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 业务怎么样 工作

当前位置:&
27家银行争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27家银行争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据新华社电中国银监会批复的27家银行近期争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3日,恒丰银行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总规模为17.09亿元,优先A档的中标价格为4.85%,为今年以来同业发行项目的最低价格。  银监会不久前刚刚批复了包括中信、光大、华夏、浦发等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表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即将90万亿元,银行对以调结构促转型的信贷资产盘活需求非常迫切。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已达到近四千亿规模,预计2015年会有进一步飞跃式增长。
&&办事指南推荐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研究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管控分析
22:22:22 来源: 银通智略 
对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基础资产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池质量上。主要体现为原始债务人不能按时或不能对资产池进行清偿,使得投资者可能无法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
来源:银通智略风险分析:银行内外部风险并存1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基础资产信用风险 特别警惕地方债务风险对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基础资产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池质量上。主要体现为原始债务人不能按时或不能对资产池进行清偿,使得投资者可能无法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大量不合格的次级贷款被作为基础资产可以说是美国次贷危机在微观层面上最直接的原因,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一批银行倒闭,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海啸。根基不稳,何来高台。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选择基础资产时要尤为警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2014年年末,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地方债务增长较快,风险防范不可掉以轻心,但符合预期,总体可控。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债总量高达到17.9万亿,2010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扩张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2010——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平均每年增长21.9%,超过同期GDP名义增速8.3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12.6%,年化增长26.8%,超过GDP名义增长17.9个百分点。从未来偿债年度看,2013年7月至12月、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分别占22.92%和21.89%,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7.06%、11.85%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占18.7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报告指出总体可控,但由于增长速度过快、政府担保过度、债务结构也不尽合理,很多的地方融资最后又流入房地产行业中,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机。银行通过对地方债务的证券化后,背负巨额债务的地方政府却通过证券化后成了局外人。因为一旦将其证券化后,就成了银行的行为,所以与地方政府成了间接关系。银行只是转移了该债务的高信用风险,将其转移到投资人身上。另外从收益上来说,商业银行要赚取一部分利润,投资人还要获得收益,这就要使得地方债务的收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风险还是相对集中在这些银行金融机构上。同时,银行在收回现金之后,再一次扩大信贷规模和投资规模,更加会导致风险扩大。综上所述,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为了转移风险和增强银行流动性,但如果基础资产池质量不够,反而会将风险更加集中并扩大。2银行自身动机扭曲风险目前从监管的角度讲,出台的相关制度已经注意到了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会带来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例如,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21号文件,要求发起机构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虽然决定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但对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另外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遏制金融机构参与高风险业务的动机;要求银行分别披露资产负债表内证券化风险暴露和表外证券化风险暴露等等。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指出,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会诱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动机扭曲,增大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主要诱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证券化会降低银行对贷款的审核和监督的积极性。因为证券化后将其信用风险进行了转移,所以银行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监督将会减弱,并且有更大的动机将不良贷款证券化,即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同时,银行对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审核的详细程度也会下降,甚至降低一些贷款标准而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二是资产证券化会引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盲目风险承担。银行通过证券化后出售资产时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更加方便容易。这就使得进行证券化的银行愿意提高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愿意持有高风险的贷款,提高杠杆率增加了风险。商业银行通过过度证券化增加了流动性并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因此也会超出自己的风险承担水平,未来给自身带来更大的损失。3提前偿付风险基础资产债务人还款期有提前还款)准时还款)延迟还款或违约,由于证券化的特性,准时则是最佳,延迟则属于上述提到的信用风险,而提前还款则会出现提前偿付风险,它是指资产池中基础资产债务人未按先前约定的还款计划进行还款,提前还贷而所产生的风险集合。