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另类保险银行

“另类投资”或成保险资金新目标
日05:04  来源:
  本报记者 丁冰 北京报道  一面是下跌的股市,一面是平淡的债市,这让“身价”已达2.7万余亿元、追求绝对收益的资金有些为难。业内人士认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私募股权投资、商业地产在内的“另类投资”或成保险资金关注热点。  转战债市赢取收益  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648.7亿元,平均收益率约2.4%。在股市大幅回调时期,相较于其他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升至53.6%。另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6月,各保险机构持有的国债、政策性债和企业债总金额分别从去年年末的2251.21亿元、3268.47亿元和2134.27亿元,猛增至2347.62亿元、4060.44亿元和2317.17亿元,分别增加96.41亿元、791.97亿元和182.9亿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阎建军认为,投资债券收益稳定,在股市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转战债市是保险资金取得平稳收益的主因。  此外,上半年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降至17.6%。对此,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一位负责人认为,权益类投资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股市下跌风险,不过这个比例并不低。根据保险资金投资和购买的上限共20%推算,权益类投资仓位仍达88%。他认为,保险公司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不会做趋势投资,还将根据自身资产负债匹配、成本收益等进行长期资产配置。  “另类投资”将成热点
  在股票投资收益差、债券收益仍不高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呼唤拓宽投资渠道的呼声渐强。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择机出台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和境外投资试点政策,稳步拓宽投资渠道,更好地优化保险机构资产配置。  “"另类投资"或将成保险资金关注热点。”分析师王小罡说,“"另类投资"是相对于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公开交易市场投资而言,指的是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私募股权和商业地产的投资。”  阎建军认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较高,这一投资领域适合保险公司负债资金运用对安全性、收益性、支付的确定性的要求。“在国外成熟保险市场上,这一领域的投资比例一般在10%至20%,只要风险控制适当,保险资金就可以获得盈利。”  他说,保险资金应争取也有能力进军私募股权(PE)。“保险资金投资PE一旦有章可循,投资运作模式、监管及投资人权益保护等问题明确,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国际上大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都对PE有较多介入,并取得较好收益。”  对于商业地产,王小罡认为,投资收益相对股票投资较为稳定,也比固定收益投资回报率高,符合保险公司稳健投资的原则。“虽然保监会迄今为止并未出台明确法规允许保险资金直接投资房地产,但平安通过旗下信托公司投资商业地产在2007年取得11.2%的投资回报率。未来2到3年,平安在"另类投资"领域的规模有望达1000亿元。”
【来源:】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07/12 05:1306/27 09:0706/27 02:3806/02 15:5605/28 09:1505/14 08:0605/14 05:2905/12 05:13
用户名: 密码:&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和讯网友 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和讯注册用户,请先!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
script src="/track/track_xfh.js?ver=">【香港保险另类缴费方式】通过CHATS来给香港保险交续期保费!
【声明:本博客的文章都为博主的原创,已经在微信公众号跟博客上申请原创保护功能,如有抄袭者保留对抄袭者追究赔偿责任,抄袭者可能微信公众号跟博客被封】
内地客户可以通过香港各家银行网银当中的【缴费】功能来给自己或他人的香港保险的保单来交续期保费,这个在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可是在香港还有个别银行不大争气不提供该项缴费服务,比如:香港招行、香港恒生银行等。
为此我们钻墙挖洞又找了一种另类的缴费方式,利用CHATS来交保费。让朋友们在家通过香港银行网银就可以给香港保单交续期保费了。这里特别说的是香港招行,因为内地开设香港招行的客户较多。
香港友邦的续期保费支付说明中明确说明可以用CHATS方式来交续期保费!
首先解释一下CHATS!
CHATS【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Transfer System】
中文名称:香港行间清算有限公司的自动转帐系统。
香港货币管理局是行间支付的结算机构,所有持牌银行都在香港货币管理局直接持有一个结算帐户。香港行间清算有限公司(HKICL,
Hong Kong Interbank Clearing
Limited)负责管理行间清算与结算系统的运作。香港行间清算有限公司由香港货币管理局和香港银行公会共同拥有。
其实就是不同银行间通过一个中介(香港货币管理局)来给客户做结算的,没什么特别的。
也就是说客户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银行向保险公司的开户行直接来划拨保费,非常方便!
客户首先登录自己的网上银行,在银行汇款里找到CHATS选项,填写相应的汇款信息。
CHATS汇款的手续费在5到35港币之间,不同的银行会有不同,手续费在汇款金额里不体现,要额外收取。
同时很多客户的保单货币用的是美金,用这个方法可以直接用美金来缴费,不用再换成港币来交,节省一些费用。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在家就能把保费交了,很方便,特别是内地拥有香港招行账户的朋友。
注意事项:
1、必须从自己的香港银行账户来通过CHATS交保费
2、交费过后请一定要截图给您的代理人或经纪人,让保险公司去查账,这样才能确保缴费成功!
