是南泥湾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戈壁明珠,瀚云花园。闪耀着新中国之父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熠熠光辉。回应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旋律,立意出军垦白杨、红柳、槭翅、梧桐,甚至芦花的美丽精魄!  述说小李庄故事,记忆小李庄峥嵘,傲谈小李庄风骨。的确,小李庄有诸多的滥觞于这座红色农庄的看点说头,我们且称之为“小李庄屯垦研究”,以此作为兵团大屯垦、中国西部大屯垦壮丽风景线的震颤,以其折射出的理想光环,玉引更多的投身这项智思工程者的高明见解,交流在兵团军垦二次创业的辉煌科学进展中。  二、研究课题(暂拟50题供参考):  1.小李庄一带历史屯垦回顾  2.玛纳斯县与中国西北屯垦  3.运输部屯垦为何选择小李庄  4.革命青春聚焦1953---原农十师拓荒发展史研究  5.当代西部屯垦与新中国早期兵地关系  6.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李庄---十户滩语言流变  7.立功运动与减刑新生----论毛泽东屯垦思想指导下的犯人改造  8.小李庄军垦教育启示录  9.半耕半读与六十年代的中学教育制度改革  10.文革中小李庄学生“红色更名”心态  11.小李庄与莫索湾的开发  12.军垦婚姻与戈壁恋情  13.小李庄军垦精神与南泥湾大生产  14.兵团中等师范教育在这里起步  15.小李庄早期技术人才与兵团北天山科技事业发展  16.芦苇精神与老军垦的怀旧心结  17.军垦儿童游戏和50初小李庄子弟  18.歌声在艰苦岁月里的伴行----谈小李庄红色音乐教育  19.它和军垦新城失之交臂----谈军垦立业与城镇化设计  20.“小北京”现象与屯垦军民美好憧憬的理想化  21.小李庄水库建设中的军垦思路之争  22.军垦老干部工作作风试谈  23.盐碱地上夺丰收---小李庄十户滩改造盐碱滩经验谈  24.农庄军垦两居院---小李庄建筑风格研究  25.地窝子乐度军垦春秋  26.革命干劲哪里来?----解读难以置信的青春力  27.向文化和科技进军  28.女兵探视  29.十户滩的根,兵团精神的魂  30.苇湖滩怎样变成米粮川?---小李庄军垦农业生产回顾  31.顾全大局说军垦风范  32.四海音异融殊言----玛河东岸兵团方言研究  33.兵团里的豫民现象  34.李—十军垦歌谣与绥阿故道  35.湖中蟒音从何来?----由一则小李庄传闻说起  36.小李庄一带地名说  37.鲁丫和湘女----来自小李庄的戈壁女性们  38.绿满小李庄---军垦战士的栽树情结  39.夹河子水库“烈士”辨----1961年夹河子水库洪灾追影  40.军垦留住青春美----解读小李庄军人老照片  41.垦荒岁月与部队的文化娱乐活动  42.屯垦与移民现象  43.玛河中游的水文与气候  44.利用军垦资源,打造兵团圣地  45.谈兵团事业辉煌的二次奋起  46.兵团解体和恢复前后的小李庄变迁  47.小李庄故事及其记忆情结  48.小李庄寻踪热探因  49.《戈壁母亲》热播与小李庄军垦情的共鸣  50.小李庄与北天山军垦大旅游  三、建设性意见:  拟成立兵团“小李庄屯垦研究学会”,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均可就小李庄精神进行深度挖掘,理性思考。  欢迎您的参与,支持!  石尘  日