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借款人就可以借新还旧以减少债务负担,提前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前偿付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第一,提前偿还后,银行的现金流量改变,给流动性管理增加一定困难;第二,利率下降时,银行面临收回现金的再投资风险;第三,约定的偿还期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因为偿还期表明了债券的存在时间以及预期可获得的利息收益,提前偿还使得债券的增值空间收窄,价格的上涨空间很小。由于基础资产债务人有提前偿还债务的权利,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然而一旦提前还款,对银行、中间机构、投资人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投资损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大券商开始对外公布各资产池的历史早偿报告,报告中主要采用条件早偿率(CPR)和单月死亡率(SMM)作为基本测度指标。CPR将早偿额测量为其占测量期初本金余额的百分比,一个资产池的早偿率是以基础资产的特征(包括历史早偿经历)及当前和未来经济环境为基础来预测的。CPR以资产池中剩余的本金余额为条件,可用来表示多个时期的平均或复合早偿比率,也可用来表示单个期间的早偿比率。计算收益时,投资者可使用“恒定”的或反映历史经验变动的CPR假设来预测整个投资期的现金流。4定价风险在证券化过程中,定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定价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证券能否成功发行,以及所蕴涵的风险。然而由于证券化的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创新性,同时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特性、信用增级方式、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使得定价方法和过程不尽相同,容易造成定价风险。合理的风险测定及定价需要整合大量详尽可靠的数据,这就使得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数量计算模型,另一方面需要对复杂数据的处理、运算、分析。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还未能形成一套符合国情实际的数据处理方法)风险测量及定价方法,同时缺乏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支持。国外很多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价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的统计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目前较为基础的定价模型有久期定价、资本资产定价、期权定价等模型,但每一种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成立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的模型中假设不考虑或不存在的因素恰恰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模型中的因子也是不断变化的。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银行的自身技术水平,这些都将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这较大的定价风险。5操作过程中法律漏洞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从基础资产选择一直到形成证券化资产予以出售,中间信用链条较长,涉及的专业机构众多,加上真实销售、信用增级、破产隔离等一系列复杂交易结构的设计运用,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必然导致专业性契约合同的增多,同时新业务、新模式的法律约定也有可能存在漏洞,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不断加大。来自银行外部的风险1利率风险资金利率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引起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变化及期限错配风险。利率的不稳定可能会诱发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第一,利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兴衰。当利率降低时,刺激了消费,投资房地产增加,使得房地产需求增大,增加了地产泡沫,聚集了风险。当利率上升时,投资减少,购买房地产的成本也提高,房地产下行,房价下降,风险开始释放。第二,利率波动会导致资本价格波动,因为资本的定价是根据未来预期取得现金流的折现值来确定的,折现值由折现率确定,大多情况下,折现率就由利率确定。因此,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资本定价的波动,给证券化产品定价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提升风险水平。第三,在出现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更加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通过市场将更加顺畅而迅速。利率的波动通过证券化的杠杆放大其作用,这就使得利率对生产消费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调整。第四,利率的波动将会影响汇率波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会逐渐走上全球交易、跨国交易,而交易的币种与资产池中的现金流币种将会不一样,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证券化产品的收益情况,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这个角度讲,在此次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较大波动对危机的到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第三方参与机构导致的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多,涉及到商业银行、借款人、特设结构、信用增级机构、受托人、投资者等多个当事人,除了操作环节风险增加以外,银行也将传统融资模式面临的信用风险分摊到相关机构,服务管理机构、信用增级机构等每一参与主体都有可能影响证券化资产的质量。如承担基础资产组合日常管理的服务机构自身出现问题,导致对证券投资者还本付息的延误;为证券提供信用支持的第三方如果资信状况发生恶化,就需要有更大规模的信用支持,才能使证券维持在某个信用等级;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等均有可能导致资产证券化业务新的风险产生。业务风险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在优化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完善,此项业务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结合市场机遇,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完善制度,设计具有竞争力的证券化产品,积极稳步推进此项业务,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1做好顶层设计和业务规划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渐放开,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会从以前的单个项目推动向常态化、系统化的业务模式改变。为此,商业银行首先要深入研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和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好证券化业务的战略布局;结合自身资产业务特点、市场规划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需要,确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模;依据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确定入池基础资产的选择标准(如资产类型、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依据监管要求和银行的风险理念,确定证券化产品风险自留的比例等,提前制定预案,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通过总体规划的设计,满足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态化发展的要求。