客户实际通过CHATS缴费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我会研究所有的可能,给我的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让您不用为后续的服务和理赔担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华泰保险十三年另类坚守:终成主流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王梓木不大赞同集团化就是“混业经营”,认为集团化的前提应当是专业化经营。真正好的集团应该是下面有几个特别好的专业化子公司,而不是将所有的公司凑在一起,简单相加,就冠名为集团。
  华泰拨云见日
  在资本市场的巨幅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华泰用数字证明自身。2008年,整个业净资产缩水了1/3&,华泰却保持了5.6&%的净资产增长!此外,华泰尚有2.4&亿的赢利。与此相对照的是,财产险公司整体亏损了120&亿。
  这是华泰多年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智慧结晶。华泰的规模并不大,效益却很好。藉此,华泰已问鼎最佳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名。
  这些年,华泰其实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到别的保险同行发展的速度过快,王梓木内心也着急。在他看来,长时期不惜亏损的做大规模,做大的可能不是保险,而是风险。
  资产管理“芝麻开门”
  秉承审慎的原则,灵活多变的投资策略,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一跃而驰,成为当今市场上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龙头老大,也为华泰保险系最耀眼的明星。它如何做到的?将来又往何处去?
  “华泰资产管理公司怎么样?公司研究部行业研究员待遇怎样?有没有发展前途?”一位名叫zxfjeff&的网友2009年3&月29日19点16分在天涯问答里问。
  “很好,有前途。”10分钟后,他收到了第一个回复。
  “行业研究员待遇不错。”又过了30分钟,他收到了第二个回复。
  的确,华泰的资产管理水平正日益成为华泰保险的一大亮点和金字招牌。相比较华泰财险和华泰人寿位居市场份额10名之外的尴尬,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可谓一马当先,其投资业绩稳居全国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首。
  《管理学家》记者面见王梓木那天,刚好碰见上海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艾宝俊打来电话,于是艾、王两人一通探讨,王梓木希望艾宝俊为华泰手中的资金引荐项目。2009年4&月,中国保监会则刚刚放开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的债权投资和对基础设施的股权投资。至于这些新的领域会否成为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今后重大的投资选择方向,目前尚无从得知。
  华泰资产管理的投资领先优势被看作是支持华泰“做好财险”、“做大寿险”的强大后盾。目前,“做强资产管理”已成为华泰保险集团的发展战略之一。
  以债券投资见长的华泰资产管理公司,股市收获亦颇丰,也因其良好的历史投资收益,使之成为在第三方资产管理领域走得最快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华泰资产管理已成为全国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受托管理第三方资产规模最大、公司数量最多(40余家)的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王梓木如是说。
第三方资产管理
  根据保监会的有关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打理“家族财产”,还可以签约管理第三方资产。由于保监会相关规定并没有对第三方资产的范围作出限定,保险资产管理受托资产范围应该包括保险资产与其他范围的资产。而华泰资产目前接受管理的资产都是保险资产。
  2008年,华泰资产净投资收益率达到5.83%(而2007年这一数字为35%),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多,不能不说业绩骄人。
  华泰资产管理公司为什么可以做到行业第一名?“第一,人的因素比较大;第二,华泰代理了其他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一位不愿具名的其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说。
  因为政策的局限性,那些尚未获批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某些业务只能透过这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去运作。
  市场上那么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华泰呢?王梓木的回答是,“一是华泰的风险管控做的比较好,二是投资收益率相对高一些。我们首先向对方介绍的就是风险管控,钱不能丢,然后才是投资收益。这样,华泰就取得了很多保险公司的信任。”
  华泰管理第三方资产的收益率甚至高过华泰自有资产(华泰保险、华泰人寿)的收益率,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资产配置的不同。当华泰管理第三方资产时,必须按照对方的要求来进行资产配置,主要包括期限的匹配和收益率的匹配。
  也就是说,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按照委托方指定的配置区间范围做出具体投资方案。一般来说,委托方给出的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配置区间范围通常较大,这样,受托方在投资时也会有一定的灵活度。资产管理公司才会有所作为。
  2008年,华泰财险的投资收益率约为6&%,华泰人寿的投资收益率约为9&%。众所周知,财险的资金运用和增量多为短期,因此这部分资金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更多是从长期方面考虑。相反,寿险的钱就相对好用,因为资金量大、期限长。
  华泰资产管理内部有一个统计。华泰资产管理自成立的那一天起,总共为委托人创造了近70个亿的利润,其中,华泰财险和华泰人寿的投资收益不过30亿,其他40多亿都是为其他保险公司创造的。也就是说,华泰资产管理除了为华泰财险、华泰人寿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外,也为整个保险行业做出了贡献。“我们是毫无保留、不分亲疏地同时在做。”王梓木说。
  如若身份换成一个非独立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做法显然会有所不同。此时应重点保证对自身主营业务的支持。道理很简单,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将直接影响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和分红险的分红水平。而市场上,谁的投资收益率高,谁的保险产品就会好卖!当我们为别的保险公司做了这么高的投资收益率,那么它的产品也就好卖了,这不是壮大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吗?
