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君的女朋友的照片的朋友 编写故事

创编故事:颠倒世界 - 10da3的笔记 - 丫丫网 []难怪你没有女朋友_为你写一个故事_【传送门】
难怪你没有女朋友
为你写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她说自己叫喵太,每天都会看5条优质的文,充当每日猫粮也顺便分享给你让每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好一点点▼优质的故事,关于爱情,关于成长好听的音乐,每日的心情卡片这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男朋友的家庭条件重要么》《你是挣钱的女人,还是值钱的女人》《无心炫耀,才是正在拥有》《我不需要9块9包邮的爱情》...她有故事,你准备好酒了么?这么可爱的二维码不只是用来看的▼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7月15日 21:15
为你写一个故事 最新文章
为你写一个故事 热门文章热门文章最新文章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的故事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官,学问深,得民心,就是不会吹牛拍马,得罪的人多,官做不下去了,铺盖一卷就回了扬州。好在郑板桥不在乎当官,名气也不小,专门在家吟诗画画,倒也自在。
  那时,扬州乡下离城十几里路,有个老秀才在教馆里当先生。几十年下来,年龄大了,六十开外了,东家意思要回这个先生。老先生急了,回去后,饭碗就砸了,这一家老小怎么活?高低要想个办法,叫东家回不掉。
  这天吃中饭,老秀才忽然说:“东家,不瞒你说,郑板桥还是我的学生哪!”
  东家一听,根本不相信。你在这儿教了几十年的书,要郑板桥真是你的学生,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讲过?东家促得很,嘴上应着:“好哪好哪,久仰郑板桥大名,他既是你的学生,我就办一桌特席,你把他请来……”言下之意,请不来,你也不要来了。
  老秀才慌了,本以为提了郑板桥的大名,东家就会让他教书教下去。没想到来这一手,怎么办哩?只好连夜进城,找到郑板桥府上,敲开门,往郑板桥面前“扑通”一跪。
  郑板桥连忙把他扶起来:“你老先生这么大年纪,有话直说,怎么好下跪?”
  老先生讲:“我是来请罪的,东家嫌我老了,我要吃饭,就说你是我的学生,罪过了。”
  郑板桥一听,连连讲:“无妨,无妨,我从此就称你老师得了。”
  老秀才还是摇头,把东家请客的事说了。郑板桥历来同情穷秀才,当时定好日子,一口应承下来。老秀才定心了,急匆匆赶回学馆。
  第二天,东家一早就问:“你的学生郑板桥能不能来?不能来早点说。”他心里话,郑板桥是出了名的大才子,谅你这个又穷又酸的老秀才请不动他。
  没想到老秀才爽快得很,一口说:“三天之后,郑板桥准定来。”
  三天后,东家在街上找了位有名的厨师,办了酒席,又请来一班文人雅士作陪。果然,郑板桥准时来了。请坐、献茶、摆席。首席哪,大家都推郑板桥。郑板桥连连摇手说:“啊呀,老夫子在此,学生迟迟不来拜访,已是罪过,怎么敢上坐哩?”
  众人一听,一齐请老秀才上座。这个老秀才心里欢喜死了,郑板桥先生真肯帮助人啊!
