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人民币哪种冠号最值钱有冠字号码Q9P6的没?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长沙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w.doc 2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5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长沙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w _# m3 y4
风险管理类
2 f( c0 Y. z( \) Z/ T$ D6 [QQ交易|QQ交易论坛|虚拟物品交易|站长交易平台|跳蚤市场|3GP电影无限下载|单机游戏下载1 H' X
a3 ^- v 1.《湖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中所说的不良贷款按风险程度划分分为哪几类?1 N: S* ^: r/ y& T4 W9 A; m& ] 答: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3 t6 N/ s' u* |- |5 S9 dQQ交易|QQ交易论坛|虚拟物品交易|站长交易平台|跳蚤市场|3GP电影无限下载|单机游戏下载2.《湖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中所说的不良贷款按贷款管理期限划分分为哪几类? 3 e5 t: L0 b6 P5 K$ W9 d
答: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Y$ Q+ Q/ a2 j& VQQ交易|QQ交易论坛|虚拟物品交易|站长交易平台|跳蚤市场|3GP电影无限下载|单机游戏下载3.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 M0 C' _- N& n 答:依法合规原则、真实反映原则、处置减损原则、损失补偿原则。; s5 e1 Q. V% K% [0 n7 ~9 O 4.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处置的责任主体是哪一级机构?* W6 D* A- Z$ D* |% {
答:县级联社
q# z- p1 O1 K+ j+ b 5.不良贷款由哪个部门进行认定,由哪个部门进行管理与处置? - y3 @! @8 M) x' i答: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 % a
{1 F. y0 q5 v3 t6 c' \. H# g4 H5 @: u6.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的不良贷款,经过转化需上调至正常或关注类的,该如何处理?/ p4 |& d6 M& D, G8 d
O 答:由风险管理部门移交信贷部门管理。 / B& ]. ]3 i3 |, C9 7.为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管理,对逾期贷款债权社应对借款人和保证人采取什么措施? ( L5 ~& s, N$ ~答:发送催收通知书,并指派专人加强催收,依法收贷。急速交易论坛! R6 \
A/ h- ^+ ^3 [3 ~ 8.为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管理,对呆滞贷款债权社注重做好什么工作? * ?9 Z) Y; h$ Y+ ?答:应注重贷款合同、担保合同的诉讼时效,应积极对借款人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清偿与保全,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清收处置。% O! A% q' t4 S4 D 9.为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管理,对次级类贷款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N3 @9 R7 o( U6 K( F% b, U 答:要重点监控企业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关注客户重大经营情况变化,防范关联企业风险,积极对借款人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清偿和保全,加强贷款抵(质)押管理和对贷款保证人的监控,确保抵押物的足值和担保的有效。 . G& u6 @4 `7 K3 V/ [) X10.实施以物抵债应优先选择什么样的资产,尽快实现处置回收入帐。急速交易论坛5 [4 y7 ]2 D+ Q% C9 F7 }' `. f 答:应选择易保值、易变现的资产。* D4 y8 H' ^4 P) q& E0 ~ $ Q& S+ l8 w# |7 G7 E- y9 w: e11.不良贷款考核重点是什么?具体考核哪几个指标? * y& k
j! s! z' H* p7 \; e7 ]答: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的控制和不良贷款的回收情况。具体考核的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率、不良贷款迁徙律、贷款拨备覆盖率。 8 q& Z2 W* t2 i/ Y( `2 T急速交易论坛12.抵债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B1 x9 t& T3 F8 y# h答:预期实现抵债资产的现值评估与保全;抵债资产的风险测定与管理;已实现抵债资产的处置和变现。 & t. Y* K: X+ E8 y0 R4 l13.对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股权类资产,应采取直接拍卖、变卖或转让的方式。确需接收的,应在接受后多长时间内处理完毕。: E3 Z3 l+ E( y. ^0 B' A 答:3个月' |$ u0 n. M: q 14.抵债资产变现后,不足偿还贷款本息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 N3 J# d0 m5 V# A' r* @急速交易论坛答:先收贷款本金,后收贷款利息的原则。 ' k2 e.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元的人民号码Q9F6614111有收藏价值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元的人民号码Q9F6614111有收藏价值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3位数相同号。所以现在只是面值使用。 但四五位数以上相同的比较少.这种号太多了.收藏价值不是太大的。现在第四版人民币和第五版人民币,现在仍在流通。如果是后8位号相同2005年版是第5套10元人民币。在该编号中就只有一张,后7位相同就只有10张,后6位的有100张,后5位的有1000张 .、第五版人民币退出流通使用。就大有升值潜力了。越有价值。如特殊号码等。也是很有价值的。尾数编号Q9F6614111 。如果第四版。可作为趣味品收藏是很不错的,相同的位数越多就越稀少。现可以好好收藏保存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中国能源领域面临四大挑战
我的图书馆
中国能源领域面临四大挑战
10:10:37 AM||
中国能源面临环境压力增大、产业结构重型化、能源价格倒挂导致的过度消费,以及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的能源定价权缺乏等四大挑战。欲应对这些挑战,重中之重是要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 }) w5 `+ ~8 {( E3 j7 X/ L/ e( {7 T: @* n0 g" d7 b" h) V石油等能源产品从未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成为众多利益的纠结体;一些国家政府、能源大亨、国际炒家以此为筹码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演绎出一幕幕兼并收购、制裁反制裁的政治经济大戏。* S; I( v5 }# C) W8 p& x]2 f% l$ ]" `: \ v而在我国,2002年以来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油荒”、“煤荒”、“电荒”这样的能源紧缺问题,引发了大家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忧虑。其实,抛开上述“三荒”问题,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在能源领域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 b7 m' ]1 v* q" z7 b9 s+ @. x$ X4 h$ [/ w8 N. l6 W能源领域成就杰出2 M( {' X: h5 o% t8 h0 o4 ~: @) O0 i/ ~- C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能源消费年均增长4.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能源消费需要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此期间的GDP增长了近七倍,而能源消费只增长了二倍多,2005年的单位GDP能耗与1979年相比削减了三分之二左右。这个成就是相当了不起的。% @2 x/ Y) K8 ]# K# V( q" U6 ~5 ?% f( f' A; K然而上述情况在2001年之后开始改变。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开始步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向重型化发展,结果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产出能耗不断增加,开始频频受到能源瓶颈问题的困扰。笔者认为,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我国能源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将持续面临着四大艰巨挑战。能否成功地应对这四大挑战,决定了我国在未来20年能否有效地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能否化解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 [6 b- @6 Y$ T) V% i1 n5 Y1 X+ m- \1 q2 D0 O能源消费结构逆转下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 D9 ?8 |6 g9 J! @, ^7 } K! d2 w: K1 ^% h6 Y+ X* p 第一个挑战就是,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我国能源消费历来以煤为主,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会以煤为主。1960年代末之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几乎是单一煤型。随着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油田和气田的发现与开发,能源消费构成发生了较大改变。目前我国煤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大致在70%上下波动。而发达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的能源消费结构如图一所示(数据来源于《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评论》)。% e0 p0 R9 b" B7 N! o3 ]) K I# B; ]) `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的重工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阶段时,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重化工业达到相当比重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反观中国的情况,重工业化倾向加剧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近年一直在20%左右波动。而且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9 Q* |. w7 R: D9 ^5 a" m: o# B3 `! R原因有二:首先,世界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而中国又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的石油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如果按日韩工业化完成时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中国到工业化完成时,石油总消费量要在目前的水平上翻上10倍,这意味着每年将有数十亿吨的石油需要依靠进口。对于世界未来的石油产量和贸易量来讲,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5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进口1.4亿吨,已经把世界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左右拿到了中国,许多人甚至把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归结到中国的需求。