  尽管如此,华泰资产管理还是毅然选择了市场化、公开化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华泰财险、华泰人寿也必须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市场化生存和它的倒逼机制。王梓木说,“谁的市场化程度高,谁的生存能力就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我们宁愿走这一条道路”。
  如果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单独为自身“家族资产”而开设,那么就会降低它的市场化、公开化,专业化程度也会随之降低,资产管理公司就会存活不好。“我们在公司发展中始终遵循市场化的规律,大的方向是按照市场化来掌控的。”王梓木说。
  当然,华泰没有像中国人寿、平安、泰康那样庞大的资金规模,争取管理别人的资产也是一种选择。目前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来自华泰内部(华泰保险、华泰人寿)的家族资产只占1/3&,其他2/3&为第三方资产。
限时、限地、限量、限人
  2005年1&月,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第三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也是自2004年6&月1&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公司成立不久,2005年3&月,华泰资产管理即以投下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第一单而扬名。
  同时,依托于内部独立的地位,以及和监管部门的良好沟通,华泰资产于2006年6&月推出华泰增值投资产品,成为国内首个发行保险投资理财产品的资产管理公司。
  2007年7&月,华泰理财一号投资型保险产品获准在上海地区发售。该产品的突出特点是“保险保障清清楚楚,投资收益明明白白,进出灵活不设门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保险的诚信原则,能够满足广大投保人对保险保障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双重要求。此后,华泰理财二号、华泰理财三号、华泰稳健相继推出。2008年,华泰又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开发出华泰居祥理财家庭综合保险。至此,华泰保险已经有6&款投资型产品面市。
  华泰一号,华泰二号,华泰三号和华泰稳健的产品结构,基本上和开放式基金类似。华泰稳健在存续期内均可申购与赎回。和基金的区别在于,该产品加入了部分保险保障的因素,提供账户价值200&%的家庭财产保险保障。不过,该部分保险折算对应保费的现金并不多,其保障的风险因素有限,包括火灾、爆炸、暴雨等。
  现在看来,华泰一号、华泰二号、华泰三号、华泰稳健,每一个产品都是实实在在地创新。华泰理财二号采用了半封闭式运作模式,存续期内只能赎回不能申购;华泰三号则通过风险的再次分散和收益的高度优化,让投保人获取高于基金平均收益率的投资回报,同时风险比单只基金品种要低;华泰稳健则成为国内首只通过银行系统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销售的理财型保险,成功融合了股票投资与保险保障的功能,投保人既可以分享资本市场收益,又享有公共交通意外风险保障。
  中国保监会批准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一共有9&个,华泰保险就占了&6个,华泰的品种最多,收益最好。其他一些保险公司也在做投资型产品,可是有的却一做就亏。据了解,人保PICC早期开发出来的“金牛”其实就类似于华泰一号、华泰二号。
  华泰的做法是在华泰保险内部成立金融事业部,同时对产品实行限时、限地、限量、限人发行。
  举例来说,华泰一号、华泰二号、华泰三号都仅仅是在上海地区,通过工商银行一家发行,此谓限地;限时,就是产品卖多长时间,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限量,卖10亿还是20亿?就此打住;同时,该业务只能由金融事业部的这一拨人来操作,不是谁做都可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规模和成本。
  为什么要控制规模?保险资金的时限与规模决定了这个钱拿来究竟该如何使用。所以,一个好的投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在面市之前是需要精心策划的,这包括久期匹配、收益匹配、风险匹配各方面都能够匹配上,产品卖出去多少可以盈亏平衡或者赢利等等。
  华泰并没有发动各分公司都来做这些业务。“如果分公司上下都来做这个业务,时间上不一定把握得好,量上也不一定控制得住,尤其是成本上难以进行管理。让分公司来做这些业务,分公司肯定要为此付出管理成本,保费取得成本就会比较高。”其他保险公司往往由全体分公司来做,这样分公司将成本往上一挪,再逐一汇总、合计,产品就不赚钱、亏了。差距就这么一点点,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到底,还是管理问题。
  目前,华泰投资型产品已经形成了从货币市场到股票投资,覆盖预定收益和非预定收益的完整产品线。截至2008年年底,公司投资型保险产品期末规模达178.16亿,较2007年年末增长35.37&%。在资本市场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金融事业部仍创造了人均利润超百万的经营业绩。
  如若不是成立金融事业部……我们无法预想结果会怎样。其实,金融事业部也就是个十来个人的小部门,人数最少时才七、八个人。一个管理方面的小小的创新举措,竟然取得了如此大的收益。审慎是一门艺术
  其他几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依葫芦画瓢,照搬“限时、限地、限量、限人”的投资策略,是否也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王梓木的答案是否定的。“非也”,华泰也确曾出现过产品被“借用”的事件。华泰的新产品一出来,“胆大的”就到市场上拿一张保单回去,照着就做了。
  华泰资产管理团队也隔三差五地会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至于动心不动心、接受不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猎头公司在寻找人才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华泰资产管理。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的前任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王德晓,就是在2006年6&月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时离开华泰,转投阳光财险的,现在已经担纲阳光财险集团的副总裁。王德晓离开之后,淦克兴接任,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和分管投资的主要负责人。分管投资之后,淦克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数目大大减少。据公开资料显示,淦克兴是华泰资产管理2005年刚成立时的CFO&,早先于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
  “很多东西都可以模仿、照搬,惟有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与理念以及相互间的协调是不能照搬的,也照搬不到。”王梓木说,“这个企业能办成功的事,其他企业不一定能成。因为企业有很多约束条件,并非一个人就能左右一切。如果一个人可以左右一切,那就不是制度化的管理,就很危险。”
  同样是做投资,华泰资产管理就是建立在“审慎”的原则之上。虽然,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益与风险都是他们的,资产管理公司只是从中获得管理费,类基金管理,相对无风险运营。但这些保费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不审慎,能成吗?
