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岷州中学的美女大酒店百度百科

岷县岷州中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岷县岷州中学
(原岷县蓓蕾中学)始建于2004年9月,位于城西三公里处,是一所新建的。
岷县岷州中学简述
(原岷县蓓蕾中学)始建于2004年9月,位于城西三公里处,是一所新建的。
学校于2008年秋季开办了高中教育,现有在校学生2800多人,其中初中生约1000人,高中生1800多人。现有教职工206人,其中硕士学位9人,本科学历179人,专业合格率100%。
岷县岷州中学办学精神
学校办学精神为:艰苦不可怕,困难更有为;求实创新,敢为天下先。学校办学理念为: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
岷县岷州中学学校资质
自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肯吃苦、能战斗的教师队伍,领导班子高效务实,团结奋进。学校狠抓教学常规,实施“三全”管理(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大胆尝试特色教育(全面教育、关爱教育、诚信教育),走教研兴校、质量立校、创新强校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历次统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2007年首届毕业中考、会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5年12月学校被县教体局评为“文明学校”,2006年7月被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定为“军民共建单位”,9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定西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校长杨明勤荣获“省园丁奖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青年”等称号。教师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十名教师在全县“优质课、创新课”及“课件”大赛中获奖;三十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县举行的各种竞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同时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校园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兴趣小组开展有力,校报《蓓蕾》进一步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展现了现代师生的精神风貌。
岷县岷州中学学校现状
学校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3栋,配有实验室6个、实验辅助室6个。学生宿舍楼2栋,餐厅楼、图书楼各1栋,藏有图书15000多册。综合办公楼、艺体馆、蓓蕾广场、二号餐厅楼及内环径400米跑道(内有草坪足球场)的大型运动场也在积极推进之中。按照发展规划,学校建设完成后,将有单体建筑11幢,建筑总面积约35500平方米。届时,学校共设置教学班约100个,高中在校学生5000多人,约占全县高中在校生的40%。
建校10年来,学校自筹资金近80万元,建成琴室,图书室,生物、化学、力学、电学实验室;订购了体音美教学及活动设备,安装校园无绳播音及智能播放系统,硬化道路,购置办公设备;培植草坪,栽种优质树种,绿化校园环境;建成300多米长的融水坝、围墙为一体的文化长廊;安装防盗门窗,配套建设学生微机室。2007年4月,学校又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师学习中心,装有初、高中版资源库,接通宽带网。2013年初、高中部个班配套先进的,实现了“班班通”校园工程,并建成了现代化多功能厅。以上建设的完成,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岷县岷州中学校园建设
400米环形已经投入使用
2号餐厅楼于5月25日正式开业投入运营
正在建设1万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定西(甘肃省地级市)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甘肃省地级市
(甘肃省地级市)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是辖地级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1]
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的“东大门”。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之乡”。[2]
早在战国时就在(今临洮)设置,今各县区地域均在辖境。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地理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陇西、临洮、岷县、定西多次成为州、郡、府一级行政机构的治所,是甘肃中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定西是古代“”上的,又是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和毗邻。
定西历史沿革
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
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此后定西长时间属陇西、秦州。时期战事频繁,今定西地先后属、、、、、等政权。南北朝定西分属秦州、河州二州。北魏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屡有更迭。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唐元年(742年)改岷州为和政郡。元年(758年)复置岷州。二年(761年),攻陷岷州,后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吐蕃统治今定西地区长达300多年。
北宋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故地,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为“定西”得名之始。金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元代定西属。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为安定州。明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明清定西属巩昌府。
民国3年(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属甘肃省兰山道。民国25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3年(1944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9月,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
解放后,1949年设定西专区,专署驻定西县,辖定西、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等7县。1950年,将静宁、海原、西吉3县划归平凉专区;原属临夏专区的临洮、洮沙2县和原岷县专区所属会川、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定西专区辖7县。
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皋兰县及原属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入定西专区。
1958年由皋兰、靖远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白银市,原由省直辖,后委托定西专区代管。撤销景泰、皋兰、永登3县,先将景泰县并入皋兰县,又将皋兰县并入兰州、白银2市;将永登县并入兰州市。撤销会川、渭源2县,将会川县并入武山、渭源2县,渭源县并入陇西、临洮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入定西专区。辖1市、8县。
