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站存在的有害风险因素及怎样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上传于||文档简介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1.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应急措施
1.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应急措施 1832字 投稿:陶熜熝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TM)(TM)(TM)OE’‘^”‰?‘’*‘~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概况与展望缪辉南 方旭东^海军医学研究所第五研究室X上海 ’oo”““‰上海 ’oo”““‰焦炳华^第二军医大学新药评价中…
体育课上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赵千锁 李新元个体差异是始终存在的,它包括身体、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学生的个性与共性之间和谐发展存在着辨证的关系:一方面个性倾向性和发展水平决定学生其共性朝什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共性本身又影响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
大爱无疆铸师魂 普法护航育新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参评材料六枝特区实验小学 杨 程自从我校于2012年开展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以来,我就积极投身其中,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对待此项工作,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健康教育…
乌中广安字[2013]67号
签发人:霍建国
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
驾驶员的常见职业病
驾驶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受到振动、噪声、高温、汽油、一氧化碳以及强制的不良体位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多种职业病或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因为不正确的驾车姿势而伤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各类由驾车引起的疾病就会悄然出现。噪声性耳聋;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视力;前列腺炎。
驾驶员职业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噪声性耳聋。
机动车发动机运转、轮胎噪声、所载物体的振动等,可产生不同强度的噪声。驾驶员长期在噪声的“轰击”下,易产生损伤导致噪音性耳聋。早期躲在开车之后出现听力下降,如不开车,听力又会逐渐恢复。但长期开车,反复接触强噪音,就会造成听力明显损害,且不能完全回复,导致双侧不可逆性耳聋。
应急措施:
驾驶员最还在平时,不妨碍驾驶、安全的情况下,关闭车窗,或在车上播放舒缓的音乐。
第二、 颈椎病。
司机在开车的时候,长时间一个姿势,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痉挛,
发生颈椎微错位,压迫、刺激神经,出现头部、肩部、上肢等处疼痛、发胀。
应急措施:
最好买一个靠枕放在脖子后面,另外,预防这种疾病,开车时要保持体位正确、多运动。没事情的时候多活动活动脖子。一般连续开车一个小时,需要有意识地去活动脖子。车辆等红灯时,头部向左、向右旋转各十余次,可预防颈椎病。
第三、 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姿势所导致。一些简单的生活小妙招,可以大大减轻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达到治疗效果。
应急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方法,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是倒走。其根本,就是作为反向运动,能有效强制人体重心后移,从而矫正姿势。 第四、 视力。视力疲劳综合症。
驾驶员在开车时,眼睛时刻都要注视路面的车辆和行人的情况。倘若汽车的挡风玻璃质量粗糙,导致视力疲劳综合症,即在开车过程中,出现头晕、视物模糊、两眼胀痛等症状。
应急措施:
在停车后眺望远处或绿色植物,缓解眼部疲劳,或者做做眼保健操。
视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与明适应能力(注意时间);眩
光(造成的有害影响);视错觉。明适应是指暗处到明处时间1min;暗适应是从明处到暗处适应时间30min。
第五、 前列腺炎。
第六、 由于驾驶员的工作性质造成久坐、憋尿等长时间坐位工作,使盆腔及前列腺部受挤压而充血,对病原体抵抗力减弱,易诱发前列腺炎。
应急措施:
预防上持续驾车1小时左右,应下车适当运动,活动要髋,伸展四肢;平时注意不要久坐久站、不要吸烟饮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喝水、多休息及早治疗。
使用MP3、手机耳机的时候三个六:低于60分贝;时间低于60分钟;音量范围低于60%
长途驾驶可轮班操作,司机交替休息;平时多饮水,多排尿;注意个人及驾驶室卫生,发现身上有感染灶时尽快治疗。另外,还需注意生活规律,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和自信。
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
一、 一级预防 :亦称病因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因素,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1、 技术措施: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使用远距离操作或自
动化、半自动化操作,防止有害物质跑、冒、滴、漏;加强通风、除尘、排毒措施。
2、 组织措施:合理组织、安排劳动过程,建立、健全劳动制度,
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卫生法规。
3、 卫生保健措施:做好就业前体格检查;做好卫生宣传、健康
教育;注意平衡膳食和保健食品供给;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防治病损的发展。