  华泰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起重大违规事件。一次都没有。华泰也没有将老百姓的钱和国有企业的钱搞丢了。当然,在某些产品和投资事件上,华泰可能也会有损失。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保险公司都是双轮驱动,一个是保险,一个是投资。承保要产生利润和资金,投资要产生收益。为了更好地产生投资收益,保监会也一直致力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从1995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到1999年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再到2004年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丰富已经今非昔比。2009年4&月,基础设施投资新政的出台更是让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由以往的资本市场向实业领域过渡。换句话说,保险资金不仅可以投资股票,还可以投资实业。
  不过,投资渠道的增加是好事,也是难事。好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获利机会,难的是渠道越多,风险越多。为了强化对风险的管控,一个由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牵头、另外三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参与的《保险资金运用内控机制》课题已经于2008年&4月启动,以期制定出一个行业标准,落实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
  一般常规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和管理流程为:依照权限,从上至下,分为经理、账户经理、账户经理助理等几个级别。账户经理的权限约为几亿元。各自在权限范围内发起投资,超过权限的则由上一级人员或部门发起。但无论多少金额的投资均需层层审批,并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进行控制,部门经理和分析师都要签字。
  考虑到风险的控制,某些保险公司倾向于采取“缩小账户经理的权限”等措施。与之相反,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则更为灵性与柔和,还是采用分级授权制度不变,“根据业务性质,按照品种和阶段分级授权,在权限范围内就不需要上一级人员审批。并且,这种分级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请注意,是“按照业务性质、品种和阶段”分级授权,而不是资金使用权限,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级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从一开始,华泰保险就有着良好的投资基因。华泰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虽然不过短短4&年时间,但其历史渊源颇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6年设立的华泰保险投资部。那时,华泰保险13亿资本金一经到位,华泰便拿出其中两个亿做国债,后来,又从两个亿迅速推到8&个亿,公司的半壁江山就攥在投资部手中。从1996年到1999年的3&年间,华泰投资业务主要是在利率变动通道中谋求利润空间,3&年投资赢利5.5&亿。
  华泰在债市上的资金出入极为频繁,甚至有数据可考――13亿资本金的华泰在债券上做出2000亿的交易量。当时主管投资的副总经理,现在的华泰保险CEO&,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赵明浩说:“我们一直把保费收入视为负债,通过理赔再还给投保人,保险业务本身赚不到钱,赚的只是保险资金的时间价值。”
迟来的告白―做大寿险
  华泰人寿的保费规模用短短4&年的时间就赶上了成立13年的华泰财险:两个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当,市场排名相当。放眼望去,市场同行中国平安,拉动其上市及其股价的主要是平安的寿险,而不是它的产险。从这个意义上,华泰集团未来上市,寿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拉动意义。
  2009年5&月4&日,保监会网站例行公布今年1&至3&月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数据,原本中资的华泰人寿突然被列入外资公司之列。保监会在注释栏里备注:自本月起,华泰人寿资本性质由中资变更为外资。这也是国内中资保险变身外资的首例。
  身份的变化源于华泰人寿近日一次增资行为。据媒体报道,保监会近日批准华泰人寿注册资本金从6&亿元变更为7.02亿元。增资后,大股东华泰财险持股比例约为73.8425&%,美国ACE&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约为24.2165&%。而由于ACE持有华泰财险21.33&%股份,相当于间接持有华泰人寿股份15.75&%,也就是说,两项合加,美国ACE&保险集团持有华泰人寿股份略微接近40%。
  根据规定,若全部境外股东参股的比例超过保险公司股份总额的25%,则视该保险公司为外资保险公司(境外股东投资上市保险公司,不受此限)。在寿险业,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保险公司或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0%。
  增加认可资本,提高偿付能力充足比率
  资金的压力可能是华泰人寿接受“变身”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华泰人寿自2005年1&月成立以来的第4&次增资行为。前三次增资分别发生在日、2007年7&月18日、2008年7&月6&日,增资后的注册资本分别为2.695&亿、3.4&亿元、6&亿元,以及此次的7.02亿元人民币。
  只是从数字上看,前两次增资后,虽然ACE&保险集团作为单一股东持有华泰人寿的股份没有逼近25%这一道防线,可是加上它持有华泰保险的股份在内,两项相加,也早已突破认定外资保险公司的25%这一道防线。而保监会在2007年8月之后至今,在每月公布的保费收入情况表里,依然将华泰人寿列在中资栏目。显然,光是数字本身,尚未完全解释中外资性质问题。
  比如2007年7&月18日的是次增资中,“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股份&万股,占总股本的百分之七十五点九九三(75.993%)……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英文名称为ACE&INA&Holdings&Inc.&)持有股份6800万股,占总股本的百分之二十(20%)。”2008年7&月6&日的是次增资中,“增资后,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股份518&,374&,769&股,占总股本的86.3958&%……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英文名称为ACE&INA&Holdings&Inc.&)持有股份68,000&,000&股,占总股本的11.3333&%。”
  非常蹊跷的是,以前的中资股东除了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绝对大股东,其他的如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华铁置业有限公司持有股份莫非集体退场,还是被稀释?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华泰人寿的“变身”也折射出中资股东对经营寿险公司的热情逐渐退去。华泰人寿已成立四年,尚未实现盈利。华泰保险的做法是每年从华泰财险拨出3&~4&亿的未分配利润,“喂”大华泰人寿。未来几年,华泰的战略是“做大寿险”,所以面临的资本缺口只会更大。而且,在经济危机的困局下,国有股东自身也面临着战略收缩,所以坚持不了如此长的时间,或许萌生退意。
  这种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担忧而引发的国有股东的退出,不仅仅在华泰人寿发生,而且也牵连到华泰财险。华泰财险虽然连续12年分红,资本金相对充足,但是由于发展寿险的需要,分红将断流,甚至需要股东们继续补充资金本,股东们将会做何抉择?