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扭转石油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困难。3 ]4 w) Z! p# `8 W- e$ x0 X( Y& i# T+ y) a% C: Z C3 m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石油进口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在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的案例中,已经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C x2 {8 T; ~( z+ k7 F9 D. S5 s. Q5 F/ _, c 因此,中国在重工业加速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为重,而煤又是一种环境污染比较大、有害气体排放多的燃料(据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逆转带来的最重大问题就是我国在实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过程中,必将遭遇到极大的环境压力,甚至有可能在未来5-10年时间里环境持续地恶化。- S+ p5 R( n( g. l: Y( i8 z $ c) a" G- s7 F1 j1 A6 b8 l( x 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下能耗增加的挑战# \, S1 q7 R. g4 v' t7 e" f3 f4 V4 j' A第二个挑战就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由于重工业的能耗远大于轻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能耗,产业结构重型化发展的趋势将使我国始终面临着产出能耗增加的压力,并对我国的能源供应形成严峻的挑战。为什么说我国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仍将持续,而不能绕开这个阶段呢?可以看出,近来我国重工业化发展加快的主要原因是钢铁、房地产、汽车、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加速。但这些重工业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来自需求方的坚实基础。因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地增加。我国居民消费已从以衣食用为主的温饱型结构向以住行为主的小康型结构转变,正是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迅速地向重型化转变。另外中国城市化水平也在迅速地加快,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或进入规划将要进行;而且这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二十年内不会减缓,因为解决农村亿万剩余劳动力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为进城农民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 W: J" H) | N2 ~+ [) ?2 q2 I% b' @. w& Q' l# R- F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必须以重工业来支撑。所以要绕开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就势必会影响到居民对住房、汽车等的消费,影响到国家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显然不合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再则,我国对重工业产品的需求大部分也不可能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这是因为我国是有着巨大人口和辽阔国土的经济体,世界市场不可能完全满足中国的需求,与新加坡等国家的情况不一样;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强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当然包括了要有具自主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产业。日前,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目标。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必然会走过一段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期间。这样,我国未来二十年的能源消费很难降下来。* y1 c7 e, B1 V# S' V; J& b! g2 K0 [- W/ v) m+ Y能源价格倒挂下过度消费的挑战我国能源领域面临的第三大挑战就是,能源市场化的异步性引起能源价格的倒挂,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目前,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滞后且不协调,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使得能源价格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起到调控余缺的作用。例如,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随国际市场价格而动;但是成品油价格却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仍然实行政府指导价(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从而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这种上游产品原油和下游产品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异步性也是造成近些年部分地区发生“油荒”的直接原因。另外,天然气和电的价格也被政府管制着,实行指导价。总之,能源价格长期受管制,严重低于市场真实价格,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导致了企业、个人对能源的滥用和浪费,并使其没有动力去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 o, ~. u, N: N' L% X9 Y5 U. D: }. I! A; L. u* ?4 C; M( } 而且我国能源市场化的改革,依然长路漫漫。首先,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能源产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它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任何对它们利益的触动都会招致其对市场化改革的抵制。再则,相关产业的改革不协调(如铁路部门改革滞后影响煤炭部门改革)。最后,对相关产业和能源部门的就业者、居民消费者而言,它们习惯了低廉的能源供应价格,存在着增强对能源价格变化的承受和适应能力的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困难重重、路途迢迢。( p1 g! S3 L- R) {# j5 V, ~* r) L. O+ E: g0 f9 X. O* o争夺能源定价权之能源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挑战5 y8 [! G& H( @. d p" b: H, ?- B! s1 h 我国能源领域的第四大挑战是,能源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能源衍生品交易品种太少,导致我国在能源领域不具备定价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并且企业由于缺少相关能源衍生品避险工具,在日常经营中承受着巨大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4 G1 h- w+ Z3 q1 u# l. O' j" T0 {w0 Q5 {/ S1 \- j) ~. H' o0 q2 R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性很小。20世纪70年代之后,几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使几大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供应受到影响,再加上有些产油国有意以石油为武器抬高石油价格,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石油价格的波动性加大。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导致对能源需求剧增的同时,能源衍生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有数万亿美元对冲基金在其中投机炒作,这使得石油价格经常偏离实体因素,随心理预期、政治事件等短期因素而上下剧烈波动。一句话,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及能源衍生品投资的活跃,已使得国际能源期货市场价格成为最主要的定价基准。( Z% W0 Y! Q2 e8 y0 x) J% g" l+ S% Z. s其实,价格发现(也即定价)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金融市场集中了各方面的参加者,集聚了成千上万种基础资产的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然后通过交易所类似拍卖方式的公开竞价,形成了市场均衡价格。金融市场资产的这种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遗憾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改革前所有能源产品都实行政府指导价,并由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其他个人、社会团体及企业之间不能互相交易能源产品,更不用说要考虑到能源的价格风险问题;因此反映我国能源需求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形成,也就导致了基于能源市场价格机制基础之上的各种金融工具发展不起来。至今,在我国能源金融市场上也仅于2005年出现了燃料油期货一个衍生品品种。上述能源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致使能源定价权旁落,后果是我国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剧烈波动,蒙受巨大的损失,而无法对国际能源市场上存在着的“亚洲溢价”(AsiaPremium)现象说不;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这种国际价格不是本国供求变动的真实参照,被动地接受只能损失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和某些产业扭曲发展的连带后果。/ H6 ~1 @, r8 k' U5 D7 y+ f% d/ s 金融市场还具有另外一个核心功能,即风险规避或曰风险分担。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金融市场所起的作用就是在这些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风险配置,使更能承受风险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不太能承受风险的人则承担更小的风险,并且收益与承担的风险互相匹配,从而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行风险规避时,金融衍生品有两个基本策略:一是用确定性代替变动性,如期货;二是保留有利变动,消除不利变动,如期权。因此通过这些衍生品工具可以平抑价格波动,减少因为不确定而在实体经济领域产生的损失。而我国现阶段正是因为缺少这些能源衍生品工具,企业不能通过金融市场去化解价格波动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套期保值操作;结果自然是企业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或者由政府承担价格的上涨,再通过税赋转嫁给全体国民。% ?2 ~! Y' `9 G6 R2 A# o% ` r* P如何应对四大挑战3 Q& T1 M4 M5 E) X n9 c4 M( M1 p3 Z6 }- Q4 i上文谈了我国在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期,能源领域所面对的四大艰巨挑战。能否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否具备能源保障,我国的环境是否可持续。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学界政策界提出的很多建议多多少少地隐含着这些挑战意识。如: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煤炭的使用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我国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建立、完善相关衍生品交易的法律法规等。$ d4 {+ L. j* E1 w: V( S: K: M9 ^3 `+ L! `4 e3 }* Q- ^) i这里尤需点明重中之重的是能源市场化改革,因为能源市场化改革同时也是发展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具体来说,必须打破能源市场上的垄断和政府干预,理顺能源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实行市场定价机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建立有利于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产品比价关系。另外,完善能源领域的财税体制,从财政和税收上建立起对能源使用的激励惩罚机制。例如,有步骤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约束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调整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办法);强化对节能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能源研发的预算内投入,建立财政贴息与对可再生能源研发与生产的补贴制度;调整涉及能源的各税种及税率。- [. F# v" p+ G& i9 E5 M$ C4 Y- o" F) v. e$ C3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 O! M' A& z* x9 ^" h7 `- O+ C$ ]信息来源:中电联 6 l' |3 T1 n i( c3 A, v- [