2实施专业化管理一是完善专业化的推动模式。资产证券化业务在银行内部涉及了总分行和前中后台多个部门,试点阶段以单个项目组成的项目团队模式在当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业务的常态化发展,银行将面临多个项目同时操作、持续滚动发行的局面,为此,银行必须完善业务推动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现总行整体规划、分行有序推动、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并建立常态化的基础资产池制度,提高业务效率。二是形成标准化的操作规则及模板。在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与证券化业务、复杂的交易结构相适应的操作规则,形成符合监管要求和业务需要的标准化模板。三是建立专业化的人员队伍。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业务团队,做到既了解银行内部资产状况和管理要求,又熟悉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监管要求和操作流程,做到高效设计、发行满足银行自身和市场需要的证券化产品,确保业务的持续稳健推进。3规避提前偿付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一些买权保护的方法,例如收取贷款提前偿付的罚金,借款人需要支付一定的罚金以补充商业银行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损失。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提前偿付风险贯穿始末并影响着各方的利益,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自身证券化特点的提前偿付风险防范措施。例如实施买权保护,优化交易结构,完善并联网征信系统,借鉴欧美先进经验,积累历史数据及经验,选取关键指标,建立提前偿付测算模型等。4规避定价风险定价模型上技术性的突破需要商业银行长时期的历史数据积累,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数据统计方法、建立可定量计算的模型以及对无法量化因素的定性分析方法。5规避利率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本身就面临着流动性紧张,期限错配等风险,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更应保持积极而不失审慎的态度,避免利率宽幅波动下进行过多证券化。同时,作为商业银行要对贷款进行审慎的审核监督,严控贷款的发放标准,严格限制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质量。同时加强流动性指标的管理。6积极参与外部市场环境培育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除了自身需要进行各种改进、完善以外,还需要积极配合、参与证券化市场的培育工作。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涉及了法律、会计、税收、担保、评估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规范;从发行需求来说,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来提供大量的长期资金;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需要有一个规范、公正、透明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各类证券化产品进行风险分析的能力;从规范业务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监管权限,做到协同、有效监管。注:本文摘自银通智略报告《银行风险管控实务》(2016年1月)
本文来源:银通智略 作者: (责任编辑:)
服务电话:010- 服务信箱: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义及策略分析 >>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义及策略分析热
[ 作者:潘丽娟&|&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08&|&更新时间:&|&文章录入:imste&&&2008年&第&7&期 ]
(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摘 要: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产品,它可以成为当前我国银行业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义和策略,来促使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投资金融产品;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4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 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1968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公开发行“过手证券”,从此开启了全球资产证券化之先河。70年代初,美国推行高利率政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受到《Q条例》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经营状况恶化,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获取新的资金来源,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和从事住宅贷款的金融机构纷纷将所持有的住宅抵押贷款按期限、利率等进行组合,以此组合为担保或抵押,发行抵押债券,从而实现了住宅抵押贷款――MBS的证券化。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除规模第一外,品种也最齐全。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消费者贷款,无论是信用卡、汽车贷款、按揭还是住房证券产品,都可以方便地被证券化,从而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2007年8月以来引起国际金融市场震动的美国次按债券就是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但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情况虽然严重,大部分金融机构却全身而退,这也是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之处。
当前,我国银行良好的成长性与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强烈反差,各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借鉴如资产证券化等国际成功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义1.1 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模式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出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来筹集资金的机制。例如,一家银行一方面可以向消费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一方面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形式将刚刚发放的贷款出售给投资者。因为这些贷款将不再属于银行的资产,所以没有必要通过吸收存款为其筹集长期资金。这一过程中仅有短期的资金需要,即在贷款发放之后、出售之前,需要一笔周转资金。因此,证券化不需要长期资金,银行也无须再为吸收存款而进行激烈竞争,一旦银行不再依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它们就从存贷利差型银行转换成发放收费型银行,这样可以缓解银行的吸储压力,促进商业银行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降低其利息成本,使其在金融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1.2 资产证券化具有收缩流动性的效应