  在2009年的一次董事会会议上,王梓木公开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华泰人寿采取更快的步伐,规模更大,那么就会遇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向股东募集新的资本,大家意愿如何?”最终董事们还是希望利用公司的滚存利润来转增资本,来推动华泰人寿的发展。但是这种滚存的利润能够支持多久,多大?还是一个悬念。
  “中国有很多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公司,公司成立前几年都是连续不断地补充资本金。华泰现在只是向产险公司要钱,拿产险的未分配利润向人寿补充一些资本金,但是它会吃得很多,吃得很快,所以我们也会面临这方面战略上的一个财务安排。”这是王梓木在2009年3&月份接待本刊记者时说过的一句话,或可解释此次华泰人寿“变脸”的深层次原因。
  根据经验,外资保险公司对于寿险行业的盈利回报预测一般都在7&到8&年左右,但成立已经满7&年的外资寿险公司中,除了少数几家实现赢利外,绝大多数还在亏损阶段。尽管如此,华泰人寿仅有4&年多的“生活经验”,离7&年盈利期还有一定的距离。
  与此相对应的是,偿付能力监管大网骤然收紧,尤其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要在&日正式实施。它进一步强化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要求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
  这种偿付能力是建立在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实际偿付能力=&认可资产-认可负债。实际偿付能力/&最低偿付能力=&偿付能力充足率。
  在王梓木看来,如果保险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偿付能力怎么也要在3&倍以上。如果是一般性地成长,也必须保持在2&倍。因为100&%~150&%是一个正常范围,否则就会受到保监会的“关注”。保监会会限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开设,产品的审批,乃至保险资金运用的形式、比例,严重时还可实行接管。
  按照新的会准则,华泰人寿的偿付能力,2007年年底数为191&%,2008年年底数为396&%。如果华泰人寿在2009年保持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那么势必在认可资产一栏预留的更为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个比较充足的偿付能力,赢得公司较为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
  “未来两、三年问题不大。就目前华泰人寿发展需要的资本金来估算,我们还够吃两、三年,没有问题。另外,现在我们的财险业务还是确保质量效益型,如果企业始终保持一种盈利状态,还是能够支撑寿险发展的。”
在集团战略的高度上,做大寿险
  做大寿险是华泰未来几年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它不仅可以为华泰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匹配和投资策略提供更丰富的资金来源和更长的使用期限,毕竟寿险资产的使用期限投资匹配和财险有所不同,这部分“钱”更为好用,而且也真真切切关系到华泰集团最后的上市时间。
  前几年,华泰财险已经具备了上市条件,许多“投行”都注意到了。可是华泰不缺资本金,筹来的资金不知何处用。公司的战略在此期间做出了重大调整:筹建寿险公司,不失时机地发展寿险业务,使寿险业务成为公司未来上市的盈利点。
  2008年是华泰人寿成立以来成长最快的一年,全年共完成保费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381.5&%。其中银保渠道实现突破性进展,保费收入合计23.75&亿元,合作银行网点数量从500&个猛增至2462个。省级分公司也从原来的4&家增加到8家,新筹建分公司包括山东、上海、河南、福建四家。
  华泰人寿的保费规模用短短4&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华泰财险13年的规模:保费收入相当,市场排名相同。截至2008年年底,华泰财险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4.88&亿元,华泰人寿的保费收入为26.9亿元;2008年底,华泰人寿在全国寿险市场的排名为17位,华泰财险在全国财险市场的排名为14位。2009年5&月,华泰人寿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过了华泰财险。华泰财险和华泰人寿的市场排名都为第14位。当然,这也是寿险与财险的不同之处。
  的确,中国寿险业的成长空间非常之大。中国人寿保险(集团)2003年6&月30日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短短几年时间,其保费规模已经是产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5&倍,上市价格也高于人保好几倍。“我们也注意到,像平安、中国人寿上市后市场价格很高,但拉动平安上市及其股价的主要是平安的寿险,而不是它的产险。我们也看到华泰发展寿险对公司未来上市一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拉动意义。而且,过去和未来几年是进入中国寿险市场的较好时机,进入和拓展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越晚越被动,越晚成本越高。华泰财险暂缓上市,集中力量去做大寿险,提升公司总体价值,是长远战略的一种选择。”王梓木说。
  华泰2009年进行集团化改组。在王梓木看来,就是将现在的财产险公司更名为华泰集团,然后再把财产险业务剥离出来,单设一个财险公司。华泰集团下辖华泰产险、华泰人寿、华泰资产管理,以及华泰将要设立的其他子公司。至于具体的上市时间,则要等到寿险盈利。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
  本来华泰保险已经做到十三年盈利了,足够具备上市条件。只是由于公司“做好财险,做大寿险,做强资产管理”这样一种战略上的调整,而改变了上市时间。“我们还是觉得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将寿险业务做起来。只是一做寿险就要大量补充资本金,因为寿险前期亏损需要我们用华泰财险的未分配利润填补。由于公司战略调整,使得我们推迟上市。但是这种推迟意味着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进入到未来利润的一个新的储备期。”
  华泰保险在1996年9&月28日公司成立时,看准的正是财产险而不是寿险。当时王梓木正在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主持工作,与人民银行商谈筹备保险公司事宜时,需要给出一个理由。而与它同批次等待审批的新华与泰康,选择的都是寿险。另外一方面,经贸委确实掌管着诸多国有企业,于是华泰保险便另辟蹊径,发起63家超大型国有股东,出资13.33&亿成立华泰保险,华泰的资本金比新华和泰康两家公司资本金的总和还要多。“公司进入财产险领域,是有原因的。我在经贸委工作,当时想着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企业需要更多的是财产保险,还包括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等。当时想着只要能为这些股东服务,将他们的保险做下来,保费就会很可观。”王梓木说。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个人金融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家庭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房屋、汽车、健康、疾病、医疗等,都需要提供保险服务。面对个人的服务,与面对企业的保险服务,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模式。
