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面临财务风险有哪些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刘览
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7期
摘要:新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为其开启绿色通道,在此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采取的对策,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效率、促进自主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费用 会计处理 信息披露
一、新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于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政策氛围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受制于资金及技术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在驱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自主创新。而政府政策支持是各种外部驱动因素中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政府科技补贴、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到政府直接采购,国家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政府的财税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在稳定市场价格的同时,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表明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立场,进而有力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二)有利于改善企业利润状况,提高内部技术创新积极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明确,将企业内部研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支出于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而将开发阶段的支出中符合条件的进行资本化处理,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费用化处理。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根据旧准则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会使当期利润大为减少。出于对利润考核指标的衡量,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会选择减少对研发项目的投入。而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开发阶段研发支出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可以改善开发阶段的利润状况,从而提高企业高管对新技术项目的开发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改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条件
新会计准则将开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即平时将发生的研发费用暂时归集起来,待研究开发成功并取得收益时转确认成本并开始予以摊销。研发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而研发活动总体上能为企业未来持续提供经济利益。如果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则不
能体现高新技术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而在资本化条件下,研发周期长、借贷资金数额较大的企业可以大幅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利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资产的价值。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结果列示于财务报表中,有利于产业投资者根据报表中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如果高新技术企业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则企业经营者不会仅是单纯追求眼前的利润最大化,而是放眼于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经营者会更多关注发展潜力大的研发项目,减少研发支出的短期行为,而把企业资源更多地向投资周期长、成长性好的研发项目倾斜。
二、新财税政策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条件主观性较强,研发支出资本化实际操作难
本文对2009年前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进行简单统计。剔除研发费用披露不全的企业,共获得年间54家高新技术企业162个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在资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阻碍。这主要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限制所造成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才能予以资本化: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的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但研发费用资本化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操作难度比较大。
(二)受会计短期业绩影响,企业易倾向于技术引进
在大部分企业中,主要通过会计短期业绩来衡量高管的业绩。自主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可以减少企业费用,增加企业净利润,夸大企业经营现金流,但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新项目,则必定有部分研发费用会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进而影响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企业自主研发的过程与结果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厌恶型的企业高管,则会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引进。因为直接从外部引进技术,风险相对于自主研发要小的多,而支出的金额会全部予以资本化,不会影响企业的短期会计利润,当然也就不会影响高管的业绩考核。
(三)利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随意调节利润
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判定在实际操作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例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等条件,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实际操作中在无需举证的前提下财务人员很难做
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为了达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财会人员利用政策中无需举证的漏洞,选择性地界定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界限,从而轻松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
(四)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程度低且披露方式不规范
由于我国没有出台关于研发支出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程度及披露方式的硬性规定,目前除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有较明确研发支出详细披露方式的规定外,其余上市公司由于没有政策制约而选择在财务报告中不披露或者尽量从简披露研发费用数据。很多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无法从会计报表中直接找到关于研发支出的数据,即使能从少数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中找到利润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研发费用”数据,也只是企业阶段性研发支出中费用化的那一部分,这严重降低了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三、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严格制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定标准
虽然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我国准则中主要是采用举例方式来规范阶段划分,这对于抽象且千变万化的研发活动来说,适用性及针对性较差。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研发支出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研发活动本身风险也较大,研发支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对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作一个明晰且准确的划分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此前提下,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制定更为详细、针对性及可操作性更强的实施条款,为企业有条件地实施研发费用资本化奠定政策基础。
(二)依据高新技术企业类型选择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费用投入大的特点,根据企业对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可以将高新技术企业分为研究开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普通高新技术企业两类。对于研发费用投入数额大、无形资产额大的研究开发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研发支出全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帮助其提升企业价值,进而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于普通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成果决定法”来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在开发成功情况下,可以将研究开发的全部支出予以资本化;在开发失败的情况下,可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降低划分阶段依据的主观性,使得会计处理更客观、更清晰。但企业的研发是一个过程性活动,所涉时间或长或短,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对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影响都比较大,因此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的正确理解,研发支出资本化及费用化的程度,还需在报表中予以揭示。