02:21:13 PM|
专家:中国能实现石油自产目标 能源战略有六措施
中新社日电 中国实现二0一0年、二0二0年的石油自产目标是可能的;包括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六点措施的能源战略,能有效避免石油市场上短期短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害。有关专家在10月7日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上做出如上预测。' [% B; h3 I# B. p8 v) U1 x2 H, o0 Z# z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杨闯引述了世界能源机构的估算:“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二0一0年为三点五亿吨、二0二0年为五亿吨,而原油产量二0一0年为一亿吨、二0二0年为两亿吨。”0 R, j6 v b* y# z- g1 Z% q( K) J; C" w0 \% ^2 K6 }3 V& A5 B, E杨闯认为从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来看,中国实现上述自产目标是可能的。去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石油产量达一点零五亿吨,其中海外石油产量增长由五百万吨提高到一千五百万吨。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产量达三千八百万吨,海外石油产量达三百万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石油产量达四千万吨,海外石油产量达六百万吨。而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二00五年至二0二0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将稳步增长,年均探明八亿至十亿吨,石油产量持续上升将达十五年以上。3 `- ?3 n7 d" n1 D; e& L5 Y- u" {, p9 |' U) F' g0 S8 D/ P" { 杨闯认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讲,中国的能源战略应包括:加强对具有油气资源的内陆地区和海洋进行开发,以增加国内产量,降低进口量;实现能源保障多样化,发展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以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在国外投资,以中国特有的劳动力和一些技术优势参与国外的一些油田开发;与产油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商业贸易,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实现石油贸易渠道安全化;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避免石油市场上短期短缺对经济带来的损害;制定节能降耗措施。2 l* t/ W! v- P% l; a9 i" X2 {2 A! ~/ A/ J# r d4 @来源: 8 l1 j( x8 ?& ?* d6 K/ h6 B5 J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06:55:07 PM|
严陆光: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需作进一步思考
我国当前包括一次能源、石油与电力在内的总能耗约为1.26吨标煤/人年,发电装机容量约为0.3千瓦/人,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约2吨标煤和0.7千瓦,2050年将达约3吨标煤和1.5千瓦。根据这一有较大共识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5 l1 b+ P3 e( F1 ~8 x# a/ M6 ?8 i% `4 o9 A, D Z8 M 煤炭在21世纪上半叶仍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03年我国煤炭总产量为16.7亿吨,近年仍在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约25亿吨,2020年后将稳定在30亿吨左右。新增煤炭绝大部分用于发电,因此,提高煤电效率与降低污染,实现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科技的重点。! Y9 Y3 p& |1 E* ~4 \' q$ N# s7 x" u* R; c4 E/ [* f' U2 g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已达0.9亿吨,占全国总耗油量的35%,预期2020年将达2.7亿吨,2050年达6.2亿吨,分别占全国总耗油量的60%和78%。而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石油保障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努力。前者包括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推进补充,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化;后者主要是减缓交通耗油的增长。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的大户,我国交通用油2000年为0.55亿吨,占全国总油耗的25%;预期2020年将增至2.56亿吨。减缓交通耗油增长,对保障石油供应有重要作用。" r( i7 }0 h% Q8 P8 v$ P& U: z r$ _/ r& T8 X人类化石能源终将耗竭,有关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已经开始。作为未来主要能源,只能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受控核聚变能。21世纪上半叶,预计受控核聚变还难于成为可用的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水力发电和非商品的生物质能,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潮汐能的离网发电已初步产业化,因此,要高度重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尽快部署有关工作,同时还应重视速生能源植物与太阳能制氢的研究。9 K$ w3 T1 t* t3 d0 k, y. W3 {0 P9 I5 C! ^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4 a) B7 }/ V+ @, V6 F! y* K( b$ {- Q5 p 第一,用好煤。" } Z4 ?+ M1 y, p' w3 U1 p7 f# I# |7 Z$ ^+ G' F 我国燃煤电站总装机容量已有3亿千瓦,至2020年还将新增3亿千瓦,至2050年将新增6亿~7亿千瓦。新增煤产量主要将用于发电,从而燃煤发电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Q8 c* m3 E/ H" V' `# l6 Y0 G& l2 [5 A$ p' H: e 第二,保障石油供应。* I* n3 H6 L( U" s4 A& P( R r% N( u/ C, |- y+ t& S4 j& E我国石油消耗在迅速增长,而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将稳定在每年1.8亿~2.0亿吨,因此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正不断增加。但国际石油供应受到政治、经济、运输通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要保障石油供应,除加强石油勘探开发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外,还必须从大力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发展节能、代用燃料及电动车辆,以及发展电气化轨道交通三方面积极进行开源节流。9 z8 Y- n. M/ M) A, [5 E: B$ O: \" Y5 H8 t1 ]. a x 以煤及天然气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已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多种技术途径,如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天然气基合成油、甲醇、二甲醚等,可成为替代石油的主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煤液化生产1吨油需消耗3~4吨煤,必须与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协调;液化过程中需用大量水且排放大量CO2,要考虑与水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协调;煤液化工厂投资大,百万吨级厂的建设投资达0.8万~0.9万元/吨,而成品油价格要低于石油市场价才可能有竞争力。此外,车用甲醇燃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汽油中掺入高含量甲醇(&15%)时,会发生冷起动性能差、对材料腐蚀性强以及需进行发动机更新换代等问题。" N5 K/ d4 W( b- W- X! Q而生物燃料则面临着资源来源和生产成本的问题。目前的燃料乙醇均用甘蔗、玉米、甜高梁、陈化粮等粮食作物为原料,3.5吨粮食才能生产1吨乙醇,在我国大规模发展势必占用耕地,并与保障粮食安全发生冲突。生物柴油用油料作物与动物脂肪为原料,同样受到资源与成本的限制。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深入研究与开发不与农业争耕地的新型能源植物。/ J! C& {& ?. l T2 q8 N& ]# d0 u2 |$ c( P. i) F为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做好准备6 I7 H1 G/ W$ E* ^7 q) Y4 I+ ^" v/ l8 Z: @$ E一是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2 U5 w0 b% p6 [0 r, v1 j# S% ?# G; J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是广泛存在、用之不竭、最终可依赖的初级能源。随着化石能源逐渐耗竭,它在人类能源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供应份额将逐步提高,进而成为人类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柱。$ p! y3 l' v6 `" p! B6 ~: }4 X# k( n4 D2 @: n3 e& z, H9 R 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关键是利用太阳的光辐射能。由于太阳能的不连续性,必须解决大规模电能储存或有效融入电力系统中有机组成互补的综合供电系统。利用好我国大面积的荒漠地区是建立大规模太阳能基地的一个方向,但荒漠地区远离城市与负荷中心,大容量长距离输电任务将更为艰巨,发展超导电力可能成为主要的解决途径。- L" _3 A7 _& |/ C% [6 H$ D9 W4 O( Z( L5 R; Q风力发电近年来迅速发展,仍应继续大力推进。我国陆地风力资源估计最大可发电2.5亿千瓦,近海风力资源约为陆地的3倍,达7.5亿千瓦。但近海风力开发存在台风频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8 y2 b. x* x2 } L6 l4 l! e/ G- f+ {5 p3 ~) d5 M4 \二是发展速生能源植物与太阳能直接制氢。