  “过去十年中,中国的寿险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寿险市场。这种强劲增长预计会持续下去,中国很可能会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寿险市场。预计在未来5&年内,每年的持续增长会维持在15%至25%的水平。”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彭礼定在最近一次的讲话中说。
  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高企的家庭储蓄率,以及受到限制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和医保体系,这样的体系使人们对个人退休储蓄和保障型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
  “如果一个公司有产险、寿险,还有其他资产管理功能,就可以打造一个综合竞争优势。产险和寿险之间,客户资源可以共享、品牌共建,可以向同一客户提供多元优质的产品服务,这样实际上可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形成公司新的总体竞争优势。”王梓木说。
  华泰从2007年开始“类集团化”运作,提出“做好财险,做大寿险,做强资产管理”的“准集团”战略,但是华泰保险集团却迟迟没有面世。王梓木在一次华泰董事会议上对华泰保险2009年实施集团化改组这一战略任务作了深入阐析,并提到“遇到了股权比例障碍等困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目前条件趋于成熟。”
  他说,华泰成立集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一是有利于理顺关系;二是有利于公司战略管理;三是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和监管部门分类监管;四是有利于实现华泰整体上市。目前,以产险管寿险很难顾及到寿险发展。而且,中国保监会对财险公司、寿险公司以及集团公司有不同的监管模式,由华泰财险控股华泰人寿,显然会给监管带来不便。
  王梓木不大赞同集团化就是“混业经营”,认为集团化的前提应当是专业化经营。真正好的集团应该是下面有几个特别好的专业化子公司,而不是将所有的公司凑在一起,简单相加,就冠名为集团。华泰似乎并不想刻意为迎合企业集团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的规定,而为此组建一个保险经纪公司之类的公司,因为那样没有太大的价值。“集团化是专业子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之后,需要资源综合利用时才有必要组建,否则的话还不如将精力放在一个专业公司中。”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下发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企业集团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而控股公司的成立则没有此限制。
  事事并不绝对。像人保、中国人寿在成立集团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机构,“但是需要国务院特批。在审批的时候如果达不到集团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先走控股公司,但是我们仍按集团化进行管理,将来‘孩子’生多了以后再更名为集团,这不是一个实质问题。”王梓木说。
“迟到”的华泰人寿
  华泰人成立于2005年1&月,这已经是华泰保险成立的第9&个年头。公司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创了一个先河―“财险母公司控股寿险子公司”。
  华泰人寿的最大股东是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华泰人寿的注册资本金为2.2&亿元,其中华泰财险占据了近93%的份额,另外六个股东分别是美国ACE&保险集团、华润集团、华北电网公司、亿阳集团、贵州茅台酒公司和昆明华铁置业。除了持有华泰财险22.13&%股份的ACE&保险集团持股比例稍高外,其他五家股东各自持有约为1&%的份额。
  据王梓木透露,其实公司早在1999年华泰保险董事会上就通过决议建立寿险公司,当时的意愿是引进外资,采取合资方式筹建。
  一个大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欢迎外国保险公司向中国保险公司注资,外资最高可持有25%的股权,或者与中国合作伙伴成立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
  正是基于此,1996年11月,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在上海成立。它是由加拿大宏利保险与外经贸信托合资成立的;1997年,法国安盛、德国安联、美国安泰三家保险公司获准与我国保险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法国安盛保险与中国五矿成立金盛人寿保险,德国安联保险与中信实业成立中德安联人寿,美国安泰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到了1999年,英国保诚、美国恒康、加拿大永明三家寿险公司又获批与我国保险公司成立合资寿险公司。英国保诚集团与中信实业成立信诚人寿,美国恒康保险与天安保险成立恒康天安,加拿大永明人寿与光大集团成立光大永明人寿。
  不管怎样,最终浮出水面的华泰人寿并非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而是由华泰财险绝对控股的寿险公司。王梓木解释说,种种原因使得华泰财险选择了另一条路:自己出资设立寿险公司。
  2008年底,外资在华全部财产保险市场仅占1.2&%的市场份额,而外资寿险占比则为4.92%。2007年末,这一数据为外资财险占市场份额1.16%,外资寿险占据整个寿险市场份额8&%,很显然,相对财险而言,外资寿险在中国市场更占据优势。市场普遍认为,中资保险公司比较低效率的销售人员与负利差保单账目,外资保险公司拥有更知名品牌、更专业的销售代表和更好的服务。
  而华泰人寿自成立起,由于比较缺少寿险运营经验,因此,向ACE&取经的机会比较多。ACE&一直对运作寿险业务青睐有加。
  因此,此次华泰人寿变为合资公司之后,保费排名悄然进入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前3名。一方面华泰人寿可以更加灵活、充分地利用外资方ACE的资本金及保险管理经验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设立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等方面,灵活度可能会不如“变身”之前。
十年磨一剑
  企业首先需要盈利,然后才是做大规模。华泰财险经营的底线,就是GAPP调整后有承保利润,这是华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华泰赚的主要还是风险管理的钱,而不是通过投资找出路。王梓木说,投资收益是“锦上添花”,很难做到“雪中送炭”。
  2008年对于华泰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资本市场的巨幅波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华泰保险顶住了重重压力,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谓拨云见天。
  华泰最大的亮点是在2008年行业净资产缩水近1/3&的情况下,还保持了5.6%的净资产的增长。2007年资本市场向好,各家保险公司都靠投资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2008年资本市场一路下挫,很多利润又直接还给了资本市场,最直接表现就是净资产的缩水。可是华泰保险捂住了自己的钱袋子,净资产不降反升,令人羡慕。
  2008年,华泰还有2.4&亿的赢利,这又是一大亮点。与此相对照的是,财产险公司整体亏损了120&亿。华泰的规模并不大,效益却很好。
  数字为鉴。2008年8&月,中企联发布中国服务企业500&强,华泰的销售额排在第294位,收入增长率排在第31位,利润增长率排在第9&位,净资产收益率排在第26位,收入利润率却排在第1&位!
