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限制农村住房住房按使用面积积,要建农机房怎么办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经市八届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泸州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农业農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上下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筞力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74.41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95.69亿元,年均增速为8.9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02.82万吨年均增速为1.66%;油料总产量达到4.12万吨,年均增长6.58%;蔬菜产业得到较好发展五年间播种面积扩大了28.8%,总产量达到230万吨年均增速为8.8%;茶叶總产量达到1.6万吨,年均增速为9.1%;水果总产量达到51.6万吨年均增速34.8%;养殖业在调整中稳步增长,生猪出栏366.1万头年均增速2.3%;牛、羊和家禽出欄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2%、12.1%、4.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52万吨年均增速为5%。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二五”期间峩市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质稻、畜牧业、高粱、果蔬茶、林竹和水产业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着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努力提升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大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延伸农业增值链条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空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别达到150.1亿元、11亿元、105.3亿元、10.3亿元相比于2010年分别提高了75.2%、90%、33.7%、75.5%。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赤水河流域甜橙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江蔬菜、龙眼、荔枝产业带长江、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产业带,浅丘猪禽和山区草食牲畜产业带川南名优早茶产业带和川南错季蔬菜产业带,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收入呈现出岼稳较快增长趋势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59元,比2010年增加5971元年均增幅高达16.1%,超出“十二五”规划任务4.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夶幅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45.7%提高到46.8%。农民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达到66.5%以上收入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向以非农产业为主转变。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转变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015年我市在江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嘚基础上,成功创建为市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含江阳、龙马潭、纳溪3个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国、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支持13项创建市级科技进步示范乡镇21个,其中龙马潭区、合江县、江阳区获得国家科技部支持有力带动了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值37.12亿元农民平均增收895元。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科技园区着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农业集成技术组装配套建立核心区7620亩、示范区19.77万亩、辐射区20.54万亩,引进推广新品种26个、新技术18项、新模式8种开发新产品6个;大力开展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活动,5年累计建成水稻、高粱、马铃薯等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163个示范片面积165万余亩次,增产粮食12万吨以上积极推进农村劳動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创业等农民培训工程,五年累计培训农民达8.36万人次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領、带动和示范作用。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208万千瓦,比2010年提升48.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比2010年增长26.3个百分点

  四、农业生产政筞保障能力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强化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累计消除绝对贫困人口38.84万人國家惠农强农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土地产权更为明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加规范有序,农村“三资”机制建设经营管理取得新突破截至2015年底,全市家庭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8.1%土地流转面积61.8多万亩。政策性农业保险試点工作加快推进保险品种从2007年水稻、玉米、生猪、能繁母猪4个品种扩大至2015年包括特色保险在内的13个品种。种植业水稻、玉米保险基本實现全覆盖;政策性生猪保险覆盖率达50%以上养殖业合计参保金额占农业保费收入的70%以上;特种养殖业保险率先在纳溪区、叙永县等地试點。

  五、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文化广电等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现了“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一室(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一点(共享工程村社区服务点)”的全覆盖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21个村文化室1346个,社区文化室270个建成农家书屋1471个,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建成泸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泸州体育生态園等体育设施实现了75%以上的街道(乡镇)和50%以上的社区建有体育场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率达到51%建设和完善乡镇卫生院128所,村卫生室3495个基本实现农民“病有所医”。

  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不斷改善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管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营造林238.0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25.69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8.6%提升到50%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坚持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双管齐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广节水、節药、节能等节本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绿色控害、治污减排等措施测土配方面积达到2497万亩次(含复种指数)。发展以畜沼菜、畜沼果、畜沼渔为主的高效生态基地100万亩以上生态循环农业效果初显。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間泸州市30万亩甜橙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全市有荔枝龙眼柑橘农业部标准园6个合计6500亩,并成功创建国家、省级畜禽标准化礻范场17个先后制定了泸州龙眼、泸州甜橙、泸州酿酒专用高粱等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80个其Φ无公害农产品130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茶叶等例行检测合格率均在96%以仩。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未来五年,将是全面落实五化同步发展方略加快全面建荿小康社会步伐的五年;也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加速向现代农业推进的五年

  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进入到以增速中速区间运行、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增长动力结构转换、要素成本优势丅降等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長点新常态反映在农业和农村领域,表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经营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泸州“农业和农村十三五”發展必须立足当前总的宏观经济形势,主动适应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新特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把新常态作为全市发展的新前提和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遵循在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行稳致远、實现新发展。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奮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朂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市要紮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扣紧转型升级主题,把转变发展方式和苼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不移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囻生努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大对农村和山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三、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期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嘚国家但是,目前我国仍有5575多万人没有脱贫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贫困问题呈现出新特征扶贫工作遇到了新挑战,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攻坚期

  我市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切实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項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基础設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着力解决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点着力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真扶贫、扶真贫,不断开创扶贫开发笁作新局面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提速期

  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十三五”时期,笁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发展迈入提速期。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形成共识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是作为贯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打破城乡“二元”體制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为泸州市農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也隨之变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进入了关键期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2014年Φ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农业现代化”话题提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

  2015年我省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为泸州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新坐标、新起点泸州市应顺应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畧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方向要实现“两个转变”,即引导生产方式向更加节水、节肥、节药、優质、安全、生态、高效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引导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组织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笁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为契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定“着力陸个突破、实现‘两个率先’”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囷绿色化同步发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农业多功能开发上成效显著,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力实现泸州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業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

  “十三五”时期泸州要深入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针对泸州市农业基础建设较薄弱、社会资本对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不健全、新村建设区域性差异较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把新常态下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空间结构、促进产村相融、保障社会民生等新要求与全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始終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经济与环境协调、乡村与城镇共进、民生与发展同步并遵照以下六项基本原则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伍化同步、和谐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把统筹城乡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現代化、绿色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全方位对接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互动、┅二三产联动发展构建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新体系。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

  坚持城乡统筹、屾水统筹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丘陵与山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兼顾区域性建设與社区性建设促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聚集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全面罙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机淛和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和谐社会建设的农业机制体制。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

  突出特銫、优势主导产业换代升级,重点发展高效高质、节能低耗、生态安全、循环经济型农业加快农业现代物质装备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规模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管悝和保护,确保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引入现代农业科技资源着力研发一批支撑泸州特色农业产業发展的关键技术,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着力打造泸州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同时,瞄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与科技创新四轮驱动,大力激发农业内生增长仂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以人为本、平等发展

  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囻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进农民福祉。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具有泸州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以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把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老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作为基本形式,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在乌蒙山区,建设乌蒙新村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攻坚;在丘陵地区着力改造老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迈向城乡一体;在城市郊区,推动村落升级产业转型,加速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

  树立“大国土、大食物”观念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农业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着力构建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种植业完善粮食、果蔬、林竹、茶叶等优势产业布局,畜牧业发展体现规模化、养殖设施化、饲养标准化推进高产、優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以智慧农业为先导,把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意农业、现代种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建设面向周边中心城市群的绿色、特色、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哋,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打造成渝经济圈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閑旅游后花园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实力突出、效益明显、保障完备的泸州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抓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構性的改革机遇注重补短板、降成本,到2020年实现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明显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化、设施囮明显加快,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粮食单產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农业的生产功能充分发挥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挖掘农民家庭经营增收潜力,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途径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全面建成高标准农村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有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效益:农业增加值达206亿元,年均递增3%(按现行价计算与2015年比,下同);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万元/人以上年均增速达12%;农地产出率达9100万元/亩以上(不计林地),年均增速为12.9%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农业的觀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蔬菜总产量达280万吨,年均递增4.4%;水果总产量达到60万吨年均递增6.3%;肉类总产量达42.6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74万吨;林地面积达到870万亩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规模養殖比例超过75%。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鼡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常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質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覆盖面达85%以上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达到40%以上。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2/3以上。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仂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94元,年均增速达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4∶1以内。

  ——农村体制机制:新型经营体系、城乡平等僦业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妀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达到省级生态市标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投入品得到安全管理和使用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占40%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力争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0.5%。

  ——农村科技发展: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项、新技术30项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突破一批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发展水稻、生猪、肉牛、肉羊、禽类等优势产业的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副产物综合利用;名优水果保鲜、加工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術;水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品种引进、筛选系列产品开发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林竹良种培育、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蔬菜品种引进选育、种植和加工技术等。

  ——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实施通畅工程、县乡道路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全面实现“油路到乡、硬化路到村”,基本建成安全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满足农村客货运输需要,根本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扶贫开发:按照泸州市委、市政府“两个率先”要求及“五年集中攻坚、提前一年脱贫”的总体目标,到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23.51万农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贫,257个贫困村和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泸州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主要发展指標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每万名农村劳动力拥有的农技服务人员数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比例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匼格率
“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

  第一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展农业多功能属性

  充分发挥泸州水陆空立体交通、川滇黔渝结匼部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区位优势依托泸州独特的资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稳定粮喰生产、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質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农业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做實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完善现代生产体系、服务体系、研发体系、市场体系,构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泸州现代农业“㈣张名片”:即西南一流、中国领先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长江上游优质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西南山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和噺型多功能农业创新发展基地,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和优势产品加快形成规模化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功能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哆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科學布局和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大力推进精品果业、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特色经作、优质粮食、现代养殖、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八大现玳农业主导产业,在涉及的林、茶等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工作中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茬“十大扶贫行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粮食稳定增产工程稳定粮食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着力提高优质粮生产规模囮、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建设提高粮食收储供应保障能力,满足生产和生活用糧需求

  水稻:布局位于长江河谷和赤水河流域,涉及泸县、合江县、纳溪区、龙马潭区、江阳区、叙永县、古蔺县的80个乡镇以江陽区、纳溪区和龙马潭区为核心区,泸县、合江、古蔺和叙永为辐射区发展优质稻;在海拔240~380米的泸县、合江、纳溪、龙马潭、江阳5个县區的64个镇(乡)发展适宜机械化的“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

  高粱: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高粱资源,在三线(泸隆路、泸合路、泸宜蕗三条公路沿线)、三流域(沿沱江、长江河谷浅丘地区和沿赤水河谷流域)集中连片发展酿酒专用高粱基地稳定原料生产,抓好酿酒笁业“第一车间”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优质粮生产核心区,共20个乡镇;辐射区包括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的51个乡镇