  哈哈,喝酒哦。乖乖,老秀才高兴,大家敬他酒,他全“咕噜噜”灌进了肚子里。敬酒从不回,多喝了几杯,醉啊迷的了,眼睛半睁半闭,舌头都直了,还喜欢说话:“板桥啊,记得我当年教你作诗——‘柳絮飞来一片红’啊……”老秀才一下说漏了嘴。
  在座的不是举人就是秀才,这柳絮是白的,怎么会一片红哩?郑板桥一听,眉头都没皱,说:‘不错不错,老师,我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念给大家听听:
  “廿四桥(扬州郊外的桥)头恋思风,佳人斜倚画楼中,夕阳反照桃花坞,柳絮飞来一片红。”
  众人听了连连称绝,郑板桥也不再多留,拱手告辞了。
  老秀才酒醒后,方知自己说滑了嘴,多亏郑板桥奇才,把诗圆了起来。东家只当郑板桥真是老秀才的学生。从此对老秀才恭维得逸逸选当当。
有个老汉,找人借了一匹马进城卖货,不小心,让人用老驴把马换走了。老人会哭死,恰巧郑板桥走来,他问清缘由,又看了看毛驴,就对老汉说:“把驴给我吧,三天后,你到衙里来牵马。”
三天后,老人来到县衙,见门口人山人海,一问,原来郑板桥在审那头毛驴。郑板桥把惊堂木一拍:“带驴犯!”两个差人就把毛驴押到堂上,将驴腿一别,毛驴就跪下了。
郑板桥指着毛驴说:“你胆敢串通主人盗马,还不从实招来!”毛驴没见过这阵势,吓得发拌。郑板桥又一拍惊堂木:“来呀,给我重打四十皮鞭!”两个差役照着驴屁股大打起来。看审驴的人都感到好笑。差役打完了,郑板桥又说:“本官念你是初次作案,又是从犯,今日从轻发落。”当场叫人把驴放了。人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都说这哪象审案子。不一会,郑板桥又升堂,一拍惊堂木:“带马!”只见一个差役牵来一匹马,老人忙说:“郑大人,这马正是我丢失的。”郑板桥说:“牵走吧,今后小心就是。”
郑板桥见众人不解,笑着解释说:“本官从那驴笼头与缰绳上判断,盗马人离此不远,我就借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来了个‘老驴认家’。毛驴挨了饿,又遭了打,必然会跑回家。我就派人暗中跟着它,果然找到了换马的人。”
二、巧讽和尚
郑板桥性爱山水,即使在他穷困落拓时依然兴致勃勃。板桥时常到寺庙投宿。一般情况下,出家人都乐于为人提供方便,板桥为此还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桥有时也遇到使人气结的和尚。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像一个穷秀才,这个十分势利的和尚规定必须抄经若干方可借宿,语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桥也只好答应。经抄好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板桥的字写得很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下:
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而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马上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幅对联裱悬于佛堂,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经其点破。和尚也一下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郑板桥对佛学研究颇深,但他十分憎恶那些势利市侩的和尚。
晚年的板桥,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随便,且又其貌不扬。有次,他去逛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为他是一俗客,就随便说了声“坐”,对泡茶的小和尚说了声“茶”,就不再作声了。板桥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讲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内欧阳修读书处的石膏像。老和尚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你那个穷样还谈什么欣赏欧阳修?欣赏了一番寺庙内的雕刻和字画,和尚与他搭讪几句,板桥皆娓娓道来,十分内行,和尚发现这位粗布衣裳的人谈吐不俗,很有才学,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许有什么来头,转而招呼道:“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寺里来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尚笑脸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热情。这些达官贵人见郑板桥也在座,一个个上前向他问好,喊出板桥的名字。和尚方才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不免大吃一惊,马上变了态度。老和尚赶忙满脸堆笑地对板桥打躬合掌说道:“请上坐!请上坐!”此时小和尚将茶端了上来,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马上又回去换来香茶。这时老和尚拿出纸张笔墨,请求板桥留点墨迹。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挥毫写就下面这幅妙趣横生的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时定会面红耳赤,恨不能脚下有条地缝钻进去。
他在镇江焦山读书时,给其友徐宗于的信中曾说:山中和尚,大半是钱奴化身,市侩转世,口念阿弥陀,心贪阿堵物,俗不可耐,触人欲呕。入山游客,不问雅俗,但视衣衫,入寺烧香,只计贫富。有钱布施,声声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状似弥勒;无钱施舍,则白眼相加,冷语对答,阴森之气,逼人发抖。知客堂中,最为可恨,请客一坐,有请坐、请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别。内外各有度词隐语,彼此相通,亮中说话,暗中关切,冷眼傍观,气破肚皮。悲哉!悲哉!庄严佛地,清静梵宫,变作论斤较两之市井,我佛有灵,定当低眉合眼。效夫子之喟然而叹也。
三、郑板桥题匾
清朝乾隆年间,兴化地区(现在江苏扬州兴化)有个充当衙门狗的土财主,他胸无点墨,又偏爱装文雅。他想,郑板桥是当今大书法家,为何不花大钱请他为自己家写一块匾呢?依郑板桥的脾气,即使财主堆一座金山,也不会为他写一个字的。但这次却爽快地答应了,提笔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大字。但他有言在先,那就是制匾时,其中的一、三、四字的左边上油漆,第二个“闻”字只能油漆“门”字。当时,土财主只要郑板桥肯题匾,想也不想便答应了。门匾挂上了,但没挂几天,财主就不得不把它摘下来。因为匾上的四个字已经成了骂他的一句话了。原来匾上上了油漆的地方,变成了“牙门走苟”四个字。
四、郑板桥赋诗送贼
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五、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点评:郑板桥(),名燮(xi&),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著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滥用职权,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贪污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
  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从前的很多官吏,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老百姓因此叫苦连天,我决心把府衙里的腐败之风放掉,因此凿了这些窟窿,透一透气!”