  华泰财险还是最佳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第一名。这一殊荣,是由华泰保险连续三年的经营指标,与其他保险同行的竞技比拼中取得。2008年,由《金融时报》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最具影响力50件大事暨2008中国最佳金融机构排行榜评选”在人民大会堂揭晓,华泰财险获最佳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名,排在华泰后面的两家最佳财险公司是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他们的规模都比华泰大得多。由此可见,新的评比标准,其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绩效和服务水平等因素。
  华泰并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华泰成立之初,保险业务也经历过粗放式的高速扩张。由于管理跟不上,漏洞多,结果是3&年亏4&个亿。当时认为“保险亏损理所应当,投资弥补天经地义”,投资收益也弥补了保险亏损。但仔细一想,保险为什么不能盈利?如果没有13亿资本金,资本市场下滑,投资收益下降怎么办?华泰当时保费规模有限,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承保亏损,可如果补不上,就可能经营失败。保险公司需要一定规模,这样才能有边际收益。但长时期不惜亏损的做大规模,到头来,做大的可能不是保险,而是风险。
  2000年,华泰召开香山会议,提出“不以保费论英雄,要以质量效益比高低”,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进行调整,搬掉了压在公司头上的“应收保费”、“未决赔款”和“汽车信贷保险”三座大山。接着,公司实施转型,引入美国ACE&保险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华泰的战略进一步清晰和完善,形成了“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总体战略。
  2003年,华泰开始了坚苦卓绝的战略转型之路,坚决走“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所谓专业化经营就是在传统产品上不与老公司打阵地战,拼消耗,而是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我们不当全能冠军,只在专项上求得领先”。
  战略转型以来,华泰财险业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连续五年实现了保险盈利,也挺住了2002年至2005年资本市场连续四年的低迷。公司成立12年来,投资收益率平均为12.5%,偿付能力也一直保持在保监会规定标准的10倍以上。2007年,华泰财险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在保费增长、承保利润、投资净收益和净资产回报率四个方面创历史新高。截止2008年底,华泰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净资产达到40亿元。
  华泰的投资业绩无疑是公司连续多年的历史亮点,并成为华泰股东分红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王梓木坚持认为,华泰财险必须努力实现承保利润,这是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根基。“华泰财险经营的底线,是GAAP调整后有承保利润,这是我们始终要求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快发展速度,否则宁可让速度降下来。对华泰来说,‘好’是第一位的,‘快’是第二位的”。
  如何看待投资与保险的关系,过去通常比喻为保险公司的两个轮子,一架飞机的两个引擎。在两个月前召开的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上,王梓木又发表了自己新的观点。他认为,对财险公司来说,风险管理是其基本功能,赚的应当主要是风险管理的钱,而不是通过投资找出路。尤其是当前保险资金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律动异常,风险加大,并且财险公司提供的现金流非常有限,年化不到30%,依靠投资收益去弥补保险亏损非常困难。财险公司应将投资收益当作“锦上添花”,而不应视为“雪中送炭”。今年资本市场好转,投资收益弥补了承保亏损,可称其为“雪中送炭”。去年资本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保险公司的净资产缩水三分之一,这时期的投资亏损对保险来说就变成“雪上加霜”了。
  下面一组对话,王梓木董事长主要与我分享了华泰保险的质量效益型战略举措。
  管理学家:持续且尚未见底的金融危机,以及10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保险法》新政,对华泰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梓木:新《保险法》及新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特别强调了风险的管控,强调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强调创新产品的重要性,以及保险业要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包括在投资领域的拓宽等等。这些都意味着市场行为的规范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对于华泰来说,就意味着更多、更好的机会。
  管理学家:这种机会,是仅仅是对华泰而言,还是其他保险同行都是如此?