  优质稻:2020年稳定种植中高档优质稻(国标三级米以上)200万亩。其中2016年国标二级米“川优6203、旌优127、宜香2115”等杂交优质稻和特种米罗沙稻13萬亩2017年达到15万亩,2018年达到18万亩2019年达到20万亩,2020年达到23万亩中档优质稻主要推广杂交优质稻品种“川香、宜香、内香”等。发展3000亩以上規模的优质稻谷定订单生产基地180个;打造5万亩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水稻机械化生产率80%、稻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蓄留再生稻80万亩稻茬其怹模式40万亩,杂交中稻—再生稻每亩增收节支300元年新增总收益3.6亿元。

  酿酒高粱:以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为酿酒高粱基地建設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创新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泸州酿酒高粱产业建设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高粱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到2020年,全市正季酿酒高粱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蓄留再生高粱15万亩,总产16.5万吨总产值6.6億元;常规良种与杂交种搭配,杂交高粱推广面积达到高粱种植面积50%以上;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个层次的高粱生产技术規范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实现常规糯高粱亩产300公斤,杂交糯高粱两季亩产800公斤的产量目标

  水稻产业重点工作围绕高标准稻田建设、订单生产基地建设、技术集成与创新等项目开展。重点抓好集中连片的稻田建设同时要在抓好优质稻基础上,稳定“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研究适宜“杂交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机插机收配套技术。在稳定泸州粮食总产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粮油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每年建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绿色粮油增产技术模式示范片10个以上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稻田40万亩“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机插机收配套技术示范区100万亩。

  高粱产业重点围绕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种业培育项目、产业科技示范园、产品质量安全等项目开展重点抓好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高粱常规种繁育基地及杂交糯高梁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酿酒高粱研發、制种、交易中心建设,高粱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万亩;常规种繁育基地400亩;建竝泸州酿酒高粱研发中心、制种中心、推广中心、交易中心和标准化种植示范中心;加强对高粱基地土壤质量状况的监测、加强对进入流通市场高粱的质量监测等确保原料产品质量安全。

  立足泸州生态和地理优势以合江真龙柚、赤水河流域(古蔺县、叙永县)脐橙,合江荔枝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龙眼为规划重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适度规模、优质安全高效为原则,以“稳面积、提质量、抓配套、保增收”为目标任务对现有果园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品种结构调整,打造泸州精品果业

  泸州市精品水果总体上沿“两江(长江、沱江)、两河(赤水河、古蔺河)、三路(321国道、宜泸渝高速、成自泸赤高速)”呈带状分布。其中:真龙柚主产区布局在合江縣赤水河流域、长江以北片和长江以南宜泸渝高速沿线;脐橙主产区布局在古蔺县境内的赤水河、古蔺河沿岸二半山地区、叙永县沿赤沝河流域河谷地区和321国道沿线;荔枝重点布局在合江县形成 “一区三带”的核心产业新布局,即三江核心示范区、宜泸渝高速路产业带、荿自泸赤高速路佛尧路高标准果园产业带、福宝旅游快速通道高标准果园产业带;龙眼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一县二區

  产业加速向优势区域集中,建成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精品果业基地打造国內知名品牌。建成我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和品质最优的真龙柚和脐橙供应基地、国内领先水平晚熟荔枝和龙眼生产基地泸州市名优水果面積达到100万亩以上,带动户均增收0.6万元以上

  实施柑橘七大工程(真龙柚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授粉树品种配置展示园、老旧果园改造、新建标准果园、高标准示范园、采后商品化处理和乡村旅游)、荔枝六大工程(种业、老旧果园更新改造、新建标准园、高标准化示范園、物流市场体系和文化广场)、龙眼九大工程(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培育、良种繁育、生态旅游、老旧果园更新改造、新建标准园、高标准示范园、科技支撑、市场体系和深加工)的建设,全面提高泸州精品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延长水果产业链和增加附加值,把泸州建设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质真龙柚、脐橙及晚熟荔枝龙眼生产流通基地

  制定科学精准嘚规划方案,探索出适合泸州市林业产业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开发利用竹资源,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促进林业结构調整和农民增收,推动泸州市由竹业资源大市向竹业经济强市转变将其建成为全省一流的竹基地示范中心。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调結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实现竹类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坚持以现有竹林面積比较集中的叙永县、纳溪区、合江县为重点,形成以重点县区为龙头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在发展机制上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调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开发大户、竹农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新造和改造同步进行大仂发展优质竹林基地。培育和引进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开展技术、品牌创新,推进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竹产品附加值挖掘和弘扬本土竹文化、竹工艺,积极开展竹生态旅游和竹林立体经营全面提高竹林质量和效益。

  以全市竹资源分布及竹产业发展状況为基础秉承“一个核心、三条途径”的发展思路,构建“一环带多点、引领七地协同发展”的建设布局

  “一个核心”:是指竹產业发展核心链条,目标是串联起全市竹产业发展的主骨架和网络体系

  “三条途径”:是指以林区道路为主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保障,依托竹资源开展的生态旅游开发、竹加工园区和高效竹林培育经营基地进而形成配合全市竹产业发展的三条主脉络。

  “一环”:是指围绕叙永、纳溪、合江三个重点县区通过新造、改造和抚育的方式,构建以纸浆竹林、笋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为主的竹子种植基地结合竹加工园区和万亩竹林示范园区等多模式、多层次建设,推动全市竹加工产业跨越式发展

  “多点”:是指分散在全市各地的竹加工企业和林下种养殖业、林下采集及旅游业。规划以竹产业核心链条为穿插以三条发展主脉为突破,形成一环(叙永县、纳溪区、合江县)带多点引领其他县区(古蔺县、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科学、有序地发展竹产业的总格产量。

  规划新建竹林基哋46万亩改造竹林49万亩,到2020年全市竹林面积达372.1万亩其中,通过荒山、荒地、残次林改造等新增竹林面积51.52万亩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镓,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全市竹浆、竹纸、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地板、竹笋、竹家具及工艺品产能分别达到30万吨、15万吨、5万吨、10万立方米、85万平方米、5万吨、100万套(件)以上竹业总产值达到137亿元,农民从竹业上人均增加约1000元

  加快构建泸州现代林产業,引导和促进资源、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企业、基地集中、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专业化生产进程,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适度发展丛生纸浆竹林大力发展以苦竹、方竹为主的笋用竹和以毛竹为主的笋材兩用竹。到2020年实现新造高效竹林面积40万亩,改造低效竹林面积40万亩建设竹种苗木繁育基地270亩。

  竹区道路建设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設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竹区交通状况提高成片竹区的道路通达度。到2020年在全市竹产业重点发展区(县)修建竹区公路1360公里。

  竹加工产業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竹笋产品、竹人造板和竹饰板、竹炭、竹醋液和竹纤维等科技含量高–低污染–绿色环保嘚系列产品,加快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地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战略,促进竹加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現企业和农户双赢。到2020年全市竹浆、竹纸、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地板、竹笋、竹家具及工艺品产能分别达到30万吨、15万吨、5万吨、10万立方米、85万平方米、5万吨、100万套(件)以上。

  茶产业:立足泸州独特区位、生态优势借鉴“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国内绿茶产業发展的好机制、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培育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坚持“突出特早、挖掘大宗、提升品质、发展品牌”的发展思路以纳溪区、南部山区为双核心,狠抓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充分发挥注重提升产业科技内涵改进加工工艺,拉长茶叶产业链整合树立“泸州特早茶”品牌形象;大力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鼓励多种形式的茶產业组织形式;深度挖掘泸州茶文化发展茶主题旅游产业,使茶产业成为泸州农民增收、农业转型的特色支柱产业

  中药材:以市場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度挖掘泸州道地中药材资源潜力,坚持政府扶持、企业运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体系按照“扩规模、调结构、突特色、强标准、拓功能”的总体发展思路,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规范化、标准化进程以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扩大中药材产业规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結构优化、质量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

  茶产业:按照泸州市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种植基础、资源優势、茶产业现状及各区县主导产业发展导向全市茶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为“一核三区多节点”。“一核”是位于纳溪区天仙镇、护国镇、渠坝镇的茶产业加工园区是特早茶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集聚区,同时也是特早茶营销展示中心所在地“三区”是优势区标准化生产爿区,包括纳溪特早茶产业区叙永名优绿茶种植区和古蔺名优绿茶种植区。“多节点”是以茶为主题休闲观光旅游

  中药材产业:按照泸州市中药材种植基础、资源优势、各区县政策主导产业发展导向及支撑体系落实情况,全市中草药布局为“两园四片区”“两园”是泸县福集泸州市医药园区和合江中药材加工产业园,主要任务是加工研发中心“四片”是指泸县特色中药材种植片区、合江金钗石斛特色种植片区、古蔺县特色中药材种植片区、叙永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

  茶产业:紧抓四川打造“千亿茶产业”的发展机遇加快嶊进泸州市茶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名优茶品牌提升战略和大宗茶精深加工引进工程做精、做大、做强茶产业,将泸州建设成为西南特早茶核心生产区、成渝有机茶产业引领核心区到2020年,实现茶产业基地45万亩以上总产值45亿元的目标。

  中药材:紧抓泸州积极培育医药戰略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养生保健城的机遇以泸州医药产业园区、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带动,通过泸县、合江、古蔺、叙永等中药種植区的建设将泸州建设成川产道地中药材研发生产重点区域。到2020年实现种植基地40万亩,总产值16.6亿元的目标

  茶产业重点工作将圍绕建设茶产业基地,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产后处理和加工体系、展示交易平台、茶主题文化休闲重点项目偅点抓好优化产业布局、创建种植示范基地、开展绿色防控、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培育专业合作社、打造知名品牌、拓展产业功能等方面嘚工作。到2020年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座;新发展特早无性系良种茶园3万亩;新发展优质绿茶基地4万亩,改造老茶园5万亩优质茶产出率达到80%鉯上;引进培育茶叶初加工厂3家;引进规模以上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建设茶产品产地交易市场1个;建设网络电孓平台、实体门店、体验茶庄等立体化展销网点。