(三)增设“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
针对普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采用“成果决定法”时可能产生的不符合配比原则的问题,可以通过增设“待处理研发支出”科目,并将其暂列为资本项目的方法来解决。研发项
目如果成功,则将“待处理研发支出”所归集的成本转入“无形资产”,若研发项目失败,则将“待处理研发支出”转入当期“管理费用”项目。考虑到有些研发项目所涉时间较长,还可以增设“待处理研发支出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创新风险。
(四)规范企业研发费用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内容
为规范企业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相关性,应做到:(1)明确需详细披露研发费用会计数据的主体。技术创新大军中,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其中的领军企业及代表性企业,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强制要求已上市的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研发费用相关数据,而不应只针对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2)规范研发费用数据披露的方式。规范研发费用数据披露的方式中最主要的是规定披露哪些会计科目。目前研发支出发生时主要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和“研发支出――费用化”两个科目归集,因此报表披露应详细列明当前研发支出的总额、资本化及费用化的数额,以使投资者正确理解这些数额变化对企业的影响。(3)研发支出数据披露应具体到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在披露研发支出数据时还应按照研发项目进行披露,方便投资者了解企业已经完成的以及正在进行的研发活动。
参考文献:
1.黎明,梁露曼.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国际比较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相关内容还不是很完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更加合适的高效的量化方法,使其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之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5年的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审计风险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求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有从宏观至微观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发布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有关审计证据的三方印证理论、经营风险的计量程序等观点。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评估很容易被形式化,忽略报表、认定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过程的不连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程序,难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陈雪梅、石勇(2010)利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元素拆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量化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提出之后,部分事务所不能完全执行2006版准则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依旧按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类别进行认定。郭巧玲(2011)研究了事务所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总结出了注会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操作问题:综合评价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单个因素)比控制和固有风险(两个因素)评价的结果可比性降低,注会的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评价结果客观性降低。
随着风险评估的方法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也被运用到风险量化评价的领域之中,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分析性审核法、风险因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公允、精确。王风华、梁星(201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区分,再进一步判断因素的权重,划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级,解决了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米宁(2014)在研究中总结出,风险导向审计有内容的广泛性、风险性、建设性、客观性、独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作者总结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内部控制评价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据包络分析(DEA)、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董丽虹(2014)指出,根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梳理风险点、类型、环节等,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将标准差作为测量指标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为可靠。作者以概率作为出发点,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根据审计经验进行修正,得出更为贴切的评估结果。
三、高新技术审计相关研究
高新企业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扶持会推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研发更多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这良好的社会背景下,财政部发现,高新认定的虚假情况也时有发生。徐勇慧(2010)对收入的专项审计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将改造的传统项目工艺生产的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品,计入高新收入;某些企业对于有混合销售(高新与非高新产品搭配销售)行为,在进行高新收入核算的时候没有扣除非高新产品的收入额。戴立波(2013)在研究高新企业的审计情况的文章中指出,高新收入的技术领域认定比较困难,企业的收入账户未按照申报要求设置明确的明细账,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研发费用的审计不够深入具体等情况。
杨建安(2011)指出,2009年审计署对高新企业税收的抽查结果令人吃惊,116家被抽查的企业有85家不符合要求。有些高新企业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的比例没有符合《办法》的规定,从而造成申请失败或者复核失败。《办法》对于企业侥幸通过认定、逃避缴税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素珍(2012)对高新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研发项目成果有先进性、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市场风险大、同业竞争比较激烈、经费审计流程比较复杂等结论。韩丽娜(2013)总结出,针对高新企业的审计,我们应该有应对措施:审计时要关注宏观政策的侧重点、相关行业情况,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高新产品的规定和要求;获取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查阅研发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是否正确地归入研发费用科目;获取研发人员的分布信息,判断研发人员的工资归集情况是否正确,判断外部单位接受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是否剔除;获取相关批复、记录、资格性文件,以审核研发项目的步骤完整;借助专业人员的意见,核定知识产权的核心程度,规避风险。熊玉婷(2014)研究了在风险投资项目中,高新企业的管理层舞弊的相关问题,概括了舞弊的相关理论、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审计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都比较激烈、风险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存货的保值能力较弱。
乔文畅(2015)对研发项目核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对研发费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相关企业要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要进行联合性的管理,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控,及早发现与预算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
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审计相关内容涉猎较少,尤其是在风险模型量化所选择的方法上。国内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也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在传统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审计策略以提高审计效率,这将成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2]陈雪梅、石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0(1).
[3]戴立波: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及风险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4]董丽虹: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环节权重的重构与修正研究―――基于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J].当代经济,2014(14).
[5]王彦秋: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现状及其改进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3(5).