1960年靖远县划归白银市领导。1961年,白银市改由省直辖;恢复皋兰、景泰2县,由白银市领导;将临洮、岷县2县划归临洮专区;定西专区辖5县。1963年原属白银市领导的靖远、皋兰2县和原临洮专区所属临洮、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定西专区辖9县。
1970年,定西专区改称定西地区;将榆中、皋兰2县划归兰州市领导;定西地区辖定西、靖远、会宁、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等7县。
日,撤销定西地区,设立地级定西市,定西市辖原定西地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和新设立的安定区。[6]
2004年撤并乡镇后,乡镇数量由原来的168个缩减为119个,其中镇建制为60个,乡建制为59个。
定西行政区划
截至日定西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即和、、、、、岷县6个县。
名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
(2015年)
行政区划代码下辖区域
、、、内官镇、、、、、、、、、、、、、、、、、
、、、、、、、、、、、、、、、、、。
、八里铺、新添、辛店、、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龙门、窑店、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
、、、、、、、、、、、、
、蒲麻镇、西寨镇、梅川镇、西江镇、闾井镇、十里镇、茶埠镇、中寨镇、清水乡、马坞乡、寺沟乡、麻子川乡、秦许乡、禾驮乡、维新乡、申都乡、锁龙乡
、、、、、、、、、、、、、、、
、、、、、、、、、、、、、、、、备注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1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人口截至2015年底。[3]
2016年5月,经甘肃省民政厅研究批复,同意撤销定西市陇西县柯寨乡,设立柯寨镇;同意撤销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乡、殪虎桥乡、盐井乡、四族乡、石川乡、草滩乡,设立大草滩镇、殪虎桥镇、盐井镇、四族镇、石川镇,草滩乡撤乡改镇后更名为贵清山镇。以上7个乡改镇后,行政区域界线和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定西市共辖67个镇,5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7]
定西地理环境
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8]
。北与兰州、相连,东与平凉、毗邻、南与接壤、西与州、州交界。总面积20330平方千米。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定西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
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全境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海拔在米之间,平均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以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包括和、、三县和。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包括、两县和渭源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为暖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
定西自然资源
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水电资源很丰富,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定西市20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87万千瓦以上,可供开发利用45万千瓦。定西市2011年有5座330KV、15个110KV、63个35KV变电站电网,承载能力大电力供应充裕。漳县的、渭源的莲峰山、首阳山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通渭温泉等都极具开发价值。甘肃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定西电网的承载能力强大电力供应充裕。
定西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50多种,其中黄金、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石、硅石、汉白玉等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漳县红柱石储量1亿多吨是世界第四、国内第一大型矿床;岷县寨上金矿资源量108.6吨,是甘肃境内探获的第二座超大型黄金矿床;花岗岩、大理石及盐岩储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和3.5亿吨。
日零时,定西市常住人口为2698622人。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702559户,家庭户人口为26257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9人减少0.55人。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73169人,占50.88%;女性人口为1325453人,占49.1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36下降为103.60。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6066人,占18.38%;15-64岁人口为1969126人,占72.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233430人,占8.6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9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6个百分点。
定西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056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62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619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454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定西是古代“”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定西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定西市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4]
定西第一产业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定西市2013年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5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55.25万亩。定西市粮食总产量达153.24万吨,增长11.55%,其中夏粮和秋粮总产分别达15.84万吨和137.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
长-26.66%和15.08%。年末大牲畜61.45万头,比上年增长3.98%。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93.22万头、29.78万头、87.08万只和309.3万只,分别增长2%、0.71%、2.45%和-2.47%。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96.46万头、5.91万头、40.26万只和258.0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68%、2.07%、3.55%和-1.06%。全年8.84万吨比上年增长4.25%;禽蛋产量9279吨下降2.47%;鲜奶产量8582吨增长8.34%。[4]