  把窟窿凿好后,郑板桥立刻命人在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本官不分时间,日夜受理诉状。”
  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一直忙碌到天亮。由于他判案公正,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自画像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他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郑板桥听后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向他人虚心求教;而又不屈从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最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写了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上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朋友们用文笔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极为赞赏这副对联,曾特地手书此联赠给日本的汉学家增田涉。
  湖光月色图
  秋日的一天,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下兴化北乡。船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船后的船家摇着橹,小船悠悠地行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这时,天也渐渐地黑了。正待回舱之际,板桥忽觉眼前一亮,只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轻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
  上联刚吟出,下联还待寻出之时,天色陡然变了。一阵狂风无来由地刮来,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了起来,小船被打翻了,人也被抛到了水中。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相救。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受惊的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出鱼虾菱藕,而其中的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含着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啊!板桥感叹道。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留下几个字作为留念,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就请石匠把板桥的手迹镌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
  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后来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以及办理赈济,而得罪了权贵,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笔调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极为有趣。它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他年老时的兴趣和性格。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年间,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户有钱人家的私塾里当老师。春天时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为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分文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这位可怜的老先生就到县衙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后说:
  “只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就要当场考考你,试试你的学问。”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一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
  “那我就以灯笼为题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于是郑板桥出了一句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不消片刻沉思,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传来被告,结了此案,并把这位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郑板桥为官清廉,惜老怜贫,富有正义感,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看不惯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因而也得罪了不少有势力的人,尽管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也曾上当受骗,所以他给自己写了“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两条字幅安慰自己,但是他也骗过别人,下面我就讲几个例子,但他的欺骗是善意的,是在帮助别人。
一、板桥巧断赖婚案
  他在地方任知县时,颇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例如他任潍县的知县时,岁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救活了很多穷人。传闻郑板桥于潍县担任县令时,受理一桩赖婚案,穷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诺言,无端赖婚。
  板桥事先已知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穷秀才暂留衙内,派人传唤地主与他的女儿到堂上。于是,板桥问道:“你为什么要赖婚?”财主答:“因穷秀才养活不了我的女儿,他们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桥说:“原来如此,看来你的女儿确实不应该嫁给一位穷秀才。不过,你也得为你的女婿想想。这样吧!你出一千两黄金,我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你满意。”
  财主听说郑板桥要帮他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颇为高兴。他按时如数付现。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总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找个乘龙快婿,这一千两黄金就算是嫁妆之资,你意下如何?”财主听了之后,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哈腰说:“当然好!当然好!”
  在说话之间,板桥就令人把穷秀才叫了出来,当即命他与财主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瞠目结舌,不知所措,最后哭笑不得,于是郑板桥就退堂而归。
二、板桥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郑板桥处以重罚。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郑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三、竹影墙   
郑板桥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
  据说郑板桥的画非常传神,能够使画中之物成真。据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给在墙壁上画个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
  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还有一些朋友到家里喝酒。酒席喝到一半,主人当着大家的面,非请郑板桥在墙壁上画一画不可。郑板桥见推不掉,就说:"行,你磨墨吧!"