资产证券化具有收缩流动性的效应。从宏观层面看,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规模会减少,由于银行负债(活期存款)表现为货币供应量M2的一部分,就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会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社会的融资规模并未因此下降,只不过是从原来的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而已,直接融资比例会因此上升;从微观层面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银行,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会增加,资产负债的总规模不变或者下降(一旦资产证券化广泛开展起来,在其他外在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势必每家银行都会出现资产负债减少的情况)。由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该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但其他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会降低),该银行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强的资产,调整了资产配置,资产整体流动性提高,风险资产规模减小。更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可以大幅度提升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各种信贷资产不再是不可流动的,在必要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将其出售,换回流动性,以此为基础,银行将具备更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竞争激烈的房贷市场上占得先机,同时可以获得不菲的服务费收入,并且不会承受信用、利率以及期限风险。1.3 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住房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产证券化最初在美国起源于住房金融,目前是最主要的住房融资渠道。中国住房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目前被普遍看做是银行的优良资产,各家银行在争夺市场份额方面不遗余力。但住房抵押贷款并非没有风险,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仅有十余年历史,大规模的增长不过发生在最近几年,这期间,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性低点。随着利率的逐步上升,购房者对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银行出于利润原因,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有限,银行会选择固定利率贷款,但在利率上升时期,固定利率贷款会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而在利率下降时期,购房者可能又会通过借新换旧的再融资方式同样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因此,银行必须寻求有效的风险化解途径。而随着购房者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住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住房市场对整体经济运行甚至社会稳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住房金融市场必须能够向购房者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采用这种方式,购房者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成本低于银行融资,而且利率和期限风险可以由市场分散和化解。银行也能够在规避利率风险和期限风险之后收取不菲的服务费用。
资产证券化为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创造了环境。对购房者而言,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由于锁定了今后的分期还款金额,所以是消费者为购房进行长期融资的最佳方式。但目前银行不愿意发放固定利率的住房抵押贷款是因为这种贷款的融资来源是短期的储蓄存款。为避免资金不匹配问题(借短贷长),防止存款利率较贷款利率变动更为频繁的情况出现,抵押贷款利率不得不跟随存款利率浮动,如果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为住房抵押贷款筹集资金,就不会面临这种期限匹配的限制了。因为发放抵押贷款没有用到储蓄存款,所以银行可以无风险地发放固定利率贷款并在资本市场上把它们出售给投资者。1.4 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资本市场可投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中国的资本市场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资本市场上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供给却不足。全社会绝大多数金融资产聚集在银行业,经济活动的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投资产品更是如此。此外,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的发展更为滞后。债权类金融产品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长期债券是投资者进行长期稳健投资的主要工具。缺乏债券产品,投资者将无法按照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对其资产进行有效配置。这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严重失衡既会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也会使得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获得融资方面困难重重,更会使得广大投资者无法通过金融投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资产证券化正可以填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资产证券化能够提供高信用等级的投资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并不受发行人和基础资产的制约,通过信用增级技术,发行人能够发行高于自身信用等级和基础资产信用等级的产品,投资安全得以保障。其次,发行人可以对投资者量身定做投资产品。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发行人能够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灵活分割,根据投资者需求发行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分别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需求。其核心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定价能力,使投资者各取所需,做到风险与收益匹配。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更为便利。与普通债券不同,资产证券化是将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提前变现,只要有合适的资产,即可进行证券化,因此适应范围更广,发行更为便利。另外,资产证券化可以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将金融资产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缩减了银行的信贷融资规模,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从银行间接融资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转型。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