定西第二产业
定西工业已步入依托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围绕资源搞开发的发展阶段,铝冶炼及深加工、现代制药、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精盐化工、装备制造、矿产电能开发、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定西市2013年完成4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53亿元,增长19%。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88亿元,增长2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9.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21.9%。
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59%,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增长6.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4.41亿元,增长43.5%;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增长42.5%;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62亿元,增长5.6%。
2013年发电量14.1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7%;塑料制品1.42万吨,增长35.6%;铝材23.72万吨,增长101.6%;水泥354.92万吨,增长33.9%;中成药0.22万吨,增长68.5%。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53亿元,增长39.55%。产品销售率为9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增长52.96%。[4]
定西第三产业
定西市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2013年完成客运量5277万人,比上年增长6.47%。货运量4558万吨,增长39.73%。客运周转量244619万人公里,增长10.08%;货运周转量1036681万吨公里,增长42.08%。全市客运线路487条,公交线路25条,公交车辆305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辆1908辆。
2013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16.1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966.5万元,增长26.66%;电信业务收入109844万元,增长15.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6.23万户,比上年下降14.82%;移动电话用户223.96万户,增长14.42%。电话普及率达到86.69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8.04部。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34%。
2013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292.8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7亿元,下降16.81%。旅游综合收入占的比重为4.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1.29%。[4]
定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漳县、岷县两县实现了“两基”目标, 全市“两基”工作全面达标。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教育”。[9]
2013年末定西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171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468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5744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1698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8752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8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10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1%。2013年,向中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31685人,比上年下降3.27%,高考录取率达到6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10]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定西一中安定区定西市电大
 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 安定区内官营中学    
2013年定西科学技术支出32982万元。2013年评定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6项;认定登记技术服务合同44份,交易额1.5亿元,增长20%。受理专利申请359件,比2012年增长36.5%;授权专利203件,增长39.0%;授予发明专利权15件,下降0.1%。[10]
2013年定西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62%,占生产总值的1.49%。201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0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视台8座,电视发射机16部,广播调频发射机30部。有线电视用户9.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万户。2013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7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5%。《定西日报》全年共发行355期,累计发行3万份。[10]
2013年末定西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41个,其中医院29个,乡镇卫生院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村卫生室1947个,门诊部26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0个,卫生监督所7个,采供血机构3个,健康教育所2个、在职医学培训机构1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123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491人,注册护士271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924张,其中医院8209张(综合医院5461张,中医院2398张),乡镇卫生院3234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6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5张。[10]
定西社会保障