  小李庄教育源头 (转载)    17:44:12  小李庄历史资料之一  军垦教育的源头  ----运输部“八一”子弟校和农十师子弟学校  小李庄军垦教育可以追溯到1953年的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所创办的“八一”子弟校小李庄校部。  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子弟兵子女的教育成了一件大事。军区十分重视,首先在乌鲁木齐市创建了新疆军区子弟学校,我们军人最早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1950年8月,运输部在乌鲁木齐市东门外大营房(近兵团二中)校址创建了一所“八一”子弟学校,一部分军区子弟校的孩子就来到这里就读。校长是高飞。  由于当时乌鲁木齐市刚解放,生活物资供应比较困难,物价偏高,为了解决好孩子们的生活问题,又不给地方增加负担,使军人的孩子有一个好的读书条件,运输部领导决定把这所军队小学迁到生活条件好的北疆西部的边境霍尔果斯,那里物价都比乌鲁木齐市便宜的多。比如鸡蛋在霍尔果斯一角钱可以买到三个,还是煮熟的。奶油一大块才五分钱,在乌鲁木齐市要一角钱。牛羊肉等食品也很便宜。  运输部部长是陈实,林海清是副部长。  为了迁校,运输部领导给学生家长反复进行解释动员,说明迁校的意义,为了孩子生活更好,月份,决定迁校,要赶在新学年开学前完成。于是,运输部“八一”子弟校开始了大搬迁。当时,新疆各地基本上都有运输部的工作站,在霍尔果斯的负责人是吕华,他是政委,条件好,同意学校迁到他那里。并且为学校联系地点。  学校搬迁时,运输部派出不少辆军用苏式大卡车,运载师生人员和物资,校长高飞同去,军区派一个排的兵力武装护送,吕华亲自带队,长长的车队真是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第一天住在绥来(今玛纳斯县),第二天住在乌苏,第三天住在精河,精河有一处金沙滩,吕华叫师生们下车,列队跑步,师生们每住一处都要早起军训,连警卫和汽车驾驶员都必须参加,要求十分严格,一路上伙食很好,每顿最少两个菜,发水果,当时部队是实行供给制。在金沙滩跑了一阵子,然后回去就餐。  师生们来到霍尔果斯时,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好的少年儿童们摇着小旗列队欢迎师生的到来。非常热闹。  运输部“八一”子弟校在霍尔果斯办了两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后来的三十团体育老师陈志强是五年级学生,周先安是三年级学生。老师有葸桂芬、代瑞英、叶顺茹等。学校有一部分住在一个大果园里,那个果园很大,步行要走40多分钟。  1953年4月,运输部子女校决定回迁,当时玛纳斯县西北15公里的小李庄已经是二十二兵团骑七师所在地,准备建农十师,师长是林海清,他同时兼任这个师的政委,副政委是从机耕农场调来的刘丙正,副师长是韩荣福,他是撒拉族人。小李庄原计划是建一个运输师,以汽车和驾驶员为主。所以,“八一”子弟校分成了两个校部,400多师生迁到小李庄,因为孩子的父母大多是运输兵。另一部分迁回乌鲁木齐市,成立了军机处子弟校,校长高飞。这部分不久就改名为运输部“八一”子女校,是今天兵团二中的前身。在霍尔果斯时,高飞校长管理学生很严格,亲自教书,他教学生原先爱用封建私塾式打手心板子的方式,有一次,打了一个学生,那个学生受不了,就跑到吕华那里去告状,吕华听了很生气,就集合全校师生,训斥了高飞,并叫高飞当众向这个学生公开道歉。从此,高飞不再这样做了。再后来,高飞曾因胡风事件受到牵连。  就这样,小李庄这个以前并不起眼的小农庄办起了学校,有了部队自己子弟的教育。  农十师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学校教育和师生。师里主管教育的是宣传科科长董振华。他是一个老革命干部,战争年代负过伤,对教育十分热心。校长是老教育工作者王昶芝同志。  在小李庄的师生生活同样不错,从1953年到1955年,师生就餐每顿至少有两个菜,多则四五个,有汤,保持了霍尔果斯学校的传统。每周和节日都有会餐,有水果,牛奶等,每个单位只要师部一个电话,就及时按命令送东西,有猪牛羊肉,米面。每个学生宿舍都派有保姆管理,给学生洗衣服,被褥,照顾学生生活。  吕华也调到小李庄农十师,他和师长林海清非常关心教育。经常悄悄从教室后面的门进去,听老师讲课,观察学生的上课情况。有一次,他们在课堂上发现有一名学生坐在第三排,这个学生不好好听课,却在下面偷偷看小画书,下课的时候,吕华就叫当时上课的老师先不要走,十分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学生:“给你创造了多好的环境条件,你不好好听课,对得起老师和父母吗?”