自1999年以来,我国理论界、金融界就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并已有初步尝试。2003年初,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合作项目,被称为我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成功推出账面价值约132亿元的资产处置信托项目。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准备还是实际操作经验,无论金融环境还是法律、会计、税收环境都还十分欠缺,存在许多障碍,制约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2.1 现行法律法规与证券化业务冲突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经济合同法》、《借款合同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公司法》、《破产法》、《企业兼并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等,它们与证券化冲突主要在于:①契约变更的确认问题,以上法规一般要求,在向第三方转让合同权利与义务时,须征得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在证券化中意味着资产的销售须得到应收账款支付人的同意。通常证券化资产的应收账款支付人数量众多,要征得每个人的同意,其所费的人力、财力将十分巨大,使证券化本身失去意义;②销售性质的认定,主要涉及真实销售的许可和所附抵(质)押物权的转移问题;③SPV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法律实体,它一般是一个空壳公司,没有或者很少有固定的场地、人员,其经营业务也只限于证券化业务,这与《公司法》的一些规定不符;④破产问题,SPV购买的资产必须与资产原始持有人实现“破产隔离”即这些资产不能再作为破产时的清算资产,这同《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⑤对证券主体的发行资格、条件的规定,使SPV无法成为发行人,而商业银行也不能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同时,对证券发行规模、种类的限定,与资产证券多种类、多级别的性质相矛盾。2.2 现有的监管模式不利于证券化操作
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比较复杂,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涉及对监管主体的确认、外汇管理、银行支付清算条款等。银行资产证券化会涉及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两个监管主体;如果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债权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可能涉及发改委、经贸委、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等。如此多的部门管理,使证券化的审批、运作都十分困难。
考虑到国内技术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容量,在证券化过程中,国外机构的参与和国外发行将不可避免。这就涉及外汇的兑换问题,显然它不能被划入经常项目,而作为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进出,虽然同一般短期资本流动不同,也需要国家外汇管理局予以确定。
我国对银行间的结算,特别是异地结算做出诸多规定,虽然对金融运转的良好次序有利,但应付账款人支付的现金流会因结算过程的繁杂而滞留在银行体系内,不能迅速到达SPV导致证券化成本的提高和风险加大。2.3 市场需求主体培育上的障碍
一种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推销,需求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金融市场上需求主体有两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的精力和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期待个人投资者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投资主体是不现实的,机构投资者应占据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在培育需求主体上还存在相当的困难,①由于我国从制度上禁止诸如保险机构、养老基金等购买除国债、金融证券以外的证券,而证券信托机构更偏好于向风险收益都相对较高的证券进行投资,个人投资者由于其获取资产证券的期间信息成本较高,只有当资产证券可保证的显性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积极介入,结果使得资产证券的市场需求受到极大限制;②作为证券化的发起者,除了新近形成的项目资产外,其筹资的综合平均成本都较高,加之国债利率也不低,这使其可操作的余地十分小;③虽然以个人或广泛众多的对象为债务人的抵押贷款和项目资产,一般较能保证其现金流的未来现实性,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资产证券化所能形成的规模都不会很大,而大量银行资产由于对象较为集中,一旦企业出现借债不还趋势,势必影响资产证券化业务总体的宏观投入产出效益。2.4 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不发达
从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市场形成的规模都有限,尽管我国明确要发展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已有10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依然相当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借款人资格的限定过严;实际贷款额度过小;偿还方式单一;抵押权实现困难;缺乏风险转移机制;现有住房按揭贷款收费较高等。2.5 证券评级业不规范
资产支持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信用评级技术能否被投资者认可,此时评级机构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1998年4月颁布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的管理办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债券的发行必须进行评级。而在此之前,人们对资信评级普遍不重视,造成许多问题。2.5.1 评级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众多的评级机构都是由金融机构筹建的,由于这些机构在性质、体制和组织形式上都不符合中立、规范的要求,因而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2.5.2 统一的评估市场尚未形成,地域性强。评级机构利用主办单位的行政势力画地为牢,分割市场;外地评级机构很难进入本地区市场,缺乏横向联系,各有各的评估标准;评级结果也只能在本地区内承认,未成立行业协会来加强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性管理。有关立法工作滞后,尚无一套有关信用等级评估的法律及相应的法规;大多数评级机构开展业务也未经政府主管部门的资格审查,对其开展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2.5.3 评级方法混乱,缺乏对评级对象的跟踪监测。由于评级业没有相应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未成立,评级机构缺乏横向联系和交流,其评估原则又无统一规定,评级所依据的定性、定量指标存在差异,评级结果的等级含义设置,等级认定标志不统一,评级结果公布后,评级机构要对评级对象进行跟踪监测,在等级有效期内,如果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等级的因素发生变化,评级机构要根据情况对其等级随时予以调整,并向社会重新公布,以便社会公众随时了解评估对象的最新资信状况,但我国评级机构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监测体系,评级结果向社会公布后该项工作便告结束,使评级工作缺乏完整性、系统性,降低了评级信息在有效期内的准确性。2.5.4 评估人才短缺,现有的评估人员对资产证券化这一专门技术缺乏了解。2.6 证券交易涉及会计与税法的调整