1、 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明确诊
断,及时治疗。
2、 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立即采取防治对策。
三、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使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得到及时、
合理的处理,防治疾病恶化及复发,防止劳动能力丧失。对慢性职业病患者,通过医学监护、预防并发症和伤残。通过功能性和心理康复治疗,做到病儿不残,残而不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职业病的预防
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驾驶员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饮食要有规律,多吃高蛋白、高糖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饭后应休息20至30分钟再开车,以利于消化。
定期进行体检。驾驶员每年应进行一次职业性体检,以便早期发现与职业有关的疾病,及时治疗处理。倘若发现禁忌开车的情况,如明显的听觉器官、心血管、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和色盲等疾病者,均
不宜从事机动车驾驶工作。
乌中广安字[2013]67号 签发人:霍建国 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 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驾驶员的常见职业病驾驶员在长期驾驶过程中,受到振动、噪声、高温、汽油、一氧化碳以及强制的不良体位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多种职业病或与职业…
做一个向日葵花般的女孩 不去恨谁,也不去怨谁,做一个向日葵花般的女孩。向日葵因有阳光的呵护,会愈加灿烂。但在阴雨霏霏的时节,或是黑云压城的暮色,那张依旧灿烂的笑脸下,是否藏着一颗失落的心?没有阳光,唯有期待,呵呵。她总是那样,前一秒还伤心的流着泪,后…
水富县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 体 合 同根据《劳动法》、《工会法》、《教师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集体合同规定》、《云南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办法》、《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
厦门自考本科可以考研吗自考本科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简单说来自考本科文凭是国家组织考试,国家认可的。自考本科文凭能考研、考公务员、…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详细信息
电解铝对人的有害因素及风险要素有哪些?
时间: 10:57:01&&& 来源:中国建材网
因为铝厂出产的特殊性,在出产过程中存在有害要素及风险要素,有害要素主要有粉尘损害、毒物损害、高温损害和噪声损害,风险要素主要有机械损伤、高处掉落,电气损伤和火灾爆破风险等。
1、粉尘损害
铝厂在出产过程中发生的粉尘主要有氧化铝粉尘,石油焦粉尘,沥青烟尘。
2、毒物损害
铝电解以冰晶石-氧化铝氯化铝的熔体为电解质,以碳素材料为电极进行电解。电解时在阴极上分出液态的金属铝,在阳极上发生气体。一起还散发出氯化物、粉尘等污染物为主的电解烟气。人体吸入过量的氟,常常会导致骨硬化、骨质增生、斑状齿等氯骨物,严重者使人损失劳动才能。氯化物还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影响和腐蚀效果。
3、高温损害
铝电解槽电解温度高达940℃~960℃,是主要的出产性热源。炭素工段的煅烧、焙烧、接连混捏、预热螺旋、沥青熔化出产设备均为出产性热源。材料标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才能、感受敏感性及感受运动和谐功用都显着降低
4、噪声损害
发生噪声的设备主要有净化体系风机、炭素体系破碎机、球磨机、成型机、给料机、振动筛、输送机及焙烧烟气净化体系风机和除尘风机等。噪声能导致人听觉功用敏感度降低甚至形成耳聋,或导致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体系等疾病,噪声影响信息交流,促进误操作发生率上升。
不区分大小写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1.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应急措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应急措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正文
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时间:日 11:48  来源:  已被浏览124次  评论0条
&  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的原则是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工艺和物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扩展;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生产线),自动监测、报警装置,连锁保护、安全排放等装置,实现自动控制、遥控或隔离操作。尽可能避免、减少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是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
  6.1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
  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有毒作业分级》(GB)、《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国务院令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对物料和工艺、生产设备(装置)、控制及操作系统、有毒介质泄漏(包括事故泄漏)处理、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措施。
  1)物料和工艺
  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例如:应用水溶性涂料的电泳漆工艺、无铅字印刷工艺、无氰电镀工艺,用甲醛脂、醇类、丙酮、醋酸乙酯、抽余油等低毒稀料取代含苯稀料,以锌钡白、钛白代替油漆颜料中的铅白,使用无汞仪表消除生产、维护、修理时的汞中毒等。