生物质能要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必须重视大力发展出能在荒漠地区有效繁殖的速生能源植物,解决与农业争地的矛盾。当然,在能源植物的生物质能转化与应用技术方面,如制油、汽化、制氢,也应重视。& ^: q' L/ A6 t( m+ Z& Q. M' X# E2 M3 d- N5 ^) P3 z 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作为二次能源载体的氢能的发展。与已大规模应用的二次能源——电能相比,在可储存、可携带性方面氢能都有明显的优越性。虽然在推进“氢经济”的设想方面,科技界还存在很大争议,但积极进行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是必要的。9 ~$ m! N5 @' k# x3 g& }# U" A _/ s. Y' W无论速生能源植物,还是太阳能直接制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距大规模产业应用还有较长的路。鉴于它们对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就应组织起创新能力强的精干队伍,给他们以长期、稳定的支持,期待我国能够逐步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并在国际上率先进入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T* r( V# \. A- g- ?) W! \7 X$ g, ^& h5 d# a2 G: V4 }* y2 Z3 O结束语6 l5 ]0 k2 a2 h1 L+ b* h# _: {! F+ B# W' ?0 S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战线长、投资巨大,其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反复滚动式地长期、综合、持续地进行。中科院作为超脱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思想库应发挥重要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T, `0 N1 }& L0 i$ _* N+ f1 [7 }5 W9 z# G各种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大致要经过研发、示范、初步产业化与大规模产业化四个阶段,只有达到大规模产业化,才能在国家能源系统中发挥显著作用。而各阶段所需解决的任务不同,方针与政策也不同,必须循序渐进不可逾越。根据各种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需求与意义,进行科学布置十分重要。) `% H0 s! n/ j0 G% b: K( j5 I0 H& X: t$ A5 g9 Q- w# Q, Y 我国近期内应立足长远认真安排一些起步工作,大力支持多方面的研发与示范工作,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初步产业化工作,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应采取谨慎态度,要充分论证后再做决定。 ; u# a! I% X* J x0 Q0 U2 I3 g" s! z( r( j: N2 b$ t来源:中国化工新闻网 1 D8 i: k q: H2 d9 Z5 |" A
01:34:13 PM|
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志们,大家好!     , A% p$ G: H' ]' O% B. l9 {& [+ e! P% q5 m  感谢中直工委和科协举办报告会,让我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国家的能源问题。在今天讨论这个话题,要做到轻松愉快很不容易,因为这个话题确有几分沉重。我想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党同志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温家宝同志讲到国家中长期规划时提到几个瓶颈问题,能源位居首位。我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是充分认识到困难和风险与充满信心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一致。只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并且有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才有可能做到居安思危,大家万众一心,为国家发展扎实努力。能源问题每年都有新的情况,在这里,我也是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 K, i# ~# F' H' D" U! _; h, [8 D+ C- d2 d  一、对发展模式的再认识0 H, e! }: v2 o    " b4 w8 p. L" Z5 d% ^  2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就举世瞩目。现在有几个世界经济大国的会议。什么叫世界经济大国呢?这有个标准,就是要有三个数字占到世界的5%以上。第一个数字是国家的GDP要占到世界经济生产总值的5%以上;第二个数字是外贸,一个国家的外贸总额要占到世界外贸总额的5%以上;第三个数字是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要占到世界外汇储备总量的5%以上。我们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0%,这三个数字就算达到5%也不算先进。我们现在属于什么情况呢?距离这三个5%并不很远。到2005年,我们国家的GDP已经占到全世界的4.8%,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第四位,到2010年将超过德国变成第三位,2020年会提到第二位。在外贸方面,2005年我国已占世界的6.5%,超过5%,是世界第三,2010年将变成世界第二。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是9411亿,已经是世界第一。     {# `3 r) Q: ]% `$ Q- z }* T: L& R1 m- L' i" r! x( r) s  只看这几个数字,我们国家的情况似乎不错,但需要冷静的分析。我们这20多年来经济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靠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另外是靠着人为投资拉动,还有就是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使用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前20年,这些要素对于我们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 U+ k |& o3 g    ( W. D8 A. x& b2 \. T7 v' F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写了一本书,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要素导向型”,即靠几个要素导致了一个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注定了它是不可持续的,是低门槛的经济,增收不增利。有人说中国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买一架飞机。这样的增长模式,一旦资源出现制约,经济可能就会遭受到重创。现在我们国家每日耗水量、污水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二。大家总的来说钱多了,但是污染又导致人民生活品质、健康状况的下降,这种情况要给予足够重视。     3 e- k6 a% Y9 V+ \" Q9 }+ T/ ^; ~2 b2 z- u, w9 C0 X* U) D  除了“要素导向型”的模式外,还有一种增长模式,就是“创新导向型”。“创新导向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的不一定完全。第一是主流产业和企业要有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要高,专利要多。第二是产业链脱离了粗放形态,走向了集约化、专业化,竞争能力强。第三是现代化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再有就是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教育体系,并与企业密切联系、互动互强。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0 J6 \; Q9 F s2 u7 f- C {/ Q& d6 k( l  在世界上,已经有从“要素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为“创新导向型”模式的成功例子。比如芬兰、韩国。芬兰国家小,520万人,现在它的竞争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原因是抓住了微电子发展的机遇。我们的邻国韩国人均GDP在1962年只有82美元,还不如我们现在的1/10,但是现在已达到人均1万美元。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很大,它的研发投入占经济总投入的2.96%。当然也有不成功的例子,比如阿根廷。阿根廷人均GDP曾经达到美国的2/3,但就是特别依赖外资,依赖美国的资本,依照这样的方式走下去,必然导致大量债务和通货膨胀。     7 [1 n5 _; l w8 C1 y- f& G9 ~; t2 B5 A! w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力求从“要素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为“创新导向型”模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一系列思想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些思想标志着我们对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新的觉醒。那么如何科学发展呢?如何从“要素导向型”转变为“创新导向型”呢?我想,我们国家实现这种转变的途径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1 Q: _! k, ~- \# R; V) W" w+ \- v( D; S4 x5 K0 ?2 H( t9 e9 n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能源,可以说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瓶颈问题。下面就讨论这个问题。  ( O- ~. l2 M1 e6 K2 p0 _# C4 y. h$ y& e g  二、中国能源的供需现状、发展预测和存在的问题     / h9 L3 S! v# Q% `4 G% F+ t' Y4 e5 j, h4 I+ {7 O  1978年至2000年,我国靠能源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了两番,这是巨大的成就。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不断增长,从1992年开始,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我们自己的生产量。就是说,在1992年以前,我们的生产多于消费,但是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消费逐渐多于生产,我国成了能源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目前能源自给率大约93%,有7%的对外依存度,这7%主要是石油。1985年石油净出口3540万吨,1993年开始转为净进口,2005年净进口达到1.4亿吨,这占了我们石油总需求的40%以上。     5 z/ s* s5 Y( B- _% c$ H0 l! z r% m2 M  到2020年,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但绝不能靠能源也翻两番来支撑这个发展,况且中国的能源也翻不了两番,不论是自己生产还是进口,都不行,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必须降低能源消耗增长的速度。前20年我们以能源翻一番支撑了国民经济翻两番,我们在未来实现经济翻两番,仍然要尽可能把能源消耗控制在翻一番多一点。2000年全国能源消耗13.6亿吨标准煤。据专家估计,在采取各种措施以后,我们可望到2020年经济翻两番时,只用29亿吨到33亿吨来支撑。  ( v& t5 X8 R3 b   # p: X! k! i/ ~1 G5 d* e  根据这样的预测,我归纳一下,中国能源存在三大问题:     7 \# S; U- J: M) G& s  4 A" o6 Q3 C( e8 k1 b2 H: K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这个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我们国家能源探明可采存储量和世界排名是这样的:煤,1145亿吨,占世界的11%,排名第3位;石油,33亿吨,经过这几年开采已经没有33亿吨了,只有25亿吨,占世界的2.3%,排名第11位;天然气3.