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了一下《胡阿祥说琅琊榜榜》,有的说55集,有的说56集,还有的说一共58集,为


胡阿祥解说胡阿祥说琅琊榜榜 作鍺介绍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百镓讲坛·国号”主讲人。出版专著与各类大小册子40多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400余篇因历桐城、上海、南京三地,习历史、地理、文學三科喜烟酒茶书,养猫狗龟鱼故以“三栖四喜”为斋号。

由此我们可以说,忠孝观念、仁义道德乃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价值所在強调对国家忠诚、对长辈孝顺、对亲友仁爱,这不仅提升了剧中正面人物的形象反衬出反面人物的可恶,也无形中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那么回到我们“明时”的主题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真的如此强调忠孝仁义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 

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风气总體而言是亲先于君、孝重于忠的,面对走马灯一样频繁的朝更代迭忠于前朝甚至旧君往往意味着家族的衰落甚至灾祸,而要维持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势力、文化影响往往就得成为贰臣乃至三臣、四臣。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时代,前朝之贵戚往往即后朝之功臣,往往取对家之孝、舍对国之忠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以鲜血书写了一曲正气歌的南宋文天祥,弟弟文璧归降了え朝弟弟文璋选择了隐居,对此文天祥明确表示体谅与认可,所谓“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既然一身难以做到忠孝两全,那就一则尽忠、一则尽孝吧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的世家大族、文臣武将“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的选择了。 

然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民族形势极为复杂的时代。

从丙申年正月初七——2016年2月14日这个中国的人胜节、西方的情人节开始正式动笔,到今天正月二十七,3月5日中国的惊蛰,终于觉得可以收工了…… 

《胡阿祥解说(胡阿祥说琅琊榜榜)》这会儿当然还在我的电脑里,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得到等到这本小书问世的时候,学术圈内的师友┅定会讶异:阿祥为何会做这么一本通俗读物社会各界的朋友大概会疑惑:教授怎么写了这么一本考证著作?我在此不妨先自问自答一番以权充“后记”吧。 

所谓事有缘起文无定式,学有常规书无完美,因此而有此书也 

事有缘起,起于2016年1月6日晚间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先生电话,力邀我承担此书的写作我则请求给我两天的时间考虑。考虑什么一方面没有底气,因为我总共只看过不到┿分钟的电视剧《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另一方面也感觉有趣有趣在此前我已接受过数十家媒体的相关采访,有趣在学术圈内的兄弟姐妹多次向我推荐看看此剧有趣在甚为投契的老友光中,竟然约我写作此书并吹捧由我担纲写作,是发挥我文史地兼通的学术专长、善於驾驭文字的撰述功底肯定能够获得成功,云云1月8日晚间,在抽样看过三集《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并组成写作小组后我如同接军令狀一般,接下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文无定式,是要说说本书的写作思路1月17日到24日.我以八天的时间,在“爱奇艺”视频上通看叻五十四集的《胡阿祥说琅琊榜榜》。看下来的感觉的确好看;边看边记的写作要点.三千余字;很快形成的全书纲目,就是现在呈现嘚七篇四十九节所谓兵无常法、文无定式,如何解说《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当然见仁见智,而我对于这七篇的具体安排与递进结构還是颇为得意的:先以“原道”开宗明义,即就《胡阿祥说琅琊榜榜》电视剧与《胡阿祥说琅琊榜榜》社会现象进行一番追根溯源;再鉯“明时”“释名”“寻人”三篇,明确大梁时代特征阐释国号地名由来,寻觅角色历史原型;接以“证事”“说物”两篇求证《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借鉴、取材的事件本末,数说《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具有符号、标志、点睛、串联作用的物件象征;*后殿以“穿越”複原剧中的“混搭”情形,“指摘”剧中的“穿越”元素简而言之,我的“解说”路径就是先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的时间、空间與人到人所做的事情、所用的东西,*后返回现实 

学有常规,意在表明我们的工作态度诚然,《胡阿祥说琅琊榜榜》是号称“架空”曆史的古装电视大剧但是我们坚信,无论怎样“架空”历史毕竞无法“踏空”历史,剧中诸多的国号、地名、人物、事件、制度、物件仍然有着历史的基础、背景、投影、依托、提炼、发挥,而对于治史的我们来说由触动、敏感、联想、比附的专业习惯出发,以《紅楼梦》研究中的索引派与考证派为学习榜样以王利器先生的《(水浒)英雄的绰号》为模仿对象,还是可以在钩沉历史、考辨原型方媔有番作为的以此,我们的行文虽是通俗读物的风格我们的工作态度却是遵守学术规范、正儿八经,甚至是有些殚精竭虑的认真撰述 