  2)工艺设备(装置)
  生产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外溢。
  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风净化
  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排放)装置,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限制到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
  机械通风排毒方法主要有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3种。
  (1)全面通风。在生产作业条件不能使用局部排风或有毒作业地点过于分散、流动时,采用全面通风换气。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机械通风除尘部分规定的原则计算。
  (2)局部排风。局部排风装置排风量较小、能耗较低、效果好,是最常用的通风排毒方法。机械通风排毒的气流组织和局部通风排毒的设计,参照局部机械通风排尘部分。
  (3)局部送风。局部送风主要用于有毒物质浓度超标、作业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新鲜空气往往直接送到人的呼吸带,以防止作业人员中毒、缺氧。
  对排出的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应有经过相应的净化装置处理,以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常用的净化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冷凝法、稀释法及化学处理法等。有关净化处理的要求,一般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有毒、有害物质应经回收装置处理,回收、利用。
  4)应急处理
  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必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应设置有毒物质事故安全排放装置(包括储罐)、自动检测报警装置、连锁事故排毒装置,还应配备事故泄漏时的解毒(含冲洗、稀释、降低毒性)装置。
  例如:光气(COCl2)生产,应实现遥控操作。当事故泄漏时,用遥控的喷淋管喷液氨雾解毒(COCl2+4NH3&CO(NH2)2+2NH4Cl),同时连锁事故通风装置将室内含光气的废气送到喷淋塔中,用氨水、液碱喷淋并对废水用碱性物质(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相应处理,达到无害排放。
  大中型化工、石油企业及有毒气体危害严重的单位,应有专门的气体防护机构;接触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有毒物质的车间应设急救室;均应配备相应的抢救设施。
  根据有毒物质的性质、有毒作业的特点和防护要求,在有毒作业工作环境中应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个体防护用品(防毒服、手套、鞋、眼镜、过滤式防毒面具、长管面具、空气呼吸器、生氧面具等)。个体冲洗器、洗眼器等卫生防护设施的服务半径应小于15m。
  5)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急救
  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可能使大批人员受到毒害,病情往往较重。因此,现场及时有效地处理与急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防止并发症起关键作用。
  6)其他措施
  在生产设备密闭和通风的基础上实现隔离(用隔离室将操作地点与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剧毒物质生产设备隔离)、遥控操作。
  配备定期和快速检测工作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的仪器,有条件时应安装自动检测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和超限报警装置。
  配备检修时的解毒吹扫、冲洗设施。
  生产、贮存、处理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毒物的厂房和仓库,其天棚、墙壁、地面均应光滑,便于清扫;必要时加设防水、防腐等特殊保护层及专门的负压清扫装置和清洗设施。
  采取防毒教育、定期检测、定期体检、定期检查、监护作业、急性中毒及缺氧窒息抢救训练等管理措施。
  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GB7)、《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诊断规则》(GB7)、《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GB)、《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GB)以及有关的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确保做出迅速正确地诊断和救治。
  根据有关标准(石油、化工、农药、涂装作业、干电池、煤气站、铅作业、汞温度计等)的要求,应采取的其他防毒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6.2预防缺氧、窒息的对策措施
  (1)针对缺氧危险工作环境(密闭设备:指船舱、容器、锅炉、冷藏车、沉箱等;地下有限空间:指地下管道、地下库室、隧道、矿井、地窖、沼气池、化粪池等;地上有限空间:指贮藏室、发酵池、垃圾站、冷库、粮仓等)发生缺氧窒息和中毒窒息(如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物等有害气体窒息)的原因,应配备(作业前和作业中)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检测仪器、报警仪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长管面具等)、通风换气设备和抢救器具(绳缆、梯子、氧气呼吸器等)。
  (2)按先检测、通风,后作业的原则,工作环境空气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到标准要求后,在密切监护下才能实施作业;对氧气、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和场所,作业过程中应定时或连续检测(宜配设连续检测、通风、报警装置),保证安全作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以防止氧中毒。