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5%,排名第20位。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能源矿产人均储量低:煤,世界人均160吨,中国人均90吨,占世界人均的56%;石油,世界人均23吨,我们只有2.5吨,占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就更低了,世界人均天然气23200立方米,我们只有1080立方米,占世界人均的4.6%。     5 i- T- A/ D3 \* r7 g! w2 i H) P8 ^8 w  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消费水平并不高。以标准煤为例,中国2000年消费12.1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第一是美国,为31.24亿吨),但是我们人均才消费0.96吨,比美国(11.08)、日本(5.8)、俄罗斯(5.32)都低。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费能源呢?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真的达到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那是什么概念呢?全中国13亿人,就等于人均能源消费再高10倍,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所以这个路是死的,中国不能照搬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走美国道路走不通,全盘西化、什么都学美国不行。   ; t9 |/ s$ b/ p  8 m1 d4 i- m8 T2 l# b  第二,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近20年,我们国家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应该说成绩很大。但是由于迅速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GDP占世界GDP的4.8%,可我们对煤和石油的消耗却分别占全世界的31%和7.5%,单位GDP能耗仍然偏高。比如住房,现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新建筑也仍然有95%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到3倍,每年多消耗几亿吨标准煤。我国的发电、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这几个行业是能源消耗的老虎,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的20%到30%。2000年能源系统总效率为10%,约为发达国家的1/2。资源开采回收率只有32%(比如我们开采煤矿,有专家说,我们是开一个煤矿丢两个煤矿,把最好开采的煤挖出来了,其他的都扔了),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3.4%。这两个数据分别比国际水平低10%左右。“十五”期间大家都已经很注意这件事了,但还是没有控制住,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之比仍然高达1∶1。这样下去GDP要翻两番,能源消耗也要翻两番,长此以往无法承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 k7 ~. \ d/ E+ ]# k2 w' }$ \$ W0 p# W0 d1 n  第三,结构不良,污染严重。中国能源的结构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煤炭过去在全部能耗中几乎占到100%,后来慢慢下降,现在占到68.8%;石油在能耗中的比重慢慢增加,从1952年的1.3%到了今天的20%。天然气也在增加。水电和核电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但现在合起来也只占到6.8%。这跟世界能源结构大不一样。世界能源结构是石油第一,煤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我们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现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世界第二和第一。  ! s/ ? x# E$ K5 f2 u2 c8 t8 Y0 b7 w& C9 u* V7 P/ w$ W* u  三、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 h+ P6 g- n/ c8 \3 p4 F! u6 G6 h/ x# H3 Y3 p$ D  总的看,有四大战略:第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第二是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第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适当利用境外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   4 y6 z/ `5 y3 u0 T( H; i$ l  ) D C& s4 t# U# B4 X  第一,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在能源形势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构筑节能产业体系是根本。现在,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就是:2020年降50%,2010年降20%,2006年要求降4%。但是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不降反升,上升了0.8%,能耗增速与GDP增速接近1 ∶ 1。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那么,如何节能呢?我认为就是要靠产业结构节能,立法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就结构问题来看,先说我们的投资结构。二、三产业,也就是工业、服务业,在“十五”期间的投资增速分别是35%和28%。二产中,煤炭、油气、铁路、有色采矿等投资增速达到38%到87%。本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偏高,而我们的投资还是向第二产业投入过多。再看产业结构。我们国家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2003年能耗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53%,而能耗低的第三产业仅占32%,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意味着,我们节能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如何挖潜呢?就是要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就是要实施十大节能工程:一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二是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三是余热、余压(余能)利用工程;四是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五是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六是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工程;七是建筑节能工程;八是绿色照明工程;九是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十是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我们要通过这十大工程逐步实现“十一五”节能总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节约2.4亿吨标准煤。 + C% A) v6 u5 `* [0 k& g- i/ m5 ] H  第二,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中国要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还应改善能源结构。如何改善呢?就一次能源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煤炭在总能源中的比重要降低到60%或者还要少一点,而石油要保持在20%,天然气保持在8%—9%的样子,水电占到7%—8%,核电占到2.4%—2.8%,水电外的可再生能源超过1%。首先,要提高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储量仅为资源量的6.5%;我国水电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占全世界16.7%,但开发利用率不到25%。水电的发展有相当潜力,但是要处理好环境问题,特别是移民问题。其次,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水电也属于可再生能源,另外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潮汐能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国际趋势,世界各国都在为“后石油时代”及早做准备。瑞典早就在为“无油世界”做准备,确立了农林业是能源生产者的“能源农业”概念;巴西提出今年年底以前完全摆脱石油进口;美国政府和企业各投资50%大力发展农林生物液体燃料,计划到2050年要替代25%的中东进口油。我们国家也要早一点抓这件事情。最后,要大力发展核能。我们国家核电发展已经由“适度发展”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的阶段。去年总的投资达到260亿,建造了两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建设比例达到70%,核电发电量523亿千瓦时。再说长远一点,除了建核裂变电站,将来还要建热核聚变电站。现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要一起建一个热核聚变实验堆,本世纪后半期将有望投产,开始为人类的能源发展做贡献。核电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 q( l! W" A. e) @    ; W; i8 h( p3 Q9 j  第三,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并适当利用国外资源。目前,我们国家资源勘探水平低,石油探明储量33亿吨,现在实际还剩余25亿吨。但是,专家们根据成油地质学原理推测,中国石油的蕴藏量应在150亿吨、甚至200亿吨以上,也就是说还有一大半以上没有被探明。我们国家沉积盆地面积比美国大,预计石油蕴藏量比美国要大,而中国石油探井数只是美国的8%,探明储量仅为美国的23%。我们国家的其他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等,探明储量都占实际蕴藏量的很小比例,所以要加强勘探。当然,我们在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适当利用国外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 F4 M3 j+ P' ~% ^; O+ u$ e( H, Y# Q9 D  第四,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前面我已经谈到,到年,我们的煤炭消耗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要下降,但是绝对量并不会下降,总的消耗量还是很大。因此必须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要加强超临界发电技术和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煤气化技术、分离和净化技术,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程;开发以发电、液体燃料合成为主要目标的多联产技术,并进一步研究气化—发电—制氢—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合成等过程的合理结合。     1 `: }+ Q, E- b7 O1 C- e8 z% H4 ]' i: n  最后简单说一下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6 a' s! t( v! W; G0 k8 A1 A8 j0 D) v- X4 y0 f* H/ J5 ]  四、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2 j* c7 N, y( e2 i4 N+ B# c% O( y. n6 C; c/ M* C' {% T  通过实施以上四大战略特别是有效的节能措施,中国能源是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就电力结构而言,粗略地估算,到2050年,煤电所占比例将降至50%以下,而其他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天然气电、新能源发电,将占到50%以上。而在交通能源结构中,替代油、电动力会占相当比重。     . I6 _/ e# H8 H* x' Y6 W! T+ _( M% w2 o  看来,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路可走的,但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1)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2)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绿色经济”;(3)从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侵略型经济”,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型经济”转变;(4)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同时,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形成六大体系: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用技术体系;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     3 }( L" y7 j3 w6 T- {# ]. }9 j8 G8 n$ M- b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就不仅要增强我们国家的“硬实力”,还必须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发展是硬道理,节约也是硬道理,它要靠政府主导、法律强制和全民参与。节能要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节约立国”的观念,要把“节约立国”提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要使节约成为我们的法规、制度和习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却是一个人口密度大的大国,是人均资源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8 ]/ v9 z7 E# @$ B  20世纪90年代有个外国人写了一本书,书名是《谁来养活中国?》,作者算了一下,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人口还在增加,他因此很担心中国的粮食不够吃。现在,1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用实践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中国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又有人提出:中国的能源问题谁来解决?意思是说,中国的能源问题根本解决不了。我却不这样看。我相信,如同粮食问题一样,我们中国人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9 R# P' G0 [" [- X1 d) w1 s! ^; z* R, D |) l0 o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 ?0 L* m- ~7 b. O6 ^5 O) i M: Q3 Z r$ v7 ^$ W5 c注:此文是根据杜祥琬同志在日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直机关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的,已经作者审改。, q+ K% j: Z- P( F, B' j) V, T; s9 d6 n# i" u5 t- B! S) K# ]( t: l% s+ B* E/ ^/ d2 l3 }0 {[ 本帖最后由 cnlwh 于
01:39 PM 编辑 ]
09:51:44 AM|
倪维斗:中国需要整体的能源战略
. M3 Z5 J5 x9 x9 R; o! A; o2 e2 ~/ u( L “能源利用千万不要各种能源‘各唱各的戏’,中国需要一个整体的能源战略,必须把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给合适的终端用户合适的燃料,给合适的消费群体提供合适的能源服务。” * x6 X. ~- _0 a) P2 k$ R ?+ J- m* ?* E+ W9 r9 ?; P% O! a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领域面临总量需求大、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和农村能源消耗增加五大挑战,应及早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建立完善、全面、具体的能源战略体系。 " }4 O1 |. A1 B- t% I" X2 u$ Z$ g2 K- i6 {据倪维斗介绍,中高耗能、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阶段难以逾越。随着机动车辆的猛增,尽管中国每年生产1.7亿吨石油,但缺口仍很大,2005年为1.2亿吨,预计到2010年达到2.5亿吨。同时,中国70%的能源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当然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难免会污染空气环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至少在30亿吨左右。 : h# ~# k* Q+ a! ?+ [2 m2 H' b* M* ]$ Q" u, Q9 T根据一般规律,城市人均资源消费量为农村的3.5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到60%,这就意味着曾经能源消耗较少的农村也将扩大能源消耗量。 0 d7 s3 Z# `* i( b# t( k+ |) m1 k倪维斗特别提出,目前中国能源领域存在两大不可改变的事实:一是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依赖性大,二是再生能源在2020年前不可能解决主要问题。 ; D% k2 {& T: G* _- d6 s0 m ?+ {# z# ?7 k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应当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情况下,实现资源、能源、环境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建立完善的能源战略体系。 ) l4 j2 M$ i" ~5 ~3 E# w2 l, ~6 M% M: E8 p 倪维斗认为,对一种能源资源,应首先从战略高度,考察其在整个能源系统的合理地位。中国需要一个整体的能源战略,必须给合适的终端用户合适的燃料,给合适的消费群体提供合适的能源服务。倪维斗认为,循环经济(绿色文明)在经济形态上的表现,本质上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能量利用系统,使人类的活动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应该从实际出发。 1 x7 {6 l) q" j' G( X9 T& c5 z/ H6 G0 X1 g3 k9 K# Q5 V倪维斗同时强调,对一种能源资源,应首先从战略高度考察其在整个能源系统的合理地位,即主要不是在理论上研究它可以“干什么”(气化、发电、大规模转化),而是首先研究它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否则会形成十分不合理的现象:高能量密度如煤,被分散到农村或小城镇,做低效率、高污染的应用,而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能或太阳能,却要组织新的基础设施,耗费其他能源把它们集中起来利用。这从宏观方面就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是“逆自然而动”。(来源:科学网)4 n& J5 Y* C. ~2 d) r2 a9 K* `" R: W! Q% h9 x$ f3 T' o
01:56:44 PM|
海洋石油再造能源中国
本帖最后由 cnlwh 于
04:11 PM 编辑 : u* j( L# Z% B5 S% G8 [2 B; J; Q2 x0 e! O) E+ o' `3 C' w7 O& U& I              , N! M6 _- f8 b* b1 y3 Q8 T$ q  地理环境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自然空间,资源是地理环境的真实价值,因此追求地理环境、特别是海洋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力反映了文明的成熟程度。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必须习惯创造性地把自己的经济体系转换到新的生存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域中以获取一个国家的长期利益和文明的价值,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中国在二氧化硫、消耗臭氧层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汞等四项排污指标位列全球第一,酸雨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地表水断面受到严重侵害,据国家环保局负责人多次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祸首就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和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设施,为此必须改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通过油煤并重、以油气为主接替未来能源的方式建立中华民族新的生存空间,陆地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种新型的能源体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石油主要储藏区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就成为迫在眉睫的能源革命了,我们称之为海洋石油再造中国。她需要达到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即:( R3 F: N; |9 z8 b1 v5 W( `( a1、通过全面开发中国海陆的石油资源优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建立开放而又能源基本独立的能源体制;1 @0 L& ~9 `, ~0 V# d2、通过海洋石油开采的行动,创建一个与陆地文明相对称的海洋文明和海洋中国的主权体系;( ?6 C' ]0 |* e7 G- Z5 b3、造就成为世界级能源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使之拥有保持世界第一流的能源创新科技并推动建立未来接替能源的;7 n! r5 p+ C3 R' g4、以美元本位币为出击基础,有选择地对待和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国际基金打击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的交易体系,适应并引导大宗战略资源性商品货币化的走势。- w$ T, X) N5 M5 G1 n$ V+ t" H) `& m* Z& ?  解决海洋石油再造中国,从国家战略到商业公司竞赛必须注意以下转折点:5 i) Q7 H1 D4 u& a0 o( ]8 B4 ?4 y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一$ y W% D9 p" ~+ X( C* B& ~1 r7 R, ]1 Y) j2 o  关于海洋石油中国的能源开发战略+ l8 ~" z7 S. ~' x5 K" a- P0 d9 k2 B- N6 x' K  要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9 _+ [: u* m+ c% O5 P+ O, I# d# x  根据国际石油公司的资料,当水深500米—1500米时,海洋油气田的可采规模随水深而大幅增加,深水油气田的产量明显高于浅水油气田,目前排名前位的深海油气田开采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石油等公司,它们构成了世界深海油气田勘探的主力。与之相比中国深海油气开采能力还很低。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1.3617亿吨,石油用汇达到600多亿美元,石油贸易逆差首次突破500亿美元,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42.9%。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1.4518亿吨,成品油进口3638万吨。石油开发重点加速转型海上已成中国油气战略的存芒绝续之道。0 M% p3 h7 [9 b3 w7 I8 l# T0 X! J6 k. _1 Y3 |% L' L) J6 U  解决中国能源新增需求的方法计有:使用武力或参与军事联合行动;双边或多边的国家合作或协议;国际间大宗易货;跨国开采的分成能源;市场采购;在尚未全面开发的海域商业性开采,实施海陆并重的能源拓展体系;参与国际金融与能源体系的运作以获取能源利益或潜在的能源权利;法制型的节能措施;新能源替代;加工体系扩散到其他国家的全球化生产;科技创新能源等等。