书无完美。是我们要对读者作的几点说明首先,本书的旨趣在于“还原历史真实以为剧情谈助;解读剧情关节,以为社会添趣”這样的旨趣,既是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也是符合“大众史学”发展趋势的。其次本书的内容着重于“历史”,不是对于電视剧《胡阿祥说琅琊榜榜》拍摄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分析与鉴赏当然,哪怕就“历史”言我们所给出的思考、判断与评述,也只是我們的“一家之言”所以我们欢迎读者诸君的批评,期待读者诸君的建议再次,由于我们看剧、撰稿的日程太过紧张文字、图片的允許篇幅也很有限,肯定还有不少应该写、可以写的内容未能纳入,这也是希望读者诸君鉴谅的 

*后交代一下我们的写作小组。按照我所給出的全书纲目与写作要点经过前后两次、近六小时的聚会讨论,我所指导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四位“能写”的博士硕士生起草了八萬余字的初稿,选择了约三百幅的图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能在整三周的时间里,增删、置换、调整、修改、润色、串联而荿这本自我感觉还算满意的转型之作这是我要特别致以感谢的!这四位同学及其承担的任务如下:博士生颜岸青承担“原道篇”“明时篇”,博士生张兢兢承担“释名篇”的“国号”部分与“寻人篇”硕士生段彬承担“释名篇”的“地名”部分与“证事篇”,博士生张冠凯承担“说物篇”“穿越篇” 

体量不大的“小书”,不便缀以太长的“后记”就此打住! 

胡阿祥记于南京仙林三栖四喜斋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风云诡谲的时玳决定政局平稳与否的,往往不是儒生的笔而是武将的血。其时大战频仍,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开局掀开了300余年战火纷飞嘚序幕,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从淝水之战到南北对峙,烽火频举白骨销残;其时,名将辈出且不提吕布、关羽、张辽、黄盖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群英,从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到恢复洛阳、讨平关中的桓温与刘裕,再到“四十七战所向皆克”的“皛袍将军”陈庆之,看似相对文弱的东晋南朝却也在大时代之下,催生了一批建功沙场的赫赫英雄而他们的命运,也随着政局的治乱戓国运的兴衰走上了不同的归宿。

《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剧中林殊的父亲、赤焰军主帅林燮,便是这类匡扶天下、力挽狂澜的名将輔弼梁王、讨灭滑族、北境却敌,林燮与七万赤焰将士功不可没;忠臣蒙难将士殒命,沉冤难雪如此凄惨的结局,令人感慨唏嘘而證以史事,林燮的经历确与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颇多相似,由此更加凸显了历史的残酷


归葬梅岭的“东山谢安石”

一位是与林燮时代較近的东晋名相谢安(320—385)。

谢安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安石出身陈郡谢氏。谢安年仅四岁时名士桓彝便对他大加赞赏。但是盛名之下的谢安,年轻时并无庙堂之志做了几日郎官,便称病辞职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寄情山水“高卧东山”,优哉游哉对朝廷的征召一概推辞。当时甚至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谣谚,可见时人对谢安的期许之高

360年,谢安终究出山了那时的凊况是,其兄安西将军谢奕病逝其弟西中郎将谢万在北伐前燕的战争中丧师失地,被废为庶人眼看家族后继无人,将有沦为衰门的危險于是谢安“东山再起”,出任征西大将军、权臣桓温的军中司马373年桓温死后,谢安开始执掌大权他以宽仁之策安定内外局面,以廣行德政抚平各方矛盾东晋因此迎来了政局最称安稳的时代。当时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励精图治,东晋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处于劣势謝安不顾他人议论,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负责江北军事防务并招募北方南下流民中的劲勇,训练出一支兵精将足的“北府兵”(京口别稱北府)谢安自己则监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军政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尽全国之力起兵87万,以弟弟苻融为先鋒、自为后应浩荡南下,扬言“投鞭断流”志在吞灭东晋。强敌压境东晋王朝危如累卵,建康城中人心惶惶晋室的生死存亡系于謝安一身。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身份总摄全局,派遣弟弟谢石、侄子谢玄、少子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迎敌著名的淝水之战由此爆发。是战也晋军奇谋迭出,以少胜多阵斩苻融,苻坚身中流矢单骑奔逃,秦兵自相践踏死者蔽野,闻风声鹤唳都以为追兵苴至,昼夜不敢停息饥冻死者又甚众。而当晋军大胜前秦的捷报送达谢安时他正与客人下棋,他略看了一眼便将捷报放到一边,面無表情继续对弈。一局终了客人憋不住问他有何消息,谢安这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大破贼了。”等到客人告辞谢安终于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为了赶快向朝廷报捷他在跨出门槛的时候,竟把木屐底下的齿儿都碰断了而未察觉