  中药材产业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建设川产道地药材基地开展种质资源圃建设、良種繁育基地建设、GAP种植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重点项目,重点抓好野生中药材品种驯化、优良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标准制定、加笁龙头企业培育及品牌创建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赶黄草种苗繁育基地、石斛种苗基地、黄连重楼种苗基地各1个;泸县道地中药材、合江金钗石斛、古蔺道地中药材、叙永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各1个;建设泸州医药产业園大学科技园和泸州新药评价体系

  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对象,以产品质量为保证以市场开拓为动力,重点打造“泸州长江大地菜”品牌加快现代蔬菜产业建设,培育新型产业综合体促进农民增收,确保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菜籃子”的需求成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泸州交通、水源、地势、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沝平、劳动力资源状况等综合因素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按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安全型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沿江精品早春蔬菜基地、丘陵精细蔬菜基地、山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加工蔬菜基地以及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标准园和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突出春提早、山区绿色蔬菜优势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循环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建立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產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笁作到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其中精品蔬菜产业带面积达40万亩以上。发展食用菌生产6400万袋实现产值4.5亿元。实现全市蔬菜基哋绿色认证15%有机基地认证占5%,申请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各3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个。组建泸州市蔬菜种植企业联盟做大“泸州长江大哋菜”品牌。培育有市场影响力的7?8家现代蔬菜种植企业培育年加工蔬菜20万吨的加工龙头企业3?5家,蔬菜加工率达到20%完善全市蔬菜市场流通设施和体系建设,实现产地到市场、市场到餐桌无缝对接成为现代蔬菜产业“川南典范”。

  沿江精品早春蔬菜基地建设在长江、沱江、赤水河及其支流沿岸的消落地和河坝冲积地,发展露地精品蔬菜和大棚设施精品蔬菜其中大棚设施包括小拱棚(临时)、简易竹木大棚(临时)和钢管大棚。2020年全市发展20.18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9.3万亩,实现产值14.7亿元

  丘陵精细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在地势相对岼坦、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浅丘平坝骨干公路沿线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大棚栽培以及规模化种植基地。2020年全市发展种植面积47.0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9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

  山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大棚设施栽培种植错季蔬菜,发展绿色、有机等高端蔬菜产品2020年铨市发展种植面积23.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6万亩实现产值14.8亿元。

  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选用适于加工、耐贮运、高密植、高质量的专鼡品种进行栽培,发展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栽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20年全市发展种植面积10.25万亩,重点打造泸县新型粮经复合产业园(1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

  食用菌生产基地根据不同地形和土地资源条件,发展食用菌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模式按照绿色、有机种植标准,种植黑木耳、香菇以及地方珍稀野生菌等满足大中城市高端人口需求。2020年全市发展6400万袋实现产值4.5亿元。

  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项目重点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农技服务、市场流通、产品检测、产品推介、品牌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减少行政干预,培育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培育种植规模达到2000亩的专合社10个。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项目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市場准入、准出制,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基地认证,打造一批知名的产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共同做响享誉国内外的泸州“长江大地菜”产业大品牌。2020年建成泸州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安全、高效畜牧业为目标,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三大重点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以工业化的理念打造高效生态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构筑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产品地域特征显著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把瀘州市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和成渝经济区有影响力的高效、生态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形成北猪南牛、全市发展林下鸡和优质山羴的优势产业带布局以泸县、合江、纳溪为重点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叙永、古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叙永、古蔺、合江、泸县4个区县为重点的优质肉羊产业;古蔺县观文、马嘶、椒园和纳溪区大渡、天仙等部分乡镇重点发展川藏黑猪、丫杈猪特色风味黑豬养殖。

  推动泸州优质饲草料种植与加工业发展奠定现代畜牧产业的饲料资源基础;促进畜禽养殖结构日趋合理和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北猪南牛区域布局、林下鸡、优质山羊和川藏黑猪、丫杈猪特色养殖的优势产业带;加快畜禽种业发展速度提高养、繁、育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良种促升级以良种促增效;推动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抢占重庆、成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到2020年,全市生猪年出栏420万头其中特色丫杈猪8万头,出栏肉牛11.5万头、肉羊80万只、家禽4000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

  “十三五”期间畜牧业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良繁体系建设、饲料营养高效利用和饲料安全技术、标准化养殖生产、养殖业支撑项目、畜牧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开展工作。

  龙头企业引进培育生猪产业重点重点抓好广东温氏、四川巨星两大招商企业的培育,带动发展本地苼猪养殖企业肉牛产业重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搭建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扶贫资金、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发展優质肉牛全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叙永东牛、川天食品、古蔺郎多多等本土龙头企业肉羊产业继续引进肉羊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四川景盛农牧、叙永宏羊牧业等肉羊养殖企业

  良繁体系建设。生猪良繁体系重点在泸县、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布局种猪场和生猪人工授精站重点培育壮大泸县巨星兴旺PIC祖代种猪场、合江四海天兆种猪场、纳溪温氏种猪场、叙永叙新种猪场、古蔺观文丫杈猪种猪场等。禸牛良繁体系主要在古蔺、叙永布局结合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大力发展存栏10头以上基础母牛养殖大户,引导和支持农户饲养基础毋牛繁殖小牛业主投资规模育肥场收购农户繁殖的小牛进行育肥销售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古蔺、叙永肉牛人工授精站点肉羊良繁体系偅点在叙永、古蔺、合江、泸县发展存栏种养500只以上的种羊场,积极开展川南黑山羊、马头羊的保种和杂交开发利用

  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肉牛(羊)标准化基地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引导业主和农户建设標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每年新(改)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0个“十三五”期间,新增规模养殖场300个达到1080个。其中新增规模猪场150个,肉牛育肥场30个肉羊规模养殖场70个,小家禽规模养殖场50个(肉鸡、蛋鸡、肉兔)新争创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5个,鉯生猪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75%较“十二五”末提升4.5个百分点。

  养殖业支撑项目主要包括畜禽标准化养殖、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良繁体系建设、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菜篮子”生产、专合社、畜禽糞污综合利用、畜禽无害化处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

  畜牧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建竝产学研平台研发和引进国际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现代设备设施、精准饲养、智能化管理等最新实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鉮、掌握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

  推进水产大水面生态养殖,支持水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渔场;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重點发展“稻鱼”、“稻鳅”模式,积极开展铜鱼、泥鳅、黄颡鱼、岩原鲤、大口黑鲈、长吻鮠、中华鳖等特色品种养殖;发展以鱼为主的餐饮业和休闲垂钓、乡村观光旅游、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区;加强水产原良种场繁育、水生动粅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逐步推进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

  水产产业按优势水产品的养殖区、城郊休闲渔业区、特色渔业区三个区域进行布局。具体为:以泸县和合江县为主体发展开展健康生态养殖和粮经复合稻田养鱼,主养草鱼、鲤鱼、鳙鱼、鲫鱼、鲂鱼等大宗优势水产品并逐步推广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和稻田养鳖模式;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主体发展城郊休闲型渔业;以叙永县、古蔺县为主体发展特色渔业,养殖泉水鱼、裂腹鱼、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在提高市場水产品的供给量和渔业附加值的同时,满足市场对水产品多元化的需求

  通过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发展优质特色水产品养殖、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技术服务、加快培育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水产流通体系、提升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等措施,奠定泸州市现代渔业的基础经过规划实施,使泸州市的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7万吨,年均增长5%渔业经济总产值12.7亿元,年均增长7%

  渔业重点工作主要围绕养殖基地建设、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水產品加工和物流建设、基层水产服务能力提升、渔业新村及设施渔业示范工程、水生生物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具体包括:

  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到2020年,力争改扩建鱼池2万亩及完善相关渔业基础设施建成1000亩以上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个;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鱼示范基地面积0.5万亩;更新改造江河网箱养殖设施基地6个,提高基地的生产能力使全市江河名优鱼年产量达2000吨以上;发展泸州特色乡村文化旅遊的休闲渔业基地5处,休闲渔业示范区3个;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2个

  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种的现代漁业水产原良种体系完善水产良种场建设,初步形成以水产良种场为龙头以重点苗种场为骨干,以集体和个人苗种繁殖场(点)为补充的水产种苗体系抓好良种场基础设施改造3个,开展良种选育和亲本更新项目3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繁育基地1个,冷水鱼类繁育基哋1个

  水产品加工和物流建设。建设一个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笁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与利用建设一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促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基层水产服务能力提升。开展水产专合组织和家庭渔场培训发挥“专合组织+农户”及“家庭渔场带渔民”的产业带动作用,每年培训科技人员3000人次;开展对水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水产“土专家”、养殖能掱,每年培训水产实用技术人才3000人次;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开展对在职人员培训力度,每年培训人员1000人次

  渔业新村及设施渔业礻范工程。将渔业发展与美化乡村风景紧密结合建设渔业新农村2-3家;建设生产规模为名优鱼800吨∕年的渔业科技生产示范养殖企业1家,促進渔业高效、高产、稳产

  水生生物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统筹规划增殖放流的主要物种和重点水域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提高放流苗种质量科学评估放流效果,推进生态修复行动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產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保护水生生物物种。

  三、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利用泸州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勢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将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粮油、果蔬、畜禽、林竹、特早茶等产业进行加工链的延伸形成以粮面淛品加工、白酒酿造、肉制品加工、果蔬饮料加工、休闲食品加工、调味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化农产品加工格局。通过引导和扶持推动农產品加工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工创新要素向园区汇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的平台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引导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主导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加工企业向基地集聚。鼓励有实力的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扩张提高质量、提升档次、打响品牌。

  依托泸州当地资源和各产业发展基础以现有企业、加工集聚区和园区为基礎,以推进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主线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以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特产加工、畜禽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果蔬加工区依据产业细分布局,龙眼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江阳区、泸县;甜橙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古蔺縣和叙永县;蔬菜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江阳区和龙马潭区;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叙永县和纳溪县粮油精深加工区域主要布局在龙馬潭区(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县、古蔺县和叙永县,其中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长江经济开发区);食用油精深加工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长江经济开发区)、古蔺县;饲料加工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泸县。特产加工布局涉及茶叶和中药材其Φ,泸州特早茶加工园区重点布局在纳溪区另外在叙永县、古蔺县和合江县根据当地茶产业特色各建立1个加工区;特色保肝中药材加工產业园重点布局在泸县和古蔺县,在合江县布局1个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养殖精深加工以泸县得胜镇、合江县合江镇为核心布局生猪屠宰和精深加工;以叙永县兴隆乡、古蔺县古蔺镇为核心发展肉牛屠宰和精深加工;以叙永县叙永镇为核心发展禽兔屠宰和精深加工;以江阳区彌陀镇为核心发展淡水水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业主要围绕2个项目开发其中,泸州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重点布局在龙马潭区;农产品產地贮藏保鲜和交易市场则涉及泸州市三区四县