2013年末定西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90903人,比上年增长4.4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6403人,增长4.15%;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7255人,增长2.1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2536人,增长1.2%;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5983人,增长10.1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98859人,增长22.83%;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527489人,增长1.72%。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5.8亿元,增长16.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3.9亿元,增长31.1%。
2013年末定西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235.66万人,参合率达到95.91%,较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68003.97万元,比上年增长9.13%;累计受益268.8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3%。2013年城市医疗救助 5.05875 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2.9981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的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51.6 万人。定西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8662 人,2013年共发放城市低保资金 15852 万元。全市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03281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 60817万元。[10]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同时还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
定西地方特产
陇西的、、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甘肃省“名特小吃”。“清吉”牌洋芋、“雪川”牌精淀粉、“效灵”牌和“星月”牌中药材、“足赤”牌肉制品和“陇原岁月”牌白酒等11个名优产品提高了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岷县当归、洮河绿石 砚中瑰宝、通渭荞圈圈、雪山驼掌、临洮干甜醅等。
定西文化遗产
二郎山花儿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
通渭小曲戏第三批
定西城市荣誉
区域荣誉安定区中国马铃薯之乡陇西县中国黄芪之乡渭源县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临洮县:中国花卉之乡、之乡通渭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岷县中国当归之乡、中国之乡中国之乡漳县中国之乡
.定西党政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
.甘肃日报网.[引用日期]
.:丝路明珠网[引用日期]
.定西党政网[引用日期]
.新华[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引用日期]
.定西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网.[引用日期]
.安定区政务网[引用日期]余子俊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余子俊(1428年-1489年),字士英。四川(今四川省金星村)人,祖籍(今属)。名臣。二年(1451年),余子俊登士第,授户部主事,进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巡抚延绥时,苦筑延绥长城,史称“尽心边计,数世赖之”。[1]
巡抚榆林时,与徐廷璋、并称关中“三巡抚”。[2]
官至、。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逝世,年六十一。追赠太保,谥号肃敏。有《余子俊奏议》、《余肃敏公奏议》等,今已佚。《》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3]
余子俊人物生平
余子俊初入仕途
余子俊祖籍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时入蜀地,遂定居四川。余子俊十岁丧父,自幼有大志,异于常人。
二年(1451年),余子俊考中进士,被授予江西司,升为户部福建司。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
天顺四年(1460年),出任,遇到灾年,余子俊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4]
在任六年,位居关中七府之冠。
成化二年(1466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由于推荐,余子俊被任为陕西右,督三边军饷。次年提升为右。
成化六年(1470年),转任左布政使。半年后,朝廷授余子俊右官职,巡抚延绥。[5]
余子俊兴工修筑
王锐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余子俊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鞑靼)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尚书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不久,鞑靼军进入,又入侵,余子俊先后与、许宁一起击败鞑靼军。[6]
这时,鞑靼军占据河套,朝廷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认为余子俊说的对,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7]
余子俊先因军功升为左。第二年,又因捣毁红盐池巢穴有功,升为右。由于巢穴被捣毁,鞑靼军因此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就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瞭望和避箭。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因为母亲年老恳求回乡,朝廷安慰挽留余子俊,没有批准余子俊返乡的请求。[8]
余子俊主要政绩
当初,是的地方官署所在地,所辖、都在镇外。鞑靼军用轻骑入境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鞑靼军往往得利而去。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鞑靼军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9]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余子俊调抚陕西,在余子俊任西安时,曾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他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时间长了渠水往外漫而无法排泄,此时,余子俊主持在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岷州栗林羌反叛,余子俊埋伏军队突然出击,将其击败。[10]
余子俊免遭陷害
成化十三年(1477年),朝廷召还余子俊任。余子俊上奏章申述明确条例十项,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贡章地,找借口向朝廷要求。余子俊说不能答应,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贵州巡抚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请求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余子俊说叛军在四川,而贵州请求征讨,是为邀功,上奏章止息这件事。当初,余子俊疏论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宪宗由于的缘故宽恕。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才免遭陷害。[11]