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涉及商业银行对证券化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收问题,从当事人角度考虑,争取合法避税,将税收降至最低限度,从而大大降低融资成本;从国家税务部门考虑,必须坚持税收中性化原则(即不因资产证券化融资交易而多缴税或少缴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作为表外融资,财产转让被认定为真实销售,一个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需要调整会计报表并交纳营业税,如果按此纳税,证券化将失去经济价值。在所得税方面,SPV是一个“空壳”公司,如果将其所得纳税,将极大地增加资产证券的成本。同时,包括印花税、房地产税、涉外方面的税收等。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调整税法中相关内容,则资产证券化根本无法进行。3 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策略3.1 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SPV,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重要核心环节均须得到法律的支持,同时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适当的修改,鉴于修改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很大,也可以考虑制订一项有关证券化业务整个流程的临时立法;要明确审批、监管机构,按照分业管理的原则,目前证券化业务的监管主体不太明确,可以考虑成立一个综合监管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法规等管理制度,并负责指导、监督其实施。
目前的法律法规需要在三个领域作进一步的明确―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资产转移的税收问题以及在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过程中征收的各种费用。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树立“出表、免税、少收费”的理念。当银行将贷款从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转移至发行资产证券化证券的信托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时,不应征收任何税负,因为证券化过程中任何税收征缴都会使得证券化无利可图。
此外,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中SPV的法律地位也不甚明确。由于国内《公司法》的规定,SPV这种没有注册资本,只有一笔资产和一笔负债的机构无法注册为公司法人,因此只能选择信托模式。但《信托法》对受托人如何以信托财产为支持发行信托受益凭证并无规定,造成受托机构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无法可依。法律制度的建设应与试点工作齐头并进,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早出台专门法律,如此方能为资产证券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3.2 建立规范的担保与评级中介服务机构
资产证券化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担保和评级机构。前者不仅为投资者增加了一道防范风险的屏障,更重要的是由于自身利益的约束,使得被证券化资产的定价更与其实际价值相符合;后者则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技术,简化投资者所需要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3.2.1 可以成立由政府为主导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与保险的专门机构,负责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和保险,统一抵押申请、抵押估价和抵押合同,使之标准化。3.2.2 成立特设信托机构,该机构的主要业务是进行债券设计、重组、发行、交易活动,并购买银行贷款,使之成为置于金融监管之下的规范化操作,可考虑由人民银行、有雄厚实力的国家级券商及资信卓著的国家银行发起设立。3.2.3 组建中立性评级机构。国家应以法律形式规定评级机构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充当投资银行或财务顾问的角色,割断评级机构与评级申请者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同时不允许证券商在评级机构中拥有股份或评级机构参与证券买卖活动。3.3 培育市场参与主体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交易,需要许多中介机构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比如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会计师、担保人和信用增级方等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在于确保交易在法律、会计、现金流和信用风险等诸多方面合理地搭建结构,明确识别和保护交易中发起人、出售人、发行人、服务方和投资者(受益权证持有人)各方的利益。国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分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两个市场没有联通,加之没有做市商制度,证券流动性和市场交易活跃程度受到限制。如此一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大大受到限制。信用评级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评级机构应站在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对交易的风险发表意见,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维系市场信心。此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资产证券化仍然属于相对较新的概念。尽管参与者可能知道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概念,但未必能充分意识到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好处。在新的概念应用于实际的初级阶段,教育和培训非常关键。确保业务操作在一开始就严格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4 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和人才培养
资产证券化方案设计、运营和处理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一批懂法律、会计、保险、证券、审计、精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运作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他们既要具有先进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而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训必需的金融人才,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我国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中选拔部分业务骨干,请国外的金融机构改革监管人员和资产证券化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以适应资产处理的需要。要多开展试点,为市场各方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并在参与机构的长期磨合中形成市场认可的行业惯例。[参考文献][1] 时卫干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前兆,,.[2] 扈企平探讨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2007,(6).[3] 徐志宏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业务转型金融时报,.[4] 家路美资产证券化助推银行发展证券日报,.[5] 和平“扩容”升温 银行资产证券化加速北京商报,.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国内统一刊号: CN15-1189/N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 国内邮发代号: 16-36
刊社地址: 呼和浩特新城西街141号科技大厦A座 | 邮政编码: 010010
6280620 | 传真: | E-mail:nmkj@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