林海清师长对这个学生语重心长地说:“你要用心学习,将来用学好的知识报答咱们农十师,为新疆服务。”师长的一番话,让这个孩子记住了一辈子。  1955年,农十师根据已经成立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撤销,并归农八师。林海清调农一师,刘丙正调农八师。学校一部分归八师,一部分留小李庄,当时董振华已经决定调农一师,他爱人不愿意去,他爱人姓王,是老师,说在这里教书习惯了,和孩子们有感情。老师长要走了,师生们依依不舍,十分留恋,师长说,十师,八师是一样的,都会对大家好的。并再次问还有什么要求,老师说,我们师归八师了,可能会派一个八师的人来学校当领导,希望能从我们自己师给学校派个政委。林师长想,董振华同志的爱人对学生好,不愿意去一师,正好,董振华又管教育,就以师党委的名义当场签发了文件,留下董振华为子弟校政委,书记。同时呈报农八师党委。董振华的行李已经装上了汽车,就又卸了下来,留在了小李庄学校。  林师长临走前,发现学生周先安有文艺特长,就提出让他毕业后去上艺术学校,并且为他留下盖好师部公章的公函,嘱托董振华政委到时候办理。后来这个学生小学毕业是因为家里不同意,没有上成艺校。随那批毕业生到昌吉市去上中学,当时石河子的中学初办,条件差,没有接受小李庄的学生。  至此,小李庄教育完成了农十师办学的阶段,随后进入农八师子女一校的新的时期。  根据当时人周先安同志回忆整理  日
  军垦小李庄简介(转载)
   17:24:51  军垦小李庄简介  1.地理位置:  小李庄位于昌吉州玛纳斯县兰州湾乡境内,距县城西北15公里,距石河子市东北12公里,距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团部十户滩镇东南18公里。位于玛纳斯河中游东岸的河坡上。在夹河子水库和大海子水库(跃进水库)之间。东经 86·08ˊ北纬44·26ˊ
。  2.名称来历:  小李庄,原地方村庄名。兰州湾乡有老李庄、大李庄(今不存在)和小李庄,因为小李庄庄主李志勇年龄最小,故庄名曰“小李庄”。小李庄先民为广东籍。林则徐流放伊犁,由迪化途径绥来(今玛纳斯县),下人中有生病者,不能前行,留至该县,后衍为一支,为今之广东地乡。后因关系不和,李姓几家来到北行故道与玛纳斯河东岸,形成居民点,是玛纳斯至阿勒泰北行黄金故道上的第一个驿站。而另一支何仁、张德忠户民则迁到今十户滩一带筑埂种稻,繁衍为屯垦村落。  3.新中国小李庄军垦:始于1952年。  a.
年:三年创业时期:  1952年春天: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从玛纳斯县出发,派张志勇、刘三朵等人进行水利土地勘测,筹建军垦农场。  6月18日: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生产总队在小李庄以北的仲庄成立。  9月:两批犯人来到,组建劳改支队。  1953年2月,军区从哈密、霍尔果斯、奇台等地抽调“9.25”起义和子弟兵766人到小李庄,组建三十团,团部设在小李庄坡下的祁庄(后来的生产一连)。  日:生产总队、劳改支队、三十团由军区运输部归属骑七师。  5月1日:在原小李庄村路南坡边空地上修建骑七师师部。至是年11月初完工。6月5日,骑七师奉命改番号为农建第十师,小李庄遂为农十师师部。  1955年2月:小李庄农十师撤销,与农八师合并。三十团和劳改支队归农八师。  b.
年:三十团团部由祁庄搬到小李庄师部大院内,存在一年。老改支队迁至十户滩新生农场。  1956年,三十团与劳改支队合并,团部迁至九支渠(人称老团部)。1961年又迁至今十户滩。  c.
1956---日,小李庄为三十团(日统一改番号为一四七团)一营部(含营部、学校、被服厂三个生产连队等)。  d.1970---1971年:由农八师下令147团将小李庄移交水工二团,为该团团部。  e.
1971---1987年:新疆军区驻军17年。先后有疆字910部队、某部炮团、通讯团等。  f.