  主人连忙让儿子拿来一砚墨来,郑板桥一看,说道:"不行,太少了,至上要磨半小盆的墨。"大家一听,那么多的墨,难不成要将整壁墙都涂黑?主人心疑之际,仍赶紧让儿子端来半小盆的墨。这时郑板桥已经是醉得摇摇晃晃了,他走到墙壁前面,用手往盆子里一沾,就往墙上抹起来,抹了几把,又把整个盆子端起来,将里头的墨汁整个都泼到墙壁上,弄得黑鸦鸦一片。这主人心里可不痛快了,他原来只想让郑板桥画在墙上,一是风光,二是好看。谁知黑鸦鸦一片不知在画何物?又不好涂掉,只好留下,自己生闷气。
  有一天刚下一场大雨,天上不停地打雷,加上闪电,好不惊人,谁知雨过天晴,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过了一些时日,来了一个老头,来到这主人家门口,就对着这道墙壁仔细地看。这主人看见了,一时好奇,就问:"您在看啥?"
,老头问道:"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 。主人心中还有气,说道:"那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
  老头儿问:"这画成了之后,可出过什么奇怪之事?",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老头点头说道:"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
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
,主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郑板桥的画这么神奇。
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十分尴尬。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狗肉计 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
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郑板桥断案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
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样样超俗不凡,追求真情实感,慷慨直陈,为时人推崇备至,是兴化县有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年近半百才做起山东范县和潍县的知县。他一向清政廉洁,正直坦荡,对当时官场贪污腐败、尔虞我诈、欺压百姓之风,恨之入骨,深恶痛绝,他的为人,正如给亲友题诗中所袒露的那样:“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其中尤以那首《竹石》,更是脍炙人口,寓意深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的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生哲学,以及与贫苦大众息息相关的血肉感情,当了十余载“县太爷”,却是个名副其实的“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穷官”。他从来不收礼,不受贿,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本分,视为天经地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佳话,妇孺皆知,几百年来,久传不衰。
新官上任,到了范县,郑板桥办的第一桩事,就是让衙役在县衙的门墙上,凿了许多大洞,弄得人们莫名其妙,他感慨万千地解释道:“出前官恶俗耳。”听后,无不暗暗称赞。前后整整12个春秋,他从不在县衙享清福,谋私利,而是步行到下边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了解广大民众饥寒交迫的真实生活,一向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上司姚太守感到十分奇怪、不解,不由问起,郑板桥巧妙地以诗相答:“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眼看耦耕。”
一天,郑板桥因公到省府济南,上官知道他是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诗书画作,功力雄厚,皆非同一般,便在趵突泉设宴款待,并求题诗一首。对官场腐败黑暗现实愤愤不平的郑板桥,稍加思索,便一针见血地挥毫写下:“源源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
后来,山东巡抚包括向郑板桥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后,又题诗言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7年知县,却有5年连连水旱、蝗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心急如焚,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路边开厂煮粥,以解燃眉,在这关系到百姓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等上方批复,便毅然决然大开官仓放粮,好心僚属劝其不可贸然行事,还是等“上边”发话也不迟,而郑板桥义正词严地反驳道:人命关天,事不宜迟,待层层报批,恐怕百姓快饿死完了,还要这个县令何干!
这样抚民救灾的好事,果然触犯了大户人家的利益,惹恼了上司,受到了打击报复,被加了个莫须有罪名,摘下乌纱帽。临行前,他向依依惜别的潍县乡亲,画竹题诗赠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鱼竿。”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一些人眼中,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一定是发了大财,成了阔佬,其实,他的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骡子和他读的一大堆书。以至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不得不以诗画相赠:“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儿春风几笔兰。”
在家乡,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刚回到兴化,就被小偷儿盯上,以为他肯定带回不少财富,便在深夜冒雨潜入卧室,听到主人鼾声大作,不由心喜,放胆四下大翻,却只找到些书、画、笔、砚,金银财宝一样没有,很是失望。其实他的行动,已被郑板桥发现,梦呓般低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钱串无半根。”于是,两手空空的盗贼,悄手悄脚溜出这位一贫如洗的“穷县官”的家门。
我的更多文章:
( 20:04:23)( 15:20:21)( 12:13:46)( 01:10:06)( 16:06:01)( 14:58:11)( 08:08:08)( 01:22:02)( 20:45:0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奇怪君的女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