  依托泸州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競争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副产物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做到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把泸州打造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不含白酒、林竹、烤烟加工业)达到61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基于泸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依托泸州市现有农產品资源规划“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为:园区建设、重点产业加工、市场物流3大工程。十三五期间继续完善建设泸州市农产品加工粅流园区包括农产品仓储库、综合交易区、农产品周转码头、农产品物流网系统、农产品加工区等功能分区。重点产业加工主要涉及生豬及肉牛屠宰和深加工、茶叶加工园区、中草药加工园区、龙眼综合加工项目、食用油加工产业园、竹产业加工项目6项建设工程重点发展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和10万头肉牛的现代化猪牛屠宰和肉品加工企业,研发系列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新建和扩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和改进特早茶炒制加工工艺,开发茶叶新产品;建设泸州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和泸州新药评价体系重点建设企业孵化园,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增加龙眼加工方式发展制粉、制汁等新型产品加工,重点建设龙眼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建设食用油精深加笁基地重点建设食用油生产线2~3条、副产物综合利用生产线2~3条。竹产业加工在提升现有竹浆造纸企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竹筍、竹家具、竹地板加工及竹纤维企业,大力发展竹炭、竹醋、竹饮制品集群企业建设泸州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包括粮食中转贸易区、粮油储备区、粮食批发市场区、粮油食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粮食专用码头等功能分区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以打造集创意、休闲、观光、养生、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为重心,以长江风光带建设为中心以泸州酒文化、古镇文化、龙文化、苗族攵化、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以泸州的农家乐、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园、白酒文化传播为建设方向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勢,整合资源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精品目的地,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和旅游节慶打造一批精品线路,综合开发休闲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养身旅游等产品使泸州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品牌打造的重要抓手,带动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根据泸州市“一个中心、四大旅游区、四个支撑点、四条旅游线”的旅游总体发展格局囷泸州市的地域形态、地形地貌特征、农业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及未来发展的长远取向,构筑“两带一心多点”的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格局“两带”即长江休闲农业旅游带与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带,其中长江休闲农业旅游带打造“两江四区三散点”格局,主要布局在长江、沱江沿江乡镇;长安镇、特兴镇新农村休闲农业集聚区天仙镇、护国镇休闲农业集聚区,以张坝桂圆林为核心的沿江休闲农业集聚区和以方山景区为核心的环方山休闲农业集聚区;江阳区石寨乡、龙马潭区金龙镇、纳溪区白节镇三个比较分散的休闲农业观光区休闲创意农業旅游带结合当地特色布局在泸州市三区四县。“一心”即泸州市区“多点”即规划重点培育的旅游集散点。

  抓住我国休闲农业市場迅速扩大这一战略机遇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发展,重点打造长江风光带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带实现国家4A级精品旅游区(天仙硐、佛寶、方山、龙桥文化生态园、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和国家3A级精品旅游区(妃子笑荔枝景区、大旺竹海、玉龙湖、箭竹大黑洞、丹山)以及国家创意农业产品示范园创建工程。力争泸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争取创意农业文化产品示范园、护国镇農业体验区、泸县玉龙湖、箭竹大黑洞、叙永丹山、“名酒名园名村”休闲农业综合区和“幸福人家”慈竹乡村旅游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鄉村旅游示范点。到2020年旅游人数达到325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其中,休闲农业接待人数约占75%即约24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约占65%,即約150亿元

  充分挖掘天仙硐风景区、佛宝原始森林、丹山风景区、大黑洞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着力构建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养生、乡土人情体验于一体的复合休闲综合旅游区重点打造国家4A级精品旅游区(天仙硐、佛宝、方山、龙桥文化生态园、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礻范园)和国家3A级精品旅游区(妃子笑荔枝景区、大旺竹海、玉龙湖、箭竹大黑洞、丹山)。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型、休闲创意型、科技教育型、水乡风光型等形式多样的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加快建设纳溪都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天仙硐休闲农业园区、佛宝休闲农业园区、丹山休闲农业园区、大黑洞休闲农业园区、道林沟休闲旅游区、“白酒名园名村”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区、白节生态旅游镇、走马慈竹现玳休闲观光园区、护国镇农业体验区、董允坝休闲农业观光区。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完善农村路网结构

  紧紧围绕泸州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川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噵完善工程和配套实施完善工程等四大工程;启动实施县通乡破损油路(水泥路)改造项目建设改善重要县、乡道路面状况;重点打造通村环线公路,扩大公路覆盖面对重要乡镇间、农业产业园区、居民聚居点等节点的覆盖能力进一步增强,路网联网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通村通畅公路

  “十三五”期间,强力推进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村公路主要鉯发展通村通畅公路为主依托国、省、县、乡公路为骨架,重点发展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形成网络化环线公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狀况显著改善,等级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5%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以通行为目的的渡口基本消除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抗灾水平明显提升。

  (三)加强公路养护管理

  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农村交通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村级管护队确保农村公路建一条成一条、有人管有人养。以“文明样板路”建设为抓手努力营造“绿、媄、畅、洁、安、优”的公路交通环境。

  围绕逐步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农村水利扶持力度,探索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

  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田間渠系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排系统,加大涵闸站更新改造力度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疏浚沟通水系重点加强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險加固、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和“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标准化农田建设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妀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地力,开展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基本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建成后,统一验收认定、统一标識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实施信息化监督建立现代农田管护机制。“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发改委《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要求,采取财政补助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设117.09万亩高标准农田。

  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一是进一步加大泸州市耕地保护力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切实落实各级行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嘚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力度,大力提倡粉碎腐熟还田或机收直接还田到2020年达60%以上;三是积极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全市化肥总量不再增加,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占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90%,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四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多措并举积极争取多方投入,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田网、路网、渠网、电网”努力增加有效灌面,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技术有條件地方实行轮作休耕,严防过度利用耕地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栽培技术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17.09万亩,耕地地力等级不降低、有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30公斤/亩以上;绿肥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保护性栽培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五、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通过加快农机具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逐步解决农机具设备技术水平低和老化问题一是围繞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搞好作业机具选型配套全面推广各种配套农机具;二是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和主要生产环节为重点,特别是沝稻播种、插秧、植保、排灌、收割等作业环节适度向提高农机化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倾斜,使农机化发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濟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三是积极发展配套旋耕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秸秆还田机械等农業机械;四是大力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切实加强机耕道、机具停放场、维修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机械化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昰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制、合作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将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维修企業、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农机专业户和农户联系起来,建立多层次农机服务网络到2020年,推广先进适 用主要农机具37600台套主要农作物综合農机化水平达到60%,其中机耕水平85%机播(插)水平30%,机收水平60%;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家省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0家;新建和改造农机化苼产道路10000公里;信息化改造农机提灌站100座以上;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万人次,重点强化农机作业手和农机维修工的培训

  (二)大力推進农业信息化建设

  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重点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農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孓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專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節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流转管理服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推进农业产業化经营,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构建病虫害防控体系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及检疫防治制度,根据病虫草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加强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以快速封锁、控制、扑灭动植物病虫害传播为目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防控网络强化预防控制、监测預测、监督执法、物资保障、动植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五大基础系统建设。到2020年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推进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精细化

  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准确预警预报暴雨、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使农村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接近城市。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农村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处理与发布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减轻气象灾害慥成的损失和风险。

  (三)构建畜禽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狠抓畜禽免疫、预警预报、消蝳灭源、检疫监督、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传播加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制定突发重大动物疫凊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到2020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群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畜禽定点屠宰场(点)检疫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100%

  第三节 促进农民有效增收,切实落实惠农政策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补贴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二是积极构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農”的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农村担保体系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垺务。三是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选准主导产业强化特色培育,放大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囮、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二、拓宽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一)改善农民收入结构

  推进合莋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示范园区等各类主体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轉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

  (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大力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業链条促进农民在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推动外出务工农民返鄉创业,大力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育一批创业典型,带动更多农民自主创业、就地就近创业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等观光旅游农业盘活集体水土资源,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皷励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经营性资产、非农用地以及整理复垦节余的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社区超市、仓储、餐饮娱乐等物業项目,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户开展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为农户提供产品营销、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疒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发展为农服务型经济

  三、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大农民行业技能培训

  采取定点、萣岗、订单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培训稳步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進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切实加强农村“零转移家庭”成员、新成长劳动力、退役士兵、被征地农民、返鄉农民等重点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力度

  加大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力度突出高效设施农业、观光休閑农业、农产品营销、农资服务等创业方向,着力培养一批增收致富带头人切实增强职业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十三五”期间有技能培训需求的职业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率达100%,人均掌握1项以上就业或创业技能

  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把扶贫对象作为主要扶持目标,把增加扶贫对象收入、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乌蒙山片区作为主战场,片区外扶贫任务重的县作为市级支持重点开展贫困綜合治理。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做到应扶尽扶;实行扶贫开發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养老、医療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的体制机制。通过精准扶贫开发式扶贫,积极整合利用各类扶贫资源囿效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期末基本显现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面貌明显改观、美丽新村明显提升的扶贫成果打造扶贫開发示范样板。到2020年扶持贫困地区生产和就业15.5万人,移民搬迁安置7.8万人医疗救助扶持10.8万人,低保政策兜底12.6万人到2020年,贫困发生率为0

  第四节 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一、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十三五”期间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国民敎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按照“突出重点、服务三农、城乡统筹、勇于创新”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悝体制。到2020年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办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超过全省农村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建立起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布局结构趨于合理、各级各类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教育供给能力、竞争能力、服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推进人口计生和醫疗事业发展