1988---日:归属新疆军区后勤部。  g.日:由新疆军区联勤部正式整体移交一四七团。  4.小李庄教育18年:  1953年3月: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八一”子弟校从霍尔果斯迁来部分师生400余人,创办“八一”子弟校部。  1953年9月:更名为农十师子弟校。  1955年9月:农十师撤并,小李庄的学校更名为农八师子弟一校。办至1958年7月。  1958年9月—1960年:小李庄学校为三十团子弟校和莫索湾中学。同时三十团自1956年9月在九支渠团部独立办学,1961年办初中。  1961---1970年,小李庄学校为三十团小李庄中学和农八师师范。  1964年9月,三十团在小李庄创办农业中学和半农半读中学。  1965年9月---1968年7月,石河子“八一”中学师范部迁往小李庄,正式定名为农八师师范学校,是兵团第一个中等师范学校。  此外,小李庄还组办过三十团红专大学、农八师干部培训班、医护培训班、师训班、文艺培训班等。  5.军垦意义:  小李庄军垦之初:  被周围乡村老百姓称为“小北京”  集新中国当代屯垦戍边事业中的“军屯”、“犯屯”和“学屯”为一体,铸就兵团创业的辉煌。形成伟大的精神:屯垦玛河,艰苦奋斗,播撒知识,培育人才。  子弟兵与“9.25”官兵共同打造的玛河东岸军垦圣地。  新中国首批犯人改造的基地与成果。  修建大海子水库,开荒修路。农林牧副渔果,机械全面发展。  支援地方建设,为地方大做好事。军民团结的光辉榜样。  十户滩的粮仓,鱼米之乡。  真正的戈壁明珠:早于石河子和玛纳斯用上电灯。  戈壁滩上最早的花园。苏联集体农庄式的军垦师团驻地庄园。  兵团最早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理想的地方。  兵团在玛河东岸的军垦第一庄。军垦教育的摇篮。  几乎成为全国继石家庄、枣庄之后的又一个以“庄”命名的城市。  如今全国军垦旧址保存最为完善完整的地方。  一座军垦事业的不朽丰碑和见证!  石尘  日整理
  小李庄颂
(转载)   16:49:13  小李庄颂  (小李庄军垦展览室前言)  沧海桑田,亘古洪荒的中国西部,因有漫漫丝路通途,才有着千年的生机与繁华;瀚海大漠,圆日孤烟的中华西域,因有绵绵屯垦拓荒,才有着命运烽烟的熄止和转机。  巍巍冰峰皑雪的天山,蜿蜒苍凉碱河的绿洲,是怎样见证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开天辟地,傲立沙丘河湾的红柳梭梭胡杨,广袤无涯的戈壁芨芨芦苇,请你点化唐韵已度的化雨春风,为她作证。  小李庄,这个曾是宝石黄金牵动过马帮驼铃的北行绥阿故道上的驿站,由于现代军人铸剑为犁的业绩,才有这这一段岁月的封尘,以至于诸多寻访者勿忘历史,追寻其足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存那激情燃烧的青春时光,释怀深情的惦念。  1952年的春天,小李庄百年垦殖种荒的庄户村民们第一次见到了红星闪闪胸牌黄军装的人民子弟兵,八一军旗猎猎,嘹亮的军号声划破了苇湖荒滩的黎明,6月18日,新疆军区后勤部三支兵马奉命云集于此,在仲庄正式成立了生产总队,从此拉开了玛纳斯河东岸军垦大生产的序幕。  1953年2月,来自骆驼营、哈密生产大队和霍尔果斯边防站的军人们,又一次紧急调防,抽出766名干部战士在小李庄组建骑七师三十团,5月1日,开工建设农十师新师部,掀起了军队大生产,学文化的热潮。他们仅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美丽的苏式庄院式的师部新村镇。  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奠基,骑七师接管,农十师开疆,军人青春聚焦1953,从生产总队,到劳改支队,再到三十团,小李庄有过“小北京”的美誉,演绎过兵团军垦人早期的故事,这里也是兵团生产部队的一个指挥中心,谱写过屯垦戍边,军民团结的华丽乐章。  1953年至1970年,小李庄为兵团教育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堪称玛河东岸兵团教育的圣地,军垦人才成长的摇篮。18年里,农十师子女校、农八师子女一校、三十团子女校、莫索湾中学、小李庄中学、农业中学、石河子师范等七种办学形式相继联袂,近2000多名兵团第二代学子和各类人才从这里走出来,把知识和智慧播撒垦区内外,天山南北,为艰苦高歌的年代奠定了石河子垦区中小学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的基石。军营花园成校园,两代军垦人共筑阳光的理想,苦乐岁月,飞扬青春!  小李庄奉献于兵团事业的,是开拓。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戈壁滩上建花园,激情炽热,希冀辉煌。她以“屯垦玛河,艰苦奋斗,播撒知识,培育人才”的不朽精神,无愧于后人,在共和国当代军垦史册上终于赢得人们的景仰。  然而,历史的命运却使小李庄这颗戈壁明珠一度辉弃色暗。