余子俊晚年生活
三年服丧期满后,宪宗授余子俊,不久加封。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天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12]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这次余子俊又巡视边境,余子俊坚决要推行,余子俊说东起四海治,西抵黄河,连绵一千三百余里,旧有墩一百七十个,应增建四百四十个,墩高宽都是三丈,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几个月可以完成。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年成不好,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陡然兴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难。余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到冬天,余子俊上疏请求还京,宪宗听信谣言,改任余子俊为左都御史,抚巡大同。宦官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又弹劾余子俊以私人恩怨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余子俊辩白,宪宗发怒,责备阮勤等。而给事中、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宦官大半想搞垮余子俊。工部侍郎等前往调查,按实事情况公平地对待,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是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耗费财物,劳动百姓,不能说没有罪。于是削去太子太保职,退休回家,这时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13]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宪宗醒悟到余子俊无罪,又召余子俊回来任职,仍加封太子太保。明孝宗继位,因余余子俊是先朝老臣,对余子俊更加尊敬。弘治元年(1488年),余子俊上疏陈述十件事,完后又陈述边防七件事,孝宗大多同意实行。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病重,还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便逝世,享年六十一岁。孝宗为其辍朝一日,追赠、,“肃敏”,授其一个孙子为官[14]
余子俊人物评价
:今余公之建功,在延绥、环庆之间,盖二公(、)故壤也。而榆林边墙之修,延袤余二千里,虏人望望而去,边民优游以嬉者,余二十年矣。使继公者人人皆体公心,踵而葺之,使母致废坏,则公之功留於後世者,岂下二公哉?夫天之於夷狄,固限之以山川,山川不足,而以人补之,因厄塞之阙、顺形势之便,以扼异类之冲突,似不过是。……而公则遂矣,且有效矣。而或者不废其前功,而顾逆料其后弊何哉?忌之也,亦非专公也。方公建议时,有云凡事务须足到目过、似能经久者,方始之。予固知公非苟然而漫之者,边墙之修成不成不足惜,而所惜者民财。民财不足惜,而所惜者国计。呜呼!决一已之弘,而忘国计之大,斯人何人哉?[16]
(《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
、:子俊沉毅寡言,团达有才略。论者谓其所施设,在狭西为多。在延绥功尤卓绝,边人利之至今。及用于北边,时与地异,而行之不疑,其招物议以此。然忧勤为国,始终不变,一时臣僚亦罕有其云。[17]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①博达有才略,宏施利断,不殉世耳目,以尼事功。初守西安,辄擅发赈,及引渠为民利。成化中,历陕西藩使,并巡抚经略榆林,墩台延袤二千里为固备,且请置榆林卫,垦旷土为屯,致器训莳,虏至必啮指莫敢近。又开泾阳堰以便溉,凿南山道以便饷,奏易南北更戍,收岷番之捷。公略边务,广蓄储,有警,辄厚尝,下乃用命,官至兵部尚书。[18]
(《》)②群公者惕警之遗,自幼而老,砥砺之风自子而孙,浑厚英发之气自家而国,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于药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气腴矣。(《国琛集》)[18]
:昔先襄毅()以撼去位,余公继入为兵书。余承乏职,方览故所存堂稿,皆明确可为法守。其所经画边事,大都重修守先墙堡,意深远矣!当是时,市事不常有,间被边患,犹有余力。及板筑频年,通市烽火,稍希练习,兵将绸缪,户牖可置不讲乎?窃迹二公勋名在榆林尤着,而才干宇局。及出处会遇,亦略相同。公即旋罢旋起,席不及温。襄毅一蹶,竟不复起。成功难居,多口难调,岂非命耶?[19]
:子俊无首功,然修筑之利,至于今之言守者祖焉。[20]
:①一国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师,以匡王国,惟()是赖。,制变弭患。虽事难隃度,而枕席度师。或躬亲简练,而旌麾改色。本朝如于忠肃()、王庄毅()、项襄毅(项忠)、余肃敏、马端肃()、刘忠宣()、王恭襄(王琼)、李康惠()、王康毅()、王襄敏()、杨襄毅(),诸公之在枢密,尤为矫矫。[21]
(《皇明经世文编》)②有若刘庄襄()之造车、余肃敏之修边、潘司空()之治河、徐文定()之制器,考其遗制,允为国工。(《》)
:①余子俊尽心边计,数世赖之。[22]
(《》)②、诸人,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可与余子俊、先后比迹。[23]
(《明史》)
余子俊轶事典故
余子俊当初建造的榆林边镇城墙,有人怀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鞑靼入侵后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寇入侵内地,许宁等追逐的鞑靼军被城墙濠沟所困,四处乱跑而出不了城,于是被打得大败,边镇的人更加思念余子俊的功劳。[24]
余子俊每天到半夜才睡,余子俊曾说:“大臣为国,应当不考虑自身利害关系,怎能躲避埋怨换取恩惠,为保全自己作考虑?”因此榆林的边墙工程才开始,怨言诽谤众起,余子俊态度更坚决,终于大功告成,有利于后世几代人。余子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母丧守服时,要儿子余蜫不参加会试,余子俊说:“虽然律令上没有这条,但我于心不忍。”本当荫庇封儿子官职,余子俊改为荫庇封弟弟官职。[25]
余子俊个人作品
《·艺文志》载有《余子俊奏议》六卷。[22]
《》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3]
《》有《余肃敏公奏议》三卷。
余子俊亲属成员
父亲:,曾任户部郎中。[26]
儿子:,字奠邦,别号青野翁,官至指挥同知。
孙子:,登进士第。官至翰林修撰;,登进士第,官至云南佥事。
余子俊史料记载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三》[17]
《·下卷》[18]
《·卷二十九》[19]
《·卷二》[20]
《·卷十六·经济名臣》
《·卷三十八》[16]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1]
.国学网[引用日期]
《今献备遗·卷二十九》:方巡抚榆林,时罗山徐廷璋巡抚宁夏,亦浚壕筑墉缮亭障有功,当是时,禹阳巡抚陜西,称关中“三巡抚”。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三》:上辍视朝一日,赐宝镪万贯,给棺歛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谥肃敏,官其孙一人。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殆知阁[引用日期]
.殆知阁[引用日期]
.殆知阁[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廕子,移以廕弟。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父祥,户部郎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岷州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