显然和平性的重工主义的直接开采与重商主义的国际采购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是在本国直接建立经济体系的油气资源空间,后者则是在异地曲折投资或贸易建立中国经济体的不确定远距的油气资源体系;前者是在国内可控制的直接输送,后者则需要通过巨型海轮竞争负荷日益增大的海峡航运通道或建立跨国人工石油通道解决;前者是中国区域内的油气资源与国内能源产业的优化组合,能够扩大本土就业和增加税收,后者则是中国经济体与油气资源的国际、洲际的结合,为国际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前者与后者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前者需要巨大的投资,这是目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完全有能力解决的。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吨,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54.54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为15.79万亿立方米,对此仍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细程度和资源探明率,不断寻找资源替代区。仅海洋石油一项价值即相当于三万多亿美元、二三十万亿人民币的价值,它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变革,即:中国完全有条件从目前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采购进口石油转型为重工主义的加大海陆石油资源的直接开采以解决内需。( ~) T* \ Y! J: H) [ k7 y" f) ~/ h  有关新的石油能源战略应是:通过对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彻底改造逐步实现以气体能源为第一、油气煤为主、多元发展、择优选择、接替未来的能源政策。强陆取海,经略海上,改变中国以近海为主的海洋石油开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统筹并举,实行中国石油的基本独立供给政策。同时也实行创新勘探、全疆整治;积极反应,选择对待;合围重点,高速生产;全海开发、深海优先的新型海洋油气开采战略。也即以科技创新实施中国全海域的勘探;对已发现的油气田实施高速生产;以深海优先战略实施带动整个海洋油气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实施多方业者竞争制胜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力争取得海洋油气开发的国际领先地位。5 O0 E/ L r* F# ?; i! p3 E& E% c. W8 l! P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二9 W2 Y" L' {. n9 P& Z& G6 c* j8 g5 z% ^; o  海上石油专营权的跨越与造就海洋石油中国的竞争性体制* d. A! ^% z# W: {( P ^6 i0 ~0 \. H# [; t7 p( Q  在目前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如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模式是最理想的。2 o6 L# D( d- h# Z* a. R$ t5 R, W! ?6 Z5 Z% A8 N+ i, b  当代中国的海上石油开发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实行的是国家行政授权国有企业的委托制或代表制而不是市场经济的合同制,它的运作特征是高度垄断的集权拓展而不是公司的商业竞赛。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条例》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修改决定》,根据该条例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他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资源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所有,即海洋资源的国有制;又确定了“对外合作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享有在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即专营权的制度,从国际市场而言中国海洋石油的专营权商业价值至少1000亿元美元以上,没有任何一个跨国公司能独得此权。 _) ?# i% e& s; S/ p s9 b/ T. w  中海油的石油专营权不是来自宪法、专门法的本源性权力,根据中国的《立法法》法律效力等级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中海油的专营权是政府过程性权力的产物,其效力等级来自行政法规和相关政府的授权文件,它不是来自中国经济秩序中最高的权力本身,因此这种专营权虽然没有注明期限性,但其法律效力天生就有相对性,是不确定的。在行政主导的体制内这种专营权完全可以予以改变、分解和释法。对于上述条例已比较成功的释例就在于确认了中海油并没有取得中国海洋石油全域开发的独有权,它的这种独有权仅限对外合作方面,2004年5月中石油由此也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在南海18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也通过变通方式实质性开发了东海油田。+ V& I( P7 w( N3 B% e9 n( f- H, f1 L- r2 l  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授权制定《石油天然气法》,掀起了业内对石油开采体制垄断性的巨大质发展,取消石油垄断之声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法律是为了解决利益服务的,在国有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没有彻底平衡之前,即使出台《石油天然气法》也只是过渡性的框架,具体条例尚需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因此在中国采用行政主导的方式解决海洋石油专营与开放的问题是最为现实的选择。8 g- D. E( h2 B+ `0 D2 k/ D. o. o: n' s8 a- S6 H  石油是一种较低成本的资源性商品,由于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而致高位,其实际的开采成本从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解决中国海洋石油专营权再分配的核心就是能以何种模式最大限度获得规模海洋油气的产量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规模决定影响,产量决定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解决有几种模式海洋石油中国全面开发的石油权利有几种解决模式:1、中海油为主;2、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共同拥有;3、建立国企、非公企业、外资多区域多层次多制式的复式开发权利体系。央企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社会石油需求,从市场经济而言实行第3种模式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中海油的油田收益是由国家、中海油、合作方三方分配的,中海油拥有90%以上海上油气区块的全套资料,拥有海上油田开发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服务体系,立即取消中海油的专营权是不公平的。政府取消自己的委托人或代表人也需要过渡政策的支撑,应该选择一个变通方案既实现海洋石油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又解决中海油开发权的软着陆,即中海油的独家专营权初期应过渡为3—5家大型国企共享的专营权,同时中海油也可拥有陆上石油的共有专营权;最后推行市场化竞争体制;中海油有涉独有专营权的另一部分体系也应划转给国土资源部;同时在国家实施海洋石油中国的大开发战略中优先支持(实质上是补偿)中海油,从法律权利而言优先支持中海油不是国家赔偿、补偿,不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行为。中国海域石油资源的广大决不可能仅靠中海油一家开发;海洋石油要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基础支撑的压力也决非中海油独家承担解决。海洋石油开发时不我待,翻然改图,它已经成为中国能源体系转型,国土资源利用、海洋权益保护、人民创富、科技创新、海港建设、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集成问题。它的产业开发必然应是一种颠覆性、创造性的生产力革命的方竞赛方式开行,海洋石油既要再造中国的能源需要,又要创造中国人的财富需要和激情需要。1 e* a8 s. f' z& g$ t, _7 T: r6 S! A$ |/ J7 j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三5 m9 [1 y# i1 h, A3 Z8 ^9 }3 A# t! p, R+ X4 Z8 t# `  提升中海油的“十一五”商业计划实施海洋石油中国总体开发先头方案$ c W- t* X5 o, ^! e* c8 z' j! ^& r  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元开发海洋石油作为方案的保障。9 \- E6 F) ^" s5 Y V5 [7 c8 a. ?7 Q, @2 y" |  2006年中海油确定“十一五”计划,要求五年内投资1000亿人民币发展五十个油气田(24个正在建设,13个正在评价,21个正在勘探和经济评价)力争到2010年中海油实现年产5000万吨油当量,业界称为再造中海油。但是从中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中国市场的投融资能力而言这还仅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计划,并不能满足中国能源转型的需要。由此可对中海油已完成勘探、技术和经济评价的油气构造实行重点开发,限定期效开发,海洋石油中国行动必须有产量底线的保障才具有实用性。为此国家应尽快确定四大政策约束,即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强行收回机制;确立海洋石油采矿权的流转市场;确立多家国有企业共享对外合作专营权;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关权项登记备案和管理体系。据此中海油在限期内不能完成作业的油气田应由其他国有公司渡让,以保障不低的海洋石油产量。由于缺乏深海勘探技术和装备,中海油2005年国内外油气总产量3900万吨油当量,其中国内原油产量2789万吨,天然气57.5亿方,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油气增长的需要;远远未开发出中国海丰富的油气宝藏;与中国国力之比较远不相对称。* Z) O u7 h1 Y* {- [$ E8 h5 m7 q0 e1 Z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也必须有资金保障和较为保险的先头方案,为此建议国家3-4年内应支持海洋石油业投融资5000亿-8000亿人民币开发海洋石油,其中重点改组提升中海油十一五计划的商业计划安排,力争3-4年内国家海洋石油总产量达到1.2亿-1.5亿吨油当量,力争5-6年内达到2亿-2.5亿吨油当量,以此支持中国东中部沿海沿、江经济体系的转型,一举改变中国石油有赖大量进口并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实现中国石油基本独立的体制。' _0 v: f3 F& L+ X7 x# A. Q$ ^4 t4 n; X, z. I. M9 w) O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四$ ?8 q5 ?! O7 o' K. Z2 p! K" y4 J2 |, D  资金常胜$ Q# z! z e4 k X& ^. B" L. @* i) g  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元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3 D# _- D. J g" b! i5 _( ^`$ f6 E9 K8 k( k$ ~  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超过1亿吨大关,由此反映了中国能源体系的两大机制必须妥为解决,其一是石油需求量过大拉动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的储备体制缺陷,为此200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平衡国际石油供需体系;其二是反映了中国石油生产能力的不足,进口量达到了中国石油生产总量的近一半,由此暴露了扩大石油再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的危机,为此应尽快投入有效的金融资产拉动中国石油的生产能力,即应建立国家能源基金并注入石油生产体系,彻底提高石油生产规模,真正起到对全球石油供应体系的衡平作用。