  (3)对由于防爆、防氧化的需要不能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和已发生缺氧、窒息的工作场所,作业人员、抢救人员必须立即使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净气式面具。
  (4)有缺氧、窒息危险的工作场所,应在醒目处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5)有关缺氧、窒息的安全管理、教育、抢救等措施和设施同防毒措施部分。
  6.3防尘对策措施
  1)工艺和物料
  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例如,用湿法生产工艺代替干法生产工艺(如用石棉湿纺法代干纺法,水磨代干磨,水力清理、电液压清理代机械清理,使用水雾电弧气刨等),用密闭风选代替机械筛分,用压力铸造、金属模铸造工艺代替沙模铸造工艺,用树脂砂工艺代替水玻璃砂工艺,用不含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或含量低的物料代替含量高的物料,不使用含猛、铅等有毒物质,不使用或减少产生呼吸性粉尘(5&m以下的粉尘)的工艺措施等。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1)采用密闭管道输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不能完全密闭的尘源,在不妨碍操作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半封闭罩、隔离室等设施来隔绝、减少粉尘与工作场所空气的接触,将粉尘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减弱粉尘的扩散。
  利用条缝吹风口吹出的空气扁射流形成的空气屏幕,能将气幕两侧的空气环境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由一侧向另一侧扩散。
  (2)通过降低物料落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隔绝气流,减少诱导空气量和设置空间(通道)等方法,抑制由于正压造成的扬尘。
  (3)对亲水性、弱粘性的物料和粉尘应尽量采用增湿、喷雾、喷蒸气等措施,可有效地抑制物料在装卸、运转、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等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厂房喷雾有助于室内漂尘的凝聚、降落。
  对冶金、建材、矿山、机械、粮食、轻工等行业的振动筛、破碎机、皮带输送机转运点、矿山坑道、毛皮加工等开放性尘源,均可用高压静电抑尘装置有效地抑制金、钨、铜、铀等金属粉尘和煤、焦炭、粮食、毛皮等非金属粉尘以及电焊烟尘、爆破烟尘等粉尘的扩散。
  (4)为消除二次尘源、防止二次扬尘,应在设计中合理布置,尽量减少积尘平面,地面、墙壁应平整光滑,墙角呈圆角,便于清扫;使用负压清扫装置来清除逸散、沉积在地面、墙壁、构件和设备上的粉尘;对炭黑等污染大的粉尘作业及大量散发沉积粉尘的工作场所,则应采用防水地面、墙壁、顶棚、构件和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严禁用吹扫方式清扫积尘。
  (5)对污染大的粉状辅料(如橡胶行业的炭黑粉)宜用小袋包装运输,连同包装一并加料和加工,限制粉尘扩散。
  3)通风除尘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除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设置等),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除尘装置。
  (1)全面机械通风是对整个厂房进行的通风、换气,是把清洁的新鲜空气不断地送入车间,将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粉尘)浓度稀释并将污染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全面机械通风一般多用于存在开放性、移动性有害物质源的工作场所。当数种有毒蒸气或数种有刺激性气体同时在室内散发时,全面通风换气量应按各种有害物质分别稀释到相应的最高容许浓度所需换气量的总和计算;同时散发数种其他有害物质时,则按分别稀释到相应最高容许浓度所需换气量中的最大值计算。
  (2)局部机械通风是对厂房内某些局部部位进行的通风、换气,使局部作业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局部机械通风包括局部送风和局部排风。
  ①局部送风是把清洁、新鲜空气送至局部工作地点,使局部工作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主要用于室内有害物质浓度很难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工作地点固定且所占空间很小的工作场所。
  ②局部排风是在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地点设置局部排风罩,利用局部排风气流捕集有害物质并排至室外,使有害物质不致扩散到作业人员的工作地点。它是通风排除有害物质最有效的方法,是目前工业生产中控制粉尘扩散、消除粉尘危害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通风气流,一般应使清洁、新鲜空气先经过工作地带,再流向有害物质产生部位,最后通过排风口排出;含有害物质的气流不应通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4)局部通风、除尘系统的吸尘罩(形式、罩口风速、控制风速)、风管(形状尺寸、材料、布置、风速和阻力平衡)、除尘器(类型、适用范围、除尘效率、分级除尘效率、处理风量、漏风率、阻力、运行温度及条件、占用空间和经济性等)、风机(类型、风量、风压、效率、温度、特性曲线、输送有害气体性质、噪声)的设计和选用,应科学、经济、合理和使工作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5)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应根据工艺条件、粉尘性质、利用价值及粉尘量,采用就地回收(直接卸到料仓、皮带运输机、溜槽等生产设备内)、集中回收(用气力输送集中到料罐内)、湿法处理(在灰斗、专用容器内加水搅拌,或排入水封形成泥浆,再运输、输送到指定地点)等方式,将粉尘回收利用或综合利用并防止二次扬尘。
  4)其他措施
  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劳动卫生指标要求的有尘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眼镜)等个体防护用品。
  6.4噪声控制措施
  根据《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GBJ22&1988)、《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等,采取低噪声工艺及设备、合理平面布置、隔声、消声、吸声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噪声危害。