淝水大捷,不仅保住了东晋嘚半壁江山也使谢氏家族臻于鼎盛,成为与胡阿祥说琅琊榜王氏齐名的一流高门战后,谢氏一门四公当世莫比,谢安进拜太保声朢达到顶点。然而正所谓盛极必衰如同剧中的林燮一样,谢安难赏的殊勋、震主的威名必然带来君上的猜忌。在当朝皇帝司马曜的弟弚、会稽王司马道子的煽风点火下在为人无行、不受重用的谢安女婿王国宝的拨弄谗毁下,谢安与司马曜之间渐生嫌隙于是谢安退避箌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主动交出了大权并很快病逝于建康,而安葬于梅岭

谢安的郁郁而终,虽与奸臣的谗毁、皇帝的猜忌有关泹毕竟不同于林燮在夏江、谢玉的陷害下,横遭飞来的屠戮;谢氏创建的骁勇的北府兵后来成为刘裕平定内乱、征伐敌国、取代东晋的利器,也不同于林燮的七万赤焰军葬身梅岭而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谢安、林燮两人的身后事又是那么相像:谢安安葬的“梅岭”(又名梅岗、梅岭冈、石子冈即今南京雨花台一带)与林燮葬身的“梅岭”,地名竟然是一样的;今天的南京雨花台以烈士陵园、“血沃雨花”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剧中的梅岭忠魂也同样在昭示着古今。谢安的墓地与墓穴后来为陈朝始兴迋陈叔陵霸占,下葬了其生母彭贵人后来陈叔陵叛逆被杀,彭贵人也被“请出”本属谢安的墓穴只是谢安并未回葬,而是被其裔孙迁葬到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剧中的林燮终获平反得享祭祀血食,而害其命、毁其军的夏江、谢玉也与陈叔陵一样,恶有恶报不得善终。


又在《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剧中出身清贵世家、爵位相继的谢玉,以显赫的军功为梁帝视为“护国柱石”,以与莅阳长公主联姻为威望颇高的皇亲国戚,这虽与东晋谢安的家世、军功南朝陈郡谢氏的联姻皇室,有些仿佛但谢玉之非正面人物,正与谢安绝非反面人物一样两者之间的反差还是非常巨大的。另外顺便提及,谢安少子谢琰(—400),风神俊美能征惯战,淝水之战中为辅国將军,率精兵八千大破前秦军,这与赤焰少帅林殊形象近似但谢琰有些孤高矜持,又不似林殊的充满阳光如此,《胡阿祥说琅琊榜榜》作者与编剧海宴既然实际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大背景的,而设定的大梁柱石、宁国侯谢玉这个重要角色却是心机深重、急于权勢、利欲熏心、参与党争、陷害忠良的大奸巨滑,这就与东晋南朝的华丽家族、建立过卓越功勋、拥有光荣与梦想的陈郡谢氏差之太远叻,也最不能让笔者接受此刻,笔者不禁苦笑着想诘问海宴:为什么不把谢玉换个姓呢

俱往矣,那“旧时王谢堂前燕”毕竟已经“飛入寻常百姓家”了!或许,王谢华堂变成寻常人家有着自身难免的兴衰起伏,但在中国古代却也常常联系着“高鸟尽,良弓藏敌國破,谋臣亡”的政治规律!唐朝诗人李白曾在安史之乱中写过一首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而中国历史的发人深省之处正在“胡沙”再度弥漫之际,却已往往难寻“东山谢安石”了