石油生产的资本保障体制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的石油公司是商业公司、跨国公司,融资能力依靠的是金融体系健全的银行信用与资本市场;中国的石油公司主力是国有企业,三大巨头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它们具有垄断地位和专营权,完全依赖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融资需要先解决诸多的制度、专营权事项,否则处置不当国家和企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在设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同时必须强化资金投入的保障。4 y3 B3 m1 s2 V3 r1 @9 N( H+ c0 [5 g# u: B' t1 u! M& T  从目前的石油生产市场测算,国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亿人民币左右,来源可以是财政性拨款;或外汇储备的利息收益;或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部分资金;或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红利收入。国家石油能源基金还可以与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外汇储备等机构设立专项或临时的资金;还可以与地方政府设立区域资金。为放大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基金应主要作为种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气田的海洋油气开采。与此相组合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特点,大力支持设立各种商业化的能源产业基金、海内外并举发行石油企业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市场,简化国内能源企业的上市条件,力争在国家能源基金的带动下1-2年内形成5000亿-10000亿元的资金注入石油生产体系。目前建设一个大型海上油田的投资需要10亿-30亿美元之间,中小型油也需要2-6亿美元,以中国海洋石油的投资流程估算,它本身就需要5000亿元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尽快实施海内外市场的能源资金的集成。此外促进资金进入海上石油开发企业而非进入石油期货市场也是推进中国石油独立的重要内容,与中国的石油需求相比,大型石油公司不但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也是国民石油创富、海洋创富的重大历史机会。国家能源基金应是临时性资金,形式上可以称国家基金,也可以称其他的投资组合名义,可增大可减少,最终也可以通过转让股权撤销和转型。9 f% V4 c: I) x+ k% v% m6 ^5 S f0 Z2 _7 \5 N# `& o) r: ^  海洋石油中国行动的转折点之五1 j, y: P' E" ?; ~- s& X# w, }3 C: K0 D* ~  造就市场化的天然气产业,力争下一代第一能源的优势地位6 w, F2 j. J& d9 ]2 `5 g: ~$ u/ h( n+ ~$ i: _  市场预计2010年天然气将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6%左右,即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达到1000亿—14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3亿吨原油,发展天然气产业应该成为海洋石油中国的重要战略内容。) V( f9 L7 t, z4 j5 M8 K' t9 T5 c7 m$ L9 T2 h" ]" K  天然气是比原油用途更大、更低污染排放、更清洁、更为高效、更为方便、更为安全的理想能源。它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约20%-30%之间,2004年美国为23%,2005年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足3%。根据2006年BP世界能源年鉴等多项资料:2005年全球天然气产量总计27630亿立方米,但是同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却仅为499.5亿立方米;2005年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合计为27496亿立方米,同年中国消费总量为500亿立方米,中国的天然气产量、消费总量均不到世界总量的2%。国际上已公认天然气将取代原油、煤炭成为21世纪第一能源。目前全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180万亿立方米,中国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大约可支持开采近百年。中国海域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已经形成了渤海、珠江口、南海西部和东海四个油气区,而且管道输送很成功,例如天津塘沽与渤海西气田有46公里的海底管道联结,东海的平湖气田也通过386公里的海底管道与上海南汇联结。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巨头目前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都在开展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项目。7 s1 }% X, u, K0 Z. J# M% @7 y. H7 ]" E9 Z  由于以油气取代煤作为能源体系的主要产品是中国能源体系改革的趋势,中国完全应该在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改造中跨越式直接重点天然气产业,以其作为第一比重能源产品进行能源体系的改造和总体规划,由此还将减少今后原油转天然气的体制代价。目前世界上天然气使用广泛,主要用于发电、城市供热及制冷。其中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厂发电效率高、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耗水量少、占地省,将成为下一代世界能源体系中电厂的主力类型。天然气非常适合中国东中部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和环境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中央政府、企业、人民代表和社会用户共同推动的新兴目标产业。有鉴于天然气的使用涉及到发电厂、工业制造、化肥生产等重化工业的升级、改造、转型,采用低水平、缓运作、局部性的改革安排难以取得产业突破,应由国家制定产业计划,确定天然气产业革命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应选择天然气市场化作为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历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整个能源产业的转型。因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应制定并实施新的天然气政策,即扩大市场化的天然气勘探许可证的发放;改变天然气的价格(目前国内原油与天然气价格比1:0.3;国际上1:0.6)以及建立国内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大幅度增加天然气生产替代原油,无论产区在东部、中部、西部;海上、陆上;国内、国外应择优选用气源;允许以原油、煤炭出口额获取天然气进口配额,逐步取消天然气的配额或大部取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确定有关政策开放热电厂煤改气、油改气和燃气电厂大型项目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协同的接收站、处理厂、输气干线管道、配送系统网络的总体规划,由各区域自主选择项目启动区间,实行优者先上的原则,由此造就中国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销售的全新体系,也促使海上天然气的开发融进强大的国内市场中来,由于天然气具有长期协议议价的行业特点,不易被国际对冲基金挟持价格,应鼓励油气商或国内用户根据地理环境决定天然气的进口渠道和定价水平。1 [5 q% l8 S$ T/ g6 M' W. W# T: K- ~/ ^5 q( K1 |作者:武建东 9 ]4 n* R' {2 j% j8 d* F+ R: E来源:东方早报 * f$ v2 a0 v0 S" d, c" e! P6 f2 h
04:06:44 PM|
用电需求到2020年将翻倍,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国家电网
             - W1 x8 z! k/ f8 e* {3 J  路透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周四表示,到2020年中国用电需求预计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倍.中国将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步伐,将其发电装机占比提高至35%,而大力发展特高压输电线路将提供重要保障.. `# X e( z: J; Q6 c) B# N/ J e4 A) l9 s: \$ Y9 q g o  他在北京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并预计,中国2020年用电需求将达7.7万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达16亿千瓦左右.届时清洁能源装机将达5.7亿千瓦,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7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8亿吨.2 Z2 V# i" k7 }/ [! ^( P8 g' W/ k( Y& i7 w  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刘振亚引述相关规划称,中国将在甘肃酒泉,江苏沿海和内蒙古等地建设若干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打造"风电三峡工程";在西北部地区发展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继续加快中东部地区核电开发,和西部大型水电.% K2 `# t6 ?+ A7 a" J- _2 w n9 K' k1 }  他表示,中国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规模大、分布集中的特点,通过建设特高压电网,能够实现各种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发展特高压电网亦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电力供应的必然要求.% r U; e) r+ J2 |( w o4 f n9 r9 g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用电消费去年跌至八年来低点.据统计局数据称,中国今年4月发电量下滑3.5%,为去年10月以来的第六次下跌.+ W$ F6 y4 w( @' Q) @8 h. I% s4 X! J( l3 F8 h) V  2008年中国发电量为34,668.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6%.去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79,253万千瓦,同比增长10.34%,其中水电、风电装机合计占比约2.3%.% s' Y* A) u! g s! i. v( Z1 {. c7 R5 o7 u+ V% k**大力发展特高压技术**0 `- E9 k0 c: S2 S+ O% l, @0 P; v* s5 n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亦在同一场合指出,加快特高压输电技术应用是解决中国能源配置问题科学、战略的选择.2 g% i9 x+ x. N& @3 R. N% ]- \6 r0 X/ v _, Q( P: @9 J/ A- ]  "为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有必要实施远距离、大规模的输电,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技术长距离、大容量、高效率,低损耗的优势,促进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他称.! ^# T" ~5 B& z) a% P: W; u0 x& t  刘振亚表示,到目前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保持稳定运行,该项目于今年1月初正式投运.- U$ P2 I- m" }8 s# h4 ? r8 K7 o  特高压(UHV)定义为1,000千伏及以上电压,中国现有输电系统的一般为500千伏.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此前曾表示,未来3-4年国家电网将投资逾1,000亿元人民币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今後中国将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完)^' l* w* X1 e+ S* w' I% c! y, ]& {0 K; T4 W+ a--发稿 邵晓忆/李文科; 审校 黄凯! g3 d# F* H# a( v
馆藏&1596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币冠字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