她先与一座现代化军垦新城的设计失之交臂,擦肩而过,继而先后无情地面临两次撤并移交,几经周折,冷落沉寂三十余年,几乎成为废墟而遗憾。  “我们不应该忘记兵团的历史”,我们发现了小李庄军垦的第一,尤其使今天十户滩的人民没有遗忘自己的过去。“啊!小李庄,前人开荒少年书声朗;啊!小李庄,苦乐时光里,青春在飞扬!”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小李庄终于再现于我们面前,她没有被遗忘!  十户滩的新领导为你奔走呼吁,军垦三代人三十年的朝觐谒访,小李庄学子们一次次毕业聚会,垦区内外乃至曾在小李庄出生,工作,战斗学习过的人们,军垦精神研究的学者,红色旅游寻旧踪,在她55周年的特殊年份里掬成笑慰,踏芳而来!  我们终于可以为小李庄而歌了。这个展室,小且陋,名不扬,我们却要以此为阵地,拓展我们对小李庄的情思,情愫,情感。这是我们多年心愿的促成,用这少少一点轶存的资料,展示给大众,敬献你军垦圣地---小小的小李庄!  2008年11月初稿
  请天涯社区的朋友们欣赏一眼“小李庄”外悠闲自在的牛儿。  
  寻找张道军(俊)同学,他是石河子人,于1983年至1986年在江苏省涟水县唐集中学读书,他的父母是原农八师工作的。请知情者联系QQ或者加86同学群《缘在唐中》。谢谢大家了!
  是曾经的十师师部,不是农十师,那会儿没有兵团农十师
  2015年入冬后的某天,小李庄外一匹健硕的俊马在雪地里撒欢!  
  业精于勤荒于嬉!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发小李庄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打造八师石河子“戍边固疆、稳疆兴疆”的军垦文化氛围!    
  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来石调研小李庄并开展“文化+”培训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本报讯 记者王艳报道 4月23日,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调研了“军垦第一庄”——小李庄的修缮工作。  小李庄是目前全国军垦旧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苏俄农庄式兵团师部建筑群,也是兵团最早的建筑群。小李庄建成于1953年,是原兵团22兵团第一个创业旧址,是兵团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缩影。近年来,小李庄分别被兵团、师市命名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小李庄也分别被自治区、兵团列为“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兵团国防教育基地”。  如今,小李庄正在逐步修缮,还原旧址原貌。未来小李庄将被建成集红色旅游、国防军垦教育基地、兵团军垦文化影视城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区域旅游中心。  郭永辉在调研时说,小李庄在兵团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基础建设相对保留完整,有利于修缮。后期,要利用好国家下拨的资金,抓紧修缮工作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小李庄。同时,他指出,要成立管理机构,做好管理工作;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师市党委常委、八师副政委李慧及相关单位领导陪同调研。  又讯 记者王艳报道 4月22日,石河子大学未名山文化大讲堂请来了兵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永辉为我市文化界人士、石河子大学师生讲课。  郭永辉以《关于“文化+”的几个问题》为主题,结合历史、文献及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讲解了“文化+”的概念、本质内涵和广阔空间等;对“文化+”涉及到的市场、“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和工匠战略进行了详细解读。  郭永辉指出,“文化+”的“+”,是文化的植入、融合、渗透、主导,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给事物植入文化的DNA。而“文化+N”,将会拓展无限空间,催生不尽的创意创新创造,推动文化最大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效益。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鲁木齐 玛纳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