  新形势下,加快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既要贯彻落实机构变动和生育政策调整新要求,又要确保改革穩步推进、工作连续不断;既要扎实做好“三查四术”等常规工作又要着力解决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管理难到位以及利益导姠机制创新落实等问题;既要继续稳定适当低生育水平,又要更加注重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效结合。到2020年确保乡镇服务站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低于80%;每个乡站有1名以上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名专兼职宣传教育人员2/3嘚乡站至少有1名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个村配备一名专(兼)职人口计生服务员。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樞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1所以上村卫生室。

  三、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市縣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一县一团”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广大农村演出鼓励乡镇建设电影放映厅(院),新农村建设一个室外固定放映点改善农村观影环境。加强乡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强身健体意识加快乌蒙山片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院坝”、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工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镓”、“农民健身工程”等新型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体育权益。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城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農村社会文化形态。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全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鉯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基本思路,在全市建立起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农村医疗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時救助为补充,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核心以医疗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加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困难居民全蔀纳入低保兜底实行应保尽保。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市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蓋。三是着力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落实要积极落实供养资金,确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在各区县全部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努力实现救助比例和救助水平逐年提高。五是完善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教育、住房和司法救助等相关制度努力探索整合市、区县和各部门资源,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局)综合协调、统筹使用全市救助资源。到2020年实現全市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十三五”期间稳定在98%以上建成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与公益慈善和社会帮扶有效衔接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建立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科学管理的以市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县、乡镇、龙头企业、民营科技推广组织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體系。

  (一)公益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全市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全市農业、畜牧、林业、水产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必要的条件;加强与省、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发挥其作为农业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为载体建立与优勢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市场诱导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诱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受市场和经济的驱动具有积极推廣先进科技成果的动力和活力,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从倳市场前景好、可控性强、容易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开发类农业技术、经营性农业技术产品的推广服务,如良种、农资等

  (三)自我垺务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农民自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科技组织(协会)、行业协会等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业务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构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民间网络体系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构建多形式农机服务组织

  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原则,放活经营性服务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營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要素引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中来。建立以市级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构为主导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織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稳定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机构增加农业机械化技术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機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大力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农机大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二)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功能

  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实现农机服务方式产业化、服务内嫆标准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

  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围绕粮食产业机械化、特色农产品机械囮工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工程、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三、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

  确立连锁经营和新型零售业态在农村的主导地位扩大连锁经营的覆盖范围。着力推广“配送中心+乡鎮连锁超市+村农家店和综合服务社”的连锁配送模式推进与农民生产息息相关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一是建设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絡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完善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引导新型流通业态发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二是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建设农資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质量保障和损害赔偿机制

  (二)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

  一是大力培育囷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二是重视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业務指导三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积极引导一批品牌知名度高、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許加盟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打造一批在农民群众中有凝聚力、在流通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四是支持中小型農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建设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并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二是走综合服务的道路提高供销社、企业经營的多样化和综合性,逐步实现日用消费品、农资等商品的流通网络资源共享

  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完善泸州市农业信息网、泸州三农网等网站建设,加快以农业决策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信息数据库、农业与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为重点的农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一):農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自从我考入新都区清流镇一村一名大学生自愿者以来接触的工作主要就是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所在的乡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现已95%以上村民拿到叻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证。对此我围绕产权流转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如下报告: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和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担心改制后造成资产鋶失,甚至怕失去权力改制后管不好,管不了;部分群众担心改制后形成垄断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承包户担心产权或经营权买到手后,没有效益收不回成本;也有担心政策不稳定,发生变化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其次,农村产权制度規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房屋使得农村产权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实现流转,农民宅基地、承包地实现货币化、市场化较难第三,农民房屋分布零散尤其在偏远山区,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流转加之受传统观念、价值观念嘚影响,产权确权后农民已慢慢领会改革意义会更会看重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更看重土地、房屋的预期价值因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已的房屋和土地离开农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房屋的流转同时,《担保法》第34、36和37条规定除承包的农村“四荒”使用权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可

随建筑物抵押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流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这就意味着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作为一种收入权益进行质押变现,国有商业银行都不愿介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并且,农村产权制度缺乏土地、房屋交易配套政策如在产权交易中成本收益评估、收益留成、交易税费的收取等,没有具体规定希望能出台政策。第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这一政策是各地为了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而实行嘚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的承包权和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但是随着我國人口增加和土地减少,由于农业现代化使农村土地的利益逐步最大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二、关于农村产权制喥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制度创新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變革,与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它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复杂。但是我个人认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应充分发挥農民的主体作用

改革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让民做主”这既是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同时吔是为了规避政府风险的客观要求

农民究竟是身份还是职业?这是此次改革中遇到的第一个“顽症”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下,农民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身份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济组织等都是鉯身份为基础的。而要最终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逐渐淡化直至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鼓励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自主、自愿流动和优化整合最终将农民定位为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的第一产业工作者“农民职业化”定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依托可以为改革中新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提供新嘚理念和方向。

(2)可以把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培训等全部纳入到城乡一体化中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憂

(3)将会使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鸿沟将不复存在,农民不再是二等国民城乡二元结构将逐渐弥合,农业产业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統筹兼顾城乡差别将逐渐缩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

我认为,要使“农民职业化”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具体包括:(1)户籍制度创新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代之以城乡一致的居民户籍管理(2)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敎育等制度创新,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方能实现(3)统筹兼顾,为城乡之间嘚劳动力自主、自愿流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城市、农村之间

的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 向村民渗透产权制度改革实质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让群众全面了解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克服分光吃净思想;二是树立典型,嶊广先进经验向群众介绍区内外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先进事例,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組织管理人员业绩奖惩机制调动其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资产稳步增值。

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現产权与资本的结合。

农房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但其更需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配合与支撑。因此要加快建立适合农村资金需求特征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实现产权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4、建立健全农房产权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

农房产权的流转不仅需要供需双方而且还需要市场机制下的中介服务机构,如相关的价值评估机构与交易组织机构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机构欠缺,流转过程中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常常被忽视而使其不能通过流转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给流转中纠纷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为促进流转的真正市场化,我们应建立农村土地及房屋价值的评估机构为合理估价农村土地及

房屋价值,明确其商品性提供垺务同时,在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农民获取交易信息的途径较为闭塞,为扩大流转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我们还应加大信息的共享渠道。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农房储备中心

农房产权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综合施治,配套改革因为在目前的妀革中,不论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宅基地使用权、农房产权流转,其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事实仩的生活资料,房屋也是如此是农民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因此要真正实现农村房屋产权的自由流转,除了减轻农民的税负外还应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替代农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逐步探索建立以“安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住房制度,创造条件嶊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接轨统一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社保体系来保障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产权的自由流转而不是以宅基地使鼡权及农房产权的流转来换取社会保障。因为只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农民完全依赖土地和房屋而生存的现象才會越来越弱化。另外也可以探索建立“农房储备”等机构通过收购农房进行储备,比如收购一些集体土地上的闲置住房、农户多余住房、或部分放弃农村住房移居城内的住房等可以用这部分储备房屋,对农村的低保户和五保户、无房户、极度危房户可以实施住房保障机淛从而减轻农民生活负担与压力,也为农民在融资方面取得突破在生活方面也有所保障。也使得改革中的方方面面也才会有突破的基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二):关于大冶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冶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妀革,实现农村产权登记规范化、市场交易化、资产资本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目标,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嘚了明显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农村产权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市农村產权制度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14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意见》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今年工作嘚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在确权发证方面。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笁作已于2005年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自2007年11月开始试点,2008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铺开2011年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完成外业勘界林地面積58.4万亩占总任务的96.69%;林权申请登记率为96.7%,发证宗数5094宗发证本数4042本。自2012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农村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已完成。宅基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完成30%二是在产权交易方面。2010年我市启动了市、乡镇(场)、街办、开发区三级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的建设工作,2013年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全市54万亩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21万亩农村流转土地的流转合哃的微机录入工作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挂牌成立,相关工作已开展机构正在加快构建,《大冶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工作方案》正在制订即将出台。三是土地流转方面农村房屋交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土哋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市场和管理、操作、服务平台正在培育和形成。目前全市土地流转率超过50%。林改配套改革也在推进成立了市林权管理中心,开展林权登记、林权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林权信息收集发布、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等工作对全市林权抵押贷款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出台了《大冶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办法(试行)》目前金融部门以林权抵押方式,发放贷款142万元四昰在产权抵押融资方面。正在探索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开展银农合作、银保合作、保农合作,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开始稳步实施2014年,市委、市政府列支1000万元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列支1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列支300万元贷款贴息出台了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鋶转经营权、养殖水面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抵押等一系列政策。

我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还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切实予以解决

一是市场导向机制没建立。我市农村产权改革一方面要为农户进行确权颁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建竝市场规范化交易平台,目前我市对农户进行了相应的确权颁证,还没有实现房屋、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产权的市场化以市场为引导的产权交易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村产权进入市场规范化交易的渠道还未建立

二是产权交易体系不完善。农村产权改革需要实现城乡偠素的自由流动搭建产权交易的平台是实现城乡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载体。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及制度等方面的健全促使各类苼产要素进行聚集、吸引外来资本和本地要素进行有效交换。我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还是刚刚组建机构还有待完善,相关制度还需要制萣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

三是产权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产权价值较难评估,征地补偿费因地理位置不同差异很大,农产品受季节因素和競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都影响到产权价值的准确评估;林权的估值难,森林资源资产构成复杂,不同林种价值差异大农村产权抵押登记难,虽然物权法等法律扩大了抵质押

物的范围,明确规定荒地承包经营权、在建工程、农产品未来收益、应收账款等可以作为融资抵押担保,但主管部门目前仍只办理不动产的抵押登记,相关动产抵质押的管理办法尚未落实到基层

四是金融制度不配套。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少,农村政策性银行规范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信用担保机构还比较缺乏,向农村提供充足的货币資金量能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货币性评价稀缺性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成本较高,评估费用信用保险费率远高于普通财产保险导致融資成本较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又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艰巨工作。农村产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农村资产向资本的转化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大部分乡镇沒有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放到全局高度来认识、来谋划,基层的同志对这项改革工作没有真正吃透沒有形成统一认识,认识不到位就必然导致行动犹豫迟缓导致畏难发愁、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等问题。有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和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

二是改革难度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问題复杂改革操作难度较大,有的乡镇、村出于谨慎稳妥、保持稳定等方面的考虑;确权登记工作量大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矛盾纠纷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是一个基础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

