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万=()万,15000万=()亿

争做文明市民,创建卫生县城!
崛起:从3900亿到15000亿(图)
  【开栏的话】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安徽日报今起开辟《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专栏,集中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江淮儿女开拓奋进、建设美好安徽的信心与决心。
  常欢欢制图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省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快速稳健运行的10年。今天的江淮大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崛起的安徽,已进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阶段。
 生产总值从3923亿元跃升到15110亿元,2003年至2011年,我省经济划出了一条又快又稳的增长轨迹,加速崛起态势强劲。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速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2011年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达到7061.7亿元,比2003年增长5倍以上。
  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省发展思路日渐清晰,发展理念日益提升,发展道路不仅更加凸显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安徽特色。”说起十年来安徽经济发展,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郭浩深有感触。
  2003年,乘着党的十六大东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861”行动计划的宏伟设想。其中“1”的内涵是指,到2007年底全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两年迈上了1000美元的标志性平台。登上了这个台阶,我省乘势而上,对“1”的内涵及时做出调整: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09年,我省提前一年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在跨越发展中,昂首进入“万亿俱乐部”。
  一个个跻身全国前列的数据,是我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最好诠释:2011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总产量达3135.5万吨,比2003年增长41.5%。10年间,我省汽车年产量从26.4万辆,增长到117万辆,成为全国最大、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研发基地。 10年前,安徽冰箱、洗衣机、空调年产量合计760万台;去年,三大白色家电产量达7565.45万台,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大省。
  一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靓丽数据,则绘出了安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曲线。2003年至2011年间,我省财政收入从412.3亿元快速增加到263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6778元、2127元迅速提升到18606元、6232元。随着财力增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落到实处。 200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12项民生工程,2011年扩展到33项,短短5年时间,我省用于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总规模超过1300亿元。真金白银的惠民举措,赢得了老百姓由衷地赞许。
  发展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2008年,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安徽,遇到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直面挑战,“危”中抢“机”,省委、省政府深谋远虑,提出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获得国务院批复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皖江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4.5%,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劲引擎。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处长谢枫说,近年来,我省抢抓机遇,加速转方式调结构:抓住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煤、电、钢铁、水泥迅速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机遇,汽车、家电产业迅速崛起。
  2008年10月启动建设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省在应对危机中的又一大手笔。这项综合改革,提出了“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创品牌”的总体目标。到2011年底,原定5年完成的三大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年均增长60%以上;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成为全国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
  在试验区牵动下,全省“十一五”主要创新指标位次快速前移,高新技术企业1335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0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十五”末的全国第19、18位分别提升至第8、7位。
  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离不开皖北振兴。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出台两个“10条”,真招实措、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振兴皖北。皖北6市5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增长约两倍,工业化率提高11.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约6.4个百分点。
 三大战略平台,三大发展支撑,安徽经济在危机中实现了漂亮的“V”形反转。 2010年和2011年,我省经济增速达到14.5%、13.5%,分别比全国高4.2、4.3个百分点,“十一五”精彩收官,“十二五”良好开局。
  奋进中的安徽已经站在一个厚积薄发的新起点,迈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踏上兴皖富民的新征程。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一幅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宏伟画卷正在铺开,科学发展的江淮大地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安徽日报 记者陆列嘉、李忠、郑莉)
主办单位: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和县人民政府网络信息中心协作单位:  皖ICP备号&&在线咨询电话:
您的位置:
本文网址:
上海鑫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总部:上海市中山西路999弄华闻国际大厦1010室(近安顺路)
电话:021-/42/46/48
杭州分公司:杭州市绍兴路337号夜风现代之星1505室北京分公司:北京朝阳区西坝河东里83号楼底商纤姿宁波分公司:宁波市百丈东路968号阳光公寓B座703
上海总部:上海市中山西路999弄华闻国际大厦1010室(近安顺路)
电话:021-/42/46/48 传真:021- 版权所有:上海鑫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执行时间0.0469秒 查询数据库23次当前位置:
崛起:从3900亿到15000亿(图)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常欢欢制图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省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快速稳健运行的10年。今天的江淮大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分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崛起的安徽,已进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阶段。
  生产总值从3923亿元跃升到15110亿元,2003年至2011年,我省经济划出了一条又快又稳的增长轨迹,加速崛起态势强劲。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速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2011年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达到7061.7亿元,比2003年增长5倍以上。
  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省发展思路日渐清晰,发展理念日益提升,发展道路不仅更加凸显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安徽特色。&说起十年来安徽经济发展,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郭浩深有感触。
  2003年,乘着党的十六大东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861&行动计划的宏伟设想。其中&1&的内涵是指,到2007年底全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两年迈上了1000美元的标志性平台。登上了这个台阶,我省乘势而上,对&1&的内涵及时做出调整: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09年,我省提前一年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在跨越发展中,昂首进入&万亿俱乐部&。
  一个个跻身全国前列的数据,是我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最好诠释:2011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总产量达3135.5万吨,比2003年增长41.5%。10年间,我省汽车年产量从26.4万辆,增长到117万辆,成为全国最大、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研发基地。 10年前,安徽冰箱、洗衣机、空调年产量合计760万台;去年,三大白色家电产量达7565.45万台,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大省。
  一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靓丽数据,则绘出了安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曲线。2003年至2011年间,我省财政收入从412.3亿元快速增加到263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6778元、2127元迅速提升到18606元、6232元。随着财力增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落到实处。 200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12项民生工程,2011年扩展到33项,短短5年时间,我省用于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总规模超过1300亿元。真金白银的惠民举措,赢得了老百姓由衷地赞许。
  发展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2008年,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安徽,遇到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直面挑战,&危&中抢&机&,省委、省政府深谋远虑,提出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获得国务院批复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皖江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4.5%,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劲引擎。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处长谢枫说,近年来,我省抢抓机遇,加速转方式调结构:抓住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煤、电、钢铁、水泥迅速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机遇,汽车、家电产业迅速崛起。
  2008年10月启动建设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省在应对危机中的又一大手笔。这项综合改革,提出了&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创品牌&的总体目标。到2011年底,原定5年完成的三大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年均增长60%以上;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成为全国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大政策试点。&[1]&&
            编辑:
     
版权声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24小时新闻排行
安徽国内国际
搜索热词        来源:360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000日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