  王梓木:机会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各家公司的准备度不同,抓住机会的能力有大小。当前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或者经济困难时期,对大公司,对管理和质量效益好的公司有利,对小公司,质量效益比较差、管理比较落后的公司是不利的。客户会向大公司、好公司转移。
  中国保险公司在同一市场环境下,各家企业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有的需要治理整顿、转型,有的需要扩展,有的需要专业化经营,有的需要产品创新。由于历史的不同,大家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很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有的会跑得更快,有的会跑得慢,而且各家保险公司的市场策略会有所不同。
  管理学家:值此之际,华泰有哪些东西需要坚持?哪些新元素需要注入,这些新元素是什么?
  王梓木:一是要继续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不动摇;二是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三是要在关键时期敢于变革。
  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需要具像化,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坚持质量效益型通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不坚持质量效益型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完全可以辨别出来的。当我们的投资获得了丰厚利润,们还要不要坚持严格的承保条件?还是放松标准,认为反正现在有了钱,为了要规模就可以上一些质量效益比较差的业务?这就不是坚持质量效益发展战略,是质量效益型战略发生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动摇。
  职业经理人会本能地追求规模,认为有了规模,就有了费用,有了地位,有了话语权。中国人总是喜欢追求大,企业评级也是根据销售额来评定。华泰各地分公司有本能上规模的冲动,因为面子上会好看。世界500&强是以“大”和“好”为条件的,中国的企业以为“大”就是“好”,其实不然。
  企业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企业的命根子?这本来在市场经济当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认为,企业首先需要盈利,然后才是做大规模。没有效益的企业,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是企业公民的犯罪。
  坚持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华泰公司安身立命的法宝,是公司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在企业文化当中将之称为“心中的圣火”,我们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它,它不仅仅是战略,还是公司制度、是管理流程,是印在每个华泰人心里的企业文化。
  至于有哪些新元素需要注入,这些新元素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新元素注入就是企业要不断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渠道创新。华泰作为市场上的后进入者,尤其是作为规模不大的公司,不能和老公司在原有地盘上阵地战,要善于发现一些新领域,制造一些新产品,提供一些新服务。也就是说,发现“蓝海”,进入“蓝海”,摆脱“红海”。同时围绕这些新产品、新服务,管理上也要创新,销售渠道上也要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元素。创新中我们也不排除从国际上引入一些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像董、监事责任险。
  此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能需要重大的变革。这时不能守旧,要勇于迎接新挑战,防止企业老化。
  管理学家:刚刚您也讲到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是一个具像,而非抽象。那么,华泰从2000年香山会议就一直在宣讲质量效益,一讲就是十年。这十年过程中,质量效益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人心的?
  王梓木:刚开始,我们上面在讲质量效益型,下面的分公司还是喜好做规模,这需要把利益的支点统一起来。
  首先,大家在理念上要清楚,做企业就要追求利润,不能亏着做,亏着做到后来就还不起,好几年都补不回来。这是一个理念。
  接下来,公司有详尽的预算管理,要求综合成本率不能超过100%。这是制度。
  其次,还会有业务流程的审批。亏损的业务,不符合承保条件的业务,上面审批通不过,下面想做也做不了。因为流程审批的权限在上面。当然,如果你做的很好,资历很深,已经有足够的迹象证明你能够很好的把握此事,公司会适当地将权力下放,这就是流程。
  再次是文化。华泰已经进入绩效文化阶段,将KPI&指标细化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来考核。每个人都有KPI&指标,副总经理有,总经理有,我也有。各自在分管领域中,职责非常明晰,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每年都会做相应地调整。
  比如我们强调质量效益,强调续保,强调是控制费用率为主,还是赔付率为主,这些赔付率和费用率都成为不同产品线、不同管理阶层的KPI&指标。这时候,质量效益就是作为一种制度、流程和文化印在企业当中的。理念上要坚持质量效益,实际工作中也要遵循这个路子,个人想偏离它很困难,否则就必须换人了。
  管理学家:这种KPI&指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并健全的?
  王梓木: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了。当时很简单,主要针对公司领导团队,以完成预算为标准。设置奖励制度时,采取风险抵押金的办法,每年只能领取奖金的1/2&,剩余1/2&要递延到明年。明年要是完成了预算,那一半可以返给你,若完不成预算,对不起,那一半就被扣了。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大小年。
  做企业最怕的就是一年好一年坏,今年好做,就努力做,员工拿了很多奖金;明年年景差了,也罚不了员工的钱,该发的钱也已经发完,这样企业就没有连续成长性。这种方法就是将前后年用一条线给串起来,避免出现大小年。
  后来我们就请来了翰威特公司,对我们实施了岗位评估和职能定位。建立起一整套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薪酬体系,覆盖了公司全体人员。这套办法取代了原来的办法,更进步了。到年底时,每个人领多少奖金合适,由考核制度自动推演出来,公平合理,而不是靠领导人“拍脑袋”。
  公司要做好,关键是两个机制。一个是制约机制,一个是激励机制,缺一不可。有的公司制约机制不健全,有的公司激励机制不健全。制约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是说该谁的权力就给谁,如股东的权力,董事会的权力,薪酬委员会等委员会的权利、经营班子的权力都很清晰,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制约,建立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做好一家公司必须处理好相关人的利益。我曾经把华泰公司的价值比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一边是客户,一边是股东,一边是员工,三个边同时延长,中间面积最大,哪个边单独延长都不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利益最大化应该是三个边等边延长,这是最为合理的。
(责任编辑:保险吧)
------分隔线----------------------------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中国保险网-保险时讯提供保险行业相关新闻资讯的一个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资金另类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