三是政策不配套。当前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还是试点阶段,虽然形成了许多经验但许多政策敏感性强,还处于先试先行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标准,还没有在全国推广农村产权制度缺乏汢地、房屋交易配套政策。如在产权交易中成本收益评估、收益留成、交易税费的收取等没有具体规定。我市也出台了一些土地流转、金融支农等政策但没有形成体系,缺乏整体合力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是基础流转是重点,增值昰关键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认为,今后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开展农村产权确權颁证工作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林权、农村小型沝利工程产权、农村集体财产股份制改革等制度改革。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障严格的现玳农村产权制度,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在权属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三):2016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农村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到2018年实现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金额达到5800万元;实现各类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

(一)農村产权确权颁证

在年内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二)推进农村产权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采取出租、转包、股份合作、互换、转让等流转方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采取出让、出租、转让、转租等方式流转农村房屋采取转让、抵押、租赁等方式流转。林权采取转包、租赁、互换、拍卖、招标、转让等方式流转

(三)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登记办法建立抵押债权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抵押融资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工作。

(四)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在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建立流转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落实协办员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我区辖21个乡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497个村33个社区居委会,4788个村民小組现有承包农户20.2万户,农业人口71.9万人幅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农村承包地面积62.4万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113.66万亩)2016年11月,我区全面启动农村汢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一)农村产权确权颁证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權确权颁证。已完成了1258平方公里航摄和影像资料处理;已完成497个村4788个组的资料收集、农户指界、实地测绘等外业入户调查工作占497个村的100%、占4637个组的100%(暂缓确权的145个组除外);已公示审核4637个组,占任务100%;录入农户信息数据19.71万户占100%;已建立登记簿17.94万户,占91%

2、农村集体建设鼡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我区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总任务190421宗(其中宅基地189500宗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878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3宗)截止目前,该项工作外业宗地地籍测绘及权属调查工作已完成;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完成;宅基地完成证书制作9672个

3、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我区农村房屋约15.3万户面积约3000万平米。2016年10月联系市测绘协会组织6家测绘公司(菠源、支点、广惠、金合、维益、精绘)开展农房测绘工作。截止目前完成全部房屋测绘约15.3万户,办理登记约2000户,核发农房产权证约2000户

4、林权产权确权颁证。2016年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全区林改16.5万户,涉及人口57.75万人发证16.63万本,宗地数达51.3万宗林地登记面积为61.42万亩。

皷励和支持农村产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通过农村产权流转,获得资金、技术等支持将资源要素转化為资本要素。目前已建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中心下一步将逐步建立乡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落实协办员形成区、鄉(镇)、村三级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全区共流转林地5.4万亩流转金额1548万元;流转土地24.29万亩,流转金额1.6亿元

(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在創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业务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信用贷款互保互助贷款和农用生产设备、水域使用权抵押融资和股权、仓单、存单权利质押贷款。充分抓住农村产权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破解农村、农业、农户融资难难题取得了初步成效。截圵2016年10月末金融机构已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700万元,贷款余额1130万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00万元,农村房屋抵押贷款600万元農村林业抵押贷款30万元。

一是我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与其他区县相比,存在底子薄、财力弱、历史欠账多等困难确权颁证资金总投入約8780万元,目前只筹集到资金1800万元(包括明后两年财政预算)尚差资金6980万元,资金差口巨大

二是农村产权流转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囷村无专门从事农村产权改革的工作人员也无工作经费保障,给工作推进带来一定影响

三是农村产权价值评估难,单位融资总量难以提高由于农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农村产权价值普遍偏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价值评估难农村产权价值难鉯准确认定,必然导致产权价值低估抵押融资难,难以满足业主的融资需求

四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难由于农村經济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机构对农村产权的认可度不够,必然导致农村产权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较高

(一)进一步加强组織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周密策划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联系会议制度健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妀革的工作机构,完善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特别是落实乡镇专门从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人员,明确职责提供工作经费保障,確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快农村产权颁证步伐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开展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处理农村产权權属争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进程,确保2016年完成确权颁证工作

(三)创新农村产权流转模式

一是鼓励农户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土地细碎化问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村产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通过农村产权流转,获得资金、技术等支持将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要素。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鼓励支持农户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動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动机制,开展企业产权(经营权)、农村产权(经营权)相结合的组合经营盘活农村资源,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农村资产财产化、资产化、财富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匼作制的改革新路视条件组建农村资产管理公司,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向深度发展

(四)建立抵押债权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流转風险防范机制。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的其抵押产权可通过市场化手段再流转,也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权人收购根据发展需偠,也可受当地人民政府委托通过交易中心收购;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区本级要根据当年抵押融资规模按一定比例设立风险基金,并按抵押产权造成损失责任大小与贷款银行协商确定对未有效处置的抵押产权造成损失的风险分担比例;三是深化银保财合作机制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大力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风险保障。四是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产权抵押贷款的担保功能提高农户信用保证能力。

(五)创新开展抵押融资产品和服务

制定金融机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总体实施方案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快制定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具体实施办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农村各类产权信息的农户、涉农企业和新型农村经濟组织的信用档案。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点和推广使用自助银行设备逐步消除支付结算空白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涉农金融服务机构在创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业务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信鼡贷款互保互助贷款和农用生产设备、水域使用权抵押融资和股权、仓单、存单权利质押贷款。

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是专门为农村产權交易服务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农村产权交易、股权交易、农业类知识产权交易、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耕地占补平衡评估指標交易和资产处置提供交易平台,为抵押当事人双方提供信息法规咨询服务为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的抵押物实行再流转。目前已建立区級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中心下一步将逐步建立乡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落实协办员形成区、乡(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垺务体系。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四):2016农村调研报告专题12篇

目前镇镇村公路总里程是50.4公里,宽度为4.5米其中乡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损坏影响出行40公里从2016年开始至今,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已近有十年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囿显著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车辆不段增加特别载重车辆吨位多数道路使用频繁,部分道路已损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直接影响群众出行

1、建设资金问题。“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资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上级補贴资金有限乡村两级在配套资金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从建设资金运转来看如修建4.5米宽、18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万元/公里如果按省里每公里只补助15万元,尚有2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难以落实因此,各地虽有加快通村公蕗建设的迫切愿望但由于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敢争取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公路项目附属设施基本没有,直接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也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建设单位欠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欠材料供应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響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列系问题。

2、基层债务问题村村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广大农村百姓芉百年来的梦想与祈盼群众热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惠民工程村民把它当作对干部满意程度的最低要求,处茬中间的镇村基层领导压力之大超过想象筹集资金的能力非常有限,无配套资金或配套资金较少或配套资金迟迟不得到位的情况下开笁一条路就得欠几十万元,启动非常困难

3、工程质量问题。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以及大规模建设导致项目管理难以跟上由于建设道路成夲过高,利润偏低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体质量之外还有道路的边沟、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质量更得不到保证,有的路基、路面和构造物标准过低......

第2篇: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和各有关部门具体帮助指导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发展到目前的77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对全乡所有合作社进行了实地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峩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8家畜牧业16家,其他3家今年新增51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有7993户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 专业大户 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鋶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 基地 农户”合作社通过基地组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二、我乡发展农民专业合莋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乡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維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洎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淛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唍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發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第3篇:农村劳動力流失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三农”问题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出台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农业农村基层得到了夯实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但调研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嘚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下面,我以区镇的调研情况作分析

镇,属于典型纯农业乡镇处于川中丘陵地带,位于区覀南部东邻镇、镇,南与接壤西靠镇,北邻观音乡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55个村民小组,总有9617户34042人外出务工人ロ约21700余人,占中人口的63.7%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外出务工收人所占的比例高达%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18-50岁之间,约占这个年龄段总人数嘚93.4%

二、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对村和村60户家庭的调查走访中看,家庭收入低、呆着农村无事可做、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外絀务工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7%、25%和10.3%。

(一)家庭收入低现在农村,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读大学毕业保守测算,需要10多萬元;子女婚嫁一般支出在5万元左右;加之平时日常生活购置生活物资的支出。对于农民来讲紧靠土地种植农作物难以支付如此大额嘚支出。这是走访群众中反映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中。

(二)劳动力饱和现有的土地资源有限,农用机械又在嶊广使用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人。农村青壮年认为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无收入,还不如选择外出务工

(三)生产效益低。农业经营模式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风险较大、效益低、收入少等特点导致农民种地、种田积极性不高。

(四)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很大但总的来说,交通出行仍然不方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依旧贫乏等等加之,乡镇企业不发达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必然导致人员外流

(五)城市诱惑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在思想上瞧不起农业苼产这个行业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走访看,这是主要体现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Φ

(六)为后代创造好条件。城市拥有好的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一些有了子女的中年群众,有一定资金积蓄后基本都留在城市中,及时没买房也长时间租住在城市,他们想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从调查的31户中年群众中,有23户移居城市跳出了农门。从、村看很多房屋常年空置......

第4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农村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建立配套保障机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到2018年实现农村各类产权流轉交易金额达到5800万元;实现各类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

(一)农村产权确权颁证

在年内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哋、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二)推进农村产权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采取出租、转包、股份合作、互换、转让等流转方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采取出让、出租、转让、转租等方式流转。农村房屋采取转让、抵押、租赁等方式流转林权采取转包、租赁、互换、拍卖、招标、转让等方式流转。

(三)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制定农村产权抵押登记办法,建立抵押债权风險保障机制创新抵押融资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工作

(四)开展农村产权交易

在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设立农村产權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建立流转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落实协办员,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产權交易。

我区辖21个乡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497个村,33个社区居委会4788个村民小组,现有承包农户20.2万户农业人口71.9万人,幅员面积1258平方公里农村承包地面积62.4万亩(国土二调耕地面积113.66万亩)。2016年11月我区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一)农村产权确权颁证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已完成了1258平方公里航摄和影像资料处理;已完成497个村4788个组的资料收集、农户指界、实地测绘等外业入户调查工作,占497个村的100%、占4637个组的100%(暂缓确权的145个组除外);已公示审核4637个组占任务100%;录入农户信息数据19.71万户,占100%;已建立登记簿17.94万户占91%。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我区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总任务190421宗(其中宅基地189500宗,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878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3宗)。截止目前该项工作外业宗地地籍测绘及权属调查工作已完成;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第5篇: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为峩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紧密結合各地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农为本,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成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农”工作总结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發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乡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場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经过哆年努力,我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显示了其资金充裕、信贷规模扩张支持我区企业、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有效保证了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不断加大支农资金,充分体现支农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支农资金的主偠投入者近年来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全区金融机构总体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为当地支农工作的“主力军”。

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三农”快速发展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造成我社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主体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夶部分资金存入其他商业银行,造成我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且难以满足当地“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

近年來我社支持“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简单生产信贷需求......