  1)工艺设计与设备选择
  (1)减少冲击性工艺和高压气体排空的工艺。尽可能以焊代铆、以液压代冲压、以液动代气动,物料运输中避免大落差翻落和直接撞击。
  (2)选用低噪声设备。采用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使用哑音材料降低撞击噪声;控制管道内的介质流速,管道截面不宜突变,选用低噪声阀门;强烈振动的设备、管道与基础、支架、建筑物及其他设备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或支撑等。
  (3)采用操作机械化(包括进、出料机械化)和运行自动化的设备工艺,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
  2)噪声源的平面布置
  (1)主要强噪声源应相对集中(厂区、车间内),宜低位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隔挡噪声。
  (2)主要噪声源(包括交通干线)周围宜布置对噪声较不敏感的辅助车间、仓库、料场、堆场、绿化带及高大建(构)筑物,用以隔挡对噪声敏感区、低噪声区的影响。
  (3)必要时,噪声敏感区与低噪声区之间需保持防护间距,设置隔声屏障。
  3)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降噪
  采取上述措施后噪声级仍达不到要求,则应用采隔声、消声、吸声、隔振等综合控制技术措施,尽可能使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指数达到《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规定的0级,且各类地点噪声A声级不得超过《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规定的噪声限制值(55~90dB)。
  (1)隔声。
  采用带阻尼层、吸声层的隔声罩对噪声源设备进行隔声处理,随结构形式不同,其A声级降噪量可达到15~40dB。
  不宜对噪声源作隔声处理,且允许操作人员不经常停留在设备附近时,应设置操作、监视、休息用的隔声间(室)。
  强噪声源比较分散的大车间,可设置隔声屏障或带有生产工艺孔的隔墙,将车间分成几个不同强度的噪声区域。
  (2)消声。
  对空气动力机械(通风机、压缩机、燃汽轮机、内燃机等)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应采用消声器进行消声处理。当噪声呈中高频宽带特性时,可选用阻性型消声器。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动特性时,可选用扩展室型消声器;当噪声呈低中频特性时,可选用共振性消声器。消声器的消声量一般不宜超过50dB。
  (3)吸声。
  对原有吸声较少、混响声较强的车间厂房,应采取吸声降噪处理。根据所需的吸声除噪量,确定吸声材料、吸声体的类型、结构、数量和安装方式。
  (4)隔振降噪。
  对产生较强振动和冲击,从而引起固体声传播及振动辐射噪声的机器设备,应采取隔振措施。根据所需的振动传动比(或隔振效率),确定隔振元件的荷载、型号、大小和数量。常用的隔振元件(隔振垫层和隔振器)有橡胶、软木、玻璃纤维隔振垫和金属弹簧、空气弹簧、压缩型橡胶隔振器等。
  (5)个体防护。
  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工作场所的噪声级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则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减少接触噪声时间。
  对流动性、临时性噪声源和不宜采取噪声控制措施的工作场所,主要依靠个体防护用品(耳塞、耳罩等)防护。
  6.5振动控制措施
  根据《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提出工艺和设备、减振、个体防护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1)工艺和设备
  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汽)锤,用水爆清沙或电液清沙代替风铲清沙,以电焊代替铆接等。
  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支架、减振手柄、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
  2)基础
  提高基础重量、刚度、面积,使基础固有频率避开振源频率,错开30%以上,防止发生共振。
  基础隔振是将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橡胶、软木、泡沫乳胶、矿渣棉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个体防护
  穿戴防震手套、防震鞋等个体防护用品、将地震动危害程度。
  6.6其他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1)防辐射(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根据《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辐射防护规定》(GB)、《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规定》(GB)、《高水平放射性废液贮存厂房设计规定》(GB)、《操作开放型放射物质的辐射防护规定》(GB)、《辐射防护技术人员资格基本要求》(GB/T)、《放射防护规定》(TJ8&1974)等,按辐射源的特征(&粒子、&粒子、&射线、X射线、中子等,密闭型、开放型)和毒性(极毒、高毒、中毒、低毒)、工作场所的级别(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和控制区再细分的区、级、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的级别),为防止非随机效应的发生和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屏蔽、防护距离和缩短照射时间)采取对策措施,使各区域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制值。
  (1)外照射源应根据需要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设置永久性或临时性屏蔽(屏蔽室、屏蔽墙、屏蔽装置)。屏蔽的选材、厚度、结构和布置方式应满足防护、运行、操作、检修、散热和去污的要求。
  (2)设置与设备的电气控制回路连锁的辐射防护门,并采取迷宫设计,设置监测、预警和报警装置和其他安全装置,高能X射线照射室内应设紧急事故开关。
  (3)在可能发生空气污染的区域(如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箱、手套箱、通风柜等),必须设有全面或局部的送、排风装置,其换气次数、负压大小和气流组织应能防止污染的回流和扩散。