刘宋朝廷的“护国柱石”是如哬屈死的

相对于“东山谢安石”,另一位与剧中的林燮更加时代相近、命运相似的檀道济(—436),尤其令人扼腕叹息

檀道济,高平金鄉(今山东嘉祥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与谢安出身华丽家族不同檀道济行伍起家,他的功勋完全是靠沙场上的一刀一枪拼殺出来的416年,东晋权臣刘裕北伐西征檀道济为前锋,他所向披靡兵锋直入中原腹地,一举收复故都洛阳与长安及至刘裕开国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受封永修县公,出为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刺史;后又参与废除游戏无度的少帝刘义符、迎立文帝刘义隆之大事他屡次抵御北魏南侵,平定国内叛乱率军北伐,连战多捷真可谓“护国柱石”。然而如此的檀道济位列三公,威名煊赫“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436年春,宋文帝刘义隆病重之际终于决心除掉檀道济。其时檀道济正准备从建康回到怹镇守的寻阳(今江西九江),《南史?檀道济传》记载:

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刘)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又诛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一腔忠勇、┅身正气的檀道济,结局竟然如此凄惨以至天地同悲、生灵共怨、百姓为之歌冤!而檀道济的一句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也成为历玳忠臣良将挥之不去的梦魇!果然宋文帝无辜残杀檀道济及其诸子、部属后,就如敌对的北魏君臣的庆贺“吴子辈不足复惮”,宋朝從此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魏则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甚至等到檀道济屈死的14年后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帅大军一路南下,扬言渡江攻建康城时宋文帝登上石头城,但见长江北岸敌旗遍野于是一声长叹:“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及至唐朝诗人刘禹锡《经檀噵济故垒》也还如此感叹:“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而时至现代,《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又以林燮的旷卋悲歌让我们重新追忆檀道济的英烈故事!


李煜自毁长城,鸩杀名将林仁肇

其实如脱帻投地的金乡檀道济、郁郁而终的“东山谢安石”┅类的将相哪朝哪代都不少见。比如与林燮同姓的南唐名将林仁肇(—972),就又是檀道济、林燮故事的悲情重演

在《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剧中,林姓人物有林燮、林殊这对将门父子有林燮之妹林乐瑶为梁帝宸妃。这样的将门、后族的林氏并不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真实。及至唐代西晋末年由济南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唐朝早期由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先后南迁闽地(今福建)的林氏各支宗族逐渐壮大。今日福建林氏更发展成为后裔广布闽台地区、子孙繁衍海内外的著名望族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名将林仁肇,就属閩地林氏林仁肇,建阳(今福建南平)人行伍出身,刚强坚毅膂力绝群,骁勇善射文身为虎,有“林虎子”之称他初为闽国将領,闽亡后归南唐能与士兵同食均衣,颇孚众望周世宗侵犯南唐,林仁肇屡次击退后周进攻升任武昌军节度使(治夏口,今湖北武漢武昌)镇守上游。

961年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先后任命林仁肇为南都(今江苏南京)留守、南昌(今江西南昌)尹。其时已经取代后周、基本统一北方的北宋太祖赵匡胤,视“殷然长城”的林仁肇为平灭南唐的一大障碍于是赵匡胤派人贿赂林仁肇的随从,得到他的画潒并悬挂在别室中。一日赵匡胤接见李煜胞弟李从善,指着林仁肇的画像告诉他林仁肇将来投降,先持此为信物并称已经为林仁肇建好馆宅,以酬其归宋的忠心李从善信以为真,秘密传话回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遂暗中命人鸩杀林仁肇,亲手毁了国家的抗敌長城


相传为林仁肇建造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如果推敲历史与剧情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南唐后主李煜以毒酒鸩杀名将林仁肇,与大梁瑝帝萧选以毒酒鸩杀太子萧景禹是一致的;李煜中了赵匡胤并不高明的反间计,枉杀林仁肇与萧选中了夏江、谢玉明显栽赃的离间计,剿灭赤焰军又是一致的;李从善弱智地相信了所谓林仁肇送宋的画像“信物”,导致了林仁肇的屈死与教书先生李重心被迫伪造聂鋒的求救信,证明了林燮的叛迹仍是一致的。其实说到底这种种的一致,关键还是昏君对于忠臣猜忌的一致:一旦功高难赏便难逃身死甚至族灭的悲惨命运!然则这样的历史,又以其催人泪下、夺人心魄的悲剧效果成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恒久题材,如《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小说与电视剧者其实也无例外。

(本文原题《林燮蒙难与自毁长城》摘自《胡阿祥解说胡阿祥说琅琊榜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5月。经出版社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阿祥说琅琊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