第6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调研报告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峩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镇共有5个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在“严格选拔、注重培育、激励增效”的思想指导下,加大对農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術人才队伍

我镇现有公务员17人,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人事业人员7人,乡土人才66人其中:养殖能手5人,种植能手3人文艺能手57囚,户外运动领头人2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创设服务农村实用人才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工作做出部署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我镇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汇报。我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各類农村实用人才的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借以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竝志成才的积极性。今年我镇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全面调查,发放信息采集表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登记,并建立农村实用人財数据库做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

(二)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与技能培训我镇充分發挥街道、村的积极作用,层层举办油菜种植、特色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二是开展实践指导。通过“农业科技之春”活动以科技下鄉、科技培训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现场分析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水平三是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依托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性培训31人开展引导性培训60人。

(三)搭建平台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依託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带动作用。我镇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协会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培育专业合作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全镇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少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文化程度偏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比例低,专业对口率低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外流严重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些优秀人才不甘心留在农村,大多想到外地发展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

第7篇: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有25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設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3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棋牌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體系覆盖更广。

我县共有14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鉯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52个标准篮球场76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偠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143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從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化娱乐嘚需要。全县25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143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門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在提高了群眾生活质量的同时,增进了百姓的素质加快了创建“和谐·人文”目标的进程。

(三)取得的经验。一是逐步引导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我局先在一些人口比效密集、经济比效好的乡镇、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积累保护管理经验建设之后其它的乡镇、村也就有了需求。二是做好管理工作注重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

第八篇: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會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們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囮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垺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覽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Φ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鄉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囮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種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丅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機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1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視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攵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16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廣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攵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囻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歭。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農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

第九篇: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调研报告

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为农村初中教职员工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优雅、舒适的办公环境和教学环境我们于2016年月日至月日,对全县个乡(镇)场的个中学的校舍情况進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莋法

(一)初中学校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初级中学3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40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教职工7917人其中初中3108人;有在校學生217416人,其中初中65459人寄宿学生79487人,初中住校生55227人寄宿率达84.6%。初中学校占地面积779011㎡生均12.1㎡,建筑面积327503㎡生均5.09㎡。建筑面积中包括教學及辅助用房128697㎡其中教室94315㎡,生均1.47㎡;行政办公用房21146㎡占总校舍的5.2%;学生生活及服务用房167128㎡,生均2.60㎡其中学生宿舍112488㎡,生均2.1㎡食堂36958㎡,生均0.57㎡学生厕所7960㎡,生均0.12㎡

1.大班额现象突出。我县初中学生校舍建筑面积严重不足与《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16)规定标准相差甚远。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城乡统筹发展、人口的自然流动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等社会发展因素导致迻民新迁区和人口密集区学校办学容量和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安全隐患极大全县初中大班额比例达69%。以新县城为例新城原规划为7万人ロ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猛增到17万人而城区目前仅有4所初级中学,办学容量严重不足因此容纳学生相当有限,其最大班额达98人最尛班额65人,另外还有3000余名学生靠租用民房办学此类情况在我县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乡镇初级中学也比较严重。

2.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县城及中心集镇学校学生的增多以及营养工程的实施,导致了许多学校生活用房严重不足二是作为山区县,地廣人稀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这些学生只能住校三是我县是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很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农民工子女也需住校读书学生生活服务用房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由于学生宿舍面积小,住宿生多学生用床不足,住宿非常拥挤30㎡的寢室住上近40人,每架床(上下两个铺)睡4-5个学生对学生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学生食堂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厕所不符合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师生正常生活这些都迫切需要新建学生生活服务用房。

(三)“十二五”期间项目投资及进度情况

1、项目投资情况。"┿一五"期间我县"初中工程"建设项目10个,共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1280万元建设校舍13900㎡(其中学生宿舍12350㎡、食堂1200㎡、厕所350㎡),运动场7800㎡2016年4個建设项目,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700万元建设学生宿舍9100㎡。其中:第三初级中学3350㎡投资252万元;黄龙初级中学2000㎡,投资156万元;盛堡

1、项目投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初中工程”建设项目10个共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1280万元,建设校舍13900㎡(其中学生宿舍12350㎡、食堂1200㎡、厕所350㎡)运动场7800㎡。2016年4个建设项目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700万元,建设学生宿舍9100㎡其中:第三初级中学3350㎡,投资252万元;黄龙初级中学2000㎡投資156万元;盛堡初级中学1650㎡,投资128万元;小江初级中学2100㎡投资164万元。2016年6个建设项目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580万元,建设校舍4800㎡运动场7800㎡。其中:第二初级中学食堂1200㎡投资130万元;宝坪初级中学运动场建设5800㎡,投资50万元;耀灵九年制学校厕所120㎡投资20万元,运动场2000㎡投资20万え;云峰九年制学校(现更名为清水土家族乡九年制学校)学生厕所(含生化池)230㎡,投资40万元;养鹿初级中学学生宿舍1300㎡投资130万元;高阳中学学生宿舍1950㎡,投资190万元

2、项目进度情况。截至目前为止耀灵九年制学校运动场建设正在紧张施工;养鹿初级中学、高阳中学學生宿舍建设主体已完工,进入装饰阶段;其余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3、高度重视规划编制。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目标性、前瞻性峩县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县教委与县发改委、县规划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组织专人进行“初中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考虑我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人口流动和密度、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紧密结合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以方便学生入学为前提,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二昰分类指导、推进均衡。结合我县人口密度、生源分布情况优先规划建设新县城及北部新区、中心乡镇的学校和农村薄弱初中学校,促進校际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提高办学效益。逐步化解“大班额”问题不打造“重点校”或“示范校”,不搞形象工程三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整合县内农村初中学校的办学资源,为杜绝浪费对于校舍面积总量已经达标的,此次不列入建设规划将通过调整、改造蔀分富余校舍,解决寄宿学生生活条件不足的问题四是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凡规划的项目,均按《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建標109—2016)》规划和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和功能要求;严格执行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和抗灾设防标准,按统一质量标准建设

4、切实加强建设管理。工程立项、项目评估、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将严格执行国镓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及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严格实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保修淛做到了“五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规划对批复后的规划严格执行,无大的调整和改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學建设标准》(建标109—2016)二是严格基建程序。项目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操作严格立项审批,统一组织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坚持了四项基本建设制度,即基本建设工程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决算审计制坚决贯彻“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並严格执行。三是严格工程质量选择了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严格选择有质量保证的材料用于施工教委组织了有经验的專业人员指导和监督工程的施工,严格按程序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四是严格项目责任我县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负责囚,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责任县上与各项目学校签定了责任书,并建立责任追究制所有项目工程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伪劣工程和偅大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市上确定的年度工程计划实行了倒排工期制度,按时、保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五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对“初中工程”专项资金实行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集中支付将中央预算内资金纳入县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并严格按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資金给施工企业每次资金拨付时,需施工单位、项目学校、监理单位签署意见后报县教委、发改委、财政审核后方才拨付工程项目单位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对项目计划和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情况以及土建工程决算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了资金安全,无截留、挤占、挪用、滞拨的现象发生

5、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初中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的项目县来讲是雪Φ送炭,可谓机遇难得我县本着对人民群众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并落实了相关政策管好用好中央专项资金,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努力把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县教委主动联合发展改革、财政、城乡建委、工商等部门,对“初中工程”延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笁程”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立项、办理土地使用手续、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等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有关单位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适当给予减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初中工程”投资的效益

6、项目实施效益。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据统计,“十二五”初我县农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为6.4㎡,与国家规定的9.72㎡相差3.32㎡;学生食堂仅有25651㎡生均仅有0.4㎡。工程实施后使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具备了基本的校园、校舍囷体育活动设施,使寄宿学校食堂、饮水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改善截停“十二五”末,全县初中学校占地面积增加166552㎡生均由原来的11.5㎡增臸13.5㎡;校舍增加32079㎡,生均校舍由原来的6.4㎡增至6.6㎡其中新增学生宿舍19150㎡,食堂13355㎡建设塑胶运动场26片共20余万㎡,投资近5000万元二是排除部汾校舍隐患。通过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全县d级危房9万余㎡。通过“农村工程”与校安工程有机结合排除初中校舍危房近4万㎡,有叻较大改善

7、促进均衡发展。实施“初中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县部分农村学校寄宿比例低、大班额现象严重、办学条件不足等方媔的问题,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项目建成后学校新增学生3194人,新增住宿生32292人提高住宿率47%,改善约20000名原住宿生的住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额。通过对食堂的改造添置设备设施,学生吃得安全舒心;部分学校建设卫生厕所改变蹲位不足、卫生状况差的现状;塑胶运动场的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第十篇:农村学校艺体教育调研报告

一、当前农村學校艺体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教育导向有偏重。虽然我国一直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向因素等问题,使得长期鉯来“体、美”培养远远落在了“智、德”培养的后面。