作者:周倩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研究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审计研究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审计研究论文相关文章(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已有0人评价)
下载:1次格式:doc页数:31贡献者:Stevieboy上传时间: 14:41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4页
1人评价80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其财务风险来自多方面,本文在分析其财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中国论文网 /3/view-3803656.htm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21  [中图分类号] F276.44;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4- 0038- 03  1 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  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2.1 外部客观环境等条件的影响  由于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则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外部环境变化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让企业面临某种威胁。随着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难以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其财务管理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若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及时针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进行改善,不能及时对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则极有可能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困难。  2.2 高投入引发的高投资风险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而高新技术企业更具有风险性,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很多创新技术尚不成熟,开发能否成功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试验转化和换代过程中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况且成功研制的新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也很难说。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持续、稳定、充裕的资金保障,也同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2.3 高负债引发的高融资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中期研发新产品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容易出现融资难,现金流量不足,负债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过大或者是举债方式不合理,从而使得高新技术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导致企业走向衰退。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国家风险资金投入不大,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长期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们总是在为企业有技术没资金而头疼不已,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企业一旦在融资过程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方式不合理等情况,容易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融资风险发生。  2.4 高技术风险引发的高营运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企业在开发、取得和使用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高新技术企业首先遇到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新技术的前沿性、高投入、高竞争和寿命周期的不确定等特征,导致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引发则可能连锁地引发一系列的财务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生存风险,危及企业的生命。  2.5 高质量风险引发的高经营风险  相对于普通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有着前期投入高、更新换代快两个特征。这两个特征都希望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并在短时间内收回前期投资,迅速获得营业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具备高技术含量,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才能降低经营风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高科技产品多是创新性产品,其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发掘和成长的,这种特征的产品是否能有效满足市场、在什么时候满足、以什么方式满足、最终能够占有多大比例的创新收益,都充满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企业经营面临着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  3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3.1 要加强风险管理原则的实施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要严格按照风险与报酬对称原则、整体优化原则、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原则和弹性原则进行。严格的原则实施可以为财务风险的防控提供方向与方法的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3.2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追究其外部环境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变化的过程及产生财务损失的程度。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订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3 加强各项指标测算,建立风险监控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因为科学的财务预测与风险监控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监控的组织机制建立风险监控的组织机构,它主要由财会人员、企划人员、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参加,同时还可聘请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它独立开展工作,不隶属于任何中层机构,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②风险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风险监控组织机构中应指定专人利用信息网络搜集风险预测所需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前者包括财务部门提供的财会信息、营销部门提供的营销信息以及技术开发和生产部门提供的开发与生产进度信息、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人员储备信息等,后者包括相关外部市场信息、同行业竞争情况信息、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变更等信息。   3.4 规避投资风险,不断完善管理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推动企业成长壮大。比如引进项目发展模式,即借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新订单等进行“项目”管理,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制”为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企业发展模式。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投资风险及筹资风险。在前期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创业核心团队很有必要制订一份完整且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计划书,涵盖以下内容:①项目技术方案;②项目产品化实施计划;③企业投资预算及融资计划;④项目产品市场与竞争;⑤商业运营模式。对项目产品市场与竞争的分析,应考虑产品的主要用途及经济寿命期,调查国内外主要对手的研制、开发及投产情况,依据数据分析本企业未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  3.5 不断地完善融资体系  利用财务杠杆系数控制负债规模及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可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高新技术企业在确定融资方式时,应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应对风险的能力、所需资金的数量、利息水平、收益情况等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并根据各宗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财务风险主要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渠道。关于内部融资,一方面,要完善资本经营,即要盘活企业存量资本,降低资本闲置率,提高资本利用率;用好企业增量资本,优化企业经营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通过组合优化企业资源,使得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做好企业资本收益配置,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以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资本杠杆,通过企业兼并、收购、合资特许经营、风险租赁等方式,完成资本积累,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关于外部融资,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多方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寻求风险资本的参与。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加快资金周转,适当增大流动比率,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营运资金,提高偿债能力,并建立风险基金,以备不时之需。合理确定期限、还款方式及时间,对未来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还款方式。  3.6 注重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无形资产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产,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形资产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68% 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低于3%,为此,2008年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将是否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性条件,明确规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是指:在中国境内,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的知识产权。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强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与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含量,减小由于高质量引起的高经营风险。另一方面, 从企业内部改进和完善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评估方法,从而为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凭证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光.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措施和方法[J].辽宁经济,2009(1).  [2]刘旭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经济前沿,2008(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新技术企业涉税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