  (4)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工作场所时,必须根据需要穿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防放射性服、手套、眼面护品和呼吸防护用品),佩戴相应的个人剂量计。
  (5)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入口处,一般应设置更衣室、淋浴室和污染检测装置。
  (6)应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特殊需要的卫生设施(污染洗涤、冲洗设施和消洗急救室等)。
  (7)根据《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和&辐射防护规定)(GB)的要求,对有辐射照射危害的工作场所的选址、防护、监测(个体、区域、工艺和事故的监测)、运输、管理等方面提出应采取的其他措施。
  (8)核电厂的核岛区和其他控制的防护措施,按《核电厂安全系统准则》(GB/T)、《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以及由国家核安全局依据专业标准、规范提出。
  2)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1)防紫外线措施。
  电焊等作业、灯具和炽热物体(达到1200℃以上)发射的紫外线,主要通过防护屏蔽(滤紫外线罩、挡板等)和保护眼睛、皮肤的个人防护用品(防紫外线面罩、眼镜、手套和工作服等)防护。目前我国尚无紫外线防护卫生标准,建议采用美国卫生标准(连续7h接触不超过0.5mW/cm2,连续24h接触不超过0.1mW/cm2)。
  (2)防红外线(热辐射)措施。
  主要是尽可能采用机械化、遥控作业,避开热源;其次,应采用隔热保温层、反射性屏蔽(铝箔制品、铝挡板等)、吸收性屏蔽(通过对流、通风、水冷等方式冷却的屏蔽)和穿戴隔热服、防红外线眼镜、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品。
  (3)防激光辐射措施。
  为防止激光对眼睛、皮肤的灼伤和对身体的伤害,达到&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GB)规定的眼直视激光束的最大容许照射量、激光照射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优先采取用工业电视、安全观察孔监视的隔离操作。观察孔的玻璃应有足够的衰减指数,必要时还应设置遮光屏罩。
  ②作业场所的地、墙壁、天花板、门窗、工作台应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工作场所的环境色与激光色谱错开(如红宝石激光操作室的环境色可取浅绿色)。
  ③整体光束通路应完全隔离,必要时设置密闭式防护罩。当激光功率能伤害皮肤和身体时,应在光束通路影响区设置保护栏杆,栏杆门应与电源、电容器放电电路连锁。
  ④设局部通风装置,排除激光束与靶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有害气体。
  ⑤激光装置宜与所需高压电源分室布置;针对大功率激光装置可能产生的噪声和有害物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⑥穿戴有边罩的激光防护镜和白色防护服。
  (4)防电磁辐射对策措施。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按辐射源的频率(波长)和功率分别或组合采取对策措施。
  根据标准规定的限量值(操作位平场功率密度)和防护限值(任意连续6min全身比吸收率)提出对策措施:
  ①用金属板(网)制作接地或不接地的屏蔽(板、罩、室),近距离屏蔽辐射源,将电磁场限制在限定范围内,防止辐射能量对作业人员和其他仪器、设备的影响,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主要方式;用屏蔽来屏蔽其他仪器、设备设施和作业人员的操作位置,是根据需要采取的防护工作。
  ②敷设吸收材料层,吸收辐射能量。通常采用屏蔽&吸收组合方式,提高防护性能。
  ③使用滤波器防止电磁辐射通过贯穿屏蔽的线路传播和泄漏。
  ④增大辐射源与人体的距离。
  ⑤辐射源的屏蔽室(罩)门应与辐射源电源连锁,防止误打开门时人员受到伤害。
  ⑥当采取的防护措施不能达到规定的限值或需要不停机检修时,必须穿戴防微波服(眼镜、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品。
  3)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根据《高温作业分级》(GB)、《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26&1989)、《高温作业分级检测规程》(LD82&1995)、《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1989),按各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采取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
  (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
  (3)依据(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1989)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4)使用隔热服(面罩)等个体防护用品。尤其是特殊高温作业人员,应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热服装(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等)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
  (5)注意补充营养及合理的膳食制度,供应防高温饮料,口渴饮水,少量多次为宜。
  4)低温作业、冷水作业防护措施
  根据《低温作业分级》(GB/T)、《冷水作业分级》(GB/T)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
  (2)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体防护用品。
  (3)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
  (4)冷库等低温封闭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关锁。(交流-)责任编辑:zhaoyang
请输入您要的评论内容
热门排行国内国际本类
01020304050607080910
01020304050607080910
01020304050607080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