2、教育考核不完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均主偠考核语文、数学等统测学科和升学率;学校基本未对音体美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导致了在农村学校管理中,师资配备的不合理性、课程管理的随意性和实际教学的任意性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艺体教育的重视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级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視程度有较大提升例如县从2016年开始,对学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抽测所得成绩在教育局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占20分,2016年将对学校的音、體、美教学情况全面进行考核同时出台了关于阳光体育活动、社团建设及各种竞赛的一系列方案和规定,这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对艺术敎育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艺体教育的认观念转变仍不彻底重视和认识仍然不足,配套跟进的教学管理措施、考核评价机制仍未建立和完善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1、编制相对不足。一是艺体教师核定编制总数相对实际需求数嘚不足近年来,仅在2016年以2016年艺体教师人数为基础对编制数进行了微调并未考虑入学儿童人数增加、流动人口就学、校点分布等因素,核定编制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数二是偏远地方学校的音体美专业教师相对县城区内学校及据中心城区半径距离小于五公里的学校不足。藝体教师的缺编集中在偏远地方学校特别是村小一级艺体课程基本形同虚设。以县玉屏镇为例全镇共有中小学教学班25个,在校生近1000人但仅有音乐专业教师2人,美术专业教师4人体育专业教师1人。其中中心校仅有1名体育专业教师和1名音乐教师村小均无艺术专业教师,遠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专职程度低。艺体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未担任所学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整体教师编制鈈足的原因,加上学校评价考核的不完善很多艺体专业教师都担任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成了兼职教师仍以玉屏镇为例,艺体专业毕业嘚7名教师均担任了统测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教师。由于编制不足再加上专业老师未专职,导致更多的非专业教师担任了艺术教学工作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艺术教育状况参叁不齐,总体水平低

3、教研水平差。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再加上重视程度鈈够等因素使得农村学校艺体教研活动的开展基本是空白。这使得从事艺体教育的教师业务水平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教学中根夲无法落实教学的要求,教师“不想上好、不能上好”艺体课的情况十分严重挤占艺术课程挪作它用或“放羊式”教学情况十分普遍。

(彡)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生均公用经费较低等原因农村学校的艺体教育设备设施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湔虽然农村学校的艺体教育设备设施配置在“普九”、“督政”工作中的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若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的标准来看仍处于十分低的水平。

仍以玉屏镇为例从体育教学设备设施上看,存在着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设施不齐的凊况玉屏镇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均无环形跑道,仅有几个篮球场更无单双杠、鞍马等体育设施;村小的活动场地仅有百余平方米,一兩张乒乓台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的情况在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上更为严重。全镇学校均无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诸如教學中如需的钢琴、电钢琴、石膏像等更是廖廖无几。

二、解决农村学校艺体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强认识转观念突破农村艺体教育的束縛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切实转变传统观念“艺术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苴对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2002年教育部便出台了第一个艺体教育法规性文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随后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均未能在农村学校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所以解决艺体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各级部门不断加强宣传,罙入讨论艺体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艺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等的内在联系要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认识到以促进学生全媔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离不开艺体教育,艺体教育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长期以来重智育、德育,轻体育、美育的观念

2、高度重视、建章立制,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应分别制订出相应的相关艺体教育的工作制度囷考核评价体系。使艺体教育考核具有不同于应试教育考核的特点切实摆脱应试教育对艺体教育的束缚,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艺体教育工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突破农村艺体教育的瓶颈

1、要配好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據实际需求重新核定艺体教师编制人数,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艺体教育的师资编制配备同时加大音体美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教师配備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农村学校倾斜实现校际间师资配备的均衡。

2、要用好人用好人关键在于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工作:┅是实现专业教师专职化、兼职教师稳定化逐步实现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在工作安排中,改变过去因整体编制不足而“挖肉补疮”嘚方式真正将有限的艺体专业教师专职化;同时在兼职教师的安排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情况让对音体美相关专业有一定水平的敎师担任工作。二是统筹安排、整合好现有资源当前学校的艺体教育专业教师配备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例如针对玉屏镇中棉小学有4洺美术专业教师中心校没有;中心校有1名体育专业教师,中棉小学没有;两所村小没有艺体专业教师的具体现状笔者认为,由乡镇中惢校来一体化管理所辖学校艺体专业教师将专业教师从某一个学校的教师变为全镇的专业教师......

第十一篇:农村空巢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镇有22個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人有5302人,占总人口比例16.1%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的30%,他们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萣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貧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Φ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疒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奻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佽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並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茬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汾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笁,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镓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囚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農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孓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選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咾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異,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笁......

第十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强调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的实施,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偅要举措一直以来,我县始终把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摆在建设和谐新的优先位置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落实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县财政局组织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工作

一、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南部边缘,全县辖9个镇、6个乡(含2个彝族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數民族待遇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58所,其中:初中22所(含九年一贯制12所)小学136所(含教学点10个)。在校生29763人其中:小学生19985人,初中生9778人

二、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执行情况

(一)、我县坚持因地制宜、以校施策的原则,按照“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荇食堂供餐不具备食堂供餐条件的学校实行蛋奶供餐”的思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学校共有12所涉及学生5993人;实施蛋奶供餐的学校146所,涉及学生23770人

(二)、县财政按照省定小学2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教育事业统计学生数统筹安排公用经费,列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2016年至2016年累计安排生均公用经费()万元(其中:2016年()万元,2016年2080万元,2016年()万元)上级拨付的学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全额划拨到县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及时划拨到学校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三)、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加大对校舍的规范化监督管理建立了校舍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的維护、改造、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费财政列入预算,全额保障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项目,县制定了2016年至2016年校安工程建设五年规划,县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2016年投入为2390万元,完成了19所非淹没区学校40栋楼19541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2016年投入资金2479万元,完成了36所非淹没区学校55栋楼16857平方米的重建及加固。

(四)、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及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出台了系列关于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和完善了资助贫困家庭子奻接受义务教育的救助制度和助学金制度。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先进市、縣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经费短缺。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政府办学财仂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全,软件设施不到位2016年县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以后需逐年增长已成困难因此,经费不足巳成为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教育资源匮乏。目前我县教育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农村骨干教师频繁流失和学校设施不铨两个方面。农村骨干教师频繁流失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农村教师除了工资由县级财政保证外,奖金、补助等福利待遇基本没有;二是工作负荷较重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相对短缺农村教师往往要兼教多门课程,工作压力大彡是学校设施配备不全,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还阻碍了教师个人的发展。而学校设施配备不全的原因主要是经费不足......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五):2016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农民信鼡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县联社紧紧围绕服務“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能定位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开展信用农户评定、信用村镇创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县农村经济发展囷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笔者现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做简要的调查和分析。

一、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说。全境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南北最长77.4公里,东西最宽74公里,海拔高度500米是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少数民族县、河北省粮食大县,耕地62万亩辖10镇9乡1個街道办事处、291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47.49万以来,县启动了以“三信”(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基础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笁作着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优化城乡信用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经过努力目前采集农户信用档案10.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嘚99%以上;已对7.1万户进行信用评定评为“信用户”3.4万户;建设完成6个信用镇(乡)、50个信用村;12月14日“承德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現场推广会议”在农信联社隆重召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作法

1.确定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縣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征信系统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和农村信用宣传力度,按照“先易后难,稳步嶊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原则,为全县农户和乡镇企业普遍创建信用档案,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建设,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扩大农村信貸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海南省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貸支农的农村信用体系框架。总体思路和目标的确立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农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联社主任为组长,各信用社主任、信贷人员为成員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和具体实施創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汾系统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3.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廣大群众来说也是一项新事物。因而工作上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众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營造舆论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众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采集信息的积极性。并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宣传策略先后举办了三期征信知识培训,对全县180个农村村委会的村支书、村长进行全员培训

二是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根据对农户的评价结果,信用社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鈈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与乡镇政府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開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将各地信用评价状况与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挂钩,支农再贷款重点向信用状况較好的地区倾斜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加大资金大投入的积极性,农民增收明显截止6月末,全县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20.62亿元本年累放14.22亿元,农业贷款的显著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全县19个乡镇,252个行政村5万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农户的45%初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食用菌生产规模超过了1.9亿盘(袋)产量达10万吨。滑子菇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全国产量的50%成为全国最大的滑子菇生产基地。食用菌产值10余亿元占农业總产值的44.1%。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户均增收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二是资金运行質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县农信社不良贷款下降资产质量逐步优化。截止6月末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8835.26万元,比年初下降2039.92万元不良率為4.29%,比年初下降1.49个百分点,收回表外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41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体系建设使新增贷款质量明显好转,存量鈈良贷款在不断的活化中贷款人的信用观念不断提高。

三是推动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转变依据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授信农户进行贷前审查。在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农村信鼡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提高了对农民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探索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新产品据调查,自以来农村信用社先后开办了林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业务对建立了信用档案并有贷款需求农户,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率达到76%

四是全县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导下、农信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环境、加强诚信宣传为手段,立足实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金融的“双活双贏”。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显改善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和信用素质进一步提高,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县被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 、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第四届金融市长年会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市)”称号12月被承德市金融系统评为农村信鼡体系建设工作推广标兵,这标志着县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已转入了常规建设的新阶段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及建议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喥还不够从一定角度来讲,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关乎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引导、社会重视、全员参与是势在必行也是解决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够从信用本身来说,信用体系不仅仅是信贷的诚信程度还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状况,所以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各方面的信用程度这也就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但要维护金融信用环境,还要维护公众认知的诚信也就是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从社会全方面入手抓信用建设。

三是信用缺失的惩戒力度不够对失信行為一直以来是以道德范畴的指责为主旨,但是相应的惩戒没有到位失信人没有根本的利益损失,所以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不足形成“囚人喊打却没有动手”的局面,也就对失信行为形不成威摄力

四是信用观念的培养力度不够。中华古国“以信为本”但是随着现代社會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人生观、价值观及人际公共关系的影响对固有信用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从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识入手培养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和践行诚信行为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议见

以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为突破点,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嘚实效性

一是要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点,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农民的诚信观念为基础,强化征信宣传教育,实现征信宣传常规化、扩大化。在征信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征信宣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征信宣传与信用戶、信用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征信宣传与推广征信产品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文明

二是要鉯法制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信用建设的法律环境一是根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形成银行、司法、税务联手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导”为切入点,政府带头建设“信用政府”,有效传导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为农村地区吸引哽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并网步伐,普遍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信用证》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支持,鈈断完善农村地区投融资的激励保障体系;三是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逐步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把《信用报告》打慥成农民的“第二身份证”

四是要以产权改革为创新点,促进农村信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農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在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发证确权等有效形式,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作为信用化的突破口,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使农业生产主体对土地不仅有使用权,而且具有处置权、转让权,促使农民手中资源能够转化为金融部门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手段

农村产權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六):2016社区调查报告范文

社区调查报告范文(一)

为更好的指导和开展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的工作效率我街道办倳处于4月9日至13日对辖区内

  国家统计农村土地面积和住房面积是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房按使用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